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成

2024-06-28

构建生成(共12篇)

构建生成 篇1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 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 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自主性。对人的关注, 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呢?笔者尝试如下。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会乐此不疲地去干,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 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 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 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 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 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 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 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 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 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 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 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 (成语) 、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 查找对联, 摘寻诗句歌词, 到各班去搜集人名, 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增长了见识, 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 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 (成语) 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 图文并茂, 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 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丰富和发展了语言, 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 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 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 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 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 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 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 就是说不要‘尽信书’, 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 何者为伪, 何者为美, 何者为丑。”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 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 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 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 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 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 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深入思考, 与同学交流讨论, 然后集中探究、释疑, 通过释疑, 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 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构成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 希望在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能探讨出更多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生成 篇2

——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论略

作者: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柯百会

内容提要:课外阅读指导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短板,其中原因不外乎阅读教学束缚于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没有让课外阅读教学呈现出应有的活力与魅力。本文提出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概念,目的是希望为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增添一些新鲜活力与新思路。笔者从灵动性与生成性的内涵、实施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等三大板块加以阐述。

关键词:课外阅读灵动性生成性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经。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阅读甄选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较差,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过于强化课内阅读,强化课本阅读知识的汲取与消化,而课外阅读的引领意识较薄弱。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指导大体上还是偏向课内阅读,特别是精读课文的阅读指导特别细致到位,课前预习、课堂评析、课后反思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指导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促进了课内阅读质量的提升,然而课外阅读受制于时间、空间相关客观条件,教师给予学生的阅读指导力度相比于课内阅读指导偏弱了许多,但不意味着教师忽略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近期广泛开展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很好的例证,突破课外阅读只限课外的传统界定范畴,利用班级读书会集中系统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毋庸置疑,这是大力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有力有效尝试。当然,课外阅读的指导绝对不可以是简单的“填鸭式”指导模式,传统的导读、作者简介、内容概述、读后感想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几大必修板块,传统观念认为抓住了这几大板块,基本上就能把一本课外书读好读透。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要跳出传统指导模式,探寻既符合多数人阅读

能力的共性阅读方法,也要符合少数人阅读能力的个性阅读方法。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概念,尝试探寻课外阅读指导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期望让学生从中受益,提升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内涵

那么,何谓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呢?“灵动”,顾名思义,“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知、情、意赋予课堂创新的灵魂,疑、思、趣赋予课堂永恒的动力。课堂上的灵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灵感,赋予学生灵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活泼生动的氛围中感受课外阅读的无限乐趣,教师也尽情释放自己的教学魅力,师生相得益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一切过程显得是那么的轻松,厚厚的一本课外书在师生灵动互动的氛围中化整为零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同样,针对课外阅读指导课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显得更为明显,也更容易把师生的灵动性激发出来,如果说阅读文本是凸显师生灵动性的载体,那么学生对新知识渴求欲望与好奇心理则是助推灵动性合成的不竭动力,当然这种动力需要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驾驭艺术。

生成性教学永远是一个热情、开放的话题,因为生成是永恒的,充满着未知性、挑战性。目前的课堂已把追求动态生成作为价值取向。为此,教师提供给学生广袤的生成时机,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想,收获着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闪现出的生成的“星星之火”,课堂“一派丰收景象”。但教学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永无止境。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性、挑战性。学生活跃的思维经常出人意料,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生成性”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文本、研究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制订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创新教学。

二、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案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都要围绕教案展开。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扮演“导演”或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配角”或者“群众演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被教案预设、定格了,一切活动都是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表面上看来一切过程都是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呈现出清晰明朗的教学思路。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未知性和挑战性,把一切教学活动想当然圈定在自己预设的某种定数中,淡化了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许多变数,有的甚至是扼杀了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束缚了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与空间,压缩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空间,遏制了师生的活性思维空间,对学生拓展性阅读思维与能力是很不利的。

课外阅读指导不是文本外显知识的简单传输,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生成性思维,生成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对文本本身及其以外涵义的融会贯通,对文本认知的飞跃式提升,个性思维的闪现与个性文化特质的张扬。而传统的课文阅读指导存在重“生成客体”(阅读文本),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学理念,咬定文本、深挖文本、研究文本,殊不知文本好比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说有枯竭的时候,至少文本终究是一种静态知识资源,而生成主体(学生)则是知识体系不断增长、丰富的动态知识资源,这种动态生成体系完全有能力去弥补静态知识资源,并融进时代的最新元素,使文本资源的可塑性趋同完善。

三、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基本策略

以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与生成性进行了深层内涵解读,并强调了构建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那么该如何构建这两种体系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首先,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灵动性思维产生与发散的空间是开展一堂有效阅读指导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尊重他们生命的课堂上,这他们才能自由地、自主地思索、想象、发问、辩论,真正地体现自由地研读感悟,自主地研读感悟,自信地研读感悟。

我在执教《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班级读书会时,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式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开始畅所欲言,老师只有肯定性的评价,不针对文本内容做是非点评,让学生谈人物关系网、谈人物命运起伏轨迹等等,一种其乐融融的班级读书交流氛围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教学开展必然在灵动和谐的基调中顺利开展。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执教这节读书会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梳理人物关系图,自己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对文本的拓展性思维发散。实践证明,这种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创设这种有利于灵动性氛围产生也不仅仅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更多的功夫在课余,要让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殿堂,广泛涉猎,含英咀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就是师生将自身融入一种文本中、文本外等复合境界中,在这种境界中自然会有一种超然的灵动思维随时迸发。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

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

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我想,至上的灵动思维就在王老师说的境界中产生。

所以说,如果阅读指导教学中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自主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和对话者,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构建新知识。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各具特色的灵动性思维会此起彼伏,纷繁万千。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情感特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属性。因此,披文入情,引领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要求。课外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

