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思维(精选12篇)
用英语思维 篇1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该怎样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结合现行教材中的词句、语篇、写作这三个板块来谈谈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巧用思维导图助学词句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向是英语教学最常规的教学原则。同时可见词句应该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语言知识的有效应用,都离不开词句的积累。笔者发现我们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词句学习板块,学生们在这一板块中将要学习6-8个单词及1-2个句型。这些词句并没有内在的关联性,如果让学生记忆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即便记住也会很快遗忘。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点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和词句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构建起清晰的词句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词句。该单元重点句型是What’s in/on...?及用There be句型做出应答。单词板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有:chair, blackboard, picture, computer, bookcase, music room, office, playground。从这些单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物品存在于教室,有些物品存在于电脑室,涉及面很广。如果每个单词都通过创设独立的小情境来教学的话,就会使本已凌乱的单词更凌乱,影响到学生对词汇的群体式自我建构。笔者尝试通过以下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生成清晰的词句体系。
笔者通过我们学校的open day这一情景引入,同学们该如何带领参观者参观我们的校园。此时呈现思维导图的核心school。通过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确定出参观点分别有:class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music room, art room, playground, office。此时围绕school这一核心延伸出7个参观点。其中music room, playground, office, computer room, art room作为新词进行教学。接着围绕本单元重点句型What’s in/on...?There’s/There’re..进行7个参观点的问答。该环节中分别在classroom, computer room, art room, library这4个参观点中延伸出新词blackboard, computer, picture及bookcase。运用思维导图来组织词句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既有单一的思维过程,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较高级的复合型思维活动,从而使零散、机械的词句变为清晰、群体式的词句体系。
二、巧用思维导图助学语篇
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学习中,学生开始慢慢接触到了一些语篇。语篇较低年级时接触到的对话来说篇幅长,内容多。很多孩子看到如此冗长的文字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对英语学习慢慢丧失兴趣。思维导图恰恰可以使教学删繁为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语篇阅读的层层推荐,思维导图由粗线条到细线条,使得整个语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语篇的脉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At Christmas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语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句型This...is for...为家人、朋友们送礼物,并会使用句型Who is...from?来询问礼物是谁送的。针对这一语篇,笔者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
1. 初听语篇抓住核心。
学生通过听语篇抓住语篇的核心是圣诞节,于是呈现思维导图中的圣诞树。接着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交谈聊到圣诞节要互赠礼物,此时思维导图中出现5个礼物盒。
2. 初读语篇抓住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读语篇,找到语篇中所提及的礼物有哪些,此时教师逐一在5个礼物盒上写上礼物的名称。
3. 精读语篇掌握细节。
学生带着寻找礼物是谁送的,送给谁这两个关键问题寻读语篇。最后完善整个思维导图。
4. 借助思维导图复述语篇。
有了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进行语篇的复述就简单多了。思维导图不仅能给予复述环节上的提示,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能依据自己的能力结合思维导图进行不同层次的转述,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助写作文
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英语习作技能。对于刚学的孩子来说真是有些无从下手。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孩子不知该围绕主题从哪些方面着手。笔者认为英语习作前先带领着孩子们列一个写作提纲是个不错的方法。思维导图在此发挥了写作提纲的作用。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Ben’s birthday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写作。该单元以本过生日为主题,同时生日又是每位同学都经历过的,所以这是个很好的学习写作的题材。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到生日,什么是一定要交代的?学生发现介绍自己的生日在什么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接着教师让学生体会过生日心情如何?学生就脱口而出了我们所学的词happy, excited。此时老师就把When’s your birthday?及反应心情的词happy, excited写在蛋糕的最高层。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聊聊在生日那天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可以:have a party, go to KFC, go to a farm...教师又接着追问,具体又可以干些什么呢?感受如何呢?教师边问边把学生生成的答案写在蛋糕的第二层。
最后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日那天我们为什么会开心呢?除了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同学们找到了关键词present。我们可以介绍自己收到的礼物。可以介绍礼物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说可以介绍礼物是什么,谁送的,礼物什么颜色,可以用来干什么,是不是喜欢。教师同时把生成的词句写在蛋糕的最下一层。
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就有了清晰的写作提纲,再加上教师提醒学生写作要有详略,可以重点写某几个方面,切忌面面俱到。从上面的实例不难看出思维导图的确有助于学生写作。
合适的思维导图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词汇、句型、语篇、作文。所以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注重平时积累好的思维导图,创作思维导图,巧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真正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
用英语思维 篇2
1、英语任务型阅读
从开始,江苏卷在高考英语科试卷中增加了任务型阅读的新题型, 该题型是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而设计的,旨在考查考生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 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题型能考查考生语感的流利程度、思维的灵活性、词汇辨析能力和语篇概括能力。该题型要求考生在阅读所给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 在读懂文章、把握主题、理清脉络和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文字表达的任务。
浅谈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篇3
思维,借助语言,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需着力加以发展的能力,在诸多的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或教育的成败。一个学生学英语的时间仅限于上课那么点时间,其他时间都是用汉语交流,用汉语思维。即使是上课时,学生也不一定全用英语思维,教师用英语提问后,学生通常是把老师的问题在心里过渡成汉语,然后再把自己想好的汉语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英语始终不会有长足的进步。那么怎样把学生的英语教好,我认为关键要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新编英语教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交际性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是根据功能项目进行编排的,这些功能项目包括“Asking the way”“offering help”“see the doctor”“Making a telephone call”等等,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的话,学生就能融入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用英语进行思维。在那样的氛围中,所有人都说英语,所有人也就不自学地用英语思维。英语教材中,有很多“Read and act”的内容,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去表演,去创造用英语思维的环境,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会英语。二、尽量减少母语,排除干扰近十多年来语言教学界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外语学习有与母语学习相似之处,需要自然的语言接触和耳濡目染,这种接触越多,就越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外语教学要设法增加语言接触、增加“输入” 、增加“自然”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听、读理解活动,让他们在理解文章的意思、欣赏故事内容、接受科学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获得英语语言知识,而不要完全依赖那种人为的、正式的教学活动—那种始终围绕语言形式的活动,如语法讲解、句型操练以及大量地做习题等。