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精选12篇)
中式英语 篇1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在2012年题型和内容发生改革之后,很多学生都发现考试中的翻译一题的考查内容更倾向于对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例如中国剪纸或茶叶等。因此更多的同学开始关注中国英语的学习,为了更加得体的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特有文化。这时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就成为了学习者们的一个难题,有些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但有些却被视为受到了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因此区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将成为教学应用中的一大重点。由于中国英语是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既反映了以语言结构理论和句法研究为核心的纯语言学和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和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名词和概念。因此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可为国内英语教学者提供可供参考的观点,从而推动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
1 9 8 0年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提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瀚林院”(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Democracy)、“德先生”(Mr.Science)、“白话文”(Mr.,baihua wen或baihua)、“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并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随后,贾冠杰和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作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伴随中国英语出现的还有中式英语似乎是以一个贬义词的形式出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式英语引起了我国外语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似乎这个讨论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式英语在教育界是不被接受的,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强行运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说出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主要区别是:中国英语是在被认可下可清楚表达中国特有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特色的,其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及国际发展,是一种群体的使用;而中式英语确实因人而异的个人行为,因为受到汉语干扰而产生的并不被社会接受的不符合规范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语法,受汉语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是一种畸形英语,容易产生歧义;而中国英语多以标准中文为核心,传承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搭配,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虽然整体上有较大差别,但二者之间并非有一条明确的界限,中式英语是可以向中国英语转化的。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就算是中式英语也开始作为英语本族语者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渐渐的中式英语在被更多的人所承认之后便成了被接受的中国英语。例如: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 (人山人海)等。这些曾经是老师教育学生的错误案例,甚至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一种笑谈,但在发现其并未造成语言沟通的困难之后,便跻身加入了中国英语的行列。更有甚者,有人突破英语词语的界限,很有创意地把“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句标语说成“Ha-ha-pi-py go towork,sa-sa-fu-fu come back home.”因此我们可将中国英语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母语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语言表达习惯;
2.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更准确表达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历史,渐渐地使得一些词语被更多的英语使用者理解接受,例如:Beijing(北京)、yin(阴)yang(阳)、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现在中国英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中国人,“OneChina Policy”也曾被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经常使用;美国之音(VOA)在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也会用中国英语来表述。
3.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不同于以前所说的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洋泾滨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地语,而语法结构基本是广东话。
从以上可看出中国英语似乎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三、中国英语在英语中的使用
在中国,随着使用英语的领域日渐增多,英语使用者在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下便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其包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经济、风俗及政治等多种社会特色。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独一无二的表达,要求在交流中用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诠释。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的漏洞,反而通过中国英语更形象的向外界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大国,从升学考试、四六级考试到找工作等,不难看出英语几乎已和我国的生活产生了不可或缺的融合。而早先,老师对于我们学习中出现的中国英语可谓是深恶痛绝,但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英语竟成为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品调味剂。自2013年的四、六级考试题型发生了调整,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所以中国英语在英语使用中的现状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者在母语为汉语的前提下习得的英语并不影响其与英语本族语的沟通。
2.大多数受汉语习惯影响说出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并无太大区别。
3.有些中国英语符合英语的语法,但并不符合英语本族语的语言习惯。
4.有些中国英语并不符合所谓的“规范英语”,但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说没有理解障碍。
5.对于来中国的各国游客来说,似乎更希望看到由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例如道路的标示、菜谱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完全地否定中国英语的存在,反而可以通过中国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国青少年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了解更多的历史、政治、风俗、文化等,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造成思想西化或是崇洋媚外之类的错误思想。教师应当多鼓励同学们敢于说英语,敢于运用英语,不应以“中式英语”的理由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为了机械的复制别人的语言,在学习好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应做到不依附于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而独立存在,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加以灵活运用。
中式英语 篇2
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成的,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而China English指的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饺子、功夫、气功、阴阳”等词,都用音译进入了英文词典。
给大家看看一些搞笑的Chinglish,笑笑就好,可千万别“学以致用”哦!
1 . You ask me,me ask who? 你问我,我问谁
2 . Heart flower angry open. 心花怒放
3 . Chickens That Did Not Have Sexual Experience 童子鸡
4 . Four Glad Meatballs 直译:四个开心的肉球 被用为:四喜丸子
5 . Wash after relief 用过请冲水 解释:中国的厕所光冲(flush)不行,居然还要“洗”(wash)!
6 . 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 pengpeng,one car died! 关于一场车祸的描述
7 . Horse horse tiger tiger. 马马虎虎
8 .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 .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10 . 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兄弟们,一起上!
11 . Dragon born dragon, chicken born chicken, mouse“s son can make hole!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12 . Go past, no mistake past.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3 . As far as you go to die. 有多远,死多远
14 . We two who and who? 咱俩谁跟谁?
