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2024-09-19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1

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求异思维培养工作,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才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强化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一、做好求异思维教学方案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求异思维教学时, 首先应该要做好教学方法设计,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不断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求异思考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找到学生语文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在讲解《祝福》时,由于祥林嫂的形象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立足文章从不同角度认识祥林嫂,她虽然善良、淳朴,但是也有无知、不幸的一面。在这样的分析下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创新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疑问中逐渐找到答案。在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也不利于他们求异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逆向思维,发现语文知识的魅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分析像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族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的语言、举止等,然后想象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心理活动。从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三、制定科学的引导提问方法

课堂上巧妙的引导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思维意识, 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求异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就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好的认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探寻语文魅力。比如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如果你自己只剩下三天的光明,那么你想在这三天内做什么事情呢? 如果你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那么你觉得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会发散思维思考相关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结论,同时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也会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价值。

四、实现求异思维的交流互动

求异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学生长期锻炼与培养,也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拓展自身的思维角度,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之间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单纯从自身角度分析问题,就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看问题的宽度,提高思维的活跃性。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一些学生分析不够深刻,只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一些学生虽然可以分析出封建社会礼教束缚,但是不能从各个人物角度学习文章,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片面,进而影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相互交流,则可以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看问题时可以从更多角度入手,以加深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五、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不落窠臼,敢于大胆尝试新的思考方法。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需要学生了解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然后阅读相关资料,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在分析问题时可以更全面、更准确,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培养求异思维习惯。

六、结语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语文思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摘要: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宽学生视野,用更加活跃的思维解决语文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但是当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求异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较差。本文通过对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求异思维,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2

历史应该怎样认识,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记忆和思考。同样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乃至不同的人对其都会有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如此一来,历史教师被学生们戏称为“老古董”,历史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有一份调查报告更令历史教师揪心。据某晚报对一个班学生的调查,回答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占85%,究其原因,竟然有80%的学生认为老师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生硬。

历史教学关注“怎样教”,而历史教科书提供的是“教什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怎样运用课堂表达艺术。我提倡一种新的课堂表达艺术-----求异思维教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这一表达艺术的优势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分散思维。就是根据以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求得多方性的认识。这种具有变通、灵活、展开、创造性的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意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曾经指出,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而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已形成了定势思维,仅依据课本死记硬背,不理解处则依然故我,很难适应现代历史教育。

求异思维教学则跳出“旧”观念,“旧”知识、“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根据“旧”历史提供的信息,改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想出新的办法,予以解决,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寻幽探胜的性感刺激和柳暗花明的历史意境,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动力。这刚好应对了夸美纽斯的一句话:“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二)求异思维教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几种主要方法

当然,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地去胡思乱想,去异想天开,去任意蛮干。求异思维也是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的。求异思维教学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应用呢?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讲述它的主要方法。

一、角度变换。变换一个角度来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正”面人事从“反”面思维,“反”面人事则从“正”面思维,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例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上看,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遭到破坏,是沦落;而从经济上看,由封建经济走向半封建经济就不是倒退。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既有掠夺中国财富,犯下累累罪恶的一面,也有客观上带来西方文明、促进先进生产方式产生的一面。再如,蒋介石,无疑是个对中国人民有罪的人,但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反革命,就卖国,其也有革命、爱国的历史和表现。这是由“反”而“正”的典型。从由“正”而“反”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确有其正义性,进步性,但也有一定的破坏性、落后性。即使是有反封建、解放人民思想的伟大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有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局限性。

二、程序逆转。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历史课程复习之中,一般习惯做法是由古至今,由因而果。那么为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意境,求异思维教学则可以(就总体而言)而且必须(就某些章节而言)打破这种套路,来个逆程序复习。

1、由今至古、由近至远。这在专史复习时最合适。如中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史复习顺序:先从明清的地丁制一条鞭法复习起步反推至春秋时的初税亩。再如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史复习,亦可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学苏俄、学马克思主义开始,然后再孙中山、康有为,再曾国藩、李鸿章,直至林则徐及清政府闭关锁国。

