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精选8篇)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篇1
一、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1.生产和运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6.02亿吨,同比增长6.3%。国家铁路发运煤炭3.07亿吨,同比下降8.5%,比去年四季度下降4.7%。主要港口发运煤炭1.07亿吨,同比下降17.5%,比去年四季度下降1.3%。
2.消费量。据测算,一季度煤炭消费量6.74亿吨,同比下降4%,比去年四季度增长5.4%。其中,电力行业耗煤量3.78亿吨,同比下降8%,比去年四季度增长8.7%;钢铁行业耗煤量1.09亿吨,同比增长2%,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 5.7%;建材行业耗煤量0.7亿吨,同比增长7.6%,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4.7%;化工行业耗煤量0.34亿吨, 同比增长2.3%, 比去年四季度增长9.7%。
3.进出口。一季度进口煤炭1359万吨,同比增长20.7%,比去年四季度增长63.1%;出口煤炭738万吨,同比下降27.6%,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4.1%。煤炭净进口621万吨,同比增加国内供应515万吨,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增加国内供应760万吨。
4.库存。据分析,截至3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2.06亿吨,同比增长20.7%,比年初下降12.7%。其中,煤矿存煤4800万吨,同比增长27.8%,比年初下降5.7%;主要港口存煤1316万吨,同比下降10%,比年初下降33.4%(秦皇岛港存煤530万吨,同比增长23.8%,比年初下降7.8%);直供电厂存煤2794万吨,同比增长23.3%,比年初下降35.5%。
5.价格。一季度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选煤平均出矿价452.2元/吨,同比上升13.5%,比去年四季度下降3.3%。3月底,秦皇岛港5500大卡/千克,山西优混煤平仓价为550~565元/吨,同比下降35~40元/吨,比年初下降40~45元/吨。
6.利润。据统计局统计,1~2月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同比回落51.8个百分点。另据行业统计,一季度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实现利润180.1亿元, 同比下降16.7%。
7.应收账款。据行业统计,3月底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760亿元,同比增长66.5%。
8.投资。1~3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261亿元,同比增长47.5%。
综合分析一季度煤炭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煤炭生产、运输和需求处于低位运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总量出现下滑。进入今年后继续承接这一趋势,一季度煤炭产量、运量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又持续下降;受冬季取暖等季节因素影响,煤炭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增长,但比去年同期仍呈下降趋势。
二是煤炭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略为宽松。一季度属冬季取暖用煤高峰,此间经历了春运、“两节”、“两会”,大部分小煤矿在春节前后停产放假,发生了若干起煤矿安全事故,部分矿井实施停产整顿,部分电煤合同签约不顺。尽管受到上述诸多因素影响,但在产运需各方共同努力下,煤炭供应保持了基本稳定、总体宽松的局面。
三是煤炭库存处于相对高位。自去年四季度开始,煤炭需求明显回落,而煤炭生产以惯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使煤炭库存至11月份达到历史高位。去年12月份以来,煤炭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实施以销定产,煤炭用户也主动压低库存,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库存呈逐月下降趋势。但相对于低位运行的煤炭需求,目前煤炭库存仍处于合理区间,局部环节略显偏多。
四是煤炭市场价格稳中趋降。与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去年四季度煤炭市场价格从三季度的历史高位快速下滑。到去年底、今年初进入冬季用煤高峰阶段,曾出现短暂的止跌回升。一季度保持总体稳定、趋于下降的基本态势,不同煤种、不同区域呈小幅升降变化。
五是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开始回落。一季度大型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如扣除神华和中煤两户中央企业,下滑幅度在40%左右,目前处于微利或亏损边缘的企业占到一半以上。随着煤炭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下滑,各项政政策策性性增增支支相相继继出出台台,,加加上上产产能能得得不不到到充分发挥,固定成本增加,效益还将进一步回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总量过剩压力继续加大。
“十五”中后期以来,各地各有关方面投资办矿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连续6年新增产能在2亿吨以上。2006年至2008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4800亿元,还将在两三年内新增产能7~8亿吨。今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些影响供需总量平衡新的因素。一是个别地区和企业在市场需求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依然开足马力盲目生产,甚至一些新建、改扩建矿井未经竣工验收、未经安全和生产许可,非法和违规从事生产。二是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我国煤炭进出口政策影响,煤炭进口激增、出口锐减,使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关系的空间日趋缩小。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总量过剩、供大于求的压力。
(二)部分电煤合同未签订影响正常常结结算算。
。在在22000099年年跨跨省省区区煤煤炭炭产产运运需需衔衔接中,多数行业、企业经过自主协商,签订了年度合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与部分煤炭企业由于价格分歧,未签订合同。这部分量占全国电煤消费总量不足20%。对此,经各有关部门、地方督促协调,煤电双方采取多种灵活形式,如有的通过中间环节签订了合同,有的签订了季度或月度合同,大多数企业实行了预付款,保证了煤炭正常发运和稳定供应。尽管如此,有一部分电煤购销量长期无明确价格,使煤矿无法开具销售发票,无法正常核算和纳税,对铁路和交通部门安排运输计划, 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政策性增支因素过多。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增加煤矿安全、资源、环境、转产支出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客观上使煤矿税费负担越来越重。与此同时,一些产煤地区政府也相继设立了价格调节基金、水资源补偿费、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加重了煤矿企业的负担。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篇2
潞安集团公司 2013年11月18日
尊敬的杨厅长、各位领导
根据省煤炭厅开展“走群众路线、听基层意见、为企业服务、谋煤炭发展”调研工作要求,现将潞安集团煤炭产业发展、现代化矿井建设、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等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2013年煤炭产业发展情况
(一)1—10月份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煤炭产量:1—10月份累计完成723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7.5%,同比增加695万吨,增幅10%,与去年同期相比完成110%,预计全年煤炭产量达到8700万吨。
煤炭销量:1—10月份累计商品煤销量5904.87万吨,同比增加1122.25万吨,增幅23.47%;喷吹煤销量1369.71万吨,同比增加351.23万吨,增幅34.49%。
煤炭售价:1—10月份累计商品煤综合平均净售价472.32元/吨,同比下降71.33元/吨,降幅13.12%;1—10月份喷吹煤综合平均净售价719.68元/吨,同比下降159.74元/吨,降幅18.16%;混煤综合平均净售价460.61元/吨,同比下降30.33元/吨,降幅6.18%。
营业收入:1—10月营业收入1696.03亿元,同比增加308.43
亿元,增幅22.23%,全年预计完成1955(其中,煤炭产业1—10月份营业收入208.5亿元,同比减少10.3亿元,减幅4.72 %)。
利润总额:1—10月累计实现利润7.18亿元,同比减少23亿元,减幅76.21%,全年预计实现利润 6亿元(其中,煤炭产业1—10月份实现利润15.03亿元,同比减少26.36亿元,减幅63.68 %)。
(二)2013年煤炭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作为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必须以煤为基础,这是企业发展的基业、基石、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建设亿吨煤炭新基地”战略部署,以“规模做大、产业做强、发展做优”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三”目标,科学规划煤炭产业布局,大力实施煤炭集约开发,努力实现煤炭高效利用,集成优势、嫁接优势、放大优势,持续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奋力开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1、坚持规模“做大”,亿吨煤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吨位决定地位,体量决定分量。在做大煤炭规模方面,我们确立了“十二五”期间顺利跨入亿吨煤炭大集团行列,“十三五”产量将达到1.5亿吨的奋斗目标,实现煤炭“量”的提升。
为了加快亿吨煤炭基地建设,我们科学规划,提出“三千计划”、“三大方阵”、“三区布局”的“三个三”工程。一是全力实施“三千计划”,即每年产能增加1000万吨、每年建成一个千万吨矿井、每年开工或改造建设一个千万吨矿井;二是加快推进“三
