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现象

2024-10-17

中式英语现象(共9篇)

中式英语现象 篇1

摘要: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而发生的不合规范的表达方式, 中式英语主要发生在三个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跨文化交际层面。创造直接语境来学习英语、尝试浸泡式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都可以减少英语作文里的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式英语,直接语境,浸泡教学,跨文化交际

1 概述

中式英语的全称是中国式英语, 它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造出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表示式, 这些表达式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1]。对于中国人而言, 看懂英语文章不难, 但是要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英语书面语里中式英语随处可见, 本文试对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中存在的中式英语现象进行梳理分析, 力图找到改进中式英语的有效方法。

2 中式英语示例与分析

2.1 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

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是由于中国学习者把英语单词硬套入汉语的句式中而产生的, 学习者不考虑这些英语词汇的具体用法, 我们从下面的例子中可见一斑。英语单词see可以译作“看”, 但是看报纸却不能译作see newspaper, 因为see与newspaper连用不合英语语法。“铁”可以译作iron, “公鸡”也可以译作rooster, 但是iron rooster却不能当作“铁公鸡”, 因为英语里没有iron rooster这个表达方式。people可以译作“人”, 但是“一个人”里的“人”却不能用people。

“看报纸”see newspaper (应为read newspaper)

“铁公鸡”iron rooster (应为miser)

“一个诚实的人”an honest people (应为an honest man)

2.2 句法层面的中式英语

句法层面的中式英语也是由于中国学习者断章取义, 不考虑英语的句法结构, 采取一一对应的翻译方式硬把汉语的句式结构用到英语中而产生的。例1里中式英语的产生是由于把汉语里的固定搭配“虽然”与“但是”用到了英语中去, 忽视了英语里“although”与“but”是不能同时使用的。在汉语里动词连用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句法现象, 而在英语里绝大多数动词是不能连用的, 例2的中式英语就是由于忽视了中英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产生。此外,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汉语中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联系可以很松散, 而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位与述位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2], 例3里中式英语的产生就是忽略了这方面的差异。

例1.Although I tried my best, but I failed in the exam. (虽然……但是……)

例2.The bank doesn't want give the loans to students.

例3.In the early morning, when I walk in the main street, for a while I'll find black spots on my white skirt.“清晨, 我走在大街上, 不到一会儿, 我发现我的白裙子上到处都是黑点。”

2.3 跨文化交际层面的中式英语

跨文化交际层面的中式英语是由于中国学习者不顾中西文化的差异, 把汉语的习惯表达搬到了英语的语境中而产生的。例1中出于某些历史原因, 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就说“你吃饭了吗?”在学习英语之后, 中国学习者由于不知道英语国家里的人见面后怎样打招呼, 或误以为他们打招呼的习惯用语和我们一样, 于是就把汉语里打招呼的语境迁移到了英语中。再比如中国人听到表扬的话都采取谦恭的态度, 于是听到外国人表扬我们英语讲得真好时, 就造出了例2里的中式英语, 我们没有意识到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表扬采取与我们相反的态度, 听到别人表扬时, 按照西方文化我们应该说“thank you”。

例1.“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up? (应为How's it going?)

例2.“哪里, 我英语讲得不好”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应为thank you)

3 应对策略

3.1 创造直接语境来学习英语

什么是直接语境呢?说话者主要利用大脑背景知识而重现的情景语境称为间接语境, 与间接语境对应的是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里, 说话者身临其境, 自身为情景语境中的一部分, 例如, 中国人跟美国人在做事的过程中说英语。母语的习得最能体现直接语境的作用, 而外语的习得过程中则是间接语境在发挥作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是以语音、语法、词汇的学习为核心, 辅以听力、口语、阅读、翻译等技能训练, 中国学生很少有机会将学得的语言要素互动起来, 在真实的语境里使用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成功的给外语学习提供配套的语境, 所以才会出现学了多年英语不会讲英语或中式英语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直接语境,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外文电影然后分角色来表演电影或戏剧桥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体验直接语境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地和外教或留学人员交流, 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本身就是直接语境。直接语境要发挥作用, 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抵制住强势的母语发生迁移。

3.2 尝试浸泡式教学

浸泡式教学法的主要原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而语言能力的获得则是理解这些学科信息及内容的“伴随产品”。在浸泡式教学中学习语言的状况与儿童学母语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及其相似, 教材是原版, 老师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这都保证了能够模拟直接语境来进行无意识的语言学习, 这与到国外留学“被迫”习得外语的情况很像, 在这种环境里学习英语会有效的抑制母语的迁移作用, 此外学生们对英语文化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考虑到中国高校现在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具备全面推行浸泡式教学的条件, 但可以在每个高校里充分利用外籍教师在小范围内展开, 先培养一部分有语言学习天分的学生, 使他们不讲中式英语, 然后逐渐的推广开来。

3.3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改善中式英语,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无论是语法知识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都要在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和训练。首先,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清楚认识到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对于提高语言水平非常重要。其次, 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把语言教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 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再后,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汉语与英语的对比, 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英语与汉语的区别, 以便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最终使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4 结论

中式英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中经常发生, 要消灭中式英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对中式英语进行长期的关注。关注中式英语的教学能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 随着中国英语教学的普及, 中国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狂潮, 中国的儿童从小就学英语, 很多人进入大学时英语水平几经很高, 继续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没有大的帮助,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变革, 我们可以把关注中式英语推行浸泡式英语教学方法当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2]陈静, 高远.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5) .