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美”是教育的磁石,它能生情,它能激爱。富有诗意的情境美,能巧妙地将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课外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具体生动、可借联想的审美情境,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经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富于灵动性思维的阅读指导课堂,更是不断地追求美的课堂,在富有诗意情境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建构,方法的生成,更有学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灵的感动。同样以我执教《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我在课堂中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挖掘人性美,特别是蟋蟀的思乡情结、小老鼠的朋友情谊等等善良美好的情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灵动性的思维也一直在情感的主线中游走。可以说,没有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就无法感受文本的深层内涵,课堂的灵动性思维也就无从谈起。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地让生成性思维得以呈现与展示呢?首先要优化问题设计,摒弃机械式的师生问答,营造生动、活泼、风趣的问答气氛,为生成性思维孕育产生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有疑就有求,有求就有所生成。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自然会很大程度上激发生成性思维的不断涌现;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最后,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的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偶发事件,将错误转化成生成的资源。在交流评价时,教师要创设对话的情境,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教师是一位主持人,学生的发言是不确定的,是无序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点拨、引导,而不是拿着自己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发言的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更受益的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综上所述,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意味着传统的阅读指导向现代意义的阅读指导转轨,教师需强化生成性阅读指导理念,增强自身引导者和服务者的意识,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设富于灵动思维的课堂环境,善于把握生成调控策略,辩证看待错误,化腐朽为神奇,巧妙解疑,孕育新知。诚然,构建这种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要多多呈现多元化、多视角,最主要的是扎根学生这个本体,不断探索发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和生成性体系,使阅读教学指导永远彰显无穷的活力。

参考文献: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篇3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寻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成语)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构成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在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能探讨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文娟,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篇4

一、从学生质疑中促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课堂的时空主体是学生。当前的课改有一个倾向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看”(指多媒体),学生失去了独立静思的机会,失去了同桌间、学习小组里的切磋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向老师发问的机会。如果能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往往使课堂“活”起来而绽放光彩。

特级教师李镇西上课的一个特点是要学生“读出问题”。在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他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他就把这些问题抛向学生讨论解决。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这是一个能带动理解全篇的关键问题。李老师接过他的问题说:“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只一次写到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这一学生的问题的生成,也就很自然使老师和学生探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从“学生出错”中促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出口”,或因势利导,将“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及时抓住这些“出错”机会,让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教余光中的《乡愁》,学生朗读全诗。我注意到有几位学生读“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小声地念成“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你在里头。”把“母亲”改读为“你”,还对着同桌读,同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显然,学生是为了好玩才会这样“出错”的。我于是因“错”利导,我说到母亲之情,说到了哀悼之情,说到了同窗之情,问学生:你们在表达哀伤之情时,脸上还会挂着刚才有些同学读时的那种高兴劲吗?当时课堂一下显得凝重。许多学生纷纷摇头并举手说应如何朗读。我叫了几个学生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学生在抑郁深沉的基调中去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堂课因“出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从偶发事件中促成

从课堂教学中,常常地发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自己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天有不作之美。准备上贾平凹《风雨》时,狂风忽起,暴雨猛来,学生乱成一团。面对这种情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说:“这场风雨来得太突然了,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这个场面呢?请大家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来描写这个场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写得最好。”喧嚷的声音逐渐停了下来,许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对这现场的描写。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有好多人举手示意写好了。我说:“好!同样描写风雨,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怎样写风雨的。”我让学生打开课文《风雨》,朗读全文,比较自己写的与人家写的异同。许多同学都悟出贾平凹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文中一字不着风雨却处处写风雨。这就挖掘出课堂的核心价值。

教师对“偶发事件”要竭力地让它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敢于突破原先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情制宜,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转化教学过程,力争克服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车到山前疑无路”时,引导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天地。

四、从备课中促成

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促进课堂大多地朝向动态生成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精心备课。提倡在备课时,要好好地解读教材,思考教材里哪里是学生的兴趣点、疑点、难点,把自己当作学生设想“学情”:学生读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感受,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教师对“学情”有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也就能“推波助澜”,引向更精彩的地方。

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著名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就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也许除此之外没有读过这一作家的别的文章,那么当学生问老师:“毕淑敏还有什么作品时,我们就会束手无策,白白地让这一好的现成资源流走了。”

构建生成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课堂生成构建有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动态生成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课前预设时,教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和自由思考留足“弹性时空”,并预设应对策略,使预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张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一、捕捉亮点,激发求知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习动态的发展。课堂教学千变万化,生成信息稍纵即逝,教师应迅速捕捉亮点,敏锐作出判断,恰当变更教学方案,让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首先出示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口答出面积后,再左右一拉,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用邻边相乘。我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每拉动一次,都略微停顿一下,让学生观察,直至拉到邻边几乎接近底边时,进行启发:“照刚才的想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用4乘7得28吗?”激起学生的思考:“不对呀,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已经接近0了呀!”“它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我又慢慢地把图形往回拉,直至接近长方形,学生茅塞顿开,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兴奋局面。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留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整体。

二、善待偏差,引发精彩

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效的学习时刻。”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不仅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尝试发现的新起点。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计算中经常会出现诸如“0.53÷0.13=4„„1”之类的错误。针对这样的错误,我将它改编成判断题:“0.53÷0.13=4„„1。

xiaoxue.xuekeedu.com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如何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的问题诱导下,很快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诊断错误的方法:(1)因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可是本题余数1比除数0.13大,所以是错的。(2)因为余数不可能比被除数大,而题中的余数1比被除数0.53大,所以是错的。(3)通过验算,商乘除数的积再加上余数的和不等于被除数,即0.13×4+1=1.52,1.52≠0.53,所以是错误的。

三、驾驭“冷场”,生发活力

一堂好课,总是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当今强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时代,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一名学生说:“知识是直线”。这一突如其来的抢答,让老师顿感突然,进而灵机一动,利用这一意外生成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演绎了如下一段精彩的对话。

生1: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台下同学放声大笑。)

生2:知识是直线,当今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大家终身学习,我看知识是直线。(同学们投下疑惑的目光。)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刚才(生2)的看法极富时代感。

生3: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同学们都投下赞赏的目光。)

生4: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室内掌声响起,大家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生5: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

师小结:好,知识还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执教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学睿智、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呵护学生的独特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传统的“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由传统的“教案演绎”走向“互动生成”,课堂显得精彩,xiaoxue.xuekeedu.com

引导问题生成 构建动态课堂 篇6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各类问题,如何做到临危不惧,因势利导,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资源,达到或超越本身的教学设计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或尽最大努力做到的。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教学的重心在于学,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在充分预设、引导的同时,应该大力提高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和深化灵活调控课堂的意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发问,积极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一、精彩预设与学生发问之间的关联