大方阵”,即加快建设以千万吨标志性矿井为主导的800—1000万吨矿井“第一方阵”,调整优化以安全集约高效绿色开采为特征的300—600万吨矿井“第二方阵”,有序推进以整合矿井现代化改造为主体的300万吨以下矿井“第三方阵”;三是进一步完善以长治本部为主体的核心区、以省内整合矿井为主体的增长区、以潞新公司为主体的战略区“三区”布局,“十二五”期间将顺利跨入亿吨煤炭大集团行列,“十三五”产量将达到1.5亿吨。
2、坚持产业“做强”,打造了矿井集约高效的新优势 在做强煤炭产业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升级、创新发展之路,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集约高效战略,提升了煤炭产业集约高效水平,确保了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实施“三大工程”,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新井建设方面,古城、李村矿井,以及潞新公司奇台一矿、鄯善沙尔湖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后劲工程建设方面,王庄540水平、常村470水平、漳村西扩区、五阳扩区等十大新水平、新扩区延深工程正在高效推进;在整合矿井现代化改造方面,“5+5”矿井进展顺利,其中,隰东、长榆河、祥升、昌泰、佳瑞5座竣工投产矿井进入竣工预验收阶段;黑龙、黑龙关、瑞龙、阜生、五里堠5座联合试运转矿井进入工程质量认证阶段。
二是实现“三大突破”。即实现了快速掘进技术、瓦斯立体化抽采及利用技术、主导采煤技术“三大突破”。在快速掘进技术突破方面,我们以掘进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低端优化、中端突
破、高端引进相结合,积极构建了具有潞安特色的“低、中、高”高效掘进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常村矿采用掘锚一体机技术,创造了月单进606米的好成绩;五阳矿采用大断面岩巷炮掘技术,实现了月折合进尺143米的好成绩;高河矿在小断面岩巷采用EBZ318H岩巷掘进机,创造了月进尺278米的好成绩。在瓦斯抽采技术突破方面,积极采用“U”型、“U+高抽”型、“U+高低抽”、“Y型”通风方式,推进沿空留巷技术,解决了高瓦斯、中厚煤层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问题。在主导采煤技术突破方面,在王庄煤矿8101工作面采用7.2m大采高综合配套技术,开展了一次采全高工艺试验,将建成集团第一个大采高工作面,推动潞安采煤主导技术的新的突破和新提升。目前,工作面最高日产量达2万吨以上。煤炭集约高效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3、坚持发展“做优”,促进了煤炭产业的高端发展
在做优煤炭产业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煤炭是原料、燃料和资本的三个功能,通过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高碳能源低碳利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环境效益最优化。
一是建设“三大基地”,即充分发挥潞安喷吹煤的技术、品牌、环保和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喷吹煤基地。今年喷吹煤产量将达到1600万吨,“十二五”末将突破2000万吨;进一步发挥潞安煤质好、市场信誉高、价格稳定、被电厂誉为“细粮”的优势,打造中国优质环保动力煤基地;积极
开发利用高硫煤资源,构建废弃资源变洁净高效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绿色发展模式,打造全球第一个高硫煤清洁利用示范基地;二是构建“三个1/3格局”。着眼未来,在原煤中,用于生产优质环保动力煤的比例占1/3,用于生产喷吹煤的比例占1/3,用于煤炭转化的比例占1/3,走以增量促增长、以品种促增效、以增效促发展的路子;三是体现“三大优势”。即优势资源,“十二五”末,力争使集团资源保有量达到146亿吨;优势项目,在抓好千万吨标志性矿井及安全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等优势煤炭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煤基合成油、煤电一体化等优势煤炭转化项目;优势集成,实施质量标准化矿井达标工程、现代化矿井达标工程和安全高效矿井达标工程“三个达标工程”。今后,我们的新矿井、新采区建设都要集成国内外一流矿井优势,优化工艺、技术、优化建设时间、空间,实行精益化管理,体现出新高度、新模式。
二、“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及煤炭现代化发展“八化”工程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认真按照省煤炭厅“七高一文明”战略目标和“六个标准”及煤炭现代发展“八化”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对标世界500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矿井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坚持科技装备引领、人才素质保障、科学管理支撑、安全发展为本,积极构建了以“生产集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安全系统化、管理科学化、矿区生态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矿井建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山西特征和潞安特色的现代化矿井建设之路,成为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1、坚持生产集约化。就是大力实施集约高效生产,不断提升矿井集约化程度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对新矿井坚持“六高”建设方针,积极优化采掘衔接,不断调整工作面部署,有序推进大长厚工作面,切实提高高产高效水平;对老矿井积极进行环节挖潜改造、系统优化和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无人值守,推进矿井减人提效、提质增效;对整合矿井积极推进“一井一面两头一条运输线”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
2、坚持装备现代化。就是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大力实施矿井装备升级改造,矿井工作面全部使用综采综掘装备,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同时,积极采用数字化矿山技术,建立健全综合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推进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转变。
3、坚持队伍专业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现代化矿井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线,积极建立健全了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工作体系,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潞安特色的专业化队伍管理机制,培养了一
大批具有煤矿特点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为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
4、坚持安全系统化。就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位置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安全理念体系、安全运行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为内容,以实质安全、本质安全为核心的高可靠国际化大安全新模式,实现安全工作的全方位、全时段、全员、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形成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同时,我们积极应用综合集成创新的系统工程法,加大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实现系统可靠、队伍可靠、行为可靠,确保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5、坚持管理科学化。就是牢固树立现代煤矿企业的发展意识和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管理的理念,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精细管理、精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精美管理,积极构建系统完善、内容全面、管理高效、运行有序的现代化矿井科学化管理体系,形成文化软实力,提升现代化矿井管理水平。
6、坚持矿区生态化。就是积极推进绿色矿区、幸福矿区、文化矿区、安康矿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大矿井生产各环节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节能降耗、废物变资源,加快建设绿色化、园林化、生态化矿山,彻底改变矿容矿貌,提高从业人员的幸福指数,增强煤矿职工的从业自豪感,提升煤炭行业发展新形象,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利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1、关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及资金压力的问题。同兄弟企业一样,这几年,潞安加大了对转型项目、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由于受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煤炭市场不振,煤炭价格下滑,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进行。特别是对整合矿井来讲,项目正处于建设期、爬坡期,矿井产能和效益短期内难以释放,大都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保证,多数整合矿井由于财务费用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原因,出现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目前,潞安34座整合矿井中,只有华润煤业和小南村煤业2座矿井实现盈利目标,其余32座矿井处于亏损状态或暂缓建设,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
2、关于为接替矿井及转型项目配置资源问题。一是岳山、上马分别作为资源即将枯竭的漳村矿、石圪节矿的接替矿井,两个矿井都是国家批准的规划内项目,亟需尽快上报国土部申办矿权;二是亟需对发展煤电一体化的配套煤矿给予支持,优先配置资源,同步规划煤矿建设,实现煤电一体化高效推进、协同发展。以上问题,请省煤炭厅帮助并协调解决。
3、关于整合煤矿资源扩界问题。资源整合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山西煤炭工业已由小矿时代全面转入大矿时代。目前,我们对所有整合矿井全部按照现代化矿井建设标准进行了矿井设计,并
