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2024-07-03

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共9篇)

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篇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城镇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城镇污水处理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10年6月,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389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15亿立方米/日,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2倍。西藏自治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昌都地区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调试,标志着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中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海南等省(直辖市)实现了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起步较晚,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建成第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从2000年开始,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开始加快发展,城镇污水处理量年均增长超过10%,十年累计增长145%。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929个,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4900万立方米/日。在建和已建项目处理能力总和预计可达1.6亿立方米,基本与美国的处理能力相当,我国将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污水处理已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主要手段,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达到279亿立方米,是2005年的1.9倍,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5.25%,较“十五”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6.6%,较“十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COD)达770多万吨。

“十一五”规划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要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立方米/日,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300万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目前,“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城镇污水处理的相关指标已基本实现,提前一年完成了规划任务。“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各地抓住“保增长、扩内需”的契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针对污水处理工作的特点,明确了各地政府是城市污水处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完善污水收费制度,根据保本微利原则,逐步提高征收标准,强化征收手段,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在中央预算补助和“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的规范管理制度和特许经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益。依据“政府建网、社会建厂”的原则,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营管理。

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篇2

续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集体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 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了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了城镇集体经济整体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96亿元, 比“十五”末2005年的11733亿元, 同比增长了14.2%, 2010年1-11月实现利润总额892亿元, 比2005年的630亿元增长了41.6%。“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多种形式改革取得新进展, 集体资产作用得到显现

“十一五”期间, 为了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城镇集体企业继续推进改革改制, 改变单一集体资本的结构, 恢复和发扬城镇集体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初步探索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新路子。集体企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多样化, 目前有城乡各类集体联营企业, 引入外资和港澳台资本组建的各类合资、合作企业, 采用职工个人股和集体股组建“两个联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按照《公司法》设立集体、职工、外部资本多元产权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 还有的以集体资产设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城镇集体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适应了我国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其中一批骨干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海尔集团, 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公司;成都彩虹集团, 坚持做大做强“彩虹”系列电热毯, 成为全国同行业龙头企业, 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强”之一, “十一五”期间两次荣获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价。一批中小企业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为安置社会就业、活跃市场、惠及民生做出了贡献。如上海市退休干部王翠玉创办的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 对1.5万名上海城乡下岗女工、失地农民、外来媳妇进行了手工编织技能培训, 组织创办17个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 使上千名弱势妇女有了工作和收入;湖北黄冈地区上万名妇女组织了“挑花”工艺品生产, 年销售额达到1亿多元。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 推动了集体资本的社会流转。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十一五”初期, 融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港澳台等6类企业的集体资本, 就达到了1224.27亿元, 占全国集体资本总量的42.97%。按集体资本在各类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测算, 集体企业以外的集体资本创造的工业总产值4186.7亿元, 营销收入4105.1亿元, 利润268.02亿元, 税金50.61亿元, 分别占集体企业的43%、43.7%、52.4%、46.4%。实践说明,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集体资本进入市场各领域, 促进了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 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产业创新, 推动了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集体经济具有较强兼容性, 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注意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在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 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如海尔、彩虹、春兰、穗宝床垫、东宝药业、宝硕集团、运城制版等。很多企业主动联接现代产业链, 增强了协作配套能力。如武汉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实行员工控股制, 激发了企业职工内在发展动力, 主动与高等院所合作, 建立产品技术创新体系, 融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 发展为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和其它国防工业的配套产品, 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表彰。

集体企业历来就有区域集中和产品集群的优势。“十一五”期间, 各地因企制宜、因地制宜, 下力量抓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福建漳州集体企业联社与轻工行业协会联动, 积极组织集体企业与外商合作, 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鞋生产基地;广西自治区城镇集体企业联社大力抓好民族工业发展, 引导组织众多的中小集体企业不断探索“专、特、新、精”的路子, 逐步形成了博白县编织工艺品、陆川县铁锅、荔浦县衣架、宾阳县小五金等4个特色地区经济, 到2007年底, 有企业1576个, 从业人员25.52万人, 实现销售额34.33亿元, 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手工业和工艺美术产业是城镇集体经济的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 有关企业进一步挖掘业内长期集结的资源, 抢救失传的手艺和资料, 使许多产业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柳编产业是山东沭县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之一, 当地杞柳种植加工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的唐朝时期。近年来, 该县工艺美术公司强化“龙头”带动, 推动了条柳编织行业的发展。目前, 全县杞柳种植面积达10.7万亩, 从事条柳业人员近10万人, 专业户4万余家, 条柳编织企业发展到180多家, 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86家, 柳制品达到20多个系列2万多个品种, 产品远销亚、欧、美、澳、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柳编之都”。扬州工艺美术集体公司紧紧围绕“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做优特色、做大规模”和保持全国领先的目标, 2008年完成了扬州玉石料市场一期工程, 启动了“工艺坊”项目建设, 筹建了工艺美术一条街, 引进300家企业和商户入驻, 实现了产销协作、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据2008年底公布的数据, 工艺美术行业企业3.49万个, 从业人员245万人, 年产值3605亿元。现有工艺美术大师1787人, 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65名, 高级工艺师3025名, 这些人员大多来自轻工、文化行业和城乡集体企业, 为我国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城镇集体企业点多面广, 中小企业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生产的产品多, 涉及到城乡居民的衣、食、用、行、住、教、乐,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紧密相连,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方集体工业的发展,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集体经济为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企业发扬自主经营、民主管理、互助合作的传统, 战胜了一系列重大困难。特别是在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遭遇冰冻雨雪、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作为弱势群体的城镇集体企业, 比其它领域损失更大, 经营更加困难。然而, 广大干部职工负重拼搏, 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互助合作, 共克时艰, 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众多的城镇集体企业积极开展了支援灾区救灾的捐款捐物送温暖活动, 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半个多月,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系统共捐款7500多万元, 港币100多万元, 美金50万元, 捐赠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500多万元, 集体企业间互助合作, 有力地增加了凝聚力, 许多企业在互助中渡过了难关。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众多的城镇集体企业, 坚持做到了不减员、少减员, 基本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内销产品生产, 积极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 为拉动内需做了重要贡献。到“十一五”末期, 城镇集体经济整体上比较好地实现了企稳回升和快速发展, 2009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11.75%, 全年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 显示出了集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和顽强的生命力, 以及应对特大困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和重要作用。

