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教学思维

2024-08-20

形象教学思维(精选12篇)

形象教学思维 篇1

一、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谓形象思维, 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 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 历史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形象思维。第一, 后者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认识思维客体, 并且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摄取创作素材;而前者只能间接地从各类文字材料、历史文物、考古遗迹和口头传述中去把握思维客体,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间隔。第二, 后者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其思维形象可以拼凑和塑造。如《水浒》中的李逵、《阿Q正传》中的阿Q等, 这些文学形象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概括、集中与融合, 但却不一定需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依托。

二、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 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 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 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 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 或略而不提。因此, 教师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充实教学内容, 再造历史形象, 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 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例如, 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 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 由此而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其他如“虎门销烟”浮雕, 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 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一场好的电影, 一部好的小说, 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 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主要原因, 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 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 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三、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归根结底, 在于史料的积累, 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 注重史料的积累, 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 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生动有趣,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 重视语言修养, 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 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语言具有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个部分。内部属性是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 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1) 准确严谨, 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 谈古论今, 叙事议人, 必须言之有据, 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 (2) 注意文采, 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 同样, 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 除了文字修辞外, 还应该形象生动, 声情并茂。 (3) 通俗易懂, 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 还是在科研中, 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的知识面不宽, 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 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 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

3. 运用直观教具,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例如, 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 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 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 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 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 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近十年来,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 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 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 发展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充分运用这种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 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形象思维,历史教学,途径与方法

形象教学思维 篇2

一、语文教学中两种思维结合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 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因此,中 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 ,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脑 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这一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 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观点。它表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 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方式,不能 互相代替;它们必须得到协调和平衡发展,互相补充,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 、发展和完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是左右脑协调发展、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 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互相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它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 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面等生活画面的构思),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记叙文,特别 是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这类文章的特点,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 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以语言训练为核 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1、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 ,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 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 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 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 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 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 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

形象思维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篇3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效果。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象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用生动的史实、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历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

二、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历史变“活”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历史本身,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历史变“活”。

1.丰富史料,刻画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史实就是课堂上下锅的“米”。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刻画历史,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华夏祖先是谁?关公为什么受人欢迎?张衡为什么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了地震?丝绸之路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在讲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历史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通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对话,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体现出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使学生更能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生动描绘历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完试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他们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些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某个动作却长存于记忆之中。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太宽,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先秦历史时,就尽量避免采用大段的古文史料,可以将其翻译成比较直白的现代文。

历史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之外,还要注意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情感。例如在讲司马迁与《史记》时,教师可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让学生欣赏《史记》,还可以通过司马迁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其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度把《史记》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历史事件的场面等展现出来。例如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以及巨鹿之战的壮烈,垓下之围的悲凉,鸿门宴的扣人心弦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水平,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治平.关于形象思维问题论争的若干历史情况(续)[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6).

[2]臧传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调控艺术[N].学知报,2010-09-13.

形象教学思维 篇4

所谓形象思维, 是凭借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形式为表象、联想和想象。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独立单位, 联想是把两个表象联合起来, 想象就是把一系列有关表象融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新的形象图景。形象思维能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鸿门宴》《霸王别姬》《项羽垓下之围》《韩信胯下之辱》等等, 都是运用形象思维来认识历史和表现历史, 从而重构动人的历史场面和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

所谓抽象思维, 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例如美国19世纪中期的民族学家摩尔根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 就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完成的。

最初, 摩尔根由于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 直接观察到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婚姻、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历史现象, 这时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 在这个基础上又通过加工整理, 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形成“氏族”、“婚亲制度”的概念, 于1877年完成《古代社会》这一不朽的名著。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概括, 摩尔根提出了“血缘家族”、“普那路家族”、“对偶家族”及“蒙昧期”、“文明期”、“氏族”、“胞族”、“部族”等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 从而揭示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和规律性。

历史教学,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 既少不了形象思维, 也少不了抽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思维模式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交错应用的。

