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转换(精选3篇)
任务转换 篇1
人类可通过不同的控制机制协调并执行多个不同的任务。这种协调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负责调控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中心执行控制。执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任务转换, 有关任务转换的研究很多, 但情绪这一中介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情绪信息尤其是面孔表情信息对个体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大量的研究立足于研究个体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但较少研究立足于揭示个体根据辨别结果调整随后社交行为的能力。因此, 本研究立足于研究情绪面孔信息的任务转换特点, 揭示两类任务的情绪相关特性是否会影响个体对这两类任务的转换能力。
一、实验
1.被试。被试来自某师范大学的大学生, 共40人, 其中男性被试20名, 女性被试20名, 年龄为18~23岁, 平均年龄为20.6岁。选用被试的条件:均为右利手;无任何智力障碍;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为0.06以上。所有被试通过广告招募而来, 在实验完成之后付给一定报酬。
2.实验材料。50张正性面孔、50张负性面孔 (中科院面孔情绪图片库) 和0、1、2、3、4、5、6、7、8、9…共50个数字, 将50个数字分别叠加到50张正性面孔、50张负性面孔上, 组成100张情绪面孔—数字图片, 其中两张正性面孔—数字和两张负性面孔—数字图片作练习材料。实验包括6个block, 96个trial。每个block包含16张面孔—数字图片, 其中, 正性面孔—数字图片8张, 负性面孔—数字图片8张。为防止顺序效应, 3个block的任务序列为AAABBABBAABAABBB, 另外3个block的任务序列为BBBAABABBBAAABAA, 每个block包含16个trial。
3.实验程序。本实验采用任务线索转换范式, 包含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其中A任务为判断情绪面孔—-数字的面孔性别, 任务B为判断情绪面孔—-数字的数字奇偶性。屏幕上先呈现1000ms指导语:任务A为“请你认真观看每一张面孔—-数字图片, 然后判断面孔的性别, 男性按e, 女性按f”, 任务B为“请你认真观看每张面孔—数字图片, 并对数字的奇偶数进行判断, 奇数g, 偶数h”。然后呈现500ms的十字注视点。之后, 呈现1000ms的情绪面孔—数字图片。接下来呈现4000ms的黑屏, 如果被试在4000ms内做出反应, 将随即进入150ms的反应刺激间隔。
4.数据分析。剔除未完成实验和错误率过高的被试, 剩余被试37人 (男生17个, 女生20个) , 剔除反应时少于100ms、超过1000ms的trials。利用SPSS16.0对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准确率进行3 (刺激类型:正性面孔、负性面孔、中性面孔) x2 (任务性质:重复任务、转换任务) 的两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分析结果。反应时结果分析发现, 刺激类型有显著主效应, F (2, 72) =9.79, P<0.05。多重分析结果发现, 正性、负性刺激的反应时快于中性刺激的反应时 (P<0.05) 。任务性质无显著主效应, 刺激类型*任务性质无显著性交互效应。以上结果说明, 在反应时上未体现出转换代价。准确率结果分析发现, 任务性质有显著主效应, F (1, 36) =111.07, P<0.05, 重复任务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转换任务。刺激类型有显著主效应, F (2, 72) =9.04, P<0.05。刺激类型*任务性质有显著性交互效应, F (2, 72) =53.99, 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任务类型在正性刺激水平F (1, 36) =195.05, P<0.05、负性刺激水平F (1, 36) =100.05, P<0.05和中性刺激水平F (1, 36) =50.19, P<0.05上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正性刺激的重复任务准确率明显低于转换任务务, 而负性刺激和中性刺激的重复任准确率明显高于转换任务。刺激类型在重复任务F (2, 72) =17.47, P<0.05和转换任务水平F (2, 72) =47.99, P<0.05上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重复任务中, 负性刺激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正性和中性刺激, 转换任务中, 正性刺激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负性和中性刺激。
6.讨论。研究结果发现重复任务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转换任务的准确率, 体现转换代价。转换代价受刺激面孔的情绪效价的影响, 中性刺激和负性刺激均表现出转换代价, 并且负性刺激的转换代价高于中性刺激的转换代价。但正性刺激不仅未表现出转换代价, 反而表现出转换代价的“反转” (重复任务的准确率低于转换任务) ,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个体对这些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的抑制不足所致。
二、结语
本研究还有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首先, 个体差异的研究。本研究未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儿童进行有效比较研究。其次, 认知神经基础研究。本研究仅仅采用行为学研究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 无法对情绪相关任务转换的神经基础进行研究, 不能揭示个体在完成该类任务时的脑区时空特点。
参考文献
[1]王艳梅, 郭德俊.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8, 40 (3) :301-306.
