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

2024-08-05

形象思维(精选12篇)

形象思维 篇1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 它用抽象的概念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象思维是主要用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高级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 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从而形成典型形象的思维过程。新闻摄影实质上是摄影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手段。它要求摄影记者认识和掌握作为新闻事实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各发展阶段的视觉形象和表现形式。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 取决于它反映新闻事实的思想深度和所选取新闻形象的表现力。摄影记者不仅和文字记者一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同时还要具有对典型形象的认识能力。因此, 只有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才能拍出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对新闻事实的判断, 采访计划的制订, 对题材内容的审视、评价、选择主要运用逻辑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助于摄影记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使记者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 制订正确的采访计划、明确采访的主导思想。有人说摄影记者要做到“三到”, 即想到、看到、抓到。想到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想到是拍好新闻照片的前提。在采访中能否发现新的东西, 拍出有思想深度、有新意的照片, 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 摄影记者目光的敏锐性是由思维决定的。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 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 通过逻辑思维产生的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能够使你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讲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够观察到眼前的现象, 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美国科学家托·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指出了科学理论的改变, 会引起知觉转移这种心理现象。

例如,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坤在一次采访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时, 对过去和当时同行们报道会议的照片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识到要拍出不落俗套的新闻照片难度很大———会议照片少不了报告座谈、讨论发言、选举投票, 人民大会堂这个厅那个室就那么几个角度, 中外摄影界的同行们早就“挖地三尺”拍尽了, 要想有突破必须更新观念, 有自己的新想法。因此, 他从反复思考中明确了这次采访的主导思想———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这一主导思想指导着他在采访中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在代表们分组讨论时, 他一进北京厅, 便发现在讨论现场沙发背后的地毯上坐着一位女记者, 边写边录音。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张好照片, 便迅速按下了快门。这张题为《最佳位置》的照片打破了会议报道死板、平淡的框框, 从一个新的角度生动地揭示了主题———以记者利用最佳位置捕捉大会新闻, 来说明两会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形象生动耐人深思, 受到了读者和摄影界的好评。

又如, 中国日报记者武治义在拍摄亚特兰大奥运会10000米金牌争夺战时, 他集中精力准备拍摄最后冲刺夺冠的瞬间。中国选手王军霞被认为是夺冠的热门人物, 但在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 葡萄牙选手里贝罗意外地超过王军霞率先冲刺。事后武治义在谈当时的拍摄情况时说:“我的大脑进行着复杂的思考, 我是中国记者, 当然要拍王军霞, 但此时王军霞落在了第二名, 葡萄牙选手里贝罗冲线后高挥双臂向观众致意, 为我搭出了一个可对比的前景, 我迅速在镜头中调整构图, 把胜利者作为右前景, 把焦点对在王军霞奋力腾空冲刺的瞬间按下快门, 对于摄影记者, 这是多么艰难的数秒钟啊!”新闻摄影的这种形象的瞬间纪实特征, 决定了摄影者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 用科学的手段记录下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形象。它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 可以通过事后采访、调查来再现现实生活, 如在焦裕禄去世后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时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暂短的, 使记者来不及细致的调查、思考。特别是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 稍纵即逝, 记者不可能按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是凭借职业习惯、凭借直觉, 在潜意识支配下按下快门的。

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唐·麦卡林在采访越南战争时, 有一次他看到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检查被打死的一名北越士兵, 在士兵身边有从怀中散落出来的年轻妻子的照片和两个幼儿的照片, 照片之间是大把的步枪子弹。麦卡林凭着直觉拍下了这一情景, 照片洗出之后, 惨死的北越士兵, 坚硬、冷酷无情的杀人子弹与充满人间亲情的照片在同一画面里形成了强烈对比。后来麦卡林这幅题为《战死的北越士兵和他的遗物》的照片成为当时一幅著名的反战新闻图片。

这种对形象判断和发现的直觉, 是记者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 是一个记者各种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 是各种心理积淀的自然流露。这种直觉判断使记者产生强烈的拍摄欲望。然而, 凭直觉拍摄的照片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记者的知识经验不足, 使直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 受个人某些主观情感的影响;或由于对摄影手段和其他知识掌握不够, 使直觉作出错误判断, 画面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新闻摄影离不开直觉, 而直觉的发现近似于猜测或估计。只有通过事后的调查了解, 或照片洗出来之后, 对照片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检验出直觉的正确性。直觉的产生, 又需要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基础, 它包括主体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 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这个基础的中心是一个摄影记者对职业的热爱和为之献身的精神。基础越大, 直觉就越敏锐、越正确, 其新闻摄影的形象触角就越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提高这种直觉能力, 保证经常拍出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

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现在对新闻照片的要求早已不单是新闻摄影发展初期的实证功能了。人们要求新闻摄影更深刻地反映新闻的内涵和实质, 不但要求新闻照片具有新闻价值, 而且要求新闻照片具有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形象的概括力、典型性、生动性决定着新闻照片质量的高低。然而, 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每一个短暂的瞬间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它要求摄影记者具有对形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联想能力, 能够从不断变化的新闻事实形象中发现和抓取典型的瞬间形象。因此, 摄影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把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结合起来。这种形象思维能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上世纪90年代, 有一次经济日报记者邓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卢沟桥采访, 任务是拍一张卢沟桥照片, 配合第二天见报的一张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历史照片刊用。拍完卢沟桥照片准备返回时, 邓维突然发现“卢沟晓月”桥头碑右侧, 有一位妇女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从装束举止看是一位日本妇女。他的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念头:“此时此地一位日本妇女在卢沟桥桥头祈祷, 新闻!”于是他跑到她身后、身侧, 对焦距, 按快门, 一口气拍了七八张。后经访问得知, 这位日本女子觉得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太大了, 她在那里祈祷永远和平。后来, 这张新闻照片在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银奖。这张照片的成功, 关键是记者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

