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2024-07-02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精选9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1

【摘要】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个人教育质量,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树立“以校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根据湾甸乡中心完小语文学科研究课题:《情景发现法之全面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结合本人实际情况,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些研究策略。主要从课题研究原则及任务,研究方向,研究步骤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浅谈;语文;思维品质;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1.课题研究原则及任务目标

1.1 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 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 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 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 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 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 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 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 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2.2 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 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 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 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 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 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3.3 成果应用阶段。巩固第二阶段成果,对初步成果进行大面积课堂教学验证,在校内把课堂教学实践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交流,弥补弱势或缺陷,不断完善。

教师个人要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一种是课堂教学实际展示,上好一堂公开观摩课;一种是物化成果展示,写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等。以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好的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好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效。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词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 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 如:“当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 如“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句中, 主谓结构突出, 句子结构严谨, 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 句子之间粘连密切, 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 语法较为复杂。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 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 表达简洁。举个简单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 I sat in the den, while listening to music, enjoy the love story, 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 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 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 keep tits.用中文表达就是: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 我坐在书房, 一边听着音乐, 一边欣赏着爱情小说, 突然听到玻璃窗上发出声音, 接着一只小鸟站在我的窗沿上, 后边跟着两只可爱的鸟宝宝, 不停地欢叫。英语的时态运用也比较灵活。如汉语需要用某些词汇表达的意思, 英文中只需要变化时态就可以解决。

3.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较下来, 中西方在思维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习惯迂回, 曲线思维, 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 直来直往;中国人习惯比喻, 善于形象思维, 西方人就喜欢下定义, 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侧重综合考虑, 讲究天人合一, 西方人重视逐步分析, 凡事一分为二。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注意逻辑性, 先详细解说某件事的原因, 讲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会有个最终的结果, 也就是他要表达的目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 他们就喜欢直攻主题, 先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 再说出这件事情的原因, 在表达意义上让人觉得不是在解释这件事, 只是简单地叙述, 他们不会像中国人表达“因为……所以……”一样, “Because、so”这些因果词语反而不经常放在一起, 在分析一件事上, 他们会将general转化成specific, 然后从summarize到exemplify, 从whole到respective。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一句话, 中西方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 比如用中文表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 而来世只是一种虚无的寄托, 一种放弃的借口, 所以我们要抓住每分每秒, 珍惜生命, 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 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用英文表达, 它的表达方式则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 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 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 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 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维方式差异, 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 鼓励学生学好祖国文化, 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更要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鼓励学生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国国土文化的基础上, 在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才能体会到中西的差异, 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能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独立思考, 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2. 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 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

要想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方面有所提高,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 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 把将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 (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 穿插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英语思维。

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

创造能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首先应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掌握正确的英语思维方法。此外, 语言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课上, 让学生积极动脑, 争取主动发言;在课下, 组织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面文字, 用写作的形式进行锻炼, 或者到“英语角”去练口语。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对英汉语言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深度重视, 培养学生多思维考虑问题, 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本国文化, 还要学习西方文化, 在英语学习中开展跨文化交际。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及跨越思维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培养学生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 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DB/OL].中国教育人才招聘网, 2008.

[2]侯莹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东农业教育, 2006, (3) .

[3]关于中英文思维之差异[DB/OL].http://rockandrolljack1.blog.sohu.com/110271353.html.

