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样式要求

2024-09-19

论文写作样式要求(共12篇)

论文写作样式要求 篇1

教师论文写作要求与样式

(一)题名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四)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至8个词作为关键词。

(五)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附于文末。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七)样式标准:

(1)封面:

⒈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体,居中);

⒉副标题(黑体,小二)当然,副标题可有可无;

⒊单位及姓名(楷体,三号,居中)。

(2)内文:

⒈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体,居中),注意正文中的标题下方不能出现作者单位及姓名;

⒉摘要(与标题之间空一行,仿宋,四号)

⒊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仿宋,四号)

⒋正文内容(与关键词之间空一行,仿宋,四号);

⒌正文中编号类标题(黑体,三号)如:

一、……

⒍参考文献(宋体,小三)

(3)页面设置:

A4纸,上下边距为2厘米,左右边距为2.5厘米,行距为25磅。

论文写作样式要求 篇2

一、指向写作,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大概, 十位教师中有九位会抓住这个空白, 要求学生进行补白, 想象彭德怀此时的内心世界, 写一段话。这个补白练习是传统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经典样式之一。那么它的实质是不是指向了写作呢?非也。这样的读写结合, 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笔来潜心解读彭德怀的内心, 受到情感的感染, 教学价值指向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这是典型的“以写促读”的阅读教学策略。在指向写作的视野里, 这样的读写结合屏蔽了文本的留白艺术, 对学生的习作恰恰留有不小的病根子。其实, 这样的“读写结合”只要再向前跨出一小步, 就是我们追求的“指向写作”的教学了。我也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正当学生在交流中为彭德怀的爱所感动时, 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像你们这样具体描述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此时, 学生从情感的激荡中回过神来, 将阅读思维聚焦到了这个留白的形式上来。我随即引出“留白”这一写作知识的教学, 让留白的写作知识融合学生对留白形式表达效果的体验, 投射进了学生的写作图式。

从教学的价值指向来看, 抒写感想性的读写结合, 离指向写作的教学主张还有一段路。那么, 以丁有宽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仿写课文中的经典句式、段落的读写结合应该是指向写作了吧?我们认为它和“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主张有联系。但是, 这种“读中仿写”难逃机械化训练的嫌疑, 学生处于被写的地位, 是一种刻意的模仿。我们主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是基于我们对小学生习作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把握, 把课文中蕴藏的写作知识、技巧与小学生习作中正遇到的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两者的对接点找出来, 转化为核心教学内容。课文中学到的写作知识, 学生可以较为快捷地用于自己的习作, 或为日后的写作做一积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联系自己的写作悟得有用的写作知识, 更重要的是滋养了敏锐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培养的一种阅读思维。

二、指向写作, 不是写作知识的简单说教

“指向写作”, 不少人担心它刻意抛弃课文的“思想情感”, 刻意挖出课文中的写作知识进行简单说教、灌输。陈俊老师认为管老师的《理想的风筝》“不像是在给学生上语文课, 倒像是大学的作品分析课甚至是作家班的培训课” (《阅读教学决不能主攻“指向写作”》, 小学语文教师2013.5) ;徐如松老师则担心管老师如此“狂轰乱炸”, 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 或者“不知所措” (《应该“欣赏”什么》,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11语文) ;等等。事实上, 这种担心早在我们实践“指向写作”之初, 已进入我们的控险意识, 而他们进一步提醒我们要注意创新的风险意识。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 我们首先应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作文需要, 进行专业的发掘和选择; 其次是有效地教学, 确保学生体验到所教写作知识的表达效果, 追求心领神会的境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为名家名篇, 就小学阶段可以挖掘的写作知识很丰富: (1) 遣词方面, 像“已是傍晚时分”“游兴未尽”“踏着暮色”“循声望去”等文气十足的词语的运用; (2) 造句方面, 写到“热茶”和“宿鸟扑翅”等采用了情境交融的写法, 意蕴丰富; (3) 构段谋篇方面, 两次对天游峰的描写, 两次对扫路人外貌的描写, 语境不同, 写法不同, 表达目的前后关联; (4) 文章记事的主体是“我”与老人的对话情节, 形式上以人物的话语独立成段, 内容上不是事实性的全部对话, 而是作者根据写作目的精心选择的, 跳跃性地情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程度, 可以发掘的写作知识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写作知识, 教什么?我教这篇课文时, 重点选择了关于对话情节叙写的写作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原因是, 当时班级学生的习作中已经有了人物对话叙写的相关知识:人物话语独立成段, 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等。但同时也集中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如实地叙写人物的对话过程, 在话语记叙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上缺少自觉的意识, 对话情节显得冗长啰唆。

教学这个写作知识, 为了避免简单说教, 我在激活学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假想性地演绎作者叙写“我”与老人对话的写作构思过程, 尽可能地在情感和写作思维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1) 我将对话分成三段, 让学生发现这段对话记叙的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回合, 不是他们在小屋里聊天的全部。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他们拉家常时其他可能说的话。 (3) 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个回合的话, 发现其中的秘密——围绕文章的写作目的来选择。 (4) 要求学生尝试变换三个回合对话的顺序, 发现这三次对话的顺序在表达目的上具有情感变化的递进关系, 是作者情感发展的三个主要节点。 (5) 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这三个回合对话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体验这样写作的表达力。 (6) 课后, 要求学生采访自己佩服的人, 有选择地记叙对话过程, 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佩服之情。结果, 效果非常好。

三、指向写作, 不会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陈俊老师担心阅读教学一旦“指向写作”就会弱化文本内容的理解, 削弱人文的熏陶作用, 还担心阅读教学会从重内容理解分析的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重写作形式的烦琐分析 (《阅读教学决不能主攻“指向写作”》, 小学语文教师2013.5) 。这是有道理的, 可惜片面了一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从来没有忽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内容的理解恰恰是指向写作的起点。事实上, 小学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 其内容的90%, 教师稍加指点, 学生就能读懂, 而余下10% 的内容一般不需要也不值得我们教师花90% 的精力去教。课堂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向写作的教学上, 这就是建刚著名的“90%与10%”之说。

