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模式

2024-07-25

英语思维模式(精选12篇)

英语思维模式 篇1

一、什么是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

思维品质, 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我们学习一门知识、做一件事情的效率。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我们学好英语的前提。所谓的英语思维品质与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有关, 即我们在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并通过科学训练强化这种转换意识,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 多数人可以做得到。[1]

英语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以及语法现象上。这些特定的单词、句法以及语法现象蕴含着英语思维模式。如果在英语学习中, 通过注意这些与汉语表达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建构英语思维模式, 并使这种思维模式内化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机制, 指导我们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思想, 那么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会大为提高。

二、培养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准确、更地道。所谓的“中式英语”其实是中式思维的产物, 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那些特定的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和句义以及语法现象所导致的结果。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可以使英语学习者在掌握少量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的情况下就能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思维模式具体体现在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 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互换关系。因此, 如果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式, 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条可以自由来去的语言桥梁, 并意味着学习英语进入了低耗高效、事半功倍的快车道。

三、制约高中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按理说, 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 他们应该具备了较好的英语思维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高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方面的原因

笔者是一名中学英语教研员, 经常深入学校听课。通过与英语教师接触发现, 尽管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能够用英语组织教学, 他们都能够尽力做到“Speak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speak Chinese whenever necessary”。然而, 除了少数口语特别优秀的教师之外, 多数教师的英语口语仍停留在“Chinglish”的层面上, 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为普遍。对此有的教师还振振有辞地说“在英语课堂上说Chinglish总比满堂课说汉语要好”。殊不知, 学生长期在“Chinglish”的“熏陶”之下, 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可想而知, 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 客观方面的原因

原汁原味、短小精悍的英语文章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最佳材料 (如New Concept English) 。高中英语教材尽管有不少优点, 但是充其量只是一套起“扫盲”作用的英语教科书。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 里面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数为改写过、长而枯燥乏味的文章, 几乎没有原汁原味、语言地道、文笔隽永、异国文化浓郁、思想深刻、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材的“硬伤”。而这一“硬伤”严重地制约了高中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起了负面作用。尽管高考英语设有“书面表达”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多年的英语高考没有英语口试 (英语口试仅仅局限在报考外语专业和涉外专业的考生) 。由于高考是根重要的“指挥棒”, 对高中英语教学有导向作用, 高考不考口试, 教师和学生就不可能足够重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品质的训练。据报道, 前段时间, 某个好几年前就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省宣布从2014年起, 所有的考生都不需要考英语听力, 理由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高考备考负担和压力。这一决定一定会令不少人欢呼雀跃, 也定会令一些外语教育的有识之士大摇其头, 扼腕叹息。高考英语的赋分和语文、数学的分值一样, 可见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但是这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听力测试, 没有口试, 或者像某些自主命题的省那样, 堂而皇之地声称“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备考负担”干脆把听力考试取消, 这种走回头路的行为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语言的功能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认知 (思维) 的工具;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听说读写) 、培养能力 (知识+技能) 和培养素质 (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 。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的期中、期末考试, 甚至连我们的“国考” (高考) 都没有了听力和口语测试, 平时的听力和口语训练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读写”这两项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的训练手段未免显得过于单一。

3. 主观方面的原因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的。我们常听到不少师生抱怨缺少“语言环境”, 其实说的是一个语言“体验性”的问题。所谓的“有语言环境”是指给学习者自己要学习的语言找到一个体验的机会。但是在没有环境的条件下,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主观努力, 人为地创造一些体验的场景, 包括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取得同“有环境”条件下的英语学习一样好的效果, 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有些年轻人有出国的机会, 在一个English-speaking Country待了几年, 但是回国后他们的口笔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多大改观。可见通过创造“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 建构科学的英语思维模式关键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途径

1.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

英语学科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上。鉴于这个特点, 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高低十分关键, 因为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学生起着具体可见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在语言学习方面率先垂范, 平时多看原汁原味的各种读物。例如, “网易公开课”就是英语教师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很好渠道。“网易公开课”汇集了世界著名大学顶级教授各个专题的讲座, 博大精深, 既能提高教师的英语思维品质, 又能开拓眼界。

2. 明确汉语与英语的思维差别

尽管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是由于他们日常交流思想使用的是母语, 使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受到了母语的干扰。在表达英语时受到的母语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之为“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学习外语时用母语思考并逐字翻译,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 虽然这种现象很正常且合理, 但是它会让我们说的英语听起来不地道, 甚至别扭。例如, “我很怕蚊子”是汉语常见的说法, 在英语中afraid是指真正的惧怕, 所以不能说“I am afraid of mosquitoes”, 那会让人误以为有只200磅的蚊子要攻击你!这句话只要写成“I hate mosquitoes”或“I find mosquitoes annoying”就可以了。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建构有效的英语思维模式, 教师有必要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明确汉语、英语在表达思想时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别。概括说来, 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中文比较直观, 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 Have you been educated? (你念过书没有?)

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英语表达为Have you gone to school?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来表达, 在文字上都比中文更加贴近“受教育”这一本质, 而中文的“读书”显得表象化、直观。

又如, Help me up.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 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句话的情境是说话者的脚扭伤了, 需要别人帮忙搀扶起来。汉语的“站”很直观, 不管你是不是因为扭伤想站起来, 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 都是“站”。但是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说话人是想验证自己的伤势, 脚能否支撑身体的重量, 和一般的“站起来 (stand up) ”是不同的, 所以用“bear weight (承受重量) ”, 意思更加明确, 符合本质。

(2) 汉语主观性强, 英语客观性强。汉语的主观性体现在人与人时会加进去一些个人的判断, 而英语对话中一般只会谈个人的感受。例如, 我们对别人的感谢的回应是“别客气”, 潜台词就是这事是我应该做的, 你的感谢是一种客套。而英文则说“You’re welcome!”或“My pleasure.”, 只谈自己的感受或意愿。

(3) 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 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 先整体, 后局部, 先次要, 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 先局部, 后整体, 先主要, 后次要。

例如, I was invited to attend Tom’s birthday party last Saturday. (上周六, 我被邀请参加汤姆的生日聚会。)

(4)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汉语则相对松散。英语除了祈使句之外, 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分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 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 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 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例如, You have to resort to the violence? (非打不可?)

One minute he’s all over me, and the next he’s pushing me away. (刚刚还甜言蜜语, 一会儿就对我置之不理了。)

以上两个例句的汉语都没有主语, 第二个例句的英语用了并列连词“and”, 句子结构显得完整, 逻辑严密。

3. 鼓励学生建立词汇网络, 为提高英语思维品质提供语料支撑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我们所习得的词汇在大脑中并不是孤立的, 其相互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主要特征是发散型的网络结构, 所以称为“词汇网络”。一个人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好坏与他的“词汇网络”是否发达密切相关。例如给学生一个词“earthquake (地震) ”, 让他们写出联想到的单词, 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frightening、scream、escape、wound、blood、death、rescue、ambulance、hospital、food这些单词。这些词汇有以下特点: (1) 都是由“earthquake”这个词激发出来的, 一个词可以激发出无数与之相关的词; (2) 词与词之间在词义上互相关联, 有的密切, 有的疏远; (3) 这些词有名词, 也有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的是描述人, 有的是说东西, 有的是叙述行为。

有的学生把自己英语表达能力较弱归因为自己的词汇量不大。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是理由却站不住脚。有的人词汇量虽然不小, 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弱, 其中的原因是他所掌握的词汇基本上是“死”的词汇, 词与词之间没有形成支撑英语思维品质的强劲和灵动的“词汇网络”。在进行词汇学习时, 不但要学习单个的词汇, 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 通过发散性思维, 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 提高词汇之间的关联强度, 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 提高词汇提取的速度, 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对词汇进行深加工。

4. 增强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和学习他国文化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做到能够尊重他国文化,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思维品质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 没有跨文化意识的人是不具备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引导得力, 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语言学习的持久动力,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5. 创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语言环境”

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我们都有一个不愿意走出来的“舒适区 (Comfort zone) ”。但是, 如果我们越是愿意脱离这样的区域, 我们就越容易成功。[2]在英语学习中, 脱离不了“舒适区”, 语言的环境难以建立。对于有些中国人而言, 大声说英语, 尤其是与其他中国人用英语交谈, 会破坏他们的“舒适区”。然而那些英语口语优秀的学生却很有毅力, 他们在课堂上经常把握住各种说英语的机会, 有时甚至对自己、对同学很“苛刻”, 拒绝说母语, 强迫自己脱离说母语的“舒适区”。刚开始他们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但是随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日渐提高, 随着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改善, 他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终于能够在英语学习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王乐平.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Knapp M, Knapp G.Speak like a N tive——Easy Steps to Becoming a Fluent English Speaker[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 2011.

