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校长》、《异想大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历史教学创新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 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特质, 教学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 通过不断追求的, 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 是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不断追求、勇于挑战和富于自主精神的创新性人才, 这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创新教育有密切联系。在新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重视学生主动地探索、思考和研究。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 如开出参考书目, 列出相关网址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 撰写历史小论文, 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 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 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历史的情感体验, 从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 便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新教材的“自由阅读卡”, “活动与探究”等栏目,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 能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 新教材精美的图片, 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 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时代呼唤创新, 创新呼唤个性, 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 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 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 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二、为培养创新人才, 注重从多方面、全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成为民主平等的天地
“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平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 高高在上, 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 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 创新灵感被扼杀。试想唐太宗若不说“进谏者不死”, 会出现魏征这样敢于斗胆直言的一代名臣吗?若不是初唐政治清明, 会造就李白这样敢于雄视千古, 独树一帜的诗仙奇才吗?若不是教师倡导课堂民主, 学生会站起来跟老师辩论:“我看李世民并不好, 他很残忍, 竟杀害了亲哥哥李建成。” (电视剧《新少林寺》剧情)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奉学生为“上帝”, 课堂中要时刻保护学生敢于创造的积极性, 像呵护婴儿一样, 精心呵护“创新之花”。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己见, 正确引导学生, 敢于标新立异, 不人云亦云, 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 要给予学生发表己见的机遇, 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 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在新课程下, 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教师还应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谈心、聊天、游戏,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对症下药”, 师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利用人格力量, 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 人的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敢于破旧, 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基础。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他人的创新人格魅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马克思也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可见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人格产生着持久的、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质疑, 学生就学会质疑;教师敢于标新立异, 学生就敢于创新;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学生也会自觉地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教师勇于更正错误的历史观点, 学生就理解了什么叫“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历史科学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的思想。
其次, 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 教师如能大胆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 勇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 积极尝试新颖成功的教改经验, 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发展自我个性, 这将对学生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运用。
创新最后, 在历史教材的内容中, 历史人物的鲜明人格特征也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源泉。在漫长的中外历史长河中, 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发明家的反叛思想, 超前勇气, 探索精神, 创造业绩等, 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是很有用处的。
(三) 转换视角,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又往往来自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启迪。我们知道, 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这种本来丰富生动的历史演绎为一成不变的教材, 显而易见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式思维, 接受的只是单一的历史观。因此,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 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 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 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对历史学科感兴趣, 学生就会因为好奇而主动学习, 进而思维活跃。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五)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 上新课时,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自己先列出提纲, 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2) 试着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3) 合作探讨, 归纳小结。
2.在教学中及时指导学法。
“学起于疑, 思源于疑”, 要让学生自己读课题、内容,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归纳学习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方法, 如时间记忆法, 比较异同法, 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法, 收集材料求证法等。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讲课中, 变陈述式“是什么”教学为“为什么是”教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寻找解疑方法, 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六) 综合运用评价机制, 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1.多项评价, 共同参与。
在学习中, 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 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 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 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分层评价, 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 学生的问题非常多, 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 尊重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 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
3.多次评价, 体验成功。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要持之以恒, 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 “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 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七) 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与欧洲国家的学校相比, 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以本为本”、“忠于教材”, 学生要“亲其师, 信其道”。久之, 学生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 不敢怀疑传统, 不敢质疑书本, 不敢挑战权威。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想问题, 按照通常的方式去办事情。对于称作科学的定理、公理、定义、规则、结论等等, 更是奉若神明,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几乎成了“圣旨”, 教师成了宣读圣旨的“钦差”, 学生甘为俯首听命的臣民。人们相信,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好的处理方法。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人们习得和模仿被经验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 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 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任何规则都是人们根据认识的结果制定出来的, 因而也都要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改变。科学史上的每个伟大发现, 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 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论, 都是如此。从这样的观点看问题,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 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 向权威挑战, 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 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集中的表现。
