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文化菜名英译研究(通用5篇)
中式文化菜名英译研究 篇1
1 前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开始变得富裕和强大。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 去留学经商甚至移民国外。另一方面, 世界各地的人民走向中国, 来旅游学习经商等。因此中国的餐饮文化在受到外国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快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因此如何翻译出地道的中式菜名, 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引起了国内外华人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2 中式文化菜名的特点
纵览中式菜名,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普通菜名和文化菜名。
一般说来普通菜名主要包含了主料、配料、刀法和烹调方式四个方面。 (刘清波, 2003) 所以根据中式菜名的命名模式和菜名的构成方法, 使得菜名的翻译有规律可循。
文化菜名的命名追求音美、形美、意美:以其谐音、同音、押韵追求音美;以其结构相称、平衡、对仗、双关和寓意追求形美;以其祝福、祈福、好彩、赞美追求意美 (文珊, 2012)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菜名是以人名地名或是人文、典故来命名的。
所以我们把中式文化菜名分为三类:
音美文化菜。诸如“三元及第”的“元”与“丸”, 霸王别姬 (甲鱼炖鸡块) 。地名菜, 如西湖醋鱼, 北京烤鸭等。人名菜, 像东坡肉, 麻婆豆腐。
形美文化菜。用比喻的手法, 依据形、色来喻物。芙蓉其实是蛋清, 翡翠是青菜, 白玉是豆腐, 而龙虎凤则是蛇、猫和鸡。
意美文化菜。中国人对幸福、富贵、平安、健康、和睦等的追求, 几千年来始终没变。所以在许多重要的节日和重要的场合都喜欢用说吉利话, 这也体现在宴会和节日饮食当中。比如金玉满堂 (虾仁鸡蛋汤) , 全家福 (砂锅什锦) 八宝菜等。人文典故菜, 有佛跳墙, 大救驾等。
3 中式文化菜名的英译原则
3.1 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
语言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是代表该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会受到译入语语言符号系统的改造和影响。而这种改造和影响, 具有强制性, 突出的表现在中式菜名的音、形、意在译入语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中式菜名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特定的语言信息, 当译成英语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 产生语言文化的障碍和冲突。照搬源语, 结果可能会违背译入语的习俗、审美心理以及意识形态, 引起外国食客的反感或者误导他们[3]。但是, 如果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 则导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 是否保留源文化面貌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重要的是译文是否能够让食客接受, 不会产生不对称的联想甚至是厌恶感。如:麒麟鸡:Steamed Slic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 and Vegetables麒麟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神兽, 有太平长寿寓意, 而在西方是金钱拜物教的图腾, 牟利者猎取的对象。富贵鸡:Steamed Chicken with Stuffing。福建名菜, 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 (王冬梅, 2010)
这些中式菜名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和历史人物, 其独特的内在寓意, 外国食客看到菜名不会有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相同的反应。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以译入语为中心, 了解外国食客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程度, 尽可能避免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理解障碍和文化冲突。以上的例子就是把麒麟、富贵等略去不译, 而只是把菜的食材和烹调方式翻译出来, 虽然失去了原有的饮食文化信息, 但是却更适应了异域食客的消费心理。
3.2 简洁易懂原则
国外的华人餐馆中往往把属于同一类主料的菜名放在一起, 便于顾客的选择和区分。按猪肉、鱼肉、鸭肉、干贝、牛肉、羊肉、素鸡、木须、面条、小吃、汤、煲、饭等分成十几类, 每一类里有很多种烹调方式。比如豆腐就有家常豆腐、红烧豆腐和宫保豆腐等。
很多的形美文化菜如果把形状翻译出来, 显得冗长繁杂。因此翻译时不必每个字每个意思都翻译出来, 应该力求简洁易懂。例如, 龙凤琵琶豆腐:Steamed Tofu with Egg, Chicken and Shrimp。看到这道菜名, 虽然外国食客不会产生中国人脑海里所特有的龙凤琵琶的意象, 但是清楚明白的了解了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
其实在处理意美文化菜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 在中国过年过节团圆的时候, 中国人可能就会点上一道全家福。外国人看到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这道菜名的时候不会有祝福的意象, 而如果译成Happiness Family, 会让外国食客不清楚这是一道什么菜。
3.3 动态对等原则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 指出“从语义到语体, 在译入语中用切近的 (原文)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个定义指出翻译的关键在于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与读者反应最相似 (谭载喜, 2004:234)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在具体翻译的时候至少要符合这其中的一条标准。
龙虎斗, 即蛇肉和猫肉, 如果直接翻译成Battle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是比较形象和生动, 但外国人不一定能接受, 龙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怪物, 能吐烟火凶残可怕, 不被西方人喜欢。所以可以直接翻译成:Stir-fried snake and cat’s meat。虽然不能传神, 但是能够达意。
猫耳朵是西北的一道风味面食。直接翻译成Cat-ear, 形式上没有问题。但是猫在西方被称作巫婆的熟友, 魔鬼的化身。所以就翻译成Cat-ear Shaped Noodle, 形象生动, 也贴近原文意思, 视为传神。
片儿川Pian Er Chuan (Noodles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 Sliced Pork, and Bamboo Shoots in Soup) 。音译加注释, 措辞自然通顺。
醉蟹如果翻译成drunk crab, 意思则变成喝醉了的螃蟹。应该翻译成wine preserved crab, 则与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的反应是一致的。
4 中式文化菜的英译策略
4.1 音译来传达文化菜的音美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和研究汉语, 汉语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菜名的翻译中, 很多中式菜名被音译, 即译成汉语拼音。人名中有类似东坡肉、麻婆豆腐等等。地名如西湖醋鱼、兰州拉面、过桥米线等。物名有中国特有的小吃和特色菜品, 像油条、大饼、粽子、米粉、河粉等。这种翻译的方法丰富了英语文化, 另外又会在英语国家中转播了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
许多中式菜名在音译的时候, 是汉语拼音的“变译”, 顺应了外国人的口音。但是中式文化菜名的音译可以分为几种:一是音译词做修饰部分是菜名的一部分, 比如东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二是整个菜名都音译, 像麻婆豆腐Ma Po Tou Fu。三是变译, 炒河粉Chao Fan, 混沌Wonton等等。
4.2 直译保留文化菜的形美