英语思维模式 篇2

一、引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3)中明确规定:“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课型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着词汇、短语、句型、文本字面意义和翻译的语言识别层面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只要求接受和消化知识,不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思辨、质疑、表达能力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得不到锻炼,远离阅读的终极目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在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意图构建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并以一个教学实例,分析和讨论该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及内涵

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是借助阅读文本,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阅读课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用语言想象,养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在语言交际中让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思维质量,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笔者拟构建“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发展思维”的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

首先,以问题促进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以英语阅读文本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的问题,采取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发展思维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挑战彼此、挑战教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以活动促进体验。阅读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和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身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思维和语言不能脱离身体的经验而存在,阅读是用语言进行思维,使用语言的阅读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学习恢复了“学习”的原始性质(黄远振,2012)。

再次,以体验促进思维。英语阅读应将思维训练融合于课堂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从作品视域关注作品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概括;从作者视域思考作品的故事和情节,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评论和解释;从读者视域思考阅读文本,提出个人观点或见解,进行创意表达。这种体验式学习,注重学思结合,突出积极思维,有助于训练学习者思维方法,培育创新思维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三、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操作实践

本节以人教版高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阐述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1.教学目标

本文属于叙述文体裁,文章描述1976年凌晨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在语言方面,本课文本共有452词数,生词(书后词汇表中的)37个。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复杂的数字,出现许多定语从句,篇幅较长,并且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对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段落清晰,脉络清楚,便于学生掌握其主旨大意。根据文本特点,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Identify and use some content-related words to retell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e.g.burst,ruin,injure,destroy,shock,rescue,trap,bury,suffering,extreme,shelter,etc.(2)Find topic sentences to produce the summary of the reading passage.(3)Talk about the writing style and paraphrase the title and some sentences.(4)Know how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help others in thedisaster.2.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问题导学

在整体理解环节,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readin lines),同时进行逻辑性思维。教师把课文分成signs,damage,rescue work三个部分,设计与文本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相关的问题,学生读后概括文章大意、梳理文本结构。

Q1: What were the strange things happen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

Q2: What damage did the earthquake cause?

Q3: What did soldiers and workers do in the rescue?

在这三个问题引导下,学生阅读课文,整体理解文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能够列举地震前一系列反常现象(如village wells,animals,water pipes),寻找地震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破坏的信息(如buildings,animals,people),归纳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如dig out,bury,build shelter)。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一些细节信息转换成structure map,在黑板上勾勒一个思维结构导图(见下图),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活动体验

理解文本大意之后,引导学生解读语言内涵(read between lines),通过语言把握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与语言表达的技巧相关,要求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关注文本字里行间的意思。

Q4:What does the sentence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imply?

Q5:What does the sentence “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mean?

Q6: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结合语境讲解课文。通过解释Usually,night time is the time to sleep,and night should be quiet and safe.But that night everything was different.The writer used it as a title to show how terrible and how unusual that night was.Also it could draw readers’ attention.理解文章的标题;通过分析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绝望无助,理解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通过理解救援工作的内容,导出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的复苏迹象。

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技巧。强调表达效果,如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拟人化修辞手段,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等。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环节:发展思维

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关注文本的言外之意(read beyond lines)。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结构图、关键词复述课文,模仿使用语言。然后,教师提供图片和视频,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Q7: How does the author create the mood in the text?

Q8: What to do or not to do when suddenly an earthquake hits in school?

Q9: How will you help the people in the disaster-stricken areas suppose you are a volunteer?

学生需要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才能回答这三个问题。针对问题7,学生根据The mood is serious and a bit sad,but not hopeless.And it is created by giving a lot of details.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情绪;针对问题8,学生联系自己亲身经历,在独立思考后形成以下观点:Crouch and cover the head with school bags,protecting head and neck.Take cover in the corner of the classroom or under the desk.Wait until the quake is over.Never jump from buildings in panic.Don’t panic.Don’t rush out of the classroom until the floor stops shaking.等。针对问题9,组织相关话题的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表个人观点,如We can be a volunteer teacher for the children.Donate money or supplies such as medicines.We can even pay a visit to them to make them know they are not alone.Invite the children to my family and give them my love and care to help them go through the disaster.3.设计意图

三个环节都围绕“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发展思维”的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开展,这三个环节层次推进、逐步递进、不断深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思维。

在问题导学环节,提出三个认知性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整体理解课文。为达到readin lines的目标,本节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列举地震前自然界的所反映的迹象、寻找地震造成破坏的信息、归纳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主要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转换文本信息的形态,把静态的书面文字转变为直观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梳理结构,把关键信息在思维导图中凸显出来,帮助他们进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以整体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思。

在活动体验环节,着重诱发学生read between lines,使之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本,进行判断推理、求同辨异的思维。通过重点解释某些句子、解读课文的标题的、分析文本的内涵;通过揭示语言表达技巧,发现作者未言说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本环节组织了依托问题的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知识与身体的互动,知识与情感的互动,产生积极想情感体验。因为,体验是学习者自身目的、个体情感和已有经验的融合,是激发好奇心、营造学习情境、增强创造力和促进学习者成长的动力源(杜威,2004)。在发展思维环节,目的是引发学生read beyond lines,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让学生提出个人观点或见解,进行创意表达。本环节设计两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在模仿中进行创新。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次,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看法,抒发个人情感,这种个人化理解是语言产出,有助于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梁美珍,2012)。设计的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点,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高瑞,2011)。教师应遵循教育生活化原则,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并非是线性的活动,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环节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每个环节应根据其教学特点各有侧重(梁茜,2012)。

四、小结

“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发展思维”的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将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问题、活动、思维”的学习方式,以问题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其思维结构为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同时,提高其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在阅读课中引入思维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判断的思维,促进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与作者的观点交流,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挑战已有的思维方式、接受新思想、感受不同的情绪,培养一些批判性思维技能;通过不同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以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多的活动体验机会,变被动的阅读为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质量(黄远振,201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黄远振:《中学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理念与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4]高瑞:《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年第11期。

[5]汪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1期。

[6]梁美珍.:《高中英语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及设计方法》,《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7]梁茜:《思维训练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英语思维模式 篇3

一、基于英语思维模式下的写作现状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6,以下简称《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图画、提纲、信函、短文等情景写一篇15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并提出了写作技能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适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5]同时,《说明》提供了五个等次的参考范文及其得分、失分原因分析。

思维模式是实现语篇交际的前提和保证。笔者认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书写工整美观向正确表达过渡;从简单的表达向运用较为复杂的句法结构和词汇过渡;从运用教材词汇短语向尝试运用课外阅读中习得的个性化词句语料过渡;从使用必要的句式结构、衔接手段向具有真实内容表达的语篇连贯性过渡。在此过程中,实现语篇连贯性应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语篇连贯性取决于发话者与受话者的互动过程,“但是,在语篇的信息连贯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发话者,因为处于交际过程中的发话者需要不断地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以便合理地编排信息,从而在保证语篇以连贯的方式向前发展的同时,还要使受话者在构建命题的连贯关系时能以较小的认知努力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6]也就是说,语篇连贯性的实质就是既要保证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内容,又要有利于读者经济有效地解读。因此,中学生英语写作应该遵循英美民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充分实现语篇交际功能。

欠缺英语思维模式制约了学生英语写作的交际效果。从调查分析看出,失分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薄弱;其二,缺乏英语文化意识,尤其是缺乏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写作活动综合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6)。[7]学生缺乏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只能在汉语思维模式影响下写作,降低了英语语篇交际的效果。

二、遵循英语思维模式的语篇建构教学设计策略

笔者以2015年江苏省高考英语科写作任务素材为例,尝试将英语思维模式融入到写作教学活动中,从语篇层级角度探究英语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语篇建构与延展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逐步渗透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

Step 1.阅读导入→解读语篇材料 衔接读写

1.写作任务简介

阅读输入:阅读一则文字及图表(2015年江苏省高考英语科写作前的阅读材料),并按照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50词左右的文章。

写作内容:(1)用约30个单词概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结合阅读材料信息,简要分析导致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3)根据你的分析,从社会规范(rules and regulations)和个人行为两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写作要求:(1)写作过程中不能直接引用原文原句;(2)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3)不必写标题。

评分标准:内容完整,语言规范,语篇连贯,词数适当。

2.写前阅读指导

(1)明确语篇体裁。引导学生略读语篇,讨论并识别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分析包括四个方面:词汇语法分析(语域分析)、语篇结构分析(提供语篇结构模式)、语篇体裁的结构解释(揭示交际目的)、语用分析(对语篇中的跨文化人类因素的分析)。[8]

