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新思维》

2024-05-24

《英语语法新思维》(精选12篇)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1

一、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几乎把语法作为教学的中心,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而遭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听说法、认知法、意念—功能法以及交际教学法等。事实上, 多数教学理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观点上的:语言是习得而不是学得的。在习得母语时, 语法教学似乎并不重要, 但外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通过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我们发现无论哪种模式的理论, 都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可以看出, 语法在外语习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而言之, 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语法能力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 能帮助学习者创造口头和书面的话语。正确的语法能力, 会促进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一些新的如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 打开了英语教师的眼界, 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春风, 注入了活力。英语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也是大起大落。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认为, 课堂教学中应淡化语法。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也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些语法问题。有一段时期, 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英语课堂中消失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许多大中学生, 因语法知识的欠缺使其在英语学习中举步维艰。学生的英语语法掌握得不好, 是因为教师已不再系统地讲解英语语法, 由此造成了英语教学水平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在喧嚣的课堂表演之后, 中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并没有多少进步。

同时, 在实际语法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以下情况:语法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语法规则,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词、语境、交际目的;举例中缺乏足够的语境, 造成句子意思理解困难, 不能发挥语法的中介作用, 一些练习题中语境超出学生认知范围, 学生即使找对了语法题的答案也不懂句子的意思;语法教学是在句子水平上的, 语篇水平上语法运用很少;语法教学跟实际阅读、写作分离。

三、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法教学, 要求教师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并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教师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其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法规则, 而是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内化语言规则, 加深学生对语法意识的体验, 从而达到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1. 提升学生的语法意识。

“语法意识提升”是指提升学习者对具体的、特定的语法结构或特征的意识。有语言学家指出, 如果学习者为了输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和恰当地使用目标语言, 那么提升目标语言的语法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错误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不知道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或是忘记规则, 而更多的是因为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的意识不强。因此提升学生的语法意识是成功地进行自主语法学习的关键。只有学生在日常自主语法学习过程中, 时时注意培养并形成自己的语法意识, 才能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做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 最终掌握好一门语言。

2.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法是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 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境教学。因此,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语境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刘绍忠指出:“语用能力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 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在以培养语用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 语法教学就意味着使学生能准确、有意义并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唐灵芝等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下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实施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只有结合语境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境识别能力和驾驭语言准确或有效表达思想的能力, 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意义, 选择得体的语言单位表达意义, 语言教学才能提升到较高的层面上”。例如, 对进行体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进行体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内正在进行, 但进行体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情况很多, 语用内涵也很丰富。这是因为进行体表示的是一种暂时性、不确定性的动作, 会让人感到这仅仅是说话人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的一种想法, 还不是明确或最终的决定, 给对方以充分思考与回旋的余地。因此, 听话者不必感到任何拘束, 如即使说话者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太难为情。如:

I'm hoping you'll lend us some money.

I'm wondering if I might ask you a question.

与对应的一般现在时相比, 以上两句态度随便, 无期待或请求, 也没有让对方一定表态之意, 所以显得更礼貌, 不会令听话人感到尴尬。

所以, 在外语教学中, 只有把语法教学置于具体的语境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把语法教学与交际结合起来, 与语言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要以实践为纲, 以交际为中心, 以技能为核心, 把学习语法的目的引导到实用和交际方面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

3. 正确处理练习与运用的关系。

在语法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以选择、填空、改错、转换、翻译等单项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语法练习,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语法知识。这些形式的练习是语法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在发现语法规则后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则, 从而强化刚获得的知识。但是语法练习不能只停在单项练习上, 因为单项练习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 仅靠单项语法知识是办不到的。听、说、读、写任何一项都包含着综合语言知识的运用, 如I have to go to school.这一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就包含了代词、情态动词和介词的语言运用, 一定要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 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的练习上。单项练习是综合练习的基础, 综合练习是单项练习的提高和综合运用, 两者练习形式要紧密结合, 互相补充, 交替运用, 以综合练习为主。然而, 我们也发现这种机械的练习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有些学生在单句练习中能得心应手, 而在具体的语篇中其分析应用的能力很差。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练习与运用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练习, 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语言形式,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把语言作为交际体系看待, 把语法练习融合到一定的语境中, 使形式、意义和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语用能力。

4.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估教学质量, 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这一环节往往借助于测试来完成。由于测试带来的反拨作用, 我们必须完善和规范测试,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除传统的评价模式外,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得到重视。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明智和理性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能促进学生成为自主性学习者, 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建档案袋的方式在自我评价中用能有助于学生观察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成果。英语语法学习档案袋的构成可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课程要求, 制定每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设计学习策略; (2) 语言能力评价——课堂讨论, 表演, 演讲等; (3) 作业评价——单元测试情况, 章节学习总结等; (4) 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合作精神, 参与程度等。自我评价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者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自我评价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它让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人, 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语法必须与词法和句法相结合, 必须引进语境因素, 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并吸收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使学习者了解在特定语境下进行交际时应该使用何种语言形式, 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交际效果, 克服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偏向, 培养语法能力。英语语法的教学要精讲多练, 不要单纯地讲解语法知识, 要通过反复使用, 反复操练基本句型,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让学生自己发现语法现象, 归纳规律, 并让学生建立一种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Krashen, S.P.and Terrel, T.d.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Oxford:Pregamon.1983.

[2]黄和斌.认知式英语语法教学——谈高校英语专业独立语法课的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34.

[3]吴益民.语法在EFL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界, 1997 (4) .

[4]张侃.论英语语法课教学改革及其教材建设.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21.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609.