按照中式文化菜的构成原则, 一般的中式菜名都可以直译成英语。一般按照主料、配料、刀法、烹调和味道五个方面择其要点进行翻译。炒杂碎, Chop suey, 北京烤鸭, Roasted Beijing duck。海外华人餐馆里常用, 已经被正式编入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香酥琵琶鸡腿, Spiced-steamed and deep-fried pipa-shaped crisp chicken legs (Pipa is a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美国人称琵琶鸡腿为“鼓槌鸡腿”Chicken drum stick。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 把文化菜的色形象生动的翻译出来, 一定会达到传神的效果。比如翡翠虾仁, 一般译成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如果译成Emerald Shrimps (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鲜翠欲滴的虾仁, 一定会引起外国食客的食欲。
芙蓉三鲜一般译作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如果译成Three Delicacies with Cottonrose Hibiscus (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这样就能生动的把菜的形和色翻译出来。
4.3 直译后加注解来传播文化菜的意美
如何既把文化菜名翻译成正确的英文, 又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菜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实在不容易。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翻译, 可以把它们规范化, 给有需要的部门一个参考的依据。
狗不理包子, 天津特色小吃, 用汉语拼音, Goubuli baozi, 加注:Steamed buns filled with vegetables, meat or other ingredients, which, even in the hard days, dogs didn’t eat, because it was too oily。驴打滚, 北京风味小吃, 做法是年糕卷沾黄豆面, 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 非常形象生动, 完全可以翻译成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 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 looks like 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像意美文化菜:大丰收, 其实是一道什锦生菜沙拉, 可以用汉语拼音Dafengshou, 意译Big harvest, 再加注:Salad of assorted fresh vegetables。
5 结束语
纵观中国文化菜名的英文翻译, 无论哪一种原则, 其特点均为简单、直白、明了, 这与外国人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有关, 而中式文化菜在翻译过程中所要传达的音美、形美往往很少表达, 而意美更不复存在, 这就造成了中式文化菜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所以, 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菜时, 应遵循三步走, 第一步以音译, 直接介绍菜名;第二步意思配以食材和烹饪方法, 让其知晓菜的本质;第三步辅以典故说明, 或附图以形象表达, 或介绍这个典故强化意境, 让外国人在享受中国菜的时候对其饮食文化也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摘要:从中式文化菜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三条英译原则: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简洁易懂原则和动态对等原则。并根据文化菜的特点配合使用音译、直译和直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菜名,译入语,动态对等,音译,直译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52-53.
[2]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4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第二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234.
[4]王冬梅.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J].海外英语, 2010 (9) :138-140.
[5]文珊.华人菜名英译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2) :48-49.
[6]杨义豪.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243-245.
中式文化菜名英译研究 篇2
【关键词】文化 中餐 菜名 翻译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在经过韬光养晦之后,也开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大胆的步伐“走出去”,在全球掀起一阵“旋风”。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曾组织一次网民投票,评选出21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2个文化大国,其中中国位居第二。而在文化大国代表性文化符号中,网民选定的中国符号除众所周知的汉语、孔子、长城、丝绸……之外,中国烹饪赫然在列。可见中国烹饪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也在国际上为大众所喜爱。鉴于此,如何让绚丽多姿的中国饮食文化在走出国门之后进一步深入人心,中餐菜名的正确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精湛的烹饪技艺,还能够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是中外交流的一道重要桥梁。
一、中餐菜名英译现状
幅员辽阔的土地、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餐菜品的名称或折射出地域特色(如火锅),或讲述了一段人文历史(如粽子),或显示出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干煸土豆丝)。对于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来说,翻阅中餐菜单无疑是他们开启中华美食之旅的第一步。因此,得体、优雅的中餐菜名翻译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美食的期待,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然而事与愿违,在现阶段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饮食机构的菜名英译不客观、不规范、更谈不上简明优雅。据调查,国内大部分餐馆、饭店的英译菜单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断章取义,更有甚者与实际菜品风马牛不相及,有时连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让人贻笑大方。中餐菜单英译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粗心大意、菜名拼写五花八门。菜名英译中出现的最低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单词拼写错误。有的餐馆的厨师推荐不是“白菜汤”(Cabbage Soup ),而是 “Cabbage Soap” (白菜肥皂),提供的餐后小吃不是“Pumpkin Pie”(南瓜
饼),而是“Pumpkin Pee”(南瓜尿);特色主食不是“阳春面”(Plain Noodles ),而是 “痛苦的针”(Pain Needles )。类似五花八门的错误不但丑化了中餐菜肴,还将中国饮食文化大打折扣,让人贻笑大方,实在不敢恭维。
2.望文生义、直接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精妙绝伦,烹饪手法独具特色,所用食材更是难以悉数,其菜名往往浩若烟海、寓意美好,或承载一个凄美动人的历史故事,或引发出一段美好遐想。然而,某些坑爹的翻译却把特有的菜名译成各种诡异的样子,悲剧是从最简单的“干煸土豆丝”(Fuck Hit Potato Silk)开始的…… “红烧肉”(Red Burnt Pork);“白云凤爪”(Clouds Chicken Palm);“番茄炒鸡蛋”(Tomato Fire Egg);“毛血旺”(Hair Blood Prosperous );“驴打滚” (Donkey Rolling),这些简单粗暴的英译菜名在一些餐馆的菜单上仍随处可见,不仅语法上错误连篇,还严重歪曲了原有菜名的意思,让外国友人在翻看这些菜单时一头雾水,对中国美食更是望而却步,找不着北。
3.五花八门、菜名不统一。中餐菜名的翻译,还存在用词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对“粽子”的翻译,有的餐馆译成“Rice Dumpling”,有的叫做“Glutinous Rice Dumpling”,还有的叫做“Rice Pudding”;中国早餐中常见的“包子”也被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Dumpling”;“ Steamed Sandwich”等;川菜的代表作“回锅肉”也有“Twice-Cooked Pork”;“Twice-Cooked Pork Slices”;“Twice-Cooked Pork Slices”;“Double Sautéed Spicy Pork”等多种英译名称。同一菜肴的英语名称五花八门,不但让人费解,也不利于中餐菜品形象的塑造。
