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文化

2024-10-03

中式文化(精选12篇)

中式文化 篇1

1 前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开始变得富裕和强大。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 去留学经商甚至移民国外。另一方面, 世界各地的人民走向中国, 来旅游学习经商等。因此中国的餐饮文化在受到外国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快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因此如何翻译出地道的中式菜名, 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引起了国内外华人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2 中式文化菜名的特点

纵览中式菜名,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普通菜名和文化菜名。

一般说来普通菜名主要包含了主料、配料、刀法和烹调方式四个方面。 (刘清波, 2003) 所以根据中式菜名的命名模式和菜名的构成方法, 使得菜名的翻译有规律可循。

文化菜名的命名追求音美、形美、意美:以其谐音、同音、押韵追求音美;以其结构相称、平衡、对仗、双关和寓意追求形美;以其祝福、祈福、好彩、赞美追求意美 (文珊, 2012)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菜名是以人名地名或是人文、典故来命名的。

所以我们把中式文化菜名分为三类:

音美文化菜。诸如“三元及第”的“元”与“丸”, 霸王别姬 (甲鱼炖鸡块) 。地名菜, 如西湖醋鱼, 北京烤鸭等。人名菜, 像东坡肉, 麻婆豆腐。

形美文化菜。用比喻的手法, 依据形、色来喻物。芙蓉其实是蛋清, 翡翠是青菜, 白玉是豆腐, 而龙虎凤则是蛇、猫和鸡。

意美文化菜。中国人对幸福、富贵、平安、健康、和睦等的追求, 几千年来始终没变。所以在许多重要的节日和重要的场合都喜欢用说吉利话, 这也体现在宴会和节日饮食当中。比如金玉满堂 (虾仁鸡蛋汤) , 全家福 (砂锅什锦) 八宝菜等。人文典故菜, 有佛跳墙, 大救驾等。

3 中式文化菜名的英译原则

3.1 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

语言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是代表该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会受到译入语语言符号系统的改造和影响。而这种改造和影响, 具有强制性, 突出的表现在中式菜名的音、形、意在译入语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中式菜名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特定的语言信息, 当译成英语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 产生语言文化的障碍和冲突。照搬源语, 结果可能会违背译入语的习俗、审美心理以及意识形态, 引起外国食客的反感或者误导他们[3]。但是, 如果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 则导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 是否保留源文化面貌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重要的是译文是否能够让食客接受, 不会产生不对称的联想甚至是厌恶感。如:麒麟鸡:Steamed Slic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 and Vegetables麒麟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神兽, 有太平长寿寓意, 而在西方是金钱拜物教的图腾, 牟利者猎取的对象。富贵鸡:Steamed Chicken with Stuffing。福建名菜, 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 (王冬梅, 2010)

这些中式菜名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和历史人物, 其独特的内在寓意, 外国食客看到菜名不会有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相同的反应。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以译入语为中心, 了解外国食客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程度, 尽可能避免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理解障碍和文化冲突。以上的例子就是把麒麟、富贵等略去不译, 而只是把菜的食材和烹调方式翻译出来, 虽然失去了原有的饮食文化信息, 但是却更适应了异域食客的消费心理。

3.2 简洁易懂原则

国外的华人餐馆中往往把属于同一类主料的菜名放在一起, 便于顾客的选择和区分。按猪肉、鱼肉、鸭肉、干贝、牛肉、羊肉、素鸡、木须、面条、小吃、汤、煲、饭等分成十几类, 每一类里有很多种烹调方式。比如豆腐就有家常豆腐、红烧豆腐和宫保豆腐等。

很多的形美文化菜如果把形状翻译出来, 显得冗长繁杂。因此翻译时不必每个字每个意思都翻译出来, 应该力求简洁易懂。例如, 龙凤琵琶豆腐:Steamed Tofu with Egg, Chicken and Shrimp。看到这道菜名, 虽然外国食客不会产生中国人脑海里所特有的龙凤琵琶的意象, 但是清楚明白的了解了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

其实在处理意美文化菜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 在中国过年过节团圆的时候, 中国人可能就会点上一道全家福。外国人看到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这道菜名的时候不会有祝福的意象, 而如果译成Happiness Family, 会让外国食客不清楚这是一道什么菜。

3.3 动态对等原则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 指出“从语义到语体, 在译入语中用切近的 (原文)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个定义指出翻译的关键在于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与读者反应最相似 (谭载喜, 2004:234)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在具体翻译的时候至少要符合这其中的一条标准。

龙虎斗, 即蛇肉和猫肉, 如果直接翻译成Battle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是比较形象和生动, 但外国人不一定能接受, 龙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怪物, 能吐烟火凶残可怕, 不被西方人喜欢。所以可以直接翻译成:Stir-fried snake and cat’s meat。虽然不能传神, 但是能够达意。

猫耳朵是西北的一道风味面食。直接翻译成Cat-ear, 形式上没有问题。但是猫在西方被称作巫婆的熟友, 魔鬼的化身。所以就翻译成Cat-ear Shaped Noodle, 形象生动, 也贴近原文意思, 视为传神。

片儿川Pian Er Chuan (Noodles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 Sliced Pork, and Bamboo Shoots in Soup) 。音译加注释, 措辞自然通顺。

醉蟹如果翻译成drunk crab, 意思则变成喝醉了的螃蟹。应该翻译成wine preserved crab, 则与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的反应是一致的。

4 中式文化菜的英译策略

4.1 音译来传达文化菜的音美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和研究汉语, 汉语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菜名的翻译中, 很多中式菜名被音译, 即译成汉语拼音。人名中有类似东坡肉、麻婆豆腐等等。地名如西湖醋鱼、兰州拉面、过桥米线等。物名有中国特有的小吃和特色菜品, 像油条、大饼、粽子、米粉、河粉等。这种翻译的方法丰富了英语文化, 另外又会在英语国家中转播了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

许多中式菜名在音译的时候, 是汉语拼音的“变译”, 顺应了外国人的口音。但是中式文化菜名的音译可以分为几种:一是音译词做修饰部分是菜名的一部分, 比如东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二是整个菜名都音译, 像麻婆豆腐Ma Po Tou Fu。三是变译, 炒河粉Chao Fan, 混沌Wonton等等。

4.2 直译保留文化菜的形美

按照中式文化菜的构成原则, 一般的中式菜名都可以直译成英语。一般按照主料、配料、刀法、烹调和味道五个方面择其要点进行翻译。炒杂碎, Chop suey, 北京烤鸭, Roasted Beijing duck。海外华人餐馆里常用, 已经被正式编入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香酥琵琶鸡腿, Spiced-steamed and deep-fried pipa-shaped crisp chicken legs (Pipa is a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美国人称琵琶鸡腿为“鼓槌鸡腿”Chicken drum stick。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 把文化菜的色形象生动的翻译出来, 一定会达到传神的效果。比如翡翠虾仁, 一般译成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如果译成Emerald Shrimps (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鲜翠欲滴的虾仁, 一定会引起外国食客的食欲。

芙蓉三鲜一般译作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如果译成Three Delicacies with Cottonrose Hibiscus (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这样就能生动的把菜的形和色翻译出来。

