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样式

2024-08-31

构造样式(共4篇)

构造样式 篇1

苏北盆地整体是在新生代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下的拉分盆地。金湖凹陷腰滩地区其构造发育除北北东走向的石港二级断层外, 其余均为三、四级断层呈近东西向展布, 以断鼻、断块、断背斜构造型圈闭发育为特征。

1 腰滩地区石油地质特征

腰滩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主要沉积盖层由古近系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及新近系盐城组组成, 其勘探主要目的层为古近系地层;石港断层是区内主要的控制地层沉积与构造发育演化的二级右旋走滑大断层, 呈北北东走向, 受石港断裂的控制, 沿其断裂带派生发育了一系列平面上与之斜交的次级断层, 构造极其复杂, 构造圈闭类型主要为断鼻、断块型圈闭;在凹陷的发育演化过程中, 自下而上主要发育了古近系泰州组、阜宁组二段、四段和戴南组等多套砂岩储集层, 以三角洲前缘相砂体为主;构造是控制油气藏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凹陷已分别在上述各储集层段发现油层并获得工业油气流, 对于腰滩地区, 目前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阜一、阜二、阜三及戴一段砂岩储层中, 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2 腰滩三维工区构造样式特征

在地质构造研究中, 所研究的对象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虽然任何一种特定的地质构造, 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从区域范围来看, 这些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形式, 即构造样式。构造样式是指同一区域应力场或同一期构造变形下三维空间所产生构造形变的总和, 其变形构造要素主要有断裂、褶皱及其排列组合等。依据构造样式的概念, 可释义同一区域应力场或同一期构造变形的规模大小, 而应力场的大小决定着构造样式的规模大小, 控制构造样式的级别;同一期构造变形的外延即构造样式具有构造发育演化时间的阶段性, 应力场的性质不同可造成各阶段构造样式的差异;对于具有旋回演化历史的盆地, 构造样式的发育具有叠加性, 后期构造样式叠加在前期的构造样式之上。现今所见的绝大多数构造样式都以叠加型的构造样式出现的。

2.1 顺向断阶构造样式

顺向断阶构造是金湖凹陷的主要构造样式之一。其形成机制是随着沉积凹陷的发育, 沉积盖层不断加厚, 致使基岩断块的倾斜角增大, 进而使基岩断块上覆的较易滑动盖层向盆内倾滑, 产生一系列倾向与斜坡倾向大体相同的断层, 构成顺向断阶构造样式, 或随着主控同沉积大断层 (如本区的石港断层) 的活动, 在其下降盘一侧派生一系列的与主断层同倾向补偿断层而形成断阶状的剖面特征。

2.2 掀斜旋转断块构造样式

掀斜旋转断块构造样式是指断块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反, 它是地层在单剪应力作用下朝一个方向旋转而成, 以正断层控制的“骨牌式”断块组合为特征, 各断块底部断层基本平行, 断块旋转轴向与断层走向平行而形成的断块掀斜形态。掀斜断块既可以是单一掀斜, 平面上形成带状 (或雁行状) 的鼻状构造条带, 也可以是地垒式掀斜, 即由一组相背而掉的断层而形成地垒式构造。

2.3 沉积补偿构造样式

沉积补偿型构造样式往往主要发育于地堑中或由于主断层活动而形成“y”型配套断层, 或对偶相向而倾的断层形成地堑型。表现为下部受侧向挤压, 上部裂张, 顶部陷落, 即形成“下挤、上张、顶陷落的卷心菜式”断裂背斜相伴生的特点。受地堑的两条边界对倾基底断层影响, 随着深度的增大, 两条断层距离逐渐变小, 地堑范围逐步收缩, 尤其在铲形断层的作用下, 由于铲形断层向下产状变缓, 使下部的可容空间变小, 在持续的张扭应力作用下, 堑内地层沿两侧同生正断层的铲形斜坡向沉积中心滑动。由于靠近断层下降盘的地层滑动速度较断陷中央快, 断陷边缘靠近断层的地层大量沉陷, 导致中央地层增厚并形成上拱现象。或当控制补偿的主断裂上盘向深凹陷急剧下掉时, 与断裂下盘之间就会出现空隙, 上盘岩层填补空隙而形成补偿断层;补偿断层与主断裂组合, 形成堑背形构造样式。与此同时, 两侧斜坡上的地层沿同生断层面不断向沉降中心滑动。该构造样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主断裂的沉降速度及上覆岩层的沉积速度。

