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07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9篇)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区煤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完善设施、整合资源、提高产能、推进转化”的思路,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把我区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

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循环利用的煤、电、化产产业链,**区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

一是原煤开采现状:现仅有**露天煤矿生产运行,**年产出原煤近15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辽宁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正在建设,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产能将达755万吨/年。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发展现状:我区现有投产煤炭洗选行业企业41户,其中:单台设备设计产能60万吨/年以上企业21户。永泉贸易、东顺源煤泥综合利用2个120万吨洗煤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区煤炭洗选行业产能已达2000多万吨/年。目前正在实施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工作,6月底全部完成。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状况:聚隆焦化、经纬能化现已建成120万吨/年捣固焦生产能力,加之经纬能化二期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年内投产,佳远15万吨煤焦油已具备生产条件。四贡100万吨捣固焦、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正在进行基建,阜矿宝源公司煤炭瓦斯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电厂建设前期工作。我区“焦化—化产、煤电”项目发展后劲充足。

(二)煤炭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配置:我区目前探明剩余煤炭可采储量为7257万吨。采煤企业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年产能将达755万吨;土右旗境内现有露天煤矿年产原煤在2000万吨以上,特别是与**区交界的5座露天煤矿的煤质结焦性好,可全部达到洗煤要求,加之土右旗大批洗煤企业取缔,而我区毗邻土右旗,且洗煤企业众多,大量原煤将由我区企业实施洗选。从蒙古国进口原煤经巴彦淖尔甘其毛道口岸进口,运输距离大约200公里,精煤洗出量可达到55%以上。我区永泉贸易、联吉晨工贸、鹿凯煤业等企业拥有大批跳汰工艺洗煤设备,正适合对蒙古煤实施洗选。

二是交通保障:近年来,我区积极协调开发商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交通道路问题。目前,出入**区的交通要道共计六条线。即原**旧路、包脑线、沙明线、脑包沟至土右旗线、脑包沟至土右旗耳沁窑线以及正在修建的**一级公路,这六条线路直接通往110国道、土右旗和固阳,现运载能力每天达到100多辆,仅为实际运载能力的四分之一。

三是环境评价:**沉陷区、棚户区两次搬迁,已近5万人迁移市区。工业原材料物流园区已列入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之中,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工业园区扩区增容面积达60.4平方公里,**旧区即将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工业园区。

四是产品销售:我区焦化项目大约需要洗精煤1000万吨以上,当地及周边地区原煤可在我区实现转化升值,生产焦炭又可为亚新隆顺200万吨稀土合金钢提供原料,延伸“煤-精煤-焦炭-钢铁”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2014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外购原煤达到400万吨,洗精煤达到400万吨,焦炭达到220万吨。2017年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洗精煤达到800万吨,焦炭达到500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积极协调关系,制定激励政策,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地质勘查基金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用于我区煤炭资源勘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煤炭资源勘查,增强煤炭资源储量保障能力,确保我区煤炭产业开发接续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储量管理,按规定对煤炭回采率进行核查、监管,确保煤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是规范煤炭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确保区内用煤充足供应。要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煤炭产品场所,对重点区域开展定期检查、动态巡查,对非法转运站、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调运的原则,加强对全区煤炭生产经营市场的调控,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加强用煤企业与本地供煤企业之间的协调,保障我区境内企业用煤。

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壮大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以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大型火力发电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煤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

源,适度发展煤化工项目。

四是以现有洗煤-焦化-炼铁产业链为契机,依托新区煤炭市场,大力发展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成四贡、经纬能化二期及佳远煤焦油项目尽早投产。要抓好煤炭洗选企业煤源的供应,对煤炭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共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和环保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减少污染物

排放。同时大力发展煤液化制油、煤气化制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稀烃等煤化工产品,建设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

五是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做好煤炭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采取联合办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定期组织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涉煤行业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洗煤行业现状及治理情况

随着**区煤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经调查摸底,截止**年底,我区煤炭洗选企业已达到48户。其中,已建成44户(总产能已达2645万吨,投产41户,属于重介工艺企业18户,跳汰工艺企业22户,既有重介又有跳汰工艺企业4户),在建企业4户。这些煤炭洗选企业存在问题较多:一是多数以贸易公司或矿业公司登记注册,并没有煤炭经营许可证,属于超经营范围企业。二是有立项审批手续23户,其中市级审批8户,区级审批15户。三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仅有21户企业单台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四是除少数煤炭洗选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配套环保设施外,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精煤回收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

