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2024-08-21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精选9篇)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1

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思维过程及规律很有必要。语文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所有思维基础科学(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社会学等)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现行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教学,而忽视思维过程训练。因此,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暂且不论教学效果,就作者的思维过程而言,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闪耀着作者的智慧火花。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借助文本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

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顺序,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途径,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首先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其次是明确问题。面对发现的或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再次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最后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就语文教学的过程来说,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为什么丰收了,农民的灾难却更加深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还有,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为何要“记念”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什么“死海不死”(科学小品《死海不死》)。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去认识它,掌握它。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式的掌握,学生便会自觉地把握矛盾,发现问题,从而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提高智力品质。

在鲁迅的小说里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体格的强壮与健全,精神的麻木,人格的尽失,即人的灵与肉分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出一个信念,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教学时,能把鲁迅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进而从中学会在生活中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

不同思维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学生若能掌握这些特征,就可以学会思维。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其主要形式是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等。

联想与想象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现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析与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主旨。

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在教学中,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更好地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抽象和概括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是透过文章的内容认识其表达观点的过程。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的过程,此过程要能区分出文章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抓住文章最核心的内容。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

作者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是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的。抓住这个“中介”,进行思维过程教学,意在使学生明白思维过程的发展是靠着“中介”的作用发展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就能有序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以鲁迅的《药》为例来说明。在旧社会,许多人患有肺病;许多人无辜被杀;一些庸医坑人钱财,用人血馒头治病。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导致失败,革命者被杀。面对这不同的人或事,不同的过程或意念,鲁迅用文艺来呐喊,他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他以“药”为中介,把上面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过程与观念联系起米,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创作了小说《药》。正是在“药”这一中介的作用下,那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才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才富有了新的意义,并产生了震撼的力量。

四、科学训练思维过程

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审题、炼意、选材、结构、成篇等活动来实现的。审题的过程,主要是对题目进行抽象与形象理解的过程,通过抽象的理解,弄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想象等形象理解,弄清题意。炼意的过程,主要是抽象、概括的过程,通过抽象、概括,把握本质,使意深而新。选材的过程,主要是比较、分类的过程,通过比较、分类,把握材料间的本质联系,有效地选择材料,表现主题。结构的过程,主要是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系统化的过程就能把作者思维的阶段性成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和连贯起来,使自身构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成篇的过程,主要是具体化、联想、想象、分析、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化、联想、想象等,使文章血肉丰满,使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思维过程中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2

2石嘴山市第四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题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王军伟

负责人所在单位: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四小学填表日期:2013年9月8日

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前我县小学语文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从上到下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都在一张试卷上定论,并没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小学语文评价方式单一,仅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过于“一刀切”,不能考虑到学生差异性和学生个性特点,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进一步规范小学语文评价机制,丰富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内容。

2.通过规范小学语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历考察、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全过程记录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轨迹。

2.打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语文唯一标准,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突破教师单一的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方面的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要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

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4.主体教育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学习:就是指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富有激励和导向的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一年的研究,达到以发展性评价促使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为主动要求评价并参与评价,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自信心;促使家长提高教育意识,主动参与评价孩子的语文能力,真正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最后形成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构建小学语文课堂过程性评价切实有效的模式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历时两年,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的班级,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采用了观察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展开研究: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

在研究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总结法,经验推广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依据课题设想和实施步骤,该课题周期近两年,即从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全面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提炼有效的实施途径、教学与评价策略,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总结课题的实验情况,系统整理收集的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及附件

2.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标准及评价表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3