[3]陈林汉.外国人怎样评价两份中国英语报刊-[J].现代外语, 1996 (1) .

[4]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 .

[5]吴丁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 .

中式英语现象 篇2

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成的,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而China English指的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饺子、功夫、气功、阴阳”等词,都用音译进入了英文词典。

给大家看看一些搞笑的Chinglish,笑笑就好,可千万别“学以致用”哦!

1 . You ask me,me ask who? 你问我,我问谁

2 . Heart flower angry open. 心花怒放

3 . Chickens That Did Not Have Sexual Experience 童子鸡

4 . Four Glad Meatballs 直译:四个开心的肉球 被用为:四喜丸子

5 . Wash after relief 用过请冲水 解释:中国的厕所光冲(flush)不行,居然还要“洗”(wash)!

6 . 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 pengpeng,one car died! 关于一场车祸的描述

7 . Horse horse tiger tiger. 马马虎虎

8 .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 .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10 . 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兄弟们,一起上!

11 . Dragon born dragon, chicken born chicken, mouse“s son can make hole!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12 . Go past, no mistake past.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3 . As far as you go to die. 有多远,死多远

14 . We two who and who? 咱俩谁跟谁?

15 . people moum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16 . 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

17 . Know is know, noknow is noknow.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8 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19 . watch sister 表妹

中式英语现象 篇3

【摘要】中式英语是英语写作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存在于本科生、高职生英语文本中。本文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高职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写作文本的研究,试图从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找出中式英语在写作中的表现特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策略,旨在帮助高职生在写作中避免运用中式英语,从而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职生 英语写作 中式英语 现象 策略

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口语教学比较重视,而作为英语五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写的技能却重视不足。高职生的听、说、读的技能要远远高于写的技能。写作能力可以反映学生对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内化程度。中式英语现象是高职生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最大障碍。它降低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很难表达作者意图,继而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又叫汉式英语,是指学生受到汉语思维影响而写出的具有汉语思维痕迹的英语。Selinker指出中式英语为中介语,“它是某个正在学习的二语习得者按照自己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语言系统。

目前关于中式英语的定义,国内最认可的是李文中对中式英语的界定。他指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及使用者受到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乎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具体体现

经过对文本分析,研究者发现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写作中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词汇、句法、语篇。研究者发现在562处错误中,词汇方面达到288处,占51.2%,句法方面152处,占27.1%,语篇方面122处,占21.7%。

1.词汇层面

(1)搭配不当。研究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存在着词汇搭配不当的现象。如“参加考试”写成to take part in examination,正确表述to take an exam /to sit for an examination……一些学生把“价格高/低”写成“The price is too expensive/cheap.”,正确表述“The price is too high/low.”

(2)逐字翻译。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的体现之一是将英语按照汉语逐字逐句地翻译。如:学生想表达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水资源。他写成Our daily life cant leave water resources.把汉语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正确表述We can not leave without water resources.

(3)用词重复。英语写作应遵循简洁的原则,用词应准确、简洁,避免冗长、重复。在写作时,在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能用单词就不用短语,能用短语就不用从句。如一个学生在表述它是红色的这句话时,他写成It is red in color。正确的表述应该是It is red,in color明显是多余的。

(4)词性使用混乱。研究者发现,在学生的语料中,学生对英语的词性掌握不好。名词用作动词,词意理解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学生想表达进入学校已经一年了。他表述成Enter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almost a year。这里把动词用做主语了,而在英文中动词是不可以用做主语的,应用名词或动名词,这里应用entering。

2.句法层面

(1)流水句。研究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影响,两个句子之间用逗号连接,而没有连词的情况比比皆是。如:They are very polite and kind,they often help each other.这两句话之间没有连词,而用逗号连接了。正确的表述应在这两句话之间加个连词and。

(2)连动式。动词连动式是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上的另一个体现。一些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常常把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使用。如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tand here to deliver a speech。正确的表达应是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tand here and deliver a speech。

