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精选12篇)
十一五 篇1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 相继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广州市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方案》、《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若干措施》、《把握亚运机遇促进广州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措施》等具体实施方案, 切实解决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为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 有效推动“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一) 总体规模不断增大,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提升。
截至“十一五”末, 广州市共有民营单位81.85万户, 比“十一五”初期的40.66万户净增41.19万户, 增长超1倍, 年均增长15.0%。其中, 私营企业20.41万个、投资者人数37.05万人、雇工人数96.92万人、注册资本2606.07亿元, “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88.7%、4.9%、53.3%和98.4%。个体工商户59.69万户、从业人员95.35万人, 资金数额99.96亿元, 分别增长2.09倍、2.13倍和1.69倍。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有所上升。累计实现增加值15693亿元 (2010年数据为快报数, 下文涉及的所有2010年年度数据, 除工商局数据外, 均为快报数) , 年均增长14.1%, 比全市GDP年平均增长水平出0.6个百分点, 成为广州经济强大的增长域。民营第一、二、三次产业累计分别实现增加值307.36亿元、5628.97亿元和9756.68亿元, 年均增长4.4%、13.8%和14.7%。“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 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 达4056.05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8.2%, 比“十五”最后一年的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二) 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能级不断提高
广州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三二一”结构格局在“十一五”期间显得更为突出。“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 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为1.8︰34.6︰63.6。其中,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上升2.8个百分点,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6个和2.2个百分点。2010年, 民营第三产业对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贡献最高, 达62%, 拉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4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为39.8%, 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增长5.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结构的优化, 为自身产业能级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化项目建设中, 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成为推动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专业园区及专业市场普及, 集聚式发展加速推进
目前, 广州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产业园有30个, 创业产业园33个, 批发市场园15个, 形成了民营企业向各种园区集聚的新景象, 同时, 这种集聚也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形成。花都区狮岭镇皮具、增城牛仔服装和汽车配件、番禺珠宝、天河软件、从化摩托车等20个产业链集群相继形成。其中, 花都区狮岭镇集聚了6200多家皮革皮具企业, 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成为“中国皮具之都”;增城新塘镇牛仔服装产业基地, 集聚纺织企业1400家, 年产服装2亿件, 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 成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民营经济各种经营业态也主导着广州市各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占据了近8成的市场份额, 集聚形成了一批具有“广州价格”的商品交易市场, 成为全国同行商品销售的“风向标”。
(四) 品牌数量增多, 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截至“十一五”末期, 广州市民营企业分别拥有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8件、17个、150件和136个;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48个, 拥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2个, 分别占到全市的50%和38%;民营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31家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的9家被授予“2009年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称号,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步伐得到不断加强及加快。
(五) 就业和税收大幅度增长, 社会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广州市国有企业和集团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 从这些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以及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有相当多的部分加入了民营经济各种业态之中。“十一五”初期至2010年三季度末, 广州市民营经济净增加就业人员116.98万人,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 吸纳从业人员达到305.40万人,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5%。民营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 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 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累计实现税收收入2453.18亿元, 占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的23.2%;年均增长22.2%, 比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年均增长16.6%的增幅高出5.6个百分点。其中, 私营企业实现税收收入920.98亿元, 年均增长19.3%, 个体户实现税收收入202.736亿元, 年均增长39.3%。
(六) 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升, 外向型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将近翻一番, 这与私营企业出口迅猛增长是分不开的, 私营企业无论是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还是占广州市进出口总额比重方面都呈跳跃式增长。期间, 私营企业累计进口总额为374.23亿美元, 年均增长23.4%, 高于广州市进口总额15.6%的年均增速;私营企业进口总额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重也由“十五”末期2005年的14.9%提升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20.6%, 平均每年提升1.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出口总额为349.30亿美元, 年均增长26.6%, 高于广州市出口总额12.7%的年均增速;私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0.8%提升到2010年的19.4%, 平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
单位:亿美元, %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特征
(一) 私营企业做大做强趋势明显, 个体户平均规模萎缩
截至“十一五”期末, 广州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7897户, 期间净增加17177户, 增长55.9%。其中注册资本超千万的户数增长最为迅猛, 1000万元以上有5998户, 期间净增加3494户, 增长1.4倍;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有219户, 净增加158户, 增长2.59倍。户均注册资本达127.66万元, 比“十五”末期的116.89万元增长9.2%。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个体户数量急剧增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所呈劣势越趋明显。“十一五“期末广州市个体户数量达59.69万户, 比“十五”末期翻了一番还多, 但户均资金数额却由“十五”末期的2.08万元下降为1.67万元, 下降近两成, 降幅为19.3%。
(二) 民营投资增长乏力, 工业为占比最大行业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2.60亿元, 年均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 增长缓慢, 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6.5%, 民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十五”最后一年的27.8%下降为“十一五”最后一年的16.6%, 年均下降2.2个百分点。
截至“十一五”末, 广州市共有民营工业企业59752个, “十一五”期间净增加32808个, 增幅为1.22倍, 累计实现增加值5244.37亿元, 年均增长14.8%, 高出整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占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33.42%, 是民营经济占比最大的行业。
(三) 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占全市超六成份额, 房地产业占比萎缩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商业借助“扩内需, 调结构”的利好政策扶持, 强劲增长, 呈现销售畅旺的良好态势。期间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0855.55亿元, 年均增长10.6%;实现商品零售总额9275.68亿元, 年均增长14.2%。实现增加值3218.45亿元, 年均增长17.2%, 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8%。截至“十一五”期末, 广州市民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和个体户数分别为4万户和44.21万户, 比“十五”期末净增加0.88万户和16.39万户, 增速为28.2%和57.2%;吸纳从业人员107.76万人, 比“十五”期末增长92.6%。
“十一五”是房地产业最不平凡的一个时期, 房价飞涨, 在短短的5年时间中, 商品房销售单价翻了两番多, 高涨的房价已成为市民最为关注担忧和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广州市房地产企业在“高速增长——打压——平缓上涨甚至下降——恢复性增长——报复性增长——打压——平缓上涨”的怪性循环环境下, 得到整体增长的同时, 也迎来了一轮较强的行业洗牌。很多中小企业在打压的环境下, 遭遇资金或其他方面问题, 纷纷转型或者倒闭, 而生存下来的大部分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 在恢复性增长和报复性增长的春天里得到了壮大和地位的巩固。“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 而民营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8.5%。其占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十五”末年的59.7%下降为“十一五”末年的44.2%, 年均下降3.1个百分点。
(四) 与江浙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广州民营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但与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一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 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2%, 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8.2%, 远低于江浙地区一些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超一半的水平。二是民营企业规模还较小。广州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超过70%。具有驰名品牌、拳头产品的民营企业占全市民营企业的比重非常低。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准入难”在不同行业仍广泛存在
准入门槛过高, 对民营企业限制多、关卡多、收费多, 前置审批环节多, “玻璃门” (看得见, 进不去) 和“弹簧门” (即使进去了, 最终还是要被弹出来) 等现象仍较突出。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其他经济类型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 制约了民营经济在该行业的发展。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 如《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 要“放宽投资领域”, 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在电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领域引进民间投资”, 但是由于推进力度、进度和企业的戒备心里, 民营企业进入非盈利性和垄断行业仍较难。
(二) “融资难”题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
“规模歧视”在广州市民营企业贷款问题上显得极为突出, 规模越小, 申请贷款难度越大。“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出台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若干措施》等, 实现了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具体措施, 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9年底, 广州市私营及个体获取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69.05亿元, 仅占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的2.2%。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既有民营企业先天性缺乏信用、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 也有金融制度不全、融资环境差等外部原因;而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不透明, 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 信息不对称, 优惠政策功效大打折扣
“十一五”期间,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制定了各种类型、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 广州市的《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等, 对民营经济发展从外部环境上给予最为宽松的条件和最大的支持力度。但是, 这些优惠政策往往浮于文字, 难以为广大民营企业所知晓, 也就谈不上利用其中的优惠条件谋划企业的发展了。
(四)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民营企业竞争力弱
广州市民营企业多是由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投入不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少, 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2009年, 广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 仅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2.83%。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 广州市交了白卷, 而深圳有8家企业上榜。
(五) 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意识不强限制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第一, 广州市民营企业仍然难以摆脱家族制管理。虽然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需要专业经理人参与管理, 但由于目前社会信用水平的不完善, 使得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这样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截至“十一五”末期, 广州市共有私营企业20.41万户, 但是真正成为企业集团的只有88户, 占比不到万分之五。第二, 广州市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要, 因为战略管理是在不限定条件下指引企业前进的工具。缺乏战略管理, 在政府调控频繁的条件下, 容易使企业无所适从, 濒临转型或者倒闭的境地。
(六)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技术人才偏少
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 广州市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92.35万人, 从文化程度来看, 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占近七成, 大专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人数仅占30.2%;从技术职称来看, 技术人员13.63万人, 仅占7.1%。相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人数占60.1%, 技术人员占31.7%的比重。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技术人才仍然偏少。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 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提出, 要“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 要“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实行“非禁即入”政策,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 明确指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 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 要“进一步减低民营经济在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这是对广州市民营经济的一次新的更大的机遇。因此, 我们应统一市场进入的价值标准和办法, 同时, 全社会公布民营资本不能进入的领域和行业, 使民营资本有章可循。
(二) 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一是积极组建中小型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扩大民营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途径;二是调整信贷投向, 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入;三是改革金融机构贷款管理制度, 简化手续, 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积极开创咨询、理财等综合金融中介服务;五是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六是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应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准入条件,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到市场直接筹集资金。
(三) 利用各种社会宣传途径, 提高政策法规的知晓率
针对政府与民营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如报纸、网络、街头宣传栏、办事大厅宣传角等等, 大力宣传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成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 完善民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为条件较差的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产品设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策划、产品推广、信贷担保等服务, 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 减少企业投资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 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强调, 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这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物质动力。一是, 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时, 应摒弃所有制歧视, 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只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符合产业技术政策, 就有条件同样享受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设立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对推动科技进步有贡献的人员和集体进行奖励。二是, 民营企业自身要根据新形势需要, 重视研发工作, 加大研发投入, 吸引和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 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 狠抓内部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 很程度上要靠完善管理制度, 狠抓内部管理来获得。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自身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二是要重视战略管理;三是要加强基础管理, 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企业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管理;四是要实行信息化管理。
(六) 想方设法引进和留住人才,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人才是关系到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在政府层面, 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的素质, 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保证;同时还要进一步清理阻碍民营经济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 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企业层面, 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利用, 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同时还要转变理念, 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回首“十一五”, 广州市民营经济成绩斐然,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展望“十二五”, 广州市民营经济前景美好, 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广州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 篇2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石林“十一五” 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现代新昆明建设为契机,以又快又好地发展大旅游为主题,以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为目标,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全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以大旅游带动经济结构大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石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把石林建成集旅游、文化、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建成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旅游城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战略
