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成

2024-08-16

强化生成(精选5篇)

强化生成 篇1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 叶澜教授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 我对叶澜教授笔下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有了些许顿悟。

一、精心预设, 为生成起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 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 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活动, 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 并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 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1.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 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 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 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 并思考其对策, 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比如:我在备课外阅读《向往奥运》这一课时, 就考虑到本班学生中, 有的是体育迷, 体育方面的知识、见闻比老师还丰富;有的对体育不感兴趣, 知之甚少, 估计对文中提到的奥运明星、奥运举办地点等都不清楚;还有的从来不关注体育新闻, 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备情况知之不多。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我查找了许多有关奥运的基本知识、举办地、奖牌数、奥运明星等的文字、图片、现场回放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以便随时补充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事实证明:预设了学生的情况, 精心做了准备,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然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 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 教师在预设的时候, 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 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有的文本的情感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它们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是讲无私奉献的, 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放弃射门》则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得失, 使学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也有部分课文, 从不同角度可获得不同的情感点, 如《跳水》, 从船长的角度, 可启发学生遇事冷静、机智、果断;从孩子的角度, 又可以教导学生遇事不冲动, 多考虑后果;从水手的角度上, 还可以教育学生开玩笑不可过火。这些情感点犹如航标, 指引学生生活处世的方向, 对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 在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的同时也要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 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应如何对待。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好好把握课堂, 全面预测课堂, 做到收放自如, 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 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设质疑问难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 不唯师, 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意外问题的出现, 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 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 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如备《西门豹治邺》一课时, 我就预设学生可能质疑的几个问题: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 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 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 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 书上说,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 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 这样上课时就更得心应手了。

二、不拘预设, 为生成导航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曾提到: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在平时的教学中, 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学习走向, 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听到一些别样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 反思自己的教学, 调整教学方案, 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行进。如, 教学《穷人》一文, 在学习桑娜抱回两个孤儿的矛盾心理这一段时, 一学生突然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 这对刻画桑娜的形象有没有影响? ”这一问题虽然唐突, 却有研读、探究的价值, 解决了将会使学生对桑娜的美好品质有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 最终形成统一认识:这种矛盾符合桑娜当时的处境, 是可信的, 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即使担心、害怕, 她还是做出宁可挨揍也要抚养孤儿的决定, 更显其善良。因此, 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不但不会破坏桑娜的善良形象, 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 真实可信, 具体可感。这里, 正是由于我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思路, 才使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三、评价预设, 为生成铺路

老师的预设, 基本上有的放矢, 但是学生的状态不一, 有偏差, 有层次, 有误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加强评价预设, 为生成铺路。

1.生成有偏差———在补偏中认可

语文课上, 常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场景, 如:教学《当代神农氏》一文时, 问:读了课题, 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有一名学生却说出细枝末节的答案。我顺势追问:细读读人物的语言, 动作描写或许有新发现。如果一味重复自己的问题, 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顺势利导, 加强方法指导, 则会有收获。可见面对意外的收获, 教师只有善于导航, 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

2.生成有错误———在纠误中否定

还记得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的一幕:我问:“同学们, 文中的人物你们最佩服谁? 为什么佩服他? ”竟然有一个学生说佩服德国军官, 因为他作为长官与他手下的两个鬼子相比, 还有点“善良”, 不是吗? 他说:“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女儿。”这显然是阅读价值取向的问题, 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 我作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 德国军官允许杰奎端着蜡烛上楼睡觉去, 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不是, 那是因为他有像杰奎琳那么大的女儿, 他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女儿, 没有想到过关心其他孩子, 他是自私的。有的孩子说:身为一个军官, 却凭着心情做事, 被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骗了, 简直太愚蠢了……面对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 我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 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 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着学生, 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后, 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 已经远远不是备课时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及情感的波澜, 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意味。

强化生成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9-02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枯燥、教学方式古板,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教学方式老套

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2.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增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达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教师只注重“讲”

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更具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二、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

1.民主互动气氛

数学课堂中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气氛,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观点,使课堂更加活跃。

2.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

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还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这样教师才能进行进一步准确的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3.明确生成的范围