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外, 其余的分析和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尽信书等于无书”。敢于突发奇想, 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 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 “假如没有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味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思考、质疑, 少些唯书、唯师, 长此以往,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吗?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 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 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 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经典与权威, 教师与学生, 长者和年轻人, 经常面对着同样的新问题, 同样是没有“最好的方法”和“唯一的答案”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 敢于创新的品质, 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从教师方面来讲主要有这样四个问题:一是,自己首先不行,拙于写作艰于动笔,自然难以教好学生;二是懒惰,舍不得花时间费力气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三是训练不科学,没有章法;四是教师认识上的偏颇,重语文课本上的篇章讲授,轻作文练习,生怕课文讲不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肆意侵占作文教学课时,一学期下来做不了几篇文章。而从学生方面来讲,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满足于抄袭,老师一留作文题,很少动脑筋,从各种作文选、报刊上剪接拼凑作文;二是胡编乱造,便开始“创作”,不是老三样,便是新三样,无非是出门捡钱包,扶老奶奶过马路,上车让座,这老掉牙的三部曲;三是学生现在普遍生活条件好、依赖性强,学习不很刻苦,缺乏学习动力,教师一留作文题,往往敷衍了事,凑合交差而已。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作文素材问题
学生一做作文老是搜索孤肠,抱怨没有可写,其实大可不必,这中间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动态化”是创造教育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讲读教学应该认真贯彻。教师应创造条件组织踏青秋游,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通讯消息,英烈传记,搜集民间故事,如此走出去请进来,内外相济把语文教学社会化,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的有利时机和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利条件。如此教学,改变了课堂的封闭状态,教学有课上延伸到课下,有校内发展到校外,学校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促进了教学社会化,达到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满足了青少年自身发展及其发揮个人潜能的愿望。
2.教师在具体作文教学环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好的命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欲望、写作冲动。使学生思维活跃,极富创造力,获得写作灵感。反之,则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完全窒息和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如此一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一句空话。面对目前流行的四大命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想象作文,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一是新,作为题目要新颖。有些作文题目一做做了几代人,老生常谈索然无味,就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思维,也绝难写出好的作品。
二是给学生自由思维进行选择的余地。现在大量出现的半命题作文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样的命题活,限制少,只给学生划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限制固定得太死,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驰骋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从而写出较为优秀的文章。
三是精心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生动独特,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感情上去刺激推动学生,从中触发丰富的联想及想象,写出漂亮的文章。
四是命题要注意心理因素,注意实效性,注意启发性,注意有一定难度,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发挥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写出华美文章来。
作文命题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这不仅仅是作文教学质量问题,它还牵涉到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的问题,绝不应该掉以轻心,敷衍塞责。
3.鼓励学生超常思考,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文贵创新,这就需要发展求异思维,当然运用求异思维要按照苏轼“反常合道”之言去做。即:文章的立意、构思等出乎众人意料之外,还要合乎人们一般的心理、情理,写出让大家初见惊诧莫名,细细咀嚼回味又满是那麼回事的“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文章来。
学生在练习写作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够写出好文章来,而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将来走上社会,往往看问题高人一筹,具有开拓精神,能在工作中提出新措施,新方案,进而提出新观念,新理论。
4.学会联想和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结合课文命题。如学《卖炭翁》后写《卖炭翁被抢之后》,学《孔乙己》后写《孔乙己临终的告白》。当然,写这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以原文中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的,笔法灵活,跌 宕有致,内容情节有明显的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中描绘中突出来。
5.写作中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文章富有新意,就不能脱离时代生活。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徐特立同志曾经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习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责无旁贷的。就拿作文教学来说,传统的作文套路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它主要立足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讲求新的作文方法,追求新的作文创作意境,从而使作文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创作天地。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读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即教师运用文本紧扣学生心理,使其注意力乐于指向教师,指向文本,并时刻萌动着创新欲望。我们初中语文一些典范的课文,在文本中有很多内容写得含而不露,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地方较多,正如刘熙在《艺概》中所说:“以不言言者”。而“不言而言”又是人们称道的艺术表达方式,它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去发挥。教师使用这一方式必须让学生明白文本“以不言言者”的精妙。操作程序为“ 感知——空白——表达”,即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思想内容,然后教师根据文本空白或设置空白点拨学生,最后让学生进行补白表达。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故事情节的结局部分写到:“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到此处时,我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遭遇到什么?他是怎样死去的?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想象作文,把含而不露的文章结尾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有的写孔乙离开酒店后,遭到了鲁镇街上的人的围堵取笑,甚至丁举人家放狗咬他,他带着精神上的伤残和遍体鳞伤的躯体走向了坟墓。有的同学写他爬到某一山脚,在昏睡之间仿佛进了乡试的考场,不久传来消息说中了举人,于是孔乙己荣返鲁镇,并且坐八抬大轿来到咸亨酒店喝酒,再通过掌柜和其他酒客态度的变化反映孔乙己中举后爬上统治阶层的得意,结果当然是一觉醒来,天地之间只有那断了腿的孔乙己,在又饿又冷之中走向了死亡。通过这种就空中空白与补白的辩证统一的认识活动,学生提高了想象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文本的这种空白还较多地体现在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以及跳跃性的语言中,教师只要善于开发利用学生的潜力,无疑可以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其次,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需要给他们宽松的空间。学生既不能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也不应受到权威的压抑。受到权威的压抑,孩子的辨别能力就会萎缩。如果没有辨别能力,也就谈不上有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不仅如此,它还会形成病态地接受暗示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权威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精神上就会产生种种缺陷人。而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