15 . people moum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16 . 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
17 . Know is know, noknow is noknow.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8 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19 . watch sister 表妹
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式英语 差异 文化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中英文化差异对于中式英语来说只是一个前提,并不足以致命。由于文化的不同,习惯所导致的使用者使用的一些词语和句子不符合语法规则。比如:中国人平时陈赞对方是会说:“你好漂亮啊﹗”,对方会回答说:“哪里哪里”,英文翻译过来就是—you are so beautiful ﹗—where.这就是由于中国人谦虚的文化习惯所造成的语言差异。文化的差异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所以说文化观念不同,双方交流起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有我们的语言习惯,他们有他们的交流方式,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这小小的表达引起大大的误会,双方都没有错,只是文化观念不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为了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或者被英语母语的人所理解,在学习和使用的同时会混入中国文化风格,会加入汉语的语法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中式英语。
二、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一方面体现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中比较注重抽象思维,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是英国人所擅长的。中国则偏向形象思维,喜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用形象的表现手法描述抽象的概念。英语中常常使用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概念,给人一种虚化的感觉。所以我们平时在翻译的时候忽略这些要素。怎么翻译都感觉不是很地道。比如:“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直译的话就是“近乎冷酷的直率”,具体一点就是“忠言逆耳”。思维模式的差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中国人和英国人在一方面来说一个是感性的一个却是理性的。感性的人思考问题则会用辨证思维去判断,理性的则是注重形式逻辑。在语言表达上,英国学习者及其使用者会用各种词义虚化手段把句子连接起来,而汉语中则是很少用虚词,汉语使用者只是把句与句之间用连词连起来,让读者体会其中的内涵。以上思维上的差异使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英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去翻译文章,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的英语。
三、中英语言习惯的差异
语言习惯的差异表现在最基本的语法知识上,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一句,“我非常喜欢它——I like it very much。”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翻译出来则是 “I very much like it ”这样逐字逐句翻译。其实美国人也能听懂意思只是觉得拗口,如果对方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 “我喜欢它,非常”,其实我们也能听的懂意思,也会觉得奇怪,不地道。从这个例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标准的英语表达是把结果放在前面,后面再放状语,然而中文却相反。再比如,中国人因为睡觉而迟到,给上司报告是会说:“很抱歉,我因为晚睡所以迟到了,”西方人则是注重结果,然后是内容,他们的对话总是言简意赅,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最准确的内容。因此也就有了西方人在口语上就不注重语法,而是省略一些动调词for example,what up?这些。如果我们不在他们的语言环境中好多口语化的东西我们是没办法理解的。而中式英语的形成就是由于这些原因。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简单地知道造成中式英语的原因有中英文化差异,中英思维模式差异,中英语言习惯差异这几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必定会造成语言的不同,如果想要翻译出地道流利的英语,我们就必须得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他们的心理变化。总之,中式英语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存在的依据,他的产生也是可以避免甚至是消除的,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西方文化,熟练掌握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中式英语”的逆袭 篇4
对于中式英语的使用问题,国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赞成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国际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变化的真实写照,应给以宽容和肯定;另一种是反对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部分人对英语使用不熟悉而造成不合乎英语习惯的一种表现,应受到指责和排斥。据网络媒体统计,赞成使用中式英语的网友有七成,而反对使用中式英语的网友只有三成。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反映出人们对于中式英语使用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事实上,当今世界除英国人用的英式英语和美国人用的美式英语外,还有澳大利亚人用的澳式英语、法国人用的法式英语、南非人用的南式英语、印度人用的印式英语、日本人用的日式英语等,这些区域性变体都各自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带有汉语特征的中式英语近年发展非常迅猛,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则从全球视野和英语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GLM负责人保罗·佩亚克称: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汉语词语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语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对中式英语曾作过报道,并给以了正面的评价;它们认为,中式英语的产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是中西文化相撞的火花,是中国文化话语权有所提高的表现。加拿大《多元文化周刊》有一篇文章甚至认为,带着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式英语给国际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前不久,美国教育服务考试中心(ETS)的执行副总裁沃尔特·唐纳德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如果中式英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中,ETS将把中式英语融入托福考试中。托福考试将真实的反应高等教育中的变化和发展与国际语言的变化。”他认为中式英语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
《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 篇5