1.“33542”发展战略:发挥石林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个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城镇化发展三个战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以阿诗玛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以加工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以粮烟果菜为龙头的种植业,以羊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四个目标,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带——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和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经济带。
2.“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实现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生态、科考、会展综合型旅游转变,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转变;构建三个旅游圈——以石林景区和石林古城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以石林景区为中心带动长湖、大叠水、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八个景点发展的石林大旅游圈,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辐射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泸西阿庐古洞、邱北普者黑和弥勒白龙洞的滇东南喀斯特精品旅游圈;实施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多元化四个战略;实现五个突破——在展现彝族撒尼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保护、园林建设和景区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
3.“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石林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石林路、县城东城区、石林古城区、生态工业集中区“一路三区”建设,加速形成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巴江为绿色主轴的县城至石林片、北大村片、板桥片“一河三片”块状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撤县设市,建成旅游城市,2015年建成优秀旅游城市,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8年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旅游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3%,旅游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32%,文化产业增加值到“十一五”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2%以上。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牢工业发展基礎,提升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29.05:31.37:39.58调整优化为22:33:45。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全面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盘活国有资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融资50亿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和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
4.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2010年达12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010年达4228元;2010年,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6%。
5.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
2010年,石林建成旅游城市,成为昆明市的次级城市,以服务石林旅游为主要功能,各项建设指标初步达到国家旅游城市标准,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绿地率达40%,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0%。
6.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75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每千人口床位数达4.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4.5%;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保险金额年均分别增长15%、2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11%。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一)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二)大力发展阿诗玛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石林。
(三)加强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以旅哺农、以农促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坚持生态工业,促进工业与旅游互动发展。
(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七)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八)实施生态美县战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九)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企业展示篇 篇4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ISDI) 成立于2003年, 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国有大型科技型企业, 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设计为龙头, 工艺、设备、三电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和基于核心产品系统集成的钢铁工程技术公司, 其主营业务及相关资质由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转入, 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始建于1949年, 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钢铁设计院之一。中冶赛迪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百强排名中一直位列前7强。
中冶赛迪注重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拥有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 高级技术人员700余人, 建有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还建有专门的研发中心和中试、制造基地, 每年直接投入技术研发的费用占营业收入的4%, 掌握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先后有200多项成果获国家及部、省级奖励, 获专利授权300余项。其科研项目“钢铁厂除尘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列入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中冶赛迪具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 提供钢铁企业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工程监理、生产技术等技术服务, 服务领域涉及冶金、轨道交通、绿色建筑、信息化、环保、房地产等。以总包设计上海宝钢和独立自主设计攀枝花钢铁基地而扬名中外。还承担了鞍钢、武钢、太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巴西、日本、印度、西班牙、美国、俄罗斯、沙特、越南等国外钢厂的多项工程, 以及重庆市上百项市政工程项目。其中本溪钢铁 (集团) 、河北敬业集团工程分获2010年全国冶金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一、二等奖。
中冶赛迪以“全球钢铁企业首选的工程技术服务商”为目标, 致力于打造提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全功能的国际工程技术公司。先后通过了GB/T19001-ISO9001、GB/T19001-ISO9001、GB/T24001-ISO14001、GB/T28001-OHSAS18001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曾获“人民政协宣传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中国软件业收入百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冶金建设优秀企业”、“银行AAA级信用企业”、“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重庆市创新型十强高新企业”、“重庆最具影响力知名品牌企业”、“10年10企城市贡献总评榜重庆十强企业”等荣誉。
江苏武房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武房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4年, 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集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典当、房产中介、酒店服务为一体, 多元化经营的跨行业、跨地区的省级企业集团, 在上海、南京、无锡、镇江、太仓等地拥有18家企业和控股公司。
江苏武房集团是经国家建设部审定, 具备国家综合开发一级资质, 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江苏省房地产开发50强企业, 26年来, 坚持“立足常州, 拓展上海, 带动两翼”的经营理念, 先后开发建成了常州市规模最大的翠竹新村、浦南续建小区、中央花园、永宁园、聚景苑、聚丰公寓、聚和家园、聚博花园、乾盛兰庭等一大批规模化居民住宅小区, 在常武地区具有较高的美誉度。并承建了中国银行武进支行、工商银行武进支行、太平洋保险公司, 武进宾馆 (三星级) 、金龙大酒店 (三星级) 、明都大饭店 (四星级) 、24层常州武进人民医院等大型标志性建筑, 累计综合开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以上。
江苏武房集团屡获“中国房地产诚信企业”、“全国房地产领先企业”、“江苏省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房地产综合实力五十强企业” (连续3年) 、“江苏省文明单位” (连续9年) 、“江苏省AAA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连续9年) 、“江苏省建行AAA特级资信企业” (连续13年) 、“常州市安全文明单位”、“常州市五星级明星企业”、“常州市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0年江苏武房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建造高标准、大规模、上档次全新的一汽大众常州上瑞4S旗舰店, 提供高端品牌汽车综合服务, 打造“星级地产+高端汽车品牌+五星酒店服务”房地产多元化发展的最新典范。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立于1980年,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当时为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和香港森洋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创办, 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设计企业。
华森通过高薪聘请国际顶尖设计师、吸引“海归”和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等途径,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 在做强深圳总部“旗舰”的同时, 由于运作模式具有规范性强、易于“拷贝”等特点, 在香港、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重庆、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形成以深圳为中心, 延伸全国的跨地区、一体化经营格局。扎根深圳与品牌连锁的“异域辐射”新模式, 不仅让华森找到了二次创业和企业升级的突破口, 对于其自身乃至深圳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华森业务范围涵盖建筑与工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包括建筑与小区规划、结构、给排水、空调通风、建筑智能化、电力电讯、民用动力、环境景观和建筑消防、人防工程的设计、咨询, 是甲级 (综合) 设计公司。华森在2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在每一个面目不同的象征和美学概念背后, 存在着一种理性的集体探索”的设计理念, 正是这种延续的最基本的轨迹和原则构成了华森设计的品牌魅力。
华森曾荣获“中国民用建筑设计市场行业领袖”、“中国十大民营建筑设计企业”、“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全国工程设计行业最具竞争力十强示范单位”、“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优秀设计单位”、“中国20大品牌影响力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公司”、“深圳最具人才成长价值企业”、“CIHAF中国建筑20大品牌影响力设计公司”、“中国 (深圳) 十大建筑设计机构”、“深圳龙岗勘察设计先进单位”、“深圳市文明企业”、“深圳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是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和施工一体化经营的建筑节能保温材料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丰台总部基地, 生产基地位于大兴长子营工业开发区。并建有“北方建筑节能示范园”, 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各种建筑节能先进技术和优秀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 同时也是一个建筑节能政策、标准和先进技术的培训基地。
振利的主导产品为ZL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墙外保温体系, 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产品配套施工技术具有二十一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建筑部品001号产品认证。
振利将“专利加标准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公司的发展观, 先后拥有13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2项外观国家专利;先后主编了15份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和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图集和施工技术规范;先后公开发行了五本技术著作。
振利将“减少垃圾生成量, 减少能源消耗量”作为企业使命, 重视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固废物综合利用成果通过了建设部等多部委的专家验证和推广。振利具备年产保温干拌砂浆/剂料10万吨的生产能力, 生产过程中, 年可消纳废聚酯8000吨, 粉煤灰、尾矿砂等固体废弃物10万吨, 废聚苯乙烯塑料泡沫1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 振利保温隔热施工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 共消纳粉煤灰5万吨, 消纳城市白色污染50万立方米, 相当于一个3米深, 约300亩的垃圾填埋场的填埋量。振利在全国建立了8家合资、控股和加盟连锁子公司, 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代理商, 销售渠道网络化并相对稳定, 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
近年来振利深入研究外墙外保温的防火技术, 取得重大突破, 率先在国内打出“与结构寿命同步, 外保温终身保修”的口号, 其中火灾损失包括在保修范围内。
廊坊开发区罗宝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廊坊开发区罗宝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5年6月, 是国内首家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和设备, 专业从事罗宝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罗宝保温装饰系统板材拼缝连接的专用配件”等8项国家专利, 具备年产3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罗宝板系统是新型建筑外墙节能保温装饰板的简称。它集铝板的高强、防火、耐腐蚀的特性和聚氨酯的高效保温隔热功能于一身, 该系统真正做到了干法施工、保温装饰一体化, 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冷桥现象的发生, 同时还具有自重轻、防雨、防撞击、保温隔热、墙体透气、外形美观、装饰性强、安装简便、施工期短、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罗宝板在德国已有30余年的生产历史, 并通过德国莱比锡建筑材料研究检测中心检测认证 (认证号为:PA-Z33.2-136) , 技术工艺成熟可靠, 管理方法科学完善。罗宝板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也符合建筑节能产品与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方向。罗宝板项目已被确认为国家鼓励发展项目和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 被建设部认定为科技成果推荐产品, 入编《〈建设部“十一五”技术公告〉推广技术与产品选用手册》。罗宝板的国产化, 填补了国内空白。
廊坊开发区罗宝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先后荣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9年度中国建筑节能“外墙保温”十大品牌企业等荣誉称号。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等多家行业组织接纳为副理事长单位或会员单位。
廊坊开发区罗宝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大连、河北等地多项工程项目中被成功运用, 其中河北盛德花园工程项目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住宅金奖实施项目”。
北京索利特集团公司
北京索利特集团公司 (北京索利特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3年, 是集保温产品和涂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施工、及保温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 具有专业保温施工资质, 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专业化节能保温企业, 2007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和ISO14001:2004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总部位于北京市通州工业开发区, 在北京黄厂铺工业区拥有独立的专业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 同时与长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长春工业大学北京索利特新材料研发基地”, 在EPS、XPS、胶粉聚苯颗粒、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外墙外保温系统等市场常用体系的性能基础上, 独立研发出防火等级达到A级的索利特防火保温板以及索利特EPS外墙保温体系及保温装饰线条, 其中索利特EPS外墙保温体系已申请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认定证书, 所有产品均由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承保。
北京索利特拥有标准化的实验室5个, 大型可视数控EPS切割机一台, 各种实验仪器、检测设备50余台套, 现代化的保温材料生产线两条, 以及专业的施工队伍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年可生产单组分的聚合物保温砂浆及双组分的高分子乳胶剂保温材料20余万吨, 年可完成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北京索利特目前旗下有北京索利特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北京索利特节能保温工程有限公司、索利特 (杭州) 有限公司、索利特 (武汉) 有限公司和索利特 (长沙) 有限公司、山东索利特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索利特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子 (分) 公司共21家, 代理经销商遍布全国四十多个城市和地区。
上海大唐盛隆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大唐盛隆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于华师大高科技园区, 是集科研开发、原料、设备、生产工艺、销售等为一体的聚氨酯材料高新科技企业。主要从事硬质聚氨酯夹芯板的难燃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 其核心技术产品大唐牌难燃硬质聚氨酯夹芯板, 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已达到并超过国家GB8624-1997管道隔热用泡沫塑料难燃B1级标准。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获得了绿色环保标志。
上海大唐盛隆在上海浦东新区建有大型工厂, 拥有生产车间30000平方米及大型流水生产线设备, 大唐盛隆面向市场推出的产品包括:“聚氨酯原料配给系统”、“生产设备系统”和“复合保温风管系统”, 其中的“大唐牌”铝箔复合夹芯保温风管板及风管系统导热系数达0.019w/ (m k) , 具有保温隔热性能优越、防潮、隔音消声、节能环保、强度大、美观、空间小、易安装 (施工) 、免维护、寿命长等特点, 代表了外保温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大唐盛隆拥有多项专利及专有技术, 特别对外墙外保温用的聚氨酯沙面一体化板砖从研发到制造工艺都有所突破。其自主研发的“DTS硬泡聚氨酯沙子板砖”是以当今导热系数最小的聚氨酯 (PIR) 硬泡, 加上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泥砂面层为基本材料, 采用高科技聚合技术将水泥砂浆与难燃聚氨酯泡沫合成在一起的板砖, 做到了防水保温装饰一体化, 而且保温、隔热、防火、耐冻融的性能良好, 有效解决了保温层开裂的通病和易燃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聚氨酯复合的面层强度高而且有极好的韧性, 可以承受较大冲击, 不开裂, 不粉碎。DTS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板砖是在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外保温一体化板砖的基础上开发改进的新产品, 能够在将黄沙与PIR聚氨酯硬泡一次成型的生产线上高速生产出来, 是一种施工速度快、使用温度范围广并且能够大型工业化、标准化、低成本生产的外墙保温产品。
大唐盛隆自主研制的黄沙外保温生产线具有年产3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其生产线的年制造能力可达15条左右。
上海越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越大建业于1993年, 创立初期从事聚氨酯原料的配方及现场施工的技术培训。2005年正式成立上海越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是一家从事聚氨酯保温系统工程施工及销售聚氨酯原料的专业公司, 具有国家专业防腐保温、防水资质, 与万华、拜耳、巴斯夫、亨斯迈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进行战略合作。
上海越大拥有一支成熟的由现场施工工程师、技术员和具有十多年喷涂 (模浇) 经验的喷涂手组成现场施工队伍, 设备齐全, 配有美国格拉斯 (GTAS-CRAFT) 、固瑞克喷涂机15台。承接各类板材、管道、可喷涂冷库、防水、防冻、防腐, 建筑外墙及屋面防水保温等聚氨酯施工工程。
浙江瑞明节能门窗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瑞明节能门窗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 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咨询、安装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型、中港合资企业, 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新型节能门窗的企业之一。具有金属门窗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贰级以及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上海市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协会成员单位和浙江省建设金属制品协会理事单位。
浙江瑞明坚持“以技术创新求发展, 以质量保证求生存”, 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结成联合体, 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起高素质的科研开发队伍。先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设计专利31项, 自主开发了RMJN58断桥隔热 (冷) 铝木复合门窗、RMJN68断桥隔热 (冷) 节能推拉门窗、RM68铝包木节能门窗、RM68集成竹材节能门窗、纯木节能门窗等新产品, 均已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 注册了“瑞明”中英文商标, 并形成了“瑞明”品牌文化。
浙江瑞明依托长三角市场环境优势, 相继开拓环渤海、珠三角、成渝等各大经济区域市场, 并稳步向美洲、欧洲、东南亚国际市场推广。所承接的门窗工程合格率为100%, 其中嘉兴市国家税务局业务大楼获得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 上海金山医院门诊大楼、上海华馨公寓两个工程获得上海“白玉兰”杯奖, 枫华府第工程获评为全国节能试点工程。
浙江瑞明屡获“中国建材首选品牌重点推广单位”、“中国质量信用AAA级企业”、“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浙江省成长型企业”、“湖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著名品牌”、“中国家居家装业门窗十大知名品牌”、“浙江名牌”、“浙江著名商标”、“湖州市名牌产品”等荣誉, 并成功获选为上海世博会节能门窗供应商。