2、由果而因、由末而本。这在复习历史因果联系时最为合适。先复习结果,反过来追寻原因或根本。如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历史,先罗列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加深“结果”的印象,再追根寻本。

三、主次“颠倒”。详处则略,略处则详。“热”处则冷,“冷”处则热。中国历史课本涉及的内容是很难说何谓重点,何谓次重点的,实实在在的说,考到的就是重点,没有考到的就是非重点,所以复习时,决不能抓住所谓的重点不放,而特别把平素教学中忽视的或一笔带过的略点或冷点详一下、热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四、化虚为实、化繁为简。这一方法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为什么?21世纪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象、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节,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学生难掌握。对这一节的教学,可利用“二战前夕欧洲形势图”的动态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制造的慕尼黑阴谋及影响,而相关的德军进攻波兰,分三路进攻苏联的历史画面,地图,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历史氛围则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简为繁,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三)运用求异思维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求异思维具有变通、灵活、展开、创新的特点,这就决定它与一般思维

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运用方法不当,或运用时机不当,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混乱,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因而求异思维必须把握一个度。

1、取舍科学性原则。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每一节内容含量大,每一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和表达时必须注意科学性取舍,做到分清主次,精讲重难点。使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最终将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因材施教原则。要发挥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教设学的“双主体”作用。首先,要保证求异思维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取得最佳效果,不能将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其次,必须尊重学生实际,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决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提高思维难度。学生尝试失败过多,容易丧失自信心,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因此,求异思维教学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讲解生动性原则。“历史给人以智慧”,中华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教师要把如此丰富的内容都传给学生,仅靠求异思维怎么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关键。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4、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在这里主要是指老师、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和权利;平等,在这里主要是指历史学科面前人人平等。由于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只有老师单方面的“创造”,更重要的则是要有学生的“创造”。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求异思维就是空谈。而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学记》中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二。因此教与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是同步进行的。

老师身兼师生,一方面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象学生一样阅读、分

析、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摆在老师的位置上,千方百计、深入浅出启发引导学生。学生虽然从整体上不能超越老师,但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一局部某一细节上完全可能超过老师的,所以不必也不能强求学生一切都服从老师。“教”要有孔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的见识和胸襟;“学”要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态度和精神。只有师生民主磋商,平等交换意见,做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这才能给求异思维教学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

5、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也是历史求异思维教学的根本原则。不管怎样发散、展开、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弄清历史事实,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扎扎实实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就是沙滩上建大厦。其次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做到论从史出,史论有机结合。由于历史是极其复杂,真伪难辩且普遍联系的,因而求异思维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唯物主义、辨证唯我主义观点,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而且由于历史有其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政治性,因而,用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阶级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现象,做到客观、公正,也是绝对必须的。总之,决不可离开具体、真实、准确的历史而去胡思乱想妄加评论。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初探 篇3

突然,又有个女生站起来说:“外表美有什么不好?我跟你们不一样,我要做像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它们不仅对人们有用,而且外表也美。”我教过多年的书,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种事,多少年来都是赞美花生的默默无闻,可是细想一下,苹果和桃子又有什么不好呢?况且好看的水果更能诱发人的食欲,这没有什么不对啊!

听了这个女生的发言后,学生们也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到底该不该学习苹果和桃子。我认为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到底该不该学习苹果?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苹果是水果之王,人们都喜欢吃苹果,就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哪一个不是漂漂亮亮的呢?有的说,宣传自己有什么不好,经过包装的明星不是有更多的人喜欢吗?有的说,现在社会需要推销自己,我要做一个像苹果那样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于是,我顺势引导说:“苹果和桃子是既好看又好吃,但是课文里面并没有贬低苹果和桃子,我们做人应有自己的风格。”大家表示赞同,课堂又恢复了平静。