因为对于翻译这门手艺充满了憧憬,就买了一堆北外上外考研指定用书回家研究,中式英语之鉴就是其中一本,读完有些思考想跟大家唠唠。平卡姆老师在这本书中用的英语不是很难,单词平均难度在专四和专八之间,过了专四或者六级的人看应该会比较有收获,在“学习区”内,所以推荐一下这本书。
作者写中式英语之鉴是为了纠正一些中国人运用英语时错误的不地道的表达,那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正宗的英语。
在这本书中所倡导的正宗的英语无疑指的是简明英语,特点是”direct, simple and clear”.下面是简明英语的起源(摘自百度)。
“简明英语是由查尔斯·凯·奥格登发明的只有少量单词的英语,他的书简明英语--规则和 语法的.一般约定里对此有所描述。
奥格登说过:学习英语要七年,学习世界语要七个月,而学习简明英语只要七周。简明英语用于公司在国际上使用的书籍,短期内对学生进行基本英语教学。
奥格登不使用重复意义的单词,而且需要所有国家都适用这些单词。他利用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整来得到这些词汇。在语法方面,他也做了简化,但是保留了英语通常的用法。”
在后面的发展中,简明英语在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上有了长足发展。简明英语无疑很适合用在商业上;而法律英语为了保证条款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一般冗长复杂,如一个含义要用两个甚至三个同义词来表示,在现在重视效率的社会渐渐向简明方向发展不足为奇。
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个语言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自然是有诸多不同,而且每个人的风格也不同。在我看来简明英语的诸多规则只能算作是一种风格,一种在近代社会被提倡的风格。而我们在翻译或者写作时应依具体文本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适用不同的风格,而不是倡导每种文本都用一个风格。口语和书面语明显不同,书面语中,用途不同时风格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比如文学和非文学就有很多区别,文学讲究陌生化,要得就是一种朦胧的,”transparent”的感觉,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引人遐想有更多解释空间,而非文学为了交流方便,自然不会太晦涩难懂。非文学中又可以分很多类,商务性文本、法律性文本、政治性文本。比如政治性文本,你的翻译是为了让英语国家的人明白,就要模仿英语国家中的政治性文本的写法。但翻译这种文本的一个困境是:译者害怕丢失一个词就丢失了一个意义,不敢随意添加修改,所以偏向直译。其实也是很无奈。
一个语言中什么说法能不能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是怎么说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大多数受众明白。比如clinch现在虽然被认为是不符合语法,但有些时代中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当时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种情况下,”non native speaker” 就很吃亏,因为没有大环境让你了解其他人都在怎么说。
《中式英语》登上百老汇 篇6
David Henry Hwang’s entertaining new play, Chinglish , which has just opened on Broadway, is about what is lost and what gets inflated in translation. It begins with a British consultant giving the main character, American businessman Daniel Cavanaugh, some advice so he can get around the widespread problem of poor interpreting, “Whe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always bring your own translator.”
In the play, Daniel has come to Guiyang, the small provincial capital of Guizhou, to sell English signage to the city for its fancy new arts centre. On a trip to China in 2005, Hwang visited an arts centre in Shanghai. It featured sleek German design and the best Italian marble, but also the badly translated signage that is ubiquitous in China. The rest room for the disabled had a sign reading, “Deformed Man’s Toilet”.
剧作家黄哲伦的喜剧新作《中式英语》(Chinglish)最近在百老汇上演,该剧讲述的是翻译中失去和被夸大的东西。该剧一开场,一名英国顾问给剧中主人公美国商人丹尼尔·卡瓦诺提供了一些建议,这样他就能避开普遍存在的蹩脚翻译问题:“在中国经商,要永远带着自己的翻译。”
剧中,丹尼尔来到贵州省会贵阳,向该市新建的漂亮的艺术中心推销英语指示牌。2005年,当黄哲伦来到中国时,他在上海参观了一个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运用德国的时尚设计,采用来自意大利上好的大理石,但标牌的翻译很差,而这在中国是普遍现象。残障人士洗手间的标牌是这样翻译的:“残疾人厕所”。
As the comedy unfolds, however, one realises that language is among the least of the problems. The misunderstandings are more fundamental. When Daniel pitches for a contract to the cultural minister of a province, the translator describes his hometown, Cleveland, as close to Chicago, and the minister takes the conversation in unexpected directions. He loves Chicago, he says, especially its steakhouses. Daniel’s sales pitch is thrown off course, but he replies that the steak chain Smith & Wollensky is his second home. “A steak restaurant, where he sometimes lives,” explains the translator.
Poor translation cuts both ways as Daniel discovers when the minister’s assistant looks at the website for his company, Ohio Signage, and ridicules the poor Chinese on the website, which Daniel had asked a languages student to write.
然而,随着这部喜剧的展开,人们意识到,语言是最不重要的问题之一。误解是更根本性的问题。当丹尼尔力求与某省文化局长达成一份协议时,翻译描述了他的家乡克利夫兰离芝加哥很近,于是文化局长把谈话带到了意料之外的方向。他说,他喜欢芝加哥,特别是那里的牛排餐厅。丹尼尔的销售说辞被带离了轨道,但他回答,连锁牛排餐厅史密斯&沃伦斯基是他的第二个家。翻译则解释说:“有时他会住在这家牛排餐厅。”
蹩脚的翻译对双方都有影响。这位局长的助手在浏览丹尼尔的公司“俄亥俄名片”的网站时,就对网站上糟糕的中文大加嘲笑,而丹尼尔是让一个学语言的学生来写这段文字的。
Yet for all the mishaps along the way, more Chinese are learning English and more Americans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are learning to speak Chinese. It is apparent that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has become much easier. Almost everyone spoke enough English to get by just fine with a bit of sign language, a decent product catalogue and that handy tool for all complicated haggling in China—the calculator.
