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生成(精选11篇)
目标生成 篇1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技术动作。
吴芳老师的《体操棒、游戏》(1~3节)课时计划,能围绕教学内容——棒,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西游记”,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再次分别创设了三个情境和一个拓展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得以保持,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得以生成。
一、本课可借鉴之处
本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整体设计思路鲜明,设计有节奏感,亮点突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情境设计体现一个“巧”字
“巧”字主要体现在西游记故事和本节课操的“舞棒”、“劈棒”、“挑棒”、“横打”、“刺”、“挡”、“顶”动作有高度的一致性,把“金箍棒”的动作和棒的动作有机联系起来,设计精巧。
情节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所配的音乐,小学生喜闻乐见,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初步学习和体验简单的动作方法后,在音乐的配合下,陶醉在身临其境的气氛中,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本设计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教学流程设计突显一个“妙”字
本节课所授的动作多达7个,吴老师分别采取三个西游记中的“大闹龙宫”(舞棒)、“三打白骨精”(劈棒、挑棒、横打)、“智斗牛魔王”(刺棒、挡、顶)环节,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分别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避免了操类教学枯燥和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
吴老师在基本内容的第二个环节,继续使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进一步地拓展——孙悟空学本领。
吴老师利用体操棒让学生自主摆成方格图形,让学生进行跑跳组合的比赛。这样的设计,一是可以发挥体操棒的作用,达到一物多用的目的;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三是学生在跑跳中发展了下肢力量。本环节作为教学的主要部分,吴老师将《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其学习一一展示一一拓展三个环节,紧密联系,有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各个环节的过渡无痕、巧妙之外,显示的是吴老师对《课标》的熟稔,显示了其教学理念的先进和教学智慧的丰富,有信手捏来之感。
3.教师讲解过程坚持一个“精”字
体育教学对教师精讲多练的要求,从设计中学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节奏充分体现出来。
为做到精讲多练,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加以体现: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体会动作;教师说故事情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音乐伴奏下的棒操动作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吴老师基本上很少通过语言进行动作讲解,更多的是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极大地解决了教师“讲”和学生“练”的问题,达到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的教学意图。
学生在练习时间保障的情况下,身体素质得以发展,学习目标得以自然达成。
二棒类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解决了教和学的问题,也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本质,并加以灵活运用。针对本节课,需要针对以下两点加强关注或强化。
1.注意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有效的安全措施不仅需要在教学前进行强化,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在有效注意时间内,自我情绪控制往往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本节课,吴老师在课的开始部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拿棒、放棒、练棒的程序,以免发生碰撞,但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棒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仍需要关注。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距离需要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在拓展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如,学生踩踏棒造成的滚动问题。教师可在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上进行创新。
2.加强教法指导的多样性
本节课,吴老师在教法指导上不够明显。针对教学中的7个动作,教师可在示范面、纠错方法、集体展示等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注重体验性学习,以趣味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保持学习兴趣。本节课无论是教学情境的选择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笔者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认真学习本设计后,受益多多,启示多多。点评中不足之处,请吴老师和读者多多批评、指导!
目标生成 篇2
摘 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似乎是教学实施中必然要实现的结果。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目标 生成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怎样才能由预设的`必然走向生成的应然呢?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预设下生成的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预设,前面谈到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过程、有目的的系统工程。预设性教学目标只是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的起点,应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阶段性能力目标、单元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集辐点(射线中心),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不断调控适应,由应然导向必然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具体化、情境化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预设性目标和生成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教师准备充分、引导得当,师生“交流”、“沟通”效果好,可能是外包含关系;如果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存在缺失,理解深度没有达到,可能是内包含关系,当然也可能是部分重合或互不相关。如图示:
图一中课堂教学预设目标与生成没有对接,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成功驾驭,预期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行为;图二中课堂教学生成包含在预设目标内,且预设目标多而生成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学生接收效果、课后巩固情况的影响,这种情况几乎是常态;图三中预设目标少,而课堂生成多,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而且能力得到提升,是教学中的最佳状态;图四中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相对的等量状态,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教学模式;图五中预设和生成形成交集,但交集大小具有不稳定性,是粗放型教学下的产物。
二、课堂教学目标在施教中生成并升华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也许带有不确定性,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模糊概念,粗放型的教学正是这种模糊概念下的衍生品。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严禁教师无教案上课。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经验的老师进教室前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怎样突破,前后的知识如何衔接,都是有所准备的。甚至开课的第一句也都是有靶向性的,什么地方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了然于心,自然“教案之形在外,教案之神在心”了,讲课的艺术性、逻辑性、指导性也就大大提升了。每次讲完课,教师带回来的是心得、获得,是启发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办法,而不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案。因此不拿教案上课的老师未必就不是好老师,好的教案也不是知识的备忘录和细节的罗列,而且这种罗列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思维,看似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实则亦步亦趋、邯郸学步!因此,“汝果欲教好书,功夫在教案外”。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目标预设 目标生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同时也要努力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生成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调整与补充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处理好教学目标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掌控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1.1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来预设目标
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状况是目标预设中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学生的现实状况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学生的现实状况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特点以及认知特点。通常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岁到19岁之间,学生都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训练学生的假设推理、类比推理以及逻辑推理为主。
1.2依据学生的教学环境来预设目标
教学环境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也是预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课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方面的硬环境以及校风、学风与师生素质等软环境。比如在讲“探究平抛运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学环境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将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如果能够利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则可以将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预设目标[1]。还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预设学生用互联网来搜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程来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目标,这个对于城里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利用电脑来实现,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很难实现,因此教学环境对预设教学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生成方式
