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共10篇)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梓程江小学 王 月
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能够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注意对儿童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要求。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
1.要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写作激情,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美妙意境,从而做到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春天来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美丽景色,然后启发学生在这个意境中描述本地的春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活跃起来,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畅所欲言,用自己简单质朴的语言描绘着春色。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主动的写作意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自然界中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如果对这些熟视无睹,一写作文就感到“无米下锅”,那根本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在作文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作文的教学改革,首先应是观念上的转变。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在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上下功夫。首先教师在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1.要克服命题成人化倾向,特别注意命题的趣味性。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同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我的童年”命题就有点成人化,而“妈妈叫我小淘气”、“我真聪明”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他们回味童年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些命题文学色彩太浓。如“六一抒怀”显然超越了儿童知识水平的实际,如果改成“快乐的六一节”或者是“二0一二年的六一节”,就能引发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儿童情感的内容。
2.克服命题公式化的倾向,注意命题的多样性。命题公式化表现为题目内容过于陈旧,年年老一套。有些具有永久魅力的题目,当然可以写,但更应该多写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社会改革的新题目。如“雷锋叔叔又回到我们身边”,“家用电器的话”,“我长大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有时代感,新气息。既可以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迸发了他们创造未来的理想火花。命题公式化还表现为命题形式的单一性。即多是清一色的统一题,这对学生限制太死,不利于开拓作文的思路。因此,除统一命题外,也应有半命题、选择题、范围题、情境题、自由题等多种形式在互相配合。低年级尤其要注意采用图画作文、剪贴作文、游戏作文、童话引路等儿童乐于表达的形式。其次,立意上要实破传统观念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如何引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中心或中心思想呢?在改革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提出在立意上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想来。因此,教师指导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在写作题材上要有新的拓展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怎样指导小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们认为,拓宽小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引进艺术作文,是引发和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1.作文内容生活化。写作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因此,要重视开拓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拓展写作题材,就是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培养儿童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以教材依据的序列文是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根据儿童校内外生活实际和言语交际需要而拟定的作文,一般称为生活文。小学生在练习序列文的同时,扩大生活文的写作,其积极意义是:①生活文较序列文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本上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东西,不仅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②生活文具有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等特点。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童话等都是习作生活文的好形式。特别是应用文,如日记、书信、墙报稿、说明书、经验总结、广告以及各种便条,又都是社会交际最需要的。因此,扩大写生活文,是实践作文教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2.引进艺术作文。所谓艺术作文就是把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视听艺术形式引进课堂作文教学。视听艺术形式给儿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化的写作题材,有助于启迪儿童发散思维,引起儿童丰富联想。既能拓宽写作内容,又能活跃写作思路。(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课堂教学引进艺术作文,其积极意义是:①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它们恰当地引进作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儿童写作的情趣。②艺术作文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因而可以填补儿童直接生活体验的不足,有助于开拓视野,扩展题材,从而引发和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对新生活的追求,对新问题的思考。如某老师在教《蛇与庄稼》后,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仿写“环境卫生与人体健康”。写作前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录像片断搬上讲台,使学生看到了一般情况下感觉不到的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随便叶痰与染上肺结核),从而引起学生对讲究卫生、净化环境的深刻思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
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我在作文课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课上,我请学生自己设置、绘制小报。其中有一位学生,特别认真本心地绘制版面,仔细地绘制插图,该抄写文章了,她拿起笔仔细的誊抄忽然她“呀”地叫了一声,原来她抄错了一个字,怎么办?用修正带改有痕迹,用涂改液影响美观,这时她请我帮忙,我可以帮助她,但她失掉了一个动脑、动手、用心解决问题的机会。于是我夸张地皱皱眉,摇摇头表示了我的无奈,她见没有什么指望,开始低头冥想。一会儿,我见她开始动笔写上去,我走过去一看,不禁在心里乐了,只见她用红色的笔,在那写错的黑字上,画了一朵六瓣的红色小花,小花巧妙地挡住了黑色的错字,待展览小报的时候,我看见了“小红花专栏”,那夹在字间的小花开得正艳。报办完了,我请同学们选择办报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写一篇一章,我看见了“小红花专栏”一文。我想实践给孩子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学生创新的舞台。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小红花不正是盛开的创新之花吗?
