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转换

2024-10-02

职业转换(共10篇)

职业转换 篇1

美国语言学家Rivers曾经说过:“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 语言学习和教学应该是一天中令人兴奋, 精神愉快的一人段时光,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就更应该如此。”

职业学校学生的数语外等基础课一般都是薄弱环节, 尤其是英语课就更是让他们头痛的课程了,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初高中的英语课主要是为了应试而设的, 学生被三天一大考, 五天一小考的的数学模式及死记硬背的语法和知识点的授课方法吓怕了, 早已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就要打破为考试而学英语的怪现象, 使学生真正能够“说”英语, 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它。

我们职业学校英语课堂自从引入了活动教学法以后, 也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 生动活泼的新形势,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出尽法宝, 极力地搞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学起来生动有趣, 这是很值得推行的办法, 但是另一方面, 索然无味, 机械呆板的现象还大面积存在, 教师讲, 学生听依然是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讲得筋疲力尽, 声音嘶哑而收效不大, 出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问题在于教师混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自的地位和作力, 主次颠倒, 在这种课堂上, 教师所起的角色作用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语言错误的纠正者。

有人说, 衡量一节英语课上的好与坏, 关键在于老师讲课的时间, 如果老师讲课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 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要扭转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状况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 交际式教学, 充分发挥学业生学的的热情并积极参与, 关键就是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要彻底进行教师角色转换。

为了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学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懂得从简单的说教者者转换成下面几种身份, 下面以中国劳动出版社教材Lesson six Dialogue为例进行阐述。

1 组织者 (Org a n ize r)

教师应具体设计每一节课, 以各种形式开展交流实践活动。

Lesson six的课程是Using thetelephone (2) 。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复述Using the telephone (1)

Mr Burley:Miss Rose, please get Mr Bright for me at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mpany.The number and extension are in the card file on your desk.Call station-to-station directly.

Miss Rose:All right, well, will you speak with anyone else if Mr Bright is not in?

Mr Burley:No, Just leave a message with his secretary to have Mr Bright cal me back.

Miss Rose:OK.But the line is busy.I’ll keep trying to reach him.

然后由老师导入下一课题Using the Telephone (2) 由学生扮演课文中所给出的角色进行对活表演, 使学生产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欲望。

2 伙伴 (Pa rt n e r)

教师是语言交际的伙伴, 应从平等的身份和态度参加活动, 不要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居高临下的, 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续, 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示范一段对话, 如:

T:I’d like to speak to Mr Davis of the A.B.C Company.Would you get him on the phone, please?

Ss:Of course, please wait, sir.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应使用如电话之类的小道具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去做完这段对话,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对话了。

3 学习的顾问 (Ad vis e r)

教师是学生最生要的信息源, 应能随时向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

例如:Tel (2) 看图例进述课文时, 学生先跟据图片上的提示来问问题, 问完之后, 学生不知道下一步怎样进行复述课文, 这时教师就可以做出适当的提示, 如:可用5个“W”来概括复述, 这5个“W”即时间, 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what, 起因why。

4 控制者 (co n t ro lle r)

即保证教学全过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教师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后, 将表演, 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 但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 思维有极强的踊跃性经常会偏离本节课的目标, 如在05微机班的授课过程中, 老师要求学生的表演最好是生动而形象的, 有的学生就表现的动作夸张, 甚至跳着舞蹈进行对话, 背离了本课的目标, 这时教师就应进行讲评与指导, 最终目的是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下。

5 提示者 (Pro m p t e r)

跟据实际情况, 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例如, 对于英语程度差的学生, 应该给一些容易的活动让他们参加, 如朗读课文, 拼读单词等活动, 而对尖子学生则应该给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 如自己讲述课文或者自演小对话等, 以此来激起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评判者 (As s e s s o r)

教师应能总结经验, 肯定成绩, 提出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当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课程后, 教师应做出评价, 如哪一部分做的好, 哪一部分比较弱, 哪一个学生表现突出等, 都应该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 这样才算是真正完成一节课的全过程。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引导、提示、总结, 发命令的作用, 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还给学生———课堂的真正主人来支配,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我们的英语课堂变成一个趣味盎然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课堂也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职业转换 篇2

John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学校的时候,他可是个活跃分子,还算个小名人呢,毕业后很自然地就在IT行里混。几年下来,虽然也做了几个软件,但是一直对编程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兴奋点。虽说IT业不景气,可他手上的工作一点没少,只是荷包瘪了些。痛苦,郁闷,他也想过跳槽,换一个行业,但是又觉得自己除了编程什么都不会,于是几次心理的骚动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随着年龄的增大,John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从“小John”现在都混成“John哥”了,IT可是个年轻人的行业,John已经觉得身体有些熬不住了,并且IT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给他越来越强的紧迫感--今后的职业生涯该怎么走?