能够迅速发现形象内涵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和情感, 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由事物的感性特征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是在记者长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 识别形象表现力的多维性。一个事物的瞬间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其所表现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一次笔者随一个摄影采访团到林县采访, 在石板岩的山沟里发现了一群小学生坐在乱石滩上考试, 于是拍了不少照片。照片冲出来后, 在考虑标题时笔者发现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赋予照片的意义完全不同, 拍摄角度也不同。从山区办学条件差角度考虑的有《这里急需希望工程》、《为山区的孩子们着想吧!》, 从学生艰苦学习考虑的有《艰辛的童年》、《凳子、课桌、教室》, 从教师角度考虑的有《山区的教师》、《领路人》, 从社会人生角度考虑的有《从这里起步》、《基石的源头》、《不甘干涸的山谷》, 还有《山区小学》、《大课堂》、《山里娃》、《希望》等。对同一事物, 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 选择的拍摄角度和赋予形象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摄影记者在采访中不能被传统观念、公认的模式、已有的成见所束缚。在选择形象时, 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从形象的多维表现中, 选择形象的最佳表现, 不能只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如果总是带着自己的框框去采访, 那么, 永远也拍不出像《最佳位置》那样优秀的新闻照片。

形象思维 篇2

公元655年,晋国无战事,便找了个借口要讨伐虢国。无奈晋国和虢国接壤处全是高山,部队行进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跟虞国借条道绕过去攻打虢国就方便多了。于是,晋君晋献公让人带着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来见虞君,想跟虞国借路。

虞君一是怕惹不起晋国,二是贪财看中了礼物,便满口答应了。大夫宫之奇拦阻他说:“不行!不行!虢国和虞国贴得这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的关系。俗话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家相互帮助才不至于给人家灭了,现在您要借路给晋国,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这就等于消灭了保护牙齿的嘴唇,牙齿就要露出来遭受寒冷,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就成了没有嘴唇的牙齿,还能长久吗?”虞君一意孤行,答应借路给晋国。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眷逃到别国去了。

后来,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军长驱直入,两天就灭掉了虢国。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灭掉了虞国。

这个事例中,宫之奇生动形象地给虞君分析形势,把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指出两国只有互相保护、互相帮助才不至于被晋国吃掉。无奈,糊涂的虞君贪财忘义,结果自然逃不了亡国的命运。宫之奇运用的动脑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法就是一种利用某些事物的形象来帮助说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脑方法。形象思维法由于借助的形象直观、具体,又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物,这使得说理更容易被接受,思考和解决问题更直接、更简单易行。一般地说,形象可以分为自然形象和人为形象。自然形象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形象,如秋霜冬雪、春风夏雨、黄山奇峰、三峡急流等;人为形象是指经过人的有意识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形象,如农田、战车、图画、人造卫星等等。总之,不管是自然形象还是人为形象,只要我们运用合理得当,都可以帮助我们动脑思考问题。

三国时,据说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行军中路过一个没有水源的地方。将士们非常口渴,行军遇到困难。曹操命令队伍停止前进,派人四下找水。可是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也没有井,根本找不到水喝。曹操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挖了半天,也见不到一滴水。

曹操心想:不能让千军万马在这无水之地久留,得想个法子让大家振作起精神走出这个荒原才行!他开动脑筋,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站到高处四下观望,忽然他大声对将士们说:“有水啦!有水啦!”将士们一听有水了,都来了精神,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抢着问:“水在哪儿?水在哪儿?”曹操用手一指前方说:“这条道我熟悉,前边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咱们到那儿去吃梅子吧!”听曹操这么一说,将士们马上想起了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嘴里有了口水,就不再渴得十分难受了。曹操趁此机会赶紧整顿队伍,继续前进,终于带领大军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曹操就是利用人对梅子这一形象的记忆,巧妙地使用形象思维这一方法的。后人把这件事称为“望梅止渴”。

那么怎样才能使用好这种方法呢?

第一,在利用形象时应注意确切性。如果不确切就没有说服力。只有形象十分确切了,才能使人理解和接受它。

有个青年人向老师学了一年书法,自以为字写得很好了,于是就辞别老师,不再学习了。

老师没有挽留他,只取过一只小木箱,对徒弟说:“这箱中之物,乃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那青年谢过老师,背上木箱就走了。

箱子不大,却很沉重。走不到三里路,那青年就累得气喘吁吁了,只得坐在一棵大树下歇脚。他想,说不定里面有什么金银珠宝。于是他就打开箱子想看个究竟。

青年打开一看,惊呆了,惭愧得低下了头。

原来木箱里装的满是旧砚台,每块都被墨研磨穿了,成了一个个大窟窿,由此展示出老师若练书法基本功的动人景象,使青年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个老师使用的形象十分确切,所以说服力很强。

