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通用9篇)
转换生成 篇1
一、引言
在西方语言学界,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是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由美国语言学家Norm Chomsky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它被认为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起代表了现代语言学经历的三个主要时期。1958年Noam Chomsky的《句法结构》出版, 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所有的语法都是生成语法:语法规则的最终目的就是描写生成句子的思维机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Chomsky。他是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 无法接受语言学上的反心灵主义。他认为肤浅的心理学和语言学把直观知识的世界排除在外, 这就必然导致研究语言的源泉的枯竭。转换生成语法正是一个可以明确表示出直观知识, 并且仅靠内在逻辑的协调性就能自我检验、发现谬误的理论。
“生成”这一概念借自数学。对语言的描写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方法。前者认为各种实体是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而排列起来的。层次语法就是静态描写的典型。静态描写事实上是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的各个项目展现出来。后者即是转换生成, 例如把动词词形变化看成词根加词尾的一个过程。生成语法不仅运用动态方法描写语言中明显发生的事情, 而且描写用静态方法很容易表示出的关系, 当然这种动态是假设的。转换生成主义者会把“句子是或等于名词短语加动词短语 (S=NP+VP) ”说成是“句子产生一个名词短语加动词短语 (S→NP+VP) ”。
二、转换生成语法三阶段
从1955年到1965年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从1965年到1970年为标准理论时期, 1970年以后为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句法, 有三条规则:一套短语结构规则, 一套强制性转换规则, 一套任意性转换规则。其中最重要的短语结构规则是一系列的“改写规则”:S (句子) →NP+VP (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 VP→V+Comp (动词+补语) , Comp→NP, V→Aux+Vb (助动词+动词) , NP→N (名词) 或Det (限动词) 十N。这些改写规则的组合可以显示任何一个主动陈述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但是如果要全面显示一个句子, 就要适当地排列句子成分, 并给予适当的词素, 比如动词要通过助动词的特别标记来表示时态。这就是强制性转换规则的作用, 所生成的可以被实际说出的句子称作“核心句”。随后开始运用的则是任意性转换规则, 包括疑问句转换规则、被动转换规则等。
这一阶段的转换生成语法尚未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的结构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就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1964年, J.Katz和Paul Postal讨论转换和意义的关系后得出结论:语义解释规则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由句法部分的深层结构提供。所提出的“深层结构” (underlying strueture) 这一概念, 即“Katz—Postal假设”。乔姆斯基基本上接受了这一假设,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标准理论。根据标准理论, 语法由三个部分组成: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句法由基础和转换两部分构成。
到60年代后期即第三个阶段, 学派曾围绕着语义问题开展过一场辩论。人们认识到如果意义可以被看做是能进入语法的特征, 那么意义完全有理由被进一步看成是具有结构的。所以, 与其说短语标记加上词汇插入构成深层结构, 不如说应该有一个由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疏远结构 (remote structure) 。这样, 原来的深层结构最多只是从疏远结构到表层结构之间的转换之一。生成语义学派主张彻底取消深层结构, 而通过意义直接生成句子。
三、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比较
1. 理论渊源不同
受到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组成。系统语法旨在解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 其内部的关系及使用者如何做出选择。功能语法在于揭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因此, 在理论基础上, 韩礼德是弗斯理论的重要继承者和推动者。
转换生成语法以笛卡尔的“人脑固有”和洪堡特的“语言能力”观念为基础, 相信人类行为至少有一部分不受外界刺激和内部生理状态决定, 一切语法规则, 一切心理运算最终都要表现为相应的人脑的物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是基于理性主义和心灵主义的。
2. 语言观不同
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视为一种意义的源泉和潜能, 是由各种语义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就是语言行为中的一套供选择的可能性, 即在特定环境中一个人可以选用的一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 语言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语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行为。因此, 用韩礼德自己的话说,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研究机体之间关系的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家认为普遍语法是构成语言者“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和条件, 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 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 代表了人类语言最基本的东西。
3. 研究目标不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人们是如何通过意义潜势的选择实现各种功能的。他们把语篇作为分析的对象, 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
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确切描述人的语言能力, 一种语法一旦具有精确描写人类语言的能力, 它就具有了解释力, 进而能了解语言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认知及心理过程。二是语言研究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 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 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 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
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
系统功能语法采用功能分析法, 从不同层面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成分表达的各种功能。转换生成语法家们关注的是人脑普遍语法的生成规律, 采纳的是假设—演绎法。Chomsky认为可观察数据本身不足以解释言语行为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任何领域内的分析方法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对所分析事物本质的假设。语言学家提出假设即普遍语法, 任何一种语法都是此基础上的假设。具体分析方法中, Chomsky采用数学的方法, 把语言描写高度形式化, 在描述和论证语言时, 运用一些公式和公理, 一步步推导。
四、转换生成语法在教学中的理论应用
1. 认识法
Chomsky提出语言是知识, 是人类大脑理性的认识活动。卡鲁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法”的外语教学法, 它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识—操练—交流。卡鲁尔认为,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对所学项目有深刻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练, 然后转入使用。
2. 心理语言学
语言习得机制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 人类在习得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表现出两种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言, 听读是分析能力的体现, 说写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两种能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心理学研究影响到了外语教学, 在客观上推动了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3. 意译法
Chomsky的深层结构为意译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深层结构的推导过程指出了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 思想由概念组成, 所以思想是全人类共同的。这样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应过多地考虑语言句子表层上的差别, 而应抓住基本思想, 找出相应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文字流畅, 意义豁达。
五、结语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观念的问世, 被人们誉为“乔姆斯基”革命。他的语言学理论观点在语言学界、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人是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的, 而且可以通过有限的词库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这些独特的见解对解释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帮助学习者学习外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正因为这个理论无法解释诸如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语言能力等现实问题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同时, 乔姆斯基刻意忽视后天训练和模仿的作用, 不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但是, “不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 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 (莱昂斯, 199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确实值得研究语言的人重视,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检验, 进一步探索, 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语言学的发展。
摘要:当今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语言学派之一的转换生成语法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建立了一套约束结构和变换的规则, 实现了语言现象的动态描写, 并通过对其自身缺陷的克服丰富了语言学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观念, 接着把它与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比较, 并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基本观念,比较,应用
参考文献
[1]Lyons.J.Natural Language and Universal Grammar, 1991.