一是基于低姿态的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大胆质疑与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容忍学生“插嘴”,给他们留有讨论反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生命的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才能在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等条件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教师要带着爱心、童心、信心、诚心走进课堂,学会赏识和宽容,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站在同一起平线上,共同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二是基于多方案的教学预设。精心预设,是促成课堂问题有效生成的“敲门砖”。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任何即时生成的问题。为了使课堂问题有效生成,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预设,而且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充分体现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此外,教师也要对学生潜在状态、发展需求和生活经验进行课前预设,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要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各种可能的问题,并对每个问题设计多种回应策略。这样,才可能在有效应对学生即时生成问题的基础上促成更多比较有质量的问题生成,促进动态课堂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基于原生态的教学情境。生命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科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创设一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程序: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导人,让学生身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活跃性拓展空间;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新知识,形成初步的疑难;学生自由互动,让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在互动中形成,教师“悄然”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适时引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在情境中不断探讨未知;抓住具有创新意识的观点,适时引发,形成超越预设的创造。

二、学生课堂即时生成问题的分类

1.跟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联的问题

以下列举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胆囊摘除后,医生为什么建议少吃鸡蛋和油腻的食物?瘦肉精可以用来减肥吗?脑白金适合什么人群?作用机理是什么?真有效吗?有些人为什么在特定季节或吃海鲜之后会引起过敏?肝脏可以分泌胆汁并在胆囊中暂时储存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乳化,而瘦肉精和脑白金又都是激素。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同时,也会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充分挖掘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生成富有矛盾情节的发问,制造悬念,使之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2.学生理解偏差及错误的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学生理解偏差及错误的问题:脚气病(俗称脚气)和脚癣是同一种疾病吗?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一个,还是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在无人荒岛上为了尽可能长时间生存是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一条多肽链含有500个氨基酸,问合成该多肽链的DNA分子至少含多少个碱基?这道题尽管不难,但学生出错的概率还是较高。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和理解偏差,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小插曲,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闪光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忙于评判,可恰当点拨,将错就错或发现错误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将错误引向正确,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高潮迭起的精彩。

3.在试验操作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试验中,为什么不同小组的色素提取液颜色有的深绿,有的黄绿,有的却几乎没有颜色?怎样才能提取、分离叶绿体这一类细胞器?ABO血型鉴定中凝集元与凝集素之间的反应属于免疫反应吗?在微生物培养试验中怎样获得单一菌落?

对这些教师可能知道也可能不明确的问题,我们要在肯定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让他们能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或实践手段,去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对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比如是否可以尝试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叶绿体等。同时,学生的这些课堂发问也成了教师课后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资源。

4.知识迁移、思维发散之类的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知识迁移、思维发散之类的问题:吲哚乙酸为什么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郭葛为什么可以从人尿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有无可能将鲸鱼的生长基因导入牛,培养超大的食用牛解决粮食危机?很多卖血的人在卖血之前会喝很多水,会影响血液质量吗?

教师可以根据以上提问指导学生进行归类、对比、演绎、归纳,揭示思维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促进其知识网络的构建。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问并寻找答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完满的结果,从而形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此时的教师不能以施教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endprint

5.学生借机“发难”的问题

在此列举几个学生借机“发难”的问题:如果在唾液淀粉酶中加入雪碧或者白酒之后会怎样?植物与动物相比,那类生物更聪明?狗染色体78条、老虎38条、猩猩48条、猴子42条、果蝇8条,某些蕨类却有1262条染色体,问这些生物染色体之间有无规律?

其实,这不是学生发难,而是创新,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势必也会激励、启发其他学生。如教师可以反问:你所说的聪明指适应性强还是对外界刺激反应速度快?在探究中充满生成,而发问又赋予探究新的内涵。通过教师机智巧妙地将这些“发难”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这种生成更加精彩。

6.偏离教学重点的问题

在此列举几个偏离教学重点的问题:高等动物的发育那么复杂,为什么发育时通常不会突变?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比较笨?基因怎样决定人的高矮?

我们可以考虑将此类问题作为教材补充内容纳入教学,也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纳入教学,或者向学生说明解决问题的难度,指出寻找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既能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满足特殊学生的求知需要。在教学途径和方法上,我们还可以把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课外探究结合在一起。

三、教师回应课堂即时生成问题的策略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质疑问题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课堂即时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在课堂中,教师要顺势引导,把那些即时生成的问题及时巧妙地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中,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依据学习迁移理论,学生从一个问题联想到更多问题,从一种思维分析方法学到更多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善于动脑、敢于联想的思维习惯。该策略适合解决学生在学完某一章节之后,或在复习过程中提出的较为概括性的问题。如无子番茄、无籽西瓜、无核葡萄的形成是否一样?人类的哪些疾病是由于蛋白质结构的改变直接引起的?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以后遇到的此种类型的所有问题。

二是温故知新,超前学习。温故知新,超前学习是针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推动教学有效进行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学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但体重迅速下降),有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爷爷很胖,也是糖尿病呢?”其实这一问题与教材信息库中介绍的知识有关。教师没有必要直接给予学生答案,应该让他们先自己阅读信息库。在下次课时先让学生阐述他所查的结果,其中2型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常见疾病,肥胖是其主要诱因,由于肥胖导致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靶细胞功能衰竭,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出现糖代谢相关疾病,所以肥胖者容易患病。

