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共12篇)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1
摘要:在电视台网络化进程中, 网络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复杂度越来越高, 网络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主要从网络系统中的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 应用安全, 数据安全, 访问安全等方面分析了电视台网络化进程中网络安全的部署。
关键词:电视台网络化,网络安全
电视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是以保障播出安全为最终目标, 遵循了安全、高效、先进、开放、实用的原则。根据总体安全设计原则, 电视台网络在保证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的基础上, 重点考虑充分保证应用系统和核心系统运行安全, 同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体系有效实施, 使业务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传输等安全进行。
电视台网络安全大致分为运行环境安全、网络设备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存储与数据安全、安全保护部署的安全。
运行环境安全是对系统运行环境特别是中心机房的安全保护, 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等, 具体参照了国家标准GB50173-93、GB2887-89、GB9361-88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设备安全考虑了包括存储、传输或系统运行所用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磁、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对电源系统要提供冗余措施, 配置UPS等。
系统数据机房内安装独立空调, 对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机房环境符合要求。对机房的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避免非网管人员任意对主机进行操作, 导致系统故障发生。中心机房的设备不受市电瞬间故障的影响。
网络设备安全, 网络设备包括光纤和以太网络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网关设备, 防火墙设备, 用于核心交换的FC和以太网交换机, 采用冗余配置, 配置双电源风扇。网络连接采用冗余配置, 各子网与核心交换机采用多链路级联。所有外部连接都使用路由和防火墙隔离。
大型网络有数量众多的主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这些设备的密码管理, 将存在着两个主要风险:静态密码, 安全度较低;分散管理, 管理成本高。针对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解决设备现有登录认证方式:统一认证:针对静态密码安全度低的问题, 采用最强的双因素认证方式;集中认证, 简化密码管理, 节约管理成本。
应用系统安全, 各应用系统中所有核心服务器均安装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和机房供电系统使用UPS, 并采用主备相互独立的双路供电模式, 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服务器都集成RAID控制器, 系统硬盘和数据硬盘采用RAID方式;所有的关键服务器全部采用双机配置, 并实现双机热备份、热倒换;核心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除采用双机热备份措施外, 还采用防病毒能力更高的Unix平台;服务器与交换机的连接采用冗余链路, 避免单条链路故障导致的服务器访问失败;与外网连接方面, 采用交换机物理分段、逻辑分段、设计端口访问列表等方式隔绝外网对关键服务器的访问, 屏蔽不安全因素。
系统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管理, 只要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认证的数据接口, 网络管理系统便能够将现有应用系统的身份识别联入非编制作系统, 所有用户由全台统一管理, 杜绝非法身份。统一用户管理建立在目录服务器基础之上, 全台网的用户信息统一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 并可以定期复制到各业务系统目录服务器中, 这样即使统一用户认证系统出现问题, 业务系统也能在本网正常登录。
系统中通过严格的网管限制用户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在操作系统一级, 建立管理员账户和普通用户账户, 普通用户账户只能通过应用程序访问数据, 而在操作系统一级完全无法对数据进行读写删除操作。在应用程序一级, 系统网管支持多种对用户的素材访问权限的控制, 可以按照用户行政级别、服务部门、角色等进行分组, 针对素材、故事板、图片、字幕、特技等不同资源分别设置可见、可用、可删、可管理等不同权限。通过精细化的网管设置, 能够充分保证素材得到合理的使用。
业务子网内的安全控制, 我们在每个业务子网内都至少划分两个VLAN, 分别为服务器VLAN和工作站VLAN, 其中服务器VLAN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FTP服务器、消息服务器等, 工作站VLAN包括了子系统内所有的工作终端。两个VLAN间逻辑上是彼此隔离的, 工作站与数据库之间的必要通信通过在VLAN间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来实现, 策略的制定应该基于访问的端口和访问的源、目的IP地址, 这样既保证了通信的正常和畅通又关闭了不需要访问的端口, 同时还阻止了未授权用户的访问, 使子系统内的安全性得到整体的提高。
存储与数据安全关键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为Solaris, 并使用了Oracle和Web Logic等主流商用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产品, 保证了平台软件的稳定可靠。数据库服务器使用RAC技术, 既提高性能又实现了故障切换。MDC服务器使用MSCS技术, 建立群集实现高可用。系统中其他关键应用, 如播出控制机等均采用主备工作方式, 由应用程序实现对故障自动监测和故障切换。系统中转码打包服务器均采用分布式集群方式工作, 任何一台发生故障其他服务器都可以自动接管任务。此外,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采用松散耦合模式, 各业务子系统的独立运行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子系统, 当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故障时, 不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为保证存储与数据安全各业务子网中心存储系统关键设备均安装冗余电源, 冗余风扇, 双控制器, 机房供电系统使用UPS, 服务器均并采用主备相互独立的双路供电模式, 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存储体采用硬盘和数据流磁相结合的存贮模式, 硬盘存储使用RAID的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和访问性能。系统还安装了自动备份软件, 用于对数据库数据和磁盘阵列上素材的备份保存。对于媒资系统采用在线 (盘阵) +近线 (数据流带库) +离线 (排架) 的多级存储方式, 对于播出系统除提供播出的镜像存储外, 还设置了播出近线存储作为保障;为数据库服务器设置单独的存储盘阵, 避免媒体数据和元数据处理的相互影响。部分非编工作站配置本地数据盘, 以便在中心存储出现问题时, 能继续工作;各系统媒体数据的存储采用Raid数据校验;播出数据采用Raid5+1 ;媒体数据的访问以及删除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媒资系统的媒体数据归档到数据流磁带上时, 可根据节目的重要性再生成一份备份数据, 形成三重备份。数据库数据采用了专业的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及恢复。
安全保护部署, 互联网访问接入区域需要最严格的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在互联网接口处, 采用防火墙系统进行隔离, 设置DMZ区, 在该区域放置外联服务器如网站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来自互联网的用户只允许访问DMZ区的服务器而严格禁止访问电视台内部资源。
不同安全级别区域之间是不能自由通信的, 高安全级别的区域可以访问低安全级别的区域, 但低安全级别的区域访问高安全级别区域时是被严格禁止的, 只有在防火墙上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 指定的低安全级别区域内的用户才可以和指定的高安全级别区内的设备进行通信。
相同安全级别区域内的通信通过在核心交换机上实施VLAN间的访问控制来保证安全, 策略的制定细致严格, 做到只有指定源地址的指定断口可以访问到指定目的地址的指定端口, 其他未经过授权的访问一律被禁止, 充分保证系统间通信的安全可靠。根据电视台各业务系统不同类型工作站网络访问需求, 对IP分配和网段划分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交换机上划分多个VLAN, 隔离所有跨网段的非法访问, 需要连通的VLAN之间在核心交换机上进行路由, 采用静态路由加访问控制表的方式确保连通性完全受控。
以上系统安全性设计都是对业务网络互联互通一体化系统正常运作的保证, 而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系统, 及时发现已经出现故障的设备, 甚至在设备故障之前发出警告提前处理也是有效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而且从长远考虑, 未来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 准确全面的设备监控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为此, 广州电视台系统中还应用了集中的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基于SNMP协议实现各类设备使用状态的集中监控和故障报警, 做到了防患于未然。通过运用以上安全技术和措施, 充分保障了业务的连续性, 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2
陈德泽 2007-9-2
4关键词:广播电视 监测 有线电视 无线广播 卫星广播
引言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是指通过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如实反映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质量和效果的过程。
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手段多样化,已经形成了无线广播、卫星覆盖、有线入户、网络连通并举,模拟与数字技术共存,加密与开放互补,全国上下贯通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广播电视监测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传输覆盖手段相应地监测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需要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广播电视监测网,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传输效果,核查覆盖情况,了解各类播出系统是否按照标准的技术参数播出,监测空中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为改善播出质量、扩大有效覆盖提供依据,建立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自我监督机制。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
广播电视监测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行使广播电视政府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是自我监督机制的耳目和助手,是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和电台技术质量评比评判的依据;是维护广播电视空中电波秩序、保护用户权益、改善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政府行为,要掌握在政府部门。
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广播电视监测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座大型广播监测台是于1952年元月在上海兴建的,1955年10月9日建成并投入运行。建台初期,主要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OIRT)第三收讯区的远东中心站,承担国际广播组织第三区监测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换广播监测资料。1958以后,调整为以国内监测任务为主,对中央发射的全部频率的播出质量与效果进行全面监测。
1956年在北京兴建我国第二座大型广播监测台,1957年7月7日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上世纪70年代末,在乌鲁木齐、哈尔滨、海口等地先后建成了监测站。1994年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成立。1989年和1995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召开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议,制订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发展规划。200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议,制订了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近年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起各自的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和监测台/站,为形成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央领导关于“让我们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把中
国的声音传遍世界各地。”和关于“所有台、站都要安装监控网络系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广电总局随时都能了解各台、站开机与否、开机的功率和时间。”的指示精神,广电总局先后在我国西部、东部部分省区和海外新建了一批广播监测台和遥控站/点,初步形成了我国对内、对外广播监测网。这个监测网实现了监测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是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对于建设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具有示范和先导作用。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回顾
我国的中短波广播监测始于1955年,地面电视和调频广播监测始于1987年,卫星电视监测始于1995年,有线电视监测始于2002年。
20世纪90年代,广电总局监测中心直属监测台和部分省级监测台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新工程”的实施,建立了“西新”广播监测网,它实现了监测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是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示范网和先导网;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先进的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和全国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目前,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已从单一监测声音广播,发展成为对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面监测;从单一监测中短波,发展到监测涵盖米波、分米波、厘米波的广播电视频段。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手段已经摆脱了离散的简单的手工操作,形成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和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
广电总局关于《2001年至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提出:“建立以中央监测台为主体、地方监测台(站)为补充、本地与远程遥控相结合的反应快捷、准确的国内外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实现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及境内外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为此,全国正在加紧建设广播电视监测网络。
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
它包括国内和国外广播电视监测网,由遥控监测站、数据采集点、监测台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数据处理中心运用先进的数字压缩、网络通信、遥控遥测和数据库分布式等技术,实现对内/对外广播播出质量和效果、对广播发射机播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监测系统设备运行状态24h不间断在线实时自动监测。遥控站点软件可以远程升级。远程遥控设备通过通信线路(PSTN、DDN、VSAT等)自动定时回传的语音压缩文件、测试指标和测试文件等,经防火墙进入机房的路由器传到网络的通讯服务器,启动自动文件服务软件,自动将收集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在监测中心机房,也可以通过拨号连接的方式对远程遥控站点下发收测任务,控制监测设备及相关的附属设备,取回所需的文件和数据,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监测任务。通过网络拓扑图可监控全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监测网安全稳定运行。