[2]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石定栩.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4]戴炜栋.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林六辰, 韩秀珍.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对比[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 (5) .
[6]苗兴伟.系统功能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对比刍议[J].外语研究, 1998 (3) .
[7]林芳.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8]罗全书.论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互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
[9]郜媛, 齐茜.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基于二者比较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35) .
转换生成 篇2
小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之异同
本文从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和语言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之间的主要差别,并就这两个学派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行了归纳,以期对读者理解这两个学派的主要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高娟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46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1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主要差别 相通之处
转换生成语法中X’-理论的发展 篇3
关键词:X'-理论 Larson壳 vP壳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和变化,其技术内核——短语结构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由最初的短语结构规则演变为X'-理论。1990年之后,X'-理论因合并(merger)操作的提出而被取消。尽管如此,目前的主流研究还是采用X'-图示。基于此,本文将介绍X'-理论的一些发展情况。
一、X'-理论的提出
宋国明(1997)指出,可以由单词语法得出有多少句子,就要写出多少规则,但我们用词组这样抽象的符号来替换一串串单词时却能写出精简有效的规则,用这种概念与方式归纳句法规则被称为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规则简单,同时也能利用仅仅几条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的句型。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允许一些替换规则循环不息反复运用。如:S→NP+VP;VP→V+NP;NP→D+N。生成语法的生成性由此得到体现。
1970年,Chomsky为解决名物化问题提出了要以X'-理论(即中节理论)代替以前的短语结构规则,它解释了跨范畴间的平行性。X'的引进克服了短语结构把短语范畴和词汇范畴限制在一对一的关系中,成为管约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技术。XP和其中心词X的中间应有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被称为X'。有了这个中间层次之后,XP与其中心语X就可用X'结构来表示。这一理论被称为X'理论。因此,任何词组XP都是它的中心语X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其结构如下图:
这个结构说明了任何一个XP都存在各自的中间层次X',都可以表征成其中心语(head)、指示语(specifier)和补足语(complement)的X'结构,X'-理论允许词组与词首之间存在任意数量的X',但XP词组必含词首X。
1981年,乔姆斯基出版了《管辖和约束论文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由此,TG进入了管辖约束理论时期。在管约论中,X'-理论的作用得到了扩大和强化。Chomsky(1986)将句子看成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并指出句子也在X'结构的表征范围之内,其中心语inflection(INFL/I)就是表示句子主谓一致和时态变化的屈折变化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Sportiche(1988)、Woolford(1991)以及Kuroda(1992)等人提出VP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在动词词组VP内生成,然后再移到IP的Spec位置的。
二、句法结构的双分支性
(一)问题的提出
X'-理论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句法原则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指出的词组的二元句法结构。就是说无论多么复杂的成分关系的结构树都应该是两分叉的,不能是三分叉或更多。这一结构对于二元谓词适用,但是否适用于三元谓词还有待考察。典型的语证就是双宾语结构。Oehrle (1976)就将这两个补足语处理成一种并列的线性关系:
很显然,像(2)这样的表征明显地违背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
乔姆斯基(1981)认为,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域内论元应该是一种层次关系而不是(2)中所表征的结构。如图:
按这一处理方式,(3)中的NP3成分统制(c-command)NP2。但Barss&Lasnik(1986)却认为,双宾语句中的NP2统制NP3。(2)(3)都与二元结构相悖。看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得进一步探索。
(二)Larson 壳
Larson(1988)很好地解决了Barss&Lasnik(1986)给双宾语句结构表征和句法推导提出的问题。Larson(1988)在对英语中的双宾语句和与格句(d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句法转换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英语中的与格句(如I give a gift to Mary.)和双宾语句(如I give Mary a gift.)均是由下面这种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转换而来的:
(4)a.I give a gift to Mary.
b.TP…[VP[spec I][v '[V givej][VP [a gift][V give j ][pp to Mary]]]]
在(4)中,动词V的最大投射VP有两个,其中上层VP的中心语是空的(用e表示)。像这样在VP之上再加一个空中心语的VP结构就是著名的Larson壳(Larson shell)结构。这样的底层结构经过广义的被动化和格驱动移位才能生成双宾句的表层结构:
(5)a.I give Mary a gift.