二、中餐菜名英译失误原因
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以其丰富的食材、流派众多的菜系、变幻无穷的烹饪手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官方公布的中华美食名录中就有5000多种著名菜式,还不包括民间的各种特色菜。这给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现阶段,菜名英译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强,且存在理论和实践严重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中西饮食内容不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赋予其截然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烹饪技艺。广袤的国土为中餐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水中的游鱼,陆地上的走兽,都可以取来烹制美味佳肴,如“猫、蛇、猪肝……”。与此同时,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菜肴,如“粽子、元宵、年糕、春卷……”。一些中国特有的菜品在西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菜式,这种饮食的特殊性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当目标语里面并没有与源语言完全对等的词汇时,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无法实现翻译对等的要求。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从饮食观念到餐桌礼仪都全然不同。西方人偏重于食物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持一种理性的观念,烹饪手法相对单一。而中餐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对刀工、火候、器皿以及菜肴的命名更是考究。许多美味佳肴背后都带有一段浪漫主义的色彩,要么承载着一段历史,要么传承出一个典故。有些菜肴是中国特有的,例如“元宵、年糕、粽子”等。有些菜肴单从菜名无法得知其用料,例如“百年好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等等。这些佳肴的命名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强行进行翻译,那么译出的英语菜名就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
三、中餐菜名英译标准
翻译标准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目前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这是由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来的,这三个标准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并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当中。“信”意为忠信,意思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取舍。“达”就是译文要通达,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雅”则表示译文要简明雅致,用词考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现代的翻译家张培基等学者赋予其新的涵义,即——“忠实、通顺”。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内容、风格、韵味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变通,不可一味进行生搬硬套。这非常适用于中餐菜名的翻译。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应将菜名中的信息充分传递出来,包括食材、烹饪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分析原文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将读者的认知水平考虑进来,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生动。
四、中餐菜名英译方法
充分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熟知英译标准,是进行中餐菜名英译的前提。
否则一味凭空设想,天马行空,难免会犯低级错误,甚至闹出国际笑话,让人贻笑大方。将中餐菜肴的食材,形状、味道、烹饪方法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典故充分译出,离不开对以下三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1.直译法。直译是翻译当中最简单、可取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翻译菜名结构为“烹饪方法+原料+形状”的这类菜肴,这样对等的英译与原有菜名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可以使外宾对将要品尝的美食有一个了解,比如吃到的是什么? 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在进行直译时,首先应熟悉菜品的主料,常见的中餐菜品主料有猪肉、鱼、蔬菜、汤等。其次应掌握主要的烹饪方法,如炒(fry)、蒸(steam)、煮(boil)、白灼(scald)、烧(braise)、炖(simmer)等。再次应确定食材的形状,常见形状有片(slice)、丝(shred)、沫(mince)、丁(dice)、丸(ball)等。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直译:
(1)炒鳝段 Fried Eel Slice
(2)蒸鲤鱼 Steamed Carp
(3)白灼虾 Scalded Shrimps
(4)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
(5)红烧牛肉 Braised Beef in Soy Sauce
2.意译法。顾名思义,意义就是将原文的意境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菜名中看不出食材、原料及食物形状的情况,比如那些以戏曲、人名、神话传说等命名的“文化菜名”,还有各大餐馆、星级酒店的大厨自创的特色菜式,意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在大厨的指导下或者利用网络充分掌握菜品的真实内容并努力挖掘出背后的故事之后,因地制宜,灵活翻译,采取避实就虚、舍繁求简的原则进行处理。英译之后的菜名最好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信息,如菜式的原料、烹饪方法、形态等。例如:
(1)寿比南山 Steamed Chicken with Pumpkin
(2)霸王别姬 Boiled Chicken and Turtle
(3)龙凤呈祥 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4)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 Stewed Kelp with Pork Joint
(5)富贵家常菜 Fried Vegetables
3.音译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中餐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也随汉语流行到国外,如豆腐(Tofu)、粽子(Zongzi)、饺子(jiaozi)、等。对于这些食物的翻译,可以采用英译法,也就是用目标语中发音与原文语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调来进行表达。这样翻译,既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也能为外国人所接受,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举例如下:
(1)宫保鸡丁 Kungpao Chicken
(2)麻婆豆腐 Mapo Tofu
(3)馄饨 Wonton
(4)烧卖 Shaomai
在“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华美食的国际形象,中餐菜名的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英译菜品既反映出菜肴的内容、特色,又符合外宾的审美情趣,中餐菜名英译之路任重而道远。践行中餐菜名的英译,除了熟知其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对译语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语境,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通顺地将菜品信息传递出来,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
[2]文洁.浅谈中餐菜名的英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4.