为规范我区煤炭洗选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煤炭洗选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区政府从**年4月份开始,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煤炭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包头市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洗选项目规范发展的通知》(包发改能源字〔2012〕175号)精神,对我区煤炭洗选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并制定了《**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煤炭洗选企业单台洗选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并实施原煤堆场封闭、矸石贮存仓半封闭、厂区地面硬化、厂区周围绿化并补办各类审批手续、补交各项规费。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目前,已对18户提交延期申请的洗煤企业下发延期整治通知书。该项工作正在进行。

三、民用型煤生产和使用情况

由于我区沉陷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多数居民已迁入市区,因居民习惯问题,我区境内**露天煤矿生产的原煤又不适合民用,民用型煤以鄂尔多斯精煨煤为主。

四、存在问题

一是原煤开采手续办理周期较长,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及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还未得到正式审批。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区内煤炭洗选行业发展混乱,小型煤炭洗选项目占全区总数近一半,严重扰乱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不景气影响,区内新上煤炭产业延伸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如四贡煤化仅完成场平,未能及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佳远煤化项目虽已具备生产条件,但由于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未能及时投入生产。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区煤炭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请上级部门在以下方面加大对我区的扶持力度:

一是协助新上煤炭开采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促使阜矿、凯通、京鹿等原煤开采项目早日投产,为我区发展煤炭产业提供可靠的原煤供应。

二是加大对我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的支持和指导,协助此次综合整治后保留企业完善相关审批手续。以规范其经营行为,更好的为我区乃至包头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可否协调有关部门对清洁能源生产及深加工项目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后续投资力度,促其尽早投入生产。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为了加快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十三五”期间焦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乌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招商局之邀,2015年8月31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理事长张绍强率有关人员前往乌海市考察和调研焦化产业现状,并于9月1日与乌海市招商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乌海市炼焦煤资源丰富,焦化产业发展较早,目前焦炭总产能1 800万t。受钢铁行业整体低迷影响,近几年来,乌海市焦化企业的利润逐年下降,且出现大部分亏损的局面。为寻求乌海市焦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乌海市招商局代表乌海市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多次接触,共同商讨具体举措,以促进乌海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将对实现乌海市焦化产业的较快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县产业集聚区有关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市民政局:

根据《行政区划如何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调研提纲》的要求,现将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省政府首批确定的180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

1、省批准面积8.719平方公里,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和发展现状,规划为“一区两园”。其中东园在伊川县白沙镇境内,西园在伊川县城关镇境内。东园占地

6.47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铝精深加工为主,适度发展机械制造业;西园以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高科技及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集聚区在白沙镇涉及常岭、银李、朱岭、下天院白沙5个行政村,占地约4100亩;在水寨镇涉及上天院、瑶底、水寨、乐志沟、宋村等5个行政村,占地约4936亩,在城关镇涉及罗村(1905)、张庄(945)、李疙瘩等3个行政村,占地约3100亩。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产业集聚区对辖区内的镇、村没有管辖权。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正科级职级,管委会现有工作人员30余人,根据工作需要,现设置有综合办公室、招商服务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公安分局、土地协调办公室、融资公司等7个职能科室。

2、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在推进城镇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把伊川建设成为促进区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以产业集聚区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

二、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与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之间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管委会与区内行政村不属一个部门管理,工作协调难度大。

2、职责界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产业集聚区与集聚区涉地村所在乡镇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方面还存在交叉问题,权利分工区划界限不够明朗,导致了遇到难题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发生,造成工作推进方面协调不力,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3、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聚区管委会职级偏低。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方面任务很大,但目前协调力度有限,影响了建设和发展工作;二是编制太少。随着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业务面会越来越宽,工作量会日益增大,仅有的8名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三是大部分工作人员手续问题仍未解决。由于产业集聚区是新组建单位,人员组成方面除县委任命的6名领导之外,选调的5名同志和借调的近20名实习学生均无正式手续,长期下去,势必人心不稳,影响工作。

三、意见和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个载体、创新三大体系”的要求,从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产业集聚区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和劳动就业的主要抓手。结合近一年来的发展实践,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我们建议:

1、健全体制,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高效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发挥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县集聚区发展,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推进、统筹发展的工作体制;二是要进一步规范集聚区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规范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单位性质,以便提高其管理服务能力。

2、建议采取委托管理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妥善解决集聚区与所在乡镇政府的行政区划界限职能交叉问题。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况汇报

区产业集聚区2015年上半年建设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按照现代复合型“明日新城”的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上半年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名中居第7名。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上半年共有亿元以上在建、新开工和拟开工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已完成亿元。

1、续建项目2个,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亿元,已完成投资5800万元。主要是:中信重工液压与电气控制装备

基地项目,总投资1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亿元,已完成4000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备案、环评、安评、土地手续已办理,围墙圈建完毕;洛阳烟厂烟用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1800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备案、总平面规划图、安评等前期手续,围墙圈建已完成,环评按专家要求正在补充修改,环评按专家要求正在补充修改,项目建设指挥部正在搭建,地基拟于8月1日正式开挖。