b.TP…[VP[spec I][V'[V givej][VP Mary 1[V'[V' givej Mary 1]a gift]]]
在(5)中,NP2成分统制NP3。Larson(1988)对双宾语句的结构推导完全符合Barss & Lasnik(1986)的结论。Larson壳所体现的单补足语原则(Single-complement Hypothesis)(即中心语在每个投射层次上都最多只能有一个补足语)维护了二元句法结构。
(三)轻动词
Larson(1988)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最简方案(如Chomsky[1995]Radford[1997]等)在Larson壳设计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就形成了用来解释VP结构的基础性的底层结构——vP壳(vP嵌套)。比如说:
(6)a.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b.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根据Uniform theta-assignment hypothesis (Baker1988),在句法中,两个充当同样词汇作用的论元,在一个给定的谓语的情况下一定占据相同的语法位置。(a)(b)两句中的the ball分别占据了宾语和主语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很自然的解释就是动词roll从它的原始位置(主语之后)上移到了the ball的左边位置。根据Larson(1988,1990),Hale & Keyser(1991),Chomsky(1995),(b)句是个简单的VP结构,(a)句是复杂的双重VP结构,包含了一个VP壳和一个嵌套的VP核心,形成了一个VP壳(VP嵌套)。那么动词为又是如何移位的呢?我们又当如何处理(a)句呢?由此,最简方案引进轻动词(light verb/v)这一概念,形成vP壳。v是一个有致使义的零动词,相当于动词make,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所以(a)句有类似这样的解释“We made the ball roll down the hill.”。另外,v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要触发嵌套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v的指示语为V的域外论元,它的补语是下层动词组VP,其中心语为V,指示语为动词的域内论元,如下:
图(7)表示了最简方案中的vP嵌套结构。那么(a)句可解释为“We made+roll the ball down the hill”结构,很好地回答了我们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那么(a)的结构为:
(8)TP…[vP[DPWe][v'[v rolledi][ VP[DPthe ball][V'[V ti][PPdown the hill]]]]]]
在Larson壳基础上改造而成的vP壳操作更加简洁,也遵循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被用来解释双宾现象,许多及物动词的作格现象以及其他复杂谓语结构等等。最简方案力求探索和概括动词结构的普遍规律,证明语法机制在结构表达方式上的简洁性,为经济原则提供更多的实证。vP壳比Larson壳更加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但这也不是说它的设计就是完美的,它的运用还需要具体语言的检验。
三、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从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X'-理论的发展来看,充分体现了TG理论一直在寻找一种以最优和最经济的原则来对句子进行解释的方法,把人类自然语言中纷繁复杂的表层句法现象纳入统一的机制中去生成和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解释语言的理论。目前,它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需要更多的人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周长银,张法科.最简方案中vP壳结构的由来及其设计原则[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
[3]周长银,张法科.Larson壳、vP壳与双宾句[J].山东外语教学,
2002,(5).
[4]Baker.Incorpor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Mouton:the Hague,
1957.
[6]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Foris:
Dordrect,1981.
[7]Chomsky,N.Barrier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6.
[8]Barss,A.&H.Lasnik.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
Linguistic Inquiry,1986,(17).
[9]Hale,Keyser.On the Syntax of Argument Structure[M]. Cambridge
MIT Press,1991.
[10]Kuroda,S.Y.Japa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CollectedPapers[C].
Dordrcht: Kluwer,1992.
[11]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12]Chomsky,N.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
1995.
[13]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
MIT Press,1997.
[14]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Woolford,E.VP-Internal subject in VSO and 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J].Linguistic Inquiry,1991,(22).
[16]Sportiche,D.Atheory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and its
corollaries for constituent structur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与命题作文审题 篇4
近五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命题作文仍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甚至有成为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主角的趋势。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就其表层结构来说, 要么是句子, 要么是短语。纵观近七年来各省高考命题作文题目, 以短语为多, 但不管是哪一种, 我们都可以对其表层结构进行语法分析。命题作文表层语法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作文题目中的各个词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别解读和综合解读, 从而确定作文的叙述视角、选材、情感、结构、手法、文体、时态等。例如, 命题作文“原来你也是一道风景”中, 拆开来看, “你”是主语, 决定了文章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是”为谓语, 是一个判断词, 要求文中尽量不用“仿佛”“好像”“犹如”等词语;“风景”是名词, 作宾语, 广义上说除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之外所有人能从中感受到美的都可成其为风景, 这就为文章的选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原来”是状语, 强调的是情感上顿悟式的再认识, “也”也是状语, 强调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挖掘出美, 甚至从丑中见美。所以, 结构上的欲扬先抑、手法上的“美丑对照”就有很大的考查倾向性。“一道”隐含了风景是独特的, 强调写出人物的个性。综合来看, “原来你也是一道风景”是一个判断句, 决定了时态上多是一般现在时态, 而它对文体的限制性较小, 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甚至抒情散文, 但更多的倾向于写人类记叙文。这种对作文题目的拆分解读和综合分析就使得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明晰化、具体化, 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基于以上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分析, 本文根据历年高考题目的整合分析提出了两种比较实用的转换生成语法下的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 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是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特别是隐性形式入手, 对短语或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或者从句子结构的关系意义特别是显性意义入手, 对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地位作分析的方法。
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这个题目是一个动宾式短语, 其中“怀想”一词是心理活动动词, 这就要求一般作文中需要出现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天空”是人物名词, 可以是实指, 也可以是虚指, 如人生的天空、文学的天空、文化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环保的天空、体育的天空等, 这就提示了作文中可以用到象征、虚实结合等手法:这样对题目进行成分分析之后就能够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得到一定认识。其次要做的是结构分析:“怀想天空”是动宾结构, 补充其主语若是第一人称, 也就是“ (我) 怀想天空”, 那么就倾向于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若补充的是第三人称, 则多可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当然也可以独辟蹊径补充第二人称。
又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与上例相较, 这个题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对其作成分解析如下:
我有 (一双) (隐形的) 翅膀!