在有序推进矿井技改工程,但由于部分矿井可供圈定工作面的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矿井技改扩建规模的需要,存在着刚建成投产就布置不出工作面,无资源可开采的问题,不能满足矿井稳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急需对13处资源进行扩界,相关文件已上报有关部门及省政府,希望省厅协调督促,尽快给予落实。
(二)相关建议
1、设定科学产能,控制煤炭产能和产量过快增长。(1)要在设定科学产能前提下,严控煤炭产能,持续推行上大压小,不断提高五大煤炭集团在全省的产量比重,持续提升煤炭集约化程度;(2)要继续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加大非法盗采煤炭资源督查力度,杜绝煤炭市场无序、恶意竞争;(3)要全面加快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推进企业由产能扩张向循环式、链条式发展转型,促进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减轻煤炭规费,控制煤炭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税费。尤其要按照省政府“煤炭20条”的总体部署,(1)要加快实施“清费”与“正税”并举措施,切实取消一些不合理、重复计税的基金和收费项目,改革资源税计征方式,大力实施差异税率;(2)要完善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煤炭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3)要规范所得税,合理确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准予扣除项目外,应对按规定提取的维简费、安全生产费用、生产前开发支出等待摊费用,以及井下艰苦岗位津贴支出准予税前扣除。
3、坚持分类推进原则,有序推进矿井现代化建设。在当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整合矿井的投资效益评估,对那些储量不足、地质条件差、产品无市场、预期效益不好、缺乏竞争力的整合矿井,要放缓建设步伐或实行退出机制;对具有规模效应、规模效益和规模影响的大矿,要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实现规模发展、优势发展;对安全好、煤质好、效益好的好矿,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经营发展质效,实现效益发展、聚合发展。
4、建议实施“双优”战略和“双置换”政策。一是针对矿井数量仍然偏多、小矿比例仍然偏多、矿井效益偏低的现状,建议以提升煤炭工业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实施优势矿井带动、优势资源转换的“双优”战略,打造山西煤炭的“升级版”。二是随着资源整合的深入推进,山西进入了大矿、强矿和好矿时代。比如,潞安有8座矿井由于煤质差、条件恶劣、无经济效益被暂缓建设,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实行产能置换,就是讲整合矿井淘汰的落后产能置换到优势矿井中,进一步提升矿井的集约高效水平;实行自愿置换,就是将目前咱不能开采的矿井自愿临时封存,同时对优势矿井采用等量置换方式,为其配置足够的资源,增强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集中度。
同时,建议省煤炭厅一是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市场引导、政策研究、业务咨询、信息沟通等综合服务职能建设,为企业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为全省煤炭企业的转
型跨越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二是能够多深入企业,密切政企联系,多围绕项目建设、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发展争取政策和支持,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良性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认真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布局,坚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目标,采取新力度,体现新速度,着眼新高度,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的新模式、安全生产的新标志、现代化建设的新示范,为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企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省乃至全国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篇3
煤炭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既是社会责任,又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作为引领全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中介组织,我们进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旨在夯实一条‘可持续的履行社会责任之路。虽然仅仅评出8家AAA级信用企业、3家AA级信用企业,却历经3番实地调研,4次征求各方意见,2组专家评审,目的就是要推出能称得出份量的负责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党委书记王显政的话掷地有声。
在王显政看来,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能源产业,煤炭行业加强信用建设,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显得尤为迫切,“‘讲诚信,负责任是煤炭行业的基本要求。”
煤炭行业的社会责任事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分别占76%和69%左右,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煤炭企业诚信践行社会责任,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应该看到,历史原因使我国煤炭产业积弊甚深。”王显政指出,我国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安全问题多发、信用管理机制滞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诟病使煤炭企业经营面临重重风险。
“建立煤炭企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责任机制,对于促进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营造煤炭产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是企业责任 更是博弈之本
“国际金融危机再一次向世人诠释,‘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既是市场经济本质所需,也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兖矿集团董事局主席耿加怀认为,诚信经营不失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制胜之道、博弈之本。
兖矿集团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首批AAA级信用企业,集团连续5次摘得大公国际信用评估公司的AAA级荣誉。
“截至目前,我们获得了17家金融机构、银行的综合授信达1583.6亿元。在危机时刻,兖矿仍能一如既往地赢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肯定,靠的就是切实的社会责任实践和良好的信誉度。”
耿加怀告诉记者,多年来,兖矿集团坚持“诚信经营、回报社会”的责任理念,构筑企业与消费者、投资者、员工、社会的信用管理体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兖矿实现销售收入460.08亿元,是2002年的3.16倍;利税总额128.88亿元,是2002年的6.24倍。集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特别奖、“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能源产业事关国计民生,诚信经营是煤炭企业的本职责任。不仅如此,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打好博弈战,提升责任竞争力,理应把信用建设提上日程。”耿加怀说。
多措并举推进信用建设 提升履责水平
可持续:“我们把‘讲诚信、促尽责作为长期功课”
“我们把讲诚信、促尽责作为可持续的功课来完成。”王显政对记者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是持续渐进的。”
作为首批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单位,中煤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商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了煤炭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积极加强行业自律。
王显政强调,“首批11家诚信企业的推出我们慎之又慎,一是为保证推出真正负责的好企业,二是为确保煤炭行业的信用建设能持续渐进地开展。”
王显政认为,信用建设是社会责任战略的重要环节,社会责任的履行要持续渐进地开展,中煤协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
2008年,中煤协采取了诸多举措推进社会责任进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协助政府做好经济运行协调工作;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反映诉求,推进行业改革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努力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加强煤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协助政府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坚持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行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安全:杜绝“带血的煤块”
在王显政的眼里,安全是煤炭产业的重中之重。
“安全应该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包括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还应该反映员工、利益相关方的安全诉求。”