But, as Chinglish brilliantly sets out, the problems of two vastly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ing but never quite integrating have less to do with language than one would think.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小意外,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其他国籍的人在学说中文。人们明显看出了如今在中国经商已经变得容易多了。借助一些手语、像样的产品目录以及用于中国所有复杂侃价的方便工具——计算器,再加上够用的英语,几乎所有人都能顺利交流。
但,正如《中式英语》睿智的情节那样,两种有着巨大差异、互动但从未相互融合的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语言问题。
Chinglish is a play, of course, but similar differences in outlook abound in real life whe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As Daniel says while giving a lecture in the US at the end of Chinglish, “Nowadays to be successful, you have to understand your place in their—China’s—picture. Just be aware that you may not—well, I can assure you that you will not get everything you want. And that may just have to be enough.”
当然,《中式英语》只是一部戏,但在中国经商时,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观点分歧大量存在。
正如在《中式英文》结尾丹尼尔在美国做演讲时所说的:“如今,要想成功,你必须清楚你在他们——中国人——眼中处于什么位置。要知道,你或许不会——这我可以向你保证,你不会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或许只能这样。”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 篇7
一、定义差别
1.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在中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 他在1980年发表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是有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如Four Books (四书) , Eight legged essay (八股文) , May 4th Movement (五四运动) , Xiucai (秀才) 等, 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3]。葛先生的这篇文章仅从汉语的翻译角度指出“中国英语”的存在, 并没有全面界定这一概念。1991年, 汪榕培提出“中国英语”的三个标准: (1) 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 (2)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 (3)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对上述三个标准进行修改, 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 (normative English) 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篇章[4]”。这一定义肯定了中国英语是一种规范英语, 是符合英语语法的, 并指出其特点是中国特色借助于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而出现的。同时李主张应将“中国英语”翻译为China English, 而非带有贬义的Chinese English和带有歧义的Sinicized English[4]。而后, 谢之君、姜亚军等人对这个定义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并非绝对分开的, 都存在汉语干扰。1999年, 贾冠杰和项明友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中文的使用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 以标准英语为基础, 带有中国特色,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5]。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是基于规范英语的, 融入了带有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特色事物的词汇, 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被中文使用者使用, 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英语变体。
2. 中式英语 (Chi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
对比中国英语, 李文中界定中式英语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4]”。中式英语的最大问题是不合乎英语表达的规范, 包括语法、语境、感情色彩等。造成这种畸形英语的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使用时采用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词语选择搭配习惯, 从而使规范英语使用者难以理解和接受。1998年, 杜争鸣提出“过渡语” (interlanguage) [6]的概念, 他认为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人群学习英语时难以避免的现象。郑晶认为这种过渡语有系统性、过渡性、可渗透性、可预测性的特点[1]。
二、形成差异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 带有很明显的民族性, 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这就使得以一种语言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种具有较大差异的语言时, 容易以已有的思维方式来模仿甚至生搬硬套, 这就是语言的负迁移现象[1]。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造成“表达真空”现象的出现, 也就是说在翻译一些特有事物时, 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基于以上原因,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助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等手段创造出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就是“中国英语”;另一种是强行将中文的表述对译为英文的形式, 产生了“中式英语”。
1.“中国英语”的形成
中国英语形成的手段包括音译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音译是指直接将中文词汇的普通话发音转化为英文词汇形成的。例如:yuan (元) , jiao (角) , fen (分) , fengshui (风水) , yinyang (阴阳) , kungfu (功夫) 等。译借是通过逐词翻译将中文转换为合乎英语语法规范的英文表达, 例如: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等, 译借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直译主要出现在一些中文习语或固定短语的英文翻译中, 在保留原句意思和结构基础上转换为英文表达, 例如:seek truth from facts (实事求是) , 这种手段既清楚地传递了意思, 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点。语义再生主要用于翻译一些成语谚语, 例如: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 (人山人海) ,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 (雨后春笋) ,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百花齐放) 等, 这些中文词汇在翻译为英文后生成了英文的意思, 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总之, “中国英语”及保存了中文原义, 又合乎英语规范, 是翻译者和使用者很好地将中国特色融入了英语。
2.“中式英语”的形成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受母语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失误[7]。它是字对字地刻板翻译的结果, 例如“著名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Teacher Zhang (张老师) 等, 这种不符合英语规范的翻译如今已经成为一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笑话。“中式英语”实际是在对英语掌握的不准确的前提下, 臆造的一些表达方式, 后果是难以交流, 表意让人无法理解, 影响交流效果。
三、特征差异
1.“中国英语”的特征
前文谈到中国英语形成的几种手段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基础是规范英语, 其词汇语法依然遵循标准的构词方式和语法结构, 但是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1) 词汇方面。
