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转换

2024-09-19

构造转换(精选4篇)

构造转换 篇1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 上、下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形式上为满足建筑使用要求而差异较大, 或扩大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距离等现象越来越多[1]。因此对平面布置复杂、竖向刚度变化不均匀、上下结构不连续建筑采用单一结构体系是不可行的。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 保持建筑空间工作性能, 实现结构体系改变, 合理设置转换层, 并对转化层工程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 本文根据实际工程情况, 提出了一种能真实反映结构转换层的实际受力状态, 又能便于结构设计工作者应用的方法来进行转换层结构的设计。

1 工程概况

厦门市振华大厦工程, 总建筑面积56 915.39 m2, 地下2层及一个夹层, 上部由A, B, C三个独立结构单元组成, 其中A, B均设计为30层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 C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群房。本工程地下室于1994年施工完毕, 而上部结构在1999年转手续建。为适应销售市场, 甲方建议采用四面悬挑, 缩小开槽尺寸, 从而达到扩大标准层面积、增大商业利益的目的[2]。为此移动原有上部剪力墙的位置, 使设置结构转化层成为必然, 且为满足空间使用要求, 结构专审及甲方意见, 决定A楼在首层顶转换, B楼在5层顶转换。

该工程主要做法为将宽度为3.6 m, 2.5 m的井字槽均改小到2.10 m, 从而使上部墙体分别内移0.75 m与0.02 m, 脱离框支层的托架柱顶, 形成了较大的偏心。为解决这一难题, 此次转换层方案主要有:局部厚板转换层、实体厚板转换层及格构式劲性箱体转换层等方案。

局部厚板转换层与实体厚板转换层均有重量过大, 穿管道、留人孔位置设置困难, 计算分析难, 不经济等特点, 因此本文选用应用最为广泛, 理论也较成熟的格构式劲性箱体转换层方案。该方案具体做法为:

1) 用巨型转换大梁与普通框支梁组成格构, 再在上、下两边各设250 mm厚板, 从而形成一劲性箱体。其中所涉及的托架柱及上部墙体都应涵盖在转换大梁中, 因此将建筑东、西断面及南、北梁断面的转换大梁截面设为1 750 mm×2 350 mm, 1 200 mm×2 350 mm, 即为原设计框支梁600 mm×2 350 mm的3倍与2倍。

2) 将转换梁下的托架柱作为斜柱, 即把柱顶宽度分别作为1 750 mm和1 200 mm, 使其与转换大梁宽度一致。从而使这种设计符合“高规”[3]中的相关规定, 即“梁下部主筋全部通到柱内”与“框支柱应有部分钢筋延伸到框支梁以上一层墙体内”。

3) 在两转换大梁之间设置少量加劲梁或加劲板 (竖向) , 且把180 mm板厚改为250 mm。

2 结构设计及分析

2.1 主要设计参数

该工程位于厦门市东渡路和规划路的交界处, 地区场地类别二类, 地震烈度7度, 建筑设防烈度7度, 地面粗糙度为A类, 基本风压取值为0.83 k N/m2。振华大厦层高、剪力墙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等主要参数详见表1。

2.2 梁式转换、箱式构造转换层整体结构分析

本工程采用程序软件PKPM进行整体计算。具体操作为:先用空间杆系程序“TAT”进行计算;再用壳元程序“SATWE”进行复合, 框支剪力墙计算及配筋则通过连接平面有限元程序“FEQ”进行计算;最后, 运用“TAT-D”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地震波采用程序自带的波形。其中在用SATWE对转换层进行计算时, 应详细考虑箱形转换层的结构性能, 即刚度与同尺度下的实心厚板相比较弱, 但抵抗变形能力及承载力却明显优于梁式结构, 是一种介于梁式转换层与实心厚板转换层之间的结构体系。因此, 在建模时应采用等刚度的梁柱结构进行替代。

2.3 梁式转换、箱式构造转换层局部结构分析

对于梁式转换、箱式构造转换层局部结构分析, 当前应用较广的方法是在用SATWE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再用FEQ平面有限元分析程序作局部计算[4], 从而求得大梁的内力与配筋。作为对比, 作者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工况下转换层结构进行平面有限元及空间有限元分析。

用ANSYS进行建模时, 楼板和剪力墙采用Shell63单元, 梁柱采用Beam188单元;柱荷载及楼面荷载均需荷载离散化后分别加到对应的节点上;后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计算得出荷载位移见图1。

结果得出:

1) 空间有限元分析得出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比平面有限元分析计算值小11.8%~34.3%与21.3%~56.8%, 与实际更为接近, 能较好的反映出箱形结构的主要受力特点。

2) 通过断面应力求得构件内力, 可得出:外荷载不变情况下, 箱形结构的受力性能优于梁式结构。这是因为箱形结构上、下两层楼板部件不仅可以改善框支梁、框支柱自身的受力性能, 而且能便于楼层剪力逐渐地向筒体及下部结构传递, 从而避免了转换层自身成为抗剪薄弱层, 这使箱形结构的“面外受力性能”均得到充分发挥。另外, 箱形结构本身具有抗扭刚度大的特性, 利于考虑耦合作用下层间抗扭作用。

3 结语

通过对振华大厦采用梁式转换、箱式构造转换层的设计分析, 可得到以下结论:

1) 梁式转换、箱式构造转换层结构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能, 能减小自身应力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力集中, 使应力分布更趋合理, 从而具有降低构件内力, 提高结构可靠度、刚度等方面的优点。

2) 通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结构进行空间和平面分析, 可得出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更适合用于结构内力分布计算, 应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凯, 盛小薇, 吕志涛, 等.高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板式转换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 2000, 30 (3) :45-48.

[2]张小荣.振华大厦转换层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3]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4]赵琼梅.云南汇都国际C座转换层设计分析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转换视角多联想构造引出妙法来 篇2

1 构造函数

解由x, y为正实数, 易得

点评 本题通过变形, 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 构造出函数, 再借助函数的单调性将复杂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简单的不等关系, 解法奇特, 让人赏心悦目.

2 构造方程

例2 (2012年浙江高考文科第9题) 若正数x, y满足x+3y=5xy, 则3x+4y的最小值是 () .

整理得

由Δ= (5+5t) 2-4×15×3t≥0得

解之得

评注通过构造关于某个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借助方程有解则Δ≥0构建不等关系来求最值, 不走寻常路, 值得体会.

3构造三角函数

评注本题若直接从代数的角度求解难以找到切入点, 通过式子的结构特征联想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构造三角函数来解题, 优化了解题思路.

4 构造不等式

5 构造向量

当且仅当b=λa (λ>0) 时取等号, 即有

评注根据题目的特点构造向量, 再根据向量数量积蕴含的不等关系“a·b≤|a|·|b|”来解题, 解答显得灵活巧妙、简捷.

6 构造方差

例6已知实数a, b, c, d满足a+2b+3c+4d=20, 求a2+2b2+3c2+4d2的最小值.

解由a+2b+3c+4d=20得

点评根据题目的特点联想到统计知识中的期望和方差, 再根据方差的非负性及公式Dξ=Eξ2- (Eξ) 2构造不等关系解题, 求解犹如神来之笔, 让人回味无穷.

7 构造数列

点评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 分别联想到“等差中项”通过构造等差数列来解题, 解答过程思路清晰, 简捷明快.

8 构造几何模型

例8求证:

证明欲证原式只需证

故原式成立.

评注“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数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其中“以形助数”更是每年高考的热点, 当题设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时, 构造几何模型或联想某种几何图形来分析问题往往使问题的解决显得简捷、直观.

9 构造矩阵

例9已知数列{xn}, {yn}满足

x1=2, y1=1, 求数列{xn}, {yn}的通项公式.

解将已知条件写成矩阵表达式

于是

于是

解之得

评注二元线性递推关系与二元矩阵有着紧密的联系, 恰当的构造矩阵, 利用矩阵变换大大降低了计算难度, 解答起来显得方便、明快.

1 0 构造对偶式

例10 (第24届全苏数学竞赛) 设a1, a2, …, an∈R+, a1, +a2+…+an=1, 求证:

解令

点评 通过给待证式左边的式子匹配两个与之结构对偶的式子, 一起参与运算, 使问题加以解决, 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对称与和谐之美,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构造转换 篇3

关于专门用语及固有名词的翻译并不是涉及翻译本质的问题, 看似简单, 只要一一对应即可。但是, 此项翻译确是中日翻译中最为耗时耗力的工作, 因为译者所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 特别是关于高科技的专业词汇、外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在日语中多是用片假名所表记。这时就需要翻译人员利用专业的词典、参考书或通过网络检索等方法来找出适当的日语词汇。例如:数据通信 (データ通信) 、图像通信 (イメージ通信) 、数字数据通信网 (デジタルデータ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本地分組交换网 (ローカルエリアパケット交換通信網) 、有线电视 (ケーブルテレビ) 、光纤传输网 (光ファイバー電送通信網) 、古腾堡 (グーテンベルク) 、莎士比亚 (シェークスピア) 、罗杰大辞典 (ロジェ英語類語大辞典) 、金里奇 (キングリッチ) 、洛特 (ロット) 、瑟蒙德 (サーモンド) 、国会山 (キャピタル?ヒル) 。