卫星电视广播监测系统
中央直属监测台对中央和地方上星电视节目进行监测始于1996年,用电视屏幕墙对画面进行人工监视,用慢速录像机一对一地实时录像,用停播自动记录仪对无图像、无伴音和画面静止等情况自动统计、生成报表和打印,并自动报警。2002年应用网络、数字压缩、磁盘阵列存储、数据库、集中显示和数字监测
等技术,对卫星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成为一个具有监测、存储、交换能力,全数字化环境的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化监测网络系统。它采用先进的全光纤磁盘阵列和SAN存储结构,替代传统的慢速录像机,实现了音/视频信号与监测数据的大容量保存,本地和异地远程快捷查询;采用先进的多晶硅背投式大屏幕集中显示系统,替代传统的电视墙,集音/视频信号自动监测、数据处理和集中显示于一体,实现了电视画面大小、比例、位置的灵活调整,高密度显示各类信息;应用多种监测设备自动实时监测卫星数字信号的误码率、星座图、信噪比、频谱、信号电平等,越限自动报警。通过集中显示系统中的监测、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电视信号,自动声光报警。以MPEG-4压缩编码方式将解调后的A/V卫星信号存储到磁盘阵列中,实现音视频节目的大容量、长时间保存;压缩码流小(0.7~1.5Mb/s),便于网络传输与本地及远程查询。建立监测数据库,通过光纤与北京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联网,录像资料和实时画面传送至北京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处理中心,音/视频与数据资料通过网络实现跨地域广域网的媒体资料的共享,数据交换快捷、安全。用卫星数字错损测试系统实时监测卫星数字信号TS流的误码率和星座图及频谱图的变化,提高监测的预警能力。系统采用GPS授时,所有设备系统时间与GPS时间的误差小于1s。
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有线电视网络主要由国家光缆干线网、省级光缆干线网、地市级基础光缆干线网和市县级分配网组成,国家/省级干线网、地市级基础干线网均为光缆传输,直接联接用户的市县级分配网,部分还使用电缆传输。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监测、质量监测、内容监测。
安全监测是对有线网中播出信号实时监测,对未经批准播出的频道和有害干扰实时监测,准确定位事故发生位置。
质量监测是通过安置在有线分配网前端射频输出口的自动监测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对前端播出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在线测量技术指标,及时发现重大停播事故和重大异态,并做汇总、处理、分析和记录。
内容监测是通过安置在有线分配网前端射频输出口的自动监测设备,对前端播出的各套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巡回或锁定频道监测,根据需要,通过监测数据交换和传输平台实时传到上级监测中心。
有线电视监测系统由全国监测中心、省级(省、单列市)监测分中心和地方监测终端组成。
全国监测中心设在总局监测中心,对全国各监测点实时监控和管理。省级监测分中心对所辖地域有线电视播出前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终端进行质量、内容和安全监测。数据采集和监测终端装置在直辖市、省(自治区)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县级有线电视前端,对前端播出质量和内容进行监测。安全监测由本地安全监控网完成,将安全监测数据定期传至上级监测中心,安全报警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传到省级监测分中心和总局监测中心。
省级监测分中心与总局监测中心之间通过国家干线网进行数据的交换。有线电视前端机房的监测终端的监测数据,通过省级广电SDH骨干网通道,实时发送到省级监测分中心。中央监测中心的控制指令和收测列表,通过省级监测分中心下达到对应的前端监测机。前端监测终端的监测数据和图像,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收测任务列表,实时发送到省级监测分中心和中央监测中心。省级监测分中心存储所辖范围的监测数据,提供监控数据的汇集、本地存储、本地预处理、本地报警获取
和事故处理、数据上报、数据通信与加密,以及接收中央的指令等功能。总局监测中心的数据库中储存全国监测点的关键数据和各类分析报表数据,其中央监控系统负责接收全国各分中心经过过滤的数据、分析报表,管理省级分监测中心并对之下达指令,接收故障报警、集中监测全国监测终端运行情况等。
结束语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对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和卫星传输和覆盖手段进行全方位监测。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按照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监测“十五”规划,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功能齐全、布点合理的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是当务之急。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监测能力和水平,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政府主管职能部门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准确的服务,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地、高质量地传到千家万户。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3
【关键词】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9-02
1 电视大学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延申到乡、村之中,计算机已经走入平民百姓家中,这样的现状为电视大学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网络远程教育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电视大学中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远程教育平台可为一些偏远地区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提供硬件支撑环境。各电视大学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直接将本校教学内容以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等多种方式连接到互联上的学校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上,从而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实现网络环境建设,避免了对硬件平台、通信接入环境的重复建设。
1.2 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可根据任务需要,自主开发《电视大学远程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各办学单位提供标准统一的软件管理平台,利用电视大学开发的或引进的网络课程实施远程网络教学和日常教务管理。
1.3 利用建设的远程教育平台,电视大学各级分院都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学院,可以共建、共享网络教育平台上的所有教学资料和基础素材,从而避免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重复投资,最大程度发挥已有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发挥最大的作用。
2 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目标和要求
一套完善的远程教育平台主要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所以必须根据需要搞好设计。建设完成的远程教育平台必须能够为参与远程教育的基层学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避免各家都来投资造成浪费。平台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当前各地区在网络技术、视音频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可扩展的、安全、快速、便捷、可靠的硬件系统。构成硬件平台的计算机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传输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建设完成的应用系统应具有阶段的先进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
2.2 研制通用性强、方便操作、功能完善的软件平台支撑环境。要结合国家现代远程教育支撑平台、资源管理系统及远程教育软件标准的研发成果,建立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的软件体系和标准。
2.3 灵活、快捷、方便的接入环境。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可充分利用分布在基层教学点的光纤联接资源。各院校园网和远程教育节点可方便地通过互联网络接入访问。
3 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网络及硬件构成
电视大学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的教学环境主要由本校控制中心和远程教育节点通过网络以分级的形式连接而成。其中控制中心配置有教学实施和管理所需的硬软件系统,远程教育节点配置有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软件、硬件环境。
3.1 网络环境。 远程教育平台主要依托各地建设完成互联网来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相关的电视大学网管中心设立控制中心和授课点,远程教学点分散设立在各分校或教学点,它们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电视大学与分校、教学点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
3.2 信息控制中心组成及功能。 信息控制中心是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部分,是远程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远程教育平台的主要硬软件系统都放置在信息控制中心,如视频点播系统、教师授课录像库、老师课件库、各类数据资源、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等,为电视大学开展远程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3.3 同、异步教学环境功能。 异步教学节点主要配置有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本单位的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异步教学点进行网上注册、多媒体学习、教学录像点播和其它教学资源的浏览学习、参加课程考试和进行专题讨论等活动。同步教学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的双向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面对面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实时地看到教师的讲课画面,听到教师的讲课内容,教师也可以实时地看到学生听课的情况并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或进行讨论。
4 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系统平台构成
远程教育系统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专门为远程教育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平台。必须研制一套完善的《电视大学远程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作为软件支持,为更好地服务于远程教学,该系统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远程教育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应用和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管理。
4.1 遠程教育管理系统。 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主要由专业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统管理构成,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保存自己的个人档案,及时获取教学机构发布的最新信息,得到教师的帮助与辅导等;教师可通过管理系统设置课程与教学计划,查看学生的学习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管理者可管理教师档案、学生档案、发布最新信息、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等。
4.2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使用。 在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中,通过网络课程实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环境。网络课程可以作为一种虚拟教室,教师在这里可以通过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以及相关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布置作业、批阅学生作业、解答学生问题、组织学生考试。可以通过教学效果分析模块,跟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以及提供的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和复习,可以在线做笔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向教师提问,还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或进行在线考试。
4.3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库、视频素材库、单机版课件库、网络版课件库、网络课程库、题库、案例及文献资料库等。所有上述的资源都分别建有其索引信息,以便快速地查询、浏览和存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系统基于分布式的设计思想,同一系统下的不同单位可以将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分割划分,各单位分别建设不同的教学资源,最终统一使用教学资源。这样即可加快资源建设的进程,又可以避免各单位资源的重复建设。专业资源一般由本专业的教师完成,对通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使用。
4 结束语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4
0引言
对于电视编辑人员而言, 节目素材等同于生命, 安全的素材保障体系是优秀节目成品的坚实基石, 国内电视台已经完成由单机到网络的华丽转型, 与此同时节目编辑对网络的依赖性与日俱增,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网络技术并保证系统内部媒体数据安全是现有网络设计的重中之重。
1网络媒体数据安全主要经历的转变
1. 完全依赖于网络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自身安全作为网
络媒体数据安全的保障。
1) 在线存储体采用主备控制器机制, 存储硬盘采用RAID安全机制;
2) 根据策略进行在线存储到近线带库的迁移备份, 保障核心媒资数据的多级存储;
3) 核心媒体数据网内根据策略或手动定期备份。
上述解决方案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网内媒体数据安全, 但存在过分依赖存储硬件设备, 问题数据恢复长等问题, 严重影响编辑记者前台操作和资源使用时效。
2.依靠网络技术实现媒体数据的多级存储, 并实现对前台使用者透明, 数据恢复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完成, 存储故障不影响编辑业务。
1) 采用本地+网络编辑的方式, 媒体数据同时存储于在线存储和编辑机本地, 降低网络存储故障对节目编辑的影响;
2) 采用媒体数据双读双写, 主备在线存储方式, 实现媒体数据的双重备份, 降低存储故障对编辑记者的影响;
3) 建设最小应急系统, 核心媒体数据根据策略实现向最小应急系统的备份, 数据多级存储, 保证核心编辑业务安全。
2媒体数据多级存储备份解决方案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2.1主备双存储体:编辑站点双读双写
1. 正常工作时:双读双写。
在主备存储都正常时, 上层应用站点在文件写入时同步写入主备存储体, 实现数据镜像同步备份;在读取时, 上层应用站点, 选择主存储路径进行优先读取。
2. 主存储故障时:延迟平滑切换到备存储, 进行单路读写 (见图1)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如果主存储瘫痪, 上层所有应用站点平滑切换到备路存储路径进行读写, 无切换时间, 用户毫无感觉, 实现真正的0秒透明切换。
3.主存储恢复后:策略控制中心, 调度后台同步服务器, 实现数据主备存储同步。
该功能的实现得益于两点:
一是由于素材路径存在双份, 在正常时数据完全主备镜像;
二是策略控制中心, 实时监控收集存储状态, 如主存储的故障信息。工作站读写访问过程中, 由于所有文件I/O通过IDA引擎, 获知策略中心的存储故障状态, 因此直接指向备份存储进行实时访问, 访问过程无间断, 非常平滑。
2.2 单在线存储体:“本地+网络”双读双写策略, 实现媒体数据双路存储
1.编辑站点本地存储作为网络存储备份使用, 优先编辑网络存储数据。
