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2024-08-17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精选12篇)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1

一、定式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内涵

1. 定式思维内涵

定式思维是指人们在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时逐步形成的习惯性反应, 在新的相似情境中就会优先按照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它是思维的“惯性”现象, 是人的一种特殊本能和内驱力的表现。

2. 创新思维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它是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式思维方式,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必要成分, 灵感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定式思维夹杂在各种思维中起奠基作用。任何发现和发展以及科学理论的创新, 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 所以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二、定式思维对创新思维形成的作用

1. 定式思维作用的二重性

(1) 定式思维的消极作用

定式思维使学生极易按照习惯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 定式思维会使人们的思维陷入僵化状态甚至误入歧途, 从而阻碍了更合理有效的思路, 对创新思维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

[例1]如图1, 一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1.5厘米, 高为4厘米, BC为直径, 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到C点,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度。

分析:同学们知道“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受这一思维定式的影响, 许多同学会想到连接点A和点C的线段AC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

[例2]如图, 在⊙O中, AB是直径。C、D、E为圆上异于A、B的三点, 且有∠AEC=∠BED, 求∠CED的度数。

分析:学生学过“在圆中,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知识, 因此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把CD看成直径, 很快得出∠CED的度数为90°。

很多例子表明, 当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改变时, 思维定式会使人们墨守成规, 难以形成新思维, 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影响问题的解决。

(2) 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

①定式思维有利于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前辈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为

此,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以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 实际上就是掌握一整套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的有序的知识体系。在自然科学教学中, 我们若能独具匠心、巧妙地把定式思维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规律, 有利于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例如解决增长率问题时, 在原基础上a第一次增长x, 就得到a (1+x) , 若在此基础上再增长x, 就得到a (1+x) 2, 依此类推, 就可以很轻松地掌握关于增长率的知识。

②定式思维有利于解决问题。

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总是在已有的定式基础上发生的, 良好的思维定式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 它使解决问题者将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迅速有效地推广到众多的同类问题上, 有利于正确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 解决两种选择方案哪种更省钱的问题时, 一般步骤是:第一步分析问题中出现的是怎样的两种选择方案;第二步是计算这两种选择方案在什么情况下价钱相等;第三步是就两种选择方案分别计算一个特殊数值时的价钱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结果。若按此定式思维去分析, 则很容易解决这一类问题。

2. 定式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可促使新思维形成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决方法, 并善于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 沿不同方向, 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 寻求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与结论的开放性思维。所以在自然科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3]已知方程x2+7x+2=0的两根为a、b, 计算|a2b|+|ab2|的值。

分析:由于学生观察的切入口各异, 思维水平有别, 对知识的理解、储存、提取和应用能力不一, 对于该题的解决就有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解法一:由题意, 得a+b=-7, ab=2,

∴a、b同号, 且a、b同为负号,

解法二:由题意, 得a+b=-7, ab=2,

∴a、b同号,

∴a2b和ab2同号。

这种不落俗套的一题多解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优化了解题方法, 培养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其中解法一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判断根的性质的思维定式上;解法二是建立在绝对值的性质“同号两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和的绝对值”这一思维定式上。

3. 定式思维与创新思维可以相互转化

定式思维与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 而非相互独立。它们总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定式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 转化为创新思维。每一次转化都使两者同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水平阶段, 如此进行, 人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例4]解分式方程

分析:如果解决本题时直接使用去分母的方法将会得到四次方程, 比较复杂。而学生在解分式方程 时形成一个解题定式思维:通过去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据这个定式思维去分析, 不难发现 互为倒数, 即把 看作一个整体, 则 便是这个整体的倒数, 不妨把这个整体记作y, 这样就把原方程转化成 , 求得 、y2=2, 然后再解这两个简单的分式方程 , 求得解后, 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

这里将原方程转化成 的过程, 就是定式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化成创新思维的必然结果。

三、在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创新是定式的突破, 同时又是定式的产物, 所以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而并非有人所认为的定式思维是制造错误的发源地。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如下对策:

1. 利用定式思维, 培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定式

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式, 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使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致使学生形成呆板的思维模式。

2. 正确处理好定式思维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讲解时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定式思维, 特别要重视定式思维的形成过程。

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在充分重视培养定式思维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供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励学生多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思考问题;教育学生对不同问题要重在求同, 对相似问题要重在比异;善于发现问题中新的因素和新的关系, 采用新的方法, 使学生不断拓宽思路, 达到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2

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建筑理念,而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建筑知识和建筑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设计出满足时代需要的建筑方案。另外,还可以避免同其他的建筑形式出现千篇 一律的现象,可以树立独特的建筑形象,展现自己独有的建筑寓意。因此,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对于未来建筑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要想充分合理的运用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充分的把握现有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这种创新建筑设计思维,同其他的创新思维一样,具有突破传统,彰显个性的特点,但是又同其他领域的创新思维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以及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2.1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不断的反思,以便不断的完善,并且要在反思的过程中打破惯有思维,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

