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2024-09-27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通用13篇)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产生出某种新事物能力。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带问题自主学习教材:(1)、北方人口为什么南迁?(2)、人口南迁是怎样迁移的,分布在哪些地区?(3)、人口的南迁有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三个问题涉及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学生在自学本课教材后并结合前面几课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综合分析、辨证思考和相互讨论,就能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师生之间可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采用“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理解和宽容的心态面个性差异的每位学生,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可以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时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结合所学知识并收集资料写出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再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暴行”一课,先向学生介绍从清帝康熙开始经过几代帝王历时150年,建造成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展示圆明园全景想象图,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法联军的暴行,展示“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抢劫”和“圆明园残迹”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紧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为掩盖事实真相,放火烧毁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向世人展示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有人主张应该在原地重建圆明园,有人则反对重建”。请你从一个角度思考,写一篇小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根据以上两段材料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论文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流畅,字数不少于500字。交卷后发现不少学生的论文题目新颖,立论正确,说理透彻,自圆其说,而且写作水平较高。采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中学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诸多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缺乏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历史新教材从内容上降低了难度,淡化了历史知识体系,增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求空间。因此,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成为历史课的主角,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应在自主探索的情况下进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学生为此而展开的一切探索活动都应理解和尊重,但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适当的点拨引导,适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应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会挫伤其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大胆放手、积极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走访调查,探索思考等活动,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历史发生发展的规律,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

总之,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对已有结论的质疑,都是他们未来科技创新的潜在源泉,“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段中国近代史时,传统的讲法重点在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和灾难。但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介绍西方列强当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崛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形成对比,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经济、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铺路。

二、拓宽探究空间,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节时,先问学生我国古代有许多文明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你知道哪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纷纷发言,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我国古代先进文明成就。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关于中国古代的先进文明成果,课文中还有许多介绍,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后,学习更积极、更自主,很快就梳理好我国古代文明成果简表,既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文明成果,又锻炼了学习能力。

三、鼓励大胆质疑,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疑难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的知识结构的构建。特别是具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师生问答,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复习“国共合作”时,设问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为什么要与共产党合作?促成合作的外部因素又是什么?在讲到“西安事变”时,设问是杀蒋好还是放蒋好?好在哪里?让学生用史实说明。课堂上一下子议论纷纷,气氛热烈。同学们或是情绪激动,据理力争;或是平心静气,阐明因果;或是通情达理,一分为二。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引导学生情感,开启思维。

四、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左右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相对单一,思维方式也较为单薄。而开放性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给学生存有思维和感受的空间。例如,在讲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可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发生的影响和带来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世界会不会再次发生类似的科技革命,为什么?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理由也是百花齐放,学生在讨论与争辩中产生了许多智慧和创新的火花。

五、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把传授知识这个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当做唯一的,甚至最高的目的”,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大大不利的,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培养学生敏锐和深刻的观察力,以便发现问题,为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所谓的观察力就是在众多的现象中能找出事物的特征、发现问题。在打击所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因为只有发现问题,而且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要困难。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他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的问题;瓦特能够发明和改进蒸汽机是因为他通过观察烧开水发现了“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一问题。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习观察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

二、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比较分析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抽像、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它能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历史概念、典章制度、历史条件、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支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一般倾向于对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的事情感兴趣,这是总所周知的事。对某项事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当然,要使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和刻苦认真的态度,需要教师多方面去启发,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生动形象的描述、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等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兴趣是创新思维的支柱,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强大动力。兴趣一旦形成,会使学生想尽办法去从事创新思维。因此,要使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唤起学生的兴趣。

四、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适时地介绍科学家立志创造发明感人事迹,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创新意识。分析他们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之所以成功,不仅源于他们渊博的基础知识,更源于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迷恋追求的人格,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苹果落地和光速飞行的奇想,何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今天的中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首先要学会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而发现问题就是创新的前提。

五、大力提倡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

常提问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提问的学生。凡是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学生要予以鼓励、表扬。对提出问题较简单,甚至有钻牛角尖之势的学生,先肯定他们的思辨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再以诚挚的态度疏导之使其心悦诚服,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更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可一一反馈给全班学生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并告诉他们每一问题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一些方法引导

1、启发与质疑法。启发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启发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提问、一个悬念、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都可以。如东汉时的华佗,在那时就创造了“五禽戏”来强身健体,我们是否可以在现行的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再创造出一种新的广播体操呢?