在迷茫困惑中,John找到了成功职业指导中心,在测试和沟通之中职业顾问发现John有销售的天赋,John也谈到曾经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陪同市场部的同事给客户做演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说服技巧很能打动客户,那次,客户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修改意见,就接受了他们的方案,为此他们还好好庆祝了一番,

职业规划师根据他的天赋和性格、兴趣,为他的职业生涯做出了定位和规划,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John几年来一直搞技术,从来没想过自己还可做销售,心中虽有些兴奋,但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可是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John已是中关村一家电子公司的销售总监。他在给职业规划师的E-mail中写道:我以前就象是搁浅的船在沙滩上拉着走,现在就象是冲浪--感觉完全不同。

(成功职业指导中心)

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 篇3

一、语言教师角色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其职业的基本角色是语言教师,确切地说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教师。这要求其首先要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体系,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其次,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修辞知识以及其它如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方言知识。对外汉语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越深越广,教学就越“得心应手”。第三,必须掌握系统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即教学法知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与对象是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教学截然不同。外国留学生来华学汉语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掌握汉语这门工具,且多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及教学法知识,教这样的学生,不仅必须教会其“知其然”,还要教会其“知其所以然”,否则,教学就可能流于形式。第四,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对外汉语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探讨成人学习语言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再有,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其中有不少是零起点的学生,教这样的学生学汉语,懂一门外语无疑使自己“如鱼得水”,否则可能“寸步难行”。在教学过程中,会外语的教师通过汉外语言特点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语的特点,加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最后,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留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在各自国内已受过良好的教育,都会熟练使用计算机。21世纪国际公认的文盲标准已不再以是否识字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是否掌握一门外语,是否会熟练使用电脑为准绳。若不会使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就会落后于时代,同时也有损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角色是扮演一个语言教练,既要向学生演示学习的内容,又要组织学生展开语言实践,还要指导学生练习并检查结果。

二、文化传播者角色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历史表明,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地位不是固有的,而是由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决定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汉语是在汉民族悠久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负载了汉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第二语言教学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还应有文化知识的渗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体系本身蕴含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教给学生至关重要,这样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信息差,增进互相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在对外国人进行汉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比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民俗风情、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知识无所不在,如清明节的来历、中国人对待赞扬的态度及中国人表达礼貌的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必要的目的语文化,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加恰当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对异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异国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及价值观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别人的文化上去理解别人,正确处理异文化间的碰撞,避免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对外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作家作品、名著名篇,还包括世界文学概况和世界一流的作家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三、涉外人员角色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向世界推广本国语言作为一项国策,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样应该重视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于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上发挥大国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对外汉语教师每天都要跟外国人打交道,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扮演着涉外人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修养。与国内大专院校一般教师相比较,对外汉语教师的政治素质变得更为重要。对他们来说,其身份不仅仅代表着是哪门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至少代表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作为国家大专院校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客观地承担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使命。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师认识各种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或显或隐地反映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在外籍学生中间造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然同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通过自己的语言教学宣传中国、介绍中国的政治热情。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时时都能感受到所站的讲台本质上无异于一道国门、一个海关。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这道海关卡住的是来自异邦的误会或偏见,输出的是对中国各种对内对外政策法规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应重视自己的政治素养。

四、学术研究者角色

尽管对外汉语教学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教学问题还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备课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大的如究竟应当怎样处理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才更符合汉语规律和汉语学习规律?小的如在汉语语音教学阶段究竟如何处理音素和语流的关系?究竟如何教会外国人正确地使用“了”?等等,但往往查遍资料也找不到现成的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边备课、边研究、边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师还扮演着学术研究者的角色,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埋头教书,只是教书匠看家的本领;教研结合,才是当代对外汉语教师高素质的体现。因此,汉语教师应增加自觉的科研意识,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更新观念、提高素养。不论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外汉语所在的院校,都应该把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作为衡量对外汉语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

职业转换 篇4

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转换标准的意义

1.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一方面, 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按照学分银行的程序和标准认证为学历教育课程, 避免重复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学历教育课程也可以按照程序和标准转换为相应的资格证书, 通过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等, 促使学校教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教育目标和社会实际的契合。例如,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 计划攻读相关学位, 则可参照学分银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录, 依照程序和标准, 免修免考相应课程, 直接计入相应的学分。

2.拓宽学习成果的作用范围, 以及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获取途径

在校生要获取资格证书突破了先前通过参加职业培训、鉴定考核或考试这一单一途径;同样, 资格证书的持有者要获取学历证书, 也突破了先前按照专业规则, 修完所有课程, 完成一定的学时和学习量才能获得学分这一途径。因此, 认证和转换标准的建立为在校生和从业者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职业能力的多种机会, 充分满足其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概况