(3)主语与其前面的非谓语动词不一致。在此次研究的语料中,研究者还发现了主语与其前面的非谓语动词不一致的现象。如Hurrying to the classroom,no one was there.在这句话中,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和主语不一致,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不能省略,但在这句话中却省略了,因此产生了歧义。这句话正确的表述应是Hurrying to the conference room,she saw nobody there。

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还有其它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3.语篇层面

(1)转折过渡语缺失。在研究的语料中,研究者发现,语篇中缺少必要的衔接词汇,上下文非常不连贯,显得支离破碎,疙里疙瘩的,这是中式英语在语篇层面的体现之一。如I have two best friends.One is Ping,one is Qing.Qing is my best friend in junior high school.Ping is my high schools best friend.在这段话中,由于语篇中缺少必要的衔接词汇,语意不连贯,逻辑不清晰。

(2)中心句缺失或不明显。在研究的语料中,研究者发现语篇中主题句不明确或主题句缺失,这是中式英语在语篇层面的又一体现。如一位学生在The First Day at College中是这样开篇的。I was admitted to Xian Fanyi University which was a pretty famous university.I packed all my things up and was ready to register.I came here with two friends of my brother.很明显,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该段没有主题句。

三、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迁移影响。促进二语习得的影响被称作是母语正迁移,阻碍二语习得的影响被称作是母语负迁移。许多英语习得者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的负迁移,高职生也不例外。高职生在英语写作中受到汉语的负迁移主要有以下三种:母语词汇负迁移、母语句式负迁移及母语语篇负迁移。

1.母语词汇负迁移。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亚欧语系,两个语言系统内词汇的外延和内涵也不相同。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母语来弥补目标语的不足。因此,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中,无法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寻找汉英对应词汇意义,其结果会造成词汇的负迁移,即母语词汇的语义负迁移。

2.母语句式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就是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主要靠语法手段来表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注重句子形式和完整性。而汉语注重意合,主要用语义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结构大多是“主题突出型”,只要上下文语义清楚,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省略,所以很多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学生在英语句法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汉语的句法结构,把汉语的句子结构的一些构句原则运用到英语的句子结构中去,因此,会出现一些句法错误。

3.母语语篇负迁移。语篇的组织结构和思维模式密切相关。思维模式会决定语篇的组织结构。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不同。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思维模式,它体现在语篇中就是把主题句放在段首,然后再分述,最后是结论句。而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或“迂回式”的。受其影响,汉语的语篇结构采用的是归纳式,先用细节进行铺垫,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后才是“画龙点睛”。因此,很多学生在英文段落写作中,会受到汉语思维模式影响,会把汉语的语篇组织结构迁移到英文的写作中去。

四、英文写作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策略

中式英语是写作教学中很难避免的难题,但是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产生。

1.词汇层面:强化学生词汇的正确输入。要求学生经常使用英英词典,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地道的、正确的英语输入。要求学生在记词汇时,不但要记住汉语意思,还要记住英文意思。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好的习惯,遇到不会的词语,要查字典,把中英文意思记在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背,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词汇、短语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句法层面:扩大阅读量,强化背诵输入。要求学生平时要加大阅读量,多读英文原版报纸、期刊,背诵一些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尽量用英语思维,从而使学生输入大量的、正确的、地道的英文句子。

3.语篇层面:教师应对学生引导,注重篇章整体性教学,加大学生仿写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输入。同时,要对英汉两种语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引导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突出语篇的主题句,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连贯、衔接,在写作时尽量用英语思维,摆脱母语干扰。多给学生提供范文,加大学生的仿写力度。

五、结束语

中式英语在英语写作中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式、语篇层面有不同的特点,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会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它是语言习得的必经过程。只有了解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式及语篇层面的差异,并以既定的策略和方法引领学生,才能使其最大程度地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发生,从而习得地道的英语,不断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本研究旨在让同行关注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原因,深入到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给出纠正策略。

参考文献:

[1]Gass Susan and Larry Selinker.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Amsterdam,Phiadelphia:J Benjamin Pub.1992.

[2]徐宁.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分析与对策[J].海外英语,2012 (6):43-44.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18-24.

[4]Corder S.P.Language-learner Language Richards I.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ssues and approaches.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8:71.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4年度科研项目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以诒华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例,14B2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1.张江(1979.6-),男,河南洛阳人,教育硕士,助教,西安翻译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科研工作;

2.王淙(1969-),女,山西人,本科,西安翻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科研工作;

中式英语现象 篇4

关键词:“中式英语”,社会语言学,社会根源

1. 引言

“中式英语” (Chinglish) , 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 被戏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1:preface], 且被认为是汉语语法和英语单词的“完美结合”。“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不同, “中式英语”通常表现为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 由于受到思维、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规则的表达方法。而“中国英语”具有中国文化内涵, 是中国对世界语库的补充, 属于世界语言的一部分。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 探究其社会根源, 揭示其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2.“中式英语”存在的社会根源

英语和汉语是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 它们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中式英语”就是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2.1 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差异是最根本原因。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的”[2:159]。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能意识到英汉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从而实现思维的转变。例如:

A:Could you tell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station, please?