一、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现方式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最突出的表现是针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答。而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更需要关注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1.自我表述。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只是要求学生对其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让其他学生进行甄别,同时也有利于该生修正、完善自己的答案。例如在分析“意识的本质”的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从意识的产生和机能等因素上进行分析,答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才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在我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的答案持赞同态度。但仍有个别学生提出了以下质疑:“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预测,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等也是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思维的问题所在,为下一步针对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2.图片展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难以充分展示,这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我多采用“创新活动方案”,让学生脱离教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诗歌、小品、图表、漫画、图表+文字等),来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这种理解与感悟可以是独特的,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但个人的理解与思考的角度与之不同的。我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倡导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辩论。利用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通过相互间的质疑、分析,达到释疑解惑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述“绿色消费”,提出“什么才是绿色消费”时,有学生提出“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对此作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先让该生谈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该生提出,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一看法,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于是我适时提出分组辩论,探讨一下这种措施的可行性。经过几分钟的争论,反对方提出许多条反对的理由,如 “绿色消费是不是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绿色消费和5R的关系”等。通过辩论,既展示了学生思维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相互辩论,彼此的思想得到交流,整个学习群体的思维成果(智慧)能为每个学习者所共享。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上,则更需要教师的睿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赞许。众所周知,“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即使是自己的观念有点标新立异。比如,前面提到的“绿色消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法的学生,原本政治成绩并不出众,提出的观念也有点另类,但我仍然对此给予微笑赞许,只是在 “赞”的同时我提出了要求,希望该生能够在怎么处理温室气体上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措施。课后,这位学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交给我一份更加翔实的建议,而且他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2.质疑。适时质疑,有助于帮助学生看清问题所在,查找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处理学生提出“投资理财的多种选择”时,我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银行网点像一只只触手,他们的延伸,就是经济的延伸。通过这些质疑和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

3.引导。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在内的七种智能。教学中切实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利用契机引导学生自我表述、图片展示以及分组辩论,其实就是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为我们在潜心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力图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们的长处,促进他们各种智能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教师的最佳选择都是让该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分析与评价,通过生生互动,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否则我们还可采取最后一着——教师讲解。当然,我是不提倡教师直接讲解的。也正基于此,我们平时常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关注课堂的容量甚至是课堂的进展,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利用与分析能力、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和处理能力等都需要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始。

语文课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指导 篇4

一、思维训练至关重要

据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人的大脑越用越发达, 不用就会退缩。所以, 发展思维能力, 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也是衡量学生智商高低的标志。在社会主义新时期, 我们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 也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逐步奠定基础。

进行思维训练, 有利于指导学生学好语文。古人说:“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益无穷。”要学好语文, 必须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学法的问题。而学法研究的立足点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 培养他们动眼、动脑、动手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丢掉过去重灌输、轻引导的旧习, 使他们真正做到“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自己会表达”, 为创造一个“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而努力。

比如, 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的时候, 我就先抓住柳树的枝叶提问, 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他们的形态, 体会春色之美, 再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三步”:断句成词, 解释词义, 补充省略的部分, 整理成句。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普遍反应说学会了古诗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再也不犯愁了。

二、明确思维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 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小学生的思维活动, 刚开始时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要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并逐渐成熟。比如, 小学生第一次见到一只猫的时候, 得到的初步感性印象是颜色主要有黑、白、黄等, 脸长得有点像老虎, 叫声是很温柔可爱的“喵喵”声。而随着见到其他猫的次数增多, 认识也随之逐渐加深, 知道它们属于哺乳动物, 行动非常敏捷, 善于跳跃, 非常会抓老鼠。这种理性的认识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一篇文章, 作者要歌颂什么, 批评什么, 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都离不开具体的描写、叙述、抽象、概括。比如, 《可爱的草塘》一课, 作者写对草塘的认识, 主要是沿着两条线索叙述的:1.“我”亲眼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 那里有清清的水, 绿绿的草。水无边无际, 浪花翻滚;草绿的发光, 绿得发亮。2.小丽细致地向我介绍春冬两季与众不同的景象:有水、有鱼、有野鸭、有狍子, 让人恋恋不舍。以上都是作者的所见, 而由此概括出来的理性认识又是什么呢?是“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看起来草塘的确可爱!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之所在。

三、进行思维过程的指导

对小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指导, 就好像婴儿学习走路一样, 先要“扶着走”, 然后再放手让他自己走。