除此之外, 一些企业名称的翻译也应该注意, 香港的太古集团应当翻译成“スワイヤ?グループ”、台湾的电脑公司宏基应该翻译成“エイサー”, 而不应该将其直接表记为日本的汉字词汇。

二、汉字词汇的问题

中日翻译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对汉字词汇的翻译, 请见以下例子:

供需两个市场力量在现实社会里是无所不在的→需要と供給という二つの市場の力は現代社会の至る所で働いています。

翻译文中对于“市場の力”的翻译过于笼统, 具体意思不够明确, 应翻译为“市場を支配する力”或“市場価格の決定要因”比较好。

因为供需不同→需要と供給が異なるから。

这种汉日翻译虽然听者也能明白, 但是却过于暧昧, 应翻译为“需要量と供給量の関係が異なる”。

全国首家自助邮局在穗出现→全国で初めてのセルフサービス郵便局出現。

日语中是没有“郵便局が出現する”这样的表达形式的, 所以翻译为“開局”比较贴切。

用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和意图自行设计和制作爱心贺卡→利用者は自分の構想と意図で心を込めたグリーティングカードをデザインできる。

“構造”和“意図”虽然可以将汉语词汇直接译为日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可是翻译成“創意工夫”更显地道标准。

我的心好像有个结打住, 无论如何都打不开→私は心をだんご結びにしてしまったかのように、固く閉ざしてしまいました。

在日语中并没有同样或相近的惯用表达, 所以有时很容易被错误地翻译为“心をだんご結びにしてしまったかのように”。此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悩みがある”或“悲しいことがある”。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 汉语中的汉字词汇与日语中的汉字词汇虽然一部分字形相同, 但是词义不尽相同,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这部分词语直接翻译成日语, 会导致错误的翻译, 从而误导听者或读者。因此,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大量阅读日本的原文著作或多听日本的新闻报道, 尽量揣摩地道的日文表达, 从而培养译者良好的日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简而言之, 即“如果是日本人是如何表达的”, 这是作为一名翻译者应该时刻牢记的准则之一。

三、汉语独特的表现

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对文章的意思理解得很透彻了, 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日语表达出来的尴尬。这时较为简单的直接翻译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问题, 所以遇到此类的文章时应该脱离字面表层的形式, 转而理解上下文及相关背景, 再将其深层的意思用地道的日语表达出来, 不必拘泥于简单字面的意思即可,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译”。下面横线处是一些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处的翻译为较为正确自然的翻译) 。

面临的是一个千载难逢而又充满挑战的历史机遇。→またとない可能性に満ちたチャンスが待ち受けている。

●私達の挑戦を待つまたとないチャンスがある。

为了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了很多工作。→両国国民の相互理解と友好を促進するため、様々に貢献された。

●両国国民の相互理解と友好を促進するために力を尽くしてこられた。

既然已经来到世间, 就该在世上落实人生的脚步, 为人民而付出。→この世に生まれてきた以上、地に足をつけて人生を歩み、人に奉仕した。

●せっかくこの世に生まれてきたのですから、その証として人の役に立ちたいものです。

今年要抓出一批典型, 以点带面, →年内に数カ所のモデル炭坑を誕生させ、全国の炭坑に目標レベルを示すことにより。

●今年中にまとまった成果をあげ、もって他の範となし。

可以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随心所欲自我服务一番。→静かで快適な環境の中いつでも好きなときにできるセルフサービスが可能になった。

●これからは静かで快適な雰囲気の中、利用者が自分の手で思いのままに郵便手続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る。

四、统语构造、语序问题

汉语中的语序构造与日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如果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按照日语的语言习惯, 反而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而翻译出来的句子将会引起歧义或误解。例如:电脑和网络强大的储存及传输能力。

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为“コンピュータとネットワークの巨大な保存およ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的话, 日本人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但是将以一句话分开翻译成“コンピュータの巨大な保存能力”和“ネットワークの強力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的话, 可能更利于听者明白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让所有的人都能很方便的取得→全ての人々にとても便利に取り出せるようにさせる。