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时候, 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障碍不是生活知识、体验的积累, 而是对文本写作形式的陌生。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这一天, 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 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 一看, 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 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有很多学生一时读不懂:竺可桢爷爷为什么一下子兴奋得年轻了几十岁?研究后发现, 原来是学生读不懂这段对话。这里出现了提示语省略的对话形式, 学生没有经验, 读起来稀里糊涂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对话形式, 根据情节发展弄清楚每句话是谁说的, 学生自然就读懂了内容。就这个情节, 要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热爱, 还得从写作知识的教学入手, 仅仅靠“读得好奇一点”“读得快一点”“读得紧凑一点”之类的朗读指导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具体做法是: (1) 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充提示语, 复习提示语写作的相关知识; (2) 比较朗读, 体会课文省略提示语的好处——从节奏上表现了竺可桢爷爷想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迫切心情——几年等一回。此时的教学, 恰恰是在指向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

四、指向写作, 不一定要纠结于原文作者的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 还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有人认为应该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 而指向编者的写作有“剑走偏锋”的危险。针对建刚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诸向阳老师的《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 (《小学语文教师》2013.5) 和山东师大潘庆玉老师的《“指向写作”是否“剑走偏锋”?》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9语文) 两篇文章将原文与课文进行了比照, 得出建刚此课例中所教的写作知识有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之嫌, 分析入木三分, 真诚与严谨可鉴。我想, 大多数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的年轻教师读了他们的文章, 一定会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顿生警惕之心。建刚对此在《或有不同热爱相同》 (《小学语文教师》2013.6) 中的“四”做了针对性的回应, 想必可以使心怀警惕的教师茅塞顿开。建刚认为, 从教材编者的角度看,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理所当然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 不必纠结于原文, 不然教材都照搬原文岂不省事?建刚不认为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就降低了所教“文章之法”的水准, 是否迎合学生写作需要是判断“文章之法”高低的标准。

《理想的风筝》一文, 如果忠实于原文作者的立意、构思和文字之妙来进行“指向写作”的教学, 小学生不是囫囵吞枣, 就是稀里糊涂。建刚基于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应具有的内在联系”, 对小学生来说从不同角度选择“同质”事件来写人物是最基本的写人之法, 就像练武术中蹲马步、走梅花桩一样, 追求的是童子功。如果忠实于原文选材的全面、自由, 那么对小学生来说不但难以消化, 而且很有可能会助长学生为了字数而堆积故事的毛病。

再说, 当下的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内容主题来编排文选的, 编者在对原文进行二度创作时考虑更多的也许是便于学生读懂内容, 而不是刻意地呈现“文章之法”。指向写作, 我们所发掘和教学的“文章之法”不一定是编者主观意识中的, 是我们教师基于“指向写作”主张、基于学生作文实际需要的三度创造。所以说,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一定是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 也不一定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 第一指向的是学生的写作。课文也好, 原文也好, 在我们眼里终究是个例子, 是为我们教学所用的例子。

正像有所感悟一样, 我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 是不是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值得指向写作?事实上, 有很大的难度。我为了进行课例研究, 经常在选择具体的课文上发愁, 要找到一篇能充分展示指向写作教学主张的课文真的有难度。因此, 我认为,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 它只是一种新的主张, 是一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 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主张、样式不是敌对的双方, 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它们的结合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成为可能。

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样式 篇3

一、指向写作,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大概,十位教师中有九位会抓住这个空白,要求学生进行补白,想象彭德怀此时的内心世界,写一段话。这个补白练习是传统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经典样式之一。那么它的实质是不是指向了写作呢?非也。这样的读写结合,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笔来潜心解读彭德怀的内心,受到情感的感染,教学价值指向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这是典型的“以写促读”的阅读教学策略。在指向写作的视野里,这样的读写结合屏蔽了文本的留白艺术,对学生的习作恰恰留有不小的病根子。其实,这样的“读写结合”只要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我们追求的“指向写作”的教学了。我也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正当学生在交流中为彭德怀的爱所感动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像你们这样具体描述彭德怀的内心世界,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此时,学生从情感的激荡中回过神来,将阅读思维聚焦到了这个留白的形式上来。我随即引出“留白”这一写作知识的教学,让留白的写作知识融合学生对留白形式表达效果的体验,投射进了学生的写作图式。

从教学的价值指向来看,抒写感想性的读写结合,离指向写作的教学主张还有一段路。那么,以丁有宽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仿写课文中的经典句式、段落的读写结合应该是指向写作了吧?我们认为它和“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主张有联系。但是,这种“读中仿写”难逃机械化训练的嫌疑,学生处于被写的地位,是一种刻意的模仿。我们主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基于我们对小学生习作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把握,把课文中蕴藏的写作知识、技巧与小学生习作中正遇到的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两者的对接点找出来,转化为核心教学内容。课文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学生可以较为快捷地用于自己的习作,或为日后的写作做一积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联系自己的写作悟得有用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滋养了敏锐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培养的一种阅读思维。

二、指向写作,不是写作知识的简单说教

“指向写作”,不少人担心它刻意抛弃课文的“思想情感”,刻意挖出课文中的写作知识进行简单说教、灌输。陈俊老师认为管老师的《理想的风筝》“不像是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倒像是大学的作品分析课甚至是作家班的培训课”(《阅读教学决不能主攻“指向写作”》,小学语文教师2013.5);徐如松老师则担心管老师如此“狂轰乱炸”,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或者“不知所措”(《应该“欣赏”什么》,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11语文);等等。事实上,这种担心早在我们实践“指向写作”之初,已进入我们的控险意识,而他们进一步提醒我们要注意创新的风险意识。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我们首先应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作文需要,进行专业的发掘和选择;其次是有效地教学,确保学生体验到所教写作知识的表达效果,追求心领神会的境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为名家名篇,就小学阶段可以挖掘的写作知识很丰富:(1)遣词方面,像“已是傍晚时分”“游兴未尽”“踏着暮色”“循声望去”等文气十足的词语的运用;(2)造句方面,写到“热茶”和“宿鸟扑翅”等采用了情境交融的写法,意蕴丰富;(3)构段谋篇方面,两次对天游峰的描写,两次对扫路人外貌的描写,语境不同,写法不同,表达目的前后关联;(4)文章记事的主体是“我”与老人的对话情节,形式上以人物的话语独立成段,内容上不是事实性的全部对话,而是作者根据写作目的精心选择的,跳跃性地情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可以发掘的写作知识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写作知识,教什么?我教这篇课文时,重点选择了关于对话情节叙写的写作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原因是,当时班级学生的习作中已经有了人物对话叙写的相关知识:人物话语独立成段,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等。但同时也集中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如实地叙写人物的对话过程,在话语记叙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上缺少自觉的意识,对话情节显得冗长啰唆。