其中, “我”这个主语就限定了写作视角是第一人称。当然, “我”可以是实指的我, 也可以是泛化的我。如果是实指的我, 那么多要写记叙文或散文;如果是泛化的我, 也可写议论文。本题目的宾语是“翅膀”, “翅膀”一词本义是鸟类和昆虫的飞行器官, 明显的在这里是取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也就是为“我”提供庇护、平衡作用或动力的东西, 可以是实指, 也可以是虚指。本年度高考满分作文中就有考生把主题定位于书籍、坚持的精神、“站起来, 别趴下”的一种信念。这也刚好呼应了本题目中的定语“隐形的”, 即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心 中有重要 地位或对“我”有重要作用的。本题目另一个定语“一双”原则上限定文章的主题要单一、集中, 比如要是在文中论证自信的翅膀、勤奋的翅膀、坚持的翅膀就有失偏颇。当然, 可以把“一双”理解成“两个”, 即“左翼”和“右翼”, 从而使文章拥有并列式的两个主题。本年度高考满分作文中就有一篇把主题定义在昆曲和历史这两大中华文明上。
再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中的“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对其作成分分析如下:
[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其中, “不用时”是状语, 限定了动作发生的条件是“使用完毕之后”, “请”是标示祈使语气的状语, 意为提醒、要求、警告。有考生扣住这个词, 挖掘委婉提示语的妙处, 如《语言的魔力》, “梯子”是宾语, 在作文材料中是实指, 在写作中可以虚指。“横放”是谓语, “将”是辅助性谓语, “横放”一词与“竖放”相对, 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 从这个角度出发, 有考生写《从“请将梯子横放”说起》《突破定式思维》等。若引导考生思考“横放”的目的, 这样就很容易得出“防患于未然, 不如除患于未然”的主题;当然也可以从“横放”这一动作本身得出“精益求精” (如满分作文《要么竭尽全力, 要么干脆放弃》) 、“注重细节” (如满分作文《在细节上下工夫》) 的主题;此外, 还可以根据“横放”这一做法的性质提炼出“尽职尽责”“关爱他人” (如满分作文《90°的换位思考》) 等角度。
(二) 转换分析法
转换分析法是指显性形式即线条式的次序的转化以及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之间 (即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 的转化。转换分析的具体规则有移位、删减、追加等等。“许多转换规则必须有极其复杂的限制, 否则就会出现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所以此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相比, 缺少一套完整、科学的程序, 并且在高考命题作文题目中也很少有可以用此种方法的语料, 现就本人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命题作文题目来进行分析。
例如“门没锁”这个题目, 对这个句子进行追加成分操作, 则有以下两种情况:1“门 (上) 没锁”, 方位名词“上”的插入就使得题目指向明确、意旨鲜明。例如有一位学生以“敞开你的心灵”为题作文。2“门没锁 (上) ”, 此处的“上”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为题目提供了另外的解读角度,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或者“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
又如“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 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成分插入, 即“ (对) 母亲的回忆”, 这样就得到了写作的叙述视角为第一人称。当然, 也可以首先对其进行成分移位, 即“回忆母亲的”;再进行成分删减, 变为“回忆母亲”;最后进行成分插入, 即“回忆我的母亲”。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亲情、母爱角度着手。对于这个题目, 还可以首先进行成分删减, 即“母亲回忆”;再进行成分插入, 即“母亲回忆 (往事) ”, 这样就可以从追忆历史、家庭教育角度入手。
再如“成功要功夫”这个题目, 对其进行不同的成分插入, 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两种写作角度:1成功要 (花) 功夫———“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2成功要功夫 (深) ———从“浅尝辄止”到“登堂入室”。
历来研究命题作文审题的方法颇多, 如3“w”法、发散思维法、象义相生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就命题作文中的某个字眼或词语进行的审读, 本文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通过分析命题作文中的各个语素来完成对题目的解读, 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适合高中生的思维习惯和理解能力, 也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演板。然而, 这种运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在命题作文审题中对转换分析法的运用还是简单而粗放的, 缺乏系统性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语言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
[3]邢福义:《现代汉语》,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徐林:《最新3年高考满分作文真卷范本》,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2年。
[5]慧琴:《阅卷组长:历年高考满分作文9个欣赏点》, 凤凰出版社, 2011年。
[6]蓝莓作文:《最新五年高考满分作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
转换生成 篇5
拜读于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后, 著名语言学家海里斯, 乔姆斯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期间先后获得语言学、数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奠定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句法结构》是乔姆斯基的博士论文缩写而成, 并在荷兰出版。
乔姆斯基, 是美国语言学家, 他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简称TG-grammar。是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术语。简单的说,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发展至今的《句法结构》已有近60年历史。是由乔姆斯基1957年发表。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非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莫属, 其深深影响到语言学、翻译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计算机语言、通讯技术等领域, “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虽然它还有待发展。”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曾经这样评论过。转换生成语法可见影响非同一般。