新课标提倡多元化教学,课文只是示例,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式的评价,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初中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 善于联想, 长于类比, 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历史学科内的纵横联系, 跨学科的交叉渗透, 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 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 以此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沿着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去激发思维、认识全貌、获取知识, 从而发展能力。

加强引导学生养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的习惯, 注意对历史发展演变中多种可能性的分析探求, 从而避免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突破学生日常思维的局限, 充分调动知识间的联想和迁移, 使他们的思维善于向着各个方向进行辐射和发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思考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寻找答案, 是为了不断完善和创新。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给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至关重要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困难, 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才能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一旦达到“愤悱”状态,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 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 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变换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向, 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对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 以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意设问的角度灵活, 问题的答案多样, 问题要具有迁移价值。

引导学生常常以某个知识为辐射源, 沿着不同方向, 顺应各个角度, 提出各种设想, 寻找各种途径去解决历史课上的问题。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质疑, 并在讨论、解题中运用横向、纵向的联想, 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不同角度去作进一步思考, 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透过“迷雾”洞察一切, 从而减少思维过程中的阻滞,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1. 民主、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能够促进初中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即学生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 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真诚地去赏识学生, 就像微微南风拂过学生心灵的田园, 留下一份温暖, 培育一份感动。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而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被答案左右, 要使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培养、鼓励学生形成独立个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 能作出一点求异思维难能可贵。初中生所学知识有限, 看问题的深度远远不够, 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话题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学生的一次“个性张扬”被嗤之以鼻, 对其思维发展的打击可能就是巨大的, 也许从此他们就不想也不愿去“奇思妙想”了。所以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 回答得好的, 有新意的, 要大加表扬与赞赏,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若回答不太理想的, 教师也要从学生错误的答问中捕捉闪光点, 探究其思维过程, 加以分析引导。

3. 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通过设计多种活动,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 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 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 拓展视野,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以证实自己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4. 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5

[作者]  常进山

[内容]

学生的作文往往有雷同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毛病。从立意到选材,从构思到叙述,均无独到之处。写教师必定是深夜工作、带病教学、儿子有病不去医院;写学生必定是拾金不昧、刻苦解题、浪子回头上大学。这些已成为学生写作文的主要内容和程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缺乏求异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事(物)多写,各有所异。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但是学生不会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事物。根据这种情况,我就训练学生对同一事物从多方面去写。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以竹子为例,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的中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想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名联;由郑板桥的竹子图及图中的题词“高风亮节”,想到做人应有气节;由竹子弯曲又会伸直想到韧性;由竹子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想到挺拔向上;由竹子不落叶想到傲霜斗雪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顽强的生命力等等。这次作文我让学生以《雪花膏随想》为题,写立意不同的文章。有一位同学连写三篇。一篇写雪花膏把孩子们打扮得很漂亮,但有些女孩子一味追求外表美,不注意内心美。一篇写雪花膏美化了人,美化了生活,“我”对生活更热爱了。一篇写雪花膏虽美化了人,但它一生做的都是“面子”活。这种练习效果很明显,学生对事物不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独立的见解。

二、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在生活中某些认识一旦成为模式,就很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也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比如厂长常常是正义的化身,副厂长总是目光短浅的代表;年轻人是生活的开拓者,而老年人则是生活的绊脚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这样写就不像文章。针对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为此,我要求学生连写两篇逆向思维的作文。一位学生以《“义”勇为》为题,写一位学生为哥们义气而打伤他人的事,指出这种“义”就不可勇为。他的另一篇文章以《不及格者赞》为题。考试不及格为什么还要赞扬呢?其大意是这样的:一些学生考试不及格,但是不在考场作弊,是自己的成绩。他们考试成绩虽然不及格,但得了思想上的满分。而另一些学生考试成绩虽然及格了,但却“抄夹带”,丢了思想分数,所以对不及格者加以赞扬。他的这篇作文分析与认识都颇有见地。