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篇3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然而,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针对我国产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使国内企业出口和“走出去”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情况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使全社会对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信息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十一五”时期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信息产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向各个领域渗透,信息产业与各行业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政策的出台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做到的,许多重点任务往往不是一个行业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协调和互动发展的能力。

总的来看,信息产业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析形势,加强对行业发展重大问题、深层次矛盾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处理好5个关系,方能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

一要处理好产业自身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和技术装备的支撑保障平台,是信息化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同时,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机遇,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局,实现对产业自身的拉动和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要处理好速度、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长期维持高速增长。当然,我们的国情发展慢了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从行业实际出发,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推动做大做强上下工夫,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要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这几年在互联网、短信等新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网上犯罪和不良信息等问题,危害社会安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这些业务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管理。如果管理不到位,鱼龙混杂,有害信息泛滥,就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最终阻碍其发展。当然,加强管理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它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把它管死。

四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业的发展必须讲经济效益,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同时也一定要讲社会效益,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去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就必然会影响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形象,阻碍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引导企业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行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篇4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十五”期间,江西省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新的发展模式。

“两基”教育成绩喜人。“十五”期间,我省加大了“普九”力度,全省99个县(市、区)中6个未达到“普九”标准的县(市、区)已有5个通过了“普九”验收,实现“两基”教育的县(市、区)达到98.99%,“两基”人口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91.79%提高到96.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率已控制在1%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4.7%,比“九五”期末上升1.8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了扭转“九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萎缩的局面,我省加快了发展职业教育步伐,自2002年以来我省职业教育连续四年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全省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8.03万人,比2000年增长1.44倍;在校学生为64.16万人,增长94.7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国4.75、3.51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蒸蒸日上。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为81.6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九五”期末的9.13%提高到20.43%,超越了“十五”计划目标,高出高等教育大众化15%标志线的5个百分点,走上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轨道;全省普通高校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院校由32所增至66所,增长1.06倍,其中万人高校由2所增至18所;招生数由5.69万人增至20.79万人,增长2.65倍;在校学生由14.43万人增至64.61万人,增长3.48倍;教职工数由

2.56万人增至6.21万人,增长1.43倍。全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九五”期末的3所增加到4所。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32个,增长

5.4倍;硕士点由213个增加到527个,增长1.5倍。研究生招生数由966人增至4016人,增长3.2倍;在校学生由2118人增至9714人,增长3.6倍,加上9种专业硕士学位在校研究生3791人,全省在校研究生为13505人,首次突破了万人。

民办教育生机勃勃。“十五”期间,我省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10所,在校学生16.03万人,其中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46、2.72万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九五”期末的47所发展到144所,在校学生由1.95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分别增长2.06、5.67倍;民办中学由“九五”期末的123所发展到389所,在校学生由4.09万人增加到27.50万人,分别增长2.16和5.72倍。全省民办在校学生达101.91万人,民办教育规模以年均10万人的速度增长,总资产达34.5亿元,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200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为71.13%、职业高中为55.35%、初中为92.98%、小学为97.60%,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了19.19、26.47、8.19、13.73个百分点。全省大学教师队伍中,27.05%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7.3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53人,省级教学名师236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68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19人,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00多人,骨干教师1500多人。有5名教师获得了全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占全省获奖人员的83.3%。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5

十一五,是一个不平凡的五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五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司曾面临着被吞并被改制的危险。但是,在县委、县政府无限关怀下,在县交通局党委、县交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司领导干部广大职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努力拼搏下,我司就象颗经历了严冬的种子,终于发芽、茁壮,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司实力明显提升,规模不断壮大,渐露文明公交的头角

十一五期间,我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理念,形成了以公交为主体的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确立了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车辆档次明显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营运车辆从34台增加到62台,增加的车辆都是双开门的大巴车,客运量达775万人次,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线路里程从以前的40公里增加到100公里,从城区向四周延伸,让更多人享受到了公交车的实惠、便利。营运线路增加了8路、10路,使公交线路基本上覆盖了城区,营运里程达510万公里,改善了城市人民环境,为市民提供了“安全、正点、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交出行需求。就业人数从以前的10%增长到60%,让大部分下岗职工又重新回到

