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4-10-28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精选10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02-01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之间交流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以写文章的形式进行交流仍是主要的方式。况且语文考试改革逐渐成熟,作文在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作文也让学生头疼。社会上虽流行着诸多作文教学和写作文的秘诀,学生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主要体会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作文兴趣低落,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懂得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部分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千人一面,甚至有的一个班同学的作文几乎是如出一手,其中的“罪魁祸首”是老师,例如:一次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题目是写自己喜欢一样文具,有一个班的作文,六十人竟然有四十都写《文具盒》,而且几乎都是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言,真让人深思。

二、学生套用作文、背作文现象严重。一些学生的习作猛一看写得像模像样,读下去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会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上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功夫去背诵范文。

三、学生的作文思想狭隘,显示出自私、贪图享受的阴暗面。例如:在训练学生写《假如我是、、、》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到,假如我是校长,我要让每个学生都上交一千元钱,那样我就可以想买啥了就买啥了,假如我是发明家,我就发明一颗隐身草,我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去偷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当我问他为啥的时候,他满不在乎地说,没什么,玩呗!这种没目的没思想的作文,反应出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取向,反应出来的作文和做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那么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写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自己要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教师应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2.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出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指导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写日志,让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拓宽阅读,积累素材。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将阅读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素材。

四、观察生活,开掘源泉。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五、勤写多练,用好素材。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许多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们眼里渐渐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他们的作文材料充实了,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2

1《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的学生刚开课就趴下睡觉, 对于自己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这门课程需要掌握什么, 将来要做什么, 一脸茫然。

1.3 教学过程较被动, 学习效率不高

《建筑制图》教材内容多为陈述性、论证性知识, 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吃力, 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惰性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持久性, 遇难而退, 半途而废。

2 解决《建筑制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 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其他后继课程和实际运用做好铺垫, 成为这门学科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2.1 教师要提高自身要求

1) 《建筑制图》内容较抽象、复杂, 教师要做到吐字清晰, 讲解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表达简明精确, 这样才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易于接收、记忆。如《建筑制图》中讲线、面的投影时, 其投影特征可概括为:一斜二平必为平行线, 一点二线必为垂直线, 一框二线必为平行面, 二框一线必为垂直面。这样讲, 简单、明了, 学生记得牢。

2) 建筑制图课是一门准确性和规范性很强的课程。教师的板书直接反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上课应该按照建筑制图国家标准要求板书汉字、数字、图线等。教师言传身教, 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书写、绘图习惯,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 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深厚, 深谙教学之道, 还要注意汲取新信息、新技术, 不断充实自己。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掌握用计算机准确绘图, 想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初步能力, 教师就必须有这样的综合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将建筑制图与AutoCAD绘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手工制图的同时, 还能用AutoCAD进行图纸绘制,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2.2 明确学生学习方向

上课初始, 要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讲现状、讲发展前景, 找到学习的原动力。据统计, 建筑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建筑行业及相关部门, 绘图和识图的能力是从事绘图、施工、监理等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 是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在绘图能力上, 企业一般要求:

(1) 熟悉制图规范, 制图表达准确, 尺寸标注清楚合理, 文字书写规范;

(2) 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

(3) 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 如AutoCAD;

(4) 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在识图能力上, 企业一般要求:

(1) 能较快地读懂一套图纸, 理解图纸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查阅技术规范、标准的方法;

(3) 能用索引符号查找相关标准图集。[1]

因此, 学生将来想在这个专业方面有所发展, 必须明确自己对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所要具备的能力。

2.3 灵活多样组织教学

1) 引导学生多动手

苏霍姆斯基说过:“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知识的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由学生去做”。[2]

感性认识是空间想象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课堂中通过对模型、实物的观察、分析,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感性认识, 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 树立空间骨架, 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3]如“直线的投影特性”是建筑制图的理论基础之一, 也是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讲授时, 先让学生准备两支铅笔 (一支当做直线, 一支用来画图) 、一张纸。学生一手拿“直线” (即铅笔) , 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 (先不摆特殊位置) , 根据点的投影知识, 做出铅笔上代表性的几个点的投影, 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 进而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知, 只要连接直线上两点的投影即可。然后再分析特殊情况, 分别平行、垂直、倾斜于投影面时的投影, 量其长度, 与实际长度相比较, 水到渠成得出直线的真实性、积聚性、收缩性的投影特性。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充分利用多媒体

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开拓学生的思维, 深入对内容的理解, 增强空间想象力等方面, 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两立体相交求四棱柱体与圆柱体的相贯线内容时, 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四棱柱体与圆柱体相贯的过程, 相贯后产生的两组相贯线前后、左右对称, 且各组相贯线均为上下两段水平弧线和前后两段素线组成, 再由投影规律得出三面投影。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既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又不会感到枯燥。建筑实体是三维的, 我们的图纸是二维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建筑图纸的形成、画法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 实现这两种图形在脑海中的自由转换。为学生建立起空间立体的概念。