三、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对事物要作分析比较,如同类事物的比较、相近事物的`比较、不同事物的比较等。从写作方面考虑有立意的比较、选材的比较、手法运用的比较等。我告诉同学们,事物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知有异,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写文章,在作文中把事物的异处表现出来。有位学生以《疙瘩柳》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尾处这样写道:“柳树被伤害了,婀娜的它背着个丑陋的疙瘩;人要被伤害了,愉悦的他背着个沉重的思想疙瘩。人啊,请不要伤害柳,更不要伤害人。”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柳树中有两棵有疙瘩,先请教一位老师。他说因为柳树老了。我指着不远处一棵小柳树问他,听说那棵柳树只有五年树龄,怎么也有疙瘩呢?他没有回答出来。后来问生物老师,才知道柳树的疙瘩为伤害所致。”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同于一般,她通过柳树的对比,同中求异,又联想到人,于是写了这篇富有新意的文章。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 篇6

关键词:求异思维;逆向性思维;发散性;独创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的战略工程。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何谓求异思维?它是一种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用非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产生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具有博大的开拓创新性和迁移性的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和机械化的毛病,突破旧有的历史教育教学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从而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历史教学实践证明,逆向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求异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历史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教学一致性。虽然目前初中各学科教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教师往往不够重视,教法不符合学生实际,历史课堂教学在这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单一的教或学的方式,在农村初中情况尤其突出,因此只有认真处理好历史教学过程中双边互动创造性思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认识到处理好师生互动,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师的发散创造性思维起主导作用,是主体;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是客体。教师、学生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交流体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如果偏重于任何一方,那么就会相互影响,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发散创造性思维因素与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因素相辅相成、潜移默化、互为反馈。历史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互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但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历史内涵广博精深,层次多、功能多,人文因素很突出,情感性、趣味性、故事性可以完美融合。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发散思维的语言美感情境。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四美”,即密度的美、弹性的美、具象的美和观察的美。历史教学的发散思维既要有形象、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有学生自我创造性思维的相互影响。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尊重现行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学生只有掌握了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大胆运用求异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明白任何学识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让学生树立敢于“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面对学生诸多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多加鼓励和保护,切忌加以简单的否定,否则会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的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而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运用求异思维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道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要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努力为学生创造求其思维的情境,这样不仅能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素芳.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J].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12.

[2]周玉茹.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础版,2009(06).

语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篇7

一.消除学生求异思维发展的心理障碍,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求异思维的前提。人云亦云, 不利于创新;邯郸学步, 终成废物。中学阶段, 正是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爱独立思考问题, 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正可以抓住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然而, 事实证明, 那些创新能力强, 求异思维发展快、精力旺盛的学生, 往往被教师指责为不守规矩, 不被教师器重, 而那些考高分的乖学生, 即使求异思维不快, 也颇受教师的喜爱。长此以往, 学生的求异思维就会受到压制。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大胆鼓励学生去探索, 允许学生有奇特的想法。在语文教学中面对问题时, 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是与否的态度。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幼稚可笑,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应本着鼓励的原则给予肯定, 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毫无保留地讲述出来。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踊跃发言的情绪, 甚至有时会熄灭学生求异思维的火种, 造成唯老师独尊的依赖心理。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时老师要故意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并设法让学生钻到这个空子,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断坚定独立思考的信念, 为培养求异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看法, 勇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提出的观点、见解、方法和主意新奇、不落俗套、有创见。“新”对于“旧”而言, “异”对于“同”而言, 要标新立异, 就是要挣脱旧习惯思维的束缚即定势的桎梏, 独出心裁。怎样标新立异?首先要改变观念, 将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体系中解放出来。然后, 最主要的要在换角度上下功夫。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 视角不同, 结论各异。多角度的观察, 多方向的思考, 必然得出新异的结论。没有标新立异, 就没有求异思维, 没有求异思维, 就没有发现创造, 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标新立异是何等重要!有些学生不敢标新立异, 怕违背常理弄出笑话;有些学生不愿标新立异, 怕背上“爱出风头”“显示自己, 臭美”等罪名。对于这些心理障碍, 老师要阐明标新立异的目的, 让学生把握标新立异的尺度, 对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热情鼓励, 引导他们正确发展。

