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10-02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0篇)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高科技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指定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忽略同一年龄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差异性。这样的教学,造成好的学生有的不学就懂,后进生学了也不懂,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了些调整或补充,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灵活驾驶教材的地步。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时也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但课堂气氛严肃、沉闷,违背学生的意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距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都是教师的“克隆”。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最高也只能赶上教师而已。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开放民主化,尽量以学生的意愿为准则开展教学。我们假设,如果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将会更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培养出“比教师聪明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未来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跨出了一大步。一、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实际生活事例为例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做到学生知识实际水平的提高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辅。让学生清楚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改革应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来进行。在教材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单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在编排教材时新授知识教学后,应该编排一些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的练习题。此外,在编排教材时应有意识地编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把新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学好新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2、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集体协作解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等形式。其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道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活动课是由几个班的学生组合起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难以控制纪律,所以接到班的第一件事是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有时也会发表一点意见,学生可以对我的意见进行反驳,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真正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学关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课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向我提意见,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意见书,有向我提喜欢什么教法,不喜欢什么教法的,有希望增加练习难度的,也有向我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有说我好的,也有说我不好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我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现已退居二线,已经有学生讲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2、讲解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10分钟,像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之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因此也就出现了好多以学生命名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几种答案,但正确的只有一个,我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来讲解解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下面的学生会及时提出错的地方,也有的学生自己讲着讲着发现了错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不用你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而且,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3、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互换,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题目,教师坐到学生座位上去,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几个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大智若愚”也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我有时也得装一下笨,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我会跟学生讲:“这道题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或者,在讲解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清楚了,让学生来指正你的说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学生比老师聪明。 5、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刚接到班时,主要是要训练学生会讲、会分析题目,虽然刚开始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听的学生说,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现在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平时讲得多的学生,进步最快。

6、相信学生,彻底放手。到了总复习我总是给学生几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小学阶段学了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分类,自己认为重点的,找出典型题目,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轮流反馈自己收集的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掌握的不理想的问题,编成一张试卷,同学之间交换练习,共同提高。(三)、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数学教学的方法也是如此,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大胆尝试新的教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他们喜欢让学生讲题的方法,不喜欢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针对这一意见,我提出了以学生多讲,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小组讨论不能拘于形式,固定几名学生讨论,而是应该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针对这一意见,我采用课堂上可以走动讨论的形式,针对学生中出现难题巧解的情况,我采用以学生姓名命名的方法等等。我觉得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要有越前意识,想出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设置悬念, 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设悬念有利于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和好奇,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譬如, 我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 54的平方-46的平方, 并让学生在15秒内计算出结果。在没有讨论的前提下, 有一个男学生竟然算出了169和800的正确答案, 其速度之快, 简直是“奇迹”。学生面对“奇迹”, 脑海中产生如此悬念:为何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难道他是当今的华罗庚?此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84=54+46=85的平方-84的平方= (85+84) (85-84) =169

85-84=54-46=54的平方-46的平方= (54+46) (54-46) =800

全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大家知道了“华罗庚”速算的其中奥妙,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在好奇心的刺激下, 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 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在追求课堂高效的今天, 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性提问, 才能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意愿。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代, 某王国有位聪明的宰相, 将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感谢这位大臣, 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 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第64格。”学生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刻, 我就这样提问:“你们认为国库会有这么多米粒吗?”恰似池塘中投进一颗石子,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乘机引入课题,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二、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思考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 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和好胜等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或表现自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 不墨守陈规, 敢于创新,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譬如, 教师在示范性解“实数m取何值时, 方程x2+ (m-2) x+ (5+m) =0的一根大于2且小于3, 而另一根大于3”时, 受习惯思维束缚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求根公式建立不等式从而求解, 但难于成功。假如敢于立新求异, 方程的左边为二次函数, 可借助于二次函数的性质, 根据图象求解。这种解法富有创新特色, 彻底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 作为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他们触类旁通, 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寻到不同的解题办法, 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实践出真知。”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譬如, 我在教授“圆”这一节时, 设计了“滚硬币问题”的实践操作活动, 其步骤是:先让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硬币, 然后一个不动, 另外一个先与它外切, 然后围绕它朝一个方向转动, 最后展示了这样的问题:当它自转几圈时将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许多学生兴趣盎然, 设计出了多种数学解答方法, 有用“对称”知识解答的, 有用“同心圆”知识解答的, 还有用“轨迹”知识解答的, 可谓五花八门, 但都具有科学道理。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用两个硬币做个实验就OK了!”此时, 不少学生哄堂大笑, 我及时点评性总结:“他说的很对, 方法最简单, 但是要得出数学证明方可完成教学目标。”一石 (一个问题) 激起千层浪 (许多答案) , 最终结论都是“两圈”。当然, 在实践中还应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 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 发射出想象的魅力。