网络和本地的文件路径, 作为该素材的主备路径记录在资源上。采用双读双写模式, 采集、打包等生成的视音频素材在网络和本地上都存在;同时对于字幕、故事板以及字幕中的图片也都在网络和本地磁盘上同时存在。
在双读双写模式下, 用户所生成的资源在本地都有一个中码流的版本, 通过双读双写机制, 用户可以直接调用网络的版本进行编辑。如网络故障用户可直接切换到本地, 保证编辑业务连续不间断。
在网络数据库中断的情况下, 需要手动切换数据库连接, 将系统连接到本地数据库上。系统软件可提供快捷的一键切换功能, 将网路数据库连接切换到本地数据库, 在网络数据库断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节目的编辑。
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 优先编辑网络存储, 实现媒体数据网络共享, 编辑记者可在任意网内节目编辑站点完成节目编辑。
缺点:网络存储读写性能要求较高, 系统建设在存储领域的投资比重较大。
2.网络存储作为编辑站点本地存储的备份, 优先编辑本地存储数据。
媒体数据在网络存储体和本机存储体实现冗余备份, 优先读取本地存储路径。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单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网络化的实时备份存储又完全能实现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以及关键数据的多重备份。
在编辑过程中, 采用本地编辑为主, 网络编辑为备份的编辑方式, 正常编辑模式下各站点直接读取本地素材进行节目编辑, 后台打包调用网络高码流文件进行合成的编辑方式。
对于上载节目资源的工作站A在被占用的情况下, 用户需要到工作站B进行编辑, 此时通过同步资源的方式到本地, 用户在打开故事板和打开素材的情况下, 系统自动判定当前资源不在本地存储路径, 完成从网络到本地的同步迁移, 编辑人员可以进行编辑使用。
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 优先编辑站点本地数据, 大大减低对存储和网络的依赖, 系统建设存储领域投资较低。
缺点:鉴于采用本地编辑的模式, 如编辑人员更换站点, 需重新将网络数据同步到本次, 有一定时效性的损耗。
2.3 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实现核心媒体数据备份
系统在备份时, 会同时进行物理文件和元数据的备份, 以确保一旦主网出现问题, 工作站点可以直接完全脱离主网且接入应急系统中使用。只需退出非编软件, 重新连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的数据库, 即可继续完成工作。
节目采集及合成时可以自动写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 实现多存储区域数据完全一致, 写入数据时不会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资源, 而且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主网存储区数据删除时, 最小应急备份区能根据数据的变化, 自动对数据进行删除;当主存储区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迅速的切换到最小应急备份区上, 使用最小应急备份数据;备份策略可以按照栏目、用户等方式进行,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进行备份 (见图2) 。
优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可以作为全网应急解决方案, 作为核心业务的终极保证。此外应急系统可作为外场系统使用, 通过快速拆分, 便捷的完成外场系统的远程移动。
缺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需要台内额外投资建设, 将引入部分投资增加。
3系统主备存储不同选型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 对于核心存储设备的选择将决定媒体数据安全策略。如何在数据安全和台内投资间实现平衡是网络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系统选用相同性能与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容量完全相同, 网络系统服务的所有栏目均可选用同样的媒体数据安全策略, 网络中媒体数据全部主备两份, 即所有站点全部支持双读双写。系统任意存储故障均不影响编辑业务, 节目编辑和系统数据实现双重保障。
优点:业务安全级别高。
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 存储领域投资需要考虑。
2.系统选用不同性能与相同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仅容量相同, 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 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 媒体数据通过策略备份的方式实现主备双重备份。该种情况下, 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 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中断, 或全网转换为低码流编辑, 高码审核打包的操作模式, 方能实现全部业务不中断。
优点:业务安全级较高。
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低, 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或全网采用低码流编辑, 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
3. 系统选用不同性能与不同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与容量均不相同, 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 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该种情况下, 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 非核心栏目仅能读取主存储, 媒体数据不再备份。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中断。
优点:核心栏目业务安全级高, 非核心栏目安全级别较低。
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低, 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 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
4结束语
当前网络设计, 媒体数据安全需重点考虑, 先进安全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网络存储故障对媒体数据和编辑业务的影响。各大电视台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可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和系统建设投资, 选择适合台内特点的媒体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摘要:媒体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和优秀解决方案, 有效降低节目编辑对网络的依赖, 为节目编辑人员提供稳定操作环境和素材支持, 确保台内系统珍贵媒体数据安全。
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与维护的要点 篇5
[摘要]随着信号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成为了有线电视传输新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情况来看,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成为了数字电视网络的主要方式之一,代表了电视网络信号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的发展趋势。
通过了解发现,在数字电视网络中,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具有高速传输的性能,能够适应家庭用户的需要,满足有线电视家庭化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对以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为代表的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与维护的要点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数字电视网络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网络建设方案,保证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的有效性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6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信息化;三网融合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有线电视网络要面临数字化、信息化全面改造等问题。随着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推进,有线电视网络从以往比较单一地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服务,正逐渐向提供多业务、多品种、多功能服务升级,其运营管理也日趋综合和复杂。所以,不断总结和学习先进的经验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提供很大便利,我们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都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用户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完善服务意识,为广播电视事业做出贡献。
1.实施有线网络运营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整体来看,我国有线电视实施企业化运作只有十多年时间,且多存在转型不彻底的现实。其体制、机制、思维、管理等方面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的,尤其是事业单位的烙印。然而在这一时期,通信、互联网、IPTV、卫星电视等新技术、新服务却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渐渐构成对有线电视的冲击或蚕食。面对这种情况,实施有线网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可能促进其实现从内部管理到外部营销的多方面跨越式发展,较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及战略发展的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因为,“真正的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是改变企业流程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资源具有非物理物质性、易沉淀性、可感知和认识性、可挖掘性、可复用性、价值变异性、关联作用等特性。有业内专家认为,信息的有效运用将具有5X(五倍)的价值倍增效果。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对于一个企业的价值和作用,开发利用好信息资源,高效率地管理好企业信息流,就有可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对物流、资金流乃至商流等方面的决策和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于像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这种市场经济的后来参与者,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2.信息化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对策
2.1政策创新
有线数字电视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百姓做的一个阳光工程,也是宣传系统的绿色工程,家家户户高兴,家家户户受益。而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也是一件特别费钱、费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用户接入网改造,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下大功夫。只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一项事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巨大的资金缺口,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双向网改造要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收取数字电视网络改造资金更需要取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2.2体制创新
在更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下,缺乏市场意识的广电,越来越暴露出网络建设推进策略和力度上的脆弱。通过竞争,也发觉广电系统与电信行业的差距,感受到来自电信业从战略思维到实际业务的巨大压力,使得广电内部从机制到管理方式的改革变得势在必行。在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推进整体转换中,做为县市一级要考虑从以下三个层面实施联合:(1)系统内体制的联合。镇乡站与网络中心紧密联合,打破原有分割状态,围绕主要业务和重点项目,共同策划、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同经营,若有条件可以组建企业性质的网络公司。(2)跨系统业务的联合。数字化时代有线电视的赢利模式将出现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运营商之间、网络运营商与节目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十分密切。事实证明,只要联合的目标实现了,业务发展的“蛋糕”做大了,网络的长远发展和效益增长自在其中。(3)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联合。数字电视的许多领域都是新兴的,唯有走联合之路,才能弥补我们自身在资金、市场、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走出少投入、快起步、高效益的发展路子。目前,三网融合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县级广电网络如何绝处逢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存量保值、增量分成”的合作方式,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3管理创新
网络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尽快转变粗放式管理模式,补上企业化管理这条短板,实行围绕竞争强自身的管理模式。从现实情况看,广电管理应该以两点为主攻方向:(1)员工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懂技术、会营销、善管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和岗位培训等渠道,辅以科学的任用和激励机制,把人气搞旺,把队伍搞强。广电网络现有员工队伍在结构、素质等方面离双向交互业务的开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面对现实,迎头赶上,努力造成人才济济、业务红火的局面。(2)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条件、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等多个侧面,是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网络改造完成后,由于业务量大量增加,同用户打交道的机会增多,群众提出各种意见也会随之增加,服务不能相应跟上,既有碍有线电视人整体形象塑造,也会降低对用户的吸引力。要通过灌输竞争观念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学习借鉴电信的经验,重视服务网点和设施建设,着手全系统服务标准的制定。
2.4技术创新
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目的在于实现传输的数字化,在此进程中必须同步考虑运行、维护、网管方面的数字化。因此,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跟进技术等软件方面的配套,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全市用户档案管理系统的全市联网工程,全面采用用户档案微机管理,变纸质的静态管理为电脑的动态管理。(2)建立用户故障语音信息系统,并适时成立“呼叫中心”,明确工作职责、任务,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将安装维修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3)建立网络分布现状的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更新,有据可查,变网络建设的人脑管理为电脑管理。(4)全面实施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全市统盘考虑,切实解决各地施工不统一、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同时要成立专业的施工队伍,负责全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工程施工。(5)成立数字电视业务推广部,专项负责机顶盒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市场调查和用户服务工作,从系统、网络维护,管理用户投诉,到收费管理等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6)成立技术领导小组,重视网络技术的学习、研究与应用,鼓励技术创新,培养一批科技人员,努力实现科技强网。
【参考文献】
[1]叶卓栋.浅谈新时代有线电视网络建设[J].科学之友,2010,(24).
[2]白天山.住宅小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与管理[J].发展,2012,(12).