第二,在使用这一方法思考时,所要利用的东西要形象清晰,不能有任何歧义,叫人一听就懂,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刚捕到的山猴被关进动物园时,恼怒烦躁,吱吱乱叫,无法安静。怎样才能驯服它们呢?英国一家动物园想出了个妙招——让它们看电视。这一招真灵验,笼子里的彩色电视机打开后,随着荧屏上画面的出现,叫闹的“猴先生”、“猴小姐”顿时安静下来。主人播放了各种内容的电视,发现猴子们最爱看的是战斗性节目。对紧张激烈的足球赛、击剑赛、拳击赛和打斗片看得津津有味,而对平静的新闻纪录片不感兴趣。当看到荧屏上出现清澈河水、茂密森林和果实累累等熟悉的生活画面时,它们全高兴得叫起来。而当荧屏上出现蛇的时候,猴子们又神情严肃,发出“咂咂”声响,仿佛害怕荧屏上的蛇会蹿下来袭击它们。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一、 丰富表象,夯实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指人们曾经感知过而保留在人脑中的事物的映象。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正确的、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1.引导观察,丰富表象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视觉是人最可靠的感觉系统,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获取信息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要丰富学生表象的积累,就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实物、模型、挂图、板书等),调动学生视觉的参与,同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包括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顺序,怎样观察等。其中应特别重视电教手段的使用,它可以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可以在学生无法亲临现场观察的情况下解决学生表象缺乏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表象的生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学生观察模型,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让相对的面动起来——重合,证明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的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相对面的位置及面积关系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提高感知效果,因此,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操作的需要,通过让学生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相互配合,以生成全面、丰满的表象。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学中创设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充分感知:把一个物体分成同样大的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鲜明表象。

3.实践体验,丰富表象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例如:《时、分、秒的学习》一节的教学,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所以建立时间观念并不容易。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1小时能做哪些事、测1分钟的脉搏、做1分钟的眼睛保健操、跳1分钟的绳、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等,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4.有意记忆,丰富表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要使记忆对象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映象,一般来说要通过有意记忆反复感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使用学具操作或观察图画之后复述一下操作的情景或画的内容,鼓励学生默画一些较简单的图画,或者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操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物体的感知转化成物体的表象,从而丰富形象思维的材料。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脑子里出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二、 加工表象,插上形象思维的翅膀

形象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1.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头脑中已知的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手段,联想熟练与否,显示思维流畅的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促使表象数量的增多,丰富表象间的联系。

例如: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联想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是利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求出圆的面积;如果把圆面看成有一定的厚度,就成为了圆柱体,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割补,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而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形象的过程。如果说联想使表象的数量增多,那么想象就使表象新生,衍生出新的表象。在想象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未知觉过的事物形象,而且可以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所以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开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有趣的图形》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争做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生运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自己设计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稻草人、风车、小孩钓鱼、火箭、太阳等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出现在面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目的。

三、 实践应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1.数形结合,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应用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结合起来,数形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在数学中,很多题目都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要解决问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特定的问题转化为图形,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关系变得明朗,那么就从整体上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在教学中,可经常进行一些根据图形列出算式。根据算式画图形,根据图形编应用题,根据应用题画图形等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画图的方法,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例如: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3厘米,就变成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原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再如:水果店运进880千克梨,运进的梨比苹果的3倍还多130千克,运进苹果多少千克?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图画出来了,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了。

2.联系实际,体验形象思维的应用价值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很多事物,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就成为学生记忆的表象。在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提取、加工和利用,使学生体会到形象思维的应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会大有裨意。

例如:要使学生获得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就让学生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大拇指的指面,然后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这样在实际中量一量,想一想,1平方厘米的大小就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了清晰的表象,形成了空间观念。

3.强化习惯,在应用中提高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进行形象思维的习惯。他们经常只习惯于运用性质、法则,或者套用公式去解决问题,而不习惯于运用形象思维去思考现象或过程的本质。长此下去,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表象也会淡化。遇到实际问题,就不会运用形象思维,甚至想不到这样去做。

要改变这种状态,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意识地组织专题训练,对学生提出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严格要求,如解题一般应有示意图;二是教给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技能技巧,例如怎样画示意图、怎样运用图形分析问题等。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形成主动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生物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篇4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抽象思维而忽略形象思维,学生就只会机械记忆教材知识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在平时的考试和学习中无法体会生物学习中的乐趣,导致学生觉得生物只要简单的背诵,无法建立利用各种模型建立生物学观点。笔者从实验、生物模型的构建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希望在同行的教学中能有用处,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1.实验的进行,让学生能够直观亲身体验

实验的观察能够直观的展示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会,不仅能牢记知识点,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案例1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体验生物体维持p 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 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 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 H的稳定的。

如图1所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体会生物体如何维持p H稳定。实验中学生具体操作,测量p H的变化,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2.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刺激

高中生物新课标中要求教师熟练的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而多媒体展示能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刺激,动画的运用让学生直接形成形象思维。

案例2高等动物的精子的形成过程。简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如何联会,联会后又如何发生局部的交叉互换。 简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如何分开,又如何移向两极。这些过程如果单凭教师在上课时讲授,学生没直观的体会是理解不了整个过程的。可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这些过程,直观的展现简述的过程。

3.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实物的还原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不能把生物的问题与实验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无法形成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物理模型,获得直观的实验体验,形成利用与掌握知识的形象思维。 以实物或画图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案例3由于DNA分子的结构比较抽象,而且没有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真正观察到,现有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也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实验得出的假说。所以要想让学生了解DNA的结构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利用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来制作DNA的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通过联系实验有了直观的体会,形成强有力的形象思维。

4.利用数学模型强化形象思维的直感能力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借助数学方程或曲线图等方式的模型,对具体形象进行判断和感知,形成形象思维的具体直接观感能力。

案例4构建数学公式表达生物模型。捕食者与猎物模型中建立猎物方程d N/dt﹦r1N-εPN。该方程可以表示,当二者共存于一个有限空间内,猎物种群增长因捕食而降低,其降低程度于:1N和P密度,因二者决定捕食者与猎物的相遇频度。2捕食者发现和进攻猎物的效率 ε,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