2.1教学目标可以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目标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不仅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同时也能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对话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经验,从中建构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2]。比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规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先问“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在同一个高度自由释放,哪个先落地?”学生的在回答问题时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重的先落地,有的说轻的先落地。之后教师可以问“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自由落体下落快慢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纸片会同时落地,但如果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团,则纸团先落地。”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铁球在同一个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从中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自由落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速度与质量是没有关系的。在这节课,将探究自由落体快慢与质量的关系作为预设目标,从对话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
2.2教学目标可以在矛盾中生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造认知矛盾,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认知矛盾上,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容易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在讲到摩擦力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认知矛盾:运动员在沿着直杆向上匀速爬行时,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方向?这时有些学生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而有些则是竖直向下。这时教师可以让这两种说法的学生说出其中的理由。教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让双方各自找出对方错误的理由,让观点相同的学生相互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生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高中物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3.1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
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前要做出一个具体的目标预设,教学目标的预设包括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在整个教学目标的预设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布局,进而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与无序性,是物理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础与前提[3]。比如教师在讲解密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量这块铁块的密度实验。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觉得应该用天平来测量治疗,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排水法来测量体积,还有的学生觉得可以通过弹簧秤来测量铁块的浮力,用浮力公式来测量铁块的密度。在这样一种课堂气氛下,将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3.2教学目标的生成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
物理教学预设过程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都会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是师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等因素引起的,但这种偏差也是创造课堂激烈气氛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这些偏差才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兴生成教学目标是对预设目标的一种补充与发展,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4结语
教学目标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对整个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而教学目标的生成则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但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过程中,要注意实际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利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倩.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10(03):55-58.
[2]郭丽丽.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08(05):111-112
[3]王欢.高中生物理实践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08(06):99-101.
生成性目标:课堂教学的钥匙 篇4
一、精美预设, 生成精彩
在教学低年级的“确定位置”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每个棋子各跳到了什么地方?你能画出来吗?”跳跳棋小朋友都喜欢, 利用跳跳棋来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方位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请学生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 借助方向标和小朋友已有的跳跳棋的知识, 学生就能轻松地完成这道题。这样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 并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捕捉资源, 生成精彩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 我安排学生小组观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我在倾听学生讨论时, 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 都发生了争论, 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 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就特意观察了一下, 原来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 侧面则是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图形, 它和正方体很相近, 但是它应该是长方体。当时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而是把盒子举高后旋转, 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盒子的各个面, 然后进行比较。最后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从发现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 我发现只要有条件,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是愿意思考问题、讨论解决的。
三、巧用意外, 生成精彩
生成性教学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深深体验到“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
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时, 需要学生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并体会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出示图后老师还没有来得及问问题, 就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这应该用加法计算, 3+3=6。” (这时我急了, 心想:他是从哪里看出来是3+3的呢?怎么不等我问了问题再回答呢?) 当时我并没有指责他, 而是马上回过神来肯定他的计算能力:“哦, 你真了不起, 已经会算3+3=6了。”然后亲切地问:“你是看了这幅图说的算式吗?”他就挠挠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接着问:“那你是怎么想到的呢?”他马上抬起头理直气壮地说:“我知道今天要学6的加法。”了解情况后我恍然大悟, 说:“虽然你已经会算了, 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不能太着急, 要看清楚图片, 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以后再回答, 好吗?”最后对全班学生说:“其实在上课时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听讲习惯是非常要的。那现在老师就要看哪位同学看得最仔细, 听得最认真。”顿时, 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看图片, 教师指着图片再问他们一共去了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 学生的回答就很到位了。
当学生出现意外, 我不是想到批评, 而是从意外中寻找生成点, 并适时引导。可以看出,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 解决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
四、错误“生成”, 获取新启迪
在“非预设生成”中,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是不成熟的, 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 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 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 (正确的) 开始, 也可以从反面 (错误的) 入手, 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 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 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任之流失, 而应该及时抓住, 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如在教学“8加几”时,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 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 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生1:我知道8+6=14。生2:不对, 8+6=15。 (学生马上说不对不对, 有的还说, 真笨!这个我早就学会了。生2红着脸笑笑) 这时我并没有生气, 而是让他说说想法。生2:8向6借1成10, 6变成5, 不就等于15吗?我一边肯定他的计算方法, 一边把他说的计算过程进行板书。当学生议论纷纷的同时, 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 大家经过共同讨论, 找到了正确答案。
在课堂中对于生成的错误资源, 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 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 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暴露知识的盲点, 通过师生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让学生根除错误, 获得新的启迪。所以, 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错误资源也是宝”的意识。只要教师有沉着冷静的心理、从容应变的机智和厚实的知识储备, 对于老师来说, 错误同样可以生成精彩。
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 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内在真实的生成, 让我们不仅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更要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观点、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来对待课堂教学, 我相信, 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一定会因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而更加精彩!