3) 传统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

不论是传统模式, 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 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 唱独角戏, 或是连续不断地单一地进行多媒体演示, 是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的主要原因, 也是教师缺乏组织思维的一种惰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 将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视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在授课时, 可以利用教室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 把黑板作为V面, 地面作为H面, 学生方位的右墙作为W面。以粉笔盒、三角板、铅笔等作为几何元素, 引导学生模拟摆出各种不同位置, 想象投影后产生的效果, 并尝试画在图纸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分组互相讨论。再结合多媒体适时地演示其动态过程, 让学生参照对比, 进一步研究、总结其投影特征。课下让学生准备橡皮泥, 自己进行切割、观察, 模拟练习。

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专业课时, 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体验, 学起来亲切、真实, 从而使学生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比如在建筑制图识图能力的教学中, 给学生准备周边建筑的图纸实例,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学生到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观摩, 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 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5) 展示学生成果

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 挑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进行展示, 由大家一起来评价, 使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部分学生回家时.会将自己的“作品”带给父母欣赏, 由此可见其自豪感。通过展示能让大家取长补短, 有奖励作用也有激励作用。

总之, 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认真组织教学, 挖掘学生潜力,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2.4 严格综合考核

学生想要持续性学习, 除了自己的主动性外, 还需要通过学校的严格考核加以督促。为了体现公平性、提高可信度, 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激励的作用, 学生学习成绩要结合平时作业、绘图、卷面等几方面的情况来综合评定。实践证明, 这种变考记忆、考知识为考能力、考应用的方式, 确实有利于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实践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熟练、扎实地掌握了制图基本功, 对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可靠的基础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燕武.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年第3期.100-101

[2]考试吧 (Exam8.com) >论文频道>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试论建筑制图信息化教学演进.http://www.exam8.com/lunwen/jiaoyu/gaodengjiaoyu/201105/2040066_2.html.来源:考试吧 (Exam8.com) , 2011-5-29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一数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现在中考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们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重表达轻育人、重形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89-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 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作文教学功利性强,考什么练什么

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就是为了考试,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顾及学生的写作实际,只要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作文,这几年又围绕话题作文穷追猛打,要么是大量练习,而无评改,要么是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考场雷同作文比比皆是。

1.2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层次、无指导、随意性大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和评讲无关大局,所以作文教学没计划,没有层次,没有具体指导,随意性很大,想起什么写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2.1正确理解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最终学会做人的过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作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然、社会、人生,把自己的认识、思考和观察真实、正确的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学会做人。写作也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写作也是为生活、为人生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动,并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考试作文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以此作为作文教学的宗旨,我们就会紧紧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发展来安排学生的作文,或让学生写日记、随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或结合社会、学校热点问题,让学生作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日记、随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社会和生活;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了个性、有了生命力,语言表达也会丰富流畅。

2.2研读作文教学的有关著作,了解国内外作文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以便借鉴

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自己要懂得作文教学的规律,了解名家的多种作文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做到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有选择的借鉴名家的作文教学体系或模式,指导学生作文。如果教师对作文教学规律不了解,对国内外的作文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一无所知,就不可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阅读一部分有关作文教学的著作,了解国内外的一些作文教学体系和名师的一些作文教学模式,在把握了作文教学规律,了解了多种作文教学模式之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融合借鉴名家的作文教学模式,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应用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爱上写作,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2.3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加强作文指导,循序渐进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作文教学计划,每学期或学年的作文要么是根据教学进度,临时布置,要么将月考中作文代替作文训练。这样作文,一则练习量达不到,二则缺少必要的写前、写后指导,三则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没有目标,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就要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甚至初中或高中三年计划。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之前,教师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写作能力了然于心,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材相关内容,制定出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时,一是要注意将课堂专项训练和课外多种形式的练笔结合起来,如周记、随笔、热点关注等,以此来积累素材、丰富语言;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习作自信,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作文开源,解决学生写得出的问题;然后再要求写得好、写得精;三是要注意有布置就要有监督、批改、讲评。作文教学计划制定好之后,教师就要按照计划认真执行,课外练笔要有定期督查、激励,专项训练要有写前指导、写后批改和讲评,以此来指导、激励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4加强写前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通过立意构思去安排材料,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写前指导,教师或通过语言描述,或播放音频、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创新的闪光点,正如法国杰出雕塑大师罗丹所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语言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学期写几篇作文,还要开展多种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讨论会、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善阅读、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多阅读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语言才会丰富,表达起来才会自如,多写才会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写出的文章才会构思新颖、语言生动贴切。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作用,了解了多种作文教学体系和模式,并创造性的借鉴为己用,制定出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写前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写得一手好文章。