[6]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2

语法=规则

既然是规则,进而就会想到要严格遵守。这就容易让人产生如下误解:

第一,误认为语法先于语言。认为语法是由语法专家事先确定并要求人们去遵循的。这就相当于把“语法”当成“法律”,认为专门制定出来语法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的。传统语法书也加强了人们这种错误印象。因为它们往往是先列出一些规则,然后再针对这些规则给出相应的例句,告诉读者,按照规则这么造句才是对的。久而久之,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先有一套语法规则、教条,然后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才能制造出具体句子。《英语语法新思维》要告诉读者:事实恰恰相反,语法是源自语言,是先有语言,然后再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人们在使用这种语言时所遵循的一般思维规律或表达倾向,即所谓的规则。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本没有语法规则,说的人多了便成了规则。所以,语法规则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或天规,而是对人们的思维规律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把语法规则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把语法当作规则来遵守,这就容易让人们把语法规则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学习语法就如同学习数学公式一样,死记一些“公式”般的规则,因而把英语学得非常死板。我们知道,数学公式往往都是来自于某些“公理”、“定理”,是比较确定的、不变的。但是,语言是灵活多变的,同时又具有规律性。语法规则就是对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语言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语法规则”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的规则,是为了方便语言初学者的学习。因此,语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也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很多“模糊区域”或“灰色地带”,因而总有“例外”存在。所以,语法规则不是绝对的,不是“死”规则。

第三,把语法规则当成随意的公式。语法规则常常似乎表现为随意的公式。比如,对于冠词的用法,一般语法书上会有这样一条规则:“第一次提到的单数可数名词前面用不定冠词a或an,这一名词再次出现则要用定冠词the”。传统语法书上往往只是给出这样的规则,但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冠词(详见本套书“初级”2.5.2小节所给出的解释)。这样一来,英语学习者很容易误认为语法规则是随意的、专断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因而容易死记规则,而忽略了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规律。《英语语法新思维》要告诉读者:很多看似随意的规则,其背后都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因此,学语法重在理解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而不能“死记”规则。

由于以上种种误解,导致国人和老外(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使用英语方面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记住了英语语法规则却没有英语思维,而老外是在用英语思维,尽管他们不懂语法规则。我们学的语法规则都用来对付英语考试的选择题了,而没有真正懂得规则背后的英语思维。我们往往只是僵化地牢记一些规则,然后简单地用这些规则来辨别一个句子“符合”与“不符合”自己牢记的规则,而不去关注句子所使用的语境。这样一来我们学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英文句子,而不能把所学到的句子活用到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这就造成学英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脱节。在说英语时,我们往往扮演的是“第三者”的角色,说出一些无关自己痛痒的句子,并没有融入英语思维去说英语。只有掌握了灵活的英语思维,我们才能如身临其境般地“言传心声”,否则只能是有口无心式地“鹦鹉学舌”或“言不由衷”。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英语语法;应用

一、思维导图激活学生思维

英语语法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这就导致学生理解不了并且运用不好,在语法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法、典型题例法等方式来展开复习教学。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以思维导图为辅助展开教学,可以将枯燥无味的语法知识趣味化,这一来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方式,学生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知识点都很轻松。在系统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打乱的词和词组造句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破,不但将知识化枯燥为趣味、化复杂为简便,还激活了学生思维,从中不难看出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胜于单纯的言语讲解。

二、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理解语法

1.时态的教学

在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当中,区分时态是一大难点。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语句的写作过程中,时态乱用已成常态,这是学生失分的主因之一。思维导图可以将全脑调动起来,分支思考,系统学习,使整个语法教学变得更科学有效。复习时态时,可以以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回忆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为之后其他时态的复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思维导图的利用

思維导图既能辅助学生形成一个思维整体,迅速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全景图,使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也能辅助学生巩固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提高对于英语语法的总体复习效率。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复习语法时,学生死记硬背造成思维混乱的后果发生。

三、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激发学习潜能

实践证实,教师指导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不仅能促使学生自我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另外,在学生动脑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地观察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发现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内部联系,从而对其产生新理解,以此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既要努力把抽象的想法表达出来,又要将自己制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分支分享给大家,通过不断地交流总结,使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逐渐成为可以自主学习的强者。

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因此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人学习潜能,创新思考技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思维导图帮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的英语总复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自主学习的特殊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增强自己的个人能力。

1.课上学习与课下巩固

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就会变长,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可以课上教学,课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带导图回家,通过自己不断地整理和分析问题,不仅可以方便学生随时翻阅,还有助于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2.自我努力与横向联系

思维导图有别于传统的文字信息,无论是其排列次序还是记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最初制作导图的时候显得不知所措,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全面,分支亦无系统性,并且个体差异较大。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因人而异,避免提出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并让他们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和展示,以此来修正不足,查漏补缺。

3.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效记忆

学生的记忆风格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记忆方式分类总结,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学生讲解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后,要督促他们自己实践,定期复习,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效记忆,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总结。

五、结语

传统的学习方法常常是死记硬背,而它通常只使用了我们的左半脑,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开发左右脑,最大程度地发挥大脑对单词的编码能力,将其中的关键字与颜色、图案等联系起来,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相关联系,发散思维,加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相倩.浅谈思维导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9).

[2]刘倩.浅议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

[3]马涛.浅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5(34).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4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来培养的, 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我就词汇、语法及篇章教学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正如语言家威尔舍斯所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 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应贯穿于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由新翻旧, 以旧带新, 通过形近、义近、同义、反义、构词、搭配等手段进行串联。这样通过横向、纵向多维联想, 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扎实、牢固、形成永久性记忆, 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 学到表“颜色”的词时, 应注意其基本的含义之外还有丰富的引申含义, 在遇到相关词句时一定要搞清楚其“颜”外之意, 切勿望文生义。例如: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 brown sugar为红糖, purple wine是红葡萄酒, green eyed不是眼睛发绿而是嫉妒眼红。green hand为“生手”, green old age为“老当益壮”, black sheep为“害群之马”, yellow dog为“卑鄙小人”。再如, 学到表示“各类人”的词时也应该进行归纳, 横向比较,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如:加“-or”, 这类词多数情况下表示的人物社会地位较高, 或从历史上看较高。如:doctor (博士/医生) , tutor ( (大学) 指导教师/助教/监护人) , director (主任) , collector (收藏家) , instructor (教员/指导员) 。而“-ist”/“-an”这类词多数情况下表示事业有成就或较为特殊的人。例:artist (艺术家) , scientist (科学家) , physicist (物理学家) , journalist (新闻记者) , dentist (牙医) , meteolongist (气象学家) , historian (历史学家) , technician (技术员/技师) , vegetarian (素食者) 。

二、语法教学

语法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的解释是:“Grammar———rules for forming words&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所以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语法教学, 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 更为学生将来自我学习英语、自我提高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法教学中可以用归纳法、比较法、集中讲授法、图画直观法、表格归纳法、交际教学法等方法, 让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法规则, 培养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和语言结构的认知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到There be句型时, 应归纳此结构的各种变体, 让学生彻底掌握此句型。