教学这个写作知识,为了避免简单说教,我在激活学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假想性地演绎作者叙写“我”与老人对话的写作构思过程,尽可能地在情感和写作思维上与作者产生共鸣。(1)我将对话分成三段,让学生发现这段对话记叙的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回合,不是他们在小屋里聊天的全部。(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他们拉家常时其他可能说的话。(3)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个回合的话,发现其中的秘密——围绕文章的写作目的来选择。(4)要求学生尝试变换三个回合对话的顺序,发现这三次对话的顺序在表达目的上具有情感变化的递进关系,是作者情感发展的三个主要节点。(5)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这三个回合对话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体验这样写作的表达力。(6)课后,要求学生采访自己佩服的人,有选择地记叙对话过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佩服之情。结果,效果非常好。

三、指向写作,不会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陈俊老师担心阅读教学一旦“指向写作”就会弱化文本内容的理解,削弱人文的熏陶作用,还担心阅读教学会从重内容理解分析的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重写作形式的烦琐分析(《阅读教学决不能主攻“指向写作”》,小学语文教师2013.5)。这是有道理的,可惜片面了一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从来没有忽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恰恰是指向写作的起点。事实上,小学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其内容的90%,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读懂,而余下10%的内容一般不需要也不值得我们教师花90%的精力去教。课堂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向写作的教学上,这就是建刚著名的“90%与10%”之说。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时候,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障碍不是生活知识、体验的积累,而是对文本写作形式的陌生。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有很多学生一时读不懂:竺可桢爷爷为什么一下子兴奋得年轻了几十岁?研究后发现,原来是学生读不懂这段对话。这里出现了提示语省略的对话形式,学生没有经验,读起来稀里糊涂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对话形式,根据情节发展弄清楚每句话是谁说的,学生自然就读懂了内容。就这个情节,要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热爱,还得从写作知识的教学入手,仅仅靠“读得好奇一点”“读得快一点”“读得紧凑一点”之类的朗读指导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具体做法是:(1)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充提示语,复习提示语写作的相关知识;(2)比较朗读,体会课文省略提示语的好处——从节奏上表现了竺可桢爷爷想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迫切心情——几年等一回。此时的教学,恰恰是在指向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

四、指向写作,不一定要纠结于原文作者的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还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有人认为应该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而指向编者的写作有“剑走偏锋”的危险。针对建刚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诸向阳老师的《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小学语文教师》2013.5)和山东师大潘庆玉老师的《“指向写作”是否“剑走偏锋”?》(《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9语文)两篇文章将原文与课文进行了比照,得出建刚此课例中所教的写作知识有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之嫌,分析入木三分,真诚与严谨可鉴。我想,大多数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的年轻教师读了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顿生警惕之心。建刚对此在《或有不同 热爱相同》(《小学语文教师》2013.6)中的“四”做了针对性的回应,想必可以使心怀警惕的教师茅塞顿开。建刚认为,从教材编者的角度看,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理所当然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不必纠结于原文,不然教材都照搬原文岂不省事?建刚不认为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就降低了所教“文章之法”的水准,是否迎合学生写作需要是判断“文章之法”高低的标准。

《理想的风筝》一文,如果忠实于原文作者的立意、构思和文字之妙来进行“指向写作”的教学,小学生不是囫囵吞枣,就是稀里糊涂。建刚基于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故事应具有的内在联系”,对小学生来说从不同角度选择“同质”事件来写人物是最基本的写人之法,就像练武术中蹲马步、走梅花桩一样,追求的是童子功。如果忠实于原文选材的全面、自由,那么对小学生来说不但难以消化,而且很有可能会助长学生为了字数而堆积故事的毛病。

再说,当下的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内容主题来编排文选的,编者在对原文进行二度创作时考虑更多的也许是便于学生读懂内容,而不是刻意地呈现“文章之法”。指向写作,我们所发掘和教学的“文章之法”不一定是编者主观意识中的,是我们教师基于“指向写作”主张、基于学生作文实际需要的三度创造。所以说,“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一定是指向原文作者的写作,也不一定是指向课文编者的写作,第一指向的是学生的写作。课文也好,原文也好,在我们眼里终究是个例子,是为我们教学所用的例子。

正像有所感悟一样,我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是不是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值得指向写作?事实上,有很大的难度。我为了进行课例研究,经常在选择具体的课文上发愁,要找到一篇能充分展示指向写作教学主张的课文真的有难度。因此,我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它只是一种新的主张,是一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主张、样式不是敌对的双方,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它们的结合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成为可能。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国税群口快板写作样式 篇4

国税十年创辉煌

执笔:湖南省郴州市国家税务局陈友训

打竹板,嗒嗒响,我们上台来表演。

载人飞船上了天,财政资金有保障。

举国上下奔小康,税收事业挑大梁。

机构分设已十年,十年国税创辉煌!

嘿!十年国税创辉煌!