历史学科, 如果仅用一种思维模式, 就难于重构历史客体原貌, 再现生动的历史形象, 理解历史的规律, 弄清历史的本质。例如观看秦始皇兵马俑, 犹如目睹了当年威武雄壮的秦军阵容, 回到了战争频繁、刀光剑影、人仰马翻的历史年代, 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维。但是, 如果没有历史知识, 不懂历史发展的规律, 不把兵马俑和秦始皇的历史联系起来, 进行抽象的思维, 也就不能真正看懂兵马俑。历史学科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运用形象思维才能使历史显得有血有肉, 宛然在目, 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历史活生生的形象;而只有运用抽象思维, 才能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通过历史看到本质。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支柱”, 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深入。由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高度概括的抽象思维, 就是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 那种认为历史学科以抽象思维为主, 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的观点, 或者相反, 认为历史是艺术, 因而过分单纯地追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科学的历史思维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教学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又要有理论上的概括分析, 既不能单纯地由教师在书本上画重点、要点, 死背条文, 也不能为追求生动形象由教师一讲到底。要做到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把抽象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人的大脑两半球有分工:大脑左半球负责处理数字信息, 如语言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等, 以抽象思维为主;大脑右半球负责处理模拟信息, 如图像、模型、音乐等, 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发现, 具体到某个人是哪种思维占优势却因人而异, 发展不平衡。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交替运用两种思维模式, 才能使学生的左右脑合理使用, 协同活动, 减少精神疲劳, 促进智力的协调发展。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交错应用、对立统一, 教师必须注意学生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合理训练和协调发展。

物理教学应重视形象思维的运用 篇5

物理教学应重视形象思维的运用

文/王青心

摘 要:教学中发现学生很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形象化的物理模型,暴露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缺乏。总结了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具体的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形象思维;物理教学;实验教学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近几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方向趋向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理综卷第25题,这类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基础上的命题思想,用情景、问题、知识、方法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题目看不懂,确切地说是图形看不懂,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难转化为物理模型。

赵凯华先生在《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历届试题集解》的序言中写道:“在我们教学中,同一物理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提交给学生,又可以由教师把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提交给学生。习惯于后一类问题的学生,在遇到前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赵凯华先生提的这一问题也正是我们学生碰到的问题,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对思维认识的片面性所导致思维培养的偏颇,即重视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习惯数学计算,缺少画图的意识或者不会画图,这种情况下许多问题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障碍,特别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学生的表现更为明显。

可见,从题目转化为图像的过程是形象化的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思维跨越是很大的。在这过程中形象思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看形象思维的作用

钱学森先生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比如,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思维的。科学家们面对问题的思考,也不总是严密地按照一步一步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有时跳跃的直觉思维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起来关键性的作用。”从我们高中物理教材中发现,科学发现中有很多事实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如,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本质观点是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真正的出发点,特别强调定量的实验研究,并运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和总结实验规律,在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实验或理性推断都是用了想象化的图景来进行的。例如,他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规律概括的否定,他设想用一根绳子把两块重量不同的物块绑在一起,然后再将其自由下落,那么将以多大的速度下落呢?借助这形象化的图景,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观点。又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又思考,重力的作用是否可以延伸到月球所在的地方呢?如果能,那么月球为什么不像地面附近的`物体那样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球坠落呢?因此他设计了一个形象化的思想实验图:把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到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可见牛顿也是用形象化的图形来完成的。又如,在研究电磁场中法拉第不但提出了场的概念,而且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场的清晰图像。他用电力线和磁力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力线密的地方场就强,力线疏的地方场就弱,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使物理学深奥的原理变得如此简单形象和容易接受。

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形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重要性和表现形态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在我们教材中给予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使我们对形象思维在科学方面,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科学和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三、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实践

1.形象思维在新课程教材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物理教材中与形象思维有关的素材越来越丰富,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直观、真实、风趣地向我们说明了也许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的科学道理,对于我们的表象储备和概念理解有很大帮助。一些演示实验、STS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教科书上,如,“曲线运动”这一章中,用砂轮打磨下来的微粒飞出的方向研究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用汽车转弯来研究离心运动的危害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就是以图片来说明的。这些栏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提高。“说一说”“做一做”“STS”等栏目的采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集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于一体的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笔者认为画图分析方法无论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只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通过教师的讲授,似懂非懂地记忆,真正应用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就很难把握其本质,经常只能跟着感觉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熟悉的现象去用形象的图形描述它或进行物理情景的联想,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片段1:在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很难接受极限的思想与方法,因为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进而用图象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几何意义:在位移时间图象中,图象中两点之间割线的斜率表示这两点之间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几何意义:在位移时间图象中,图象在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在该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从图象中自然地得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后面理解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等教学都埋下了伏笔。

案例片段2:在研究电源、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中所述: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我们可以画一个抽水机工作图,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来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又可以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抽水机抽水的本领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电源和它的特性(电动势)。

(2)形象思维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材的探索性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更细心、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体验物理规律的奥妙。探索性实验是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实验形式,它没有给定的实验器材,更没有规定的实验步骤,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形象思维在这里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构思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并要将实验过程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显示一遍,以便确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率。

案例片段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目的:研究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让学生课前思考:需要的仪器,电路的设计。(让学生在头脑里显现出画面)