2.2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

所谓超越性,就是说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已经实现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超越,并且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建筑设计,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发展。

2.3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同现有的建筑实际相结合,每一项创新都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的创新,因为如果一项建筑创新不能够有效的应用于现有的实践中,那么无疑是失败的。

2.4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思维都不是永远处于创新前沿的,而当下所有的创新思维在日后也必然被取代或者被淘汰。所以,设计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奢望每一个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够永远保鲜。

2.5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考量任何一个元素的时候都不能单独判定其好坏。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深层结构

所谓深层结构,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以及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这种在深层结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打破现有的建筑设计局限,实现更加独特的建筑设计模式,进而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加深层的应用体验。

4、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因此,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的表层结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的资源以及城市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并且能够充分的尊重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现状,实现更加和谐的建筑设计。由此可见,同深层建筑创新思维相比,表层结构的应用更加注重于文化和周边环境的衔接。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养成

数学创新性思维指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分析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创新性思维相比,早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多定义为顿悟,指的是对于整个情境内的数学问题的突然领悟或者是对关键点的参透;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数学创新性思维指的是对于自身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形成和更新。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第二层次包括思维的抽象性、发散性、直觉性;第三层次是思维的创新性,即创新性思维。本文从三个层次出发,分别论证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同时提出相应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关系论证

1.数学“典型性”与思维“敏锐性”。“典型性”在数学教学中是指学生能够利用教师讲授的数学基本原理和技巧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答、归纳总结,并进行牢固记忆。而思维的敏锐性则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大脑思维能够快速活动,在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转变,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数学典型性能够为思维敏锐性奠定坚实基础,而反之,后者能够为前者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方法和可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典型性尤其重要,没有牢固的基础,创新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出现和发展的。

2.数学“多样性”与思维“广阔性”。数学体系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代数、几何、三角关系等内容,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彼此互通,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某个数学问题中,可能同时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方面,牵涉到的知识点更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抽丝剥茧,锻炼思维广阔性的过程。通过不断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实际,最终将问题解决。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独立完成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思维创新的过程。

3.数学“多向性”与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在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过程中的进阶阶段。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不会只有一种,从不同角度出发,利用不同方法都可能实现问题的解决。与此对应的,思维的多向性指的是个体能够依据已知信息,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索,能够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二者在形式上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正相匹配。

二、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受限于学生自身理解水平和知识结构,往往显得过于宽泛和空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平价创新思维培养的成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行之有效的小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1.外部环境的建立。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够进一步发展。首先,教师需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思维空间,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以及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学生具有闪光点的想法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等;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第三,引导学生创造性想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教师都应当加以关注,帮助学生完成思维发散的过程。只有给学生提供善意、积极的外部环境,才能够刺激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才有机会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思维方式。

2.关键因素分析。求知和好胜,二者都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源动力,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典型特点。教师需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其求知欲望,同时在班级内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好胜,但是应当避免过度操作,防止学生陷入争强好胜的恶性循环。

3.实施途径例举

(1)猜想法的应用。猜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问题本质和规律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际探索得出正确结论,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信心。

以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为例,让学生通过测量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来猜测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再次通过测量,来确认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将此关系应用于其他多边形,并加以验证。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大胆猜想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教学内容,一举数得。

(2)质疑法的应用。质疑法是指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过程中,深刻掌握知识。以“学校食堂每天需要6棵白菜,一周需多少棵白菜”为例进行乘法教学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是6x7=42棵白菜,而此时,有些同学对题目本身提出质疑,因为学校周末两天不上课,因此应当是6x5=30棵白菜。二者各执一词,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指出两种算法都没有问题,只是出发点不同,并鼓励学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并加以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乘法表的记忆不仅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思维的缜密性。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生数学课程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创新性思维与数学教学的相似性比较,得出二者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进而提出了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并例举了猜想法与质疑法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能够为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提供一定的例证。

参考文献:

[1]钟菊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 教师,2015,21:84.

[2]田丽. 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 考试周刊,2015,49:63.

[3]陈玉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4:114.

谈语文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篇4

在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时候,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 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论, 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这种活动方式, 还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结论, 不盲从权威, 不轻易苟同于常人的认识、见解等, 使思维品质逐渐具备批判性。它要求学生提出一种新说明, 并阐述理由, 做到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 在思维上的撞击, 可锻炼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敏度, 其中还有智慧火花的迸现。

二、写作与演讲:锻炼思维的流畅性与清晰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清晰性与流畅性, 会体现在作文的连贯、严密、清晰、流畅上。因此, 训练流畅性, 要注意坚持天天写随笔式日记, 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表达自己的欢乐、苦恼。而演讲则重于训练思维的清晰性, 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 扣住中心, 突出重点, 表述完整流利, 让人爱听, 容易接受观点。

三、编广告与课本剧:开掘思维的独特性与再创性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5

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精神对创新产生驱动力的.作用,促使创新活动的发生,保障创新活动继续发展直至取得创新成果,是创新的源动力和精神支撑;批判性思维技能帮助主体疏通思维渠道,拓展思维空间,提供思维方法及其检验标准、方法,从而提高主体思维的效率.二者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启航、导航和护航的作用.