完成任务数头桩。

勤征细管严稽查,培植税源是本行。

均衡入库抓得紧,严格考核保质量。

连续十年超计划,良性循环打硬仗。

(白)哎,你们一年收多少税? 一十三亿多一点,人平收税超百万。

二数执法责任制,依法治税作用大,“四铁”精神要发扬,从严治队效果佳。

责任追究不留情,公开公正又公平。

经验载得京华去,郴州人会说普通话。

三数改革是动力,观念更新靠自己。

三项改革连台戏,税收又开新天地。

人事改革新机制,机构改革高效率,征管改革保税收,勇立潮头创佳绩。

四把文明建设夸,与时俱进力度大。一年一个新主题,龙腾虎跃你我他。内强素质两手抓,外树形象创最佳。上下联动齐努力,众手浇开满园花。

五数队伍建设好,提高素质少不了。创建学习型系统,市局党组发号召。教育培训掀高潮,工作学习大提高。歪风邪气被压倒,国税又有新面貌。嘿!国税又有新面貌。

六数税收信息化,内外网络皆畅通。

金税工程运行好,《湖南征管》真实用。信息共享已实现,数据处理大集中。评税软件已过关,不用纸笔可办公。

七数廉政与党风,“两个务必”记心中。“十条禁令”要遵从,为税清廉不放松。

“两权”监督出新招,微机监控效率高。不蔓不枝开鲜花,香远亦清多妖娆。

八数服务讲规范,优质高效树榜样。首问制、承诺制,一窗式、一站式,程序简化不麻烦,事情办结限时间。

优惠政策全兑现,上下一致得表扬。

九数基建有成绩,上级支持尽全力。投入资金两亿多,环境建设奏凯歌。人人城里有住房,安居乐业精神爽。绿化美化加亮化,幸福生活靠大家。

十数内部管理行,规定办法记分明。岗责体系条理清,制度管人实在灵。人人身上有责任,件件事情有遵循。领导带头过得硬,职工更有积极性。

打竹板,嗒嗒响,数了一件又一件。国税好,国税棒,国税事迹数不完。总结过去心花放,展望未来志更昂。携手走进新时代,国税明天更辉煌!

论文写作样式要求 篇5

2、解剖思想要深刻。

搞好自我剖析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严格解剖思想根源便成为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重要环节。剖析时,要从思想上去剖析自己,这就需要紧紧抓住在坚持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民主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做到切口小、挖掘深。不仅要摆出问题。更要上升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找原因、挖根源,真正实现增强党性修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整改措施要到位。

新闻稿件写作要求 篇6

消息导语写作

基本要求

1、突出最主要、受众最关心的事实,并进行提炼和概括事实。

2、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3、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最好用单句,即主语加谓语,加宾语的句式,尽可能少用复句。

4、力求生动有趣。

要将导语写好,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千篇一律,模仿雷同。

2、避免抽象概念,言之无物。

3、少用或不用绝对数字。

消息主体写作

消息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需要主体部分去回答和说明,主题需要主体部分去阐明、深化。

写作要求:

一、内容充实,回答问题。

注意划清三个界限:内容充实与内容庞杂(观点不集中,材料多而杂)的界限;内容充实与例子堆砌(一个大观点,一堆小例子,例子排队)的界限;内容充实与过程繁琐(不必要的具体过程和细枝末节)的界限。

二、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1、主体部分选材不能脱离导语的制约和受众的需要。

2、主体部分的材料一定要选择典型的、富有说服力的。

3、主体部分准备使用的具体材料要精心剪裁,使中心突出,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三、结构恰当,层次清晰。

按照事情的发展步骤和结构形式的要求,将内容划分成若干自然段;段与段之间,一般依靠事实本身的逻辑衔接起来,不需什么过渡段、过渡句。

四、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1、抓住矛盾,写出曲折。

2、理出情节,写出变化。

3、选择穿插适当的背景材料,形成鲜明对照。

消息结尾: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要有结尾,有些消息是没有结尾的。要不要结尾,主要取决于更好地表达内容和揭示、深化主题的需要。

信息稿写作要求 篇7

一、1、信息稿的概念、构成、特点 信息稿即新闻稿、是以简洁的语言、真实、及时、准确地将校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和传播价值的事公告于众的文体。《西铁团讯》具有反映实际、共青团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作用。

2、信息也有新闻所具的“真”、“新”、“快”、“短”的特点。若失去了真实,消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要用事实说话,力求准确可靠。消息要及时反映最近或正在发生的事、要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发现快、采访快,消息要以尽可能短的篇幅反映丰富的内容。

3、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构四部分。

1)、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消息标题形式多样,可以实写、也可以借用成语、典故,形式整体的对偶对仗句,常见的标题有三种即:正标;正标加副标;引标加正标、副标。

2)、导语:导语是消息区别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作为消息的开头部分,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起着说明要点、引出问题、唤起读者注意和先夺人声的作用。常见的导语有叙述型、描写型,不管那种,都要有新闻事实和依据、都要抓住事件的核心。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对导语的事实做具体的叙述和进一步的说明、内容上要做到六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为使消息表述的明白具体,有时间还必须补充背景材料,即与事件有关的情况。

4)、结语。结语是对报道内容概括式的小结或提出希望等,是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文字。消息结语应做到“言尽文止、不拖泥带水”。

二、1、信息稿件的写作要求: 主题集中,材料精当;一条消息报道一件事情,证明一个问题,并运用最能体现事实本质、特征和新闻“个性”的材料来揭示主题。

2、用事实说话,文字简明扼要,消息要运用简洁概括的文字。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论述主张,影响读者。作者一般不发表议论,要能有个人感情色彩,应站在大众的角度看问题。其观点往往隐藏在对事实叙述中,除非在非常必要时才可适当发表画龙点金的议论。

3、要素齐全,重点突出。消息的内容要具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起因、经

过、结果六要素。在写法上一般要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最重要,最鲜明的写在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即倒金字塔”)也有按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的,但要突出主要内容。

三、1、信息稿的写作方法: 关注校园动态,紧把新闻(时代)脉搏,深入实际,积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认真做好纪录,纪录清楚活动主题、主办方和此信息的六个要素等;2)分清

主次,抓住活动的要点;3)核实考证拟稿,对活动中某一点有不了解的及时找相关人员咨询;4)修改整写投稿,一份好稿件一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才能完成。2、1)多看、多写、多改、多问、多学。多看新闻、报纸、杂志、书刊、《团讯》等读物,增加知识面,强化文字功底;

2)多写,合理的调整按排时间,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做好笔记,作好调查,收集资料,考证材料真实性、准确性、多练习;3)多改,每写一份稿子,都抱着自信心态,认真负责,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多学,在进取中不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涉取宝贵意见;5)本着负责的态度,遇到困难,请及时找相关的人员咨询,弄清事实的原委。