2、新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已完成亿元。主要是投资亿元年产5万吨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投资亿元的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轨道车辆铝型材项目、投资亿元的兰迪新型中空玻璃产品及设备产业化项目、投资亿元的通达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导线、承力索和500mw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

3、拟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主要是:投资

18亿元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投资亿元的年产15万吨多金属复合板带产业化项目。

二、民生项目

计划拆迁33个行政村,建设安置小区10个,总占地面积3290亩,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小区建设投资18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具体为:

1、二季度在建安置小区项目6个,总占地面积2052亩,总投资60亿元,计划建设安置楼193栋,总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101栋,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累计已完成亿元。

2、新开工安置小区4个,分别是六、七、九、十号安置小区,总占地面积1237亩,总投资48亿元。计划建设安置房111栋,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开工90栋,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

3、我区拆迁目标任务为270万平方米,上半年完成拆迁140万平方米。

三、千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基础设施项目51项,总投资约亿元,今年计划完成亿元。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

道路桥梁等基础共实施项目38个,总投资6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15亿元。具体为:

1、在建项目14个:主要是10条城市城市大路、4座跨伊河大桥,总投资2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3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11亿元。主要是大道、希望路、高铁大道、协和路、吉庆路、玉泉街、开拓大道等,计划年内全部通车。

2、新开工项目12个:主要是4条城市道路、2座桥梁、伊滨区供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1号热源厂项目、煤气管网及调压站项目、龙飞线改线项目、高铁大道跨伊河桥引线、希望路跨伊河桥引线等项目,总投资21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3、拟开工项目12个:主要是团结路、石安街、兴隆街、西环路、滨河路、环湖路、朝阳路、兴业西街、李马路、兴

业街、和平街、平安路等12条城市道路,总投资1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职教园区项目

职教园区项目4个,占地3355亩,总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今年计划投资亿元。

市商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年底完成;绿业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年底完成;洛阳龙华中等专业学校,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年底完成;洛阳师范学院搬迁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投资4亿元,已于4月29日举行奠基仪式。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项目

中央商务区在建项目8个,占地251亩,总投资亿元,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建设100至120米高层高档写字楼16栋,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已完成投资4亿元。具体是:投资9亿元的海港城项目、投资亿元的隆安明珠

广场、投资5亿元的工商联商会大厦、投资亿元的科技大厦、投资亿元的彤辉实业大厦、投资亿元的传媒大厦、投资亿元的金融服务大厦、投资亿元的祝福大厦等。

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

占地面积约625亩,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一季度开工建设。

四、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入驻情况

1、一期标准化厂房区项目,占地亩,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已入驻四家中小企业。

2、二期标准化厂房区科技城项目,项目用地约200亩,拟投资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5万m2,主要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创业平台,该项目于6月份开工建设。

五、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在产业集聚区内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要奔着“招大、招强”的原则引进

中国、世界500强,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超过230万元/亩的项目。

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已成功签约10亿元以上大项目5个,投资总额达亿元,分别是:总投资亿元的麦达斯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总投资亿元的新型中空玻璃设备及产品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导线项目及总投资亿元的500mw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项目。目前,重点跟踪在谈的项目是一拖集团年产10万辆重卡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

六、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动迁群众临时过渡问题。我区计划拆迁面积250万平方米以上、动迁群众1万多户。随着过渡安置群众的增多,过渡住房房源减少且租房价格上涨,再加上务农方便和学生上学等实际原因,部分搬迁群众希望就近租房,导致动迁农

户难以找到合适的临时过渡房,增加了拆迁工作的难度。

2、基础设施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园区当前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班加点、昼夜施工,但主要干道仍未完全竣工,当前集聚区内供排水、燃气、热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到位,给大项目入驻带来一定困难。

3、大项目引进任重而道远,真正市外项目少。目前,园区已引进的项目中,除麦达斯轨道车辆铝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项目外,真正的市外项目少。

4、世界500强项目市外还未实现零的突破。今年以来,在市领导的指导和园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已赴4家世界500强企业考察洽谈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项目中,世界500强公司投资项目仅有2个:中信集团的中信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和国机集团的轴承科技产业园项目。由于企业方对市场的考察、研究、决策周期比较长,项目的推进过程相对较慢,目前园区市外世界500强项

目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下步工作打算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

针对目前集聚区基础实施相对薄弱的现状,将继续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去年开工的“二桥九路”今年要全部竣工通车。今年还要新开工26条主次干道、3座桥梁,同时,加快推进伊河治理、水厂建设、热源厂等大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升集聚区投资形象,逐步改善集聚区投资环境。