1.与学历证书的区别

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知识、技能的能力。我国的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 (工种) 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如执业医师、会计等。职业资格证书是人们通过职前教育或职后教育, 通过相应的技能水平测试而获得的资格认证, 它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的证明, 也是用人单位筛选、聘用人才的主要依据。与学历证书不同, 职业资格与劳动者的现实职业劳动活动紧密联系, 代表职业活动的结果, 用人单位能够预估持证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通过正规学历教育以及学业水平测试而获得的证书, 它代表教育活动的结果, 不同专业反映了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水平, 但用人单位很难仅凭学历证书准确识别和选择人才。

2.类型

职业资格证书从内容上分为从业资格类、就业准入类、水平评价类三种, 从认证主体上看既包括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认证, 也包括行业、企业协会的认证;从范围来看包括国内认证以及国际认证。国际认证例如美国Adobe颁发的Adobe产品专家Photoshop CS证书。

3.来源

职业资格通常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主管,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管。

4.等级

1999 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建立了动态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 并将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 如图1 所示。

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转换的难点

1.二者分属两个体系。 学历教育以学科分类和学科教育标准为依据和导向, 职业资格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和导向, 二者在课程容量、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考核评价等方面既有交集也存在差异。

2.二者缺乏认证、转换的中介。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属于异质性事物, 要双向沟通, 首先要通过路径设计, 找到最佳结合点, 从而转化为同质性事物, 才能实现可比性与融通性。

3.二者起点不一。 学历证书的起点比较划一, 职业资格证书的起点则比较复杂, 有的对应高中及以上学历, 有的对应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还有的对应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4.二者获取难度不一。 学历证书获取难度相对比较均衡, 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因为证书种类的不同获取难易程度也有区别, 有的难度较小通过率较高, 有的难度较大通过率则低。以国家司法资格考试证书为例,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的数据分析, 自2009 年以来全国的平均通过率仅在10%左右, 可见获取难度较大, 说明该证书背后负载的法律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较高, 如图2 所示。

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转换标准的基本结构

1.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学历证书层次的对应关系

我国职业资格的五个等级:高级技师 (一级) 、技师 (二级) 、高级技工 (三级) 、中级技工 (四级) 和初级技工 (五级) 中, 初级工对应初中学历, 中级工对应高中或中专学历, 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对应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以导游证为例, 要从事导游职业, 首先须获得从业资格, 即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另外还需取得导游证, 才能从事导游工作。初级导游员 (中文) 对应高中及以上学历, 中级、高级和特级导游员 (中文) 对应大专及以上学历。

2.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银行标准课程的对应关系

要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转换, 要找到二者在内涵上的最佳结合点, 即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主要包含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知识维度用来描述学习成果所获得的事实性和理论性, 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内容;技能维度描述实践性知识, 其影响因素包括学历教育的学习量、非学历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等;能力维度则描述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包括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及情境变迁的胜任力;情感态度维度涉及的是学习策略、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一是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为依据, 把证书类学习成果划分为若干认证单元, 再把经过学分银行认证的标准课程划分为若干认证单元, 以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依据;二是将二者的认证单元进行比对和差异分析, 具体从认证单元内部二者持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入手, 不是以教材的篇幅或学时数、章节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判断哪些内容是二者共有或基本重合的, 哪些内容虽是二者共有, 但能力要求的程度不同以及差距所在, 哪些内容是一方特有的;三是根据转换规则, 当二者的覆盖率≥60%时, 予以转换, 覆盖率<60%时通过补修衔接课程或学习其他成果单元后予以认证。

(1) 制定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转换标准的依据。一是职业资格证书文本;二是持证人获取证书所应具备的相应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具体而言, 根据某一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行业、颁证机构以及相应的教材、考试大纲来确定。以导游证为例, 导游证是导游人员从业行为能力的证明文件以及国家准许从事导游工作的证件。从某个导游员持有的导游证我们可以看出其级别 (初级、中级、高级或特级) 、语种 (外语或中文导游) 、颁证机构 (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部门) 等基本信息, 以及相应等级下内含的导游人员在知识、技能、业绩、学历以及资历要求方面达到的水平及指标。例如初级导游员、中级导游员、高级导游员、特级导游员在业绩要求方面游客反映良好率分别是不低于85%、90%、95%以及98%。

(2) 制定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转换标准的基本原则。一是学分相仿原则, 认证和转换的资格证书的学分与学历教育课程的学分基本是等量的;二是层次对等原则, 是指非学历证书在认证、转换时与其所对应的学历教育的层次和层级在学习成果的价值上是基本覆盖的;三是符合政策原则, 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和转换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相协调。