实验中讨论:如何使感应电流大小增大的方案?(让学生交流、想象,最后去实施)

(3)形象思维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习题是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科学简化、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模型。物理习题的教学是通过习题解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演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形象思维是正确分析、把握物理问题的依据。然而,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物理形象思维的习惯,他们常常只习惯用公式去讨论问题,得出一些数学结论,而不习惯运用物理形象去思考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①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来想象问题情境,揣测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在纸上画出示意图或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草图,并在草图上标明各个过程、状态的物理量;②要求学生根据已画出的详细情境图,理性地分析各过程、状态的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大脑已有的规律表象对应起来,寻找适合的规律解题;③让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要求教师必须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们教师都要有强烈的意识,紧紧抓住学科特点,将形象思维应用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论是概念教学、规律教学,还是习题教学,努力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过程图景、理想化图景、几何图景以及图形表象等,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兴趣,锻炼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强化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的能力在运用中获得锻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凯华。CUSPEA与我国物理教学:《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历届试题集解》代序[J].物理教学,1986(02)。

[2]林金辉。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J].煤炭高等教育,1995(01)。

[3]闫晋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S4)。

[4]张敏。物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物理教师。(02)。

形象教学思维 篇6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发展;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内的每个环节都是以思维为载体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能控制的活动。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一、数学学科本身是抽象思维的典型产物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而忽略形象思维,致使学生不懂和不会运用形象思维,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概念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形与数的本质联系,使学生对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与互相联系的空间形式有深入的认识,从而以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问题的“原始模型”,从而把抽象思维化为学生熟悉的、便于理解和接受的形象思维。如讲解几何的概念“直线”,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如两支尾部接在一起的手电筒)来帮助认识理解,将它形象地看作“直”的光线向两方无限延伸,它没有长度、宽度等。而射线和线段则可利用一只开启的手电筒和一只关闭的手电筒加强理解。通过这一番形象的比喻,不易理解的、难以概括的直线的特征的概念变得十分明了。

(二)具有高度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解方程|x+1|+|x-1|=4

分析:这是一道代数题;一般解法是分段定出x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再解。但这样做费时又费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数轴,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画出数轴,定出A(-1),B(1)两点,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求这个方程的解即为在数轴上找到一点使之到A、B两点的距离和为4。从图中很容易看到当这点在正负2的位置上时,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为4。由此可知:x1=2、x2=-2。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可通过化抽象为直观,促进问题解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形象思维,不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联想的习惯也有很大的益处。

二、认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形象的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真的就是最真实的吗?是不是仅仅用形象思维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呢?有时形象直观的东西也会蒙蔽人的眼睛,也会骗人。心理学上的少女老妇图最有代表性,很多貌似正确的命题都有反例。因此数学上很多定理都要有严格的证明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认识两种思维的关系,我想起了华罗庚教授的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有这样一道题:已知矩形A的长宽分别是2和1,那么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B,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矩形A的周长和面积的2倍?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C,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矩形A的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这个问题不是凑出来的。有同学用代数的方法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那么矩形B满足x+y=6,xy=4.计算得结果,使几何问题代数化。有同学从图形的角度,利用函数图像给予了解决,也就是使代数问题图形化。经过变形构造得到两个函数y=-x+6,y=■,这样只要通过画图,如果这两个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没有交点,说明就没有这样的矩形,若有交点就说明存在这样的矩形。说明代数中方程组的解就是图像的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第二种情况同样如此。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如何完美地结合

从人类思维发展史看,先有形象思维,后有抽象思维。正确地、巧妙地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相互沟通,相互转换,紧密配合,可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合二为一。因此运用这两种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思维潜能,从而获得最佳思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应用两种思维?通过直观的形象来深化抽象的内容,这种抽象的形象就是数形相结合思想。我觉得数学教学中要建立起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这样才能逐步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步发展并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形结合的训练,实践表明,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结合起来,從而使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几何化,并进而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能够使很多复杂问题获得简捷解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出直线L和△ABC,然后沿直线L对折,用一根针戳穿A、B、C三点,在L的另一侧留下三个对应孔A、B、C。导出轴对称定义后,提出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对折呢?让学生在纸上动手试一试。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给了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过程,学生很容易抓住轴对称的本质,提出AA被L垂直平分。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其观察和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平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及早熟悉数学思想。数学解题过程中,基本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等)和基本数学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构造法等)总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

2.让学生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锻炼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使数学问题模型化,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

3.数形转化的练习。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相互转化,如通过直角坐标系、函数解析表达式与图像、方程的解与直线的交点坐标、实数对与平面内的点的相互转化,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转化途径。平时我加强数形转化的练习,就是要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使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象”统一起来,这对于提高思维转换能力极为重要。