4.3 直译后加注解来传播文化菜的意美

如何既把文化菜名翻译成正确的英文, 又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菜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实在不容易。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翻译, 可以把它们规范化, 给有需要的部门一个参考的依据。

狗不理包子, 天津特色小吃, 用汉语拼音, Goubuli baozi, 加注:Steamed buns filled with vegetables, meat or other ingredients, which, even in the hard days, dogs didn’t eat, because it was too oily。驴打滚, 北京风味小吃, 做法是年糕卷沾黄豆面, 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 非常形象生动, 完全可以翻译成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 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 looks like 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像意美文化菜:大丰收, 其实是一道什锦生菜沙拉, 可以用汉语拼音Dafengshou, 意译Big harvest, 再加注:Salad of assorted fresh vegetables。

5 结束语

纵观中国文化菜名的英文翻译, 无论哪一种原则, 其特点均为简单、直白、明了, 这与外国人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有关, 而中式文化菜在翻译过程中所要传达的音美、形美往往很少表达, 而意美更不复存在, 这就造成了中式文化菜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所以, 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菜时, 应遵循三步走, 第一步以音译, 直接介绍菜名;第二步意思配以食材和烹饪方法, 让其知晓菜的本质;第三步辅以典故说明, 或附图以形象表达, 或介绍这个典故强化意境, 让外国人在享受中国菜的时候对其饮食文化也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摘要:从中式文化菜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三条英译原则: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简洁易懂原则和动态对等原则。并根据文化菜的特点配合使用音译、直译和直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菜名,译入语,动态对等,音译,直译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52-53.

[2]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4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第二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234.

[4]王冬梅.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J].海外英语, 2010 (9) :138-140.

[5]文珊.华人菜名英译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2) :48-49.

[6]杨义豪.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243-245.

中式文化 篇2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与中式英语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存在着相异点,人们的`所思所为、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英语学习中,注重英汉文化思维的比较、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十分必要.

作 者:王湘萍 WANG Xiang-Ping 作者单位:郴州市电大,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Bimonthly)年,卷(期):24(2)分类号:G04 H313关键词: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 中式英语

佰草集 用中式文化元素赢市场 篇3

中怡康全国38城市百货渠道份额数据调研显示,作为上海家化核心细分品牌之一,2015年1-8月佰草集在国产品牌中持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2015年年初上市全新菁萃原液面贴膜系列;2015年底佰草集升级了高端明星产品——太极丹并首次进军彩妆市场,推出适合中国爱美女性的“轻”彩妆系列——佰草集·典萃。“轻”代表“年轻、轻薄、轻盈”,完全契合当下年轻女性对妆容轻薄无负担的需求。

不论是升级明星产品、推出年轻版密集护理全效精华还是进入面贴膜、彩妆这些年轻人喜爱的市场,对产品的规划都是基于佰草集对中国年轻女性的调研,洞悉年轻女性的护肤需求而做出的品牌年轻化尝试。在营销上,我们尝试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如推广青春丹时,携手年轻人喜爱的热播剧——《花千骨》中“杀阡陌”扮演者马可发起“49天极万千宠爱之旅”的网络营销,3个月内吸引了10万余女性发表宠爱宣言。2016年佰草集又推出了“方圆太医”漫画形象,使年轻人原本存在距离感的中国文化、千年古方等中国元素及中式护肤理念,通过漫画形象有效传达。

在电商渠道上,我们不仅开设了佰草集herborist官网,还入驻聚美优品、天猫等平台。媒介推广逐渐向数字化转移,除布阵微博、SNS网站社会化媒体平台外,也先后在移动终端推出微信公众账号、手机APP、LBS(基于位置服务)、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等。

2016年,我们将展开一系列品牌升级行动:产品上,顺应国际最高的标准——欧盟认证,不断提升佰草集产品的质量和功效,同时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包装上,我们也着手考虑更新原有包装设计以提升消费者品牌认知。渠道上,深耕势头良好的购物中心,加强化妆品专营店和电商的拓展与深化。营销上,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内容营销与数字营销上加强与目标消费者沟通,在维护现有消费者基础上,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

2016营销关键词

内容为王互动为主

“85后”、“90后”日渐成为当下主流消费群,他们早已不接受简单粗暴的广告投放与强制灌输,最终促成购买的因素,完全是基于他们对一个品牌的喜爱及对品牌所做内容的理解。此外,如今年轻消费群的媒体习惯、购买习惯、沟通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类似朋友圈这种社区型或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更能引发共鸣。基于以上背景,品牌要不断加大内容营销力度,创造更多有趣话题引发消费者关注和自发传播。同时传播手段也是不可忽视的,佰草集媒介推广已逐渐转向数字端,借助社交媒体发起交互式互动体验,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感受品牌以及产品。

在内容营销人才培养上,具备目标消费者洞察力是关键:一是具备创新力,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营销人要不断适应新潮流并用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打动消费者,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需求;二是关注细节、坚持不懈。

2015营销感悟

早在2008年,佰草集就已通过严苛的欧盟认证,进驻法国香榭丽舍丝芙兰旗舰店。随后又扩张至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2015年,佰草集首家海外旗舰店也于巴黎核心商圈盛大揭幕,再创欧洲市场中国化妆品品牌先河。佰草集欧洲市场近年来的良好表现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未来将进一步通过专卖店形式完整表达品牌形象,持续落实多元化渠道发展战略,将海外市场的触角延伸至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国家。

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 篇4

1 中餐普通菜名和西方饮食的相似文化:

西方的菜名语方朴实、直接明了, 菜名基本上反映了材料、制作方法等相关信息。如:Fish salad鱼片沙拉Sea Food soup海鲜汤Smoked Ham熏火腿等。中式的菜名中也有与其相似的表达方式, 比如“番茄炒蛋”、“蘑菇肉片”、“红烧肉”等。这类中餐普通菜名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类:

1) 以原料命名:翻译这类菜名时, 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将原料列出。例如: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紫菜虾米汤一Shrimps and red laver soup柠檬牛肉Lemon beef等。

2) 以烹饪方法命名:此类菜名多通过中餐的烹饪方法来介绍菜肴。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等。

3) 以人名、地名或地方特色命名:西方许多菜名以人名或地名命名, 例如:Italian noodle意大利面Hamburger汉堡包French Onion Soup法式洋葱汤等。中式菜肴中此类命名也很多, 例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四川牛肉Szechuan Beef等。

2 中式菜肴文化菜名的翻译

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优久历史, 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 运用普通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无法准确表达, 例如:“翡翠虾仁”、“水晶踢膀”传达了中式菜的色彩之美, “蚂蚁上树”、“飞燕迎春”传达了意境之美等。而西餐菜的命名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 朴素实用。西方人习惯于看到菜名就知道菜的材料和做法, 然后决定该吃些什么。比如, 菜名“红烧狮子头”如果真的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这不仅会让食者不知所云, 恐怕还会觉得中国人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因此人们为了让中式菜肴得到正确的理解, 便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 将原有的文化菜名通过原材料、烹饪方法、口感和形状等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husband and wife“夫妻肺片”翻译成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头”翻译成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live a long and happy life as South Mountain“寿比南山”翻译成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通过意译的方法, 翻译者详细而准确地为食者表达了中式菜肴的食料选择, 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均可以充分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这样虽然方便了食者自主地选择菜品, 然而却丢失了中国饮食的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例, 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Rice noodles, 西方人仅仅会用其和自己的名吃“意大利面”去对比, 而不知道它是一位贤慧聪颖的妻子为了自己考功名的丈夫精心制作的佳肴, 更不能体会其名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恩爱, 自然也不会明白“过桥”的由来。

