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精选6篇)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 篇1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满堂讲,学生不停记,回家拼命背。这一传统的机械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很难与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相碰撞,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语文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场春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新的形势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学、乐学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语言精华,想学、勤学世界各国优秀作品,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放下“师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实际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思想始终束缚着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居高临下,无法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子,“忽视了学生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非僵硬的机器存在着”。因此,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操纵者、教学内容的限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使得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当代中学生又往往具有较强的叛逆思想,但传统的高压政策只能逼使他们厌学、弃学。所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做到与学生“平视”性的交流沟通。作为语文教师,我尝试着以朋友的方式走近学生,多倾听、多沟通,在心里时常问自己:如果你是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教师,愿意上怎样的语文课。这样,我去掉所谓的威严,换之以亲切;放下了架子,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我还对学生说:“以后的语文课大家可以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回答问题时不必站起来,可以坐在位子上和大家共同交流。”这样,我以实际行动让学生认可我是他们学习上的朋友,并经常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请学生评价这节课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我还经常和学生一起谈论各自的爱好,了解他们的课外兴趣,倾听他们对未来的设想等。有时,我还参加学生的活动,在交流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倾听学生讲述上课时的感受,推己及人地感知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形成与学生活动的良性互动,变单方面传授为双方一起参与的质疑、探讨式的教学活动,从“独奏者”转变为“合奏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再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苦钻“书本子”,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喜欢这一学科的教师。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积淀。在备课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新课程要求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育艺术。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用自己扎实的学习底蕴完善自我的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光环。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用自己精华浓缩的一杯水,引发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桶水,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考虑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景。这就要求教师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特征,构筑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更有效地送学生“过河”。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我问学生:“如果你是海伦,又处在黑暗沉寂中,最渴望什么呢?”然后,我让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情境,细细地体会人物。而对这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肯定愿意思考,也愿意表达出自己面对文本的感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剖析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低是不同的,生活经验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情境,让每一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勤练“嘴皮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要能够准确流畅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化教学的思路、丰富的文化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苦练“嘴皮子”,做到“说得动人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独特感受的个性化教学的课堂语言,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即一堂课下来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不断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每篇教材都生动有趣,都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才能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特别是进入春夏季,下午上课,学生总是恹恹欲睡,听课精力无法集中。对此,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幽默的插曲,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一下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一次下午课中,有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想睡觉,我不经意地说:“有个同学已经陶醉在课文的故事情节里,心驰神往了。”学生会心地笑了,精神都为之一振。因此,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课堂中一句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比如,当某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答案与正确的思维方向出入较大时,教师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在充分肯定他思考方式有特色的同时引导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中,这位学生往往会是释疑的最踊跃者。所以一次生动有趣的讲课,也许会影响学生一生的选择;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能让学生感受人生的美好;一堂声情并茂、情理双至的教学,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我们只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时时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生”,注重师生互动,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常常换位思维,就能取得很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浅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2
在课堂教学中, 通常是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慢, 形成满堂灌的局面,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有些眼高手低的学生, 如果教师不“灌”一套, 还误认为教师没有水平。教师习惯了“灌”, 学生也习惯了坐、听、记笔记。长此以来形成了上课教师讲, 学生被动地听。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为此, 教师应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换位思考。