少用母语,使学生用英语思维,只有在英语的环境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用英语思维。三、了解英美人生活、起居、习惯和风土人情,有利于学生利用英语思维我们经常在读英语短文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对英美人生活不太了解,更不必说理解了,也就不可能站在英美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思考问题了;再比如我们不太了解英美人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看英文幽默故事的人,通常会感觉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那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维,不能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所以多了解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理解英语文章是有益的。四、多看、多听、多说,增加语言摄入,从而培养思维能力1.多看有英文字幕的电视和电影,多看适当难度的英语报刊看英文电视和电影,能使我们了解国外人的生活特点、各种习惯爱好。在看的同时还必须用英语进行思维,培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我们不需要把眼睛看到的英文送入大脑,再经过人脑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如果这样势必影响阅读速度。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掌握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思考的能力。2.多听磁带、广播、音乐或有情节的英语碟片学英语要从听入手,听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能。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在听的同时积极用英语思维,并能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多听一些语言地道、口语纯正、难度和速度适中的磁带、广播和碟片,既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接触到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五、适时启发,促进其用英语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可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达到活跃的课堂“交际”气氛,教师往往“明知顾问”一些本来就不具备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其实无“启发”可言,学生只是随声附和地回答:“Yes”或“No”,根本谈不上经过思考和钻研。我认为思维训练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还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一定要使学生们“跳起来摘苹果”。在 “跳跃”中思索、领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沙里淘金。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训练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适时诱导,点拨思考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六、多做游戏,启发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Playing English,对初中英语来说特别重要。这是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编英语教材内容所要求的。一个好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的游乐中学会英语进而学会其他。因此,我们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传之以情,授之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乐中去用英语思维,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总之,为了使中国的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掌握英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体现英语的交际性,而不是汉英对照式的教学。
用英语思维 篇4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 是人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的过程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思维训练的实践, 旨在探讨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插图展开观察,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观察是学生感知外部事物的重要步骤, 是学生有效获取表象的智能过程。插图不仅形象生动, 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语言背景、人物形象等。巧用插图展开观察训练, 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贴切的语言环境, 让英语学习变得直观、生动,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英语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6Keeping fit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结合本课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课伊始, 老师首先通过拼图的游戏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插图, 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 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内, 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去;接着老师结合拼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What is she doing?”“Do you like dancing?”“Why?What’s this?”“Do you like it?”…老师围绕话题有意识地展开观察,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及表情,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展开有序的观察, 并通过Why?展开追问,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展开思考, 自然无痕地引出本课的话题“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引发学生期待和向往的学习冲动。
案例中老师巧妙结合插图设计了“拼图游戏”展开观察和讨论, 不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发了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引导学生将“插图观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获得相应的感知, 自然融入话题的学习中, 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巧用插图展开比较,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对比即将有差异的意思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 充分显示出事物之间的矛盾, 突出事物的本质。利用插图进行对比来展开英语教学, 不仅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独自动手、积极思考的探索机会, 而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1This is me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结合本课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比较”展开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 (1) Listen and draw: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画一画, 在“趣味的脸谱组合”活动中建立起新旧知识的纽带, 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 做到新旧结合, 过渡自然; (2) Talk about our friends:老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描述和猜测What does he/she have?What does he/she like?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阅读冲动, 接着老师则带领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文本的探究, 填写表格, 找出Millie/Simon/Sandy/Daniel的人物特征和爱好, 理清文本的信息, 借助插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文本的探究; (3) 插图转述: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所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运用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进行转述He/She is…He/She has…He/She likes…结合插图让学生在热烈、活泼的互动氛围中展开语言的比较, 让学生理清语言的规则, 获得清晰的认识。