2、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进行招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入驻集聚区。二是围绕节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牡丹花会、世博会、豫商大会、广交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形成内引外联、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协调联动机制,提

高项目签约率和入驻率。三是加快推进二期、三期标准化厂房区建设进度。做好项目协调,力争一季度全面开工,年底前形成规模。

3、加快撤村并城安置小区建设 围绕“依法行政、和谐拆迁、超前建设、亲情安置”的工作思路,对已实施拆迁的地块进行扫尾攻坚,集中力量做好入户丈量、协议签订、交房等重点环节,提前介入工作,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各类重点项目顺利施工,早日建成。尽快启动其他安置小区建设,使附近群众早日住进高楼,利用置换出来的土地大力发展产业,发展经济。要在已开工建设四个安置工作小区的基础上新开工六个安置小区。

4、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伊河治理、中央商务区建设

从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入手,切实加大项目服务协调力度,真正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加快三项综合项目建设进度。

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内容摘要:为推动**区农村公路建设,**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总结**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拓宽资金渠道,健全长效机制,发展农村客运和物流运输等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的建议,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为推动**区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解决农村公路断头路、错车难等问题,近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4个调研组深入全区19个镇街,对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把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多方争取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撤并村通达”工程,率先在全市实现街镇通达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四百”目标,全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投入大建设快,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湾湾通。自以来,**区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7,963万元,其中市级补助38,150万元,区级配套15,81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0,000万元),镇街和农民自筹14,003万元;累计建成农村公路约3,026公里,其中:乡道171公里,村道2,855公里;累计硬化农村公路2,710公里,硬化率89%,行政村、撤并行政村通达率均100%,全区大部分自然村落都修通了公路。

(二)实施畅通工程,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大幅改善。实施道路加宽改造工程。,**区交委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争取市级补助资金,加宽改造农村公路710公里,其中主干村道212公里,基本满足了车辆在主干村道上的错车需求。实施错车道建设工程。今年区政府投入690万元,在全区重要村道规划建设错车道2300个,逐步缓解农村公路错车难问题。实施通农客工程。截止目前,**区223个行政村已有219个实现农客通,城区至镇街、镇街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行政村的农村客运干线网络已基本形成。实施安全防护工程。在农村客运通行线路的危险路段,安装了防撞护栏、减速带等安全设施,保障了车辆运行安全。

(三)出台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管机制日趋完善。为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区政府先后出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县扶持、以街镇为主,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思路,热门思想汇报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区为主、分类养护、依法管理”的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体系,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资金来源及管理方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提升了农村公路管护质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历“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大规模建设后,**区农村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

(一)断头路、零星支路多,“最后一公里”连接不畅。一是路与路之间连接不通。因受益程度差异、线路选择不合理、土地纠纷矛盾等原因,部分位于镇、行政村、组交界处的连接道未能连通,增加了行车距离。二是地势阻隔形成断头路。一些山区道路因溪流、沟渠、陡坡等阻隔,需要架设桥梁、修建涵洞、挖山开路,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超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承受范围,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修通,形成了断头路。三是零星支路未修通。少数村组因村民在土地调整、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列入前期建设计划,形成了一些未连通或硬化的支路。这些断头路和零星支路,很多都不足1公里,既争取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市交委在申报村道公路建设计划时要求单条路不少于1公里),村民又不愿意集资,导致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迟迟无法打通。初步统计,全区有需要修建的断头路和零星支路有220余条,涉及100余个行政村,总长度223公里,范文写作数量多,分布广。

(二)道路建设标准偏低,农民出行难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村公路路面较窄,会车难。前,国家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只有11万元/公里,由于财政配套和村民集资不足,大多数农村公路都降低了建设标准,按照3—3.5米的宽度修建,并省去错车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村道上运行的车辆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春节、清明等节假日村道车辆猛增,经常出现堵车的情况,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二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滞后,车辆行驶安全隐患大。大多数农村公路是在原来的简易路基上硬化建成的,路面窄、坡度陡、弯道急,公路技术等级低,加上安全设施和路肩等配套不到位,车辆行驶安全隐患比较大。三是农村公路通农客进展缓慢,农民出行难。目前,**区72条农客线路中,城区到镇街(行政村)的客运线路47条,镇至镇、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行政村的客运线路25条,大多数村组是路通车不通,农民出行工具主要还是摩托车,不仅费用高,而且安全隐患大。由于村道公路建设标准低,加上农村客运存在运距短、运量不均、成本高、经营效益差、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农客线路开通难度大、进展缓慢,20以来全区仅增加7条农客线路,而且大部分都处于收不抵支状态,镇、村之间群众出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农村公路建设改造任务重,资金缺口比较大。一是新建公路资金缺口大。个人简历从年起,全市村道公路建设市级补助资金为25—30万元/公里,**区农村公路修建的实际成本为60万元/公里左右,边远地区成本在65万元/公里左右,即便**区财政按10万元/公里标准配套,仍然还有2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二是断头路建设资金缺口大。目前,各镇街申报需要打通的断头路约223公里,按照工程造价每公里60万元左右预估,预计投入资金13,365万元。由于不足1公里的农村公路未纳入市级补助范围,修建这部分断头路的资金,需要区镇两级财政和农民“一事一议”筹资解决。三是道路拓宽资金缺口大。据统计,全区现有3.5米宽村道2145公里,占村道总里程的70%,这部分农村公路无论是扩宽改造还是修建错车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起,国家不再安排加宽改造和错车道方面的.资金补助,要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只能依靠各地自筹资金解决。

