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2024-08-19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通用10篇)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1

“十一五”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绥棱县第五小学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行: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报了省级课题二项,2006年4月申报的《学困生转化与辅导的研究》被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2007年6月申报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中“自主互动,展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正在申报、审批之中。申报了市级课题三项,分别是市级课题:“新课程学科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的子课题,《“自主互动,展示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自主探究,互动递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情感活动,快乐学习”英语教学模式》。县级立项课题六项,分别是《集中识字的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扩展教材,增加训练点的研究》、《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霍芬主抓)、《学困生转化与辅导的研究》(梁君主抓)、《“情感活动,快乐学习”英语教学模式》(刘双会主抓)。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实验,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推动了我校特色办学的发展;让一大批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迅速成长了起来。

现将本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师观念

我校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因为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产生先进的行为,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更新观念,才能保证学校课题研究内容的正确性、研究方向的先进性,转变已往教师重教研轻科研的心理。再组织教师积极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资料,结合课题的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悟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纳入了课题研究范围。每位教师在课题的研究实验中,都对校本教材使用的可行性、操作性、全面性等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发现、感悟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上面所提到的“科研课题研讨课”活动中,就把校本教材的增识字(王丹丹的二年语文写字课)和作文教学(茹士岩的五年写作指导课拓展教材,增加训练点)做为课题研究的二项内容,把研究的成果汇报给了大家。

四、课题的进展

省级课题《学困生的转化与辅导的研究》已经到了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的中期,取得了四项成果和五项结论,五月十四日,由我校郭晓菲校长代表我县参加了省专家小组课题汇报会,此课题的研究成果汇报,受到了省领导、专家的首肯与高度评价;县级的六个课题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的初期,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果,正在总结整理之中;其它的一项省级课题和三项市级课题还在审批之中。

五、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难

1、资金不足

课题研究要建构一些情境氛围,需要进行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学校资金严重不足,要投入到课题的资金真是不多。

2、个别教师的观念还是较保守,仍需要进一步转变。有的课题研究实验的进展不大,成果不显著。

3、课题研究方法显得单一。由于课题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大面积的走进课堂教学,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师,一部分显得经验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不能创新,有新突破。

4、家长支持不够

人素质与教育教学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现状分析。

2、转化与辅导学困生的学科策略研究。

3、促进学困生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个案研究。

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5、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和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所以在转化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们年年都在转化学困生,年年又会产生新的学困生。老师也都在试着多给他们一点爱心、耐心、保护的心、指导的心,可他们仍然继续学困。转化学困生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困;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辅导方面的业务讲座,学习宣传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并组织教师深入实践“以爱育爱”师德理念,大力开展爱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不能歧视学困生,并将之列入教师职业道德奖惩条例,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教职工考核,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3、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

学校在对各班的学困生进行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学困生档案。我校确定一、二年级学困生的比例是5%,三—五年学困生比例是10%。各班按比例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记载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获得的荣誉、良好的表现等。为做好课题研究、总结工作提供原始材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转化的方法、辅导的效果、谈话内容等,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转化与辅导。

4、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研究与转化

因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立足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现阶段主要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具体研究,并由各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年级教学中的具体知识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并进行整理。

5、实行领导包扶制,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

我校每位中层以上领导帮扶到组、到人,并由包组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找出学困的科目,分析偏差原因,研究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学校也相应的出台了学困生奖惩方案,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大家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并且定期进行汇总和反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6、开展“一帮一,一对红”,“一帮多”活动,实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意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家长性情粗暴的,要注意艺术,先报喜,反映子女的闪光点,再谈不足,这就避免家长对其子女动粗而产生“学困生”迁怒教师的逆反心理,影响转困的进程。由于家访时注意运用艺术,家校协作教育帮助,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对学困生的家访,每学期都不少于5次,有的多达8次。教师充满爱心的家访,大大的感动“学困生”,从而加快了脱困的步代,教师的家访工作,受到家长的好评。

8、优化学法和教法转化学困生,及时交流总结学困生转化经验 帮助“学困生”进步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减少学习障碍。部分“学困生”在记忆、抽象思维、计算技能、阅读与写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除了部分是先天弱智外,大多数在于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能力低带来的学习障碍,产生厌学、消极向学的心理,因此,要求教师要十分重视“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好学、勤学,强化记忆、思维、计算、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我们采取教师示范课、研讨课、经验交流会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交流好的做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并及时提交心得、论文。

9、抓好检查验收工作

由实验研究小组根据各组子课题方案进行验收,对做出实效、教育效果明显的实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五)课题取得的成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在学困生的转化与辅导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极大转变

找到学困生的强项与弱项,能从学困生的闪光点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

(六)课题实验存在的问题:

1、学困生分布在各班,不易于集中辅导。

1、学困生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在转化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反复”这种现

象,学习成绩时高时低、违纪行为矫正后又重犯错误,或者一直没有改观,对于这种情况有些老师还缺乏耐心和爱心。要“反复抓,抓反复”。

2、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还缺乏全面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是我校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肯定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诚恳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批评指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校下一步的科研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绥棱县第五小学 2007年6月30日

十一五工程管理股工作汇报 篇2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五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民生的投入;结合我县具体情况,这五年间县委县政府逐步在各乡镇修建了文化大院等文娱设施,改造升级了各乡镇卫生院,翻建新建了多所乡镇学校校舍.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比较发达的乡镇如水冶铜冶白壁也都开发建设了成规模的住宅小区,商品房的开发不仅活跃了经济也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上述民生工程的设施不仅逐步改善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我县建筑企业的发展,这五年期间有多家企业进行了升级或者增项.这五年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定投资规模也逐步加大,加上政府民生工程投入和商品房住宅的开发,使我县施工许可证的办理逐渐增多;建筑劳务输出作为我县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一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县委县政府多次发文扶持和奖励劳务输出企业,使我县这5年来,建筑劳务输出一直稳中有升且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实实在在提高了务工农民的收入.1、施工许可证的依法办理,严格程序,会促使建筑市场更规范更透明,加强施工许可证的管理是我股室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五年间在严格办理程序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为需要办理施工许可证的企业热情服务,五年间共办理施工许可证建筑面积580064平方米,工程造价31798万元.2、近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县原来的建筑企业普遍资质低,工程技术人员少,已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工程管理股作为建设局管理建筑资质的股室秉承县委县政府加快建筑企业改制升级的要求,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从各方面配合企业升级的需求,这5年间共有4家企业升级成功,另有2家企业增项成功,大幅度提高了我县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3、企业的升级和增项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2007年我股室抓住市政府鼓励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积极联系市建委人事局相关科室走绿色通道,办理中级初级1800余人,排除了企业升级所需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工程管理股一直注重县管企业的技术力量的提升,职 称申报工作开始前期,认真安排县属企业积极参加安阳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其中这5年来涌现出优秀论文一等奖516篇、二等奖624篇、三等奖828篇。这5年来共有2000余名技术员升级为助理工程师职称,1500余名助理工程师升级为工程师职称,并为863名初、中级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旧版职称证办理换发新版职称证书,并抓住建造师(项目经理)的转型时期,大力鼓励和协助重点县管企业,加大建造师的培养和配置,为在以后的建筑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

五年以来,安阳县出省施工企业以京津晋冀为依托向全国辐射,现在从辽东到海南,从雁北到黄海之滨都活跃着安阳县施工企业的身影。据统计,五年来我县每年在全国施工的企业个数都稳定在100个左右,施工面积超过300万平米,承包工程总造价超过250000万亿。年度创优工程保持在120项以上我县施工企业的壮大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发展,也带动了安阳县建筑劳务人员的输出,五年来我县的建筑劳务人员输出都达到10万以上,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立下头功,也为我县建筑劳务输出挣得荣誉,我县连续被建设部,建设厅评为“建筑之乡”。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3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十一五”以来,我县疾控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经历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我中心干部职工在县委、政府及主管局的领导下;在国家、省、州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团结拼搏,科学发展;特别是在灾后,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医药体制改革的机遇,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疾控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传染病管理和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幅员面积3903.28平方公里,县辖区3镇、19个乡、149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42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1万余人,有各类医疗机构128所,其中县级6所、中心卫生院5所、乡卫生院18所,村卫生室89所,个体诊所10所。全县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点(县、乡、村三级)128个,防疫专兼职人员50余名。

二、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加强能力建设

我县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卫抓落实强支撑提能力1

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为工作重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真抓实干。我县在“十一五”初期便成立了以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茂县传染病管理和防控领导小组》,并在全县在全县范围内抽调具有多年传染病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成立了《茂县传染病管理和防控技术专家组》以及成立了以各疫情网点法人为主的《茂县传染病管理和防控技术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提高各疫情网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水平,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定期组织各级各疫情网点的卫生防疫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累计培训20余次,增强了各级防疫医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报病意识,提高我县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

三、回顾历史,提出亮点,总结过去,查找问题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加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根据疫情预报,结合我县传染病预防控制实际,继续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强化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传染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系统作用,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敏感性、及时性。五年来传染病报告率达―――%,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500/10万以内。

为了防止非典、人间禽流感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针对性地抓好疫情监测报告,我们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和腹泻门诊的检查、指导。中心坚持24小时疫情值班制,强化疫情报告的时效性,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一旦发生疫情迅速扑灭,防止蔓延。