1.There be+情态动词+be

2.There+be going to+be

3.There+seem (s) +to be

4.There+happen+to be

5.There+used to+be

6.用there live/stand/fly/go/come等, 表示存在, 比用there be更生动、贴切。

再如:在学连词时, 除了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并列连词有and, but, or, so;从属连词有when, because, where, where, though, as等之外, 还须向学生介绍“另类”的连词, 即一些可以充当连词的名词、介词、副词短语及非谓语动词。

这样,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将语法规则“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认真观察语言现象, 通过分析、对比和综合“总结”语法规则。使学生在理解语法规则的同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维能力也得到极好的培养和训练。

三、语篇教学

阅读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认识与思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 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迅速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通篇快速阅读, 抓住大意, 理解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的中心句。通常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全文主题思想的中心和对全文的归纳和总结。

2.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以外, 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十分重要。

3.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等线索猜测词义。

许多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线索及构词法知识推测出来, 如上下文中同义关系、反义关系、整个句子、段落、语篇提供的信息、语法知识线索、前缀、后缀、词根等。例如:

①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虽然他衬衫很干净, 但鞋子却。

②Most of us agreed;however, Bill.我们大多都同意了, 但是Bill。

③, like many other vegetables, can be grown in this part of the country. (通过上下文可推测cauliflower是一种蔬菜。)

④The taxi driver opened the and put the passenger’s large suit case in it. (根据常识可猜出“trunk”为“汽车的行李箱”而不是别的东西。)

⑤英语的词根有一个基本含义。根据这个基本含义可以派生出与此义相关的大量词汇。如果知道词根-logy是study, science (学科、科学) 的含义, 下面的单词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词义就容易推测出来了。例如:zoology (动物学) , meteo rology (气象学) , phychology (心理学) , biology (生物学) 等。

4. 英语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西方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社会形态、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要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必须对这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备一些西方文化的意识, 对学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例如:在日常交谈中, 中国人一见面总喜欢问“你到哪儿去?”“你吃饭了没有?”, 其实这只是中国人的客气套话,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听来, 打听别人到哪儿去意味着想探听人家的隐私, 问别人吃饭了没有, 其意在于想请人家去吃饭。而英语国家的人见面互相道一声“Hello”就算打过招呼了。另外, 中国人喜欢探听别人的年龄、收入等, 这样的问题会令西方人生厌甚至反感。再如:dog, 中文说“狗”含有轻蔑、看不起的意思, 有时我们骂人时说“猪狗不如”、“如丧家之犬”等, 但英语国家却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它对主人忠实可靠, 所以出现了“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的成语。不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会导致对句子的误解。如: (1) The president had at last laid an egg.不能译为:总统终于下了一个蛋, 而应译为:总统终于完全失败了。 (2) Dancing is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do.不能译为:跳舞是我想做的最后一件事, 而应译为:我极不愿做的一件事就是跳舞了。因此, 只有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5

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景涛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记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这些环节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我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前置性作业中,在预习时提出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例如,在进行the simple present tense(一般现在时)语法教学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关于一般现在时的定义、主语是单三谓语动词的特点、时间状语标志等资料,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互相隶属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这些工作都促进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梳理知识把握重点

在课堂上,我再引入学生的预习作品作为教学资源,从各个小组中随机选择一些思维导图,请各小组谈论点评,分析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将一般现在时的时间状语once a day,on Saturdays这一类的短语遗漏了。还有主语是单三的一般现在时,怎样辨别单三,学生们在课前预习中并没有完全弄明白等等。通过各组的点评,使学生们知道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般现在时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此时,我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在各小组点评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我所绘制的一般现在时的思维导图,请学生们对比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层次性与我的相似度。最相似的同学会为本组赢得5倍积分,师生对比出来的结果会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课前预习更加自信,更加认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后,请各个小组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结合教材内容为其他小组编制课堂考查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句型转换等等,通过随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整合知识发散提高

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即使是一些学困生也积极投身于导图的设计中,他们的绘画和设计能力甚至高于优等生,他们的长处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了学生积极思考,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元化,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

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又将思维导图用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课后将所学的知识重新整理,绘制新的思维导图,要求用绘制的the simple present tense(一般现在时)思维导图进行口语交际,用五句左右英语介绍一下自己的或朋友的日常生活。并将这个口头作文绘制成思维导图,在每节课的课前一练中为同学们展现个人风采。通过思维导图整合知识,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借力思维导图 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篇6

【关键词】语法复习;思维导图;用语言做事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44-03

【作者简介】卢霞,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226575)教师,如皋市骨干教师。

一、语法复习现状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所以课堂教学应从“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在语法复习中,笔者却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重单句,轻整体。

一些教师习惯于在语法点回顾后配以大量的仿写、单选题或翻译题等单句操练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法考点。表面上看,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积累语法知识搭建好了支架,为学生流畅地进行表达做好了铺垫,但这一模式还是建立在单句基础上,未能与语篇有机结合,也未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知识框架,故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思维也未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2.重知识,轻能力。

一些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容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其灌输语法知识,让其成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忽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忽视教学应从用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在语用环境中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确,一定的显性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但过多的讲授易让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会增强部分后进生的学习无助感,更别提帮助学生提高用语言做事的能力了。

3.重能力,轻知识。

一些教师已认识到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却走向另一个极端,着力创造语境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而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讲授。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语言交际气氛活跃。事实上,教师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相反,他们和学生一样,都在努力地做着出色的演员。大谈能力而忽视知识,课堂教学极有可能会成为“无泉之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及其运用于语法复习的必要性

语法复习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不少学生不能有效地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古人云:借力者强,智者借力而行。《荀子·劝学》也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之所以高出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借力于“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整体建构,进行语法知识的整理,将原来肤浅、零碎的知识引向深刻、完整,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早在1971就提出的一种记笔记和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层次性强等特点。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有效地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

三、借力于思维导图,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敢于从填鸭式知识讲授的“骆驼”角色转变为敢于挑战的“狮子”教师,化身为“孩童”教师,从“孩童”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会“孩童”策略。把学生当成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借助思维导图,以教材文本、语法项目和具体语境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激发发散思维,强化思考能力。

1. 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增加语法知识量。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列出这样一个等式:技能或技巧+知识=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能力是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量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是无法形成和发展的。故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增加学生语法知识量,把语法知识复习融入文本复习中。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借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

