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思维和中国英语

2024-06-27

中式思维和中国英语(共5篇)

中式思维和中国英语 篇1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 (Lingua Franca)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浪潮席卷全球非英语母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 使用英语人口已超过以英语为母语人口的两倍, 而懂英语的人口更是已经超过20亿。英语在当今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日渐重要的工具的角色。而当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 也必然出现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 这种变异使英语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 这种现象被称作英语本土化 (nativization) [1]。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然是学习者和使用者的主要标准, 但是诸如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南非英语等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英语变体 (variety) 也在迅速崛起, 并不断挑战前两者的标准地位, 这些英语逐渐被接受, 并在各自国家的国际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英语在中国传播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渗透, 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也进入标准英语, 被接受而成为其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出现在国际交流的舞台, 对英语本身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 以及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一些不合乎规范的汉语式英语的出现, 被称为中式英语 (Chi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和中式英语的不同, 旨在说明学习英语时应区别对待二者, 找到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

一、定义差别

1.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在中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 他在1980年发表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是有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如Four Books (四书) , Eight legged essay (八股文) , May 4th Movement (五四运动) , Xiucai (秀才) 等, 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3]。葛先生的这篇文章仅从汉语的翻译角度指出“中国英语”的存在, 并没有全面界定这一概念。1991年, 汪榕培提出“中国英语”的三个标准: (1) 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 (2)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 (3)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对上述三个标准进行修改, 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 (normative English) 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篇章[4]”。这一定义肯定了中国英语是一种规范英语, 是符合英语语法的, 并指出其特点是中国特色借助于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而出现的。同时李主张应将“中国英语”翻译为China English, 而非带有贬义的Chinese English和带有歧义的Sinicized English[4]。而后, 谢之君、姜亚军等人对这个定义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并非绝对分开的, 都存在汉语干扰。1999年, 贾冠杰和项明友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中文的使用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 以标准英语为基础, 带有中国特色,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5]。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是基于规范英语的, 融入了带有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特色事物的词汇, 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被中文使用者使用, 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英语变体。

2. 中式英语 (Chi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

对比中国英语, 李文中界定中式英语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4]”。中式英语的最大问题是不合乎英语表达的规范, 包括语法、语境、感情色彩等。造成这种畸形英语的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使用时采用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词语选择搭配习惯, 从而使规范英语使用者难以理解和接受。1998年, 杜争鸣提出“过渡语” (interlanguage) [6]的概念, 他认为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人群学习英语时难以避免的现象。郑晶认为这种过渡语有系统性、过渡性、可渗透性、可预测性的特点[1]。

二、形成差异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 带有很明显的民族性, 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这就使得以一种语言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种具有较大差异的语言时, 容易以已有的思维方式来模仿甚至生搬硬套, 这就是语言的负迁移现象[1]。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造成“表达真空”现象的出现, 也就是说在翻译一些特有事物时, 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基于以上原因,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助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等手段创造出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就是“中国英语”;另一种是强行将中文的表述对译为英文的形式, 产生了“中式英语”。

1.“中国英语”的形成

中国英语形成的手段包括音译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音译是指直接将中文词汇的普通话发音转化为英文词汇形成的。例如:yuan (元) , jiao (角) , fen (分) , fengshui (风水) , yinyang (阴阳) , kungfu (功夫) 等。译借是通过逐词翻译将中文转换为合乎英语语法规范的英文表达, 例如: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等, 译借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直译主要出现在一些中文习语或固定短语的英文翻译中, 在保留原句意思和结构基础上转换为英文表达, 例如:seek truth from facts (实事求是) , 这种手段既清楚地传递了意思, 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点。语义再生主要用于翻译一些成语谚语, 例如: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 (人山人海) ,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 (雨后春笋) ,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百花齐放) 等, 这些中文词汇在翻译为英文后生成了英文的意思, 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总之, “中国英语”及保存了中文原义, 又合乎英语规范, 是翻译者和使用者很好地将中国特色融入了英语。