利用合理的数学模型不仅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把已有的数学模型来探索新问题, 能够完美的建立形象思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抽象思维而忽略形象思维,学生就只会机械地记忆教材知识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在平时的考试和学习中无法体会生物学习中的乐趣,导致学生觉得生物只要简单的背诵,无法建立利用各种模型建立生物学观点。笔者从实验、生物模型的构建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篇5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三)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二、形象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从事各种活动,往往需要对两种思维方式协同使用,对于物理解题活动来说。亦是如此,专家的大脑中有着丰富的形象贮备,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他们总是先根据问题情景构建出清晰的物理图象;尽可能利用图形来反映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及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善于在头脑中对有关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类比、整合;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所以,专家往往对问题的形象有着较强的直感能力。而一般人的大脑中,形象的贮备相对贫乏,他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善于从形象上去把握问题;一接触到问题,就企图立即建立有关的求解方程,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那么,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究竟能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表征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认为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由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和整体性,使主体容易对问题的实质和解题的关键产生直感,从而触发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

例1A、B两站相距60千米,A站每隔10分钟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现有一辆汽车从B站向A站开出,速度也是60千米/小时。问从B站开出的汽车在途中将会与从A站开出的几辆汽车相遇?(设B站的汽车开出时,A站恰好有一辆汽车开出。)

对本题,我们可以用如图1位移图线来直观地表征,由图线(相交点)可知,B站开出的汽车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我们还可以用如图2的图形来表征,即B站的汽车b刚开出时,A、B之间已有5辆汽车,同时有一辆汽车a刚从A站开出。这样,b将在A、B的中点与a相遇。可见,在前半段路程上,b车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同理可知,在后半段路程上,b车也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除去在A站遇到的一辆,可知b车在途中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

(二)先导作用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主体运用形象思维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情景展开广泛的联想,提出有意义的猜想,这可以为问题的分析和推理的进行大致指明方向,避免解题陷入盲目的境地比如:

例2、水平桌面上有一叠圆形金属片,摆放形状如图3。最下面的一块重为G,面积为S/2,它相邻的上面一块金属片重为G/2、面积为S/2,以此类推,金属片的重量和面积均逐渐减半,一直叠下去。则自下而上三块金属片,每块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p1:p2:p3多大?桌面受到的压强多大?

本题乍看上去似乎很难求解,为此我们先从形象上做如下的考虑:将各金属片的形状转化为一系列的矩形,并自下向上按1、2、3……编号,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第1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1片的面积;第2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2片的面积……以此类推。根据题意,可知重力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第1、2、3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为1:1:1。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F/S=2G/S。

(三)支持作用

物理解题需要严谨的推理运算,形象思维可以为这种逻辑推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运用形象思维,可以使主体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生动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是抽象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当呈现问题:“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3牛、4牛、8牛,它们的合力能否为零”时,我们的头脑里通常出现一个示意的三角形。借助这个三角形,再分析它的三条边是否可能分别是3、4、8,然后作出判断。

三、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意象

意象是人脑再现出来的某个事物的写意的形象,它既可以是由若干个同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出来而得到的观念性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个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各种形象信息经过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为意象而贮存在主体的大脑中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意象相当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送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上述的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通用的文字或其他记号只有在第二阶段才能很费劲地找出来。”

对于物理解题来说,主体完善的意象系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问题:图5所示,在半圆形支架上,用两根长为半径的细线1、2悬挂着重为G的小球。现让A端固定不动,让B端逐渐沿圆形支架逐渐向上滑动,使线2从水平状态逐渐变为竖直状态。判断这一过程中,两根细线拉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是与问题相关的矢量示意图,如图6所示,线B端的滑动表现为图中矢量T2的道时针向的转动。由图可见,这一过程中,细线1的拉力T2将逐渐变小,细线2的拉力T2将先变小,后变大。当两线相互垂直时,拉力T2最小;当细线2处于竖直状态时,拉力T2=G。

除了图形意象,物理意象还包括图式意象,如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形象性材料,都可以成为图式意象的载体。比如:

例3一长列火车依惯性驶向倾角为a的小山上,当列车完全停下时,列车一部分在山上(如图7)。试求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所经历的时间。列车全长为L,摩擦不计。

对本题,设整列车的质量为M,列车山上部分长为x,质量为Mx/L。选择山基为x轴坐标之原点,方向沿山坡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列车受到的合力为

当得到上式时,如果主体的头脑里能出现简谐振动判别式F-X的图式意象,便可确认这是周期为的简谐振动方程,于是感悟到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的时间等于振动周期的1/4,即。

(二)直感

直感是运用意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直感的实质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意象去对照当前问题中有关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使主体对当前问题的模式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题思维的方向和途径。比如:

例4 如图8所示,有一聚光束穿过一遮光板的圆孔后会聚于板后10厘米处的a处,若在圆孔内嵌入一块凸透镜,则光束将会聚于板后5厘米的b点处,求该凸透镜的焦距。

在图8中,设想有一点光源放在b点,则据光路可逆,可知它将在a处成一虚像。由此可直感到本题实质上是已知物距U=5厘米,像距V=-10厘米,求凸透镜焦距的问题。于是据透镜成像公式,即得

像这种用普遍形象(称为类象)的特征去比较具体对象(称为个象)的形象,根据形象特征整合的相似性来判别个象是否与类象同质的思维形式,我们称为形象识别直感,它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形象在变式情况下的再认,以及在复合、综合形态下的分解辨认。

例5 如图9甲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离竖直墙的水平距离为山处,有一个弹性小球以初速度V0向墙水平抛出,与墙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到地面上。试求落地点与墙的距离S2(设球与墙碰撞时动能没有损失)。

本题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两段,其轨迹分别是AB和BC,AB段是平抛运动,BC段是斜下抛运动。将平抛运动补全,要得完整轨迹ABD(如图乙所示)。这一直感启示我们:将BC以墙为轴转过去180o,可能正好与BD重合。利用弹性碰撞规律,我们容易证明这一点。于时所求的S2为

如上利用已有意象模式,对新形象进行补形,将局部形象纳入整体形象之中的思维主动脉式,称为模式补形直感,它在形象思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竟义。正如美国哲学家鲁首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写的:“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本领。”

例6有两条船甲、乙在河中相向行驶,甲顺流而下,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1,乙逆流而上,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2,且v1>v2。当两船相遇时,有一顺流而漂的竹筏正好在两船边上。再行驶一段时间后,两只船同时掉头返回行驶,而两船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不变。问哪一只船先遇到竹筏?

