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2024-09-29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1篇)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3--7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

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教学中要求学生抓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在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指引下,自己探索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运用“转化”的策略时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2、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3、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学生读题

思考解答

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三、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6、思考题:

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利用线段图进行思考。

说说是怎样想的?

讨论交流

画图观察、思考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四、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2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3

授课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2)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70-71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引入,激情促思。

1.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12÷4=3

(12×3)÷(4×3)=3

(12÷2)÷(4÷2)=3

启发: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3,让学生填写表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提问:为什么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观察: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出示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反馈时追问: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为什么可以同时除以6?……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第7题。反馈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4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5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400克时,水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当水是400克时,药粉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6

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本课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只能是个引导者,有关画图分析列式解答等活动就交给学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得很不错,今天再接再厉,继续攻克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请看例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后提问:关键句是哪一句?

你会根据关键句画出线段图吗?(指导学生画图:先画哪条线?另一条线段的长度大约画到哪里?节约了20%标在哪里?440立方米呢?)

2.根据所画线段图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

想一想,该设谁为呢?为什么?

如果九月份用水吨,那么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怎样求?

根据数量关系,你会列方程吗?

解读学生所列方程。

解出你的方程并检验是否正确,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3.回顾本题的思考过程明确:

(1)可以画线段图帮学生分析

(2)应从关键句中找到相加或相减的数量关系

(3)应设单位“1”的量为

(4)结果就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

学生口答

学生试着画图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学生讨论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解方程,并检验

学生口答:可以用(550-440)÷550,看是否等于20%;或者用550-550×20%,看是否等于440。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的第1题

画出线段图。

从线段图(或关键句)中你找到了什么相等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舞蹈组人数+比舞蹈组多的人数=42人

追问:应设谁为

比舞蹈组多的人数怎样表示?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新课标第一网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建议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设谁为?降价部分怎样表示?

你会列方程吗?

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6、7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4.做练习四的第8题

解答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两题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关键句中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的方法也不一样。

5.做练习题四的第9题

先根据提出的问题分别画出线段图。

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以便于体会这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根据数量关系解答。

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

学生列方程解答并检验

学生画图

说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列出方程

检验

学生用计算器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讨论比较

学生画图

体会列式的区别,并思考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7

第二课时  圆柱的体积(二)  总第1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七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30厘米,高是60厘米。

(1)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如果1立方分米可装柴油0.85千克,这个柴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一个圆柱形玻璃瓶,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合作探究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并在小组讨论“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

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

汇报、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帮助学生审题。

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

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5题。

指导学生分组量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从里面量)。

小组派出代表说出解题思路。

同桌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6题。

生独立完成

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8

教学内容: 第28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五中习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揭题)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见过哪些策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二、新课:

(一)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出示例题)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条件是: 42位同学去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能坐5人,每只小船能坐3人。(画图表示:大船坐---5人,小船坐---3人)

问题是:“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几只?”

各有几只这个答案还要符合哪些条件呢?要符合10只船,坐的人数正好42人。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看来不简单。那么,我们不妨先考虑一下能不能先符合一个条件?你觉得选哪个条件比较方便? 10只船,那可能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可以怎么租这10只船?(6,4 7,3 5,5 …)都是既租了大船,又租了小船,那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情况?(10只----大船,或者10只---小船。)今天我们就从最不可能的开始,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观察这个图。发现什么情况?

现在坐了多少人?怎么算的?跟实际人数比一比,怎样?怎么会多8人呢?

预设:①这个假设把一部分小船看成了大船,大船做的人多,所以做的总人数就比实际的人数多了8人。

②因为我们假设的全部都是大船,而这些大船中有一些应该是小船。师:如果一只小船被我们看成了大船,多了几人?怎么算? 5-3=2 现在多8个人,说明了什么?(8÷2=4 4只小船看成了大船)

(演示)现在多8个人我们怎么办?人多了,就要把这假设的大船当中的一部分去掉,换成小船。现在的人数是多少?怎么算的?50-2=48。2从哪里来的?