2.“中式英语”的形成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受母语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失误[7]。它是字对字地刻板翻译的结果, 例如“著名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Teacher Zhang (张老师) 等, 这种不符合英语规范的翻译如今已经成为一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笑话。“中式英语”实际是在对英语掌握的不准确的前提下, 臆造的一些表达方式, 后果是难以交流, 表意让人无法理解, 影响交流效果。

三、特征差异

1.“中国英语”的特征

前文谈到中国英语形成的几种手段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基础是规范英语, 其词汇语法依然遵循标准的构词方式和语法结构, 但是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1) 词汇方面。

我们把进入标准英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称为汉语借词 (borrowing words) , 这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量不断增大, 其表意清楚准确, 翻译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使之已经成为英语国家认识中国的一种途径。诸如我们上面举出的一些, 还有像反映中国历史的Yamen (衙门) ,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 , imperial examination (科举) 等;反映中国时代特征的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 ,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mahjong (麻将) , qigong (气功) , cheongsam (旗袍)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药) 等。这些词汇已经被英语世界接受并广泛使用。

(2) 语篇方面。

汉语和英语在语篇结构方面的最大差别是修饰词的位置。由于受到汉语语法中修饰词前置的影响, 中国英语也倾向于将大量修饰限定性词语前置, 很少用到从句和后置修饰词, 这样就造成篇章句子短小、零散、缺乏表现力, 只是意思的简单陈述。另外, 在观点表达方面, 英语表达更多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 而汉语则习惯直截了当, 若用这种思维进行汉译英, 往往使译文给人一种武断的或命令的感觉, 听上去很刺耳, 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些政论性文章中多次出现, 虽然意思得以传达, 但很难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我们常常使用you must, you mustn’t, 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you can’t do it等, 虽然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但是过于生硬和直接, 让听者感觉很不舒服。

(3) 感情色彩方面。

一些词汇和短语在互译过程中出现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即褒贬的差异, 例如ambitious (有野心的) 的英文原词中是带有褒义色彩的, 是对进取心的一种赞扬, 而在中国英语中, 它反而是一个贬义词, 对不安分守己的一种贬斥。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一些英文原意是中性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带上了贬义色彩, 如equalitarian (平均主义的) ,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等, 而一些贬义词却带上了中性色彩, 例如propaganda (宣传) 等。这些词褒贬性的变化是中西社会历史发展和价值体系差异的反映, 同时是英语本地化很典型的例证。

2.“中式英语”的特征

我们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畸形的英语,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范性, 即不合乎标准的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搬硬套, 词性误用。

由于采用字对字死译的方法, 造成翻译者不考虑词性, 简单地堆砌相同意思的词汇, 如前所述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还有“Who afraid who! (谁怕谁啊) ”, “You find who? (你找谁) ”, “I wait you. (我等你) ”等, 这样的表达顶多算是英语词汇的集合, 不仅外国人看不懂, 就连中国人也很难明白。

(2) 搭配不当, 不合习惯。

英语和汉语都讲究搭配问题, 尤其是名词和相应的动词、形容词可形成固定搭配表达特定含义。以吃为例, “吃药”的正确翻译是take medicine or take pills而非eat medicine or eat pills;“吃饭”应译为take/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也非eat breakfast/lunch/dinner, 还有“书房”翻译为study room, 而不是book room;“学习知识”应为gain knowledge, 不可译为study/learn knowledge。这些错误搭配的出现也是生搬硬套的结果。

(3) 多重修饰, 词汇累赘。

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特点或者自己的态度, 翻译时总是使用很多修饰性词汇, 造成词汇的冗余。例如very的过度使用;表全部的名词前加表部分的形容词;相同意思的形容词重复使用等。

(4) 句式单一, 表达无味。

由于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准确, 中式英语的句型很少发生变化, 常常使用简单的陈述句和祈使句, 被动语态、倒装句式等使用少, 表现为句子短小零碎, 缺乏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这一点在中国英语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我让他等我”被译为“I let him wait for me.” (应为:I asked him to wait for me.) ;“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被译为“You let me know the life’s value.” (应为:It’s you who show me the value of life) 。