摘要: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精美预设, 生成精彩”、“捕捉资源, 生成精彩”、“巧用意外, 生成精彩”、“错误‘生成’, 获取新启迪”四个方面对如何达成生成性目标进行了阐述。
目标生成 篇5
实践证明,作文训练预设目标是活动型课堂必需的。从理论上讲,作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活动,特别是在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的形势下,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目标是作文教学也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文训练相对其他基础知识课堂和阅读课堂有更多的创造性、更大的灵活性。并且,预设目标的制订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订,也不能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进行的唯一标准。预设的目标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追求设想,最终的训练目标是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那么,在训练开始前,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预设这个教学目标呢?这取决于我们的课程计划,选择的文体、话题。因而,语文教师在预设训练目标时,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来预设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不能片面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篇作文。成功的教学目标应是一条大目标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次,预设的目标更应立足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和高考作文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再次,预设目标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空间,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适合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现就我所进行的高三第二轮写作训练中的第二阶段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做一简单说明。预设目标是“让习作材料丰富、典型、新鲜,意境深远”。大致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课时教师布置作文进入第一阶段(调取材料、习作,约35分钟):学生分析、提取信息,翻阅读书笔记寻找相关素材。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二阶段(学生互动,进行读一议,约10分钟)教师明确提出互动目标:小组内互阅作文,并进行评议,同时“拿来”有利于自己作文的素材,增、删、调、换、改自己作文中用得不成功的材料。课外整理修改后的作文。第二课时进入第三阶段(生生、师生互动,进行评一改,约35分钟),各小组推荐组内优秀作文朗读,教师和其他组成员与推荐组进行讨论、评析。并对相关作文进行即时修改。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始终围绕着“材料的运用”这一日标,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材料运用”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本次训练目标。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的范围是开放的,以便保持积极性,挖掘潜能,同时生成新目标。第四阶段(约10分钟)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归纳、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准确、自然、及时地和学生融合起来,不可因预设目标的制约而僵化生硬。教师总结目标(材料运用)实现程度,要求学生课外将自己的作文再次修改后誉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在批改中,结合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生成新目标。
本次作文训练提供的材料不再赘述,本次作文话题为“做人”。活动完毕交上来的作文有64篇,其中产生优秀作文20篇。根据学生的课堂评价和教师书面批阅评出经典材料22则,印发给每个学生,使学生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生成了第二阶段训练目标中的第二个小目标:材料运用要讲究技巧。材料丰富了,经典了。习作仍然不精彩,通过本次作文活动,师生共同发现了材料运用技巧上的问题。
作文训练课相对其他课堂教学是一个更开放、更民主平等的教学过程。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材料和话题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调整甚至否定,从而不断地完善、发展、生成的。只有预设、没有生成,不但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而且使训练过程失于死板。有了预设,课堂才有序。教师的指导才有方向。教师有了生成目标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最大限度的提高。那么,在活动性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地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教学目标不断生成与发展,而不是僵化地以预设的教学目标硬性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忽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所谓的“统一性”。
总之,预设作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动态的训练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完善、生成与发展的。在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构建并不断生成与完善的训练目标,关键的问题是立足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高考作文的基础和发展等级的要求,正确的认识有与无、预设与生成、有序与发展、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也谈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篇6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很显然, 它这里的阅读指的是广义的阅读, 是普通阅读, 属于阅读的常态形式, 而非语文课堂阅读。虽然这两种阅读从本质上说都是对话, 其过程都是动态生成的, 但是二者在阅读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环境、时间、结果期待等诸多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 普通阅读是个体的、自由的、独立的和目的千差万别、过程没有统一要求、随意性很强的阅读, 无所谓预设的目标, 这是显而易见的。而阅读教学要不要预设目标呢?阅读教学是群体的、内容确定、目的明确、有计划、有组织、讲方法、有时间限制、有结果预期的师生活动, 因此, 必须有明确、科学的预设目标。