了工作岗位上,减轻了生活压力,增强了社会稳定。加强了安全管理,事故责任死亡率在0.001/百万公里以下。规范了文明行车、文明服务,要求全司职工时时把服务当作自己的天职,把乘客当作自己的亲人,尊老爱幼,以车为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受到广大乘客的好评,广大司乘人员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公交人的良好形象。车厢服务合格率达98%,正点率达97%,乘客满意率达98%以上。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让全部职工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自己。

二、为建立祁东文明县城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创建全国交通模范城市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营业机制不断完善,走向了文明。我司公交车以前采取承包和挂靠经营,在十一五期间,响应了政府号召,实行了“集约化管理,公交化服务,员工化管理”的公车公营运作模式。司乘人员统一招聘、培训,按照公交营运模式和标准规范线路,实行“四定四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即定线路、定班次、定站点、定时间,并统一标志、价格、调度和服务标准。实现我县公交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以城市发展方向为导向,以满足广大人民出行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改善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完善线网布局和公交设施为基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这是建立文明公交,文明县城的主要标志。

(二)坚持政府定价政策,实行低票价运营。十一五期间,正逢经济危机,各种物价都在上涨,老百姓不堪忍受,而经济、方便的公交车,缓解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让百姓真切地感受

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使政府便民惠民之举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百姓对政府信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建立了候车亭,使县城文明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司在县正街建立了候车亭,为乘客提供遮阳避雨,充分体现祁东的人文地域特色和城市品位。这是我县公交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延伸了线路,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司在十一五期间,我司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参照城市公交的运营模式,对县城至周边乡镇的农村客运班车实行公交化改造,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通达深度和覆盖面,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了3路、6路、2路、7路、4路共5条城乡线路,3路从原来的白鹤延伸到了甘棠,6路延伸到了青山何家,2路从原来的白云延伸到了渔陂,7路从原来的温泉延伸到了柞陂,4路从原来的三圣延伸到了风石堰;线路里程增长100%,大大方便了县城周边人群的便利出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有生产场地狭窄,无法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我司现有车辆62台,加上即将更新和新增的车辆总和将近80台,但公司现有停车场只能停放不到20辆车,大部分车辆无场可放,只得租用祁丰停车场,已严重影响公司发展和公车公营实施。

(二)原有车辆款式太旧,车辆数量还不够,已不能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需要添置新车辆。

(三)金缺口巨大,筹齐困难

科技设备资金投入410万元,建设实时智能调度、GPS自动语音报站

在线路沿线和首末站建设配套站务设施需资金620万元 公交枢纽站、保养场站场征地硬化需资金1500万元 臵新车辆需要300万元,一站两场站场建设共需资金5180万元

(四)特殊群体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如对70岁以上老人、一级肢残残疾人给予免费乘车的优待,给我司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我司曾会同县财政局、老龄办和县残联进行了两天的上车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掌握的数据测算,按当时7条线路46台车,我司每年要亏损153万元,按现9条线路62台车约亏损200万元。五、十二五规划

(一)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城内实行公车公营,城乡实行股份经营。

制订公车公营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筹集公车公营所需资金,搞好车辆移交和财务结算,做好驾、乘、调人员的招聘、培训,强化营运和安全管理。

(二)稳步推进公交站场和站务设施建设

启动公交枢纽停保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项目立项、报批、报建手续,力争年内完成项目立项、规划选址和平面设计、测量放线、征地拆迁工作。拟订公交站亭优化设臵方案,完成预算、报批和招投标工作,启动公交站务设施建设,为创建全国交通模范县城服好务。

(三)抓好安全生产,降耗挖潜,提升公司经营能力 加强安全工作常态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减少事故和违章。加强燃油消耗、配件、维修等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年内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税后利润100万元,确保营业收入上台阶。

(四)抓好队伍建设

抓好驾驶员、中层干部、调度员三支队伍建设,合理安排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驾驶员的福利待遇,提拔选用优秀人才,定岗定责,对从业人员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五)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进一步优化线网布局,满足不同区域民民的出行需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安装车载录像监控系统,加强对车辆运行和驾驶员服务质量的监控,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提升公交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工会工作的思路 篇6

一、认真抓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适应公司发展的职工队伍。首先要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发展目标和公司职代会提出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党政开展好“发展、和谐、创新”为主题的新一轮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积极性统一到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上来。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来武装广大职工,凝聚职工队伍。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鼓舞广大干部职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为公司全面完成“十一五”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要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继续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号召职工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工作学习观和“终身学习”理念。使职工由过去上班干活,变为“生产、工作、学习和研究”相统一。强调工作和学习不可分离,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学后要有新行动、新变化。要为职工创造一个互动学习、联动学习、成果共享的学习模式。在班组之间、职工之间,破除技术保密、技术封锁,要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学习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标准,为公司新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第三,要不断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的保证,要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以“******”系列活动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体魄,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要让素质工程不仅为职工强“筋骨”,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四,要继续深入实施“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活动。各级女工组织要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优势,坚持以“女职工周末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争当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夫妻和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女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添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女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中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做到在单位是一名好职工,在家庭是一名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公司女工委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文明家庭创建经验交流会。各单位要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做好职工素质提升规划,制订素质提升标准和措施,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为提升素质创造条件。