按照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方法、情感进行考察,合理界定教学目标,不能对学生过分的提高要求,也不能对学生随意降低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方法

1.进一步强化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因素,预设是有生成的预设,生成是有预设的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包含了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以及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设置“弹性化”的教学方案,给学生提供思考和鍛炼的空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教学内容存在疑惑或者理解错误,而这些学习要点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予以理解,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些状况,其次教师要针对这些错误予以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数学教师更应具备这些能力,强化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类的能力。

3.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判断和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听取周围的意见,促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经过这样的磨练,教师可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而教学质量。

四、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关注,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考察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萍.初中数学课堂目标预设和动态生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

强化生成 篇3

一、组织构建素材,奠定生成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构建动态生成课堂,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构建素材,奠定生成的前提。生成性课堂的构建,需要组织“有效”素材,其特点为: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的素材,可以是最新科研成果、经典物理问题、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等。例如学习“万有引力”相关知识,组织潮汐现象与潮汐发电相关素材;学习曲线运动,选取火车弯道、拱形桥等相关素材;学习失重、超重相关知识,选取航天运动中失重问题相关素材。通过合理选取素材,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应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结合丰富的素材,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应用探究。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自主学习

新课改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有效组织构建素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互助探究、自主实践,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构建生成性课堂,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情境、实验活动、问题情境等,收集丰富的物理知识素材,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提升物理科学素养。例如,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教师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等主题,小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创造力,在探究性课题研究中动态生成知识与能力。对“电磁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寻找资料,展开关于电磁波的课题研究。还可让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电磁污染、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等知识。通过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探究过程,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完善学生实践过程与行为。通过合作互助过程,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动态生成。

三、适时恰当引导,激励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与点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想、合作探究与互助分析,从而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动态生成,循序渐进,不断进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策略,针对突发情况有效恰当引导和调整,实施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科学引导,鼓励学生动态生成。例如对于“光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一方面需要绘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光学现象不同的定义与原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光学现象的奥秘与趣味例子。如“水中的筷子是弯的是折射”“屏幕上明暗相间的条纹是干涉”“剃须刀片边缘在阳光下有模糊的阴影是衍射”“高档太阳镜和立体电影运用了光的偏振原理”等。结合生活中的小例子,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动态生成能力与知识。

四、鼓励实践分析,落实应用实践

理论学习的最终走向为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为推动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应用。由此,生成性课堂的构建也需要以鼓励学生实践探究与合作分析为方向,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生成课堂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有序构建知识网络、动态生成能力与方法。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引导,激励学生创新思考、实践探究,打破常规学习模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例如,高中第一学期学习了速度与加速度相关知识、力与牛顿运动定律基础理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置实践应用课题,进行全面素材组织与深入分析。学生自主完善理论知识,组织应用素材,展开实践探究,了解力学问题中桥梁种类、材料、形状、结构与设计方式的不同,结合桥梁的设计与力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形式桥梁的性能与目的。还可以展开动手实践应用竞赛,鼓励学生制作桥梁模型,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竞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五、总结

强化生成 篇4

因此, 我从现状出发, 围绕“责任”这个主题将本次班会的课题确立为《“芝麻官儿”小责任大》, 意图从一个现实的、小的角度切入, 以“一人一岗”这一看得见、易落实的形式, 把明理、激情与导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力图使本堂班会课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

本次班会的教育目标是:

1.让学生懂得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 班级的事尽力做。通过“一人一岗”制, 唤起学生的工作热情, 明确学生在班级中的分工。

2.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让学生明白负责的内涵, 做事认真、及时, 特殊情况学会变通, 能持之以恒地做好, 这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3.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承担自己在“一人一岗”制中的职责, 做一个在班集体中有责任心的人, 为培养有责任心的小公民打下基础。

这节班会课分如下五大环节进行。

一、生活入手, 激发情绪

社会生活就是道德生长的源泉, 品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生活世界, 与生活融为一体, 让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在生活情境中生成建构。同时, 生活丰富、鲜活的形象, 为学生的那份责任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验积累。