1. 抓住“思”字, 打开思维的阀门

人的大脑就是用来思考的, 如果遇到问题不思考, 就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思维能力就更不会获得发展。就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一样, 只有不断地思考问题, 才会使大脑越来越聪明。比如, 讲《将相和》这一课, 我就采用先指导朗读, 适时提问, 读中求异, 激起说话欲望的做法, 教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朗读蔺相如的话, 体会他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然后让学生集中思考讨论“蔺相如到底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往柱子上撞?”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 训练他们思维求异的能力。由于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 所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霎时, 只见学生们手臂林立, 争先恐后地准备阐述自己的观点。

2. 顺着思路, 展示思维过程

读一篇文章, 弄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 只有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 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才会理解得更加透彻。知道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设计问题, 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 循序渐进, 使学生在经过认真地思考之后, 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问题设计得太大,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从何想起, 就更别提回答问题了, 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比如, 在讲《美丽的小村庄》时, 有一位教师没有考虑太多, 没有想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小村庄的消失说明了什么? (2) 保护环境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当前全球气候与环境状况是怎样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太大, 根本就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所以这堂课肯定会失败。

3. 实地观察, 展示思维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我们知道, 思维是写作的中心, 语言训练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想好写好作文, 绝不能搞“无米之炊”, 必须迈开双脚, 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寻找材料。由于学生实地进行了观察, 既训练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又做到了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 说与写紧密结合, 所以学生写起来显得顺理成章。只有这样得到的材料才会最具有说服力, 也最真实、最生动、最活泼, 对写作也才最有用, 写起来也才会“如鱼得水”“下笔如有神”。

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 篇5

我们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其无法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语文思维的无限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全盘否认学生的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

3.2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这一压力的产生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受到限制,因此也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方面的培养。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深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深度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及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准确发现事物本质。此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同时,由于语文思维的广度性特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语文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只有做好全方位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C]//语文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

[2]陈秀玲.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漆仲权.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

[4]高永义.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C]//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

[5]孙和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04.

[6]水卫国.逆向、侧向、多向———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

[7]孙德寿.浅谈创新思维与快乐体育[C]//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6.

[8]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

[9]陈胜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

浅谈教学过程中语文思维的培养 篇6

一、营造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通过课本的知识看到整个社会的现象的本质。教师应该在讲述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课前总结,营造一些恰当的教学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想象,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发散式的思维,对一些事物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的学习境界也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层次。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发散思考。这样既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计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味地“填鸭式”地教学,学生也只是单纯地去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仅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更加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积极摸索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和拓展方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合理地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设计适合自己学生所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衔接得当,转换过渡自然。课堂上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巧用教学安排,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映。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自身的基础理论思维已经初步形成了,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安排、组织一些活动,对学生的辩证思维等能力加以培养。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会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事情,不再只凭借主观的臆断来评价一件事情。教师可以组织课堂上的辩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援引经典文献,运用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辩证思维能力进行课堂辩论。这样,学生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不仅会对课堂的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堂提问,锻炼学生的新颖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也更加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然而,没有一点创新性的提问,无疑会让课堂一直处于沉闷的状态。课堂上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学的引导者依然是教师。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思维,将课堂内容巧妙地设计安排,并根据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这样课堂就不再是先前的教师随便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那样的课堂也许气氛很活跃,但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无所谓的回答中失去思考问题的热情,觉得问题的回答没有一点挑战性,以后的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样下去,教学活动很难更好地展开。

然而,成功的教师会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很难,但是仅从文章中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思考的过程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新颖思维的能力。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颖的问题要正面回答。必要时,要学会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理解学生的想法。

五、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的学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的锻炼,这需要全面把握,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阅读适量的课外经典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学习的思想深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之前,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的背景资料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预习、学习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阅读的材料多了,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对语文的学习的热情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7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 儿童通过简单模仿进行了知识的原始积累, 实现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应的教育过程中示范的环节便能有效引领儿童获取较高的学习效益。于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示范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时隐时现的重要方式。