[3]陈硕.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7
1 网络广播电视台概述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电台、电视台,是新形态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它聚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的节目资源,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可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与信息等全新的视听体验。它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是电视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展现形式的拓展。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突出特点是其本身拥有大量的音视频节目和公众资源,还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来弥补广播电视节目瞬间即逝、时段固定、时长受限、覆盖面小、单向性传播等缺点,从而可实现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视频网站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流应用,网络电视已成为主流媒体。为了响应广电总局要求传统广播电视台向互联网转移,建立具备互动、时移、多媒体等多项新业态服务功能的网络视听平台的号召,建设新媒体平台主要实现电视频道和网络直播节目实时共享、直播业务的用户体验,增强广电的舆论覆盖能力、传播能力和多媒体运营能力。
2 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
新媒体平台设计要从现有工作流程出发,充分考虑实际工作要求,在系统设计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先进性原则
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体系架构,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2)安全性原则
系统能够动态地监控网站安全,网站能在遭受到非法攻击后迅速恢复;硬件方面采用磁盘阵列或磁带库等设备保障数据安全。
(3)开放性及可扩展性原则
支持跨平台运行的体系架构,系统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平台。系统能够在数据、业务、服务三个级别上任意扩展,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4)稳定性原则
服务器采用高可靠性的容错技术,保证系统能长期稳定地不间断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稳定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协议等,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5)易用性原则
要求使用人员不用精通技术便能熟练操作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系统应易于操作和使用。
(6)访问统计性强的原则
网管可随时查看指定页的访问次数、来访路径、访客所在地区分布、访问时段分布、访客使用浏览器等信息,定期出具网站统计分析报告。
(7)高效性原则
网站页面的设计应简洁、美观,尽可能地提高浏览速度,突出主要信息。
(8)并发性强原则
考虑到网站的使用者同时操作某一系统的情况,系统支持多人操作。
3 新媒体平台技术路线
(1)采用多层B/S结构
为充分保证系统在安全性、跨平台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应采用三层应用体系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通过www浏览器实现,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
(2)利用XML数据传输
XML数据传输是不同系统之间日渐流行的标准数据传输方式,利用XML技术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可以有效保证对各种异构系统的数据接口需要,以达到各系统数据资源的最优整合。
(3)面向服务架构(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将分布在网络中的软件资源看作是各种服务,旨在提供摆脱了面向技术的解决方案,而不必考虑其后台实现的具体技术、具体运行平台、具体物理位置甚至其内部的通讯协议,从而实现更好的业务灵活性。
(4)采用MVC设计模式
在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寻求一种好的设计模式无疑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MVC设计模式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绝佳方法。在MVC的设计模式中,真正实现了M(model)、V(View)、C(controller)三层分离的目标。
4 新媒体平台架构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技术资源支撑平台主要包含了支撑整个系统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合理的网络结构,对系统软、硬件的安全控制在平台建设中尤为重要,其是新媒体平台是否能正常稳定运行的关键。
4.1 硬件部署
新媒体平台基本硬件,数据库服务器(2台做双机热备),负责服务器信息、节目信息、用户信息以及点播记录等的存储、查询、更新等。缓存服务器,负责实现数据库层面的负载均衡,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节目及其它文件或数据存储,提供文件服务器和流媒体主服务器的功能,使用10TB以上大容量高速硬盘阵列来存储节目。硬件部署如图1所示。
4.2 软件部署
一个Web应用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及吞吐量等技术指标是依靠很多方面的设计和优化共同提高的,包括系统设计、系统代码编写过程的算法优化,以及系统软件的部署。系统采用不同的部署方法也能够大幅度提高系统性能。新媒体平台基本软件部署如图2所示。
4.3 网络结构
网站的Web服务器、模块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备份服务器存放在电信机房。网友通过Internet,访问Web服务器和模块服务器的相关服务,访问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网站编辑通过Internet,访问后台管理服务器,对全网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新媒体平台网络结构示意图见图3。
4.4 安全控制
(1)硬件安全
系统采用硬件防火墙或硬件多功能网关阻断大多数病毒及入侵危害;系统具有手动和自动的系统备份功能,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恢复;数据检测及统计功能,能对系统内的各台服务器进行监控,包括CPU占有率、内存使用率、带宽状况、连接数等重要数据指标;完善的故障报警机制,能在系统内某台服务器出现的故障及时报警提示;核心部分采用服务器热备。硬件安全示意图见图4。
(2)软件安全
系统拥有完整的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应有交叉验证、访问控制、信息加密、安全审计、安全认证和防病毒功能;系统具有权限分级管理,提供从数据库、文件集合、单个文件到具体的文件内部字段等不同的安全保证。
系统保证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具备安全检查功能;可划分相关人员的操作权限,并提供与身份认证、数字证书等网络安全措施的融合;对高度机密数据的储存与备份提供安全保护,以防非法进入或摄取;系统应能对所有的操作进行追踪调查、记录并进行分类,具有日志记录和日志审理功能。
系统应可进行多层次系统备份;主要的信息实行自动备份,并设有系统自动恢复机制;对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将直接操作数据库信息权限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系统应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充分应用设计完备的安全体系结构;实现层级式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的安全;并采用网页防篡改系统,确保网站数据安全。
5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宽的迅速扩大,网络视频,特别是以直播和点播为技术特点的网络广播电视必将发展迅猛。在当前技术发展的今天,只有搭建传输快捷的新媒体技术平台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最大化,未来网络广播电视台必将成为互联网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网站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流应用,网络电视已成为主流媒体之一。为了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传统广播电视台向互联网拓展,建立具备互动、时移、多媒体等多项新业态服务功能的网络视听平台的号召,各地广播电视台纷纷建设网络广播电视台这一新媒体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董明尧.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
[2]王宏艳,马世平.网络电视台的构建及安全[J].现代电视技术,2011.07.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8
众所周知, 互联网应用非常注重提供优质的服务、重视用户体验和感受。网络电视台是构建在互联网之上的内容传播平台, 网络电视台的建设部署因此也一定要适配互联网的应用特点而建设。但目前全国的很多电视台在建立网络电视台时, 只注重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而忽略了传播和部署, 这种建设将很难实现互联网传播的需求。
建设网络电视台, 不仅要重视内容的制作, 还要重视内容的播出质量、最终用户的收看质量。网络电视台要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周全, 避免在早期没有思考成熟, 就开始建设, 给未来网络电视台运行带来很大的弊端。网络化电视台和传统电视台很大的不同是, 网络电视台控制着传播, 能够充分地控制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 能时刻感受到用户端的使用体验。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介绍网络电视台传播面向全球部署的关键技术——基于云管理的虚拟数据中心建设模型。
这里提出的全球部署的虚拟数据中心模型, 就是加强网络电视台在网络上的传播能力、播出能力, 通过全球部署的业务形态的体现, 能够做到很好地对互联网业务的支持。
一虚拟数据中心
说到虚拟数据中心建设模型, 首先从虚拟数据中心的概念说起。
1. 虚拟数据中心的概念
虚拟数据中心是构建一个能够支持一定区域 (全国) 的网络部署平台, 见图1, 它是建立在中心、区域中心、边缘节点的三级IDC业务之上, 由一个或多个中心组成同时包括多个区域中心和边缘节点, 基于实体IDC建立虚拟化的网络数据中心, 能够对于网络电视台的各项业务具有完整的支持、服务能力。
2. 虚拟数据中心的体系架构
虚拟数据中心体系架构, 分为六个层次 (见图2) , 分别是:
网络电视台应用;
基础架构软件;
虚拟化静态、动态资源池;
虚拟化数据资源层, 网络虚拟化、自动化;
实体IDC核心, 区域中心和边缘节点。
通过虚拟数据中心六个层次的分析, 提出了资源池概念, 构建了通过虚拟化技术搭建起来的面向业务和应用的资源池。
资源池是虚拟数据中心的核心业务支持层, 资源池向上支持业务, 通过这些上层业务来构建整个广播电视台的业务平台, 向下是虚拟池连接了实体IDC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存储设备。
3. 虚拟数据中心的资源池
资源池是基于云管理的虚拟化数据中心的主要单元。运用集群模式对外提供统一服务, 包括静态资源池、动态资源池、数据资源池。
虚拟数据中心静态资源池是提供以静态内容为主的WEB和视频点播服务的资源池。静态池采用包括WEB技术、CACHE技术等提供对页面图片、文字、CSS样式、视频缩略图、视频文件的访问服务。
动态资源池是以互动应用为主的业务支撑, 动态资源池采用J2EE、CGI等技术提供对空间、论坛、用户中心、播客等互动业务的支持。
数据资源池采用集群存储、分布式数据库等、通过统一数据访问接口等技术为上层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服务。
通过构建在实体IDC之上的虚拟数据中心, 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了对整个数据中心全部资源的调度, 包括静态的资源、动态的资源、数据资源。通过合理的动态调度和分配, 一个虚拟数据中心具备了完备的数据;可拥有完整的数据服务能力;可以支持应用数据连续访问恢复;可以支持连续用户的大规模访问和连接;通过规划的单一虚拟数据中心就可支持目前网络电视台全部的互联网网上业务。
单一的虚拟中心架构模型已经能够解决内容传输上已经面临的一些问题, 打破运营商之间的壁垒, 分散了集中高并发、大流量的访问, 访问加速、尤其是视频内容的加速问题。目前网络电视台初期建设时, 可以考虑按照单中心的虚拟数据中心进行初步的网络部署覆盖方面的考虑, 在系统运行稳定需要有更高要求时, 就要进行多虚拟数据中心建设的考虑。