对本题,我们联想起另一个相似的情景:有两人在行驶的更车的过道上相向而行,两个行走的速度不同,到了某座位边两个相遇。再行走一段时间,两人同时返回以原来的速度行走,那么两人必在原来的座位边相遇。将两种情景进行类比:人相当于船,行驶的列车相当于水流,座位相当于竹筏,我们便可判得原题中两船将同时与竹筏相遇。

像这种通过比较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的相似性,使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系统相联结的思维方式称为形象相似直感。物理解题中对问题的变更和转化往往有赖于这种直感。

(三)想象

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意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的意象的思维过程,它是最有创造性意义的形象思维的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是对已有意象的一系列直感的联结。在物理解题中,空间形象的想象,物理图象的想象,特殊状态和理想状态的想象,假设情景的想象等等,都是解题思维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

例7从某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V0,将一把弹子向各个方向撒出去。试说明各弹子均为空中的任意时刻,所有弹子位于怎样的一个曲面上?(不计空气阻力)

对本题,先设想如果所有弹子的初速均为零,则它们将同时沿同一直线做自由落体运动;再设想弹子抛出时,重力突然失去,则弹子将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各弹子将处于同一个半径均匀增大的球面上。由此可想象到,本题中,弹子将处在一个半径R=V0t(随时间均匀增大),球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球面上。

四、如何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数字的运算加工,而右半球则主管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从思维角度看,即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主管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通过左、右脑机能的“谐振”来完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培养能力。这里所说的大脑的功能应既包括左脑的功能,也包括右脑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能力理应既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也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在以往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应当看到,相对而言,我们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重视得不够。这不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不到完善,同时因为抽象思维缺乏形象的有力“支持”,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增加形象贮备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是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作为形象思维生动性的形象的东西,并不是主体的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中的东西。离开了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要重视实验,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和图表、模型等直观手段,要善于用形象说话,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二)强化想象训练

想象是最富有意义的形象思维形式,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教过重力后,可让学生想象“假如突然失去重力”后的情景;教过摩擦力后,让学生想象“毫无摩擦的世界”;教过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后让学生想象“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或“地球自转速度加大后的情景;等等。

(三)重视定性分析

形象思维是对问题整体、概略和方向性的把握,重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呈现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问题情景,构建典型形象,揣测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在纸上画示意图、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然后再运用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四)提倡数形结合

浅谈形象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形象思维;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3-02

爱因斯坦于1921年在一篇名为《几何学与经验》的学术报告中,明确提出形象思维。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思维科学的高度提出,把形象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尽管从思维发展的历史以及个体智力发展的阶段来看,形象思维的发展与形成先于抽象思维,然而由于形象思维的非语言性的缘故,人类对形象思维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抽象思维。人类已经进入新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研究,不仅孕育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希望,而且是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根本。由于创造力与形象思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象思维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

形象思维是人类三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一,是通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形象,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接性、创造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也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近些年,相当多的学者倾向于将这种思维的形式分为表象、联想和想象。表象是单个的,相当于抽象思维的概念;联想是两个以上表象的联结,它相当于抽象思维的判断;想象是联想的联想,是许多表象的融合,它相当于抽象思维的推理。

二、培养形象思维的意义

(一)培养形象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描绘抽象知识。

培养形象思维,有助于运用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知识,增强记忆力。形象思维参与的记忆大多为长时记忆。发展形象思维,扩大信息量,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因为右脑形象信息的容量比左脑大得多,有人估计,右脑的信息量是左脑的数万倍。例如,在记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接下来,在记忆的时候,明确本知识点有五句话。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想象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在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也就达到了我国的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利用形象思维,将知识点分解,这样就很好地将知识点记牢,不会轻易丢失。同时,我们在毛泽东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用形象的描写阐明自己观点、立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讲战争的,但毛泽东不是就战争而讲战争,而是将战争置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哲学高度,讲战争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他讲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和演出的话剧,讲战争的大海和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等,都是运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无不处在客观物质活动与周围客观物质条件相统一的普遍联系之中。很显然,这种形象的语言本身要说明的就是一种理论概括和抽象。美国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著名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毛泽东阐述共产主义的著作,善于运用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富于文采,从而使共产主义非常通俗易懂而易于为他的同胞所接受。”由此可见,理论著作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或者记忆方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

(二)培养形象思维,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启发创造力。

培养形象思维,能发挥和创造潜能,造就左右脑并用、更加聪明和富于创造的新一代。许多自然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借助于非凡的想象力。虽然科学家的想象不等同于文学的形象思维,但其相同之点在于同样幻化着事物的机理图象。列宁曾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列宁全集》第33卷,第282页)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对钱学森思维方式的评价与列宁的这一论断有着惊人的契合。还有人说,钱学森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导弹、卫星的世界,一个是艺术的世界。而钱学森也恰恰是这样来讲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他曾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搞艺术的人需要灵感,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钱学森的现身说法和无数的事实都深刻地说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是科学研究和理论创作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正是这个一般规律的伟大实践者。