(5) 褒贬不分, 感情混乱。

如前所述, 由于英汉词汇在褒贬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意思相近的词汇在使用时应考虑不同语境所需的感情色彩。如clever在英语中带有贬义, 有“自作聪明”之意, 夸奖别人时常用smart或者bright。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若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词汇使用不当, 都会造成双方的误会, 这也是中式英语最使外国人感到不快的地方。

四、结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在现阶段存在的, 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英语一方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英语本身, 而中式英语则是恰恰相反。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注定了中国英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研究的价值, 而中式英语则会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逐渐掌握英语知识的现实中消亡下去。英语学习者应抱定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的态度,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 真正习得原汁原味的英语。

摘要:当今社会, 英语日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定义、形成、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揭示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指出我们应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6) :93-96.

[2]程媛.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76-78.

[3]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13-14.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8-24.

[5]贾冠杰, 项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11-12.

[6]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 (3) :7-11.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篇2

由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且,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译中找不到对等项。因而,中英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我们只有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本质,才能在翻译中应对差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早在1980年,葛传规老师就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现在的学者们也普遍认可中国英语是指用规范的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要想彻底了解中国英语,就不得不提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夏纪梅教授对两者做出了区别,她认为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成的,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China English指的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是允许存在的。

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1.文化空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译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西方人对很多中国的文化概念很陌生,感到难以理解。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因而,往往会产生文化空缺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可以从文化空缺的角度深究。文化空缺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

2.中式英语。

(1)不存在文化空缺,非中国特色事物。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类似的中式英语泛滥成灾。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就是中式英语,它不符合英语语法,实则若想传达汉语原意,可以通过意译的方法。这好比,“书”是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的事物,如果把书译为“shu”就是错误的,既然该词在目标语文化有对等项,何必要做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译文。

(2)不存在文化空缺,依赖汉语思维。“航空餐”译为“airline pulp”是汉语思维习惯下的中式英语,正确译法为“food-served aboard airlines”。“残疾人厕所”,应为“handicapped restroom”,而不是“deformed man toilet”。再如,门户网站选出的爆笑中式英语:“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文化空缺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可能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冒犯或误解而不自知,无形中给交流制造了困难,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影响本族文化的形象和传播。

3.中国英语。

(1)存在文化空缺,但是仅限于中国特色词汇。只有具有中国特色,才有必要进行中国特色的宣传。如果目标语文化存在的事物,完全可以用归化法进行对等处理。而且,中国英语往往止于词汇,很少涉及句子层面。因为句子的作用是表达意思,既然能表达意思,就可以用目标语把同样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如果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障碍,可能是关键的文化特色词汇的理解和处理问题。如,“豆腐”原译为“bean curd”。curd本意是指凝乳,这样的译法会使外国朋友感到费解,可能会误以为是牛乳和豆子混合的食物。所以,后来直接改译为“tofu”。

(2)存在文化空缺,但是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汇,则不可列为中国英语。虽然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汇是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但是具体概念的词汇往往在英语中能找到对等项。如,“扁担”是一个中国文化特色词,但是不属于中国英语,它适合翻译为“shoulder pole”。虽然外国人不用扁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文化空缺词汇,但是扁担是具体词汇,通过解释、描述,外国人依然可以产生联想,能够理解。

中国英语不是生搬硬套,不会完全借用目标语文化里没有的东西进行盲目的对等,这样就避免了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曲解会造成不良的或错误的理解,这比无知更可怕。虽然中国英语可以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让外国朋友有兴趣主动去搜索查找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宣传中国文化,但是一味地扩大中国英语的范围只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外国读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太多的陌生词汇,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降低中国人的英语水平,阻碍中国文化的宣传。

四、总结

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空缺的客观存在,才能用合理的解决办法去弥补文化空缺,规避错误的译文。我们要规避中式英语,避免不规范的英语语法结构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也要规范中国英语,把握好宣传中国英语的度,真正达到学习规范英语,正确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254.