自诞生至今, 转换生成语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 代表作《句法结构》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5年为标志的古典理论 (The Classical Theory) 阶段。乔姆斯基觉得语义学可以独立于语法学而存在的, 在古典理论阶段, 合乎语法可以无意义, 某些句子没有其意义, 也是合乎语法规定。2) 标准理论 (The Standard Theory) 阶段, 《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的出版, 表现在语义开始纳入语法范畴, 乔姆斯基开始发现语义决定于深层结构, 如果语义不被考虑, 将产生很多无意义的句子, 解释力和应用力就开始在生成语法中降低。所以在此阶段, 生成语法包含了:句法部分 (此为核心部分) , 语音和语义部分三个部分句。语义部分的考虑被纳入, 生成语法在语义敏感性方面优越于其他语法。3) 扩展的标准理论 (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阶段, 转折点是《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语义解释》的发表, 从1972年到1977年间乔姆斯基的研究心得, 在此阶段, 乔姆斯基觉得深层结构决定语义, 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则被转换为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不起作用, 在《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语义解释》中, 乔姆斯基把标准理论做了巨大修改, 认为表层结构在语义解释的应用中也起一定的效果。这样就让原来完全是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解释和表层结构有了联系。4) 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The 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or GB) ) 1977年以来, 乔姆斯基都是让语义解释到表层结构, 这一阶段被称为“修正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正式进入“原则与参数”阶段是由《管辖与约束讲演集》作为标志。但是因为太多的原则参数, 整个语法系统显得冗繁不堪, 这一情况又需要新的理论来改善。最简理论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5) 最简方案 (The Minimalist Program) 阶段, 1992年, 第五阶段是由乔姆斯基发表的《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一文作为标志, 即最简论阶段。此阶段探索了对语言的设计逼近完美。以此作为最终目的。生乔姆斯基的语法体系一路走来经历重重修改和否定, 新的理论每次都被上一个理论所征服, 但是其研究的对象依然没变, 原则和方法也是如一。
第一阶段 (1955—1965) , 称为“古典理论时期 (The Classical Theory) ”或“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古典理论阶段是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5年, 《句法结构》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那是的美国流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所面对的挑战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从研究的方法到研究的对象, 再到研究原则, 结构主义理论基础已经慢慢不适应于当时的语言学研究阶段, 已经被转换生成语法全面颠覆。在古典理论阶段, 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可以单独存在, 独立于语法学之外, 合乎语法可以没有意义, 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 但是确实合乎语法规范。
在古典理论中, 乔姆斯基的目标是把语言学变成一门科学。这套理论又三个特征:1) 强调语言的生成能力。2) 引入了转换规则。3) 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这三点分别见于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中。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 专注于理论构建, 重点阐述语言的生成性;2) 引入Harris“转换”观念, 提升了这一操作手段的理论地位, 细化了一系列转换规则。3) 对语义关注不多。
乔姆斯基提出了三套语法:有限状态语法, 短语结构语法, 转换语法。1) 有限状态语法, 句子的生成过程是从左至右, 先选择一个起始成分, 然后其他各成分出现的可能性完全由前面成分的性质来决定, 不足在于这种极简单的语法不能说明句子形成的许多重要过程。如断续构式, 镜像式。只能说明各符号的排列顺序而不能说明语言的层次, 又称单向线性语法, 正则语法, 3类语法。2) 短语结构语法, 一种生成机制, 生成了语言成分语符列, 还不仅仅是对语符列提供组构成分分析, 所以比有限状态语法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有不受上下文制约和受上下文制约两种规则。局限在于无法处理把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 难以表现动词形式变化, 以及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系。3) 转换语法, 在短语结构语法的组成成分分析规则之外再补充将一个句子转换成另一个句子的规则, 是生成语法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一类语法。
这一时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短语结构规则有三种:合并、递归、推导式, 它生成的是“核心语符列”, 而不经过转换直接由这种语符列得出的基本句型叫"核心句"。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 在此基础上, 最后运用语素音位规则得出实际说出的句子。这三套规则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 因为短语结构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实际上继承了描写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和语素音位的分析, 转换则是一种创新, 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古典理论是把语言描写形式化的开端。但无论乔姆斯基在借用数学符号和简化分析手续上作出多大的努力。这套理论还是存在不少缺陷。1) 转换规则的力量过于强大。一个普通的句子可以随意的被改变, 可以进行否定转换, 可以进行被动转换, 可以增加成分, 也可以减少成分, 都没有任何限制。2) 乔姆斯基的规则生成正确的句子的同时也可以生成不合格的句子。在短语结构规则S→NP+VP和VP→V+NP的作用下, 可能生成如下的两个句子:John drinks wine Wine drinks John。这就说明, 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着某种选择规则。3) 被动语态的转换规则不能随意运用。英语中有些动词没有被动结构。我们可以说mike resembles his father但却不能将之换成his father was resembled by John.这个事实表明转换规则尚不能普遍应用。
《句法理论若干问题》的诞生标志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古典理论是把语言描写形式化的开端。但无论乔姆斯基在借用数学富豪和简化分析手续上作出多大的努力, 这套理论存着的缺陷还是有很多。在出版了《句法结构》以后, 几个严重的问题被慢慢反映出来, 乔姆斯基不得不提出新的见解。所以出版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为标志。也象征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期间修改否定再修改, 新的理论总是会突破就得理论, 但其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被极大的推动, 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一条新的道路。很多不足和局限性也是不可否认。但是转换生成语法确实是很优秀的语法, 这是毋庸置疑的, 转换生成语法大胆的假设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苗兴伟.系统功能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对比刍议[J].外语研究, 1998 (3) .
[2]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田晓芳.论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的差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 .
