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生成

2024-09-24

写作生成(精选5篇)

写作生成 篇1

习作是个体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是一个独立生成的过程。习作的难处, 在于既需要创新内容, 又需要创新形式。习作教学的难处, 在于老师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较大的群体, 某一种或几种方法难能适宜所有学生, 难能“教会”学生习作, 比较高明的策略是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生成创新。

一、案例描述

师:课间的时候, 老师看到:天下雨了, 同学们在操场里乱跑, 鸟儿在房檐下嬉闹, 桃花笑红了脸, 柳条随微风展示着婀娜的姿态。同学们, 你们在课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一说。

生1:同学们都去上操了, 只有李红装病没去, 抱住肚子, 呲牙裂嘴, 看见老师就“哎哟哎哟”地大叫。

生2:教室里的广播响了, 优美的唐诗伴着优美的音乐。我一边听, 一边背:“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目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生3:我跟着小喇叭学会了十几首呢。“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生4:我从二年级老师的办公室门前走过时听到老师说, 今天下午全校师生要去广场看总政歌舞团的演出, 我高兴极了,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咱们班同学, 同学们听了高兴得跳起来。

师:课间, 同学们各有自己独到的见闻, 现在, 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 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读给大家听呢?

生5:王小丽叫我去看操场边上的一排花儿, 我俩就手拉手蹦蹦跳跳地去了。来到操场, 我俩绕着操场转。这儿有桃花、杏花、梨花, 还有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每一树花儿都好看极了。我问王小丽, 怎样描写这些花儿呢?王小丽说:“我爸爸早就逼我背会了朱自清的《春》, 我们把上面写花的句子抄上不就得了!”王小丽说完就朝我做了一个鬼脸, 然后背出几句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争着赶趟儿。这些花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闭上眼想想, 桃儿、杏儿、梨儿, 馋得叫你流口水。”王小丽背完, 又做了一个馋人的鬼脸。我一听, 觉得她背的这些话还真写得像。

二、案例分析

1、诱导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诱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提供“易于动笔”的话题, 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课间见闻”这一话题, 切中了《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教师首先用自己的“课间见闻”引出了学生易于动笔的话题, 同时, 教师描述自己的课间见闻时所用的拟人和排比手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语言的特点, 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乐于表达的情境。学生会在熟悉的话题和愉悦的氛围中情趣盎然地进入习作状态, “不拘学生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标准》语)

2、诱导学生的习作才智。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然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这里的“相机诱导”, 既强调诱导的“时机”, 又强调“诱导”的方法。“机”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 是一种机会的存在方式。本案例中, 教师善于捕捉诱导的时机, 该诱导时及时诱导, 没有坐失良机。当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闻后, 教师抓住时机评点, 既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进行校正, 又巧妙地捕捉“亮点”资源, “点”其所妙, 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这种诱导,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又劝诱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然之功弥深”;这种诱导, 催动了学生睿智的醒悟, 激发了学生激情的燃烧;这种诱导,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开放、展开心灵对话的课堂, 成为一个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动课堂, 更成为一个激情燃烧、回荡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群体形成了一个动态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 由于学生在课间的关注点不同, 所表达出的见闻因此就迥然不同, 这种“不同”, 正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生成创新。

阅读指向写作,生成表达精彩 篇2

[关键词]阅读 写作 生成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8

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写话基础,但对习作,仍然感到陌生,甚至还感到一丝恐惧。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习作质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尽可能从教材出发,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从而生成表达的精彩。本文以《拉萨的天空》为例,谈谈通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尽可能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利用不同学具以及多媒体等手段,通过画面、音乐乃至语言等来刺激学生感官,从而引起学生对经验的回忆,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课堂生成精彩。

《拉萨的天空》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文中的很多词句具体鲜活,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比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等。这样的语句不仅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更体会其中的情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加以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情感的不断升华。

二、品析语言,体验学习乐趣

好文章是品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性,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真正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与“尊重文本”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积极地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对话。