课前有关责任的心理自测后, 在上课伊始, 我试图通过轻松的聊天, 让学生谈谈当“官”的那些事儿:同学们, 咱们班都有哪些班委啊?请举起手看看。大家平时都喜欢戏称这些班委是干部, 是“官儿”, 那我想问问, 你是什么“官”?“官”都挺重要啊, 当官的滋味如何?你们这些“官”平时都做些什么?这些话题抛出后, 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们七嘴八舌从自身的体验谈起, 谈起自己当“官”的真切体验, 有的说:“我是劳动委员, 每次大扫除, 我都带领同学们打扫包干区, 很累。”有的说:“我是小组长, 这个官虽然不大, 但做的事很杂, 每天最累的是抽查小组内的背诵情况。”本环节从学生最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东西开始谈起, 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和乐于接受的话语,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进入良好的、活跃的情感状态, 带着积极而热烈的情绪参与到道德学习活动中去。

二、角色担当, 唤醒热情

这一环节, 我引出生活中一则公益广告——典型的“芝麻官”看自行车的老太太,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他们自由选择, 发挥主动性, 竞争上岗。课前, 宋老师通过调查了解, 把班上需要做的事分了分, 罗列了40个岗位, 每一个岗位的负责人都算是“小小芝麻官”啦。接下来, 我们开始岗位竞争, 选法简单, 谁觉得自己适合哪个岗位, 说出你的理由, 咱就让他当这“芝麻官”, 给他颁发“芝麻官”岗位证。通过给学生挂上岗位证, 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 从而唤醒他们作为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意识并激发他们为班级这个小家工作的热情。

三、榜样引领, 明确方向

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道德榜样的引领, 是学生责任感的动力源泉和前进方向。教学中, 我尝试通过道德榜样的重塑, 引起小学生的情绪共鸣, 从而激发起他们向身边榜样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产生模仿, 进而有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这一环节中, 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的榜样, 播放一个“门长” (即每天关、开教室门、清理门面的同学) 深情讲述的录音, 让学生谈谈这个“芝麻官”什么地方特别让你感动或者佩服。让他们明白优秀的“芝麻官”都是富有责任心的, 是具体可学的。接着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 让学生与榜样——“门长”对话,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榜样的解答, 懂得在集体工作中要尽心尽力, 接着回归心理测试题, 引导他们正确选择, 从而提升道德的认知和情感。这样, 通过真切可感的榜样力量,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心灵体会, 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从而感受到作为集体的一分子, 理应以班为家, 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四、思考辨析, 领悟内涵

情境德育核心理念之一是: 生活就是道德生长的源泉, 品德教育应当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与生活融为一体, 只有通过引领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 自觉去领悟道德责任的内涵, 从而让道德知识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生成建构。

在本节课教学的反思环节, 我有选择地创设了学生生活中四个典型的场景引导思考辨析。如:下课铃响了, 累了一节课啦!同学们都冲了出去, 尽情玩耍, 放松自己。这时候, 我是先擦完黑板再出去玩, 还是先出去玩再回来擦黑板呢?八点半钟了, 我准备休息时, 突然想起教室里的饮水机还没关, 我想去学校, 可是爸爸妈妈一个劲地劝着不要去, 该怎么办呢?接着, 我分别通过现场操作、师生辩论、生生讨论、同桌表演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明晰负责任的内涵。最后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明白认真、及时、学会变通、持之以恒, 这就是有责任心的体现。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才算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五、就职演说, 行为导向

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精神领域的建构都建基于行为活动的积淀之上。情境德育视活动为德育的生命, 致力于创设和优化儿童的活动空间, 激发其生命冲动与道德需要, 我们只有在一些模拟活动的导向中, 让他们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进而才能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在前面明白责任内涵、提升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我特意安排活动:请学生发表“芝麻官”就职演说。注意说清你打算怎么做?可以先简单写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 先在四人小组内说, 然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演说完毕, 将自己的姓名贴和竞职演说简稿贴在一人一岗制表格的相应位置。这样, 现场生成了学生自由选择、自主设置工作细则的一人一岗工作表。最后用一位“小小芝麻官”心声表白的一首儿歌引导学生如何将责任心延伸到家庭、社会以及两句名人名言作为提升和总结。本环节着力于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自我需要和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全面伸展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

强化生成 篇5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六个核心的概念, 分别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其中, 数感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数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数的感觉, 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 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由此可见,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 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什么是分数?”学生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获得深刻的体验, 形成一定的感受, 而且学生具有丰富的关于“均分物体”的生活经验。鉴于这样的知识经验水平, 笔者把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初步生成数感, 能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笔者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加工和创造, 在培养学生的分数数感上做出有意义的尝试。

【案例片断及分析】

【片断一】动手“创造”一个分数, 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分数的“心像”

师:同学们,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朋友,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分数?