让每个人不论教育背景, 只要有兴趣, 都可以随意浏览名家作品→それぞれの人に教育程度がどうであれ興味さえあれば皆自由に有名作家の作品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させる。

使我有所领悟:人生是“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私に人生は「何も持っていけない、ただ業だけが自分とともにある」と悟らせた。

以上三个句子都是使役句, 如果都是用日语的使役句翻译的话, 句意虽然明白, 但是会显得很不自然, 翻译的痕迹过于明显。这是因为翻译的日语句子中主语和使役形动词分别出现在句首和句尾, 相隔过远。汉语中的习惯是:一般“让”、“使”等使役动词放在句首, 后面紧接着就是使役的内容, 所以显得比较简单明了。与汉语相比, 日语中如果主语位于句首, 使役动词位于句尾, 容易给听者带来不安定感。以上三句话也可以不翻译成使役句, 而是根据句意译成“誰でも便利にデータを入手できる”、“教育レベルはどうであれ、興味さえあれば、どんな人でも有名作家の作品を閲覧できる”、“私はこのとき悟った。~と。”

摘要:本文对汉日翻译的词汇选择和构造转换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且列举了一些日常教学中经常被人错误翻译的实际例子, 进行归纳总结, 主要包括“专业词汇、固有名词的问题”、“汉字词汇的问题”、“汉语独特的表现所引起的问题”、“统语构造、语序问题”等。并分析了导致这四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注意点。

关键词:汉日翻译,词汇选择,统语结构,构造转换

参考文献

[1]陈百海.简明日语句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安西徹雄.翻訳英文法[M].东京:バベル?プレス, 1982.

[3]大原信一監修, 遠藤紹徳, 武吉次朗.『翻訳』東方中国語講座:第四巻[M].東京:東方書店, 1990.

[4]今富正巳.中国語.日本語翻訳の要領[M].東京:光生館, 1973.

构造转换 篇4

关键词: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法,存在问题,构造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中, 当上下楼层的结构形式不一样时, 往往通过设置转换层来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受力相当复杂, 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

1 当前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多、高层建筑中, 开发商多要求建筑物具有完备的建筑功能,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也往往首先想到采用结构转换层来完成上、下层建筑物功能的转换。但一些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进行转换层设计时显得无从下手, 没有可操作、可遵循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来进行结构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转换层设计没有相关的可遵循的设计准则, 使设计人员难以进行结构选型、截面确定、计算模型确定、计算方法确定, 计算结果应用以及配筋方法的实施等一系列结构设计步骤。这种现状与我国当前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转换结构层具有与一般结构层相比结构重量大、结构层刚度大、几何尺寸超大、受力复杂等特点。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意味着转换结构组成了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它们设计的是否合理、安全、经济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结构造价、施工费用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转换层结构的受力特性、截面选择、设计计算方法以及配筋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 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指导。

现有的转换层设计方法, 主要是针对形式简单、受力相对简单的转换梁, 对于受力复杂的转换梁还没有深入研究。即便是对于形式简单的转换梁, 其受力性能也没有完全清楚, 而往往是互相混淆, 设计概念不明确, 设计原则不准确。对于转换梁的配筋方法也仅限于用普诵梁的配筋方法加以套用, 造成转换梁截面超大、配筋偏多、配筋构造无法实现、施工困难等现象。而对于厚板式转换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其设计方法还是空缺, 还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设计方法指导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2 梁式转换层的构造要求与结构设计的方法

由框支主梁承托转换次梁及次梁上的剪力墙, 其传力途径多次转换, 受力复杂。框支主梁除承受其上部剪力墙的作用外, 还需要承受梁传给的剪力、扭矩和弯矩, 框支主梁易受剪破坏。这种方案一般不宜采用, 但考虑到实际工程中会遇到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平面布置复杂的情况, 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结构不宜采用框支柱、次梁方案;A级高度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 但设计中应对框支梁进行应力分析, 按应力校核配筋, 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 为了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 提高其抗震能力, 在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 可以将一部分剪力墙落地, 并贯通至基础, 做成落地剪力墙与框支墙与剪力墙协同工作的受力体系。

2.1 转换梁的截面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结构设计工作普遍采用的转换梁截面设计方法主要有普通梁截面设计、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深梁截面设计和应力截面设计等方法。

普通梁截面设计方法。直接取用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程序 (如TBSA、PKPM系列、丁Al等) 计算出的转换梁内力结果, 按普通梁进行受构件承载力计算。