这一课中有很多句子,语言优美。比如,“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用了比喻,“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一句用了夸张,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一句则用了对偶。对这些句子,学生只是感觉美。究竟怎么美,他们无法表达出来。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笔者通过视频把拉萨的美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看看我们天空怎样。通过对比,学生对拉萨的天空有了直接的认识。这样,在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是基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的主要渠道,更是学生进行表达的主要载体。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迁移。迁移最好的方式就是仿写。如,学习了“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就可以让学生用“好像”进行造句。这样一来让学生感兴趣;二来也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对句子有直接的认识。让阅读指向习作,对文本句子进行仿写迁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

三、搭建平台,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为学生表达创设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学习互动,还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天空进行观察、分析,说说自己看到的天空;再引导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把看到的景象表达出来。这是最简单的迁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边建筑物、自然风光等进行观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借鉴文本中的语言,进行仿写。这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最主要途径。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拉萨天空以及布达拉宫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对校园的天空进行观察,概括它的特征。时间“一年四季”太长,可以用一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借鉴文本进行练习,可以是小作文,或者是写一段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实现多元互动,让学生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提升其表达能力。这是阅读指向写作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总而言之,阅读指向写作,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写来展示,更多的是以文本为依托,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从而为学生下一步习作奠定基础。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任务图示的写作生成实践 篇3

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水平最直接的反应。然而, 笔者在随堂听课和各类省市公开课中却很少遇到与写作相关的教学例示。在常态教学中, 教师对作文的处理和训练都过于简单。教师对作文的突击训练往往都采用抄写和背诵范文的模式。笔者在连续三年的苏北四市英语统测作文的网上阅卷1中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很低:总分25分的作文平均分仅在12分左右, 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文章结构不合理, 一段式作文屡见不鲜;句与句之间缺少衔接词, 语义不连贯、逻辑混乱;单句随意性强, 不能正确使用各种语法;不能使用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 低级词汇泛滥, 句式多是单调简单的主谓宾结构2;书写潦草, 涂改严重。由此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广大一线高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自觉性, 写作教学被边缘化。江苏高考英语说明在书面表达部分明确要求考生应能根据特定的语境使用英语语法, 选用恰当的词汇;并能使用特定的句型、词汇, 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3。鉴于此, 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中。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 (戴建敏2008, 转引自任晓萍2011:24)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 在进行阅读技能指导的同时加强对写作技能的指导, 并输入相关词汇与句型, 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 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组织信息、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1。因此, 英语教师要有效利用好阅读教学课, 依托教材文本, 设置任务图示, 构建语言支架,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图示法理论

“图示法”是一种以图形为主要方式, 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 激发学生思维, 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加快教学进程的教学策略。教师需要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示或概念框架,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的特点, 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的意义, 并纳入原有的结构中” (陈敏2005:38, 转引自王秀芬2012:2) 。图示包括图形、表格、图片、符号等形式。教师运用图示法来辅助和激活单一的课堂教学,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零碎的知识系列化, 复杂问题简明化, 便于学生更有效直接地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秀芬2012:3)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图示, 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 构建文本结构图示, 从而生成一篇与文本同等难度的作文, 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任务图示下的写作生成实践———以一节阅读公开课为例

以下笔者将以自己的一节阅读公开课为例, 阐述如何依托教材, 设置任务图示完成写作生成的实践。

(一)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取材于《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3 Reading2, 该部分的标题是“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它由两篇典型的“论点+论据+结论”结构的辩论文本组成。两篇文本分别由一位学生阐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文本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结论令人信服, 是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经典素材。

(二) 教学目标

师生合作, 依托教材, 共建任务图示。根据构建的图示, 学生能掌握议论文写作的语言支架, 正确运用与话题相关的高级词汇和句式, 并最终根据图示当堂生成一篇与教材文本同等难度的作文。

(三) 教学过程

1. 读前热身

任务一:利用图示, 引入话题 (用时4分钟)

笔者在展示与互联网相关的图片后, 提出问题“What can people use the Interne to do?”再让学生分组“brainstorming”并进行各自小组的图示制作。教师则选择一组协助其利用教室网络及多媒体设备制作人们利用互联网的图示, 当堂展示 (如图1所示) :

此环节旨在通过“brainstorming”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引入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已知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制图示, 初步生成互联网有利有弊的概念意识。这为进一步学习文本做好了导入和铺垫。由于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 可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合作, 所以他们制作的图示属动态生成, 非教师提前预设, 因而彰显学生智慧, 更利于学生从自身立场感受与思考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 增加了学生的现实体验。