[4]名师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托福真题中的体现[DB/OL].http://www.reader8.cn/exam/2009/0704/article_31842.html.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同时思维的发展能够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正是开发思维方式、形成思维习惯、养成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有关研究显示,语文教学能够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矫正、引导,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犹如在学生的思维之湖中投入一颗小石子,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问题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不管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小学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讲解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一,教师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研究不够深入,思维训练任务和目的不够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品质训练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其二,教师对学生目前的思维品质状况不够了解,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细致调查。其三,虽然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独立制订系统的思维品质训练计划。其四,很多教师缺乏对教学大纲中各年级、各阶段的思维品质训练任务,在教学中单纯追求分数进步,在教学中挤压思维品质训练的时间。由于以上几点原因,因此一些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中作为不大,缺乏思维品质训练的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1.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必不可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准确抓住事物本质规律,从而预见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实现。然而青少年由于其心理的独特性,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往往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五柳先生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变成如今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五柳先生本人吗?”等。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产生兴趣,积极投入思考过程中。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纵深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的发挥对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是人类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对已有事物、现象等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能力。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储备越丰富,联想的依据越充分,思维越具有深度和广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能方面的限制,思考问题的思路比较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展开大胆想象,拓宽他们看问题的思路,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拓展性问题,如:“如果这篇童话故事如其他的童话故事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你们想想是什么样的结局呢?”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会根据课文已有材料对结局进行不同设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如果小女孩与你们差不多大,她的结局会有什么变化?”这种打破时间界限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想象,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3.帮助学生变化思考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试图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教师提问提出不同观点。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训练。例如在进行《藤野先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归纳出作者鲁迅先生情感的两条主线:一是对老师的尊重之情;二是对祖国的爱国情感。通过对这两条线的归纳,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传达的深刻含义,从两个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习惯。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角度与方法进行培养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思考的世界中,不断锤炼思维品质。“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让这一朵朵美丽之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绽放。

参考文献:

[1]高亚平.有效追问助推初中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J].文理导航(上旬),2014,(8).

[2]张春燕.培养思维品质,追求语文本真[J].考试周刊,2014,(75).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4

-------我对课堂教学中差异性教学的建议

张大维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价值观‘两全一主动’既面向全体学生必然会遇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

一、差异性的基本特征;

1、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是心理品质的差异,如;智力、记忆力、注意力、自控能力、表达能力等;也有后天教育因素。

2、学生差异的多元性。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学生的差异不仅反映在程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性特长上。

3、学生差异具有发展的动态性。小学生处于发展变化中,它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学生心理品质不足之处,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善与弥补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差异,所以说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

二、促进学生差异学习,扩大课堂容纳量,满足学生五种需求;

1、迅速积极参与学习的需求;

2、体验成功的需求;

3、有教师激励作用的需求;

4、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需求;

5、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需求

6、要扩大课堂的容纳量,三、对教师提出十条建议

1、使自己和课堂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2、根据学生兴趣调整教学;

3、关注学生与班级集体的学习目标

4、帮助学生欣赏学习内容;

5、教学形式多样化 ;

6、设计学生的动手与实践 ;

7、教学激励学生思考 ;

8、课堂上表现出教师的热情 ;

9、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

10、给学生安全感

四、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沟通前提;

师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 建立人人自我负责的氛围; 承认差异;并乐意考虑别人的意见; 在学习上没有赢家。

有效的沟通技能;亲切友善;了解、关怀所有学生;创建有人关心、理解的环境;需要与期望能够充分表达。

激励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进取的教学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教师对学生做到四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点滴进步;二是鼓励学生刻苦锻炼;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四是鼓励学生发表已见。

五、差异性教学分成以下三类;

1、教育方法类;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作业的选择、习题的分类操作、多创造机会给学困生说话、板练。特别是复习阶段的不同类作业布置和重难点知识的巩固方法。

2、课程选择类;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

3、教学组织类;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生差异--------------个性--------------学习速度

个别化教学------矛盾-----------班级授课制

分层教学[组织同质班] 学校分层

班级分层

课程分层

六、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策略

1、“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多反馈、小坡度”

2、“主体探究 综合渗透 合作活动 创新发展”

主体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四个“导”:一是积极引导;二是不断开导;三是注意辅导;四是加强指导。学生主体作用应体现在四个“给”上:一是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二是给学生主动提问;三是给学生动手操作;四是给学生探索机会。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与实施教案关系

认知规律与传授方法关系

个别辅导;重补差与个体辅导

重视辅导学习方法 学生练习;结构与数量的关系

重反馈与批改的关系 教学管理;过程指导监控与绩效考核 校本定期抽测与区级抽测 质量评价;纵向发展与整体水平

重视合格率与平均分 课堂教学的六步教学法;

1、诱导---启发引导创设情景

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

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4、变式----学生进行变式练习的尝试,概念变化,编制序,排列的训练题。