然而, 随着年龄的上升, 儿童的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 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渠道开始拓宽, 知识的复杂性、能力要求高度的攀升决定了简单模仿、依赖示范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学习效益与示范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显现,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示范, 如果不加辨别、简单操作, 就会带来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示范的概念与实践表现

示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从其本质意义上说, 示范更强调模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教师对美文的范读、在学习过程中为配合文章的学习而呈现的图片、画面及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为指导学生写作而提供的范文、在典型的阅读题中为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而出示的格式化答题思路与方法, 这些都是典型的示范。这些看似有益于学生理解、直观鲜明的素材, 常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并被作为一些教者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这样的观念与行为直接作用于此刻的学习者或者通过教者之间的传递间接作用于彼时的学习者。因为教者对示范的度的把握不能做到拿捏有度、游刃有余, 在某种程度上, 从长远看, 这样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起到了负面作用, 异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悄无声息地贻误学生、耽误学生成长。

三、原因分析

无度示范的本质在于不把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最终落实者, 而只把学习者作为实现教者意图的被动对象, 把学习者看做简单接受的固定呆板的静止物体。这样示范的效益便大打折扣, 与实现学习者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相去甚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剥夺学生联想想象的权利。

文字的无限张力与美感在于它的无限联想想象的空间。它给每个阅读者一个独有的阅读世界, 读者自由翱翔, 任意驰骋, 持续获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体体验与阅读快感。这样我们就有了无数绺关羽的长髯, 无数个宝玉的脸庞, 无数只八戒的耳朵, 无数个李逵的形象, 每一个读者都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尽情享受着文字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与独特魅力。

而无度示范是置于学习者思维活动之前的简单规定。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消极等待, 简单模仿, 沿着教者预设的轨道、成型的版块、呆板的程式有序前行, 阅读、学习成了单一的复制, 学习者成了被先入为主的牺牲品。一张张图片让我们失却了鲁迅百草园的神秘感, 弱化了毛泽东《沁园春》词中北国风光的大气磅礴, 异化了《与朱元思书》厌弃官场俗务、向往自然朴质的灵韵, 冲淡了《童年》里外祖母慈爱亲切、善良温柔。联想想象的空间被无限挤压, 学习者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与提升。

(二) 虐杀个性, 塑造模型, 使得学习者被训练成为缺乏鲜活血肉的躯壳。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问题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学习者留有个性思考与表达的余地, 体现在口语表达、观点评价、行为判断、作文等环节中。教者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表述, 感受到观点的碰撞, 行文风格的差异, 并呈现出语文学科特有的韵味与魅力。于是我们便能看到, 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 对同一个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的不同性格。我们也能看到同一个题目下, 娓娓动听的叙述, 生动细致的描绘, 深入浅出的议论, 简明平实的说明。

无度示范提供了模型, 并据此塑造了同样的模型。学习者感到简单易学, 机械操作便可。在同一个模具下, 学习者渐渐习惯于简单的、不具个性色彩的行为, 其负面效应是, 独特性被消磨, 学习者成了缺乏鲜活血肉的躯壳。拓展开来, 学生群体, 我们民族的未来缺乏了独特性, 失去了鲜明的个性, 更有害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三) 混淆训练与教学的内涵, 使教学的过程降格为低水平的机械训练的过程。

在语文学科做题实践中, 格式化答题思路与方法的呈现是在进行习题训练过程中的另一种示范。这种示范, 很多时候对于应试是有直接作用的。这可以看做受到了理科习题训练方法的启发, 应该有其积极意义与价值。只是, 我们的语文习题, 不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出现的, 它在文章的大背景下, 它有语境, 有内涵, 记录着时代的烙印, 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它首先需要有对文章的细读、赏读、研读的过程, 有“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踌躇惆怅, 有“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进执著, 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 有感受美、体悟文字力量的经历与成果。

想获得这样的读与悟的学习体验, 需要教者有艺术化的教学过程。教者既要有丰厚的文学功底, 又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根基, 更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这些显然不是简单的模式训练所能达成的效果。无度示范混淆了简单训练与教学艺术之间的内涵, 将集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身的教学过程降格为机械训练, 无益于教学实践与学习者的长远学习效益。