参考文献: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5

小学语文 庆阳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化,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师生互动”这一方式,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发展新课程,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对课业知识的把握也更加到位。然而,在师生互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课堂互动存在的意义,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问题及解决策略

引言:课堂的两大要素就是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上,以往,教师在课堂中的比重远远超于学生。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便实现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定位,也是语文教学上共同的教学方向。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不仅仅提高孩子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更能引发孩子思考,是培养孩子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学习不应是乏味枯燥地朗读课文或者是以老师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为核心。那样的课堂是单调的,学生也会对此种教育方式产生厌倦从而讨厌语文这门学科。而教学互动的方式,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这门课堂的学习中,也是枯燥填鸭式讲学地一种创新。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也在不断地提升,对这门学科的好感度以及产生地兴趣也就自然而然

1.2 培养孩子独自思考的能力

中国最本质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填鸭式教育。教师把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告诉他们,某件事物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模式,只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会一味地接受,而不去思索为什么。而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由老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对这件事物有个大致地思考过程,而不是第一步就让学生去接受而没有自己独自思考的能力。

1.3 提升学生的课业成绩

如何检验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掌握到位的方式之一就是测验。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在于他自己的理解,把知识正确的转化为自己的内容。而课堂互动这一方式,既让学生独自去理解这一知识,也能纠正学生某些错误的想法,让其最终掌握这一知识,课业成绩也会相应提升。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2.1互动回应不强烈

课堂上其实很多时候会面临一种问题,那就是老师抛出了问题,但是学生的反应非常的冷漠。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这一问题,提前没有了解过这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不敢说,而且在大众下举手不好意思等。其实由课堂互动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克服很多问题。比如,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担心这与答案上的不相同就是错的。学生没有回应老师的互动,就会产生一种课堂的尴尬气氛,学生的心理也会觉得惧怕这种提问环节,这就与我们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初心大相径庭。

2.2 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互动的方式不仅仅是问答,还有心灵上的互动,也就是让学生产生共鸣。而现代课堂教学,却简化了这一过程。比如一篇朱自清的《荷花》,教师教学的时候,大多让学生把优美的文段朗读几遍然后背诵下来,然后展开公式化的语句分析。那些作者带来的美好意境完全忽视脑后,留给学生的也只是怎么去做题,怎么拿高分,和留存在脑海中的那一段文字而已。

2.3 互动的结果参考化,否定了学生的想法

在互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敢说的原因之一除了自身的胆怯,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认为自己于参考书上的不相符,认为是错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那就是让学生不受束缚,大胆思考,但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否定学生的想法,甚至把参考答案直接强扣在学生脑中,这会让学生渐渐否定自己的想法,而且也会让学生唯参考书为准,固化孩子的思想应对互动问题所提出的策略

3.1 扣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提前思考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不知道怎么做出思考。如果教师可以在前一天,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看法,而且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放在课堂上总结,在课堂上及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课堂上也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3.2 注重文章的情感交流

应试方法固然重要,但学生会因此而失去生活中的感受以及日常情感的表达。在实施应试方法的同时,比如在学习朱自清那篇《荷塘月色》,可以在描写月光的那段,运用多媒体,放上背景音乐与图片,让同学们慢慢朗读,感受那美好的意境,这样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以后让学生自己写散文时,也会学习到这种写法。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把控到位,分析起来也会条分缕析,有自己话说。

3.3 鼓励孩子们去大胆思考

很多教师会以参考答案为主,而对学生提出的自己的思考没有予以肯定。甚至其他的同学会嘲笑该学生。这样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参考书上的答案是作者对这件事物的看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但是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方式,不一定是错误的,可以大胆地在班级上分享出来,让其他同学表示看法,之后再让学生去对比自己的想法和参考书上的想法,这样学生就敢于去说,敢于表露自己,也不会陷入想法走偏的角度上。

结束语: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它培养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语文知识能力上的素养,更是语言交际能力上的提升,而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培养孩子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如今大方向的要求着重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避免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运用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从中进步。

参考文献

【1】郑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7(34):33

【2】赵贵福,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6(06):22-23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6

一p首先谈谈高中学生写好议论文的重要性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生应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议论类文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所以怎样训练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据上次北京专家程淑玲老师说,在她和命题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命题组的老师说到作文这一块时如是说:虽然高考作文通常这样说“文体不限”,可是从本意来看还是有限制的,希望同学们写议论文,因为学生这个年龄适合写作议论文,而且议论文较散文、小说和戏剧更好写。所以教学生写好议论文是学生在考场上拿高分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在写作议论文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

其一,不能围绕材料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新潮流。纵观高考作文设计,多以材料作文为主。本学期开始,主要训练学生怎样运用材料来写议论文。