[3]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4]熊欣.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 篇3
1 中餐普通菜名和西方饮食的相似文化:
西方的菜名语方朴实、直接明了, 菜名基本上反映了材料、制作方法等相关信息。如:Fish salad鱼片沙拉Sea Food soup海鲜汤Smoked Ham熏火腿等。中式的菜名中也有与其相似的表达方式, 比如“番茄炒蛋”、“蘑菇肉片”、“红烧肉”等。这类中餐普通菜名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类:
1) 以原料命名:翻译这类菜名时, 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将原料列出。例如: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紫菜虾米汤一Shrimps and red laver soup柠檬牛肉Lemon beef等。
2) 以烹饪方法命名:此类菜名多通过中餐的烹饪方法来介绍菜肴。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等。
3) 以人名、地名或地方特色命名:西方许多菜名以人名或地名命名, 例如:Italian noodle意大利面Hamburger汉堡包French Onion Soup法式洋葱汤等。中式菜肴中此类命名也很多, 例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四川牛肉Szechuan Beef等。
2 中式菜肴文化菜名的翻译
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优久历史, 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 运用普通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无法准确表达, 例如:“翡翠虾仁”、“水晶踢膀”传达了中式菜的色彩之美, “蚂蚁上树”、“飞燕迎春”传达了意境之美等。而西餐菜的命名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 朴素实用。西方人习惯于看到菜名就知道菜的材料和做法, 然后决定该吃些什么。比如, 菜名“红烧狮子头”如果真的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这不仅会让食者不知所云, 恐怕还会觉得中国人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因此人们为了让中式菜肴得到正确的理解, 便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 将原有的文化菜名通过原材料、烹饪方法、口感和形状等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husband and wife“夫妻肺片”翻译成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头”翻译成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live a long and happy life as South Mountain“寿比南山”翻译成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通过意译的方法, 翻译者详细而准确地为食者表达了中式菜肴的食料选择, 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均可以充分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这样虽然方便了食者自主地选择菜品, 然而却丢失了中国饮食的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例, 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Rice noodles, 西方人仅仅会用其和自己的名吃“意大利面”去对比, 而不知道它是一位贤慧聪颖的妻子为了自己考功名的丈夫精心制作的佳肴, 更不能体会其名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恩爱, 自然也不会明白“过桥”的由来。
3 保留中式菜名的文化内含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 指出翻译是随着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因此,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 我们要处理好菜谱的这种传播文化的“信息功能”。因为西方人品尝中式菜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而每一道中国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韵味, 比如“贵妃鸡’”和“麻婆豆腐”等, 如果完全直译并不能说清楚菜品的历史和典故。在准确表达菜名的同时, 不遗弃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是翻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最佳的翻译方式是直译加解释的手法, 不仅可以帮助食者理解菜肴的相关材料、烹饪方法和口感, 同时通过解释讲解了一段中国文化, 让食者在品尝了中国美食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古老传说, 甚至是中华的美德。例如:
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See the story on the back of the menu
为了较好地保存文化寓意, 我们可采用直译菜名然后用加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包含的文化典故。由于菜单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把全部的故事列于菜名之后, 但可以在注释中标出此菜为有典故的菜, 可参看印在菜单背面上的故事, 以便食者在兴趣盎然之中, 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如果可以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清楚的菜肴, 也可以直接备注在菜名后, 例如:
叫花鸡:beggar's chikcken (t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ou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4 结束语
中餐菜肴的名称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调技艺和地方特色, 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市场经济销量的需求, 还要保留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使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佳肴美食更加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外国食者面前。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接轨, 中国的传统美食也被受全世界的关注和热爱。而在中式菜名英译的过程中, 众多太过直白的菜名翻译没有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造成了文化特色的缺失。
关键词:中式菜名,菜名英译,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杨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2) .
[2]朱慧芬.中式菜名中语言变异的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7) .
[3]董莉.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 (3) .