三是创设情境,形象比喻。创设情境,形象比喻是指对于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中的各元素作形象比喻,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易于理解的情境中解决疑问的方法。在讲解免疫系统时,有些新的抽象概念,如抗体、抗原、浆细胞等,众多抽象的新名词混杂在一起同时出现在特异性免疫中,知识容量特别大,涉及的功能抽象。对此,学生没有相关的认知基础,使其理解和记忆有困难,感到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困惑和倦怠。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都较感兴趣的动漫隋境: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城堡,城堡的围墙、护城河比喻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围墙内的警卫比喻成人体第二道防线,而各种特种兵则比喻成第三道防线。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学生想象抗体、抗原、记忆B细胞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在情境中被形象地比喻成了什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动漫情境中,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四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是指学生在因错误理解某一知识点而提出认识错误的问题时,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挖掘蕴含在错误背后的闪光点,指点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而解开误区的回应方法。如转基因工程合成胰岛素是把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中的质粒DNA分子拼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将重组DNA导入到大肠杆菌体内,通过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来生产人的胰岛素。但有学生反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只能形成多肽(肽链)。而胰岛素是蛋白质,它的合成是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怎么在大肠杆菌体内能生产出人的胰岛素呢?”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先进行启发引导,即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先将胰岛素的人工生产过程搞清楚,再来解决疑问。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知道,原来利用大肠杆菌等微生物表达生产胰岛素的过程中,表达产物常常形成包涵体,而不是分泌出来的,是要通过变性和复性过程才能得到有活性的人胰岛素。这样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引导,在激励的前提下化解了学生的错误理解。

五是授之以渔,化难为易。授之以渔,化难为易是说教师不直接给予问题的答案,而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解题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疑,能够举一反三。如学习脂类代谢讲到冠心病时,提到由于过多地摄入脂肪、糖和盐等,使得冠状动脉被堵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而“梗死”。听到这里,学生会问:“冠状动脉堵住了,能不能用东西通一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猜猜医生们是用什么东西来“通”的,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经过学生的讨论、查阅资料,第二课时大家提出了几种方法:球囊扩张、植入金属支架,冠脉搭桥手术等,且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

六是教师追问,深入浅出。教师追问,深入浅出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追问一些与生成问题相关的其他简单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自己较难理解的问题解决。对课堂上学生借机“发难”的问题类型用此策略解决效果会更佳。如在学习生命的起源时,有学生提出:“有没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地球?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类生物相比,哪类生物更聪明?”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捕捉到问题的关键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一些更为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七是同伴互助,聚集智慧。同伴互助,聚集智慧是指学生提出问题后,通过集体的智慧将问题解决的方法。适合此策略的是那些跨学科、探究性强的生物学问题。如细胞运动和细胞各结构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有些绿色植物为什么会变色,叶绿素到哪里去了?细胞为什么会分裂?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可以利用不同学生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势,让他们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解决生物问题。如针对“为了避免遗传病,提高人口质量,必须禁止近亲结婚”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近亲结婚后如果不生育小孩,可不可以结婚呢?”这个问题属于法律的范畴,我当时让这位学生求助一位有法律特长的同学。该同学解释说:“依照《婚姻法》,近亲即使不生孩子,也是不能结婚的,因为这样就会削弱法律的效力,也违背伦理道德。”这位在法律上有特长的学生帮助大家解决了这个跨学科的生物问题。

八是教学相长,拓展探究。教学相长,拓展探究是指教师在学生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时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和学生共同拓展探究,运用集体的力量来解答课堂生成问题。在“生物的进化”一节,出现了用进化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恐龙的灭绝等拓展知识。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碍于面子而给学生连自己都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的答案,也不要对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置之不理,应和学生共同探究,运用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表明,课堂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上述策略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生成意识,致使课堂中问题生成数量显著增加,使动态的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构建。

构建生成 篇7

一、课前:精心预设, 酝酿生成

教师上课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做好教学设计, 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正因为它的重要性, 所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做最充分的准备, 将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都设计得非常周密和完善, 甚至是每一环节间的衔接, 自己要说什么话都经过精心设计, 唯恐自己的课堂留下空白或是不连贯的地方。

但是如此周密完善的备课看似是一种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实际上却成为新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最大束缚。一节课下来,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 没有激情、缺少波澜,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让位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教案讲完了, 课件点完了, 课就算结束了。课前的设计看似大功告成,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内容只是在学生面前晃了一遍, 课堂教学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 课堂也缺少一份灵动的个性色彩。

课前的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清晰理性的设想和把握, 是对课堂可能出现状况的预见和分析, 而非束缚教师的绳索, 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面对鲜活的学生, 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让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来一个自然的结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们强调生成, 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不用预设、老师不用备课。倘若抛弃了预设, 一味地追求生成, 还将其视为一种教学的“时尚”, 这样就在无形中偏离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质, 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课上:善于发现, 收获生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由于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和错误。而教学中学生的小小“错误”, 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我们的课堂中, 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倘若教师装聋作哑、敷衍塞责抑或是严词斥责, 教学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只有直面“尴尬”,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才会绽放出不同的光彩。

(一) 营造氛围, 平等对话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构建生成性课堂的前提。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剥夺和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只知顺从、迎合, 成为鲜有个性和创造力的“被压迫者”。而在动态生成的小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调控者、价值观的引领者和动态生成的积极推动者。教学的过程是多种方式的互动, 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也有生生间的互动,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走向深入和开放, 实现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反思和自主成长。

如我在执教小学英语PEP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B Let’s Learn一课时是这么做的:在新知呈现前设计了一个活泼的Chant: Mr. Bear, Mr. Bear. What areyou doing? I’m dancing, dancing, dancing. Cha, cha, cha. Mr. Rabbit, Mr. Rabbit, What are you doing? I’m hopping, hopping, hopping. Hop, hop, hop. Mr. Mon-key, Mr. Monkey, What are you doing? I’m crying, c生ry动ing物, 园cry的in背g. 景Bo图o-片hoo后-h, oo教. 当师让PP学T展生现们一用幅英美语丽说的出野其中有哪些小动物以及它们正在干什么时, 孩子们各抒己见, 有的说:“Jumping, jumping, the rabbit is jumping.”有的说:“Flying, flying, the bird is flying.”……利用孩子们的生成, 我把它们编成了一个简单的chant:“Jump-ing, jumping, the rabbit is jumping. Leaping, leaping, the kangaroo is leaping. Flying, flying, the bird is fly-ing. Running, running, the horse is running.”从而很自然地帮助他们巩固了上几节课学过的几个加ing形式的动们大词声:ju说m出pin这g、些lea小pi动ng物、fl们yin都g、在ru哪nn里ing, 等并等带。他接们着一让路孩参子观“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在新课呈现的环节中, 以不同形式出现各种动物形象:大树下打呼噜的狮子、正在爬树的考拉们、在树上荡秋千的猴子们等等都非常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此外, 我还精心设计了很多以孩子们为中心的活动, 通过找规律、聆听对话回答问题、为单词找家等一系列活动后, 我给出一个模板与很多动物图片让他们根据初学知识自行编设对话。模板内容如下:“A:Hello! This is ______ . B: Hi! _______ . Where areyou? A: I’m in the Zoo. B: What do you see? A: Isee _______ . B: What are they doing?A: They’re________ . And I see _______ . B: What are theydoing? A: They’re ________ . B: Haha! How funny!“H热av身e”a , g孩oo子d们tim很e.轻B松ye地-b编ye.了B不: 同By版e.”本有的了对前话面, 的整课节堂课既轻松又活泼。