一般来讲,对于一则材料,首先要去认真解读,在读懂的基础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炼观点。应该说可提炼的观点很多,但学生首先要把握主要观点,再理解材料的其它观点,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所选择,才能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

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拿到一则材料时,慌慌张张、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似是而非的解读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很不明确的所谓的哲理或者是观点。因为没能很好的解读材料、读懂材料,所以导致悟出的哲理和观点自己也不甚明了,在后面的写作中就越来越偏离材料。拟写题目更是一塌糊涂,四不像,像雾像雨又像风其实什么也不是,最不像议论文。

其二,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在写议论文时,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在说理的时候,常常结结巴巴,欲说还休,甚至顾左右而言他?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论文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其三、论证无力,缺少分析、感悟的链条。信息的组合要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一定关系”是用某些符号来表示的。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当论点和论据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信息系统时,则要用一些文字来揭示其内在联系。换言之,就是要用文字来阐发论据所蕴含的意义,使之跟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没有用分析的文字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尽管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会给人缺乏逻辑力量,缺少说服力的感觉。反之,如果我们在论点和论据的组合中加以必要的分析,即让其显示“一定关系”的信息介入组合,那么就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效果。遗憾的是学生的议论文往往观点加材料,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其四、转移论题,不具备正确评价的能力。我们从议论文写作的思维程序可以看出,当学生完成一篇议论文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组合加工是合理的,否则便会继续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加工。可事实是,为什么明明是转移论题(如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分析说理背离所要谈论的话题等)的作文,学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成篇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完全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便也不足为怪了。

诸如此类问题,导致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结果是:(1)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2)在论证的过程中只是观点加材料,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分析说理。(3)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三、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一)关于论说性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论说性的材料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一则论说性材料,如果材料讲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要提炼的主要观点;如果材料讲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材料当成论据,它所要证明的观点就是我们要提炼的观点;如果材料讲的是“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办法所依据的思想方法就是所要提炼的观点。下面是一则论说性的材料,让我们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材料是: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多次发生沙尘暴。全国约1500公里的铁路,3万公里的公路和5万多公里的灌渠遭到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财政收入的3倍。

这则材料谈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指出了203月以来沙尘暴的严重危害,如果把它作为一则论据,这则材料证明的观点就是“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就是我们所要提炼的观点。

再看一则叙事性的材料: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军队对峙长平。赵国任用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计可使。于是秦国派间谍前往赵国首都邯郸,散布谣言:“秦国只害怕赵括,不害怕廉颇”。并且,收买了赵国宫廷的一名宦官把这一消息带给赵王。赵王果然中计,决定以赵括取代廉颇。赵括的母亲听到这一消息,急忙上书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用他作为将军,赵军必然大败。为了国家的安危,不能用赵括作为将军。赵王不听忠言,任用了赵括。赵作为将军之后,秦国偷偷起用名将白起作为将军,与赵军对垒。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冒然出击,被秦国围困在一条小河里,乱箭射死。秦军俘虏了四十万赵军,在长平至咸阳的路上,将他们全部活埋。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写一篇作文。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找出主要事件。上述材料包括四件事:秦、赵两军对峙长平;赵王中计以“括”代“颇”;赵母上书阻止用“括”;赵括纸上谈兵误国。比较这四件事,赵括纸上谈兵误国最为重要。第二步,弄清主要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材料中主要事件涉及四个人物:赵括、白起、赵王、廉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赵括为主要人物。第三步:用“二分法”分析主要人物,提炼主要观点。我们必须弄清材料对人物是褒扬,抑或贬斥。如果是褒扬,弄清褒扬什么。材料褒扬的精神品质,思想方法即为要提炼的主要观点;如果是贬斥,要弄清贬斥的内容,材料贬斥的精神,思想方法的对立面即为要提炼的主要观点。这则材料主要批判赵括兵败误国,警示我们理论与实际脱节,最终导致了战争的惨剧。因此,我们树立起“实践”重要的观点。这一观点与赵括的思想方法相对立。

以上这些提炼观点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在平时熟练操作它们,让它们为你的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一点帮助。

(二)帮助学生建设信息库,解除“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这里所说的信息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库,写起议论文提取材料如探囊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然而,建设信息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教师除了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含语文课本中可供写作的材料)外,更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信息(通过观察获得直接材料,通过阅读获得间接材料),然后互相交流,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获得信息的有效方法。交流信息的渠道有三种:(1)课堂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安排时间,每次让几位学生在班上宣读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材料。(2)交换笔记(卡片)的形式进行交流。强记忆比不过烂笔头,信息仓库不能只建立在大脑里,还要建立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当然最终要尽量储存在大脑里,以应高考之类当场作文之需)。学生通过交换阅读笔记或卡片也可以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建设信息仓库的兴趣,可以把收集信息跟议论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更自觉地收集信息。