例如,在复习模块四第一单元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PSAs are often run for free, and are often meant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health, safety, or any other problem that affects public welfare. 对学生而言,掌握句中be meant to do“旨在、目的是”的意思难度不大,但对于mean to do 与mean doing及其一系列类似短语间的意思差别,虽然不少学生能零星地说出一些,但未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如果在讲解时,直接用PPT将一系列的搭配打印出来,那势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学习无助感增强。笔者认为在复习时,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增加语法知识量(见图1)。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这类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法复习中,教师有必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以教材里的语言现象为载体,以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归纳为原则,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输入为目的,再配以适量的巩固训练,借力思维导图,增加语法知识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和空间。当然,不管是语法知识的横向归纳,还是纵向总结,教师都应注意一个“度”,既不能浅尝即止,也不能贪多求难。

2. 以语法项目为载体,构建语法知识网络。

《课程标准》中把语法项目分为24个考点,其实24个语法项目就是围绕两条主线:词和句子。词涉及名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构词法;句子涉及句子种类、句子成分、简单句、主谓一致、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间接引语、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基本的语法知识框架。

但光有框架是远远不够的,每个项目下面还有不少考点需要学生识记。教师应借助于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语法项目复习时,以每个项目为出发点,以具体考点为枝叶,帮助学生丰富语法项目框架,而不是直接灌输给他们。

教育家卢梭曾强调,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如对名词性从句的复习,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框架(见图2)。

Krashen在1995年指出,当学习者学习信心增强时,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性和理解性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通过思维导图的归纳,教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一张语法知识的大网,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在碰到考题或与他人交际时,不再因“头脑空空”而感到茫然。

3. 以具体语境为载体,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高中三年,语法讲得详细到位,可在考试时学生恰恰是在考查语法的单选题上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并非学生语法知识不懂,而是缺乏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法教学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法知识转换为语法运用技能。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2007)指出语法教学要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创造一定的语境,把对语法知识的讲解转换成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语法规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完善语言输入至语言输出的学习流程。例如: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y day usually celebrated on Dec 25th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A. in favor of B. in honour of

C. in terms of D. in case of

因为词组“in +n. + of”属于高频考点,掌握该类短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句子简洁、生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但该类搭配短语很多,且通过基础年级的学习,不少学生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故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当作生长点,帮助学生构建或完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笔者先借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类似的短语,打开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的源泉(见图3)。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in + n. + of”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思维导图帮助之下,学生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然后笔者再设计适当的语境以利于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运用。Krashen(1981)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只有当学习者接受的是可理解的、有意义的信息输入时,而非死记硬背语法词汇时,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Last week, we held a party, recalling all the stories drifting in our heart in memory of our college years, which could never come back again. Michael, our monitor, always got too far in advance of us. There were also various scholarships for students in need of financial aid, Professor Chen was in charge of the yearly concert in aid of the needy. Before our graduation, the bridge to the library was in danger of collapse. In case of emergency, it is said to be removed the next year.

总之,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搭建支架。若教师能在语法复习中大胆借力于思维导图,定能摆脱目前的语法教学困境,切实提升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NIETZSCHE F W. Thus Spake Zarathustra. [M].COMMON T. Trans. N.Y.: Heritage Press, 1967.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884)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谭晓玉,袁文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7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抽象性与直观性并存的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语法的教学,知识点众多,且琐碎、零散,学生容易混淆,不利于其理解、记忆、掌握。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高效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在教育界的应用也如火如荼。将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知识点有机串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利于学生学号语法知识,为进一步学好算法打下扎实基础。关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其合理的应用场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将设对照组,由一名教师在两个学生水平相当的平行班级同步讲授课程内容,实验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对比分析。

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语法知识结构,常常似是而非,概念模糊,导致在上机调试程序时,由于语法错误多而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学到后面,对前面的知识变到模糊。为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最适合于整合零散、琐碎易混淆的知识点。因此实验主要将其应用于有这些特点的章节、知识点。如典型的有常量变量的数据类型、数据类型的转换、输入输出、运算符等。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作为笔记的参考形式。

其次,在引入新章节时,先向学生展示章节完整的思维导图,将其作为目标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范围,各知识点之间的先后顺序,更形象、更直观、更全面的表述学习进度目标。

再次,在章节复习时,教师展示章节完整思维导图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出思维导图,不求与教师绘图一致,但求内容全面、详实,以绘图的过程自然、流畅的完成复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其知识结构。

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课堂反应

学生课堂反应,由授课教师主观判断,并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其对课程难度的感知。

(2)平时作业

以相同题目同步测试取平均分。

(3)单元测试

以相同试卷同步测试取平均分。

3 实验课经验

(1)思维导图手工板书绘制繁琐、较耗费时间,亦不够美观。教学时宜使用实现绘制好的图,由PPT逐步呈现。

(2)用Word或Windows画笔程序绘图亦不方便,宜使用专门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绘图,如Mind Manager、等。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有众多精美的C语言语法思维导图,可下载后为我所用。当然应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能力合理裁剪修改完善。

(4)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时,切忌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按传统线性思维教学。应鼓励学生联系图形开展头脑风暴,发散性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性。可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完成教学内容。不求与书本顺序完全一致,只求内容完全覆盖,以掌握关键概念知识点为抓手。

4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4.1 学生课堂反应

实验班同学在教师逐步展示思维导图细节的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与教师积极互动;藉由思维导图中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气氛轻松;不少同学自觉以绘图方式做笔记,在复习环境,由学生参与板书绘图,课堂气氛尤为轻松热烈。对照班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课程难度的感知,实验班较对照班低1.7分(10分制)。

4.2 平时作业

实验班成绩较对照班高0.7~6.1分,不同的知识点,分值差异较大。

4.3 单元测试

实验班成绩较对照班高0.6~5.4分,不同的章节,分值差异较大。

4.4 结果分析

学生的课堂反应在预料之中;但思维导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知识点和章节反应出较大差异。在需记忆掌握的章节作用显著,如第2章“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第9章“预处理命令”、第12章“位运算”、第13章“文件”;在一些章节中有一定作用,如第7章“数组”、第11章“结构体与共用体”;在其他章节中未有明显改善。