浙江瑞明节能门窗股份有限公司下辖浙江瑞明建材有限公司、浙江瑞博玻璃有限公司、系统公司、安装公司等子公司、分公司。已经成为以中高档节能门窗为核心业务, 同时涉及集成材、门窗系统研发销售、门窗制作安装、玻璃深加工等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北京翰高兄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翰高兄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是北京市高新技术建材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施工、服务于一体, 专注于建筑节能与外装饰的纵深研究。其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专业技术和工艺方案被高度认可。是国家《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144) 修编单位, 是国家、行业、地方等多项标准参编、修编、审编单位。
其专利产品“外墙外保温用硅丙树脂疏水涂料”之“弹性荷艺漆”, 形成的漆膜表面与荷叶表面具有相似的微结构, 是具有优异的耐候、防水、耐沾污性能的水性环保漆, 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与中国矿大研发的能够在低温条件下施工的外墙外保温体系用“负温聚合物砂浆”, 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2008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新推出的“保温防火隔离专用防火堵料”, 采用特制膨胀保温蛭石, 无机胶结材料和防火添加剂与复合化学助剂制成, 是一种用作外墙外保温体系防火隔离构造的材料, 在外保温的聚苯板粘贴过程中同时进行施工, 形成防火隔离带或者隔离仓, 在火灾发生时不会产生烟气和释放有害气体, 是填补行业空白的高新科技产品;主导产品质感艺术漆具有“健康环保、艺术表现力强、花纹图案种类繁多、保温隔音、耐久性强、防潮防尘可擦洗、修复性强、仿真性强、性价比高、可DIY”等特点。
翰高产品在北京、成都、呼市等地多项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 其中重要工程如:“北京望京香颂”、“北京儿童医院”、“成都国奥村”、“北京金融街购物广场”、“北京长安新城”、“呼市世贸晶钻”、“奥运村工程”、“全运村工程”、“北京金融街”、“北京观唐别墅”、“北京人济大厦”等。
江苏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南通市天生港工业园区, 成立于2003年3月, 是江苏馨源实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是一家专业从事聚氨酯原料及制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新材料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TS16949质量管理认证。是中国塑协聚氨酯制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绿源拥有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建有年产4万吨聚醚多元醇装置、2万吨组合聚醚装置和1.6万吨聚氨酯软泡海绵生产装置。作为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特别要求所建的“中国政府环保履约工程项目”, 其整个生产工艺严格按照国际多边基金确定的“无氟、环保”标准设计, 无“三废”污染物排放, 是清洁化生产的绿色环保企业。
绿源是国内实力很强的无氟化软泡海绵生产基地, 其自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单体聚醚多元醇系列产品及环保节能低成本组合聚醚多元醇系列产品, 已形成全系列、多品种的产品链。该系列产品已在国内知名冰箱、冰柜、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大批量使用。
绿源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化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 组建了“绿源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其先进的制冷及家电工业节能保温技术为基础, 致力于建筑节能领域产品的研发, 开发出聚氨酯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和B1、B2级聚氨酯喷涂组合聚醚, 并自行研发、制造了新型硬质聚氨酯泡沫连续生产设备, 实现了外墙保温系统产品的工厂化连续生产。先后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其中“馨源聚氨酯复合装饰板外保温系统”被列为江苏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江苏馨源实业集团创建于1992年, 位于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馨源集团以资本为纽带, 下属六家控股公司, 总投资达3亿元。
江苏银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银杉公司成立于1978年, 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私营独资企业, 专业从事硬质PVC异型材的生产制造, 1991年1月由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验资核准, 组建为江苏银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90年银杉对进口设备进行了技术创新改造, 塑料百叶窗帘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致使国内30多家中外合资的同行企业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银杉塑料百叶窗帘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以上。1994年靠技术原始创新, 成功开发了有152种外观专利的PVC室内装饰装璜异型材, 更是风靡全国。上世纪90年代, 银杉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私营企业。
1996年银杉开始组建技术研究队伍, 坚持10多年, 耗用了一亿二千多万元原始技术开发资金, 克服了经济体制、资金困窘的种种障碍, 先后获得100%自主知识产权的10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54项外观专利技术, 依靠科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银杉一次次从绝境上再度崛起。
银杉自主研发的自热式超高压挤出成型技术体系, 在挤出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塑料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工艺方面、塑料挤出定型模具设计制作技术工艺方面、塑料原辅材料配方技术工艺方面、塑料机械操作技术工艺方面、着色颜料配色制纹技术工艺方面, 都有着重大的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 把现有技术PVC材料的剪切、混炼时间缩短为2分钟左右, 使PVC材料的剪切、混炼效果, 从现有国际最先进技术的65%左右, 提高到了95%左右, 生产机械设备投资额与现有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相比, 降低了80%左右, 生产综合制造成本与现有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相比, 减少了20%左右。使PVC材料应有的功能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质量大幅提高, 从根本上改变了PVC材料问世以来, 制品加工技术的严重不合理现象。
江苏银杉实业集团除生产制造PVC异型材外, 还创建了“银杉塑料机械制造厂”、“银杉塑料模具设计制作中心”、“银杉物理化工复合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创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创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 位于山东潍坊市, 是一家专业从事机械、新材料、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高精度连续动态计量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通过了ISO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山东创智拥有先进的自动化中试车间, 折弯机、电焊机、静电喷涂设备各一台, 并具有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高低温老化箱、高压绝缘检测设备等。具有自主结构件设计, 生产及机械加工能力, 并具有各种机床、折弯机等加工设备。充分满足机械加工、零部件装配、整机调试等工艺需要。企业具有计量仪表研制开发生产能力, 有关计量仪表均获得山东省计量科学院标准认证。具备年产工业控制柜8000台 (套) , 混凝土搅拌站自动化计量控制系统6000台 (套) , 高精度连续动态计量系统3000台 (套) , 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3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山东创智在技术上采取专家领航, 与国内高校合作, 聘请国内知名高校教授为顾问的科研路线, 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科技动向及发展趋势, 自行设计制造了年产3万立方米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生产线一条, 该生产线是山东省唯一的无机保温新型建材生产线。膨胀玻化微珠为无机材料, 理化性能稳定、容重轻、导热系数小、防火、耐高 (低) 温性能优异, 由于克服了传统膨胀珍珠岩吸水率大, 颗粒强度低, 砂浆流动性差等材质缺陷, 因而在类似产品中具有很强的竟争优势, 并且较传统产品的应用领域有进一步扩展, 特别是在节能环保建材、工业轻质保温等领域更显其优越性, 项目产品面临的市场前景广阔, 被中国散装水泥协会授予“全国首家新型保温材料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山东创智多次荣获“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明星企业”, 国家质量协会命名的“用户满意产品”、“服务满意单位”及“银行信誉等级AA级”等荣誉。
沽上集团-天津市清华恒森管道制造有限公司
沽上集团天津市清华恒森管道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 是以“天津沽上集团”为依托, 专业从事各类防腐管道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经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 占地3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坐落于天津市津南区辛庄工业园区, 紧临天津外环线, 东临天津机场及滨海新区塘沽港, 北临京津塘高速公路, 西临津港公路, 交通便利。
该司以科技兴企为经营宗旨, 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现有研发技术人员60余名 (其中高级职称8名, 中级职称40余名) , 注重发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和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使产品不断更新、完善, 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现已投放市场的“沽上”牌防腐管道, 其性能、指标及外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消防用内外涂环氧复合钢管的设计开发为国内首创, 拥有多项专利, 该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 产品畅销全国, 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该司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 可生产DN15-DN1200等各种规格防腐管道, 年产量达30万吨, 是北方地区唯一能够生产各种口径涂塑、衬塑复合钢管的专业公司。
消防用内外涂环氧复合钢管作为其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 (专利号:ZL03258498·X) 成功应用在各类项目中, 涉足行业有:地铁、隧道、煤矿、船厂、各类厂房、机场、烟草、石油、化工、体育场馆、酒店、高层建筑、办公楼宇、市政、住宅等。该司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 成功的项目经验, 良好的业界口碑, 使沽上品牌位于行业头筹, 并于2009年第一个通过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天消所) 的型式检验。
给排水用内外涂环氧复合钢管符合GB/T 17219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 广泛应用在各个省市、区县市政管网改造项目中, 以及超高层建筑、煤矿等水循环系统, 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煤安标志证书, 使得内外涂产品在煤炭行业应用取得进一步成功。
该司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为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执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为生产高品质产品提供强有力保障, 为广大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该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秉承“开拓、创新、勤奋、务实”的经营理念, 致力于将沽上管道打造成中国防腐管道第一品牌。
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7年。1994年6月, 在原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整体改制基础上, 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和异丙醇胺系列产品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主产品硬泡组合聚醚广泛用于冰箱冰柜、冷链集装箱、冷藏车 (库) 、建筑板材、石化管道、热水器、建筑喷涂等领域作隔热保温材料。
南京红宝丽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从事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异丙醇胺生产工艺及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每年均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问世, 真正形成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群体优势。先后自行研制开发了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系列无氟组合聚醚产品, 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由高氟、低氟到无氟的升级换代。其中环戊烷型无氟组合聚醚产品为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 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荣获“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 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品质量及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异戊烷型无氟组合聚醚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全水发泡型无氟组合聚醚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和2006年度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HFC-245fa无氟型组合聚醚、年产100万平方米聚氨酯外墙装饰保温板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产品屡获全国质量奖、江苏省质量管理奖。“红宝丽”商标获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南京红宝丽在国内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三标一体化认证, 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质量效益型先进型企业”、“中国优秀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江苏省AAA级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江苏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是目前国内硬泡组合聚醚的主要生产商, 位列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中国化工合成树脂行业50强和中国化工企业经济效益500强。
北京瑞宝利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瑞宝利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原生污水源 (城市污水、江、河、湖、海水等) 热泵、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以及原生污水热能采集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 在北京房山区良乡工业区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城市原生污水热泵空调成套技术产业化基地。
北京瑞宝利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由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研发设计顾问团队, 组成了以中高级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工程设计施工队伍, 同时在自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建立科研合作依托关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提供环保节能、经济实用、运行可靠的技术、产品以及服务。拥有自主创新、独立知识产权的原生污水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成套技术, 包括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真正成功地解决了原生污水换热设备堵塞与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 使大规模应用原生污水作为热泵供暖空调冷热源成为现实。这套技术被国家科技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同时得到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建设部、科技部等的大力扶持, 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科技攻关项目支持, 荣获中国创新成果大奖、科技成果转化大奖、科技奖金20万元, 产业化专项资金奖励90万元的荣誉。
瑞宝利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可以保证城市原生污水换热设备无堵塞地长时间运行, 从而使城市污水利用作为原生污水源热泵冷热源成为现实, 因而在多个城市得以广泛应用, 相继在辽宁、广西、浙江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全国累计完成20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的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工程, 技术成熟, 运行节能效果显著。示范工程如:“北京南站工程项目”及“广西南宁市喜相逢大酒店”等。
北京瑞宝利多次获得“中国AAA级重质量守信用企业”、“中国创新成果100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改革开放30周年自主创新示范单位”等企业荣誉。
大连奥德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奥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 当时奥德创始人于永辉在国内率先涉足水地源热泵空调领域, 在大连设立热泵技术研究中心并研发出国内首台半封闭螺杆机大功率热泵机组和专用于城市污 (海) 水源大功率热泵机组, 2000年研发生产的城市污水集中供热、供冷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并被国家建设部和住宅居住环境工程中心授予“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2003年, 于永辉凭借个人发明专利创立了大连奥德空调制造工程有限公司。大连奥德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设计、施工、服务于一体的暖通空调高新科技企业, 是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解决方案的倡导者之一, 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具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
大连奥德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自主开发为基准, 引进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生产适合中国国情的空调产品,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采暖空调用的热泵技术。主推四大系列产品包括:水地源热泵机组、水冷冷水机组、模块式冷 (热) 水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大连奥德累计完成工程产值3亿2300多万元, 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共完成430多个水源、地源、污水源、海水源热泵系统示范项目, 总使用建筑面积达800多万平方米。其中辽宁本溪三江大厦的热泵系统, 是目前国内运行最稳定的城市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项目;北京国际鲜花港因地而异设计的水地源复合式热泵系统, 是新能源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贵阳市金阳新区景怡苑小区的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地板热采暖系统, 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大连奥德完成的这些暖通空调系统, 每年可节省燃煤2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
大连奥德获得了“中国市场名优秀品牌”、“中国建筑节能减排十大品牌企业 (可再生能源、绿色施工) ”等荣誉, 并获邀担任《污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审单位。随着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的成功, 大连奥德先后设立了“大连奥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大连奥德空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奥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奥德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奥德可再生能源研究所”、“辽宁新奥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 2010年正式组建大连奥德空调集团。奥德创始人于永辉先后荣获各级各类荣誉称号40多次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 先后有9个项目11次获省 (部) 、市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是大连市连续5届人大代表。
上海法诺格风能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法诺格风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 由实力派发明家、流体力学及空气动力专家和实业家合资组建, 是一家专注于风力发电领域技术研究与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是中华节能环保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是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美国风能协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上海发明协会等组织机构的会员单位, 是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风能项目和火电厂节能减排项目在中国的惟一战略合作伙伴。企业通过了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CE欧盟安全合格认证。
法诺格以“让风能贴近生活”为追求, 其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一代高效能风力发电机, 具有超低风速 (1.2-1.8m/s) 启动、高效能发电的特性。法诺格产品可以在地球80%的陆地区域得到有效使用, 并在一年中的70-80%的时间内高效稳定地发电, 能够有效利用被传统风力发电机浪费掉的风力资源, 解决了长期困扰风电行业的难题。该发明已获批和已申请的专利达33项, 关键核心技术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专利。其中两大系列产品——超越离合双转子 (双飞燕型) 风力发电机、带短翼片文丘里 (笼旋风型) 风力发电机, 分别荣获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109届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两项金奖。作为示范工程, “双飞燕”“笼旋风”系列风力发电机已成功安装在中国国家科技部大楼楼顶上, 为国家科技部提供以风能为基础的清洁能源。
法诺格已在风电应用发达的新疆、广东、甘肃等区域成立了多家销售分公司, 并成功进入小型风电市场,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豪华观光游轮绿色能源项目、新疆库尔勒、达坂城等地区的市政工程、西北油田供电系统、新疆移动公司、广州移动公司、湖北荆州路灯供电系统、国家边防委无人值守哨所工程、中国建筑总院工业设计分院、四川阿坝州藏民安居无电村落、上海市国际环保科技园等风电项目以及德国、意大利、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市政离网供电工程中得到应用。上海世博会上, 法诺格荣获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三菱电机空调影像设备 (上海) 有限公司
三菱电机空调影像设备 (上海) 有限公司于2004年6月在上海成立, 是三菱电机·菱电空调影像设备 (香港) 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在国内市场推广和销售三菱电机种类繁多的空调、影像产品;通过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提供设计、安装、调试、技术支持、培训、维修保养及售后等专业服务;并关注和收集国内市场反馈信息, 及时准确地向日本工厂传达, 推动和促进部分产品的国产化, 以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其所推广和销售的产品来自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及日本和歌山、静冈、中津川、长崎等工厂。三菱 (上海) 在北京、成都、广州、杭州、贵阳、南京、武汉、苏州等地设有分公司、事务所或联络处, 代理商遍布全国26个地区及城市。