四、联系实际,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 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源之水。在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之前,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 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创新视野。譬如, 我在讲授“比例线”时, 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 体会比例问题;在讲授“概率”时, 课针对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 我就让每个学习小组 (3人) 准备一副扑克牌, 要求他们分析各自抓到牌的花色、点数有何规律, 并思索:每一副扑克牌都有两个“王”, 某一个人抓到一对王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三个人抓牌, 绝对有一个人能抓到至少两个2.两个3.两个4……如此的互动式探究已经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创新。

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利用教材、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以宽阔的创新思维去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Madame Curie》这一课中,其背景知识就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比前人发现的元素更具有放射性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的存在使居里夫人意识到是一种新的元素——镭,最后她的这种创新意识使她发现了镭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Captain Cook》背景知识就应着重介绍Cook船长在早年的地理学习中所培养出的创新意识,使他在以后的航海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巨大危险时所显示的临危不惧,大胆创新并使其转危为安的过程。

二、运用联想归纳,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句型与词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英语中词汇丰富多彩,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一个单词在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时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同一个意思又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教师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在高三复习not only…but also这一句型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把“她能说英语,也会说法语”,译成如下十个句子:

1、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too.

2、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also speak French.

3、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4、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as English.

5、She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6、She can speak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French.

7、Not only can she speak English, but also she can speak English.

8、She can speak French besides English.

9、Apart from English, she can speak French.

10、She can speak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在新教的词汇和复习时往往可以利用构词法(主要是前后缀),同义、反义词等,采用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相互间巧妙有机地连接起来,真是由“趣”生“乐”,由“乐”长“知”,乐趣无穷,妙趣横生。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里以“衣”作为基本发散点:cloth→clothe→clothes→clothing→coat→overcoat→jacket→shirt→sweater→trousers→skirt→dress, etc.再由衣服的fashion 联想到beautiful,而由此又可以派生出beautifully→ unbeautifully以及beautify和根词beauty等。由beauty(美丽、美人)联想到更多的人和物。如一个美人穿上漂亮的衣服,她一定会感到very happy然后由happy 发散到happily/happiness/unhappy/unhappily/unhappiness再扩展到词组live a happy life, 再以常用词替换其中的happy,这些词可以是good, quiet, simple, bad, miserable, etc. 这样不断发散,求新求异求变化,刺激大脑保持兴奋,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由兴趣和需要两种因素构成,兴趣与需要的激发、产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把全体学生带入预置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学生在特定的英语环境中活动,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讲授《The Lost Necklace》这一课时,我针对课文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平台,观看一遍课文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景,分组扮演角色,然后上台表演,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标新立异。如在学习了高中二年级第九单元“Saving the earth ”之后,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nlc202309020149

1、Wha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iver near our school?

(The water is very dirty)

2、What causes the pollution to the river?

(The factories and the people)

3、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do not stop polluting it?

(There will be no fish in it and it will bring harm to people)

4、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make the river clean again?