我们把进入标准英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称为汉语借词 (borrowing words) , 这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量不断增大, 其表意清楚准确, 翻译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使之已经成为英语国家认识中国的一种途径。诸如我们上面举出的一些, 还有像反映中国历史的Yamen (衙门) ,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 , imperial examination (科举) 等;反映中国时代特征的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 ,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mahjong (麻将) , qigong (气功) , cheongsam (旗袍)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药) 等。这些词汇已经被英语世界接受并广泛使用。
(2) 语篇方面。
汉语和英语在语篇结构方面的最大差别是修饰词的位置。由于受到汉语语法中修饰词前置的影响, 中国英语也倾向于将大量修饰限定性词语前置, 很少用到从句和后置修饰词, 这样就造成篇章句子短小、零散、缺乏表现力, 只是意思的简单陈述。另外, 在观点表达方面, 英语表达更多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 而汉语则习惯直截了当, 若用这种思维进行汉译英, 往往使译文给人一种武断的或命令的感觉, 听上去很刺耳, 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些政论性文章中多次出现, 虽然意思得以传达, 但很难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我们常常使用you must, you mustn’t, 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you can’t do it等, 虽然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但是过于生硬和直接, 让听者感觉很不舒服。
(3) 感情色彩方面。
一些词汇和短语在互译过程中出现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即褒贬的差异, 例如ambitious (有野心的) 的英文原词中是带有褒义色彩的, 是对进取心的一种赞扬, 而在中国英语中, 它反而是一个贬义词, 对不安分守己的一种贬斥。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一些英文原意是中性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带上了贬义色彩, 如equalitarian (平均主义的) ,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等, 而一些贬义词却带上了中性色彩, 例如propaganda (宣传) 等。这些词褒贬性的变化是中西社会历史发展和价值体系差异的反映, 同时是英语本地化很典型的例证。
2.“中式英语”的特征
我们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畸形的英语,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范性, 即不合乎标准的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搬硬套, 词性误用。
由于采用字对字死译的方法, 造成翻译者不考虑词性, 简单地堆砌相同意思的词汇, 如前所述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还有“Who afraid who! (谁怕谁啊) ”, “You find who? (你找谁) ”, “I wait you. (我等你) ”等, 这样的表达顶多算是英语词汇的集合, 不仅外国人看不懂, 就连中国人也很难明白。
(2) 搭配不当, 不合习惯。
英语和汉语都讲究搭配问题, 尤其是名词和相应的动词、形容词可形成固定搭配表达特定含义。以吃为例, “吃药”的正确翻译是take medicine or take pills而非eat medicine or eat pills;“吃饭”应译为take/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也非eat breakfast/lunch/dinner, 还有“书房”翻译为study room, 而不是book room;“学习知识”应为gain knowledge, 不可译为study/learn knowledge。这些错误搭配的出现也是生搬硬套的结果。
(3) 多重修饰, 词汇累赘。
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特点或者自己的态度, 翻译时总是使用很多修饰性词汇, 造成词汇的冗余。例如very的过度使用;表全部的名词前加表部分的形容词;相同意思的形容词重复使用等。
(4) 句式单一, 表达无味。
由于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准确, 中式英语的句型很少发生变化, 常常使用简单的陈述句和祈使句, 被动语态、倒装句式等使用少, 表现为句子短小零碎, 缺乏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这一点在中国英语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我让他等我”被译为“I let him wait for me.” (应为:I asked him to wait for me.) ;“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被译为“You let me know the life’s value.” (应为:It’s you who show me the value of life) 。
(5) 褒贬不分, 感情混乱。
如前所述, 由于英汉词汇在褒贬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意思相近的词汇在使用时应考虑不同语境所需的感情色彩。如clever在英语中带有贬义, 有“自作聪明”之意, 夸奖别人时常用smart或者bright。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若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词汇使用不当, 都会造成双方的误会, 这也是中式英语最使外国人感到不快的地方。
四、结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在现阶段存在的, 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英语一方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英语本身, 而中式英语则是恰恰相反。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注定了中国英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研究的价值, 而中式英语则会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逐渐掌握英语知识的现实中消亡下去。英语学习者应抱定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的态度,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 真正习得原汁原味的英语。
摘要:当今社会, 英语日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定义、形成、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揭示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指出我们应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6) :93-96.
[2]程媛.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76-78.
[3]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13-14.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8-24.
[5]贾冠杰, 项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11-12.
中式英语 篇8
一、忠于原文
翻译中要想忠于原文, 那么在翻译的第一要素——理解上要加以严格的重视, 理解错误, 翻译就会文不对题。事实上很多大家花在理解原文的深层意思上的时间远远大于花在动手翻译上的时间。
如, 常见的景区标志“正门”的英译:正门——positive door
这里, 译者对于原文没有深层分析, 这里的“正”字绝非“正负”之正, 也不完全等同于“前门”, 而是有主侧之分的“主要的大门”的意思。如果没能把这一点区分清楚, 就容易错译, 误译。因此,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main door”。
二、顺应译文
顺应译文指的就是在充分理解了原文后按照译入语的语言表达规则将原文意思再现。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方面有很大差异。翻译时需要作出适当调整。这主要体现在词法和句法的转换两方面。
(一) 词汇转换
汉译英中要避免偏爱使用抽象名词。汉英表达特点有很大差异, 就词汇层面而言, 不同于汉语经常使用意义模糊的抽象的名词, 英语崇尚简练, 常用动词。在一般场合短句中用到很多抽象性名词, 通常会让人不知所云。
如:这座寺庙之所以长久保存, 是因为其建筑的牢固。
A.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二) 句法转换
1. 避免偏爱使用“人”作为主语。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故人是动作的主体, 在遣词造句上就偏爱把人作为主语。西方人思维恰恰相反, 凡是讲究客观, 不是某人发生了什么事, 而是某事作用于某人身上。
如:我一看到那棵大树就想起童年的光景
A.The moment I see the tree, I think of my childhood.