三菱电机菱电空调·影像设备 (香港) 有限公司 (三菱菱电) 成立于2004年3月, 是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成员之一, 作为菱电贸易有限公司旗下的空调、影像设备和家电产品业务, 以及菱电国际有限公司旗下的空调、投影机业务的统一营运单位。
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 (简称SAEC) 成立于1995年, 是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和上海电气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中日合资企业, 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是三菱电机在全球的四大空调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在中国唯一的空调生产基地。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国CCC产品认证以及中国国家试验室认证等。三菱电机空调连续3年在“上海市家用空调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获得第一, 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是一家引领全球市场的机电综合厂商, 一直位居世界500强前列, 其产品跨越商务、产业系统, 以及设备产品、机电产品等众多领域。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商用空调事业部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商用空调事业部成立于2002年, 是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旗下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工程设计安装、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中央空调设备制造和供应企业, 拥有佛山南海、安徽芜湖、江西九江三大生产基地。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QC080000电子与电器元件和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认证。
志高商用空调事业部以“做专业中央空调设备供应商”为导向, 采取一体化的生产策略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拥有非常完整的制冷产业链, 拥有轻型商用:风管机、天花机、风冷立柜、座吊机、PTAC (客户定制) 、开利两器 (客户定制) ;水机:模块机、螺杆机、末端 (卧式暗装风机盘管、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组) ;多联机:大多联、小多联、全热交换器 (OEM) 等三大类十余系列近1000个型号的中央空调, 具备年产超60万套的生产能力, 成为国内规模庞大、产品线非常宽、产品系列非常齐全的中央空调生产厂家之一。主要产品均通过了国家3C认证、节能认证、ETL安全合格认证、ARI暖通产品质量认证、CE欧盟安全合格认证、国际电工CB认证、SONCAP尼日利亚强制性认证等多项产品认证, 实验室获得INTERTEK天祥集团 (ETL) 、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的认可证书。
志高商用空调事业部产品营销网络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各大城市均设有驻外办事机构, 产品广泛应用于酒店、宾馆、超市、写字楼、学校、工厂、医院、室内体育馆、展览馆等场所。其系列产品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历次产品抽检中, 制冷 (热) 量、能效比、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等主要性能指标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 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设计师最信赖十大暖通空调民族品牌”等光荣称号, 入选“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全国商务领域节能产品目录”。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 总部位于广东佛山市, 是一家以家用和中央空调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是志高控股有限公司 (上市集团, 00449.HK) 的核心企业。“志高空调”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同时企业以8年保修承诺荣获“广东省企业创新记录”证书。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简称为SSEC) , 成立于1995年, 由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和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 总投资额1.99亿美元, 是韩国三星在海外最大的白色家电 (冰箱、空调、微波炉、洗衣机及配套关键零部件) 生产基地, 目前拥有职工3000多名。
苏州三星已成为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本土化企业, 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设有白色家电开发研究所;在苏州古城区西北部建有第一工厂, 占地10万平方米;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有第二第三工厂, 总占地40万平方米。拥有数十条白色家电及配套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线。
苏州三星空调的主打产品是DVM PLUSⅢ数码涡旋中央空调、DVM SOLO室外机单模块独立式的数码中央空调、DVM WATER水冷式数码涡旋中央空调、CAC分体暗装吊顶式空调、Super FJM多联机以及ERV三星全热交换器。其中三星数码涡旋机组的项目获得艾默生杯两个最重要奖项:采用三星数码涡旋机组的“天保国际商务园AB地块项目”和“安徽合肥置地汇丰广场项目”分获“杰出设计奖”、“最佳超低温应用奖”;DVM SOLO空调系统可通过三星强大的集中控制管理平台实现集中监控、电力分户计量、与三星其他空调系统联动以及与建筑BMS系统联动等;DVM WATER水冷式数码涡旋中央空调具有高节能、无电源污染以及强大的控制管理集成等特点;CAC分体暗装吊顶式空调室内机采用热交换翅片抗菌工艺, 采用天花板防脏的三维导风设计;ERV三星全热交换器可智能实现室内的“按需换气”。苏州三星空调正全面向国内及欧洲市场进军。
三星集团是韩国经济的主导企业, 其全球事业网络遍布于70多个国家, 包括了约300多家生产厂商、销售公司和分支机构, 已涉及到电子、金融、保险、贸易、重工业、建筑、服装、毛纺织、广告、化工、机械等诸多领域。“三星”品牌价值突破百十亿美元, 位列世界百大品牌,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三星就有两家入选, 其中三星电子排名第32、三星人寿保险排名第316。
威能 (北京) 供暖设备有限公司
威能 (北京) 供暖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 是德国威能集团在中国的销售公司, 主要经营、销售威能集团旗下的德国威能系列燃气壁挂锅炉, 落地式锅炉, 燃气和电热水器, 热泵, 太阳能产品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设备;以及法国旗舰品牌索尼埃杜瓦尔系列燃气壁挂锅炉。不同品牌的鲜明风格和多种性价比配置为中国的家庭提供更多选择方案。
德国威能集团成立于1874年, 是为家居生活的舒适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国际化集团, 在供热、通风、空调领域始终保持市场先导的地位, 是欧洲最大的国际化供热集团之一。136年来, 德国威能已成为欧洲供暖行业的顶级品牌, 为全球80多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智能、现代、环保、节能的人性化采暖解决方案, 每年共计销售超过200万台壁挂炉, 占据欧洲市场份额的27%, 全球市场份额的22%。
德国威能集团从1995年开始为中国市场带来与欧洲同步的供热产品系列, 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涵盖营销、服务、采购、生产和研发等领域, 提供的多种品牌、多种类型的产品, 能够适应中国市场地区差异、户型差异、燃气气质差异等各种地理及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特点, 产品还可满足用户根据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的需求。威能集团稳定扩展在中国的产品售后服务范围, 已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济南、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重庆、银川、南京、成都、武汉、杭州、合肥等主要城市建立起威能全国服务网络, 2007年在中国无锡投资设立的工厂正式启动, 中国已经成为威能集团在亚太地区的生产、营销中心, 和全球生产、研发网络的重心。
威能进入中国以来, 壁挂炉产品销售以每年4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主要应用于全国主要知名高端房地产项目, 累计安装已超过18万多台。威能在销售产品的同时, 还注重推广以用户为核心的国际品牌价值、全球服务理念和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意识。
武汉朗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朗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发新型节能技术产品的专业化公司, 通过ISO9001:2000认证, 是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节能专业创新科研团队, 具有新型节能技术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一条龙专业服务能力。
武汉朗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源热泵系列产品, 其中“空气源热泵冷暖热水机组”、“热泵高温热水机组”、“水、气双冷凝变压器油循环降温的方法及循环降温装置”、“智能啤酒液发酵双向循环温控装置”等高效节能产品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经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国家级专家评估, “空气源热泵冷暖热水机组”将热泵采暖技术、热泵空调技术和热泵热水技术集成, 实现了采暖、空调和热水器的结合, 实现废水热源再利用, 在环保、节能、多用途等方面有所突破,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民营环保创新杰出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及成果推荐项目”、“湖北省首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荐项目”、“全国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中国建筑节能减排典范企业”、“火炬计划项目”、“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 并被列入《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录》、《湖北省节能新技术产品推荐目录》、《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等。
武汉朗肯荣膺“中国自然能利用十大影响力企业”、“湖北省经济建设明星企业”、“全国质量信誉有保障优秀服务单位”、“湖北最具潜力发展单位”等诸多荣誉, 并成为《空气源三联供机组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深圳市光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光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经营LED照明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会员单位, 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和中国照明学会会员单位。公司总部座落在深圳市光电产业基地石岩创见工业区, 并在中山设有6000多平方米专业LED灯具生产基地, 全面实施国际化管理, 相继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3C、CE、RoHS等国际权威认证。
光时代科技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 在大功率LED非成像二次光学系统、散热设计、电路驱动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其产品的照度、均匀度、安全、防水、防尘等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光时代科技将照明艺术视为“公司的精神追求”, 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始引入艺术美学理念, 并在产品的光效应用时力求唯美的灯光艺术效果, 力求展现LED作为新一代光源的色彩魅力。独特的防水处理和高效的散热技术设计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 其产品大量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市的建筑景观照明、桥梁景观照明、园林景观照明、节日庆典照明、道路景观照明和室内商业照明等领域, 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年产值5000余万元。
武汉创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武汉创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 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环保企业, 其主要产品是“创新牌”餐饮型和家用型油烟净化机、工业烟尘处理设备和室内空气净化机等, 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共获得13项国家专利。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武汉创新自主研发的餐饮型油烟净化机, 采用全动态离心专利技术装置, 可有效阻止火苗上扬, 同时在进风口处有效分离和回收油烟混合颗粒, 避免了电机内部、排烟管道、风机内壁油渍堆积, 彻底消除了火灾隐患。产品由于本体阻力小, 较之传统产品可节电40%左右, 且采用的风机智能变频控制技术可根据实际使用灶眼, 调节风机电耗, 对于大型餐饮, 节电效果更明显。产品通过两级安全净化, 其油烟净化效率经国家权威检测部门监测, 净化率可达95%以上, 达到并优于国家排放标准, 对建筑外墙和大气无污染;其自主研发的家用型油烟净化机有挑台式、挂式两大类。挂式可配合集中烟道使用, 有效避免烟道内产生油垢、滋生蚊蝇、细菌等问题;也可分层直排, 解决串味, 确保厨房空间无细菌滋生。挑台式油烟净化机, 可在旧房改造中替代原有排风扇, 也可直接和建筑结构配套安装, 既7降低开发成本, 又增加了厨房使用面积, 且对建筑外墙和大气无污染。
武汉创新系列产品均通过了国家环保产品认证, 获得了“中国国际环保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厨卫电器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国家建设部推广产品”、“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最具投资价值项目10强”、“湖北建设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湖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武汉市市场质量信誉产品”等诸多荣誉, 并入编《〈建设部“十一五”技术公告〉推广技术与产品选用手册》, 同时被列入武汉市15个新兴产业规划。武汉创新被授予“湖北改革开放30年优秀示范单位”、“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并应邀参与修编住宅厨房家具及厨房设备的行业标准。
广东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 其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广东美的厨具用品制造有限公司, 是美的集团的整体厨卫事业部, 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北窖镇工业园内, 拥有18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域, 是目前全球极具规模的, 集研、产、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整体厨卫产品制造基地之一。企业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美的厨卫拥有员工近3000人, 拥有15条采用行业领先设备和技术的自动装配生产线, 年产能达500万台, 产品包括:储水式电热水器、即热式热水器、浴霸、集成吊顶、太阳能。旗下设有卫浴电器公司、厨房电器公司、燃气具公司等三个专业产品公司和一个专业销售公司 (国内营销公司) 。
美的厨卫设有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并与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展开了多项技术合作, 成立了博士后工作室, 拥有100多人的高素质技术研发队伍, 已申请各种专利200多项, 拥有专利100余项。在产品品质保障方面, 设有国家级测试评价中心。旗下产品均通过了3C认证, 并多次获得“中国环保节能产品认证”、“CGC”蓝火苗安全认证、“CQC”安全认证、“CE欧盟安全合格认证”等证书, 多次荣获“节能突出贡献奖”、“最佳节能产品设计奖”、“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电热水器服务顾客满意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等荣誉。在全国各地建有31个营销中心、3000多个顾客服务网点和5000个零售网点, 营销网络覆盖全国, 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的集团创立于1968年, 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 涉足房产、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 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四大产业集团。除顺德总部外, 还在国内的广州、中山、芜湖、武汉、淮安、昆明、长沙、合肥、重庆、苏州等地及国外的越南建有生产基地。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元, 跻身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前五名。
南京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是全系列建筑节能及能源服务供应商, 旗下共拥有10家企业, 形成了区域能源投资与规划、合同能源管理、绿色建筑咨询、水地源热泵工程等四大服务业务。
区域能源投资与规划:通过对区域建筑进行整体能源规划和评估, 进行区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利用区域能源站向区域内建筑提供能源服务。实现区域建筑的能源效率优化配置, 优化投资,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已投资和规划的区域能源项目有:江苏如东洋口港CBD项目、中国武汉光谷九峰产业基地、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域供冷供暖项目、武汉国家光谷生物城区域能源中心、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绿色建筑咨询: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丰盛新能源已为常州奔牛机场、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昆山花桥商务园金融园、上海浦江智谷等项目提供了绿色建筑咨询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从建筑物的能源审计入手, 由丰盛新能源提供建筑能源系统节能改造的系统节能解决方案, 并全权负责项目的设计、安装、管理及融资, 通过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获得项目收益。丰盛新能源已为南京工学院、上海国际饭店和上海天鹤大酒店等大型公建提供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水地源热泵工程:丰盛新能源至今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完成了包括上海世博轴、上海中心大厦、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南京朗诗国际街区、武汉新火车站等在内的300多个可再生能源节能空调工程, 建筑面积累计达600多万平方米。
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4月, 由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丰盛能源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工程中心以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研发为重点, 主要职责包括: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权威技术支撑;为国家及省市有关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政策的修订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家及省市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提供权威的检测与评估。力争三年后建设成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为专门从事绿色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清华阳光公司由清华大学所属的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北京一轻集团和首钢股份加盟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北京清华阳光公司是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清华阳光太阳能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华业阳光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统称。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 由1993年设立的清华大学太阳能电子厂改制而成。清华阳光公司建有占地近100亩的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生产基地和一个大型智能控制器生产基地, 建有我国第一条年产能力30万台的大规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EN12975”标准, 获得欧洲Solar Key mark标准认证。
清华阳光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研发优势, 独家推出冠中冠系列和玻璃热管系列新产品, 成功研制出使建筑景观与人文环境完美结合的高端分离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不断推动太阳能热水器的升级换代。逐渐构筑成太阳能光热利用“冬天供暖, 夏天制冷, 平时中央热水”的全方位发展态势, 并涉入太阳能光电、空气源热泵、工业用热、热发电等诸多领域, 正在形成新能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布局。
清华阳光公司具备承担大型太阳能热水工程与光伏工程的安装能力。清华阳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照明系统陆续在中南海、北京军区、三亚喜来登大酒店、回龙观流星花园小区、清华大学、昌平区流村镇、万科房地产等地安家落户。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 出口历史悠久, 出口量居行业前列。先后在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设立了代理商、经销商,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际销售体系。
清华阳光曾获“国家发明奖”与“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国家级大奖, 并陆续获得“维克斯实业成就奖”、“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产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等荣誉。是世界首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国家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年间, 五星先后成立了东莞太阳能技术研究院、广东省太阳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全国太阳能行业首家“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也于今年落户五星。
依靠科技创新, 五星先后获得556项技术专利, 其中平板集热器技术先后获得东莞市专利奖优秀奖、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建设厅科技成果推广等荣誉, 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生产和出口量居行业之最, 远销欧、美、澳洲、非洲等地。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年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00万平方米、空气源热泵热水器10万台、太阳能光伏产品80兆瓦的生产能力, 广东五星太阳能产业园建成后, 到2015年, 其产值能力将达到50亿。
20年间, 五星始终专注于平板太阳能领域, 承接了广州亚运会、索尼、诺基亚、飞利浦、TCL等4万余例热水工程, 获得中国太阳能业界“热水工程专家”的美誉, 荣膺“广州2010年亚运会太阳能热水器供应商”、“中国太阳能十大领军品牌”、“广东省出口名牌”、“中国太阳能十大影响力品牌”等荣誉称号。
威海中玻光电有限公司
威海中玻光电有限公司是由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香港博翔投资和中国兴业太阳能公司参股的股份制公司, 成立于2005年1月, 是一家致力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高新科技企业。相继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E欧盟安全合格认证、ROHS欧盟绿色认证、TUV德国元器件安全认证和UL安全认证等。
中玻光电的业务范围涉及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光伏技术研发, 光伏设备制造和销售;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营;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玻光电建有省级太阳能薄膜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并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成立了联合光电实验室和联合测试中心, 同时注重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杭州蓝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兴业太阳能等国内知名学术机构和企业展开技术合作与交流, 取得了新型太阳能薄膜电池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进并开发了光电幕墙、光伏水泵等高科技产品, 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同时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 实现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其产品、技术屡获“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山东建设技术创新二等奖”等奖项, 并多次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设部技术项目计划——产业化基地 (绿色建筑) ”、“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国家、部、省级课题。