(三)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论文只是“论点加例子”,跟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信息必须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在议论文写作中揭示论据和论点的内在联系,便是展示信息间的一定关系。如果教师除了从宏观上教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之外,还能够从微观上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分析说理的.方法,学生的议论文就不至于再让信息机械地组合了。下面简介几种具体分析的方法供参考。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话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能找到相对性的引言当然最好,一般只要求引言能成为材料与观点的中介。

逆向设想法: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逆向设想法的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来源于论据(事例),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虚拟。运用几个假设复句要从实际出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假设,分析会比较全面,说理也比较深刻,行文也会增强气势。倘有多个假设,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不可任意凑排。

对比评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分析思路可按“比一评一升华”的走向拓展。其中“比”是对材料的概括比较,既收束全文,又为“评”张本。“评”是对截然相反的事实进行评价,或揭示其本质,或探求其原因。“升华”所得到的道理则把材料和观点焊接在一起,从而完成了论证过程。

学生一旦掌握了分析的方法,新的信息结构决不会是缺乏分析链条的机械组合了。

(四)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学生是凭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阅读训练,使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大量的经验事实,从而提高直觉评价能力。如果我们教授学生必要的逻辑知识,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通过逻辑推理,正确评价自己对信息组合加工的结果,以避免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要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思维的批判性(是非分明)、思维的辩证性(一分为二)、思维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等,同时教育学生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全面看问题、从联系中认识事物、从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运用内外因分析事物等。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下面提供几种可行的训练方法。

审题式:选择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材料,设汁成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审题立意,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尽一箭双雕之妙,且简捷实用,但要克服随意性,设计出来的题目要尽量做到思维训练系列化,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改错式:利用学生习作或报刊文章中思维失误的片断,作为学生评析修正的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在改错中得到训练。运用这种训练方法要从实际出发,选材力求典型,不可无病呻吟,以免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如果能设计成一些相应的题目,更有利于训练。

评判式:以生活中的某类人、某件事、某件言论、某个现象为评判对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这种训练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善于发现可资训练思维的命题,否则便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材料。

毫无疑义,思维训练的结果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评论是非的能力,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便能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

其实,议论文写作思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础,又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如果我们能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就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学生就能不断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创新个性的议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7

1. 学校缺乏对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中,美术学科并没有被纳入其中,许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并不重视美术学科,甚至是可有可无,长此以往,美术课程在人们眼中越来越淡薄,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美术课程,只有极少数的特长生还在继续学习。

2. 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

目前的美术教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简单的美术技巧的传授上,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接受,而长期下来,此教学方式消磨掉了学生审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师们开创出一种新的以艺术和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美术知识鉴赏为方式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融入到美术教育中,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美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美术并不能按照单纯的学科来进行教授,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不了美术的真正意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关于美术教学的认知不对,在他们看来,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而如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这些技巧,将美术活泼的课堂氛围变的呆板沉闷,这样出来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美术是一种艺术性的学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角度、多方面和多感官去观察、审视和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如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维纳斯的断臂女神”的讲解时,能够用辩证审美的眼光看出它真正意义上的美,才能够达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分析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每一件事。

3. 学生缺乏对美术的积极性

我国如今的高考模式虽然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旧的传统考试方法,如一考定终身,为此,学生们舍弃了自己的娱乐时间,为了高考拼命学习、复习那些主要科目,学生还把高考戏称为“黑色七月”,可见高考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有多大,对于美术学科,学生们则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他们认为既然没有兴趣也不是美术专业,学习美术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所以,面对压力如此大的学习,他们对美术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积极了,怎么培养审美能力,怎么陶冶情操呢?

二、针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充分掌握教材,做到灵活运用

高中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有教师解说、学生讨论和问答等几种类型。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灵活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优秀的美学文化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是美术。

教师在进行授课前应充分做好备课教案,将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节奏,学生能更好的、全面的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升华,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美,达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2. 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激发人的智慧,从而更加便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艺术的真正美在于眼睛对美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感悟,运用美学价值较高的美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美术,热爱美术。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多方面的感官美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春天里盛开的五彩缤纷的鲜花; 夏日里低垂的杨柳和潺潺溪水; 秋天里的暖暖日光和片片落叶; 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都是自然美的事物,它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里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就会理解什么是生活处处是美术了。

3. 应将高中美术纳入考核范围内

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这里说的教育包括所有教育,当然也包括美术教育,所以,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心态是和他人不同的,他能够用积极向上的眼光审视世界,他们热爱生活、知道感恩,从而造福社会,做出贡献。而审美能力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它是后天学习和培养的结晶,需要长期的坚持,加上在实际中的不断操作和实践,但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已经习惯了用考试来衡量自己的标准、能力和爱好,所以,将美术归入考试范围内,可督促学生学习了解美术,从而提高和改善美术教学。