2、迎难而上、受益非浅

正当“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疾控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时期,传染病防控工作已步入规范管理轨迹,然而突入其来灾难使我们县、乡、村三级防保网及全县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受到重创破坏、瘫痪、家园毁灭,使传我县染病防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危难之际在县委、政府及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和组织下,全县医务、疾控人员和广大群众含着眼泪,忍着悲伤,坚强地奔向无硝烟的战场。在关键时刻国家疾控、省疾控专家从天而降,特别是州疾控领导安主任一行专家组到达我县后没有住进县城,而是首先住进了我县急需疫病防控的乡村,方使我县大灾后传染病防控有了主心骨,让我们的防疫人员乃至全县人民感激啼泪。在国家、省、州疾控的帮助下我县第一个在灾后最短时间恢复了传染病手工报告,启动了灾后疾病症状监测系统,建立了第一个板房实验室,对肠道传染病实验室排查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增强了我县大灾后防大病无大疫的信心,并通过全体抗灾防病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阶段性成果。

(二)、多措并举,提高重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结合“非典”、人间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相应预案,如:《茂县人间鼠疫防控应急预案》、《茂县贺乱防控控应急预案》、《茂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并制作防控流程图上墙。同时,根据预案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特别是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成功开展了全县医疗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大演练;使得我县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无一例本土病例发生。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队伍,为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组建了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后勤保障等分队,作好了消毒药械及防护用品的物质储备,确保疫情处理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人员培训,为了提高我县传染病防治工作水平,对全县各医疗单位的防疫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及高暴露人群等进行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及个人防护等知识的培训。“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培训各类人员约300多人次,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传染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了疫情报告及疫情处置技能,增强了个人防护意识,为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县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传染病发病呈连续下降趋势。截止2010年底我县无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发生;疫苗可控性相应传染病(脊灰、白喉、百日咳)连续五年无发病,麻疹、乙肝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从06年的557.9/十万降为321.7/10万。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县“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及“十二五”商务工作的设想向各位领导作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

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机遇,促进我县商务工作的全面发展,内贸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内贸

以建立市场监测队伍和机制为抓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乡消费,推动流通体系的完善,加强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企业的管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80万元,比增加19413万元,增长167%;201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842万元,同比增长21.05%,完成年计划目标6.46亿元的44.65%。

(二)对外贸易

加快口岸调整转型步伐,口岸转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外贸经济得到恢复性增长,现汇贸易进程稳步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替代发展”项目顺利实施,境内外关系进一步理顺,对外贸易队伍越来越大,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入驻片马,给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现片马口岸注册的外贸企业32户;片马口岸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156万元,比的14700万元增加6456万元,增长43.92%;税费总额完成1445万元,比的226万元,增加1219万元,增长539.38%;2010年上半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884万元,同比增长39%;上缴税费939万元,同比增长108%。

(三)招商引资

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招商大发展的共识,思想进一步解放,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昆交会、珠洽会等大型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面,建立好以商招商的各种平台,推进项目的签约和实施。“十一五”期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累计达41个,项目总投资达444365万元。签约并正在实施的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24416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3532万元,比的27554万元,增加35978万元,增长230%;2010年上半年实际到位资金35200万元,同比增长5.6%,完成年计划的58.6%。

二、商务工作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云南定为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去年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将云南建成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片马口岸作为滇西北地区唯一对外开放口岸,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将迎来外贸发展和通道建设的高峰期。

2、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片马口岸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口岸进出口必将有一个大的推动。

3、全国经济转暖回升,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必将快速增长。

4、云南加大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拿出2.元2亿资金建设口岸,这给口岸基础建设项目的争取有了保证。

(二)不利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深远,经济增长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不稳定,对内、对外贸易投资风险大。

2、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出口难度大、价格低,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农民经济纯收入增加慢,消费增长难度大。

4、口岸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重。

5、招商引资前期工作滞后,成熟项目少,投入不足,做项目人才缺乏,处在无米下锅的状态。

三、“十二五”县对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作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提升口岸发展,加快口岸转型为重要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必要保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扩大开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主要目标

根据我县东工业西边贸易、南农北电中城镇,构建三带经济的战略目标,把片马口岸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外经贸发展的水平,增强我县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一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外贸发展高于全国外贸平均增长速度,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对外经贸新体制。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不断深化外经贸改革,建立起统一稳定、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四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初步形成货物、技术、服务、资金、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格局。

具体目标

是:

1.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740.9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2%。

2.与缅甸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较快发展。到2015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额3亿元。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4、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

5、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四、“十二五”商务工作重点

(一)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贯彻落实“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决策,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为平台,以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先导,加强统筹和协调,不断扩大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1.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1)、充分发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作为国际贸易新平台的作用,通过商品展销、经贸洽谈、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加深和东盟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资金和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使昆交会成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2)、进一步完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信息通讯等方面的对接和贯通,口岸软硬件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

(3)、加快发展贸易物流业。依托片马口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贸易物流及相关设施的发展,高起点地规划和建设一批辐射境内外的国际物流中心、物流网点,简化跨境交通规章和手续、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贸易交易成本。

2.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总体框架下,坚持“睦邻友好,扩大交往;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以交通、旅游、贸易、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合作领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3、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进程,建立口岸通关便利化机制。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健全“监管有效、高效运作、一口对外、方便进出”的口岸通关机制,构筑统一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口岸建立“单一窗口”服务的集中办公模式,力争实行“一站式”检查作业方式。

4、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着重建设好查验货场建设、国门、联检楼周边环境整治、联检楼配套后勤设施、俄嘎通道联检检验房、片马口岸通信网络设施及片密公路,争取把片马口岸提升为国家一级口岸。

(二)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加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对外贸易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促进贸易方式的调整优化。

(1)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逐渐消化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珠宝、贵金属及制品、木材深加工及根雕工艺品等的加工贸易,增强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利用外资与加工贸易发展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龙头项目,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由低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转移。优化加工贸易发展软环境。简化加工贸易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实现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边境贸易的有效形式,改变过去以单一木材贸易为主的模式,以贸易带动投资,大力发展边境加工贸易。“十二五”期间,在片马口岸设立集贸易、加工、仓储、旅游为一体的跨国加工贸易区,大力培育口岸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配套的组装业,将小型“通道经济”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口岸经济。

(3)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努力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边境贸易经营环境,提高边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多方筹集资金,加强边贸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片马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优化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培育和发展大型外经贸龙头企业,引进外向型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壮大外经贸经营队伍。一是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用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门槛降低的机遇,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私营企业开展外经贸业务,加快形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外经贸经营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鼓励外资投资生态开发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引导外资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丰富出口货源,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

(三)健全外经贸法规体系

1.做好涉外经济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进一步做好涉外经济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外经贸发展要求和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文件予以废止、修订,同时,根据片马口岸的实际情况加强立法调研工作,适时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推进涉外经济的立法进程。

2.建立健全外贸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一是从建立矿产品损害预警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地方快速、高效的进出口预警系统,积极防范和化解贸易风险,维护本地产业和经济安全;二是建立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加强对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帮助外贸企业采取合法的应对措施规避有关国家的贸易壁垒。

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和加大对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商标保护工作,鼓励有较大出口市场和出口潜力的技术成果在国外申请专利。

4.加强涉外经济的管理执法和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对涉外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外经济法规体系,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加大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使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

1.择优扶强,培育外向型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

2.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商务信息化服务水平。把商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人员和资金,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对商会、行业协会的指导和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4.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外经贸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实施“人才强贸”工程,加快精通外语、熟悉业务、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内贸流通体系

1、抓住我省加大乡村流通市场建设的机遇,抓好市场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工作,力争一年改扩建一个乡村市场。

2、以万村千乡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工作,力争村村有超市。

3、加强市场流通监测队伍建设,全面掌握整个市场的动态发展。

(六)加强招商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积极开展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按县域经济的规划策划项目编制,建设完备的项目库。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5

我镇是由原xx、xx、xx三个乡镇调整合并而成,区划调整前,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迥然,投资规模小、建设速度慢、档次低、管理比较乱。区划调整后,我们统一规划,制定了以xx为中心,xx、xx街道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1、邀请了省规划院专家,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xxx周边地区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详规正在报批。

2、坚持发展不动摇,在政府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用市场经营理念、采取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法、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搬迁居民57户,拆迁房屋7836平方米,打通了xx路、xx路、xx南路,使新老镇区连成一片,完成了xx路、xx路、xx路、xx北路、南街等城市化道路改造工程,共铺砼路面6.8万平方米,彩色人行道板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50盏,绿化4.5万平方米,种植香樟、法桐1500余株;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民族中学改造及幼儿园搬迁工程;投入300万元完成了新建xx二水厂。同时我们还利用综合开发的形势,利用外地老板投资600万元开发建设了占地30亩的民族风味小吃一条街、采取以商品房为主体工程、滚动开发建设路面、下水、绿化、路灯等设施,为镇区的环境出新、出亮增添了新的景观。

3、“十五”期间,我镇的小城镇建设虽说有很大的进展,镇容镇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距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和其他示范镇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财力相当困难;二是小城镇建设中制约因素较多,如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用地难以落实。