[4]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中式菜名英译探析 篇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 领略这个文明古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享有世界烹饪之国之称的中华大地, 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 自然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时菜名的翻译不仅仅起信息传递作用, 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正确得体的英译菜单名, 无疑会大大方便海外食客, 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值得庆幸的是, 早在北京奥运会筹办之时, 相关部门就组织专家、学者、教授收集筛选全国各地的菜名, 经过译审, 网上公布讨论, 最后于2008年6月正式出版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菜单》收录菜肴、面点、酒水约2400条, 可以说, 涵盖了中国传统8大菜系的主要知名菜肴以及酒水名称。旨在服务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下文简称《菜单》) 的正式出台, 让许多流行在民间良莠不齐的英译中式菜有了统一、规范的英文名称, 这项工作对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饮食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翻译爱好者, 有幸在网上浏览这本《菜单》, 品位千余中文菜名的译法, 解读的其中的翻译原则、方法、价值取向, 收获良多。这本菜单对于涉外餐饮服务业的权威性, 实用性以及对北京奥运会的贡献, 笔者在文中不再赘述。在下有个疑问: 《菜单》之外的菜名、面点、酒水, 怎么译? 中国八大菜系, 各地特色风味菜点, 难以全被收录;如武汉的“热干面”, 四川名产“灯影牛肉”, 湘西凤凰城的“血粑鸭”等, 如何让导游, 翻译和餐饮业人员正确得体地向外宾传达? 《菜单》中有些菜名的译法, 值得商榷。如上海的素鸭, 译作Vegetarian duck 或Dried Tofu, 都与实物有差距。“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笔者在本文中, 将借鉴《菜单》, 再次探讨中式菜名英译的难点, 翻译策略及方法, 以期对导游翻译、餐饮业人士, 具有普适性, 实用性。
2 中式菜名翻译的难点、原因
何为翻译? 笔者认同中国当代翻译界同仁的界定:“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肖立明, 2001:14) 菜名翻译, 要重视传递与菜肴相关的信息, 做到翻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力争实现信息等值, 同时传达菜名所蕴涵的文化、审美意义。
2.1 写实性中文菜名造成的翻译难点
由于地域差异, 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烹饪方法, 并各自承载丰富的名俗风情。作为译者, 首先要对中西菜名的构成有所了解。概言之, 中国菜命名主要分为写实性命名和写意性命名法。
写实性命名, 反映中餐菜名的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 、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信息, 如 煨牛肉, 炸扒鱼片, 宫保鸡丁, 鱼香茄子煲, 东坡肉, 上海三黄鸡等。写实性菜名, 貌似好译, 若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则不能传达。中式菜名中涉及到的备料、刀工、味型、火候、烹调方法等各有千秋, 对翻译者提出挑战。
2.1.1 中式菜备料、刀工及英译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器相承相继, 体现出中国饮食自古以来“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艺术特色。中国菜肴的形,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制备, 切配等初加工过程。备料过程有刮鳞 (Scaling) , 去菜皮 (Peeling) , 去肉皮 (Skinning) , 剔骨 (Boning) , 脱壳 (Shelling) , 捣碎 (Mashing) , 泡制 (Pickling) , 装馅 (Stuffing) , 酿酒 (Liquor-Soaking) , 盐腌 (Salt-Soaking) 。 其英文翻译应为原料加工方式的过去分词加上原料的专有名词。如虾仁 (Shelled Shrimp) , 泡椒 (Pickled peppers) , 土豆泥 (Mashed potato) 。
厨艺业有言, “七分墩, 三分灶”, 可见中国厨师非常注重刀工。刀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做出来菜的质量。刀工分为切块 (Cubing) , 切丝 (Shredding) , 切片 (Slicing) , 切丁 (Dicing) , 切柳 (Filleting) , 切碎 (Mincing) 。刀工程序后食物的成型状态有两种译法。一种是刀法的过去分词+原料。另一种是原料+刀工成型后其形态的复数形式。例如羊肉片 (Sliced mutton/mutton slices) , 鱼柳 (filleted fish/fish fillets) , 猪肉丝 (Shredded pork/pork shreds) , 鸡丁 (Cubed chicken/chicken cubes) ;猪肉末 (minced pork。 切碎后是不可数状态, 只适用于前一种译法.) 。
2.1.2 味型、配汁
中国食品自古有酸、甜、苦、辣、咸, 这五味又可调配出五香 (Spiced) , 麻辣 (pungent and spicy) , 糖醋 (Sweet and sour) , 鱼香 (fish-flavor、/ garlic sauce) , 怪味 (multi-flavor) 多种味道, 配以各种味汁, 大大丰富了中国各地的菜肴风味。 如 红烧汁 (brown sauce) , 豉汁 (black-bean sauce) , 蚝油汁 (lobster sauce) 糖醋汁 (sweet and sour sauce) 辣味汁 (Chili sauce) 。
2.1.3 火候与烹饪
中式菜的制作讲究火候, 分文火 (gentle heat) , 武火 (high heat) 和中火 (moderate temperature) , 而烹调方法至少有50种, 因时、因地、因料、因味的变化又演化出几百种复合烹法。如把食材置于水中烹饪的蒸 (Steamed) , 煮 (boiled) , 炖 (stewed) , 涮 (instant-boiled) ; 把食材置于油锅中进行加工的煎 (fried) , 炸 (deep-fried) , 烧 (braised) , 炒 (stir-fried) 清炒 (sautéed) , 爆炒 (quick fried) ;把食物通过蒸汽热力烹熟的清蒸 (steamed in clear soup) ;白灼 (scalded) ;以炭火和烧炉为热源的各种烧烤, 如烧烤 (barbecued) , 烧 (baked) , 扒 (grilled) , 灸 (broiled) , 还有煨 (simmered) , 焖 (braised) , 熏 (smoked) 等。