(2)分析语篇题材。引导学生寻读语篇,解读话题信息。该语篇针对目前的交通现状与问题,通篇叙、议结合,兼有客观事实、数据的说明。解读话题信息的目的在于输入话题信息、丰富话题表达、强化思维张力。

(3)提取语篇脉络。提取语篇脉络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核心话题。语篇的核心话题与语篇的主干结构、主题句密切相关。将阅读语篇的核心话题和写作任务结合起来,就会获得写作的主题,解读语篇脉络归纳核心话题是明确写作主题的前提。

写前阅读指导的目的在于衔接读、写活动任务。在此环节,不仅要使学生明晰写作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评分标准,还要使学生做好读、写的衔接准备。阅读过程不但提供学生写作相关的话题、符合一定语言形式的话题词汇、句法结构、篇章组织方法,还能激活学生的话题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将话题与写作任务衔接起来,确定写作的主题并思考如何安排写作任务的内容、结构等。

Step 2.整体建构→组织线性话题 分清主次

整体构建英语语篇的线性思维框架需要激活写作任务相关的语篇图式。一方面,通过话题词汇构建纵向线性话题链,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等内容图式;另一方面,解读英语篇章结构知识,导入符合英语思维模式的篇章形式图式。

1.激活写作的内容图式

(1)集体讨论。根据写作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提炼写作的中心话题,即:traffic issues。再以“大脑风暴”等活动形式激活学生关于中心话题的语义范畴,初步呈现符合线性思维的上义词、下义词。设问如下:

Have you ever suffered from traffic problem?

What are the major problems about traffic issue?

What is the theme of your piece of writing?

What are the factors of the traffic problems?

(2)分组讨论。教师提供空白框架图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一个中心话题词和三个以上的次级话题词。中心话题词与次级话题词之间形成纵向线性语义关系,次级话题词之间形成横向线性并列语义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框架图表,将各组的框架图表汇总后再集中讨论完善,形成4个左右的围绕中心话题的线性框架图表。

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的意图在于激活写作话题的内容图式,构建话题的纵向线性思维结构,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提炼讨论结果,获得多个纵向话题结构,有利于开阔学生话题内容,实现不同学生小组根据同一话题写作任务进行多样化表达的目的。

2.解读英语语篇结构的形式图式

语篇的形式图式有助于解读语篇的结构知识。英语思维模式对语篇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段落往往先陈述中心思想,然后具体说明;篇章结构与段落一样体现线性思维。常见的语篇形式图式是:主体段/句—支持段/句—结尾段/句。

再认阅读材料的语篇结构。引导学生再读阅读材料,总结英语语篇的一般结构,获得初步体验。然后,教师呈现并解读英语段落、篇章结构的典型模式对照图,强化英语思维模式与篇章形式图式的关系(见图1)。

通过对比英语段落、篇章结构的形式图式,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线性思维与篇章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认知英语篇章结构的典型模式,强化段落结构即篇章结构的意识。

Step 3.首段明义→点题直截了当 引发下文

首段既具有段落的一般结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作用。首段的结构具有段落结构的一般特征,即通常首句点题,然后围绕核心话题展开支持性的系列分论点,结尾句回应核心话题并总结上文,同时引发下文。

1.讨论首段功能。首段独特的功能体现在对整个文章的统摄作用。首段对整个文章的统摄作用体现在首段需要明示整个文章的中心话题与写作的目的,通过中心话题与分话题的线性发展关系统领整个文章。

2.辨析主题句作用。教师呈现学生既往阅读过的且符合英语线性思维的语篇,通过对比、再认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主题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主题句在节段内纵向线性延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题句一般在节段内的什么位置、主题句本身的信息构成、主题句对节段内的支持性延展信息的影响和制约。

3.讨论结尾句功能。每个节段由主题句、支持性信息、结尾句组成。结尾句应该和主题句相呼应,同时总结整个节段文意并引发下文,这样就形成了节段内纵向线性发展的语篇结构。

4.组织呈现首段语篇。语篇首段应该明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观点。在首段明示的主题制约下,其他所有节段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义关系展开论述,整篇文章按照线性思维延展下去。

Step 4.段际连贯→演绎横向话题 语义关联

段际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横向话题及其语义关联实现。蔡基刚总结了英语篇章段际连贯的四种思维方式:上一节段的末句与下一节段的首句的句意关联,各节段主题句思想的关联,依靠全文中心思想来串联,依靠过渡段的承接或转折。[10]任何一种段际连贯的思维方式通常也伴随着路标式的连接手段,体现出英语显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是高中英语写作的段际联系训练关注的重点。

另一方面,恰当的思维方式取决于篇章核心话题与节段分话题形成的话题链。话题链的语义关系具有篇章构建功能。话题链的发展保证了语义的延续,“篇章中话题的语义不仅可以全部延续,即横向发展,还可以部分延续,即纵向发展”。[11]话题在纵向语义关系上构成不同层次的话题链:上位/下位话题、集体/个体话题、整体/部分话题、领属/所属话题。根据话题线性发展的地位,曹逢甫把话题分为一级话题、二级话题和三级话题等,话题辖域逐次变小。通过构建话题链及相关的主题句,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连贯的语篇话题线性结构。

Step 5.段内延展→体现逻辑语义 有序延展

段内延展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Hoey将一组小句与另一组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即句际关系)归纳为三种: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假设—真实(hypothetical-real)和一般—个别(general-particular)。[12]其中,“问题—解决”指一组小句提出问题,后面的小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假设—真实”指前一组小句是假设部分,陈述别人己经说过的观点或情况,后面的小句是真实部分,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即支持或否定假设部分提出的观点或情况;“一般—个别”指一组小句陈述一般的或概括性的内容,后面的小句提供具体的例证或细节内容。以逻辑语义为前提的段落延展方式具体表现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或例证法、定义法、分类法、因果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与对比法等。[13]段内逻辑语义延展过程往往伴随着路标式的连接手段,体现出英语显性的思维方式。以写作任务的Body部分为例,活动设计如下:

1.选择恰当的逻辑语义关系。段内延展的逻辑语义关系要与写作任务极其可能的内容相一致。教师首先呈现并解读英语逻辑语义的各种关系,结合写作任务的特点引导学生确定相应的主题句,根据主题句对照并选择恰当的指导段内延展的逻辑语义关系,分析主题句包含的话题及控制信息,构建受制于控制信息的次级话题链,按照选定的逻辑语义关系,组织支持性的系列分论点及语言材料。设置以下问题:

What are the smaller topics youd like to mention after the topic sentence?

How would you develop the supporting materials after each smaller topic?

What is the logic-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sentence and each smaller supporting topic: problem-solution, hypothetical-real or general-particular?

问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强调写作任务要求决定着主题句的表达,而主题句的延展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在恰当的逻辑语义关系影响下,主题句的话题及其控制信息在支持性的分话题和相关语言材料中得以实现。

2.构建符合逻辑语义关系的节段语篇

讨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写作任务要求的节段主题句:Quite a few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traffic problem.这样的主题句属于一般的或概括性信息。其中,the traffic problem 是话题,quite a few factors是控制信息。这样的主题句需要支持性的具体例证或细节性信息。因此,主题句与分话题及延展性语言材料形成一般-个别型的逻辑语义关系。

Step 6.末段总结→引发认同思考 呼应主题

结尾段应该体现英语篇章客观性思维。英语语篇的结尾很少明确地给出主观的结论,而是通过语篇中的事实和数据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1.讨论末段功能

讨论末段功能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前文已经论述了什么,知道多少篇章话题相关的客观事实和数据,主观性表达方式还是客观性表达方式更使读者信服。

What have you talked about in the beginning and the body paragraphs?

What facts and statistics related to the topic have you learned about?

Which is the better way of persuading people: the subjective or the objective?

2.练习与呈现

结尾段练习与呈现环节主要关注以下方面:结尾段的延展是否符合节段延展的一般思维方式,是否能够呼应篇章的话题,是否体现话题相关的事实或数据,是否以客观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同时,关注写作任务的具体内容要求。

目的在于揭示末段既要体现语篇节段典型的线性思维模式,又要能够体现末段的特殊功能。末段的特殊功能在于概括语篇内容、呼应篇章主题,以相对客观的表达方式以及事实、数据等增强语篇的说服力。在呈现环节,整体呈现写作的首段、中间阶段以及末段,师生从整体上重点检查语篇是否遵循英语思维模式。同时关注学生习作中的语法错误、优化和多样化表达等问题。

思维模式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探究英语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写作策略,还需要深入探究英语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语篇建构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比分析汉语思维模式与英语思维模式对语篇建构的差异,通过阅读典型英语语篇体验与归纳英语语篇结构的一般特征。

参考文献:

[1][1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3,6.