二、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职工群众的“热心人”。要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着重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从源头上做好维权工作。一是完善与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提高职代会质量,落实职代会职权上下功夫,要在基层继续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大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凡署职代会职权范围的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或决定。二是职代会闭会期间,要组织职工代表就职代会决议落实、提案处理情况及集体合同各项条款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巡视检查和单项巡视调研。三是完善与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后,公司将出台《厂务公开实施办法》,特别要突出抓好工程项目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各基层单位、项目部要结合本单位、本项目实际情况,加强项目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和典型。适时我们将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督促和检查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和知情权。各基层工会要把本单位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结果形成材料,对公司工会每季度上报一次。

三、全力打造“创新立功”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企业的“有心人”。“十一五”期间,实现“创新立功”工程的目标是:合理化建议240件,完成技术改进成果50项,修旧利废1300台件,群众性挖潜850项,累计实现增收节支580万元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以“创新立功”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采取有利措施,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积极采纳,并组织好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各级工会

组织要引导组织职工干当前、想长远、树形象、创品牌、拓市场,在公司开展的争创“精品工程”、“最佳项目”、争当“名牌施工队”、争当“岗位明星”活动中,以挖掘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内容,开展系列劳动竞赛,在各台班组和各岗位之间要深入开展“比质量、比安全、比管理、比贡献”和“赛劳动态度、赛服务质量、赛基础管理、赛经济效益”的“四比四赛”活动,来激发职工生产工作热情。各级女职工组织在认真组织实施“巾帼创优创效”主题活动中,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搭建平台、开展竞赛。各级女职工组织一定要在同级工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出“金点子”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降成本、降费用的增收增效和节能降耗劳动竞赛,人均节支挖潜增效在1000元以上。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队伍中开展争当“女职工创优创效标兵”和“女职工创优创效示范岗”活动,争取20%女职工能够参加一线的施工。

四、全力打造“爱心帮困”工程,使工会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抓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帮扶对象进行重新排查,制定出合理的帮扶标准,努力做到帮扶措施具体、帮扶效果明显,使帮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使帮扶工作更加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使困难职工遇到难事有地方找、有地方说、有人帮。要结合公司队伍长年野外施工的实际,对野外施工的干部职工在精神和物质上送温暖,为他们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继续开展“爱心互助进百家”活动,重新建立联系网络机制,建立起动态管理、层层负责的工作体制,要随时了解掌握情况,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工会汇报。各级工会组织要对职工家属每月进行一次走访。为局外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女职工组织要进一步做好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帮扶工作。要通过“姐妹献爱心”、“互帮互助”“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帮助上项目的职工家庭和单亲困难女职工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增强女职工抵御特殊疾病和大病的经济承受力,成立女职工安康互助储金会。在局工会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的第一年一次性投入20元的基础上,公司工会将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每人每年投入5元,为参加互助保险储金会的会员献上一份爱心。

乡镇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7

乡镇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以来,我乡通过紧紧围绕“全面打造绿色和谐新”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强乡、旅游富乡、市场活乡”四大战略,着力开展“农业五大产业升级改造、工业两大园区填充扩大、旅游三条热线发展提速、市场建成联动一片”的5321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各项事业也呈齐头并进态势,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

成。

五年来,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576万元提高到42764万元,同比增长了107%;农民纯收入由3800元提高到7983元,同比增长了110%;畜牧业总收入由4847万元提高到8500万元,同比增长了75%;全乡工业总产值由亿元提高到亿元,同比增长了137%;第三产业总收入由4000万元提高到7524万元;同比增长了89%。

农业五大产业升级改造初见成效,园区生态经济稳步增长。

1、农业生产园区化、生态化。五年来,乡以园区化为推进,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支柱产业园区化进程。农业五大产业形成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规划启动了万亩绿化苗木园区、万亩红枣林果及生态园区、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等建设工程,井神仙桃、三台酥梨也正向绿色无公害的种植园方向迅速迈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园

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苗木花卉南咸阳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已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村镇,形成了近万亩的绿化产业经济带。现有绿化、美化植物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出圃3000亩,2200万株。另外还规划了占地1000余亩的苗木花卉大观园,进一步推动苗木生产向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设施农业:随着晋中现代农业建设首批项目在万亩设施农业园——白城核心示范区的全面启动和我县“四个一”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乡已发展余亩,拱棚、温室分别实现单棚平均收入万元和万元;红枣:形成了以南张、北张为核心的红枣产业园区,全乡拥有红枣面积万余亩、平均年产量达1300万公斤。目前,壶瓶枣、梨枣、郎枣已进入有机食品认证程序;畜牧养殖:畜牧养殖由规模较小的家养、散养逐步转向了由石羊集团、三和牧业、绿牧养殖场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畜禽存栏约40万只,年平均肉类总产量4500吨,牛奶产量4000吨,禽蛋产量5吨。在白城、两村试点标准化养牛和肉鸡养殖园区项目,北张奶牛养植专业村和白城蛋鸡养殖专业村等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另外,在南山旅游区规划实施了原生态笨猪、笨鸡养殖园区;林果:目前全乡拥有果品面积万余亩,年产各类鲜果5000余万公斤。同时,以“生态农业+采摘休闲”为主题的的南山沿线旅游开发,为农业五大产业的迅速提档升级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产业园区化步伐不断加快。