任务转换 篇2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单向输入的外语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在枯燥的“灌输式”教育中缺乏愉悦的体验而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而且导致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空间,难以提高良好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教师也深感“力不从心”:精心备课,热情讲解,却又收效甚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依托于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Skechan, 1996:19)的“任务型教学”,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其自身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由此产生的教师角色的转换,旨在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外语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Vygotsky在他的《思维和语言》一书中最早提出“任务型教学”,他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而有效地体现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方式则是“任务型”教学,即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真实活动、语言学习和交流作为“任务”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够在较真实的社会交往的情景中完成交流的特定目标,从而促进学习者本身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
语言学家Willis在1996年出版的《任务行学习原理》一书中则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主要特点、任务分类和具体操作等。她将“任务”看作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以交流为目的,进而获得某一结果的语言活动”。她强调语言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交流任务的过程,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些“任务”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而是以社会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意义为中心,同时尽可能使这些课堂的语言教学活动真实性和社会化。
“任务型教学”突出课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社会化,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过程,重视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某事或处理有关矛盾等,这一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以下教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
1. 从个体语言学习转变为合作式语言学习。
学习者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这样在协作过程中,学习者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既关心自己的成绩,又关心他人成就;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又获得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 从书本知识的获取转变为实际能力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要求将真实的社会活动中的语篇引入课堂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情景中。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和语言互动中使学习者有效地接触目的语, 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3. 从单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多项的实践。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利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因此,这将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的培养。学习者要完成某一项语言任务,他将涉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例如就网络的优劣进行辩论,学习者必须听懂对方的意见,而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等。
4. 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
“任务型教学”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提供了条件。学生本身要使用目的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和解决某个问题,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任务型教学”是外语教学改革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也是全方位实现外语教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语言交际环境的营造者,语言学习的指导者和语言学习潜能的挖掘者,更重要的是成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者”(王达金,2007)。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角色符合当今教育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那么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呢?我提出以下建议,与同行商讨。
1. 教师应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体系)的教学转向注重语言运用的教学。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者通过使用目的语进行交互活动,进而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能力(Nunan, 1991:26—26)。“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和相应的素材,使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到目的语实际使用的情景和真实环境。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使学习者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集中于语言交流的过程和意义,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2. 教师应从代劳化教学中转向互动教学。
“任务型教学”倡导学生在民主化的学习气氛中与学习伙伴协同完成任务。学习者通过竞争、辩论、问题解决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语言知识和其他技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扬翠萍、刘鸣放,200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为他们提供互动的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和条件,使大量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例如:为学生提供面试时使用的词汇和句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教师则可以扮演招聘方,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3. 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垄断者转为任务化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Willis, 1996:40)。它要求教师设计的“任务”具有实际意义:这些“任务”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或者能够亲身经历到的场景。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兼职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上网的利与弊等。教师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有利于交流和互动。教师还要为学习者设计出语言交流的具体场景和基本的交流素材。例如:为学生提供一般购物所使用的常用词汇和句型结构,设计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由此,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应该一改往日“主角”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让权、放权和赋权”,“对学生赋予权力,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行使支配学习诸因素和调控学习行为的权力,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夏纪梅,2007)。为了设置更为灵活、互动和有效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要以学习者为本,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的过程中自我发展 (Maslow, 1971) 。
(2)将教材内容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3)活动要有可操作性,难易得当。太简单的“任务”会使学习者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难度过大的“任务”又会使学习者望而生畏,最中难以实现(Skehan, 1996:23)。
(4)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交际活动为参照,要尽量设计真实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场景。
(5)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学生外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有利于促进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协作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扬翠萍、刘鸣放,2005)。
(6)活动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学会获取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研究或解决课本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7)活动要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与学习,还要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4. 教师应从单一语言技能知识的讲解者转向多种技能的培养者。
在“任务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是语言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实践。通过完成某项语言任务学习,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用语言做事和处理矛盾的具体能力。
5. 教师应从终结性评价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
终结性评估是指教师主要以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为主要根据的学生评价方式。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作出自我评价,再由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总结性的意见及建议(陶卫红,2004)。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即单元检查、听说互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教师公正、客观、科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王达金,2007)。
四、结语
本文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着重分析了外语从教人员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角色的转换。“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转为关注“学”,“从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师跳出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空间和条件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这对于推进外语教学的改革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2]Vygotsky, 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62.
[3]Nunan, D.Communicative task and language curriculum[J].TESOL Quarterly, 1991, (25) .
[4]Skechan, 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troduction[A].Willis, J.&Willis, D. (ed.)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C].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6.
[5]Maslow, A.H.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New York:Viking, 1971.
[6]王达金.指导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外语, 2007, (2) .
[7]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 2007, (2) .
[8]陶卫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原则[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
[9]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 .
