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精选9篇)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教学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何为创新思维?那就是为不同于习惯性思维,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他智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参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理解创新点本身。创新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创新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得把握问题的实质,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样,创新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鸿门宴》,或从批评刘邦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项羽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鸿门宴》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鸿门宴》,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创新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这种作文素材中提炼出新意,得出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观点的探索性思维形式。例如,大家熟知的“南郭处士”的故事,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拟出如下题目:《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的诡计》、《弄虚作假不能要》。如果我们能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创新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首先,从这则笑话蕴含的寓意进行纵向创新性思维,从它体现的讽刺性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其作文命题可以是:《不能养成混饭吃的习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其次,我们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创新性思维,其所
命题目可以是:《罢官僚主义》、《打碎铁饭碗,拒吃大锅饭》、《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再次,我们展开逆向创新性思维,从为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则可拟如下题目:《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第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就是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例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开放性评价,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这样启发学生:假如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要买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其理由来自于课文作者的看法,“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有的同学则要购买双臂复原的维纳斯,其主要理由是只有完整才美,尤其是人体美。更有同学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动手臂的维纳斯,以满足同一人不同时间的审美需要。对于上述各种意见,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五,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总结的方法很多:如概括、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总结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学会概括。学生掌握了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落含义、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首先总结出他的性格以及心里变化,在设想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
第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般地说,文章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文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构思和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在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上。不同体裁的文章,自然各有特点,就是同一体裁中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也风格各异。在阅读优秀文章时,善于发现它们的不同,善于吸取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取得思维和写作的借鉴,可以从比较中学习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具有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能进行周密地思考,善于进行分析与综合,既考虑整体,又考虑部分。因此,思维的广阔性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大纲规定学习的内容,还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还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学术报告或看介绍科技新成就的电影。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辩证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多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展拓思路,思想活跃起来,也有利于广阔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人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样化的智力操作,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点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还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课案设计、课堂组织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从而以形成良好创造性思维。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2
1、创设情境, 唤醒创新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 趣味性强, 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语言, 实践语言的情境, 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 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从而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 创设合理的情境,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语言环境中,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商店购物时,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学生自行选择担任顾客、营业员等角色,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 准备好商品、柜台等, 设置相应的情境, 从而充分进入角色, 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在相对熟悉的场景里, 学生兴趣浓厚, 他们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 还能够创造性地展开对话, 自编自演, 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这样, 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 练习了“The ...is too .... Try this one on. The ...are too .... Try this pair on.”等句型, 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些句型, 组成了非常精彩的对话, “A: Can I help you? B: I’d like a dress. A: Here you are. B: Oh, the dress is too short. A: Try this one on. B: Oh, it’s pretty. How much is it? A: Thirty yuan. B: Here you are. A:Thank you.”
2、营造氛围, 培养创新思维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英语课堂中要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学习有了一定的主动性, 敢想、敢说、敢问, 其创新思维也就会得到激发。在这样开放的语境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交际性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挖掘。同时, 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得到了充分的燃烧,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和问题, 这样教学相长, 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教学经验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教学水果这一课的时候, 我事先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水果, 并且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单词, 学习它的拼写和读音, 有些聪明的孩子还在水果上贴上了写有相应单词的字条,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纷纷拿出水果, 让其他同学猜单词, 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Do you like ...No, I don’t like..., I like...”这种教学方法既鲜明、直观, 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上课时发言踊跃, 新奇的点子也层出不穷, 很自然就记住了相应的单词, 学会了句型。因此, 课堂氛围的营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有着出奇不意的效果, 能够使学生的灵性得到展示, 个性得到张扬, 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
3、开展活动, 注重创新实践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小学生学习语言往往更多地是通过语言实践, 而不是对语法知识的学习, 教材的编写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趣味性强的、直通生活的语言材料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课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诸如歌曲、诗歌、故事、幽默等构成了教材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材料,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材料形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把语言材料变成学生语言实践的媒介。比如可以采取分角色对话、listen and do、play a game、sing a song、say a chant等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勇敢开口, 从开始的模仿, 然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例如在教“May I have...?”时,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让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复习巩固“May I have a copybook?”这个句型, 从而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会说该句型。这样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同时又有竞争和激励, 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该句型。学生的创造力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课后, 同学们意犹未尽, 相互之间还练习了句型, “May I have a录音机/文具盒/铅笔?”他们还学会用升调表达了, 这充分说明, 实践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