二、“十一五”小城镇建设工作打算

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我镇“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我镇小城镇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1、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村镇规划工作。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指导村镇建设的依据,严格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认真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小城镇近期建设项目修建修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建设水平。

2、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功能。加大

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力度,抓好以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以城市化道路、市场、居住区、环境绿化、亮化为重点的各项设施建设。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30%,镇区新增进镇人口4500人;人均公共绿地达5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

3、以宁淮高速、西部干线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大泉湖旅游风景区开发,以此带动我镇的餐饮、美食、农贸、房地产开发等使之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工贸城镇。

4、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及枫林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集聚力、活力。按照现代工业集中区要求,完成工业集中区标准化道路,给排水、供电照明、绿化等建设,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按照镇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居民建设力度,缩并零星分散的自然村,集中建设中心居住区,严格按照《江苏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严格建设审批程序,坚持“一书两证”制度,杜绝违章建设。使我镇的村镇建设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村镇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十一五”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6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三月

昭苏县“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下午好!现在我代表昭苏县简要汇报我县“十一五”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基本情况。

在自治区水利厅及伊犁州水利局的大力支持指导帮助下,昭苏县被列入“十一五”电气化建设行列。我县县委政府对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及县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昭苏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有财政局、交通局、电信局、计划发展局、工商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经贸局、监察局、伊犁州供电公司昭苏分公司。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县严格按照《昭苏县“十一五”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规划》,坚持依靠政府与依靠水电企业和农牧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初步建立了自主经营、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工作机制,使我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项目建设情况

1、农网建设

随着全国农网建设的开展,“十五”期间我县共贷款8000多万元,建设从特克斯至昭苏县110kv线路59km,由昭苏110kv变电所至各乡镇的35kv线路127km,10kv网络267.5km,低压线路454km,110kv变电所1座,容量2万kvA,35kv变电所5座,容量5500kvA,10kv配电变压器共231台, 容量18000kvA,建设了11座供电所。

2、农村小水电建设

(1)利用电气化县资金70万元,改扩建了阿克苏电站装机容量2*160kw,地方配套资金74万元,加设了2.5km10kv线路和供电公司大网联接,完成了并网发电运行。

(2)利用电气化县资金110万元,改扩建夏塔电站,装机容量由2*125kw改建为2*250kw,地方配套资金为148万元,目前已完工并投入运行。

(3)昭苏县森木塔斯电站的前期工作已落实,国家补助150万元,目前已和葛州坝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开发,即将开工建设。

昭苏县总人口为16.9万人,近3万户。“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达标年年发电量为765万kwh,年售电量为762万kwh,人均用电量为416kwh,户均用电量为420kwh,新增通电户为4325户,乡通电率为100%,村通电率为100%,户通电率达到98%。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电上网价格偏低,水电上网受限制。当前煤电普遍调价,各类用电价格大幅提高,但我县水电上网电价仍维持在0.13元每千瓦时,而水电发电成本在不断上升。尽管水电上网电价低,但上网电量和上网负荷仍受限制,不能满足发电企业足额上网。

二是国家补助投资比例太小。电气化县建设是具有综合效益的社会工程,昭苏县是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县,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建议国家对昭苏电气化县建设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森木塔斯电站联营建设进展缓慢,原因是国家补助资

金少,地方财政困难,群众自筹能力低。

昭苏县境内有23条河流,年径流量4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我们热忱希望上级部门一如既往支持指导我们的工作,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集民营资本和开发商资金,不断加快电气化建设进程,保证完成电气化县达标验收任务,早日实现全县农牧民户户通电的目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昭苏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思想作风整顿第一阶段工作汇报 篇7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为了把集团的思想作风整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集团按新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思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工作方案,同时分别于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4日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全体党员、机关人员参加的思想作风整顿暨集中学习大会,公司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宣读传达了管委会、集团公司关于思想作风整顿的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学习了刘建立书记在全区思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了集团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不强,思想消极,观念滞后,纪律涣散,原则性不强,四平八稳,不推不转,工作效率差等问题,明确了管委会的有关要求和方案安排,突出了“整顿作风、严肃纪律、提升素质、强化执行力”的主题,在思想、观念、作风、纪律上进行一次深层次整顿,有计划、有步骤、扎扎

实实地把此项活动开展好,切实解决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明确了各单位思想作风整顿工作责任,为思想作风整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学习,提高素质

为了打造好思想作风整顿工作的平台,围绕思想作风整顿的总体要求,我集团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确定每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日,采取内讲外聘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发扬两个“敢于”》、《党员领导干部的“德”与“德政”》、《廉洁从业 规避风险》等专题学习讲座;二是编辑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定》等。为每位党员干部配发了1本作风整顿学习笔记本。截止目前,我集团共开展集体学习3次、集体讨论2次,收到学习体会人均2篇,编辑作风整顿专刊专栏两期,有力地促进了整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开展警企联建联创活动,与边检监护一中队党支部结对,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感受军人作风,接受思想、纪律教育;四是积极参加管委会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学习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通过广泛动员、集中学习、组织活动,我集团思想作风整顿第一阶段工作开展得深入扎实,氛围热烈,效果显著,员工作风扎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好,有效促进了当前重点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中优势力量、有限资金力保重点工作,确保了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重点示范项目竣工仪式顺利进行,加快了其配套市政管线工程施工进度。由于工作突出,两名中层干部受到集团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

二是开展临时工程和重点项目专项治理工作。责成专人负责,对集团承建的222项(总投资7亿元)临时工程进行了梳理,已经完成86项前期手续办理工作和部分项目手续补办工作,另外清理核销43项,移交11项。对集团承建的重点项目前期手续、招投标及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质量管理、变更及造价、竣工结算与决算、竣工验收及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等进行逐一排查,扎实做好每一步的基础工作。

三是强化纪律,落实规范要求。从劳动纪律、奖惩管理入手,对遵规守纪、业绩优良、争得荣誉等先进行为提出各种奖励;同时进行劳动纪律检查3次,处罚不良行为2人次。

四是严格预算管理,减少浪费,有效落实了集团管理费用在前7个月平均额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8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海口”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环卫发展活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及2010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省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见》、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新党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全局上下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预防监督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制定了《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2006、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方案》和《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我们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环卫意识。一是以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重点,大力宣传环卫法规政策,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宣传讲解环卫法规和常识,现场发放环卫宣传资料4万多份,对乱吐、乱丢和乱倒的“三乱”行为进行劝导。二是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共创和谐海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卫法规专题咨询解答。三是抓好专题宣传报道,结合环卫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适时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卫法规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创文明卫生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取得了全社会关注环卫、理解环卫、支持环卫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行政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及时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制定《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动员,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查摆问题,认真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

按照市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对五年来我局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自查,认真准备备检材料,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按照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要求,认真清理近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完成了备检材料准备及自查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省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督导检查小组的检查。

(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出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了交流,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6个调研课题,形成6篇调研报告,向市委学习办上报了31期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简报,其中7篇简报被市委学习办综合采用。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参加测评的共计55人,共发出测评表55份,收回有效测评表55份,对所提出测评内容,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7%,基本满意率为7.3%。

(五)以“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深入开展“椰城环卫杯”竞赛评比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对“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椰城环卫杯”创建工作摆在局党组、局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市区环卫部门成立了评比竞赛领导小组和健全了《检查评比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按照《方案》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检查评比实施细则。同时,在人、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检查评比机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三是为了做好“环卫110”应急系统和“12345服务热线”,我局对群众投诉的每一宗案件都及时处理和反馈,五年来共处理了23000多件群众举报投诉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在“五大工程”的清洁工程整治工作中,各级环卫部门共组织投入近20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3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较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达到300多次,清理卫生死角4000多处,清理生活垃圾30多万吨,建筑垃圾200多万吨,与责任单位新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40多万份,向店铺、居民和排档发放垃圾容器共计20000多个;环卫干部职工及义务监督员上街巡查、纠正、劝阻各种违章行为,共处罚违章人员4200多人次,做义工人数共计1000多人次。

(六)实现颜春岭垃圾处理场污水渗透液达标排放

为了彻底解决垃圾渗透液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1359万元资金对垃圾渗透液出水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经过3个月的调试运行,渗透液日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以上。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验收。“十一五”以来,污水厂每日处理污水约300吨,共处理污水53万吨。完成了250吨COD的减排指标。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锐意进取,环卫作业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环卫改革加快了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完成了三批(2006年、2008年、2010年)252条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工作,新建的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已全部由企业承包管理。二是为实现小街小巷的长效管理,解决我市小街小巷缺少管理经费、脏乱差现象的突出问题,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局又完成全市2677条294万平方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包管理。三是搞好水域垃圾的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水体保洁工作一直以来都

是多头管理,各部门均没有专业打捞队伍及设备设施,没有形成统一体制,职责不清。我局于2006年底对水域垃圾的管理进行全面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管理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对城区水域环卫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我市水上环卫工作赢得了市民、环卫工人和政府的“三满意”。四是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由企业投资4.66亿元,日处理量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200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八)积极开展征收垃圾处理费前期工作