3.“六要素”,构成及注意事项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背景)、经过、结果。

2)正负标题、导语、正文、结语、落款。

3)无内容不交、字迹潦草不交、校外信息不交。

院团委团刊编辑部

入党材料写作要求 篇8

1、主要内容:要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情况。如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收获,学习体会,思想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参加了重要活动,学习了重要文章后自己受教育向党组织汇报;如果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通过学习提高了对事件的本质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自己今后的打算写清楚, 对自己一分为二的评价,缺点必须具体指出并说出如何改正,等等(注意:如果思想汇报写国家大事的话,不能单纯就事论事,一定要写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观点,自己的感受)

2、基本格式:

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

正文:写主要内容。

结尾: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等。署名:一般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3、注意问题:

(1)、思想汇报应是真实思想的流露,切忌空话、套话、假话,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可长篇大段地抄录其它文章的内容。

(2)、要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但要评价自己的进步,而且要找准自己存在的不足,敢于向党组织暴露缺点和问题。

(3)、申请入党的同志应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备注:只要按着要求,这个可以写成纸质版的,用科大小方格纸(两页半以上)誊写。

二、自传的基本写法:(2500-3000字左右)

1、主要内容:个人成长经历及不同学习阶段个人思想演变过程,这是自传的重要部分。(要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在不同学习阶段关于党的认识,从加入少先队到加入共青团到递交入党申请书,在每一个你的政治面貌改变的时候你的思想有怎样的变化。谈谈自己经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而发生的思想变化等;总结成长进步经历,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目前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何加以改正。)

2、基本格式:

标题:居中写“自传”。

正文:写主要内容。

结尾:一般居右书写姓名“***”,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3、注意问题: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写自传,包括时间、地点都要写清楚,每个重要阶段要有证明人。

(2)、从实际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应从自己思想变化的分析中明辨是非,把握方向。

三、入党志愿的基本写法:(字数控制在1800-2500字左右。)

1、主要内容:第一、要写明自己对入党的态度,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要写明自己对党的认识。如何认识党的纲领章程,如何认识党史,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第三、要写明自己要求入党的动机、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往往有一个动机端正的过程,最终的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一个,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要一分为二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要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决心和措施(必写)。第五、要写明自己入党的决心,进一步努力的打算或者入党后的态度和决心等。

2、基本格式:

标题:居中写“入党自愿”。

正文:写主要内容。

结尾:一般居右书写志愿人姓名“***”,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3、注意问题:

1、入党志愿要填入志愿书有一定的字数要求,是永久性保留的档案资料。

2、入党志愿要写得郑重、庄严、真诚。要在“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自传”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字斟句酌,把自己最想向党组织表达的思想写出来。

几点新要求:

3、入党志愿书:里面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有语言描述,但是不要写成名词解释的形式;

4、入党志愿书末尾不要写如果我不被发展入党,我将怎样怎样努力。这个内容不用写

5、入党志愿书中不要写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现在还没有明确这个说法。这个不要有。

现代诗写作要求 篇9

一、节奏

节奏是个音乐术语,是由古希腊“rhein”(流动)一词引申而来的。现代音乐中,节奏意为“各音在进行中的时值上的相互关系”。《礼乐记》解释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现代艺术中,节奏在建筑、绘画、电影、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都有自己特定的涵义。节奏表现在诗歌艺术中,也表示诗句的音节的间歇、长短、时间、停顿。

节奏是完整的诗中的音节表现形式的复沓;

节奏是朗读时词与词之间时值的相近或相等;

节奏是音节之间抑扬顿挫的相互交迭。

《淮南子。道南训》中记载诗歌的产生: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里的“邪许”是复沓的,是连续出现的,也就是说,是有复沓节奏的。这种节奏的特点简短有力——一种爆发的力。说明诗歌的节奏是岁着劳动的节奏一起产生的,节奏是诗歌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诗须有音乐节奏”(闻一多语)

“旧诗的几何学限度是格律。句间竭力避免不必要的所谓„虚词‟,即介词、接续词。而主要的是形容词、动词、助词和名词相组成的,有时连名词也不用。”巴人《诗歌的音律》

因此,旧诗节奏的划分比较明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新诗的几何学限度是言语之自然律。诗是侧重于歌颂和朗诵的。”巴人《诗歌的音律》由于现代语言的大众性,渗入了一定的助词和副词等缀词,使得新诗的节奏的划分有异于旧诗。

新诗的节奏因以“音尺”(闻一多)为尺度,分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等。

孩子们/惊喜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这里每行都可以分为四个音尺,每行有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音尺的排列的次序是不规则的,但是每行都有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的总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

这首诗每一行都是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因而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多。

节奏的长短决定着诗歌感情抒发的强弱舒缓。

二、旋律

现代格律诗是旋律是思想感情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流动,它要求诗歌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在音乐组成诸要素中,旋律(曲调)是最重要是组成部分。因为它是表达乐思最灵巧的手段之一,即使在没有伴奏及歌词的情况下,它也能独立存在。音乐的旋律是一种情绪的发展,噶目前的自然流淌。旋律的形式是综合了节拍、节奏、调式、力度、速度、音阶、乐律等而形成的。

在现代格律诗中,旋律也是综合而来的。它综合了内在的情绪(情感的粒度和速度,感情的调式)和外在的韵律(节奏、音韵等),是推动诗情抒发的动力,与诗的情绪、节奏紧密相连。

郭小川就举过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来解释诗的旋律。

听那边,练兵场,杀声响亮,看他们,斗志昂,为剿匪练兵忙。

急得我,如同烈火燃胸膛。

杀豺狼,讨兵债,日盼月想,披星戴月,满怀深仇,磨刀擦枪,风雪里,峻岭上,狼窝虎穴我敢闯。

为什么偏要留我守村庄?

马上去找参谋长,再把心头的话儿讲,坚决要求上战场,誓把顽匪消灭光!