4.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解题中将已知条件进行了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定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构思新奇,解法简捷,给人以和谐美的感受。

5.平时经常让学生接触中考中的各种问题。近年中考试题中阅读型问题、网格问题、折叠问题、剪拼旋叠、操作推理、几何代数综合题等问题是中考热点,如何应用两种思维与中考衔接?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形象思维的数学实验进而转化成抽象思维,蕴含了丰富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转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探究出问题的变化规律和结果。

形象思维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篇7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形象思维, 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 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历史教学中, 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效果。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 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 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象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 用生动的史实、形象,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历史,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

二、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历史变“活”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 而不是历史本身, 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历史变“活”。

1. 丰富史料, 刻画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史实就是课堂上下锅的“米”。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刻画历史,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 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 通过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华夏祖先是谁?关公为什么受人欢迎?张衡为什么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了地震?丝绸之路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在讲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历史时,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 通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对话, 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体现出魏征的忠厚刚直, 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 唐太宗的明睿通达, 使学生更能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 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 生动描绘历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背得滚瓜烂熟, 但一考完试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 而他们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些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某个动作却长存于记忆之中。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太宽, 词汇量有限, 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 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先秦历史时, 就尽量避免采用大段的古文史料, 可以将其翻译成比较直白的现代文。

历史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之外, 还要注意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情感。例如在讲司马迁与《史记》时, 教师可以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来让学生欣赏《史记》, 还可以通过司马迁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 展现其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度把《史记》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历史事件的场面等展现出来。例如项羽的拔山盖世, 刘邦的豁达大度, 荆轲的慷慨激昂, 李广的胆略过人, 以及巨鹿之战的壮烈, 垓下之围的悲凉, 鸿门宴的扣人心弦等,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总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水平, 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课堂,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治平.关于形象思维问题论争的若干历史情况 (续) [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 (6) .

形象教学思维 篇8

1、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

舞蹈是人类从社会劳动中演变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被人类誉为古老的“艺术之母”。从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发现,艺术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素养,培养人们的积极进取和主动乐观的心态。少儿舞蹈是由少儿生活和少儿表演所组成,是影响少儿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形象教学,增强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少儿的舞蹈形象教学思维,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舞蹈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学习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连贯性,更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舞蹈教学中的一些动作,可能会让初学的儿童产生疼痛感,这就需要学生由较强的耐力和韧劲,才能逐渐的学会较难的舞蹈动作。我们在少儿的舞蹈教学中引入形象教学,目的是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参加舞蹈培训,逐步提高舞蹈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少儿逐渐走向成功。教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发现美和观赏美的能力引入到形象教学思维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引入形象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主动乐观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

有了少儿时期的舞蹈学习经历,就会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和艺术素养。现代处于少儿时期的儿童多半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与人沟通会有障碍,性格孤僻。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沟通和合作,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在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教学思维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表现欲,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舞蹈是一种形态美的最高表现,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运用形象教学思维可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育。使儿童增强身体机能,开发少儿大脑发育,提升对于身体机能敏感性。在一首音乐响起时,可以迅速的进入角色,由声音传入到大脑,在由大脑引起肢体反应,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肢体动作流畅连贯,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形成一段视觉性较强的舞蹈。处于少儿阶段的学生虽然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但是记忆力和模仿力都很强,而形象教学思维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渐的完善自我,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在舞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下,逐渐的发现美和欣赏美,逐渐的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少儿舞蹈中的形象教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主动的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生活品质。

二、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应用形象教学思维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们展示形象教学思维的概念

教师在现代的少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们直观的展示形象教学思维的概念。多媒体能够分解整体的舞蹈构成,使抽象的舞蹈形象化,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利用直观鲜明的形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舞蹈教学,对熊的走路姿态进行模仿时,可首先播放《两只笨狗熊》动画片,让少儿明确熊的形态特征。在模仿时候,也更加惟妙惟肖。通过观摩,使学生能准确的认识此类舞蹈,这样可以将幼儿的视野拓展,为其展示形象的教学思维概念,还能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动作的局限性,提高幼儿舞蹈的创造力。

