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

2024-06-06

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共4篇)

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 篇1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的说教式为主, 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客观群体, 只重视对语文理论知识着讲解和分析, 在强调教学形式着同时忽略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造成了教学质量差和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游, “山顶”无限的风光应由学生自己领略。

一、思维导引教学法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引教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且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规定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引法强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所具备的的旧知识获取新知识, 学生自己去认识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 要居高临下地设计思维引导活动。例如, 教材中的阅读理解、字句修辞、立意谋篇、章法结构以及欣赏评价等, 教师要设计思维引导问题, 帮助学生主动去读、去思考、去听、去写, 必要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拨。这种教学课堂注重构建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

二、思维引导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一) 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性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而且所设计的问题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能力并培养健康的人格情感, 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解《愚公移山》一课时,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 (1) 愚公处于何种目的要将山移走?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最后愚公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在心中建立文章的整体结构框架。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要继续提出与内容进一步的问题“在后人的严重, 多数人认为愚公此举实为愚笨, 大山挡住了自家的出路完全可以采取绕山而行的方式, 或者搬家, 自己挖山受苦还要让子孙后代一起受苦, 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 用现代人的思想对愚公移山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可以是完全否定的一面, 只要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即可。

针对此问题有的学生会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 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在不可取, 破坏生态平衡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影响到了其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 当然也会有学生看到愚公积极向上的一面, 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抛开他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不谈, 单单就愚公这种执着、无畏、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等等。这种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加上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课文中包含的知识和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思考, 提高可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使语文知识学以致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借助联想,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辐射思维以及否定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心的灵感和创新, 并且借助联想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性思维, 对提高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教师在讲述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 虽然是描写落花时节, 但是实则是借用李龟年不幸的遭遇暗指自己晚年的悲惨, 针对同样的题材同样惆怅的情怀, 杜甫却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将其描述出来,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也让人产生怜惜和共鸣, 教师可以问:“在座的各位同学还可以找到几个与之相似的诗吗?”学生积极思考和联想, 并回答杜甫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愁字, 却表达了感伤时局、悲恨离别的情怀。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简单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思维引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 是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 并且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李立, 宋建武.“操作思维引导式”教学法的试验研究[J].博击:武术科学, 2013 (22) .

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 篇2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条件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又应该结合学生思维方式予以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所承担的课业非常繁重,使得其语文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难度也比较大[1]。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应该重视学生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又应该着重培养其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在整个知识积累中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思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可以有效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年代非常久远,且文章中存在不少生僻字句。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应该泛读文章,在整个泛读过程中,对自身语文思维进行有效把握,并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详细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应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情境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后,在实际教学环节创设出合理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相关教学问题的详细解析过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2]。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以及录音工具播放一些和荷塘月色有联系的影片或音乐,学生在欣赏完毕后,就可以感受到荷塘夜色里面所蕴含的静谧气氛与优美环境。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当中,能够深切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如“荷塘月色里面对你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是什么?”“在该创作背景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等。教师在已经创设的合理教学情景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式特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整个学习环节,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慢慢揭开自身所要找寻的最终答案。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思维。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思维[3]。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可是传统语文教学则比较重视语文教师所发挥的传授作用,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其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及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合理分析之后,把课文里面的相关教学问题分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找出详细的答案。在该环节里面,所有学生均会按照自身思维模式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解题思路,并利用合作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式,从而促进其独立语文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施的相关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认清并挖掘自身的语文学习潜力,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独立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8(36):214.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5(9):53.

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 篇3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素养,认知方式

1、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以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为依托, 介绍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想, 培养程序编写和调试的技能, 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素养。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贯穿阅读判断、分析思考、工具利用、抽象表达、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 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1]。

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 提出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三大要求是: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而言, 将学习目标确定成: (1) 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即算法。 (2) 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 即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编程。课程学习的重点不只是编写程序, 而是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总之, 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 并最终形成计算思维[2]。

目前,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入门慢, 究其原因, 主要因为课程一般面向一年级新生, 学生的专业知识还不成体系, 对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与传统解题方式的差异理解不够, 其“计算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 如何塑造和发展计算思维能力, 实现程序设计的快速入门, 是一个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校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程序设计基础的实验教学中,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计算思维的定义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 (Jeannette M.Wing) 教授认为[3]: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 计算思维不只是为人类社会呈现软硬件, 更重要的是计算的概念。在人类的各项活动中, 计算的思想无处不在, 它被人们用来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以及进行交流和互动等活动。计算思维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 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基于计算模型 (环境) 和约束的问题求解, 它注重计算的状态 (环境、约束) 及其状态的演化过程。计算机思维的本质是抽象与自动化[4], 它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5]。

3、计算思维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6],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任务:

⑴直观地让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至理性, 验证或再发现某些已知的理论知识, 从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 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及能力;⑵使学生了解在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领域中所遇到问题的一般性或特殊性实验方法, 熟练掌握这些实验中常规及特殊的实验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

计算思维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在于: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它不仅意味着能对计算机编程, 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分析和思考问题。计算思维强调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 注重“启发性”和“计算的思想”。可以说, 计算思维驱动了实验活动的展开, 而实验活动又促进了人类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