转换生成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转换生成语法,运用
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它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目前,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时, 普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和掌握。而转换生成语法教学则是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部分的内容, 将从前枯燥、单调的语法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生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本文就转换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概述, 并就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
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概述
1. 转换生成语法的概念
所谓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主要指的是对“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句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是由美国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其创立标志是1955年的《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发表。
2. 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内容
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即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其教学原理就是由基础部分衍生深层结构, 并通过一定的转换形成表层结构。其中, 语音部分是从属于表层结构的, 并为其进行语音方面的解释。而语义部分是从属于有关的深层结构部分, 并为其进行语义方面的解释。
3. 转换生成语法的目标、性质和表达方式
(1) 目标。转换生成语法教学的目标是对语言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描写, 并通过提出语法理论和假设对语法规律进行揭示, 同时说明其相应的原因。
(2) 性质。转换生成语法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内在性的语言, 即用心理形式来体现个人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3) 表达方式。转换生成语法教学主要的表达方式是用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表现规定的概念和规则, 因此, 它也被称之为形式化的语法学习模式。
二、转换生成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转换生成语法教学的主要运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具体包括:
1.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转换
目前,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在学习新句型时, 通常的方法就是对句型进行反复的操练。而这一方法对句子的要求就是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都要保持协调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那些通过其他句式转变而来的, 在表层结构上存在一致性的句子。
例如, 学生在学习非生命性名词的所有格时, 通常运用NP—PREP—NP的学习形式。比如:the mouth of the river;the legs of the table;both sides of the road等等, 这些句子of前的部分是客观存在的名词, 而非动词转变而来, 因此其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内容形式保持一致。而像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或者the love of the God这类的句子, 其of前的名词是由动词转变而来的, 它的深层结构是NP—VP以及VP—NP的形式。
2. 简单句与复杂句的转换
在英语教学当中, 有些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 不便于用主、谓、宾、补、状、定等术语进行句子的结构分析。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采取转换语法的方式将一个复杂句转变为多个简单句, 从而实现教、学两个方面上的顺利、高效。在转换过程中, 要注重不要更改复杂句的原本意思, 只是将复杂句中补、定、状等方面的修饰词语转变成相应的简单句, 从而使句子内容更加的清晰、明了,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和规则的掌握。
例如, 将句子The invisible God has created the visible world转换划分为The world is visible;God is invisible以及God has created the world这三个简单句。
3. 对歧义句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 有些句子只凭借树形图和表层结构不能充分的解释它的歧义,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转换生成语法的方式对其语境中的歧义加以推测和解释。
例如, 在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以及The love of the God中, 对它们的解释应该有两种, 而树形图和表层结构中则只显示了其中的一种, 从而导致句子语境歧义的分辨不清。而通过转换生成语法, 则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两种歧义, 从而使学生对句子的内容语境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 转换生成语法模式在英语教学当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对激发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效, 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 英语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大力倡导和推行转换生成语法,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嵩.转换生成语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2]毛春华.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探析[J].英语广场, 2013 (01) .
转换生成 篇7
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 扩充标准理论时期、管约论时期和最简方案时期。
(一) 古典理论时期
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4年为古典理论时期, 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初级阶段, 其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一书中。该书的核心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语法的生成性, 二是论述了转换语法和转换规则。转换生成语法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挑战, 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 转换生成语法对结构主义进行了全面颠覆。在这一理论阶段, 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是独立于语法学之外存在的, 合乎语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意义, 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 但是却合乎语法规范。
(二) 标准理论时期
从1965年到1971年是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在这本书中, 乔姆斯基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 并且把语义问题纳入到语法研究之中, 同时对转换规则提出了限制。所以, 在标准理论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包括了三部分:句法部分, 语义部分和音位部分。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 它可以生成许多句法描写, 每一个句法描写都有一个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义部分赋予深层结构以语义的解释, 音位部分赋予表层结构以语音形式。
(三) 扩充标准理论时期
从1972年到1978年是扩充标准理论时期, 1972年, 乔姆斯基发表《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一文, 其中提到“标准理论是不正确的, 他应当修正”, 因为“根本没有理由认为表层结构的性质在决定语义解释中不起作用, 早先提出的一些理论也说明, 事实上它们是起这样的作用的。”因此, 乔姆斯基的这一次修正主要是把部分的语义解释移到表层结构中去, 这样就把原来完全由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解释与表层结构联系了起来。
(四) 管约论时期
从1979年到1991年是管约论时期。1982年, 乔姆斯基出版了《管辖与约束理论的某些概念和结果》, 把转换生成语法推向了第四个阶段即管约论阶段。在这一阶段, 乔姆斯基先后提出了x阶理论, 题元理论, 格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界限理论、控制理论、空范畴理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管辖理论、约束理论和空范畴理论。
(五) 最简方案时期
1992年, 乔姆斯基发表《语言学理最简方案》, 对他以往的理论又作了一次根本性的修正, 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最简方案时期。最简方案理论的产生起因于乔姆斯基对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之间关系的更为深入的思考。根据原则和参数理论, 原则体现语言的共性, 参数体现语言的个性。然而, 参数如何设定却是一个大问题, 由于没有数量的限制以及统一和明确的标准,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事实被发现, 研究中人们所设置的参数也越来越多, 且越来越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原则的探讨。因此必须重新确立研究方案, 以便能够对语言事实作出最合理的解释, 这样就提出了新的方案。
二、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转换生成语法认为, 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转换生成语法通过移位、删略、添加、复写等转换规则将句子在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进行转换, 并以此来揭示句子深层结构上的异同, 这对解释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是一大贡献。
汉语歧义现象有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及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其中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现象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消除歧义, 例如:“学习雷锋的故事”, 这个短语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消除歧义, 一种是首先在“学习”后面划分, 是动宾短语;一种是首先在“故事”前面划分, 是偏正短语。然而, 对于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和因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层次分析法不能很好地解决, 这时就需要用转换生成理论来解决。
(一) 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现象
“狗找到了”这个歧义短语, 是因为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它所产生的两种意思表层结构都一样, 都是主谓短语, 但是却有两种不同的深层结构, 我们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不能解释, 但是可以运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添加、删略、移位等语法手段来区分歧义。在“狗找到了”这个短语中, 狗可以做动作的施事者, 意为“狗找到了东西”;狗也可以做动作的受事者, 意为“人们找到了狗”, 这里就运用了添加、移位手段来消除歧义。
(二) 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歧义现象
“咬死了农民的狗”这个歧义短语, 是由结构关系不同和语义指向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结果。在这个句子中它的深层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动宾短语, 一是定中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只能看出它的不同结构关系, 还不能解释歧义现象。因为同时它还有两种不同的语义指向。“咬死了农民的狗”, 狗可以做动作的受事者, 意为“农民的狗被咬死了”;狗也可以做动作的施事者, 意为”农民被狗咬死了”, 这里就运用了移位、添加、删除等语法手段消除了歧义。
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以后, 很快发展成为现代西方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 对世界各地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转换生成语法提出的深层和表层结构理论对汉语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深层和表层结构的转换可以消除用其他方法不能消除的汉语歧义, 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 提高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南世锋.浅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3]李科凤.略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06, 3.