2、积极开展林果改造,优化品种、品系,延伸产业链,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中生产、加工、存储服务于一身的复合型经济模式转变。红枣产业大力提倡发展壶瓶枣矮化品种,至底实现推广面积3000亩,引进梨枣、郎枣等抗旱等新品种,新建冷库100余座,熏枣加工增至年200万吨,红枣双

调、遮雨棚技改也正逐步推广;咸阳花卉针对鲜切花市场,引进高档花卉品种,建成现代化花卉温室15座;井神仙桃、三台酥梨、苹果等林果实现了套袋技术全覆盖,部分地区采用了先进的物理杀虫灯、防虫网等技术设备,增加了单产的附加值。目前,南山槟果正在申报特色农产品地里标志认证,白城苹果、三台酥梨、井神仙桃实现了贴牌销售,品牌效应逐步形成。

3、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日趋提高。五年来全乡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8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500万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庄园模式初见成效。

根据我县“一城两镇三区”和南山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我乡结合境内产业、资源、区位优势,有效整合境内文化资源和农业园区,将人文自然景观

和中医中药养生、太谷秧歌、形意拳、晋商文化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开辟了三条精品旅游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咸阳花城、万亩枣园、井神农庄、晋商古镇、百果乡园、康乐新村、原始部落等七个组团,整合发展已现雏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来,为改善旅游环境,全乡累计投资3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神农庄园、美宝生态园、圣亚生态园、坡底山庄、井神农庄等6所大型集采摘、游览、餐饮、住宿于一身的娱乐场所,南北张枣园内还有投资近千万投资的市残联疗养中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至今新投资100万元重点打造了三台民俗文化村,投资90余万元打造重现了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和仿古大院;此外,打通了李家庄至厚产、井神至康乐村两条旅游线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旅游路网框架;成立了绿北农家乐旅游合作社、配套和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开通了绿色旅游网站,打出了绿色的生态招牌;将太谷秧歌、形意拳等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基础配套设施的改善,极大的改善了我乡的旅游环境和增加了接待量,采摘黄金时节接待游客2万余人,直接经济效益600万元。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民营经济逐步 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近年来,乡秉承洁净环保的发展理念,倾力打造108国道新型加工业园区和市场经济区,在曹庄、、西付井村规划土地3560亩,目前园区已完成初步规划建设,现已进入项目填充阶段,目前入驻企业4家。其中,“中博会”引进的全民科技创业园区、惠丰种业有限公司种籽生产、龙成汽修建材大市场等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完成,进入投产和招商阶段。—,总投资万美元的第四届“中博会”签约项目——山西金贝管业有限公司迁址新建、总投资约4000万元的远洋站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的山西亚宝制药生物研究所项目和

惠丰种业、荣欣堂扩建厂房相继落地建设,为工业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位于曹庄村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面积122亩的太谷县垃圾处理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凤凰山生态园项目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河道治理、绿化建设等,商务休闲会所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经济保持量效双增的可喜局面。全乡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营业收入元,工业增加值4822万元,利税3014万元,利润1953万元,预计全乡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营业收入万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税7500万元,利润4860万元,同比增长20%。

3、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全乡入住企业30余家,初步形成了涉及医药、食品、铸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产业格局,涌现出了山西金贝管业、通宝醋业、三和牧业等多个大块头民营经济实体,目前均运行良好,其中荣新堂扩建工程已入住108国道北新型商贸区,通

宝醋业、、太和食品厂近期也都有扩建厂房和规模的准备,现已完成选址工作。新乐尔、荣欣堂、太和等食品企业顺利通过国家qs认证;荣欣堂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和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双双通过了gmp认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乡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我乡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域、产业的特点,初步制定了未来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在仅有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南咸阳的基础上,5年来已发展了14个新农村推进村,14个园林示范村。其中,南咸阳、、曹庄、北付井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

审,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十一”、“四化四改”、“五清五规范”的标准要求。

2、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乡率先提出了“卫生乡镇、花香”建设目标和人均每年消费一元环卫费的的操作理念,制定了《乡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乡环境卫生评分细则》,并把环卫工作作为考核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先由南咸阳一个试点村,逐步向西、北副井、曹庄、推进,到最后覆盖了全乡所有行政村。在资金保障上,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资金用于环卫工作,五年来累计投资500万元,并于设立了环境卫生监督所和保洁公司并配备垃圾车等各种工具,在资金和人力保障上形成长效机制,在主要交通线路上确定了10名保洁员,对108国道过境段、南循环、太井线、太洛路和万亩红枣园区等主要道路和地区进行全天候的保洁。林业现场会的召开,围绕村容村貌整治,村庄垃圾清理,道路两旁绿化等内容,绿化、美化、净化同时进行,完成绿化田间道路17公里,栽植各类林木20余万株,村庄绿化实施绿化长度公里,过村段公里,绿化总面积亩。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乡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井27眼,修渠40公里;硬化道路140公里,12个平川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建成沼气池900余座。国土整理项目已完成80%,完成了项目区内打井16眼,管护工程9万米,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4、村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农村两委主干双述职双汇报”、“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规范了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学习型党组织和争先创