5 结语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灵活有效的应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辅助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将最难掌握的部分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技巧,大幅增进学生的记忆力,逻辑组织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将这一工具迁移至其他课程的有效学习。思维导图利用图形的形式串接知识点,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多角度、全方位介入知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发散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能力。既有趣又有效,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力的提升了课程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深受学生欢迎,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更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教学辅助工具。

但思维导图的作用也非万能,其应用更适用于有较多琐碎、零散知识点的认知学习,否则将占用较多教学时间,而没有明显效果。

应选择有较多零碎知识点的章节应用,扬长避短,与现有教学手段搭配,发挥其优势作用。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将其合理应用于算法的教学。

当思维导图较大时,信息量过大,易引起学生厌倦,应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合理分部分片,循序渐进,逐步展现导图,并将其逐步拼接,形成完整大图,并将大图用于指导课程复习。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0.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8

那么, 有没有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改变枯燥的语法讲解, 帮助我们进行英语语法的学习并让我们能够将这些语法知识牢记于心呢?笔者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那就是唱英语歌曲, 学英语语法, 希望此法能对一些英语语法学习感到困惑的学生有所裨益。

说到英语语法教学, 首先我们得先来搞清楚语法的定义。《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语法的定义是:“对一种语言结构的描述以及像单词、短语这样的单位组合构成句子的方式” (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 。所以, 语法经常被认为是在句子层面对单词的词序给予明确规定的一套规则。

举例来说, 英语中有一个语法规则为“主语+动词+宾语”, 这是一个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结构。如果不去遵循这项规则, “over girl the a stumbled stone”这些单词的组合就不合语法;而“The girl stumbled over a stone”就是正确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因为它符合了这条规则。当然, 我们还得顺便说明, “The stone stumbled over a girl”这个句子虽合乎语法规则, 但由于其句子意义完全违背常识, 这样这个句子便不可能被人接受。

关于对语法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中山大学王宗炎教授曾这样讲过:“过去几十年以来, 语法流派越来越多, 理论体系不同, 描写方法不同, 不知道应该教哪一种。在英语学者的研究工作与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了一条越来越大的鸿沟。语言教师不太理解语言学者那些语法理论, 语言学者也不太明白语言教师的实际工作和所碰到的具体问题” (王宗炎, 2007) 。于是, 英语教师不仅对语法流派变得越来越茫然, 英语教师甚至对语法教学也常常不感兴趣, 只好凭自己的经验和偶然琢磨出的窍门来进行语法教学。因此, 许多基于语法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这恐怕是由于“教师把语法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来教, 把语言呈现为孤立的句子, 而不给学习者提供适于语法点的语境。学生要想掌握目标语的语法, 不能靠背规则, 而是要在交流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语法项目。这便是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在使用中学习’或‘通过做来学习’的原则” (林立, 2008) 。

所以, 我们在让学生明白了语法的定义、清楚了一些语法的规则后, 还要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别致的办法, 以让学生们的语法学习从枯燥、乏味这种一成不变的讲解方式转变到有趣、放松、有效的教学形式中, 让他们学会并记住更多的语法规则, 从而能更加自如、正确地使用英语。

其实,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教师在哪一天教了哪个语法点 (如果教得好的话) 会对学生的语法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林立, 2008) 。按照以上所述, 语法要教得好就需要有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通过做来学习”, 这里的“做”, 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便是“唱”, 即通过唱英语歌曲来进行有效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如果我们把握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课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基础英语》的编写者埃克斯利也曾提到: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 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多年来,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英语歌曲辅助语法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我们知道,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有不少人是从接触英语歌曲开始慢慢喜欢上英语学习的。英文歌曲非常优美, 它不但能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优美的歌曲让人“爱不释口”, 若采用灵活的方式将唱歌与语法知识整合, 便可以做到既加深学生对语法结构的认识, 又拓宽学生的思维, 歌曲便自然成为英语语法课上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以下笔者仅略举例子以作简要呈现。

在Sad Movie这首经典歌曲中, Sad movies always make me cry这一句在“数”上要求“主谓一致”;且动词make有“宾语补足语”且为动词的话, 其动词不定式的符号to必须省略”。Big Big World这首歌的And I do do feel that I do do will miss you much 中, do已没有“做”的实义, 它位于实义动词feel (甚至延伸到助动词will) 的前面, 表示对实义动词“强调语气”的。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的使用在美国著名歌手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Marx演唱的Right·Here·Waiting for you这首歌中的最后一句I will be right·here·waiting for you便是很好的学习“伴随状语”的例子。其中will be right·here是句子的谓语部分, 而waiting for you这个现在分词短语则是修饰谓语的伴随状语。布莱恩.亚当斯Bryan·Adams演唱的Here·I·Am, 学生便能认识什么是“倒装句”。在Jingle·bells这首经典英语儿歌中, 主要语法有“感叹句”的使用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分词的用法 (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laughing all the way) 等。

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语法知识之一恐怕要数“虚拟语气”了。在对学生讲解由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时, 可以以英文歌曲Sunshine on My Shoulders为例。如“If I had a wish that I could wish for you.I’d make a wish for sunshine all the while.”引出虚拟语气即非真实条件句中对现在情况的假定并讲解其用法。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虚拟语气这一较难的语法知识了。

学生难以掌握的另一个语法点是“复合句”。 美国著名歌手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Marx演唱的Right·Here·Waiting for you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will·be·right·here·waiting·for·you. 学生在欣赏理查德颇为沧桑的嗓音的同时, 也能学到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用法;在Sealed With a Kiss 这首歌中, Though we got to say Good-bye for the summer, Darling, I promise you this I will send you all my love这句歌词既有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也有this的同位语I will send you all my love。而在哼唱As·long·as·you·love·me的同时也可以感悟什么是“条件状语从句”。That·is·why·you·go·away又可以说明什么是“表语从句”等等不一而足。

对英语歌曲的语法知识的学习,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要作引导、讲解外, 学生在课后也可自行找出英语歌曲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并且把它标识出来加以理解;未消化理解的也可在课内外与同学、老师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务必做到要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选出来让大家加以讨论, 使疑难都能得到解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歌曲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 忌滥用。同时还要注意, 最好交叉选择经典歌曲、流行歌曲以及电影插曲等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曲目。有时候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 或是让他们写下他们想听的歌曲, 这样做是为了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听歌曲的认可, 同时保证学生对所听歌曲的兴趣。

将英语歌曲和语法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 不仅可以学习、复习英语语法知识, 也使原本比较费解的语法知识变得好学、好记。唱英语歌曲就能学好英语语法, 一度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或复习像这样被放在英语歌曲的歌唱中进行, 教学简便易行, 操作性强;在学习时同学们也比较有积极性, 不至于感到乏味, 主动参与的热情非常饱满, 教学效果也势必会随之提高。

摘要:唱英语歌曲, 学习英语语法, 将这二者进行巧妙的结合, 不仅可以学习、复习英语语法, 也能使较费解的语法知识变得好学、易记, 一度枯燥的英语语法学习放在英语歌曲的歌唱中进行, 这种教学简便易行, 在学习时同学们也很有积极性, 主动参与的热情和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英语,歌曲,语法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J.Platt, and H.Weber,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Lonman, 1985.