“中煤协不断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为保证建设质量,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我们选派了58个验收工作组,对安全高效矿井进行了全面实地验收工作。通过验收不仅提高了评审质量,而且也相互交流了经验,有效推动了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此外,中煤协还承担多项国家级安全课题研究,并积极参与政府安全督察工作,开展技术咨询,多措并行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王显政透露,中煤协目前在全国建成安全高效矿井(露天)268处,原煤产量8.36亿吨,占全国产量的33%;单井规模280万吨,综合单产14.92万吨/月,百万吨死亡率为0.053。
0.053来得并不容易,协会和企业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在中煤协的大力推进下,会内企业通过各种措施续写着自己的安全故事。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对安全的要求指数很高。确保安全生产,不产带血的煤,既是企业对职工生命安全的承诺,也是对客户的品质承诺,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承诺。”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予鲁把“安全”看得很重。
同在首批AAA级信用企业队伍的河南义马煤业集团,以切实有力的安全生产战略践行着社会责任。
首先,义马狠抓安全理念的宣传教育.面对经济危机,不但不压缩培训计划,而且在2008年培训3500人次的基础上,2009年更是空前组织了8100人次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第二,着力建设“大、小三防”体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第三,坚持多上设备少上人。义马集团2008年安排资金2.5亿元推进“五优”矿井创建工作,奠定了安全生产基础,明显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第四,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义马集团发挥四个专业研究所的作用,全面加强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第五,加强危险源辨识体系建设,把危险源辨识纳入企业安全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员工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准确辨识危险源,从而自觉规避风险。
改革、创新:赢得责任绩效
“变则通,通则久”。
不断完善自我职能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改革创新不仅是信用评价的重要考量标准,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必然要求。中煤协在推进煤炭产业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煤炭工业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走创新的道路。”王显政说:“推进市场价格改革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在煤炭供求偏紧时期,还是在煤炭供应宽松的情况下,我们始终积极主动地呼吁有关部门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推动建立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自主协商价格、自主订货机制。”
从编制行业科技研发计划,组织重大项目管理、论证与攻关,到组织开展行业科技与管理奖励评审,加强行业培训工作,着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中煤协始终把促进行业自主创新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
义马煤业集团一直把改革发展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努力追求改革发展和诚信经营的共赢目标。
近两年,义马集团积极推进改革改制,力度前所未有。
一是14家二级辅业单位、7家三级辅业单位全部改制完毕,9600人完成了身份置换;二是总部机关改革顺利完成,总部机关部门已从原来的32个精减为15个,机关科室从152个精减为101个,机关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分流三分之一以上,这在义煤历史上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三是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每年可节约费用2570万元;四是关井破产有序进行;五是原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建立更加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武予鲁认为,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节能增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08年,我们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构建H型双通道管理,建立了开放型选拔任用机制。在‘财务供应销售三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精细化管理体系。”
义马的成本账算得很好。
“仅2008年,我们就节支增效2亿多元。”
武予鲁介绍,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义马集团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动力。
兖矿集团也对改革创新有着清醒的理解,“诚信理念下的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耿加怀说:“本着对企业、职工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兖矿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运行管理,积极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兖矿以推进技术研发创新为支撑,建成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水煤浆气化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十五”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0项。“十五”时期完成3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十一五”又有6项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有14项技术进行了有偿转让,技术转让收入3.26亿元。
兖矿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脑子很活。他们没有沿袭“等、靠、要”的陋习,而是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致富之路。“十五”以来,兖矿累计投资263.8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31个。依靠这些项目,2008年,兖矿集团全年完成非煤销售收入214.39亿元,占总收入的46.52%。
回馈社会:提升诚信履责水平
无论是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还是在汶川赈灾过程中,中煤协并不寂寞。
王显政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协会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和煤矿灾后重建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动员会员单位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协会及个人捐款80.7万元,组织大型煤炭企业对口支援1942万元)。
在保奥运、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煤炭供给中,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煤炭输港工作,主动协调山西、内蒙古新增电煤资源,有力确保了重要时期的煤炭供应协调工作。
兖矿集团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是依法诚信纳税。2008年,兖矿上缴税金63.25亿元。
二是注重环境保护。兖矿集团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近年来,兖矿每年治理塌陷土地面积均在400公顷左右,由此获得中华环境友好煤炭企业、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等称号。
三是积极参加公益事业。经常为灾区捐款捐物,组织“慈心一日捐”、“红十字会捐款”等慈善捐款活动。2008年,兖矿支援抗震救灾达3340.43万元。
义马集团在发展中也不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义马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均达到65%以上,成功利用CDM机制与法国公司开展煤层气利用项目合作,进行节能和环保设备改造,节能效果显著。2008年万元产值能耗为0.79,节能4万余吨标准煤,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优秀组织单位。”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篇4
为了加快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十三五”期间焦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乌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招商局之邀,2015年8月31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理事长张绍强率有关人员前往乌海市考察和调研焦化产业现状,并于9月1日与乌海市招商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乌海市炼焦煤资源丰富,焦化产业发展较早,目前焦炭总产能1 800万t。受钢铁行业整体低迷影响,近几年来,乌海市焦化企业的利润逐年下降,且出现大部分亏损的局面。为寻求乌海市焦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乌海市招商局代表乌海市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多次接触,共同商讨具体举措,以促进乌海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将对实现乌海市焦化产业的较快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篇5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篇6
关键词:SCP模型,产业链,循环经济
1 基于SCP分析框架中国煤炭产业组织分析
1.1 煤炭产业组织基本条件