2. 读中活动

任务一:根据文本预设图示, 讨论文本话题, 分析文本结构 (用时6分钟)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生各一组。男生阅读第一篇辩论稿“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女生阅读第二篇辩论稿“The Interne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阅读后,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各自小组的话题进行深度讨论和适度延伸, 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运用及表达与各自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式, 同时要求学生提炼并储备与其话题相关的核心词汇以备完成教师提前预设的文本结构图示及后期写作之用。学生完成以上任务后, 教师展示PPT幻灯片, 呈现提前预设的文本结构图示, 并要求两组学生快速完成各自小组的结构图示, 分析文本的结构支架, 初步体验议论文结构模式 (如图2、图3所示) 1。

此环节要求学生在读后完成预设图示, 初步体验话题词汇、句式及文本结构支架并对话题进行有效讨论。鉴于文本篇幅长、信息量大, 学生不易理清文本脉络, 笔者提前预设结构图示, 这样学生对篇章结构一目了然, 从而降低阅读难度, 缓解学生的读中焦虑。在图示引导下, 学生能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借助每一条脉络上的关键词把整篇文章有机地联系起来 (陈凤梅2012:8) 。同时, 学生在图示的指引下能有效地对话题进行深度讨论, 不至于偏题、跑题, 亦可对话题适度延伸, 从而有效拓宽思维广度。提前预设文本图示, 虽属控制性的静态展示, 但正是基于结构支架的呈现, 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话题本身及篇章结构, 这又属于开放式的动态生成。一静一动, 张弛有度, 相得益彰, 教学效果显著。

任务二:基于结构图示, 口头复述文本 (用时4分钟)

基于任务一的铺垫和信息输入, 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话题词汇、句式及议论文结构支架。此时, 学生依托教材, 稍加整合, 口头输出一篇简短规范的议论文, 这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为提高活动的参与面, 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顺利输出, 笔者分别就文本的pros和cons两部分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考图示 (如图4、图5所示) :

如下为学生根据图示口头复述例示1:

Li Lei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e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 the Internet provides inaccurate information.For example, in 2003, eBay stated that 70%of their problems were that people sold non-existent products or lied about their products.Secondly, the Internet transforms the way people spend time.For example, some young people spend too much time onlineand are addicted to it.

In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for us either to limit our use of the Internet, or to learn how to handle the problems it has caused.

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口头快速生成文章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生成的或教师提供的参考图示, 紧扣教材, 做到当堂快速输出新的文章。这既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整合文章, 提升思维的能力。笔者提供的参考图示旨在通过衔接词规范学生的表达层次, 提高句群之间的自然衔接与流畅, 便于学生生成与文本难度相当的高级文章。同时, 该方法也降低了学生的表达难度, 有助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成功输出, 同时也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参考图示的这种助产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明显。

3. 读后提升

任务一:学习阅读策略, 储备理论知识 (用时2分钟)

完成读中活动后, 学生虽然掌握了两篇辩论文本的结构支架, 但对于整篇文章的结构支架还不是十分清晰, 对标准利弊型议论文的写作模式的理解还处于零碎状态。此时, 笔者适时引导学生阅读“Reading strategy—how to read an argument”;读后, 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利弊型议论文的写作图示, 如图6所示:

Reading strategy为学生构建议论文支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有助于学生将贮存在大脑中松散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块, 而这种知识块就是以图示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学生在构建图示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了利弊议论文的写作模式:“正面论述+反面论述+结论”, 而每段又遵循“主题句 (论点) +支撑句 (论据) ”的模式。这为接下来的写作提升部分打下理论基础, 做了充足的铺垫。

任务二:立足教材, 理论融入实践 (用时5分钟)

此任务要求学生运用Reading strategy的理论知识, 设计出Reading的结构图示, 在黑板上展示 (如图7所示) 。

这一环节旨在全面激活学生已有的全部知识储备, 将前期输入的议论文支架运用到实际文本中。学生通过归纳、制作、呈现文本图示, 既做到了对相关知识的复习, 又循序渐进, 逐步实现了由词汇、句式、支架到写作的过渡。

任务三:表达个人观点, 提升写作能力 (用时4分钟)

在完成任务二后, 学生对教材中展示的因特网的利弊已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对因特网的好坏也有了自己判断, 渴望表达自己对因特网的看法。这时笔者适时提出“What’s your opin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每个人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便于学生无障碍表达及生成规范作文, 笔者给出参考图示 (如图8、图9所示) :

根据提示图示, 学生观点输出例示如下:

In my opinion, the Internet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For one thing, net surf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share interesting knowledge and the latest information.For another,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major opportunity to buy and sell merchandise.Moreover, people may get medical help or even vote on Internet.