中玻光电的产品和技术在中国、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韩国、中东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项重大工程得到广泛应用, 其代表性工程如:威海蓝星玻璃办公楼光伏工程、威海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光伏屋面工程、青岛火车站光伏屋顶工程、广州新电视塔幕墙工程、呼和浩特东站屋面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代五项体育场幕墙工程、韩国光州光伏屋面工程、德国光伏屋面工程, 德国1MW太阳能电站等, 其中威海蓝星玻璃办公楼光伏工程被列为建设部、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山鼎国际有限公司
山鼎国际有限公司 (Cendes) 是一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国际专业集团公司, 服务范围遍及全球。Cendes拥有全球各地的丰富经验和本土知识, 秉承“筑就城市理想”的理念, 在建筑、规划、环境、能源等领域提供专业咨询和综合工程设计服务。
山鼎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进入中国, 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五大城市建立了规划及建筑设计机构, 分别是北京山鼎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胜德建筑设计咨询 (上海) 有限公司、广州山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四川山鼎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设部甲级资质) 和西安山鼎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通过新加坡、美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等地各运营公司的500多名专业人员, Cendes以全面和超越的视野、整合的解决方案, 应对各个领域日益复杂的挑战, 为集团品牌谋取持久发展的影响力。
20 0 3年在成都注册的“四川山鼎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获颁建设部甲级工程设计资质, 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具备从规划到施工图的全程服务资格。业务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室内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领域, 专业配套合理, 设计力量雄厚, 技术设备先进, 管理体系完善。核心设计团队由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的资深专业人士组成, 已聚焦各类专业设计精英近300人。他们在城市规划、商业建筑、环境景观及住宅小区和高层建筑设计等方面具有成功经验, 仅在四川就先后完成了规划与城市设计、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酒店、写字楼、交通与城市综合体、住宅、城市景观、室内等方面的设计项目共60多个, 其中成都交大归谷国际社区获得“国家3A住宅评定证书”, 四川山鼎荣获“2010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综合实力100强”光荣称号。
廊坊华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廊坊华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 是在国家提倡军工改民用、加大环保力度的大背景下, 由兰州华宇航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环保总局下属的廊坊环保国际履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而成, 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各类柔性面材聚氨酯和酚醛保温夹心板材、风管板材的高新技术企业, 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送风管道、墙体保温、隔热装饰等领域。
廊坊华宇创新研发生产的聚氨酯硬泡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以聚氨酯泡沫塑料为保温芯材、以水泥基背衬为底面材, 以天然石材、瓷砖或表面涂覆了真石漆等沙壁状建筑涂料的水泥板为装饰面材, 芯材防火等级为B1级, 板材的两个饰面为不燃材料, 四个侧边则被A级保温材料封闭, 板材制品整体防火等级达到A级。同时聚氨酯芯材寿命为50年, 具有与建筑同寿命的使用期限。产品重量每平方米不到30公斤, 实现了超轻的产品体系, 为建筑的安全提供了基础;板材为工厂一次性复合完成, 减少了传统保温装饰工程复杂的施工工序, 同时减少了现场因素对工程的影响;产品采用点粘法施工, 施工过程中无建筑垃圾且低噪音, 同时省去了干挂施工中的龙骨, 节省了钢材的消耗, 从板材进入施工现场到施工完成, 所用时间仅为传统工程的1/3左右, 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产品既适用于新建建筑的外墙保温, 更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廊坊华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履约环保产业园区, 占地50余亩总投资6000万元, 具有自主的专业配料技术和持续研发能力, 拥有两条意大利引进的聚氨酯硬泡复合板连续生产线, 年生产能力超过600万平米, 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北美地区。
美地区。兰州华宇航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甘肃省经贸委融资社会资本设立的, 其支柱产品是硬质聚氨酯发泡材料 (PURF)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氟和无氟聚氨酯发泡技术, 是西部地区实力最为雄厚的行业企业, 也是西部地区唯一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行业企业。
质量体系认证的行业企业。廊坊环保国际履约投资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国际履约环保产业园”的运作主体, 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 主要投资项目是《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 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项下蒙特利尔多边基金赠款支持的ODS替代品项目。
江苏杉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杉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 公司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工业园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致力于低碳经济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领域涉及冷凝式燃气壁挂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采暖设备等产品。拥有专业燃气壁挂炉生产线2条, 具备年产10万台的生产能力。
江苏杉浦拥有一支由20多名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独立研发团队, 获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
其中自主研发的“容积式冷凝燃气换热装置”, 填补了国内燃气燃烧与换热技术空白。该产品采用全预混远红外线燃烧方式, 强制平衡式负压燃烧, 燃烧充分且不消耗室内氧气, 有害烟气排放接近于零;采用整体冷凝式热交换器, 突破常规设计理念, 双聚能换热, 超低排烟温度, 独特的烟气通路设计完全避免因换热器积碳而形成的热效率衰减, 产品热效率高达110%以上, 比普通燃气壁挂炉节约使用成本30%-50%;应用远红外线光感控制技术, 精准调节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比控制燃烧工况, 一天24时段编程功能, 人性化自由控制采暖时段及采暖温度;智能恒温技术保证出水温度恒定, 低水压启动, 大流量中央热水供应系统, 满足多个用水点同时使用;采取了供暖水限温、卫生热水限温、极限温度、燃气稳压、系统缺水、卫生水流量、系统水过压、采暖系统稳压、抗氧腐蚀、停气手动恢复、风压保护、熄火保护、预吹扫功能、后吹扫功能、防卡死、一级防冻、二级防冻及IPX4绝缘保护等18道安全保护措施, 全程监控各部件工况, 具备故障自我诊断功能。
江苏杉浦的销售网络遍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县级以上的城市。
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 (原山东三利给水设备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2年, 是一家集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为一体的给水设备高新技术企业, 座落在青岛市城阳区, 占地面积130亩, 拥有员工近千人。三利集团下设中德美水设备有限公司、消防安装公司、水务公司、营销公司、三利酒店、花卉公司等六个分公司。
青岛三利中德美水设备有限公司是三利集团的核心企业, 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其产品科技含量高, 技术独特, 工艺精良,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现已发展到第七代, 拥有一百多项国家专利, 五项国家金奖。其自行研制生产的无负压全自动生产、生活、消防给水设备和FRMM远程网络总监系统, 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三利公司的无负压技术是采用稳流补偿技术、真空抑制技术、空气隔断技术、负压反馈技术、通过计算机模糊控制SDF技术来实现的, 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填补了国内空白,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建设部和山东省建设厅推荐产品, 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给排水、暖通、排污、消防给水及消防设施等领域。在全国有3万多套无负压供水设备正良好运行, 其中最长的运行时间已达10年之久。三利水设备被评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优质产品”, 荣膺“中国驰名品牌”。
三利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具有全国甲级资质设计院和国家二级安装资质的无负压产品专业生产厂家, 拥有“稳流补偿器、真空抑制器、预压平衡器、工控微机控制系统”等无负压最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具有国内同行业唯一的不锈钢材质理化实验室、无损探伤实验室、大型光谱测试仪及整机空载/满载循环检测、调试、试验平台, 保证设备制造质量。
三利公司连续多年获得了“中国企业特级信誉单位”、“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五十强”、“青岛市十佳民营科技企业”、“青岛市百强私营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并获选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供水设备独家供应商。三利集团还主持编写了《无负压给水设备》的行业标准, 全国无负压给水设备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也落户三利。
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泰兴市, 创立于2003年4月, 是由中国科学院参股的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环保型化工产品生产企业, 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催化体系和创新工艺, 利用废弃二氧化碳与环氧类化合物共聚, 生产生物降解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拥有世界上惟一的一条万吨级二氧化碳基树脂生产线, 并拥有该生产线完整的、原创性的知识产权, 包括催化剂制备, 聚合工艺, 反应 (生产) 设备等12项国家发明专利, 均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环境保护三等奖等荣誉。
中科金龙本着“减少白色污染, 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使命, 逐步建立产品在聚氨酯弹性体、涂料、油漆、粘合剂、聚氨酯泡沫塑料、缓冲包装材料、外墙保温阻燃建筑材料、工业保温、塑料包装膜等广泛领域的应用。以与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合作为核心, 组建了江苏省二氧化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先后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生产技术工艺和环流反应器装置, 并以聚碳酸亚丙酯为基础原料, 相继研发成功达世界先进工艺水平的B1级阻燃性能的聚氨酯硬泡材料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其中聚氨酯硬泡材料具有节能保温、防火阻燃、耐候高强、防水隔音等优良性能。尤其其燃烧性能已达到GB8624-B1级, 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工业保温, 如军工、船舶、隧道、高层建筑等高阻燃要求的领域。
铁路“十一五”规划 篇5
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主要阐明铁路行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铁路行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决策重大铁路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铁路行业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了铁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铁路运输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1.56亿人,“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2%;旅客周转量6062亿人公里,年均递增5.99%;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年均递增8.56%;货物周转量2072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8.52%。尤其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01 %、12.51%、9.58%和9.62%,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宁西线、渝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秦重载铁路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长9.9%。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9.4%和35.6%。
科技进步迈出坚实步伐。掌握了时速160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时速200公里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输和管理效率。铁路主辅分离取得重要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提高,市场化融资迈出了新的步伐;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铁路建设。规范组建了集装箱、快运、特种货物三个专业运输公司,大秦铁路等一批企业重组改制顺利推进。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铁路多元经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紧密结合铁路改革发展实际,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工培训,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和技术业务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职工队伍保持稳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铁路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路网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瓶颈”制约依然严重;技术装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输需要;投融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既面临运输需求迅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严峻考验,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铁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GDP年均增长7.5%,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形势下,全社会客货交流增长加快,运输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运输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铁路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客货运输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资源短缺,能源结构煤多油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突出。合理规划和建设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系至关重要。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具有运力大、成本低、占地少、节能环保、安全性好等多种比较优势。加快铁路建设,与其他运输方式一起形成运力强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铁路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互联互动、相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位优势大大增强,产业布局优化组合,区际、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区间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铁路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区际联系通道加快建设、既有铁路扩能改造,通道能力将大幅提高,为沟通大区间客货交流,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
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要求铁路扩大进出口货物运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贸运输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超过45亿吨,陆路口岸进出境运量也将加速增长,港口、口岸集疏运体系将更加重要。铁路在外贸运输特别是在大宗散货运输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预计2010年铁路港口集疏运量将超过12亿吨,铁路主要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量将达到8000万吨以上。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消费市场日趋活跃,铁路在集装箱等运输市场将有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铁路运输需求增长空间很大,特别是大运量、中长途跨区域旅客运输需求大幅增长,城际客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将分别达到15亿人次、35亿吨左右,旅客、货物周转量将分别达到8000亿人公里、27000亿吨公里。“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铁路发展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增强加快铁路发展的机遇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机遇,勇于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铁路跨越式发展推向深入,努力开创铁路发展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出发,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尽快提高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推进铁路改革,加强铁路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共同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0000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000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铁路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铁路管理新体制。
四、铁路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发达铁路网
1.建设快速客运网络
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
建设北京~上海、北京~郑州~武汉~广州~深圳、哈尔滨~大连、天津~秦皇岛、上海~杭州~宁波、石家庄~太原、济南~青岛、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客运专线,沪汉蓉、甬厦深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其他城镇密集地区城际轨道交通。主要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京~杭州、南京~芜湖~安庆、广州~珠海、九江~南昌、青岛~烟台~威海、绵阳~成都~峨眉、长春~吉林、柳州~南宁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以及沪杭磁悬浮交通。
结合既有线电化、扩能,实施既有干线提速改造,继续扩大提速网络覆盖面,使13000公里既有主要干线客车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
2.强化煤炭运输通道
重点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地区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
实施大秦铁路扩能及集疏运系统配套改造,建设迁安北~曹妃甸、朔州~准格尔、岢岚~瓦塘铁路,实施大同~原平四线、宁武~朔州复线、宁武~岢岚扩能、大准铁路扩能、蓟港铁路扩能等,通道能力达到4亿吨。进行朔黄铁路2亿吨扩能改造及集疏运系统建设。
建设西煤东运新通道,主要建设长治~泰安、邢台(邯郸)~黄骅、东胜~乌海、准格尔~东胜、准格尔~神木、宿州~淮安、阜新~巴彦乌拉、赤峰~白音华、正蓝旗~丰宁、嘉峪关~策克、临河~策克、甘其毛道铁路以及其他煤运新通道等。
建设大包包惠电化、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四线,形成京包包兰运输大通道;建设包西铁路通道,西安安康复线,邯济邯长复线;实施侯月线扩能,新菏兖日线、焦柳线、太焦线修文~长治北电化以及南同蒲线、集通线扩能等工程,大幅提高既有干线煤炭运输能力。
3.加强港口和口岸后方通道建设
畅通对外口岸和重要港口运输,适应港口及口岸大进大出需要。建设上海~南通、上海~镇江、湖州~乍浦~浦东、向塘~湄洲湾、龙岩~厦门、广州~珠海、广州南沙港、茂名~湛江、德州~龙口~烟台、黄骅~大家洼铁路等,实施黎湛线河唇~湛江复线、广西沿海铁路扩能、大连枢纽金窑线复线、沈丹线扩能以及其他疏港铁路建设等,进一步完善港口后方通道。建设滨洲线海拉尔~满洲里、滨绥线牡丹江~绥芬河、兰新线乌鲁木齐~精河复线以及集二线扩能等工程,强化既有口岸后方通道能力。
4.继续扩展西部路网
加强东中西部通道建设。续建完成青藏铁路格拉段,进行兰青线、青藏线西格段复线电化;建设宜昌~万州、重庆~利川铁路,实施武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达成线扩能、达万线电化,形成连接川渝地区、江汉平原和长三角地区的大能
力通道;建设太中(银)、兰渝铁路,遂渝、渝怀复线等,构建西北至华北、西北至西南、西南至东南沿海的便捷通道;实施兰新线兰州~武威复线、武威~嘉峪关~乌鲁木齐电化,南疆线吐鲁番~库尔勒复线,贵昆线昆明~沾益~六盘水、成昆线昆明~广通复线等,系统强化陆桥通道、沪昆通道能力;实施湘桂铁路扩能,南昆、黔桂铁路增二线,建设贵阳~广州铁路,研究建设南宁至广州铁路;进行包兰线复线电化,增强西北与华北、东北的联系。
扩大西部路网覆盖面。建设精河~伊犁~霍尔果斯、奎屯~北屯、格尔木~敦煌、西安~平凉、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青藏铁路延伸线、峨眉~宜宾、乐坝~巴中、隆昌~黄桶、玉林~合浦、合浦~河唇、永州~岑溪~玉林和岑溪~茂名、田阳~德保~靖西、南川~涪陵、伊敏~伊尔施、乌兰浩特~锡林浩特、莫尔道嘎~室韦、海拉尔~黑山头、柴达尔~木里铁路等。开辟西南、西北进出境国际通道,建设玉溪~蒙自~河口,大理~瑞丽、玉溪~磨憨及中吉乌铁路等。
5.优化和完善东中部路网
实施京沪、津沈、京
九、武
九、石德、兰烟、胶新、新长、阜淮、淮南、沪杭、浙赣、宣杭、萧甬线及陇海线徐州至连云港等铁路电化改造,实现京广线以东地区干线电化成网。
建设海南东环、韶关~赣州、广州~茂名、九江~景德镇~衢州、铜陵~九江、庐江~铜陵、阜阳~六安、荆州~岳阳、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黄岛~日照、东都~平邑、保定~霸州、烟大轮渡、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岫岩~庄河、西丰~辽源、长春~烟筒山、靖宇~松江河、白山镇~泉阳、榆树~舒兰、苇河~亚布力、古莲~洛古河、虎林~吉祥、同江铁路等,继续提高路网密度。
建设广深四线、京山铁路京津段四线,皖赣、宁启、锦州~齐齐哈尔铁路复线,进行京广线信阳~陈家河,金温、鹰厦、外福、横南、合蚌、漯阜、娄邵、叶赤、锦承、沈吉、长图、通霍、白阿、四平~梅河口~通化、四平~太平川、林口~勃利~七台河、林口~鸡东、鹤岗线扩能以及海南西环线改造等,大幅提高既有铁路运输能力。
6.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
建设上海、天津、广州等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并依托相关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部分特大城市间率先实现双层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和港口发展需要,满足货主对便捷、安全和“门到门”运输的要求,开辟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7.加强主要枢纽建设
