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11-19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用10篇)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对新课的导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知识的导入,不采取传统的“复习提问”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抛出新知识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的背景或者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链接成思路通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教师要疏导学习疑难,学生在课堂上不单纯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排难解惑,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教学采用迂回式提问,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增强。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也都得到了培养。

三、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

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激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努力上进。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希望得到优秀的成绩,通过激励,学生可能会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给班级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在学习环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又给学校集体争得了荣誉。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四、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要创设民主性、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分组讨论,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同时,课本中的练习题也是互问互检的主要内容。多年来,我一直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安排“互问互检”教学段,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机会,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地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事实证明,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每节课讲到这个阶段,课堂气氛就达到高潮,同学们求知欲空前高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孕育着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五、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2、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3、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4、适合小组合作研究的内容大致是:

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寻求规律的问题;③操作实验探究问题;

④选择解题策略;⑤集体竞争性作业;⑥学生间互评、互检、互查的合作。

六、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精神.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改变命运”。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

学生体验成功是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1、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以赞许集体合作的成果为主,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扬。注意表扬不要过滥,尽量减少由教师发布表扬令,应征得广大学生的意见给予表扬。被表扬者应表示谢意。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在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概念化学符号的记忆过程, 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加, 在这个活动中, 不是依靠老师的教, 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实验思考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意识始于学生的积极思考, 始于质疑与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 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 把他们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加以讨论,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例如在讲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时, 请同学们分小组报告一周前安排的关于铁钉生锈的实验报告。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 有的说铁钉在盐水中生锈加快有的说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加快, 还有的说在温度高且潮湿的空气中加快。又说了一些铁钉不容易生锈的原因, 其中还说了生锈后如果不及时的除去铁锈很可能生锈加快。最后学生给出的总结是:铁钉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接触。而防止铁钉生锈的方法是破坏铁钉生锈的条件:隔绝氧气或水。老师解释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 能将水分滞留在其中, 使里面的铁与氧气、水接触, 从而继续氧化生锈, 而且铁锈里面的水分不能很好地蒸发, 生锈加快。

通过上面的讨论, 使同学们明确了钢铁生锈是由于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防止钢铁生锈要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和干燥, 或在钢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2 创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具有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这些实验都是在已知实验结论或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教学效果仅限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和熟练实验技能,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探索,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形成。例如, 在演示“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中, 要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这就要求铜片要比较薄, 而且热量是靠水蒸气液化放热提供的, 而不是直接与热水接触, 如果白磷和红磷距离较近红磷也会燃烧, 这样实验不仅费时, 而且当水温不够高时还不能成功。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 在两只大试管中分别放红磷和白磷, 试管口分别用红白气球罩住, 然后把两只试管放两只相同热水的烧杯中, 这样实验又快现象又明显, 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这样的创新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传统的学生实验, 就是重复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学生缺少“参与”意识, 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 发挥不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学就应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讨论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 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 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教师介绍了几种活泼金属和两组稀酸后, 让学生分组实验, 探讨、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这样学生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探究实验, 而且在进行实验改进、设计及创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3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新的时代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 它必须实行开放式, 要把学校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引导进入家庭社会, 利用所学知识自由地创新。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同学们为了实验顺利完成, 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寻找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比如, 我给同学们安排了一些这样的小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材料完成。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如何证明家里的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如何利用p H试纸测花盆中泥土的酸碱性等。这些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实验后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极大的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 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久而久之, 会逐渐形成勇于向困难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养成创新求实的好品质。

4 积极鼓励、增强创新品质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在这个环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 乐于发言, 勇于创新。在教学进行中, 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倡导师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让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要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保持活跃气氛, 使学生勇于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总之,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都要从培养跨世纪未来人才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 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 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觉的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学生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创造创新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21世纪掀起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使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个漩涡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世界的每个层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然不能居身局外。

经济管理类院校在这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迎合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是衡量新世纪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普遍展开的素质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