[2]陈新夏,郑维川等.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504.

[3]王扬.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4]Kaplan, R.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

[5]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56.

[6]苗兴伟.语篇的信息连贯[J].外语教学,2003(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8]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9]李松涛.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2).

[10]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9-105.

[11]吴碧宇,王建国.英语篇章的话题系统[J].外语学刊,2012(2).

[12]Hoey, M.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3:178.

[13]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1.

(李福庆,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225009)

英语思维模式 篇4

在小学及中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却很难表达出地道的英语。不管是在英语口语表达还是在英语写作中, 中国学生往往使用大量“中式英语”, 看似没有语法错误, 但却很难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明白其所表达的意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问题, 在于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往往运用汉语思维模式来组织英语语言或者在用英语表达观点时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 受到思维的影响和支配。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学习英语这种第二语言, 十分有必要去了解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并找到一些训练技巧或者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另外一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弱, 尤其英语学科对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很困难。另外, 高职院校英语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学科定位与传统的英语语言专业不同。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 偏重讲解,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旧广泛使用。许多高职院校往往被删减、忽视文学、文化课程, 或者在专业建设上甚至照搬照抄、压缩本科教育的模式, 根本不会因材施教。英语专业的实际锻炼需要院校积极创造机会, 创建学校与企业或者行业协会的对接平台。如何使学生减少汉语思维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及训练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学习就成了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学习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从英汉思维的差异性入手, 提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途径。

二、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性

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 通常从人的角度来观察周围客观世界。所以汉语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 口语和书面语一般缺乏逻辑, 是一种综合性语言。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文化, 英语最初就与自然科学联系, 结构严密, 逻辑性强, 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她兴奋,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英语的正确表达应是:She is so excited that she cannot say anything。很多学生因为汉语思维的影响不使用因果关联词so…… that……而造出如下的句子:She is excited。She cannot say anything。2、汉语是金字塔形语言, 而英语是倒金字塔语言。汉语讲究层层递进, 先说次要的再说重要的, 先渲染叙述的主题, 之后才画龙点睛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而英语则开门见山, 先突出重点, 再说渲染铺垫的次要内容。举例如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他在教室门口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老师。正确表达应为:He met the teacher he admired at the classroom in a sunny afternoon。而受汉语思维影响, 很多学生的表达则成了:In a sunny afternoon at the classroom he met the girl he liked。3、汉语是归纳性语言, 英语则是分析性语言。使用汉语表达时, 通常从整体到部分, 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而使用英语表述时, 通常从部分到整体, 并没有按照事物的时间发展顺序。举例如下:我们收拾完东西再去洗澡。正确且地道的英语表达应为:We will take a shower after we do the housework。而受汉语思维的影响, 很多学生的表达却是:We will do the housework then take a shower。

三、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思维的途径

1、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第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需要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路, 把教学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 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实现课堂结构立体化。可采用超文本形式进行教案编写, 使用超链接将文字、图像、语音、动画等多种形式, 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把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做出完整的展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举一反三的“练习题”果断摒弃“题海战术”。教师还可以融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对话,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加学生体验。开发和使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工具, 教师学会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扩展教学空间。教师应加以引导和创设, 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堂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锻炼英语表达的“教室”。不同的外部环境, 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第四、教学评价的立体化。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工作。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创建“制作学习档案袋”、填写“学习日记的撰写”、“自我学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阶段测试”等。

2、加强英语思维模式培养, 减少汉语负迁移影响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 让学生在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语言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能够逐渐认识到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并尝试使用英语思维来完成英语表达。当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汉语思维影响时, 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告诉他们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 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和反馈中培养英语语言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大量模仿原汁原味英语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模仿材料应尽量选取一些有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料, 比如说电影片断、新闻采访或者名人演讲等。学生首先阅读或观看模仿材料, 认真体会英语思维模式对英语表达的影响, 然后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进行评价, 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达。在这种模仿活动中,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组并织语言。

4、扩大学生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语和英语思维模式的迥异。本土文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 而他们却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得领会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多给学生们讲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例如讲一些西方宗教故事, 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比较, 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杨眉.从英汉语言差异看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01) .

英语思维模式 篇5

英汉思维模式及表意形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表达上的错误.究其原因,这种错误主要源于英汉思维模式和表意形式的`差异.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如不恰当的词汇、不合理的篇章结构及误用的英语语法,其实都与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在英语中的不当延用有关.在通过比较英汉思维模式及表意形式的一些差别,来进一步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的根源并探讨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并多做摘抄仿写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能力以及课堂活动中多开展英汉对比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地道英语表达意识等策略.

作 者:樊英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北方经贸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3)分类号:G642关键词:英语思维模式 形合 意合 英语写作

英语思维模式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教学 教学效率

一、“互联网+”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是在创新2.0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强调互联网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中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业态,不断提升经济生产效率,最终扩大经济生产总量。

二、“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主要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位教师通过课堂向多名学生进行说教式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课堂相对比较封闭,授课内容囿于课本限制,内容缺乏新颖性等特征,课堂讲授知识面狭窄,整体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状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课堂开放性差,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教师能够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有限,学生也难以接受并消化大量的课堂知识。在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只能兼顾大多数学生,以笔者为例,所教的几个本科班级中,大部分班级人数都要达到70人以上,实际授课中很难做到全面兼顾,也只能够兼顾大部分学生,对于剩余的少数,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课堂时间的新知识点满足不了需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不完课堂上的新知识,课堂效率达不到理想效果。同时,现在上课期间“低头族”不断增多,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不能按时出勤,更加导致了上课效率的下降。根据笔者目前所在任教学校的教学安排,大学英语每周两个课时,教师每周为学生授课90分钟,课时以外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有效英语学习交流。众所周知,学习英语,语境很重要,按照现行高校英语教学方式,很难营造一个持续稳定的英语语境,所以,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已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已远远满足不了求知的渴望。

如果我们把高校英语教学这一过程视为一种经济生产,教师花费时间备课、授课,学生花费精力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经济生产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以及使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单词的量,使用语法的熟练程度,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翻译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上)就是产生的经济结果。在高校英语教学这个经济生产过程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授课、为多少学生授课,学生接受何种方式的授课、选择哪种方式的学习,就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配置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影响着经济生产的效率,也就是学生在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媒介的授课方式,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进一步优化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资源配置,扩大高校英语教育这一生产过程的经济总量,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效益。

三、“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的构建

笔者在河南大学任教的几个班级分别建立了微信群,通过微信群这个平台,学生经常进行英语交流,笔者也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口语交流、发音等方面进行纠正,这既方便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在教学中通过网络平台最大化教学效果的做法,笔者认为构架“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要向多元化发展。现行的高校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为多少个学生同时上课,这些学生学的就是共性的知识,但是,现实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同时被一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全部学完,如果把老师的授课看成资源的话,那么这种资源可能得不到完全的利用,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浪费。但是,通过互联网的介入,可以实现高校英语教学从批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目前,大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我们很多人都遇见过这种情况,某次网络购物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搜索引擎上会经常出现相关产品的广告推送,这就是大数据在广告中的应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推送。构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的模式,就是实现教师利用课堂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再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这样将能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教育,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二要强调便捷化应用。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学习英语需要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只有通过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学生才能熟悉地掌握所学的内容。但是,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以外时间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反复练习,即使有学生愿意练习,也不可能每天书包里都带着英语课本以及课堂笔记,所以,让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的空间就十分必要,互联网恰恰为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提供了契机,现在MOOC、Ted、Coursera、翻转课堂等的日臻完善,已经为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6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大陆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已达到9.05亿户。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已经基本实现每人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终端在学生之中也已经随处可见,学生手中的移动终端已经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同时,互联网上的各种教学软件、英语学习软件也在不断增多,还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只要将这些软件、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开展“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可以由教师主导,在上课期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相关知识点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达到反复记忆、反复练习的目的。

nlc202309032240

三要强调开放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任何语言都不能仅靠死记硬背。如果脱离了其本土文化,即使死记硬背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把英语学习放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下,将事半功倍。从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来看,教师授课时也注重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受限于老师对相关文化的认知,而且,靠课堂时间也很难将相关的文化背景讲清楚。通过互联网这个“民主”、“开放”、“参与”性的平台,可以为学生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河南大学与美国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孔子学院联合举办了AK论坛,通过网络视频,中美两国学生可以实现“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引入更多的英语学习元素。同时,借用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聆听一些专家名师的授课,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推行网络公开课,这些开放性的课堂将会为高校英语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现在全国高校师资力量整体分布不均,一些名牌大学名师云集、群英荟萃,但是另一些普通高校缺乏名师、专家,在过去学生想要听取专家的讲课非常困难,而现在通过网络视频将能很轻松地实现,这种增强开放性的课堂不但更加有利于发挥名师资源的优势,也为高校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多种可能。