三.启发学生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或者由于某相关的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是使学得的抽象的 (或概念化的) 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想, 是培养求异思维的重要手段。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 它是求异思维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总之, 没有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 思维就谈不上创造性, 启发联想、想象,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四.辩证地看待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处理好二者关系

现在大学生、研究生中有的人虽然考分很高, 但毕业论文却常常缺乏独到的见解,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常常手足无措。这跟许多老师只注重求同思维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求同思维是在“已知”的前提条件下, 去寻找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 找出唯一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发展过程中, 求同思维是重要的, 它是求异思维发展的基础条件;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 培养求异思维就显得更为重要。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 二者不可偏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辩证地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侧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8

一、在比较中求异

比较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的过程。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如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时, 当学生了解到“我”终于爬上石架, 由于害怕都再也不敢向上爬时, 教师可以设问:“如果你当时也在同他一起爬石架, 你会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后, 提出许多办法, 如鼓励“我”克服胆怯心理, 并陪同“我”一起向上爬, 扶着“我”慢慢下去等等。我并不急于评论, 而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看看杰利和其他四个孩子是怎样做的。这样, 在比较中, 同学们对其他四个孩子自私、冷漠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行。

二、在质疑中求异

质疑是指提出问题, 读书要有质疑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质疑是求新知、做科研的一个重要前题。爱因期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批判, 大胆发表独特见解, 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组织辩论会等多种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 有些学生提出了质疑:“爸爸、妈妈与我之间为什么会弄得这么僵, 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对于他们的问题,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 而是让同学代表“爸爸、妈妈”, 另一部分同学代表“我”。经过辩论, 同学们认识到友谊重要, 亲情也重要, 当爸爸、妈妈的意见不能改变时, 应该慢慢向他们说明情况, 而不应该冲撞, 导致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这样, 他们通过辩论, 提出了与书上 (对父母持批评的态度) 不同的观点, 并联系自已的实际, 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三、在变换中求异

变换是指某一事物的形成或内容变成一种或多种形式或内容的过程。即思考同一问题时变换多种角度, 不去单向思维, 善于另辟蹊径, 如有的课文作者从某一角度讲清了道理, 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变换一下角度,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 抒写奉献者的襟怀, 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可再追加一个问题:“你认为单凭行道树的奉献, 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吗?”学生们马上总结出:单凭行道树是不能改善环境的, 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树, 但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 关键是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样, 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联系实际, 联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行道树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 是人类存在延续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这是一个真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树立了保护好环境的理念。

四、在实践中求异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有意思的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实践长才干。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而要了解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最主要是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凡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篇一律, 写老师则写他认真批改作业, 关心爱护学生;写妈妈就写她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针对这一情况, 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如写习作《我的妈妈》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写妈妈的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敬老爱幼等, 更引导学生另换角度, 写妈妈的不足:偏袒、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例子, 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写出文章也有新意, 更多样化了。

五、在续写改写中求异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9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发散思维,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可求异思维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充分理解前人千百年来所留传的结智慧晶基础之上,掌握了前人所创造出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但却不依赖于前人思维方式的前提之下,通过发散的,突破纵向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科学现象。 所以求异思维来源于求同思维,进而高于求同思维。

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求同思维的两面性, 采用适当的对策,使学生形成并发挥求同思维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实现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的飞跃。

首先,知识的接受过程就是求同思维的形成过程。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一整套帮助学生形成求同思维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就是形成求同思维。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由生动的物理现象到抽象的物理模型,由观察实验到基础理论,都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独特的物理方法。不断的了解,积累这一切,也就形成了求同思维。