“ 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你——我”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在课堂,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偏离文化常模。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贡献的环境,以及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气氛,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之间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高度评价学生的严谨性学习、建议性批判和对已有思想、观念的质疑等,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心向。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请同学们谈谈对美国9.11恐怖事件的看法,有学生在谈论过程中强调对美国这样的霸权主义国家使用恐怖手段也未尝不可,甚至有人赞成恐怖分子的这种做法,并引用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王伟飞机被轰炸的事实论证,我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但随即先表扬了这几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又指向,在要求和平发展的今年,全世界的人们都应当行动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任何恐怖活动都是有损于世界和平的,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学生们听得很起劲,在作文中有很多同学写到,要刻苦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另外还应认识到恐怖活动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通过一节作文课,同学们思路开阔了,笔头灵活了,又真正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改变课堂环境的另一个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几千年一成不变的教室中课桌椅的摆法。一些实验研究表明:环行排列座位比传统的“讲台秧田式”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发言。桌椅的新摆法实际上告诉学生:学生是重要的,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和学习为重点,旨在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和环境,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气候和土壤”。在许多小学,已实现“小班化”教育,这种方式也是切实可行的。
最后,在作文训练中着力引导进入创新的艺术境界。
单调的生活,贫乏的情感,使学生很难写出激扬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文字,又如何能感染别人?要使学生作文有情,就必须使之进入忘我之境,使之忘掉自己是在作文,而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具体地说,教师应该做到:
1、开场有激情。教师的作文导入切忌平淡录水,寡而无味。或激情洋溢,或冷峻凝重,或悬念横生,或风趣幽默,总之,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弦受到拨动,思想有了启发,文思开始萌发,其创作冲动亦会随之产生。
2、文题要新颖。教师的文题最忌陈腐老旧,假、大、空。具有启发性、发散性、创新性、可写性的文题,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作愿望,写他们心中所想,作他们心中所愿,才能使之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之中,而丝毫不感到作文的枯燥与乏味。
3、作文有情境。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都是一个好情境,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就会忘却自身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唤起许多回忆,启迪各种联想,激发创作热情,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再现生活,再现自我。
总之,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在于平时一点一滴地熏陶,并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演化出新型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达到创新教育的要求。
用心
爱心
浅谈小学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修改 篇5
姚翠琴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它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通过对“应试教育”中小学作文教学层层分析,找出一些阻碍学生作文创新的因素。然后,我开始激发小学生创新兴趣,点燃了学生创新火花,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并给他们创造出积极思维的条件,克服了学生畏难情绪,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作文质量。我构建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现象,从平时的习作和考试中的临场作文中经常发现雷同作文特别多,好像有人指挥似的形成了那种统一的写作格调。在信息时代,在多彩的社会,学生有鲜活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不写,而总是“老调重唱”呢?学生的创新能力哪去了?我认为主要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下面,我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转变这些因素,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一、制约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渐渐感悟到影响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题目内容写老师,就会有大部分学生写老师给自己补课,或者熬夜为学生批改作业;题目内容写爸爸、妈妈,学生马上想到写自己生病,爸爸妈妈如何无微不至照顾……而且有的同学只要一写作文,就写原先的材料。可见,学生的写作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这必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应试考试“超近路”,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有相当一些学校,为了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就通过单一的、简单易行的“考试”在判别,一些地区还设定了重点学校、重点班。为了应试,一些语文教师教学生背报刊、杂志发表过的优秀作文,已成为教育公开的秘密。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况且有部分教师已经尝到了甜头,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背下的作文就是比临场作文好;有的教师还想出了移花接木的妙招——教学生把背下的作文进行改头换面的套用,以便一篇作文应付多个题目!显然,一些语文 教师不在教导学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上花功夫,而在如何应付考试“得 高分”上花气力,这样不仅丢失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三)作文教学模式的僵化,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从实质上看就是“教师中心论”,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 作文教学的改革就应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角度去思考,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系统而有层次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等方法获取知识,提高创新思维,从旧中悟新,写出内容有特色、思想有深度、立意较新颖的文章。
二、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创新兴趣,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学生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爱因斯坦、牛顿就是最好的例子。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同时,它也要受到心理因素,如:情感、欲望的制约。所以,我从学生一开始进行口语训练、造句和写话时就要他们在学习、模仿中“创新”,“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对上述训练中的新词、新句式、新比方等要大加赞扬,鼓励他们造出自己的最好句子,用一个词语,从不同的角度造出几个不同的句子来。以此来激发学生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条件也很重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我创造出以下条件。
1、在学校或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再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创新园地。
2、有趣的剪贴写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出示“花卉、小桥、天空、动物……”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景,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景的内容写下来,可以是一句或几句,一段或一篇话,然后举办画展或讲解比赛,评出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解说奖,给予奖励,并分批吸收为“小创作家协会”会员。
3、利用童话故事。童话以幻想来结构故事,与学生的想象特点相吻合。童话故事写作也是训练想象力的重要路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比如,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山羊一家人。一天,羊妈妈对羊姐姐和羊弟弟说:“我们家的白菜丰收了,仓库里都堆满了,家里急需一辆手推车,把白菜运到集市上去卖,你们各带上50元钱去集市买一辆手推车。”要求以《小羊买车记》为主题编一个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钱是辛勤劳动得来的,要合理消费。这就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使世界万物都具有人的灵性。这样,学生很感兴趣,①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17 收效也好。
4、猜猜我写的是谁?在学过根据人物特点写人的外表以后,还可以搞一次“猜猜我写的是谁”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快速构思,从正面写班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外表,鼓励用上新颖的比喻和写法。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大家来猜,被一下子猜对并有创造性的都给予高分。只有前者,没有后者,给予及格分。此活动也可以事先布置,一周后进行,以提高作文质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意从正面描写同学的外表,不得写对方的缺陷和短处。除上述之外,我还通过创设作文情境、参观、访问、看生动的画面(激动人心的场面)、即兴提问和就一人一物进行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运用