总之,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 要使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 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 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 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 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到这个目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以生活为切入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使用价值,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然而, 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无法进入“未雨绸缪”的境界。教师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尽力以生活实例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举例和形象的比喻
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讲解抽象的规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笔者在讲授“楞次定律”时, 除了归纳出“增反减同”四个字之外, 还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战术语言来解释“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总是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诸如“兵来将挡”、“敌退我追”, 把线圈中的原磁通比作“兵”, 把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比作“将”, 当“兵”冲上来时, “将”要抵挡, 一冲一挡, 方向相反, 这说明了原磁通增加,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方向与之相反;当线圈中的原磁通减少时,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敌人撤退”, 这时“我方乘胜追击”, 说明了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与原磁通方向相同。通过这种讲解, 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楞次定律”的内容。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体性, 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观能动性。在《电工基础》教学中, 要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 即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中心。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学的目的是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 主动地继承知识、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 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为了促进学生持续主动的发展。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会过程, 而是学生的学会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时间、空间和机会, 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发展师生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特殊互动。只有这样, 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健康发展,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三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 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中, 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闭合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以分小组做实验进行归纳。若磁铁插入或拔出的速度变慢到极慢, 则会出现什么情况;若磁铁停止在线圈内, 感应电流又将如何变化, 请学生结合实验解释其原因。这样一来,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感性开始, 由直接到间接, 由浅入深, 这样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容易从被动学习转入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学会探索,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自己归纳、设计电路, 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识, “创新”地解决问题。例如, 有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 在傍晚七、八点钟时的灯光明显比深夜时的灯光黯淡, 请学生画图进行分析, 最终用实验进行论证。可通过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等得出结论, 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 结合实际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电学理论学科, 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作为电来讲, 现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从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到工农业生产、军事安全等方方面面, 都有大量的电学知识, 这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 笔者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家用小电器的维修以及参观高年级学生实训室, 在那些机床控制线路板上, 开始时学生怎么也找不到某些元件, 通过引导他们最终找到了, 同时他们也发现, 原来现实中电路是立体的、现实的, 就连一个开关都有电磁开关、行程开关、延时开关等多种控制形式, 应该说, 通过结合应用,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面, 也让学生更贴近了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际出发, 从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 探讨了电工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像以前只注重讲练结合,只要求学生会,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培养为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本人结合实践浅谈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处处充满鼓励的课堂,因此,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創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给他们一些肯定和赞赏。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你们会比他们做的更好。”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学生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讨论、动手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如:拉伸和扭曲是“千姿百态海底世界”这节课的难点,在难点处理上,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实践,并分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探究知识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次成功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无力解决时,老师给他们适时的帮助,肯定他们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指出他们的问题,进一步引导他们。
三、注重协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用Word制作一份小报这一课时,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同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有的负责录入文字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的认识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四、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评价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比如在学习键盘操作后,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打字比赛;学完用智能ABC输入法写汉字后,举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这样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到底掌握该知识点的情况如何,也便于自己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平时每一个学习任务,每一个作品都要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
总之,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思考信息技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反思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行为。努力构建平衡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是所有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着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 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 2 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 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白水镇座棚小学顾小燕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上世纪末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对“素质教育”的推崇,发展到现在,“创新教育”已成为教改的最强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而在这四者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是起始和开端。《走进新课程》一书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是创造力而不是学历,未来社会中各门功课都是100分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合格+特长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社会的变革,知识的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思维灵敏、判断准确、主意巧妙的智人。大量资料表明,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技能。而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教师在备课方面,一定要领会新课改精神,挖掘新教材内容,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这样导入:有4只小猴同去游乐园玩耍,出发时它们只带了一张大饼,刚走到半路,它们就饿了,都想吃饼,可是只有一张饼,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想办法吗?这样,使学生即刻产生了兴趣,纷纷