英语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土, 而不是灌输知识、操练句型的场地。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以一颗诚挚的童心、爱心与学生交往,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也只有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中,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预设促进生成。课堂上的幽默诙谐, 轻松愉快的平等对话, 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也因此成为一个不断探索的终身学习者, 向书本学习, 向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 活用尴尬, 绝处逢生

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是每位教师一生教学的最大的追求。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对于每位老师而言, 课堂即是生命的存在, 谁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 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积极投入地思考、迸发智慧的回答;谁都希望拥有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课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 这些小插曲如果没有处理好, 就会成为尴尬。如何活用尴尬, 绝处逢生是构建生成性课堂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务事于英件, 语巧课妙堂地教把学它和转实化现为教积学极目的标动。态当教干学扰资课源堂, 使的之“服突发状况”变身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也就摆脱了课堂遇阻的尴尬, 绝处逢生。

我在教授小学英语PEP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ALet’s Talk时, 就出现了那么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那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使用句型:“Are you helpful ath当om这e节? S课ur有e. 条W不ha紊t c地an进y行ou时d, o忽? I然c, a从n..一..”个进角行落对里话传。正来了轻轻的笑声, 我定睛一看, 原来是那个坐在角落里的有名的班级小捣蛋, 他把围巾包在头上, 半弓着腿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小空间里慢慢地来回踱步, 嘴里还念念有词。一开始, 我试着用目光去提醒他, 希望他能够有所醒悟。但是他不领情, 不一会儿, 那个角落竟传来了哄堂大笑。我一看原来那个小家伙变了一个姿势, 把围巾披在肩上, 摆了个造型。顿时, 全班的同学都开始关注这个角落了, 所有同学都被他影响了, 整个教室马上嘈杂起来, 眼看整节英语课就要被破坏了。这时, 教师如何处理这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大发雷霆, 接下去的十几分钟就变成气氛紧张的批判大会。我微笑地说道:“小H is so funny, yes orno?”“Yes!”全班同学齐声应道。我接着说:“He canact like a model.”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显然, 孩子们都思, 很当好我奇摆, 了因一为下他造们型都, 不解懂释“了act中li文ke意a思m后od, e大l”是家什都么觉意得很有意思。于是, 我接着说:“小H is very helpful! Hecan act like a model. What can you do?”孩子们纷纷用上节课刚刚学过的短语来回答我的问题。有的说“Ican sweep the floor.”, 有的说“I can cook meals.”, 有的说“I一ca切n都cle是an那th么e顺be理dr成oom章.”, …那…个小捣蛋也安静了, 这节英语课又恢复到我原来所期望的那种“和谐气氛”, 甚至比我料想的更好, 更加活跃!

(三) 巧借发现, 顺势生成

灵活把握课堂的实际生成并顺势延伸, 拓展教学的生成空间是构建成功课堂的基础。课堂上的自然生成, 不是对课前预设的否定, 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 也不一定要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 因为,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甚至不同的时间, 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引导, 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 我们教师不能把教案备得过死, 使课堂行为完全模式化。

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也会不经意间出现一些亮点,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稍纵即逝。我们老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 进行精心地处理才能激活课堂的活力, 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教授小学英语PEP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BL拓et展’s文T本alk对这话一, 我课利时用, 在简讲笔授画完和课学文生的进对行话交内流容。后我, 在为了黑板上画了一棵小树, 让学生来描述“How to plant atree?”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发言了, 一位学生很自然地把刚学过的知识搬出来了:“First, put the seed int学he生s都oil认.”我为也这进个行答了案板合书情。合教理师。里但很是安过静了, 一因会为, 大一多位数男生大声说:“不对, 不对, 应该是先种下a little tree。哪有定向先思种维see, d这的就?”是日一常次的瞬生间活的经生验成使。该我学及生时跳抓出住种了花这的次生成, 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了拓展文本的对话, 于是有了以下对话:S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S2: I’m going to plant trees.S1: How doyou do that?S2: It’s easy. First, put the little treein the soil. S1: What should you do then? S2: Wa-t后er一it句. I出n乎se了ver我al的da意ys料, y, o小u树ca苗n不se可e a能b在ig几tr天ee后. S就2长的最成大树, 这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于是我用疑问的语气问S2:“Can you see a big tree in several days?”其他的学生马上有了反应。顿时, 教室里热闹非凡。S3举么精手彩了的:“回In答se啊ve, ra我l随ye即ars鼓, y掌ou并c进an行s了ee表a扬b。ig瞬tre间e.”, 多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有位学生说:“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a bigger tree.”又有位学生说:“In severald的ay语s, 言yo创u造ca力n而se喝e彩ma。ny这le一av系es列.”…的…动我态为生学成生都们是潜瞬在间而成, 是由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创新共同完成的, 体现了师生间智慧互动的火花, 有效提高了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三、课后:反思学习, 促进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英语教学的作用就是要不断去培养学生语言美的感受力、个性的表达力和文化的洞察力, 以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 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 实现课堂教和学生学的无缝对接。

生成性的小学英语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以清醒的头脑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果在课堂上出现对话交流、情感碰撞时,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成资源”, 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意识地去点燃“生成之火”, 正确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态。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后不断充电和不断反思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积累课堂教学的经验。

构建生成 篇8

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 突出教学的个性化结构, 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 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 它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力,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自然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那么, 应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构建生成性课堂呢?