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各种资源,联系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构建一个多元化发展、便捷化应用、开放性强的“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系统,将会为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添砖加瓦,提升整体效率,扩大高校英语教学这一经济生产过程的经济总量。

四、“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构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能为现代高校英语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但是,“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间有很多弯路,如果不注意避免,并不能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是一种思维模式,前文所谓的“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教学资源转移到互联网上,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公共外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网络学习,并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测试,但是系统的学习内容、测试内容对所有学生一致,这种将学习资源放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化处理,并不能称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构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增强网络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问题,针对其学习程度,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时,再次为其推荐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将能很快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所以说,“互联网+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思维,就是利用以互联网为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高校英语教学深度结合,把高校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形式与内容并重,毋庸置疑,“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形式上是新颖的,技术上是先进的,这是科技反作用于教育的结果。但是,新颖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技术只是教育的实现途径,内容才是核心。从目前的“互联网+”情况来看,现有一些行业高喊“互联网+”的口号,但是所行之事却与“互联网+”没有太多关联,成了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口号喊的虽响,成效却并不明显。在构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撑,学习内容仍然与时代脱节、实用性不强,学生即使通过“互联网+”学会了这些内容,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增强,这样一来,所谓的“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也只变成一个噱头而已,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并不会以“互联网+”这个口号得到大幅提升。

最后,“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带有完整的系统性,前文谈到,利用“互联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使劲学习,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长期的碎片化学习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导致学生思维不全面。所以,在构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时,虽然强调了碎片化学习,但是要注意碎片化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将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既要做到长而不冗,又要短而全面,用一个个小的完整的系统组建成大的完成的“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培养人的目的。

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互联网+”为传统行业带来了腾飞的希望,高校英语教学也不应故步自封,应借助“互联网+”这个东风,实现自我的腾飞,通过一系列创新改革,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寻找一个更高加高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媛.外语教育技术学初建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的机遇与挑战——2013第十届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J].外语电化教学.2014[(1):76-80.

[2] 陈坚林.计算机教学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基于大学英语改革的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论文.2010年11月.

[3]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 胡加圣,靳琰.教育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14-120.

[5] 董剑桥.信息技术应用与外语教学课堂变革[J].外语电化教学.2001(12):46-49.

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思维模式研究 篇7

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进行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 思维难以很好地实现;没有思维, 难以形成语言及其表达。语言表达的内容实际是思维要表达的内容。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词汇、语法和句型, 而是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优秀学生掌握了大量词汇和语法, 但是由于用汉语思维模式去理解或者翻译英文句子, 结果往往相去甚远, 甚至啼笑皆非。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英语的思维模式, 无法让语言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用中国人的思维去遣词造句, 那么一定会让外国朋友满头雾水, 不知所云。因此, 对学生英语课堂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 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英语课堂中学生常用的思维模式

1. 曲折表达的含蓄思维模式与直白思维模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 西方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 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性质导致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委婉含蓄。从玄妙神奇的《周易》到内涵丰富的《红楼梦》, 全部是含蓄的表达。中国人处世讲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做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 说话讲究婉转、客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是含蓄思维模式的体现;而西方文化却没有那么含蓄委婉, 而是直截了当, 大胆表白。同样是对失去亲人悲伤的表达, 中国人会说:你爷爷不行了;或者摇摇头说:准备后事吧。而不会直接说, 你爷爷快死了。中国人给很久不联系的朋友打电话, 开始会先用大量的语言寒暄客套一番, 几乎把朋友的家人情况关心一遍, 然后再切入正题, 委婉说出自己的要求, 看对方能不能帮忙;而西方人打电话的客套却没有这样繁琐, 表达起来开门见山。这种含蓄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学生在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翻译和写作时往往不由自主套用了中文的表达模式, 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2. 主动思维模式与被动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人的作用。孟子主张“民为贵”, 突出老百姓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荀子强调“人定胜天”, 突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主动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专制统治, 不断地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把众多人口管理或控制在自己手里, 因此, 中国人的思维较为主观, 绝大多数句子以人作为主语, 多用主动句, 少用被动句;而西方以长期的语言表达习惯, 使英语的表达往往以事或物为主语, 多用被动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翻译句子, 往往还是多用主动句, 多以人为主语, 与英语表达习惯迥然不同。请看例句。

例句: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ery-five miles south of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译文:当伦敦动物园接到报告说, 在伦敦以南45英里处发现一只美洲狮时, 这些报告并没有受到重视。

ni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wife.

译文:人们公认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一定想要娶个妻子。

3. 精短思维模式与长句思维模式

中国人说话讲究精炼, 话不在多, 得体就行;喜欢引用成语、古诗句总结表达, 言简意赅, 多用短句, 擅长文采。而英语习惯用长句, 定语从句、宾语从句、谓语从句把很多层意思, 用一个复杂的句式表达出来。所以, 课堂应指导学生把英语长句翻译成几个精短的汉句, 把短小精悍的中文句子群翻译成一个英语长句, 加强训练, 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定势, 使语言表达符合东西方的习惯。

4. 顺叙思维模式与倒叙思维模式

中国人说话多客气, 多铺垫, 甚至层层铺路, 最后才揭示关键的主题, 往往是先原因, 后结果;先假设, 后有可能的结果。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两人谈了半天, 客人临走到门口, 又返回来说了几句话, 最后才是揭示主题的关键句。这是顺叙思维的表现。而西方人常用倒叙思维, 往往把结果先放到前头, 后说原因和假设。请看例句:

当我们问朋友借钱时, 我们会说:“我被老爸赶出了门, 被女朋友踹了, 现在又碰到了经济危机找不到工作, 你能不能借我100块钱?”

但同样的情况一个英国人会说:Could you lend me 100 yuan?You know I was expelled by my father, dumped by my girl friend and what is worse I am jobless due to the economic crisis.

例句:George was not too upset by his experience because the lady who owns the sweet shop heard about histroubles and rewarded him with a large box of chocolates.

按照我们汉语表达的思维我们会说:糖果店的老板娘听说了他遇到的麻烦后, 赏给了他一大盒巧克力, 才使这事情没有让乔治过于伤心。

5. 动词思维模式与抽象思维模式

中国人多喜欢用动词表现自己, 汉语中主谓句最多见, 用来做谓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用得也最多。而英语善于用名词, 抽象思维模式明显。请看例句:

家里已有5个孩子, 全家人常年在贫困中挣扎。

大多数中国学生会多用动词来翻译:

The family has five children and they have to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all year round,

而按照英语表达习惯会翻译成:

As the parents had five children, life was a perpetual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汉语言的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尽快地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 多接受些英语思维, 多了解些西方文化与习惯。

从利于英语学习的角度, 引导学生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建议学生关注相关文化差异的讲座, 支持学生课下作积极的调查与积累。教师也可以在课上简要地作些介绍或归纳, 把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中国:重家庭、家族血缘关系;强调集体主义、团体的成就;要求妇女协助丈夫, 贤妻良母;要求子女服从家长, 尊敬老人;谈话先寒暄客套, 情感表达含蓄;男女公开场合不宜接触过多, 过亲密;重视纪念死者。

西方英语国家:重视有利益关系的事缘、业缘等非血缘关系;强调个人主义, 个体成就;强调妇女独立;要求子女独立、自立, 给子女更多的自由和自我决定权;谈话喜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感情外露, 张扬;男女之间可以过密接触, 不宜和同性有身体接触;重视庆贺生日。

加强实践训练,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英汉互换训练。尤其是口语交际、英汉互译和英文写作, 对训练思维模式很有效, 应增加练习量, 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习惯思维去表达。

建议并帮助学生多看英语电影、英文频道;多听英文歌曲, 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多利用网上聊天工具特别是英语群聊, 把握和创造更多的听说写机会, 充分接受纯英语思维模式的熏陶, 潜移默化, 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基于交际能力的英语思维教学模式 篇8