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全乡转型生态产业经济建设,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乡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累计拨付农村转移支付金400余万元,退耕还林款170万元,发放粮食直补款万元,发放家电下乡补贴款万元,汽车、摩托补贴万元;现有并完成农村低保核发614户,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34人,参合率达90%以上。完成全乡二代残疾证换证工作,换证总数450人,占全乡残疾人总数的90%。全乡各站室工作卓有成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五年来,农经站只是开展电算化服务和专项审计,监管成立农产品合作社60余家;计生办积极采取业务综合改革,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入和人性化管理,在各个行政村建立服务室,加大奖励扶助比例,已累计发放各项扶助

资金100余万元,五年来我乡计生率保持在90%以上;统计站顺利完成经济普查入户调查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政务窗口自成立起,坚持“便民廉洁高效规范”的方针,共受理办结各类事项1500起,群众满意率达100%;司法所联合团委、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27次,累计调解民事纠纷582起,受教育人员15000余名,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武装部高标准向部队累计输送新兵41人;完成《乡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着手开始了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条件逐步优化,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南北张小学、井神和康乐村小学合并工作进入筹备工作;乡卫生院投资80万新建了病房楼,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缓解了病床紧张的状况。“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乡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产业调整、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卫生整治、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生态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等等问题和困难。

二、乡十二五规划

未来五年是我乡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 的五年,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五年,是人文旅游与绿色经济协调迈进的五年,是108国道沿线新型商贸区大招商、大发展的五年。做好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城两镇三大功能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小康乡镇,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五年,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经济大发展”这一主题,切实增强“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稳步推进“设施农业、苗木花卉、畜牧养殖、红枣林果及万亩生态园、新型商贸区”五大产业经济片区的发展,围绕南山一线开发构建我县新型休闲度假区,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高科化、旅游特色化”。

奋斗目标是: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84617万元,年增长15%;人均收入达到12856元,年增长10%;农业总收入达到44249万元,年增长15%;畜牧业

总收入达到14979万元,年增长12%;全乡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年增长20%;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15133万元,年增长15%。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以“四个一工程”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四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

1、新型产业扩规发展。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农业“四个一”工程进程。以白城千亩设施农业园为中心,辐射周边、曹庄、吴家庄三个村发展大棚园区五个片区,占地面积4500亩;以南咸阳、中咸阳、西咸阳三个村为重点,更新和发展高档绿化苗木亩,建成占地50亩的现代花卉温室50座,年出圃苗木4000亩、3000万株,绿化产业总产值实现5000万元;以南张、北张两个村为重

点,在万亩红枣生态园新建百亩立体苗木种植示范基地1个。完成水果主产区康乐、井神、三台、山区六村两千亩新型果品高接换优工程;依托本地三和牧业等龙头企业和蒙牛、伊利集团奶站,建立各类禽蓄养殖协会,新建标准化鸡养殖小区20个、发展肉鸡舍150个,新建标准化猪养殖小区10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传统产业注重品牌推广。的传统产业是以“红枣”、“白城苹果”、“三台酥梨”、“井神仙桃”、“南山槟果”等5大品牌为主的林果业。今后的林果业发展应主抓规模经营和品牌建设两项任务。规模经营上,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园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林果产业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县乡科技资源和县政府即将组建的区域

农技推广站,围绕“三台酥梨”和“井神仙桃”两大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乡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做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配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白城村为中心的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南山一线旅游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50眼,完成——白城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项目区内人畜吃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杀虫灯、防虫网,完成红枣林果及万亩生态园、三台酥梨产区、井神仙桃产区的无公害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红枣矮化树种、遮雨棚、双调技术及各类林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解决历年来裂枣问

题,提高林果附加值,建成烘干房200座,保鲜库500座,到2015年把我乡红枣年产量提高到3000万斤,实现产值5000万元。

围绕我县一城两镇三大功能区的统一规划,结合庄园经济,构建“三多果乡,休闲度假民俗农家”大生态旅游格局。

1、构建精品休闲度假区。在我县一城两镇三大功能区的统一规划中,我乡的定位是南山沿线旅游休闲度假区,结合我乡人文资源和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依托“一环三纵四横”的公路网框架和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星散分布的神农农业科技观光旅游园区、晋商文化大院国保三多堂博物馆、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明清旧居、国保千年古刹光化寺、国家级生态旅游景点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枣、葡萄种质资源圃、井神花果山、李家庄山庄窝铺度假村、红枣生态公园、中国道教文化圣地圣果观和西山底高档商务会议休闲会馆等景点,构建“三多果乡,休闲度假民俗农家” 的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格局。本项目总开发面积2850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其中三台名俗文化区开发1000亩,井神农庄开发面积1000亩、万亩枣园开发面积10000亩、晋商古镇开发面积500亩、原始部落开发面积5000亩、百果乡园开发面积10000亩、凤凰山生态园开发面积1000亩。