3 保留中式菜名的文化内含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 指出翻译是随着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因此,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 我们要处理好菜谱的这种传播文化的“信息功能”。因为西方人品尝中式菜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而每一道中国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韵味, 比如“贵妃鸡’”和“麻婆豆腐”等, 如果完全直译并不能说清楚菜品的历史和典故。在准确表达菜名的同时, 不遗弃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是翻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最佳的翻译方式是直译加解释的手法, 不仅可以帮助食者理解菜肴的相关材料、烹饪方法和口感, 同时通过解释讲解了一段中国文化, 让食者在品尝了中国美食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古老传说, 甚至是中华的美德。例如:

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See the story on the back of the menu

为了较好地保存文化寓意, 我们可采用直译菜名然后用加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包含的文化典故。由于菜单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把全部的故事列于菜名之后, 但可以在注释中标出此菜为有典故的菜, 可参看印在菜单背面上的故事, 以便食者在兴趣盎然之中, 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如果可以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清楚的菜肴, 也可以直接备注在菜名后, 例如:

叫花鸡:beggar's chikcken (t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ou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4 结束语

中餐菜肴的名称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调技艺和地方特色, 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市场经济销量的需求, 还要保留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使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佳肴美食更加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外国食者面前。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接轨, 中国的传统美食也被受全世界的关注和热爱。而在中式菜名英译的过程中, 众多太过直白的菜名翻译没有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造成了文化特色的缺失。

关键词:中式菜名,菜名英译,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杨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2) .

[2]朱慧芬.中式菜名中语言变异的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7) .

[3]董莉.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 (3) .

[4]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中式文化 篇5

中式窗帘如何搭配?

中式窗帘的装饰搭配:

塞纳河畔系列的窗帘为双层布料,还搭配了一款经纱帘,更增添了朦胧轻盈之感。另外,双层布料的搭配使用可以更好的调节光线,以适应温度季节的变化。

名贵的布料可使房间产生豪华感,但我们没必要花很多钱去追求华丽,只要注意到与房内其陈设的档次相配就行了。另外,布料的质地对室内布置的风格和气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薄透的材料使人觉得凉爽,粗实的质料则使居室产生温暖感。这从另一方面来说,选择窗饰面料还应考虑季节因素,夏季窗帘宜用质料轻柔的纱或绸,透气凉爽;冬季则要满足“窗之眼”的需求。

但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窗帘必须注意与室内的其它陈设相协调,尤其要注意与床罩、地毯、沙发套等面积较大的布质物品的协调关系,最好能在颜色或图案上安排一些共同点,使其产生内在和谐,增强室内的整体凝聚感。

中式窗帘的空间搭配:

窗帘是家居软装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遮阳蔽日、保护私密空间,更是美化家居、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装饰。若一间居室因窗户而明朗,一扇窗户则因窗帘而生动。如何挑选符合自己个性需要,又和整体室内装修风格相和谐的窗帘,是进行软装饰前每个业主都会考虑的问题。今天就请跟随小编,走进两款窗帘的世界。

好像是将两块地板拼凑而成的无桌脚茶几,带给客厅一份创新的时尚感觉。旁边兽皮的躺椅更加重了现代时尚的气息。在茶几上摆上两件中国的瓷瓶,仿佛是远古的护卫在保佑一家的平安。

寒冷的冬日里,在屋内感受从窗外照进来的暖阳,读一本杂志,让思绪飘摇到大西洋去。客厅内温暖的壁炉所带来的温度,适度的驱赶了严冬的寒气。到了晚上,开起泛着橘色灯光的顶灯,室内将一改冰冷感觉,充满温馨闲适的情调。

中式窗帘的清洁

1、平时应该两周或者半个月就对窗帘进行清洁,但是一般对窗帘布不能用漂白剂,尽量也不要脱水或者烘干,要自然的风干,避免破坏窗帘布本身的质感。或者可以选择用湿布直接擦拭,也可以用海绵蘸上一点温水或者肥皂水轻抹,然后用手轻轻的按压,之后再用湿布擦一次。

2、如果是天鹅绒等比较厚的布料,建议坚持每个星期用吸尘器吸去表面的灰尘,半年送去干洗店或者专业的清洗店去清洁,如果要在家中自己清洗可以把窗帘泡在中度碱性清洁剂中清洗,然后让水分慢慢的滴干。

3、有时窗帘会带有一条细小的拉绳,可以用一把柔软鬃毛刷轻轻的擦拭。

4、窗帘上的滑轨要隔一段时间清洗一次,用抹布擦拭里面的灰尘,也可以用牙刷去清洁,把藏匿的灰尘祛除,才不会卡住挂钩。

中式窗帘的保养

1、中式窗帘的色彩简洁干净,但是有的布料比较“娇嫩”,不能接受太长时间的阳光曝晒。所以应该注意在窗帘后面和门窗之间布上一层的遮光层,这样可以有效保护窗帘颜色不褪色,也可以让家里温度降低一点。

2、定期用专用的润滑油对窗帘上部的滑轨和挂钩进行润滑,而挂钩可以稍微打一点点油,保护其不生锈,历久如新。不过切记在滴油前把滑轨里的灰尘清扫干净,否则会让灰尘更难祛除。

中式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视角 中式英语 思维模式 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外语学术的发展历程,都是从无到雏形再到完善的过程;英语和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否则就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愈加的麻烦,“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规范的使用英语,使得英语的表达过度的“中国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式英语”,困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从文化视角研究中式英语的意义

英语的教育工作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且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定义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都属于教育学的范畴,首先,研究英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是它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双语间的沟通方面,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外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充满信心,有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理论意义表现在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在句型结构方面,对研究外国著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方便,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强,专业精通并且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各个企业争夺的对象,教学工作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式英语”的出现,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引导是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这给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多思路,按照外语学习的过程规律,为课堂的教学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源上研究分析。

从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折射出诸多文化现象,对一个学习语言的人来讲,理解文化背景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相融性、多样性让语言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活动虽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同样也受限于多元文化的影响,怎样将教学内容和多元文化完美的结合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相辅相成关系的体现。

从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主要内容是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宗教信仰以及民间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主要通过一种适合人们接受的方式来灵活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然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比较正规的教育机构来直接继承和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教育,兼顾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两者之间的兼容和磨合正是立统一关系的体现。

二、中式英语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首先,关于中式英语的界定。中式英语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很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汉语的某些表达习惯和语言现象运用到学习英语的内容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都留有很多汉语的语言痕迹,上世纪末我国的英语教育者就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随着对成因和表现形式的探讨,逐渐对中式英语有了一定的界定认识;其中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指的是由于受到母语的严重影响和干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套用英语的语法习惯和句型结构,以致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畸形英语,对于使用英语的国家来说,这种表达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中式英语的特征一般是对个体而言的,稳定性不高,受思维模式的束缚,学习英语的人常自己编造出有汉语语法的英语表达,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避免不了出现中国腔,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式英语”。