B:Yes.Walk along the street, turn left at the third corner, you will see the station is right in front of you.

A:Oh, I know, thank you!

B:You are welcome.

通过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 经过B的讲解, A明白了去车站该怎么走。那么原文中A要表达的意思是“我明白了”, 但是受汉语思维影响, 直接采用“知道”在英文中的其中一个对应词——“know”。“I know”本身是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 但是放在此处不合适。如果用“I see”则能表达出说话人的原意, 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为, I know和I see是有区别的, 《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对“know”和“see”的解释分别如下:

If you know a fact, a piece of information, or an answer, you have it correctly in your mind.

If you see that something is true or exists, you realize by observing it that it is true or exists.

由此可见, 两者不仅意思不同, 使用的场合也不同。I know通常表示说话者已经对事实有所了解, 简单地说, 就是“我知道了”;而I see通常表示说话者本来不明白某事, 经过别人的解释或者自己的观察和学习, 现在明白了,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我明白了”。

原文中, 说话人用“I know”, 意思是我早就知道了, 那么就与他说话的初衷相违背了。说话人A并不知道车站在哪里, 经过B的讲解后才明白了。此处用“I know”会给对方带来不耐烦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这可以用“I see”。

I know可以用在表示自己已经知道某事的场合中, 比如:

A:It is going to snow, the weather report says.

B:I know.I’ve already bought a jacket to keep out the cold.

原文中, 很显然, B早就知道要下雪了, 因为他说自己早就买好了大衣御寒了。所以“I know”用在这里是合适的, 相反, “I see”就不适合在这种场合出现。

2.2 由语法翻译教学法带来的翻译不当。

对多数中国学习者来说, 写英语作文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他们往往用汉语思考, 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 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语。[2:159]究其原因, 就要追溯到当前外语教学的方法。如今,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思维方式。

语法翻译法重视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 有利于学习者打好基础。但语法翻译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 将老师讲解作为主导地位, 不利于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3:85]比较常见的有:重复累赘;过分使用修饰语和强化语;搭配不当。

2.3 文化差异是另一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互不相同的。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语言表达和生活习俗上大相径庭。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 通常比较婉转, 甚至非常谦虚, 而外国人喜欢直来直去, 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是中国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有时候是出于自谦, 有时候情况属实。而外国人的外语如果不好, 他们会说:I still have a few problem, but I am getting better.

3.“中式英语”的负面影响

虽然“中式英语”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但是从长远角度看, “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中式英语”对个人的英语学习和就业有负面影响。

长期使用“中式英语”对个人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经常有英语学习者抱怨, 学了十多年的英语, 但还是写不出漂亮的文章, 说不出地道流利的英语。此外, “中式英语”对个人的就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学校时习惯使用“中式英语”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虽不地道, 但也不会妨碍沟通。但当他们走出校门, 进入就业市场, 尤其是与外国人交谈时, 往往会不知所措, 有时候可能会在工作中因为翻译或是理解的偏差而出错。

3.2“中式英语”对社会也是不利的。

“中式英语”不仅对语言习得不利, 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集中表现在对公示语的翻译中。

比如, 在路边立了一块“小心路滑”的警示牌, 上面写道:“To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这种表达方法让很多外国人不知所云。这是典型的照搬汉语句式来表达英语的意思的做法, 我们可以说:“Caution, Wet Floor.”此外, 笔者还在某公共场所看到这样一则标语:“Smoking is prohibited if you will be fined 50 yuan.”如果按字面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被罚50元的话, 吸烟不被允许”, 令人非常费解, 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禁止吸烟, 违反者将被罚款50元”, 所以我们可以说“No smoking.50 yuan will be charged per violation.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些表达含糊、甚至错误的指示牌充斥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公共场所, 由此造成的误解将给外国旅客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应该对此问题高度重视, 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些错误。

4. 纠正“中式英语”的策略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犯错误是难免的, “中式英语”就是其中一种错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 避免这样的“英语”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社会发展。针对“中式英语”产生的社会根源,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4.1 在课堂上, 教师可多导入英美文化的知识。

要改变“中式英语”泛滥这一现状, 就必须重视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在课堂上, 教师可多导入英美文化的知识, 并指出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从文化差异入手, 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4.2 重视翻译过程, 从翻译中发现错误。

从之前的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 “中式英语”的形成除了和思维差异有关外, 还与翻译的过程密不可分。很多“中式英语”都由翻译中来, 尤其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我们要给予翻译足够的重视, 引导英语学习者带着批判性思维进行翻译工作。

5. 结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它的形成与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翻译不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存在对个人的学习乃至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揭示其存在的社会根源, 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纠正, 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重视“中式英语”给我们的语言学习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oan, P.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LTRP, 2000.