(四)养护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村公路养护难度大。一是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区农村养护资金实行市级补助、区级配套的政策,由于财政困难,**区政府未能予以配套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实际到位的管护资金只有市级补助的1000元/公里·年,农村公路养护费用明显不足。二是农村公路日常管理不到位。按照**区农村公路管理办法规定,农村公路实行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目前在镇村一级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加上农村公路分布广、线路长,日常管理难度大,效果不好。三是损坏道路修补不及时。根据**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道路损坏后由管养单位自行恢复。在目前镇财区管的模式下,镇级财力有限,群众不愿意出钱出力,如果申请上级资金补助,程序多,时间长,造成部分村道损坏后长时间得不到修复,影响道路畅通。

三、几点建议

**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把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下,与全区交通建设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一是做好时间规划。在摸清全区农村道路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全区农村公路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库,范文参考网列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时间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村公路硬化率100%,彻底解决断头路和错车难问题。二是做好空间规划。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新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跟着产业走、人口走、资源走的思路,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农民聚集点、农业产业区、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优先打通区与外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连接线,形成农村环线公路。三是做好等级规划。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农村公路等级,逐步将车流大、物流量大的村道升级为乡道、县道,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整体水平。四是做好配套规划。分批完善现有农村公路安保设施、路牌标识、停车场、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新修建农村公路附属设施要与道路建设同步,并列入道路建设预算。

(二)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拓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加大上级资金支持力度。做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与国家、市级政策对接工作,力争将断头路、道路扩宽、心得体会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纳入上级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范围。二是建立稳定财政投入机制。每年从区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债务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足额配套市级补助资金;有效整合各部门分散的道路建设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稳定资金渠道。三是创新农村公路投融资模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政策优惠、贴息贷款、税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集资投劳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扩大资金渠道,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的缺口。

(三)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健全农村公路建管长效机制。一是完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差异和道路状况,对一些位置偏远、地形条件较差以及贫困地区的村道修建,给予资金上倾斜。综合财政收入、建设成本、经济发展等因素,适时调整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补助标准。二是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农村公路建设耕地占用补偿机制,化解土地纠纷矛盾;范文内容地图简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降低农村公路建设行政管理成本,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效率;建立道路质量责任追究制,强化农村公路通行的安全监管。三是严格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区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考核的力度,进一步落实管护的主体责任;区交通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推动管护资源向村道延伸;各街镇要加强管护机构和力量建设,建立一支稳定道路养护队伍。四是创新管护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以签订养护合同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村民承包或专业公司)负责公路日常维护,并根据养护质量支付养护费用,提高养护管理质量。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6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区税务局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篇7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税务总局印发的《“十三五”时期税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划》要求,国家税务总局 XX 市 XX 区税务局依法履行税收工作职能,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全面推行“三项制度”。现将 2019 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效

(一)依法全面履行税收工作职能

1.税收收入平稳增长。面对“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实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的收入形势,加强组织收入分析,一方面抓好清理欠税,另一方面深挖增收潜力。配合区政府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清理,做好土地增值税清算,落实社保费征缴职能划转等。2019 年累计组织收入 XX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 XX 亿元,同比增长 X%。社保基金及非税收入 XX 亿。

2.全面落实优 X 政策。牢固树立“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是硬任

务”理念,抽调骨干建立专班和工作团队,负责及时答疑解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纳税人需求,通过线上推送政策和线下走访宣传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培训辅导。2019 年,各类减税降费规模达 X 亿元,其中税收减免 X 亿元,社保费减免X 亿元,有效地发挥财税政策“有形之手”的作用。

3.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精神,根据总局系列文件,加强税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资料,实现审批“零超时”。

(二)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1.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落实总局《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落实合法性审查、公平性竞争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前置程序,通过内网审核的方式,严把起草、审查、公布和实施各个环节。