从消费者需求来看, 目前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 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煤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 核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替代煤炭的可能性小, 即煤炭替代弹性很小;从生产供求来看, 短期内假定技术、原材料、产品耐用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因素是不变条件, 规模经济是关注的对象。
1.2 煤炭产业组织市场结构
从煤炭市场来看, 我国有几万家煤炭生产企业, 进入壁垒较低, 产品差异化不大, 多样化程度不高, 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2005年以来坚持解决小煤矿问题的工作目标, 造成一大批中小煤矿的关闭, 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 企业重组从而提高部分企业规模, 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买者的数量、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产品多样化, 而把厂商规模、卖者数量、政府管制和纵向一体化作为考虑的重点。
1.2.1 厂商规模和卖者数量
厂商规模和卖者数量方面, 金融危机造成部分生产能力不强的煤炭企业倒闭;中央一直坚持关闭小煤矿, 计划“十一五”后三年再减少小煤矿4000多个, 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实力, 从而使得卖者数量减少, 规模加大。
1.2.2 纵向一体化
煤炭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形成健康产业链将有助于产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有助于实现从单一的黑色煤炭经济变成彩色经济——煤炭、煤化工、盐化工、电力、煤炭机械制造多产业、多元化发展。根据矿区特点, 主要有三种模式:
(1) 以煤炭开采为中心。 (2) 以焦化企业为中心。
(3) 以电厂为核心
以上是分别以煤炭开采、焦化、电力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力综合三种模式加以运用。
1.2.3 政府管制
根据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政府应当加大煤炭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和煤电行业协调两方面的管制工作。
(1) 加大煤炭矿区生态恢复治理。
小煤矿开采深度较浅, 采煤造成地表沉陷台阶、沉陷坑、地表裂缝、岩溶塌陷等,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小煤矿关闭后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复原工作将是政府应当监管的对象。
(2) 加强煤电行业协调。
政府出于国家经济顺利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的本意对煤电之争进行协调, 但一定要保证价格调控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明白煤电之争不是行业之争, 而是企业之争, 如何解决煤电行业关于电煤价格问题, 是政府管制的另一方面工作。
1.3 煤炭产业组织的绩效
上面已经对产业在现在客观情况下产品选择、兼并、内部组织、投资方向等做了简单分析, 应当如何保证利润呢?
首先假定:π是利润, y是产量, sc是总成本, vc是变动成本, fc:是固定成本。
利润为:undefined。
对产量求一阶条件:dπ/dy=p-dsc/dy=0。
假如y/是最佳产量, 那么:π′=py′-tvc (y′) -tfc。
在投资已定、产量最佳的情况下, 决定行业利润的是价格和变动成本, 为了提高利润, 行业要么提高价格, 要么减少变动成本。煤炭行业来讲面临电力行业要求煤炭价格下降, 资源税等上调, 提高价格变得很困难, 因此要提高利润的最好选择就是减少成本。
对中小煤炭企业来讲, 利润的提升不是他们现阶段考虑的重点, 他们的重点是如何保证不关闭。当企业停产时:
π0=-tfc
而企业要保证生产:
π1>π0即p*y′-tvc (y′) -tfc>-tfc
p*>tvc (y′) /y′=Avc (y′)
当Ac=P*时, 企业保持了盈亏平衡, 要想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就要降低平均变动成本Avc (y/) , 这样才能增加价格的降低空间, 在同行业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也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告、研究开发、多方位投资等等活动。
2 建议
文章认为要延长煤炭产业链, 实现循环发展, 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淘汰落后产能, 有选择的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提高煤矿安全性;要提高办煤炭企业的门槛, 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浪费, 加大煤炭大基地建设力度;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国家应当给予更有利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瓦斯、矸石、矿井水等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羊场湾:创造中国煤炭工业的奇迹 篇7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全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受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的委托, 《财经界》杂志记者来到宁夏煤炭基地——羊场湾煤矿调研采访。
羊场湾煤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宁东大开发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 是神华宁煤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骨干力量, 是自治区和西北第一座千万吨级国内一流现代化矿井。
二月的宁东, 已经有了些许春天的气息, 行走在羊场湾矿区, 轻风吹拂, 心旷神怡, 眼前是宽阔整洁的路面、笔直成线的树木、高耸的选煤楼巍然屹立、直插云霄的原煤运输栈桥犹如空中巨龙, 还有两个巨大的半圆形储煤仓就像太空实验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里没有堆积如山的矸石山, 这里没有煤尘飞扬的运煤路, 初次到这里的人, 一定会发出惊呼:这里是煤矿吗?是的, 这就是西北首座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 采煤不见煤, 蓝天白云飞。
根据羊场湾煤矿矿长陈艾的介绍:虽然羊场湾煤矿开采的历史并不长, 可以说是中国采煤业界的新生力量, 有一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 使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第一个投资最少, 建设速度最快、产煤最快的千万吨级矿井。
第一个在世界煤炭开采工艺革新中实施缓倾斜工作面大采高开采工艺, 并试采成功, 极大地提高了工效、提高了原煤回采率;
第一个在全国煤矿建设中荣获国家最高建设奖——“鲁班奖”, 并被评选为“建国60周年经典暨精品工程”;
第一个建成了西北千万吨生产区队, 创造了宁夏煤炭开采建设日产、月产、年产最高记录;
第一个在神华集团引进C80通港列车, 月均装车外运量达到120万吨以上, 使“香砟子”走向全国和世界市场;
第一个在西北实现了井下无轨胶轮化运输, 矿井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第一个被国家授予“环境友好工程”的沙漠矿区……
风沙中的号角
羊场湾煤矿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 这里一年到头多半是风沙天气, 可以想见环境之恶劣。
但是, 宁东煤田的发现和开发彻底改变了这种荒凉与寂寥。据宁夏煤炭地质局勘探数据表明, 宁东拥有含煤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的整装煤田, 已探明储量达270多亿吨!其主要煤种为不粘结煤, 特点为低灰、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和高化学活性, 品质优良, 是理想的动力用煤和化工原料用煤, 而且开采条件较好。宁夏欣喜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个资源大省, 人均煤炭储量, 全国第一。
鉴于宁夏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建设用地、工业用水、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反复科学论证, 将宁东基地确定为宁夏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一号工程”。2003年6月, 自治区政府第十一次常委会批准, 宁东基地正式启动实施。
作为“一号工程”的开山之作, 羊场湾煤矿于2003年8月破土动工。羊场湾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激情, 战风沙, 斗酷暑,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淡然一笑。建设者们戏称“大风吹得石头走, 小风吹来二两土, 白天不够夜里补”。
羊场湾煤矿在建设之初就本着“高起点、高效率、高标准”的建设原则, 瞄准建设“知识化、数字化、花园式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羊场湾煤矿现任矿长陈艾对这些目标有着深刻的理解, “所谓知识化, 是指人的素质必须要高。”羊场湾对于学历要求较高, 陈矿长举例说, “操作岗位上的员工, 必须是技校毕业, 并取得技能等级证, 而管理层人员至少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且要精通生产、经营、管理。”
“所谓数字化是指借助信息化这个平台, 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比如装备要实现自动化, 能集中操控。我们建成了办公OA系统, 井下输管检测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 无线通讯系统, 矿压监测系统, 这五大系统就是数字化的具体体现。”
“花园式”很好理解, 就是“冬有青, 夏有绿, 一年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陈矿长自豪地介绍, 他们利用矿井水, 在沙漠里造出了一方绿洲, 岸边绿树成荫, 湖中候鸟成群;他们请园林设计院统一设计矿区景观, 区内树木花草错落有致, 花园式矿区初具规模。
经过25个月的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羊场湾人在这片西北热土上建设起了一座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矿井, 2005年9月联合试运转, 2006年12月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竣工验收。他们在风沙的洗礼中创造了全国煤矿建设速度最快、投资最省 (仅仅为10亿元) 、达产最快的新纪录。
一只西北雄鹰即将展翅飞翔!
