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10-22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共11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主要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通过更加有效地方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与综合能力,从综合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其发展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性的阐述,提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方法。

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当前有很多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这一问题也成为当前语文专家与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之一。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内容,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更大的保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需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运能力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地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二、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锻炼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事物的观察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思维会对人脑进行支配,会对外界进行分析与处理。这是人们对于外界进行分析与处理,是人们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非常复杂,对于人大脑来讲是瞬间完成的过程。作为思维的训练却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视作文锻炼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渠道随意找出一些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锻炼,没有对有关内容所能获得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路进行限制,但是却同样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是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但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没有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学生不能完全读懂材料,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实现预期。

三、作文教学中学习能力的?炼

学习能力是学生做基本的素质,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使学生认识字词等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也没有要求学生背诵有关内容,但是学生最好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应用其中的内容。要想达到这一层次,需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实现,写作学习并不简单的模仿,否则会使学生的文章没有灵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立刻下笔,而是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写作并不是技术,而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写出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才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是学生进行写作的锻炼,不用写太长的内容,简单的一段内容,使学生进行简单的锻炼,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模仿锻炼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材料的解析工作。

四、作文教学中合作能力的锻炼

基础教育正处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非常紧密的练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社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仅在当前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当学生遇到问题之后,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解决相关问题。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的重点是学生探讨。教师不能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所以需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数,并注意男女人数差不多,使讨论内容更加全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参与,启发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意见,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

结论:在社会竞争之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工作。教师意识到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高中语文写作创新,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教材并创造出全新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帮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2

一、结合数学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片面的以解题至上的理念来教导学生,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由来,数学在古代的应用,以及数学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可以在讲课时穿插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活跃课堂气氛,在传导数学家们的正能量时,减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恐惧。学生也可以在全面了解数学体系后,改变旧的数学观念,形成新的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数学学习观。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对于数学的兴趣并不是很大,畏难心理也普遍存在,我们的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切不过操之过急,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结的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耐心的引导学生,用新颖的教学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害怕数学的问题,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复数的乘除运算中,布置学生提前查阅数系的发展,及数系扩充的背景.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了解到数系的每一次扩充,都解决了一定的矛盾,从而扩大了数的应用范围,这正好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文化的璀璨光辉和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

二、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应及时发现“意外的通道”,抓取“美丽的图景”,机智灵活地引导目标,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方案是能够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进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最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结论的过程,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笔者在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时的教学片断1:

学生A口头回答运算结果

师:那么刚才实数范围内多项式相乘的运算适合复数的乘法吗?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学生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类似实数范围内的多项式相乘,什么是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

学生B:两个复数的相乘,跟两个多项式的相乘差不多,把得到的结果里面的i2换做-1,同时将实部和虚部分别合并.这样,两个复数相乘得到的积依然会是复数.

此时笔者给以学生B肯定的评价,并继续追问“在3道题目的运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C:第(1)和第(2)问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说明什么呢?

学生C:复数的乘法满足乘法交换律

师:复数的乘法除了满足交换律之外,还有吗?

学生D很踊跃的说:老师,我刚刚验算了(3-2i)×[(-4+3i)×(5+i)],结果和刚刚第(3)一样的,所以复数的乘法满足结合律.

笔者对学生D的踊跃非常赞赏并给以肯定的评价,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此时已经有学生开始自己用题目验证复数乘法运算的分配律.

至此,类似实数多项式的复数乘法的运算和运算法则,在笔者的引导下,均由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探索问题,最终完美的解决了问题。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学会知识,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思索,去探寻,而不应该一味的灌输自己的教导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要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成就感,培养数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式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脚手架”,追求严谨深刻的思维

在《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法》教学中,对其中除法运算的结论产生环节,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设计问题,使得除法法则在推导过程中充分呈现出来,带着学生缓缓靠近数学真相,沿着思维的路线,节节攀升。

教学片断2:

生:分子分母分别乘以有理化因式,进行分母有理化.

学生开始讨论——

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能够实数化就最好了”

笔者继续追问:“非常好,能够类似分母有理化,找到问题的切入口.那么应该怎么样进行实数化呢?”

学生E不好意思的表示自己还没有想到.

经过学生的另一番讨论后,学生F有了自己的主意:“老师,类似有理化因式,发现

师:很漂亮!那能否用一般式验证你的结论吗?

至此,复数代数形式的除法运算法则和共轭复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利用问题做“脚手架”,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积极表现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自问自答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需重视学生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积极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的有空间和机会展示自我.学生通过“说”(回答问题)适时呈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路径。“说”需要学生能够迅速的调动各个器官为自己所用,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最终输出自己的思索成果。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这样的方式显然更为新颖、动态和有趣,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结果,更应当重视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呈现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各项能力,让数学学习更为灵活有效。如上教学案例很好的践行了这个理念.笔者认为,怎样何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如何落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摘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主旋律,也是新型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高中课堂实例,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一、渗透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二、优化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搭建“脚手架”,追求严谨深刻的思维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自主探究学习,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若干问题,2011.