这样看来,一共要换几次呢?(演示)根据这个图,你找到这道题的答案了吗? b、如果假设都是小船。

想想看会是什么状况?该怎么办?(演示)c、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如果这样假设,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d是不是随便怎么假设,都能得到答案?1条小船5条大船,行吗?行吗?那要怎么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你来试试看。和同桌讨论。

(二)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比较3.调整4.检验)(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并逐一板书)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三、巩固练习:

1.运用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巩固画图调整的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a.出示:练一练1的题目

b.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c.如果假设都是鸡,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d.交流:谁来想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六年级的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

a.练一练2,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b.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方便。

c.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调整,来推算出结果。

四、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反思:

1.用假设的策略可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2.如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如何通过画图、列表进行调整来推算结果呢?

3.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

4.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其它的收获和体验?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第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①假设——发现矛盾

②比较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③调整:

5-3=2(人)

5-3=2(人)

8÷2=4(只)

2÷2=1(人

④检验

大船→小船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9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形象地突出“三味”,即:情趣味、数学味、文化味。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各个问题为目的,注重由“技”的教学上升到“道”的感悟,在学生感悟中初步渗透转化的意识,培养灵活转化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动物王国里正在评选“最美的村庄”,(课件加一张宣传画——“最美村庄”评选了)为了美化羊村的环境,慢羊羊把两块空地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种鲜花,请看(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可是喜羊羊和美羊羊却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争执不休。(录音:我的面积大。我的面积比你的大)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二、引导发现

(一)猜想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生2:左边的图形面积大。

生3:右边的图形面积大。

(二)探究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到底谁的面积大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如果学生一言堂说一样大。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大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生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进行验证。

师:对,这是一种验证的方法,你打算怎么数?你们觉得这种数方格方法怎么样?

生2:不方便,不精确,它只是一种估算,当两个图形的面积非常接近的时候,容易出错。

师: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呢?

生3: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来进行比较。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动手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画好的同学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交流)

生1:(到讲台前面指给学生看)我是这么想的。将它上面的半圆平移8格到对应的下方,这样它就变成了一个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课件动态演示)哦,通过平移(语气重点)真的把原来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你真善于思考,请上位。那右边这个图形呢?

生2:我将这个图形的左右两个半圆转上去,也能变成一个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

师:你的意思是把这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是吗?(演示)通过旋转它也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你真善于观察。他发现这两个半圆旋转后变成了一个长方形。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图形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状变了,大小不变)那现在我们能告诉喜羊羊和美羊羊谁的面积比较大了吗?

师:因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所以在变化过程中要抓住面积不能改变,只因为抓住了变与不变,才能很快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反思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1:有些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

生2:图形转化时可以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

生3: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没有变。

师:这种能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的方法就叫转化。(引出课题)

师板书:

复杂

简单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借助方格图很难直观地分出了大小。然后提问:“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方便吗?”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三、回顾整理

师:其实,转化的策略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早有应用。请同学们回顾整理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一)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方面的应用

师:讨论好了吗?谁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以前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应用过转化的。

师: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详细的说一说。

生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师:就面积公式的推导,谁还有补充的?

生2: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师:那梯形的面积又是怎样推导的呢?

生: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

(二)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到转化,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也用到过转化的策略呢?

生1: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

生2: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进行计算。

生3:在计算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三)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

师:除了在推导面积公式和计算时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在以前的学习中还用到转化的策略吗?

生1:我记得在求树叶的周长时,用线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好像也是转化。

师:这的确是转化,它是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把曲线转化成直线段来进行测量周长。还有补充了吗?