这就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要走文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既了解经济及管理科学的理论,又要掌握动手实践的技能,即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的分析,认为现在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在他们心目中创新这类事情只与天才人物和科学家相关联的。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求知欲不强

素质教育要以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创造发明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的求知欲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反映出来。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的效率与规律、知识的积累与提炼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意识和学习心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如: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欲偏颇,对不同学科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对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动手能力低下

在这里动手能力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当个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所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吸取知识。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亲和中小学教师的升学指挥棒下,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一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连生活自理的动手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衣不洗、一屋不扫,只顾埋头读书从小没有接触过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一遇到实践动手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强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己身上,而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引导的偏差造成的,要转变这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3、创造能力不佳。

所谓创造,就是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新事物的活动过程,就是将现有的物质按照新的结构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特征。至于创造力,则是指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新构想和新领悟的能力。每个大学生只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强训练都能够获得这种能力。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衡量他是否称得上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就必须自觉地增强创新意识,把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仍没有深切地认识到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他们努力成才的关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走上社会后能谋求到一份舒适安逸、收入丰厚的好工作,就算没有白上大学。

造成大学生创造能力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统一。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唤醒。二是知识结构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比较全面的人多有较强的创造力,当代创造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产生于科学的交叉部位和知识的重组之中。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很难面对世界性知识交叉渗透的趋势。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式

近年来社会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来抓。

1、调整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专家指出,21世纪人们的职业平均5年变化一次。学生要适应这一点,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难以为继的。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基础厚、知识面宽。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能力比较强,但离开本行就不适应了。所以,现在必须打破培养专业人才的概念,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培养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改革就要落实在拓宽专业面向,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体系。

2、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创新

首先要解决创新教育观念问题。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包含四个方面: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要在高校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其先导是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需要切实转变那种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目标上,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在培养模式上,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系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真正把创新作为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念,并将此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增强自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楔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创造性的源头。就获取知识而言,离不开课堂和实践,尤其是隐型知识——知识决窍,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实践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创新知识。理工科院校都有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一定量的实验等,这些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即席思考、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创造。这些环节可以使学生见识多,发现问题多设计方案多这不仅会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使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进行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个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同时,这些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

对于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

必须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学校的实验实习和研究基地,拥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验室,这是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作者姓名:安黎

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实验学校 通信地址: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实验学校 电子邮箱:359118440@QQ.com 邮政编码:562100 联系电话:***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核心问题,必然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定势少,不容易受到旧知识的约束,正如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任你去描绘。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创新能力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勇于创新。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节的片断中,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师: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已经学会了用这么多词来表达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

(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鸡的。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有生活情景了。(学生哄然大笑)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心情感觉蛮沉重的,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既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又发散了学生和创新思维。尽管学生所说的情况有些“不着边际”,然而这些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被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于课堂教学中,这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二、改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有适时的教育环境,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一个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眼里是希望之才时,才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也才有机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素质教育观。教师的启发是否体现了阶梯性——知识由浅入深,是否体现了层次性——对优中差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对差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否都得到了教师的精心指导,对优生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合理化的解决。因此,要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教师必须坚持“我是服务于学生”的原则,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了,才有民主;只有民主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人如此,孩子亦然,有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然有愉悦的心情,“愉悦”正是创新的动力。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用“真棒”、“太好了”、“太准确了”、“说得好极了”等语句来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要用挫伤学生的语气,可以采用“请你再认真考虑一下”、“请你再想一想”等语气来鼓励其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重新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答案后可以采用“说得对,证明你动脑筋了”、“对了,刚才就只差这么一点”等语句来鼓励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欣赏与信赖,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如:在教“平均分”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猴山上住着猴妈妈和两只小猴子。一天,猴妈妈采了10个大小一样的桃子,猴妈妈把桃子分给猴哥哥2个,猴弟弟8个。猴哥哥看了看,委屈地说:“妈妈分得不公平”。猴妈妈把所有的桃子重新再分一次,分给猴哥哥4个,分给猴弟弟6个。猴哥哥又说:“妈妈分得不公平”。猴妈妈把所有的桃子又再重新分一次,这一次,猴妈妈分给猴哥哥5个,猴弟弟5个。猴哥哥高兴的说:“妈妈这一次分公平了。”我问学生:“为什么猴哥哥说妈妈最后一次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有的学生回答说:“因为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告诉学生说:“学了平均分后,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创新环境