结合快速客运网建设,新建和改建北京南、上海虹桥等一批大型客运站,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公路运输、城市地铁、公交系统等紧密衔接的现代化客运中心;建设武汉北、新丰镇、贵阳南、成都北等路网性和区域性编组站,满足货物运输组织直达化、重载化和车流作业组织集中化需要;以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契机,整合枢纽货运站布局,满足城市辐射区域货流集散需要;优化主要枢纽布局,实现点线能力协调,保证客货运输灵活畅通,最大限度地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二)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要求,立足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1.加快机车车辆升级换代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电力机车承担运输工作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尽快实现交流传动机车的国产化。配套发展适应时速200公里的内电机车。大力发展轴重25吨重载货运机车。2010年机车保有量达到19000台左右。
在研制开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少量动车组引进,尽快实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积极推进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开发、研制,期末形成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国产化配套能力。2010年动车组配置达到1000列左右。
发展适应不同层次旅客需求和不同运用条件的新型客车,2010年客车保有量达到4.5万辆左右。大力提高货车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货车速度、货车载重量和安全可靠性,积极发展23吨轴重货车和最高时速120公里的新型通用货车,开发不同用途需要的时速160公里快速货车,大力发展煤炭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需要的专用货车。2010年货车保有量达到70万辆(含企业自备车10万辆)。
2.提升线路基础设施技术水平
坚持科学的建设标准,提高工程结构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重视路基基础处理,确保路基工程质量。高速铁路推广采用无碴轨道结构技术和新型的钢轨、道岔、轨枕及连接扣件技术,实现免维修、少维修。发展高强度、新结构桥梁,完成对既有线、桥、隧等基础设施的加固及改造。新建时速160公里及以上铁路,推广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以繁忙干线、提速线路等为重点,完成全路8.5万延展公里大型养路机械的大维修覆盖。大力提高牵引供电装备质量和可靠性,发展牵引供电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监控自动化、远动化和运行管理智能化。实现牵引供电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3.加快通信信号技术现代化
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建设以光纤数字系统和GSM-R为主体,并与其他信息传输方式协调统一的完整有序的传输体系。建立基于GSM-R的我国铁路综合移动通信技术体系。建设高速宽带数字传送网络及接入网,发展铁路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
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调度通信系统。逐步建成新一代调度集中控制系统(CTC)。发展以主体化机车信号为基础,以实施列车超速防护为重点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基本建成计算机联锁系统。
4.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化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广泛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成果,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信息系统。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油代油、节电、节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铁路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末铁路单位运输收入降耗达到20%以上。加强铁路运输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城区铁路环境整治,提高运输环境质量。加强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洪水影响评价工作,依法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尽快形成整体绿化规模。
6.加快铁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线桥隧涵等站前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试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原始创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满足我国客运专线站后技术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标准和要求。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国情路情,以中方企业为主,设计开发适应我国客运专线运营要求的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思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
(三)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加速铁路行车安全装备现代化。在客运专线、城际客运铁路和主要繁忙干线建成安全综合监控网络和管理中心;建成铁路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综合抗灾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对全路危险源的监控,加强机车车辆、危险品和特种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完善道口安全防护系统,加快实施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新建时速120公里以上线路实现立交全封闭。在主要繁忙干线建设集安全监测、信息传输、预测预警和抢险救援于一体的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其他干线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装备,初步形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成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功能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坚持依靠先进装备和管理保安全的方向,强化基层、基础、基本功,建立以“领导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和岗位负责”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及铁路车站、列车和沿线治安防范机制,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四)提高铁路服务质量
继续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挖掘既有线的运输潜力,强化点线能力配套和线路、信号、供电等基础设施能力配套,加快对既有线路的挖潜扩能改造,优化运输组织和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路网整体运输能力,提高机车货车运用效率,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保证能力。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份额。适应铁路客货运输需求的变化,结合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建设及既有线提速改造,加强运输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优化调整客车开行方案,增加直达特快、夕发朝至、朝发夕归、一日到达及旅游列车,积极开发适应不同旅客需求的新产品,提高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结合路网大能力通道建设,优化调度指挥和运输组织,减少运输中间环节,提高日装车数量,发展重载运输、直达运输,同时健全重点物资运输的应急预案,提高对重点物资运输的保证能力,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煤、油、粮、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合作,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链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对城际、市域市郊及其他短途旅客运输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加快发展集装箱、特种货物等专业运输,尽快形成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
(五)积极稳妥推进铁路改革
根据我国国情和铁路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铁路和国内相关行业改革的经验,以坚持运输集中统一指挥、保持路网结构完整、提高运输效率为原则,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铁路改革,逐步实现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指导思想,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宽多种筹资渠道;加强铁路投融资法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国有、民营及境内外各类资本投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构建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出资者权益,落实经营责任,扩大合资铁路建设规模。对赢利性好、资产边界清晰、运营相对独立的铁路项目,实行招商引资,采用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方式;对主要为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铁路项目,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社会投资者及铁路运输企业的积极性,以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对于公益性铁路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鼓励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铁路股份制改革,按照“存量换增量”的思路,选择一批资产边界相对清晰、赢利能力较强的优良铁路资产进行重组改制,积极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实现持续融资、滚动发展。加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构建持续滚动融资发展机制。研究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探索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措施。研究设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开拓铁路吸纳保险、社保等资金投入铁路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推进铁路运价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铁路运价市场形成机制。
巩固扩大基础性改革成果,继续推进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企业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铁路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整合和开发多元经营资源,促进多元经营规模化发展。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路,加强行业监管职能,依法加强和规范铁路安全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督。重点加强涉及铁路运输安全、铁路建设、运输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建设,完善铁路行业管理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法规,规范铁路运输企业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运输资源配置、运输收入清算、运输市场准入、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监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路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善的铁路人才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合理流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铁路人才队伍。到2010年,铁路经营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8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10%。
《铁路“十一五”规划》正式发布
青藏铁路网(2006-10-26 15:42:24)
------------------
《铁路“十一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由铁道部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明确提出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0000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000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铁路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铁路管理新体制。
《规划》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发达铁路网,包括建设快速客运网络、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加强港口和口岸后方通道建设、继续扩展西部路网、优化和完善东中部路网、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主要枢纽建设。
---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包括加快机车车辆升级换代、提升线路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加快通信信号技术现代化、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铁路创新体系建设。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包括加速铁路行车安全装备现代化,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等。
---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包括继续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份额、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
---积极稳妥推进铁路改革,包括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铁路股份制改革和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来源:人民铁道报
TETRA与GSM-R角逐铁路通信谁领风骚?
目前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已经达到300km/h,欧洲和日本还在研制列车速度达到500km/h的高速铁路线。高速化是铁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给未来的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无线传输信道的条件上,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有较大的差别,从而对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
铁路对无线通信要求何在?
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必须要适应铁路高速化的要求。在技术和功能方面,未来铁路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主要包括:
* 移动通信系统在网络结构、硬件设备、软件算法方面都要适应列车最高时速达到300km/h~500km/h时的情况。
*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无线列控方式。此种方式为基于通信的信号和列车控制方式,在高速列车和地面调度中心之间进行大量的双向信息传输。
*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沿着高速铁路建设,无线基站设置为链状结构;由于列车的高速行使,频繁跨越小区,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具有快速越区切换的功能。
* 系统应该满足双线双方向运行要求和功能寻址的要求。
* 具有可靠的保密措施。
* 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平原、丘陵、山区、桥梁、隧道、城市)。
* 模块式结构、公共标准、维护简单。
* 系统满足故障安全原则,与现在列控系统比较具有相同或更高的安全可靠性。
* 充分利用频谱资源,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适用各种铁路运输的需要。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铁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的选择必须能够提供一个综合的移动通信系统平台,可以根据铁路各个部门的需求提供虚拟的独立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还要满足我国铁路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需求,保证铁路运行的安全高效;既能适应我国铁路向高速化发展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需求,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线频率资源;又要采用先进成熟的现代通信技术,并且技术标准能与发达国家接轨;还要能够便于向更先进的通信系统过渡,以便满足铁路发展的新的需求。
目前,欲进入我国市场的具有调度功能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欧洲的GSM-R系统、欧洲的TETRA系统、MOTOROLA的iDEN系统、以色列的FHMA系统,它们都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系统。我国铁路数字移动通信采用何种通信系统,现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GSM-R系统和TETRA系统之间。
TETRA vs GSM-R: 谁领风骚?
在语音业务方面,我国铁路的列车调度通信与欧洲有很大不同。欧洲铁路的列车调度体制是调度指挥行车,没有车站台的概念。而我国是客货混跑,绝大部分线路是车站指挥行车。虽然GSM-R 在欧洲已有应用,但在中国铁路各调度部门应用GSM-R 系统也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还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其工作量与TETRA 系统所需要的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基本相同。由于GSM-R 的呼叫和漫游机制,使得调度台和机车台可以呼叫任意的GSM-R 机车台,难以对调度台呼叫非本调度辖区的机车台和车站台呼叫非本车站辖区的机车台从系统上加以限制,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在数据业务方面,GSM-R 系统是采用电路方式传输ETCS 数据的。由于电路方式接续较慢,传输数据的时间最短也需要几秒钟。在高速情况下,为保证控制的实时可靠,每个列车数据传输都需要长期占用一个专门的信道。目前正在试验采用分组方式GPRS传输ETCS 数据。
TETRA系统数据传输功能很强,有电路数据方式、分组数据方式、短数据传输方式等。TETRA系统目前已有类似GPRS 的分组数据方式,并且可以开辟专用的通信时隙传输列控信息,所有列控用户在这专用时隙上传输数据,既可保证通信安全又可以快速实时地传输数据。此外在短消息传输、呼叫建立时间等方面,TETRA也都比GSM-R具备不少优势。
总之,GSM-R系统虽然在欧洲得到应用,但由于我国与欧洲铁路的管理体制、调度方式、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不相同,GSM-R 系统在我国铁路应用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TETRA 系统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本身就具备了所有的调度功能。而且,TETRA 所具有的直通功能和单基站独立工作能力(单站集群),使得TETRA系统网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我国铁路的应用环境极为有利。
天津轻轨数字集群实战剖析
天津轻轨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的是MOTOROLA公司提供的Dimetra数字集群系统。Dimetra系统在满足TETRA标准的同时提供了很多附加功能,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效率,如:动态站分配和倾向站锁定等。
天津轻轨的数字集群系统主要解决固定人员(调度员、值班员)与流动人员(司机、站务、维修人员与列检人员等)及其相互之间的通话及数据传输问题。
天津轻轨无线通信系统功能组成上主要分7个无线通信子系统,分别为这7个通信组提供服务,既可实现不同通信组的相互独立性,使其各自通信操作互不妨碍,又可以实现系统设备和频率资源的共享。这7个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行车调度通信子系统、车辆段调度通信子系统、停车场调度通信子系统、维修调度通信子系统、公安调度通信子系统、防灾调度通信子系统、站务无线通信子系统。
行车调度通信子系统负责完成正线行车调度员与机车司机的通信联系,传送行车指挥话音和数据指挥命令。呼叫方式采用选号呼叫,行车调度员通过行车调度台完成对机车司机的一对一个别选呼,并可以发送数据指令和接收列车上传来的信息。
车辆段调度通信子系统、停车场调度通信子系统负责完成段、场内的行车调度员与机车司机的通信联系,传送行车指挥话音和数据指挥命令。维修调度通信子系统提供各专业调度员对本专业维修人员的调度通信(组呼方式)。
公安调度通信子系统、防灾报警系统提供公安、防灾调度员、沿线指挥人员和抢险救灾人员之间的调度通信(采用组呼方式)。必要时由网络调度员通过动态重组功能设置临时通话小组,将各专业的维修人员组成一组以适应现场救护需要。而站场无线通信系统则提供站场管理人员与相应移动人员之间的调度通信(采用组呼功能)。
在网络构成上,天津轻轨的Dimetra数字集群系统采用的是800MHz数字集群系统,上行(移动台、基站收)806MHz—821MHz;下行(无线基站发、移动台收)851MHz—866MHz。另外,为解决部分站厅的弱场覆盖问题,还采用一些弱场覆盖设备。
无线通信系统采用单交换控制设备+多基站的方式构成。其中交换控制设备在控制中心(以下简称OCC)内,位于东海路站;沿线共6个基站,分别设在休闲娱乐区、洞庭路站、车辆段、大无缝站、东丽开发区站、二号桥站。根据用户分布情况,这6个基站依次配置2+1载频、2+1载频、2+1载频、1+1载频、2+1载频、1+1载频(“+1”的载频为备用)。以上基站用于覆盖从东海路到中山门的轻轨运营线路和沿线15个车站(包括站台和站厅),以及车辆段、停车场地面区域。
作者: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王洪强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 郭祥寿
中国发布铁路十一五规划 2010年总里程超9万公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5500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1600余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为了改变多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手段和设备的落后现状,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及各种交通竞争的局面,铁路开发建设了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2005年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规范为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TDCS系统是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建立以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等融为一体的三级四层(即铁道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三级再加上基层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七个铁路局(公司)全面完成TDCS系统的建设,郑州,济南、上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属“九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TRS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客票近百年的手工作业方式,使硬版票成为历史,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改善了铁路的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三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 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
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从1994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到2004年底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历经十年。整个信息系统在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
(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微机制票率达到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
(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及查询功能,并可供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的路局调度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将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中、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个比较大的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个货运站全面投产。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的运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
(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