(3)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工作或岗位面非常广, 且不同岗位对于知识、技能、能力要求因其复杂性而有所不同, 因此, 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课程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二者分别存在以下五种关系: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一关系、交叉关系以及无法对应和互认关系。一是一对一关系:非学历培训的一个证书对应于学历教育某一课程, 两者所涵盖的学习量相当, 例如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证书可以对应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二是一对多关系:一个证书所涵盖的内容对应于学历教育的多个课程, 例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则能够涵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多门课程的知识量;三是多对一关系:多个证书所涵盖的内容, 对应于学历教育的某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四是交叉关系:多个证书的学习成果对应于学历教育多门课程的学习成果。

3.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转换标准的解释与修订

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学术委员会负责标准的解释工作, 已经发布的标准每五年由学分银行学术委员会审核一次, 根据社会实际需要, 标准需要增减时, 由学分银行组织学科组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职业资格证书 (制度与体系) 》, 海洋出版社。

[2]黄曹华:《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对策综述》, 《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2006年第14期。

职业转换 篇5

关键词:超前型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5-01

1 实现我国中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换已迫在眉睫

1.1 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迅速加入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特别突出的表现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起飞,迅速的带动了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结构的市场分工中,已从当初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转型升级为现在的产业结构既有劳动密集型,又有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及高科技型的,既有水平国际分工又有垂直国际分工的格局。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这种转型升级的势头,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与之相适应。

1.2 是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城市的现代化其构成因素,首先要求的是人均GDP的提高、高端人才的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综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我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已初步完成了初始阶段,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已向国际化城市迈进,大连、青岛、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已在国内形成一种区域化的领军城市。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求劳动力必须从那种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高科技型转化。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必须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 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市场竞争是无穷的,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是无穷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也把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推到了风口浪尖。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深化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寻求新的生长点,使中职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启动点”放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上;“关节点”放在解决“二元结构”的“瓶颈”上;“落脚点”放在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欢迎和需求上。

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现有模式是一种紧跟型。我们所说的紧跟型是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尾随企业的发展,眼睛紧盯着职业的适应性的一种培养样式。其具体表现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低,人才培养内容重复老化,人才培养手段现代化程度低,人才培养外部环境范围狭窄。

3 超前型人才的模式规格

超前型人才是指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现代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样式。

(1)政治思想上的坚定信仰。

(2)文化知识上的宽厚扎实。

(3)专业技术上的熟练娴熟。

(4)纪律作风上的严格过硬。

(5)心理品格上的自信稳重。

4 超前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4.1 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发展内部是根本,外部是条件。只有从内部深化教学的改革,才是启动超前型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动力,因此,“手术刀”必须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入手。首先,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探寻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和规律,站在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教改方案、教学大纲、评价方法与手段。组织精兵强将和学科带头人,编写出高质量、高起点、适合于市场与企业需求的,超前型人才需要的新的校本教材。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2 走开中等职业学校学术科研的新路子

学术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实践证明,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深化教学,是学校办学的一条规律。首先,紧紧抓住教学搞科研。教学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教师的资源和潜力在于教学,从超前型人才的规格模式、目标定位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入手,寻求创新和突破;从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求人才与市场及企業对接路径。其次,紧紧抓住机遇与挑战搞科研。机遇往往都是在国家和社会处在重大转变时期而出现,往往在这样的转折时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科研的主战场。

4.3 要整合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决定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整合和优化同一地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特点,但是基础学科和共同科目具有同一性,办学的理念具有相同性,为此,对资源之间的整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起步时期,各学校可以互联互享。不同校际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联合起来进行交流合作。其次,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目前的一种现象是:高校与高校之间来往密切,资源可以共享;高校与中职之间互相独立运行。高校的实验室、教学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都可以向中职学员开放。这种开放可以实行无偿,也可以实行有偿。

4.4 要科学协调筹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

中职教学必须紧紧扭住理论与实践这两个龙头,实践证明,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堂,犹如鸟的双翼、车之两轮。首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能随便调整教学计划与安排。其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讲清讲透,作为中职的教学对象必须打牢理论上的这两根桩子。再次,要努力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总体来看实践课程的方向是对的,实践的内容也是饱满的。

4.5 要严格行政管理。严格的校纪校风,正规化的办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要保障

这里既要看到中职学校管理的优势,就是学员数量比较少,管理的纵向短、横向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面对面;但是也要看到管理的劣势,就是“学苗”基础差,文化水平相对偏低,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首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变通,不能政出多门,因为各项规章制度就是法。其次,要严格要求,严格教学,严到具体,一严到底。再次,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全校要形成合力,共育人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真正实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5 结语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中职学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找到人才与市场及企业对接的合理路径,塑就高绩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丰友,刘文.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46-48.

[2]张丽娜.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J].高教论坛,2009(8):114-117.