创新不仅属于科学技术方面,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受、新作品、新方法等都属于创新。正确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让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主动发展。既然是师生互动,就应当重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以往的教师总是注重“怎样教”而忽视了“如何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我听你讲”的主仆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学法指导,使大部分学生走了弯路。从而出现了“教得头头是道,学得模模糊糊”的现象,既有“教无定法”,理应“学无定法”。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真人”来教。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灵性、又有个性差异组合的群体,他们的发展进度不一致,他们的需求、渴望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大统的前提下重视个性发展,重视个体要求,重视个别辅导。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相信学生,敢于大胆砍掉一些繁琐的分析和重复啰唆的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再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成绩,支持他们相互质疑和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应用数字引入教学后,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学生不难得出(A+B)×C=A×C+B×C、接着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大胆的想象,于是有学生说出:老师:我这样想的(★+▲)×■=★×■+▲×■、另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告诉我,老师:这就像生活中我爱爸爸和妈妈等于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一样,我随即让这位学生上来边讲边板书:我×(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这样既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牢牢住了乘法分配律。

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存同求异

人世间的许多伟人英杰,都具有求异创新的头脑。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案,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如我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设计了如下一题:“55×28”,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散思维,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来计算,结果学生做出了以下几种算法。

(1)55×28(2)55×28(3)55×28(4)55×28 =(5×11)×(2×14)=55×(30-2)=55×(2×14)=5×11×28 =(5×2)×(11×14)=55×30-55×2 =55×2×14 =5×(11×28)

= 10×154 =1650-110 =110×14 =5×308 =1540 =1540 =1540 =1540(5)55×28(6)55×28(7)55×28 =(50+5)×28 =55×(4×7)=55×(20+8)

=50×28+5×28 =55×4×7 =55×20+55×8 =1400+140 =220×7 = 1100+440 = 1540 =1540 = 1540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以一个标准答案来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样,课堂的精彩便随处可见。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想象、去创新.....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创新能力,即创造出新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点肤浅的见解。

一、扩大阅读面,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积累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开卷有益,读名著更可以拓展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欣赏能力。因而,每学期笔者都会选择二至三部名著作为阅读书目,让学生读而有感,感而有言。

另外,学生经常在网上浏览一些热点评论,名人逸事等对他们开拓视野都帮助较大。电视、报纸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

二、积极观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思考生活。

曾几何时,诸多学生的作文素材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写母爱就写雨中送伞,写老师就写灯下改作业,病中补课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虚编故事,不惜以自己父母患重病、不幸去世等情节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但这种没有真情体验,杜撰出来的文章根本不可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只会让人觉得虚假。

所以,应让学生多留心日新月异的生活事物和社会现象,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和心得感受,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和充沛的情感体验。

三、以求异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立意的创新就是运用求异思维进行的创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训练前,笔者先以几例来说明,应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努力找出与别人迥然不同的看法来。例如:“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班门弄斧”是明智之举,起点高,多向行家学习,“虎威也能假”,这都是一种成功的翻新。

在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训练中,学生异常活跃。经过两次训练后,学生那种模板式的文章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观点、深度的思考。学生李某就这样写道:由于家里蚊虫成患,苦不堪言,欲除之而后快,但打、喷药都无济于事。后发现屋后污水沟乃其滋生之所,清理后蚊子果然大减。由此感悟出做事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行。

四、在作文命题与形式上做文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新是作文的基点,是激发兴趣的契机