(三)培养形象思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丰富的道德情感是和丰富形象思维的发展相联系并相互为以之为基础。例如,人们在听故事、看影视、欣赏音乐时,生动的语言、鲜明的画面、优美的旋律,能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情感便伴随形象而产生。我们在观看电影阿凡达的过程中,会被潘多拉星球中美轮美奂的景象所感动。但是当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上校迈尔,逐渐丧失耐心,为了早日获取潘多拉星球中的宝贵资源,决定诉诸武力驱赶纳美人。于是他们带着一大堆的冷热兵器投向潘多拉星,用残酷的手段对待纳威人,不顾其生死抑或痛苦。但是,纳威人却全国发起了总动员,他们知道不能打,还得打,这是悲剧的力量。看到这里,每一个观众都几乎要哭了。人类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让我们感到羞愧,我们更为纳威人的团结一致感动,为阿凡达的英勇给感动。这种道德形象所产生的情感,是使人产生类似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因此,通过形象思维训练,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不同角度不断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三、如何培养形象思维

(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各种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增加,例如在三维立体造型技术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三维造型软件,如: 3DMAX、PRO/E、UG以及CAXA实体设计等。三维软件的逐步普及,给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学校也应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录像、投影、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这些情景和现象;可以充分利用三维立体造型软件,创建三维实体,使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则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的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三维实体造型,使学生了解实体的形成过程,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空间想象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接触了设计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将教学过程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使三维设计理念与教学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三维造型,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空间想象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进化的源泉。”现如今,教育提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所以,学校教学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除了教师的示范,还要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的技能技巧,如怎样利用图形、图象分析问题等;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能把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时,就能将所研究的问题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图像,这就是想象力的形成。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想象是形象思维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形象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在创新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法新颖、大胆,也很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学会分析,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形象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一项重要思维方式,我们应将它与人们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机结合。教学实际中发现,有些同学数学或物理很好,判断和推理能力很强,但对某些关于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如PHOTOSHOP, FLASH)等课程的学习却很困难,而有些空间想象力很强的同学,学习数学又感到吃力。这也说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有其相对独立,不可偏废的一面;而每一种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依据课程特点,有所侧重,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把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借助形象思维方式阐明抽象的问题,运用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生动,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左右脑协调一致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雷.心理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 1999.

[2]杨海林、姚海明.论形象思维的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06(3).

物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其在正确的物理形象基础上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呢?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物理现象,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形成正确、鲜明的物理形象;其次,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和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对各种感性材料、物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 概括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形象;最后, 引导学生舍弃形象材料, 抽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根据日常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物理现象在大脑中的形象, 实验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 学生能够发现、观察和思考问题, 体验所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在直观形象中展开思维活动, 通过形象思维达到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三步实验,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研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 演示平抛运动实验, 使学生获得初步印象。接着, 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 让学生描述这两种运动的情景, 给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隔1/n秒 (如1/10秒) 位置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想象, 每隔1/n秒闪光一次所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 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让全体同学评议、修改和补充, 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这样做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当学生们用语言和图形再现现象时, 不仅加深了印象, 而且促使他们对获得的感性形象再次加工——回忆、分析、对比和归纳, 并将感性形象与以往获得的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从而建立起平抛运动在下落高度上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物理图景, 获得反映平抛运动下落特征的典型形象。

第二, 演示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运动等时性实验, 让学生描述并给出“闪光照片”图, 经全体学生评议、修改和补充, 得出满意的图像。从而建立起揭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如何变化的物理图景, 获得反映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特征的典型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种典型形象交织、融合, 形成概括平抛运动本质属性的理性形象。

第三, 做三球相碰的演示实验, 使上述结论更加直观、形象,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推导水平位移公式、下落位移公式, 推导计算平抛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公式等。对这样所得出的公式同学们理解得透彻, 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样组织教学, 不仅传授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由感知误区入手, 对比论证物理概念

学生生活经验中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 有时会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一样, 重的物体下落快”, 这样的误区就给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带来了障碍, 这时教师要设计对比性强的实验来破除学生的错误观念, 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第一组实验是: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 让学生分析下落现象形成的原因;然后换成两张相同的纸片, 把其中一张揉成小纸团, 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 让学生观察现象;最后将一质量较小的纸片揉成团, 让它与一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由于观察到的现象与学生的先有观念相矛盾, 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使这组对比实验有鲜明的启发性和思考性。当学生懂得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影响后, 演示第二组实验:先是“钱毛管”实验, 后是打开“钱毛管”上的阀门, 把“钱毛管”倒过来演示, 并指导学生对这组实验对比分析, 使学生得出“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结论。

三、通过理想实验, 认识物理规律

理想实验既可反映实验构思的分析研究过程, 也可反映实验的设计程序和对实验现象的预测。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科学思维方法, 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抓住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对实际过程进行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例如, 对惯性定律的教学, 笔者这样分析, 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 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斜面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而产生的, 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 高度将恰好相等。进一步推想, 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 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 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最后, 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 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 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笔者向学生简要介绍惯性定律的发现过程, 指出这一现象的发现靠的就是理想实验和形象思维。

四、由原型启发, 揭示事物本质

原型启发是通过跟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 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头脑中表象储备的丰富程度是决定能否顺利实验的关键, 它能使学生较迅速深刻地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 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是借助这种原型启发来进行的。如在学习电势时, 笔者将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相比较, 它们的共同点是与路径无关, 而“重力势”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 只决定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及零势能的选择, 再进行原型启发讲述电势概念, 就能使教材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易于接受。

五、创设类比图景, 理解物理定律

发展形象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篇8

一、运用直观教学, 发展形象思维, 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经验贫乏, 表象储存量少等原因, 影响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而直观教学却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起到丰富表象、有效运用表象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有如下几种情况:

1.以实物、实地直观。阅读教学中, 可以较多地采用实地参观或实验操作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参观或操作, 感知这些事物的特点, 从而在脑中留下生动而清晰的印象。阅读课文时, 这些印象就会在脑中再现, 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课文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文模拟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明白狐狸是如何“狐假虎威”的。

2.以图片简笔画、投影直观。这种情况虽没有实物观察直观清晰, 但是却简便易行, 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 就可以利用这些直观资料, 让学生形成表象, 并运用表象去理解概念。例如:在阅读课文《九寨沟》时, 让学生画出看到的各种景色。然后分析评论, 分段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

3.以语言录音直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音乐和情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师用语言对事物作形象的描绘,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要求提取相应的材料, 能形成语言和图像的双重表象, 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接受知识。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插入音乐, 学生接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段段文字, 而是在文学欣赏的同时获得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头脑中构成了一幅幅“我”与珍珠鸟在一起相处的和谐画面。

二、借助想象, 发展形象思维, 提高阅读能力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想象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挖掘品位语言, 启发想象。启发想象力, 挖掘品位语言, 主要是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随着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入而产生想象。例如:《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 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出来。在学习了诗句以后教师不能急于要求学生画画, 而是要从诗句中挖掘品味, 先导言:同学们, 学习完这首诗以后, 你们的头脑中都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讲图画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品味语言, 想象图画, 注意对“疏疏”“一经”“树头花落”“无处寻”等词语的体会, 使学生头脑中的图画更形象具体。

2.抓住表达中心的重点句段, 诱发想象。有些课文比较含蓄, 没有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 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去体会。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 肖邦弥留之际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作者虽没有直接说出这是肖邦爱国精神的体现, 然而这却正是作者文章中的感人之笔。如何抓住这一环节呢?我这样设计,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肖邦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 可是却一直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到他死的时候, 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以这样的设问将学生巧妙带入角色, 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文章的中心了。

3.利用“空白”之笔, 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如“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的“它好像善施教化”的后面有个省略号。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 学生领悟了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做比喻, 引导弟子感悟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 借助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进行扩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想象补充水与君子的共性的同时, 达到学文悟理的效果。

谈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9

所谓形象思维, 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 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 历史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形象思维。第一, 后者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认识思维客体, 并且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摄取创作素材;而前者只能间接地从各类文字材料、历史文物、考古遗迹和口头传述中去把握思维客体,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间隔。第二, 后者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其思维形象可以拼凑和塑造。如《水浒》中的李逵、《阿Q正传》中的阿Q等, 这些文学形象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概括、集中与融合, 但却不一定需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依托。

二、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 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 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 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 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 或略而不提。因此, 教师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充实教学内容, 再造历史形象, 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 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例如, 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 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 由此而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其他如“虎门销烟”浮雕, 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 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一场好的电影, 一部好的小说, 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 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主要原因, 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 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 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三、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归根结底, 在于史料的积累, 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 注重史料的积累, 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 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生动有趣,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 重视语言修养, 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 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语言具有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个部分。内部属性是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 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1) 准确严谨, 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 谈古论今, 叙事议人, 必须言之有据, 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 (2) 注意文采, 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 同样, 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 除了文字修辞外, 还应该形象生动, 声情并茂。 (3) 通俗易懂, 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 还是在科研中, 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的知识面不宽, 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 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 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

3. 运用直观教具,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例如, 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 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 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 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 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 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近十年来,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 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 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 发展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充分运用这种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 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篇10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 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 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没有好坏之分。形象思维往往是彻悟式的短路思维, 速度非常快, 有时能发现一些发现不了的规律, 但是正因为如此, 形象思维缺乏严密性, 如果不辅以逻辑思维的严密思考, 往往会导致错误。就比如侦探故事, 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联想想象能力, 迅速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这是形象思维, 但是在找出关系之后又要认真的调查取证, 又是也许会发现前面的猜测是错误的。这是逻辑思维。没有逻辑思维, 那就要自以为是断错案了。作科学试验, 更讲究逻辑严密, 二者缺一不可。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 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 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 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 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 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多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 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 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 在传统逻辑影响下, “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 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 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 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 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 (也可以说是本质) , 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 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 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 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 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 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 “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 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 严谨的科学方法。

习惯用逻辑来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有符号作为跳板;他一定会在心里叫出形状和颜色的名字, 也就是符号, 然后再用借助“上、下、左、右”的关系词来推导得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的结论, 这种无声的“叫出”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典型特征。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什么叫形象思维?简单地说,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角度说, 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 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 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 , 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储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活动是右脑进行的, 因为右脑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 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 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 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 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 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 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今天我们再看这些画时无不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题图为“超玄生万象”, 表现宇宙混沌初开的景象。

习惯视觉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成对出现的色彩关系。视觉思维完全排除符号, (注意, 完全排队符号!) 没有语音的参与, 直接从一种颜色、形状和方位关系得出另外的关系。

位置关系只是中性的空间关系, 数学发展出几何学来精确地解决和描述这种空间关系, 所以需要借助表示量的固定符号来辅助;视觉思维是形象思维, 看到的只有直接的关系, 那种不用叫出名字的关系, 视觉关系确定, 目的就达到, 不需要精确的位置关系, 根本无用借助“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来确定这种关系, 所受过训练的人, 可以既快又准, 一般笼统地说这人艺术感觉准确。