(We should stop polluting it)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防止河流污染的建议,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老师对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

英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启发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从怀疑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善于大胆地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敢于求异创新。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解疑的能力,使他们在解释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如:在教At The Tailor's Shop时(SFFCBⅡ unit10)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把shop assistant 看到百万英镑前和后对顾客的态度进行比较。他们总结出看到百万英镑前态度是看不起,嘲笑顾客,看到百万英镑以后对顾客的态度是兴奋、热情、奉承。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本文你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对照课文悟出了这样的道理:“Don't judge strangers always by clothes they wear. ”再如教《Wildlife protection》的语言点,我就采用由学生找出该课的语言点,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出语言的用法,这样一来他们查字典、找资料,积极探究,课堂上教师指名叫学生讲出语言点,并且举出例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如果再不到位,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做笔记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从而拓展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思路,锻炼了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关键所在,因为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来简单重复地处理各种具体材料是不可能收到很好效果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学法,在课堂上做到寓教于乐,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各种材料和学生对象所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注意每个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的“闪光点”和特殊才能,这些是创新人才的“早期信号”,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培养和保护。例如学Book 3 Unit One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在课上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自己对老师的良好祝愿,有位学生是这样设计贺卡的:在卡片的右上角画了许多花,一个人正往花上浇水,并写道:

To my kind teacher——Miss Deng

I'm the flower. You water me every day. How tired you are!

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I like you very much. Best wishes.

学生们广开思路,不落俗套,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贺卡,写出了不相同的祝贺语。这证明学生们在掌握实用知识过程中,思维自然就获得发展。同学们求异创新的风气,也就会在班级中逐步形成,其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均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创新,英文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笔者认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

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 卢友付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学校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就要在各学科课堂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尤其如此。要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等问题。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强调语文课程要创新,语文课堂要创新。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创新的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为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那么,是否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呢?人人都能创新吗?我国著名的心理专家王极盛教授说:“人人都应有创新心理素质,天天、处处都有创新心理素质的应用。创新并不神秘,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创新。”可见,创新并非神秘莫测,也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事实也正是这样:我多次试验过,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不是不聪明,常 因分数低而自卑,或是认为问题简单而不愿回答。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引导。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会教知识的教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会教学习方法的教师、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文可灵活选用“探究型”、“辩论型”、“情境型”、“表演型”等多种多样模式。在学习《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我采用了“探究型”: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从人类食物的来源开始探索,进而探索其它生物食物的来源,然后在课堂中分组发言,得出结论;最后再阅读课文,将自己的结论同课文知识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在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了“粪便是排泄物,为什么也被列入食物这一范畴”这个很有创见的问题,我又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结果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样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学习《想和做》、《理解是双向的》、《俭以养德》等课文时,我采用了“辩论型”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值得提出的是“表演型”课堂模式也很受学生欢迎。学习《孔乙已》一文时,学生积极推选“导演”、“主演”、“配角”、“技工”等人员,“主演”硬是把“孔乙已”演活了,演绝了。记叙文中的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课,一般都可采用“表演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完全自主、合作、探究、创造,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注意同自然、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外实践。

目前,学生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课内。为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注意同自然、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外实践;要注意让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我曾指导学生观察春天景象,感觉春的温暖,学习散文《春》时就容易得多了,写作文也有内容了。放学后,天下大雨,很多家长来接学生,我让学生注意观察家长的衣着、神态、语言,去体验亲情,感受关爱,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背影》中“父爱子”、《小巷深处》中“母爱女”的深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可以开辟语文教学实践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要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学生学习文章,就是要在书本中与作者会面,达到心灵的沟通;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通过字面想象出文中内容,实际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戏”,最大限度地驱遣学生的想象,达到阅读文章的目的。如学习古诗词等类的课文,都可以充分运用想象来感悟。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先放一段古筝曲让学生去品味,再读这首散曲,叫学生描述曲中的景象;最后又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其效果极佳。另外,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画。我让 学生根据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及白居易《观刈麦》等诗的内容绘画,出了不少别出心裁的作品。通过绘画把握课文内容,再现甚至是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把文字、体验、想象、创造联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写作评价课中,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积极肯定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注重读写结合的创新。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课文,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阅读教学要与写作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了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点发表看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仿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段,可让学生也写一段,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片段来。再如学生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让学生为学校拟写保护花草的标语,有的写“请不要从小草身上走,它们实在太嫩了”,有的写“小花朵们正在展示她们的服装,我们不要打扰她们”等等,这样训练,既学活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陶冶了情操。