三、巧用插图展开概括,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插图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 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概括训练, 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的单词、句型、语法等, 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印象和记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向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借助插图这一有效的“脚手架”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5Let’s celebrate!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在课堂“读后活动”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归纳总结和语言的实践, 将语言训练落在实处。思维导图:让学生利用插图和文本内容描绘思维导图,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和归纳文本的关键信息, 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课堂学习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归纳总结的活动中来;Play a game:老师将课文插图做成“扑克牌”教具, 让学生开展Pick and talk的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展开交流When’s Halloween?What do people do at Halloween?…用插图设计游戏,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万圣节的相关节日信息, 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进行归纳总结;Let’s write!老师在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看、说的基础上设计了“写一写”的活动, 让学生结合插图写一写节日介绍,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和插图展开写作训练,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巧用插图展开想象,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想象以头脑中已有的形象为基础, 因此头脑中的形象越丰富, 想象越开阔和深刻, 反之头脑中的形象单调且少, 想象自然也相应狭隘。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的局限性, 头脑中的形象相对单薄, 而将插图运用于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下册Unit 5Amazing things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展开想象进行教学:在读前活动中老师让学生观察插图, 找出人物和人物的表情, 展开预测:“What does they see?”“Why are they so afraid?”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和期待,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使得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探索活动中去;读中想象:启发学生联系文本“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和插图展开想象:“What’s that?”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自然呈现ghost, 为文本增添神秘的色彩, 让语言学习充满了吸引力;读后想象:让学生结合故事的结局和插图, 让学生进行对比, 展开想象:What will they do/say?让学生体会故事阅读的幽默之处, 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活动中大胆表达, 克服羞怯的心理, 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展开思维训练, 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也是有效展开思维训练的“利器”。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也是有效展开思维训练的“利器”。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思维训练的实践, 旨在探讨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观察,比较,概括,想象
参考文献
[1]王玉云.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用发散思维学古诗 篇5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描写“雨”的诗句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3、与“酒”有关的诗句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4、与数字相关诗句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5、与颜色相关的诗句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与动植物有关的诗句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柴门闻犬吠吠,风雪夜归人。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童孙未解工耕织,也傍桑阴学种麻。
(1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3)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与季节有关的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风桥夜泊》(张继)
(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咏柳》(贺知章)间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早春》(韩愈)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江雪》(柳宗元)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梅花》(王安石)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清明》(杜牧)
(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山行》(杜牧)
用英语思维 篇6
一、思维导图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思维导图(Mind-mapping)又称心智图,由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立。它是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的核心思想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即让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以脉络状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也就是说,它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包含与相互的层级图表现。
新目标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阅读课(Section B 2a-2e) 正式出现了——思维导图(Mind-mapping)的学习策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制作思维导读图,并借助思维导图记忆有关知识;能通过快速阅读获取文章的主旨或者段落大意。面对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策略来促进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与用途
1.图文并重,增进能力。思维导图往往是图形状和文字一起出现,不但增强了我们的记忆力,也增进了我们的创造力与联想力。
2.直观形象,促进理解。思维导图通过主干、分支和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脑,从而使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实际上,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是发展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有效促进理解。
3.全面整合,整体提升。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架构:由浅入深,新旧结合,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让知识整体性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1.构建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如:以九年级教材第五单元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的阅读课(Section B 2a-2e)为例。本单元以“中国制造的东西(Things made in China)”为核心话题,围绕本单元语言交际功能项目“谈论产品是用什么制造,在哪里制造(Talk about what products are made of and where they were made)”,逐步展开各项听、说、读、写活动。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阅读板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介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如孔明灯、剪纸和泥塑,包括它们的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等。
其中在教学有关 sky lanterns时尝试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关细节的问题,先提字面理解层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语法、长句和难句;然后逐步过渡到推断性理解问题或评价性理解问题。以下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主要是为思维导图做好准备工作。
*Who first used sky lanterns ? (Zhuge Kongming)
*What were they used for in the past ? (asking for help)
*When are they used now? (at festivals and other celebrations)
* When are they made of ? (bamboo and paper)
*What are they regarded as ?(bright symbols of happiness and good wishes)
设计思路与启示:在教师分析、整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体现语篇思路的逻辑顺序或关键要点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抓住语篇的主线,掌握文本的脉络结构,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另外,至于在教学剪纸和泥塑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绘思维导图给全班同学介绍其中一个艺术品,根据自己的思路和需要随时进行,既方便又高效。实践证明: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2.应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整合。如:以八年级教材下册第七单元Unit 7What is the hight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的阅读课(Secetion B 2a-2e)为例。本单元以“世界知识(Facts about the world)”为核心话题,围绕本单元语言交际功能项目“表达较大的数字和熟练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Comparatives and superlatives with adjectives and adverbs)”。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阅读板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介绍大熊猫的一篇报道,具有说明文的特征。