(四) 缺乏研究揣摩的机会, 使学生逐渐成为不敢思考、不善思考、不敢思考的动物。

思考表达环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去除无度示范因素的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 而且为学生创设了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氛围, 最终养成思考的习惯, 进而受益终身。

教学实践中, 教者在示范思维的指引下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能力层次去设定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梯度, 并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投放给学生。貌似给予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比直接传递答案高了一个层次, 而事实上忘却了学生还应该有研究揣摩的空间, 结果更应该由学习者自己在思考、问难、辩论、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不断接近, 不断完善, 不断优化。这种思维训练的大跃进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使学生逐渐成为不敢思考、不善思考、不敢思考的动物, 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危害很大。

四、做法探讨

需要追问的是, 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示范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需要的是无度示范、有害示范、简单机械的示范。处理好学过程中的程序关系, 关注注意点, 适度示范, 事半功倍。

(一) 可以后示范, 进而与前期的学习所得相互映衬, 互为补充, 强化印象, 优化效果。

所谓后示范, 是指在在学习者经历阅读、体验、思考、质疑、讨论等主动学习的环节后, 教者呈示的一系列素材, 可以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先入为主的简单示范贻害不浅, 但后呈现的素材于学习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它避免了对学习者思维的简单定势, 没有窄化学习者的思考空间。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后已经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的过程, 这些已经占据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后呈现的素材不会取代学习者已有的印象与体悟, 相反, 它会给学习者一种新的视觉冲击、深入感悟, 引发其进一步思考, 带动思维延伸至更广的区域。

(二)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示范。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 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孔子强调学习者一定要有积极思考的过程, 同时这里也暗含这样的内容, 在经历思考后的某个节点应该给予学习者一定的点拨, 以帮助他打通思路, 拓宽视界, 有所收获。示范在这个环节中就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者有了前期思考的过程, 在特别需要提示、引导的时候, 一份精选过的素材示范就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三) 语文学科中的习题训练示范与语文素养的生成相辅相成, 可相互促进。

训练的过度实践会弱化语文性, 但语文学习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需要训练。阅读与作文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 经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语文习题实践就能得到有效优化。因为这是基于科学的指导、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总结。只要这种习题训练的示范与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过程相互协调, 不妨碍学习者的主动思维的生成, 甚至, 学习者在习题实践中不断揣摩、相互比较、理论升华, 借鉴教者示范的思路与方法, 主动实现从简单做题到自行总结思路与方法的跳跃, 更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习者获得的不只是习题训练的实践、思路与方法, 更有语文能力的积淀。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习题训练的示范与语文素养的生成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 与题型有关, 当示范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法时, 有效发挥示范的正面作用。

如语文学科中的句子仿写题, 这是一种提供范例并且要细究范例中的组成部分的习题类型。示范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 这时便要从实例出发, 研究示范的效能, 凸显示范的成果。抓住相关句子内容的相关性、同一位置词性的相同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方面, 提供范例,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 激发学习者联想、想象的潜力, 仿写出文质兼美的句子。

五、结语

语文学科中的示范思维与行为, 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学习实践中, 只有明确示范教学的落脚点无碍于学习者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无碍于学习者个性的发挥, 无碍于语文教学内涵的展现, 无碍于学习者思考习惯的养成, 并且抓住合适的时机, 示而适宜, 范而有度, 充分发挥示范的正面作用, 方能在实践中推进教者准确施教, 带动学习者高效学习, 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摘要: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示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维与行为, 在一定阶段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儿童学习内容的复杂性、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到特定阶段呈现出的学习方式的选择性, 以及教育者示范行为的艺术性与合理程度, 都直接影响到示范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益。把握好示范的度, 适度操作, 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示范思维,行为