写实性中文菜名, 因为一般包含主料、配料、刀法、烹调方式四个主要方面, 其命名模式和构词方法, 使得菜名的英译有规律可循, 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传达菜肴的实质信息。但这四个方面各自名目繁多, 组合出来的菜肴千变万化, 的确对菜名翻译者的记忆和表达, 提出了挑战。
2.2 写意性菜名及翻译难点
写意性菜名, 指不凸显菜肴实质材料、烹饪方法, 而赋予菜肴深刻含义, 充满名俗情趣和历史深渊的命名法。如四喜丸子, 金玉满堂, 龙虎凤大烩, 蚂蚁上树等, 这样的菜名连国人都不太懂, 更不用说让外国人明白要吃什么。细分起来, 写意性菜名主要包括:
(1) 通过谐音、吉祥语来寄情抒怀的菜名。如“三元及第”的“元”与“丸”, 在某些方言中谐音;霸王别姬 (甲鱼烧鸡块broiled chicken cutters with turtle) 。中国人好彩头, 吃的同时讲究好心情。如“百年好合” (实为百合, 莲子, 南瓜精制而成的甜点) , “全家福” (山东名菜) 。
(2) 以中华名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物品来命名, 依据形、色来喻物。如鸡鸭鹅喻为“凤”;蛋清喻为“芙蓉”, 青菜喻为“翡翠”。例如:龙凤呈祥, 一品寿桃等。
(3) 以典故、历史人物来命名。在中式菜肴中, 有一部分是某个人创始, 或与某人有关, 因而以其名字命名, 如东坡肉, 麻婆豆腐。有一部分则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得名, 如佛跳墙, 大救驾 (安微寿县名点) 。
(4) 通过饮食业隐语美化、粉饰真实用料的菜名。如“龙虎凤”, 实为蛇, 猫, 鸡。“白玉”指豆腐。
(5) 有些中、高档酒店, 为活跃食客气氛, 别出心裁, 借助比喻、双关、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段, 创出新菜名。如“哪吒大战猪八戒”。 (实为莲藕炒猎肉) ;“开门红”, “火烧赤壁” (四川新出名菜) 。
(6) 以数字或药膳命名, 如一品官燕, 九转大肠, 当归炖羊肉。
上述写意浪漫的菜名, 无疑给导游翻译, 宴会口译人员增添了难度。
3 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
鉴于上述中国菜的命名特点, 从翻译的实质和目的出发, 为服务海外宾朋, 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笔者认为, 在菜名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求“信”、“达”, 译出菜式真内容。名以食为天。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型菜名, 外国人在餐桌上最关心的是吃什么。中式菜的英译要提供菜肴的原料、烹法、味式等信息。
(2) 避虚就实, 舍繁就简。不少中式菜名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 典故, 其独特含义是西方人短时间内难以解读的。因此, 译者要跳出菜名, 将实质性的内容据理英译。此外, 与西餐菜名相比, 中式菜名有些显得过于冗长繁杂, 翻译后很难被外国人接受。因此, 翻译时不必逐字逐意, 应求简明扼要。
(3) “归化”“异化”译法合理并用, 于美食享用中传播中华文化。
(4) 把握民族心理, 宗教意识, 兼顾审美、商业价值。菜谱也可以称之为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 在翻译时也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这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创造出海外食客喜欢的译名, 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消费欲望。如果将“口水鸡”译成“slobbering chicken”;“红烧狮子头”译成“braised lion’s head”, 夫妻肺片译成“couple’s lung slices”, 则不仅贻笑大方, 而且招致食客的不快。
4 中式菜名的英译方法
4.1 直译法
中式菜名林林总总, 从语法结构看, 写实性菜名绝大多数为偏正词组, 分别以名词为中心词, 表示主料、刀法, 以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的词构成修饰结构。译者面对千变万化的菜名, 可以依据这类命名模式和构成方式, 首先确定其中心词, 再处理好修饰语的译法。为方便外国朋友了解写实性中式菜名的用料、刀法, 烹调方式, 最好采用直译法。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种翻译格式:
(1) 主料 (+with) 辅料
以主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with连接辅料。如:
萝卜干腊肉 sautéed preserved pork with pickled turnip.
干豆角回锅肉 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黑椒牛排 pan-fried beef steak with black pepper.
葱爆羊肉 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scallion.
(2) 主料+in/with+味汁 (佐料)
以主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味汁和佐料。
红焖羊肉 stewed lamb in brown sauce
鼓汁蒸排骨 steamed spare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
芥末鸭掌 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
(3) 烹饪法+原料 (+佐料)
英译时, 用表示烹饪的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前置定语或后置定语, 修饰表示原料的中心名词。如:
烤全羊 roast whole lamb
爆炒牛肋骨 sautéed beef ribs
酒烤香肠 sausage roasted in wine
鸭焖海参 duck stewed with sea cucumber
牛腩菜饭 beef with vegetable rice
(4) 原料+in+食器 (装材)
许多中式菜品以烹调或装盛容器命名的菜肴, 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其烹饪或包装材料。如煲仔或砂锅系列。
砂锅炒翅 sautéed shark’s fin in casserole
招牌海鲜煲 house special seafood in clay pot
荷叶蒸鸡 steam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5) 直译 (原料+辅料) +地名+style
对于富有地方风味特色的菜名, 可以采用直译主料, 再附上产地风味的办法来传译。
担担面 noodles in chili sauce, Sichuan style.