4、合作学习, 提升创新能力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倡导体验、实践、探究、合作与交流, 让学生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 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是合作学习中创造思维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合作的主体, 课堂时间有限, 很难让全体同学都有上台表达的机会, 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大面积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合作动脑、动手、动口, 学生学习语言的方式得到了改革, 学生之间思维的火花发生了碰撞。比如, 在练习“I can ...”句型时, 我就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 分组展开竞赛, 边说边记录, 说一句给这个小组加一朵花,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学习, 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了表现的机会,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让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有了机会, 有了勇气, 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使其会学习,会探索,令其学活书本,且能够灵活应用。
一、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例如:在教nose,ears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二、 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心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例如:在练习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 Yes,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 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
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
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 is it 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
四、 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
例如:在操练Who's …? How old is …?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習I can ….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can dance. I can sing. I can play football.…
通过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创造性思维是以问题开始的,教学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之间交流、展开思维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问题,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造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气氛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共究、相互合作的精神,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产生出新的想法。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起到平常预想不到的效果。爱迪生小的侯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认为他智力上有点问题,叫他的母亲把他带回家。爱迪生的母亲当过老师,同时她也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她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并用从平常人成为科学伟人的故事激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与志气,然后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让他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到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去,增强他的求知欲望。这一宽松民主的环境保护了爱迪生的个性发展,使他勤于思考、爱好实验、善于动手、敢于创新。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那如何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呢?
1、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课题学习:拱桥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任务:
(1)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形状及相关知识;(2)查阅资料或访问专家,了解桥梁的种类、历史及计算公式等桥梁方面的有关知识;
(3)根据教材提供的条件,进行设计并做出设计图,求出桥拱的抛物线表达式;
(4)制作所设计桥梁的模型。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分别解决这些问题,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组内合作交流的精神,非常自然地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有超越创新的一面,因此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要靠教师进行有计划地预设,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势,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必须正确引导。
由于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培养语文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防止学生出现怕动脑、不思考的依赖思想,靠自己的合作交流伙伴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变交流为抄袭,变合作学习为合作应付老师,应付作业和任务。这样,不仅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成绩退步。防止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抄袭和产生依赖思想的危害,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正确理解合作交流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对语文学习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3、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例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在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所以,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既要量力而行又不要随心所欲,使各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学生身上,有意无意的驱赶着学生走教师自认为的理想道路,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使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
首先教师在培养创新意识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
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 教师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精神放松,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课堂上才能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已见的学习场面,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问,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个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观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成为不断进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l、《创造性想象》,[美]奥斯本,王利明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5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 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 2 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 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张慧秋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学校)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发达是由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所决定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我们要力改传统的那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就是一个学习机器,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使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处于一种低沉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学习条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一段站在三角形与四边形上的对话,学生不用引导兴趣都非常浓厚,对问题思考非常活跃,本节的教学重点就很清晰。学生印象深刻,注意力集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有创新的思想火花,他们就会意外地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他们的创新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新,需要智力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总之,我们要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教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一、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源泉, 是学生不断努力, 积极创新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经常恰当地选择一些有趣的歌曲, 来营造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 又能使学生产生轻松自如的心理, 为学生愉悦地去探索、去创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 选取了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愚公移山》:
……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
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歌曲中说“愚公移山”的故事既是“奇闻”、“笑谈”, 又不是“奇闻”、“笑谈”, 是否矛盾?要求学生结合古文内容简述理由。问题激发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 又结合歌词很快领悟到结果:这样说并不矛盾。说它是“奇谈”“笑闻”, 指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的。一是光凭愚公一家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把太行山、王屋山移走的;另外, 文章最后说天帝派山神移走了两座山, 这是古代神话, 现实中也不存在。说它不是“奇谈”“笑闻”, 因为愚公那种为了理想下定决心, 克服困难, 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这样, 既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 又使学生在怡然自得中大胆创新, 获得新知。