作 者:王向清 陈艳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28(5)分类号:B023.2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精神 批判性思维技能 创新

谈英语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6

一、精心备课,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科学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钻研和思考,力求创新,创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学生由自发到自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这一课了解到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学设计:问学生们是否也想成为发明家,在学生回答“YES”之后给几分钟让他们分几小组讨论“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学生们在积极讨论过后会得到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学内容并非属于教材,但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对此会比较感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语时,我都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卡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我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

三、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为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例如,“两只老虎”是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我常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改编成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改编一些歌曲。如:一个学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四、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往往重复运用教师读,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译的这种单向式练习模式,由于时间、 空间的规定,限制了参与者的人次, 电教室的对讲系统设备和特殊座次环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多向性语言操练, 如人机对话:一段对话借助语言符号与图像出现后,再复现对话一方的提问,介绍等话语内容和相同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感知, 记忆的情节假设为另一方来即时应答; 学习者之间对话:屏幕上画面内容下常进行但没有声音,A、B两人根据屏幕上的动作, 表情做配音式练习; 师生间对话: 老师着重就语言提出要求, 由被问者即时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映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课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时常有的紧张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活动课中,学生的身份已转变,他们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为用错了语言而担心,因为活动中没有错误纠正而伤害自尊心,或因教师插话改变、打消学生继续说话的念头。活动不仅为学生出差错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有了活动,一切就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因此活跃起来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7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缩影, 而通过历史教学, 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更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只有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 最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把握好课题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 选择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 否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可以把中国史教材中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作为课题选择。如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划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旧式农民战争, 还是市民革命, 或是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等。若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 很快则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这些课题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 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现象, 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但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上《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 当我提出“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时,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认为, 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就会成功, 中国从此就会走上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迅速繁荣昌盛, 国力增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 即使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也会失败:原因之一, 维新派当时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反对的是势力非常强大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力量对比悬殊;原因之二, 维新派采取的改良措施和所走的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泥潭中, 宛如一个生重病的病人, 改革如同用药, 要先调理一番, 再用药大补, 若盲目吃药, 很容易加重病情。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一百零三天中, 光绪帝共颁布谕旨三百余条, 平均每天三条, 不分轻重缓急如雪片般飞下, 而每一项改革又都牵涉千家万户, 但改革政策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组织, 令人晕头转向, 就连维新派内部人员也感到变法难行;原因之三, 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 要想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重新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原因之四, 帝国主义国家已在中国攫取了很多利益, 它们是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即使维新派夺取政权, 也很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通过讨论, 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了历史, 进而实现了思维创新。

三、注重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同时要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现实生活, 以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 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 我还给学生讲述了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歪曲历史教科书的事件。通过两相比较, 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历史知识, 最终看清了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 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罪行的丑恶面目。又如在讨论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 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得出了以下结论: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分子、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 破坏统一的种种行径无耻之极。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8

一、平均智商较高, 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的爱子心切, 学生吃得好, 穿得好, 智力开发得好。学生喜欢追求新事物的刺激, 表现出对未知、新奇、不了解或尚未有结论的事物的追求, 总是被未知、新奇的事物所吸引, 总想了解它, 明白真相。好奇心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始动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并驱动创新活动。一方面, 当学生对某领域了解得越多、越深入, 就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 并会深入地研究探索下去;另一方面, 好奇心也能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但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管好奇心看起来虽然有点盲目, 但是却常常是创新的起点和萌芽。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充分的信任、关爱和尊重, 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二、嫉妒心比较强

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在日常生活中, 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 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 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 他们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 展不开音容笑貌, 家庭出身境况都不太好。情感世界受到过挫折, 学习能力较差, 素质较低, 不善于交流, 由于机遇不好, 也就不思进取, 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所以理解和接受能力一般, 比较浮躁, 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低。嫉妒虽然不好, 但是就看你怎么看待嫉妒了, 嫉妒在我看来可分为良性嫉妒和恶性嫉妒。

你从爱慕到嫉妒, 说明你有长进, 自己每天努力, 只要今天做得比昨天强, 就是超越了。老师应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恶性嫉妒, 积极引导学生的恶性嫉妒向良性嫉妒发展。所谓的良性嫉妒就是能正确认识自己, 把嫉妒化为向上的动力, 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超越他人, 超越自我。利用好良性嫉妒, 同样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让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喜欢张扬自我个性, 情绪易冲动极力表现与众不同

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 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 上课调皮捣蛋、起哄, 穿奇装异服, 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 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 寻求心理平衡。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 已经有部分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 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虽然学生们这样做是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 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这一类学生往往思维敏捷, 善于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应该不拘一格, 不要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概否定, 一棍子打死。应该正确加以引导,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 给他们表现的空间, 让他们秀一把。