能够对规定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写作必备的能力要求。本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观点输出的能力。

任务四:延伸教材, 生成习作 (用时20分钟)

此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写出一篇与教材话题相似语言难度同等的作文。在学生写作之前, 笔者再次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使用本节课学过的话题词汇、句式和议论文结构支架, 模仿教材的写作风格, 写出一篇与教材语言同等难度的作文。同时亦根据个体需要提供参考图示 (如图10所示) 。

该部分的写作任务具体示例如下:

近日, 我班学生就网络的利弊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请以“Should all the Interne bars be closed?”为题, 写一篇短文反映下表所列讨论之内容,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注意:

1.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给出, 不计入总数。

2.短文应包括所给主要信息。可适当发挥, 使行文连贯。

根据图示提示, 学生习作例示如下:

Some students think all the internet bars should be closed.The reasons can be listed here.Firstly, many young teenagers in the internet bars spend so much time playing computer games.Worse still, teenagers are easily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 which has a bad effect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Besides, the Internet has too much information that has not been evaluated for accuracy.

Others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saying that the internet bar is a place where teenagers can look 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In addition, people can build social bonds through the Internet.Moreover, without the Internet, the disabled would have fewer avenues to meet people.

In my opinion, w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simply by closing all the internet bars.For one th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laws to manage the Internet bar properly.For another, teenagers should be guided to make gooduse of the Internet. (150 words)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落脚点和归宿。通过文本图示的学习, 生成一篇与文本同等难度的习作。笔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构建支架图示, 最终生成一篇高质量的习作, 这体现了写作技能形成的循序渐进性。学生依托教材, 逐渐建立起相似话题的写作支架, 进而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从而提高了写作思维能力, 锻炼了写作技能。这种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1的预设支架图示,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有效写作产出, 从而逐步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任务五:学生习作的评价与反馈 (用时5分钟)

学生完成习作以后, 笔者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为规范学生的评价标准, 笔者先呈现写作评价参考标准图示 (表1) (陈玉卿2011:39) :

学生依此标准互评作文, 合作探究, 修改润色, 完善各自作文。同时要求学生将各自习作中最优美、最规范、最地道的句子写下来。各小组组员再通力合作, 将这些最好的句子再组合成一篇习作, 作为小组习作2, 交由教师评判。教师再根据图示标准评出最优秀的习作若干, 并对所有上交的小组习作的优劣进行当堂点评, 将优秀的习作在班级荣誉栏展示并累积打印成册。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互评, 使其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状况, 同时达到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之目的。通过互评, 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写作句式及结构支架。小组成员以最好的句子共同整合成一篇小组习作, 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归宿感和荣誉感, 易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四、案例反思

写作是大多数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学习项目, 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技巧的训练。

在本文所展示的个案中, 笔者对目标文本内容及结构支架进行深度分析, 舍弃了其他很多阅读操练的方式, 集中采用图示法来进行教学, 意在以图示法的直观、具体和形象使学生有效生成一篇高质量的习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遵循“热身导入话题———阅读文本归纳结构支架———深度讨论表达观点———依托教材输出习作———习作评价与反馈”的模式。实践证明, 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图示或概念框架,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师生在层层图示的铺垫下, 由浅入深, 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实现一个个教学目标, 最终完成本节课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五、结束语

基于任务图示的写作生成实践是深化阅读教学,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师生共建的文本图示, 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 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为写作输出积累了必要的词汇、句式及结构支架。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展示中实现了写作的自然生成。实践证明, 图示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降低学生对写作的焦虑, 同时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突显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 在中学常态教学中坚持使用图示法, 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Deborah, A.&Gabrielle, D.&Kelly, F.et.al.2011.牛津高中英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七高二下学期) [M].南京:译林出版社.