中式思维对英语写作句法的影响 篇3

Robert B.Kaplan将东西方思维模式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性发展, 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发展。即在表达思想时, 英语更直接。他们在表达逻辑思维时往往要把表达的判断, 结论等重点先呈现, 然后再把各种标志的事实。

1 表达顺序

写作句式中的顺序问题正式由于上面说到的这种中英思维在逻辑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

误:We went to the cinema after dinner正:after dinner we went to the cinema.

分析:当写作中我们遇到写这句话时, 由于中式思维的影响我们会先从时间顺序展开, 先交代时间地点, 再讲时间本身, 而英语中却恰巧相反, 时间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应把after dinner置于最后。

而具体谈到个别词序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时间, 大小, 方位两方面:

局部:方位, 大小。Eg:你先请误:you before正:after you.

分析:汉语主张在各个层次上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 而英民族主要是以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的, 灵活的安排句子的成分, 简而言之, 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前指过去, 后指未来。而英美是面向未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如back指过去, forward指未来, 所以再同一举动, 同一意思, 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 汉语中用先表达意思, 英语中却用后表达。

方位Eg:1) 左右误:left and right正:right and left

分析:在地干里表达方向上, 中国人习惯先说横向方位, 再说纵向方位。从东到北, 从西到南。而英民族则恰好相反。因此, 我们在写作表达方位时容易把顺序颠倒。

大小Eg:2) 小学误:middle and public school正:public and middle school

分析:在我们汉语中, 观察现实世界时大致是从外表形态开始, 再到局部状态, 再到具体细节和本质特征。因此在“中小学”中我们往往把相对较大的“middle” (中学) 放在“public” (小学) 的前面。

2 句式特点

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中句子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往往在中文看来是正确的, 在英语中就是病句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差别有所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造句中避免出现由于结构差异导致的错误。汉语的基本结构比英语要复杂。英语主要是以“主谓结构”为主, 然后通过拓展才有了这五个基本句型。由于结构的不同, 自然在某些表达上中英文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就是句子的结构, 衔接、句子的多样性等。

2.1 句子的多样性 (variety)

汉语注重思维的主体性, 首先强调的是--“他”对事物的影响, 因此常常用人称词作主语。而英语则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主语的不同和语态方面的差异。英语常常突出主语, 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 而汉语则习惯选用一定概念的人作主语。所以是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找出的比较常见的例子, 虽不是错误, 但是却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1) 有些词用的过于频繁, 这种过度的使用就显得重复

The music with words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is the best I think I like reading poetry which I think is the most beautifu and sweet words.Classical Music, I think, is a kind of exquisite music.

我们乐此不疲的运用一些不是很必要的词或词组 (如I think) , 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升级”。下面是一些例子:I think→I believe;want→intend;buy→afford;safe→secured;keep→maintain/sustain;in order to→aim to/in an attempt to;besides→in addition to;more and more people→people increas-ingly.当然, 在“升级”的过程中要保证所用词语或词组的正确性。

3 地道表达

我们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还发现, 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语句, 没有语法错误但又不是规范的句子, 由于受中式思维的影响, 要么平铺直述, 过于平庸, 不符合英美的地道表达方式。

3.1 词语, 搭配

1) 滥用, 漏用

在写句子的过程中同学们习惯从中文的角度思考, 只考虑选用自己熟悉的词义, 不考虑其用语环境, 如将“从外国进口”表达为:Import from abroad, 汉语不怕重复, 而英语怕重复, import本身就包含了“从外国”的含义, 这句话明显是照着中文的句子未加思索地进行翻译了。

2) 措辞或搭配不当

按中文的意思诠释英文要表达的内容常常导致措辞的不准确和词组的搭配不当。如:

But after continuous practice you can understand it well and do it perfectly.