2.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根据市局《关于开展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符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清理工作通知》的要求,对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及时公开。自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未发布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符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

(三)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1.完善重大事项法制审核制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等集体议事方式。设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委员会,纳入 2 名公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对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2.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大力推进阳光税务建设。搭建了 1 个约谈室,配备了 2 台执法记录仪,明确音像记录的执法事项和执法环节,实现执法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3.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按照“谁采集谁公示”的原则,对照《行政执法公示指引 1.0》涉及的 16 项分类 37 项公示清单,加强公示衔接。拓展多元化公示渠道,通过办税服务厅、XX 税务官方网站、XX 政务服务网主动公示。集中梳理调整权力清单,做好 200 余项涉税事项梳理,完善办事指南信息。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严格遵守《XX 省税务行政

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和《XX 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公告(2017 年第 3 号)文件,规范行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严格落实“一事不二罚”。

2.开展执法督察和内部审计。做好市局对区局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察;对税收执法高风险领域管理情况开展执法督察。对内部管理方面,开展专项审计、内部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五)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1.加强内控平台监督。一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执法考评与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税总发〔2017〕157 号)要求,成立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动态运行总局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和省局内控辅助平台,通过内控管理系统、税收执法风险监控分析系统、行政管理风险监控分析系统等6 个子系统,借“大数据”之手挖掘日常执法过错 26 大类,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从源头上实现了防微杜渐。

2.自觉接受外部监督。一是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强化纳税

人权益保护机制。建立 12366 热线等纳税人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有效维护纳税人权益。二是畅通“三员”队伍监督渠道。建立特邀监察员、民主监督员、行风监督员沟通交流机制,公开举报电话、设立监督举报信箱、设置工作去向牌,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意见和建议。

(六)完善权利救济和纠纷化解机制

1.加强行政应诉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衔接机制,提高税务应诉和调解工作质效。高度重视相关风险防范,并及时向就税务重大事项征求意见,邀请公职律师参与决策。2019 年未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2.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管理工作规程》,建立议案办理的责任机制,对上级转办案件和群众举报案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019 年受理 12366 投诉 6 起,12345 受理举报 71 件,全部按时完成办结答复。

(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1.完善公开工作制度机制。严格执行“谁公开、谁审查、谁负责”、“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等保密审查规定。积极

开展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针对行政权力、政策法规、征管执法、纳税服务等公开内容进行明确,按时予以公开。

2.加强公开载体建设。不断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重点做好“最多跑一次”等宣传工作。推广钉钉征纳沟通平台。已激活企业数(含个体)8103 户,激活人数 7447 人,群数量 20 个。通过纳税人学堂、税小蜜等功能,及时为纳税人排忧解难。

(八)增强全社会税收法治观念

1.抓牢服务提质增效。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务事项预审岗,将咨询、导税、预审等功能前置,按需求分流办税人群,有效释放窗口压力。通过税务、社保、农商行三方数据共享,联合银行网点拓展服务渠道,失地参保流程由原先 10 天跑 3 趟 4 个部门变为“就近跑一次”,大幅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2.抓实便民办税建设。进一步精简报送资料、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推出容缺受理服务,做好企业开办、注销“一网办结”和不动产转让“一网通办”工作。通过办税服务厅硬件建设、自助区设备升级、导税区人员优化等方式,有意识地引导纳

税人运用电子办税,网上综合办税率提高到了 87.97%。

3.健全促进诚信纳税机制。积极开展 2019 年度纳税信用等级评价,进一步加强纳税信用社会化应用。落实纳税人激励措施,树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纳税信用价值导向。通过风险管理、欠税公告、实名制办税等征管举措,提高了税法遵从度。

(九)加强税收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完善税收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坚持税务执法人员定期培训和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学法用法考试,并对执法资格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格清理无证上岗的税收执法人员。2019 年,新进公务员参加岗前培训率 100%,参加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 100%。

2.强化法制机构人员保障。区局已有 2 名干部通过司法考试,多名年轻干部准备税务师考试,现已充实到专业领域工作,形成以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十)健全依法行政领导体制机制

1.加强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建设。动态调整依法行政工作领导

小组成员,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税收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履行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实现领导小组运行常态化,进一步做好服务保障。

2.实行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法。充分发挥领导讲法宣法的示范作用,落实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开展述职述廉述法活动,不断强化全局上下的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依法治税”的思想贯穿始终,提高依法治税的质量和效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 XX 省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收现代化“六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 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要求,2020 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将法治税务工程作为推进法治税务建设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党对税收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年度述法评议、考核评价等制度,进一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公职律师职能,使其参与到涉税破产案件、规范性文件审核、普法宣传等法治工作中。