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尽可能地记住文章中的细节;接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边读边完成这个文本框架思维导图。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具体的思维导图为:
设计思路与启示:通过填充思维导图来学习和记忆词汇或句子。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语篇的主要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吸收、记忆、复述、背诵所学的知识,并形成长效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可以从以上实例发现,思维导图往往准确展示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把握重难点;同时还引导学生把知识“串珠成线,接线成网,套环成链”,使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阅读网络。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本人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合理的思维导图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让阅读教学真正走向高效之门。
作为引导者和决策者,教师完全可以把思维导图应用在英语阅读教学模块:最大化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最佳学习模式,提供阅读的最佳学习策略,以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成高效的阅读课堂,真正落实阅读教学的发展目标。
用英语思维 篇7
大量的口头练习和频繁的交际互动确实是语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走向了一个极端——满堂灌、满堂问,其主要表现就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记”。英语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是配角,是缺乏主动性、能动性的被动接收知识信息的容器。造成的结果是,课堂死板枯燥,学生兴趣缺乏,思维积极性不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发新的知识经验。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美国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也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留有“余地”,给学生的思考、想象、讨论、交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即有效运用所谓的“留白”艺术,这样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想象与思维,使课堂更加精彩。因为: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满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填补“空缺”使之完满的趋向,这个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和知觉的兴奋,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驱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非完形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追求的实现会让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和体会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感受。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而有效留“白”,易于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留白艺术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实践
(一)于教学关键处适时留白
所谓“教学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讲到重点、难点处时,教师运用熟练的英语进行讲解,甚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引发其学习兴趣,但是,外部信息如果没有经过学生内部的充分消化、吸收,不能形成深刻记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教师有意识地停顿,故意将某些内容留着不讲,造成“缺口”,留给学生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内驱力,吊起学生的胃口,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尝试,去填空、完形、补白,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时,用would like表达请求和给出回答既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在While-task环节,教师先安排一定的时间,以小组合作表演对话的形式操练这两个句型: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稍作评价、纠正、引导后,再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将noodles换成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名词继续练习。
(二)在教师提问后及叫学生回答时有效留白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可谓无问不成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巴尔扎克语)但并不在于问得多、问得频繁,而在于问得合适合理、问得得法有效。姚利民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提问后留候答时间方面做得不很理想。许多低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叫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不超过1秒钟,而多数有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叫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根据不同问题类型有3到10秒钟。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性、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因此,在教师提问后及叫学生回答时有效使用等待回答的时间至关重要。如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6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谈论了双胞胎Liu Ying和Liu Li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析这篇文章之前,先设置几个有关双胞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及对她们俩的评价问题,根据不同问题类型给予不同的待答时间。如:Do they hav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Do they like sports?Whose hair is shorter?What are their favorite subjects?Do they enjoy going to parties?Who do you like better?Why?在这7个问题中,前五个比较简单,属于低层次的问题,教师只需给学生3—5秒时间思考即可;后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属于高层次的问题,教师需留出至少15秒的时间,以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及自我修正。
(三)在学生有疑问争议时充分留白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设疑、释疑是学生增知提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若能在学生们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在学生们有异议、争议之处,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运用英语知识思疑、析疑,辩论、交流,则会促使他们去思考、想象、判断、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宽松民主的环境氛围至关重要,而营造这种氛围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表达。否则因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充足,容易造成紧张感,使思路受阻,学生往往会因语言组织不好而放弃回答,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于学生出现心理疲劳时及时留白
英语教学中严格的管束、高强度的灌输,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感到透不过气来,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出现心理疲劳:兴趣丧失,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无精打采,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率。为今之计,英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填“空”、补“白”。课堂教学从热身(Warming up)到复习要点(Check point),从听说到读写等各个环节,不应排得“密不透风”,而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时间与空间。教师需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充满智慧、富有想象力、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他们的爱好兴趣、需求想法应该得到尊重;应提倡开放式教学,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魅力,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1).