转换生成 篇8
1. 转换生成法的概念
转换生成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用于描述语法的术语, 简称TG。转换生成法的中心思想是某一语言的语法应该生成所有的句子, 认为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 而语言运用则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乔姆斯基把语言分为三个部分, 即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句法部分是其主要的部分, 它构成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 并进一步转换成它的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结构说明, 语音部分对表层结构做出语音说明。如下图:
2. 转换生成法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能力是指说某种语言的人内在地具有理解和创造句子的能力, 即人类语言能力。当一个人说出一个句子时, 他并未有意识地把主语、谓语和宾语的顺序按照语法规范排列, 这就是人类潜在的语言能力在起作用的原因。乔姆斯基认为, 人脑中存在一个具有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 如果有合适的语言环境, 儿童能够很快学会语言, 这正是外部环境和内部遗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第二语言的习得会受到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并接受它的指导, 同时也会促进规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终更好地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提高[1]。
二、学生英语写作现状
在写作中,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灵活的句子结构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词不达意, 表达缺乏;二是句法知识不扎实, 无法驾驭长句, 常常顾此失彼;三是语法实际运用能力差, 基本语法严重错误;四是句式、修辞知识缺乏, 表达不得意, 应用能力差等。[2]所以,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转换生成法, 可以将复杂的句型换成几个相应的简单句, 这样就能解决英语教学中复杂句子难以教学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理解。还可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句子进行表达。这样教和学两方面就都会变得轻松。下面是学生写作中常出现的句子表达, 同一句子有不同的表达, 然而不同的表达, 它们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1. 句子单调生硬
句子单调是学生常见的写作不足之一, 如下面几个句子:
(1) I like swimming best.→My favorite sport is swimming. (游泳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2) We all think he is a great man.→We all think highly of him. (我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3) Our school is covered with many trees and flowers.→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flowers in our school. (绿树红花围绕着我们学院四周。)
(4) AfterSusanfinishedherhomework, she began to play badminton.→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Susan began to play badminton. (苏珊完成作业后就去打羽毛球了。) [3]
句子是话语中表达完整思维、尤其是组成书面的语篇的基本单位。比较以上几个句子, 看看哪一种表达更好一些?上面四个句子中前面的句子是运用比较单调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的, 是学生在各种文体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而四个句子中转换后的句子是比较丰富、地道的。所以,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运用相对地道、丰富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写作。
2. 缺乏句子结构转换
写作中句子的质量是书面交际内容是否能有效地传达给读者的关键。所以, 句子质量较差也是造成文章可读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写作时还常出现缺乏句子结构转换。请看下面语段:
I opened the door.I went into the room.I walked to the window.I opened the window.I looked out.Thereweremanyoldwomandoingmorning exercises.I watched them for sometime. (我打开房门进入房间之后, 房间里面很黑暗, 当走到窗前, 打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时, 我看见许多阿姨们正在晨练, 站在窗边看她们锻炼了许久。)
上面句子中的每一个句子从结构到语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整个段落读起来节奏单调, 没有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不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 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原因就是语句是千篇一律的短句, 简单句。如果将其各句进行转换就会变得精彩起来。如下:
→After opening the door, I went into the room.It was dark inside the room, so I opened a window to let in some light.I saw many old woman doing morning exercises.I stood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m for some time.
从以上例句可以得出, 要使文章连贯、流畅, 就要准确恰当地使用各种表示时间先后顺序或一系列动作的连词, 以及复合句、并列句等丰富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在英语写作中, 一个意思并不是只有一种句子结构的表达方式, 往往有多种结构和多种方式去表达, 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这就是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通过熟悉掌握这丰富而灵活的句子结构转换关系、特点和规律, 写作技巧就灵活, 驾驭语言的技能也高超自如, 而书面表达也是行文流畅[4]。
三、转换生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时,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写出语法表达正确的句子, 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 能够随着情景或内容的变化, 写出英语句式多样化的语句。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利用各种句子结构与表达方式进行转换, 对学生进行训练, 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1. 采用不同的主语表达方式
主语在英语句子形成中的作用大于在中文句子形成中的作用。英语句子的主语主要是由名词及其他具有名词特征的词类、短语或句子来充当。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 表达方式不同, 中国的英语表达者习惯于按汉语表达的习惯, 多以表示人或有生命的事物的名词做主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常常注重客观存在的事物、原因、结果等, 他们多使用一些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词语做主语, 而这些非人物或无生命的主语的使用可以得到新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生动而简洁。如下面的句子:
I was late for school yesterday because there was a traffic jam. (昨天我上学迟到了, 因为遇到了交通堵塞) 。它可以转换成:→A traffic jam made me late for school yesterday.还可以转换成:→A traffic jam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o school on time yesterday.