五、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创新。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评估要灵活,试题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

学生有创见”。我们在检测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时,不能机械地让学生重复答案,尽量少考 死知识,试题要开放、自由、灵活,可以阅读考查与写作考查相结合,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可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可以基本技能考查与综合能力考查相结合,可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总之,要科学、全面地评价,让学生大胆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性教育将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会使语文教学走向更好的明天。邮政编码:464000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创设创新民主的空间

过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许学生乱说乱动,堂课秩序井然,课能顺利进行,后来我发现,我虽在课堂上眉色飞舞,津津乐道,学生却在下边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到考试的时候,学生的成绩总是提不上来。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对学生课堂管理还不够严格,是不是我对学生逼得不上当次?我带着疑问阅读了大量资料,教育专家的论著,我才知道,是我把课堂管得太严太死,这种沉闷的课堂,堵塞了学生思绪的流淌,捆束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扼杀了学生表现的天性,扑灭了学生创造的火焰。于是我就把民主带进课堂,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沉寂局面,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场地,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乐园”。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微笑教育,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用激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他们在课堂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如果教师绷着脸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会趋向紧张、严肃,而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便无从

产生。因此,民主教学能使学生课上如沐春风,如浴细雨,学生创造的花朵也能自由绽放。

二、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

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也就是解惑。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固定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作为今天的我们学会自下而上才是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人本思想。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四、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

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五、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要想使学生打开化学实验大门的关键步骤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因是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就一定要依靠验证、探索以及创造等可靠的手段来进行学习。而观察就是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 学生要想有新发现, 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化学现象, 虽然我们都屡见不鲜, 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 所以要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能力, 从这些化学变化的颜色、气味等的变化来通过化学现象探索本质的化学原理。而要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有意的引导,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发现化学本质, 解释化学现象。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能力, 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应该立足于生活, 在平常的生活中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因为化学现象并不是只有在化学实验室里才能看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看到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 例如削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其表面就会变成红褐色;铜和铁放置时间长了会生锈;蜡烛、纸张等的燃烧等等都属于化学现象。所以, 中学教师在展开化学实验课之前, 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分辨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哪些又属于物理现象, 由于课堂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在课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第二, 因为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物质是否发生了质的改变, 发生了化学想象就一定会生成出另外一种物质, 因为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淆不清, 所以, 化学教师一定要透过化学变化的现象与本质, 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发现化学变化实验的乐趣, 从而持续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在一个实验开始之前, 化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分配好明确的观察任务, 其中包括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 实验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和试剂, 各种仪器的组装顺序, 实验的操作步骤;同时, 学生需要具体观察药品在试验前后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溶解性等的变化, 通过对比这些变化来达到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 需要为学生详细的演示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并且需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能够形成的原因以及实验的结果。