[2]王宗炎.王宗炎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9

有些英语教师, 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讲解得详详细细, 认认真真, 学生也能背出那些语法规则, 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错漏百出, 没有真真正正地运用好语法, 掌握好语法。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初一下学期教到一般现在时态, 教师很容易讲清楚, 学生也很快记住了相关语法规则:一般现在时, 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谓语动词要加s或es;当主语是其他人称时, 谓语动词用原形。但是, 由于汉语没有这种变化, 学生很容易做错。

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接受这种语言现象, 养成习惯, 做起题来万无一失, 就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才行,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多给出例子, 例如: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He gets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们 (你们) 经常在学校吃午餐。They (You) have lunch at school.等等, 老师还要指出动词加es或es的变化与名词的复数形式一样, 并注意把以上两句变为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时的情况作讲解。变否定句时把doesn’t或don’t加在动词gets和have前, 第一句加了doesn’t以后gets要改为get, 第二句动词have照抄即可。把以上两句变为一般疑问句, 第一句在句子开头加Does, 动词gets变为原形get, 大写H要改变为小写h, 第二句在句子开头加Do, 大写T要改变为小写t, 其他照抄, 句末加问号即可。又如,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 学生也很快记住了语法规则:现在进行时是由助动词be的现在式 (is, are, am) +动词现在分词 (动词+ing) 构成;现在分词构成有三种情况:一, 一般的动词直接加ing;二, 以不发音e结尾的动词去掉e再加ing;三, 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 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 应双写这一辅音字母再加ing。可是学生翻译或运用起来不是把助动词be丢掉, 就是把现在分词的ing丢掉。例如翻译:我正在读英语, 正确翻译是:“I am reading English.”而学生往往翻译为:“I am read English”或“I reading English”。再如学习了动词以后, 学生们学习了行为动词作谓语, 还是忘不了“be”, 例如翻泽“我每天学英语”, 正确的翻译是:“I study English everyday.”多数学生却翻译为:“I am study English every day”.

总之, 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 犯这种或那种语法性错误的现象很多, 它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语言习惯的差异。要克服这种错误现象, 必须着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着重于实践。反复实践, 反复训练, 才能得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才能做到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那么, 对课文和句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怎么教?我认为不是当新的语法知识一出现就开始大讲, 特讲, 讲个不停。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语法项目, 很难在学生初次遇到时就能讲明白的。有些语法知识最好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进行讲解。比如, 教到被动语态时, 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才讲解。The desk is made of wood.这书桌是木材做的。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世界上大多数人讲英语。然后, 教师指出被动语态的结构是由be+动词过去分词构成, 不同的时态be的形式分别不同。举例一一讲解不同时态被动语态的句子。

对于一些还没有教到的语法知识,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把它作为句型来记忆, 而暂不作其他要求, 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回过头来讲解, 这种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听不懂, 做不对, 说不出, 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 现在完成时是初中阶段很难学的一个时态, 内容多, 难理解, 与汉语习惯差异大, 只能一点一点地讲从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Book III里的unit 6开始, 课本里有四个单元, 在十六课中都逐渐出现现在完成时态, 先从对话Have you got...?入手, 指出现在完成时的结构, 及逐一举例讲解出现的各种情形。总之, 现在完成时只能慢慢地讲解, 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才能系统地加以归纳、比较、总结并用于指导实践。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结构差异分析 篇10

一、英语和汉语在总体结构和语法上存在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系统的思想意识控制下得以发展的, 不同语言体系有着不同发展环境和思维系统。语法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规则, 是思想意识的结晶, 因此汉语和英语语法的区别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讲究明确具体, 汉语强调模糊抽象

意识和思想具有紧密的关系, 中国人喜欢用比较含蓄的言辞来体现深刻的韵味, 用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新鲜事物, 中国语言中多运用暗喻、明喻等方法, 表现出汉语独到的模糊性。而西方语言却恰恰相反, 他们强调语言的明确性、具体性, 表现为动态上以及词语的准确适用上, 每个单句之间的关系特别明确。

2、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注重意合

经过研究证明, 中国人思维方式是直觉式, 在语言表达上重视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形式, 因此汉语语法灵活多变, 并不是那么死板, 经常只要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也会有所改变。虽然语序对于汉语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汉语语法结构和词序是相对固定的, 以主谓宾为主要结构, 一般中心语在后而修饰词在前。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使用的汉语就特别重视用简练的词语描述事物, 表现言简意赅的特点, 并形成灵活多变的结构形式, 在意境上, 人们更加追求用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 表现出深远的韵味和丰富的情感。汉语经常会使用多个短语或者词, 以话题为中心进行语境的描写和渲染。

二、句法和词法构成的差异

句法和词法是语法的结构形式。句法是指句子和短语等范围的变化和构成规律。词法是词性、词形的变化和词顺序的规律。所以语法结构能够从他们句法和词法的变化上找到差异所在。

1、句法

语言之间句法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 详细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特别复杂, 我们仅从句法的特点上进行简单的对比说明。

(1) 主语:英语用名词词语作为句子的主语, 而现代汉语大部分短语和大部分实词都能够作为句子的主语。例如勇敢强于软弱, 是形容词为主语;明天有雨, 是时间作为主语;一丈就是十尺, 是量词作为主语等等, 这些主语都不能应用在英语结构中。