2. 利用句子中的词类转化
英语单词根据它们的含义、性质和造句过程中的作用三方面可以划分为十大类。其中有许多词是兼有多种词性的, 这些不同词类的词的句法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如下面这个句子:
(1) Thescientisthassucceededinhis experiment. (科学家在他的实验中已经获得成功) 。这句子中“succeed”一词是动词。还可以将此句转换成有名词“success”的句子:The scientist has made a success in his experiment.英语中动词与名词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2) This is an important meeting. (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句子中“important”是形容词作定语。而它还能转换成用名词“important”做后置定语的句子:This is a meeting of importance.
(3) They were very early arrivers. (他们是最早到达的人。) 此句中的“early”是形容词作定语;而这个句子可以转换为:They arrived very early.此句中的“early”是副词作状语。
此外, 还可以利用不同词性的单词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表达同样的意思。
(4) I’ll take a bus to go there. (我会乘公共汽车去那里。) 这句子中的“take”是动词作谓语。可以将这个句子转换为:I’ll go there by bus.此句中“by”是介词作状语。
3. 运用从句与短语转换
英语的短语有许多, 其中包括了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常用于转换的有:-ing式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和独立结构。用从句与短语互换, 就是通过将一个句子中的某一部分、两个或多个句子中的某个句子或某些句子改成短语形式。[5]如:
(1) Because he was terribly scared, he could not move. (因为非常害怕, 所以他不能移动他的双脚。) 此句是“Because”引导的一个状语从句。可转换成一个由过去分词词组引导的句子:Terribly scared, he could not move.
(2) I have a friend who is working in IBM. (我有一个在IBM工作的朋友。) 此句中有一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 可转换成用现在分词词组“working in IBM”引导的句子:I have a friend working in IBM.
(3) You would not have passed the test if he had not helped you. (如果他不帮助你的话, 你不会通过考试。) 此句中含有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可以转换成由介词词组“without his help”组成的句子:You would not have passed the test without his help.
4. 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互换
从结构方面划分, 英语句子有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三种。而简单句是构成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础, 运用一些并列连词或从属连词, 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获得新的句子, 运用得当会令文章增色生辉。如:
(1) They put a new traffic light on the corn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traffic accidents. (他们在角落处安装了一个新的交通灯, 但仍然有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 这个句子可以转换为:They put a new traffic light on the corner,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traffic accidents.还能够转换为:They put a new traffic light on the corner;however, there was a lot of traffic accidents.
(2) The house was empty and we were very surprised. (我们都很惊讶, 因为房子是空的。) 这个句子能转换为:We were very surprised because we found the house was empty.还能够转换为:We were very surprised to find the house empty.[7]
转换生成法作为一种理论体系, 其各个时期的理论对英语教学者有积极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转换生成法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在英语教学中, 只要从形式、结构和语义各方面了解和掌握各类英语句子的特点和规律, 就能造出无限多样、生动有力的语句。在书面表达中, 要避免单调重复的句子, 就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情景和交际内容去运用不同的句子结构。只有这样, 语言才会生动活泼, 而且得体自然, 写出的文章才会添色生辉。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吴冰, 英语写作基础.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美]Ronals W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 (英文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转换生成语法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0) .
[5]薄冰, 高级大学英语语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0.
转换生成 篇9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可以提供特别清晰的人体图像,常用于诊断种类广泛的各种疾病和损伤,如老年痴呆症、肿瘤和韧带撕裂等。全球领先的数据转换技术提供商以及医疗成像行业的长期合作者ADI公司于2010年3月10日宣布推出高精度20位数模转换器AD5791,有助于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提供超清晰的图像,帮助他们看清比以前更细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如乳癌细胞)。
AD5791是业界首款具有真正1 ppm(百万分之一)分辨率和精度的DAC器件,其精度和分辨率均高出同类转换器4倍。1 ppm的模拟系统设计通常都面临复杂的工程技术挑战,需要将多个较低分辨率的DAC和大量分立器件与支持IC整合在一起,同时伴随着相当大的开发风险和高代价的修改时间,才能优化电路参数、减小误差和设计出复杂的自动校准电路。AD5791具有1 ppm的分辨率和精度、低噪声(1 ppm以下)、快速刷新率(1μs)和非常低的输出漂移(在1 ppm以下),因而能极大地简化设计任务、减少开发成本和降低风险。
在MRI系统中,这种突破性技术不仅提高了图像质量,而且可以对高磁场强度应用中的磁强梯度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超高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使用低噪声、低漂移和高线性性能的AD5791后,免除了因系统校准周期导致的MRI系统频繁离线,有效延长MRI系统的工作时间。该新款转换器还减少了复杂校准算法的必要性,因而能降低工程和系统维护成本。除了MRI系统外,适合AD5791的其他应用还包括:测试与测量系统、高端科学和航空仪表、通信设备以及工业控制系统等。
【转换生成】推荐阅读:
转换生成语言学08-02
转换结构中的框架转换10-19
新旧动能转换转换真题附答案12-30
原位生成07-19
有效生成01-16
过程生成05-18
生成因素05-29
动态生成05-31
构建生成06-28
质量生成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