四、自信脆弱, 承受挫折能力弱

创新思维需要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是自我评价的产物, 是在肯定的自我认识, 自我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坚定信念。俗话说得好,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之所以可贵, 是因为能对自己有个清醒、客观、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过高就会产生盲目的自信, 盲目自信的结果常常是屡屡失败而丧失自信;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就会丧失信心形成自卑。自信心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 而且是一切工作乃至生存的必要前提,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多给学生以鼓励, 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阻力, 勇于战胜挫折和失败, 不能因为一两次挫折和失败而气馁, 应该愈挫愈奋、百折不挠。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力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五、个性活泼、好动

学生坐不住板凳, 现在的老师都有同感。还没等下课的铃声响, 学生的心已经飞到教室外去了。学生好动的原因:你讲的东西他会了, 下面要讲的他知道了;你讲的他压根不懂, 跟听天书一般。啥叫无事生非, 这样的学生无事可干咋能不动?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创新思维离不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六、个性倔强, 不服输

现代的学生很要强, 性格倔, 尤其在众人面前不服输。个性倔、不服输有两种类型:不听别人意见的固执型和能听从意见的调和型。前者是不到黄河不死心, 容易走弯路,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不受欢迎的。不过在此过程中, 也可能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后者似乎更容易成功, 但是创新思维是在破除传统定式、书本定式、经验定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求异思维, 顺着别人的杆子爬的人不会标新立异。

七、对网络的依赖性强, 内心有时表现空虚

如今的农村好多家长都不愿意待在家里终年侍奉那几亩田地, 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以便贴补家用, 供孩子上学。有的父母双双都不在家, 将孩子送给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带;更有甚者把孩子一人丢在家里。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 在学校里又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于是把心思投向网络, 要么去网吧, 要么用手机登QQ。信息时代的网络信息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因素, 有诱惑, 有陷阱。教师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绿色上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要想创新必须从新的视角切入, 借助创新思维,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八、兴趣广泛, 不专一

兴趣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在稳定动力, 它不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还可以激发出高昂、稳定的情绪、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意识倾向, 使感知敏锐、联想与想象丰富、思维敏捷, 甚至是废寝忘食, 从中寻求乐趣, 感到其乐无穷。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 由于性别和个体差异, 学生对于各种活动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 将暂时的兴趣转变确立成稳定的兴趣,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 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总之,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 如何让它们在创新思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有待于老师们去不断探索, 不断发现。

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篇9

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有意识拓展自己的词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词与词之间或多或少都有其相关性。一个结构合理、 稳定、激活效率高的词汇网络对于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所需词汇,进而流畅准确的表达大有裨益。

课堂学习、报刊杂志、互联网都是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但其中有很多冷僻少用的,也有虽常用但只有一、两个词义常用的,更不乏实用性强却鲜有接触的。以上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词汇网络缺失,或结构失衡,或词汇之间关联性差的原因。布局合理又有张力的词汇网络对更高效率地吸纳新词汇不可或缺。

二、词汇的张力

1.介词。介词在英语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因其使用频率高。另一方面,因其使用范围广。英语在演化、发展的进程中,保留了词汇的空间意义,并充分地扩展到更加广泛的抽象意义。介词作为表达方位的载体,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介词除了与名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及与动词搭配构成短语,还有一些用法。

(1)用于人名或人称代词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a.I’m behind you.我支持你。

b.You’re still into Annie.你还是对安妮念念不忘。

c.Chemistry was always beyond me.化学对我而言太难了。

(2)用于抽象名词前或具体名词前表示抽象意义。

a.You can reach me at 9055642.你拨9055642就能找到我。

b.I read the magazine over dinner.我边吃晚饭边看杂志。

c.We were at the movies.我们在看电影。

(3)与系动词be独立搭配,灵活多变。

a.Short hair is in now.现在流行短发。

b.Are you still up? 你还没睡?

c.Don’t you know mini skirt is out? 你不知道超短裙已经过时了吗?

习惯于汉语思维的中国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英语介词时, 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以下措施可有效解决此棘手问题。

首先,将汉语中没有对应词汇的介词,如over,across, through,against等词的空间含义加以重点分析,并通过字典或图示理解掌握。

其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逐渐把握汉语中的相关句子成分与英语中的介词进行转换的规律。

最后,学会从空间角度理解抽象事物。空间意识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但前提是大量的语料输入和集中训练。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亦需要有意识培养自己正确使用介词的习惯。

2.名词。名词在英语词汇是比例最大的,也是最难于记忆和把握的。除却专有名词,大致可以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划分。具体名词的词义大多是可感知的,便于掌握。有些具体名词看似简单,其义却多,这些词义或搭配在口语中大多可以代替抽象名词,以解抽象名词难于驾驭之困。具体名词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

具体名词的各个词义之间是有关联的,大多是在一个基础词义之上通过借代、意象、隐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词义。

(1)借代。所谓借代,是指用一事物的某一部分来代替整个事物。比如:汉语中的“酒”一词,在英语中既可表述为alcohol,也可以盛酒之容器bottle来代替。 Bring your own bottle.酒水自备。wheel意为“方向盘”,可借代“车”。Nice wheels! 好车!