[2]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傅道春.教师技术行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洪松舟,卢正芝.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用英语思维 篇8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 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 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等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 建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的意识, 完成学习任务。在英语教学中“让学习者参与到任务之中较之以形式为中心的活动更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激活”[2]。而能激活学习过程的要素就是思维的参与, 没有思维积极介入的学习是低效率的学习。因此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进一步受到语言教育者的关注。
一、激发学生兴趣, 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发展思维, 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提倡在“做中学”, 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劳动, 劳动的本质是创造。“一般来说, 想创造的人才可能发挥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高效率地阅读和学习, 取得思维的成果。”[3]这就要求教师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主观创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用活化教材的方法。比如在讲到外研版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一课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文章后, 根据课文的六个段落依据个人的理解分别画出六幅画面: the city I live in /my new school/my English teacher/self introduction in class/spelling games/girls and boys in our class。在画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动手、大胆创造, 灵活运用课文内容, 可以合理取舍。画作的水平高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将“文”活化成“图”的过程中, 更加深入了解课文, 发展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然后, 教师根据上述图画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画面进行问答, 自然地引入新课, 使课文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师生共同动脑动手活化教材是较常用的, 另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使用。多媒体能使图像、动画、声音有机融合, 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能把生活实景搬上课堂, 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在实行这样的活动时应注意互动性原则, 让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语言操练, 比如对话、问答、小组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二、巧设任务, 发展学生思维
任务型教学模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它注重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结合以往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在设计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时, 教师可参照以下任务教学步骤:
这些课堂任务设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有些任务可以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如外研版高中英语第二册第五课Newspapers and Magazines介绍了英文报刊的相关情况及相关报刊词汇等, 讲完课后可以就势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办一份英文报纸, 以手抄报或计算机排版方式。在任务准备阶段, 将学生分小组, 每组5~6人, 布置各小组自由选择所办报纸种类、自己讨论决定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确定版面和各版主题等事宜, 要求要有采访写作, 可以从资料室或网上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时间为两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学生遇到困难,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但主要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团结协作。在任务后阶段, 教师可安排报纸在班级展出, 对精彩文章加以关注和表扬, 对相关语言点进行讲解, 让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操练, 以巩固本课所学到的报刊词汇和相关内容。办英文报是一种有效的课外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 因为这项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有思维的积极介入, 如采访写作过程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而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活学活用, 提高了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研究、协调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形式多样, 如可用表演法, 把课本上的对话、短剧, 或把故事、小说体裁的课文改写成短剧, 进行角色表演;还可创设情境, 给出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内容, 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 培养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还有英语游戏、即兴演讲、英语辩论等形式。学生在一个一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训练了思维, 完善了自我, 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三、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
长期的应试教育, 教师备课认真, 知识讲得系统、详尽, 但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的空间, 使得学生往往懒于思考。任务型教学设计为学生以及教师自己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意义协商、沟通合作能力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可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 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训练思维方法, 用思维方法指导学习知识。
2.营造和谐、生态的课堂气氛
放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氧化学生的大脑, 为他们积极地思考打下基础, 调动他们的创新激情。“无论哪种研究都表明, 课堂气氛愉快与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影响, 课堂气氛愉快学生会有较好的学业成绩, 反之则较差。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并以此促进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从而建立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 是师生共同的职责。”[4]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应适时鼓励和赞美,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赞美。在一个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打开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推动, 进入彼此的思维空间, 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 感受到思维的乐趣, 从而更加乐学。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 这是其最有价值的内核之一。”[5]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的完成需要个体的积极思考, 也需要与同伴或小组成员探讨协商, 在这样的课堂上, 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得出结论, 而是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教师的引领, 自己总结、概况, 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归纳和掌握, 培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以及学习的促进者, 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在任务的设计的细节上下足工夫, 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堂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0.
[3]柯云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J].好同学, 2003, (12) .
[4]袁振国.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1.