生 (大声齐答) :想。

师:好, 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试试吧!

(动手操作后, 交流汇报)

生1:我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然后把其中一份涂上红色, 用分数表示就是41。

生2:我拿了一张长方形纸, 也是对折再对折, 然后展开, 把其中3份涂上黄色, 黄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师:很好, “黄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这句话说得很完整!

生3:我把长方形的纸对折对折再对折, 然后把其中

2份涂上绿色, 绿色部分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师:请你示范一下“对折对折再对折”就是把纸平均分成几份, 好吗? (生示范)

生4:我把这张圆形的纸也平均分成了8份, 然后把其中1份涂上绿色, 得到了, 再把另外7份涂上红色, 得到了。

师:嗯, 有创意, 一下子就得到了两个分数!

生5:我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把这4份都涂上红色, 红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6 (激动地) :那你就是把整张纸都涂上了红色。

……

师: (有意识地筛选出表示的“作品”张贴于黑板上) 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 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 它们都是把纸平均分成4份, 所以分母都是4, 但是涂上颜色的份数不一样, 所以分子就不相同。

小组2:把纸平均分成4份分母就是4, 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分子就是几。

……

【分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中, 笔者有意淡化了“什么叫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字面传授, 而更多地让学生通过与学习材料间的交互作用, 获得对定义本身所代表实际意义的亲身体验。

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特定分数的基础上, 继续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创造”一个分数, 经历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 经历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方法主动理解分母与分子的含义, 还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在心中深深地刻下分数的影像。

【片断二】创作“想像画”, 在逆向思维中滋生“模糊”的数感

师 (出示一个图形, 只露出一个部分:) :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 请想像一下整个图形, 并把它画下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交流想法)

……

【分析】

根据分数意义的心像, 发挥想象, 大胆创作, 学生的思维在“运动”, 在“碰撞”。通过亲历, 孩子们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分数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与此同时, 他们的学习也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在这个逆向思考的过程中, 他们需要应用分数的意义去感觉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 (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从而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以逐步生成数感。

【片断三】联系生活实际, 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 好吗?

(生很兴奋)

师:请在作业纸上写出8个分数,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突然叫停)

师:请默默地数一数, 你写了几个? (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 争着说)

师:不用说出你写了几个, 但是请用一句话让我一听就明白你完成任务的情况, 行吗? (都愣住了)

生1 (惊喜地) :我写完了。

师:嗯, 你完成了任务的 (加重语气) , 同学们知道他写了几个分数吗?

生齐答:5个。

生2:我完成了任务的。

生3:我完成了任务的。

生4:嘻嘻, 我还剩任务的没有完成。

师:咦!他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 很有特色。你们知道他到底写了几个分数吗?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 “他写了6个, 因为还剩2个没写。”)

……

师:能联系生活实际, 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生5: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和我, 我分到这个苹果的。

生6:把一块红布平均分成6份, 分别做成红领巾, 5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这块布的。

生7:我们组有10个人, 我占我们组人数的。

……

【分析】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衧的�数感的六个具体体现之一。为了较好地落实这一能力目标, 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学习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 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 提供机会, 让学生利用语言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把初步生成的数感“外显”出来, 并回归生活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

【思考】

本案例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针对“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在创造中强化分数的心像, 生成数感”进行实践与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恦。但�反思整个过程, “怎样让学生的感知和创造更充分些”仍是一个值得深深思索的问题……�{�

【强化生成】推荐阅读:

原位生成07-19

过程生成05-18

生成因素05-29

动态生成05-31

构建生成06-28

质量生成06-30

优化生成07-02

生成07-03

三维生成07-06

风险生成07-07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中小企业的科学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