(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统计分析等。路局调度所是组织车、机、工、电、辆等行车主要部门协同动作,共同完成铁路运输生产的调度指挥机构,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全路约 1/2的路局调度所实施推广了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并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三级调度的联网运行。
4.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依托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办公业务网和资源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铁道部机关和各铁路局全部建成办公局域网,18个铁路局均实现4条宽带(2M)连入铁道部办公网。各铁路局与所有1800个下属基层单位实现联网运行,其中1160个主要直附属单位、运输生产主要站段实现宽带或网桥(2M)连人路局办公网,其他单位以拨号方式连接办公网。18个铁路局的局属单位和基层站段中,已经有905个建成了办公网。全路办公信息系统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路各级机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特别是在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后,OMIS对保证铁道部和铁路局政令迅速传达贯彻,对基层站段实施有效管理,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指导思想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2.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5)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3.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06—2010年为“十一五规划”,规划重点为2006—2008年。2011— 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
总体目标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5— 10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机车车辆周转,保障运输安全,促进客货营销,改进经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保障机制,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4.规划的体系结构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如图所示。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2)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3)铁路信息化主要建设方面和重要应用系统。在铁路信息化3个重点建设领域划分基础上,铁路信息化可以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18个应用系统。
5.规划主要内容
(1)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实现部、局、分局三级调度指挥的计算机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全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结合客运专线建设,逐步建成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调度指挥系统,六大干线、200公里/小时提速区段和重点区段建成调度集中系统,六大干线完成自动闭塞四显示改造、统一机车信号低频信息码,逐步实现统一制式,结合铁路提速工程和客运专线建设,建成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六大干线初步建成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成集装箱、行包、特货等专业运输管理系统,完成对车站系统整合,完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初步实现对列车、机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
(2)初步实现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全路取消常备票,实现计算机售票,加强客票销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在途列车席位的管理能力和使用率,建成网上客运信息发布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和主要列车建成自动售、检票系统和客运服务系统,实现货运订单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大货主的集中管理,提供网上货运信息服务,建立铁路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实现网上客票的预约、预订和货运手续办理:建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港口、海关、其他行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
(3)初步实现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成车辆、机务、工务、电务检修,运用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车辆修程改革,支持机车长交路、大范围的运用,初步实现全面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财会、清算、统计、工程、保价、公安等领域的信息化,完善铁道部政府网站,逐步实现政府网站公众服务功能:实现以电子邮件、公文流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办公,为主要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初步建成铁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专题化、智能化营销分析和决策支持。
(4)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在70条干线实现基础通信网的光缆化、数字化,具备宽带数字化综合接入能力:统筹规划,在构建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框架基础上,结合CTC建设,与新线建设及既有线改造同步,建设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列车车载信息传输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完善铁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制定应用系统整合策略与技术方案,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6.管理保障措施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6)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铁路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铁路各应用信息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铁路信息化政策和计划的参考依据。由于铁路跨越式发展赋予信息化更多的内涵,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铁路运输指挥、生产、安全监控、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因此在编制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的应用体系框架,结合业务发展战略的需求,十分必要完成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三个领域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力求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化规划体系,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
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铁道部经运输局基础部 田裳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武晓明
摘 要:在我国铁路通信网同时对中国公众和铁路用户开放的新形势下,通过对我国铁路通信网在管理与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并参考日、德铁路运输通信变革与发展的经验,提出铁路运输专用通信网络和公共通信网络分开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通信网络建设 铁路运输专用通信网络
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将是下一个五年计划铁路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铁路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铁路通信网。经过长期建设,我国铁路系统已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独立的通信网络。目前,在铁路通信网管理与建设方面,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暴露出的一些矛盾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铁路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对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铁路通信网的管理与建设问题分析
网络的两种属性影响商业化运作
铁路通信系统从网络上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两部分。它的骨干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广大地区,容量大、性能稳定,可以用于公共通信,在此基础网络上可进行各种业务的开发和拓展。但其业务网从设计、建设到应用都针对铁路运输服务,主要线路位于铁道部-路局-分局-站段-铁路区段之间,很大部分无法对社会开放,进入市场较困难。
目前铁路通信系统存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现象,突出反映在业务网方面。其改造任务量大大超过对骨干传输网的改造。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需要,铁路正在建设一个支持综合业务的数字调度通信网,要对基层信息源点接入方面进行全面改造,要改造车务、电务、工务等专用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各类监控管理系统,此外铁路还急需建设应急通信等项目。这些改造和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但建成后只能为铁路服务,为通信运营商带来的增值空间较小,也难以增加其市场份额。因此,可以认为,铁路通信网络本身存在着公用性与专用性、增值性强与弱的不同属性,影响铁路通信网的商业化运作。
运营、管理与建设主体的矛盾影响网络建设和发展
目前,大量铁路通信网络的新建主要由铁路企业在基建项目中完成,然后作为实物形态的投资,移交给铁通公司。国家铁路企业是铁通公司的唯一股东和主要用户,而铁通公司是铁路企业唯一的通信运营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以下矛盾,可能影响通信网的建设和发展:
(1)影响筹集铁路通信网发展资金。改善目前的铁路通信网络需要大量资金。铁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铁路通信网络的运行和维护,向铁路企业收取费用。它还负责通信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通信、信息网络的发展,这仅靠营业收入远远不够,主要依靠贷款进行。而作为股东的铁路运输企业方面,通信网络是它投资建设的,但在使用上还要出资租用,在资源分配上完全受人制约,它付出大量的使用费足以建设自己的专用网。因此,铁路企业不愿为全面改善通信网络再大量投资,更难以为铁通公司在公共电信业务方面的发展注入资金。在通信企业方面,铁通公司被迫接收一些不赢利的、落后的通信固定资产作为股东的投资,还要将其改造为现代化的设备。它资金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职责要求它必须发展利润较低的各种铁路运输通信业务,但前景广阔的公共电信业务的开拓则完全要靠它自筹资金。因此它必须对有限资金在投向在铁路专用通信还是公共电信业务方面做出抉择。
(2)影响铁路通信网发展规划。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要求有详细、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铁通公司作为铁路外部的通信运营商,它制定的通信网发展战略和规划不仅要满足铁路的需求,而且要兼顾公共电信市场的需求,并要满足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而铁路通信网的发展规划首先应满足铁路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与铁路业务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这是铁路外部企业难以全面掌握的。而且通信网发展战略和规划能否符合铁路的需求,网络及信息的安全风险性如何,应该由铁路机构进行整体评估和检查。但由于关系尚未理顺,目前铁路还缺乏整体评估和监管的手段。
(3)影响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铁路运输通信成本50%以上为租用线路成本。目前各种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独立的数字专线组网,分别接入干线,不但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还降低了网络安全性。铁通公司作为通信运营商,无权对铁路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且不整合对自身更有利。由于铁路内部也缺乏对通信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和控制,造成铁路运输通信成本越来越高。
发展目标与动力的矛盾影响网络的发展模式
(1)铁通公司面对着中国公众和铁路两个市场,其目标是满足铁路和社会公众双方面的通信需求,通过良好的服务发展自己。然而,作为电信运营企业,其地位是由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和收入规模三方面决定的。很明显,公共电信市场是铁通公司新开辟的、竞争性的市场,截止到2002 年底,它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到2%,所以必须加大投入、奋力拼搏才能立足;而铁路则是它是既有的、垄断性的市场,它是政府指定的唯一运营商。因此,努力扩大电信市场份额必然是铁通的重要选择,发展公共电信业务的动力必然大于发展铁路通信业务的动力。这从铁通公司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向公共电信传输业务的大力倾斜就可以看出。
(2)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铁路专用通信与公共电信的发展存在矛盾。通信企业追求资源的低成本高效益,要求经济地分配设备资源。而铁路运输企业为了确保运输通信安全和业务扩展,要求占有相当冗余的资源。这直接涉及通信网络的布局和连接方式。例如,目前铁路各种信息系统在铁路通信网络的接入方式是,在接入网上为铁路各种业务分配一定容量的接口。由于接口的容量、类型已定,铁路业务的扩展就被限制了。
铁路运输与通信的强相关性以及与电信运营商组织机构、管理边界设置的差异,易造成管理效率降低与指挥的迟滞铁路信息化的发展使通信信号技术日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特别是基于无线通信的列控技术对高速铁路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高速铁路与现代化的调度指挥来讲,通信和信号技术已经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运输指挥控制系统和生产工具。但从其资产配属、管理及维护方面看,通信属于服务领域广泛、未设专对铁路的服务系统的电信企业;而信号则属于服务领域专一的铁路运输企业。这两种隶属关系的矛盾将对通信信号的一体化发展产生影响。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重要的是管理和业务范围边界清楚,避免其它职责之外事物的干扰;但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则强调运输相关技术的协调发展和相互配合。铁路运输生产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调整,需要通信方面的配合,尤其是通信和信号方面的协调。而目前情况则难以作到通信和信号、通信和运输部门的同步联动。再者,通信运营商和铁路运输企业对安全运输承担的责任不同,二者对改善安全的积极性易产生不同,也不易协同对应突发事件。此外,目前铁通的管理边界是根据信息产业部的要求按省市设置的,而铁路的管理边界是按铁路局设置的,二者间有较大差别。因此,在业务联系上,铁路部门往往要为一个铁路局管辖范围内发生的通信事件与多个省市的铁通分公司打交道,造成沟通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随着铁路信息化与通信的关系更加密切,由于分工界面的引起的矛盾将会日益增加,也会给铁路运输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铁路运输通信完全依赖于外部企业商业化运作的潜在风险
根据目前铁路通信管理的模式,铁路运输对个别通信企业(如铁通)的依赖性很强。通信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运输经营以及铁路信息化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而铁路运输企业却不能像普通电信用户一样选择其他通信企业,从电信业的竞争中获益。在铁路体制改革中,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着机构重新划分和划小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其对铁通的控股权;我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的竞争加剧,外资进入可能引发企业兼并、重组的浪潮,铁路通信企业也存在着外资进入和与其它电信企业合并的可能性。外来的经营者必然选择见效快、盈利大的公共电信项目作为市场切入点。因此,通信企业的结构变化可能对铁路运输的成本和安全以及铁路信息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虽然目前这些可能性还很小,但是,依然需要防范通信企业的商业风险和危机导致铁路运输风险。
一些国家铁路运输通信变革与发展的启示
日本铁路通信系统的变革
日本国铁(JR)民营化改革后,铁路通信系统组建了国铁全资的日本铁道通信公司,不久就与国铁控股(占股份33%)的日本电信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日本电信公司(JT),随后,随着日本国际通信公司、美国AT&T公司、英国BT公司等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不断参股,日本铁路对JT从绝对控股逐渐降低至34%。目前JT的主要经营业务为长途电话业务,约占其总营业额的72%,从铁路获得的收入仅占极小比例(1999年约为4%)。
日本铁路通信改革有两个主要特点:(1)铁路沿线土地仍属于铁路,JT 的通信设施占用JR 的土地需要向JR付费。(2)日本铁路的光缆传输骨干网从铁路剥离,铁路要向JT租用。但与铁路行车密切相关的铁路专用通信网仍保留在日本各铁路公司中,属JR所有。铁路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可以使用JR、JT,也可租用其他电信运营商的网络。
日本电信公司与日本国铁有两方面关系:JR是JT的股东,JT 每年要向JR分红;JR又是JT的顾客,JT向JR各公司提供专用通信、电话通信、出租电路等各种通信服务,JR各公司要向JT交费。但同时,JT 的许多电缆、设备等需要占用JR的土地和设施,又需要向JR付费。但JT从JR收取的通信费用远超过JT 付给JR的各项租费与红利。JT成立初期对铁路的投资已轻易从JR收回。
民营化后,日本铁路在运输综合调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大量采用新技术,发展新的信息系统。随着铁路企业在JT的股份下降以及JT的发展重心向公共电信市场的不断倾斜,铁路企业不可能依赖于JT。对于铁路要采用的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铁路企业都是自行开发建设;围绕行车调度、行车服务系统的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靠JR各铁路公司投资完善。JR的许多铁路公司又开始沿铁路敷设光缆,发展自己的专用骨干网络。在日本北陆新干线的建设总投资中,通信投资就占5%。
德国铁路通信系统的变革
1996年,在德国铁路(DB AG)的改革中,德国铁路的通信系统逐步演变为德国曼内斯曼公司控股、铁路仅占有25.2%的Mannesmann Arcor 公司。Arcor 很快发展成为德国第一大移动通信公司和第二大固定通信公司,面对公众和铁路两个市场进行经营。Arcor从铁路获得的年收入比从德铁剥离前增加了25%,这使它对铁路的初始投资很快得到回收。而其路外收入增长迅速,大大超过其路内收入。
德铁剥离通信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通信投资、降低运输成本、改善通信服务和加快通信现代化。但是,Arcor的发展并未达到这些目的,铁路的通信成本大大增加,Arcor对改善铁路通信的热忱远不如对发展公共通信高,特别是其最大的股东曼内斯曼公司的股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给铁路运输通信带来潜在的威胁。虽然Arcor与德铁签订的13年服务合同还远未到期,但德铁于2002年7月毅然收回了铁路通信系统以及其3700名雇员,重新建立全资的德国铁路通信公司。
经验借鉴
德国、日本铁路运输通信体制变革的经验说明:(1)铁路运输通信与公共电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特征都有极大差别;(2)市场化的电信企业对两个市场统一经营,往往造成其发展重心向利润和市场前景广阔的公共电信倾斜;(3)企业结构变化会对铁路运输通信带来重大影响;(4)虽然德、日两国的铁路运输通信系统分别采取了由外部企业经营和收归铁路管理两种形式,但其共同点是,铁路需要控制对运输有重要影响的那部分铁路通信系统。
对铁路运输通信发展的建议
铁路运输专用通信网络和公共通信网络应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铁路运输专用通信网对市场化的通信企业来说,盈利的价值不大,而遍布全国的骨干传输网则是通信企业最宝贵的利润源泉。从理论上说,在投资和经营政策上,应将竞争性的业务领域与非竞争性的业务领域区别对待。如果将属于非竞争性的铁路专网与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通信网络区分开经营,区别对待,可带来极大好处,既有利于盈利性差的铁路专用网的数字化改造和发展,也有利于通信企业摆脱高成本、低效益的铁路专网负担,轻装上阵,投身公共电信市场竞争。从实际效果看两个网络独立运作不但有利于调动铁路和通信企业双方的投资积极性,还能使铁路更有力地把握铁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铁路通信和信号、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发展,有助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
铁路专用通信和公共通信网络独立运作在技术上可行
铁路专用通信和公共通信如果分为两个网络独立运作,其物理界面十分清楚,两个网络可以通过租用相关电路的方式构成相互独立又互联互通的系统。两个网络独立运作并不意味着非要改变目前我国铁路通信运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权限,而是应改善其管理模式以及铁路运输企业对通信的介入方式,使上述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在此基础上,其具体的组织形式、网络管理及维护方式都容易解决。
应进一步探讨铁路运输通信的发展模式
我国铁路通信改革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缺乏经验。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铁路运输与通信企业间的关系,如何进行铁路通信行业的管理,防止运输成本的非正常上升,如何防范通信运营的商业风险与危机导致铁路运输风险,如何保障铁路运输通信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如何保障铁路信息化的发展与数字化铁路目标的实现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十一五”书业走向预测 篇6
把出版产业放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其发展阶段,要搞清楚目前的出版产业在总体上是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还是处于一个衰退的时期。只有这样,才能够界定目前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性质,即是可以解决的发展中的问题,还是不可解决的停滞中的问题。
考察出版产业的发展时期,必须有一个既能反映出版产业的生产力状况,又能在各个时期都可度量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印张。印张是出版生产力的综合反映,并且只有印张是通约的,因而,也只有印张才能够把出版业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如何划分出版业的发展时期?我们用在一定时期内出版生产力所产生的最高成就为标志,把形成和消化这一成就的时间称为是一个发展时期。通过对1950~2004年的图书印张数据进行的数学模拟推导,我们认为,1950年至今,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50~1971年,第二个时期为1972~1993年,第三个时期为1994~2015年。2015年之后,将开始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图1 图书印张预测曲线
前两大时期(1950~1971年,1972~1993年)形成了两个台阶(见图2)。第一个台阶形成于1967年,图书印张为70.5亿印张。形成这一台阶用了17年即1950~1967年,加上其后的危机和复苏时间(1968~1971年),大约用了22年。因而可以说,形成和消化这一台阶实际花费的时间长达22年。第二个台阶形成于1985年,图书印张为282.7亿印张。形成这一台阶用了18年即1972~1985年,加上其后的危机和复苏时间(1986~1993年),大约用了22年。自1994年至今,第三个台阶正在形成中。
图2 图书出版发展的两个完成的台阶和一个正在形成的台阶
我们可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大约每22年上一个台阶,或者说一个台阶支配的时间大约是22年。这一台阶一方面意味着出版总量规模的梯级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发展时期出版总资源实力的充分体现,是这一时期出版总资源所可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以及为新的生产力的更大的发展积习力量;同时,前一个台阶又为后一个发展时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正是这一平台才可以把发展区分为若干个阶段。
可以说至2015年左右,我国出版业发展的第三个台阶运动将完成。2015年之后,我国出版产业将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运行。具体的时间将取决于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环境及出版产业自身成熟化及现代化的程度。
假如上述推论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在2015年之前的某一个年份(这个年份很可能是2010年),总印张将达到最高值,这一值可能是845.6亿印张,之后一直萧条至2015年。2015年后,总印张将强劲增长,直到形成一个新的台阶,之后又是消化这个台阶。这是第四个周期,这个周期大约在2038年结束。
图书出版是这样,就书报刊三种出版物的出版总量分析而言,也同样符合上述规律。但在新的时期,比如说在今天,出版技术和出版环境与历史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纯粹数量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能否反映出版发展的实际呢?比如说,数字出版正在像猛兽一样侵蚀着图书出版的领地,图书出版还会像历史那样有规则地发展吗?