2、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芭蕾的基本功是一位蹲,由于少儿处于初学阶段,不能够理解教师的意思,也不知道怎么规范的完成这个动作,在做一位蹲的时候,往往会前仰,膝盖朝前。这是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动作,动作一定要标准规范。首先,需要让学生膝关节朝两侧,脊柱呈垂直方向,后背靠墙,双手扶助把手,一定要把腰,腿,头,肩部靠紧墙壁,然后慢慢的向下做标准动作,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就会逐渐掌握这项技能。同时,“手眼”动作在舞蹈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手眼”动作要求非常严格,这个动作也让少儿很难完成。由于少儿的心理素质并不健全,在做舞蹈动作过程中不能使手和眼准确的配合。这时就需要教师引用形象教学思维,开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引用一些形象具体的事物让同学们想象并实践。例如,在“手眼”动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苹果园中,去摘那个自己喜欢的苹果和散落在地上的苹果,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快进入想象中的角色,模拟采摘苹果的现实环境,按照教师的引导,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逐渐完成这一动作技巧。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少儿舞蹈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主动运用形象教学思维,为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标准示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精神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培养对于舞蹈的爱好,自觉努力的学习舞蹈技巧。同时,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教学思维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处于少儿阶段的学生逐渐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兰华.关于对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10,(09).

作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什么是形象思维?它指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亦即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 以情感作为思维运动的驱动力, 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形象体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们感知世界和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的主体是形象思维。因为一篇文章要想构思完整, 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就必须对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加工改造, 加之以想象、联想和作者的强烈情感等一系列的形象思维。因而, 在作文教学中, 对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从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和情感思维的培养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平常我们说的“触景生情”、“触物生情”、“触文生情”就是联想。也有人说, 联想和想象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双翼。作为形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联想可以从两个似乎不相干的事物中, 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点, 使本来孤立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起来, 使思维的内容更富于变化, 更具有创见。培养学生善于联想, 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开阔起来, 不再闭塞;也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深刻起来, 不再贫乏肤浅。

如我布置学生写的《水的联想》的作文, 学生们根据水的特点联想得十分想丰富。

有的写道:……那温润的春水啊, 让我在垂柳依依中, 乘着华丽的画舫, 泛舟于西湖的微波之中。“造化钟神秀”, 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一湖碧水中!这一汪碧水蕴蓄了太多美丽的传说:白娘子和许仙的凄美爱情, 范蠡与西子泛舟湖中, 隔绝尘世……

有的写到:……水让我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 黄龙翻滚, 千万朵黄花在我的眼前迸绽, 奔腾的浊浪在我的耳边咆哮。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力被涌动的流水炫耀般地释放着、激情地演绎着, 水原来也可以这般的大气磅礴, 排山倒海, 气吞万物……水可以是柔美的西子, 也可以是英勇的项王。

还有的联想到水就是柔韧的女性, 是我们的母亲……

善于联想, 使得一些学生的作文流光溢彩, 这离不开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认真地思索态度, 学生们不仅注意去收集生活中的见闻,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能用心去探究客观事物所蕴涵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与联想并列构成了形象思维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象与联想关系非常密切, 它是人脑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的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是想象思维的突出特点。想象对写作非常重要, “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基石”, 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就无法成文, 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因而, 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更要给他们创设情境, 给他们“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广阔想象空间, 解放思想, 不唯书, 不唯上。

我曾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把一个圆想象成一个物体, 写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要求:不能想成月亮、太阳、足球、篮球之类的东西。这样又自由又有约束的想象, 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出别具一格的东西来, 令我感叹不已。原来学生们的潜能竟如此之大。

面对这个“圆”, 学生们有的把它想象成井口、眼睛、汤圆、水泡泡、单车轮、望远镜、奥运金牌等, 还有的想象成公园里的水池、农民头上的斗笠, 母亲给“我”撑的大圆伞, 教室里转动的吊扇, 甚至是书堆后面鼻梁上的眼镜。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 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平时的练习中, 我们都可以给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想象能力的培训, 如一个故事结局的改写、续写或将短小、生动形象的古今诗歌改写成故事、散文等, 再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充满创造力的空间当中, 避免低级趣味, 追求健康积极的情感, 培养高尚的情操, 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周边的事物, 注意从书本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这样, 学生的想象才能日益丰富, 写出的作文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 人类的种种创造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 并以一定的情感为动力。在形象思维中, 联想和想象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情感的介入, 也很难展开。可以说, 形象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情感因素, 情感进入形象思维之中, 就能成为形象思维的驱动力, 因为情感一经调动, 就可能使人的兴趣、思维倾向于某一个事物, 能促发智能的更好发挥。当一个人产生稳定而深厚的情感思维时, 就会怀着极大的热情去从事阅读与写作。这就是为什么平时我们读《我的老师》时总感受到其中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真切、感人, 有一股动人的情感犹如涓涓细流般流入我们的心田。这是情感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 就要引发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 培养他们的“爱”。