职业转换 篇6

因此, 在当前的职教师资培养发展过程中, 认清“双师型”的本质, 厘清“双师型”的角色要求, 无论对教师、学校还是社会的发展, 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1 相关概念界定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定义, 包含了“双职称” (教师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称, 如既是教师又是会计师等) 、“双证书” (教师既获得学校的相关职称又获得其他行业等级证书) 、“双素质 (能力) ” (教师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如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科研能力等, 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界一个较为普遍和流行的说法) 和“双来源” (就教师队伍的结构而言, 既有专职教师又有企业技师或CEO, 既有本校教师又有其他学校教师等) 等等说法。

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第8条提到:“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 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 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 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得出, “双师型”教师以“双素质 (能力) ”的规范表达较为合适。

2 “双师型”教师需求的概述

2.1 “双师型”教师的供与求

按照重庆市《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12年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85%以上, 其余学校应达到55%以上;到2020年,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90%以上, 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达到85%以上, 其余学校应达到60%以上。

由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联合开展的《2013重庆统计年鉴》“表18.3 主要年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得知, 各类学校的专人教师人数共为289 771人。

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知, 由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认证的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数量仅966人, 由27个区县上报统计的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数量共为2 286人, 仅占专任教师的12.61%, 加上其余未统计的十余个区县“双师型”教师数量, 预计也不能达标。由此可见, 全重庆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达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繁重、时间十分紧迫。

2.2 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的要求

1) 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相关行为规范和准则, 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态度融于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2) 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纵横相交的知识结构, 博大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3) 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突出, 指引学生进行技术操作, 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的建议。

4) 优质的教学能力:将自己所知所见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视野。

5) 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灵活的应对和处理好校园内的教育教学和与企业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等活动的差异。

3 “双师型”教师角色转换及阻碍因素分析

3.1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分析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特点, “双师型”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名专业理论学习的促进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指导者, 还必须是一名企业领导者、行业职业道德的示范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两大类, “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

情况一: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操作课为同一位老师担任时, “双师型”教师的角色由理论课教师转换为实操课教师。前者注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传递, 在组织理论课教学时, 理论要求应适当降低, 要避繁就简, 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组织实践操作课时, 应让学生熟记操作流程, 在动手时注意操作的细节, 避免学生因失误而造成损失,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巩固专业知识, 激发学习积极性。

情况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操作课由不同的老师担任, 由企业高管、高级技师或一线员工担任等情况时, “双师型”教师的角色由一名企业员工转换为课堂教师。前者面对的是企业领导、同事或者下属, 注重的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 实施上级所分配的任务, 尽职尽责;后者面对的是在校学生, 注重的是将企业文化、实践操作分享给学生, 让学生紧跟时代需求, 帮助其成为全能型人才。

3.2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阻碍因素分析

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资料得知, “双师型”教师在角色转换时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角色不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 从课堂走向课堂, 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 实践性较弱。因此, 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 其个人内在观念和心态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行为模式也未做出相应的调整。

2) 资格认证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方式有太多的主观评价因素以及不可控制因素的存在。并且部分学校由于外界的压力, 想在短期内填补“双师型”教师数量上的缺口, 或者是领导者忽视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水平,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 重数量、轻质量, 忽略了教师应有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及考核。

3) 培训条件不充足:科学且完善的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资、时间、场地等等,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各职业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时, 上述条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 “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应对策略建议

4.1 个人观念的转变

“双师型”教师个体作为培育国家专业人才的“第一人”, 应从转变个人观念开始, 使自身不断适应不同的角色所赋予的行为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 优化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 应从实践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 发挥个人潜能, 而不是为了获得“双师型”教师这个职称而考取一个相关证书, 然后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养尊处优, 懈怠自己的教师职责;从企业引进的教师, 应该加强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沟通交流,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促进角色转换

1) 通过激励制度把“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 使其由内至外的享受“双师型”教师所赋予的角色, 而不是把其视为一种任务去完成;

2) 组织科研活动, 加强“双师型”教师间的交流, 增加其学习彼此角色转换的经验技巧的机会, 提升其专业课堂的有效性;

3) 进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等级评比, 让其他教师学习、模仿优异的“双师型”教师的行为特征, 帮助其他教师适应“双师型”教师的行为模式, 以提升其自身的课堂组织及教学能力等等。

5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仅是受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影响, 还有许多外部环境因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角色转换时,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外部环境或者内部个人状态的阻碍。因此, 笔者寄希望于更多的实证研究, 以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凤翔, 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69-74.

[2]张彩侠, 曹彬.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师角色转换[J].科技信息, 2011 (16) :53.

[3]李丽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 :21-22.

[4]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的新角色[J].职教论坛, 2009 (10) :1.

[5]万娥.企业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4.

[6]郑晴云.谈当代教师的情感角色[J].云南教育, 2003 (5) :7.