用哲学思维推“双创” 篇9
一、对“双创”的再认识
从字面来看, “双创”是一个群体行为, 关键在“创”。是一个用“刀”砍开“仓”库寻宝的动作。那么一系列问题来了, 这个勇敢拿起刀面对仓库的人是谁?站在仓库面前, 应从哪个角度砍下?砍开后没有寻找宝藏, 却惹来一身麻烦怎么办?寻到宝藏后和谁分, 怎么分享?—要回答清这些问题, 可以用问题导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找出突破瓶颈的根本解。
从典型人物来看, 高科技豪华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被称为“纳米经理”, 他说道:“我在与产品有关的问题上患有强迫症, 我总想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看到一辆车、一枚火箭或一艘太空船时, 我只能看到不好的地方, 我从未看到过正确地方, 这不是幸福的处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领袖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从这些最伟大的创新代言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一种百里挑一严苛的态度, 一万小时坚持的勤奋, 能够改变世界缔造传奇的魄力和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冒险精神, 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从参与主体来看, “双创”就是一群执着于某一领域某一事, 专注于找到解决答案,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团队内的人员对所从事的事项以近乎疯狂的态度、一以贯之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从本质属性来看, 它是一种颠覆式思维,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承的、原有的思维认知定势;是对未来未知领域的非常规认知, 其结果本质上应属于独一无二的首创范畴。
二、“双创”的重要性
从大环境来看, “双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的号召后, 国家便将双创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 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不创就会被国家的大动作淘汰。
从发展大势来看,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 创业创新进入黄金时期,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双创”新引擎的动能会不断地释放, 这会为创业投资发展带来很多的市场机遇, 不创就会错失良机。
从市场经济来看, 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当经济速度放缓, 质量提高时, 必须双创来整合分散闲置的人、财、物优质资源, 打造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 培养马云式的环境,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来释放市场经济新空间, 不创就会被市场规律潜伏。
从企业发展来看, 双创是人才的孵化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虽说在企业愿景的召唤下, 可以壮大一定的人才梯队, 但是要成为行业顶尖人才, 必须依靠双创的共享平台, 才能开创取长补短、和合共赢的良性局面, 不创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狼性弑食的惨状。
从个人发展前途来看, 不管是社会人还是企业中的员工, 在发展机遇上受阶层固化的影响, 导致一些有想法想干事的人没有合适的舞台, 久而久之会对前途失去信心, 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负能量, 波及他人, 而双创是一个绝对开放的平台, 只看实力不看背景, 为所有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环境, 激发个人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无限潜能, 不创就会庸碌。
三、“双创”需要解决的矛盾
1. 传统流程作业形成的思维定势矛盾。
现在企业管理中推崇的精细化管理, 将所有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等都进行了表格化, 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助长了思维定势, 让所有人会觉得理所应当这么干。好似温水煮青蛙, 这种惯性思维是推行双创急需解决的矛盾, 直接决定这双创工作时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发力。
2. 虚拟网络与实体产业链的矛盾。
双创必然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实现线上交流, 这个虚拟的网络的宣传推广可以帮助双创项目吸引更多资源, 导致很多互联网为平台的公司为了引来风投, 将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的“点子”和“吸粉”功能上, 放在“大数据库”的搭建上, 而在真正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实体的构建、效益点的挖掘上却很少投入精力, 可能会导致大量泡沫的产生。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线上线下齐发力, 双创才是有根之木, 有源之水。
3. 动力不足的矛盾。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广初期都是阻力重重, 一是因为人的惰性。任何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改变, 改变会让人不适应甚至产生恐慌, 所以懒惰成了他的保护动机。二是由于机制不健全, 对于怎么干, 干出效益来怎么分配等问题没有清晰界定或坚决执行或只是一味地谈经济而缺少精气。三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结果不可预知, 好多企业或个人均持观望态度或停在敷衍应付的表面功夫。各种动力不足的矛盾会削减参与半径, 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双创才是真正的大众行为。
四、推进方法
1. 抓好教育, 组建团队。
国有煤矿企业在推进双创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抓好形势教育, 从思想上给员工宣传到位, 帮助员工解答好什么是“双创”, 为什么要“双创”, 怎么才能“双创”等系列疑惑, 疏通思想上阻塞,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全员热情, 引领大家自发自觉谈创新, 搞创业, 并且说到做到, 干就干好, 以点带面, 最终人人达成共识, 组建成一个低耗的“双创”团队, 清除枷锁, 轻装上阵, 让企业行走在转型升级之路上。
2. 把好症脉, 优化机制。
在机制创建上, 以问题为导向, 以九宫格指标转化为方法, 梳理企业和个人“双创”的症结, 按照优先级排序, 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在增强动力上, 在容错、公平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基础上, 以人性的众筹为最高追求, 把全员所需取最大公约数然后战略化, 量化成具体工作内容并融入到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用刚性制度和柔性引导为思路, 确保“双创”能量最大化释放,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行进步伐。
3. 用好平台, 培育标杆。
“双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是重要的领域, 因此企业要打开校企合作通道, 利用开放的平台, 强强联合, 打造一个共享经济体, 然后通过评审立项, 选择最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首先进行孵化, 精心培育成功后, 通过他们的示范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推广, 突显企业发展成果。
4. 立足本土, 结合实际。
所有双创事项在起步阶段, 都要立足本土,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组织开展, 确保双创事项成为有土之木有源之水, 避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成为一阵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 找准双创的突破点, 集思广益出创意, 集中精力作创想, 聚精会神搞创作, 全员发力促创新, 使双创工作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工作追求, 一种工作习惯。
巧用类比启迪思维 篇1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将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波利亚曾经说过:“在数学发现中,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起着主要作用.”