担仔面 noodle soup, Taiwan style
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毛家红烧肉 braised pork, Mao’s family style
黄桥烧饼 sesame pancake, Huangqiao style.
道口烧鸡 red-cooked chicken, Daokou style.
4.2 直译 (+拼音+注释) 法
写意性中式菜名中, 有许多依据历史典故和人命来命名的, 有很深的文化寓意。例如, 福建名菜 “佛跳墙”, 就是因为一句“坛启芸香飘四邻, 佛家弃禅跳墙来”而得名。如果生硬地把“佛跳墙”译成“Buddha jumping the wall”, “叫花鸡”译成“beggar’s chicken”, 则会让外国食客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可以先直译出这些“文化菜名” (culturally – loaded dishes) 的主料, 烹饪法, 再用汉语拼音表示菜名, 用破折号注解出该菜的字面含义, 说明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 典故, 从而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
如:”佛跳墙”,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开门红” 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 (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good start.)
对于需要较多解释的菜名, 如;“叫化鸡” 在译出实际原料和烹饪方法后, 可加“ *”号说明更多信息参加见菜谱附页。为方便客人了解菜名的历史文化信息, 口译人员或酒店业人士应熟记菜谱附页中的内容, 在客人点菜时, 适当讲解, 也可请食客自阅附页, 欣赏菜肴的文化典故。
4.3 音译法或音译加注法,
中国饮食丰富多彩, 许多名特小吃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文化语义符号, 由此形成词汇空缺。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引进和借用源语的“异化”译法。例如:许多以广东话发音为基础的中国食品音译名, 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调, 成了外国人普遍接受、约定俗成的翻译法。如, Dim sum (点心) , Chow Mein (炒面) , Lo Mein (捞面) ; Jiaozi (饺子) , Shaomai (烧卖) , Tanyuan (汤圆) , Wonton (馄饨) , 等等。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餐馆在世界各地盛行, 以传播源语文化信息为归宿的“异化”译法, 在中国食品名的翻译中得到广泛运用。通过音译加注, 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符号, 还可以兼顾西方读者了解真实食材的需要。
如:粽子 Zongzi—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
油条 You 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
元宵 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
驴打滚儿 Lüdagunr—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an flour
豆汁儿 Douzir—Fermented bean drink
若配上图片, 食客对食物的形、材、 制作会一目了然。
4.4 意译
在许多星级宾馆的菜谱上, 都有一些寓意深远的菜名, 可称之为:“文化菜”, 这属于上文提到的写意性菜名。由于其包含的中国餐饮文化的语境特征, 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 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 所以译者必须避虚就实, 把翻译重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做法上, 通过意译的方法, 向外国食客传译, 如;“发财好市”。与“发菜”, “蚝豉”谐音, 译作” 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又如:
干拌顺风—— Pig ear in chili sauce
乌龙吐珠—— Sea cucumber with quail eggs
大拉皮——Tossed Mung clear noodles in sauce
灯影牛肉——Translucent beef slices
乡村大丰收——Raw vegetables combination
五色拼盘——Five treasure platter
龙虎凤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5 结语
本文从中式菜的命名方式即写实性和写意性命名法入手, 分析了中式菜名英译的难点, 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方法, 旨在为导游、餐饮业人士提供普适性的指导和帮助。作为译者, 尤其是口译人员, 应注意平时多积累, 记忆, 遇上新出菜肴, 尤其是写意性命名的“文化菜”, 要虚心向业内人士学习, 甚至提前向相关的高级主厨了解菜肴的实质内容和烹饪方法, 以期简明、得体地向海外来宾传译, 借美食文化, 结中外情谊。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3.
[2]肖立明.译学新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1) :18-21.
[4]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16) :56-58.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370-386.