人才是强企之本
无论是成功攻克放顶煤难关, 解决了宁东煤田煤层防灭火和难冒落科技难题, 还是成功实施缓倾斜工作面大采高开采工艺, 乃至实现井下无轨胶轮化运输等, 都是人才、智力的充分施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但人才是掌握科技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打造一流员工队伍, 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做优企业必须坚持的路子”, 这是羊场湾煤矿矿长陈艾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 也是羊场湾几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的一条宝贵经验。
尽管羊场湾地处西北, 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吸纳一批又一批的高技术人才。陈艾矿长总结了自身的优势, “首先矿井产量排名全国前五, 在宁煤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缺乏吸引力。”
当然, 还要有效益。羊场湾的收入水平在神宁集团是最好的, 矿井年轻, 而且没有沉重的社会包袱, 许多人都愿意到这里工作。据悉, 近年来, 羊场湾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私家车拥有率达到25%, 以至于停车场不得不进行扩建。
从整个神宁的发展战略来看, 羊场湾是神宁集团开发宁东的试验田和示范基地, 无论是矿井建设水平、设备科技水平都引领着神宁的发展方向, 所以陈艾矿长说“羊场湾是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几年来, 他们陆续向其他兄弟矿井输送管理人才三百多名。
人才培养还必须有制度保证。羊场湾煤矿制定并实施了《羊场湾煤矿高技能人才选拔评选管理办法》, 形成了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及考核机制, 据统计, 几年来选拔评选出金牌技工29名、银牌技工149名、铜牌技工308名。同时通过导师带徒、公开竞聘技术员、公推直选班组长, 有力地调动了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 初步打造出了一支基本满足矿井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孙子兵法》中有言:“主孰有道?将孰有能?……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因为, 赏罚是否分明, 决定着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强弱。羊场湾煤矿领导层深知此道,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奖励。2010年8月, 运输二队电工班班长赵紫岩为有效防止人员误操作而引发各类事故, 发明了在皮带上使用集控闭锁连锁装置, 后该装置在全矿范围内推广使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 羊场湾煤矿将此装置命名为“紫岩锁”, 并给予赵紫岩进行了嘉奖。在全矿员工中引发了钻研业务、技术革新的热潮。而对于获得神宁集团“十佳班组长”的优秀职工杨帅, 得到的奖励是一部价值15万元的小轿车。
为了留住人才, 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羊场湾不断提升软实力。在丁永禄书记看来, “首先是收入上的提升, 其次就是想办法惠民。”据了解, 今年有17项惠民政策需要逐一落实。比如, 羊场湾正在筹建一座公寓, 既方便职工休息, 也可以为家属探亲提供方便。这是惠民政策之一。此外, 还要新建一分区汉民食堂、改造二分区职工澡堂、修建一分区澡堂连接井口的防寒避暑长廊、投用一分区员工文化娱乐中心等等。
留得住人心, 才能留得住人才。每逢高考期间, 陈艾矿长都会嘱咐, 有孩子参加高考的, 当天可以把工作调整开, 回去好好陪孩子。此举让很多职工温暖在心, 感激于怀。
羊场湾是一片沃土, 用丰富的养分以树人;羊场湾是一方绿洲, 用宽厚的胸襟以育人。人才的蓬勃成长, 促进了企业的强势腾飞。
成本管控之道
在羊场湾采访期间, 适逢神华集团领导前来调研, 因为羊场湾的成本管控做得很出色。陈艾矿长虽然是学采矿出身, 但对于管理也是行家里手。他认为成本管理首先是做好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 “从年初对全年各项费用都要进行预算、分解, 建立成本管控责任制, 签订责任状”。
其次, 要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建立目标责任体系。每年在集团公司经营指标下达前后, 羊场湾煤矿都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种费用、工资进行测算, 准确掌握各项费用的缺口和余量, 及时将各项经营指标下达到基层单位和机关各部门, 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使压力层层传递, 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 人人身上有指标。
环境友好工程奖牌
此外, 还要建立定额管理体系。2009年神宁集团公司建立并出台了《神宁集团材料消耗定额标准》, 羊场湾煤矿根据集团定额标准, 对劳动定额、材料定额、水电定额进一步细化。在下达月度计划时, 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企业内部定额和矿年度预算指标, 将材料费、水电费、修理费等各项年度承包费用按月分解下达执行, 月底按照计划进行考核和报销, 超计划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确保各项费用控制在年度指标之内。
建立考核分配体系也很有必要。2008年以来, 羊场湾煤矿一直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双重考核机制。每月对全矿各科室、各部门进行量化考核, 对员工实行日考核, 奖罚分明, 月度兑现, 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陈艾举例说, 如果一个班组月度生产任务是50万吨, 材料费用为200万元, 如果月底费用有节省, 那么就按照节省额度的5%~10%奖励, 超出的部分要进行惩罚。
还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建立招标管理体系。2009年以来, 羊场湾煤矿先后对一、二分区食堂、职工澡堂、环卫绿化项目, 单体支柱、兀型钢梁维修等外委业务全部实行招标, 选择了资质优、信誉好的单位, 大大降低了各项费用的支出。让职工有切身体会的是食堂, 由于竞标成功的三家单位互相竞争, 饭菜质量一直有保证, 好吃且不贵。
继往开来创辉煌
2011年, 实现全年产量1800万吨, 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2011年, 党员亮身份、干部亮作风、组织亮业绩, 政治保障力进一步彰显;2011年, 人企共进, 和谐矿区成效显著……
八年来, 羊场湾人一步一个脚印, 从小井起步, 经资源整合产量达到千万吨, 实现了跳跃发展, 矿井规模不断扩大, 跻身于全国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前列。
八年来, 秉承安全管理就是最大的经济。在矿井建设过程中, 用科学的管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领安全管理工作, 确定了“煤矿生产可以做到不伤人”和“一氧化碳超限就是事故”的先进管理理念;加大安全投入, 实施全员管理, 实现了煤矿生产零伤亡。
八年来, 生产经营实现了大跨越。羊场湾煤矿先后推行了组织结构、安全管理、工资奖金分配、绩效考评以及营销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形成了科学发展的运营管理机制、完善的制度运行机制和传导型绩效考评机制, 使生产与经营比翼高飞。
八年来, 科技进步实现了大跨越, 党的建设实现了大跨越, 员工生活质量实现了大跨越, 人才队伍素质实现了大跨越……
新中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简析 篇8
一炮采技术发展时期
炮采是以爆破方式落煤并依靠爆破力抛掷或人工攉煤进行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木支柱或单体支柱支护顶板为主,工艺简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劳动强度大、材料消耗多、安全性差、产量低,其主要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提高与成熟阶段。
(一)起步阶段
建国初期主要以拆移式刮板输送机运煤、木支柱支护顶板为主,工作面运煤采用拆移式刮板输送机,并开始推行长壁回采技术。据统计,此时炮采工作面总产量占统配煤矿原煤总产量的90%左右,但产量低,平均月产量仅3000~4000t(注:t表示重量单位吨);支护形式落后,多采用木垛、点柱或密集支柱等形式;工作面长度较短,仅40~60m;回采工作面运输能力低,前期仍有煤矿采用古老的人拉筐形式运煤,中后期才开始使用刮板输送机运煤。可见,建国初期煤炭地下开采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大量体力劳动完成采煤工作,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炮采技术的发展。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方式发生了改变,主要采用摩擦式支柱代替木支柱并配以铰接顶梁进行支护,开始推行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支护方面实现了金属支柱,提高了支护强度;运煤方式实现了机械化,使得机械化程度有所提升,促进了炮采技术发展。