三、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 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 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 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 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 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认为前者过于理性, 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而后者比较感性,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 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 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 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 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的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苗田力.《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3]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黑格尔.瑜青译.《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6]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7]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篇1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表达。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就能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新颖而深刻地表达。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举例略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一,理解形象的语言需要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比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手法,对比喻的理解一般来说是运用形象的思维,即以形象作为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来进行。但是,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比喻,也必然包含着形象感知的形象思维过程和概念的抽象提取的逻辑思维过程。至于复杂的比喻就更包含着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了。如对“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的理解,首先需要我们形象地感知城(这里的“城”应指建有城墙的城)的“四围”特点,然后根据其形象特征,抽象提取其“封闭”的特点。再联系语境看,作者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可推知诗中女主人公的心是封闭的,寂寞的,她心中的愁绪无法向别人倾诉。这里就存在一个简单的形象感知和提取确定形象的本质及索证推理判断的过程。而对(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个复杂的比喻的理解,既需要形象思维的展开,又需要逻辑思维的展开。对于喻体“青石的街道向晚”的理解,首先需要读者展开形象思维,想象“青石的街道”的特点,即凹凸不平的向前延伸,再想象“向晚”的情形——夕阳渐逝,光线逐渐暗淡,然后比照推知出女主人公的心情仿佛那凹凸不平的青石街道在渐趋暗淡的向晚的日光中向前延伸,似乎没有尽头。经过一番形象的感知和逻辑的比照推理,我们就理解了女主人公那种交替不断的萌生期盼、失望,难言而又无助的心情。

又如舒婷的《橡树》一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抒情。其中有这样一个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首先我们对根和叶作这样的理性分析:根,在地下,是用来汲取营养水分等的,同时又是用来支撑整株树的。而叶在高处显处,它依赖根而生存。根死则叶枯。舒婷的《致橡树》是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诗,是用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看法的。当然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写树的根和叶的联系。橡树(象征男性)和木棉(象征女性)的根,“紧握在地下”。这“根”应是双方的爱情之根,那么男女双方的爱情之根是什么?应是心灵的相通,志趣的相投。这是爱情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支撑起爱情的大树而使之不倒。“叶”在显处,是常动的,“叶,相触在云里”应指男女双方基于心灵相通,志趣相投之上的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行动。这其中的思维过程既有形象的感知又有逻辑的分析推理。

二、新颖而生动的语言表达需要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新颖和生动是语言表达追求的美好境界。要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新颖而生动,往往就需要我们调动形象思维并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如今的语文考试中有一种仿句的题型,其中的很多题目就是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如2000年全国卷第26题: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达,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这里的仿句要求就比较高,特别是模仿第二句进行表达,既要求考生具备引类作比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考生看出前两旬是以形象的类比以引出后一句抽象直接表达的前后区别。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能从概念上区别形象与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这很简单,但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就上例来看,只有同时具备一定的形象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迅速而准确地答题。

一些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也力图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新颖、生动,但往往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结果创造出的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如有学生在习作中造出这样的句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那么家就是我们踩在脚下的崎岖的山路;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我们乘坐的小船。”应该说这位学生尝试着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人生和家庭的关系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他在运用形象思维的时候却忽略了逻辑推证的过程。把人生比作一次攀登和漂流都是很好的,但把家分别比作“踩在脚下的崎岖的山路”和“乘坐的小船”就欠妥了。这里就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家”踩在脚下合适吗?“家”又怎么是“崎岖的山路”?“家”是“崎岖”的作何解?是指家庭的不幸吗?“家”是“乘坐的小船”吗?如果我们始终乘坐在“家”这条船上,那么我们怎么进行人生的漂流呢?经过这样一番拷问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对学生创造的上述语句,我作了如下修改: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那么家就是一个有力的支点;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三、写作时巧妙的构思需要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一些作家的名作在构思时就运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白杨的形象作为构思的起点,然后又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实现由形象构思向逻辑构思的转变。一些抽象的话题或文题,如用形象构思法,文章就会显得新颖生动。记得有一次布置了一个“奉献”的作文话题,有同学就把奉献比作一棵大果树,他的构思如下:大果树为人们留下浓荫和优美的树姿,结满果实,就意味着奉献就要为人类社会留下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果树为什么能为人们留下浓荫和优美的树姿,结满果实?因为大果树能扎根大地吸取营养,既然这样,那么要想奉献,就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大树生长结果必须接受阳光雨露,因而要奉献,就必须内心充满阳光,并用爱的雨露滋润心田。这是一个典型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构思的范例。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既具备生动性又具备逻辑性的好文章。

形象思维 篇12

一、数形结合,提高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数量关系具有复杂性,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要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沟通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使之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接着拿出学具卡动手摆一摆,算算一共有几种不同穿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用符号、字母或数字等表示搭配过程(如图1)。这时,再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到有序搭配,学生就会发现用连线的方法既清楚明了,又能不重复不遗漏地算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在猜、摆、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了有序搭配的优越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想想能不能用算式把摆的情况表示出来?学生思考后,自然提出可以用“3+3”“3×2”“2+2+2”“2×3”来表示,明白了不同搭配方法的个数与上衣和下装的件数有关。这样,因为有了“搭配图”这个桥梁,学生对“组合”规律不再是抽象被动的接受行为,而变成主动的内化沟通过程。通过数与形的有效结合,形象地揭示了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组合”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更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

二、数形结合,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善于发现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选用合适的题目,通过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判断题:底面半径是r厘米,高是h厘米的圆柱,表面积是2πr(r+h)平方厘米吗?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圆柱表面积是指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是2πr2+2πrh,也就是2πr(r+h),所以我认为这题是正确的。”这时有学生提出:“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的表面积是不是也可以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我认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长方形的长为2πr厘米,宽为h厘米。再将两个底面分别转化为两个近似的长方形,与侧面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长为2πr厘米,宽为(r+h)厘米(如图2),这样,圆柱的表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即2πr (r+h)平方厘米,我们以后解决这类题时可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全班学生不禁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上一篇:知识与社会下一篇:自信成就未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