质疑法符合学生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多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有疑到无疑再到有疑这样不断的反复中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不断的疑问,就可使学生富有激情地信心百倍地区钻研问题,学生可不断地从原有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创新思维。

2、联想与想象法。联想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类似的事。联想可促使学生独立的去探索新知识。我们在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感于许多的人和事。如达尔文在19世纪中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结合今天的环保,你有什么设想呢?

想象是前提,创新是目的。想象在创新思维中在重要地位。想象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创新。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常规性思维的束缚,扩散思维。一旦他们具有宽阔、深远、丰富的想象,必将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与竞争法。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无不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通过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问题通常是由教师和学生提出来的。如中国近代为什么落后挨打?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使英国等欧美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通过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不断地重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竞争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种外推力。当今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任何民族或国家都不能回避。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利用学生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心力,通过各种竞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学生通过高度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清醒地告诉学生: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才能生存。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江泽明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渐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首要条件。怎样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呢?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好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更上一层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善意、真诚的微笑,让每个学生多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从而更加信任教师,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很积极的举手发言,但他答得很不准确,我便和蔼地说:“你很勇敢,很积极,但想得不够全面,不太贴切,在想想好吗?”如果答不出来就礼貌地对他说:“没关系,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如果回答正确,我就毫不吝啬地对他说:“你真棒,你真行,回答得可真好!”之类的鼓励语。

二、教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在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课上,让同学们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实物进行观察,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把具体实物抽象为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自主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6

一、优组教学资源,营造创新氛围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优融合,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共享,为互补互动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点,为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二、优选课堂教学艺术,强化课堂共振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艺术创新。教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的多功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原材料,转化为富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创作意象,转化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美术教学艺术的内涵,实现了教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位一体的定位优势。在教学流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材”两点成一线的束缚,发展成以学生为圆心、以教师和教材为圆周、以教学媒体为中介的教学定位格局,突出了学生因素和教学媒体的价值功能,教师把教材灵活的运用于学生与媒体之间。这样就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释放。教学艺术的创新激发了学习艺术的创新,学习艺术的创新又促动了教学艺术的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共振效应。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板书和范画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把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艺术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学生从中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多媒体的美术资源和动画优势,增大了美术教学的容量,使师生距离更加贴近,讲练互动更加密切,学生的操作覆盖面更广泛。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人人都有独立操做的平台,教学活动由单边形式变为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提问设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 提问设疑,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 (语言、图片、视频等) ,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 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 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 增强能力, 把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 结合教材特点, 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 学会置疑,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 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提问, 那么不用多久, 学生就会养成如“饭来张口”般的坏习惯。因此, 教师还应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 使他们学会向自己置疑。置疑的方式很多, 横向的、纵向的;正向的、逆向的;求同的、存异的;分析的、综合的等等。

二、讨论释疑, 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的通途

1. 讨论解疑, 深化史实、事件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 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 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 使其思维过程合理化, 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 教师还应给予补充、指正。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不同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应予以肯定、鼓励。

2. 讨论存疑, 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8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有效调动学生的潜在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受到尊重和认可,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应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既要有教法,更要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步骤,介绍观点方法,无需涉及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采取学、议、导、练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就多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就大了。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就拥有较多的时间,有了更多思考讨论的机会,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质疑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形成见解,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9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可以采用让深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出多种新颖而巧妙的配合和技术动作,改过去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编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的状况,并让其出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4、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1、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4.

3、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4.

4、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信任后倒”、“拦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创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此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大脑右半球机能的培育提高,并使之完善和达到高度。所以加强左侧身体练习就可以促进右脑机能的发育,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那么其创造力也就相应提高,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体育课中应加强左侧练习,如篮球左手投篮;排球的左手发球等。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充分锻炼;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3、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队形是否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等。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0

课堂创新是以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己作主灵活选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通过操作过程获取信息、探求规律、掌握方法、拓展思维、体验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探索尝试的机会,树立主体参与意识,用课堂活动启迪、示范学生探索创新,促进创新思维的萌芽。

一、鼓励激趣,打开创新的思路

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学生参与了思考,才是有效的教学。例如,在第六册教材中口算 230 × 20,有的学生把 230 分成 200 和 30,分别和 20 相乘,再把两次积相加;有的先算 230 × 2,再在积的末尾添 1 个 0 ;还有的先算 23 × 2,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 0。学生每说出一种不同的方法,我都给予表扬,这样学生们有了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打开了思路。