想象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1、将大量想象创新练笔放到阅读课中
我们都应看到,大量的阅读范文中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好素材。如一个省略号、一幅图画,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更有许多文章可以让学生写感想、续编,如学完《穷人》一课结尾,续写《桑娜揭开帐子以后》,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学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后写《二十年后》等等,从而促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其实,学生的想象力强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深刻,因此,在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放胆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其自由发挥的空间,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只求敢想敢写,不求合情合理。由于小学生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在他们的发现和创作中往往会有缺陷,他们在想象性习作中常有自己的幻想和见解,或许不严密,但确有个性童心,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要苛求,更不能讥讽“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认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观察,都应鼓励。
(三)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可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其创造的热情和兴趣,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合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因此,在良好的扭转环境里,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思路就会开阔起来,创新意识被开发,创新热情被点燃,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得到培养。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组合,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四)教给学生创新方法,进行创新作文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我结合作文训练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方法,并进行生动有趣的多种形式创新作文实践,以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1、丰富生活,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事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新打下基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功夫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写作实践活动,寓作文训练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作文水平,又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爱问、善问。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 ①在每事问”我结合作文训练教给学生如何提问的方法,养成爱问的习惯,并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解答里增进知识,学会善问,启发他们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今天的小学教育重在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小学作文训练为启迪学生思维、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此,应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赋予它新的生命,我相信:它具有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生命力。
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既要富有创新精神,又要善于利用教育环境,还要善于发掘自身潜能,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新思维的桥梁,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技能的合格人才,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合自己10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学生就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他们就能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三、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对新生事物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教育只有在尊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模式,给予了学生广泛的自主发展空间,尊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性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
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
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体育作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具有现象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究、自我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利用它更好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七.总结
时代在呼喊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必须要贯穿创新教育,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构建体育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为基础原则,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全体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促使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追求,从短期效应到长期效应的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追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体育科学研究》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赵冰朱晓兰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出版社
4.《教学与创新》刘敬发
参赛组别:理论组
姓名:田爱荣
工作单位: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邮编:256407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
电子信箱:tar12@163.com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1、物理课堂教学遵从由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学生认识物理概念是从实践——即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入手的,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在《功》的教学中,首先从“物体沿着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出发,让学生讨论两种特殊情况:如图1所示:
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S,自然得出,这个力对物体做功W=FS,再由图2所示:物体沿水平方向位移了距离S,则重力mg和支持力N对物体不做功,其原因是沿重力方向和支持力方向没有发生位移。再如图3所示:物体受力F与位移方向成一夹角,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将力进行正交分解,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F=FScos与图1情形完全一致,F=FSsin与图2情形完全一致,F对物体做功W=FS=FScos, F对物体不做功。由此得出,W=FScos,即“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位移、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的乘积。”这样处理就使学生对力对物体做功这一物理现象的规律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现象进而认识了做功的本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引导和教学。笔者认为,对科学方法教学与点拨,其重要性不亚于物理知识本身。这是因为,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是众多的物理学家长期潜心研究、反复实验取得的成果。学习这些成果固然重要,但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设计思想,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以后从事科研、生产实践,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到的和外力成正比,而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分别采取了两个步骤,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和外力的大小,研究加速度与和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和外力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就体现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变量控制法,即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以解决主要问题。这一方法,在课本中多次出现,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推导,利用了一个等温变化和一个等溶变化两个等值过程来代换,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而学生对这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无疑对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应是物理课最基本的特色。