其次是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一方面是定式思维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是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人们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中式英语的必然性,我国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从中学时期开始学习英语的,之前已经是掌握了汉语的结构及规则,这就对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打破之前的思维习惯不是很容易,学习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学习者在学习语音时先习惯找到相似的汉语语音,有时也会用拼音标注,完全把英语当做是汉语来学习,无法摆脱思维定式;另一方面,就是学习者过度的同化英语,史两者之间不能保持一个平衡,同化的成分较多时就会改变了英语的本质,这也是中式英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式英语的对策分析

1.调整外语教学政策。教育部出台的《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明确规定,把“跨文化知识传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一些学校的相关制度还是不够完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的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保证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开通教学监督和评估的平台,政府也要加大在英语教育领域的投资,克服由于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学会将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完美的结合。

2.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及考核机制。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大多遵循的是语言规范及体裁多样的模式,并且一味的只是强调文章的趣味性和思想性,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生课本中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想要改变目前的局面,首先要加大中国英语与多元文化的研究,明确英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加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基础性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多开展文化交流的主题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结构化的测试,不仅仅是之前的笔试,通过听说读写的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才能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3.提高师生的多元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提高师生的文化交流能力,然而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交际能力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锻炼出来的一种能力,掌握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提高交际能力的第一步,语言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元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不断的去优化两者的关系,有意识的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给自己充电,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多与同行交流,总结经验,通过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文化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也是必然的现象,主要正确的看待问题,冷静的分析原因,总结出解决方案就可以很好的去改善这一现象,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式英语的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积极迎接挑战,从根本上解决中式英语的泛滥。

参考文献:

[1]张颖慧.论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的转化—可能性及可行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王坤威.从中英概念系统差异看中式英语—利用概念隐喻分析和纠正中式英语错误[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林绪肃.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尚秀叶.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中式英语的分析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

中式文化 篇7

一、中国地方特色餐具的设计现状

由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剧, 因而中式茶具不仅是承载水和茶的工具, 也成为渗透文化内涵的元素, 在调查部分茶馆以及茶具厂家以后, 了解到目前我国茶具生产存在如下问题, 餐具不能衬托出茶的特色, 不能将中国文化融合到现代化中式特色茶具内, 加之, 与产业联系比较密切的茶文化也不能全面理解茶具的使用, 导致现在很多文化使用良莠不齐, 所以选择的茶具文化意识缺失, 因而要以此为契机研究中式特色的茶具文化内涵, 让中国的茶具文化能够渗入到各个领域内, 同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切实的理论以及实际意义。

二、中国地方特色文化渗透中的餐具设计理念

(一) “精美意识”餐具设计

1.基于茶的色彩

餐具设计时需要根据茶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 由于这类搭配主要适用于中式的汤羹类饮食中, 所以为了让食物的颜色更突出, 就要求餐具色彩清淡雅致, 主要是白色的瓷质餐具, 那么在茶文化中也可以做此研究, 将茶的颜色与餐具进行合理配套, 同时利用调和色进行搭配也是餐具设计的主要色彩搭配原则之一, 即设计的茶具颜色要与差是同一种色系的, 借助于调和色的调和与统一, 让其更加朴素和明朗的感觉, 在强烈的对比和调和中, 了解配色原则, 也就是纯度或者明度比较好, 对比明显, 比如普洱茶习惯运用白色的茶具, 展示出红色的的明亮, 让人更有食欲, 但是如果标新立异的运用黑色茶具, 也能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调和对比的关键之处即对比的色彩度或者明亮度比较弱, 用以打破单调的品味, 暗色系基础上, 加入明亮对比色系, 形成点缀, 让整个茶更生动, 也符合中国人审美中的“万花丛中一点红”, 将茶的生动性也能更好地呈现出来。

2.茶具中人文精神的渗入

以人为本是现代设计的关键要素, 尤其是进入到现代以后, 这种理念的推崇日益冥想, 中国古代的茶具设计中更多以人为主导方案, 因而人本精神的体现尤为重要, 但是茶具是在古人文化经验上的升华, 在改革中适应新时期发展变化的操练, 通过时尚的使用, 体现出现代文化的精神, 更要求实用主义。例如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就更推崇茶文化, 很多人在生活中更要准备优质的茶进行品鉴, 但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忙碌, 因而除了在家和工作地点以外, 将更多的时间耗费在路途上, 特别是有些职场上的“空中飞人”忙碌的生活让饮茶成为他们生活的奢望, 所以很多时候设计除了的茶具是为了适应这一阶层的人, 也就是腰包茶具, 将茶叶罐、茶具和茶杯都放到腰包内, 只要有空闲的时刻, 就能品茶, 并且茶杯设计的部分更凹出一块, 便于人用手拿, 也能避免外界颠簸出现手下滑, 打碎茶具的情况, 这种设计更体现出人的工程学设计理念, 缩短饮茶时间, 更好的诠释“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理念。

3.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与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与统一是体现观赏性能的关键要素, 两者的和谐以及统一, 能够兼顾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忙碌的人们在饮茶的同时, 更是想要看到地方的特色。由于南方与北方文化差异的不同, 导致南方更看重小巧精致的茶具, 北方更看重大气实用, 因而茶具设计上面, 可以秉承这两方优势, 加入地方特色文化, 可以在茶具上面镌刻文字以及图画, 表现出当地风土人情的内容。例如, 东北地域喝茶也叫煮茶, 用大的水壶, 加上茶和水一起煮沸, 然后招待客人或者日常饮用, 主要是北方温差较大, 夏季的时候可以喝茶纳凉, 冬季的时候可以坐在炕头上喝茶取暖, 抵御严寒, 那么就此, 就可以在设计上选择大的茶壶, 配以大的茶碗, 外形材质主要以陶瓷为主, 让人在饮用的时候感受到北方人的大气豪迈。并也体现出北方特色文化, 浓郁的黑土情怀大碗吃肉, 大碗喝茶。

(二) 情理观念的茶具设计

情感和礼节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概况, 因而茶文化的抒情性能, 是要结合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理念, 开展的更具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1.情感需求下的餐饮需要

“饮茶快乐”不仅需要借助于茶本身让满足茶客感官到内心的愉悦情况, 也是推行情趣化餐具带给人们享受美的快乐, 颜色的协调配合, 体味出水变成茶的内在美味, 更将事物制作出变化无穷的口味, 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具的设计中可以加入传统的中国元素, 强调自然色彩搭配天然材料的美感, 或者运用民间的艺术手法以及自然风格开创出淳朴的乡村风格, 体现出回归本源的人文关怀。古典的茶具造型能够让人回归到真实的环境内, 或者借助于诙谐幽默的造型让使用者更放松, 因而能够在进餐过程中, 体会到心灵快乐, 不仅是美味填充人的味蕾, 更能让人放松心态。

2.“茶养文化”下的餐具设计

我国自古以来的认识是医食同源, 饮食养生, 所以药膳来源于古老的食材, 茶也是药的一种, 可以通过茶来养生, 这里更是通过茶来平静自己的心态, 通过烹茶让人看见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自然的方式流传下来, 可以运用烹饪的方式, 将茶叶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 通过营养互补, 形成风味独特的饮品。最近几年兴起的药茶和花茶, 不经让药膳体现出更多的功能性要求, 更要体现自身的美观性要求,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茶锅, 运用隔热材质, 让纹理上保有原来的手工痕迹, 形成天然以及独特的机趣形态, 并且借助于炒锅开发适度的茶, 如罐、壶等, 茶具在设计上面要做到与时俱进, 结合西方咖啡壶的原则, 不能停留在传统上, 让现代都市生活的人更体会到中国古老茶文化。

结语

百姓日常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让人们将关注点更集中在追寻生活品质上面, 因而中式特色茶具在物质功能以外更重视文化功能, 这就要求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并在新工艺上面做好开发以及创新, 给中式饮茶文化的开发以及设计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从前瞻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现代中式特色茶具设计发展需要朝着弘扬特色文化, 结合现代文化, 满足美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中式茶具设计的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03) .