二、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由于化学实验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深度、更加活跃, 这就更加凸显的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 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所以, 化学教师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一, 因为有许多化学实验的方法、条件、步骤与结论都是现成的, 对学生的思考产生了一定的封闭作用和制约作用, 所以教师要设法改善实验无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这一缺点, 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改变化学实验的条件或者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也可以改变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反应条件或者反应物的数量, 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够用其他仪器来替代原有的实验仪器。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开展与实现。化学教师经常开展这种思维训练, 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 化学实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化学实验对于药品和仪器的使用顺序, 以及药品所使用的分量不同, 都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结果。教师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创新化学实验的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做一组对照实验, 在两只都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非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与稀硫酸, 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变化, 之后教师在进行详细的解释。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加开放, 鼓励学生开展各项课外实验活动,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化学实验环境更加自由, 不受到之间的限制。但是课外实验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实验步骤与实验仪器, 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实验, 在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时可以有很多的方法以供选择,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教师不可忽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问题, 避免学生出现违规操作、用量过量等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 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 自然在化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实验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积极情感,营造和谐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学生在学校里要想得到正常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课堂教学。所以,教师为学生努力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至关重要。好的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各种因素激发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个性自然会得到张扬。面对这样的环境,学生的独创性就会做出肯定的反应。由此看出,在学校里教师要创设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课堂抓起,从教师做起。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明确教师的课堂地位,确定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与感情。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能够将封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从言听计从、师讲生听的课堂氛围走向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问题意识是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思考与问题,有了思考,才会产生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的思维和思路。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因为教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创造性地丰富教学内容。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优秀的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不停地思考。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在于把握住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课上能够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把握学科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的基础是观察。中学生要想真正学好化学,就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它需要教师指导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同时,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一项基本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形成贯穿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教师都要尽力使反映问题的主要方面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特别是对那些现象不明显,转瞬即逝,但又是显示本质的内容,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足以引起兴奋的现象——发出耀眼的强光,而常常忽视本质现象——白色固体物质的生成,其实,前者并不是揭示问题的本质现象,而后者才是实验目的要求观察的主要现象。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印象代替应该真正观察到的直观材料。另外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束缚学生想象力,要帮助他们提高观察的空间,培养他们观察的主动意识。如果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按照教师的指点去观察,那就会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四、培养兴趣,体验成功快乐

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每堂课都希望有新的收获,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或是在讲课时穿插一些化学实验的小窍门,让学生去尝试,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题材,能够做出好多有趣生动的“文章”。在教学中涉及有关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创新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某酒厂为了防止自己生产的产品被人假冒,应用了变色反应原理在标签中加入某物质,当需要辨别真伪时,只需将标签加热,观察是否变色即可。学生受到启发,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把学习过的有关能变色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研究,制作了非常有趣的多次变色图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课堂氛围,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着创新的思维,每一节课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形成。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符宣日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改进教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教育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创新能力培养相对薄弱。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迫切需要培养千千万万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面向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和求知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排斥教师、教材和教学组织等基本因素的作用,只是要转化到以学生为主的道路上,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提高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在这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型教育转化。创新教育,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以创新为目标,建立合理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教学新体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中,创新化原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概念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牢固掌握,更谈不上进入创新思维的境界。教学上要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把抽象的概念活化,设置一些诱导性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形象地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教师要拓宽思路,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教学中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测量小铁块密度”的实验中,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定数量有关的实验器材,以使学生通过看实验器材得到启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对学生设计出的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有好处的。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的活动中来,为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进行设计,教学中应对学生说明: 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实验器材,你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利用这些器材进行设计,根据设计可全用可少用也可以不用。”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究。事实上,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借助实验器材进行设计;有的根据教学的方案进行设计;有的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因此,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个性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教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在高科技横行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而计算机媒体能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时”“空”界限,更能促使信息传送的范围、速度、地域得到加大、加快、加深,人的各种感觉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如讲参照物时,由于参照物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觉得乏味。老师可以引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视频来 解释参照物的概念。“青山怎么会走呢 ? 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如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竹排游 ”和“青山走 ”各以什么为参照物。结合视频,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或基于应付应试教学、考试分数的压力,或物质条件限制,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在实验中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是经过物理学家漫长而艰辛的实验探索而获得的。在实验中一定有科学家的创新的思索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实验的内涵价值,力求使物理实验成为发展学生智力,逐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教材。对于载入物理学史册的经典实验,应引导学生追溯物理学家研究的源头、探索的思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吸取物理学家创新思维的精华所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拓展活动探究液态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要求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探索。为了使他们能成功的完成,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器材,适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有关。有的发现和温度有关。还有的发现与种类有关。有的同学还讲一步研究了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现象研究、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并联系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思想不断 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电流跟电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所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同时,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创造的火花。如果老师按传统的教法,通过演示实验,然后告诉学生结论,那么,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 学生在经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不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个性的发展和解放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判断知识、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已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发展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建新主编:《新课程》,新课程杂志社,2011年09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爱的碧绿与葱茏散文下一篇:六年级英语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