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首先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更是如此。从课本总体看, 课文丰富多彩, ……纷繁复杂的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有一个统筹安排、合理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 所以, 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前的首要任务, 就是预先设计好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地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 必须综合考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预设目标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 要把静态预设和动态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头绪繁杂, 虽经教师精心设计, 但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 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有出入, 和实际课堂情形有距离。因此, 教学目标绝对不是固定的, 它只对教学内容和要求提供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理应具有弹性和张力, 有一定的开放性。在阅读教学中, 主体是学生, 而教师则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因此, 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阅读起点有一定差异, 阅读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不能包办代替。归根结底, 要适应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有做出个性反应的权力。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因此, 在遇到生成性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预设目标加以调整;但是, 教师又不能忘记价值的正确导向而一味地顺从学生。由于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生成的, 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所以出现课堂“意外事件”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我们要因势利导。阅读教学不能不预设目标, 但目标不能是静止的, 必须把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 篇7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期望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 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 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使行为发生变化, 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一功能得到发挥, 笔者认为关键的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
2. 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功能是调控, 它既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 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
3. 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
4. 评价和修正功能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是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的尺度, 同时也使教师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观的依据, 并为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修正的参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 模糊不清
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 但表述却不够明确。我听过这样一节课,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 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 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材对该教学内容定位在“初步认识”的层次上, 在编排教学内容时紧密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操作活动贯穿始终, 通过找生活中的角、做角、折直角、比直角, 在探索角的过程中, 认识直角, 获得成功的体验。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途径, 采用什么方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2. 贪大求全
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 与数学教学目的或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解决问题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放在一堂课, 这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否则, 教师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难免无序零乱, “欲速而不达”。
3. 刁钻偏狭
有的教师不能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的确定和安排, 超越教材规定的阶段性教学要求, 增大教学容量,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并忽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 没有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没有重视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 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目标制订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试从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 提出自己在设计教学目标策略上与方法上的体会, 以供同行参考。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技术