(2)意象。英语中有些具体名词不仅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基于外形或功能的相似性泛指更多事物。例如,bridge直译为“桥”,亦可引申为“起连接、固定作用的纽带”。再如,home原意是“家”,泛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

( 3 ) 隐喻。隐喻,以人们最熟悉、最易被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喻其在某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抽象事物。如, medicine,原意是“药”,比喻“措施”或“教训”,代替measure、lesson等。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笑是一剂良药。抽象名词在英语中所占比例不小,使用却颇多麻烦。有相当一部分可直接解释为某人或某样东西。如:She is such a delight.她真是个开心果。Press is my passion.出版业是我的激情与梦想。

三、结语

抛砖引玉地解释了英汉思维的差异和解决方法,当我们想用英语表达而词不达意或无所适从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想要选用的句式,即陈述、疑问还是祈使?

2.确定句子框架,即想表达的主要内容。

3.同一个句子里,英语只有一个动词,汉语却可以有很多。此刻,be,have,get,give等能体现逻辑关系的词及一些介词即可隆重出场担当重任。

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俯仰皆是,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换的互换关系, 而这些现象都是某种英语思维的体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意味着在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座往来无碍的桥梁, 进而使用一些简单词汇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

摘要:英语思维,并非想象中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目标。英语思维的培养,意为以英语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时,应适时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以期使用纯正地道的英语交流沟通。英语思维,在英语词汇掌握不多的前提下即可表达丰富的内容。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10

思维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关键之一。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小到一门学科、一门技术, 乃至每一个人, 其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生存状态和发展[1]。中医药要发展, 必须要患者接受, 才能有生存的空间;中医药走向世界, 必须让西方人理解, 中医药才能真正走出国门。可是, 中医不如西医容易接受、理解, 尽管很多中医学者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十分深刻, 认为中医有巨大优势, 疗效显著, 可是, 很多百姓、患者真正理解感到困难, 甚至一些中医从业者也不理解。如此, 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受到挑战, 年轻中医从业者应该有危机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其关键问题是中医思维的传承与运用问题。比如, 中医学“气”的概念, 是动态的、功能的, 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就容易理解, 受到西方物质实体寻找思维教育的人, 就会说气是看不见的, 无法理解。人和人见面, 中国人会说, 你的气色真好, 这就是运用了中医的取象思维, 判断了人体健康状况。而按照西医思维, 不经过检查化验, 无法判断健康状况。所以, 中医思维是独特的, 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用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和认识生命、世界, 并以这种思维方式结合中医理论认识和诊治疾病。这种思维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 中医学重视宏观整体, 西医学重视微观分析;西医学以“生物医学”为主;中医学则强调“天人合一”;西医认为微生物的侵袭是病因;而中医学强调“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西医学重视局部病变, 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西医学强调要找物质结构, 采取“对抗”、“剿杀”, 如抗菌、消炎等;中医学重视“调和”、“从化”, 强调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等。中医药要大发展、创新以及走出国门, 首先要普及和传承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有很多种, 如“辨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等, 也有很多具体思维方法, 诸如“顺势”、“求同”、“求异”、“逆向”等。掌握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 理解中医药涉及的气、阴阳、五行、气化等理论会十分容易。反观近年来中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医思维的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和缺失, 导致中医药在一些方面的发展失去了固有的特色和优势, 甚至违背了中医发展规律。近来,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中医思维”对于现代中医界变得生疏, 并直接影响到了中医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由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完全用西医思维方式诠释、理解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如此不同, 是因为中、西医诞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思维是中医文化的灵魂, 深深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比如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辨证思维。要达到“和”, 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 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及含蓄的美。“和”同样是中医治疗的最高目标。欣赏字画要看其意境、看其气势, 这和中医望气色断病情同出一哲。中医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中医从业者的素质修养和成才, 是决定其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一部分中医大学生和青年中医, 对中医缺乏信心, 中医思维欠缺, 临床能力不足, 其中有少部分中医毕业生甚至背叛中医、攻击中医, 或成为伪中医、庸医,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和生存。

2 中医思维研究与运用的现状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教育、科研和临床, 应该说, 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高等中医院校发展迅速, 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中医科研973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诸多领域的资助, 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养生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中医临床名家辈出, 但是认真分析目前中医的发展现状, 确实存在中医思维弱化的问题。