B.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2. 避免头重脚轻。
汉语句子倾向于头大尾小的“狮子型”。而英语句子则是前短后长的“孔雀开屏型” (王志奎, 2001) 。当中文主语很长翻译成英文时就要使用简短的形式主语代替, 而将真正主语后置。
如:从小养成好习惯很重要。
A.Developing good habits from young is important.
B.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good habits from young.
3. 善于使用被动语态。
汉语组句灵活, 少用被动句, 即使这样也能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如, “这座桥早该好好修下了”, “困难克服了, 问题也解决了”。而英语则不同, 句子用不用被动差别很大, 所以遇到中文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一定要注意转化。
如: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and the problems solved.
4. 偏爱使用“意合”结构。
英语重“形合”, 指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 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 以达意为主, 而很少用连接词。如果不注意这些, 就容易翻出中式英语的句子。
如:天气很好, 我们打算去爬山。
A.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B.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总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将中式英语成功地过渡到地道英语, 需要平时多多积累, 多多阅读英文原版的书籍材料, 培养语感。此外还要加大汉译英的练习量, 多练习, 多总结。
参考文献
[1]邱大平.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探析.高等函授学报, 2010年, 第12期.
[2]王志荃.大学汉英翻译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3]杨柳.探析中式英语现象及其解决方法.读与写杂志, 2009年, 第6期.
中式英语 篇9
中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 Chinglish) 是指“中国的英语使用者和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交际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是两种语言的习得者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和思维方式掌握的不透彻, 在用英语表达时根据自己的中文表达习惯硬译过来的, 所呈现出来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中国式的。这就是母语的负迁移所导致的后果, 是语际错误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从单词使用来看, 词性滥用、单复数、时态错误等;从句子结构来看无主句、句子片段和人称不一致等。
从篇章结构来看, 上下文无必要的衔接词、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等。
从逻辑思维看, 主旨句和分主题句不突出或者空缺、论证分析中主观色彩强等。
三、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
1. 增强英语语言输入
减少中式英语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语言输入。首先, 授课教师应该尽量做到英文授课, 让学生时刻浸染在浓烈的英语氛围内。其次, 引导学生多阅读英文类报刊书籍等。再次, 引导学生看英文影视作品, 听对白和看对白结合, 加上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输入更加高效。最后, 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英语作文范文。在语言输入的实际操作中, 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增强语言输入。此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进度, 多布置和英语写作相关的练习, 及时检查学生自主语言输入的效果。
2. 熟悉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 两种语言之间更多的是差异。综合来说, 它们的差异有以下这些:第一,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 而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第二, 英语句子被动语态用得多, 而汉语句子被动语态用得少;第三, 英语句子先总结后说事, 而汉语先说事后总结;第四, 英语句子有主语, 而汉语句子可以省略;第五, 英语句子中出现的虚词, 汉语句子中可以省略;第六, 英语单位名称不够明确, 而汉语单位名称十分明确;第七, 英语用长句, 而汉语用短句;第八,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词文化内涵不同。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些方面的差异。
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意合”与“形合”。所谓“形合”, 是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意义, 主要包括语言形式的变化以及连接手段的使用等。所谓“意合”是指通过语意的贯通和特定的语境来表达意义。就语言形式而言, 汉语采取的是直接反映思想的方式, 而英语采用的是间接反映思想的方式。如果将中文转换成英语, 必须要考虑到词形变化和逻辑连接词的使用。以部分学生句子翻译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例1:英语是很重要的工具, 我们一定要学好。学生译文: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tool, we must learn well.例2:说是说了, 没有结果。学生译文:Sayand say, no result.
这两句话的翻译结果完全是按照中文原文的表达顺序逐字逐词翻译出来的, 结果自然是令人啼笑皆非, 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学生的译文没有考虑到英汉表达的差异。其一, 例1有两个短句, 其中暗含有因果关系, 在翻译成英语时, 必须要把表示因果的连接词加上;其二, 原文省略了“工具”的量词和“学”的宾语。在翻译时, 应该把这些被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经过补充之后, 可以得到以下完整的句子和译文:
(因为) 英语是 (一种) 很重要的工具, (所以) 我们一定好学好 (它) 。
Because English is an importanttool, we should learn it well.