1. 辩证地处理好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年级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国家制订的教育方针是一切课程教育的统帅, 教师必须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予以贯彻。同时还要认识到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大目标, 是通过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来实现的。每一节课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会作出某一方面的贡献。因此, 要辩证地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年级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2. 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 其次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还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设计适合教材、教师、学生的有效性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制订和实施的有效性。
3. 确定教学目标要考虑课时的制约
小学每课时是40分钟。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 能够在这个时间内产生理想的结果。教师在目标确定后, 有必要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上进行有效的安排, 既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真正地经历与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 又要有效地落实双基。
4. 确定目标要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
新教材在编排上设计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情境。对生活情境的认识、理解、使用, 始终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不能在“生活情境”中转圈圈, 绕弯弯, 更不能随其所好, 信马由缰, 把数学课上得不伦不类。
四、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策略
1. 从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开始
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就应从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开始, 要能很好地理解明确教学目标, 既要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 又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结合起来审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也就明确起来了。
2. 设计合理生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 设计合理生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既要认真学习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又要认真分析学生, 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 使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使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孕育。因此, 设计合理生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持之以恒
在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师首先要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同时还要把有限的空间让给学生, 把时间留给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才能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才能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
4. 在互动生成中促进教学目标的升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其间会产生多方向、多形式的交互作用。因此,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时的教育价值往往会高于教师预设的目标。
目标生成 篇8
CTCS-2级列控系统采用目标—距离模式曲线控制方式, 该速度控制方式以前方列车所占闭塞分区的入口为追踪目标点, 可实现一次制动, 列车追踪距离短, 运输效率高。
列控设备生成的目标距离模式曲线是根据目标距离、目标速度、线路参数、列车本身性能计算而定。制动的目标点相对固定, 为前方占用闭塞分区起点, 而制动起始点是随线路参数和列车性能不同而变化的。线路参数通过应答器进行信息传输, 目标距离由列车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结合线路参数计算得到。
2. 超速防护实现
2.1 列车定位计算
列车当前位置D1由列车从地面应答器获得的绝对地标D与目前走行距离Δd求和得到。如公式 (1) 所示。
走行距离Ad是累计与车轮转数成正比的速度脉冲与车轮直径的乘积求得, 如公式 (2) 所示。
列车每通过一个地面应答器就得到当前位置的绝对地标, 并把走行距离Δd清零, 对定位系统进行校正。通过该应答器后, 定位系统累计车轮转数计算列车走行距离Δd完成定位功能。
将式 (2) 代入式 (1) 得列车当前位置:
2.2 目标距离模式曲线计算
2.2.1 目标距离模式曲线计算方法
根据动能定理, 把运动的列车看作一个刚性系统。列车制动过程做的功等于系统动能的增量。因此, 列车制动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B—列车制动力 (kN) ;W—列车运行阻力 (kN) ;
Se—实制动距离 (m) ;M—列车总质量 (t)
v0—列车制动初速度 (m/s) ;ve—列车制动末速度 (m/s) 。
由上面公式计算列车实制动距离为:
因为车轮、主电机等回转物体本身具有转动能量, 所以, 应考虑这种转动惯量。转动惯量的增量, 可以用相对于车辆重量的比值来表示, 该比值称为回转质量系数k。另外, 还要考虑各种运行阻力的影响, 这包括列车运行基本阻力、坡度附加阻力、曲线附加阻力。因此, 在考虑了转动惯量和运行阻力影响并统一单位后实制动距离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K—转动惯量系数;b—单位制动力 (N/kN) ;