2、加强基础配套建设,引资庄园创新旅游运作模式。继续做好神农庄园、美宝生态园、圣亚生态园、井神农庄、凤凰山商务休闲会所等6所引资大型庄园续建工程和南北张枣园内的市残联疗养中心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基建工程和拓展旅游项目建设;做好村历史文化名村后续建设工作和三台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对村明清旧居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规划建设50家明清旧居宾馆。三台村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主要通过“一园三区”四个景区规划建设,建成一个集林业观光、田间体验、民俗娱

乐、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为一体的南山首站旅游胜地;依托中国道教文化圣地圣果观,结合传统文化,建设一个集传统文化与道教理念的文化游览基地;在盈利模式上,在现有单一水果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的基础上,做好时令瓜菜采摘、蔬菜认养种植等旅游项目。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扩大招商引资和项目续建

对、曹庄、西副井、北副井四个村的近4000亩土地实施5年有效规划,做好征地拆迁和补偿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继续为山西金贝、惠丰种业、山西亚宝等入驻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做好续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协调工作。下阶段,将成立商贸区管理办公室,入住企业相关手续的办理、相关部门的协调服务均有商贸区办公室统一负责,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机制;另外,协助完成曹庄村太谷县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万亩红枣生态园晋中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工程、通宝醋业和荣欣堂、太

和食品厂的改扩建工程等。继续抓好中远威、黄河制药等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技改扩规、延伸产业链把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投资环境,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填充工作。

全面抓好各项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

扭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务,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市委是政府“十有十一”、“四化四改”、“五清五规范”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到2015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要覆盖到全乡17个行政村,并通过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审。

1、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370余万元完成公路网改造18公里,完善“一环三纵四横”的公路网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全面启动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和村级政务大厅的建设;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氟水、高砷水等水质不达

标的问题;四是搞好山区移民工程,完成山区自然村移民任务;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把园林村的扎实推进作为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逐步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完善乡村卫生监督所和保洁公司工作机制,稳定保洁员待遇水平,做到用对人、留住人、干好事,有效果,把集中整治的资金尽量用在日常维护、督促监管和长效保洁上,在全乡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争取实现我乡环境卫生根本性改观,做到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效果。

3、深化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保持机制,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农村两委主干双述职双汇报”、“新农村建

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要全部实现电算化、规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以提升行政效能和管理创新为手段,着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提升行政效能。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实现项目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把工作定责、定量、定质、定时,以目标引领,效率优先,以责任问效,步步紧跟,有序推进,重在实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任务。

2、管理创新。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和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实行承办事项首办人员负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要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办好民心工程及其他各项事业的落实

1、民心工程。认真做好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惠

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其他事业。一是实施井神、康乐、南北张、南咸阳、西咸阳、中咸阳、白城、西北付井、曹庄等11村的小学及一中、二中的撤并和改建工作,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升级改造;二是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乡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三是完成我乡林权制改革,将造林绿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爱林、育林、护林积极性。加快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全乡人民的殷切希望。我们要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树立

~ 26 ~

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乡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建设和谐、绿色、富饶的新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8

“十一五”期间,xx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民增收政策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县农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加力提速、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实现了优惠政策、增收目标、工作措施和帮扶责任“四到户”,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8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二,比2005年净增2020.7元,增长103.24%。

——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奶畜、蚕桑、蔬菜、果品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品质不断提升。陕西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县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全县建成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小区31个、千头奶牛场3个,引进优质高产奶牛2600头,全县奶畜存栏突破10.5万头(只)大关。优质桑园面积稳定在6.7万亩,年养蚕3.54万张,成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苹果、核桃面积分别达到3.7万亩和7.64万亩,成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和全省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县。千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瓜菜轮作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形成,实现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全县规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9个,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标准化农田面积达到27.36万亩,设施灌溉面积达到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1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年均粮食总产达6万吨以上。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等建设项目,全县农村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生态家园整体推进。按照“三类推进、六线延伸、点线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亮点提升、新点精品、旧点改造”三大工程,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巷道亮化、设施优化、村庄美化、管理细化为重点,突破提升亮点。安装太阳能路灯653盏,绿化巷道1234.9公里,建休闲广场35个,绘制文化壁画6115平方米。以设计规范化、建设集中化、设施配套化、环境优美化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点。建成新居民点83个,硬化街巷960.4公里,衬砌排水渠521.8公里。以道路硬化、街巷绿化、宅院靓化、村庄净化为重点,加快改造旧点。22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任务,更换街门1273座,新修围墙3558堵,粉刷涂白墙面11.75万平方米,村庄新建改建率达到58.2%。全县农村共建起垃圾台(点)536处,设置果皮箱786个,设立 341个垃圾集中堆放点,落实卫生保洁员 614名。大力推行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不断完善“门前四包”、街巷卫生保洁、卫生评比等农村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明显提升。