随着运煤、支护设备技术革新和应用,产量不断攀升,到70年代达到了7000t/月(见图1);同时,回采工作面长度也逐渐加大,在60年代末达到84m,70年代末达到近百米(见图2),较建国初期翻了一番,是炮采技术上的一次革新。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和中国能源网。
(三)提高与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炮采技术革新速度加快,摩擦式支柱被可防止炮崩的单体液压支柱所取代,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功率逐渐加大,并开始推广使用挡煤板和铲煤板,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促使炮采技术走向了顶峰。显而易见,单体液压支柱的出现、较大功率刮板输送机与挡煤板、铲煤板等技术的应用是促使其提高与成熟的重要因素。
该时期运输和支护设备等技术不断发展(见表1),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煤炭开采不再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来实现,开始向技术支撑的方向迈进。
据统计,1989年全国统配煤矿中炮采工作面产量占原煤产量的62.5%,月产量达到9000t以上,部分矿井甚至超过1万t(见图1)。例如:1984年王石凹煤矿炮采工作面平均月产1.85万t,1988年三里洞煤矿炮采工作面平均月产1.67万t;回采工作面长度1988年达到了110m,到90年代大多数回采工作面长度保持在80~120m之间,最长可达140~160m(见图2)。支护设备技术的革新使回采工作面形成支护网,保证了工人的安全,由于单体液压支柱技术的应用,坑木消耗量大大降低,由1950年每采1万t原煤需消耗木材250m3降到1990年的43.2m3,不足1950年木材消耗量的1/5。
综上所述,装煤、运煤和支护等设备在技术方面不断革新是影响炮采技术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重要因素,并使炮采形成一定的机械化雏形,产量不断提高,材料消耗逐渐降低,工作面长度也适应了长壁回采的需求。
二普采技术发展时期
普采是在炮采的基础上对破煤和装煤方式进行技术改造,采用采煤机破煤和装煤,而运煤、顶板支护和采空区处理则与炮采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可见,采煤机的出现是煤炭地下开采在技术方面历史性的突破,普采主要实现了破、装、运的机械化,与炮采相比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材料消耗,是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一)一般普采阶段
一般普采是在回采工作面采用采煤机破煤和装煤,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而顶板支护则采用金属摩擦支柱和金属顶梁,由于机械设备功率较小,导致生产能力亦比较小。
自1957年原铜川矿务局史家河煤矿首次使用截煤机以来,1958年引进了康拜因采煤机,1966年改装完成了滚筒式采煤机,到1969年浅截深采煤机获得成功应用;进入70年代普采跨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普采工作面的数量、产量以及机械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1975年全国统配煤矿的采煤机组拥有量为35台,1978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27.6%,直到1980年采煤机组拥有量上升到了49台,与此同时,地方国营煤矿开始采用截煤机开采,拥有量达22台,可见,普采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其年产量也在逐步增加。据统计,1973年李家塔煤矿陈家河采六区创下了年产26.6万t纪录,1977年又创下了月产5.2万t纪录,进入80年代后王石凹煤矿采五区于1981年达到年产31.6万t,之后一般普采走向了其发展的顶峰。
(二)高档普采阶段
随着机械化破煤技术的发展,采用金属支柱支护时随机挂梁愈来愈成为制约采煤速度的主要因素,而单体液压支柱的出现扭转了这种局面,该项技术促使普采发展到了高档普采阶段。
1978年4月首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在查庄煤矿投产,高档普采以其投资少、适应性强的优势抢占先机;与一般普采相比,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技术的产生使得回采工作面更安全,并提高了产量和效率,进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据统计,1982年全国高档普采工作面总产量达536万t;1990年全国统配煤矿共有高档普采工作面432个,平均工效达6.5t/工;1992年国有重点煤矿拥有443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工效为7.0t/工,可见,高档普采逐渐形成一定体系且效益比较显著。
自1978年首个高档普采工作面投产以来,高档普采主要以支护技术的改进为主,同时随着采煤机技术的革新逐步完善起来,其经历了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技术的改进、单滚筒采煤机人工开缺口到双滚筒采煤机自开缺口技术的突破(见图3),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采煤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量逐步提高(见图4),可见,支护技术的改进和采煤机技术的革新是影响普采发展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网、中国煤炭资源网和《中国统计年鉴1982-1990》。
三综采技术发展时期
综采自1954年于英国问世以来,其成功地实现了采、支、机、运、通等主要环节的完美协调与统一,它不仅解决了煤矿井下各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4];而且实现了综合机械化,从根本上解放了劳动力,一改昔日的“黑粗脏累”,进而被“清洁型”开采所取代。可见,综采技术的出现是采煤史上一次巨大变革,是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综采主要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引进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推广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提高成熟阶段[5]和21世纪初的科技创新阶段。
(一)引进探索阶段
1970年11月28日,我国第1个综采工作面在大同煤峪口煤矿开始试验,标志着我国采煤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向综采迈进并为煤炭工业向综采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支架参数设计基本合理、各项技术指标亦比较先进,然而因经验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支架自降、乳化液泄露、单向阀不稳定等技术问题。1974年5月,我国从英国引进第1套综采机组,开始在淮北矿务局朔里煤矿安装试验,同年先后引进43套成套设备;1977年又引进100套,国内自己生产500套;1978年,第一套国产综采机组通过了技术鉴定,年产量达48万余吨;与此同时,我国首次从德国引进了大采高支架及相应的设备,大采高技术在我国崭露头角。
随着综采设备的引进与投入使用,揭开了我国综采技术发展新纪元,拉开了综采技术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我国综采技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坚持以吸收新技术为先导,竭力改造旧方法、更新旧设备,坚定不移地走综采道路,为我国综采技术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推广发展阶段