5、回授----组织质疑和讲解有针对性

提问分析

课堂巡视

再练习

作业考查

6、调节----单元教学效果的回授调节

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

材料完毕进行教学效果回授调节 ‘阶段过关’

7、语文要处理讲述与对话关系 [时代背景---脉络结构----语言特色----多元讲解]

8、作文五个步骤;审题完整[推敲重点词语] 联想阅读经历

整合阅读写作互动

重点提示[提纲]

文章回顾评价

9、单元备课

领会编写意图整合意识

在比较与对比中把握特点

10、复习多角度重新组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5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至关重要。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6

武进东青中学  汤国忠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不用置疑,现行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简化“过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 忽视概念的形成,压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 忽视结论的推导,掩盖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3. 忽视思路的探寻,桎梏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4. 忽视方法的抉择,减短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教师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着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必须长久进行。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笔者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让学生在“命运进行曲”中听课文朗读,看大海咆哮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如何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表演重现“排”的动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重现中获得了顿悟。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据此,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相继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发问。)②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明白:写人可重点写好人物的肖像、动作)③作者为什么集中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掌握:最具有特征的、最动情的印象才是最佳的`叙述视角。)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1.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可相应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这是知识迁移的“把手”。一般来说,讲读课文是例子,自读课文去迁移,讲读课文是“举一”,自读课文是“反三”。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可确立单元目标如下:①尝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②养成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的习惯;③学习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④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针对以上目标,目标①至⑤的落实可在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传授方法,提出要求,在余下的几篇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当然迁移还可体现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再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读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培养,它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学《范进中举》时,不妨把它与《孔乙己》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的异同;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围绕一个“骗”字,让学生的思维向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人辐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的关系,再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蚊子和狮子》,可启发学生分别从蚊子和狮子的角度谈谈寓意……

实践证明,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知识方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

1.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教学《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已逃秦矣”一句,可适时让学生谈谈想到了什么;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讲讲:散学了,小弗朗士怎样了?韩麦尔先生怎样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阅读教学中要克服:

(1)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2)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插图与原文有什么不相符合,学生是很容易会发现与原文中“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的。同样的例子在《孔乙己》中也存在。笔者曾经用一篇自读课本上的《听取蛙声一片》来进行说明文的复习,在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及语言后,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找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学生思维踊跃,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究竟有没有乐趣?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其把争议或某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此,岂不是教学的真义?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生物,思维品质,认知策略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策略

(一) 转变学生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提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强调生命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也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模式, 但新的教学模式仅流于形式, 即便使用了, 通常仍是教师给学生的思维划定一个框架, 学生很难冲出这个定式。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枯燥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体,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很多学生最终沦为知识的容器。而认知策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核心、关键的作用, 通过认知策略的一系列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转变教师角色, 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最有效的学习, 即需要教给学生认知策略。正如心理学家加涅所说:“学习者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导致更多学习的反省思维和分析思维, 他们将变得越来越能自学甚至是独立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有助于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 习得与学会应用认知策略, 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 使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将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这一过程无疑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课堂是师生间情感共鸣和交流的平台, 认知策略的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将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种种措施渗透在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那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策略

(一) 认知策略价值认同阶段的培养

该阶段为培养的第一步, 至关重要。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及运用, 并结合自身已有认知水平, 对认知策略形成一定判断, 激发他们学习认知策略的动力。例如认知策略分类中的注意策略训练,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选择性注意, 因此很多教师会使用工作单或自学提纲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罗列出来, 课前发放给学生进行自学, 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认知策略尝试阶段的培养

学生一旦对某一认知策略产生认同后便会对该策略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此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尝试和练习的机会, 通过对该认知策略的尝试和演练, 使学生感受到该策略的有效性,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认知策略的认同。例如认知策略分类中的组织策略训练, 让学生自己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归纳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总结不同种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手绘进化树等活动可以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有机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在不断尝试中,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不怕失败,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体现。