2006年8月我市组织市环卫局与市物价局、水务局赴中山市学习其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做法经验,了解到中山市采取的“水消费系数法”,具有规范、公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解决了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为此,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底开始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经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完成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可行性调研、原始数字采集、垃圾处理成本的评审、收费标准的制定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8月通过了垃圾处理费征收价听证会。2009年10月,市环卫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草案)》,市物价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我局与市物价局对收费办法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目前我局正与水务部门进行收费软件升级改造工作,计划2011年2月正式实行。

(九)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环境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官兵做好“两湖四沟”清淤期间道路的防污控污工作,先后圆满地完成了蒙牛城市之间、中国铁人三项赛、建省20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海口游艇经济主题论坛、奥运火炬传递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多次大型活动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使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开展对全国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等级评定工作中,我市垃圾处理场被评为“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及规范作业要求,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由2006年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350吨。五年来,我市垃圾处理场共处理约194.5万吨生活垃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其中日均转运车次由65增至78,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十一)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规范管理,一是突出整治泥头车污染城区道路和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难点问题。几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市城管执法部门、交通和交警部门对在城区内超装、超载、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共计处理各类违章行为16478宗(其中扣车3425台次,扣牌5367件次,教育放行7686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二是借大型会议、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几年来,共计集中整治各类卫生死角1268处,清理整治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的重点、难点部位500多处,共计清理和处置各类垃圾(主要是无主建筑垃圾)约25万多立方米,确保了各类会议、赛事和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确保进场处置的建筑垃圾无再次污染,为保证进场建筑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我们垃圾

处置场的工作人员几年来一直坚持垃圾随到随推,定期对进场垃圾进行洒水除尘等作业,不留任何污染隐患,几年来市渣土管理所利用建筑渣土回填城区周边的废旧石坑、砖坑和低畦地,为政府恢复可供建设、生产用地约500亩,为海口市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十分重视,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落实公厕的建设任务

根据《海南省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口市目前公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市城市公厕数量少,市民和游客上厕难的问题,2010年我市建成公厕59座,改造公厕22座,设置了52座移动环保公厕,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东线高速路海口段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等已完成了配套卫生间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2、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海口市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项目,至2010年底,已按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大型垃圾中转站、江东中型垃圾中转站和5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配套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备和车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

3、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市财政第一批安排26万元购买500多个果皮箱,为加大“五大工程”整治力度,第二批安排经费326万购买了6300个,现6800个果皮箱已全部安装到位。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2010年年底400座农村密闭式垃圾屋全部完工,与这400座垃圾屋相配套的2000个标准垃圾桶、500辆手推车、50辆简易垃圾收运车和4辆后装垃圾运输车也采购到位,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

为推进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焚烧线、主机设备、建筑工程的招标及项目核准、接入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经取得土地、环评、地质灾害、压覆矿资源等支持性文件。并与建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签订融资协议,完成场地勘查、场地平整等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性能试验验收竣工。

(十三)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101件,已全部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十四)完成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

“十一五”期间,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各种培训工作;办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等缴费工作;搞好人事档案室的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学习培训及考试工作。

某地区“十一五”工作亮点 篇9

一、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围绕“双超越、双突破”的目标,狠抓经济建设,实现了科学发展新跨越。

(一)园区功能日益完善

在园区规划上,按照“一线多点、两园布局、集群发展”的思路,沿**两侧多点布局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了**两大工业园区,分别建有**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等“区中园”;形成了**、食**工、纺**装、电子装配、*和*等六大主导产业。在园区建设上,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则,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亿元,对**两个工业园区进行配套建设,园区供水、供气、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备,实现了“九通一平”。

(二)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党工委、管委会把对外开放作为立区之本,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一是重视专业招商。按照“分类突破、瞄准重点、细化责任”的原则,建立了**专职招商引资工作线,划分招商区域,分别负责与**市区搬迁项目和韩、日、港澳台及欧美项目对接。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围绕已形成的***等六大主导产业,研究不同区域国际产业转移特点,有重点地推介产业招商项目,促进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三是注重以商招商。实施全方位热情服务,以优越的投资“软环境”赢得投资商的信赖,把已落户投资商的“口碑”作为推介***的名片,切实发挥出“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效应。

截至目前,***已累计批准进区项目**多家,其中外资企业**多家。涉及的经营范围有食品加工、**、**、机械、**、**等行业,其中包括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建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建的**等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对提高**知名度、增加财政税收、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预计**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实际利用内资**亿元,外资到账**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均比**年有超过一番的大幅度增长。

二、为民服务构建和谐

为民服务代理工作是***又一张闪亮的名片,自推行以来,积极为辖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花钱多的问题,赢得了辖区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建立五项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宣传制度。利用宣传车、宣传标语、公开栏、喇叭等形式广泛宣传,做到了代理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及注意事项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建立下乡服务制度。把每周一、四定为下乡日,服务中心人员直接进村服务,为村民提供咨询和解决实际问题,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建立“月例会、季培训”制度。每月末召开一次村(居)代理员会,总结本月工作,确定下月重点,为到村入户服务做好准备。每季对村代理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采取实例讲解,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是强化代理工作公开制度。将代理事项的工作流程、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对群众公开,切实做到“代办事项公开,代办程序透明,收取费用合理,群众知晓率高”。

五是建立代理员包村督查考核制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划片包村,按照《村级为民服务代理制工作考核办法》对村级服务代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入户回访督查,督查考核结果与代理员考核工资挂钩,切实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围绕三个延伸,拓展服务领域

一是贴近农民需求,向服务“三农”延伸。为民服务中心牵头,联系市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为辖区种植、养殖户免费培训并长期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二是贴近企业需求,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延伸。对全区剩余劳动力进行摸底,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就业培训意向等分类建立技能培训信息库,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接受培训的农民技工80%在辖区企业就业。

三是贴近群众生活,向社区服务和特殊群体延伸。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行政事务、信息查询和就业支援三大类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托幼、青年技能培训、中年工作介绍、老人家政服务等。

为民服务代理制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了“代办一件实事、赢得一片民心”的目的,有力促进了平安、文明、和谐***建设。***为民服务中心的经验做法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三、民生工程赢得民心

***工委、管委会始终把社会事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一五”期间,先后筹资500万元,在**等16个村庄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筹资200万元,对***医院进行翻新改造,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争取市政府支持,筹资750多万元对**中心大街、**路、**路实施翻修,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配套财政资金*多万元,全面推行新农合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帮助*多名农民和*多名失地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失地养老保险,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先后投资*万元,为辖区内中小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及安保设施,对危旧校舍进行翻新改造,在全市率先消灭了D级危房,率先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教育信息化水平跨入*市先进行列。

为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提高五保集中供养水平,投资*万元、按照省一级敬老院的标准建设了***中心敬老院,*这是一所集五保老人生活、娱乐、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计五保供养床位*张,阅览室、医疗室、娱乐室、公共浴室、餐厅等设施齐全。敬老院按照“居住条件宾馆化,院务管理规范化,供养服务精细化,老人生活城市化”的标准,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是莱西市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标兵单位,上级民政部门多次在我院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四、基层党建成效显著

***党工委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常抓不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党工委组织带领辖区广大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先进性教育和“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快后进村治理方面取得喜人成果,以“村庄+村庄”、“村庄+企业”方式设置的跨区域党组织5个,覆盖12个村庄和5个企业。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促进了

共同发展。特别是今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创建党建品牌的号召,先后创建了**党总支“***”、**村党委“**”、**联合党支部“**”、**有限公司党支部“**”等一批优秀的党建品牌。

计量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10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进入新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计量必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同步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各个领域中测量量值的准确可靠并与国际一致,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国计量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认真总结“十五”的经验,并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出发,按照计量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好计量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国家计量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其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以及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将对提高我国计量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计量工作的基础支撑能力,保证计量工作今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n(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bsp;

一、“十五”期间计量工作基本情况

1、科学计量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是加强了国家计量基准体系建设。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60-80年代建立的原有191项国家计量基准、副基准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行了首次评价,评价后保留了177项。 为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始就有关国家计量基准体系的构架、发展方向及管理组织专题研究。初步建立了经费渠道,加快国家计量基准的更新改造,并开展了包括7项量子基准课题的前沿研究。其中,“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的不确定度达到8.5×10-15,相当于350万年不差1秒。目前国际上只有法国、美国和德国独立研制成同类的实验室型原子钟,这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计量研究已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行列,体现了我国科学研究、实验能力和工艺技术的水平。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际关键量比对中,其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为维护我国技术主权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3至2005年,总共安排落实财政部专款4400万元用于激光波长基准量值溯源体系(532nm)能力建设等22个项目。启动了一批为保证我国基标准量值与国际一致,并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如纳米计量标准、GSM数字移动通信综测仪校准系统、光通信计量检测标准、眼科医疗仪器检测及基础标准的研究、工频谐波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强激光与高能激光计量标准与溯源装置研究等。红外体温测量的辐射温度溯源体系研究成果在防SARS