2.4 堑背型构造样式

该种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石港断层的上升盘。石港断层在区域上位于宝应斜坡的北翼, 向东为唐港构造带, 在地层的沉积发育演化过程中, 整体呈北高南低特征, 石港断层及宝应斜坡的发育, 使地层整体南倾, 促使掀斜作用增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斜坡走向大致平行的次级北倾或南倾断层。剖面上断层相互交切, 垒堑相间, 或垒中有堑, 或堑中有垒, 在南北向剖面上则形成堑背型构造样式。平面上沿断层走向或断层相交处形成断鼻或断块构造圈闭。

2.5 小幅度背斜、断背斜构造样式

金湖凹陷在区域右旋张扭应力场背景下, 存在着多处的局部挤压应力场, 腰滩地区石港断层上升盘就是其中的一个。这种局部的挤压应力场在腰滩地区石港断层上升盘表现的尤为明显。正是该局部挤压应力场的存在, 形成了腰滩地区小幅度背斜、断背斜构造样式。石港断层、宝应斜坡、唐港构造带及柳堡低凸起的发育是该区局部应力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周荔青, 吴聿元等.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 (4) :334~344

[2]王立志, 花志兰, 朱杰平等.金湖、海安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2006, 12, 内部资料

[3]毛凤鸣, 陈安定, 严元锋等.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气成藏特征及地震识别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 (6) 827~839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样式研究 篇2

1 区域地质背景

徐家围子断陷带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断陷群中的一个断陷, 近北北西向展布, 南北向长80km, 中部最宽处有40km, 面积5350km2。断陷总体呈现为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 西与古中央隆起带以断层相隔, 东侧与尚家-朝阳沟隆起带呈斜坡过渡, 一般认为经历了前白垩纪的基底形成阶段、火石岭组沉积时期的初始断陷阶段、沙河子组沉积时期的强烈断陷阶段、营城组沉积时期的断拗转化阶段以及登娄库组沉积时期的坳陷阶段[3][4]。

2 伸展构造样式

正断层是伸展构造的基本要素, 本区断裂以NNW向、NNE向为主体, 几乎全为正断层。对徐家围子断陷的伸展构造样式进行总结研究, 主要有如下几种伸展型构造样式 (图1) :

2.1半地堑 (箕状断陷)

半地堑 (箕状断陷) 是张裂型盆地较为常见的一种构造样式。徐家围子断陷是由徐西、徐中两个深大断裂控制的半地堑系统, 这两条深大断裂, 控制徐家围子断陷的发育演化过程, 使其带有明显西断东超断陷特征。箕状断陷是指断陷盆地一侧断层发育, 形成一侧由主干弧形或铲形正断层控制的不对称盆地, 在我国中新生代盆地中较为发育, 这种构造样式中发育陡坡坡折带和多级缓坡坡折带, 它们对沉积、储层的展布和隐蔽油气藏的成藏具有控制作用[5]。箕状断陷是徐西、徐中断裂控制徐家围子断陷沉积作用的典型形式。

2.2 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统

多米诺式半地堑是由连续的多个半地堑组成的构造样式, 由多米诺式正断层或铲式正断层控制。这种构造样式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断陷的中部, 在杏山次坳中最为发育, 由徐西、徐中断裂控制的两个箕状断陷组成。

2.3 地堑

对于伸展型的盆地来说, 地堑构造样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地堑通常形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 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 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 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 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 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徐家围子断陷从北至南皆发育这种构造样式。

2.4 铲形断裂

铲形断裂为正断层, 断面弯曲, 上陡下缓, 凹面向上, 呈梨状或铲状, 具有走滑性质, 多为拉伸作用或重力作用导致断层的上盘向下滑动形成, 徐家围子断陷徐西和徐中两条大断裂多表现为这种构造样式。

2.5 坡坪式断裂

坡坪式断裂由断坡-断坪相间组成, 属正断层, 具有走滑性质, 上盘地层容易形成褶皱, 整体上为一复合型构造, 是在较弱的拉张作用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类型构造样式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断陷的北部。