[1]http://baike.baidu.com/view/429338.htm[2012-06-20].

戴建敏.2008.借鉴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0) :18-22.

任晓萍.2011.从一节公开课谈利用读写结合模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 :24-28.

陈敏.2005.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101 (1) :36-41.

王秀芬.2012.图示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 (4) :2-6.

陈凤梅.2012.利用作文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学外语教与学 (4) :7-11.

写作生成 篇4

一、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中职生的写作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讨厌写作, 究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缺乏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与感悟

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写作素材, 而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来源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理解, 一些事件的感悟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都是对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 情感的表达、独到的见解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多数的中职生都缺乏一双发现美、发现艺术的眼睛。

(二) 学生的阅读能力匮乏, 眼界狭窄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是一种现实的描述, 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前提。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大脑里有了足够的阅读基础, 才能更好的将其描述。但是现在的学生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知识面比较窄, 在写作过程中, 写来写去总是相同的几句话, 毫无新意。有些学生虽然喜欢阅读书籍, 却不能将读与写进行有效地结合, 不知如何从阅读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阅读中, 学生不善于做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悟, 以致于在写作使仍不知如何下笔。

(三) 学生的依赖性较强

在写作过程中, 中职生的依赖性较强, 比较懒惰, 写作时常常应付老师, 通过上网或者其他课外读物上寻找一些现有的文字, 草草应付。在写作时缺乏逻辑的思考及语言的描述, 只是一味地抄袭, 造成了中职生写作水平的降低, 也降低了学生对写作学习的兴趣。

二、中职生写作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为抽象性, 摒弃具体的事物形象, 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 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对事物观察、对比、感受、研究的能力, 是指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想象描述的一种能力。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灌输逻辑性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文章篇幅要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言简意赅。因此教师在写作课堂上, 要尽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通过思考事物本质之间的联系, 确定文章结构思路, 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将内心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建立有吸引力的教学思维模式, 层层递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及时总结他人的写作手法, 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借鉴他们手法, 增加写作特色。

(二) 注重逻辑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锻炼学生的写作手法

目前, 中职生的写作能力较差, 其主要在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善于对事物进行理性思维的分析, 在众多的写作素材面前, 毫无招架之力, 不能做到准确的分析、比较、总结, 对文章结构不清不楚。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提高他们的逻辑性思维, 提高写作质量。教师可以采用三类方法:引导借鉴的方法。比如, 笔者在课堂上选取了一篇总结范文, 还原作者的写作素材, 然后把它们交给学生, 组织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探讨, 选取核心, 组织成文, 然后笔者将重新整体得到的文章与作者的原稿进行比对, 让学生对作者安排材料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借鉴作者逻辑性思维能力在写作中的表现, 编拟提纲法。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种, 让学生按文章的结构思路列出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所选的写作素材, 做到写作观点与写作素材的统一, 写出有深度的观点论据;单项训练法。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判断、推论、概念等思维方式进行目的表述的逻辑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语言、语序进行训练。例如, 笔者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修改病句、学生阅读对话的习题课, 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 融入感情色彩, 感受作者的内心思维变化, 然后让学生将其感悟表达出来, 各抒己见, 让学生了解作者逻辑性思维下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启发, 加强写作锻炼的针对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写作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难点, 逻辑性思维能力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 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写作中逐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开拓眼界, 提高学习自身能力, 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水平的高低是真实反映语文学习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职生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学习不积极等的状况, 有效的开展写作课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生成 篇5

写作作为英语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技能之一,其重要性得到了的广泛关注,但是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为只要教了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学生自然就能写出文章;第二,认为只要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写作任务;第三,把写作教学看成教师给予刺激,学生作出反应的机械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兴趣;第四,现在流行的过程教学法也只停留于形式,大部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如何监控语篇生成过程,而且在我国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也没有足够的课时允许英语教师应用过程教学提高其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新的外语写作教学法传入我国,但却没能取到人们预想的作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母语思维、篇章结构、操作对比和认知角度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一种基于对语言起源的假设而非客观事实的理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将其比作“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普遍语法强调语言的天生性和创造性,以及语言环境的触发效果,却没有具体说明语言是怎样习得、发展、成熟的。