——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

这段唱词,是小常宝在战斗出发前的紧急情况下唱的,因此,急促有力,充满战斗气氛。这种推动感情短节奏发展的的动力便是旋律。短句密韵突出表现了急促的旋律,与唱词内容(感情的律动)紧密配合,体现了旋律在现代格律中的作用。

长江流,黄河流,滔滔岁月无尽头,天下多少兴亡事,莽莽我神州。

情悠悠,思悠悠,炎黄子孙志未酬,中华自有雄魄在,江河万古流。

——苏叔阳《江河万古流》

长短句家密韵,抑扬顿挫,使得旋律若滚滚东流的江水,成分展示了作者情感的律动。

台湾音乐工作者侯得健先生的《龙的传人续篇》的旋律低沉、舒缓。

你看那太阳它日日夜夜;

再看那花儿们岁岁年年;

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

我现在唱它到永永远远;

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取决于饿走、旋律、韵律。

三、韵律

诗歌需要押韵,这已是大家所公认而没有争议的了。现代格律诗尤其重视音韵。但是,现代汉语应按照哪些规则来押韵?古代为了创作的需要,编撰有韵书,例如《广韵》、《集韵》等。《切韵》的作者陆法言说:“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须轻重有异。”又说:“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刘半农先生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也提议“破坏旧韵,建设新韵”。现代汉语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音韵系统。现在的诗歌、曲艺、戏曲主要是依据普通话“十三辙”韵部的标准来押韵的,并且平仄不限。

1、中东韵部

2、江阳韵部

3、人辰韵部

4、言前韵部

5、由求韵部

6、遥迢韵部、7、灰堆韵部

8、怀来韵部

9、姑苏韵部

10、衣期韵部

11、梭波韵部

12、乜斜韵部

13、麻沙韵部

不严格地讲,梭波和乜斜是通韵。

十三辙共四百多音,均可入韵。

有了十三辙,现代诗(包括自由体诗)该如何押韵?现在依据李瑛的创作实践来说明(因了资料的方便,所选例诗均为自由体诗)。

单句韵。

单句韵是隔行韵的一种,每节中逢单数的诗行都用同一韵脚。

海防线,哨所静悄悄,墙上,——一支信号枪,桌上,——一只马蹄表;

电话机,紧绷着神经在倾听,望远镜,大睁着眼睛在寻找;

我的小骑枪啊,在我的肩头咪咪笑……

——李瑛《哨所静悄悄》

双句韵。

双句韵也是隔行韵的一种,但它是逢双数的诗句都用同一韵脚。

身上,散出淡淡的花香,心里,充满生活的激情;

呵,每条峡谷都有自己的歌,每片叶尖都有自己的灯……

——李瑛《海南岛雨晴.2》

连句韵。

连句韵又称为排韵,就是句句押韵。

一条雪线,一片奇寒,一条雪线,封锁天山,猛烈的雪崩,骇人的冰川,把多少秘密,隐向人间。

什么岩鹰,什么雪雁,看我们怎样踏烂了冬天;

冰窟间有我们观测站,雪谷间有我们养路班。

——李瑛〈〈茫茫雪线上〉〉

同字韵。

同字韵事实连句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不仅行行诗句用同一韵脚,而且用同一个字。

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中国,怎能没有你!

人民,怎能没有你!

革命,怎能没有你!

——李瑛〈〈一月的哀思〉〉

三句韵。

三句韵是在每节四行的诗中,第一、二、四行或第一、三、四行诗中用同一韵脚。

火云似的烈焰燃在山脊,烈焰似的火云挂在山际;

经过两昼夜浴血恶战,傍晚,终于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霹雳的巨响逐渐隐去,激烈的苦斗暂时停息;

只有烟雾和尘土在峡谷飞扬,脚下,横陈着无数敌人的尸体。

——李瑛〈〈云霞里〉〉

双句叠韵。

双句叠韵是每两行诗句用同一韵脚,递次换韵。

为什么今天晚上,我又想起;

那往昔硝烟的气息,悍马的气息?

星光照着尘土飞扬的大道上滚动的炮车?

为什么今晚我又想起山谷的篝火?

——李瑛〈〈给我的祖国〉〉

(以上例取自谢文利〈〈诗歌美学〉〉)

另外,双声叠韵也是现代格律音韵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去年来(lai)一滴思乡的泪(lei),半夜三更(geng)一盏洗衣的灯(deng),下贱不下贱(jian)你们不要管(guan),看那里不干净(jing)那里不平(ping),问支那人(ren),闻支那人(ren)。

——闻一多〈〈洗衣歌〉〉

四、章法

章法是诗的组织形式,是诗的内容与形式的产儿,是艺术形式的总体构成。诗经、楚辞、古诗无固定章法,强调尽情抒发。律诗、绝句、宋词、小令字数、句数规则严格,巧便灵巧,但就象放下一个模子,把思想感情尽力套进,所以显得过于拘谨,使得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

排律讲究铺陈,强调抒情。这本是它的优点,但由于限制过多,比如平仄、对仗绝对要求严格,容易具有牵强附会、堆砌辞藻的感觉。现代格律兼收各类古典诗词的章法优点,弃去过严的不必要的束缚,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形式增采,只须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规律即可。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拌,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朱湘〈〈采莲曲〉〉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排列,整首诗的章法读起来就跟我们划着小船在水中采莲一样。

于是

在他流血的地方,立起——

命的塑

清明节

花花花花花

——阿红〈〈在塑像前〉〉

一字一顿的立排,以图案的画面,给人一座完整塑像的形象感。这种“建筑物”对诗意的表达,及形成诗的音调之美,艺术之美是不无裨益的。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闻一多〈〈死水〉〉

这种麻将牌式的章法,给人以一潭死水凝滞不动的感觉,和诗体的内容紧紧相关。当然,我们不提倡玩文字游戏,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内容是怎样决定形式的。

五、体式

写作要求(推荐) 篇10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实践安排

一、调研方向(原则上以重庆为例)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

2、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3、户籍制度改革情况

4、缩小差距促进共富相关情况

5、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情况

二、调研方式

网络、电话或到农村、企业、社区、库区进行调研。

调研报告要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

三、调研时间

2013年3—6月。

四、写作要求

1、每班3--5人组成一组,每组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2、字数4500—6000。

消息的写作要求 篇11

写好一个消息,使之有更高的新闻价值,选材要“好”、事件要“新”、事实要“真”。消息写作要注重“六性”:真实性、具体性、新鲜性、及时性、重要性、短小性。

写好一个消息,使之有更高的新闻价值,选材要“好”、事件要“新”、事实要“真”。消息写作要注重“六性”。

1、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和,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夸张。除了消息写作中的五个“W”要真实准确外,新闻的背景材料介绍也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2、具体性