[2]吴有昌.数学语言障碍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68-69.

[3]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30):91.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实践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在当代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可以看做是其灵魂,对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中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需要针对全体学生加强培养,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和理解数学定律、公式、法则、概念等基础知识,掌握尺规作图、测量、计算等基本技能,其中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和理解,并且通过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来积累经验。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对数学核心素养来说,也仅仅只是体现在高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时候,自然也就会逐渐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将数学思想方法和本质很好地凸显出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内容,还需要加强对数学技能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的感悟,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价值的体现。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加强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首先需要加强思考和理解小学数学的体系构建与素养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探究路径、策略以及方法的落实。

(一)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是统计、测量、计算、认数等基本的知识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和思想,同时还需要再次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需要对其全面、详细、认真了解和掌握,仔细地思考和分析每一道习题、每一段话、每一幅画的深刻含义,加强研究与分析生产知识以及其发展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准确地把握知识技能目标和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实质的深入挖掘,这样自然就能够发展其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每一环节都落到实处。

(二)加强学生对技能和知识形成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来自于数学知识技能中,但同时有超越数学知识技能。在形成、发展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包含这个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础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相关定理、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相关技能主要包括画图、测量、运算等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自身也能够构建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树立思想方法,对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深,并通过在数学活动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都有助于其应用意识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严格地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无形”化為“有形”,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2]陈富珍.齐头并进 润物无声:论新时期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52-253.

[3]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4

小学英语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和心态,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本文在充分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教学设计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将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 常常遇到下列情况:

(1)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在对话中老外提到“I’d like some black coffee.”,可是我们学生不理解意思,把放了糖的咖啡端给了他,结果引起了误解。(2)一些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总会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如:“那幢大楼有多少房间?你看见阅览室了吗?这些礼物多少钱?”他们会表达为“In the building how many rooms? You can see reading room? These presents how money? ”等等。

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缺乏认识,同时汉语思维习惯与英语思维习惯又不同,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十分薄弱。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时,形式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立足教学设计层次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5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6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这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改变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交际,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扑面而来,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移。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教师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也必须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稳步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载目标,有效实施。

一、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必须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要想学好语言必须在实际的语言情境之中进行学习。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能将其割裂,碎片化。因此,英语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桥梁,将学生语言的学习与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作为英语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如单元与单元的整合,单元内容的整合等。比如,当讲到高中必修3第5单元CanadaD“TheTrueNorth”时,我从网络上下载加拿大国家介绍、加拿大国歌,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加拿大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城市概况、乡间民俗,人文景观、自然美景。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能够快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并作出适时、适当的评价。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要刻意要求学生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生气时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情绪、行为以及品格融入语言教学的活动之中。在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实现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蕴藏无尽的文化资源。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文化相互依存。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思想内涵,灵活地运用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体会文化差异,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与讨论的方式,借助所阅读的英美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书籍,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够提高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也很多,也是学生窥探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个窗口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等。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异国风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也可以通过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表现的文化。

四、合作交流,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彼此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合作为催化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7

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迎接挑战。

2.2 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的调整,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 相关部门明确的提出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 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执行。

2.3 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其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是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最佳启蒙学科。

3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 但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要求来说, 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了。所以, 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 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3.2 改革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形式

3.2.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多进行一些生动的试验和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化学知识。

3.2.2 通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化学读物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给同学制定或者推荐一些化学书籍或者期刊,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3.2.3 结合教材,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材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也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服从对象, 所以的化学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但是在讲授教材的知识的时候, 我们不能进行机械的传授, 要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4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还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 经教师简化、设计、编制后,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 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体验, 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 拓宽了人类的视野。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求知欲, 培养创造性思维, 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 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一旦保持下来, 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因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实验教学中, 通过将具体化学课题和解决此课题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方法, 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 得出结论———应用规律和结论) 及上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如观察的方法 (包括测量和记录) , 实验方法, 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 科学抽象方法, 假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获取的信息量就大得多。

3.5 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和发展的。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之适应。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上网查资料;办化学小报;组织辩论会和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 发展其学习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 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 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 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3.6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所以,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6.1 举办各种讲座。

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 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 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 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3.6.2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

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3.6.3 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 自己设计, 自找材料, 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 自制防毒面具, 自制消毒装置等,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6.4 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 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

赛, 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 总结知识, 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和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我国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英语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The plot of the mothers day》时,可以先介绍Sarah的话语:“Hello,boys and girls.I am Sarah. Im helpul .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ook the meals.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帮妈妈做家务而获得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尊重长辈、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

二、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配上生动、形象的动作:“Look!Here is a lazy rabbit。”然后,教师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动作,伸一个懒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向学生讲解“lazy”的危害,教育学生做人要勤奋。英语教师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可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脑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让学生受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I am angry》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生气时候的行为动作。而在后半节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气时表现出的随意摔东西、打人、骂人、踢垃圾桶等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知道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向学生传授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 Listen and do”的游戏形式,带动全班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并发出“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等的指令下,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回答:“Yes Im helpful.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empty the trash.”比试哪个小组反应快,输了的学生上台表演打扫卫生的动作。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借助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Student code of conduct》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1] 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2(210):91.