w0—单位基本阻力 (N/kN) ;wi—单位坡度附加阻力 (N/kN) ;
wr—单位曲线附加阻力 (N/l (N) 。
用公式 (6) 计算的实制动距离是当列车制动起作用后的运行距离。如果考虑列控系统判断列车超速并发出制动指令到制动系统开始产生制动作用的时间, 则应把列车在这段空走时间的走行距离计算在内。空走距离和实制动距离之和为列车全制动距离,
全制动距离表示为下式:
式中:t0—空走时间 (S) 。
列车单位制动力b与列车的制动特性有关, 通常由试验给出列车的制动特性曲线。列车单位基本阻力w0由于其所受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 同时工作条件又经常变化, 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采用经验公式。单位基本阻力计算公式:
由于单位坡度阻力在数值上等于坡道的坡度千分数。列车在上坡道运行时, 阻力为正值, 在下坡道运行时, 阻力为负值。为计算方便, 可以使用一个等效坡道代替单位坡道附加阻力和单位曲线附加阻力, 这个等效坡道i称为加算坡道:
由以上公式推得, 在已知制动末速及制动距离的情况下, 制动初速的计算公式:
ATP根据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得知前方空闲闭塞分区数, 结合应答器中轨道电路长度信息, 计算出本车距目标点的距离即目标距离。目标速度由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是停车码序还是减速码序确定。
在计算速度控制曲线时, 可以采用分段累积法。将长度为S的区段划分为n个长度为Δs的小区段。从第n个Δs区段开始, 本区段的终点速度ve即为目标速度vTarget, 代入公式 (10) 计算该区段的始端速度v0。相邻的第n-1个Δs区段的终端速度为第n个区段的始端速度, 把第n-1个区段的终端速度代入公式 (10) , 计算出第n-1个区段的始端速度, 以此类推。当计算到某个小区段的初速度大于或等于最高限速vlim时.表明速度控制曲线部分计算完成, 共经过k次计算。当n取足够大的值, 速度点即形成一条不增的速度曲线。
2.2.2 速度控制曲线算法
(1) 用户输入列车总质量
(2) 初始化n维数组V[n]用来记录n个小区段的末速度;
(3) 根据轨道电路信息确定前方空闲闭塞分区个数及目标速度vTarget, 结合应答器中地面线路数据求出目标距离DTarget。从应答器线路限速包中得到线路限速vlim。
(4) 等分目标距离为n个小区段, n=DTarget/Δs。设k为计数器, 令k=0;初始化数组V[n]记录速度曲线计算结果, 令首次计算的制动末速v=vTarget, V[n]=vTarget;
(5) 令k=k+1, 把制动末速ve带入公式
(6) 判断计数器k, 如果k
参考文献
[1]郭宁.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超速防护仿真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7
多目标最小生成树的竞争决策算法 篇9
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简记MST)[1,2]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许多工程问题,如管道铺设、电路设计、交通网络等,通常都可转化为最小生成树问题。最小生成树是构造一个带权图的最小代价生成树, 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图的每条边定义了多个属性,因此在决策最小生成树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这种同时考虑多个目标的最小生成树问题即为多目标最小生成树问题(multi-criteria MST,简记mc-MST)[3,4],它是NP完全问题[4]。
这类同时优化多个目标的问题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多个目标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一个目标的改善可能引起其他目标性能的降低,不存在单目标优化问题的全局唯一最优解。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存在一组相互之间无法区分优劣的均衡解,即Pareto最优解或非支配解,Pareto最优解只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非劣解,并且大多数的Pareto解的个数很多,甚至是无穷大[5]。对于多目标的组合优化问题,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实用算法。本文将对此作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为这类离散型的多目标优化难题提供若干解决手段,对这些模型的实际应用奠定方法和技术上的基础。
竞争决策算法(Competitive Decision Algorithm,简记为CDA)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组合优化问题的新型寻优算法[6,7,8,9,10]。CDA算法是在分析大自然生物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各种竞争机制和决策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竞争造就优化和决策左右结果的特性而得出的一种寻优算法。在理论方面, 现在已给出了竞争决策算法的通用流程、 特点、 分类、 主要概念及其数学描述、 常用的竞争力函数、 常用的决策函数、 常用的初始状态以及常用的资源交换规则等。在应用方面,已利用其通用流程实现了车辆路径问题、 度约束最小生成树、 旅行商问题、 最小比率旅行商问题、 瓶颈旅行商问题、 背包问题等NP难题的算法并编程实现。
本文拟以CDA算法求解mc-MST问题,在基本CDA算法基础上扩展其求解多目标的能力。
2 mc-MST的CDA算法
2.1 问题介绍
考虑一个连通的无向简单图(无环无多重边的图即为简单图)G=(V,E,W), 其中, V={1,2,…,n}为顶点集, E={e1,e2,…,em}为边集, 若边ek的的顶点为i和j, 则边ek可记为(i,j)。各顶点间的权值wrij已知(wrij>0, wrii=∞, i,j∈V, r=1,2,…,L, L为目标的个数)。设
,则mc-MST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写成:
2.2 算法原理
n个顶点的最小生成树共有n-1条边,因此可以把求解多目标最小生成树问题看作是按照竞争力和决策规则把n-1条边依次加入到初始无边且包含n个顶点的图中,在边加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形成任何子回路。本算法只有一个竞争者,即初始无边且包含n个结点的图,被竞争的资源为所有边资源,初始格局是竞争者没有占有边资源,竞争结束时竞争者应占有n-1条边。
2.3 基本符号及含义
为了方便描述,本文采用如下符号来表示:
T:mc-MST问题;
n:mc-MST问题的顶点个数;
L:目标个数;
w[i,j,o]:权值矩阵,表明顶点i与j连线的第o个目标的权值;
sumw[i,j]:sum
arrivew[i,j]:邻接矩阵,表明顶点i与j是否直接相邻;
tarrivew[i,j]: arrivew[i,j]的传递对称闭包[2],表明顶点i与j是否能够到达(包含通过其它结点中转到达);
Allline[i]:这是一个边的集合,即图中所有与顶点i关联的边;
Line[i]:Allline[i]的子集,边的一个顶点为i,设边的另一个顶点编号为k,则满足tarrivew[i,k]=0,即结点k在当前图中不能到达(含传递到达)结点i;
sumdw[i,k]: Line[i]中sumw[i,j]值第k小边的权值(其中1≤k≤2);
dwj[i,k]:Line[i]中sumw[i,j]值第k小边的另一个顶点的编号(一个顶点编号为i,其中1≤k≤2);
power[i]: 图对顶点i的竞争力函数值, 即把边(i, dwj[i,1])加入到图中的能力;