2.1 中医思维与临床

中医界的名老中医、国医大师都是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的典范, 所以临床疗效显著。但是, 中医临床也存在中医思维, 特别是中医辨证思维弱化的问题, 例如, 治疗普通的感冒, 患者自行购买速效伤风胶囊退烧, 甚至很多中医师也不辨邪气之寒热, 必用抗病毒药物, 使用银翘解毒丸。癌症就必用抗癌中药, 炎症则必用清热解毒中药, 上火就用泻火药物, 而按照中医思维方式, 如姜汤散寒退烧、扶正固本治癌、引火归源治火、疏通气血治疗炎症等方法却被弃之不用。这说明中医临床上存在不运用或不会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的问题。没有按照中医辨证思维开方, 只能叫做“中药的处方, 西医的灵魂”, 其作用于人体的药物效应已不能完整地体现中医的整体辨证论治系统理论的效果, 而副作用却大大彰显。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英美马兜铃事件”、我国的“木通致肾脏损伤事件”,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现在的中医医师不能完整系统地运用中医系统思维的方法, 不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 而仅凭辨病对症的方法错误地使用中成药而引起的严重后果。

张仲景强调“有是证、用是方”, 黄帝内经提出“有故无陨, 亦无陨”, 都强调中医临床首先是辨证, 根据证下药, 而不是根据病开方。懂中医思维, 砒霜、乌头虽然毒性大, 但会用其救人, 不懂中医思维, 人参、灵芝虽为上等补品, 但也能草菅人命。现在临床上真正具有中医思维、辨证论治的中医人才匮乏, 造成中医临床阵地萎缩, 所以中医思维的问题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2.2 中医思维与科研

中医的科研到底应该怎样开展, 一直是中医发展的困惑。多年来, 中医药的科研, 多是以现代临床医学的观念、方法和技术, 对传统中医学进行验证、诠释和创新性的研究, 寻找中医药诊断治病的物质基础成为主流。而真正能为中医临床服务、体现中医特色和中医思维的科研成果比较少。比如脾虚、肾虚证的研究, 只是证实其与多系统都有关系, 经络的研究, 因为非要找出物质实体而最终失败。虽然这种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特别是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中医, 便于西方人的理解和认识, 但同时对中医学术发展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有学者说[2]:“传统中医学的当务之急并非是去想方设法的求证自己是否合乎现代科学, 更不是去采用线性科学的方法找寻验证自己本身的物质基础, 而是要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去考虑清楚自己本身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以及怎样好好地去发扬、去利用这个优势来宏扬传统中医学, 不要处处与现代临床医学一争短长。否则, 目标错误, 精力分散, 舍本逐末, 很有可能在下个世纪传统的中医就再也无法在医学立足了”。真正的中医科研应该按照传统中医学自身几千年传承下来固有的创新体系、思维模式开展, 为临床疗效提高服务, 而不是盲目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阐释其科学性。

2.3 中医思维与教育

在“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思想影响下, 中医教育方面因为缺乏中医思维的教育与传承, 导致学生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比如“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肾主生殖”等中医理论的理解, 很多学生会受西医思维的影响陷入实体器官的误区。由于高等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中、西医各半, 其教育结果是造成了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特别是研究生教育, 虽然硕士、博士论文也可见到一些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的研究, 但是精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硕士、博士更多, 国家师承措施虽然是非常好的导向, 但是其传承面不宽, 中医大部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依然缺乏中医思维的根基, 一些颇有权威的中医老专家们说:“中医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了大批为老鼠治病的医生”。为此, 很多老中医药专家十分忧虑传统中医未来的命运。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但是终究折射了在中医教育中存在的巨大危机——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的弱化, 中医将失去灵魂。

3 中医思维在中医健康发展创新中的思考与建议

3.1中医思维应该渗透到中医教育中

50年代以来, 我国前后在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了数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 确立了传统中医教育的现代科学体制和系统的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体系。虽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历经变革, 但整体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仍然遵循着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教育模式, 而对于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系统训练非常之缺乏。

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科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阐释和结晶, 呈现为系统整合型的意象思维方式, 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差异[3]。对于学习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学生而言, 从小到大接受的均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系统基础非常薄弱, 因此导致中医学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反差, 理论认知上的偏颇非常显著, 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整体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理解、接受上异常艰难, 对传统中医学的认同性、理解能力明显降低, 专业思想不稳固, 难以树立起充分的信心;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训练, 造成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医者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系统思维, 直接影响了传统中医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效果。

同时, 由于对传统中医与西方医学、现代临床医学及其它现代科学之间思维方式的异同点缺乏明确的认知、系统完善的理解, 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中医教育中, 从本科阶段就要设置中医思维教育和训练课, 硕士研究生、博士阶段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与中医理论、中医思维角度, 深层次认识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甚至可以开展中医思维的必修课, 就像博士研究生必须学习分子生物学一样, 必须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当然, 中医教育的真正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如果从小学生开始就加强中医文化、中国哲学的传承, 必然会为中医教育增色。