(2) 谓语:英语主要由动词来担任谓语, 而现代汉语中谓语在主语后边, 形容词和动词都能够充当。例如:他能力很强, 是用动词作为谓语;成绩良好, 是用形容词作为谓语;人的人品怎么样?是用代词作为谓语, 这些都不能应用在英语语法结构中。

(3) 兼语句, 通常是指本句话谓语连接的宾语成为下一句话的主语, 例如我推选他当组长, 我欣赏他睿智。他既能做主语也能做宾语, 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汉语中, 但英语会选择用介词来代替谓语。

(4) 连谓语:汉语谓语部分是由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谓语组成。例如我打开房门走出来, 就是此类用法。然而在英语语法中, 两个动词间一定要加上表示连接或者方向的中间词。

2、词法

按照吕叔湘、丁声树等专家的看法, 汉语词性可以分为象声词、语助词、连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数词、代词、名词等十类。英语词性也分为十大类:冠词、感叹词、连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从对词性名称看汉语有独特的象声词、语助词和量词, 而英语比较独特的是冠词、感叹词和介词。英语和汉语都比较重视名词, 它是描述事物整体特征, 在构成名词时, 对事物的表达方式是汉语、英语的主要区别。英语事物的名称和另一个事物是没有关系的, 而汉语从宏观出发, 用比较熟悉的事物对名词进行联系和表达。汉语中特殊的是拟声词和量词。赵元任认为量词能够分为九大类, 例如把、张、面等等, 量词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表达汉语的意境。汉语中量词应用频率较高, 表述特别丰富, 例如一辆车、一头猪、一把剪刀、一口人等, 这些语法都是英语所不具有的。

汉语中比较善于使用虚词, 汉语的结构和表达的意义与虚词的加入, 会产生明显变化, 例如我的妈妈与我和妈妈, 其结构就存在差异, 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词音节的数量对语法形式有一定影响, 即使是单音节也不可以独立使用, 一些双音节后边需要双音节的词联合成为短语使用。古代汉语中使用单音节的情况比较多见, 现代汉语中词句结构的主体是双音节词。例如古语中的目, 现代汉语称之为眼睛等。这些在英语上是难以解释的。英语使用介词较多, 分为复杂介词和简单介词, 简单介词数量就有70多个。另外还有冠词, 冠词是对名词进行限定, 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和定冠词。

三、结束语

英语和汉语语法上的差异, 是不同文化下形成的不同风格。汉语意境朦胧、语法结构复杂, 不同结构的句子可以表达同一思想主题, 而英语语法讲究简单明了。所以, 了解汉语语法就要通过了解它的表达语境分析其内在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文化底蕴, 因此汉语语法要得到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正确区分和把握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差异, 能够利于两种语言的发展, 现代人不要武断的用英语语法去理解汉语语法, 更要尊重各自的特点, 并加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静.试论英汉语法的区别性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03) .

[2]李玢.汉英对比分析下的对外汉语教学量词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 2013 (04) .

构式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篇11

【关键词】构式语法 英语语法 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行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方式单一,多以传统语法为基础,强调规约性,对描写性重视不够;强调语法形式,对意义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脱胎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s)从理论上揭示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对语言学习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构式语法强调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形成以概括(generalization)为基础的语言习得机制,所倡导的语言习得理念可以为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探索构式语法理论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及其蕴含的教学理念。

二、构式语法简介

20世纪90年代,Adele E. Goldberg &Kay共同提出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构式语法,这一从认知语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语法理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亲睐。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所主张的原子组合观不同,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规约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强调构式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征”。Goldberg认为“任何形式或意义的一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推知的语言表达形式都看作是构式”。构式语法主张从句法、语义、语用、文化等角度来系统分析构式。

构式语法强调语言的实际学习和使用情况,在构式语法看来,语言能力就是使用自然语言构式的能力。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形式各异的构式组成的,因此对语言的习得就可以归结为对构式的习得。首先习得范围狭窄的构式,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渐习得一些具体的语言结构,最后习得抽象复杂的构式。

三、构式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构式语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上与生成语法所持的观点不同。传统的语法教学仅要求学生记住语法规则和结构,忽视理解语法本身的意义,以机械性操练为主,师生课堂互动机会少,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此外,生成语法试图归纳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的本质及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The more you practice, the easier it will get. 这句话的结构与一般句子不同,所以生成语法的规则可能无法解释这句话的本质。相反,构式语法在上述问题中可能会更有解释力。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各种类型的构式组成的,所有构式都是形和义的配对体。构式语法将构式看作是语法的基本组成部分,认为语言中的词素、词汇、词法和句法是一个连续体。这一主张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下列启示作用:

1.构式语法强调语法是由构式组成的,每个构式都有独特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基本构式的含义,而不是忽略含义不加考虑的背诵语法规则。根据这一思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语法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可以生动的突显语法本身的意义,促进理解。

2.构式语法强调词汇和语法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构成了一个意义的连续体。这一思想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是:要将词汇和句法相结合。两种构式的自然衔接可以让学生更加流畅的习得语法、使用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语言来表达想法。从这个角度看,割裂词汇构式和句法构式的连续关系是十分不妥的,这也就进一步表明了教学过程中要秉承词汇构式、句法构式并重的理念。

3.从具体构式到图式构式,再到具体构式的主张可以为日常的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指导。例如,对高中英语“虚拟语气”的讲授,教师可以将其放在真实的情境中并采用归纳的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下展示一系列与“虚拟语气”有关的句子,通过观察句子特征,了解该语法要传递的意义,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相关语法构式。这样的做法符合意义与形式统一理念。教师在今后的语法教学中也可以借鉴此种模式。例如,在讲授“过去进行时”时,可以从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构式现在进行时入手,通过转换时间状语向学生逐渐呈现含有过去进行时的句子,最后设置信息沟与学生在真实语境下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语法构式。这样的做法更加注重构式形式与意义的互动性与交流性。

4.之前提到的The more you practice, the easier it will get.这句话可以用构式语法来解释。该句子的构式为“The X-er, the Y-er”。这种构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图式性构式,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将这一思想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用这一理念向学生解释该句子,语法学习效率会提高。儿童在日常语言实例中不断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得到一系列的语言构式。从这个角度看,构式语法中蕴藏着一些以人为本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与现今的“学生中心论”相契合。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语法过多地关注语法形式,忽略意义,不符合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规律,给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构式语法以语言运用作为认知基础,把构式看成是形式与意义及功能的结合体,强调构式作为整体的构式义。构式语法强调以概括为基础的构式习得观,认为语法构式来源于学习者对其语言运用实例的抽象和概括,符合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

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形式和意义两部分,形式部分包括构式的语音特征、形态特征和句法特征:意义部分包括语义特征、语用特征和语篇功能特征,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由“象征对应连接链”连接。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建特定语境,尽可能展现语法构式形式和意义的各个层面。根据构式语法的理念,语法构式的教学应遵循从具体构式到一般构式、从原型构式到非原型构式、从简单构式到复杂构式的教学方法; 强调构式的形式与意义并重。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et al.2005.“The role of prediction in construction-learning”.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32.