例2的译文不成功是因为学生没有考虑到两个短句的逻辑关系和句子的完整性。其一, 这个句子的原文是典型的无主句, 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确立主语。其二, “说”的主体肯定是人, 以人做主语的话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三, 既然是希望得到某种结果, 那么说的内容肯定是和建议有关, 所以“说”的宾语应该是“建议”或者“提议”, 和“建议”搭配的动词换成“提”要更加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其四, “结果”既然是和“建议”有关, 转换成“回应”才能更加符合词语间的搭配。其五, 两个短句间还暗含着转折关系, 要补充必要的转折连词。所以, 经过分析和整理之后, 例2的原文可以转换如下:
(虽然) 我提了建议, (但是) 还没有得到回应。
经过分析和补充之后, 这个句子已经很完整了, 可以得到以下译文:
所以, 将中文转换成英语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顾及句子的完整性, 还要考虑到前后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3. 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人们常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语写作实际上是一个从“母语意念”到“英文表达形式”之间的转换过程。这个转换绝不是表象的、直接的, 而是深层的、逻辑层面上的转换。换言之, 两种语言只存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 而不存在表层的对应关系。因此, 在进行意义转换前, 我们需要分析中文表达的逻辑含义, 理顺逻辑思维后再落实到笔下。依然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句子翻译为例。
例1:面包把我给吃胖了。学生译文:Bread made me eat fat.例2:夏天很难保存食物。学生译文:Summer isvery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例1译文的问题在于学生没有理清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错误地认为中文的主语是“面包”, 英译时可以直接把“面包”翻译成对等的主语。殊不知, 这句话的逻辑主语应该是“我”而不是“面包”。面包在这个句子中只能做“吃”的宾语, 而不是主语。此外, “吃面包”和“长胖”之间有因果关系, 需要增加对应的连接词。所以例1的逻辑含义和英译如下:
(因为) 我吃了 (太多) 的面包, (所以) 我变胖了。
I have become fat because I haveeaten too much bread.
例2中的“夏天”只是时间状语, “保存食物”才是主语, “很难”是表语, 因此我们可以用动词不定式做主语, 也可以用it做形式主语而将不定式放到句尾。可以得到以下两种译文: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写作绝不是简单的表层形式的翻版, 而是深层意义的转换。我们在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时, 先要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将要表达的中文意念稍加分析, 要搞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也就是说, 要搞清楚所要表达意念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要素, 然后再落实到笔下。
总之, 由于英语输入量的缺乏、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汉英思维的差异, 中式英语成为了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写作的巨大障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输入,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且引导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习惯, 从而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最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4) :18—24.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篇10
由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且,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译中找不到对等项。因而,中英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我们只有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本质,才能在翻译中应对差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早在1980年,葛传规老师就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现在的学者们也普遍认可中国英语是指用规范的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要想彻底了解中国英语,就不得不提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夏纪梅教授对两者做出了区别,她认为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成的,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China English指的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是允许存在的。
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1.文化空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译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西方人对很多中国的文化概念很陌生,感到难以理解。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因而,往往会产生文化空缺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可以从文化空缺的角度深究。文化空缺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
2.中式英语。
(1)不存在文化空缺,非中国特色事物。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类似的中式英语泛滥成灾。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就是中式英语,它不符合英语语法,实则若想传达汉语原意,可以通过意译的方法。这好比,“书”是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的事物,如果把书译为“shu”就是错误的,既然该词在目标语文化有对等项,何必要做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译文。
(2)不存在文化空缺,依赖汉语思维。“航空餐”译为“airline pulp”是汉语思维习惯下的中式英语,正确译法为“food-served aboard airlines”。“残疾人厕所”,应为“handicapped restroom”,而不是“deformed man toilet”。再如,门户网站选出的爆笑中式英语:“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文化空缺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可能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冒犯或误解而不自知,无形中给交流制造了困难,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影响本族文化的形象和传播。
3.中国英语。
(1)存在文化空缺,但是仅限于中国特色词汇。只有具有中国特色,才有必要进行中国特色的宣传。如果目标语文化存在的事物,完全可以用归化法进行对等处理。而且,中国英语往往止于词汇,很少涉及句子层面。因为句子的作用是表达意思,既然能表达意思,就可以用目标语把同样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如果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障碍,可能是关键的文化特色词汇的理解和处理问题。如,“豆腐”原译为“bean curd”。curd本意是指凝乳,这样的译法会使外国朋友感到费解,可能会误以为是牛乳和豆子混合的食物。所以,后来直接改译为“tofu”。
(2)存在文化空缺,但是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汇,则不可列为中国英语。虽然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汇是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但是具体概念的词汇往往在英语中能找到对等项。如,“扁担”是一个中国文化特色词,但是不属于中国英语,它适合翻译为“shoulder pole”。虽然外国人不用扁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文化空缺词汇,但是扁担是具体词汇,通过解释、描述,外国人依然可以产生联想,能够理解。
中国英语不是生搬硬套,不会完全借用目标语文化里没有的东西进行盲目的对等,这样就避免了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曲解会造成不良的或错误的理解,这比无知更可怕。虽然中国英语可以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让外国朋友有兴趣主动去搜索查找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宣传中国文化,但是一味地扩大中国英语的范围只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外国读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太多的陌生词汇,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降低中国人的英语水平,阻碍中国文化的宣传。
四、总结
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空缺的客观存在,才能用合理的解决办法去弥补文化空缺,规避错误的译文。我们要规避中式英语,避免不规范的英语语法结构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也要规范中国英语,把握好宣传中国英语的度,真正达到学习规范英语,正确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254.