3.2 中医的科研要以中医思维为指导

3.2.1 中医理论研究

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 特别是用系统生物学等具有整体特色的手段研究中医理论是有价值的。例如临床上较有影响的“肾阳虚证的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脾实质的研究”、“肝藏象的研究”、“经络实质的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项目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部分研究项目是借用现代临床医学的手段与方法来描述、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物质实体, 从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方面而言, 基本上还属于诠释学的研究,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发展根本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有时甚至出现把简单模仿现代临床医学模式当成学术创新的现象, 造成传统中医学术水平一直徘徊在一个低水平上, 一直循环重复, 而没有进一步新进展。传统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巨大, 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有根本上的不同, 中医偏重综合整体, 着意功能虚体, 目的在于物与人、自然之性, 共存共荣。因此, 对中医理论的研究, 还必须坚持中医研究的取向, 以中医思维为指导。张景岳, 因为四十岁后饮酒经常腹泻, 提出命门学说, 创制右归丸;李东垣, 发展脾胃学说, 创立补中益气汤;清代温病大家提出温病学说, 都是中医理论研究创新的典范, 这种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就是临床应用, 百姓受益, 中医发展。当然, 可以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如运用系统生物学, 网络药理学等手段研究中医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生克制化”的机制, 也是有价值的。但是, 完全脱离中医思维指导的理论研究导向是有问题的。所以, 中医理论的研究、创新, 必须坚持中医思维的系统整体与辨证思维的特点, 适当吸纳现代科技, 重视总结中医临床经验以及理论思维方法, 对临床、实验以及理论思维的成果进行有机的整合, 以建构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传承结合的理论体系, 实现中医学的自主性发展。

3.2.2 中药、方剂研究不能唯成分论

西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十分明确, 这是西药治病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受该种物质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很多学者开始思考中医药为什么能治病、治病的机理是什么、中药治病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是什么?于是中药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研究百花齐放, 从研究的结果看来, 确实有很多可喜的结论, 比如人参皂甙、枸杞多糖、当归多糖、芍药苷等, 都是中药研究中发现的活性成分。但是, 这些活性成分是无法代替人参、枸杞、当归、白芍等整体功效, 换句话说, 这些物质基础的运用已经背离了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和辨证思维, 已不是中药。从古至今, 中药都不是以成分作为其治病的依据。虽然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并发现了很多物质基础, 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认识和功效的拓展是有意义的。但不能因为发现了成分和物质基础, 就以为掌握了中药治病的规律, 偏离中医药的理论依据, 把精力与钱财花在研究一药或一方的有效成分上, 把中药与西药强行接轨, 尽量使中药“西化”的研究创新模式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中药到底怎么治病, 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清代名医徐洄溪的论述:“药之用, 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 或取其色, 或取其形, 或取其质, 或取其性情, 或取其所生之时, 或取其所成之地。”, 这就是说, 中医历来是从中药的形、色、气、味、质、时、地、性等诸方面来研究中药药性和功能的, 中药治病的基础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其性能是取天地之精华, 本自天成, 个别活性成分无法解释其整体效用的[4]。又如地龙、代赭石、皂角刺等中药的研究, 不能一味找其物质实体, 因为古人发现其功效是用取象思维和临床时间的结合, 地龙能通络, 是因为其性善钻;皂角刺能透脓, 是因其势善通;代赭石降胃气, 乃因其重而势下行。所以中药研究者, 特别是中青年中医学科研工作人员与临床工作者的任务, 主要就是去探寻和发现这些中草药的“理”与“情”, 寻找摸索它所最适用的病机, 从而运用于临床。要重视“借方药之力, 触发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 以求达到阴阳自和, 其病自愈的目的, 这也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与现代临床医学治病的根本区别。

王孟英说:“用得其宜, 硝黄可称补剂;用失其宜, 参术不异砒硇”。所以, 研究发展中医药, 不能一味从药理研究、化学成分, 以及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阐述分析中医药, 更加不能作唯成分论者。

3.2.3 中医临床需要多种中医思维的介入

现在, 国内的很多中医药专家都已明确认识到, 完全使用现代医学的检测、化验的手段来评价评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问题, 非常的不符合传统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那么, 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中国传统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疗效评价体系, 就是当前传统中医药发展形势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遥远的古代, 并没有现代这些高科技支撑的化验、检测仪器和各种的新型手段, 那古代的中医药学家们到底是在运用什么方式来判断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呢?或者说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的、充满民族集合智慧的科学, 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医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中医学的发展, 从理论到临床, 实践出真理, 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中医思维应该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石。比如, 按照中医思维, 取象思维在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人的生命处于健康状态, 必然有健康的征象, 当生命处于病态, 必然有病态的征象。那么, 哪些是病态的征象, 哪些是健康的征象呢?