[2] 陈美惠.浅谈对小学英语人文性的思考与践行[J].基础教学研究,2014(9):30-31.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9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东星资源网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关注东星资源网,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一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总之,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二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自主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集中在知识的全面覆盖上,而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不断地增加,这些问题也难以得到实时解决。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开始思索自身学习模式的不合理性,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旧难以加以合理地接受,导致相应的学习进度十分缓慢,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教师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比如,在学习立方体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在以往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内容,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虽然学生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研究,实现迅速合理地学习。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生能够迅速地提高自身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对于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解题,共同思考。而这样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成长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

2.改善学生学习认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失去了以往的数学学习活力。教师可以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努力改善学生的实际学习认知,探索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综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时,教师需要分别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数学教育。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迎合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不同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出不同图形的轴对称状况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形成状况,进而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也有必要开展特殊的教育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合理的地方,还应当进行迅速调整,以改善最终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三

1.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

有效对话的实现需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培养其探索与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驱使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与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起有效对话,引导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发表自身意见,让其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与所问问题相差很远,也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尽可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中学会如何探究和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情感取向,设置适当且有趣味的问题,并引导其积极探索。例如,教师讲解“1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时,可以从创设情境开始,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小朋友们,现在小白兔有一个问题想要大家帮忙,兔妈妈在超市里买了7个苹果,小白兔吃了2个后,还有多少个苹果啊?”这个小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使用不同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剩下5个的结果。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其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设置有效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对话。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课堂讨论问题时以其为中心,实现数学学习目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生活实例,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内容,实现课堂多角度、多层面的有效对话。

例如,教师讲解“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1)1+1+1(2)3+3+3+4(3)4+4+4,改写之前可以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如4+4+4“小梅笔盒里有4支铅笔,小明和小红各有四支,问:三个人加起来一共有几支笔?”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以顺利地将(1)(3)改写,对于(2)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些认为可以改写为3×3+4有些认为是3×4+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四

依托问题牵引,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0

摘 要 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科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还能够扩展小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43-01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最终教学目标。逻辑思维是一种渐进式、有步骤以及有条件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主要是利用概念以及推理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特别是对于接受奥数考试以及常规考试的学生而言,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数学课程的总体概念,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性,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结果明确显示,7~12岁的年龄阶段是小学生思维转变和形成的主要时期,不仅仅是小学生好奇心、提出质疑以及求知欲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启蒙时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数、分数以及公式等数学知识属于一种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加减乘除等算数方法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抽象世界的启蒙大门,思维能力也由此开始逐步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分析、推断以及推理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加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当中。

二、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粗略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充分表明,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容易理解的形式,并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灵活的应用,而情境教学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沉闷而又严肃的课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数学老师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积极为学生构架一个真实而又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和特点,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和课堂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利于学生开展学习讨论,学生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数字,但是不管是较大的数字还较小的数字老师都能够立即说出结果,在此期间,学生对于老师如何又快有准的判断提出疑惑,此时老师开展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带着渴望和好奇的心态进入到全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这样能够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抽象观念的课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将数学课程的抽象概念融入到学生的逻辑思维中,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等,老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例如:老??在讲解有关图形的数学知识时,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并且针对同一图形的教学,可以利用电脑设备的缩小和放大功能,进行纵向比较,将每一图形不同形态的变化规律清晰呈现出来,更加利于学生对于各种图形特点的了解和记忆。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利用教学用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这种更加直观的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3.加强教学内容关联性

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短时间所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够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的教学阶段跨度6个年级,因此,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年级的逻辑思维培养方式和重点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对于抽象逻辑的兴趣培养,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确保逻辑思维能力的保持和发展。因此,对于数学老师而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具有跳跃思维的发展能力,随后,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已有思维能力的强化和记忆。老师则需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采取递进的方法积极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安排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出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因材施教,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过于突出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适当安排奥数等扩展训练,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需要重新梳理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逻辑思维是确保学生未来学习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各种社会信息大量袭来,只有利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学生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其认知的理性。

参考文献: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西藏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应考为主要目的,以讲授为主,学生的思想不易体现,学生的素养不易提升,能力不易提高,往往形成“高分低能”的怪象。因此地理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和知识特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地理教学。例如在讲解月相变化的时候,如果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会搞不懂月相的变化,认为这部分内容太难太枯燥。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月相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鼓励学生自主分组合作,组织观察月相变化的实践活动。当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路,提示学生什么时候观察月相变化是最佳时期,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观察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月相观察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对观察结果的评价也很重要。观察结果的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包括是否坚持每次记录和是否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小组评价包括是否完成在组内承担的任务和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教师评价包括记录是否真实、可信和能否查找资料并简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绘制出月相变化图。这样学生对月相变化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比较轻松。对月相变化的观察是一种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活动,是能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十八大教育下一篇:9册教案二小数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