一先做学生, 后做先生———心态换位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 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 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所需”, 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如果学生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该学什么知识, 又可能造成某些弊端, 如“所学非社会所需”, “想学非教师所教”, 或者“学得好的非考试要考的”等问题。因此, 就应该让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 让学生知道教师能够教授些什么知识和为什么教授这些知识。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 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社会的急速变化, 知识变得越来越多元, 学生所知未必比老师要少, 学生得知未必比老师要慢。教师应改变心态, 秉承“先做学生, 后做先生”的精神, 在“学中教, 教中学”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思维换位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是讲得越多就越好, 有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天南地北、口若悬河, 然则离题万丈。学生则成了变相的“麻袋”、“点读机”, 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造就了一大批的“聋哑”英语学习者, 改变教学模式先要改变教学思维, 新时代新课改呼唤着教学中的新思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价值。而作为学生, 他判断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否有价值, 也许只从对自己未来发展是否有帮助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这两个方面评价。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围绕学生的这一想法, 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妨采用“正、反、合”备课法。“正、反、合”的思考方式, 是指通过变换视角, 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多元思考纵横利弊之后, 确定出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当你准备一节课时, 要反复备课三遍;第一遍为“正备”, 即从教师教学立场, 梳理出教学要求中的要旨、重难点, 书中已有的例证、材料, 恰当的教学方法、途径等;第二遍为“反备”, 即假定自己是个学生, 从学生角度换位思考, 检查教学进度和难度是否合适, 分析基本知识是否讲深讲透。学生是否掌握了系统的知识, 能否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调整,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遍为“合备”, 就是说, 把“正备”和“反备”的结果综合起来, 纵横利弊, 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多元化的兴趣要求, 并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益, 能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技能和方式方法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及方法, 在更高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换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同一个事物, 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人们只要将思考问题的思路稍加扭转, 寻求新的角度, 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就是常说的“仁者见山, 智者见水”见仁见智问题, 也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喜欢掩饰自己, 甚至以假象出现, 以至于教师时常误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因而, 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采取“换位”思考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也许“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语) 。教育工作者情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脱学生那双明亮的眼睛, 反过来, 自己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教师不妨放下“为人师表”的架子, 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处理问题, 多掂量“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哲理, 尽量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 使自己的处理方法更接近学生心理, 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是“人”, 不是“容器”,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要努力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360度, 悉心洞察学生的方方面面,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尊重、理解学生, 进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用“心理换位”的方式, 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倾诉的立交桥, 就像贴心的妈妈、知心的朋友一样关怀他们的成长, 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师生感情融洽的境地, 并促使学生自我精神保健的学习和自我精神支持系统的完善。
四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位置换位
(一) 教学中的师生换位
教学中, 不妨有时把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交换一下, 即“老师是学生, 学生是老师”。也就是说, 老师应多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因为学生告诉了我们教什么、怎样教。师生换位, 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学生想什么, 需求什么, 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自觉地、主动地与学生换位, 从学生的学习目的、视野角度、文化层次及知识结构来挑选教材, 准备教案和课堂教学。将原来“我如何教这堂课”的授前思考转变为“学生怎样才能领会这堂课”, 从过去的“我怎么教你就该怎么学”的教学态度转变为“你怎样能接受我就怎样教”, 摆脱“教师中心”,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 课堂情境中的角色换位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并不断诱导其思维, 为学生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 为其角色换位提供有利的条件。
创设的情境中的“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包括学生与主要人物之间, 与次要人物之间, 与周围环境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文章内涵, 进而通过学习课文收获更广泛的知识。故事的主要人物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主要对象, 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学会在一定情景中与主人公对话, 还要和他进行换位。
(三) 学生与作者换位
文章就像作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才能算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契机, 发现更多的知识。因而在学习中, 教学生学会与作者进行换位思考, 常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在理解文章上更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五换位思考———教改的一片蓝天
换位思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备课备人。作为一个教师, 当他接受了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课程的易与难, 也不是学时的多与少, 而是要了解授课对象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和性格品行, 了解他们已掌握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一所高等学校, 特别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 入学者的知识背景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基于这一点, 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时就应把好脉搏、面向全体、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的学生在一条知识起跑线上, 同时又因人而异地为文化层次不同的学生设计几种目标平台, 以便因材施教。换位思考有助于教师贯彻和运用启发性原则, 反思自己的备课质量, 促使自己认真吃透教材内容, 熟悉学生情况, 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的艺术,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思维,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位思考有助于教师改变“刻板模式”的教学方式, 提倡形式多样的教学, 打破“讲授法”这种一统天下课堂的教学万能式。换位思考还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有利于情感教育, 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甚至是一种“同伴”关系, 使师生之间真正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将换位思考引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让教师和学生换位, 就是要把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 围绕学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来开展。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径, 并在教学中细心引导。对于学生的昨天, 教师要思考的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品行, 以便“对症下药”, 因人施教;对于学生的今天和明天, 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如何给。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过去了, 时代需要并呼唤着换位教学。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要做新型教师, 要学会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中心、唯我独尊”的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想学生之所想, 教学生之想学,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很显然, 换位教学是一项双赢的工作,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蔷.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浅析教学中学生的作用[J].江西教育, 2003 (21) .
[2]李玉凤、贾志民.“换位思考”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9 (3) .
[3]娄兴平.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教育论坛, 2007 (2) .
[4]莫盛秋.试论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
[5]莫文娟.浅议教学工作中的换位思考方式[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6]潘晓霞.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7 (12) .