其次,求同思维在应试教育中作用明显。一位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将一些章节的知识、技巧、方法以及题型规律总结得详尽、周全,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烂熟于心, 他可以使不怎么聪明、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考出好成绩。诚然,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由独立思考开始,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学生谈不上创新能力。而借鉴模仿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或者说是第一步,一个又一个求同定势的形成,为学生汇聚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供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模仿借鉴之用。这个模仿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能力,它又是创新的基础,所谓熟能生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求同思维” 来进行思考的话,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御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考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外形相似,本质相异的时候“,求同思维”往往会使人步入误区。 要知道,“求同思维”在教会我们“熟能生巧”的同时,也会带来有悖于发展和进步的“墨守成规”。要发展,要进步,就要突破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桎梏,去伪存真,带来新鲜的思想内容,做到“求异、创新”。人类的文化就是在这种求异和创新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那么,如何在求同思维中来寻求突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第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知识探索推导过程、新题型的解决过程要尽量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 教师切莫包办代替,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应用探索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研究式学习,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物理思维模式的自我形成,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

第二、加强对研究过程的分析。若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必须强调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譬如,对于学生不太容易把握的较快的物理过程,可以采用“慢镜头”方式来分析;对过程较复杂、物体个数较多的情况,可用作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等。在这种分析过程中,研究物理变化的规律及各种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挖掘出潜在的解题条件,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从而迅速、准确地确立解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训练,能使我们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概括性得到发展,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素质得到提高。

第三、培养促使“一”和“多”相互转化的能力。所谓“一” 和“多”相互转化即指:用同一规律去分析处理多种物理问题,使学生善于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着不同的方向探求,尽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输出;或者用多个规律来处理同一物理问题。一般来说,物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反映和描述物理现象的规律也有内在的联系。当我们解决问题时,由于观察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其中多种不同的信息组合。因此,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思考和解答。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探讨和寻求更好更简便的解法,以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立体结构,也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对于外界对物体物体总功的求解,我们可以直接从功的定义用合力来求解,也可以求各力的功,还可以从动能定理根据物体动能的变化来求解。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变式”教学,尽可能地变化所引用的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体现概念和规律的实质。

第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践证明,开设探索性、开放性问题或实验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益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多途径地输入信息,让学生自由思考,自己总结规律。它的特点:一、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二、问题的答案一般都不是唯一的;三、一般都缺乏思考所必须的信息;四、没有确定思考程序和步骤。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应尽量地开阔思路,不要光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那样就自然而然地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

综上所述,“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 本不应是对抗关系,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而如何将两者相溶,而不是彻底否定或抛弃其中的一种,才应当是我们最该去思考的。用“求同思维”生活,用“求异思维”使生活变得更好。如此不断反复,分清环境和问题的本质,选择恰当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改变。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摘要:求同思维又称定势思维。求异思维又称发散发散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求同思维的两面性,采用适当的对策,使学生形成并发挥求同思维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实现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的飞跃。

求异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 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并注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究中。比如讲完《愚公移山》时, 我设计情境问题: (1) 不用愚公的办法, 能否实现搬山的目的? (2) 不用搬山能否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结果同学们大胆设想, 从实际出发,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设计出十几种方案。如搬山:可用汽车、吊车、挖掘机、放炮……不搬山:修盘山路、凿隧道、坐飞机, 甚至搬家……同学们兴致很高, 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同学边回答边用手比划着, 模拟事物的情态。这一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

二、消除思维定势, 拓展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定势, 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反映现实,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往往千人一面, 缺乏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 更要重视求异创新思维的训练,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故乡》一文, 讲到闰土时, 我结合闰土的变化, 启发学生明确:闰土为什么变得麻木不仁?鼓励学生从社会、从人的个性、从人性的扭曲等方面分析原因。有的同学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有的说是当时社会统治和压迫;还有的说闰土没有创新精神, 甘愿逆来顺受……这些回答, 我均予以肯定, 并加以鼓励。这样的回答, 不正体现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吗?