央企“十一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篇7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在上海召开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以及201 1年节能减排工作。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下降20.3%;5年累计节能1.75×108t标准煤,占全国节能量的27.8%。供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纳入国家节能考核的190家中央企业,5年节能4 900×104t标准煤,是节能考核目标的1.8倍,占全国千家企业节能量的32.7%。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6.3%,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6.1%,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特别是五大火力发电中央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95.9×104t,完成国家“十一五”减排总量目标的116%。
辽宁基本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篇8
2009年辽宁污染减排指标继2007年首次实现“双下降”、2008年实现大幅下降后, 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新突破。经国家核定,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05.14万t, 比2005年下降12.16%, 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6.26万t, 比2005年下降12.64%, 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8.07%。
辽宁是重化工业大省, 污染减排任务艰巨, 历史包袱沉重。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19.7万t, 居全国第10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4.4万t, 居全国第8位。“十一五”期间, 国家确定辽宁的减排指标是: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56.1万t和105.3万t, 比2005年下降12.9%和12%。
从2008年4月起, 该省按照“上大、压小、提标、进园”的思路, 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40%以上的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整治, 全省417家造纸企业, 彻底关闭285家;剩余的企业改造升级后将进入园区规范发展, 其余的在停产治理。同时, 全省在2009年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 全省污水处理率由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2009年共实施了730个减排项目, 减排化学需氧量12.8万t、二氧化硫21.8万t。
“十一五”我国物流取得长足发展 篇9
“十一五”时期, 我国物流取得了长足发展, 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社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2010年预计为125万亿元, “十一五”时期将达到446万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2.8倍, 年均增长21%, 扣除价格因素, 可比增长15%左右。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 反映了我国物流需求仍处在较高增长期。根据测算, 2005年单位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2.6, 2009年为1∶2.8, 2010年预计达到1∶3.2, 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3.2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比2005年提高了23%, 反映出物流需求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的比率稳中有降, 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2010年预计为7万亿元, “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7万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2.1倍, 年均增长15.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中有降, 由2005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8%左右。与此同时, 每万元社会物流总额花费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呈明显下降趋势, 由2005年的703元, 下降到2010年的560元, 表明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
三、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2010年预计为2.7万亿元, “十一五”时期将达到10万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2.2倍, 年均增长16.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6.6%提高到2010年的6.8%左右,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增强。
四、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10年预计为3万亿元左右, “十一五”时期累计可望达到10万亿元, 年均增长27%左右。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10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 5年新增1.7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00多公里, 居世界第一位, 在建高铁达1万多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到398万公里, 五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 五年新增3.3万公里。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4万公里, 五年新增和改善4181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 五年建成661个;通过能力达到55.1亿吨, 新增30亿吨。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 五年新增35个。物流园区 (基地) 等仓储类物流设施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 我国物流园区 (基地) 约为475个。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 通过功能集聚、资源整合, 成为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的物流平台。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化工危险库、液体库、冷藏库等专业化库房, 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快速发展, 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
五、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市场更加开放
随着我国物流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 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基本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一是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 由传统的运输、仓储向综合型物流企业转变;二是民营物流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部分企业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三是部分生产或商贸企业的物流公司, 以原有业务为基础向社会扩展, 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四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相继进入中国, 物流市场更加开放。
据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显示, 2009年排名前50位的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共达4506亿元, 其中, 最大的物流企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元, 第50位物流企业年收入达到12.2亿元, 比2005年的3.5亿元提高2.5倍。
“十一五”时期, 我国物流虽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总量已有相当规模, 但粗放经营、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物流结构还不平衡, 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 篇10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经济社会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腾飞的蓬勃景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全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 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有利时机, 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 继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十一五”已经圆满收官, “十二五”即将精彩开局。我区在“十二五”时期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切合自治区实际, 走出一条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色之路。路漫漫其修远, 全区各族人民理当充满信心踏上经济腾飞的求索之路。
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 篇11
王兆国寄语全国职工: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王兆国在讲话中就充分发挥工会和职工群众的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作贡献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要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二,要进一步提升职工整体素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造就宏大的劳动大军;第三,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王兆国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工会履行职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使工会组织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贡献力量,真正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今年共有408个先进集体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 018 名先进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劳模们发表了《致全国各行各业职工倡议书》,提出了5点倡议: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二,积极参加“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作出新贡献;三,积极参加“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做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劳动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聪明才智;四,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我为节约作贡献”活动,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五,弘扬时代精神,倡导社会新风,牢固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劳模代表畅谈交流:当好主力军和谐奔小康的经验
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尚志等10位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全国劳模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就如何在“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交流了经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尚志:在参加飞船的研制、生产、试验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科技人员更应以创新的姿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动,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要大力推进管理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致力于文化创新。只有牢牢把握住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航天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才能攻克一个个科学上的难关,才能真正实现这次竞赛活动的宗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胜利油田滨南社区胜滨环卫绿化队队长时新春:我们家是一个环卫世家,爷爷、父母、叔叔和姑姑都是环卫工人。我能到胜利油田工作,还得从爷爷时传祥说起。“文化大革命”中,爷爷因为受到过刘少奇主席的接见而被遣送回山东齐河老家,后因忧愤成疾,卧床不起。1973年8月,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知道了此事,当即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把时传祥同志接回来,给他平反,向他道歉,给他治病,落实政策。”爷爷回到北京一年零8个月后与世长辞。1978年爷爷平反了,1987年北京市特批我们全家迁回北京。我想,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胜利油田接纳了我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油田职工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就这样我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全家,自己留了下来并下决心把我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环卫绿化队负责的胜滨小区有4 070户居民,环卫面积25.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我每天6点钟就到各个卫生承包区进行巡查,处处以身作则,给大家作出表率。我还建立了“时新春示范区”。去年,负责打扫厕所的同事有事请假,小区的4个厕所一度无人打扫,我便主动把这项工作接了下来,打扫了一个多月。为了使环卫工作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提出了“科技绿化”的口号。通过“每周一题”、“一月两课”等活动,组织职工学习绿化知识,还开展了“科技创新在花园”活动,成立了3个科技创新小组。绿化种植攻关小组取得了在盐碱地上种植三叶草的成功。病虫害防治攻关小组通过对“美国白蛾防治”和“法桐天牛防治”的攻关,降低了病虫的危害。设备革新攻关小组改造了“车载机动喷雾机”,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研制的防遗洒簸箕,有效地解决了垃圾遗洒或被风吹走的难题;自制的拖把挤干器解决了水房门口路滑问题。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马恒昌小组组长孙普选:马恒昌小组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分工、第一个倡议开展劳动竞赛、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闻名全国,被誉为“班组建设的摇篮”、“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57年来,小组继承和发扬“立足岗位,胸怀全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愿奉献”的精神,完成了88年的工作量,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达到99.76%以上,实现创新成果1 152项,采用先进技术143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97项,为国家和企业多创效益1 710万元,节约材料和工具等折合人民币399万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小组曾5次获得国家级、52次获得省部级的表彰奖励,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3名、省部级劳动模范12名、市级劳动模范38名,有3人10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人两次当选全国人大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接见小组代表,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吴官正、王兆国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小组视察。1990年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小组生产现场亲笔题词:“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技师徐小平:我先后主持了来自德国、英国和奥地利等进口设备的大修,两次出国参加生产线改造和设备购置的谈判并担任翻译工作,多次负责验收进口设备。2002年我又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的考核,2004年还被上海大众聘为唯一的特级技能师。“没有创新欲望的维修工不是一个成功的维修工”——这是我们维修工段的一个共同座右铭。2005年,工厂准备对4台老设备进行改造。过去这项工作都是靠外国专家完成的。为了出色完成任务,我们大家铆足劲儿,对每一项改进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反复修改了多次,终于完成了改造任务,为企业节省费用500万元。目前,设备平均故障率从原来的5.3%下降到1%,维修人员利用率从原来的11%提高到68%。
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人员,是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1978年,我有幸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后首批招考录取的公派留学人员。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的8年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祖国日益强盛的发展时时刻刻在鞭策我奋力拼搏,激励我奋发向上。在198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毅然踏上回国之路。回国后,我一方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积极开展高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工作。1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配套项目和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0多项。2005年3月28日,我率领的科研团队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我们研究的刹车片,俄罗斯都要向我们买。温家宝总理和贾庆林主席看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后高兴地说,黄伯云院士创新团队的实践说明,高等学校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还要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基地。
上海市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李斌,以《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做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知识型工人》为题,也在会上介绍了经验。
4月27日上午,来京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的劳模们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光游览。
“十一五”我国农机工业成绩斐然 篇12
首先是农机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2005年, 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 083.22亿元, 刚刚突破1 000亿元大关, 而2010年的农机工业总产值则有望达到2 700亿元。“十一五”期间, 农机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 在机械行业所有子行业中增速也是比较快的。
其次是典型农机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05年, 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只有16.2万台, 而2010年的产量则超过35万台;2005年, 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只有1万台左右, 而2010年的产销量将达到2.5万台左右。其他产品如水稻插秧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场上作业机械及各种农具产品等, 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第三是规模企业数量增多、行业效益稳步增长。2010年, 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数量达到2 594家, 同比2005年增长了59.3%;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42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150亿元左右, 增长2.5倍。
第四是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5年, 我国农机产品 (不含柴油机、水泵) 的出口额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到最高峰, 出口额为64.88亿美元;2009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口额下降为50.52亿美元;而2010年, 出口形势逐步回暖, 有望达到2008年的水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性价比较高, 深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欢迎,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农机出口国。
当然, 面对成绩, 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因为, 我国农机工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需要在“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间内逐步完善和解决。
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 产品同质化严重, 共性技术弱化;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低,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产品以中低端、中小型为主, 现代化农业亟需的高效、大型、智能、环保型产品缺乏;生产设备落后、效率低、质量差, 行业利润率不高, 技术改造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水平
重复建设严重, 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等。
【十一五】推荐阅读:
“十一五”规划教材09-01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10-05
十一五民政事业报告07-11
爱国卫生十一五总结07-25
十一五暨2010年总结108-01
十一五乐亭农业发展回顾07-31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08-08
**市委十一五规划的建议08-15
资源镇“十一五”规划工作总结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