二、鼓励大胆质疑, 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 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的新发现, 因此, 在这个发现过程中, 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 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 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
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教材中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我分别出示了人教版与苏教版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 说:“这是不同版本教材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 对文学作品插图的最主要要求是忠实于原文。请评议这两幅插图是否忠实于原文。”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这两幅插图中的韩麦尔先生都没戴帽子, 认为这与课文的内容不相符, 他们说, 在最后一课, 在刻骨铭心的时刻, “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是作者给韩麦尔先生安排的细节, 从中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插图的作者一粗心没有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插图中没画这顶帽子, 这样, 就没把课文所描写的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情态准确地表现出来, 这是插图的一个失误。
接着, 我让学生把两幅插图进行比较, 看这两幅插图所反映的情景在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 哪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很快有学生指出, 第一幅图反映的情景是:“‘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第二幅图反映的情景是:“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同学们认为, 相比之下, 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更忠实于原文。因为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时, 黑板上并没有“法兰西万岁”的字样, 而第一幅插图中却有这些字。第二幅插图中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突出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虽然它没有正面描绘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 但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堂课, 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 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比照, 发现插图的失误之处, 并让学生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设计课文的插图,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符合新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 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 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
我在教《木兰诗》时, 就曾让学生对“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 要求学生依据原文, 展开想象, 想象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还有一次我根据材料“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学生联想到了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 想到了小小少年肩上沉重的书包, 繁多的作业, 渴望一种自由活泼的生活。如果教师能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 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 得到创新训练, 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多装着学生, 做个有心人, 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利用新教材,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心中多装着学生, 做个有心人, 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呢?通过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与总结,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而传统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师问生答,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1、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准确的词进行阐述吗?”“你能想出比文章中主人公所运用的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再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在阅读后参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知识点,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2、阅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性。阅读思考与一般阅读不同的是,它不需要透彻的了解读物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它既可以从对一本读物的分析概括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综合几本读物的相关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既可以对读物的内容做新的阐发,也可以对读物的观点、材料提出质疑、否定和批判。对中学生而言,易于操作,又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就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要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要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多元思考,培养发散思维。对于问题的认识,还应该是多条线索,多条思路的,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课文内容上说,一种情况,可以沿着文章的思路作顺向的或逆向的思考。另一种情况,可以改变文章原来的思路作其他情况的思考。从课文的表达形式上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肯定延伸式,一种是比较式。以词训练为例,可以这样导思:“你认为用上这个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让学生从正面体会用词的精妙;也可以这样导思:“如果去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换成另一个词可以吗?”让学生从正反两个面体会用词的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和假想,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开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造性。
三、赏析性阅读,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
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后,就要加强赏析性阅读训练,以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创新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读深思,体味创新的喜悅。在课内阅读中,要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赏析性理解: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2)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3)赏析性绘画:你愿意为课文配一幅优美的图画吗?(4)赏析性表演: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5)赏析性作文:你能为课文续编一个小故事吗?在赏析性阅读的训练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活跃,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2、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进化”时,讲到鸡的祖先是原生野鸡时,有些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我的曾祖父、父亲都是秃顶,而祖父却没有秃顶?”„„ 这些问题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却又与书本知识有关联,此时,我总是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互相探讨一番,或者先将问题带回家思考,下堂课再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由此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巧妙的设疑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先问学生:你们吃过糖醋蒜吗?它们是怎样淹制的?为什么蒜会变得又酸又甜?这些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入“水分代谢”的内容就非常轻松了。又如讲“输血和血型”时,谈到19世纪,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他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因输血而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这时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集中起来,都急于知道输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这时再讲解相关内容,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 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所以,当我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创造型苗子”后,我的做法是:有的让他当生物课代表,有的吸引到生物兴趣小组,有的让他跟我一起做准备实验;有的让他从家中按要求带一些实验材料;有的课堂上多提问;有的课后指导他们多看一些生物科技书籍;有的让他们参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物小论文、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 „„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其他学生,尤其是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创新意识都非常强烈,参加的各种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非常突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高中教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内容时,可提出设问:“同学们知道,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必然会答:“在后代个体中染色体数目将不再是一个恒定数值,由此引出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要比直接向学生灌输减数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学生的 逆向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辅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讲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与“标准”一样的答案,较少关心其学习思考的过程。其结果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在解题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1-08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06-26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07-17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06-16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08-27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