4、以计算思维为导引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校以带有启发式的“计算思维”方式驱动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对培养用计算机解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表达形式和行为习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一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4.1 设置带启发式的实验案例

程序设计基础的实验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例如对数组、指针、字符串等的基础操作, 习题注重基础性、验证性, 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因此, 设置富有趣味性、综合性的练习, 以及改变提问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 在学习二维数组时, 要提到矩阵的概念。可以提出:“使用黑色墨水在白纸上签名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 就是一些黑点 (像素) 所构成的矩阵, 而且是稀疏矩阵”[7], 如图1-a所示。对这样的“稀疏矩阵”进行转置比对普通矩阵的操作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也能促进对“稀疏矩阵”的理解。

另外, 在一维数组的练习中, 引入如图1-b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学生用计算的思维看待和解决日常问题。同时, 改变提问的方式, 改“提要求”为“提问题”, 将“要求采用某种方法”改为“询问该采用何种方法”。如图1-b中将“求一维数组中各价格相关指数的平均值”提为“如何得到价格相关指数的简单平均值?”

4.2 注重思维的自发塑造过程

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感知—思考—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外因的驱动, 例如教师的引导、讲解, 更应通过适当的方法, 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促进思维的主动发展。例如在设置实验内容时, 将相关度高的知识点组织成主题练习模块, 如图2所示。图2是一维数组与单链表的比较练习模块。模块内部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模块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练习模块既便于深入、广泛地练习, 也有助于练习后分析、比较和总结。实践中, 在完成了图2的练习之后, 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感知链表和数组的差异, 自觉地总结其共性和个性, 从而在不同的问题中加以选择和运用。

4.3 重构求解过程, 倡导问题解的多样性

计算思维是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的能力, 需要不断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才能形成, 然而在实验中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 “重编码, 轻算法”的现象, 以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为目标, 不注重总结问题解的构建过程, 忽视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塑造。实践中应提倡对同一任务反复多次进行求解, 对求解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构, 包括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以及调试等各个环节。重构求解过程能促使学生总结同一类问题的共性和个性, 启发学生寻找自身对问题理解的薄弱环节。反复重构求解过程, 能够使学生逐步适应计算机解题的思维方式, 使计算思维的方式形成惯性。

重构求解过程时还提倡问题解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思想、多种技术手段对同一任务寻求多种方式的解答。要求阅读、改写别人的程序, 发展多样性的计算思维方式。对带有创新型的思想和方法, 应组织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

4.4 以任务驱动展开学习

以任务驱动教学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它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采取以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 教学者需进行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9];学习者在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共享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图3所示案例, 教师首先以演示实例原型的方式提出要求, 学习活动围绕着任务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组成小的学习团队, 在问题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各阶段, 教师只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指导性的干预。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埋头编码, 转为抬头思考问题。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实现了从树木到森林的转化, 专业素养从程序员向系统分析员的提升。

4.5 尊重多样化的认知过程

从发展综合素质的角度看, 应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发展。但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必然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导致算法多样化的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善于表达和提问, 通过讨论寻求解决方案;有的不善于表达, 喜欢通过独立思考寻求答案, 例如在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时, 有些学生喜欢个人一组;也有些学生解题的思路或思维的角度可能与教学目标相偏离, 对这些差异, 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尊重这种差异, 并担负起应有的引导作用。可以展开多样化的实验形式, 包括课外练习、课内练习、基础练习、进阶练习, 还可以进行组为单位的编程比赛, 展开对抗性练习。尊重不同的认知方式, 可以较好地鼓励学习的信心, 对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

5、结束语

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仅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构建起成熟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可能的, 一定的知识与素养是理解并建立起“思维”的必要条件[10]。也就是说, 计算思维要求学习者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作为支撑, 否则计算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 计算思维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学习体系, 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上述以计算思维为导引的实验教学模式, 是结合程序设计基础的实验教学过程提出的, 在我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逐步运用, 为解决程序设计入门慢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程序设计理论和编程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国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30-32。

[2]陈杰华, 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9年20期:84-85。

[3]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 2006, 49 (3) :33-35。

[4]董荣胜, 古天龙。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 2009 (1) :2-5。

[5]何钦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第9期:5-9。

[6]杨卫光, 孙健, 陆斐璋。改革实验教学, 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年第16卷, 第4期:10-12。

[7]Sudipta Mukherjee。数据结构 (C语言版) 1000个问题与解答[M].张长富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84。

[8]王新宇,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案研究[J]。科教文汇, 2011.10 (下旬刊) :41-43。

[9]牟琴,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年第6期第21卷:44-49。

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 篇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教育机构更希望通过课堂的教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对思维训练的培养和方法品质的学习要通过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和开发,并且通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进行一系列的语感巩固,因此对于直觉思维的训练和语文的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在中学语文上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于语感灵敏度的训练和直觉思维的培养。文章从中学语文教学对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上进行分析,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角度探讨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重点。

上一篇:深基坑降水施工下一篇:莫西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