(三) 认知策略反思阶段的培养

该阶段是学生对前面两阶段学习的自我反思, 反思自身所用策略的过程、精髓和价值所在, 由此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飞跃, 并将此认知策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为后期的迁移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认知策略中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在进行“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时, 面对水蚤难以找到的困难, 学生通过之前的尝试阶段训练中意识到实验材料可以多样性, 提出是否可以采用其他易于找到而且观察明显的动物替代, 于是结合当时季节便想到了蝌蚪, 虽然观察时间可能会长些, 但蝌蚪的变态发育还是相当明显的, 比用显微镜观察水蚤心率直观得多。通过不断反思, 可以使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 认知策略迁移与应用阶段的培养

经过前期的认同、尝试和反思阶段后, 学生就能将前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迁移和运用, 认知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学生能从类似的情境中提取相关策略来解决当下面临的新问题, 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创新性应用。例如认知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培养, 生物注重实验,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是需要学生不断揣摩的, 如实验对象多数的目的何在, 实验是否需要对照、如何对照, 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多组数据如何处理, 等等。如果学生在一开始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就能掌握好这些注意点, 那便会迁移地运用到今后遇到的每个实验中,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慧冰.中学生物科学能力结构要素及培养路径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 2015 (12) :38-42.

[2]李韶卿.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05) :57-59.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思维品质;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6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能力在化学学习中体现为实验探究能力,其核心是实验思维品质。实验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发展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思维质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化学实验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实验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实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及其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发展的。我国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2]。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建构有学科特色且充满思维活力的实验课堂?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

1 调控实验课堂结构的密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过程的快慢程度。实验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在思维结果正确的基础上,能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或在相同的时间里设计出最多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敏捷的思维必须基于良好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灵活调控实验时间跨度、实验知识容量、学生活动形式、实验思维任务等课堂环节,掌握实验课堂结构的“密度”,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思维任务,或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尽量多的实验思维任务,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敏捷性。

案例1 一场由“试管口”引发的实验思维竞赛

试管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基本仪器,它的应用几乎贯穿了整个实验知识体系。在“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试管口不同朝向(如图1),引导学生思考:“当试管应用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时,试管口的朝向各不相同,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例子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给予及时点评,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在师生的课堂交流中逐步启动。就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谁能在指定时间内组装出最多的试管口朝向不同的实验装置?”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在新的课堂主题引领下,开始实验思维的迁移训练——分组实验竞赛活动。在学生展示活动成果阶段,教师则以“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为什么各不相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实验教学的重点,为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解决实验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2 变换典型实验问题的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过程的灵活程度。具备了这种灵活性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并得到多样化的思维结果。课堂上,学生能否迅速地引发联想,建立联系,能否进行自我调节,迅速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联想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思维的灵活程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典型的化学实验进行多角度的“变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而促使学生领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演绎推理能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1 以问题指引探究,训练正向联想

正向联想是有预定目的的,并以完成某项任务为方向的联想。按问题所属,执因索果,沿着隶属关系、因果关系的途径探索方法,进而推断出问题的结论。

案例2 一次“试管版”气体制取装置的“展示会”

在案例1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新的“疑惑点”,明确提问:“在你所组装的实验装置中,哪些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学生们以“气体制取装置”为方向,迅速展开正向联想,回忆学过的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典型的气体制取装置,对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进行研究,总结关键要素,进而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的性质等因素确定试管口的朝向,并从组合好的装置中筛选或改装适合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如图2)。

2.2 由结果领悟方法,训练逆向联想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倒着想”或“反其道而思之”。化学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案例3 一套试管简易装置的功能“开发”

如果把案例2中由“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思维方法看作正向思维,那么由“实验装置”分析“装置功能”则可视为逆向思维。在学生们展示完如图2所示等实验装置后,教师适时向学生展示了另一套装置(图3)并提问:“这套装置能否代替上述的气体收集装置?”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该装置的形态分析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这套装置连接到气体发生装置中进行探究。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发现了导管口的多种连接方法(图4),进而通过对各套实验装置的探究验证,终于得出结论:该装置具有多项功能,可以用来收集气体,即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还有洗涤气体的功能。