新闻的具体性,主要是指新闻写作中涉及的人和事,如:人名、地名、现场、情节、数字、时间、原因、结果,都必须写清楚、写准确,绝不能含糊不清。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事件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采访,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而不是作者自己说话。

3、新鲜性

新鲜,就是指事件发生是“新近”的事。俗话说,一则好消息第一天报道是“金”,第二天在报道是“银”,第三天再报道是“铜”。

新闻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活鱼”,要争分夺秒进行“加工”,尽早端上社会“大餐桌”,奉献给社会的应是“鲜鱼”,而不是“干鱼”、“臭鱼”。

4、及时性

及时性与新鲜性密不可分。它指新闻既要讲究时效,又要速写、速发,只有在媒体上发出的才是新闻,要抢新闻。否则,新闻成了旧闻,一文不值。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新闻的敏感性,增强时效性观念,这很重要。

5、重要性

是指具体、新鲜、真实的事件,在社会生活或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或是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6、短小性

论文摘要写作要求 篇12

订定题目与大纲

写作前的思考与分析(pre-writing analysis):

经过课堂的讲解与讨论以及初步L集资料後,你大都已决定自己论文或报告的方向.接下来的作法是:

1,决定主题与题目(topic)

一篇报告或论文的论点或立场是否明确或有创意,主要在於该篇论文是否有个明确且新颖的主题.一般人容易把主题与题目混淆.题目可说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特定范围,而主题则是我们对某个题目所下明确的论点.主题必须明确,清楚,有力,最好不要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鉴於一般人都不懂得把自己的论点与分析根据一个明确的主题(thesis

statement)而加以推演发挥,陈述一个强有力的thesis statement,而且以它作为整篇文章或报告结构的依据,让各段落紧密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一般说来,主题以放在引言(introductory paragraph)的後半部最有效.至於整段引言该如何起头,也需要特别的指点.如果明确直截地把注意的焦点指引出来,然後很自然地引向明确的主题.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主题(thesis statement)和topic sentence一样有时是暗示隐含的(implied)而不直接陈述.

定题目的方法

A,先拟定一个对自己有浓厚的兴趣的题目.既使所拟定的题目,研究范围太大,其实无所谓,但务必要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作者浏览群书,L集资料,整理分析,到撰写论文,样样都需要兴趣配合,方能达臻事半功倍之效,而研究问题的冲刺力才会历久不衰.

B,尽量缩小题目研究范围,至於把题目缩小到什麽程度,全靠L集的资料与个人处理这些资料的能力来做决定.通常学生喜欢从大题着手,但在图书馆阅读一些前人的文献之後,发现资料太多不易细读,才选定某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或选择某种研究的观点或方法,以逐步缩小题目范围.因题目小,较易於L集资料并可整理详尽的书目及资料卡.再者,观念较易集中,精华较易摘取,往往可以深入问题中心,而不流於肤浅,作者才有可能有个人的创见或新发现.

C,对前人的类似研究作一彻底的文献探讨,对所要撰写的题目更进一步的认识,作者必须检讨前人的文献,其目的在了解迄今那些已有圆满的答案,那些是细微末节的小问题,那些问题太空泛,目前不适合研究,那些问题仍然众说纷纭等,如遇有怀疑的问题,当然应予深究.同时作者藉此触类旁通,发现一些灵感并了解所拟定的题目是否已有前人做过类似的研究,也可了解自己的兴趣到底有多大.

D,多问问题.在探讨已往的相关文献时,不妨多问问题,如言心哲(1938:11)所问的:「这个问题有无再加研究的必要 有无重新研究的可能 这个问题的知识,是否仍有缺陷,尚待补充 我们若拿来再作的时候,又有多大的益处 」当然我们可以再问前人所研究的理论,方法,过程是否能加以修正,充实,扩充,甚至取代 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的概念与所思考的问题都会随着修正,所拟定一般性的题目也随之缩小成特殊性的题目,一直到找到合适的研究题目为止.此即孔子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E,提出假设(hypothesis),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提供可能有创意的答案,所谓「答案」应包含作者需要证明的观点和意见.以供後学者从事後续研究之参考,以便测定该假设是否合理健全.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并非拾人牙慧,综合已往的相关文献作摘要式的概述,而无新的创意.

2,找一些支持你的主题的文章摘要

寻找文章中,你觉得值得深入探讨的某项问题.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你的一些实例,同时也设法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以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此反覆推敲,逐渐修正自己的论点.话虽如此,我们一般写学期报告或论文所犯的共同毛病,就是缺少一个明确有力的主题.许多学生以为把自己对某个subject的了解全盘说出来就成了,而且篇幅越长表示自己越用功.说到写报告更是大量引用原文或其他研究批评,少有自己独到的批评与创见.我们必须明了引文(quotations)要运用得当,或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或作为辩驳的对象,以澄清或强调自己的论点.而且,观念的创新,简洁,清晰,有力的书写能力,以及有效地运用L集得来的研究资料才是我们该加强的.

为了便於说明旁徵博引,引经据典的概念,先引述美国参议员葛伦之名言:「如果抄袭一个人的作品,那是剽窃;如果抄袭十个人的作品,那是做研究工作;如果抄袭一百个人的作品那就成为学者」.李振清(1984:44)认为「参考资料的功能,是用以支持,印证研究者的基本论点.这里的「抄袭」是指参考的资料的「L集,引用」与再创造」.他非常同意葛伦这段极具启示性的话.而另一位学者闻见思(1981)有更清楚的诠释:直抄一篇文章的是人是笨伯,把许多人的文章加以摘录,排比,写成一篇文章,不注明摘录文章出处的是文抄公;能够注明来源的就是研究生,抄得高明的还可以得到硕士学位.假如能像李白,杜甫那样,把抄袭得来的东西融汇而贯通,消化而吸收,写出的作品已非本来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没的「神偷」功夫.到了神偷境界,就可以成为文豪与学者.

事实上,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早在三,四百年前曾比喻做学问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好比「蜘蛛结网」,其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的,而是从肚子吐出来的;第二种人好比「蚂蚁囤粮」,他们只是将外面的东西,一一搬回储藏起来,并不加以加工改造;第三种人好比「蜜蜂酿蜜」,他们采摄百花的精华,加上一番酿造的功夫,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糖蜜.