交际能力英语思维的内涵

交流能力的英语思维指的是用英语的逻辑结构分析信息、组织语言,交流者的思维结构设定母语为英语国家人的模式,将表达的信息以合乎英语语法、逻辑结构传递出去[2]。英语交际能力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英语交际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而思维通过分析信息,感知交流的走向,根据已有的结构作出判断,向表达器官——舌头和手,发出语音,撰写文字。英语的思维反映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者的能力水平,能够较好地以英语思维书写、语言交流的通常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反之,则说明英语掌握程度尚浅,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英语思维教学的意义

英语思维的学习是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掌握,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拓宽眼界,以更为客观的角度正视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语言形成的历史背景、未来的发展动向等,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英语思维的教学模式

1. 认知为先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异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付出实践,并在实践中保持长久的练习。英语文化更看重逻辑的完整性,答案要求准确、客观。而汉语的习惯则是语句表现平和,看重对方的感受,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句型构成上,汉语轻形式,重视内存含义的表达,先客体,再主体,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相对松散。结构的习惯导致汉语的文章先得出结论,再列举原因。而英语正好截然相反,经常从小处着手,逐步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交际的过程通常是上下衔接的。英语的思维方式是把结论提出在每段话的首句,然后逐步分析,结局再加以强调性的总结。而汉语文章的结论会放置在文章的中部,或者依靠读者的总结才能得出。英语的这些特点在讲解中,教师要重点指出,详细解释给学生。做到学生对于英语的思维结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足够的认知后,学生自然会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在随后的学习中也有的放矢,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破除汉语的思维定式。长期的在汉语文化的熏陶下,缺乏英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潜意识存在着固定的汉语思维,在英语交流时,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来引导英语语言的构成,结果就是“汉语式英语”,交流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减少汉语思维对于英语思维的负面影响。教学伊始就用英语的思维教学,形成条件反射,一遇到英语就下意识用英语的思维来分析、组织和表达。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英语思维培养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交际能力的英语思维形成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意愿的增加有利保持英语学习的热度,保持学习的稳定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思路的混乱,汉英思维的冲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给予学生信心,明晰英语思维对于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个体的不同,认知的程度深浅不一,即使有同一方向,也因理解导致偏差。在英语思维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允许在具体的学习策略上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在开始阶段,或偏重于听力,或偏重于写作,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建立符合交际能力的英语思维模式。以上的教学构想需要制度的保证。

2. 稳步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思维培养的初始阶段,宜以简单、常用的生活用语为主。既符合交际的普遍使用,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建立初步的思维习惯[3]。再选择几个主要突破点,加深思维的复杂程度,集中解决,以点带面。

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正处于青春的激情时期,活力强,上进心强,更喜欢符合年龄特点的感性认识。初期偏向熟练度,当基础性思维稳定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平稳过渡,避免不必要的迷茫。交际需要思考,思维的形成同样需要思考才会逐渐形成。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解决的逻辑习惯,当遇到逻辑思维问题时,学生的潜意识产生主观能动性,独自面对并加以解决。

采用对比教学法。英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与中国思维截然不同的方式。例如,英语国家的人讲话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常见的书信格式按照从个人到城市的顺序,与中国的习惯正好相反。英语的词汇、语法复杂,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时态,反应出细致的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英语的思维,一方面是加强学校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形成良好的习惯,长期受益。

注重写作练习,相对于语言表达,写作容易被忽视。而英语的写作是现代交际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电子邮件是写作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写作也更能锻炼和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利于教师的评判,对于典型的错误、学生易于混淆的语法能更为直观地分析并指导改正。同时,采用阶段性的练习,每一阶段逐步提高难度,写作的最初阶段为模仿,随着水平的提高,可加入学生自己的思维理解。

3. 持续练习

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地纠正遇到的错误,解决出现的知识难点,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并最终形成思维的定式。在进行交际能力的思维教学时,尤其要重视练习的环节。在练习当中,教师充分解释出现的语言点,亲自示范,还可以邀请英语能力突出的同学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观客观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主观的想象分析。丰富表达方式,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腔语调、板书等形式,形象化抽象的概念。现代的教学手段样式多种,结合PPT、教学视频、音乐、影像等优点,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表达语意的习惯。

设定合适的语意场景,增强练习中的代入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况。抽出教学时间,让学生扮演角色,尝试着用英语的思维交流信息,教师以指导者和分析者的身份出现。练习后开展讨论式的总结,分析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点评。提高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思维的形成是漫长的。某种意义上看,只有不断地重复性练习才能保证学习的稳固,形成条件反射,交流时下意识地产生正确的思维模式。教师要保证学生的练习量,从基本的发音,词汇背诵,常用句型做起,持续练习,刺激神经中枢的记忆单元。

练习的范围要扩大到课外,场景既可由教师指导,也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自行选择。但学生间的练习应避免盲目性,必须由一名或者多名初步具有英语思维的同学主导。核心同学必须在课外练习当中起到教师的作用,并经常性与教师沟通,掌握练习的动态,将课堂课外联为一体,让课外练习更有针对性,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练习提倡协作发展,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指点。协作练习利于问题的解决,多角度分析产生的根源。学生的视角虽然稚嫩,但相似的学习起点,问题产生的相似性,形成有效的群体效应,把课堂的重点教学普遍化,持续化。

英语思维的培养是艰苦的过程,与汉语差异明显的语言构成、学生长期缺乏英语实践的客观现实,为交际英语思维的培养带来了困难。英语教师要有职业的恒心,认真对待每一个教育环节,将思维的培养融入平常的语言教学当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英语的思维模式,探索出适合培养交际能力的英语思维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麻珍玉:《跨文化交际教学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30期,第189-190页。

[2]马生虎、唐丽玲:《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学术探索》2013年第5期,第94-98页。

英语思维模式 篇9

思维是语言的脊梁和灵魂,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思想载体。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 如果没有思维, 语言就不会具备功能性和丰富性。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 它们各自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 充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倾向。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 其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其结果是强调整体, 忽视个体。相反, 英民族以分析、逻辑性为主的思维模式, 其对外部事物的反应不是靠直觉、感性认识, 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达, 其特点是把事物分解为个体与部分, 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其结果是将个体置于首位。傅雷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 细微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述惟恐不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其文字、语言各具特色。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差异, 在英语写作中有目的地掌握它们, 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作文。

那么, 英汉语思维差异又是如何对语言, 尤其是对英语写作过程中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及篇章构建产生影响的呢?下面, 笔者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英汉思维的差异对词语选择的影响

1. 英语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 汉语里没有。

一般情况下, 名词都可受到数量词的限制。因此, 在英语写作中, 一旦涉及“knowledge, homework, furniture, luggage, newspaper, evidence, advice, information, weather, progress”等少数常用不可数名词时, 学生往往会犯错误。

2. 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 用词具体细腻;

汉语多用表示整体概念的词, 用词概括模糊。例如, 汉语中的“看”, 在英语表达中就有“see”, “look”, “watch”, “read”等词。少数学生会因为没有掌握这几个同义词的区别而写出“look book” (看书) 的表达。

3. 英语中的词和词组与汉语中的词和词组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简单地把英语中的某一词或词组与汉语中的某一词或词组等同起来, 很难准确地表述思想, 甚至意思相差甚远。中国学生在写作时, 经常沿袭母语的形象思维方式, 缺乏英语抽象思维的能力, 如:句子“每节课老师都会点名”中的“点名”, 学生会表达为“call our names” (谩骂我们) , 其正确的表达为“call the roll”。又如:to wear a green hat (戴绿帽子) , 中文的“戴绿帽子”是指某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但直译成英文西方人只会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某人头上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汉语的喻义。而英语的“cuckold”是指“奸妇的丈夫” (a man whose wife deceives him by having 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man) , 所以用“be a cuckold”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再有:“一个和睦的家”应表达为“a harmonious family”而不是“a harmonious home”, 因为“family”和“home”虽然翻译成汉语时都是“家”, 但它们在英语中却不是同义词。“family”主要指家庭成员;而“home”主要指居住地, 即“住宅”。所以“a harmonious family”才是正确的表达, 但如果是表达“一个舒适的家”就应表达为“a cozy home”。

三、英汉语思维习惯的差异对句子结构的影响

1.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无论是单句内部还是在句群结构上,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显著差别就在于英语属形合 (hypotactic) 语言, 汉语属意合 (paratactic) 语言 (林大津, 1996) 。英语重形合, 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 句法功能呈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 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 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英文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 because, although, while, when, as soon as等明确表达出来。因为, 连接词起过渡作用, 承上启下, 能使表达合乎逻辑, 同时结构严谨, 文章紧凑。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汉语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 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他们就容易写出类似下面的句子:“I am tired, I must go on working.”“The teacher spoke slowly, the students might understand her.”“We were looking for your new coat, we could not find it.”显然, 这是不符合英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正确的表达应为:“Although I am tired, I must go on working.”“The teacher spoke slowly in order that/so that the students might understand her.”“We were looking for your newcoat, but we could not find it.”