(二)抓好税收普法工作。按照《XX 市税务系统税收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 年)》文件的要求,不断加强“高质量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通过减税降负、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六进普法宣传”等举措,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推进三项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总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内控平台监督防控,不断利用大数据加大执法督察力度。

(四)全面优化纳税服务。深化征管体制改革,落实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进一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

国家税务总局 XX 市 XX 区税务局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安定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1个居委会,位于定西市区

中心区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有行政企事业单位325个(省直59个,市直99个,区直167个)。下设新市区、汽车站、火车站、北街、东河、西河、中西、西街、南街、东街、永定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现有常住居民34329户7.4万人,流动暂住人口2.6万人,以下是我街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情况的调研。

一、组织建设方面

1、我区城市社区居委会设置规模一般为2000-3000户,其中最大的有2938户,最小的有2016户。

2、社区一般设置有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党(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3、我区城市社区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新建住宅、流动人口聚居地全部建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了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

4、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下属委员会和居民小组以及楼院长、楼栋长等组织体系。

5、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务多、检查评比多、报表台账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区各社区居(家)委会普遍采取社区干部专干负责制和全员工作制,即居委会每项工作

都安排专门人员开展工作,如遇到任务紧、工作量大等工作时,居委会发动全体干部开展工作,在运用全员工作制的同时,居委会经常定期进行学习培训,使居委会每个干部都充分熟悉了解各项工作。

二、制度建设方面

1、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一般由区委组织部、民政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目前已进行了3次换届选举工作。

2、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选举采取辖区居民每15户选出一名代表进行选举,直接选举面达到20%。

3、社区居民委员会都建立了社区党支部制度、社区党员议事制度、社区居委会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居民代表协商议事会,居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

4、社区居民委员会都建立了驻区单位的议事协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

三、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1、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都纳入了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

2、目前我区设立1个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综合服务站。

3、目前社区居民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

4、参照大城市经验,在新建200套以上小区中为社区预留办公场地,明确各辖区单位为共建社区提供共建经费,落实省转移支付给予社区的办公经费支出,确保社区运行正常。干部工资待遇偏低,办公场所小,办公经费紧张。

四、队伍建设方面

1、我区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人员配置有党(总)支书记、主任、委员和专职工作人员等,来源渠道有县聘干部、分配大学生、复退军人等,经过第3次“两委”换届,我区现在交叉任职的社区干部有38名,社区居委会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5名。我区最大和最小社区居民委员会配置工作人员的职数分别是9人和6人。

2、我区结合村干部培训,也及时培训居委会干部、社区居委会制定了定期的各项工作培训计划,一般为一个月培训一次。

3、居委会成员的身份定位有:事业编制干部和县招聘干部,事业编制干部参照公务员享受待遇,县聘干部参照当地工资标准享受待遇。

4、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各社区都成立社区老年义务巡逻队,柔力球队、秦腔自乐班等各种社区管理和公益性服务活动。目前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比例较低,约1-2%。

5、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报酬标准低于上本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各类人员工资发放:县聘干部工资为1200元,复退军人待遇按照职称工资发放,分配大学生参照事业工资发放,平均工资1700,其他干部平均650元。本地最低工资标准670元。

6、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因身份不同享受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不同,县聘干部参加基本养老和事业保险,分配大学生和复退军人参加除上保险外还有基本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

7、社区居民委员会每年办公经费5000元,除省上补助外,地方财政补助5000元,确保工作正常用转的最低经费需要4-6万元。

8、在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对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街道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逐步清理和整合在社区设立的各种工作机构,规范面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大力压缩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类会议、台账和材料报表等。

(2)落实领导责任制。街道定期研究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党工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并为每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确定一名包社区领导,包社区领导都为街道党工委委员。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9

一、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格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目标考评和班子年度考核,统筹谋划,组织实施。先后召开x次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区委全会和区纪委全会,对xx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建立“两个清单”。建立纵向覆盖区、乡(街)、村(社区)各级党组织,横向覆盖人大、政府、政协和各部门党组织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健全层层签字背书承诺体系,组织x个党组和xx家区直单位签订《2020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承诺书》,并逐级向下延伸,层层履责承诺,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完善机制,分解任务。制定《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意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将任务细化到部门,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紧紧扭住落实“两个责任”的关键少数,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惩防体系。重新调整区级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将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与党建联系点相结合,严格落实“五个一”制度。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履责情况月报告制度,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按照“两个清单”工作任务,每月上报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成情况,推动履责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管党治党新动能。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对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将先进典型和违纪负面案例纳入学习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做到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开展“走进基层集中理论宣讲”活动,xx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累计讲党课xx次,基层党组织创设了家庭式党校、红色家园、微信党校等形式多样的学习阵地。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建功立业当先锋”活动,xx上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施党建“六大工程”。提出并实施红色引擎、先锋模范、筑牢堡垒等党建“六大工程”,逐级建立党建责任任务清单xx份,实行季报告制度,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创建“温暖健康行”“阳光人社”等xx余个党建品牌,切实发挥了“党建+”品牌辐射效应;