中餐菜名及其文化背景研究与英译 篇5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中文菜单英译
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 “民以食为天”, 没有了食物人们根本无法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业也成为了一种娱乐的形式。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和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开始关注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美食在国际交流中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了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笔者走访了一些本地的饭店, 看他们是如何将中国菜单翻译成英文, 调查了英译是否准确达意, 是否能体现文化背景, 并且我们采访了一些外国友人, 他们对这些菜单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最后我们结合了英语的翻译原则与饮食文化背景研究, 提出了餐饮业菜单英译方案。
1 背景调查与分析
在走访了当地一些酒店后, 我们发现许多饭店在菜单的英文翻译上有错误, 或是英译的不够准确, 不能体现出中国菜的内涵意义, 甚至在不同的酒店我们所见到的英文菜单也是各不统一的。首先我们挑选了两家四星级酒店, 一家特色中餐馆作为调查对象。在分别看了这几家饭店的菜单后, 我们发现在冷盘菜的翻译中, “凉拌西红柿”被翻译成了“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雪洒火焰山) , 这让跟我们同行的外国朋友Rachel觉得很困惑, 她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菜。而在热菜中, “回锅肉”这道东北特色菜在这几家店的英文名分别是“Twice-cooked Pork”、“Double Sauteed Pork”和“Huiguo Rou”, 可见其译名缺乏统一和标准。而最吓人的是, “夫妻肺片”居然被翻译成了“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 (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看到这样的翻译, 估计外国游客早就被吓跑了, 这叫他们怎能理解我们中国美食的真正意义呢?在采访中, 我们也了解到, 各酒店菜单英语译文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 有的是请英语好的员工翻译、有的请印刷单位请人翻译, 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酒店对菜单英译进行过评估和研究。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不由意识到, 承担翻译工作的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充分了解这道菜的文化内涵, 并且也疏忽了英语翻译的原则。
2 中餐菜单英译策略
2.1 汉译英的常用方法
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英语将汉字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英语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 音译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调, 成为约定俗称的翻译法。这种方法最容易。例如中餐中的家常菜“豆腐”的翻译, 根据发音译成“Tofu”, 还有像“馄饨” (Wonton) 。然而, 外国人认为汉语的拼音很难。比如, “狗不理包子”被译为“Goubuli Baozi”, 这就不能反映出这种食物的特性或表达出这种食物的意义。
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菜单翻译方法, 它能直白易懂地翻译中文菜名。比如, “西红柿炒蛋”可翻译为“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但是, 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代沟, 这种简单的翻译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未免呆板和晦涩难懂。又或者说如果把“红烧狮子头”就翻译为“Red Burnt Lion Head”, 的话,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菜单时会感到非常惊讶, 会让他们误以为是狮子的脑袋被红烧了, 当然, 他们也不会去点这道中华美食了。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相比音译和直译, 意译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能够凸显出中国菜肴讲究的“雅”。比如, “三鲜汤”, 有人直译成“ThreeSeafoods Soup”, 也有人意译成“Soup with Fish, Shrimp and Pork Balls”, 后者做了简单的解释, 外国食客看起来显得更为直观。但是有时候意译过于迟钝、无趣和乏味。比如“鱼头豆腐”译为“Beancurd with Fish”.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这道菜的原材料, 但却完全忽视了这道菜在精神层面对于“丰收”的解释 (中国的“年年有余”中的“余”正是和“鱼”谐音) 。
2.2 不同英译策略在菜单英译中的运用
写实性翻译省略了菜的内涵, 仅仅描述它的食材和做法, 通过这种翻译我们可以将菜的食材介绍给顾客。如果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菜名, 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英译, 例如Jiaozi (饺子) , Baozi (包子) , Huajuan (花卷) ”等。但是, 有时在餐厅里,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外国人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菜肴名称, 如“蚂蚁上树”是“Ants Climbing a Tre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食客通常不会点这一道特色的中国菜。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应当注重其实际意义, 不可以仅仅按照其字面的意思硬翻, 这样会让人觉得困惑不已。
写意型翻译中, 优先选择写意翻译, 能够给菜肴赋予隐含意义。中国菜关注于食物的色香味形, 因此很多的中国菜肴形象地使用暗喻来吸引外国食客。然而, 外国食客在没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指导下也会对菜单感到困惑不解。因此, 菜肴名称不仅可以从形状和味道来翻译, 也可以选择形/味+原料来表示。例如Sliced Boiled Chicken (白切鸡) , Crispy Chicken (脆皮鸡) 等等。
3 餐饮菜单英译解决方案
3.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中国地方特色菜如果直接采用直译则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食客产生误解, 而如果直接采用意译则又不能表达出它独特的风格。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如开篇我们所提到的“雪洒火焰山”这道凉菜, 其原材料为西红柿和白糖。翻译这道菜时, 我们则不能直接翻译成“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这样的翻译会使外国食客云里雾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这样翻译:“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Tomatoeswith sugar) 。
所以, 饭店在遇到这种中餐翻译问题时, 可以采取这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使外国食客了解菜的含义而又不失菜本身独特的风格。
3.2 写实型翻译与文化注释相结合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艺术, 而菜名是艺术中的艺术。许多中式菜名运用了复杂的修辞手法, 蕴含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直接翻译, 外国食客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知所云;而如果直接注释又丢失了中式菜名的文化美感。故此时, 可以先采用写实型翻译, 然后在菜名后面注释其文化故事背景。
“宫保鸡丁”可译为“Kung Pao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li Sauce”。虽然宫保鸡丁已被广泛接受, 但很多外国食客可能不知道它的由来。宫保鸡丁, 又称宫爆鸡丁, 川菜系中的传统名菜,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 和清咸丰年间进士丁宝桢有很大关系。他曾任山东巡抚, 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 据说在山东任职时, 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 很合胃口, 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 每遇宴客, 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 肉嫩味美, 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 人称“丁宫保”, 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 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若饭店可以在制作中餐的英文菜单时将一些名菜的翻译后面添加一个简短的来源故事,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就既可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这是什么菜, 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4 结语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材及烹饪技巧以便于外国友人懂得其中的美好寓意、更好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是中文菜单英译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中国菜单英文翻译标准化越来越有必要。而中餐英译现状虽有所改观, 但形势不容乐观, 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基础上, 才能够将菜单翻译做的更加完美。只有不断进行菜单英译策略的研究, 提出标准化、规范化的英译解决方案, 才便于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最终达到“饮德食和, 万邦同乐”。
参考文献
[1]赵会民.美食译苑[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3, 1.
[2]SAM LEONG.Best of Chinese Cuisine Home Style[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6, 1.
[3]陈进万.Famous Dishes and Great Cooks[M].外文出版社, 2007, 7, 1.
[4]陈丕琮.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Food And Beverage[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7, 1.
[5]林淑莲.Everyday Dishes[M].外文出版社, 2008, 1, 1.
[6]吉暐.Easy Recipes Easy Chines[M].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9,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