职业转换 篇7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 即在从学校到工作 (STW) 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 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 (LTCC) , 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 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SCCT) 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 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 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 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 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 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 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回收486份, 有效问卷480份, 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 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 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 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 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 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 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 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 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 30.7%的学生选择能力, 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 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 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 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 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 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 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 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 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 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 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 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 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 “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 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 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 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 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 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 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 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 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 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 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 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 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 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 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 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 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锻炼, 合理膳食, 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 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 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 可见, 个人选择什么职业, 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 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 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 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 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 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 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 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 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 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 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 成为明确的理想, 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 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 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 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 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 其次是就业指导, 占19.4%, 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 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 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 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 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 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 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 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 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 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 因此, 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 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 占29.5%。据统计, 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 2010年将超过700万, 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 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 就会造成文凭贬值, 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 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 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 漫无目的, 全靠运气, 结果处处碰壁, 信心受挫, 可见, 不打无把握之仗, 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 争取社会支持, 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 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 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 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 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 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 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 经济更发达, 企业密集度更高, 就业机会多, 收入水平高,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 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 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 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 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 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 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 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 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 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 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 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 (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 ;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 可见, 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 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 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 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 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敢于挑战, 讲究奉献, 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扬帆起航, 实现自我价值。

(四) 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 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 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 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 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 甚至代为择业。此外, 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Robert W.Lent, Gail Hackett, Steven D.Brow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John D.Krumboltz, Roger L.Worthingt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Mark L.Savicka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6) .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 2002, (5) .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5) .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7) .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J].社会学研究, 2005, (2) .

[9]李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之我见[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 .

职业转换 篇8

本课题依托我省退役运动员职业指导的工作基础, 在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大胆探索, 开展了《关于我省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 目的是希望通过研究, 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合理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课程, 为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经验, 更希望依托有效的理论研究, 开展培训实践, 为退役运动员顺利实现就业提供现实的帮助。

1、研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帮助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运动员职业技能;帮助运动员将运动技能优势转化为职业技能优势;帮助退役运动员成功社会就业, 成功实现职业转换。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采取文献资料法、归纳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我们搜集大量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相关资料作为参考, 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谈话会、运动员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 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退役运动员的实际需求,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各种研究方法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 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文章论题得以逐步拓展、丰富。

3、研究的主旨方向

3.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3.1.1、培训课程要以唤醒和增强运动员再就业意识为重要内容。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培训首先应当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再就业意识, 通过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指导手段, 帮助他们认识社会, 了解自我, 使他们意识到“自信、自强、自立”的“自主择业观”的重要性, 激发和调动运动员自我培训、自我就业意识。

3.1.2、培训课程要结合和发挥运动员自身优势, 注意将运动员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后拥有良好的专业体育技能、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开展职业转型培训将技能优势转化为职业优势。

3.2、开展课程培训的方式

体育行政部门可以主办各类培训班, 也可积极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多方调动和利用各类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丰富的教学、培训资源, 相互配合, 优势互补, 拓宽运动员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途径和运动员接受教育、培训的范围, 增强运动员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4、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内容应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能力、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 综合职业指导、通用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体育类专项职业技能、其他工种职业技能、实习实践等课程, 并建议采用和引进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和教材。

4.1、通用基础知识与技能

4.1.1、语言表达, 介绍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运动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运动员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6-9学时)

4.1.2、公文写作, 介绍公文的格式、行文规则、写作技巧等, 综合提高运动员的写作能力。 (6-9学时)

4.1.3、计算机应用,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的基本操作, 使运动员掌握在日常工作中所需的基本计算机使用和文字处理能力。 (6-12学时)

4.1.4、商务礼仪, 介绍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会面礼仪、交际礼仪, 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正确的礼仪习惯。 (3-6学时)

4.1.5、运动基础知识, 主要对运动员进行从事体育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础通用知识的培训, 如运动生理、营养学、伤病防治等。 (3-6学时)

4.1.6、其他, 其他运动员求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课程。如法律知识、管理学、文秘、英语等。 (6-12学时)

4.2、职业指导

4.2.1、就业形势与政策介绍, 对目前社会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政策进行具体介绍, 使运动员认识社会就业形势, 了解国家有关政策。 (2-3学时)

4.2.2、职业测评与职业生涯规划, 由体育系统职业指导师对运动员个人求职意愿、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测评, 结合社会需求情况帮助其确定职业定位和目标,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6-9学时)

4.2.3、面试技巧, 介绍简历的写法, 面试的着装, 面试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提高运动员在面试中表现能力。 (3-6学时)

4.2.4、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使运动员了解在社会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3学时)

4.3、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4.3.1、体育行业特有工种培训、鉴定、取证, 通过体育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课程的培训, 使运动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具备从事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的能力和素质。 (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和体育场地工) (30-42学时)

4.3.2、通用工种培训、鉴定、取证, 选择社会就业前景好的职业, 对运动员进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使运动员具备从事有关工作的能力。 (30-42学时)

4.4、社会实践、实习

根据就业推荐岗位特点, 设置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岗前实习, 为运动员的面试、上岗做准备以增强运动员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5、结语

构建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 应当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将职业技能教育理念贯穿培训的始终, 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入门、公关礼仪、常用英语列入教学计划, 并根据运动员本身的项目, 重点针对体育行业涉及的岗位特征, 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体育场地与管理方向、游泳指导与救生方向为退役运动员设置专业方向, 突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就业岗位培训, 帮助退役运动员成功实现就业。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采取的是沿用多年的举国体制和自成体系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也使运动员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文化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满足不了就业市场的要求, 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就业上普遍存在困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计划分配的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 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健.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1期.