举手回答怎样分,抓住这一时机,我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说:“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呢?”同学们争先恐后,高举双手都想自己动手分一分,帮助小猴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绪对认知创新活动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得开、驰得远。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无所顾忌,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孕育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有提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到:“存在,因为不论哪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没必要求。”有的又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那么两个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在如此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又激活了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孕育而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过程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项交流转变,教学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让每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
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要求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自由,而是应该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时时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教学中应尽量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已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1例如学生计算圆锥体积时经常忘记乘以。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探究方法。让学生3
自行预习,针对预习中存在的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学具:一组是按教材提供给学生一个圆柱和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另一组是一个圆柱和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通过倒一倒、比一比,让每个学生参加小组的实验活动,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在矛盾冲突中提出质疑“在什么
1条件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强化了“等3
底等高”这两个条件,学生有了具体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验证等是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导”和“学”中学会迁移,学会探索。
四、运用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兴趣、好奇心等,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赞扬、使之维持下来,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会了平方米后,有的同学就问:还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话音刚落,已经有同学抢着说:“当然有,难道像机场这么大的面积还用‘平方米’吗?但是算它的面积有没有比摆方格更好的方法?”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先回答是有的,再说出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这位同学现在就能想到,证明他非常爱动脑筋,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学习主动,有创见,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现在只要有同学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喜欢寻根问底,敢于大胆怀疑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的讨论中发现和创新。
四、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意识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功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切磋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常常既能帮助后进学生,又能提高优等生,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密切学生的人际关系,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
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勇于创新
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从事某一方面的事情,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机会,制造各种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发现。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6
一、大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现状
虽然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社会习俗的影响, 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1. 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国历史悠久, 儒家的传统思想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其中, 中庸思想不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特思维。在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教育也是保守的。至今, 物理教学课堂模式仍然以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解, 学生在讲台下面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为主。在课堂里, 学生不需要积极地去思考, 只需要被动地接收。显然, 这种保守的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
2. 社会习俗制约着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今社会,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 家长都希望孩子金榜题名, 光宗耀祖。老师都希望班里学生成绩优秀, 考个全年级第一。到了大学, 仍然要排全班的学生成绩的名次。成绩和学生是永远分不开的, 能否考一个好成绩, 往往是评判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重要依据。物理教育也不例外, 评判一个学生物理学的好差的依据仍然是他的物理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 好的学生就会刻苦努力, 埋头钻研书本。他们坚信认真学习书本, 考个优秀的成绩才是硬道理, 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合作组织能力的培养等等。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建议
物理教育在启发人的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物理教育中, 突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 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作者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认真努力思考的问题。下面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1. 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倘若在课堂上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分组讨论式。举个例子, 老师在讲解简谐振动这个内容时,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组去探讨一下怎么证明一个物体是在做简谐振动, 有的组去探讨如何求简谐振动方程, 有的组去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在做简谐振动等等。探讨完了以后, 可以让他们分别派代表发言。像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要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 能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2. 突破传统物理教学的考核机制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考核方式有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单一、呆板, 抹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考核方式, 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 变换考核方式。有时候可以出几道题分给班里的几个小组, 同时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出色, 完成的比较好的可以加平时分。有时候可以出一道论文题让学生作为物理作业。不断地变换具体的考核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分组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从思想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物理学上有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 在大学物理教育中, 充分利用伟人的成功事迹激励学生, 要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改变现状、追求未来的决心和意志。同时,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物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我,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经常把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生交流, 这样很能激发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大学物理教育中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缺乏, 对如何在大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培养,创新
参考文献
[1]蒲方合, 陈彪.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理性[J].高校讲台, 2007, 28:176~177.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创新 课堂 教学 引导 自主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传颂着“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一种引导。