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写得有首无尾、空洞无物的学生,竟然将检查写得诚挚细腻,真情流露,且竟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这不禁让笔者思考: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呢?于是在以后的作文命题中,笔者努力从内容上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例如,《畅想2020》、《给我放天假吧》、《我想对你说》、《我看上网》等命题作文都是这一想法的尝试。果然,学生作文中说真话的多了,诉真情的多了。

2作文的结构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真实的风格与性情

曾有位学生以这样的形式来写母爱:“已知„„求证„„论证过程„„结论„„”这种类似做数学题的写作方式不觉让笔者眼前一亮。是啊,“母爱”是融于生活中的小事,溢于母子的争执里,以这种求证的方式来写母子的意见分歧,母亲对儿子的指引和教导,对儿子深深的爱,不正是一种突破吗?孩子不就是在求证着什么吗?于是笔者以此为例鼓励学生进行形式的创新,学生的写作模式不断翻新,有些虽有不合理之处,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创造。

五、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营造轻松民主课堂,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扬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师生感情融洽、心灵沟通了,学生才能敢于大胆设想和质疑。

2用充满激情的鼓励,点燃学生创新思维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平时,笔者特别强调作文要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批改中,不论学生的感受是对是错,只要发自内心,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错误或片面的可以引导,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豪感,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

3努力打造多种平台,展现学生风采,激活创造热情

人都有表现欲,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获得众人的肯定与赞美。因此,小到课堂的展示交流,优秀作文上墙,大到编印校报,成立文学社,推荐发表,都是激活学生热情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和谐的课堂气氛, 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 我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和谐民主, 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平时教学中, 我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 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 允许改正, 允许保留意见”。课堂上, 那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往往发言机会少, 说话音量低, 一时表达不清。我就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并及时表扬。课内, 我也正确对待学生的突然发问和插话。学生在上课时, 突然发问或插嘴, 正是多思、善想、敢问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无须指责, 相反应因势利导。

二、激发想象创造

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 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 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 使画面活起来。如, 我教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中, 我问“同学们, 请你们看书上的图, 再图文对照, 想一想, 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问题提出来之后, 学生陷入沉思, 然后纷纷举手回答, 热烈争论。如, 有的说:“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 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 看见列宁来很高兴”。学生们有从养蜂人角度说的;有从列宁角度说的;还有从自己角度说的。在对画面的想象中, 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迸发, 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型人才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心理学家J.P.吉尔福指出, 大部分教育都关心促进复合思维而压抑发散思维。复合思维鼓励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这便使学生的思维越发局限、狭窄。发散性思维, 它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从各个层次寻求与探索答案的过程。发散性思维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 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 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 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因此,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以开阔学生思路, 拓宽思维领域。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阅读教学, 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袤空间, 课堂中教师放胆让学生去质疑、去想象, 让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 培养创新思维, 发展创新能力, 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尽绵薄之力。

摘要: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因而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新课标指出, 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倡导质疑、大胆想象并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教学;创新;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5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性学习的提倡普及,课堂教学除了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逐步成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方法。

一、转变观念,留给学生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第一,目前化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更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起。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创新的熏陶,这样,真正使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的源泉。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大胆假设、用心求证和独立评判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要多方面、大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用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观,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发表意见的天地。实际教学中,学生只要讨论,我肯定要到学生中间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绝对不会为了赶计划,怕打乱课堂教学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不给学生自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问题就不能被学生真正解决,课堂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真正还自由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在自由氛围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升。

二、注重实验,留给学生机会,提高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化学问题的试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中学生的感觉器官高度紧张,通过对应现象的发现和掌握,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发展创造力的实验。在验证不纯净的H2可能会发生爆炸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取用鞭炮导火线来作为引爆装置,引爆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操作时要引领学生思考导火索接触处要保持干燥等相关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还要开发引进新的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综合性、实践性实验。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现象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由繁变简,让学生乐于创新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明亮的投影屏幕,把学生的目光集中,用画面的色彩变化、带有动感的幻灯片、变换及流动的视觉效果,更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实质时,以HgO → Hg﹢O2为例,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更小的氧微粒和汞微粒,这些微粒重新组合,每2个氧微粒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个汞微粒集成金属汞,教师无论怎样分析讲解,学生总感抽象。鉴于此,教师就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此反应而精心设计的Flash,形象逼真的画面(课件)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得难点知识简单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动鲜活、丰富多彩的表象。这样原本教学难点的知识倒成为他们乐于想象的乐园,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性,创新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四、发挥名人效应,自由穿插,让学生有创新性人格