一、优化教学设计, 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创设自由的空间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性,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展开学习, 而是要求教师有效设计, 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可见, 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的预设, 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面的扩大和活动量的增加入手, 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至少1/3的主动活动时间, 用于思考、讨论、课本剧表演、练习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实施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小教师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并同原有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形式时, 则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而定, 无固定模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 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 使他们有机会大胆地表达不同的声音, 说出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 还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高潮”。这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调控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和价值的引导者。

如在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 安排学生讨论人的本质为什么不是自私的?同学们对此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 只要看一看回家时挤公交车的情景就知道了。”这一回答应该是在教师课堂预设之外的, 但又是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如果这时教师用“这是个别现象, 课后再探讨”这样的处理方式一带而过, 就只会使学生们疑窦丛生。为此, 教师巧妙地把它作为课堂生成的起点,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对这些挤车不排队的同学是怎样看的? (2) 假如前面是老人和小孩, 这些同学还会挤吗?为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且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自我教育, 一举两得。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建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每个人都可能见到过物体落地, 但没有人能像牛顿那样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正是牛顿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牛顿定律, 直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建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可以先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做起, 不要轻易去打击、约束他们。当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后, 教师再进一步给予激励、启发、点拨, 促进学生学习, 使他们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如在“商业银行”一目的讲授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提问并讨论。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将来可以开一家银行吗?”话音未落, 教室里就传来了一片笑声, 显然, 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 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这种场面, 笔者首先对这名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的勇气和态度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然后再设计了四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什么?开办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哪些条件?你开办的银行应由谁来控股?怎样经营好你的股份制银行?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 学生明确了只要具备条件, 每个人将来都可以开办银行。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个性张扬的魅力, 尽情体验到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的乐趣。

三、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使生成更加有效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 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 那是不够优秀。”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常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 这些亮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 灵感的萌发, 瞬间的创造, 而这些精彩的亮点稍纵即逝, 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

首先, 教师要细心观察, 善于应变, 及时捕捉, 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 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即时信息要做出迅速反应, 鉴别出生成信息的价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提炼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价值信息, 使之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如果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 那么, 教师就要当机立断, 加以利用, 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 如果没有价值, 或者与“目标”无关, 则应坚决放弃,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 教师要敏锐洞察课堂的学情, 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成点, 驾驭好整个课堂。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调节好教学的节奏, 控制好生成的空间, 在情境中提问, 在舒缓中思考, 在关键处激活, 在灵动处生成,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中职语文动态生成课堂构建 篇9

一. 创新教学预设, 奠定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思想保障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线性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 但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而是要精心预设、优化预设。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 应注重预设, 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也是生成的前提, 没有开放的预设, 就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 两者相辅相成。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盲目散乱的, 只有预设却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死气沉沉的, 那么只有开放的预设才能孕育生成, 促进生成。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 教师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 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供学生自由选择,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 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 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预先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 变化。开放的预设会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研读文本、人本合一的角色中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最后分析鲁迅先生文章末尾的一句话:“呜呼, 我说不出话, 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这短短的几个字,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正是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的说:“带着无限的悲痛写下的, 因为刘和珍君去世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反抗。”有的说:“带着深切的矛盾写下的, 因为作者感觉刘和珍君的去世, 实在太为可惜。”有的说:“是带着巨大的愤怒写下的, 用一种看似平淡的语调, 来表明满腔的愤怒。”仅仅这一个问题, 伴随着低沉的哀乐, 学生的心却已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融为一体, 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哀婉的情感, 带着无限的深情读出这句话, 也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二. 适时有效点拨, 形成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良好氛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语) 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只有教师充满睿智的调控, 巧妙适时的点拨, 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 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难以预测的, 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 教师是置之不理, 还是越俎代庖呢?这是摆在每个希望突破自我的新型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功底较差, 学习成绩不理想, 往往觉得低人一等, 在学习上, 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缺乏自信, 课堂上往往不愿回答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善于运用“点金之术”, 让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 让学生们的智慧之火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 尽显其个性、灵性。在实际落实和学习中, 有些内容学生常常会一带而过, 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弄懂, 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 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 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而且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 意见不一, 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作用, 把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升, 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 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 你想做廉颇那样直抒胸臆、快意恩仇, 还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抒己见。这时我画龙点睛: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既需要像廉颇那样敢打敢拼的忠勇之士, 又要有蔺相如那样在辩才无碍、运筹帷幄的志士仁人, 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和提升, 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 引导情感共鸣, 创设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感情铺垫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语文课堂又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课堂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 要做到“三情统一”, 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 并用激情感染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达到融情于理。只有教师“披文入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某位教师在教《琵琶行》时, 为拉近时空的距离, 激发学生对诗人白居易谪居闲散之地的惆怅落寞情绪, 他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并伴以充满悲凉的语言, 在哀怨幽婉的琵琶声中, 引导学生建构当时的苍凉画面。乐曲结束后, 主讲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 诗人白居易正是在惆怅落寞之时,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通过阅读全篇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江州司马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许岁月的苍老, 命运的不济会带走我们许多的东西, 但只要秉持一颗坚忍忠挚之心, 生活总会给我以另外的启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胸中对历史人物的现实共鸣, 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学生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 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解决问题。因此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有效地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催化剂。具体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在老师的意料之中, 老师往往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 但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 甚至心有不悦。其实, 在一些课堂中“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在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中, 班里的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评价很低, 竟然说出了:“其实我是不愿意上中职学校的, 只是当时没办法而已, 至于我的未来会怎样, 我也不清楚。”显然这样的话语与我想传达的情感价值目标是相违背的, 但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 而是将错就错, 先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继而又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鼓励他。学生互动交流后, 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现在深圳高级技工的收入比硕士生都高, 说明我们的未来不灰暗。”另一学生补充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表现。”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灵感火花碰撞中, 真正让学生占领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 还有发现的喜悦和思考的兴趣, 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总之,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 是让生命充盈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秀, 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 (15) .