开展星级党组织和红旗党员评比,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严格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党内组织生活逐步规范;

依托区委党校阵地,开展乡街党委书记、社区书记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针对“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等方面,分类修订制度规则,通过支部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让“老制度”焕发出“新活力”,涌现出“金色回忆”老物件展、“衣旧有爱心”大晾晒、“朗读者”读书会等一批优秀特色党日活动以及何春林等一批党员先进典型,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显著增强,参与率由不足40%增加到65%.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细化流程、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两学三考一竞赛”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学习热情;

开展明察暗访xx次,发现问题xx件次,处理xx人,下发通报x期,作风建设持续好转。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在xx建立了“顺民心、知民情、解民忧”常态化入户调查走访机制,全年共入户xx户,入户率达xx%,针对走访中排查出的弱势群众实施精准结对帮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xx余个,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三是坚持试点推动,营造风清气正政治新生态。高度重视抓落实。自市委确定xx为政治生态建设试点单位后,区委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在全市率先下发了《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政治生态建设实施细则》;

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点制度,xx副区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召开座谈会,听取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把握工作进度、提出改进意见,做到抓指导、强督办、真落实。规范动作抓成效。按照xx《方案》要求,将政治生态建设划分为思想发动、问题查摆、整改提高和检验成果四个阶段。根据省委《意见》精神,编辑整理印发了《政治生态建设学习辅导材料》手册,下发了每个阶段指导意见,经反复梳理,详细制定了在树牢“四个意识”、增强班子凝聚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及狠抓正风反腐四大方面共xx项详细的问题查摆清单,明确时间节点,细化工作内容,按步骤扎实推进。xx各单位严格对照问题清单逐项进行查摆剖析,共查摆出政治生态建设四个方面xx项共xx类问题,完成《整改落实台帐》xx份,印发工作动态x期,在区《xx周报》开辟政治生态建设成果展示专栏,刊登各单位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典型做法x期。研究制定了《政治生态建设考核评估方案》,科学开展对政治生态建设成效的考核工作,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加强考核成果运用,对综合评价好的予以表扬,并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对综合评价差的进行谈话问责,并进行专项巡察,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同步立案查处。立足实际抓特色。邀请专家到xx开展“xx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专题辅导”,举办了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竞赛。在区电视台播发xx政治生态建设工作目标任务。通过微信平台、qq工作群以及区纪委监察网,宣传省、市文件精神以及xx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开展以“八个融入”为主要内容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通过”小手拉手”“晒家风、传家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总结评比各业典型,凝聚精神力量,为xx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发挥了价值引领、构筑起道德支撑。组织开展“聚民心、凝人气”系列xx性文体活动,开展了xx运动会、教师节和环卫节命名表彰等特色主题活动,极大调动了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正风反腐抓常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召开xx警示教育本会,通报典型案例xx起,组织发案单位开展警示教育,压实落靠两个责任,引导xx党员干部以案为鉴,提高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加强对纪律规矩尤其是政治纪律和规矩、组织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盯违法犯罪”向“盯违规违纪”转变,从管极少数向管大多数转变,从管“树木”向管“森林”转变。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虽然xx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落实主体责任精力投入不够。个别班子成员精力多用在分管工作和项目建设上,对廉政建设,特别是在落实主体责任上投入的精力较少,部署多、问效少,还存在被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现象。二是落实“一岗双责”还不够深入。个别班子成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对于如何落实"一岗双责”研究不够;

有的班子成员对于分管工作、分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压力传导不够,主体责任落实责任状内容欠缺,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多数没有责任追究的内容;

有的班子成员对于廉政谈话、警示约谈等开展不及时,教育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履行主体责任方法还不够多。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于如何履行主体责任方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灵活,往往满足于开个会、发个文、讲个话、签个状等常规动作。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严格责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纪委要求和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xx各级党委(党组)要签字背书,层层传导压力和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社会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要带头履职尽责。xx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在手上,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认真带头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自觉用《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三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班子成员要认真研究落实“一岗双责”,探索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切实担负起分管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定期研究、检查、指导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每半年至少听取一次分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把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级、分口、分项落实到分管部门和单位,层层抓好落实。督促分管部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权力运行、防控廉政风险,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作风,坚决反对“四风”。

上一篇:泾河镇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工作小结下一篇:沙溪中学2011年下期教导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