任务转换 篇3
航空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飞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飞行职业对飞行员的体能负荷要求逐渐降低, 而心理负荷要求增高。在飞行事故及事故症候中, 人为失误已成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报道可达58%~97%。近年来, 人与飞行器系统在功能分配上有三种设计方案:全自动形式、全手动形式和手动辅助形式。后一种形式把人和机器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当前先进飞机驾驶舱和载人航天器座舱设计多采用的形式。例如波音公司在驾驶舱设计中提出的“适当自动化”, 就是在人与机之间达到和谐, 其宗旨是让自动化帮助而不是取代机组对飞机的安全操作。但是适当自动化设计并不成熟, 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机分配任务的标准, 即何时把任务分配给驾驶员, 何时把任务分配给自动驾驶系统, 何时任务由人和机器共同来完成。完善这一自动化系统已成为航空界有关研究人员重点关心的课题之一。
驾驶舱内大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驾驶员从繁重的四肢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同时, 也对驾驶员的理解、判断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用飞机驾驶舱的高度自动化改变了人机界面和飞行操作方式。自动化驾驶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飞行员对各种信息的获取能力, 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荷, 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自动化也显现出种种局限性。Woods (1996) 认为自动化像是一个预先包装好的盒子, 盒子里面众多不同纬度的单元被预先组装在一起, 形成软件/硬件系统。因此可以设想当某种更新的自动化系统被引进到实践领域, 带来的改变也是多元的。这些新的内容与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导致了新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包括:①增加或改变任务。②改变飞行员的介入要求, 导致飞行员处于低觉醒状态。③改变人在该系统中的角色, 降低飞行员的工作满足感。④增加了预先输入的数据、预定的飞行模式, 当遇上复杂情况时有可能导致事故。基于自动化给飞行安全带来的种种问题, Reising (1985) 描述在未来的驾驶舱里, 飞行员的工作状态能够被随时监控, 并且系统能够根据飞行员工作负荷的高低重新分配任务。但是并没有研究者提供明确的参数来确定如何调节任务 (Parasuraman, 1990) 。Morrision等人 (1996) 提出适当自动化可以借助一个或多个实时的技术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生理心理学的测量方法, 研究者认为生理信号能够反映脑神经的工作负荷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并且能够作为转变自动化模式和水平的参数指标。认知神经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目的是寻找与任务执行相关的神经基础及其加工机制。脑电图、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和肌电图等认知神经研究手段的出现, 研究者能够在不损伤脑的条件下直接观察正常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情况, 使得研究将认知过程与脑活动直接联系起来, 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直观性和深入性。
基于自动化水平程度与飞行员工作负荷负相关, Pope等人 (1995) 试图应用一种生物控制闭环系统调节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该系统根据飞行员所投入的心理资源量调节飞行员的工作负荷, 即当飞行员大脑加工载荷增高时, 一个或多个任务应该转入自动化以减轻飞行员的负担;当飞行员大脑加工载荷降低时, 系统应分派更多的任务给飞行员。最终反馈系统会达到平衡状态。
Pope认为脑电图 (electroencephologram, EEG) 能够反映出不同工作任务引起的大脑载荷变化 (Davidson, 1988;Davidson et al, 1990;Lubar, 1991;Offenloch and Zahner, 1990) 。例如, Davidson (1990) 研究发现不同的觉醒水平α波能量和β负能量负相关。Lubar (1991) 发现能量比β/θ能够区分正常儿童和有注意机能障碍的儿童。Pope等人 (1995) 由此推论存在脑加工载荷和工作负荷关系的闭环系统, 而脑加工载荷由脑波能量参数反映。在负反馈情况下, EEG能量参数增高时降低自动化水平, EEG能量参数降低时增高自动化水平。在正反馈情况下, EEG能量参数增高时增高自动化水平, EEG能量参数降低时降低自动化水平。
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采用脑电能量分析、心率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技术, 探讨与任务相关的EEG能量参数以及ERP脑波成分和脑激活情况, 为人机分配任务提供客观依据。研究建立在认知工作分析基础上的具目标导向性的领域知识的表征结构和内容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对于人与自动化系统的地位、人与自动化系统的交流、人对自动化系统的干预等问题的认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并且能够以此来充实培训材料和飞行手册。新一代适当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是漫长复杂的过程, 能正确对待和使用自动化飞行系统, 才能真正保证飞行安全和提高飞行效率。
2 研究技术
Pope等人 (1995) 研究发现飞行员在不同工作负荷状态下, 脑电能量参数β/ (α+θ) 表现出显著差异, 并且这一能量参数相较于其他参数有更强的分辨力。他们还得出结论用高频β波 (38~42Hz) 或肌电 (42~100Hz) 来代替β波并不会显著影响脑电能量比参数。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 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实验拟采用混合因子实验设计:2 (任务模式:自动或手动) ×2 (单任务或多任务) ×2 (实验组或控制组) 。探讨与任务相关的EEG能量参数以及ERP脑波成分和脑激活情况, 为人机分配任务提供客观依据。