2.6 滑动断阶

是盆地边缘因断块差异沉降所形成的沉积斜坡地形呈阶梯变化的一种构造样式, 在斜坡上可以发育多个断阶, 组成滑动断阶带, 这种构造样式在徐家围子断陷区广为发育。

3 挤压构造样式

徐家围子断陷在伸展拉张作用形成演化过程中, 发生过两次大的挤压构造反转, 形成了一系列挤压型构造样式。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多条地震剖面的分析, 总结出如下几种挤压型构造样式 (图2) :

3.1断弯褶皱

这种构造样式是在挤压作用下, 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位移会使上盘的断坡部分逆冲到下盘的断坪之上, 上盘岩层受断层面形态制约而发生褶皱变形。该构造样式主要发育于徐家围子断陷升平-兴城断弯褶皱带上。

3.2 断展褶皱

断展褶皱构造样式是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 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形成的。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断层的断坡密切相关, 但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 而且是在断坡形成的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这意味着逆冲断层沿着断坡的位移逐渐消失以至停止, 褶皱实际上是塑性应变的地质表现。该类构造样式主要分布在榆西断展褶皱构造带上。

3.3 挤压背斜

挤压背斜构造样式可以是后期挤压作用形成, 也可以是同沉积阶段挤压作用形成,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的波浪式起伏。徐家围子断陷在两次的挤压反转作用下都容易形成挤压背斜, 一般发育于断陷的中部, 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靶区。

3.4 断背斜

断背斜是由断裂控制错断并控制的特殊背斜构造样式, 多为后期在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形成, 徐家围子断陷的中部较为发育, 这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

3.5 正反转

正反转构造是由早期的张性断层, 在后期转变为压性形成的一种反转构造。绝大多数正反转构造产生于张性盆地演化的反转期, 即应力场转变为压应力场的时期。正反转构造可以划分为断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大类。徐家围子断陷发育主要发育断裂型及褶皱型正反转构造, 前面所述的一部分断背斜也属于正反转。

结论

徐家围子断陷是由徐西、徐中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系统。主要发育地堑、半地堑、铲形断裂、坡坪式断裂、滑动断阶等伸展构造样式;以及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挤压背斜、断背斜、正反转等挤压型构造样式。

参考文献

[1]姚超, 焦贵浩, 王同和, 等.中国含油气构造样式[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2]杨克绳.中国含油气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殷进垠, 刘和甫, 迟海江.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演化[J].石油学报, 2002, 23 (2) :26-29.

[4]刘德来, 陈发景, 唐建人, 等.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J].地质科学, 1996, 31 (4) :397-405.

构造样式 篇3

伊通盆地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之间, 沿北东向纵贯吉林省的中部, 位于郯庐断裂带的北段西半支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自南向北分为莫里青断陷、鹿乡断陷、岔路河断陷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每个构造单元里又分为西北缘断褶带、中部凹陷带、东部坡折带三个构造带, 其中西北缘断褶带构造最为复杂, 构造样式多样。本次构造样式的研究主要针对岔路河断陷西北缘断褶带。

伊通盆地是新生界的沉积盆地, 其内沉积了巨厚的古近系地层。据钻井、测井及古生物资料研究显示, 伊通盆地地层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前古近纪沉积地层、古近系始新统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 渐新统万昌组、齐家组, 新近系中新统岔路河组和第四系地层。

2 伊通盆地构造演化

伊通盆地是在古近纪时期形成的, 经历了早期断陷湖盆发展阶段—稳定沉降阶段-差异沉降阶段—构造反转5个阶段:

2.1 早期断陷湖盆阶段 (双阳组沉积时期)

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 边界断裂开始活动, 并伴生了少量基底正断层。盆地开始整体沉降, 逐渐成为滨浅湖至半深湖环境, 接受了双阳组地层沉积。

2.2 强烈断陷湖盆阶段 (奢一段沉积时期)

随着盆缘断裂活动加剧, 进入强烈断陷湖泊沉积阶段, 水体加深, 广泛发育深湖-半深湖泊体系。

2.3 稳定湖盆沉降阶段 (永吉组沉积时期)

奢岭组一段沉积末期, 边界断裂活动强烈, 断陷迅速加深, 南北方向隆凹相间的格局开始出现, 欠补偿的较深湖-深湖环境广泛发育。

2.4 差异沉降阶段 (万昌组和齐家组沉积时期)

该阶段基本延续永吉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 沉降速率减小, 保持广阔的滨浅湖环境。整个伊通盆地沉降沉积中心转移到北部, 区域沉降幅度大, 沉积了较厚的万昌组、齐家组地层。