三、总结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8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信息化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PPT、Authorware和Flash等众多的多媒体工具中,PPT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制作课件的主要工具。教师借助PPT,把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制作成课件,将文字、图片、表格、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融合到当中,通过液晶投影机放映出来,进行辅助讲解,这就是PPT辅助课堂教学。我们对200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发现,PPT在课件制作和教学运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间的交流有限

教师过分依赖PPT课件,“填鸭式”教学,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受限于课件,限制教师的教学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本节课的教授内容熟练掌握,能够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切忌“满堂灌”,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信息过度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第一,与传统教学相比,使用PPT课件可以节省上课时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刻呈现大量信息。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如果只是将课本内容照搬到屏幕上,课件就成了教材的简单翻版,这种课件弯曲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产生疲劳,当大量的课程信息快速呈现给学生时,会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来不及阅读和理解,最终的结果是课件中传达的信息多,但能够被学生有效接收的却很少。因此,在制作课件时,除了文字信息,最好能应用图片、动画和声音等工具强化学生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放慢速度、清晰解析和突出重点必不可少。

第二,课件没有清晰的层次结构或导航混乱。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课件结构:封面注明课程标题,然后是目录页,并使用超链接跳转到具体内容页,开始本章节的具体课程内容,在内容讲授完成后使用超链接返回至目录页开始下一章节。由于这种课件结构在讲授完每章节的内容之后,重复播放目录页,有利于学生把握课件的整体结构,跟上教师的思路。

(三)课件制作水平的制约

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布局结构杂乱、页面风格过多、文字设计不合理、声音插入随意等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课件制作的软件工具掌握水平有限;二是虽然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软件工具,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件质量不高。

如何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尽管科学研究活动在高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深思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育人”,科研应该是教学的一部分,而不能凌驾在教学之上,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备课中。为了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学校要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对教师教学课件设计制作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为强化培训效果,还可以定期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和讲课大赛等活动,以激励教师提升自己的课件制作和讲课水平。

二、解决策略

针对PPT课件制作方法,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摸索出一种基于PPT的高质量课件制作模式。

首先,课件的结构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个完整的课件一般包括首页、概述页、章节页、内容页和结束页。这些页面的设计风格既要基本一致,又要有所区别,使整个课件结构清晰。在内容页中讲述每个问题时,要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可以让学生产生一些逻辑推理和联想。这样的课件制作模式既能帮助教师讲解复杂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结束页也是经常被教师忽略的部分。其实,一个完整的课件既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又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课堂结束语是否巧妙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课件的页面风格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选择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背景图片要简洁,整体风格也要统一,避免因视觉跳跃造成的不适应。从页面主题风格来看,背景色的设置、色彩的搭配尤为重要。配色要看着舒适,方便辨认。课件制作时尽可能用简单的配色方案,一张幻灯片可使用的颜色不超过三种。从文字设计来看,每张幻灯片文字内容不易过多,选用 24~30号字比较适中,尽量使用宋体、黑体、楷体等容易识别的字体。

最后,课件内容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有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有所收获,因此课件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引入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授过程中要适当加入思考或讨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PPT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其高效制作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提升制作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9

【摘 要】小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古筝音乐教学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古筝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切地感受和体验到民族音乐的浸染和熏陶,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激发小学生的古筝音乐学习兴趣。为此,要重视对小学古筝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和思考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更好地实现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和传承。

【关键词】小学;古筝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古筝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重要构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将古筝教学引入到小学课堂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古筝音乐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小学生感悟古筝音乐的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筝这一民族音乐艺术。

一、古筝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之一,其演奏技法表现出地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如:山东琴曲汲取了民间琴书的曲牌唱腔,显示出具有浓郁齐鲁风味的特点,逐渐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演变为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则融合了当地大调曲子和曲剧风格,素有“中州古调”之称;客家筝曲则由汉乐中的清乐衍生而成,仍旧有极其典型的汉乐风韵;潮州筝则具有典型的南方音乐特质,显露出细腻温婉的独特风味;浙江筝曲则以清新秀丽而著称。这些不同流派的古筝民族音乐表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珍宝。

古筝音乐引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出重要的音乐教育特点,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推广古筝音乐教学,则可以较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使流行艺术与传统民族音乐相融合,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对于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创造力有极强的渗透作用和意义。

二、小学古筝教学常见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生的古筝学习差异较大,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够稳定的特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也各自不同,加之不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因而一些小学生对于古筝的学习兴趣不浓,难以掌握古筝的基本手型、指法,对于琴弦或乐曲的旋律也不够熟悉,缺乏扎实的乐理基础和识谱能力,无法跟上集体合奏的进度。