2. 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人的解析性思维。

语言学家Nelson称他所教的中国学生为整体思维学习者 (global learners) 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 他指出, 这种学生思维时往往以整个图像为起点。而具有解析式 (抽象) 思维的西方学生 (analytic learners) 在思维时往往以个别的部分为起点, 然后再把这些部分拼合为一整体。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比如汉语说:“他的工厂有三千名工人。”受汉语思维的影响, 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His factory has three thousand workers.” (先整体后部分) 而英语则说:“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workers in his factory.” (先局部后整体) 体现了西方人解析式思维优先、中国人整体优先的倾向。在时间顺序、地理位置、介绍某人及信封格式上, 汉语的顺序都与英语表达方式相反。时间顺序, 汉语是:年, 月, 日, 如:2008年8月8日, 而英语则是“8th August, 2008”;在描述地址上, 汉语中的“江西南昌市解放路118号, 邮编340026”表达成英语则是“118Jiefang Road,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340026, China”。

3. 英汉句式的主、客体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 (张海涛, 1999) 。表现在语言上, 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 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 如:“it is my hope that...” (我希望) , “an idea occurred to me that...” (我想到一个主意) , “it is said that...” (据说) 等。汉语里, 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沿用汉语的思维, 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 作文中常常出现“I hope...”, “I have an idea that...”, “someone says...”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 (1) This questionis really beyond me. (2) My hometown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2007.与 (1) I can’t answer the question. (2) In 2007, my hometown took place great changes.很明显, 后两句是中国式英语。

四、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语篇构建的影响

美国学者Robert Kaplan (1972) 认为:英语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 以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开始, 一层层展开主题, 而后分点论述;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 即说话时“绕弯子”, 往往绕着主题外围转而不从主题直接入手展开讨论。英文语篇一般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 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 接着分点说明, 而后收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前或后面的每个句子都必须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 而且细节的发展都用上不同的标记语来保持段落的连贯性。由此, 在用英语写作时, 有些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 却不知道这种结构很难被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 这样的英语作文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乏连贯。在表达思想时, 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 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前面说出, 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例如:英汉两民族学生向某招聘单位写求职信, 英民族学生喜欢单刀直入, 在开首段便说:“Your advertisementfor a Network Maintenance Engineer in the April 10 Student Daily interested me because the position that you described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kind of job I am seeking.”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后点出。再比如, 在表达“互联网的坏处”时, 许多学生的首段大都不写互联网带来的坏处, 而是先用一个段落陈述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 绕了个圈子后, 再回到题目上来指出其缺点;而英文的写作规范是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要加强英语思维方式和文化内容的导入, 使学生对英汉两种思维存在的差异有明确的认识, 培养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同时提高用词的准确性, 扩大词汇量, 熟悉英语习惯表达法, 养成大量阅读和背诵英文篇章的习惯, 以便在写作时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 提高运用英语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摘要: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由于英汉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 使习惯用汉语思维的中国学生很难表达出地道的英语。同样, 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干扰, 他们在英文写作中的选词、句法、篇章等方面均存在汉语作文模式的现象。本文从中英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出发, 结合学生作文中常犯的错误, 提出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应培养英语思维模式, 从而提高写作技能。

关键词:英汉思维模式,差异,英文写作,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煦之.试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写作[A].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4]王苹, 刘文捷.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2001.

[5]李德煜, 张会欣.从思维差异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失误[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英语思维模式 篇10

“思维”一词在《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不是天生的, 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社会的产物[1]。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是由字、词、词组、句子、句群和篇章等来构成的。也就是说思维是人的头脑对外界事物的一个理解, 由语言保存下来, 再通过语言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递, 接收者接收到语言之后, 又会在脑海中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2]。由此可见, 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圣经·旧约》中记载了通天塔的故事:人类的祖先最初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 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 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修起了城池。后来, 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 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 高高的塔顶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 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 又惊又怒, 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 人们讲同样的语言, 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 日后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呢?于是, 上帝把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 让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 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虽然是一个传说, 但是也体现了语言的重要性。自古以来, 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别。比如, 东方民族以中国、日本为例, 思想较为保守、含蓄,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在人民群众中渗透很深。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话时彬彬有礼, 不把一个问题说得很绝对, 总会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有时谴词造句比较抽象, 讲究“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而西方民族则显得注重时间、逻辑、推理。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很少拖泥带水。这一点在两个民族的建筑方式中也有所体现。中国最有名的古代皇家建筑莫过于北京的故宫。从天空中俯瞰整个故宫建筑群, 就像几个大大的“回”字环环相扣。最外面一层是太和殿, 依次往后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之后才是皇帝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乾清宫、交泰殿。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 最重要的往往会放在最后。但是西方人却恰恰相反。著名的美国林肯纪念堂, 走上台阶之后就直接进入正厅, 没有任何建筑的包围。这就好像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信一样, 中国人在信封上的地址会这样写:中国某省某市某街某单位, 最后才是姓名。而西方人则会先写名字, 然后按照小地址在前, 大地址在后的方式写地址。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英语中有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叫作定语从句。比如, He is a scientist, who is famous for his talent and diligence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in1994.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应该翻译为:他是一位以其天分和勤奋著名的并且获得过1994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科学家”这样一个中心词被放在了最后。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背诵经典。“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学生写文章往往喜欢引经据典, 仿佛这样才能显示自己文章的权威性。在写英语文章时, 中国学生也常常使用这样的语句:“As the saying goes...”“It is said that...”“Practice makes perfect.”“Seeing is believing.”等。西方学者Matalene曾惊叹道:“中国学生以为无可指责的模仿手法, 西方教师往往视作剽窃行为。”西方的文化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论是科技方面还是文学方面。学生们在课前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大量的书籍或数据, 但是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必须是新的, 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至今没有中国人问鼎诺贝尔奖。

此外, 因为受到中庸之道的熏陶, 中国学生写文章, 特别是议论性的文章, 很少有人持态度鲜明的观点。比如2005年6月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作文的题目是:名校校园成为旅游的新热点。校园是否应对游客开放, 人们看法不同。你的观点是……多数中国考生都会从正反两方面来说:名校校园旅游会增强游客、特别是学生游客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名校。但是, 这种旅游对名校的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等等。再比如, 学生在作文中谈论上网的弊端时写道:Surfing on the Interne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too.It more or less does harm to kids.So parents should not let their kids indulge in it.这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确实让别人感到不解。既然提到了上网的弊端,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呢?按照英美人的习惯, 他们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再举几个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 上面同样的题目, 他们会这样来写:Surfing on the Internet is a waste of time.Furthermore, sitting rooted in front o the computer for a long time does harm to the kids’eyesight.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很深, 性格大多直率坦诚。外教们也经常告诫中国学生, 写英语作文时一定要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明白你要写什么, 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汉英思维模式的另一个显著差别在于时态。汉语中的时态不是非常明显, 常常用一些状语来表示, 比如:昨天、刚才、前年、我刚毕业的时候, 等等。除此之外, 一句话里面的动词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英语就非常强调时间性, 光动词的时态变化就有好多种。也就是说, 在记忆一个英语动词时, 除了要记住它的原形, 还要记住它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将来时等诸多形式。这也是中国学生非常头痛也非常不容易理解的一个难点。比如:我昨天去了公园。汉语中这句话里只有“昨天”和“了”这两个地方有表示过去的含义, “去”这个动词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翻译成英语则为: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go”这个单词必须要用它的过去式“went”。再比如, 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也是学生们很难理解的一个时态。字典上对它的解释是:发生在过去, 延续到现在, 并且对现在的情况有所影响。举个例子:我学英语已经学八年了。这句话是说我从过去开始学英语, 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这句话里面的动词“学”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翻译成英语应为: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eigh years.这里“learn”就必须要用它的现在完成时“have learned”。还有一句话:He had done the operation when I arrived to the hospital yesterday. (昨天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 他已经做完手术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过去完成时的句子, 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的过去, 也就是说他做手术发生在我到医院之前, 而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昨天, 也就是过去。对时态不敏感的中国学生来说, 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中国文化的要点是以人为本,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一切事物的方法。所以, 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带着感情色彩, 强调主观性。而英美人的文章中总让自己退到幕后, 主张以事实说话, 强调客观性。有一种说法是, 如果想知道一篇英语文章是中国人写的还是英美人写的, 只需看一下其中“I”的出现频率就可以判断出来。“I think”, “I believe”, “in my opinion”是中国人常用的几种说法;相对地, 英美人的文章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是“it is reported”, “it can be argued that”等。此外, 中国人的文章中命令口吻的句子较多, 如“we should”, “we have to”, “it can not be denied”。这些句子听起来很僵硬, 也很武断。在国外也仅仅会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偶尔出现。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直观的、形象的, 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 常常以实地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3]。比如, 中国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使用的一个词组“三好学生”, 指的是那些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但是在英语中就找不到和它相对应的一个翻译, 因为在英美国家中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奖项。只能勉强把它译为“three-virtue student”。“说曹操, 曹操到”也是一个常见的谚语。但是, 在英语作文中不能把它写成“When we talk abou CaoCao, he arrives immediately.”, 因为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曹操, 更别说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了。所以, 相对应的说法应为:“When we talk about the angel, we’ll hear the wings.”此外“掌声明珠”在英语里应为“the apple in one’s eyes”而不是“the pearl on someone’s hands”;“幸运儿”是“lucky dog”而不是“luck kid”或者“lucky baby”。