中式菜谱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篇8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失去意义。翻译和文化密切相连,奈达曾说过,“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码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符码的转换。

2. 菜谱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而菜谱是餐厅的名片和广告,是沟通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桥梁,促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翻译学家J.C.Catford曾经对菜谱下过这样的定义:“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菜谱翻译时要使用简洁的语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考虑到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外宾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久远的饮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问题,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菜谱翻译中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再如“三鲜汤”中的“三”这个数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区代表“积极”意义,而在乍得、贝宁等地,“三”则有巫术的含义,奇数被视为“消极”意义,可译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vegetable”。而“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lion 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对象,品尝百兽之王的头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气呢。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成功的菜谱翻译成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隔阂和误会。

3. 中式菜谱的翻译

中式菜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外国客人可以通过菜谱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繁杂和博大精深。

菜谱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讲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注意文化差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写实)

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就会知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及刀工等。

a.烹调+原料

烤鸭:Roast 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 Tofu

炒芥兰:Sautéed Chinese Broccoli

b.烹调+原料+with/in+配料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蚝油扒时蔬: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 Sauce

红烧毛芋头:Braised Taro in Brown Sauce

c.烹调+加工方法+原料+with/in+调料

虾仁炒蘑菇: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ied Sliced Beef with Tomato 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 Rice Flour

(2)直译+注释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饪技巧和风味。此类菜名译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

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 Pickles

c.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德州扒鸡:Dezhou Stewed 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译出该菜的原料及烹调方式,最好在英译名之外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如:

佛跳墙: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3)意译(写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实对虚,显其“庐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陈皮兔肉: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 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 Beef

芝麻豆腐:Sesame Tofu

五味豆腐:Five-Flavored Tofu

c.以实对虚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张等说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语译出。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发财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青龙过海:Water Celery Soup

(4)转译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翡翠”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

凤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Porridge

芙蓉海参:Sea Cucumbers with Egg White

出水芙蓉鸭: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5)拼音+注释

中国独有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原则,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

包子:Baozi%Stuffed Bun

饺子:Jiaozi%Dumpling

锅贴:Guotie%Pot Stickers

4. 结语

中式菜谱翻译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中文菜名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需注意跨文化意识。菜谱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文化的手段,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其历史文化特点。菜谱中菜名的翻译既要考虑菜谱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虑传递文化信息的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谱的翻译在以语言文字为先导的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准确的菜谱翻译才可以适应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菜谱的翻译要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简洁、易懂,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6]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1998,(5).

中式文化 篇9

崇尚至简至真的生活, 在设计风格也喜欢简约与时尚。他认为只有懂得生活, 才能在生活中享受到设计的快乐, 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美感。

“我怕麻烦, 可是我喜欢恒久的潮流。”“时间只有两部分, 工作和生活, 可这两样都不能沉闷, 在潮流里寻求可永恒的元素, 运用到我的设计里。”他喜欢“甲壳虫”, 他挚爱“i Phone”, 他对简约又时尚的设计感痴迷又崇拜。他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也倾向于简约+时尚。

“只要有时间, 我都会陪家人。因为, 我觉得做为设计师要会生活, 懂得生活, 才能在生活中享受设计的快乐!”他说, 其实生活和设计是“相通”的, 没有生活, 就没有设计。

他和所有的设计师一样都有职业病, 和家人出外旅游, 去餐厅除了看菜单, 也要看这里的装修风格。有一次, 他和家人出国玩, 在他记忆中不是沙发、不是床、不是卫生间的蓄水槽, 而是客厅一盏小小的壁挂灯……这些诸多的生活小细节。他回来后进行吸收、判断, 转化成自己的设计, 把这些元素嵌入自己的每个设计作品中, 不少客户喜欢得不得了。

同样作为聆海自己培养成长的设计师, 陈伟也对这个企业和团队心存感激。“事业的第一步起于此, 是大家给予我的碰撞和引领让我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荆棘, 收获成果”。

本案设计户型为复式挑空空间, 空间氛围营造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文化生活格调, 主要运用木材、瓷砖、大理石、玻璃和壁纸。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时代, 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 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 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景致。

新中式风格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式风格的一种传承, 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 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证表达对清雅含蓄, 端庄丰华的东方精神境界的追求。新中式风格讲究对称和阴阳平衡及室内生态等, 选用天然的装饰材料, 运用元素的组合规律来营造禅意的理性和宁静居家环境。

中式文化 篇10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在现今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必会先品尝中国美食。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然而,中国菜不同于欧美菜,它菜色种类流派繁多,不仅体现菜的原料与烹饪方法,又多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风情和历代名人等诸多文化因素相联系,带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因此,要翻好中餐菜名就得了解中西饮食文化上的差异,熟知中式菜肴的文化内涵。

菜名的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客人点菜,它在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菜名翻译不到位的话,就会闹出笑话,甚或让外国朋友大倒胃口,曾经就有人将“红烧狮子头”变成“烧红了的狮子头”,把“童子鸡”译为“没有性生活的鸡”,麻婆豆腐则直译成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更无语的是一些干锅类的菜品翻译,无一不与某些不雅英文词挂钩。因此,将中式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同时传递中国文化的译文,对于促进中国与外国人民之间的交流、让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式菜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人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很多有关中国菜的书籍,但这方面的英文研究资料却相当匮乏,有关中式菜名翻译的学术研究也相对较少。环顾当今的中式菜名翻译一菜数译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大都准确性较差、混乱无序且缺乏统一标准。这完全不能适应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迫切要求。外语菜单为的就是方便外国客人,但大多数情况下效果都不理想,也很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2.1 一菜多译

一些菜有多种翻译方法,这就使外国朋友在点餐时就会将同一道菜误认为是几道不同的菜,也不利于中国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给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如宫保鸡丁就有以下几种翻译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 in hot sauce;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Palace Teacher’s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stir-fried chicken with dried red pepper;Stir Fried Kung Pao Chicken with Chili Pepper and Cashew Nuts;Fried Diced Chicken in Sichuan style。如今在北京市出台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讨论稿》中出现的是Kung Pao Chicken。

2.2 缺失中国文化色彩

一些中式菜名译成英文后,能否保持原有的中国色彩是译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一些相当具有中