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方法。在《高层建筑混凝上结构技术规程》中, 规定“框支梁为偏心受拉构件,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计”, 即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设计。按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将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转换梁截面上的应力换算成截面内力, 但这是一种比较麻烦的事情。分析表明, 根据转换梁的截面内力 (M、N) 按偏心拉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根据 (V) 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在没有条件对梁式转换层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时, 可采用有关表格计算转换梁的截面内力。

2.2 转换梁的设计

2.2.1 转换梁不宜开洞, 若需要开洞, 洞口宜位于梁中和轴附近。

当洞口直径 (或洞口宽度、高度中的大者) ≤hb/4 (hb为转换梁的高度) 时, 可采取洞口加筋、洞边加网片予以构造加强。当洞口直径>hb/4时, 开洞位置需位于跨中In/2区段 (ln为转换梁净跨) , 且洞口上、下部按上、下弦杆进行加强配筋。当洞口直径>hb/3时, 需进行专门有限元分析, 根据计算应力设计值进行配筋。为减少矩形洞口角部应力集中, 可将洞口直角改为圆角或洞口角部加腋角。洞口上、下弦杆必须采取加强措施, 箍筋要加密, 以增强其抗剪能力。当洞口内力较大时, 可采用型钢构件来加强。

2.2.2

转换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

2.2.3

转换梁上、下主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为0.3%, 抗震设计时, 一、二、三和四级抗震等级分别为0.5%、0.4%、0.35%和0.35%。

2.2.4 转换梁中主筋 (纵向钢筋) 不宜有接头;

有接头时, 宜采用机械连接, 且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不应超过全部主筋截面积的50%, 接头位置尚应避开上部剪力墙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2.2.5

转换梁上部主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 下部主筋应全部贯通伸入柱内。

2.2.6 转换梁箍筋要求为:

梁支座边距柱边0.21。 (ln为转换梁净跨) 或1.5hb (hb转换梁的高度) 范围内箍筋应加密, 加密区箍直径不小于10mm, 间距不大于100mm, 加密区最小面积配箍率为:一级为0.8%, 二级为0.7%, 三级时0.6%, 四级时0.6%;非抗震设计时0.5%。上部剪力墙门洞下方 (洞宽+2hb) 范围内转换梁箍筋也按上述要求加密。

2.3 框支柱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框支柱截面尺寸一般系由其轴压比计算确定。地震作用下框支柱内力需调整:抗震设计时, 框支柱的柱顶弯矩应乘以放大系数, 并按放大后的弯矩设计值进行配筋;有地震组合时, 一级、二级框支柱承受的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设计计算值分别乘以1.50、1.25的调整放大系数;剪力调整: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框支柱的数目不多于10根时, 当框支层为1~2层时, 每层第根柱承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 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框支柱的数目多于10根时, 当框支层为1~2层时, 每层每根柱承受的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 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框支柱剪力调整后, 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 框支柱轴力可不调整。框支柱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 抗震等级一级时不小于1.2%, 二级时不小于1.0%, 三级时不小于0.9%、四级及非抗震设计时不小于0.8%。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大于200mm, 且不小于80mm, 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4%。

框支柱箍筋应沿框支层全高加密。加密区体积配箍率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不小于1.5%, 三、四级时不小于1.0%;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间距不小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非抗震设计时,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间距不小于150mm。

框支柱节点区水平箍筋原则上可同柱箍筋配置, 当框支梁、转换梁腰筋配置及拉通可靠锚固时, 可按构造要求设置水平箍筋、拉筋。

2.4 上部剪力墙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上部剪力墙布置时, 应注意其整体空间完整性和延性, 注意外墙尽量设置转角翼缘, 注意门窗洞口尽量居于转换梁的跨中, 应尽量避免无连梁相连的延性较差的秃墙。转换梁上墙体竖向钢筋在转换梁内的锚固长度, 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e,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

3 结语

目前, 国内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逐渐增多,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通过对梁式转换层的设计思路和构造要求的深入了解,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方式和构造设计方法是关键。结构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与使用性能, 同时也与建筑的经济性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华海, 蒋沧如.《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7 (12) .

[2]周青.《论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J].四川建材.2008 (6) .

【构造转换】推荐阅读:

构造条件07-16

构造划分07-19

构造05-10

火山构造05-12

构造单元05-14

构造分析06-02

装饰构造07-29

地质构造08-02

屋面构造08-09

体系构造08-15

上一篇: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下一篇:完善乡镇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