三、组织课堂争鸣, 加深课文理解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没有争论就无法辨同异, 分是非。“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 只要教师引导组织有方, 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论, 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求异思维能力的难得机会。这是因为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 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探求不同见解的依据。不难设想, 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积极参与争斗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学习了《发问的精神》后,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再举一些勤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例子。结果同学们互相讨论, 争先恐后地举例子、展开评论。通过争论, 更加明确了什么叫发问的精神和发问的意义。再比如《岳阳楼记》一文, 我引发论题:“去国怀乡, 忧馋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矣”,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这三种情感, 你同意哪一种?问题一出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都能自圆其说。我不同程度地给予赞同和鼓励, 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 使争论的内容更有价值。

四、鼓励质疑问难, 参与教学过程

质疑问难, 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求异创新思维, 使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疑”, “学贵有疑”,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 绝不能迷信课本, 迷信老师,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较渊博的知识, 有问不倒的技能, 而且鼓励学生勇于“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求异创新思维的发展。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 学生有时一晃而过, 不觉得有疑问, 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活动, 于无意处发现黄金,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读书时深思善问, 寻根究底。爱因斯坦在谈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这就告诉我们,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文章中一些重点词句,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背影》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 等等。乍看平淡无奇, 但细读则如饮甘醇, 越读越有味, 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奇异之所在, 如能从平淡见奇异, 于细微之处悟精神, 不只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显现。

五、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培养创新能力

课前精心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应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求异创新素材, 并通告启发、诱导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选入教材的课文有些求异创新因素比较明显。如《发问的精神》、《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些求异创新因素比较隐蔽, 例如:《麦琪的礼物》结尾说:“这两个笨孩子, 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这里就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真的聪明吗?为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比如《紫罗兰之死》隐含这样一个问题:紫罗兰的死到底值不值得?学生们各抒己见, 有的主张肯定的, 有的主张否定的, 而且都能自圆其说。通过启发, 学生明白: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所以, 只有摒弃习惯思维, 大胆质疑, 扩大思维空间, 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育人效果。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11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旧框框,解放思想,力图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一个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所以又把求异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它可以不受习惯的羁绊,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直线性和平面性,帮助人们摆脱思想的僵化、刻板和呆滞,进而使思想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把他们造就成思路开阔、妙思泉涌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呢?

一、教师要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异思维兴趣,变压制性学习为兴趣性学习

原苏联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问题兴趣浓厚,他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并以此为乐。相反,如果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厌烦。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而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关键,激起学生求异思维的浪花。语文课的开端就是要吸引学生,让课堂教学的第一槌就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当思维的发散点获得成功时,又会形成师生共享喜悦的欢乐氛围,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新奇发展为有趣,学生感到了乐趣,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展开求异思维的浓厚兴趣,逐渐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要正确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

发散思维,就是对某一个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包括正确的、错误的、清晰的、含糊的、复杂的、简便的解决问题的猜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更关键的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倘若我们能灵活地确定不同角度的发散点,从而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思维发散,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文旨、主题、线索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这种思维的发散点一般来说,是在课前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有时根据需要,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同样也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药》时,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题目《药》是否可以改为“华老栓买药”等题目?为什么?(2)这篇小说有明线、暗线两条线索,能否删去暗线?为什么?(3)华老栓是怎样一个人?夏瑜又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4)画出课文内容结构图,让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不同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让学生加深对小说《药》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求异

人云亦云,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囫囵吞枣式地吸收,这对于教学来说,无疑是个弊端。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注入式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以老师的“教”为万能法宝,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进行批判,破除迷信,做到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一旦摆脱了“迷信书本”、“迷信老师”的精神桎梏,他们的创造潜能才会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提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但所提出的问题要显示出坡度性和阶梯性,层层深入,使学生的素质逐步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求异,提高学生素质,还可以开辩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多向扩散,并适时评价求异思维效果

学生根据思维发散点和老师设置的问题展开思维的多向扩散,可以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可以线性思维、立体思维和总体思维;也可以多种思维并用。其中,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使用效果不错。