国特色的菜“鲤鱼跳龙门”、“东坡肘子”等,翻译成英文时,就要考虑外国人能否理解到这些中国菜中的含义。由于地域及饮食文化的差别,大多菜名翻译得不够规范。有的菜名不顾其中的文化典故,而采取“直译”的形式,单看菜名就让客人瞠目结舌,如在咱国内是妇孺皆知“红烧狮子头”被翻译成了“烧红了的狮子头(Fried Lion’s Head)”;比如有道广东名菜叫“龙虎斗”,又名“豹狸烩三蛇”,有的译者就直接翻译成了“Dragon and Tiger Fight”。另外,像“霸王别姬”的译文是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蚂蚁上树”翻译成“Rice noodles with minced pork”,这样的翻译是将菜肴的基本材料翻译出来了,但是原本特有的、形象的中国文化却难以传达出来。而将“叫化鸡”译成了“beggar’s chicken”,在餐桌上看到“乞丐”这个词,会让外国朋友觉得不太舒服。

2.3 望文生义

有的翻译几乎完全是从字面意思上去翻译,如某酒店将非常吉利的“四喜丸子”翻译成了“Four glad 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猴魁茶”翻译出来是“Number one monkey-tea”(第一只猴子茶),“夫妻肺片”翻译成了“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其他诸如“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翻译得更是不知所云。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麻婆豆腐”竟成了“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回锅肉”翻译成了“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一家餐馆曾将“火爆腰花”直接译成“Pork flower(猪肉花)”,弄得外国食客一头雾水。

3 中式菜名翻译的建议

中国菜肴数量繁多,种类齐全。如今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菜名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等,以及在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公布了的《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中,也归纳了菜名的四种翻译方法,即主以料开头的翻译法、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法、以口感开头的翻译法以及以人名地名开头的翻译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就能让我们的译者更好地应对菜名的翻译。然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应做到:

3.1 统一规范

中国的菜名历经四五千年的发展,同时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规范统一的英文菜单不仅方便人们点菜,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途径。在菜名翻译上,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我们可以说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同一件事,这样也就造成了一菜多译的现象。然而统一菜单的译名工作确实是一项相当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2007年北京市外办和市民讲外语办公室联合出版了一部菜名翻译宝典《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2158道中餐饭菜“正名”,基本涵盖了八大菜系的主流菜品,从家常菜到各式大餐菜品都被收入并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这为酒店餐饮业的常见菜名翻译提供较好的参考范本。

3.2 简洁明了,避虚就实

我们在翻译菜单过程中尽量强调简洁,更多的是让外国朋友一看到英文菜单,就能够明白他点的菜、

吃的是什么。所以直译法是比较值得提倡使用的,这也是菜谱翻译时较为常见的一种译法,也可套用以下的典型结构:烹调法+刀法+A(主料)+with/and B(辅料)+with/in…sauce。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菜肴中的主配料以及做工。如鱼香肉丝就可以直接翻译成“shredded pork in garlic sauce”;杏仁鸡丁可以译为“Chicken Dices with Almond”。同时,与正统的官方译法相比,有的民间译法还较为直白。如关于“童子鸡”官方正名为“Spring chicken(春鸡)”,此翻译可理解为在英文中一般用春、夏、秋、冬来形容小动物的年龄特征。其实我们可以直接明了地翻译成“baby chicken”,这样更清楚易懂。

3.3 保留文化特色

翻译中式菜名不光要考虑菜名的原材料信息,还要考虑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历史典故、人名地名等种种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传递菜名中的文化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注释法,用于补充说明菜名的来历。如“贵妃鸡”就译成了“stewed chicken(invented in Qing Dynasty and named after Lady Yang who was highest ranking imperial concubine in Tang Dynasty)”。相对而言,注释法能较好地介绍菜名背后的历史渊源,但在菜单上就显得过于庸长,需要点餐者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菜单,从时间和效率上都是不太理想的,这样的加注的菜名可以较多地出现在教科书或是文化读物上面。而为了保持菜名原有的中国味,最佳的方式就是采用音译法,即我们通常说的零翻译,这更能准确地表达源文化,可以让外国朋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全部使用汉语拼音,如“油条”、“炒面”、“饺子”、“锅贴”、“窝头”、“汤圆”、“粽子”等,一旦他们吃了一次,下次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中国菜的真实意义了。

3.4 多形式多角度的介绍菜名

中国菜的五花八门、博大精深,很多特色文字是很难用英文来诠释的,如果翻译不到位,外国友人还是很难感受到中国菜的神秘感,看着这些正统的英文菜名翻译,很难让食客发挥想象享受美食的诱惑。而直接明了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菜名旁附上图片,同时写上配料和辅料说明,外国朋友一看就很清楚。此外,也可注明其味道特色,如是否加了辣椒,或是否包含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还有另外一种更加直接的菜名翻译形式就是餐馆服务员的现场翻译和推介。

4 结束语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翻译菜名时应避免引起文化冲突,翻译出菜名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并体现民俗风情。菜名的翻译任重而道远,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

摘要:中式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中国菜享誉世界离不开好的翻译。文章中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菜名翻译的影响,并针对目前中式菜名的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就如何发挥中式菜名的翻译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保留其文化特色而提出了菜名翻译的建议。

关键词:菜名翻译,中西文化差异,饮食文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秦琼.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J].宿州学院学报,2008(3).

[2]阳凤兰.浅谈中式菜肴菜名翻译技巧[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6).

[3]杨义豪,邓路,刘娟.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4]郑锦怀.浅谈中国菜名英译[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4).

[5]朱莉.中国菜名的特点与文化可译性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

中国年,中式衣 篇11

春节里,做一场中国秀

春节将至,屋外是不眠的华灯和璀璨的礼花,绯红着笑靥的你却执意将红烛点燃,充满惊喜和企盼地等待一双温暖的手为你褪去这大红的盛装,那殷殷的红色锦缎里包裹的不就是你最美丽的花样年华吗﹖

流连于眼花缭乱的中式服装专柜前,你不禁被中式衣裳上漂亮的盘扣、刺绣、织锦缎面所吸引,还会细细咀嚼那一个个诗意一般的服装命名:璞玉,未被喧嚣所玷污的美玉;格格,令人想起欢蹦任性的小燕子;红颜衣者仿佛诉说着女孩心事;女人香,传递着成熟女子的丰腴内涵。穿起婉约的唐诗宋词,让衣服上细碎的方块字折射出文化的悠远,这饰有文字的红衣黑袖上,缭绕的不就是窗前明月、依阑西风和温软斜阳吗﹖

当快乐与你同在,你会对着所有的日子放声高歌,玫红色的华服仿佛就是那怒放着的玫瑰,它妩媚动人,展示出青涩少女所无可比拟的成熟之美,领下的中国结与袖口的小盘扣以及红色坤包上的蝴蝶结,也遥相呼应,诉说着一个成功女人的自信与优雅。

还有那宝蓝金花、紫红团花,显得雍容、大气,为劳累一年的母亲和婆婆送上一份孝心吧,如果再搭配一款同样精致小巧的普蓝色或紫红色小包,一定会让老人家笑逐颜开的。

春节里,让色彩撒一回野

中式服装的颜色虽然大红大绿,色彩强烈,可放在一块儿,也不会显得突兀、可笑,穿中式服装,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皮肤颜色。