(二)专业学习能力欠缺

在小学古筝学习的过程中,一些乐谱的篇幅较长、乐曲的综合性难度较大、节奏也极其复杂多变,学生缺乏自主的专业学习能力,大多只能局限于对古筝专业曲目的技术层面的理解,而对于古筝乐曲背后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价值观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学习《小苹果》这首改编的流行筝曲为例,学生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直接讲解和指导,没有学会如何自主进行学习,对于所示谱例的节奏和指法的学习感觉困惑。

(三)小学古筝教材曲目选择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传统古筝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民间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各大古筝民间流派,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化的演奏技法和形式,形成了别具风韵的乐曲风格。然而,与小学生的特点、学情相适宜的小学古筝教材还没有编制完成,这也使小学古筝教学出现零散性、随意性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对古筝知识的系统化讲解,难以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古筝音乐知识框架,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

三、小学古筝教学的解决策略探索

(一)以琴激趣,点燃学生的热情

在小学古筝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激发小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对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足够的耐心的现象,要全面分析,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

1、古筝技巧与乐曲相整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迫切求成之心,让学生学习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避免在一开始就过多讲解纯技术的练习筝曲,而应当将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的筝曲引入到学生的视野,并适当、巧妙地融入古筝技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奏和表演相整合。小学古筝教学还要将纯粹的演奏练习与表演相结合,使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获得深厚的古筝学习兴趣,保持持续浓厚的古筝演奏热情,逐渐进入到美妙无比的古筝音乐殿堂之中,提升小学古筝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循序渐进,体验古筝音乐的美妙意境

小学古筝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用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方法,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如:可以由学习基本手型的指法入手,逐渐转变到左右手演奏;并在练习古筝乐曲的过程中逐渐加大难度,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在培养学生的古筝乐感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体验古筝音乐的美妙意境,要将重点放在感知音乐语言的方面,体味或欢快、或忧伤的音乐语言,体会古筝音乐作品的乐感和独特的意境。如:在学习《渔舟唱晚》的古筝乐曲时,教师可以采用抒情的手法?M行意境描述,在学生体会到乐曲的优美意境之后,再逐步学习左手颤、滑音的演奏技巧,然后过渡到欢愉的“快板”乐段,最后以含蓄深远的尾声终止,给人以曲终不尽意之感,引领学生逐步体悟古筝音乐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提高对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彩云追月》的古筝乐曲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沉思的方式,遐想和感受古筝乐曲的纯净、恬淡之美,感慨静谧、美妙、和谐的夜晚;同时,让学生聆听另一首相似的乐曲――《月儿高》,闭目聆听、遐想乐曲中或浩瀚、或婉转、或轻细的意境,感受静谧、优雅、清丽的美好境界,从而使小学生的内心油然升腾起对大自然的向往、爱护和敬畏之心,不自觉地生成对古筝音乐的浓郁兴趣。

(三)体悟古筝音乐的音色和韵律之美

小学古筝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音色教学和韵律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美育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感知美、体会美和欣赏美。

1、音色教学。小学古筝教学要通过亲身示范、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感知不同的音色,体悟和品析古筝乐曲的意境、情感和曲调特点,领略古筝的独特音色之美,培养学生细腻的音色感知能力,用心体悟、巧妙表达。

2、韵律教学。小学古筝教学要注重“韵”,即古筝乐音的“音头”、“音颈”、“音腹”、“音尾”等,能够掌握右手拨弦而发声、左手按抑美化弦音的技巧,并熟练运用“刮”的技巧,较好地装饰和美化乐曲,丰富古筝乐曲的旋律。

3、情感教学。小学古筝教学还要使小学生体悟到乐曲中的情感,欣赏和领略古筝音乐的真谛,如:《临安遗恨》、《满江红》等古筝乐曲,让学生体会岳飞囚于临安、刑场赴死的无奈、悲愤、绝望的心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学习运用颤音处理的技巧和方法,表达古筝乐曲的情感。

(四)因材施教,提升古筝学习效果

在小学古筝教学课堂之中,教师要利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知识和理论,开展因材施教的小学古筝教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古筝音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来说,针对他们认弦困难的问题,可以采用绘画与课堂辨识相整合的策略,让学生对照古筝的弦位排列顺序进行颜色标注,并在另一侧写明古筝各琴弦音高(D大调)在琴面上的具体排列位置,从而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古筝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逐步获得提高。而对于古筝音乐基础知识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可以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由课堂上的体验模仿进入到参与自主创编的活动中,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其中,激发小学生学习古筝音乐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民族古筝器乐氛围,提升小学古筝教学的实效性。

(五)实现小学古筝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古筝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讲解方式,避免单调的指法练习、乐曲讲解、作业布置的单一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引入“课中课”的创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古筝音乐的感知和体会。