“类比”是通过两个 (或两类) 对象的比较, 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 (特征、属性和关系) 的类似点, 从而把其中一对象的其他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利用类比法可以简化对相似问题的研究, 也有利于发现、推广某些性质, 它是获得发现或发明的重要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类比推理”可以发现新的数学知识的规律,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合情的推理能力.因而, 类比推理题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新宠, 此类试题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 凸现新大纲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列举类比推理思想的应用.
一、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类比
例1 平面几何射影定理:设△ABC是直角三角形, AD为斜边BC上的高, 则AB2=BC·BD.拓展到空间, 相应可得什么样的正确结论?
分析 把空间四面体与平面三角形进行类比, 直四面体 (三个侧面两两互相垂直的四面体) 与直角三角形进行类比, 空间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平面内三角形的边长进行类比, 则有结论:
四面体ABCD的三条棱AB, AC, AD两两垂直, 记△ABC的面积为S△ABC, 点A在面BCD上的射影为H, 则有S
例2 由平面几何中的圆内接三角形以正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圆内接四边形以正方形面积最大为基准, 能否通过类比推理方法提出一系列的立体几何中的相关问题或结论?
分析 圆与球在它们的生成、形状、定义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属性, 因此我们将球作为圆的类比对象.同理, 我们将正四面体和正方体分别作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类比对象,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在球的内接四面体中, 以内接正四面体的体积最大.
(2) 在球的内接长方体中, 以内接正方体的体积最大.
(3) 在圆柱的内接三棱柱中, 以内接正三棱柱的体积最大.
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
在等比数列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等差数列类比, 自主地进行探究、归纳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够适时地渗透类比这种数学思想, 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修养将大幅度提高.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a10=0, 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 (n<19, n∈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 相应的:在等比数列{bn}中, 若b9=1, 则有等式____成立.
分析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20, 则
把等比数列的比与等差数列的差进行类比, 则等比数列的积可与等差数列的和进行类比, 等比数列的1可与等差数列的零进行类比.
在等差数列中等式成立的关键是若m+n=20, 则am+an=2a10=0.
在等比数列中, ∵b9=1, ∴若m+n=18, 则bmbn=b
另外, 根据等差数列定义和前n项和求和公式可类比平面向量中也有类似性质:我们先来构建等差向量列的概念:一般地, 如果一个向量列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向量, 那么这个向量列就叫做等差向量列, 这个常向量叫做等差向量列的公差, 记做d.
例4 求证:对于等差向量列{an}的第n项an, 有an=a1+ (n-1) d, 其中a1为首项, d为公差.
证明 ∵{an}为等差向量列, ∴当n≥2时, 有
当n=1时, 上面的等式也成立.
三、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类比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 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之间具有某些类比关系, 它们的某些几何性质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例5 在圆x2+y2=r2中, AB为直径, P为圆上一点, 若PA, PB的斜率kPA, kPB都存在, 则kPAkPB=-1.在圆锥曲线中也有类似结论吗?
分析 由于圆的直径是过圆心的弦, 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 因此先考虑能否把直径的概念推广到圆锥曲线中.又椭圆和双曲线都有对称中心, 设过中心的直线交椭圆或双曲线于A, B, 称线段AB为椭圆或双曲线的直径, 则有以下正确命题:
(1) 在椭圆
(2) 在双曲线
证明 (以 (2) 为例)
命题 (2) 成立, 同理可证 (1) 成立.
由于抛物线没有对称中心, 因此例5没办法推广到抛物线中.
四、复数运算中的类比
在进行两个复数a+bi与c+di的和或差的运算时可类比合并同类项, 得到复数的加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相加 (减) 把实部和虚部分别相加 (减) , 虚部保留虚数单位即可.复数乘法也可和整式乘法类比进行类似处理.复数除法可以和根式除法进行类比, 比如在做根式除法如
其实, 在数学教材中, 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而在这些新知识中多少都会带有旧知识的痕迹.在授课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类比, 给学生创造“最佳思维环境”, 可以使学生猜想出新授知识的内容、结构、研究思想与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听为主动学.虽然这样类比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但它却教会学生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这也正是要把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手段, 也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类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春荔.数学观与方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汪江松.高中数学解题与技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3]霍福策.浅议新教材中的类比思想[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9 (2) .