2.3 迁移实验情景,训练相类联想

相类联想,即从性质接近、形状相似的同类内容入手。

案例3中,教师将相同的装置(图3)倒过来组合到气体发生装置中成为新的两套气体制取装置(图5),将其与学生的实验装置(图4)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次仔细对比导管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得出对该装置功能的新认识。

上述的联想方法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化学实验转换问题情境和条件,因时制宜地对实验问题进行“变式”、“类化”,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 拓展学生实验过程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多于讨论研究,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程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敢于质疑实验结果或有关结论的错误;敢于改进和优化实验的操作和装置;敢于对实验思维过程或方法作出评价,并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善于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反思,并从中筛选最佳的方案。

案例4 一套“用试管制取气体”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

在前例中,教师选取了如图6方案1的实验装置,让一组学生向全班演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套装置用于制取气体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回答:“该装置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不便添加药品和气体收集。”

教师提问:“鉴于该装置的缺点,你们能否将其进行改进?”

学生们经过进一步讨论分析后,各小组纷纷展示其改进的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1:“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2)不仅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和气体收集,还能控制反应速率。”

学生质疑1:“该装置收集到的气体会混有空气,不纯净。”

学生展示2:“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3)通过多功能装置,采用排水集气法即可避免空气的混入。”

学生质疑2:“双氧水分解反应后的水蒸气也会混在收集的气体中,该装置收集到气体仍会混有水分。”

学生展示3:“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4)通过使用干燥剂来解决水蒸气的问题。”

……

上述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锻炼和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拓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宽度,并非是增加实验内容和学习难度,而是通过抓住要领、质疑辨析、严格推断等思维过程,找出已知知识与未知问题之间的联系,实现思维结果的丰富和完善。

4 突破教材实验素材的限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是培养和发展化学实验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条件。

案例5 一个由“装置气密性检查”衍变出的“化学多米诺实验”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规的方法如教材介绍(图7①),如果只靠机械背诵和记忆,难以深刻理解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辅助仪器(图7②)、变换辅助仪器(图7③)、改变装置形态(图7④)等方式呈现实验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化学问题中,真正掌握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先让装置密封,再通过改变温度达到产生压强差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化学多米诺趣味实验”(图8)帮助学生加深对压强与实验装置关系的认识。

总之,化学实验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养成深刻的思维,以实现能力跨越的“实”。

5 立足实验探究能力的高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化学实验思维的独创性反映了思维活动的独立创新程度,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新的实验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手段、方案解决实验问题。初中生的知识建构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探究,但是独创性思维必须从入门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向学生传授各种实验方法、规范学生探究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训练,实施诱导型探究实验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扶又放,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发展。

例如:根据前面五个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问题“试管在固体反应体系是否也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呢”,或者“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的试管口由略向下倾斜改为试管口朝上(图9)是否可行呢”,或者“改装后的装置具有什么优点”。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教材中的典型反应,但按照教材的操作方法,这一实验并不容易做成功。与其牵强地对学生解释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和“本应该有而事实上却没看到的现象”,不如以此来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究这些问题。在本例中,学生的思维定势主要源于已学的“固固加热”装置中,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其炸裂,据此,改装的“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似乎是“不可行的”,但通过实际操作却又能顺利地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学生由此而产生认知冲突,继而转变为对装置改装后的优点与注意事项等衍生问题的独立思考,获取更高层次的认知,包括:直立式装置比平卧式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高温,反应更快、现象更明显;直立式装置需要注意反应物的混合与用量;实验前需必要的预热操作等等。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类问题的剖析过程中,开始养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唯课本而论,这不仅能使学生避免进入思维定势的误区,更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优化学生的探究思路和实验作风,尤其是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大有帮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认为: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6 结语

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通过化学实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提升思维品质,完善思维结构,最终内化为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148.

[2]曾国琼.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3~7.

[3]曹坤,孙狄.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17~19.

[4]姚拥军.培养思维能力的利器——化学实验应用探讨[J].教育科研,2010,(11):35~36.

[5]刘良慧.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126~128.

[6]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9

华新小学 朱轶峰 张卓

摘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字:思维品质;信息科技;智力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们不断探索与积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活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纵观课堂,教学内容越发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充实多彩,对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教会了教材中上网搜索信息、熟练运用各类应用软件,就能对学生其智力进行开发了吗?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

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够将各类外部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就未完全达成,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运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从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能力呢?