换位思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思其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当他们没有表露自己的想法时,教师通过换位就能洞察其心理,并及时把握或设计巧妙的方法点出其想法,以做到与学生思维上的沟通。如:在刚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四个定理时,我察觉有些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个三角形只要有三个元素对应相等,就可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我列举了“角角角”“边边角”两种情况的实例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分析、讨论,使学生明辨了是非,加深了对定理的认识,避免了定理的错误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思其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置疑、设惑,而且要疑其所疑。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在活跃的瞬间突然变得沉闷,表情凝重,不言不喻,学生的思维过程出现了瓶颈。对学生突然出现的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排除,将阻碍学生的继续思考。甚至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至此,教师须采取有效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以便解决学生产生的疑惑。如在将分式方程的换元法时,由于受去分母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换元法的意义不甚理解,致使产生了接受新知识的疑惑。为了释疑,消除思维定势,首先让学生用去分母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运算得到一个高次方程,学生难以求解。学生会去探求别的方法,这时教师再通过换元法解题,学生自然会很快地接受换元法,而且提高了对换元法的学习兴趣。
三、思其难
作为教师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知识的广度都远远高于学生。故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有些内容从表面看上去简单,讲起来三言两语,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还是有很大的问题,不易接受。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就需换位思考,查寻知识的难点和关键,尽可能地转化难点。如初一几何证明中的《填理由》,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几何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填理由》就是一个难点。为分化这个难点,首先从意识上引导学生“言必有据;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理由的来源;第三是组织学生观察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寻找已知与结论的关系。通过引导、分析、观察、讨论,使学生分化了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思其错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陷井”,并在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对所学知识的影响会更加深刻。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或辅导时会时常发现学生的各种错误,为了使学生引以为戒,让学生从“陷进”中“跳”出来,有时需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如学生在初学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从他们的作业中发现了许多学生因对本方法理解不够全面而出现的错误。因此,我在上课前让出错的学生板演了自己的错误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并且加以更正说明。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五、思其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的传授与探究都要讲究策略,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课堂中的一两句诙谐幽默的语言定会融洽课堂气氛,为课堂添彩。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六、思其忘
“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记忆和遗忘是相伴而生的,有记忆必有遗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比较容易遗忘的东西,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应不失时机地通过穿插练习、课后复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克服遗忘。教师可根据学生记忆的直观性、形象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类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自己编拟知识网络图、顺口溜等来帮助记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发学生的视、听、动等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 篇4
一、在教学管理中提倡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教学管理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
一方面, 领导作为管理者, 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 往往忽略了处于执行位置的教学秘书的想法、处境与困难。另一方面教学秘书常常觉得院领导不理解自己。或时常听到领导讨论如何让教学秘书努力工作, 却很少听到领导认真研究如何提高秘书工作效率, 包括工作的引导、资源的支持、服务的提供及生活的关心。这种情况会造成上下级相互不满甚至积怨, 对上级来说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甚至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下级来说也会极大地打击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处在不同层面的双方能换位思考, 即上级能体会到下属的所感所想,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并积极采纳接受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而下属也能理解上级, 进而支持并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 就能共同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运作。
2. 有利于营造团结和谐的教学管理工作氛围
教学秘书是联系领导、教务处各部门的枢纽, 在上级与平级、领导与群众的多维关系中, 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沟通情况的载体。他们需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沟通联络平衡左右关系, 协调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 必须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有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沟通, 在沟通中通过换位思考, 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建立信任关系。换位思考的最大好处就是你能理解对方所处的实际情况, 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着想, 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当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产生误解时, 如果相关部门及人员都能积极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 这样, 各部门之间的误解、矛盾大都可迎刃而解。这时换位思考就成了沟通的润滑剂, 在教学管理中就可以取得较好成效。
3. 有助于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合格优质的人才, 这决定了教育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展开,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 努力做好为领导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而教学秘书服务的中心则是教师、学生。但由于教学秘书工作涉及面广, 工作内容比较繁琐, 工作责任心强、压力大, 长期以来身心比较疲惫, 遇事容易急躁。若教师和学生能站在教学秘书的立场上给予理解和支持, 就能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秘书能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学生求学的困难, 就能心态平和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 教学秘书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换位思考就可以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促进双方关系的良好发展, 进而促使教学秘书为教师、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从而达到“优质贴心服务, 满意促进服务”的良性循环。
二、换位思考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做法
1. 与领导之间的换位思考