[2]张倩.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 2008, (3) :159-60.

中式英语现象 篇5

一、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的成因。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母语知识的影响,这种现象就叫做母语负迁移,当英语作为人们学习的第二语言时,会和母语之间形成一种共存的关系,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比较自然地将母语知识应用于英语中,这就会造成迁移现象的产生。不同的语言在相互碰撞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变化, 当母语知识阻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时,就会产生负迁移情况。通过对母语负迁移的了解可知,母语负迁移一共有以下几种表现: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以及文化负迁移。

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

(一)英语教师素质水平低。从现阶段教授英语的教师队伍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语言能力都有所欠缺,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英语知识都来自书本或其他教师, 从而导致其驾驭英语的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很容易接受并形成中式英语,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我国在英语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就是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却很少进行培养和锻炼。 所以当学生需要进行英语交流和运用时,就很容易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

(三)英语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在时代发展的同时, 英语也在不断的变迁。我国的英语教材多由国内学者和专家编著,只有小部分书籍来源于国外,在长期使用陈旧教材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缺乏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决定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是机械性的掌握英语知识,很少在语言环境下锻炼,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中式英语现象的产生。

三、避免母语负迁移及中式英语的具体措施

(一)避免语音负迁移。对英汉语音进行科学对比,分析相似语言中存在的异同点,在了解发音器官图的同时,找准正确的发音部位,并纠正错误的发音方式;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技巧和变调知识进行熟悉和操练,在训练英语节奏感时,掌握重音单词和重弱读方式,病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 通过磁带和英语影片的方式来开展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模仿正确的发声方式,最终掌握正确的发音。

(二)避免词汇负迁移。情景教学是避免词汇负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才词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背诵记忆,而应该将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学习词汇在文章或句中的含义进行词汇记忆,还可以利用字典来查询词汇的具体含义,这样才能避免母语负迁移问题的出现;英汉词语产生的语言基础和背景不同,所以其词义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很容易产生词汇负迁移问题。所以在平时学习词汇时,应该做好英汉词汇的比较,正确理解词汇在英语环境中的准确含义;英语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丰富的文化也赋予了英语更加深刻的内涵,英语中也能够体现多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信仰。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应该结合其文化内涵,做好中外文化的对比,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理解英语知识的真正含义。

(三)避免句法负迁移。语法是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句法时,应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具体的差异内容,找出导致母语负迁移的主要因素,从而避免句法负迁移问题的出现;海量的英语报纸、读物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利用,同时电视、广播等节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长期的英语语感影响下,学习者会慢慢摆脱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造成的干扰。在学习英语时,可以利用背诵英语短文的方式将知识内化,这样就可以更加熟练的驾驭英语和母语;由于英语和汉语本身存在含义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少用英汉字典,避免汉语含义对英语知识理解造成的干扰。可以在英语达到一定学习水平以后,利用英英字典帮助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避免文化负迁移。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可以阅读国外的一些名著、作品,以及多接触新闻报道,进而了解英语发源地的文化特点,通过观念、习惯以及社会等因素来活化英语。在多方面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英语学习,进而避免文化负迁移现象的产生;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网路的出现,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进行英语学习,许多优秀的英语资料都能在网络中查询到。同时还可以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来了解更多的英语信息; 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者很难学习到最优质的英语,所以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问题的出现,学习者可以多参加课外活动,增加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机会,在国外的节日期间,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这样才能够从丰富的文化氛围中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进而增进自身的英语水平,避免受到文化负迁移因素的影响。

总结:

母语负迁移时导致中式英语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因素, 在中国式英语教育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中式英语现象还会持续存在。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避免母语负迁移情况的出现,通过分析中式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来提出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学习者对英语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摘要:从英语学习取得的效果来看,大部分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产生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中存在母语负迁移的情况,这一问题也是导致“中式英语”出现的症结所在。以下就根据母语负迁移问题的成因、表现以及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客观因素,来解析如何在英语学习中避免受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中式英语,现象

参考文献

[1]朱丽娟.从母语负迁移可能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J].漳州师范学院,2012(6).