二多虚拟数据中心建设模型
1. 多虚拟数据中心模型的提出
大中型的网络电视台如果继续进行全球 (全国) 网络整体覆盖, 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就需要考虑现在已经部署的多节点的分布规模;重点节点是否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如何节约投资,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何更好支持全球业务支撑能力等等。在这里提出发展为“多虚拟数据中心建设模型”。
通过多个虚拟数据中心的联合支持 (见图3) , 能够更好地解决网络电视台的全球部署, 较好地满足中大型的网络电视台全球部署上的需要。它可以提供:
更高质量的区域服务体验;
负载均衡和失效转移;
水平扩展能力;
稳定的业务服务;
数据支撑服务更加可靠。
多虚拟数据中心通过多个虚拟数据中心同时进行服务支持, 提供了更高并发访问能力, 支持更大流量访问, 区域访问效果也明显得到了加强, 访问加速效果会更加明显。
多虚拟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支撑能力表现在:
第一, 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服务靠近用户, 提升用户体验度;
服务不受地域限制;
服务不受运营商限制。
第二, 服务分布策略灵活, 所有虚拟数据中心组成集群模型。
可同时支持各自大区内所有业务;
可分别支持各自大区不同业务, 构成完整业务集合;
可单一大区支持所有大区的业务。
第三, 服务支撑能力可控。
虚拟数据中心建设具备线性平行扩充能力;
虚拟数据中心服务级别可线性提高或降低。
2. 多虚拟数据中心模型
多虚拟数据中心架构的思考, 参照了很多国外大型商业网站的架构, 同时依托在视频传输方面的思考, 提出了这样的架构, 如图4。
虚拟数据中心, 是以数据库和存储作为最重要的资源, 进行全球的同步和分发, 保证了每个虚拟数据中心数据的完整性。虚拟数据中心之间是以互联网传输介质组成私有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数据和管理同步。
多虚拟数据中心的提出, 超越了原有网站架构, 它变原有单中心的建设模型为多中心的建设模型。本质上多虚拟数据中心架构下网络电视台已经没有了自己事实上的发布单一核心, 而是向多核心方向转变。
理论上, 构建完整的多虚拟数据中心之间可以很轻易地实现相互的服务接管, 内容失效转移等。每个虚拟数据中心可以定制服务, 提供所要求支持的业务服务, 每个虚拟数据中心也都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内容服务和区域服务的定制。
3. 多虚拟数据中心的技术实现
多虚拟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多个单虚拟数据中心的集合, 同时在虚拟数据中心之间, 还有很多技术实现需要思考。虚拟数据中心是以数据库和存储系统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全球的同步和分发, 以保证每个虚拟数据中心的完整性。
多虚拟数据中心的系统建设基础依赖业务数据的同步, 包括数据库系统同步、网络电视台存储文件的同步如页面小文件、视频大文件等。保证文件同步的快速和内容一致性, 文件同步的负载分配和持续稳定是多虚拟数据中心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多虚拟数据中心下的核心数据服务系统建设原则:
第一, “少而大”原则。
数据中心内数据库系统;
业务数据存储系统的建立。
第二, “核心数据集中”原则。数据中心核心的存储和数据库系统要在核心数据中心, 利于远程数据同步考虑。
第三, 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技术。
多虚拟数据中心的数据同步尽量考虑在互联网上传输;
采用有效的基于UDP技术传输加速平台。
多虚拟数据中心的模型下, 通过以上一些业务方面的思考, 就能够构思多虚拟数据中心业务数据的同步方面技术实现, 解决它最核心的数据同步问题。
多虚拟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远程同步的技术实现, 通过构建多个具有分区能力的远程数据库系统, 既具有同时具备服务的能力, 又对每个分区节点进行这种日志同步的访问。基于私有的云平台, 多虚拟数据库同步技术采用快速传输日志文件进行远程的数据库同步。
多虚拟数据中心远程文件同步应用模型, 通过构建远程文件传输管理系统 (TMS) , TMS是网络电视台基于文件的网络传输、数据分发、存储管理和状态监控的集中管理系统。
TMS主要功能有:
将视频和业务数据文件推送到各个数据中心;
管理视频和业务文件在存储系统里的存储结构中;
接收视频生产提供的视频文件和视频编目信息;
分发视频编目信息和访问路径至各个业务展示系统;
建立视频传输信息数据库, 完整记录视频各类信息传输状态, 便于监控;
高速数据传输速度, 并与数据库数据保持同步。
TMS系统的架构由五个功能区域组成, 分别是监控区域、视频和业务数据生产区域、核心传输区域、应用服务区、存储区。通过核心的传输区域上接视频和业务数据生产;通过应用接口的对接和应用服务区域的联动, 接各种应用服务数据;数据在TMS系统的传递, 最终输送到各个虚拟数据中心的存储区;在监控区域, TMS构建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监控和健康状况的监控。
三基于云管理的虚拟数据中心
云管理是多个虚拟数据中心协同工作的实现基础, 云管理是从数据中心管理开始, 对底层资源进行整合, 并通过虚拟化和自动化进行调配, 最终向云服务过渡, 对虚拟化资源 (包括虚拟网络设备、虚拟主机等) 的管理, 能够查看这些虚拟资源的状态;其次是对资源池各种资源的自动化管理, 能够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配置。
层次化的云管理业务包括:
设备:云管理是对数据中心进行整合管理;
资源:云管理是对各种资源池的配置和调度管理;
业务:云管理是对业务体系所配备资源的管理;
服务:云管理是对服务体系的业务自动化管理。
通过四个维度 (见图5) 监控、分析、展示、运维对数据中心的设备资源业务服务进行统一的梳理和建立一个标准化、开放式、易扩展、可联动的统一智能管理平台, 实现资源、业务、运维融合联动的精细化管理。
四虚拟数据中心应用场景展示
多个虚拟数据中心建立后, 虚拟数据中心数据完全同步, 能够实现服务接管或切换管理。例如在虚拟数据中心1上支撑的服务, 因为某些原因或者发生故障, 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很轻易的把业务系统转换到另一个虚拟数据中心, 通过资源池的调度, 业务管理的调度, 在备用虚拟数据中心只需要对一些资源池做简单调整就能够完整的去接管虚拟数据中心1所有的存储数据库视频等内容, 可以无缝地实现接管的跨虚拟数据中心的服务。
图6是网站核心业务系统CMS (内容管理系统) 切换实例, 通过构建好的多个虚拟数据中心, 多虚拟数据中心之间数据完全同步, 可以轻松地实现业务系统透明切换。
开始时, 所有编辑人员可以同时集中在北京开展业务, 并同时使用北京的CMS, 当北京CMS处于维护阶段, 或处于不可用的状态时, 通过资源调度和服务访问的快速切换, 可使用其他虚拟数据中心CMS进行业务支持, 整个切换对编辑人员透明。
同样, 也可以让相同部门部分编辑人员使用北京的CMS, 另一部分使用广州的CMS, 制作、发布一样分发到全网, 对编辑人员透明;或不同部门编辑人员可以依大区不同, 使用各自大区的CMS, 制作、发布一样分发到全网, 业务支持对编辑人员完全透明。
五网络电视台全球部署的虚拟数据中心布局
对应中大型的网络电视台, 网络电视台需要考虑面向全球部署, 笔者参考中国网络电视台全球覆盖的现状, 提出了网络电视台全球部署下多虚拟数据中心的布局建议 (见图7) 。
参考中国网络电视台全球覆盖的模型, 构建四个虚拟化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型, 来构建整个网络电视台全球传播体系的建立。可在国内建立南北两个大的虚拟数据中心架构, 在全球范围里实现以欧亚和美洲组成两个大的虚拟数据中心架构, 构建四个虚拟数据中心架构, 实现了整个全球业务的互补互通。
六总结
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建设 篇9
与大多数电视台一样,随着济南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节目制播水平的发展,在节目生产、管理、运营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需求。如:需要提高设备档次以满足日益提升的节目制作水平的需求;需要提高节目制作运营效率和提高节目制作时效性的需求、通过定制科学合理的新的工作流,降低节目生产成本;更准确地获取节目运营数据,使得节目生产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需求,还有对系统更高安全性的需求;以及对新业务支持的需求,如:DVB数字电视、短信交互增值业务、信息资讯业务等。
为应对这些新的工作需求,随着新电视大楼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全台网建设提上了济南电视台的建设日程。经过广泛调研、考察、技术交流和关键技术测试,2006年6月,济南电视台与新奥特硅谷视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总集成合同,正式开启全面建设全台网新历程,经过1年的设计、研发、建设、试运行,全台制播网络系统于2007年7月21日正式全面启用,并在2007年8月3日通过项目技术鉴定。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企业媒体总线、企业服务总线以及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等系统的技术集成,在全台业务流程整合和优化、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的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上有所创新,对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并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文结合《中国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的要求,重点介绍业务板块及网络化流程规划、存储及网络架构、总体集成架构、系统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情况。
2 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
2.1 业务板块及网络化流程规划
在业务板块和系统构架上,结合济南电视台的业务战略和组织架构,采用分布式体系架构、面向服务架构设计思想和总线技术,如图1所示,对业务板块和系统进行了划分。在保证各业务板块能够独立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搜索引擎、媒体数据交换总线和企业服务总线引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管理、媒体数据交换等,从而实现了网络化节目制播新型生产管理模式。
这种根据业务将电视台网划分为多个板块,使各个业务板块之间松散耦合,从而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并通过全台总编业务管理系统和全台网主干平台(媒体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板块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采集收录推送流程、节目编排审核流程、节目演播流程、节目制作备播流程、媒资归档流程及媒资调用流程等。
2.2 分布式存储体系架构
为实现分布式体系架构下的网络化业务流程,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构建分布式存储体系架构。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视台网,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存储系统,如:基于SAN架构的光纤存储系统、基于i SCSI技术的IP-SAN存储系统、Unity ISIS智能四维可扩展IP存储以及NAS存储系统等,经过济南电视台与新奥特公司组织的关键技术测试,并综合考虑系统成本、运行管理技术要求等因素,最终选择了IP-SAN存储作为济南电视台全台各业务板块的核心存储。基于iSCSI技术的IP-SAN存储,为低成本、高性能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及其存储系统自运行以来,带宽稳定、安全性好,满足了全台网络化节目制播的需求,并可根据业务发展进行逐渐建设,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2.3 总体网络架构
由于电视台网各业务板块的业务、功能、性能要求不同,通常各个业务板块之间采用相对独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总体网络架构,图2为基于IP-SAN存储体系和万兆核心以太网交换的济南电视台全台网总体网络架构。
采用万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作为济南电视台存储和业务交换的核心,并按业务板块划分不同的VLAN,同时,将全台网主干平台企业媒体总线EMB Actor及主干平台做一个单独的VLAN,配置独立的汇聚交换机,确保媒体数据交换的带宽和安全性能,同时,在媒体交换平台与播出板块之间配置高安全设备,实现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备播节目安全传输和控制。这种方案与传统的FC加以太网模式相比,不仅简化了布线和配置,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实施和维护成本。
2.4 总体集成架构