由此观之,文抄公想成为妙手神偷,应效法蜜蜂酿蜜的方法,采摄百家之言,择善而从,加上一番创造的功夫,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为学者.如何采摄百家之言呢 简言之,广博L集研究和参考资料,细微观察,然後予以归纳,分析,批判,是做任何研究得基本功夫.有了此功夫,撰写论文时,才能旁徵博引.如果只是随兴所至,东摸西摸,不深入了解,没有基本功夫,因所知有限,必致陷於困穷,将来作研究不易有成就.

区别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s)和第二手资料(secondary sources) 原始资料通常包括原作者的出版作品之原始手稿,日记,信函,访问谈话的原始笔录,实验报告等.第二手资料概括有百科全书,参考书籍,专门报导,评论或专家学者对某一原始作品所作之分析,评论,诠释等.在评价这两种资料时,我们必须用判断力来分辨其间的特性与可信性.(甲)就原始资料来说,我们必须判断资料本身的可信程度如何 从材料中归纳出对报告有帮助的结论.(乙)就第二手资料而论,我们必须决定原作者本人是否值得信赖,并且要辨别书中何者为事实,何者是原作者自己引申的见解.

资料之消化:天下没有纯粹创作的作品,不管是文艺的或是科学的,因为任何学问都是知识与经验的累积.消化L集不易的资料,就是对前人研究的精华,多方吸收,择善而从,「写出的作品已非本来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没的神偷功夫」(闻见思先生语).关於创作,周延鑫(1981:13)给了一个很适当的例子并说明之:例如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发现光电效应的人,可是第一个造电视机的人不是他,念物理系的人一定都同意,如果没有电光效应发现在前,电视机一定很难发明的,所以一个成功的创作产品,创作者一定是吸收了很多先人们的发明,他先将别人的发明加以吸收,融会贯通以後再加以重组与利用;也就是对已知的真理先用别人的看法来自我模仿一番,然後对未知的真理加以推理与认同,如果发现了前人所不知的事物原理,那就是有创作了.

六则做摘要技巧之规则

删除琐碎的资讯

删除重复的资讯

以通用的项目替代一连串的细项

将一连串的事件以通用的说法表示

找出主题句

如果找不到主题句,则自己创造主题句

3,写作计画(Proposal or rationale)

在着手撰写前,可利用一,两周的时间了解写作的一些技巧及原则,特别强调:主题的陈述与推演(thesis development),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中心思想上(appropriate focus on a dominant idea),组织与连贯性(organization and coherence),思想创新(originality of conception),以及改写技巧(revision strategies).

研究论文并不只是概要陈述某个领域或专题现有重要的着作,或大量引用别人的批评文字,而必须针对某个专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新的发现.

可先写3-5页的论文或报告计划(rationale或proposal)为自己选定的写作主题

(thesis statement)与主要论点申辩与解释.并说明主要引用何种文章或其他相关理论.同时也说明整篇论文处理的方式,各章节或段落的重点等.通常proposal或rationale稍加改写後即可成为全篇论文或报告的引言或绪论.

4,将重要资料输入磁片(Computerizing your notes):

电脑的使用可取代传统以资料卡记取相关资料的方法.因为电脑档案转换复制容易,可先将原存有许多相关引文(quotations)的档案复制一,两份,在第三份中加入许多自己的评论,并在编写过程中大量删减不需要的引文.如此从这第三档开始撰写论文初稿的某一段落,并且随自己想法的改变不断修改.因此,以文字处理机储存重要资料可节省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许多时间.记笔记或摘取资料时要详细写下出处及页码,否则日後再查证会浪费许多时间.

学习正确规格(Studying correct formats):无论书目制作,注释,括号注,乃至论文原文都需符合正确规格,因此了解论文正确规格是很重要的.一般论文以《APA论文写作规范》.同研究一两篇符合规格的论文要比凭空讲解一些规格有效.

5,阅读其他论文

A,把其他论文的重点,以自己的文字,简要述说一遍.

B,找出中心题旨,看是否明确有力.如不够明确,作者该如何改进

C,仔细研读每一段.指出各段主要思想.如有不清楚及立论缺少引证支持,可提出问题,让作者更进一步说明.

D,根据你个人所知,本篇论文在资料L集上是否齐全 作者是否该在某个理论上寻求学理或其他参考资料的支持

E,选出你认为文章中最好的想法,辞句,及段落.作者是否该就此多所发挥 该如何发挥

F,文中有否其他论点或段落更适合当全文的引言

G,有无任何段落与上下文不衔接 文中有无任何部分脱离引言中的主题

H,文中有否不清楚或难了解的部分 是否该补充说明,举例,或列举原因

I,有那个部分必须加强分析,理论根据或举例说明

J,有无冗长多馀的部分 有无重复的地方

K,结论是否只是把全文重点复述一遍 是否能就主题的要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发挥

L,本篇论文是否明白解说作者研究的成果或重要发现或决论

M,全文是否忽略了那些重要的相关理论

N,找出文章中其他错误如拼字及文法句型结构等.

6,写作大纲(Outlines)

A,写出撰写详实的写作大纲,一方面可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想法以写出有条理,有组织的报告,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大纲提供写作前适当的修改,以充实报告的内容.一般而言,我们都了解一篇报告的基本结构,但是初写大纲时内容多流於空泛.可自我要求大纲内容务必详实,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两个句子说明,而且各重要论点都有原文情节或重要评论证实,或自己详细的说明或辩证.

B,大纲的基本结构:

1.序论,介绍(Introduction)

a.重点提示 Attention-getter

b.论述转折表达 Transition

c.论文主句 [Thesis Statement]

d. 文章组织预览Preview [of the paper‘s organization]

2. 主句发展Development

a. 发展出论文次层观点[Develop sub-points within your thesis]

b. 逻辑性安排Arrange logically

c. 对於论文的研究支持文章与理论Support each with [explanatory details or evid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r critical studies]

3.结论 Conclusion

a.再陈述论文主要变因:结论需要对整个文章作结论而非再把主题再说一次. [Reiterate with variation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paper: the conclusion should pull the entire paper together without unnecessary repetition.]

b. 说明或制作我们的证据[Expand or elaborate up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thesis.]

上一篇:全县基层综治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生卫生班长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