[2]周仕宝.母语负迁移与写作的中式英语[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

中式英语现象 篇6

中式英语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为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熏陶, 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个性了解不足, 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信息差, 很容易出现“中式英语”。例如,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描述成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动物, 是权力、财富及祥和的象征是权力、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 龙被认为成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 长着翅膀口中喷火的怪物, 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因此, 如果把成语“望子成龙”翻译成:Eager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那么将会使西方人产生何种意象?若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将能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再如, “dog”这个单词由于拼写比较简单, 也不涉及什么语法, 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个单词的时候可能会一带而过。但是笔者认为,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dog”这个单词像学生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有贬义, 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例如, 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等等。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除了讲授英语词汇、语法, 还要结合课文向学生讲解西方文化中的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等知识, 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特点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减少学生的语用失误。

(二)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反映,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反映思维。一种语言的思维就是指存在于语言现象内的潜规则。很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曾经说过一句话, 他说当一个人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想他自己的母语, 让自己完全溶入在一个外语的环境里面!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 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由于东亚和欧美的差异很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语系,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很难达成完全的一致, 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 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中式英语了。比如令人忍俊不禁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其实这句的正确说法应该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这是我们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思维的顺序不是由具体到抽象, 而是由具体到具体。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逻辑思维, 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再比如, 英语里表达“大雨”用“heavy rain”, “接电话”译成“answer the telephone”而不是“receive the telephone”, “拥挤的交通”译成“busy/heavy traffic”而不是“crowded traffic”等等。因此, 能否用英语思维是衡量英语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准, 是英语的门外汉和真正步入英语殿堂的分水岭, 也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

(三) 双语知识的欠缺

翻译是语言活动中的一种, 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要翻译出符合标准既通顺又流畅的译文就要求翻译者具有较强的双语能力, 也就是要有较深的英语和汉语造诣。英语和汉语达不到一定的功力, 翻译时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英语重结构, 汉语重语义;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 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 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英语多前重心, 汉语多后重心;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 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 事实或描写等在后, 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 即重心在后。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 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 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 因此, 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汉英双语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一方面要打好汉语基础,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 要时刻关注英语发展动态, 多读英文原著, 多听英语广播, 如BBC和VOA等。多模仿, 通过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 提高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

Chinglish是汉译英中最难克服而又最需要克服的问题。中国学生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得不面对母语对英语的消极影响。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总是无意识地遵循汉语在词汇、句子结构等各个层次上特有的诸多特征, 逐词翻译成英语, 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式英语。因此, 就需要翻译者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语言素质和修养, 不仅汉语要好, 英语尤要精通, 而且知识面要广, 多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等等。一般说来, 译者英语的造诣越深, 其译文中的Chinglish就越少。只有切实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并能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式英语的问题, 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外语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庄凌.母语负迁移与翻译学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3)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陈洁.浅析中式英语[J].文教资料, 2006 (14)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对新中式建筑现象的批判性阅读 篇7

对于这类建筑的普遍定义是“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的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 不同设计的形式表述却各不相同。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移植和借用了徽州文化, 其主要语汇是灰瓦、白墙;北京的观唐则采用了青瓦灰墙、错落的亭台楼阁、规制齐整的庭院门楼来表述其对庄重、古朴、典雅的气质的追求;上海的九间堂用古代表征“最、极”的“九”字来表述其深宅大院、极尽奢华的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各异, 但作为对“新中式”风格的探讨, 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的共性, 其体现是在建筑中对抽象的“中国式”符号的运用及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概括表达, 不论其设计手法精妙还是低劣, 设计者都不约而同地在建筑的表面作了“中国式”文章, 他们所追求的“中国式”, 无论怎样诉说与表达, 始终停留在建筑的表象层面。

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对“中国式”的探讨可以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由一批外国建筑师在北京兴起的对中国固有形式的设计探索, 在这次探索中, 创造出了一批满足新功能、新结构的具有浓厚中国风韵的建筑。到1925年的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 有了“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者, 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风格”的要求。以往“新中式”或传统形式的复兴要么作为危亡时期民族复兴的物质寄托, 要么承担着复杂沉重的历史任务, 而由官方或建筑师发起。

而目前的这次“新中式”的兴起却完全发自民间而无官方的干预, 确切地说, 发起者的初衷似乎不带有民族情绪, 也不是为了弘扬传统。尽管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足以唤起能表征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兴起。然而,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次“新中式”再次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产商为了缓解小部分人对现代建筑和风行很久的“欧陆风格”等诸如此类建筑形式的视觉疲劳而发起的一股所谓的“时尚风”。这从目前所开发的项目定位及设计手法中可以找到明确的例证, 无论是观唐还是易郡, 无论是九间堂还是第五园, 它们所面向的都是社会上的高收入阶层;尽管在它们的设计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 但抛却这些表象, 其模式还是没能摆脱西方的影响, 如美国的独立住宅, 西欧的联排住宅等。在其略带实验性的尝试中尽管表现出一定的对新模式的大胆设想, 如九间堂的深宅大院, 但也表现出了生硬、不完善, 尤其在设计理念上缺乏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的不足。