性格:性格活泼的人采用橘红色,恰好是相得益彰;性格沉稳的人适合穿枣红色,那样显得大气、端庄;女人味十足的人适合穿柔和的粉红色。

肤色:脸色偏黄的人适宜穿正红色;脸色偏黑的人适宜穿带有亮色的大红衣服。

身材:个子不太高的人不适合穿黑色或暗色的衣服。今年春节,半休闲式的中式棉袄、半长的中式掐腰长袍将非常流行,在过年的气氛中感受时光的轮回。

男士衣柜:年轻的男士,不妨在新年时选购一套样式随意、图案传统的纯中式服装,让难得上身的明黄、宝蓝、金色、珍珠白包围着自己,那种亲切、温馨的过年味道便浓浓淡淡地弥漫开来。由于一改平日里西装革履的职业行头,反而让前来聚会的朋友们眼睛一亮而年纪大一点的男士可以选择沉稳的紫红色,让成熟之美、稳健仪态助你增添魅力指数。

儿童衣柜:小孩子是最爱过年的了,他们的皮肤水水嫩嫩,特别适合红色系列的中式衣服,有一种叫“水孩儿”的中式童装无论是红袄红裤,还是红袄红裙,都可以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小孩子的可爱、天真,那一圈白白蓬松的毛毛领、毛毛裙摆和毛毛边的小红帽让您的孩子在冰天雪地中成为展翅高飞的红天鹅

云想衣裳花想容

穿上靓靓的中式衣裳,一定要为自己化一个美丽的彩妆,自然界的每一种色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就看你如何与身上那件织锦罗衣相搭配。

过中国年,喜庆的红色、优雅的蓝色、柔情的粉色、神秘的紫色、时尚的金色和珍珠色都可以制造不同的美丽时刻。

1.艳艳胭脂

古典又活泼的你可以挑一抹桃红于内眼眶晕开,后半部渐渐过渡到橘红色,棕色睫毛膏强调明亮的双眸,再用珍珠白色的荧光眼线笔涂于内眼角,双唇涂正红色口红,无色唇油提亮,最后再以同色系的腮红轻扫双颊,便是一个最出彩的红色丽人了。

发型参考:将头顶前额部头发逆削打成团,用削好的头发为垫,做一个锥形发筒,将左侧剩余头发盘绕在做好的发筒上固定,两耳前可以梳出几绺发丝以增加动感。

2.粉妆玉琢

性格温柔的女人最适合柔嫩的粉色,一款粉粉的软缎夹袄包裹着曼妙的小蛮腰,不妨用黑色的眼线笔将眼线微微拉长,用棕色眉笔调整你的眉型,唇上流溢着粉嫩的春光,化妆的重点是沿两颊和眉骨大胆地扫上粉嫩的腮红,清丽脱俗的装扮是节日里的一道风景。

发型参考:将头发在头顶扎成两个马尾,再用发卡固定在头部,选择一些粉色系的装饰物,如粉色发条的假发,粉色的花球、花枝,装饰在盘绕好的发髻上,端庄中不失生动与活泼。

3.“紫醉”金迷

亮红的紫衣裳诉不尽典雅与成熟的丰腴,深深浅浅的紫色又代表了不同寻常的神秘与妩媚,给人无尽的遐想,那么脸上的化妆不妨清淡一些,嫩紫色的眼影、眼角悄悄晕一层不易察觉的金粉,浅紫色的唇彩应是化妆的重点。

发型参考:复古的高盘头是最好的装扮,珍珠耳钉、珍珠项链更渲染出不着痕迹的华丽气质。

4.蓝桂飘香

红衣叠翠的人群中,飘过来一片惬意的蓝,它的清爽、湿润、流动、怡然自得,就像是睡不着的海,这是节日里惟一可以让人舒爽的颜色,因此它才显得格外醒目。此时,天蓝色的眼影晕染在眼睛周围,却需要浅粉色的腮红修饰面部的两侧,涂一款玫红的颜色在你丰满的唇上,把忧郁赶走,留下的是沧桑过后的通透与达观。或者只涂一些无色的唇油,像婴儿一般将清爽坚持到底,新的一年,一切自然从“新”开始。

发型参考:剪去三千烦恼丝,俏丽的短发最宜人。

中式服装给我们以文化和家的感觉,这样的衣服又被喜爱它的人比喻为“画中的衣服”。穿中式服装,强调服装搭配的整体性,适当的搭配方可体现优雅的风格。首选的搭配饰物有耳钉、戒指、玉镯、手链、项链等,发型可以是传统的高盘头,以表现自己的含蓄之美,还可以更加新潮一些,动静皆宜。

中式文化 篇12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式菜名,翻译策略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1.1 饮食观念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向来是很重视“吃”的, 再加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生产力低下水平, 因此, 解决温饱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极其重要的地位。从饮食观念上来看, 中国实则为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在评价一盘菜时, 其主要评价标准往往是“好吃不好吃”, 但很难再说清楚为什么“好吃”以及哪里“好吃”。人们多是从味觉, 视觉, 嗅觉等方面直观的评判一种食物, 而不去管它是否营养过度或不足, 营养搭配的是否合理, 等等。

而西方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相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形他们更关注于营养的搭配和吸收, 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 注重食物所含的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等。他们认为饮食仅仅是生存的手段, 其主要功能是果腹充饥, 他们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他们的这种饮食观念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主义。

1.2 饮食内容的差异

从饮食内容上来说,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 饮食以谷物为主, 肉少粮多, 谷类蔬菜居多, 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中国人之所以以植物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 动物是“生灵”, 植物是“无灵”, 不主张杀生, 因此就形成了这种以蔬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同时, 中国人追求菜品的美味, 把其视为进食的先决条件。

而西方人接受的是一种游牧、航海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们以狩猎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主, 以采集、种植为辅, 动物是其吃、穿、用的主要来源。西方人多注重营养的吸收, 以及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动物类菜品居多, 肉类在饮食中的比例一直很高。另外, 西方人还喜欢吃凉菜, 比如凉菜拼盘、色拉等, 这些凉菜在他们的餐桌上经常都能见到。与中国人不同的是, 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蔬菜中的营养不被流失。

1.3 烹饪方法的差异

从烹饪方法上来讲, 中国的烹饪技术是极为严密的, 同时烹饪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有煎、炒、炸、爆、溜、焖、蒸、煮、炖、烤、烩、拔丝等, 做出的菜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同时, 中国饮食习俗中的刀工也是相当繁杂的, 中国菜经刀工后的基本形态有:块、丁、片、条、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另外, 中国菜对火候的要求也比较高, 火候不到菜做不熟, 但是过了也不好, 一旦过了火候菜就做“老”了。因此, 中国菜讲究火候适中, 这样的菜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最后, 中式菜肴还讲究味道的调和, 即所谓的“入味”, 要求各种原料和调味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一起。