期间做出了贡献,“角膜接触镜顶焦度标准器”已成为国际标准ISO 9342-2,客观式标准模拟眼也写入国际标准ISO

10342“验光机”。为逐步提升和完善现有计量基标准的量值传递、溯源能力,提高其测量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各地也加大了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仅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受理并组织考核的省级以上新建计量标准就有158项,促进了计量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积极参与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从2005年起,科技部正式将计量基标准建设(物理部分)、计量基标准建设(化学部分)、标准物质等三项课题纳入国家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落实了建设计量基标准公共信息平台等子项目计划,并先后下发了《关于落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建设的通知》、《关于做好编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地方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一些地方也与科技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将各地计量基标准建设纳入了当地科技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积极组织了计量比对。由国家计量院和标物中心代表我国共参加国际物理、化学量关键比对105项,参加其他双边、多边国际比对17项,绝大多数项目达到了国际等效要求,有一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国际互认提供了技术支撑。组织各省级计量院(所)对三相电能表等12项标准装置开展了量值比对,对电能表、电子计价秤开展了型式评价实验室能力比对,并首次组织实施了船舶液货舱容量比对、历时8个月的静态轨道衡量值比对、历时一年的铁路罐车容积量值比对、大容量计量比对等。大区和一些地方也组织开展了计量比对。通过比对确保了全国计量标准量值的统一和与国际量值的等效性。

四是加强了现场计量校准和在线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国家计量院、国家专业计量站和一些省级计量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现场计量校准和在线计量检测方面做了大量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如质量检验与市场监督技术开发装备研究、电能表在线检定装置等。国家计量院研制的射频原油含水分析仪,应用在原油生产过程的脱水工艺和集输管线的在线计量检测中,有效地控制了原油脱水质量和输送原油中水的含量,解决了企业在线检测的难题,并为企业节能增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的《模/数、数/模转换器静态特性测量标准》,解决了模/数、数/模性能的准确测量和量值统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接口、卫星通讯、雷达控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制 造、工业自动化测控等科研、生产和国民经济领域,该成果对于发展我国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是标准物质及其计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成效。在科技部及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加大了资金投入,标物中心、中科院及有关部门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针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研制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标准物质。在建立与完善国家分析测试体系、集中各个领域的分析测试资源、农药及兽药残留物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及检测能力的建设、为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计量标准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问题而进行的痕量有害物质计量基、标准和权威检测方法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加快计量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加强了计量技术法规工作。制定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和《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项目经费管理暂行规定》。调整、改革了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优化了技术委员会的构成,将原来的21个委员会调整为19个,委员总数增加三分之一,行业和企业委员占到总数的40%以上。建立了计量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库,19个委员会共有管理和技术专家316名。同时积极组织制、修订计量技术法规。目前,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和备案的技术法规共计2625个,其中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93个,国家计量检定规程847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36个,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031个,地方计量检定规程518个。国家计量院还完成了99项国家计量基准操作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是规范了计量标准考核和管理工作。对全国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初步建立了全国计量标准考核管理信息系统和计量标准考核年报制度,施行了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注册制度,修订了《计量标准考核办法》和《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并组织了宣贯。全国已建立起一支3687人的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队伍,各级质 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组织实施了所辖区域内的计量标准考核(复查)工作。目前,经考核合格并取得证书的计量标准包括: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立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5028项,授权开展计量检定的单位建立的计量标准6975项,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50830项。

三是加强了对标准物质的规范化管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技术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专家成立了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共批准全国19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企业研制的国家标准物质3461种,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291种,国家二级标准物质2170种。

四是着手研究计量检定人员管理模式的改革并加强管理。包括组织修订《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和1991年出版的《计量检定(测)人员考试题库》,筹备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等。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组织实施了所辖区域内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工作。目前,全国有16余万人取得计量检定证件。其中,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有计量检定员39504名,授权开展计量检定的单位有计量检定员20989名,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计量检定员101415名。

3、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得到加强。

一是加快了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大区中心的工作重点已逐步转向发挥区域量值传递作用。如每年大区间比对项目已增加到8项,大区内比对项目已增加到15项。“十五”期间国家为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共投入工作经费36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配套经费930万元。目前,大区中心共建立并保存国家计量基准47项,大区级计量标准575项。

二是对国家专业计量站实施了分类管理。对从事一般检定、校准工作的计量站,不再安排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对从事具有垄断性强制检定工作的计量站,加强行风和 公正性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对从事与其他单位检定项目重复的计量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社会成本;对具有高、精、尖大型计量设备的计量站,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共有国家专业计量站52个,其中国家专业计量站19个,分站33个,覆盖了电力、铁道、石油、海洋、矿山、通讯、船舶、气象、纺织等多个领域的特殊计量专业,固定资产2亿余元,有职工1000余名。

三是加快全国质检系统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重组、资源整合、调整机制、更新装备。其中,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完成省会城市保留一个计量技术机构的重组工作。省级计量技术机构普遍加大了对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省级计量技术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已达9亿元。目前,31个省级计量院(所)共有实验室面积约23.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6亿多元,职工4348人,其中:高级职称912人,中级职称1325人;研究生学历148人,大学学历1802人。

四是计量技术机构的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得到较大加强。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强化了计量技术机构的内部管理,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山西等23个省级计量院(所)开展了机构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制度,完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了竞争上岗、奖惩分明的用人机制;提高了科研开发能力,使其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随着计量技术机构的发展以及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树立了计量技术机构在社会上的科学、公正形象。

4、计量法制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计量行政法规制度日臻完善。《计量法》的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并列入国务院2004 年、2005年二类法律修订计划;2005年底形成了《计量法》(修订第六稿),经国家质检总局局务会审议后已正式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制、修订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9件计量部门规章,组织修订了《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和《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向有关国际组织进行了通报,使国内外的管理范围保持一致,并基本符合了《行政许可法》和WTO/TBT的要求。地方计量立法工作也在加快,陕西等14个省(区、市)和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发布了地方计量条例。目前已形成由计量法和8件计量行政法规、26件计量部门规章、28件地方性计量法规以及4件地方政府计量规章构成的计量行政法规体系。此外,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国防科工委发布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二是基本建立了商品量计量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省两级计量监督抽查制度,建立了一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实验室,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其中,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安排太原等15个省会城市对米、面粉、食用油、牛奶、纯净水、啤酒、味精、白酒、洗衣粉、洗发液等10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76.2%、81.9%和84%;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安排哈尔滨等另外15个省会城市对方便面(挂面)、奶粉、茶叶、葡萄酒、茶饮料、速冻食品、合成洗涤剂(洗餐具、水果、蔬菜等用的洗涤剂)、化妆品、涂料、油漆等10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0%、86.6%和88.9%。为了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管的力度,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平均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7.9%、87.4%、85.1%、86.3%。

三是切实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的监督。先后组织对水表等19种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其中,“十五”期间连续4年的水表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5%、84.7%、82.9%、92.5%,电能表为97.4%、97.3%、93.8%、96.3%;连续3年的电子计价秤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0.6%、51.5%、68.3%,眼镜计量仪器为84.2%、85.7%、86%,出租车计价器为100%、87.5%、100%,税控加油机为96.4%、87.5%、85%;连续2年的称重显示器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5.7%、83.3%,电子血压计为100%、83.3%;玻璃液体体温计为66.7%、76.9%,称重传感器为50%、64.7%,瓦斯计为80%、88.9%;煤气表、心电图仪、粉尘测量仪、蒸汽流量计、水银血压计、多费率电能表、压力表、弹簧度盘秤的一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7%、100%、72.7%、96.9%、66.7%、96.8%、61.1%、25%。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也相继组织开展了对部分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全国各地检查计量器具的平均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9%、90.2%、86.8%、76%。

四是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不断加强。“十五”期间,按照计量法的规定,全国平均每年对3184万台件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实施了强制检定,为保证社会各领域测量量值的准确可靠做出了贡献。此外,根据国务院授权,适时调整了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目录,纳入了电话计时计费装置、棉花水分测量仪、验光仪、验光镜片组、微波辐射与泄漏测量仪、燃气加气机、热能表等,取消了汽车里程表。目前,我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为60项117种。为规范加油机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统一了加油机强制检定的合格标志。向社会公布了各种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期限;制定了新版的《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封面格式式 样;统一规定了《仲裁检定申请书》、《仲裁检定证书》等格式式样;开展了建立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档案试点工作。

五是重点市场计量专项整治成果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每年都开展了重点市场计量专项整治,打击了市场上的计量违法行为,树立了一批好的典型,规范了市场上的计量行为,提高了全社会的计量法制意识。这些专项整治工作包括:

2002年组织开展了集贸市场、加油站计量专项整治。共出动计量监督执法人员8.8万人次,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91万余台(件),合格138万余台(件);检查公平秤19101台(件),合格18216台(件);检查定量包装(零售)商品257110批次,合格224549批次;检查66213家加油站在用加油机223095台(件),合格214585台(件);查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违法案件23351个,定量包装(零售)商品计量违法案件12901个,加油站加油机计量违法案件3395个。据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统计,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258万余台(件),受检率从62.9%上升到86%;集贸市场设置公平秤24466台(件),受检率从74.6%上升到95%;加油站在用加油机291267台,受检率从97.7%上升到99.7%。