在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我穿插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如何通过冥思苦想,最终画出元素周期表;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如何顶着美国的压力,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制出我国的“红三角”牌纯碱,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等名人、成功人士的生动事迹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应在平日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名师出高徒”,在这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年代,要求我们不能成为知识的仓库,而应主动去消化新知识,不仅要精通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跨学科研究,也就是应深深认识到有教师创新性的教,才有学生创新性的学。

教无定法,创新有法。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创新的思想和原则,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认可,社会认同,为学生的幸福、快乐、健康打基础、铺路子。

参考文献: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冯恩洪,2011年。

[2]《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余慧娟等,2014、2015全年。

[3]《中国名师教育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肖川,2010年。

[4]《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天津教育出版社,孟宪凯, 2010年。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抓住亮点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26-01

一 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发展壮大。”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中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心理交流场所,有助于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主动参与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长此以往,就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从谈起。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鼓励大家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有一个学生说“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因为孔子知识渊博,是个大教育家、思想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有的学生说那时的自然科学还不发达,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也很正常;还有的同学说不懂就是不懂,这正说明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根本保障,也是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好动。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纪律而压制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性格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可以达到先声夺人,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课堂组织、游戏、小品、多媒体、讲个故事、设一个悬念等,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紧扣课文内容,以情动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在语文导入中,要通过言与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谁最关心你?生:我的家人。师:在你的家人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生:妈妈最关心我们。师:是啊,从古至今,赞扬母亲的诗句,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了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爸爸给我们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体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通过问题导入,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 抓住文章的亮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和人情味的语言。于漪老师曾经这样描述课文的文本:“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课文,研读课文,尊重文本。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亮点,在教学中以这些亮点为切入口,由此展开理解作者的表达意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品味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的内涵,倾听了作者的心声,达到了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在《钓鱼的启示》中的“我刚满十一岁”,“刚”字说明“我”年龄小;“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说明了“我”知道了钓鱼的技巧;“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因为我在这次钓鱼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我的成功与父亲的教导息息相关。抓住文章的亮点,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全方位、多角度训练发散思维,小学生逐步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思维还没有定势前,应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中,不能随意为之,即兴发挥,而应该认真详读课文,注意利用课文中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想法的问题去发挥。如在《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中,提问学生:“小羊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假如你是小羊,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思维非常活泼,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可以把狼引到悬崖边,等狼扑过来时,闪开,狼就掉落悬崖;有的说可以把狼引到主人家里;有的说可以想办法让狼大声唱歌,引起猎人的注意等。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例如。在教学SEFC Book10Unit 1 “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Robert Bruce,HelenKeller和越王勾践等名人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乐观豁达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SEFC Book 10Unit 4“Learning effiently”时,我结合实际设计了一个思考题:What's your most efficient way oflearning English?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New Concept English”Book 3 Lesson 2时。提问:“Why does thirteen equal one?”某学生大胆推测the vicar可能是个deaf man,我及时表扬了他,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复习教材Module 1 Unit 1“Friendship”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关于“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写作讨论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并构思写作提纲。然后请学生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并指出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各自完成写作。不知不觉中,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把枯燥而又艰难的任务简单化和游戏化了。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

3、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制作课件“Global warning”时,设计了Greenhouse effect板块,呈现了温室效应对世界各地带来的影响,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温室效应对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害处。学生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组织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异国情调的English Com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m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m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m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场景、校园网络及广播系统来学习英语。他们还参加了英语演讲、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上一篇:有种亲情叫期盼作文600字下一篇:个人简历的求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