二、教师备课要创新
在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备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因此,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因此,备课内容要涉及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三、创新地、灵活地使用教材
传统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改动、不可逾越的,但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材有时不能及时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不是一无所知,生活中时有接触,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如果采用教参上的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偏低,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出示A、B两个纸箱,A纸箱放入一个白球、两个黄球,B纸箱放入15个白球、30个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从哪纸箱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这样一下子便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逐步清晰、逐步升华,使学生明确了,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不但与黄球的数量有关,而且与球的总数密不可分,甚至可以借助分数来进行比较,自然地导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教师可创设创新情境,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主动创新制造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改变一问一答的形式,使问题更具开放性,加大了思维难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提问、答题的交流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五、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运用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发展。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8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乌丹五中高会艳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精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何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一直伸向未知的心灵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意。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
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和温暖,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的说从他对中举前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则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他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
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凡答案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给120分。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事宜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止。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化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后脑勺,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所在。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吉利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是可以有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知识评价学生的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态度,交往态度,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利用评讲可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53-001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课堂“民主化”,促进学生建立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要在自主探究能力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化”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这课以探究太阳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为重点内容,它改变了室内试验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光为光源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探究形式,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愿意随时能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变化,通过讨论形成四个活动:1.找影子(找到哪些影子);2.藏影子(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3.变影子(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样的发现);4.踩影子(尽量踩到别人的影子,而不要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无形中的比较,让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基本规律:我背朝着太阳,影子就在我前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
二、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意识
敢于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提的新问题可以很发散,学生提出假设结论的教学环节,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宽松环境,因为他们明确了这种结论是假设的,所以就会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三、将科学活动渗入生活,随时发现创新
1.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现创新
家庭小实验除了具有课堂教学实验所拥有的一些益处外,如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科学概念,发现相关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灵活方便、时间不受严格限制,以及自主性强等特点,所以能实现因趣而宜,因能而宜,因时而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时间,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自主控制实验的难度,自主调剂实验的时间。如擅长实验操作的,则进行相关实验活动;擅长科技制作的,则进行相关制作活动;喜欢饲养小动物的,则进行小动物的养殖;喜欢种植活动的,则可进行种植活动等。其实,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设计出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只不过因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观察到了不善于提炼罢了。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培养学生善于提炼,那学生一定能设计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如适时举行“异想天开”活动,经常让学生述说生活中遇到的、书本上看到的,他们感到疑惑、惊奇的事物或现象,并鼓励学生使之问题化、课题化,从而设计出理想的,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如有学生在泡茶时,发现茶叶总是先浮后沉,以及茶叶在不同水温中下沉速度不一样的现象后,对此展开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如煮水饺子时的先沉后浮现象,就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对此进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2.联系生活实验加深对知识掌握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学中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生活中发明创造的,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方式》一课中,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打篮球、玩风车、荡秋千、玩跷跷板、玩滑梯……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的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总之,科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体验一个科学的生活世界,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科学、创新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开展科学专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专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科学性和严谨性,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科学现象或自然现象入手,选择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力所能及地探究科学奥秘。以“水”为例,四年级一班的4个小伙伴组建了研究团队。从语文角度,孩子们研究了“水”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体写法,明白了从象形字到现在写法的历程;从数学角度,孩子们发现,水可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如灯泡,明白了“做事不但能用直接方法,还要学会用间接方法”;从科学角度,孩子们研究了水的固、液、气形态,明白了“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完成,他们认真填写了“研究报告”,各学科老师“验收”后,给他们印上了各具特色的印章。“原来觉得科学研究离我们很远,是很复杂的事,但现在我们也能做研究了,还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逐渐建立。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7-14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2-08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06-26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08-27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11-27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08-13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