学院各级领导应该主动从各方面了解自己的下级, 如能力、特长、性格、爱好等, 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 尽量安排比较适合的岗位与工作, 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提供发展机会;工作中要注意缓解下级的工作压力, 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 强调他们的重要性, 使他们作出的贡献得到回报。教学秘书作为学院各项事务的直接处理者, 对于院领导制定的各种制度、分配的各种任务, 不应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应该站在院领导的角度考虑, 从大局出发, 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与教务处各部门的换位思考
所有执行的教学管理政策都是学校制定并下发的,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学校的教学管理政策传达给每位教师, 并负责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予以贯彻。为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还应及时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学校教务处, 使管理政策更能够适应一线教学与管理。积极配合学校督导组对学院各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等。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除了要以教学为中心, 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提供好服务之外, 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好上下关系及横向关系和内部事务关系。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在工作中,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及老师与学生之间难免有产生误解的时候, 此时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自身查找问题。
3. 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思考
按照学校的管理模式, 专业教师主要由各学院进行管理, 这使得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直接面向所在学院的教师。具体按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 保障教学有序地开展。比如安排教学任务、排课、调课、补课、组织教学检查并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宣传和贯彻学校相关管理政策、安排监考并督促成绩及时录入等。在这些环节中如果有个别教师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好, 教学秘书首先要以服务者的角色出发, 主动跟教师沟通了解具体情况, 为教师做好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
4. 与学生之间的换位思考
二级学院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概括起来有:每年的报到注册;上学期课程的补考及安排;重修课程报名确认;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选修课报名及指导;转专业报名;学籍管理;课表的排定;考试手续的办理;毕业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审查;毕业设计管理等多项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其繁琐性可想而知, 但教学秘书不能只想到烦, 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并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造就学生, 把学生当成学校最重要的资源。这样, 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制度、服务流程等就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的角度考虑, 教学秘书与学生的关系也就脱离了冰冷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从而转化成为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通过换位思考, 理解学生, 帮助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权利, 教学秘书就会变得宽容、善解人意, 服务也由此变成了快乐的事;另外真诚热心的服务和体贴入微的帮助能换来学生的信任与理解, 他们会更好地服从并配合教学秘书的管理, 进而大大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
三、换位思考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我们要认识到平等和尊重是换位思考的前提, 上级管理者应主动放下架子, 将自己与下属及被管理者放在平等的地位, 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 这样才能使换位思考发挥作用, 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 换位思考只宜律己不宜律他, 教学秘书要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就要换位思考, 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为对方着想, 而不能强制要求对方也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 换位思考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再次, 换位思考强调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实质上是人本管理的表现, 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这就要求换位思考深入人心, 落实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进而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 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 换位思考要想在教学管理中取得成效, 就必须长期倡导与坚持, 一遇困难就放弃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换位思考的实施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带头实施。只有领导身体力行, 长期坚持, 将自己树立成榜样, 带动大家逐渐形成乐于换位思考的风气,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之, 换位思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 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管在工作中碰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处于不同角色的管理人员如果能善用换位思考策略反思自己, 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教学秘书也就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促使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 篇5
1“换位”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换位”教学法, 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 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上全面认识和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互动”式, 提倡学生当老师, 并营造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悱, 不悱不发”。“愤”是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的心理状况。这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去打开思想, 就是为达到启发的目的。“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思考, 但却处于欲言而不能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生的喝彩声中让学生自身找到成功和自信, 在学习中找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从而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促进了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换位”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一言堂”, 如《应用文写作》一文, 教师把课文要点讲清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求职信》。所谓求职信, 是指求职者在求职时写给用人单位的一种专用书信。通过向对方介绍和推销自己, 达到谋求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明确两点:一是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和具体要求;二是求职者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条件尽量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教师在讲解时可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教师作为用人方, 学生作为求职方。教师设计问题, 学生拿出了看家本领来推荐自己, 然后让学生学老师的样子最后做点评。让学生当“小老师”的作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讲台上讲述课本上的内容, 老师充当特殊学生。我们把这种教法称为“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从形式上看, 是指老师和学生位置的互换;从本质上说,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知识专题讲述。具体实施过程是老师先讲这些类似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 其它问题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为了使学生适应这种方法, 我让学生从讲题开始, 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并按照要求讲明解题思路, 写清解题步骤。经过几次锻炼后, 学生逐渐地适应了这样的“双边”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 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 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进步。