2003年组织开展了眼镜制配场所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眼镜店20981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77.8%上升到93.3%,在用计量器具平均合格率从89.2%上升到95.8%;检查眼镜产品生产企业190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95.5%上升到98.8%,在用计量器具合格率从96.1%上升到98%。2003年还配合国务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部署加强计量监督工作,共检查食品类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30529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从81.9%上升到95.4%;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从80.8%上升到92.8%。

2004年组织开展了餐饮业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店77485家、在用衡器 111712台(件),受检率从53.7%上升到92.4%,合格率从66.3%上升到94%;检查量杯、量提53120个,受检率从46.9%上升到88.7%,合格率从66.9%上升到88.2%。2005年组织开展了粮食、棉花市场和煤矿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其中,粮食市场专项检查中共检查粮食收购站27799家、在用计量器具80874台,检查粮食销售企业33009家、在用计量器具74585台,受检率分别从86.8%和86.5%提高到98.5%和97.8%;检查定量包装商品35863批次,合格率为90.8%;查处计量违法案件4308起。棉花市场专项检查中共检查棉花收购站7714家、在用计量器具26048台,检查棉花销售企业4674家、在用计量器具16771台,受检率分别从89.6%和88.1%提高到99.3%和99.9%;查处计量违法案件559起。煤矿专项检查中共检查煤矿企业13213家、在用计量器具322797台,其中瓦斯计228821台、风压表29481台、粉尘测量仪3631台、其他在用计量器具60864台,受检率分别从73.1%、61.8%、47.1%和74.3%提高到88.9%、79.9%、69.7%和91.3%。

六是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好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做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接收工作的通知”。据统计,目前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2010个机动车安检机构(已接交和未移交的),3127条检测线,在用计量器具22152台,已检定21261台,占总台数的96%。其中,质检系统检定19178台,占已检定总数的90.2%;公安系统检定1167台,占已检定总数的5.5%;安检机构自己检定257台,占已检定总数的1.2%;其他单位检定659台,占已检定总数的3.1%。

七是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计量行政 许可项目的清理,保留了计量行政许可项目9项。其中,根据计量法设定的项目为7项,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设定的项目为1项,根据《国务院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设定的项目为1项。向社会公布了各项行政许可项目的许可依据、许可条件、实施机关、申请程序、期限、收费以及申请的具体材料格式等,较好地贯彻了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要求,方便了相对人各项申请活动的进行。各地也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完成了计量许可项目的清理,向社会公示了行政许可的相关信息。北京、上海等一部分省、市还开设了行政许可网上办事大厅,基本实现了网上申报,并能随时查询办理情况。

八是加强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监管。根据《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考评员培训、考核、聘任规定》组织了考评员培训。目前,全国共有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考评员3058名,共颁发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14000多张,颁发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3300多张。通过加强管理,电能表、加油机等重要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维护了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了电子计价秤专项整顿,共监督检查电子计价秤生产企业69家,有56家企业通过检查满足生产条件要求,13家企业没有通过检查或主动放弃生产,其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已被吊销或注销。整顿促进企业改进了硬件设备,提高了计量设备的受检率。

九是加强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监督管理。组织修订并重新公布了《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规范编写导则》等计量技术规范,并组织全国质监部门和定型鉴定技术机构进行宣贯学习。共向企业颁发型式批准证书5000多个系列,颁发样机试验合格证书32000多个系列。

十是加强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监督管理。共受理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申请并安排定型鉴定1210个系列,颁发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148个系列,颁发临时型 式批准证书900多张,累计颁发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567个系列。严肃处理了日本索佳公司所销售的大地测量仪器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问题,维护了中国1000多家用户的合法权益。

十一是加强对税控加油机和出租汽车计价器的监管。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加强对税控加油机和出租汽车计价器这两种监控税源的重要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共组织对30多家企业500多个系列的税控加油机按统一大纲进行定型鉴定,审核税控计价器定型鉴定报告,组织考评员对税控加油机企业进行了生产条件考核并颁发制造许可证。审核了60多家企业的税控计价器定型鉴定报告,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生产条件考核并颁发制造许可证。通过加强税控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的管理,为国家实施税收政策调整和改革创造了条件。

5、进一步加强工程计量工作。

一是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安排对大中型企业开展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由各省级局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经审查合格,先后向宝钢等910家企业颁发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密切跟踪ISO 10012的进展情况,组织制定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随即组织有关单位学习ISO 10012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组织计量检测体系考评员的培训,先后举办12

期考评员培训班,共培训并考试合格690 人。按照新的ISO

10012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已向140家企业颁发了新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

二是启动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按照国际通行作法,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在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支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组建了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实施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全国建立了30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网络。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计量工作。各地认真贯彻实施“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在42000多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积极组织开展了计量确认等工作,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切实为企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以及质量管理、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以及环境监测、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计量保证。

四是组织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根据全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提出了定量包装商品C标志的管理和考核要求。首先由北京、江苏等省级局在本地区一些知名企业开展推行C标志的试点,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大宣传力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随后召开了推行C标志工作座谈会,扩大开展C标志评价的范围,对取得C标志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凡是带有C标志的产品一律免于市场计量监督抽查。目前,这一工作已在全国推开,有800多家企业的7000多种定量包装商品被批准使用C标志。

五是加强社会公正计量站的监督管理。召开了社会公正计量站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对社会公正计量站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各地组织培训了计量管理及检测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每年抽查考核一定比例的公正计量站,对存在问题的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消了一些不完全独立于交易双方、开展计量检测工作不规范的公正计量站,并将原挂靠在质检部门及计量技术机构的一些公正计量站与局、所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目前,已批准建立社会公正计量行(站)1300多家。

6、积极开展计量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组织活动。组织参加了OIML等7个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的国际会议、交流研讨、培训等活动,在电能表、流量、衡器、计量管理等技术委员会中成 为工作组成员,并承担了OIML TC17/SC1湿度和OIML

TC10/SC2压力计等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积极参加了制修订国际建议的工作,使我国在制定国际计量贸易技术措施的领域能占据有利地位,维护了我国的权益,促进计量器具产品的出口。

二是积极开展了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共组织计量出访团组72个,接待来访团组30个,加强了与世界发达国家计量机构的合作关系,对外签署计量合作协议等12份。与荷兰签署了非自动衡器型式试验结果互认协议,与德国签署了非自动衡器和称重传感器型式试验报告互认协议,与英国签署了6类计量器具的互认协议,受理了9家制造商18个系列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换证工作,为促进更多的计量器具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三是积极加强人才的国际培训。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日本JICA、AOTS和韩国KOICA项目,外国专家局、双边合作协议和国际组织培训等国际合作项目,共选派39位技术骨干参加了定量包装、非自动衡器等计量技术和法制计量培训项目,学习和了解了国外计量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有关国家的实践经验,培养人才。

四是建立WTO/TBT应对机制。成立了全国计量行业WTO/TBT通报评议协调委员会,通过网络将国外计量技术法规草案通报内容传达到有关单位,及时反映中国的意见。

五是参加国际多边互认。正式向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申请加入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多边互认协议(MAA)。向国际组织提交了相关文件,按照OIML的要求派出代表和专家积极参与了MAA的合作;OIML中国秘书处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聘请专家对OIML中国秘书处质量体系进行了审核;并积极研究中国加入MAA的对应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

7、有关计量工作取得进展。

一是稳步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启动了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改制工作,成立了卫生部等6个部门参加、12个单位组成的电离辐射量和单位改制领导小组、专家技术组。现已完成建立新计量基准、改制旧计量标准的技术基础工作,编制了一整套改制培训、宣贯材料。

二是调整实施了新的计量收费标准。为解决1991年颁发的计量收费标准额度太低的问题,经多次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协调,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新的计量行政收费项目,2002年批准了新的国家级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各地参照该标准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的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又批准实施了新的计量行政收费标准。

三是计量宣传开始制度化。通过在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日和5.20国际计量日开展计量宣传活动,计量宣传工作逐步制度化,扩大了计量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2005年组织了计量法颁布20周年庆祝活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向全国从事计量工作30年以上的1600多人颁发了纪念证书。

四是计量信息化建设起步。在重庆、北京举办了两次质监信息系统CQS计量子系统软件应用试点培训会,组织现场培训学习;会后印发了“关于CQS计量子系统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对质监信息系统CQS计量子系统的试点应用工作做了布置,要求各级质监部门充分重视计量信息工作,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计量亟待完善。

一是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亟待加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作为测量科学基 础的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际单位制是计量技术基础的基石,使计量建立在坚固的国际单位制基础之上是现代计量体系的重要特征。国际上一直在研究,希望能将基本单位的定义建立在自然量子现象乃至基本物理常数的基础上,这样的定义将不随时间、空间和复现的方法而变化,从而十分稳定。2005年召开的第17届国际单位制咨询委员会(CCU)会议建议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

为2007年的第23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准备决议,原则同意按基本物理常数对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重新定义,同时考虑重新定义物质量的单位“摩尔”,并争取于2011年的第2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这一决议;会议还建议各国国家计量院要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会议还研究了建立国际生物量单位的问题。国际计量委员会

(CIPM)已将以上情况向各成员国发布,要求各国计量院提供相关基本物理常数的最佳可能值,并长期进行相关研究。这是自从1875年米制公约签订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国际上,这种计量基础科学研究的原理性创新不断加快,世界各国普遍都在加大对科学计量的投入,都在集中财力建设国家计量院和计量基、标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计量科学研究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持,导致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渐拉大。