在新电视大楼建设的过程中,济南电视台经过深入考察、对比、严格招标,最终形成了具有济南电视台特色的总体产品选型,并选择了新奥特公司作为全台网系统的总体集成,如图3所示。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选择了Sony XDCAM(专业光盘)作为外出采访的全新介质,并通过新奥特Himalaya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全台网络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化应用,提升了节目制作时效性。
在国内首次选择了Omneon视频服务器,配合成熟的方正无忧播控系统,并接入新奥特全台网。由新奥特Himalaya非线性编辑系统直接将审片后文件打包合成为Omneon所支持的MPEG-2 IBP播出格式,通过新奥特双核、双总线全台网引擎,按总编节目单信息要求,实现网络化、自动化的文件备播,并通过嵌入MD5实现数据完整性保障,通过基于媒体文件的质量控制软件,实现迁移到播出服务器媒体文件的自动质量审查。
选择了Avid ProTools音频工作站,构建了音频包装网络系统,通过以太网络接入新奥特全台网,由新奥特实现了音频包装任务的网络化提交,音频包装成品网络化传递,大大方便了音频包装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交互;同时新奥特Himalaya非线性编辑系统也可以接受Pro Tools音频包装工作站的遥控,使音频包装可以做到声画同步编辑。
此外,还建设了DVB数字电视系统,并接入新奥特全台网,由于Himalaya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直接编辑、打包TS流格式节目内容,并可以实现数字硬盘播出格式和DVB播出格式一次性打包合成,大大简化了数字电视系统的节目制作,提升了节目制播效率。
2.5 业务板块划分与集成架构
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各个业务板块之间松散耦合,从而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提高整体安全性。根据业务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多个业务板块,并通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全台网主干平台实现总体集成。
在保证各业务板块能够独立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搜索引擎、媒体数据交换总线和企业服务总线引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管理、媒体数据交换等,从而实现了网络化节目制播新型生产管理模式。
根据业务将电视台网划分为多个板块,使各个业务板块之间松散耦合,从而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并通过全台总编业务管理系统和全台网主干平台(媒体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板块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采集收录推送流程、节目编排审核流程、节目演播流程、节目制作备播流程、媒资归档流程及媒资调用流程等。
2.6 采用E SB和E MB“双总线”实现业务集成
图4为基于新奥特SITEMAP应用集成技术架构,Auto.ESB企业服务总线、Auto.EMB企业媒体总线以及公共服务、监控管理平台构成的济南电视台全台网双总线驱动技术实现架构。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各业务板块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适配器实现与主干平台的信息交互和连通,并在业务支撑平台的支持下,通过ESB中的调度服务,实现对企业媒体总线(EMB)中的迁移服务器的调度和控制,从而实现媒体文件的迁移、传输,最终完成业务板块与主干平台以及业务板块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其最大特点是保证业务板块之间的松散耦合、位置透明和协议无关,体现SOA设计思想,在保证业务支撑平台稳定的基础上,为节目制播等应用提供最大的业务灵活性。
图5为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全台网主干平台实际应用界面。
2.7 采用“双核驱动”实现网络化节目制播
济南电视台与新奥特在全台制播网络系统创新地采用了双核驱动全流程节目制作。以总编室节目单为核心,驱动全台节目生产,总编室系统是面向全台节目生产的流程起点,同时总编室也是节目的最终汇聚点和审核点;节目的生产流程以总编室为核心,以节目代码为主线,以节目单编排为起点,到节目送到播出中心播出结束。
总编室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交互,主要步骤包括:总编室节目代码输出到各个制作系统;各个制作系统的节目内容输入到总编室;总编室节目内容输出到播出系统等,如图6所示。
总编室系统通过节目单和节目代码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具体包括:
(1)总编室节目代码输出到各个制作系统:系统与节目制作系统的交互是从节目代码的发出开始的。首先,总编室系统进行节目编排,然后根据节目代码规范生成各栏目节目的节目代码,然后将节目代码分别输出到新闻系统、广告系统、制作系统、高清新闻系统。
(2)各个制作系统的节目内容输入到总编室:各个节目制作系统根据接收到的节目代码,完成相关节目的制作,然后把制作好的成品节目上传到媒资系统的盘阵中,同时发送消息到总编室中,通知总编室“节目制作完毕,保存在媒资盘阵的某处,可以开始审核了”。媒资系统的盘阵也可看作总编室系统的一部分,总编室人员可以对上传到媒资盘阵的节目进行审核。
(3)总编室节目内容输出到播出系统:通过总编室审核的节目,便可以送到播出系统进行播出。其具体过程是:总编室将媒资盘阵中通过审核的节目首先发送到发布服务器,再由发布服务器将节目送至播出系统的播出缓存,同时将被播出的节目编目信息存储到全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以方便以后对节目的管理。图7所示为“总编室排单系统”界面。
2.8 系统安全保障
系统安全保障架构是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设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系统架构层面安全、整体产品技术选型、系统站点安全部署、演播室系统安全备份、新闻播出安全技术、紧应急制作解决方案以及应急管理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其他文章中专门进行讨论,这里仅对整体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安全保障技术做简单介绍。
2.8.1 系统结构方面
全台网系统采用了分布式体系架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松散耦合和模块化设计思路,而且还在各业务板块系统中也应用了松散耦合性的设计方式,在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经在系统应急处理及维护方面带来直接的好处;也为今后的网络改造预留了友好的升级开发框架。
应急处理方面:在某个业务板块子系统遇到特定事件的时候,用户可以在所属业务板块中的其它稳定运行的子网中完成自己的相应业务,避免地以往子系统一旦遇到突发系统运行事件就全面停止工作的尴尬局面。
运行维护方面:可以在全台任意业务板块及任意子系统中进行24×7时间段的系统在线升级或维护,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子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行。
2.8.2 系统冗余设计
高稳定的系统设计带来安全可靠的保障:在整个系统中,服务器、交换机等核心部分采用了全冗余备份设计,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同时对于各个应用功能服务器,全部采用端口汇聚等技术,增加端口带宽,保证了系统高效运行。
2.8.3 网络架构安全保障
系统安全保障架构是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设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系统架构层面安全、整体产品技术选型、系统站点安全部署、演播室系统安全备份、新闻播出安全技术、应急制作解决方案以及应急管理制度等内容,这里仅对济南电视台整体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安全保障技术做简单介绍。
济南电视台基于以太网的交换架构具有极高的安全可靠性,首先,核心交换机可以提供99.999%的高可靠性,同时采用冗余引擎、引擎切换技术、背板堆叠技术等,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其次,各个汇聚、接入交换机可以采用多个链路连接到多个核心交换机,并可利用GEC技术,实现链路捆绑,利用GLBP等协议实现冗余和负载均衡,大大提高交换架构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管理工具,实现图形化、自动化的监测和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架构的安全可靠性。另外,在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中,已经将存储、网络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与新奥特台内网监控管理平台Auto.DMS有机结合,用于实现IT基础架构的核心网络和台内网主要业务的监控,从而大大提高系统运维保障水平。
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中,制作和播出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而播出系统的安全级别也是最高的,因此在建设网络系统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到了与播出相关的业务的安全保障。对于演播室播出系统,我们采用架构上松耦合,业务流程紧耦合的方式。即在演播室系统部署独立的数据库,并实现了包括数据库、播控、播出服务器的全冗余。这样从系统架构上实现了制播分离,通过串联单将制作系统与演播室系统进行关联,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在传输过程中我们融入了MD5的校验机制,并在演播室系统中设立预播机制,保证了节目在播出前的绝对安全。最后系统结合了磁带备播机制,为系统的安全保障又加了一层保险。
3 总结
到2008年8月5日,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已顺利上线和安全播出420天,每天播出142.2小时(8530分钟)节目,共计安全播出59724小时节目;从2007年1月1日系统制作域投入试运行以来,系统每天生产69.8小时(系统培训后)电视节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生产出32597.9小时电视节目。
全台各频道80多个栏目,300多名编辑记者已经在大量使用Himalaya网络编辑站点开始了节目的制作。全台各节目制播业务,包括总控收录、新闻综合业务、后期节目制作、媒体资产管理、演播室制播、总编业务、广告管理等实现了采、编、播、管全程数据化;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和企业媒体总线(EMB)双总线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地开发并应用了以节目单为核心的全台节目生产管理的流程驱动、以节目代码为核心的全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驱动的双核、双总线全台网引擎架构,灵活有效地实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节目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该系统引入分布式媒资理念,采用了在线、近线和离线等存储机制,实现了新闻生产型媒资与全台资料型媒资无缝对接。同时,具备了新媒体发布和高清节目的制作能力。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系统为广电传媒集团信息化建设开启了电视台全面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业务流程化、管理集成化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李晓春.全台网的新突破——济南电视台全台制播网[J].世界广播电视,2007(9)40-42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2006),2007-2
[3](美)科拉夫兹格,(美)本克,(美)斯拉姆著,韩宏志译,Enterprise SOA中文版——面向服务架构的最佳实战(ISBN:9787302130291),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7-1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10
1. 非线性视音频编辑的网络化实施过程
1.1 网络化工作流程
目前, 我台使用的网络系统是大洋公司的D3-EDIT。D3-EDIT作为最新一代的非线性编辑软件, 网络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详细分解描述如下:
(1) 采访申请 (记者提出) 、申请审批[栏目编辑等) 、新闻标题 (记者登录) 、新建标题 (编辑稿件) 、标题报题、标题审查审稿 (部门主管) 、审查通过;
(2) 上载工作站、按标题登记、采集素材、收录工作站、按标题登记素材;
(3) 标题送配音、配音工作站为标题配音;
(4) 视频编辑 (按标题编辑) 、标题上字幕;
(5) 编辑结束、栏目送审、标题审查 (审片) 、审查通过送串片、节目串编 (制作人员) 、节目送审、节目审查、成片播出或下载。