2.5 构造反转阶段 (齐家组和岔路河组沉积时期)

齐家组发育滨浅水沉积体系为主, 物源供应不充分, 湖盆逐渐萎缩, 盆地开始以挤压应力为主。

伊通盆地类型特殊, 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由右行张扭分离运动到左行压扭会聚运动的全部演化过程, 且由于块体间应力释放和重力不均衡作用, 张裂和挤压变形具有脉动式的活动特征, 盆地演化过程极其复杂, 不是简单的张性或压性盆地的演化模式。

3 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

构造样式是指一组具有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 都有着密切联系。构造样式反映了盆地发育的力学环境和构造背景。不同构造样式的组合, 其发育规律又决定了油气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因此构造样式是连接沉积盆地背景分析和局部变形机制研究的纽带。

岔路河断陷几经构造运动, 分别形成了挤压逆冲叠瓦状构造样式、走滑正花状构造样式、正断层截断构造样式3种构造样式。

3.1 挤压逆冲叠瓦状构造样式 (图1)

由一组产状彼此相近、形态相似的铲式逆断层像屋顶瓦片一样叠置而成。断面上陡下缓, 似铲状, 断层垂向位移和横向位移相差不大。逆冲断层的上盘地层遭受剥蚀, 越靠近山体一侧地层剥蚀越严重。伴随断层形成一些断鼻、断块构造, 断层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 在具备生、储、盖条件下, 该类构造是形成断层-岩性、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场所。该类构造样式主要分布在奢岭地区的北段、波太地区的南段。

3.2 走滑正花状构造样式 (图2)

正花状构造是裂谷反转特征性构造样式, 在横切构造带的剖面上, 陡倾的、切入基底的走滑断层使基底面平移, 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基底拼接在一起, 并产生剖面的错位, 向上撒开的分支断层在剖面上造成正断层位移。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 其断层有正断距也有逆断距, 组成地层

总体表现为背斜特征, 断层间为地垒或地堑断片。该类型构造主要发育2号断层以北X30近附近, 发育有正花状构造, 在具备生、储、盖条件下, 该类构造是形成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3.3 正断层截断构造样式 (图3)

较晚形成的压性构造使正断层截断。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西北缘C49井区该类构造样式为主, 由于该类构造形成时期较晚, 且地层较陡, 盖层封堵比较困难, 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目前针对该类构造样式钻探的2口探井均见到较好显示, 但试油以水为主。

伊通盆地是在西北缘、东南缘边界断层控制下形成和发育的走滑型盆地, 盆地内构造应力场复杂, 断裂异常发育, 造成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 即不同的断陷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 即使是同一构造单元, 不同地段构造样式也不同, 尤其是西北缘, 构造样式更加复杂。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油气聚集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因此研究构造样式及其分布, 对于寻找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启军, 等, 伊通盆地演化与成藏动力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2) [1]侯启军, 等, 伊通盆地演化与成藏动力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2)

构造样式 篇4

1 加蓬盆地地质概况

西非板块演化起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冈瓦纳大陆解体。在整个板块演化过程中, 非洲东西部的大部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和漂移期两个构造阶段[5,6], 形成了上坳下断的“双层结构”, 下部裂陷期层序伴随裂谷和火山活动, 发育湖泊和局限海环境下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而上部漂移期层序随海平面不断升降变化, 发育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台地、三角洲和浊流沉积, 大西洋的分裂是由南向北的。西非地区板块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即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陆克拉通阶段 (前裂谷阶段) 、中-晚中生代以来的裂谷阶段及过渡阶段、中生代末—第三纪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或后裂谷坳陷阶段) (图1) 。[7]

加蓬盆地可分为北加蓬次盆、南加蓬次盆、内陆次盆和南巴雷内高地四个主要的构造单元 (图1) 。加蓬盆地已开发的油田152个, 其中北次盆103个, 南次盆47个, 内陆次盆2个。目前盆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为45亿桶, 天然气可采储量为850×108 m3。从待发现的油气资源来看, 加蓬海岸盆地待发现的油气资源丰度为7500万桶油当量 (USGS, 2000) 。从已开发的油田及储量来看, 北次盆开发程度高, 而同为沉积中心的南次盆开发程度低, 特别是对南次盆盐下地层的研究程度低, 那么对南次盆的勘探研究对整个加蓬盆地就有了重大的战略意义。