捕捉偶发资源构建生成课堂 篇10

偶发事件往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但却可能成为课堂的动态资源。课堂是焕发师生活力的一个开放场所, 它不完全受教师预先主观设计的束缚、不完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这正是动态课堂的本质属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有的偶发事件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消极性作用, 不具备学科课程资源的价值, 因此可依具体情形予以处理或干预;而有的偶发事件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密切, 往往蕴涵着可贵的教学价值, 因此可以纳入课堂教学目标并作为课堂动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捕捉课堂偶发事件, 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必须冷静地对待, 灵活地处理。

一、灵感, 在意外中迸发

许多数学上的发现和发明都是从意外中获得灵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意外情况, 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 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引发好奇心, 促使其思考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 思考与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当掌握了量角方法之后, 再让学生练习量角, 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掌握得挺好。突然小冬举手说:“老师, 我的量角器弄断了, 我还有一个角度没量, 怎么办?”

师:哦!大家看, 小冬的量角器断成两半了, 它还能量角吗?

生1:那小半块的肯定不行了, 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 不能做到两个重合;而大半块的上面有中心点, 还有零刻度线与刻度, 应该可以量角。

生2:大半块也只能量直角或锐角。若是钝角可能无法度量。 (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

师:大半块能否量出钝角的度数?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 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 量得的度数加上90度, 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 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 量出补上的度数, 再用180度减去补上的度数即可。

由于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 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方案, 巧妙地进行了引导,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总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时, 教师要及时捕捉各种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 课堂教学会因此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新知, 在意外中深化

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留意意外情况, 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 发现其中的奥妙, 挖掘探究的深度, 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老师拨出了8:50的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出现了下面的片段:

生1:9时50分。

生2:不对, 是8时50分。

师:到底是8时50分还是9时50分?大家先独立思考, 再进行判断,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认为8时50分的同学请举手。好, 放下。认为9时50分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 有一位同学着急地说:“老师, 我就认为是9时50分。”看到他急着表达的样子, 老师就让他说一说。

生:我先看时针靠近9, 就是9时, 再看分针指到50就是50分。

生: (反对者) 不对, 如果是9时50分, 就是快10点了, 应该是时针快指到10才对。

生: (另一位反对者) 老师, 他说的时针快指到9, 就是还没有到9, 那就是8时多了, 再看分针, 合起来就是8时50分了。

生:我们来拨一拨就知道了, 从8时整开始拨。

看到这里, 老师赶紧抓住机会:“同学们, 他们几个谁说得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在钟面上拨一拨吧。”

结果不言而喻, 学生对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读, 就在学生的相互纠错中轻松地完成了。非但没影响到教学效果, 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课堂意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理解或者操作上的错误。那么, 怎样对待学生出错呢?错误在学习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轻易地对学生说“错”, 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 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 修正错误, 消除疑惑, 才能正确构建新知识。

三、新意, 在意外中展示

新课程的改革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 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研究, 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用小棒表示出63。 (每位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 小组学生纷纷动手, 合作操作, 摆了63根小棒。) 突然, 一位学生举手报告:“老师, 林敏不和我们合作, 他还玩彩色笔!” (林敏不但没有生气, 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林敏, 有什么高兴事, 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好吗?

林敏:老师, 我已经摆好了, 我不用与同学合作。

师好奇地问: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一讲。

林敏:我用一根彩笔表示十,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 6根彩色笔和3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3。

师:这样摆行吗? (同学们议论开了)

……

师:林敏的摆法真有创意, 他运用了假设的方法。那么, 你们能否用手中仅有的两种彩色小棒表示出95的数?

生2:我用红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 绿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 9根红色的小棒与5根绿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95。

……

这节课, 教师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林敏的独特思路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 教师是以赏识的态度, 巧妙地点拨, 使课堂教学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这一意外, 促成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情感生成 篇11

关键词:和谐课堂;情感生成;爱心;细节;对话

“和谐社会”是目前国内的关键词之一,各个方面都需要和谐,中小学教育也应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情感目标的达成。

一、和谐课堂的构建

1.教师的爱心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爱生如子”这四个字是我们老师经常要在工作小结里出现的字眼,从教以来,特别是自己也有小孩以后,感触更深。每个小孩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乐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不喜欢学生,那我们会很痛苦。我也深深地觉得,教师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教师有了一颗深爱孩子的心,才会努力地去构建和谐的课堂。

2.教师的投入是创造和谐课堂的保证

刚刚参加工作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一心想跳槽,工作精力分散,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教学没有百分百的投入,没有百分百的付出,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学生家长来到学校,来到班级门口,因为后门开着,我马上就发现了他,那时候课才刚刚开始,我走出教室门口,问他有什么事情,他告诉我:他想接小孩回去一起去看看病危的外婆。我想马上去叫这位学生,没想到那位父亲连连摇头:“这怎么可以?让他听完这堂课我再带他走。”于是,这堂课在班级走廊处就有了一位特殊的听众。于是,这堂课我上得特别投入,我觉得突然间自己明白了很多……

从此,我踏进教室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堂课对我、对学生乃至对学生家长来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后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惭愧,也不会因为这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从此,我每天都对上课进行自我小结和反思:这堂课,学生有没有收获?我有没有收获?哪一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哪一个环节还有待完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脸上的笑容多了,教学也越来越投入了,学生也和我更亲近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和谐课堂有利于情感生成

1.播种“微笑”,收获“快乐”

我觉得,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给学生以微笑就是给学生鼓励;学生犯了错误并知道悔改时,我们的微笑就是给学生谅解。微笑给我们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微笑还可以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方式,和谐的课堂中多了一份微笑,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2.给予“自主”,点燃“智慧”

我觉得,在课堂中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释放,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没有压抑感,学生有没有觉得在课堂中很畏惧,缩手缩脚放不开。所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电学的基础知识时,学生对电路实物的连接和电路图的绘制都比较困难,因为平常生活中都不敢轻易接触家用电器的连接,许多学生表示从来不敢更换家中损坏的灯泡,特别是女同学。遇到这个难题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摸索、自主实验,当然预先告诉学生,现在所给的实验仪器都是没有触电危险的。于是,学生都非常投入,积极操作。发现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3.布设“空白”,体验“价值”

教学的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自己架构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言堂,要留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也就是课堂需要留白。有时,一个巧妙的空白,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所发现或创造。如,在学习显微镜时,学生学习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后,非常开心、非常迫切地要进行实验操作。这时,我就让学生在阅读课本上的实验过程指导的基础上动手实验。因为教师没有预先完全告知,给学生留有空白,所以实验中有的学生会按部就班,有的学生会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载玻片中央滴的不再是清水,而是生理盐水。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再次布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观察植物细胞就可以用清水?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和谐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生成