3“换位”教学法的实效
在实施“换位”教学法时,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点:一是提前拿出简略提纲, 指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 让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备课;二是上课时随机找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 待其讲完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纠正;三是教师总结。通过语文教学实践, “小老师”基本上能够把书上的内容交待清楚, 但在讲解过程中大多时候是照本宣科, 自我发现问题很少。所以, 我抓住这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机进行点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用具体的事例指出其不足, 教给学生方法。
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 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普遍提高。
其次,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 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思考、创造的能力有所增强。现在学生都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而且预习提纲写得比较细致、全面, 有一定深度。第二, 准确生动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语言简练, 意思表达准确, 有效地利用了课堂的时间。第三, 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改造自己, 调控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论、行动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 学生们自身调节能力增强了, 不再对某一学科厌烦了, 学会了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各种问题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兴趣”上, 能较好地把握住自己。
再次, 提高了教学水平。“换位”教学法的实施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 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作为教师, 不仅要会“释疑”, 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 进行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思路也得到了拓展, 有些想法在老师备课时并未注意到, 却集中在课堂上反映出来。为了防止出现差错, 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 力争把每一个问题都考虑全面, 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4“换位”教学法的体会
通过尝试“换位”教学法, 受到很多启发, 直接在教学上引发我许多思考, 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在这方面, 技工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从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 需要创造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 目前技工教育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多、书面作业多、学生自由选择的实践活动少等弊端。它困扰了学生的头脑, 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认真加以改革。“换位”教学法, 使课堂上学习活动的时间增多了, 对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的树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与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增强。现在技工教育还存在着强迫灌输等弊端, 固而使学生陷入了忧虑———学习差———丧失自信心———学习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中。如果教师能满腔热情地关怀, 不断钻研教学规律, 探索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引导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与活动的新成绩, 并从这些成绩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向良性循环。学生们一旦进入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圈, 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 从勤学苦练中求得真正的乐趣, 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更多、更深、更好。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段时间的“换位”教学, 我深深地觉得, 要改革教学方法, 就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知己, 就要求教师猎取各种知识, 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加大信息量, 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讲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知彼, 就是要对班级的构成、成绩分布、整体性格、兴趣爱好、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偏科原因等等做全面了解, 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加强启发性教学, 重视学法研究, 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 教学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由“有师自通自会”达到“无师自通自会”。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 任何方法都是坏的, 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他又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现所进行的“换位法”教法改革的初步探索, 旨在发展学生的智能, 为学生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奠定基础。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做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现提出的“换位”教学法, 旨在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 篇6
换位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课外以教员指导学员进行自学、讨论和调查研究等为主, 课堂上在教员的主导下, 以学员走向讲台讲解为主, 最后教员补充讲评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2]。笔者尝试将换位互动教学法应用于某军事院校学员战伤急救教学, 并观察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校2个本科队学员, 其中1队145人为对照组, 另外1队130人为试验组,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20.51±0.56) 岁, 2组之间基线资料无差异。
1.2 方法
主要讲授笔者单位自编的针对坦克乘员的《健康教育教材》中战伤急救篇, 辅导材料为单位自编的《装甲车辆乘员战伤急救五项技术》, 主要讲授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 共分为4个学时。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个学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 1个学时的教学示范以及2个学时的急救演练和教学评估。