用英语思维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 问题 策略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4-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安排合理有层次的提问,可以给学生更为宽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将学生单纯的学习与生生、师生互动全面的融合起来。本文借以教学活动中的实例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配合教学情境开展导入式提问
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展。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学习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必修三 SEFC2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教学中我以神舟十号飞船升空的视频导入课程教学,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围绕本节课主旨提出三个问题:(1)Who is the first man in space,do you know?(2)Which spaceship did yang liwei take to space?(3)Do you want to go to space if you are given achance? 于是,每个学生一人一句,进行讨论。很快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对原有思维的语言整合,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对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好奇心,使语言知识在社会活动中得到了巩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把握时机进行深度有效提问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而具有创造性地设计出巧妙的问题,创设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训练和记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乐于参与和接受。设计一些难度稍大的开放性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howlifebegan on the earth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由已知经验说出例如: Pan Gu turns into a myriad ofthings(盘古化生万物) ;Pan 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盘古开天地); Nu Wa makes men (女娲造人)等,此时正当学生脑海中出现层出不穷的想法时,提出深层次问题But these ideas are all not the correct and scientific ideas. Do 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on the earth?由此引发学生对地球上的生命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思索。
三、转换角色调动学生互助提问
一般课堂提问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形式单调。如果教师改变问和答的程度,变换师生角色,即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即体现了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而且学生由被动为主动,消除被动心理。在提问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又在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变化有利于多角度课堂效果的开发。使教学活动不单调且不失真。在有效地提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求异和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问题中挖掘自己已知和未知的知识领域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问、有所创新。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式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中最忌讳强硬的要求学生学,而是通过思维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启发性,设问节奏要巧妙和连贯,问题逻辑要严格,问题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要彻底。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艺术,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2]胡义.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学周刊.2011年01期
[3]杨春英.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7(04)
[4]徐前进.高中英语提问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0(10)
[5]董丙领.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提问技巧[J].成才之路. 2009年32期
[6]刘慧敏.浅谈英语课堂提问技巧[J].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9年22期
用英语思维 篇12
地理思维是地理素养最核心的能力, 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 决定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时必须具备综合的地理思维能力。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 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 也才能更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然而, 在地理学习中, 许多学生出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思维的逻辑性不强等地理思维缺陷。思维导图本身所具有的综合考虑某一主题时所要解决的各个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正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工具,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 (MindMapping) , 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和图解化的方法, 被称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 都可以称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称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整个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 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 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 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第一步, 让学生把中心主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画在纸的中央, 周围留出空白 (如图1) 。
图
第二步,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主题” (如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 , 并在纸上画出 (如图2) 次主题包含性强且相互独立, 共同构成本节的主要知识体系, 并为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第三步, 在“次主题”后, 导出更为细节的要点。 (如图3) 概念用多种颜色、符号、图形等形式形象化, 并将知识点间的联系表示出来。经过这种处理, 使构建的图示更加形象、直观, 大大强化思维导图的作用。
第四步, 在制作完成后, 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思维导图, 针对该小组的思维导图, 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进行相互交流, 最后完善思维导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1. 思维导图直观地表达思维
思维导图基于一个主题, 发散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次主题, 并将次主题作为中心在发散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知识, 因此, 思维导图有明确的问题中心, 并一级一级按照逐渐缩小范围的次序排列, 把零乱的知识点组织起来, 形成若干知识模块, 有利于学习思路的整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思维图, 学生容易快速建立知识的联系。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表达思维时理清思路, 把握全局, 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 并且更具有组织性和易于记忆性。经常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性增强, 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2.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思维导图中的一个中心主题下可以发散出很多相关知识, 而且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后续学习中, 随时将更多的知识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去, 这样就形成了一张超大的知识网, 涵盖众多的知识, 并在过程中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体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思维导图中的一级一级中心是制作者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设立。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寻找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解题突破口, 需用不同的主题中心, 依此建立下一级主题。因此, 经过持久的训练,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 通过联想, 以系统化和联系性的方式搜索和挖掘深层信息, 通过分类与比较, 演绎与归纳, 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规则, 对现行的地理细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从而认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的本质, 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裨益。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过程中, 会分析许多以前可能没有想过的问题, 遇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正是在思维导图引导下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图4是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 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有长期的广泛的影响,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体现, 绘制思维导图贵在坚持, 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才能发挥思维导图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9.
[2]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