纵向思维,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思考,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横向思维,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纵向思维训练和横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教师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先引导学生运用纵向思维,思考一些问题,如课文题目的内涵是什么?课文中有三处典故,其作用是什么?课文结尾一节的含义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横向思维,从以前学过的鲁迅写的文章中,找出有关内容来说明鲁迅的品质和精神,并从其他相关文章中认识到了五位烈士的精神,这样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设想、多种方法和多种答案,需要老师在求异思维训练过程中加以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发展求异思维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可以享受到愉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配合作文命题、审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容易犯雷同化、概念化的毛病。如《我的老师》几乎是一个模式,教师不是两鬓斑白,就是体弱多病的母亲形象,写老师的事迹也不外乎是半夜改作业、星期天补课、平时关心生病的同学等等。为什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他们笔下变得如此单调乏味呢?并不是他们不懂得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也不是他们缺乏观察和思辨的能力,而是往往被事物间某些相同的表象所迷惑,抓不住事物的个性特征。因此,需要训练学生同中求异,使学生摆脱混沌状态。引导学生不受约定俗成的束缚,敢于突破常规,善于从实际出发,破除旧框。可以是“小不同”大同小异,也可以是“大不同”小同大异,敢于“另起炉灶”,标新立异,发展求异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求异思维 篇12

一、在阅读欣赏上运用求异的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会统一给学生布置阅读的文章,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示得到那个唯一的答案。而很多高中生感到很困惑, 这些高中生认为, 每个人要如何理解文本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为什么要和别人有同样的阅读感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求异的思维, 学生将不会愿意积极的阅读教师布置的文章。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抱着存异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 将会在阅读欣赏课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一些高中生提出, 鲁迅的文章没有价值, 他就是一个言词刻薄、思想狭隘的愤青, 他的文章把中国人描写得连一文钱都不值, 这样的文章不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既具有艺术价值, 又具有思想价值, 中国的文坛上目前正缺少像鲁迅这样又有勇气、又有思想的人存在, 鲁迅的文章应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求异的目的不是为了吵架, 而是为了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一篇文章。于是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辩论会, 将学生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的观点为鲁迅的文章不该出现在课本上;另一个阵营的观点为国人应懂得欣赏鲁迅。教师以求异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阅读文章, 就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让学生学会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二、在学习方法上运用求异的思维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 会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 要求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语文。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会让一部分学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很容易的事, 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知识很困难。教师可以用求异的思想, 让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时, 会希望学生掌握散文的特点和散文的写法。然而如果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写一篇散文作文, 那么很可能很多的学生将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教师可以用分层次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可以引导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生写《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这类学生能从理论的角度宏观的把握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朱自清的写作特色;教师可以引导想象力比较丰富, 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写一篇散文, 让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展现出他对散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写《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架构、散文的特色、朱自清的写作特点等。学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们就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愿意积极的学习语文知识。

三、在表达交流上运用求异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个性不同导致表达交流的方式不相同。高中语文教师如果给予一个整齐划一的表达交流方式, 就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优势不能被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被尊重, 他们就有可能不愿意积极的表达自己学习的成果。为了让学生愿意积极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多元化的表达空间, 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中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比如以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如果语文教师只单一的使用作文比赛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会觉得自己学习到知识是自己的事, 自己又何必去参加这种瞎起哄的事?为了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表达的愿望。教师可以给学生找寻一个多元化的表达平台。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开作文写作比赛, 让学生在校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演讲比赛,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样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到博客上, 让学生与网络上的同好交流;教师还可以鼓励开展一个语文学习小组, 让学生通过社团交流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写论文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用续写原作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用制作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等。高中语文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开辟了多元化的表达空间, 学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表达交流的方式被人尊重, 自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表达方式、从而愿意积极的学习语文知识。

总之, 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 要意识到一味求同的教学思维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语文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求异的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应用求异的思想, 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主体性, 他们才会愿意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孙至娟.“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李琳.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钱小燕.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对策探析下一篇:山东高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