试验组采用换位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将学员分成5个教学小组, 随机指定一名学员为教学组长, 由教员事先提出问题, 教学组长围绕问题设计预习提纲, 教学组长根据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 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理论知识及课下急救演练, 并制作幻灯片。在坦克模拟器训练室进行课堂实施, 通过声、光等手段模拟战场环境, 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类似战场环境的渲染, 感受实战气氛, 以增强战备意识, 强化训练效果。课堂实施中教员首先用10 min的时间简单进行理论讲授及换位互动教学法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由每个教学小组针对选定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 (幻灯片) , 并进行课堂急救演练示范,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完一个问题后, 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讲解和讨论。讲解结束后由教员组织讲评并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总结, 然后发放调查问卷和教学评估。
1.3 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法, 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应用本单位设计的适应坦克兵作战特点及战伤救治标准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战伤自救互救技术知识两部分, 自救互救技术主要考察基础理论和战伤急救的掌握程度,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战伤急救技术掌握情况比较
共发放试卷275份, 回收有效问卷275份, 有效回收率100%。基础理论考试显示, 试验组考试分数高于对照组 (91.03±2.35 vs 92.37±4.12, u=-3.355, P=0.001) 。试验组学员对伤情的判断以及对战伤急救单项技术的掌握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P<0.01) , 见表1。
例 (%)
2.2 教学满意度调查
52.3%的学员表示非常满意, 38.5%的学员表示满意, 9.2%的学员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满意。62.3%的学员认为这种教学法对教学有极大帮助, 32.3%的学员认为有帮助, 5.4%的学员认为这种教学法对教学帮助较小, 见表2。
例 (%)
3 讨论
研究发现, 战争阵亡者中40%的人是因伤后出血立即死亡, 25%的人在伤后5 min内死亡, 另外35%的伤员经及时处理有可能获救。另有1%的呼吸道阻塞伤员, 10%的张力性气胸伤员, 只要处理及时也能获救[2,3]。由于装甲部队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而装甲部队突袭的前3~4个冲击波次均不可能搭载专业医务人员随车保障[4,5], 因此, 战伤发生后的自救互救对于降低战伤病死亡、有效保持部队战斗力有较大的意义, 并可为伤员的紧急救治和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因此对装甲部队人员战伤急救教育尤其重要, 目前对装甲车辆乘员教授较多的战伤急救技术主要包括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和通气术。
由于对未来战事认识不足, 军校学员和教员对现代战争认识较模糊, 自救互救训练紧贴实战的意识淡薄, 没有真正树立“练为战”的思想, 急救训练往往停留在“练为考”的层次。我们的研究观察到, 传统教学方法培训后学员对战伤急救五项技术知晓率和掌握率仍极低, 因此, 进行有效的战伤急救训练是把好救治第一关, 为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战时急救水平的根本保证[6]。
我们在既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传统教学方法对于战伤急救五项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John M.Keller[7]提出的ARCS模式 (即引起动机Attention, 相关体验Relevance, 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 , 是“师生换位”互动式教学的依据。换位互动教学法[2,8]是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分配给学员, 在教员的主导下, 以学员走向讲台讲解为主, 最后教员补充讲评为辅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讨论、调查研究等方法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制度, 缩短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距离, 融合了知识讲授与吸收理解的过程,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出发, 锻炼学员动口、动手、动脑能力[9,10]。
研究发现, 官兵对于五项战伤急救技术完全掌握率较低, 换位互动教学法由于可以更好地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并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 从而较好地解决实际操作训练官兵自救互救技术培训不足的问题。推广至广大官兵, 可以在训练和演习中, 进行战士卫生员和官兵自救互救技术的培训, 根据未来作战的对象、地理条件和战场环境的特点, 结合本部队的特点和训练任务, 有针对性地开展贴近实战的自救互救训练。将自救互救训练和战术训练和演习相结合, 使学员体验战场急救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缩小和实战的差距, 提高学员在战时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的实验也发现, 换位互动教学法对于提高学员战伤救治基本理论水平, 以及伤情判断和战伤急救五项技术的掌握均有较大的帮助,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P<0.01) , 提示换位互动教学法在军校学员战伤急救教学中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由于换位互动教学法是一种非既定教学模式[11], 比正常教学更难于驾驭、调控, 而且需要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员不仅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认真钻研教材, 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因此对于教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摘要:目的 观察换位互动教学法对于军事院校学员战伤急救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校2个本科队学员,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换位互动教学法讲授战地救护五项技术。测试学员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以及战伤自救互救技术的掌握程度。结果 换位互动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员基础理论成绩以及对伤情的判断和战伤急救技术的掌握 (P<0.05) 。多数学员认为换位互动教学法对教学有帮助。结论换位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员战伤救治基本理论水平, 帮助学员掌握伤情判断和战伤急救五项技术。
关键词:军校学员,战伤急救,换位互动教学法,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南.扩大一线救治范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野战外科通讯, 2004, 29 (2) :3-5.
[2]王治邦, 罗来科.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4:12.
[3]杨卫国.2001—2010年世界战伤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情报杂志, 2012, 21 (1) :74-77.
[4]马强, 陈俊香, 鲁作彬, 等.生物反馈训练对医务人员登陆演习应激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6 (6) :436-437.
[5]马强, 王洪飞, 马建, 等.演习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24 (4) :283-285.
[6]周明芳, 冯正直.对军校学员战伤急救知识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2) :248-250.
[7]Chun-Yen Chang.Comparing the Impacts of a Problem-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the Direct-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n Student Science Achievement[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1, 10 (2) :147-153.
[8]解颖, 沙儒.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开展换位教学的探索[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8) :77.
[9]李煜生, 王达.新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法”在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8) :352-353.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推荐阅读:
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训练05-11
教学中的联想思维08-10
语文减法思维教学11-12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05-28
教学中的形象思维06-26
生化教学中的临床思维11-02
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08-23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06-09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09-19
语文教学思维品质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