[2]卢志成等.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困境及对其加强职业教育应对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3]季勇.论新时期退役运动员在就业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姚小林.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5]李永刚.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对策[J].体育成人学刊.2008年第3期.

[6]刘琼.湖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管理模式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7]王进.职业测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缺失及其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

职业转换 篇9

关键词:语码转换,现状,类型,频率,目的

1 语码转换的发展及其现状

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CS) 指的是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显示了对两种语言的使用和功能掌握的程度。语码转换的使用者只适宜于懂得两种语言的人使用。他们注意到了两种语言各有所长, 可以同时利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确切的意思。

1968年, 美国颁布了“双语教学法”, 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笼, 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开始涉足语言课堂。20世纪80年代之后, 加拿大、欧洲、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也纷纷展开了语码转换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发现, 在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师生们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并不是因为语言能力缺陷, 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 研究学者对美国大学13个班级的课堂进行调查, 发现许多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 经常会使用母语来协助解决问题, 但研究学者Duff以及Polio认为, 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言的大好机会。然而21世纪初, 研究学者Cook经过研究调查认为, 排斥母语而一味使用目标语的做法限制了语言教学。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 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他呼吁外语教育者要在课堂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使用第一语言。

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以往研究中, 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的定性研究较多, 实验性研究较少。基于国外学习环境的研究在我国是否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尚未得到证实, 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语码转换情况的实证性研究, 因此, 语码转换的研究道路仍然漫长而充满挑战。

2 语码转换的类型

从语境功能来看, 语码转换可分为情景型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会话型语码转换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以及喻意型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景型语码转换指的是由于参与者、话题或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使用, 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 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会话型语码转换则是由绘画本身的因素引起的。喻意型语码转换是指为改变说话的语气、重点或角色关系而发生的语码转换。

根据语码转换的划分位置来看, 又可以把它划分为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和附加语语码转换 (Tag Switching) 。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之间, 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是在同一个句子或分句内部进行的转换。附加语语码转换知道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

有时, 根据说话人语言水平对语码转换流利程度的影响不同, 也可以把其分为两大类:顺畅转换 (Smooth Switching) 和不顺畅转换 (Flagged Switching) 。说话人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转换时, 没有初始口语、犹豫或长时间的停顿时, 我们就把这种转换称之为顺畅转换。不顺畅转换就与之恰好相反。1995年, 研究学者Muysken结合了结构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提出了另外一种语码转换类型:交替 (Alternation) 、插入 (Insertion) 和词汇等同 (Congruent Lexicalization) 。交替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真正的转换, 它发生在话轮与话轮之间。插入指在一种语言表达的语言结构中嵌入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成分。词汇等同指两种语言享有同样的语言结构, 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换做另一种语言的词汇。

3 高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频率

我们对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共4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包含了100名专业外语学生, 300名公共外语学生) 。下面的表格详细地显示了该校英语教师在不同的英语课程上使用中文的比例 (见表1) 。

另外, 我们还对该校不同教龄的10位英语教师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进行了调查, 得到了以下数据: (见表2)

这些表格显示, 语码转换的频率并不是固定的数值。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与许多因素相关。

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相关。如表1和表2所示, 同样的课堂上, 专外学生由于英语水平较高, 教师就会较少地进行语码转换。但公外学生普遍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和说明课程中的重难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讲课的内容, 就会相应地提高语码转换的频率。

此外, 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还与不同的课程需求相关。表1显示, 不论是公外的学生还是专外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所接收到语码转换频率最高的课程是翻译, 语码转换频率高达78.3%以及74.2%。在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讲解语法, 解释单词还是说明翻译技巧时, 母语表达都是最为有效的。之后便是阅读和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牵涉到许多技巧性的问题, 需要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来进行解释说明, 所以语码转换的频率也偏高。接下来便是听力。在听力课堂上, 面对公外和专外学生, 语码转换频率分别为51.1%和38.5%, 与翻译课堂上语码转换频率相比, 相差甚远。那是因为教师只会在有些学生实在听不懂的地方使用语码转换来使学生明白。最后就是口语课程。“说”是训练学生英语表达的一个主要途径, 口语课堂上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用英语进行交流, 因此应尽量减少语码转换的频率。