爱生活——对生活的明天寄予希望, 在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过程中展现生活内在的底蕴, 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爱家乡——家乡永远是一个人温暖的精神归宿, 不管是谁, 都会有一个可爱的家乡, 而且这钟感情总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爱大自然——山石草木, 花鸟虫鱼, 风花雪月都有可爱之处, 爱自然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感情, 是一个能打动大多数人的问题。

爱亲人——无论一个人的年龄是大是小, 地位或高或低, 只要他没有丧失理智, 没有丧失良知, 就会被真挚的亲情所打动。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正气”。

仰慕英雄——英雄人物是一种优秀精神的代表, 是正义、力量、美好的化身。从他们身上学习, 可以体会到那种浩然之气和永远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精神力量。

同情弱者——弱者的故事最能催人泪下, 对弱者的同情是人类善良本性的表露, 是能打动人的一个立意角度。

疾恶如仇——对丑恶的愤慨, 就是对正义的向往, 如果能在文章中读到对丑恶现象的酣畅淋漓的揭露, 也是一件痛快事, 在文中表现这种情感, 也能很有效地打动读者。

有了这“爱”与“正气”的情感, 学生们的作文当中就不会表现出思想偏激, 精神空虚, 感情冷漠等种种病态感情了。更何况文如其人, 学生们在思想上重视了, 写作态度端正了, 也就不会为了应付作业而写出无病呻吟的文章或是编造杜撰的文章来了。

丰厚的情感积累, 让学生们的作文感情真挚, 打动人心, 写出了如下的优秀习作。

一个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写到:

……夜渐浓, 乡村都静下来了。我打开书包, 开始了昏暗灯光下的“晚自习”。母亲坐在一旁, 静静地缝补着衣服。夜是那么静, 而我的心却不能安宁……回头注视着母亲, 几缕白发, 在灯下如此耀眼, 我愣了, 原来生活绝不是重复, 那是岁月的流逝, 会给母亲带来更多的白发, 正如给我带来成熟。母亲似乎觉察到我在看她, 便抬头微笑, 问我:“孩子, 累了吧, 今天干活辛苦, 去睡吧。”我摇摇头说:“不累。”然而谁又能知道我此时的内心活动?微微地只觉得眼眶发热, 忙转过头, 抑制着那一份酸涩的感觉, 也许, 这就是生活的滋味吧!假若是, 我愿意把它含在口中, 一个人细细地嚼, 纵使它会让我流泪、酸楚, 因为生活负载着许多:亲情、责任, 这些都要我用心去体会。

当生活把我带到18岁的世界, 当生活把我炼就成一个成熟的农家孩子时, 我知道, 生活已赋予我两样弥足珍贵的东西:亲情、责任。18岁, 一个恨不得把日子掰成两半的年龄, 一个让我感悟到了责任的年龄。面对现实的生活, 为了另一种生活, 我只有追求。不是为了什么, 而是因为生活给予我的责任感:改变穷困的生活。

另一个学生在《感动真好》中写着:

……我常常被书感动, 曾为梁山泊中一百零八位好汉替天行道的义气感动;也曾为宝黛爱情悲剧而落过眼泪;也曾为江姐的慷慨就义而发出内心的悲愤;也曾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也曾为简·爱最终的美满而欣喜……我更时常为身边的一切感动, 当我打开家门, 发现一桌丰盛的晚餐时;当我在炎炎夏日为高考奋战, 却发现桌上那一杯父亲送来的冰水时;当我看到在公车上有人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时……我的心被震动了, 并为之而感动。感动真好, 感动丰富了我的感情, 让我看到世上的真爱无处不在, 感动真好, 感动让每一颗心都洒上了温暖的太阳。

………

一篇篇感人的作文举不胜举, 如果学生没有受到“爱”或“正气”的熏陶, 没有对“爱”或“正气”的情感积累, 也很难运用联想与想象, 写出这么优秀的篇章来。所以说, 情感思维是写作的催化剂, 它可以推动写作达到高度自由的极致状态。因而, 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 就一定要学生积累丰厚的情感, 要求他们平时多参加社会观察活动, 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 审美观念, 并以此为指导, 创作、构思活动。