参考文献

[1]论语.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8

内容构思等)的参与量,并由此分析了不同母语思维量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证明用于内容构思和结构构思的母语思维对作文内容与结构的影响不大,且母语思维量随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Gholam及Mohammad(2011)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有技巧的写作者更多地借助母语。可见,虽然学者们认识到二语写作的双语性,但在研究结果方面不能达成一致。且以上研究主要通过量化的方式即有声思维过程中汉语所占比例来说明母语思维量的多少,忽视了对文本输出内容的分析。本文则通过个案研究,采用用有声思维和回顾访谈的方法,在分析母语思维对写作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在输出内容方面的母语思维影响,旨在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借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指导教学实践。

1 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参考王文宇与文秋芳的《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

1.1 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有1名被试,是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大一男生。年龄20岁,英语水平为中上等。

1.2 数据收集

此次研究的写作任务是2010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题目为: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作文内容提示与要求:1)如今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重视拼写;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3)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

规定时间为30分钟,字数不少于120字。

数据收集分为三个阶段:1)有声思维的培训。让被试了解有关有声思维的具体知识和要求,并通过做汉译英练习及完成一篇写作任务进行亲身体验。2)正式测试。要求被试自始至终说出写作过程中大脑出现的任何想法。如果想法以汉语出现就说汉语,以英语出现则说英语。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对其写作时的有声思维情况进行了录音。3)回顾性访谈。被试在完成测试后立即接受回顾性访谈。研究者根据录音对被试进行提问,并对问题与答案进行了简要的笔录。

1.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包括定量与定性分析两部分。1)首先对被试有声思维录音进行撰写,数出记录中汉语词数。汉语词语指组成句子的最小有意义单位(meaningful unit),包括一个或多个汉字。例如,“我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包括5个汉字,三个汉语词语:“我”(I),“喜欢”(like),“英语”(English)。同时,将写作过程按文秋芳等的分类分成五大类:解题、内容构思、结构构思、文本输出、过程管理,计算汉语在各类思维活动中的比例。2)对被试的二语输出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使用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软件测量文本输出内容的形符、类符、词汇密度及高级词汇比例。形符指篇章中所有词汇,类符指篇章中不同的词汇,词汇密度指文本中实词占总形符的比例,高级词汇指常用2000词之外的词汇。

2 研究结果

2.1 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结构构思、内容构思以及过程控制中基本上是完全用母语思维的(整篇作文的写作思路即结构构思已用汉语形式在作文题目中给出)。例如:“三段式”“第一个可以写网络方面的原因……第二个观点可以写性格方面的……另外一个观点可以写氛围问题”“恩,差不多就这样吧。”等等。王文宇及文秋芳在其文章《母语思维与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中得出结论:用母语组织思想、构思内容对作文内容质量似乎没有影响。而被试在访谈中也反映这样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更快地完成作文。那么,用母语构思就是可以接受的。而解题过程中的母语思维量为64%,大大超出王文宇及文秋芳的研究结果10%,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的题目要求为汉语,被试自然用母语读题。

此外,有声思维记录显示,被试在文本输出过程中,其母语思维参与量相对少很多。例如:“先写个开头,Recently the problem of spelling has关注,been brought into focus.Now,many students en...pay no attention to可以用在这里,我感觉,pay no attention to spelling when they study.”王文宇和文秋芳的统计结果显示:文本输出层面上的母语思维量与语言分成负相关。(同上)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文本输出时尽量用目的语,避免逐字翻译,以逐渐培养学生的二语思维能力。