→After constant practice,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be ableto do it well. (同学们对于如何按英文惯用表方式表达以及近义词的辨析能力有待加强)

3.2 表达方式

1) 主动与被动

英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有明确的主谓施动和受动关系, 主语施动用主动语态;主语被动, 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主谓关系主要表现主体与评论的关系。同学们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很容易犯错误。

Our city has built a new modern high school.→Anew modern school has been built in our city

4 总结

针对以上前面提到的种种弊端,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克服方法:首先要加大英文原著的阅读量, 多听英文广播, 扩大词汇量。其次, 写作文时首先要考虑的英语句型, 当自己头脑中的中文句子与英文句型有冲突时, 宁可舍弃中文句子也要符合英语句型。避免容易引起误解或意思含糊不清的中式英语,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对自己喜欢又没能力表达的美丽的汉语词藻要舍得割爱。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规范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区别, 处处提防。我们之所以能很好地掌握中文语法, 原因是除了生活的语境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学的教育中进行了大量的生词造句练习, 而英语学习中我们基本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多运用生词造句练习, 熟悉其用法和固定搭配, 提升英语语感, 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熟悉各种语法句型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毛荣贵.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柏然.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西玲.英语写作:遣词.造句.组段[M].2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式思维和中国英语 篇4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听说读写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四个方面, 其中, 写尤为重要。 由于中英思维模式的不同, 许多中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运用汉语式思维写作或者在文章中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 这些“不地道”的英语作文, 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 同时表明了转换思维、运用英语式思维写作的重要性。 因此, 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式思维及中式英语的成因, 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英汉思维在词汇选择上的差异

在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的“序言”中, 编者对词语选用的重要性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Using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is rather like wearing appropriate clothing for the occasion:it is a courtesy to others, and a favor to yourself a matter of presenting yourself well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 也是语句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英文写作中, 词语的选择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英语民族更注重抽象思维, 他们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 因此在选词上, 他们认为通过名词化可以产生大量抽象概念, 以此满足英语表达抽象概念的需要, 在写作上擅长用名词。 在英文写作中, 中国大学生习惯用动词造句, 如“我们要求政府停止征收娱乐税”, 一般大学生都会写成: “We demand that the government stop taxing entertainment.”而英语国家学生则会写成:“There is a demand for an end to taxation on entertainment.”因此在写作时, 学生应尽量用名词化的句子。另一个差异的体现就是词汇的内在含义。 词语是有意义的, 词语的意义正是一个民族特色和文化的体现。 例如在中国, 龙是帝王的象征, 是威严神圣的, 中国有许多带龙字的成语, 如望子成龙、飞龙在天等, 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希冀。 然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认为龙是凶恶的、可怕的, 是恶魔的象征。 由于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写作时, 这类词的选择要尤为慎重, 如汉语中的 “母老虎”, 许多中国大学生容易写成“female tiger”, 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这种翻译方式并没有体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所以当这种文章被拿给外国人看的时候, 他们是看不懂的, 用“vixen”会更贴切。

二、英汉思维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在构句时注重形合, 体现在时态、语态、人称等的变化上, 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 并没有时态语态等的变化。 由于英语注重形合, 因此经常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主干, 向外拓展成一种空间图式, 王寅称之为“葡萄型”, 而汉语注重意合, 不会有太多的连接词, 所以王寅将汉语的这个特点称为 “竹竿型”。 北京大学马衰曾说:“英语写作的根本要求是‘清楚’, 无论是一个句子, 一段话,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直截了当, 简单明了, 不能给读者在理解上造成丝毫的猜疑, 疑惑和错误的概念。 ”英语形合的主要表现就是注重句子形式, 结构完整, 采用各种连接手段, 如介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连接词语。 然而, 汉语的句法关系靠语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语句能达意即可, 所以, 如果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的时候采用汉语式思维进行造句, 就可能会出现语句之间缺少连贯与衔接、表意不明的现象, 如“a student, he must keep the appetite for ledge, and then he will study by himself but not be forced.Thus, just stay hungry, and then we can get the fun of eating and gain the pleasure of life.”, 此句中 “and”“then”“thus”的使用使整句连贯起来, 富有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地汉语式思维的“流水文章”。