文学以艺术形象的方式掌握世界, 它决定了写作过程中主体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就要让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张开双翼, 加之以情感思维为驱动力, 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才能写出灵动、鲜活而又富有诗意的篇章, 使他们丰厚的内容、真挚的情感得以传达, 并能深深地感染人。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篇10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 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 (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 ,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 (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 创造和描述形象 (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 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理论思维) 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 理论思维指以科学的原理、概念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例如, 用“火是物体与氧气发生了化学作用”的理论来解释燃烧。在许多人看来, 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 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 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错误的。其实, 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 它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例如, 物理学中的形象模型, 像电力线、磁力线, 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再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实际上也是起源于一个自由的想象。一天, 爱因斯坦坐在椅子上, 突然想到, 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 他是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爱因斯坦说, 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 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数学中形象思维的形象较多集中在直观形象, 比如说几何图形, 函数图像等, 除此以外还有经验形象等, 比如有些学生会把方程的求解与函数图像联系起来, 或者采用矩阵的方式, 我们把它叫做类几何思维。实际上, 就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而言, 每一个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或数学推理论证, 都有具体的形象与之对应, 还有学生重新认识而产生的形象, 语言、文字、符号等产生的形象, 与本体形象相对的“相似”或“模拟”形象等等。

二、形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形象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总结

英籍已故著名数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 “数学本质不是纯理性的逻辑推演, 而是通过归纳方法构筑在经验基础上的一门拟经验的科学”。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善于对不同的数学内容, 发掘或创造不同的拟经验形象,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感官的直感能力, 开阔他们的感知限度, 增加大脑的识别记忆功能, 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的理论能力, 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形象思维是有效学习新知识的先导者, 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新知识的载体和组织者, 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因为这些模型与理论知识比较起来更为直观,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具体学习中, 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则, 他们需要借助模型把抽象的结果翻译, 转换成他们能直接感知、想象的表象, 借助形象思维, 完成对抽象概念和规则的理解、记忆等。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单纯地学习数学符号与规则, 课堂就会相对枯燥,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也不好, 因此教师在讲解了某个概念以后, 往往会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论证说明。比如我们在讲解定积分概念的时候, 需要用三角形、矩形或曲边梯形的面积来加以引导或论证;在讲解sin2A+cos2A=1时, 需要借助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形象,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有极大帮助。1874年, 当康托首次提出集合论的时候, 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甚至把这一理论形容成“雾中之雾”, 然而英国逻辑学家韦恩 (venn) 却建议用简单的圆表示集合, 用圆与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这种形象化的模型, 使得深奥的集合理论一下子变得人人感到简单, 易于理解, 就连小学生也不难掌握。

2.形象思维有助于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许多新的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和形象思维有密切联系的, 在《周髀算经》卷首记述了一段在数学史上极有地位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天没有阶梯可以攀登, 地没有尺子可以度量, 请问怎么求得天之高地之广呢?商高回答说:按勾三股四弦五的比例算。虽然这种用三角形相似的办法是求不出天高地广的, 但是可以看出, 数学问题的形象思维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约公元前470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 即数只包括整数和分数, 而此时, 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帕苏斯却发现,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既非整数又非分数, 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帕苏斯成为众人的眼中刺, 最后被投入海中淹死, 这也是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也成为数学进步的阶梯, 最后导致无理数的出现。

3.形象思维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形象思维往往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比如, 我们小学上学的时候, 老师教我们1+1=?往往会说:你有一个苹果了, 再给你一个, 你现在有几个了?老师的引导, 丰富了我们的想象, 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认识, 与我们的抽象思维互相作用, 互相转换。形象思维所起的作用, 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思维都无法替代的, 数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不仅是数学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数学教育的需要, 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智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美国学者斯佩里、卡扎尼加和霍农等人对大脑研究的成果表明, 人的大脑的两半球有着明显的分工, 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 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卡扎尼加进而认为, 大脑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 它主管的抽象思维是“优势思维”。霍农则进一步发现, 右半球像一个万能博士, 形象思维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 左半球像一个熟练的专家, 抽象思维善于按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解决已知 (提出) 的问题。他们的共同结论是, 只有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实行“互补”, 才能使大脑的思维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如何运用形象思维上好数学课

任何事物均有其形和质, 形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 质是指事物的本质, 内在规律。事物的形和质不是一对并列概念, 而是一对交叉概念, 就是说, 形有其质, 质也有其形。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总是先观其形, 通过感官获取信息, 然后开动脑筋来分析、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因此, 思维结构至少存在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叫做形象思维, 主要着眼于事物的感性整体, 并在关于事物表现的综合考察中, 运用画面、场景、图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直感表现信息, 间接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结构。第二个层次就是抽象思维, 放眼于事物的理性组合, 并在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分析考察中,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等理论表象信息, 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思维结构。在数学教材上, 代表抽象思维的符号、定义和定理等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 也就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居多, 如果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其兴趣、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必然较低。此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具体的定义、定理拓展其形, 把其演化成较易理解的符号、图形或者数学实例, 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关于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分段函数的极限的时候, 最好用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图1) , 在讲授导数的集合意义的时候, 需要借助如图2所示的图像, 来说明动点N逐渐逼近M点时, 割线MN演化成切线MT这一事实, 从而验证出导数代表切线斜率。在数学教学中, 同样的质可能拓展出不同的形, 即使是学生, 他们所理解的形也可能不尽相同, 而最后又回到其质, 才是我们的目标。