2.2 母语思维的迁移

被试的作文总共包括十三个句子,其中以人称作主语的句子多达九个。同时,作文中还出现了重复性明显的短语,如:“people’s views on spelling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以及“the characteristics vary from person”。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母语思维的迁移,因为汉语的语言特征是人称为主语较多以及词汇重复性大。显然学生很容易习惯性地将母语思维带入英文写作中。同时这也说明,不能只根据文本输出过程中出现的汉语词数来判断母语思维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因为学生对英语的表达习惯及其语言特征不甚了解。英语语言以无灵主句居多,且语言形式富于变幻。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被试大学期间所受到的英语教育主要在文章理解方面,与语言应用相关的知识涉及较少。笔者让被试将句子“the characteristics vary from person”换个方式表达,被试改为:“people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这说明,学生有能力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多样,自然地道。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与英语表达做对比分析,灌输一些二语的规律性表达特征,如“有灵”与“无灵”“形合”与“意合”“重复”与“替代”等等。正如王力先生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2.3 词汇量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词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Wilkins(1972)认为,没有语法能表达的东西很少,然而没有词汇什么都不能表达。马广惠(2004)也表示,相比其他语言因素,对学生的写作质量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词汇水平。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写作者文本输出过程中的词汇水平,了解写作者所面临的词汇问题。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运行结果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词汇多样性数据可知,文本词汇重复性较大,且高级词汇运用极少,只有“vary”、“atmosphere”两词。从文本输出内容来看,被试的作文结构思路清晰,语法错误很少,且善于有意识地应用连接词,以避免语言生硬。例如“however”、“so”、“because”、“last but not least”等词的利用增加了语言的流畅性。当然,这与学生在高中时,老师对结构方面的强调和要求是分不开的。然而一篇作文若只有一副空架子是远远达不到优秀的,文章内容的表达才是关键所在。被试的作文简单句较多,且观点没有展开说明。例如,when we have a chat on the internet,some words will be changed.根据有声思维记录,被试要表达的是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在网上聊天的话会有一些不规范的拼写出现。由此可以推断,被试的词汇量相对缺乏,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而导致观点表达较为模糊,甚至令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此句完全可以改为:When we have a chat on the internet,some irregular words,abbreviation for instance,will be used……而经询问,“irregular”、“abbreviation”并非被试已掌握的词汇。此外,被试倾向于使用翻译法写作,例如:“性格方面肯定是有那个什么的,有差异的……because of,the characteristic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文秋芳等认为,学生在遣词造句中以翻译法造句,常会造出词不达意的句子。但其实翻译本身并无过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量缺乏,或者并不了解英文的习惯用法。访谈中被试提到,课堂上老师很少听写单词,自己平时也就疏于记忆了。我们知道英语四级要求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为至少四千词,当然仅凭高中的词汇量是不够的。因此,在给非英语专业学生上课时,教师就需要起到监督与督促的作用,对重要的词汇予以讲解举例帮助学生记忆,而学生自身也应注意积极扩充词汇量,做到学以致用。

3 结束语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 篇9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某地区某高级中学的5名学生进行实验, 5名学生中高中二年级3名, 高中三年级2名。此次实验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为:首先, 被选择的学生对该次实验研究所需用到的有声思维法有一定了解, 并且能用有声思维法大致记录其英语写作的主要过程;其次, 被选择的学生在有声思维实验过程中, 沉默的时间不宜太长。

(二) 实验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一篇英文作文的写作, 写作题目为“MyFamily”。该主题与实验对象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 有助于实验对象的正常发挥。英语作文写作的时间为40分钟, 词数在150词左右。实验主要流程如下。第一, 对实验对象进行有声思维的培训, 此阶段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实验对象充分了解有声思维的具体实施要求, 并且能亲身体验并熟悉有声思维的操作模式。第二, 正式实验阶段。在该过程中, 学生需要从始至终说出整个写作过程中经过大脑的任何想法和思维。思维以汉语形式出现就以汉语的形式说出, 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则用英语说出。在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想法时, 不能停顿过长时间, 需要做到一边想一边说一边写。而研究的发起者需要对研究过程中学生表述出的有声思维情况进行认真记录, 并做好录音工作。第三, 在实验完成以后, 随即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访谈, 研究发起者播放学生写作过程中有声思维的录音, 同时根据其写作过程对其相对应的写作行为进行提问。此过程也进行录音工作。