二、模因的概念

模因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的方式的新理论。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在书第11章“自私的拟子”中,Dawkins认为:“现在已经有一种新的复制者在外面星球出现,其存在的证据俯视皆是,它正处在婴孩时期……但是它们已经在进化速度上有所发进展,并且将最古老的基因远远的丢在后面……这是一个能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谜拟子’(mimeme)一词源于希腊字根,它的意思很适合我们的要求,但希望它读起来像gene,我们将它改成meme……这样可以联想到跟英文的记忆(memory)有关,或是联想起法文的‘同样’和‘自己’一词(meme)。”(Richard Dawkins, 1998:242-243) Blackmore在1998年也指出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得到传播。总之,模因的实质就是模仿,即复制他人的行为。

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模因”这个词以来,几十年间,对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和方法等的研究已经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语言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引起人们的反思,并启示人们重新认识、定义、构造其知识体系,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三、英语写作的模因模型拟构

语言的任何成分,只要是通过模仿复制得以传播,都是潜在的语言模因。只要它们结构简单、意思能理解、内容跟得上时代、书写容易就极有可能被人模仿和使用,也就容易被传播,从而形成模因。模因的模仿复制就像基因的遗传一样,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大可能百分之百的“克隆”其母体。基因为适应环境会发生突变,模因为得以复制会出现有选择的传播。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不同的语境出现新的语言集合体,即新的语言模因。

基于以上语言模因的表述,可以将写作过程解读为:输入语通过加工记忆变成模因,成为人们的记忆,融入他们原有的构思图式。如果遇到适当的语境对其复现,它们就变成强势模因,结合新的个体经验整合成新的语言集合体,即生产新的个性语篇得以传播。相反,如果没有合适的语境,它们要么转化为弱势模因,静静等待适当语境加以复制传播,要么被时间所淘汰,就此消亡。所以个性语篇的生成可以根据模因论拟构为以下工作模式:

四、模仿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模因是指那些学生可以通过识记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篇章结构等语言点,并且当这些语言点遇到合适的语境时可以以其原型或变型运用于学生自己的个性语篇中。

模仿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识记、复制、传播这些语言点,使之成为成功模因。模仿在外语写作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继承性和无限性是模仿赋予语言的两大特性。历史继承性保证了在语言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语言模因至少从一定程度上和其模因母体相似,这样使语言模因能够存在并传承更长的时间。无限性是指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使语言模因能被不同的学习者接受,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语境。正式无限性发展并丰富了语言。所以,笔者再次强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对语言的有效习得。

虽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语言学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人们使用的语言是通过模仿学来的这一点却毋庸置疑。归根结底,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由于相同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相互模仿、复制、传播的结果。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所引起的共识或者共鸣起到了关键的载体作用。它被听者广泛模仿使用,出现了很多新的变体。

五、词汇模因

词汇包括单词和短语,是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的词汇容易被学生注意、识记、并应用于他们的个性语篇中呢?

首先,愿意模仿,即它们应该是学生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词汇;其次,能够模仿,不能太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在老师帮助下加工记忆;再次,模仿传播,学生愿意把它的原型或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去。可以直观表示为图2:

语言模因的许多特质都决定了它们是否能被其学习者注意、模仿、复制和传播。

六、语法模因

有些语法学生容易掌握,有些语法学生却老是出错。归其原因,应该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中文是并列结构,主要靠变换词序、调整用词来表达不同意义;英语则属于主从结构,靠词汇数、态、格的变化及一些表达逻辑的连词、介词、副词等表达意思。这种思维差异直接导致了我们常常见到的语法错误。例如,中国英语学生常常把“我认为他不会再信任她了。”翻译成“I think he will not believe her any more.”,而不是“I don’t think he will believe her any more.”。

关于为什么这些语法模因不能被很好地传播复制,笔者访谈了几名学生。首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其次,他们知道这些差异,但是写作时忘了。所以,英语语法模因要被学生内化,一方面应该把它鲜明地亮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区别。换句话说,语言模因的有效输入、整合是其复制传播的前提条件。

七、结语

【写作生成】推荐阅读:

原位生成07-19

转换生成10-14

过程生成05-18

生成因素05-29

动态生成05-31

构建生成06-28

质量生成06-30

优化生成07-02

生成07-03

三维生成07-06

上一篇:实用护理路径下一篇:岩溶地区工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