笔者认为, 对于病态征象的把握, 既要有医生自己的客观感觉和判断, 更要结合患者本身的主观感受和体会, 中医临床如能采用征象思维判断疗效, 应该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途径:如医患借助征象思维共同体察患者的七种能力。一曰:趋轻能。“轻身延年”是历史的结论, 是气胜形的表现, 是正气得到补偿和恢复, 而邪气消减的表现;因此, 可以认为此项治疗是产生了趋佳效应, 是有效的。二曰:趋柔能。柔者生之途, 抟气可以致柔。“僵”与“脆”都是“器”少“气”的表现。婴幼儿富有生生之气, 故柔;老年人则生气已亏, 故肢僵骨脆;动物皆然, 植物亦然, 病者何其不然?反之正气得复, 邪气衰退, 骨正筋柔, 故而其自应被认为是治疗趋佳效应之一。其它如趋衡能、趋展能、趋味能、趋趣能、趋便能, 也是判断疗效的途径。

此外, 如医患共同勘对五种生命条件, 滋润德、温欣德、安定德、出入德、升降德;共同检验精、气、神三宝等, 均需要象思维的介入。七能趋佳、五德渐回、三宝来复, 自为疾病向愈之象, 在此基础上再以现代医学的检查化验为参考, 中医的临床疗效判定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参考文献

[1]张登本, 孙理军.中医基础理论中概念的困惑与思考诠释[J].中医药学刊, 2004, 22 (9) :1573-1575.

[2]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创新思维 篇11

凸现主体――改变从众心理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两个显著特征,即:摒弃从众心理,人人乐于参与。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大多数人都不说话时,某个想表达意见的人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意见不一致时,也会感到极度的压力,这压力甚至足以使他改变观点,迎合多数,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实验验证,一旦群体中出现了偏离者,其他人的从众压力则大大下降。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发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又不敢发表的同学,让他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挑起学生之间的辨论。在辨论过程中,学生为了论证各自的观点正确,都认真的寻找证据,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样不仅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且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讨论中,克服了羞怯、畏惧,克服了茫然、懒散,改变了从众心理,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比如,本人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内容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伏安法测电阻,如图所示两种电路均有误差,若在图(a)中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1A;图(b)中电压表读数为5.76V,电流表示数为1.2安.求待测电阻R的阻值(电源内阻不计)

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其中一位同学报出了答案为5.76Ω,理由是图(b)中电压表测的是R两端的准确电压,图(a)中电流表测的是通过R的准确电流,用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通过R的准确电流,自然得到R的阻值,回答得似乎很有道理,因而赞同的同学很多。此时我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没有人应答。我巡视之后发现还有一位算出了5.8Ω的结论,我让他阐述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认真、独立地的思考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精心设问――引发学习兴趣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不言而喻,教师精确的设问,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例如:初二物理讲到“沸腾与蒸发”一节时,精心设问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稀奇,纸盒湿掉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内容,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善于引导——启动多向思维

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 篇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是评判人才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没有创新的思维, 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成果[1]。医学院校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 怎样在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工作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 谈以下几点看法。

1 认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辅导员能否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是能否顺利完成此项工作的基点。毛泽东同志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不断加快, 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医学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系重大。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工作中, 辅导员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件事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他们前进航线的灯塔。”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持久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应正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身份与重大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求真务实,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言传身教。

3 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 思想上的引导者, 生活上的督导者, 心理上的疏导者。这客观上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政治素质, 较强的责任感, 广博的理论知识等等。为了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厚德、博学、笃行、济世的目标, 医学院校辅导员要做到:第一,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方向, 较强的辨别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导思想, 从而坚定信念和党性。第二, 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学生, 要应付来自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积极学习教学管理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 参加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脱产进修等, 切实提高业务素质。第三, 积极参与“潍坊医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活动, 让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辅导员, 为青年辅导员的培养奠定基础。第四, 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 逐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以提高科研创新素质, 从而达到科研促进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目的。

4 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 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培养大批合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创新[2]。

要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吸纳当代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 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全面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鼓励比批评更能使人进步。学生会把教师的夸奖作为动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学会利导思维, 即使遇到烦恼时, 也要乐观地面对, 从而有利于理智地思考和处理各项事务;要让学生喜怒反应适度, 凡事不必过分追求完美, 从而有利于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要让学生学会想象, 尽量想令人愉快、欣慰的事情,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和工作, 更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辅导员应该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素质,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训练可以巩固专业知识, 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磨炼意志, 开阔思路,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协作精神[3]。科研经历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 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点。

学生在参与重大课题的过程中, 实验、科研能力会得到既快又好的提升, 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因此, 要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小组或兴趣学习小组, 开展科研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临床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 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开阔视野, 初步掌握专业的科研方法、科研思路,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潍坊医学院口腔学院和医学影像学系成立了多个科研兴趣小组, 由学科内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并开设了相应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潍坊医学院口腔学院和医学影像学系科研兴趣小组在指导教师的精心引导下, 成功申报潍坊医学院2007年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项, 现已有3篇论文被专业杂志收录。

总之, 辅导员应该明确自己在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守林, 肖杭, 宋玲, 等.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江苏预防医学, 2001, 4 (12) :77~79.

[2]隆莉.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4) :428~430.

[3]杨明, 刘斌, 杨小庆.医学影像系大学生科研计划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 15 (2) :93~94.

上一篇: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术下一篇:传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