maxpowerid:当前决策函数选中顶点的编号,即按照当前竞争力和决策函数,下一次加入到图中的边为(maxpowerid, dwj [maxpowerid,1]);
2.4 Pareto解集过滤器
用来存放运行时产生的Pareto解。对于不违反约束的解,若该解支配过滤器中某个解,则将该解加入过滤器同时删除受支配解;若过滤器中某个解支配该解,则放弃该解,否则将该解加入到过滤器中。过滤器的大小可以事先设定。
2.5 初始状态、竞争力函数、决策函数、资源交换规则
(1)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只有一个,即所有边资源全部为虚拟竞争者N占有,竞争者A没有任何边资源。
(2)竞争力函数
本算法所采用的竞争力函数的基本思想可描述如下:最小生成树中与每一顶点相连的边至少有一条在树中,因此把权值为sumdw[i,1]的边称为基本边,而把权值为sumdmin[i,2]称为候补边。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把候补边与基本边差距最大的边优先加入到图中以减少因为基本边不能加入到图中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本算法采用以下三个竞争力函数:
② power[i]=sumdmin[i,2]-sumdw[i,1],候选边与基本边权值差距最大的边竞争力最大;
③ power[i]=(sumdmin[i,2]-sumdw[i,1])-(sumdw[i,1]-sumdw[k,1])(k=dwj[i,1]),它在竞争力函数②的基础上,考虑边(i,k)加入到图中对顶点k的基本边造成的损失值(sumdw[i,1]-sumdw[k,1])。
(3)决策函数
本文只采用一个决策函数,在满足条件的顶点中选择power[i]值最大的。若两个顶点的power[i]值相同时,则选择编号小的顶点。
(4) 资源交换规则
对于已经求得的生成树采用边交换作为资源交换规则。若断开其中一条边(i,j)的连线,换成其他一条边(该边的一个顶点为i,j中的一个,另一个顶点为不同于i,j的顶点,且要保证不形成回路),计算边交换后生成树的各个目标的值,使用Pareto解集过滤器进行检查新解的优劣性。
2.6 全局经验指导寻优
为了提高多目标解的分布性与多样性,本文提出一种全局经验指导的寻优方法。在算法中,对于找到的所有Pareto最优解集,寻找解集中散布稀疏的解,在稀疏的解附近采用资源交换规则进行领域搜索并应用Pareto解集过滤器进行更新。
(1) 解之间距离的定义
假设当前解集中有p个Pareto解x=(x1,x2,…,xp),则每个解到所有其他解的距离定义为:
(2)共享函数的定义
共享函数值
,式中σs表示小生境半径,在本文给出的算法中σs取30。
将共享函数值最小的解作为继续寻优的方向。
2.7 算法流程
多目标最小生成树的竞争决策算法流程如下:
步骤1 初始化
最大的竞争步数=n;
pcount=3;dcount=1;lacount=1
//此三项分别为竞争力函数、决策函数
//和初始格局的个数
步骤2 竞争、决策及资源交换
for p=1 to pcount//竞争力函数个数循环
for d=1 to dcount//决策函数个数循环
for la=1 to lacount//初始格局个数循环
{ arrivew和tarrivew矩阵全为0;
计算每个顶点的sumdw[i,1],
sumdwj[i,1],sumdw[i,2],
sumdwj[i,2];
根据第p个竞争力函数计算power[i];
根据power[i]计算maxpowerid;
竞争步数=0;linecount=0;//图中边的个数
步骤2.1 本轮竞争阶段1:资源分配阶段
repeat
dot1=maxpowerid;
//要加入点的一个端点编号
dot2= sumdwj[dot1,1];
//要加入点的另一个端点编号
竞争步数=竞争步数+1;
linecount=linecount+1;
arrivew[dot1,dot2]=true;
arrivew[dot2,dot1]=true;//修改可达矩阵
for i=1 to n
//当在图上添加一条边(dot1,dot2)时
//更新tarrivew[ ]矩阵
if (tarrivew[i,dot1]=true) or (i=dot1)
then//与结点dot1关连的点i,
for j=1 to n
if (tarrivew[j,dot2]=true)
or (j=dot2) then
//与结点dot2关连的点j
if (i<>j) then
{ tarrivew[i,j]=true;
tarrivew[j,i]=true}
重新计算一部分结点的sumdw[i,k],sumdwj[i,k](这里只重新计算因为边(dot1, dot2)加入到图中而发生变化的点,其中1≤k≤2);
根据第p个竞争力函数重新计算一部分由于边(dot1,dot2)加入到图中而发生变化点的power[i];
根据决策函数计算maxpowerid;
until (linecount=n-1 or 竞争步数>=最大的竞争步数)
根据矩阵arrivew和矩阵W求解最小生成树的路径和各目标的权值。
应用Pareto解集过滤器进行Pareto解集更新。
步骤2.2 本轮竞争阶段2:资源交换阶段
对求得的生成树调用edgeexchange操作进行边交换;
使用全局经验指导方式计算每个保存解的距离及保留函数值;
对共享函数值最小的解调用edgeexchange操作进行边交换;
}
步骤3 输出保存的所有Pareto解
子程序:edgeexchange操作
对生成树中的每条边(i,j), 假如剥夺该边资源的话更新相关顶点墩的但递闭包集;
对一个不同于i,j的顶点k
①若arrivew[i,k]=false且tarrivew[j,k]=true,即边(i,k)不在生成树上,且顶点对j和k能够到达(包括直接到达和传递到达),则将边(i,j)替换为边(i,k);
②若arrivew[j,k]=false且tarrivew[i,k]=true,即边(j,k)不在生成树上,且顶点对i和k能够到达(包括直接到达和传递到达),则将边(i,j)替换为边(j,k);
计算交换后各目标的值,使用Pareto解集过滤器比较新解与保存的最优解的占优情况,替换当前Pareto解集或添加新的Pareto解。
不难估算,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3n3)。
3 数值算例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采用Delphi 7.0在一台配置为Celeron(R) 2.4GHz的PC机上实现了该算法,并做了大量的数值测试。利用该算法求解文[5]中的5个顶点完全图,求得了其用枚举方法找到的全部12个Pareto最优解。下面给出其中的两个算例,随机生成顶点为9和20的完全图,权重矩阵在[1,100]服从均匀分布。
算例1 n=9,L=2,权值矩阵为对称矩阵故仅列出上三角部分。目标1的权值矩阵w1:
目标2的权值矩阵w2:
共求得28个Pareto非劣解,解的详情见表1。
算例2 n=20,L=2,权值矩阵限于篇幅不列出,共求得153个非劣解。其所求解集如图1所示。
通过测试发现,对于较小规模的问题,可以求出全部Pareto最优解,对于较大规模的问题,Pareto最优解分布比较稠密,而且形成了一个明显的Pareto前沿。
4 结束语
竞争决策算法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求解各类组合优化难题的新型寻优算法,其通用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在离散空间问题求解中,表现出其优越性。在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中,为了提高多目标优化问题Pareto解集的分布性以及多样性,计算Pareto解集中稀疏的解并在稀疏解附近进行领域搜索,整个算法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试验结果表明,算法不仅能找到数量较多的Pareto解,且形成明显的Pareto前沿。
参考文献
[1]Ahuja R K,Magnanti T L,Orlin J B.Network flows:theory,algorithms,and applications[M].Beijing: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05:510~536.