1.2 制作和存储的一体化
制作和存储的一体化问题关键在于压缩格式, 非线性编辑系统D3-EDIT和在线近线存储须选用相同的压缩格式。D3-EDIT系统网络建设的做法是:素材只需要一次上载, 在上载时拟同步生成MPEG-2帧和MPEG-4两种码流;MPEG-2帧编码作广播级的制作和存储码流, MPEG-4的码用于检索和粗编, 这样可以确保库存节目能直接调到制作系统进行编辑制作。
至于压缩比的选择, MPEG-4选择1M bps码流已经足够, 对于SP、S X、DVCAM、DVCPR025信源的节目, MPEG-2可选用25Mbps以上的码流, 对于DVW、IMX、DVCPR050信源格式的节目, MPEG-2可选用50 Mbps的码流制作的剪辑和存储的编目在各自工作站独立进行, 全部工序流畅有序。此外, D3-EDIT工作站在向中心存储体上载素材时按照2轨50 MBPS码率MPEGⅡ格式的素材计算, 每台工作站将占用的带宽为13.5 MBPS。
1.3 视音频码流和网络信息的一体化
视音频数据和网络信息虽然在两个网络平行运行, 但相互的数据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数据规划将二者建立关联。这样, 制作、播出和存储主流业务的运行也联动着网络信息系统内容更新。电视台的业务实际上是在网络信息系统的调度管理下运作, 二者的一体化能够保障全台管理的流畅、有序和高效。
2. 非线性视音频编辑网络系统的功能剖析
2.1 上载工作站
上载工作站主要负责素材资料的集中上载工作。相对于传统的上载工作站, 我台使用的D3-EDIT系统可以在上载的同时完成编目和自动索引的生成。
上载时, 系统将自动进行场景检测, 将采集的素材分割成独立的片段。而且导入的素材自动转换视频格式, 用户无需参与转码操作。为了方便以后的一致引用, 导入素材时对文件进行编目处理, 添加元数据信息, 也可以根据预先详细定义的二级编目实现素材的对照上载。
2.2 精编工作站
D3-EDIT系统的精编工作站实际上就是一个实现后期制作的编辑工具。作为一个功能完善的非线性编辑机, 主要功能如下描述:精编工作站可对素材进行入出点再设置, 然后以各种灵活的方式编辑到时间线;时间线任意位置素材的添加、插入或覆盖和其它组合编辑方式;无限次编辑操作步骤和恢复、重复;2路实时视频、8路音频、多层字幕实时播出。
此外, 精编工作站中的模板方式可以实现常用特技, 如闪白、马赛克、叠画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再制作其它特技效果, 然后将其保存在专门的数据库, 同其他电视制作的工作成员共享资源。模板方式也可实现格式较为固定的标题字幕、滚屏字幕、唱词以及左飞等效果。并可用字幕软件实时制作效果更为丰富的多种方式的字幕, 字幕软件以插件形式实现视音频/字幕制作一气呵成。
2.3 下载/直播工作站
D3-EDIT系统的下载/直播工作站可将节目下载到磁带或者播出视频服务器, 也可在本工作站直接播出。本工作站完全识别制作系统的节目文件和视频串联单文件, 可将播出需要的素材超实时的剪裁传送到本地磁盘上作为本地素材播出。系统定义的播出表可直接播出制作系统的串联单格式, 或独立的AVI、MPG节目文件格式。通过双机同步播出防止可能的问题。
3. 非线性视音频编辑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目前, 我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都采用了D3-EDIT系统, 其运行安全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必要的安全规划和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3.1 节目制播存环节的关键设备全部采用冗余配置
对于非线性编辑网络来说, 其稳定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假如网络中某一环节出现故障, 导致网络瘫痪, 将直接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因此, 将其关键设备冗余配置十分必要。这些设备包括服务器、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以及光纤磁盘阵列等。这样, 一旦某一关键设备发生故障, 可及时启用备机, 保证了非编网络制作节目的时效性。
3.2 对网络资源和用户进行必要的划分和授权
对用户权限的设定是网络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手段, 通过权限设定, 可避免用户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网络环境, 更加规范用户对网络的操作, 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3.3 核心业务的视音频网络必须和公网隔离
地方电视台与“新农村建设” 篇11
农业节目要围绕农民做文章,介绍致富方法、市场情况,传播科技信息,使节目最直接、最直观地满足农民需求
南阳市属农业大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相对比较贫困,想富、盼富但又没有门路。针对这一现象,南阳电视台开辟了《祝您致富》小栏目,报道一些摸得着的农民致富小实例,使盼富但少门路的农民看了心里敞亮,受启发,开脑筋,使目前还处在穷困线上的农民从中找到能模仿、可操作的致富实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过去的节目就是单纯地介绍农业科技知识,单纯地把致富技术介绍给农民,这样做节目时间长了,农民看电视会觉得枯燥,失去看下去的兴趣,而我们在2006年的节目改版时,根据我国农民爱听故事的习惯,加入了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农民观众的兴趣,从而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另外,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能够使人从中得到快乐、放松,农业节目有别于其他节目的特点是想让农民观众从中得到知识,这决定了农业节目必须具有知识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这样就造成了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矛盾,我们就从各种综艺类节目中吸取经验,在改版后的农业节目中增加娱乐性,我们增设了子栏目《十里八乡》,主要是展现乡村风采,述说风土人情,内容包括乡村多彩风俗、淳朴民风、文体活动等,《乡间趣事》以拍摄畜牧、家禽、植物、自然界等出现的反常现象以及病虫害为主要内容。
农业节目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以贴近生活为主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用直观、形象的手法来表现,演示过程要全面,拍摄的人、事、物要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贴近性要求农业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必须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性术语太多、太强,如果农民观众连你说的技术都听不懂,就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贴近性還表现在主持人在节目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应是简单背背串联词,也不应是简单地采访提问,而应是活跃现场气氛的“主演”者和采访进程的引导者,主持人要结合稿件内容将思想感情完全融进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当中,要朴实大方,语言平活、通俗、口语化,在与农民对话时用本地话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观众有新奇感。
农业节目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经济轨道
1993年,河南省率先在全国放开粮、棉、油等大宗农副产品指令性种植指标,让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我市农民开始不满足于看住黄土地不动的做法,而是在不断地摸索闯入市场经济的路子,然而,尚未组织起来的农民无法承担起“市场主体”的重担,市场主体应该是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这里的“公司”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龙头”,有了这个龙头,农户们才可能在风雨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社旗县晋庄乡政府做得很好,起到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我们在节目中对社旗县晋庄乡进行产业结构调查、引导农民种土豆这一走市场化发展的典型进行了报道,乡政府牵头,成立了“兴农科技有限公司”这个龙头,对农民种植土豆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靠种土豆发了家致了富。我们节目就是抓住这样的好典型,逐步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种植的圈子。
农业节目要为农民说话,为农民办实事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的稳定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就要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办实事,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稳定人心,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在替农民说话上,我们加重了反面报道的力度,在栏目里特开辟了农民热线,反映农民呼声,对假冒农资产品、毁坏耕地、村干部渎职等现象进行曝光。例如,通过农民热线,我们知道了南阳市郊建了很多砖瓦场,毁坏了大片的耕地。接到群众举报后,我们马上到现场进行采访,通过摄像机看到了大片的土地被挖,堆满了砖坯。在现场采访后,我们又到市土地局请有关人员给电视观众讲清国家对有关土地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通过我们的报道,使毁地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受到农民欢迎。
农业节目要打破地域界限,开阔农民的眼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满足观众好奇心
打破地域界限,扩大农民眼界的农业报道也是我们做农业节目的任务。报道外地和国外农业,对本地农民观众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例如,我们报道了《美国的育苗工厂》、山东的《一棚三果》,打电话询问技术,要求重播的观众非常多。农民看了以后大开眼界,对我们当地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随着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范围的扩大,农业报道的范畴也必须相应地拓展,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民对农业报道的要求。目前和今后的农业报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导向性和前瞻性,只有善于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放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来看,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来看,才能把握农业报道的大局,不断揭示矛盾的实质,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采写出比较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农业报道。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 篇12
目前电视台一般都具有多个频道资源, 字幕信息和频道包装是电视台信息发布、节目创优、广告宣传和经营创收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系统建设中, 播出端的字幕机系统是播出系统建设重要的一环。字幕机系统必须作为播出系统的核心构建之一予以充分考虑。为适应贵州电视台新播出系统改造后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需求, 结合贵州台各频道节目创优的要求, 对现有的字幕机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工作。
目前贵州电视台的播出主频道有8个, 分别是贵州一套到六套与摄影、围棋频道, 它们使用的字幕机是在不同时期配备的, 各频道原来均采用二维字幕机, 工作于单机模式, 且分属大洋、新奥特、合肥励图等不同品牌。在实际使用中, 编导和播控人员需要在不同的字幕机下操作, 容易出错;字幕机支持的素材文件格式不尽相同, 共享和安全性较差;同时, 单一的下级二维字幕机播出在卫视频道这种对播出安全性要求较高、字幕和角标操作频繁、特技效果也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无法完全达到节目包装和播出安全两方面的要求。
因此,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工作, 结合自身播控系统的特点, 在考虑到不同频道节目和安全方面的要求不同, 尽量利用好现有设备的基础上, 贵州电视台选用了合肥励图公司AirCG.3D全新的三维网络字幕系统和原有AirCG.NET二维网络字幕系统相结合的字幕应用模式。