1、课堂导入。可以在音乐课中空留5-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古筝音乐的聆听,还可以播放经典的古筝音乐演出片段让学生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曲目,并在发声演唱的环节中尽快熟悉新课的乐曲旋律,实现音乐课与古筝教学的互融和互通。

2、新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在古筝乐曲演奏的同时融入打击小乐器、课堂乐器,如:将古筝与钢琴、竖笛、口风琴等乐器相结合,展开组合演奏的创新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新颖、别致的音乐感受。另外,在古筝学习或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变换体位的方式进行,不一定就只能固定坐着不动或站立在原地弹奏,还可以结合古筝乐曲的风格特点,融入自己对于古筝乐曲的个性化体悟和理解,大胆地尝试创造出与古筝乐曲相契合的体感律动,将自己对于古筝音乐的理解融入到创造性动作或节奏之中,呈现出鲜活、灵动的古筝课堂。例如:在《新疆舞曲》的古筝学习和表演之中,可以根据乐谱的表情术语提示,运用铃鼓进行音乐配奏,并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运用体感律动的方式,欢快活泼地演奏和表现乐曲内容,学习和体会西域音乐的特色魅力和风格,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洋溢的热情,体验载歌载舞的西部生活风俗。

3、拓展课教学的创新。教师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演奏所学的曲目,并让学生以独奏或齐奏的方式进行表演。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古筝乐曲,如:《冰雪奇缘》、《小兔子乖乖》、《虫儿飞》等,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路。

综上所述,古筝音乐教学可以引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始于所感、行于音色、韵律,发呼于情,让学生感知古筝音色、韵律和情感,学会运用古筝演奏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并融情于古筝演奏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⒖嘉南祝?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0

一直以来,听力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教师而言都会是一道难题。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承载能力和认知水平,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适合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听力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听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然而,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听力往往是最薄弱的。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学习英语必须克服的一个困难。

一、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具有针对性,才能具有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们听力不好的原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采取最为有效的措施。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影响学生们听力能力提高的原因主要有:

1.1学习环境的缺乏

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下,因此听到英语的时候难免会无所适从。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课程本就占少数,有的学校甚至只是集中在一周一节的听力课上。由于时间上的缺乏,致使学生们的听力难以得到充足的训练。另外英语教师有时候会出于对学生基础的考虑很少在课堂上讲英语,且发音也并不是十分纯正。1.2良好习惯的缺乏

学生在听英语的过程中总是惯性的去将所听到的内容逐字翻译,却不擅长抓住内容重点。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再对所说内容的场景进行理解,这样一来便在无形中增加了听力理解的时间,大脑也难以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学生在听英文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语速过快,无暇来进行理解与思考。另外,一直以来学生尚未形成在听材料之前阅读书面题目的习惯,这样一来在听的时候就会漫无目的,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十分容易走神,一走神之后就更加不知所言了。1.3健康心理的缺乏

学生在觉得听力困难的同时,会在自己的内心设下一道屏障,对听力产生畏惧,未听就放弃了。在听的过程中只是机械般地听着录音,有没有听懂内容就另当别论,或者一旦有一个题没听出来,就会影响后面的听力。此种心理是及其不利于听力训练的,只会一味的增加心理负担,继而恶性循环,会渐渐失去对听力的兴趣,教学效率也因此难以提高。

二、促进听力教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2.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听力气氛

听力水平的提高,欲速则不达,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听力不仅要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也要听英语,歌曲、电影、新闻等都可以,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英语气氛,进而使英语学习能够真正渗透到生活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则应该适当地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总之,不管是什么场所什么实践,只要学生能够听到英文,甚至只是一个英文单词,长此以往必定能使学生的大脑日渐形成吸收语言信息的功能。2.2为学生选取实用的训练材料

训练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听力训练的质量。怎样的训练材料才是好的听力材料?首先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相符合,其次英语发音要纯正。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相符合主要体现在篇幅相当,形式适宜,难度适度。总之,所选取的材料应该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不过英语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精妙之处。2.3帮助学生树立其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其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涉入英语学习未深的学生,听不懂是很正常的现象,不仅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挖苦学生,还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听不懂并不是多严重的事情,重点是在于自己的勤奋练习,不要因为一时的听不懂而气馁。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三、引导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一方面,听力教学水平的提高决定因素在于学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帮助其提高听力水平。首先在于多听与精听,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听写发音纯正的英语,如果学生觉得枯燥,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或看电影,通过多听使学生适应语言环境。不仅仅是多听,精听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一遍遍的听,直到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懂。长此以往,听力必定会有所提高;其次,多说。听说其实是不分家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课文,甚至是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在此过程中,所读的内容在已经深入脑海,听自己说听别人说都是在听,当“说”达到熟练的程度,听的时候自然也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四、结束语

上一篇:学习党的十九大党课下一篇:上半年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