[2]Syslo M M,Deo N,Kowalik J S.Discreteoptimization algorithms[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3:370~373.
[3]Fernandez F R,Hinojosa M A,Puerto J.Multi-criteriaminimum cost spanning tree games[J].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8(2):399~408.
[4]Chen G L,etal.The multi-criteria minimum spanningtree problem based genetic algorithm[J].InformationSciences,2007,177(22):5050~5063.
[5]雷德明,严新平.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宁爱兵,马良.竞争决策算法及其在车辆路径问题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学报,2005,8(6):10~18.
[7]宁爱兵,马良.度约束最小生成树(DCMST)的竞争决策算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5,20(6):630~634.
[8]宁爱兵,马良,熊小华.竞争决策算法原理及其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30(4):369~373.
[9]熊小华,郭文夷,宁爱兵.具有偏好选择的多目标TSP竞争决策算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22(1):6~12.
目标生成 篇10
1.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
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有:(1)建立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别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应该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寻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3)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内驱动力。
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下同)Unit 5 Going shopping的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如下的方法:(1)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前一天,到各个商场、超市找出文本中所提及的商品,并了解其中的价格;(2)学生自主阅读“Reading”,要求他们划出自己的不懂之处,运用同桌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3)教师设置问答题:①“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hop?”②Whats the price of the thing?③Your friend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you want to give her a present,what do you want to buy?④Can you speak in English with shopper?(4)要求全班同学都能够完成前两个问题,另两个问题建议学生进行合作探究;(5)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购物的情景。
2.注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英语的交际性功能。
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2)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合作探究;(3)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所得失;(4)运用多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发展和创新。
例如,笔者在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根据“Reading”的要求,设计一段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思路思考:(1)What happened in your life?(2)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3)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①学生阅读“What should I do?”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②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即写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和难题;③Can you give your classmates self or your classmates some suggestions?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3.关注学生情感和审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英语要求学生在内化生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自身的学习思维,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对此,笔者以为,在关注学生情感和审美的基础上,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教材的理解、感悟。这样,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增强英语学习思维和语感;另一方面,能够让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和创新等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崔刚.谈谈英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第6期
3.李长玉.不断引发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目标生成 篇11
1.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 实施“分层施教”
笔者以为,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 实施“分层施教”,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 实施“分层施教”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主要有: (1) 建立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别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2)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师应该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探寻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 (3) 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增强他们学习内驱动力。
例如, 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 (下同) Unit5 Going shopping的教学中, 笔者就运用了如下的方法: (1)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前一天, 到各个商场、超市找出文本中所提及的商品, 并了解其中的价格; (2) 学生自主阅读“Reading”, 要求他们划出自己的不懂之处, 运用同桌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 (3) 教师设置问答题: (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hop?” (2) What’s the price o the thing? (3) Your friend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you want to give her a present,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4) Can you speak in English with shopper? (4) 要求全班同学都能够完成前两个问题, 另两个问题建议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购物的情景。
2. 注重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笔者以为, 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一方面, 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能够发挥英语的交际性功能。
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2)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鼓励他们进行合作探究; (3) 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有所得失; (4) 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发展和创新。
例如, 笔者在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根据“Reading”的要求, 设计一段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件, 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思路思考: (1) What happened in your life? (2) 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 (3) 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学生阅读“What should I do?”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2) 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即写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和难题; (3) Can you give your classmates self or your classmates some suggestions?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3. 关注学生情感和审美, 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英语要求学生在内化生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地运用自身的学习思维, 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对此, 笔者以为, 在关注学生情感和审美的基础上, 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文本内容, 帮助学生提高对教材的理解、感悟。这样, 一方面, 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学习意识, 增强英语学习思维和语感;另一方面, 能够让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和创新等精神,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促进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 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方面,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另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优化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2].崔刚.谈谈英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