1.在实验中体验乐趣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探究未知的欲望,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者探索者。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探究心理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小实验,也可以由学生或老师亲自设计一些简单易行又合理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并从体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研究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时,实验中将氧气分别投入盛有常溫的水和温水的试管中,并且试管底部都放入白磷,学生感觉很惊奇,会积极地思考会发生什么结果。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允许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时候我听到最多的是:“白磷在水中怎么可能燃烧呢?”但是实验的结果是,学生发现温水中的白磷的确燃烧起来了。学生在实验中领悟了科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2.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动手实践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能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植物时,我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识别校园植物”,学生很有兴趣,都非常主动地和同学商量,向老师询问,甚至向园林管理局的有关同志咨询。在交流与讨论中各抒己见,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在信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书本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了,我们要合理地使用教材,可以在教材以外找“教材”,让课堂更加开放和深入,提高广度和深度。开放的学习形式,能开放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会让学生经历一种单靠书本产生不了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和谐的对话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生成

1.珍惜对话,孕育爱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对话、讨论、合作、沟通可以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其本质就是充满爱心。和谐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的交互,容易激起思维的碰撞,并体验和谐的学习过程。

复习溶液相关内容时,我问:“把8克SO3溶于92克H2O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有些学生马上举手,有些学生在思考。

学生甲:“8除以……”犹豫而没有说完整。

我说:“大家听到了吧,他为什么8除以……拖了这么久?”

“因为他很矛盾,到底是8除以92呢还是除以100。”学生乙不假思索地回答着。

学生丙:“因为他很矛盾,SO3只是简单地溶于水呢?还是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他的一席话,赢得了同学的普遍认同……

只要师生间的对话是真心的、是投入的,它就不单单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倾听发言者的心情、想法。

2.懂得倾听,赢得尊重

我们在上课中也需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学生,千万不能随便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认真思考,及时判断,要及时鼓励。要善于在不合理之处挖掘合理的因素,不够明白的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我们要以一颗开放的心,敏锐的双眼来捕捉学生的闪光处,科学而恰当地进行评价。课堂中,我们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问答,同样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课堂就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赖树胜.构建有效课堂 促进动态生成[J].福建教学研究,2014(6).

构建有效生成彰显丰盈课堂 篇12

新课程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还原了课堂本来的真实面目,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 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需求中, 在师生互动中, 在适度的拓展和创造中, 去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同时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 鼓励学生即兴创造, 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立足学生现场思路, 灵活机动组织教学进程, 以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从而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增可减, 让生成顺其自然

《新课程标准 》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 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 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 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如在讲解这样的一道习题: 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为:起步价10 元, 3 千米后每千米价1.8 元. 则某人乘坐出租车x (x > 3) 千米的付费为多少元? 在课堂上, 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 顺理成章地列出代数式:10 + 1.8 (x - 3) 即1.8x + 4.6.接着我要求学生自己随意地取几个x的值, 计算一下应付的费用, 让他们体会一下随着x的变化付费会随之变化的关系,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孰料一场争论就在这几分钟的计算过程酝酿产生了.首先发难的是爱钻“牛角尖”的胡同学:“老师, 我认为这个代数式有问题. 题中指出3 千米后每千米价1.8元, 那么不足千米怎么算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一下子就讨论开了. 急性子的施同学立马拿着自己的演算稿嚷道:“怎么不能算! 比如行程为4.3 千米, 那么乘客要付10 + 1.8 (4.3 - 3) = 12.34 元, 这不很清楚吗? ”“嘿嘿, 乘出租车怎么会付角票和分钱呢? ”胡同学说完, 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四舍五入不就得了, 付12 元呗. ”心直口快的施正其同学反击说.“行不通的, 出租车司机肯定是收13 元的, 他才不会舍掉呢!”同学小声地议论着.胡同学得意洋洋的说:“对!四舍五入在这里是行不通的.”“那不足千米作1 千米算, 10 + 1.8 (5 -3) =13.6≈14元”

“那乘客太亏了吧! ”施正其同学涨红了脸说.……这确实是一道脱离实际的“错题”. 看着“乱哄哄”的课堂, 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参考书上的习题错了呢? 还是让学生辩个明白? 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看到争得脸红耳赤的学生,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名数学教师, 我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我应该引导他们学习更多…, 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取近似值的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等……

二、教学问题设计激起疑问, 让生成多姿多彩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贵有疑, 疑而出新”.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的圈子中, 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大胆发问, 创造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请学生用28 cm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那么能否围出面积等于30 cm2的正方形呢? 若将这根28 cm长的细铁丝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做成两个正方形, 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能否等于30 cm2呢?

师问:如果这根28 cm长的细铁丝全部用来围成一个正方形, 那么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集体回答:49 cm2.

师问:如果现在面积等于30 cm2, 请大家列方程解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引出方程问题)

学生马上列出方程, 解出正方形的边长是cm.

师问: 如果围成两个正方形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 , 面积是30 cm2, 你能解出这个x的值吗?

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是:cm.

师问:能否围出这两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28 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3.5 cm, 小于cm.

就在师生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答时, 我班的数学课代表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 我好像能够围出来”, 他的发现让大家都很惊讶, 我也奇怪 (因为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 . 于是就请他把他的方法讲解一下, 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两个正方形有一条公共边, 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有4 cm (大于cm) , 就能围出来了. 我当场就表扬了他, 同时让大家把他的方法计算一遍, 最后鼓励大家寻找另外的围法……师生沉浸在发现的愉悦之中, 纷纷动笔开始列方程、解方程.

这个事例说明课堂上教师可以有自己新的独特的发现, 但更多时候是学生自己有独特的发现, 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 打破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思想.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深入生疑,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这样的课堂必定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三、丰富合作交流, 让生成变成动态资源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生命线.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所以,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和谐合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合作中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有些内容是在预设中被忽略了, 以致课堂上出了点偏差, 这些都是常见不过的事,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预想到了, 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资源, 把机会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交流倾听中调整思路, 掌握方法.

上一篇:模拟工程实践下一篇:语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