浅谈中式英语的幽默 篇11
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
其实许多关于中式英语的笑话,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例如那个著名的颇有搞笑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s pengpeng, 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了都不禁开心一笑。
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式英语,还有不少人真心喜欢。也许跟外国朋友的鼓励有关系,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中国人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自创英语词汇和句子,甚至有些词把汉语里的俏皮话直译过来,造成错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No wind, no waves.(无风不起浪。)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
下面列举出一部分流行的中式英语,让我们充分领略它的幽默。
1.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2.You me you me. 彼此彼此。
3.Watch Sister. 表妹。
4.Dragon born dragon, chicken born chicken, mouse’son can make hole!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5.Go past no mistake past.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6.You have two down son. 你有两下子。
7.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 开门见山。
8.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9.You are too two. 你太二了。
10.You go see see. 你去看看。
就是这样一个个无名的天才,用幽默跨越了语言的国界,微笑着伸出手,让不同的人牵着手走到了一起。不经意间迸发出的火花,却不知不觉中溶解了冰河——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drink tea(喝茶)……这些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的一部分,而“博客”“粉丝”这些生词也逐渐被添加到汉语词典里来。
有趣的是,中式英语的被发现和被消灭几乎是前脚和后脚的事。有外国人说,他曾经在机场发现有趣的中式英语,可是没过几天再去的时候,已经被更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许正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发现让国人开始注重对中式英语的清理,特别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城市举行的这几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开了对中式英语标识的全面纠正工作。而同时传来的却是外国人遗憾的声音,“取缔中式英语的消息令人沮丧”,“如果来到中国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将是多么索然无味”。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出现了“救救中式英语”的小组,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在国内网站如天涯上,保留中式英语的帖子也得到无数响应。
浅谈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 篇12
关键词:英语写作,中式英语,思维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英语各类能力测试考试书面表达部分分值的不断提高, 英语写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国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然而, 目前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应该说, 经过中学阶段六、七年的英语学习,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 但为什么组成篇章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呢?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走出中文表达的思维模式。因此, 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写出地道英语, 避免中式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首先, 由于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含义时习惯通过背诵该词的汉语解释, 而不是直接在阅读中理解或记住英语释义, 那么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不会根据说话场合灵活选用适当的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达, 于是就出现了照本直译的中式英语。
其次, 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和习俗, 且受到本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学生常常无法掌握语言的内在精髓, 只能从本族语言出发, 说出或写出不地道的英语。因为, 英语重形合, 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来直接标示, 句子结构比较严谨但缺乏弹性;汉语重意合, 句字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 不用或少用关联词, 句子结构比较松散却富有弹性。在英语写作时, 如果局限于汉语思维, 句式单调、乏味, 缺少连贯性, 一连串的简单句或雷同的复合句就会与地道英语格格不入。
三、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
首先, 努力克服母语思维干扰, 培养英语思维模式。
中国学生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除了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外, 还要按照英语的特点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加强自身对英语的掌握, 尤其要培养英语语感。要快速提高语感, 就得注重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为了避免把汉语的语法、句型等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去, 就要注意训练模仿能力, 而阅读恰恰有助于模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应该选择一些符合真实生活的英美作品, 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 英美影视作品也是一个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有力工具。我们在闲暇时应有意的关注英语影视作品。
其次, 注重吸收英语文化。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 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 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 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外国文化, 这样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英语文化, 进而培养对英语文化的认知能力。
另外, 加强语篇训练, 熟悉各类写作文体的结构要领。
一般来说, 英语的写作包括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谋篇布局等三个步骤。所以, 仅仅做到句子的准确和得体, 还不能成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还必须对语篇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段落的统一性是段落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一个段落只能有一个主题, 其他的所有事实、例子、证据都应服从于同一个主题。通过有机地将与主题相关的细节句编排在一起, 可使文章更明确、中心更突出。而连贯性则是段落的灵魂指段落中各句前后衔接合理、条理清楚、通顺连贯。此外, 要熟悉各种文体结构要领这是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应用文如日记、书信、请假条、电话留言等要熟练使用。还要系统地分别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其他文体进行训练。实践证明通过针对性较强地写作训练, 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 就有话可说就不会先打汉语腹稿然后机械地翻译成英语, 进而能成功地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四、结语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准确”。作为锻炼思维、复习听读所获语言素材, 化语言知识为技能的英语写作, 是学生学习地道纯正英语, 学习英语特有表达方式的最佳途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 也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 因为写作能力是人们用来衡量英语水平的最终标准。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尤其在写作中, 如果强化语言基本功和写作技能的训练, 注重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思维模式,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为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地道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2]苏琪.英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7 (2) .
[3]Eugene 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董莉荣.“中式英语”的受制因素与对策[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200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