2、物理课堂教学应注意把科学性与艺术系相结合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与学,是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共同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教,使教师懂得的、理解的知识成为学生懂得的理解的知识,但这种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不可不讲究教学的艺术性。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的高度契合的艺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应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学情,真对学生接受能力、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选择最佳教法。切忌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久则生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除常规教学方法外,设计了三种有异于常规课堂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是:阅读——讨论——小结——练习式,即对一些深难度不太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由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真对问题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再设计几个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进行练习。
二是:实验——分析——讨论——小结式,即对于有演示实验的课题,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由老师引导学生作出小结。
三是:提问——阅读——小结——实验——自行设计——评讲式。这种教学方式是真对实验课而言,即由老师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弄清这个实验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要保证这个实验成功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教材,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只作重点点拨。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尽量不用本课实验所用仪器器材而能完成这个实验目的的实验。教师并选择其中较为合理精彩的设计予以讲评,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教法的创新,而不能与学生的最优学法相契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只能是单厢情愿,与此相配合,还应对学生的学法进行研究、指导,例如读书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要有意识地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注意发掘学生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予以总结、提炼推广,才能达到教法与学法的高度契合,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
2.2、每堂物理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突出重点,不让学生感到重复、繁琐;突破难点,让学生变难为易,这就是驾驶教材的艺术性。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毫无紧张之感中把握了重点,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这才称得上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对于教材中的难点的把握,不能一味地以教参的陈述为准,而应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才能确定。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参中确定的难点之外的某些知识点,由于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实际情况往往也会“升格”为“难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2.3. 对于物理课教学来说,要求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语言要严密、准确,但应避免呆板。要尽可能运用科学的、严谨的、而又高雅的、文明的语言艺术去营造融洽的、和谐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做到语言风趣而不粗俗。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提高课堂语言的艺术性给学生言传物理知识,也同时应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潜移默化的身教。
参考文献
[1]、邓明亮, 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06期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发挥物理学科特点,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
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为模型化、多级性、多向性、表述多样性、思维转换性、假设与验证和实践性。而物理理论的建立,离不开物理实验过程,物理实验又与物理理论、物理规律密切结合。同时,物理又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相辅相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物理教材内容多样性、生活性、趣味性、逻辑性是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和保证,要注重对教材的挖掘拓展,努力进行教材的深度开发,以教师丰富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在熟练掌握物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些物理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及正确应用。只有学生在对物理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更多时间用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和保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实验,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过程,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原理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达到探究的目的,需要将观察过程、思维过程和操作过程密切结合,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亲自动手的参与欲望,又避免了简单、机械的操作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学生操作兴趣转化为浓厚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兴趣。由于物理实验本身的特点,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过程,能彰显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又由于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探究的动力;有了探究的动力,就有了创新的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器材、不同的过程进行实验验证,体会实验过程,极大地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对所得信息进行遴选,对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取舍,使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应变和探究,锻炼他们的分析、想象、抽象、综合、表达能力,从而达到突破和创新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布置一定的课外“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参与探究,以所学知识为基础,通过查找资料,总结规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及见解,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空间,同时应在探究、实验、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去讨论、去求证,对于学生没有解决或不能以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及时对学生所缺乏的知识给予帮助,对应用的方法技巧进行指导点拨,使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充分挖掘潜力,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真正具有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过程去验证,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探索价值,在学生充满激情和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妥善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解答学生的疑问过程中,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能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及探究精神。这样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巧用学习中的矛盾,唤起质疑的欲望,激发质疑的兴趣及“刨根问底”探求的精神。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年龄特点出发,以科学合理的物理情境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引导开始学习。随着问题的发展,循序渐进,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从实验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以及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得出符合物理规律的正确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外,还要指导学生善于质疑,没有质疑是不会有所创新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然后通过质疑提出问题,经过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志中.浅论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物理教师,2000(1).
[2]顾香娟.试论自然科学课程与创新教育[J].物理教师,2000(5).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7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1-08
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10
谈通用技术的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6-16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1-14
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6
浅谈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与幼儿语言能力培养12-01
浅谈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11-25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