三、英汉思维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对比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发现, 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 以主题句开始, 层层展开主题, 然后在各个主题之下分点进行论述。 英语的这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的方式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有关, 所以文章往往清晰明确, 主题清晰。 当代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都会采用固定的“三段式”的结构, 即提出主题句之后, 下列三个分论点, 逐一进行论述, 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是英语“直线式”思维的体现。 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 说话时经常“绕弯子”, 在写作时, 往往先从与主题相关的边缘进入, 而不是直奔主题。 汉语思维更注重旁敲侧击, 从侧面进行讨论, 往往含蓄地提出观点, 常常在文章最后升华主题。 这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讲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如“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保守思想, 促使中国人形成一种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 从而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变得隐约而不明朗。 中国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受到这种汉语式含蓄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主题不清晰, 模棱两可, 导致整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 对此, 中国大学生可以多阅读一些好的英语范文, 遇到好的句子, 可以进行相应的背诵, 当做一种写作模版来化为己用, 这样在反复地背诵和练习中, 大学生习惯性用汉语式思维谋篇布局的陋习才能得以纠正。

结语

中国大学生往往难以摆脱汉语式思维和中式英语的束缚,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中英思维差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接受英语的思维方式, 掌握英语思维在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写作是思维的输出方式, 想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避免汉语式英语, 就必须培养双语思维模式下输出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2.

[2]杨梅.浅析母语思维模式下中式英语写作误区及教学启示[J].2013-01-1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辨析 篇5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

1 9 8 0年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提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瀚林院”(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Democracy)、“德先生”(Mr.Science)、“白话文”(Mr.,baihua wen或baihua)、“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并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随后,贾冠杰和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作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伴随中国英语出现的还有中式英语似乎是以一个贬义词的形式出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式英语引起了我国外语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似乎这个讨论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式英语在教育界是不被接受的,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强行运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说出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主要区别是:中国英语是在被认可下可清楚表达中国特有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特色的,其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及国际发展,是一种群体的使用;而中式英语确实因人而异的个人行为,因为受到汉语干扰而产生的并不被社会接受的不符合规范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语法,受汉语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是一种畸形英语,容易产生歧义;而中国英语多以标准中文为核心,传承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搭配,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虽然整体上有较大差别,但二者之间并非有一条明确的界限,中式英语是可以向中国英语转化的。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就算是中式英语也开始作为英语本族语者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渐渐的中式英语在被更多的人所承认之后便成了被接受的中国英语。例如: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 (人山人海)等。这些曾经是老师教育学生的错误案例,甚至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一种笑谈,但在发现其并未造成语言沟通的困难之后,便跻身加入了中国英语的行列。更有甚者,有人突破英语词语的界限,很有创意地把“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句标语说成“Ha-ha-pi-py go towork,sa-sa-fu-fu come back home.”因此我们可将中国英语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母语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语言表达习惯;

2.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更准确表达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历史,渐渐地使得一些词语被更多的英语使用者理解接受,例如:Beijing(北京)、yin(阴)yang(阳)、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现在中国英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中国人,“OneChina Policy”也曾被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经常使用;美国之音(VOA)在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也会用中国英语来表述。

3.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不同于以前所说的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洋泾滨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地语,而语法结构基本是广东话。

从以上可看出中国英语似乎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三、中国英语在英语中的使用

在中国,随着使用英语的领域日渐增多,英语使用者在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下便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其包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经济、风俗及政治等多种社会特色。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大国,从升学考试、四六级考试到找工作等,不难看出英语几乎已和我国的生活产生了不可或缺的融合。而早先,老师对于我们学习中出现的中国英语可谓是深恶痛绝,但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英语竟成为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品调味剂。自2013年的四、六级考试题型发生了调整,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所以中国英语在英语使用中的现状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者在母语为汉语的前提下习得的英语并不影响其与英语本族语的沟通。

2.大多数受汉语习惯影响说出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并无太大区别。

3.有些中国英语符合英语的语法,但并不符合英语本族语的语言习惯。

4.有些中国英语并不符合所谓的“规范英语”,但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说没有理解障碍。

5.对于来中国的各国游客来说,似乎更希望看到由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例如道路的标示、菜谱等。

上一篇:口语大赛下一篇:回顾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