2 网络字幕机系统架构设计思路
2.1 上下级机结构网络字幕机系统的特点及考虑
目前各电视台播出系统采用网络字幕机成为一种趋势。相对于各频道单机来说, 网络字幕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可由上下级机构成, 其中, 下级机采用有卡站作为播出机, 操作人员不直接在其界面上操作, 而只是接受上级机的指令播出。操作人员利用上级机作为制作和编单控制下级机播出, 上级机可采用无卡站 (也可根据需要配卡作预监备份使用) , 同时, 通过分别配置频道播出工作站IP、数据库配置、各级权限管理、播出单的审核流程等, 一台上级机就可控制所有的下级机工作。网络字幕机由于可采用上下级机结构有以下优势:
1) 重要频道的播出可不直接在下级机上操作, 使误操作界面造成的播出风险减到最低。
2) 利于资源共享, 不同频道可取用相同素材, 实现所有频道跑同样内容很简单, 可节省公共字幕通道下来作为备份字幕通道使用。
3) 特技制作功能增强。在上级机上进行的各种三维特效制作, 可通过配置或升级现有下级机软件模块, 打开相应三维特效模块实现较强的特技播出。
4) 管理效率提高, 少量的上级机可控制多频道播出。
不过, 单一上级机的网络字幕机系统 (即一台上级机控制所有频道下级机播出) , 存在以下问题:
1) 由于各频道操作人员不同, 若上级机数量配备不够, 会造成上级机在繁忙时间段不同频道使用人员的冲突。
2) 对上级机特别是保存素材的机器 (一般在上级机) 依赖度较高, 一旦发生问题, 会影响到所有频道播出, 不利于风险分散。
2.2 与播出软件的结合考虑
从与播出软件的结合方面, 目前很多频道为追求播出效果, 提高节目的时效性, 对节目单的临时操作较多, 临时性字幕和角标变动较大。因此, 需要实现字幕机能从播控端预读取节目单, 同时具有与播出节目单同步变动的功能, 这样, 可大大方便编导对字幕机节目单的编排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2.3 网络、授时及备份考虑
作为网络字幕机系统, 必须具有全网络的统一数据库、统一授时、数据库及素材文件备份方案, 同时, 必须考虑公共字幕通道的设计, 公共字幕通道同时也能作为常规字幕通道故障时的应急备份。
2.4 权限管理和病毒防杀
因为所有频道的字幕机采用同网架构, 从播出安全考虑, 各频道网络字幕机的操作必须具有不同的权限管理功能, 从而避免不同频道编播人员对其它频道的误操作。
作为网络字幕机系统, 不可避免经常要从外部读取素材, 对播出安全有风险, 对播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是一个考验。在系统中必须考虑对外接口的安全性。
3 网络字幕机系统的构成及特色
结合以上技术及安全性的考虑, 贵州电视台设计的网络字幕机系统如图1所示。
该网络字幕机系统是一个以主备数据库服务器为核心, 包含1台合肥励图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AirCG.3D三维包装制作编辑站 (兼卫视频道播出上级控制机) 、3台励图AirCG.3D三维网络字幕播出字幕机、5台励图二维网络字幕机、1台杀毒工作站、1台短信平台播出接收服务器、2台 (主备)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共同组成的8频道字幕播出系统。
因卫视频道临时性的操作较多, 且播出安全的要求也最高, 为保证在播出过程中的频繁操作不会造成字幕机死机从而影响播出安全, 卫视频道采用上下级机结构, 即利用AirCG.3D三维包装制作编辑站同时兼卫视频道的播出控制上级机, 1台励图AirCG.3D三维网络字幕播出字幕机作为下级机输出KILL和FULL信号接入频道键控通道。经测试, 即使该机器因各种原因死机, 只要播出节目单已发送至下级机, 就不会影响字幕的正常播出。
二频道和三频道分别采用2台励图AirCG.3D三维网络字幕播出字幕机直接输出KILL和FULL信号接入各自频道的键控通道。简单的字幕角标可以在本机上直接制作播出, 复杂的字幕角标可调用在三维包装制作编辑站上做好的模板, 根据需要更改内容就可以播出。
其余四、五、六、七 (围棋) 、八 (摄影) 频道因对字幕角标的三维效果要求不高, 同时字幕的临时性变动不大, 从利用好原有设备、节约成本考虑, 采取系统原有励图AirCG二维字幕机制作播出一体的形式。
特别说明的是, 三维包装制作编辑站作为卫视频道的上级机, 负责该频道的包装制作和节目单编辑, 兼二套、三套的包装制作工作站, 为这两个频道字幕播出提供三维模版制作, 频道风格定位等服务, 同时还可作为卫视、二套、三套的备播, 在这3个频道的播出字幕机有故障时, 只需把该机的FILL和KEY接入相应频道键控通道即可。也可直接将FILL和KEY通过分配器直接接入各频道切换台备用健通道上, 使用时直接修改播出参数即可。
系统配置2台DELL710服务器作为字幕网数据库服务器, 用来存储模版素材、人员信息、日志信息、频道信息等数据。2台服务器互为主备, 数据镜像, 相互检测, 主机宕机, 备机自动接管, 主机恢复则自动接管并自动同步素材和其他信息。杀毒工作站作为系统所有素材的上载入口, 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该系统最大的特色是播出节目单的获取, 每台字幕播出服务器通过232串口接收本频道大洋播控软件生成的节目串联单, 按照该节目单时间自主自动播出, 并实时随播出串联单的改变而改变, 可实时获取节目单对应的字幕角标属性等, 并支持手动更改节目单信息和添加修改素材信息。在大洋播控软件上订做了向字幕网发单的功能按键, 每当播控软件加播单或更改播单 (一般在备机操作) , 确定后点击发单按钮, 此时播控软件除了向主机发单外, 同时向本频道字幕播出机发送一份, 保证了字幕机节目单与节目播出的同步性, 减少了因节目时间变动对字幕机的操作, 大大提高了编导的工作效率。
4 网络字幕机系统操作流程
系统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节目策划、模板制作、编制图文字幕播出串联单、控制播出4部分。
1) 节目策划:策划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字幕播出的栏目或时间段, 确定播出内容, 确定播出模板风格。
2) 模板制作:网络字幕播出系统播出的资讯、辅助类信息以及收视指南等, 都是在播出过程中根据模板替换内容实时渲染播出, 需要美工人员预先根据统一频道风格制作各频道模板, 模板经过审核后存入数据库服务器, 以备图文编单模块调用。
3) 编制图文字幕播出串联单:编排操作主要是字幕系统自动获取大洋播出系统节目单后, 编单人员从数据库调出模板、更新播出内容两部分。图文播出单审核后, 会自动上传至播出控制模块, 同时将播出单所包含的模板和播出内容上传至数据库。
4) 控制播出:通过播出控制模块, 控制图文播出服务器根据预先设置好的播出时段, 完成全天不间断的在线图文包装播出。图文播控工作站在播出过程中, 可同时接收播出人员的控制命令, 完成应急操作。
5 各子设备功能详述
5.1 字幕播出服务器
字幕服务器满足网络字幕播出的业务要求, 提供稳定的三维图文动画全实时播出字幕服务器, 基于数据库的的方式, 每天自动调入本频道图文字幕播出节目单、接收大洋播出节目单, 受控自动播出或自主自动播出每档栏目图文字幕内容;接受本频道上级机节单临时修改、手动和应急播出控制等。
字幕服务器支持服务器本机直接节目单修改、文字录入和播出控制等操作。
字幕服务器存储本频道图文字幕文件素材。
5.2 三维包装创作工作站
高质量的实时三维渲染引擎。三维包装创作工作站由制作人员按照统一频道风格制作各频道模板, 经过审核后保存到场景库中指定目录下, 权限用户按照频道要求拖拽至播出节目单, 然后按照模板权限要求修改指定元素, 完成节目单创造。
5.3 数据库服务器
AirCG.3D网络字幕播出系统是建立在SQLServer的数据库系统之上的, 因此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是系统的数据存储中心, 存储的数据包括素材管理信息、节目库、节目单、系统人员设置、日志等信息。三维系统和二维系统使用各自的数据库, 三维系统数据库的名称为“3d”, 二维数据库的名称为“cgserver”。如更换一台全新的字幕机到网络内时, 只要将系统设置内的工作站IP及相关设置和原来机器的设置相同, 可以方便地从数据库中获取到播出节目单和素材, 并立即播出。
独有的素材自动分发模式可直接将各频道使用素材直接发送到播出服务器的本地硬盘, 即使出现2台服务器同时死机和网络中断的极端情况也不会影响到当前的正常播出, 有效保证素材的安全可靠和播出安全。
6 系统软件配置简介
AirCG.3D网络字幕软件安装的软件模块有:AirCG Server系统管理服务软件、AirCG.Engineer三维包装实时渲染引擎软件、AirCG.Artist三维场景创作软件、AirCG AutoPlay三维字幕自动播出控制软件、AirCG.CGList字幕节目单编排软件、AirCG.RTData外部数据自动获取软件等。
下面以贵州二套GZTV-2为例介绍系统软件基本功能模块的配置。
6.1 连接数据库
在第一次打开系统管理时, 会提示连接数据库失败, 点“是 (Y) ”按钮, 进入数据库连接配置界面。当三维播出机连接该数据库时, 输入数据库名称为“3d”, 如果是二维播出机, 则输入连接的数据库名称“cgserver”, 用户名统一为“sa”, 密码为空。然后单击“确定”, 即可进入串口网关配置和系统管理配置。
6.2 串口网关配置
串口网关软件是从三维安装软件中安装的, 会存在于三维软件安装目录中。当双击打开串口网关软件时, 串口网关软件会最小化在任务栏下。
在任务栏下, 点击“串口网关”, 使串口网关软件最大化, 然后开始配置串口网关参数。
单击选单中的“设置”按钮进行设置。
选择“串口设置”, 串口设为“COM3”, 波特率设为“115200”, 数据位设为“8”, 校验位设为“ODD”, 停止位设为“1”。
选择“节目单设置”, 节目单来源设置选择“大洋播出”;文件保存是指接收到大洋的XML节目单保存到本地文件目录下, 可以设置保存节目单的天数;消息发布IP设置不用设置;其他设置一般要选择“记录节目单日志”, 以方便更新大洋节目单出现异常时, 可以查看记录的日志。
设置完成后, 回到串口网关软件界面, 然后要设置取单方式, 笔者设为“播出系统节目单”, 完成后, 单击“开始接收”按钮。
6.3 三维系统管理配置
数据库连接配置完成后, 即可打开系统管理, 然后进行配置。系统管理软件由公共设置、播出服务器设置、频道设置、人员管理、素材类型设置、日志管理等模块组成。
1) 公共设置
公共设置主要是设置所有三维播出频道默认连接的字幕服务器和默认工程。客户名称可以输入“贵州电视台”;字幕服务器设置设为“192.168.0.2”, 用户名为“Admin”, 密码为空;默认工程设为“Demo工程”, 励图网关服务器设置下的服务器IP不用输入。最后单击“确定”, 完成公共设置。
2) 播出服务器设置
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播出服务器。
3) 频道参数设置
频道参数设置是添加相应频道和修改播出服务器功能相同, 在对应机器上可以运行播出控制软件, 播出控制软件与对应频道的字幕播出服务器连接, 控制字幕播出服务器进行字幕的播出。图2是添加某一频道需要输入的相关信息。
设置播出方式为“自动”, 更新播单为“励图网关”, 更新方式为“大洋播出”, 在其后面的设置进行相应设置, 单击确定后, 弹出“更新节目单”窗口。更新串口不用设置, 但要选择某串口。更新标记一定要设置, 且要对应大洋节目单的频道标记, 这里二套的更新标记为“CH02”。
4) 其他设置
人员管理、类型设置、日志管理及数据整理设置等设置操作与二维基本一致, 对系统运行不会有影响。
6.4 字幕服务器设置
三维网络字幕的加密狗无须设置该项, 会直接读取系统设置的公共信息, 默认先连接本机, 如果本机没有字幕服务器, 再弹出设置服务器IP的对话窗进行设置。
6.5 三维播出引擎设置
播出引擎模块主要完成节目的播出, 由播出软件通过网络给播出引擎发送播出命令, 播出引擎接收命令, 播出节目。
系统采用安全的C/S架构, 将播出引擎和应用程序分离开来, 即使在应用程序出错甚至三维字幕播出软件进程被强制结束关闭的极端情况下, 三维播出引擎不会受影响, 播出仍然继续, 只需重新启动应用程序, 系统会自动连接播出引擎, 自动恢复至正常状态,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播出安全。
6.6 文件服务器设置
3D文件服务器是迁移场景素材的软件。在编辑节目单软件保存或打开节目单时, 将需要使用的素材列表发送到文件服务器, 文件服务器自动将素材从字幕服务器迁移到本地。
6.7 监控服务器设置
监控服务器软件是控制播出引擎和文件服务器的。只在播出服务器中运行该软件, 当启动监控服务器时, 它会自动启动播出引擎和文件服务器。
6.8 校时系统设置
整个系统通过安装在所有计算机控制面板中的永达励图ElaNET自动播出系统校时设置软件校时, 校时服务器通过串口接收青岛GPS钟授时信号, 为字幕机提供标准时间。
校时设置中校时方式选择授时器守时, 协议选择青岛时钟。
将3D字幕服务器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 是因为数据库服务器稳定不易出现死机现象。如果把字幕服务器放在制作机上, 会很不安全, 一旦制作机死机或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就会造成播出频道失去与字幕服务器的连接, 播出控制端无法调用场景。
三维网络字幕系统对于硬件要求比较高, 选择可以更好利用硬件资源的Windows2003操作系统作为运行环境, 提高了三维网络字幕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三维网络字幕系统中, SNMP服务必须在数据库进行安装配置, 客户端 (播出机、制作机、编单机) 不需要安装配置SNMP服务;在二维网络字幕系统中, 数据库与客户端都要配置安装SNMP服务。SNMP服务要在安装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之前安装。
7 小结
【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推荐阅读: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09-22
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11-02
电视台信息安全05-16
网络电视台的发展趋势09-18
中央网络广播电视台07-24
广播电视法制建设08-08
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11-02
电视网络规划06-07
有限电视网络07-12
电视安全播出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