2 加蓬盆地盐下断裂构造结构及样式

与其它大陆内裂谷盆地一样, 例如:国内的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等东部断陷盆地, 以及国外的东非裂谷盆地 (如阿尔伯特盆地等) 、北大西洋边缘裂谷盆地 (如阿斯图里亚斯等盆地) 、南大西洋西缘的巴西坎普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等, 裂谷时期形成的加蓬海岸盆地因受非洲、南美板块旋转漂移产生的NNE-SSW向拉张应力影响, 具有典型的伸展构造特征, 在断裂机制上发育一系列的张性断裂。另外, 由于大西洋洋中脊附近广泛发育的转换断层存在, 使得区域在后期又叠加了走滑应力场。该文通过解剖加蓬X、Y工区内部断陷体系特征, 对南加蓬次盆盐下层序的断裂构造特征解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 盆地结构分析

加蓬盆地南西-北东向结构特征, 盆地东部的维阿凹陷与西部的登泰尔凹陷均为半地堑式结构, 中部为甘巴凸起, 在凸起斜坡带上发育一系列南西倾正断层所组成的断阶 (图2) 。

通过对以上南大西洋加蓬裂谷盆地结构解剖不难看出, 加蓬裂谷盆地为典型的结晶基底卷入式伸展构造, 其总体构造格局由一系列倾向东或西向的基底断裂控制的地垒、地堑或半地堑相间组合而成。凹陷低地一般为地堑或半地堑结构, 局部隆起高地为地垒式结构, 次级凹陷斜坡发育由一系列西倾的正断层组成的断阶。

2.2 盐下断裂构造样式分析

2.2.1 断层分级

前人通过断裂的延伸长度、剖面断距、切割深度或与层位的切割关系、断裂两侧岩性和厚度变化、断裂形成及持续活动时间等, 结合断裂对盆地 (或凹陷) 形成演化以及对盆地 (或凹陷) 内构造、沉积、层序及圈闭的控制程度大小来进行断裂级别划分。该次研究在断裂分级上,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 断裂规模, 即断裂的平面延伸长度和剖面断距大小。

(2) 切割深度或与层位的切割关系。

(3) 形成时间及持续活动时间。

(4) 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5) 对构造格局乃至沉积作用的控制程度大小。

通过以上划分原则, 加蓬海岸盆地断裂可分为控制盆地边界一级断裂、控制盆地二级构造单元 (如凹陷及隆起) 的二级断裂、控制盆地内三级构造单元 (如洼陷) 的三级断裂、以及三级构造单元内的四~五级断裂, 而研究区块处于南部次盆内, 所以断裂主要为二级~五级断裂 (如图3所示) 。

2.2.2 断裂期次分析

在断裂期次分析上, 前人的研究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该研究在断裂活动期次分析上, 现阶段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根据前人研究, 大致可以将区内断裂活动分为四期:裂谷早期活动基底断裂、裂谷期持续活动基底断裂、裂谷期盖层断裂及裂谷期后断裂 (即盐上断裂) 。该文主要讨论的是盐下断裂结构, 所以以前三个为主要论述对象。 (图4)

(1) 裂谷早期活动基底断裂。

此类断裂形成时间早 (前裂谷期) , 属于基底卷入型断裂, 一般止于基辛达组, 对早裂谷期地层 (基底砂岩及基辛达组) 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后期停止了活动 (图4) 。

(2) 裂谷期持续活动基底断裂。

一般为早期卷入型基底断裂演化而来的深大断裂, 在同裂谷期继承性生长, 至断坳转换期乃至裂后期由于构造反转可再度复活, 控制洼陷或断块的边界断层常具备这种特征, 例如Y区块的F3断层、X区块的F2、F3断层等。一般终止于埃詹加组盐岩 (图4) 。

(3) 裂谷期盖层断裂。

此类断裂属于沉积盖层型断裂, 形成时间较晚, 一般为断坳转换期以及裂后期形成的。断坳转换期形成的盖层断裂对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规模有限, 对克拉伯组及登泰尔组地层沉积厚度具有一定的影响。裂后期形成的盖层断裂不控制沉积作用。强烈的构造运动可使该类断层下切很深甚至接近基底 (图4) 。