从其概念表述“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的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上看, “新中式”足以带给人们对传统建筑在新的时代获得生机以无尽的期许, 民族自信也似乎可以在这股风潮中重新获得。然而, 冠以“新中式”口号的建筑类型的发展状况似乎并不容乐观。一方面, 对于“新中式”的建筑实践多集中在居住建筑中的低密度住宅中, 尤其是集中在别墅、联排中, 而早在1995年, 中央政府在关于停建楼堂馆所的规定中就已经出台了限制别墅用地的政策, 随后在2003年, 国土资源部又下发了《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 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 (45号文) , 其中有明确的关于“禁止别墅供地”的条文, 尽管会有地产商的钻营与地方政府的疏漏, 使得这种不合理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但随着国土资源危机的加剧, 中央政府必定会加大控管力度, 这种逆大势而行的行为定然不会持续太久。另外, 在中国目前现有的经济条件下, 对别墅等高档住宅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毕竟是少之又少的, 随着市场的饱和, 别墅类项目的市场将进一步缩减, 没有了巨额利润, 地产商也将会自觉终止别墅等小体量建筑类型的开发。一旦小体量建筑的建设数目得以控制, 可以照搬“新中式”风格元素的建筑类型将大为减少。

对“新中式”建筑的过高定位使得“中国式”成为一种时尚, 时尚在中国往往是有钱人表征自己的有效手段, 而对于时尚样式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对形式美的考虑;人们对于“新中式”样式的前所未有的关注, 与其说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探求和对传统形式的理性回归, 毋宁说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表征, 由此形式承担了对业主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在定位的重大角色。一种形式、风格成为时尚流行元素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这种风格形式与民族精神联系、交织在一起。众所周知, 没有任何一种时尚是可以长盛不衰的, 昨天的“欧陆风”让那些急于表征时尚的人为之欢呼, 随后引领了一股全国范围内的欧陆热潮, 由此引发了现在的视觉疲劳危机。今天当“新中式”成为时尚, 成为有钱人争相追逐的身份标示, 或许在他们的带领下, “中国式”也会成为一种在全国风行的时尚而席卷中国范围内的每一个角落, 一旦这个只有表面文章的“中国式”流行开来, 被比例不当地嫁接到多层、高层等大体量建筑中, 它怎会具有现在在小体量建筑上所表现出的美感。倘若在嫁接的产品中出现了在类似欧陆风格建筑中出现的比例、尺度失调等问题, 人们对于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猫的“中国式”建筑形式怎能接受。即使被大众勉为其难地接受, 那么有谁知道这个时尚能够持续多久而不会让人觉得过时。一旦人们对所谓表征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式”的形式产生了厌恶感,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形式的不满将引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怀疑, 怀疑之后是民族自信的瓦解。

中国建筑的发展自进入现代时期以来, 已经经历了数种风格形式的变迁, 尽管每次不同风格更替的动因不同, 但没有哪种形式的流行得以久长,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建筑形式、类型还处在不停的探索阶段。目前的“新中式”建筑也同样只是处在研究探讨阶段的中国建筑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 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 为什么普通大众的住房面临着严重危机时, 没有广泛社会语境与意义的“中式”别墅建筑美学却占据了中国建筑市场话语的中心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家, 其建筑文化积淀远远不是一系列的符号可以概括的, 真正的“中国式”探讨也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的牵制。中国传统建筑由于一直处在相对独立的系统中逐步发展, 因此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体系下建筑形制与类型的独特性, 中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们运用他们的智慧所创造、完善的建筑体系所能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形式的内容, 实际上,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 形式往往是在设计的最后阶段才研究的问题。中国当下的建筑师正面临着严峻的住房紧张、城市结构、层次混乱, 怎样转变观念、面向真正的社会现实等问题, 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仅被少数人欣赏的趣味的羁绊中, 这是每个建筑师都应该鼓起勇气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4.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董豫赣.稀释中式[J].时代建筑, 2006 (3) :27-28.

[6]刘晓都.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 2006 (3) :32.

[7]朱涛.是“中国式居住”, 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J].时代建筑, 2006 (3) :18-19.

[8]朱建平.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深圳万科第五园设计[J].时代建筑, 2006 (3) :7-8.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辨析 篇8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

1 9 8 0年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提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瀚林院”(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Democracy)、“德先生”(Mr.Science)、“白话文”(Mr.,baihua wen或baihua)、“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并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随后,贾冠杰和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作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伴随中国英语出现的还有中式英语似乎是以一个贬义词的形式出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式英语引起了我国外语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似乎这个讨论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式英语在教育界是不被接受的,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强行运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说出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主要区别是:中国英语是在被认可下可清楚表达中国特有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特色的,其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及国际发展,是一种群体的使用;而中式英语确实因人而异的个人行为,因为受到汉语干扰而产生的并不被社会接受的不符合规范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语法,受汉语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是一种畸形英语,容易产生歧义;而中国英语多以标准中文为核心,传承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搭配,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虽然整体上有较大差别,但二者之间并非有一条明确的界限,中式英语是可以向中国英语转化的。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就算是中式英语也开始作为英语本族语者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渐渐的中式英语在被更多的人所承认之后便成了被接受的中国英语。例如: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 (人山人海)等。这些曾经是老师教育学生的错误案例,甚至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一种笑谈,但在发现其并未造成语言沟通的困难之后,便跻身加入了中国英语的行列。更有甚者,有人突破英语词语的界限,很有创意地把“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句标语说成“Ha-ha-pi-py go towork,sa-sa-fu-fu come back home.”因此我们可将中国英语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母语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语言表达习惯;