总而言之, 英语写作的最高境界不是单词量掌握的多少, 或者对英语语法时态的熟悉程度, 而是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 甚至需要把握他们思维方式的精要所在。唯有学贯中西, 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才能够写出好的地道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孙晓青.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J].外语界, 2002, (7) :16-20.

[2]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18-20.

英语思维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复习;思维导图模式

一、基于思维导图模式英语复习的优势

首先,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知识的整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与组织,从而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思维导图模式还有利于加深学习记忆,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复习时,可以尝试回忆课堂上新学习的词汇与语法,并将单词进行一定规律的串联,归类记忆,还可通过添加色彩、图片等方式来调动左右脑一起强化加深记忆,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最后,由于一张思维导图即可将课堂中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均包含在内,这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二、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正是由于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阶段能起到显著提高复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而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具体应用,可细分为以下方面:

1.在词汇复习中的应用

(1)构词法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学生所需掌握的词汇量虽然较多,但仍然可以利用一些规律进行系统化记忆。构词法主要是利用单词所形成的“词根”与“词缀”,再进行扩展与衍生以便于记忆。这是由于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单词按照其构成形式都可以分为词根与词缀两部分,并能根据这些词根与词缀衍生出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新的词汇。学生在词汇复习时,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词根、词缀的推演,就能迅速掌握大量的单词。以“accumulate”这个词缀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复习所学单词的构成(如下图1所示)。

首先,将“accumulate”这个词缀放在整幅思维导图的中央;其次,画出可以由“accumulate”这个词缀构成的一级分支单词,如articulate,simulate,collect等等,然后在一级分支单词的基础上联想出与之相关的,更多更细的知识点,并进一步延伸,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更多的知识点;最后对所创作的思维导图进行检查与完善。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各种词汇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单词词形和词意的理解。

(2)联想法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英语中部分英语单词不仅有着多重含义,甚至还有着多种发音,容易使学生产生记忆的混淆。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些相似单词,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来辨析这些单词,并归纳出它们的异同。

例如,对已学习的ash,clash,crash,smash,ashamed,cash等单词,教师可利用这些单词在发音相近,词意类似的特点,将这些单词制作成思维导图(如下图2所示)。并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将这些单词联想串联成一个小故事。如可联想为:恐怖分子驾驶飞机clash(撞击)了世贸大厦,飞机crash(坠落),大楼smash(击碎)了,大厦变成了ash(灰烬),小bush感到很ashamed(惭愧),需要很多cash(现金)来恢复美国人的信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明显提升学生在复习中对这类相似单词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学习主动性也有着很大的好处。

2.在语法复习中的应用

在语法复习中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构筑出一个整体的语法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习过的语法体系。在下图3中,即为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所构建的高中英语定语从句的语法体系。

学生利用图3中定义从句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时,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并不是单独的语法知识,而是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它不仅能使语法之间彼此联系,而且语法之间的关系也清晰明了,容易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新学习到的语法和以往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听讲固然重要,但是课后的知识点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应用,不仅能避免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能通过思维导图使复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思想导图进行英语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能明显提高单词记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新阳.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5).

[2]花晓梅.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中的应用[J].英语新世纪,2013(2).

[3]杨进.论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英语思维模式 篇12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听说读写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四个方面, 其中, 写尤为重要。 由于中英思维模式的不同, 许多中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运用汉语式思维写作或者在文章中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 这些“不地道”的英语作文, 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 同时表明了转换思维、运用英语式思维写作的重要性。 因此, 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式思维及中式英语的成因, 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英汉思维在词汇选择上的差异

在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的“序言”中, 编者对词语选用的重要性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Using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is rather like wearing appropriate clothing for the occasion:it is a courtesy to others, and a favor to yourself a matter of presenting yourself well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 也是语句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英文写作中, 词语的选择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英语民族更注重抽象思维, 他们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 因此在选词上, 他们认为通过名词化可以产生大量抽象概念, 以此满足英语表达抽象概念的需要, 在写作上擅长用名词。 在英文写作中, 中国大学生习惯用动词造句, 如“我们要求政府停止征收娱乐税”, 一般大学生都会写成: “We demand that the government stop taxing entertainment.”而英语国家学生则会写成:“There is a demand for an end to taxation on entertainment.”因此在写作时, 学生应尽量用名词化的句子。另一个差异的体现就是词汇的内在含义。 词语是有意义的, 词语的意义正是一个民族特色和文化的体现。 例如在中国, 龙是帝王的象征, 是威严神圣的, 中国有许多带龙字的成语, 如望子成龙、飞龙在天等, 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希冀。 然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认为龙是凶恶的、可怕的, 是恶魔的象征。 由于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写作时, 这类词的选择要尤为慎重, 如汉语中的 “母老虎”, 许多中国大学生容易写成“female tiger”, 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这种翻译方式并没有体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所以当这种文章被拿给外国人看的时候, 他们是看不懂的, 用“vixen”会更贴切。

二、英汉思维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在构句时注重形合, 体现在时态、语态、人称等的变化上, 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 并没有时态语态等的变化。 由于英语注重形合, 因此经常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主干, 向外拓展成一种空间图式, 王寅称之为“葡萄型”, 而汉语注重意合, 不会有太多的连接词, 所以王寅将汉语的这个特点称为 “竹竿型”。 北京大学马衰曾说:“英语写作的根本要求是‘清楚’, 无论是一个句子, 一段话,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直截了当, 简单明了, 不能给读者在理解上造成丝毫的猜疑, 疑惑和错误的概念。 ”英语形合的主要表现就是注重句子形式, 结构完整, 采用各种连接手段, 如介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连接词语。 然而, 汉语的句法关系靠语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语句能达意即可, 所以, 如果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的时候采用汉语式思维进行造句, 就可能会出现语句之间缺少连贯与衔接、表意不明的现象, 如“a student, he must keep the appetite for ledge, and then he will study by himself but not be forced.Thus, just stay hungry, and then we can get the fun of eating and gain the pleasure of life.”, 此句中 “and”“then”“thus”的使用使整句连贯起来, 富有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地汉语式思维的“流水文章”。

三、英汉思维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对比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发现, 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 以主题句开始, 层层展开主题, 然后在各个主题之下分点进行论述。 英语的这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的方式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有关, 所以文章往往清晰明确, 主题清晰。 当代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都会采用固定的“三段式”的结构, 即提出主题句之后, 下列三个分论点, 逐一进行论述, 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是英语“直线式”思维的体现。 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 说话时经常“绕弯子”, 在写作时, 往往先从与主题相关的边缘进入, 而不是直奔主题。 汉语思维更注重旁敲侧击, 从侧面进行讨论, 往往含蓄地提出观点, 常常在文章最后升华主题。 这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讲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如“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保守思想, 促使中国人形成一种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 从而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变得隐约而不明朗。 中国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受到这种汉语式含蓄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主题不清晰, 模棱两可, 导致整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 对此, 中国大学生可以多阅读一些好的英语范文, 遇到好的句子, 可以进行相应的背诵, 当做一种写作模版来化为己用, 这样在反复地背诵和练习中, 大学生习惯性用汉语式思维谋篇布局的陋习才能得以纠正。

结语

中国大学生往往难以摆脱汉语式思维和中式英语的束缚,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中英思维差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接受英语的思维方式, 掌握英语思维在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写作是思维的输出方式, 想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避免汉语式英语, 就必须培养双语思维模式下输出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2.

[2]杨梅.浅析母语思维模式下中式英语写作误区及教学启示[J].2013-01-10.

上一篇:并购原因下一篇:目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