——绿色千阳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绿色千阳”建设,启动实施了城区绿化、重点镇绿化、水系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北坡生态治理、“三化一片林”村旁片林营造和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4.8%,森林覆盖率达到43.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张家塬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曹家塬村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村。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县城“西扩南移”,千河公园、污水处理厂、千河橡胶坝、东海路、千中路等一批县城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投用,县城承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积极实施突破草碧战略,镇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草水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大。以崔家头镇、南寨镇、张家塬镇为重点,坚持政治文化区、生活服务区、商贸流通区、产业发展区同步规划建设,大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镇。宝汉高速千阳段全线贯通,改造北线公路、千文路、千高路等主干道路51公里,硬化通村公路890公里,城乡交通路网通行能力不断提升。

辉煌十一五:十一五期间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篇9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课题组

节能减排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体,而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企业应积极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

“十一五”规划已经结束。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企业执行节能减排规划的状况及在节能减排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指导和推动企业在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节能减排,完成规定的约束性指标,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国家制定下一步的节能减排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十一五”企业节能减排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高于10%,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低于7%,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国家发改委与环保部提供的资料,过去五年,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少消耗能源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约19.10%,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其中,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总体上看,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从企业层面看,通过淘汰高耗能落后产能、加快节能技术应用、开展能耗总量跟踪控制等,建立和深化能源管理体系,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分层分解控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日常管理,最终实现了良好佳绩,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总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1.“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取得突出成效

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该活动是指国家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约一千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其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自“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开展以来,这些企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节能投入逐步增加。通过对千家中953家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考核的综合评分,391家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占41%;456家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占47.8%;32家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等级,占3.4%;74家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占7.8%。“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成为推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中央企业是节能减排的领跑者和排头兵

国务院国资委非常重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初期就确定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化工、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要力争到2009年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同时,国资委确定的30家重点耗能的中央企业,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中央企业要围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污染物减排等重点,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3.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成果显著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工业占总量的70%左右,工业生产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工业的节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许多传统的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成果显著,不少行业提前、超额完成本行业的“十一五”规划约束目标。例如,电力行业于2009年年底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为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千瓦时降到340克/千瓦时,下降了8.11%。“十一五”前四年,煤炭行业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2009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1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1.4%。

二、企业节能减排的典型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大胆创新,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同时,形成了许多先进经验与成功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1.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从多方面着手调整产品结构:一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过快增长;二是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而后更新产品与生产力;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

2.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的潜力非常大,不少企业做到了“三个加快”来发挥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三是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3.努力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具有能耗低与排放低的特点,被称之为清洁与高效的能源。一些企业通过努力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全新的方式降低了能耗与排放,并向社会提供了低能耗与低排放的产品与服务,在更大范围内降低了能耗与排放。

4.强化完善管理体系

着力强化管理、完善管理体系,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有关资料显示,管理节能对全部节能的贡献率能够达到15%,是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节能方式和途径。目前,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节能管理的潜力都非常巨大。因此,强化管理、完善体系、落实责任、严格督查,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5.调整能源使用结构

企业在经营原有产品与服务的同时,通过能源原材料的结构调整与替代升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同样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案例。

6.改进生产布局

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横跨不同的区域与产业,而这同样为企业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有些企业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改进业务布局,取得了节能减排的显著成果。

7.推行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成本与质量,在开展节能减排上同样如此。一些企业的做法表明,推行绿色供应链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因素及其评估

“十一五”以来,我国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应该说,节能减排的力度之大世界少有,成效居于各国前列。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体制环境下,若干因素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起到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行政力量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首要推动力

虽然我国企业抓住近年来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仍然相对落后。因此,许多企业依然把继续做大作为首要目标,加之高耗能与高排放的外部性质,使得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内部动力显得不足,但目前粗放的发展模式又的确难以为继。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现行的体制环境下,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节能减排的首要推动力。

为了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督促执行。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此后,各省也陆续颁布了相应文件。在行政问责制下,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每年的考核结果交干部工作主管部门,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2.巨大投入是节能减排的直接推动力

节能减排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这方面,政府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发挥了“有形之手”的引导功能,以明确的政策导向,减轻了企业的资金投入负担,并为企业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创造了必要的市场空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带动全国各级政府与企业的节能环保投入,用最保守的数字来说是1.6万亿元以上,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0%。国家科技计划累计安排节能减排研发项目经费超过100亿元,为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政府投入用于实施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形成2.6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大力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560万吨,普遍建设了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投运的脱硫装置达到4.6亿千瓦,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3.6亿支以上、节能汽车20万辆以及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

3.法律法规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经济与体制环境下,我国政府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把行政命令上升为法律法规,借助经济规律的力量推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全国人大于2007年10月28日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了 《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政府在强化法制建设推进节能减排上着力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完善并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完善标准,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组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标准等,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设立节能环保技术准入门槛提供依据。三是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依法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4.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约束力

由于国际市场的环保标准普遍高于国内,因此,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就成为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的重要约束力。例如,2003年2月欧盟颁布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在欧美的影响下,各国

纷纷出台产品能效和排放限制性标准,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球性的绿色壁垒已经对企业的能效和排放指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一系列法规、技术标准的出台,在客观上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过去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等节能减排的标准设置较低,造成中国企业在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环保标准方面激励不足,高能耗、高污染等环境敏感型行业的初级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只有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标准,中国企业才能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 “绿色通行证”。节能减排既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时代加快融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上一篇:个人年底销售工作总结下一篇: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