生: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通过拼一拼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角,从而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通过我们的回顾和整理,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来解决的。

师板书:

未知

已知

[设计意图]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层面的转化策略,思维含量是不一样的,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四、拓展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周长中的转化:

出示练习1:观察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动态演示转化过程)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状变了,周长不变。)

师:如果每个方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右边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生:(略)

2.面积中的转化:

(1)一块草坪被1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2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三种情形)

师:不管是移动小路,还是移动草坪,我们都可以把草坪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你能用自己刚才发现的方法,求这四块草坪的面积吗?

(2)一块草坪被2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4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现在的小路更多了,那这道题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一块草坪被4条1米宽的小路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书109页第3题)

生: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有关小路方面的问题,下面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3.图形中的转化

出示练习3:(书109页第2题,重点分析第3个图形)

重点分析第3个

生①:旋转

生②:我将空白部分合在一起,正好是6小格。那么涂色部分就是10小格,以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5/8)。

师:这位同学将问题转化为先求空白部分,这想法不错。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ƒ:我将涂色部分分成5块,通过移一移,就能求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了。

师:通过将涂色部分移一移,确实能很快地看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在实践应用环节,呈现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生活问题。这些鲜活的素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需要,丰富了对转化策略的认知,培养了应用转化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生活故事

师:转化策略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其他领域应用也很广泛。

1.曹冲称象的故事:7岁的曹冲将称大象的体重转化为称同样重的一堆石子的重量。

2.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救人不仅仅是将人离开水,也可以是水离开人。

师:看样子,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故事,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六、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师相机指着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生①:复杂

简单

生②:未知

已知

生③:略。

师: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转化的过程,不断地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过程!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0

第4课时(总第1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知识要点】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但不必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一要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二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三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此外,计算相关的百分数时,可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免分散学生探索规律的注意力。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三、知识链结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8页思考题)

2.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第10题)(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第23题)

四、教学过程:

㈠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近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⑴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

⑵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

⑶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

⑷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

⑸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㈡教学例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

(1)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㈢完成第10题

㈣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㈤完成第9题

㈥全课小结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宽是圆的,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2.心决定圆的,半径决定圆的。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厘米。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米,沿着池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最多能栽棵。

5.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周长。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周长。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面积扩大。

二、火眼金睛

1.半径是2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三、实践应用

1.在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2.从一张长3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4.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半圆的周长15.42分米,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6.用18根1米的小棍靠墙围一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7.用一长2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积。

8.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小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空间与图形

第5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3页“整理与反思”和103-104页“练习与实践”1-5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 圆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所看图.(新教材增加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看图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名称、特征以及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对相应立体图形的认识

2.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开展实际观察活动,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对上述几何体的认识,增强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相比较旧教材,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及时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较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立体图形特征的愿望。

二、教学建议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出示教材中的几个直观图形,让学生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让学生说说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展开图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柱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底面、侧面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锥的特征,则主要应引导从底面、顶点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并提醒学生及时画下看到的图形。要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几何体的特征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加深对相关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练习与实践”第1题,一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的形状,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第2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如教材所画的长方形方格纸,或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有方格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设计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剪一剪、折一折,以检验方案是否合理、正确。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在图中连一连,再指名说说自己连线时的思考过程。第4题让学生先摆再画。第5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要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并交流从上面和左面观察用不同方法摆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知识链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1第11页例2)

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下册第18页例1)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正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出示圆柱和圆锥: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分别从底面侧面和高几方面进行总结.

(3)教师完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

圆柱 圆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图。

1.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生尝试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3.师生共同交流。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做“练习与实践”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五)全课总结

习题精编

一、慎重选择。

1.第()幅画是下面这个正方体图形的展开图()

2.下面形体中,作为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的是()

3.下列图形中,图()和()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二、想想连连。

①从不同的面看下列图形,各是什么?②转动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① ②

三、动手操作。

从下面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怎么剪?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四、解决问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1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问: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师: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地信息。

学生自学。

学生讨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学生读题。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讨论。

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 1.到银行存压岁钱;

上一篇:一月有奖征文:新年来临之际下一篇:手语社素质拓展策划之活动流程、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