80年代初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行研发推广综采成套设备技术;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电牵引采煤机技术,90年代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综采技术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期间,设备研制方面有了技术性突破,自行研制了ZY型和BY型液压支架、SGB型和SGZ型刮板输送机、MG型和MXA型双滚筒采煤机,并达到进口设备的效果;回采技术方面攻克“三软”、“两硬”煤层开采技术难题[6],并在薄煤层和厚煤层开采技术方面初有成效;支护技术方面,大断面锚网支护技术得到应用,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综放技术于80年代开始兴起。1984年6月,我国自行研制的FY4000/14/28型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开始在沈阳矿务局蒲河煤矿开始试验,然而其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在之后十余年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综放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于1989年9月在潞安王庄煤矿取得最高月产8.28万t、工效40t/工、回采工作面采出率87.8%的优异成绩。此外,我国开始自行研制大采高支架并在4.5m厚煤层一次采全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7],但直到90年代其采高均未超5m[8]。
这一时期,我国煤炭地下开采综合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主要致力于综采设备、开采方法和巷道支护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新技术推动下综采技术又迈向一个新台阶。
(三)提高成熟阶段
90年代初原煤炭部召开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工作会议,之后综采技术开始进入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提高与成熟阶段,各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争先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在机械设备方面,采煤机的总体技术参数不断完善,主要致力于大功率、电牵引、基础元部件及可靠性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带式输送机开始采用双速电机驱动和液力耦合技术,同时无链牵引技术也得以推广和应用。此外,煤巷快速掘进技术、锚杆支护技术和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加有效地保障了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稳步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1995年铁法矿务局成功实现日产7000t的综采成套设备技术研制;晋城古书院矿于1992年高产高效工作面试验成功,至1994年已取得年产150万t、最高日产达12719t的成效;阳泉矿务局在高瓦斯矿井取得技术性突破,于1993年先后装备两个高产高效工作面,有力地加快了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步伐。
与此同时,综放开采技术日趋成熟并完善起来,其使用范围、数量逐步扩大,并在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例如:“两硬”、“三软”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顶煤冒放性、煤层注水软化、顶煤深孔预爆破和均压防灭火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急倾斜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都促使综放技术在厚煤层开采中得以顺利推广,截止1998年,全国综放工作面总数达82个,总产量7000余万t,在全国64个百万吨综采队中综放就有22个。
可见,采煤设备技术与采煤新技术的研究促进了我国综采技术的发展,产量逐步提高(见图5)。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网、中国煤炭资源网和《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1》。
(四)科技创新阶段
21世纪初是我国煤炭开采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采煤机在故障诊断及预警、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监测等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9];输送机不仅在高强度、长距离、大运量和系统的可靠性等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且在监测监控、转载机的整体性和软启动等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10];液压支架致力于高压大流量快速移架、电液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其科技含量主要集中在可靠的元部件、简单的操作设计和方便的维修等技术方面[11,12]。此外,综放开采技术在“高韧性”煤层得到了成功应用;大采高开采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诸如支架易倒、煤壁片帮等许多技术难题,并自主研发了高可靠性大采高综采成套设备,液压支架支撑高度达8200mm,工作阻力20000kN,填补了我国高端综采设备的空白,使综采成套设备制造技术跨上新台阶[13]。
此外,神华集团神东公司提出了“搬家不停产”、“综采工作面快速搬家”和辅助运输无轨化[14]等新型技术;大同塔山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的技术发展路线,从根本上实现了 “黑色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和“清洁型”开采。
21世纪初,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原煤产量逐年攀升(见图5),神东公司于2002年在大柳塔煤矿建成了世界首个千万吨矿井,实现“一井一面、高产高效、年产千万吨”的新型矿井模式,随后,榆家梁、哈拉沟、保德等矿也实现了千万吨矿井的建设,并于2005年年底形成我国首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四结语
60多年来,就我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历程而言,不是某种因素偶然引起的变革,而是几代煤炭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攻坚,是采煤设备技术革新和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就科学技术发展层面而言,煤炭地下开采技术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引进、研发与推广应用,开创了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先河[15],同时通过大量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理念,不仅为我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促进了我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我国煤炭工业只有做到大量合格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煤炭开采技术,积极提高开采设备技术的研发,才能使煤炭地下开采技术突破旧理论的樊笼,孕育新的科学理论,才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最终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煤炭地下开采共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即由炮采到普采再到综采。在当代特殊的发展形势下,煤炭地下开采不断改进顶板支护技术、采煤机械设备技术,积极研发高端综采成套设备技术,推广应用新型的煤炭开采技术。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新中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发展的原因,特别是技术创新对原煤产量的推动作用,得出大量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新中国煤炭地下开采技术迅速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中国煤炭企业08-10
中国煤炭机械行业产业链需求分析报告05-23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05-28
煤炭生产发展09-24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0-07
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10-14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10-25
煤炭销售合同发展与协调10-02
可持续发展煤炭经济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