2.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更准确表达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历史,渐渐地使得一些词语被更多的英语使用者理解接受,例如:Beijing(北京)、yin(阴)yang(阳)、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现在中国英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中国人,“OneChina Policy”也曾被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经常使用;美国之音(VOA)在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也会用中国英语来表述。

3.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不同于以前所说的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洋泾滨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地语,而语法结构基本是广东话。

从以上可看出中国英语似乎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三、中国英语在英语中的使用

在中国,随着使用英语的领域日渐增多,英语使用者在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下便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其包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经济、风俗及政治等多种社会特色。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大国,从升学考试、四六级考试到找工作等,不难看出英语几乎已和我国的生活产生了不可或缺的融合。而早先,老师对于我们学习中出现的中国英语可谓是深恶痛绝,但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英语竟成为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品调味剂。自2013年的四、六级考试题型发生了调整,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所以中国英语在英语使用中的现状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者在母语为汉语的前提下习得的英语并不影响其与英语本族语的沟通。

2.大多数受汉语习惯影响说出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并无太大区别。

3.有些中国英语符合英语的语法,但并不符合英语本族语的语言习惯。

4.有些中国英语并不符合所谓的“规范英语”,但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说没有理解障碍。

5.对于来中国的各国游客来说,似乎更希望看到由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例如道路的标示、菜谱等。

克服中式英语完善英语教学 篇9

一、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一) 词汇冗余

比如, 把书桌说成“writing desk”;书房写成“study room”;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译成“find a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类似的冗长中式英语非常普遍, 而且不易被觉察, 甚至屡见于某些官方的英文报刊杂志上。

(二) 搭配不当

词汇搭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 受汉语的影响, 中式英语中便出现大量的搭配错误。例如“expensive price (昂贵的价格) ”。另外, 有一些完全根据汉语习惯、逐字套用的中式英语, 其结果更为可笑。如把“吃药”说成“eat medicine”等等, 这些情况需要极力避免。

(三) 词性误用

英语的抽象思维决定了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而少用动词, 汉语的具体思维则使其多用动词。比如, 要表达“由于他没有注意安全规章, 所以导致了一场机械事故”时, 地道的英文是“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但我们中国学生经常写成“As he 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he caused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四) 褒贬误用

某些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英语词汇和相应的汉语词汇的内涵意义的差异, 就必然会产生褒贬误用的中式英语。因此, 如果一位中国人要用英语“busy body”去赞扬一位英美人士日理万机, 是个“大忙人”, 就会引起别人的不悦, 因为该词在英文中指“爱管闲事的人”, 有悖于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传统, 是贬义用法。

二、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一)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乘。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写照。要学会地道的外语就必须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及其不同表达方式。如“狗” (dog) , 在西方, 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因此狗在英语中用于褒义或中性的情况居多。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而在汉语中, 狗一般用于贬义。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再如:Mary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 船是重要交通工具, 为保养船只, 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 工作时常会双手沾满油漆。

(二) 思维模式的转变

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区域, 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 往往开门见山, 开篇即点题, 不多留想象空间;而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螺旋式的, 往往从远处写起, 然后再经过一番转合, 才切入正题。所以, 中国学生在文章开头花大量的笔墨写些导入性的内容, 比如:讲述故事, 提出设问。这样的作文往往让读者觉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对文章的语篇结构进行构思。

(三) 增加目的语的输入, 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中国俗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同样适用于英语写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和收听地道的英文材料, 培养英语的语感。因为语言是感性的东西, 只有大量地输入和积累才能获得对该语言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模仿的练习进一步获得对语言本身的理性认识。中式英语的产生在本质上反应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欠缺。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 要避免为教而教, 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写作评估

老师们可能都有体会:辛辛苦苦批改了作文, 指出了语言错误, 对学生作文也有“等级”评价, 可是写作教学效果就是不佳。研究发现:有建设性的、鼓励性的反馈, 加上写作过程的评估,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正确态度。过程评估一般在写作过程中进行,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在过程评估中非常有效。在小组中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自评, 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也可以在学生自评完后抽查一些作文, 就一些共同问题与学生探讨, 将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水平。

(五) 强化错误分析, 克服母语负迁徙

上一篇:美容医学教育下一篇:真实性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