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

思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之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后天的学习训练。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方面不同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发展智力必须创造出优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按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独立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差异由思维品质得以体现,在智力培养上需要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取得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的教育目的,二、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了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由于当代社会中计算机成为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往往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有那些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真正的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小学生年龄多在8~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实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特点逐渐突出,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探取欲望,愿意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想象丰富,富有创造而又易于幻想;对于各类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度,其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

① 双基的学习:感知一理解—巩固一应用。如计算机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基本知识。

② 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体验—感悟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③ 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训练、实践—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定义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1.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问题设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由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尝试掌握其实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整个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质疑,这样便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中迸发出新的问题。例如,教材首课中的“信息”这一概念,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划划书、读一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概念。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

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做到在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如果一味的采用过多、过繁、过时的填压式讲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可变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适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介绍各种硬件的名称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从外现、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室需要注意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真正的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所探究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的,尽量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探究问题成功之后的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制造出浓厚的讨论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

(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是否具有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是否开阔,能否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

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

例如:对于“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电子小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电子小报(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电子小报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

2.注意问题解决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并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等方法衍生出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画图”程序中添加文字一课,提出如下问题:字体太大无法再文字框中显示怎么办?文字的颜色怎么变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文字工具栏、字体的认识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通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既要重视课本,也要适当拓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的不在少数。假如教师只让这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程度操作,必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定会出现学完以后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准确把握,由此再依据所了解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技术深度,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例如,可以选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安全”作为PPT自定义动画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设过马路的情景,做一会小编剧、笑小导演,完成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自定义动画的兴趣,并将这份兴趣衍生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辨析求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问题,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勇于纠错,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前者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后者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易上当受骗。

1.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将某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并深人讨论。如在“表格的格式”教学中,学生开始时会把表格处理得花里胡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格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漂亮,还是为了„„学生逐渐达到共识:我们处理表格格式的目的是简单、清晰、直观、明了地表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更有创意地呈现意图和表达观点。

2.注重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许多非健康的信息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最易上网成瘾的年龄便是从10、11岁开始,由于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自我识别能力极其有限,如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他们势必成为不良信息的奴隶。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便要求教师注意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去挖掘能够令学生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以及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的社会问题,内化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诚信、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3.设置认知“陷阱”,启发学生逻辑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以及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处预设陷阱,使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减少同样的错误。通过设疑、探讨、反思,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惰性,逐步培养起用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画图”中,背景颜色的处理、移动图画的方式,都需要运用鼠标右键才能达到效果„„对这类易错问题,“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一个设谬一-排谬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四)联想变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对知识运用自如,机智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抽象概念的灵活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虽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有待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教师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感知范围的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比喻和联想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你是动画的导演,材料库里面的文件是你的演员,你把合适的演员安排到舞台上演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还要鼓励学生去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相互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技能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而灵活,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能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无论学习哪种作品制作软件,作品制作都离不开素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教师应着力启发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解决策略:确定常见的作品素材类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精美而富有内涵,作品中所集成的素材要经过优化处理和压缩。在辨别、吸收、加工、借鉴的基础上,确保广泛占有素材、善于选择过滤素材、科学地加工处理素材、合理进行素材的存储。

(五)把握问题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只有把握问题实质,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有的则会拖沓迟缓。从表面上看,速度是思维敏捷性的特征。但从其形成的必要前提上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概括或概括水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根本保证。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等生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一下就抓住问题中具有基本意义的关系,后进生则只看到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往往很难摆脱掉具体问题、具体内容的影响,看不出抽象的知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他们摒弃不必要的、无关的、多余的因素,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关系和结构。

(六)引导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1.鼓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需要展示不同的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作品类案例的教学价值体现在: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调查的实例,包括典型作品和有缺憾的作品,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表格”作出只有自己独特研究价值的统计报告。

2.设置运用型问题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对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灵活地去学习和探究,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是组成完整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5 , 1 6。【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7。

上一篇:财迷下一篇:学王树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