二是现有的国家计量基、标准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现有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绝大部份是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初自行研制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有的经长期使用后技术指标逐渐降低。近年来,国家对计量基、标准的建设投入虽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仍难以乐观。从国际计量局根据WTO的要求为实现国际间测量结果互认组织的关键比对看,在184项物理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77项,超过一半的项目尚不具备参加的能力;在56项化学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28项,一些解 决热点领域的研究性比对由于更多地应用了最新的化学计量技术,我国只参加了不到40%的项目,计量基、标准能力不足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是现有的标准物质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化工、造纸、冶炼等严重污染企业所造成的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用的快速计量检测方法及校准仪器用标准物质急需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的大量增加,我国出口商品被欧盟设下的贸易技术壁垒限制,遭到大批退货或销毁,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重大损失。其原因之一是在我国相关检测机构未能建立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并缺乏相应的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及校准测量仪器用的标准物质。

2、法制计量亟待加强。

一是计量法规制度建设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计量法律、法规中有些规定及相应实施的计量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入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计量法律、法规亟需修订。

二是对国内计量器具生产和进口计量器具的管理范围和方式不一致,不符合WTO关于“同等国民待遇”的准则。

三是对计量器具管理未能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计量器具目录种类过多,监管不到位。从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抽样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些计量器具的抽样合格率仍然偏低,其中有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的责任,也有政府计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尽快从完善法制要求等方面强化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工作,加强许可证和定型鉴定的后续监管。

四是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不到位,强检目录品种多,但覆盖的范围窄,有些简单原理的计量器具管理过严,管理方式过于死板,一些重要领域(包括涉及健康、安全、环保、资源领域)的计量器具未得到有效监管。

五是市场计量行为急需规范。越来越多的商品以预包装商品方式出售,以及第三产业中提供计时服务等,有关计量投诉案件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六是执法处罚的力度太小,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制造、销售、使用假冒伪劣计量器具以及缺斤短两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起不到遏制效果。今后要着力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计量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3、工程计量亟待发展。

一是新发展的计量校准市场缺少规范管理,没有建立准入制度,无序竞争时有发生;校准服务机构多头溯源,计量校准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受到威胁;国内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设备陈旧,满足不了企业量值溯源的要求,竞争能力低,而且面临着加入WTO过渡期后国外计量校准机构进入国内参与竞争带来的冲击。

二是少数社会计量公正站管理不规范,不能公正检测,仍然存在出具虚假数据、只收费不检测的问题;一些地区存在社会计量公正站的设置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有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领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超出市场需求,造成恶性竞争;社会计量公正站检测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企业计量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计量基础薄弱,企业计量设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投入不足导致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企业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管理制度或不严格执行,使计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计量人员缺少技能提高的机会且待遇较低,很多高素质人才流向其他部门。

四是能源、资源计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企业的领导层对能源、资源计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计量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以及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能源、资源计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能源、资源计量器 具的质量不可靠,还有一些能源、资源量无法检测或检测手段落后,能源、资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不能满足生产经营和节能降耗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也不到位。这些原因导致在一些企业中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节能降耗、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

五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许多高技术含量、多功能、综合性的检测仪器的发展,目前普遍缺少在线检测、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计量检测方法和手段,满足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计量关键检测技术和现场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亟待加强。

4、计量技术机构亟需加快改革与发展。

一是有些计量技术机构的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作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有些计量技术机构不是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执行法定计量检定工作,将有限的技术改造经费用于更新陈旧落后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而是一味上新项目,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机构重复建设,相互恶性竞争。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机制,造成各级计量技术机构重叠设置,资源浪费严重,技术装备一方面更新改造缺少资金,一方面使用效率低下。

三是一些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存在“盲目”的优越感,缺乏竞争意识,过分依赖政府拨款,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在实验室里进行量值传递,开展工作等用户上门,业务主要靠政府的法制管理任务,服务意识薄弱,适应市场的能力很低,对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项目,反应迟钝,缺乏研究开发的主动性。

5、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活动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作为年贸易量超过上万 亿美元的贸易大国,只停留在理解国际规则、遵守规则、运用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尽快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活动的实效性,努力成为国际规则和国际建议制定的重要影响者、制定者和主导者。

二是人才资源缺乏。中国加入WTO,急需一批既懂业务知识、又懂WTO规则、外语又好的复合型人才。

6、计量工作的投入亟待加大。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在国家计量基标准的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建设、国际关键量及计量标准量值比对、国家计量基标准运行维护、计量技术法规的制修订等方面虽有一定经费投入,但是额度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在计量检测、校准方法和计量科研经费方面还没有相应经费渠道。

二是与国际接轨程度亟待改善,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国际贸易中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调节手段的不断削弱,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的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承担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和国际建议的制修订工作中的参与程度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保证重点工作的完成。

三、计量工作面临的形势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检测技术和计量保证能力产生巨大需求,并要求作为基础支撑的计量科学研究应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应具有一定超前性。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首先需要高准确的计量检测给予新理论的验证,需要 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高精度计量基标准作为支撑,近年来很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理论都是通过精确的计量仪器设备或在计量领域的首先应用加以验证的;同时,计量基标准研究本身也是科技的组成部分,要将当代最前沿的多学科技术理论与最新的高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比,现有的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亟待完善和提升能力。

2、国民经济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显著成效,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提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工业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计量检测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化学计量面临医疗、生物工程、食品和药物检验、环境保护中不断增加的复杂测量的挑战,相关标准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自动化要求实现在线检测,尤其是要解决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测量溯源问题,这一切都对现有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在信息时代,纳米技术对物质潜在信息和结构的开发,可使

“单位体积物质”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百万倍。但纳米技术的利用要取决于有效及准确的纳米计量检测手段。目前在纳米材料、集成电路、超精加工和纳米机械等最基本的纳米尺度的测量方面量值溯源无法解决,已严重影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3、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能源、 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经国务院同意,从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能源、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和提高其利用率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健康、安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更新的计量检测技术和监管方式。

4、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计量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计量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自身体系的建设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政治和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对计量需求的跨度非常大,计量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加大对计量基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当今各国政府普遍的做法。国家计量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增强贸易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球计量体系,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都提出了建立全球计量体系的战略性要求,计量的国际一致性已成为减少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计量的发展趋势。为此,各国政府在把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键比对,争取在国际计量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防安全中的优势地位。这对我国原先独立自主的计量体系构成加入WTO后未来几年间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为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主权完整,保护民族利益,为突破国外不合理的非关税技术壁垒,避免我国产品出口受制于人,并阻止国外的劣质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于 涉及高新技术、贸易、安全、国防等关键性量值的溯源不能依赖国外的能力,必须建立我国独立、完整和先进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测量技术能力。

5、国防建设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战争中使用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军事装备,对准确测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现代导航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其准确性依靠时间频率计量基准。“GPS”是美国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是可以全球共享的应用价值很高的空间信息资源。其精确的定位能力是由其精确的时间测量来实现的,该系统中的各种时钟(包括星载钟)和时间测控部份是它的核心,而这些时钟则是通过美国的时间频率基准来核准的。没有准确的时间计量基准,导航的定位精度就低,导弹的命中率就差。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美国的GPS系统,一旦发生战争,美国随时可能关闭和加密面向我国的GPS信号,我国军事系统由于没有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可能会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依赖和分享别人的空间资源是靠不住的,而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关键是能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原子钟和建设高度现代化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

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提出了进一步改革计量法律制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对规范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计量法律制度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这些法律的要求。

四、“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计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走“改革、发展、 服务”的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探索并遵循计量工作的基本规律,完善法规体系、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计量放心工程、计量安全工程、计量服务工程和能源、资源计量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夯实技术支撑的实力,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增强服务经济的能力,拓展国际交流的空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现代计量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2、工作目标

一是建设适应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与国际一致性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以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满足新时期加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发展要求为切入点,建设适应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与国际一致性的计量基准体系和相应的量值传递、溯源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平台,并建立科学、敏捷、高效的管理机制。要追踪国际上计量基准的研究动态,加强对阿伏加德罗、普朗克等物理常数和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量子基准及关键技术、精确测量方法的研究;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一批十大计量领域的计量基标准和相应的关键服务技术方法,使国家计量基、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由目前的40%增加到70%;参加国际物理量关键比对项目增加到110项,参加化学量关键量比对项目达到40项;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满足全社会90%的量值传递、溯源需求,形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计量基标准体系,整体计量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推进计量法制建设。修改现行计量法,修订70%以上与其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加强地方性计量法规与国家计量法规的协调,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使修订后的计量法规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WTO、OIML等的相关准则。

三是加强计量执法监督。强化商贸领域计量监管,引导经营者自律,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2010年达到90%以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强化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督,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2010年达到90%以上。

四是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基本框架。围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政事分开、明确定位原则,完成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体制改革,对各级计量技术机构承担的任务范围、计量标准的设置、资金的投入方向等进行合理规划;80%的城市实现一个城市只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计量技术机构;省级计量院(所)纳入公益科研(或事业)机构进行管理,地市级、县级计量院(所)争取纳入公益事业机构进行管理,并达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JJF1069-2003)的要求,计量院(所)的技术装备、检测能力、人员水平达到本地区同类机构的先进水平。