[2]Goldberg,A.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oldberg,A.E.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Goldberg,A.E.2009a.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J].Cognitive Linguistics(20):93-127.

[5]Goldberg,A.E.2009b.Constructions work[J].Cognitive Linguistics(20):201-24.

[6]Ellis,N.C.2006.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SLA[J].AILA Review(19):100-21.

[7]Ellis,N.C.&T.Cadierno.2009.Constructing a second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7):111-39.

《英语语法新思维》 篇12

一、精心设计话题, 打开思维之门

六 (上) 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Grammar time需要学生掌握的语法项目有两个, 新授“use…to…”和复习“should/should not”。在处理这两个语法项目时候, 教师把它们和“Protect the Earth”话题融合在了一起, 将空洞的、抽象的话题“Protect the Earth”细分成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思考的“Why to protect”和“How to protect”两个小话题。在“Why to protect”这一话题中, 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资源的重要性, 处理语法项目“use…to…”;在“How to protect”这一话题中, 帮助学生阐述自己的环保理念, 处理语法项目“should和should not”。这样, 不仅两个语法项目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同时还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 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从而帮助他们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

二、精心设计活动, 扬起思维之帆

1.“思”在情感激发, 聚集语法现象。

课堂伊始,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填空、看图说话、问答等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从第一课时的Story time已知内容入手, 聚焦到某些关键句型, 同时唤醒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T: (PPT呈现地球的图片) What colour is the Earth?What are the green parts?What is the blue part?What’s inside the Earth?

学生活动:用本单元所学新单词回答, 并拼写。

【教学分析】在“use…to…”的情感激发环节, 教师使用了一个“改装”的quick respond。和传统的看图说单词不同, 这里要求学生说出与所给图片相关的资源类单词,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在激烈的竞赛中, 顺势引出了“use…to…”句型, 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2.“思”在情境体验, 感悟语法意义。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之后, 紧接着的工作便是让他们初步感知语法现象的意义, 为归纳语法规则和结构做准备。教师要将所学的语法项目融入真实情境中,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进行有意义的语法实践。

【教学过程】

T:It’s so easy for you.Do you want a difficult one?This time, you should say a whole sentence.For example, we use paper to make boxes. (PPT快速呈现体现相关资源用处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所示图片, 选择正确的资源, 用use…to…造句。

T:What else do we use them to do? (PPT呈现句型结构和图片)

学生活动:头脑风暴 (We use water/plastic/wood to…)

【教学分析】在本课的情境体验环节, 教师充分利用story time的语篇情境, 通过对地球资源重要性的讨论, 借助看图造句、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思维激荡中感知、体验和运用目标语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了语法项目的用法, 帮助学生体验语法项目的意义, 还促使了学生比较自然、自如地运用目标语法。

3.“思”在巩固运用, 掌握语法规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理解了语法现象之后一定要“趁热打铁”进行及时巩固。所以在理解了语言规律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半机械的可控性训练, 让学生在熟练运用中掌握规则。

【教学过程】

T:Can you use the rule?Look at these two words.Can we use“use…to…”to make a sentence? (提供water-sit)

S:We use water to sit.

T:Do we use water to sit?Is that right?

T:Let me show you.We use water to water trees.Wood comes from trees.We use wood to make chairs.We use chairs to sit.

学生活动:模仿老师的示范展开发散性思维, 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分析】在尝试运用环节, 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造句的练习, 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 用“use…to…”联系在一起, 赋予枯燥的机械语法操练以趣味,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思维激荡的语言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和感悟, 进而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4.“思”在综合输出, 内化语法规则。

有了初步的操练, 接下来就可以考虑综合性的语言运用了。在这个环节, 需要帮助学生更加注重深入、灵活地运用语法。教师要分层设计语言运用活动, 层层递进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和体验语法, 提高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在具体设计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Fun time板块的内容考虑是否有合适的情境供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言表达。但是本课的Fun time与Grammar time契合度不高, 所以老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过程】

1.Summarize.

T:Look at these things.They are very useful.We use them to do a lot of things.But there are not too many resources on Earth.That’s“why”we should save them.

T:To save them,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we should do.And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we should not do.That’s“how”to save them.

T:Today, we talked about why to protect the earth and how to do i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and the mind map on the blackboard may help you.Let’s try together.

学生活动:根据板书和PPT中所提供的支架和语料进行综合阐述。

2.Make a proposal.

T:You know a lot about protecting the Earth now.But some people around us don’t know.Maybe some teachers here, they don’t know.This time, let’s make a proposal to tell them.

T:How to make a proposal?Look at this one.This is a proposal about saving water.First, we should talk about why to save.Then, we should talk about how to save.Choose one to finish.

学生活动:选择话题, 完成倡议书并展示。

【教学分析】教师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项层层递进的任务, 帮助学生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思维发展, 提高语法技能,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是一个总结归纳活动, 教师借助板书和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这节课的板书就是一个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思考, 指导他们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地去阐述环保理念。接着是一个开放性的书面练习———“制作倡议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 将本单元语法项目, 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 使他们真实体验了本单元语法项目的意义和功能, 内化了语言知识, 语法规则的运用也趋于成熟, 同时培养他们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作业, 延续思维之路

本课, 教师设计了如下作业: (1) 完成课上没有完成的其他倡议书 (必做题) ; (2) 思考更多保护地球的方式, 并完成思维导图 (选做题) ; (3) 根据思维导图, 完成一份新的倡议书 (选做题) 。

这种分层、开放的作业设计, 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难度, 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和课外知识面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拓展。

上一篇:乡镇农业经济下一篇: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