西方人的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 其烹饪的过程及菜肴的制作完全被规范化, 因而烹饪就会变成一种单调、机械、毫无乐趣的工作。其次, 西方人进食以摄入营养为主要目的, 只要营养够标准, 其它的就可以很随意。同时, 西方的烹饪方法相对于中国也很简单, 主要有煎、烤、焖、炸。在火候上, 中国人讲究火候适中, 而西式菜肴烹饪时间短, 很多菜都是放在烤箱中烹制, 火温适中。最后在调味上, 中式菜肴讲究菜要“入味”, 而西式菜肴则强调原料和调料的独立使用, 各原料互不相干。

1.4 用餐器具的差异

从用餐器具上来讲, 中国人进餐以筷子为主, 勺子为辅, 加之各种形状的杯、碗、盘、碟。中国的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以及色彩都要与其菜品所匹配、协调, 这便是所谓的“美器”。把饮食当成是一种艺术活动, 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而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为主, 以各种类别的杯、盘、碟等为辅。西方人在餐具上不像中国人那样强调艺术美, 他们的餐具相对比较单调、简单。简而言之, 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内容, 而中国人则更强调菜肴的形式。

2 中式菜名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菜品种类的繁多。因此,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争取保证其文化蕴涵传递的完整性, 以便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

2.1 直译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某种层面上又有着一些共同点, 比如说, 中国的传统烹饪方式“烧 (braising) ”, “炖 (simmering) ”, “煎炸 (frying) ”, “炒 (stir-frying) ”, “蒸 (steaming) ”等对于外国人也是比较熟悉的, 并有其对应的翻译方式。其次, 中式菜中的一些原材料以及调味品与西方也是基本对应的,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直译法。在直译法中,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以原材料命名的方式来翻译中式菜肴。比如:青椒肉片 (Sliced Pork and Green Chili) ;海米白菜 (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等等。以这种方式命名, 外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菜的原材料。其次, 如果命名者还知道菜品的烹饪方式, 便可以把其烹饪方式加入其中。比如:炒大虾片 (Stir-fried Prawn Slices) ;清蒸黄河鲤鱼 (Steamed Yellow River Carp) ;等等。再次, 在直译法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菜品的味道来进行命名, 这时候翻译的结构为味道再加上其原材料。如:麻辣豆腐 (Spicy Tofu) ;糖醋排骨 (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等等。另外, 在中式菜品中会经常出现“砂锅”和“煲”这两个词。如何翻译菜品中所包含的器皿, 我们可以采取器皿后置的办法, 如:砂锅鱼头豆腐 (Stewed Fish Head with Tofu in Casserole) ;海鲜豆腐煲 (Seafood and Tofu in Earthen Pot) ;等等。像这种以器皿来命名菜品的方式是中国所特有的, 对于外国人来说, 单从菜品的名称仍旧难以想象菜品的外表以及功能。

2.2 直译加注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式菜品便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一些外国人所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或者菜品中包含有中药材成分, 或以古代名人命名的菜品, 这时候都要用到加注法对之进行解释。首先直译加注法可以用于包含有缩略词以及数字的菜肴。中国人喜欢用缩略词, 而对于进餐者来说有时候可能就会比较晦涩难懂。这时候我们需要先对其进行直译, 再用加注法对之进行解释。比如:地三鲜 (Fried Three Delicacies (potato, 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 ;八珍豆腐 (Eight Delicious Bean Curd (ham, dried shrimp, winter mushroom, bamboo shoots, greens, tripe tips and squid) ) ;等等。其次, 中国的一些传统中药材也可以用来做菜, 但这些中药材在英语中往往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语, 再加之外国人对这些药材了解甚少, 因此, 我们也应该采取加注法来完成菜名的翻译。比如:天麻炖鸡 (Stewed Chicken with Gastraodia Tuber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 ;银杏蒸鸭 (Steamed Duck with Gingkgo (invigorating the heart and brain) ) , 等等。再次, 还有一些菜名是以人名命名的, 人名固然好翻译, 但其中的历史背景就需要我们用加注法对之进行解释, 以免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比如:东坡肉 (Dongpo Pork (stewed pork initiated by the famous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 ) ;叫花鸡 (Beggar’s Chicken (toast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 invented by a beggar in Qing Dynasty) ) , 等等。此外, 还有一些菜品为了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味而以地名命名。如: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ed Duck (heavy and greasy) ) ;成都子鸡 (Chengdu Stir-fried Chicken (strong spicy and hot) ) ;等等。

通过这种直译加注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化元素的流失, 使用餐者对所食用的菜肴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但由于菜品的复杂多样, 这一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菜肴, 因此, 我们需要灵活的运用翻译策略对中式菜品进行英译。

2.3 意译法

意译法也是翻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有些极具民族特色菜品很难用直译法表达其内涵, 这时我们就需用到意译法对之进行翻译, 以达到一种对等的效果。比如, 我们经常把鱼、虾、猪肉称作“三鲜”, 还有另外一道菜叫做“炒双冬”, “双冬”指的就是蘑菇和竹笋, 因此“炒双冬”就是“Fried Bamboo Shoots and Black Mushrooms”, “三鲜汤”就是“Soup with Fish, Shrimp and Pork Balls”。

2.4 意译加注法

在菜肴的命名时, 人们还常常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 而采用一种优美或是诙谐的名称来命名使得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中式菜肴还常常跟中国的信仰或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取意译加注法来传递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全家福 (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 (Stewed Assorted Meats) ) ;八仙过海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Could dish with eight saucers) ) ;佛跳墙 (Lured by its

smell,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Assorted Sea Food) ) ;等等。

2.5 意译加直译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其菜肴名称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 在进行菜名翻译时, 我们往往不能单从一种翻译法进行翻译, 有时我们需要把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进行翻译。一方面, 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文化特点, 而另一方面, 意译可以帮助用餐者理解源语言。比如, “翡翠虾仁”这道菜, 其中就包含有“翡翠 (jade) ”以及“虾仁 (shrimp) ”, 而“翡翠”指的是“豌豆”。如果我们单单把这道菜直译成“Stir-fried Shrimp with Jade”就会使用餐者感到诧异, 所以我们应把直译意译结合起来, 译为“Stir-fried shrimp with peas”。类似的例子还有:琥珀鸡丁 (Diced Chicken with Walnut Kernel) ;出水芙蓉鸭 (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等等。

2.6 音译法

有些菜品极具民族特色, 因此很难译成英文。这时候就应该用到音译法, 音译法即译文的音位最大程度的接近原文的音位, 它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呈现的。使用音译法翻译菜名, 可以使其读音得以传播, 但该菜品必须是已经被外国人所熟知的。因为音译法只能传递其发音, 而不能表达其含义, 因此, 在进行音译法的同时常辅助以直译法, 意译法以及加注法,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比如:油条 (Youtiao (Deepfried Dough Stick) ) ;馒头 (Mantou (Steamed bread) ) ;包子 (Baozi (Stuffed Bun) ) ;等等。

3 结束语

菜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要译出地道的译文, 译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还要同时了解源语文化以及菜名的文化背景知识, 掌握较强的双语能力。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便保持文化内涵的完整性, 减少文化隔膜,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

[2]孙国瑾.论中餐菜名英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 2008 (3) .

上一篇:氢燃料电池论文下一篇:中职道德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