五是加快计量校准检测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颁布计量校准监督管理规定,积极发展计量校准市场,引导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所有省级以上计量院(所)必须具备向社会开展计量校准服务的综合能力。

六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手段。要通过组织企业学习ISO10012国际标准,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自主管理计量工作的自律机制,对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要组织学习《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推进能源计量和节能降耗方面,要提出加 强能源计量与节约资源的措施,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计量检测和能源计量的教育培训,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七是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要追踪国际动态,加强对新计量单位的研究;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其中,国家计量院要于2006年底前建立低能X射线、中能X射线和60Coγ射线等3项空气比释动能国家计量基准;各省级计量院(所)要于2007年底前完成空气比释动能计量标准的改制工作。

五、“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1、完善计量法规体系。

一是完成《计量法》的修订工作。

二是全面启动并基本完成《计量法》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国家计量法规体系。

三是在计量法律、行政法规制修订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地方性计量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地方性计量法规的制修订一定要遵守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和计量法的规定,加强地方计量立法与国家计量法律、行政法规的协调,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的限制。通过计量法制工程的全面实施,基本建立起以国家计量立法为主、地方计量立法为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计量法规体系。

2、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包括进行计量基础、物理常数、精密测量的方法研究;提升计量基准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及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后续研究;国际物理、化学量关键比对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要组织落实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和“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项目。建立和完善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的国家计量 基准体系,使国家计量基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率由目前的40%增加到70%;同时,加强生物技术、信息工程、精密加工、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的研究。要研究经济发展中社会的计量需求,做好国家和各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发展规划,加大投入,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随国家计量基准的水平同步发展。要建立科学、敏捷、高效的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构建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是组织好计量比对工作,确保相关量值的准确和与国际水平的一致。参加国际物理量关键比对项目达到110项,参加国际化学量关键比对项目达到40项,确保比对结果的国际等效,并争取每年做1~2次主导实验室,提升我国科学计量的影响力。每年组织开展6~7项省级以上计量标准的比对,尽快提升国家专业计量站和地方计量院所的计量能力,并将其作为型式评价、计量器具监督抽查等的技术基础。除国家下达的比对任务外,各地也要根据量值传递、溯源的需要,定期开展比对工作。

三是解决量值传递、溯源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计量新技术、现场快速检测、在线计量检测、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多参数量的计量检测技术开发与计量检测、校准方法的研究;着力解决新材料及纳米技术、新能源、光通信、数字视频、现代加工、环境及大流量、生物技术、大众健康、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重要参量的有效测量;大力推进动态测试、远程校准技术及高新技术领域极端条件下极值、痕量、微量的测试技术研究。

四是做好计量技术法规的制修订及管理工作。对实施5年以上的计量检定规程及计量技术规范进行清理和专家评审论证后,组织进行修订;加快在线检测方法、校准方法技术规范的制定,满足校准市场的需求;跟踪OIML《技术委员会导则》的修订工作,修 订《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章程》,并对部分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进行调整、换届;做好部门、地方、行业计量技术法规的备案工作。

3、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要根据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利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契机,对现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技术保障体系。要通过机构重组,解决同一地区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的业务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在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走向市场的步伐,不断开拓服务范围。要增强科研开发能力,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技术机构,要下大力气抓好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要努力加强计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发人才资源。要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协调落实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渠道和来源,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加大对计量技术机构的投入。2006~2010年,依托省级计量院(所)建立20个国家计量器具质检中心,完善全国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网络;利用全国计量资源,授权建立40个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从源头抓好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产品质量。

二是加强专业计量站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计量站所具有的业内技术、人员和跟踪行业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和资金优势,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专业计量站在参与计量比对和国际交流、承担各项法制计量任务和开展计量校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建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培训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和维护计量技术人员考试试题库,构建考核平台,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每年完成2万名注册计量师的培训、考试工作,建立注册计量师制度,改善计量队伍的整体结构,逐步提高全社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计量检定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4、全面实施计量放心工程。

一是健全商品量计量监督机制,强化商品量计量监督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市场反映强烈的零售商品、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管理。集中抓好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以及零售商店商品量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强化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商品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实现米、面粉、方便面、食用植物油、牛奶、奶粉、茶叶、味精、白酒、啤酒、葡萄酒、纯净水、茶饮料、速冻食品、合成洗涤剂、洗衣粉、洗发液、化妆品、涂料、油漆等20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二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好重点市场和服务领域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开展商贸领域的计量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商贸领域计量监督机制,强化计量监督检查;引导商贸领域率先自律,诚信计量;完善商贸领域舆论监督机制。力争在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商店、集贸市场、餐饮业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加油站加油机受检率达到100%的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3000家集贸市场、3000家餐饮业、15000家商店、3000家加油站为老百姓放心购物计量场所。

三是加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四表、出租汽车计价器等强检工作,保证老百姓用放心表,坐放心车。

5、全面实施计量安全工程。

一是重点做好医疗卫生领域计量专项整治工作。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督机制,强化计量监督;引导医疗卫生领域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计量安全意识,确保在用强检医用计量器具依法实施检定。力争实现县级及县级以下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地级及地级以上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3000家医院为安全计 量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继续重点做好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整治,确保眼镜制配场所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全国创建10000家眼镜店为安全计量眼镜制配场所。

三是认真开展与交通、矿山安全有关的计量专项整治,力争实现有关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强特种设备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保证特种设备用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力争实现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五是加强食品生产、检测及国家级大型工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工作,保证国民吃得放心,保证大型工程质量优良和安全可靠。

6、全面实施计量服务工程。

一是继续培育和发展计量校准市场。制定计量校准监督管理规定,有序地引进竞争机制,指导和规范校准服务行为,使社会计量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企业获得优质低价、方便快捷的计量服务。加强对计量校准市场的管理,杜绝各类不规范的计量校准行为。

二是加强对社会公正计量站的监督管理。组织培训计量管理及检测人员,规范社会公正计量检测服务行为,督促社会公正计量站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每3年组织一次社会公正计量站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通报批评、责令整改;逐步扩大流通领域的社会公正计量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满足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对公正计量服务的需求。

三是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计量服务。要积极支持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依据国家标准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继续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评价工作,认真组织做好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的评价工作,争取每年新增2000家企业取得计量 保证能力合格证书。加快推广C标志,扩大C标志产品发证范围,争取每年新增600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

四是树立全局意识,切实为国民经济服务。包括调整矿山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切实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加快天然气高压大流量计量站的建设,并继续做好国家重点天然气工程高压大流量计量系统的首检,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完成,保证天然气计量交接准确可靠;组织研究岩洞储油计量技术,并对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油库第一期工程的大型储罐组织计量检定,保障油库验收的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与国际油品计量交接方式互通并符合法制计量要求。

五是加强国际计量互认工作。要在总结与荷兰、德国、英国开展型式批准结果互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的范围;争取扩大OIML国际计量器具合格证书的产品范围,增加流量计等产品;研究落实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型式批准多边互认协议方案(MAA),按照国际文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中国计量器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六是加快计量信息化建设。建立对外开放、全国联网的网络平台,提供法规信息、技术法规信息、各类计量资源信息、计量政务信息等,开设咨询和征求意见的交流平台,实现政务公开。

7、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计量工程。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计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组织国家节能监测中心等单位新制定20项节能监测方面的国家标准,修订现行的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资源计量国家标准。

二是提出加强能源计量与节约资源的措施,面向全国广大企业开展能源计量有关法律法规和节能监测技术标准的教育、培训工作,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 的新技术,提高企业能源、资源计量管理的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通过颁发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型式批准、组织后续监督抽查等手段,调整重点能源、资源计量器具许可证的发证权限,强化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资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能源、资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重点能源、资源计量器具的抽样合格率要达到85%以上。

四是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尽快建立新型能源、资源计量仪表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扩大能源、资源计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覆盖范围,保证能源、资源计量仪表有量值溯源的依据和途径。

五是在全国选拔1000家企业,作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先进单位给予表彰,鼓励企业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方法和检测技术,提高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水平。

六、“十一五”期间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支撑条件

1、争取计划和科技部门的支持,将国家计量基标准、有证标准物质和地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中长期经济建设计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2、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拓宽经费渠道,增加对量传体系建设、计量基标准维护、计量比对、计量规程、计量工作、大区工作等现有经费的支持力度,并建立计量科研、计量基标准建设、商品量计量监督、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管、重点市场计量监管等经费渠道,确保每年大约至少要中央财政投入5000-6000万元经费,地方财政投入相当比例的经费,以满足开展各项计量工作的需要。

3、加强与国家和地方立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快计量立法步伐,为计量工作各项 任务的完成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与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制定并落实国家能源、资源计量和节约能源、资源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加快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

6、健全和加强与省以下垂管体制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计量执法力度。

7、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大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计量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化的计量校准和计量公正站等中介服务网络。

8、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计量相关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在省级以上计量院所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开放性实验室,抓好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开发人才资源,建立高业务素质计量专家队伍,改善计量技术队伍的整体结构。

上一篇:生活中的化学专题报下一篇: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