(三) 实验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 对实验对象的作文质量进行评判;第二, 记录实验对象有声思维的具体情况。对5位实验对象的写作质量、写作行为进行归纳与分析, 同时分析实验对象写作过程中的有声思维录音, 对有声思维录音要进行两方面内容的分析:首先, 对实验对象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修改和编辑整理的位置进行记录, 并且统计其占总词数的比例;其次, 对每个实验对象的有声思维记录进行分类归纳, 找出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特征。

二、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的实验流程,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高中生英语写作有很多共同的特征。

(一) 英语写作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一般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流程大致分为构思、草稿和修改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相互协调且反复出现。由此看来, 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是不断构思不断改进的过程, 英语写作过程中思维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而不是预先整理成型的。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会一次性到位, 而是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 不断地扩展、延伸, 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内容与表达的推敲和修改。通过反复的构思、写作、扩展、修改, 使作文的表达与自己内心的想法越来越接近, 表达词句也越来越准确到位。从这个特征来看, 高中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的更正, 更有利于准确表达写作的思维方向。

(二) 双语思维是高中生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

实验对象在进行英语写作时, 必须时常依赖母语来进行思维, 而且根据录音情况来看, 母语思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高中生通常无法直接用英语来进行英语作文的构思, 大多采用母语进行全文内容的构架,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先想出母语的表达方式, 再根据母语表达转化为英语表达。

(三) 英语写作过程中, 高中学生都会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整理

在实验对象中, 只有学生A的修改效果比较明显, 修改前与修改后的文章质量差别较大, 其余学生修改并不多。学生在整个英语写作过程中, 修改的几率非常大, 最多的修改次数达到45次, 最少的修改次数也达到了20次。在这些修改内容中, 90%以上是对英语作文中单词拼写、单词和短语的使用、语法时态的修改, 而对于文章内容的修改很少。研究发现, 学生把对英语作文的构思写在试卷上以后, 就不会再对内容作更多的修改。还有一个特征, 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 会不断有修改的想法出现, 这些思维常常会打断学生正在进行的写作思路。由此可见, 高中生在进行英语作文写作时, 行文与修改是交错进行的, 并非在文章完成后才开始进入作文的修改阶段。并且, 高中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 对表达用词的准确性关注度并不高, 他们更重视的是如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英语作文内容和表达流畅。

三、有声思维法的利弊分析

(一) 有声思维法的优点

从整个实验可以看出, 有声思维法有着非常多的优点。

第一, 采用有声思维法进行实验研究, 所需要的实验对象人数可以非常少, 且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费用, 对于高中英语写作的研究, 是非常便于操作的, 能在实验人数较少、研究人员不多、实验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 分析出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特征, 提供给教师参考数据, 为教师进行接下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实验依据。

第二, 对于实验对象, 有声思维法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不会给实验对象在短时间内增加过多的记忆负担, 同时不存在太多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干扰因素。有声思维法对实验对象的要求不高, 不需要实验对象在进行实验前对其理论有太多的认识, 可以广泛应用测试。有声思维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很多研究方法无法探明的大脑思维过程。

(二) 有声思维法的缺点

同样, 有声思维法也有着一些弊端。

第一, 有声思维法所记录的数据所反映的内容面比较狭窄, 一般只能对实验对象注意到的、有意识表达出来的认知和思维过程进行记录, 而对于其大脑中更多的其他信息则无法展现出来。所以, 被测试者是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表述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 有研究者认为, 实验对象的口语表述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其思维过程, 因此, 如果要进行思维过程的分析, 有声思维法可能会使实验结果存在偏差。

有声思维法目前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在高中英语写作过程研究中融合有声思维法, 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本文通过有声思维法的实验研究, 分析出了当前高中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特点, 给英语教师提供参考。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以及日常教学的体验, 探索出更合适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沺.浅析如何运用有声思维法提升高中英语写作[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3 (11) .

[2]李宏强.二语水平与二语输出过程中的回避情景——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有声思维研究[J].海外英语 (上半月) , 2013 (8) .

[3]单春艳, 吴建晓.从有声思维看母语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科教文汇, 2012 (31) .

上一篇:光纤传感监测系统下一篇:多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