2.2.3 断裂的剖面组合样式及构造几何形态分析

加蓬海岸盆地裂谷时期以发育广泛的张裂构造为显著特点, 以正断层为主。这些中-高角度正断层与东部的盆地边缘近于平行, 组成一系列地垒、地堑、半地堑以及掀斜断块。盆地早期发育垒、堑相间构造, 晚期则以断面西倾的“多米诺”式构造为主。

断裂组合特征可以概括为同向型和反向型两大类。同向型断裂构造样式是指一组倾向相同或相近的断裂组合, 而反向型是指一组倾向相反的断裂组合 (图2) 。研究区断裂几何形态主要有旋转平面式和铲式两种 (图5) 。

(1) 旋转式平面断层。

旋转式平面正断层是南大西洋两岸裂谷盆地断裂的主要构造样式之一, 根据断层与被断岩块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反向旋转式平面正断层和顺向旋转式平面正断层, 可分别形成反向掀斜构造和顺向掀斜构造, 掀斜构造可进一步发展为多米诺式构造, 甚至半地堑或地堑构造。Ⅲ级断层和Ⅳ级断层可能具有旋转平面式正断层特征。这类断层在两岸诸盆地深水和浅水区均普遍发育, 尤其在次级洼陷斜坡上特征更明显。

(2) 铲式断层。

加蓬裂谷盆地断裂构造的另一类样式就是铲式断层, 一般为盆地或次级洼陷边缘控制沉积和构造格局的边界断层。

2.2.4 断裂展布特征

平面上, 受裂谷期北东-南西向拉深应力影响, 形成的一系列张性断裂走向应力与盆地边缘海岸线近于平行, 与古拉张应力垂直。通过断裂构造地震解释方法的不断试验, 以地质模式为指导, 对全区断裂系统进行了剖面解释, 完成了主要断裂的平面组合。共解释出3条控制洼陷的二级断裂, 9条控制局部断块的三级断裂。研究区内断裂的分布主要有两个方向, 即北北西-南南东及北西-南东向, 而且Y工区主要发育北北西-南南向断裂, X工区北北西-南南东及北西-南东向断层均有发育, 而以北西-南东向断层为主。

3 结论及认识

(1) 盆地类型及盆地结构特征:均为基底卷入型伸展盆地, 盆地结构由地垒、地堑或半地堑相间组合而成。凹陷低地一般表现为地堑或半地堑结构, 局部隆起高地一般表现为地垒式结构。

(2) 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盐下地层发育一系列受伸展作用控制的断层, 主要为旋转式平面断层以及铲式断层, 主干断裂走向垂直古应力方向, 后期随着板块旋转漂移, 大致与现今海岸线平行, 倾向主要向海倾斜。这一系列断层组成了地堑、半地堑、地垒以及掀斜断块。

(3) 通过整个工区断裂体系剖面解释及平面组合, 明确了研究区主要断裂展布特征。区内断裂的分布主要有两个方向, 即北北西-南南东及北西-南东向, 而且Y工区主要发育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 X工区北北西-南南东及北西-南东向断层均有发育, 而以北西-南东向断层为主。

摘要:裂谷时期形成的加蓬海岸盆地位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 地处非洲西海岸, 是阿普特时期形成的众多盐盆之一, 大体位于北纬1°和南纬4°之间。加蓬盆地中阿普第阶盐构造对后裂谷的沉积物的变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后期逐渐形成了盐下和盐上两种不同的构造样式。由于裂谷内盐下复合盐构造、伴随快速相变的盐上速度场等地震资料问题使得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有一定难度, 从而造成盐底、盐下构造落实遇到问题。通过对加蓬盐下地层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建立了加蓬盆地盐下断裂复杂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 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加蓬盆地,构造演化史,断裂构造,断裂展布

参考文献

[1]IHS.Gabon Coastal Basin[R].IHS Basin Monitor, 2012.

[2]Michael R.Lentini1.etc, Geodynamics of the central South Atlantic conjugate margins: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potential[J].Petroleum Geoscience, 2010 (16) :217, 229.

[3]Christopher Aiden-Lee Jackson.GSA Bulletin[J].2012, 125 (516) :746-761.

[4]关增淼, 李剑.非洲油气资源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7-17.

[5]江文荣.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 (3) :397-402.

[6]裴振洪.非洲区域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 2004, 24 (1) :29-33.

上一篇: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分析下一篇: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