总之, 教师的本职任务是培养人, 而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如何把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变成学生都爱学, 又学得好的课程, 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数学的形象化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2]丁同成.形象思维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散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篇11

一、美读先行,感知情境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在散文教学中,美读尤其重要。美读是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把文中静止的情感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露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例如:朗读朱自清《春》中描绘“春花图”的一段文字: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花里带着甜味儿;③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①视觉想象:桃、杏、梨争芳吐艳,欣喜之情呼之欲出。

②味觉想象:花味甜,甜美的感觉。

③联想:硕果累累,丰收喜悦。

④听觉想象:蜂飞蝶舞,好不美妙。

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视像,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达到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过,情感是人的内在的综合体验,它不像外部感觉那样便于定性、定位。情感有大部分处在无意识领域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时它的存在,这是一片在黑暗中沉睡的世界,如果老师不去点拨,学生对文章的内心体验也放就永远留在黑暗的世界里。文学作品常常是把情感渗透到描绘之中去,所以,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从隐结构上升为显结构的关键,是点拨学生的艺术构图。学生可以在老师在点拨下,对过自己的藝术构图领悟、体验教材博大精深的内容。阅读感受是对原谅的再创作。第一个鉴赏者对作品的一次阅读都是学生与书本的“桥梁”,其作用不是控制学生的艺术构图,才能使学生自己迅速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

二、导思紧跟,把握形象美

散文教学的形象思维训练,可以通过优美词章、精美生动的语言,生动意境等方面展开比较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作品情操美、形象美的陶冶。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春》。学生学了《春》,已形象感受到它的明朗,热烈,理解了作者怎样用细腻、形象、动人的彩笔,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然后导读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和《绿》,在导读的基础上,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思考。

色彩情趣比较:《荷塘月色》的色彩淡雅,情趣清幽朦胧;《绿》的色彩艳丽,情趣热烈明快。

构思比较:《荷塘月色》则以方位地点为转移,情随景迁,移步换景抒情;《绿》从潭面、波纹、水光、水色等角度来层层展现其意、境、光、色。

在手法上,两篇文章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荷塘月色》则是把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表现景色的素雅、朦胧、静美等特点;《绿》写梅雨潭水突出它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描绘梅雨潭水绿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等特点。

在语言上,两篇文章都大量使用叠音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经过这样导思,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的了解。

三、导写练习,发展形象思维

学过散文之后,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撷形象美的花朵。学生一旦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就会发现,天地自然中到处都是美,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学生一旦具有感受形象美的能力,一块石头、一株小草、一片白云等等,都可以成为咏赞的对象;绚丽的夕阳,清幽的月光,明丽的山川,啁啾的小鸟,婀娜的杨柳,都可以勾起缕缕情思。只要学会了形象思维,就可以去思索自然美的奥妙,形象地感受美:春日踏青、夏日郊游,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感到万水千山总是情。学会了表现美,就会借鉴课文写法,去歌颂大自然,去赞美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格。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作水平提高得快,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着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奋勇、攀登,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为了达到目标,甚至可以发展到入迷的程度。这就是兴趣的力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源泉。就写作训练来说,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不断地进行自我锻炼,反复接受训练,从而使写作能力主动地快速地得到发展。

形象思维——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篇12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思维训练伴随始终, 从某种意义上看,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较多地强调学习拼音、识字、写字、造句、写话等, 相对偏重于识记。在小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活动中, 更多地侧重于经验感知, 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性的思维偏少。

以阅读教学为例, 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思维要经过几个阶段:一是识字、积累词汇, 形成和积淀表象, 这是思维的基础;二是阅读语句, 这是形成思维的起点, 即在句中认知字、词, 唤起或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表象, 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 这些表象按照句子的结构, 在头脑中被重新组合起来, 新的感知和旧的经验加以整合, 构成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三是边读边想, 形象思维初步连贯形成;四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融合, 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思维发展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思维是阅读过程的核心, 其中形象思维起着主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为记叙文, 作者把亲身经历或想象所得, 通过构思形成一定的人物、情节、场景的形象与典型, 然后运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小学生阅读文章, 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 思维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于对形象思维的强化, 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进的“主旋律”。

上一篇:房产经纪公司下一篇:自助式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