主实验任务采用NASA新版多属性任务组块 (Multi-Attribute Task, MAT) 。MAT包括四个独立的任务窗口, 分别是监控任务、补偿性追踪任务、通信任务和资源管理任务。这些不同的任务用来模拟驾驶人员在真正飞行时经常操作的任务。本研究只应用监测任务、补偿性追踪任务和资源管理任务。
ERP实验任务采用听觉Oddball模式。声音刺激为短纯音, 强度60dB。由声音刺激器随机产生高音调 (1100Hz) 和低音调 (900Hz) 声音, 出现概率分别为10%和90%。声音呈现时间和间隔随具体实验而定, 高音调刺激作为靶刺激。
ERP数据的离线处理分析主要包括:①合并任务数据 (Merge task data) 。②自动校正眼电伪迹 (Ocular artifact reduction) , 减少眼电污染。③滤波 (Fliter) , 排除50周干扰以及其他伪迹。④对脑电分段 (Epoch) , 按照预设的“分析时程”, 以刺激物发生为起点, 对记录的EEG进行分段。⑤慢电位纠正 (Linear derend) , 将偏移较大的慢电位拉回基线。⑥基线纠正 (Baseline correct) , 在当前波形文件中校正DC偏差。⑦排除伪迹 (Artifact rejection) , 排除脑电描记中非起源于脑部的电活动干扰, 包括由肌电、心电等造成的伪迹。⑧平均 (Average) , 对EEG分类叠加, 得到各任务的ERP成分。⑨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Analyzer软件, 依次测量叠加后的各波段波幅与潜伏期, 呈现事件相关电位图形。⑩综合分析头皮各电极记录点, 并对已有研究阐明的操作任务活动区 (如额区、顶区) 的诱发电位重点分析。
3 研究领域
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拟采用脑电能量分析、心率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探讨适当自动化的人机分配任务, 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探讨不同的自动化模式和水平对ERP峰潜期、峰值的影响, 不同任务模式与皮层定位的关系。②探讨不同任务负荷可能激活的不同脑区及诱发出的ERP。③探讨不同的自动化模式和水平对EEG能量指数以及心率变异的影响。④探讨不同任务负荷对EEG能量指数以及心率变异的影响。⑤找到合适的实验任务与对照任务 (基线) 。⑥有效分析现已获得的脑电数据并得出可靠结论。脑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具体运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程序软件编制刺激程序、呈现序列、记录行为数据;运用Recorder软件记录和存储脑电数据, 运用Analyzer软件对数据进行离线分析。EEG分析技术, 具体运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多导生理仪。
4 应用前景
高新技术的应用在给民航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效益。但是, 在自动化解决或部分解决了原有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飞机制造商到航空公司, 从飞机设计师到飞行员, 他们对自动化的认识都将对飞机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处于航空技术领先地位的波音 (Boeing) 公司采用了Billings (1997) 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波音公司的“软保护”设计允许飞行员在飞行包络面以外拥有飞行操纵权, 以便在应急状态下摆脱困境。其驾驶舱人机界面向飞行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感觉通道的反馈信息。而这一设计理念的核心是适当自动化系统中的人机功能分配的决策问题, 其决定了人与自动化系统间的关系、系统和人机界面的设计以及飞行操作程序等。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拟采用EEG、ERP和心率指 (HRV) 标本研究拟采用脑电能量分析、心率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探讨适当自动化的人机分配任务。研究建立在认知工作分析基础上的具目标导向性的领域知识的表征结构和内容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并且以此来充实培训材料和飞行手册。新一代适当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是漫长复杂的过程, 能正确对待和使用自动化飞行系统, 才能真正保证飞行安全和提高飞行效率。
摘要: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采用脑电能量分析、心率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技术, 探讨与任务相关的EEG能量参数以及ERP脑波成分和脑激活情况, 为人机分配任务提供客观依据。研究建立在认知工作分析基础上的具目标导向性的领域知识的表征结构和内容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对于人与自动化系统的地位、人与自动化系统的交流、人对自动化系统的干预等问题的认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并且能够以此来充实培训材料和飞行手册。
关键词:民航飞行员,适当自动化任务转换模式,认知神经科学
参考文献
[1]Ouraan MS, Shahin BN, Aqqad SS, et al.Human factors in Royai Jordanian Air Force five years experience[J].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96, 67 (7) :710.
[2]崔海亮, 屈香菊.驾驶舱自动化——辅助飞行训练器技术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2, 13 (1) :3-5.
[3]董艳娟.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0 (5) :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