二、多维思考,培养创新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常常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从多种途径中寻求问题的解答方法。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三、拓展练习,创新思维落到实处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练习题,对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次班上出现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法时,我都给予鼓励,由于学生喜欢表观自我,所以遇到问题都喜欢积极主动去思考,寻找另一种新解法已成了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实施新课标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教学中的创新培养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转变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网的延展、教师知识的不断老化,学生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超越老师已是非常现实的,“师不必不如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任何时候更是显见。因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权威型的课堂教学很显然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出现了脱节,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学不利于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发展。因为传统的权威的一言堂,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看作活的物或知识容纳的器皿,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是被压制的,这样“我听你讲”的课堂教学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同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教师千篇一律地役使学生按既定的轨道运行,最终学生就成了特定工厂的产品,进一步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实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还 课堂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不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和学生的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创造促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实现自我锻炼和发展,不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激发、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学 、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一般在高中学生中,主要就采用这种方式。对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请你结合史实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题目自拟)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流畅,字数不少于500字。改作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的论文题目新颖,立论正确,说理透彻,其写作水平比预计的要高。这次考试中较好的小论文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自毁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等。

三、综合运用评价机制

1.多项评价,共同参与。在学习中,把過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分层评价,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非常多,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尊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

3.多次评价,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四、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的对象即教学的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在个性、知识、阅历、经验、思维、兴趣多个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新世纪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了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起到实效。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2

一、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已发展为目标, 实施创新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延展、教师知识的不断老化, 学生在某些领域超越老师已是非常现实的情况, “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突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显然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出现了脱节。“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学不利于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更不利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你听我讲”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为应付各种考试, 教师役使学生按既定的轨道运行, 学生成为特定工厂的特定产品, 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 实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 放下架子, 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 还课堂与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 创造促使学生自主、积极的活动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的探究活动中实现自我锻炼和发展, 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创造力

在实现观念转变的前提下, 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需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情境, 留足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 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形

式可包括演讲、主持解说、相声、小品、短剧等多种形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给学生锻炼自己的舞台, 让学生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即兴思维、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2. 利用课本上的教学插图,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 通过课本插图或其他一些图片,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人物特点、服饰、用具等) —想象, 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形成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如当我们面对一个皮毛衣饰、手握弓箭、骑马草原的人物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北方游牧民族。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可以通过学生对驮辎重过河的鸭子、孩子玩耍的马克等, 细心观察、分析、想象就可把这些漫画和德国兵进莱茵、经济危机和鲁尔危机等历史连接起来。这样的例子很多, 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来感知历史, 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视野、激发创造。

3. 注意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自身资源, 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学生由于环境、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 其掌握的信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表现不同。教师必须重视并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师生平等的交流, 尊重学生, 对学生多加褒扬和肯定, 尤其对表现出不同于众的思维和行为更应该做出公正的评价, 积极地予以引导,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4. 走进社会,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校外可利用的资源除了图书馆、展馆之外, 更重要的是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就要求学生做大量深入的调查, 走进社会, 贴近生活, 用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 还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因而, 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课题, 如自己生活区域内文物古迹、粮食作物的种植、生活用具的使用和发展、民族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生活区域的变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走进现实社会, 链接和感悟历史的发展,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因材施教, 加强学法指导

我们的学生在个性、知识、阅历、兴趣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必须注意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了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才能收到实效, 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要认识到,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不断创造情境或进行方法导引, 使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才能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而要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除了以上所述,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课前备学法、课上授学法、课外辅导学法) ,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 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独创精神。

综上所述,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紧跟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并与之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创设更多情境, 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能够锻炼和发展自己, 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面对知识迅猛更新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在历史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程理念。不断创设恰当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3

三台县古井镇初级中学校:吴海兰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非线性系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组织;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是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新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是根源于人的复杂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认为“生物在其生态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有组织的物体”。物培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高度统一的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为一这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认识、承认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的系统。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种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复杂性科学认为每一个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是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本人有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宜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不定期,而关键在于这一间或及解决结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中,与教材内容有杨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掏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 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动用有尝试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求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耍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是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力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感爱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力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 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 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

家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没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第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1)注重发展学习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急。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上一篇:檬垭小学.防溺水告家长书docx下一篇:我国连锁超市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