表2显示, 教师1至教师10是按照教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的。调查数据结果虽然稍有偏差, 但相对来说, 越是年轻, 教龄越短的教师, 进行课堂语码转换的频率越低。因为年轻教师想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为了显示出更高的英语水平, 很多时候坚持不用母语。而越是年长, 教龄越长的教师, 则会进行较多的课堂语码转换。因为这些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过程, 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能更准确地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 “对症下药”。长期的教学使得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扎实, 能更好地解析课堂上的重难点。

此外, 语码转换的频率的改变还可以受到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 学生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教师的自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语码转换的频率是一个常变量, 是不能用统一的数值来衡量的。

4 语码转换对高职英语教学目的的顺应

首先, 为了更好地教给学生英语知识, 教师们会在英语与汉语之间进行转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需要给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要点, 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或是难以用英语来简单清晰表达的词语, 不如干脆用中文来传达。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 如若完全用英文来进行课堂讲解, 学生会误解甚至难以理解, 这样的语言障碍无疑给课堂带来了许多的干扰。所以, 适当借助中文来进行语码转换, 一是避免了英文翻译的中转过程, 二是减少了翻译中失误带来的理解错误。再者, 教师在一个句子里转换或掺杂不同的语码, 借助中文来解释语法点或语言点,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 适当的语码转换能起到调整师生关系的作用。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 英语是一门“令人头疼又无奈”的课程。若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语码转换, 例如表扬及肯定学生的表现, 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 或者用中文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等, 让学生充满自信、新鲜感和兴趣, 激起学生的愉悦感, 创造出更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有时, 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感情, 也避免引发课堂不快, 教师可以用语码转换来表达对于学生的不满。

5 结语

在高职英语课堂上, 语码转换的使用尤为普遍。很多教师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如此频繁地使用语码转换。教师的语码转换主要具有翻译、解释和组织课堂等语用功能, 是教师在动态的课堂语境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语言选择和顺应, 适当合理地使用语码转换,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王楚安, 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里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 (4) .

[2]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9) .

[3]张发勇.浅析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4]黄成夫.论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1) .

[5]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学刊, 2006 (1) .

职业转换 篇10

一、时空转换

同一时间, 不同空间地理事象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不同时间, 同一空间地理事象表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观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气候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基础。我们可以气候为切入点,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文、植被、土壤、灾害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下列各表列出各种气候类型、降水期及高温期内各地理要素可能出现的变化:

指导学生熟悉以上表格所列内容, 然后做一些时空转换的强化练习:

1. 同地异时: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转换。

例1: (2002全国文综) 读下图回答, 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 Q点 (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 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简析: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雨型, 冬季长江口盐度高。答案: (A)

2. 同时异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转换。

例2:当罗马干旱少雨时 ()

A.拉普拉塔河处于汛期

B.南极科考最佳期

C.我国北方频受沙尘暴侵袭, 大气污染指数增高

D.驯鹿向苔原带迁移

简析:通过题设所给条件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答案: (D)

3. 异时异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转换。

例3:古代, 一队风帆船从我国东南沿海起航, 前往印度作商品贸易, 选择最佳季节航行, 则 ()

A.起航时, 我国沿海台风肆虐

B.起航后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顺水航行

C.返航时, 印度正值旱季

D.返航后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逆水航行

简析:风帆船航行以顺风顺水最佳, 起航时冬季顺风顺水, 返航时夏季顺风顺水。答案: (B)

通过时空转化练习, 初步达到对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了解和认识, 特别是一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地理事象。

二、文图转换

地理图表是地理事物特殊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形式, 它所反映地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其他任何表现形式无法企及的。一种地理事物可能有多种图像表现形式, 掌握文图转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1. 文—图转换:即把地理的文字性陈述转换为地理图像。

例4: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附近时, 杭州风向为 ()

简析:作出台风等压线图即可判断风向。

答案: (D)

2. 图—图转换:即由一种形式的图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图像。常见的图—图转换形式有:地形图—剖面图;等温线

图—等高线图;局部图—整体图;等太阳高度线图—光照图;锋面符号图—锋面图等等。

例5: (2007全国文综)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 a为纬线, b为晨昏线。b线中, M点纬度值最大, N、P两点纬度值相等。北半球4表示某区域。a为纬线, 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 N、P两点纬度值相等。

回答:M点纬度最低为

简析:只需将上图局部光照图转换为下图整体光照图。

答案: (B)

3. 图—文转换:即用语言文字表述图像的准确含义。图—文转换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表述简洁、准确的学科语言。

例6: (2005全国文综)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 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简析:对剖面图和平面图的阅读, 找出其主要的地理信息, 并用地理学术语言表述

【职业转换】推荐阅读:

平面转换07-19

光电转换07-21

转换对策05-11

主体转换05-25

转换服务06-03

转换观念06-05

编码转换06-15

文化转换07-05

地址转换07-22

通信转换08-12

上一篇:头脑风暴后下一篇:英语词汇联想记忆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