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共12篇)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篇1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分别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等角度进行论述, 探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科技成果并不多, 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究其原因, 不得不承认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着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 教师们遵循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 本文试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求知欲望, 唤醒创新意识
1. 巧设疑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迸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为此, 教师必须会巧妙设问,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张伟老师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 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叫朝鲜人民‘亲人’, 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而朝鲜人民为什么管志愿军也叫‘亲人’?课文中有没有写到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呢?”教师巧妙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学生通过找出的这些话语, 想象出志愿军战士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 进一步感受到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用鲜血凝成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
2. 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皆美, 有的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想象丰富, 富有童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影像、挂图等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沉浸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教学开始, 教师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各种景观, 让学生直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丽,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比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我与女孩比童年”的说话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这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转变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更让孩子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活动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学生质疑, 催生创新萌芽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所有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依据, 要培养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的人很难成功, 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大胆质疑, 创新想象。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疑问:“诸葛亮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题目说是借来的箭呢?”一下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当老师要同学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教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表扬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鼓励大家分析课文探究原因, 结果发现正是有“借”才会有“还”, 暗示曹军造箭射了自己, 从中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 大家对先前提出问题的同学表示赞叹不已, 那位学生也因为老师的支持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2.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 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真情无价》一课时, 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心句的深刻含义——“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后, 再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略作思考后, 第一个学生问道:“她究竟给了店主多少钱?”教师指导她在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几枚硬币;接着第二个学生提出:“这句话中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教师对此问及时给予了评价:“你提的问题比他的好, 为什么呢?妹妹给了店主多少钱,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就能找到答案。而店主说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这就要你们动脑筋, 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很有水平的。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 第三个学生问:“‘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 她到底给出了什么呢?”第四个学生接着问:“‘她所拥有的一切’指什么?”……本来教师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这些问题, 但学生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过程, 正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萌芽。
总之, 从质疑—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 只有把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训练去同求异, 激活创新灵魂
学生在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下, 课堂上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往往过于求同, 人云亦云, 缺少个性见解运用去同存异, 能激活学生创新灵魂, 具体方法如下。
1. 设计求异提问
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一类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除了课文中讲的方法,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用心思考, 积极发言讨论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2.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以作文教学为例, 如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 体裁、内容不限。这样富有想象空间的题目, 符合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 有的学生描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色, 有的写了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 有的由月光想起了一个人, 还有的写了一首小诗……总之, 是各展其才, 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 反其道而思之,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如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反义词, 往往不屑于和鄙视这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而你能够讲出这个成语有什么好的意义和可取之处吗?是的, “狐假虎威”不好, 但能够对付强大的敌人, 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这种打破原有定势和框架的思维训练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 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 就一定能生根、开花, 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篇2
曾德江(机械职业教育.ISSN1007-1776.2002(7))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及实施,实践表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的思想过程。这里的新可以是新观点、新证据、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应用方法、新的研究角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只有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中,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已惯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强调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得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较小,因而造成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不扎实,最终阻碍了他们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在讲授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之相关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问答法、思路法、分解法、对比法、讲练接合法、课堂讨论法,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方法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推动作用,这一切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讲授完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经考评学生这部分内容掌握情况完全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一牵涉到要发挥他们创新能力的题目时,许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但考虑到本门课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主要传授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
1. 脑力激荡法
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新思考的方法。
如: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允许自由想象,并注意暂缓评论,鼓励提出更多的意见,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列出,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2. 逆向思维法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在已知条件下根据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推导和判断出未知的结果。而逆向思维则 与之相反,往往是根据结果反推实现结果的各种可能性。
如:在平面连杆机构概述中有这样一个课目,一台简易冲床由四个构件组成原动件个数为一,让学
生判断此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无确定的相对运动应该怎样修改此机构?经公式计算机构的自由度为 零,即意味着机构无法运动。要使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则必须使机构原动件的个数与机构的自由度个数相等,此题目采用逆向思维法考虑,据所学知识反推即可知实现这一目的的思路有两种:方案一机构中增加一个活动构件,增加一个低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方案二机构中活动构件个数不变,减少一个低副增加一个高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按以上两种思路考虑,最后得出的设计方案竟有八、九种之多。
3. 系统搜寻法
针对设计要求,先系统地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评价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如:根据木锯锯木料的动作,设计一台金属棒料的锯床机构。采用系统搜寻法,很快便知满足这一设计要求的机构有双曲柄机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正弦机构、正切机构、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八、九种方案。
4.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情况,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做适当的比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设计思路。
如:课程设计中减速器箱体的设计既可采用类比法进行,参考的资料可以是各种图册、设计手册等,通 过类比并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可设计出既满足设计要求又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作品。
5. 组合法
按照一定的功能需要选择若干成熟的技术加以组合。
如:要设计一台两轴中心距较大传动机械,其工作要求是传动比恒定并传动平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带 传动适应于具有较大中心距并传动平稳的场合,但在传动中会发生打滑而造成传动比不恒定,齿轮传动能满足传动比为恒定值,但其传动中心距较小。综合两种传动的优缺点知采用齿轮带传动即可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创新思维方法和策略的训练,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能提出一些 出人意料并颇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
三、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为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及教学手段的局限性,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思路窄、层次低。为了 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工矿企业、高新技术展览会参观、学习。也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方法如:摩擦设计、可维修设计、绿色设计等。只有不断地扩大信息存储量,才能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才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实践条件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纸上谈兵,很少有实践的机 会,为了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采取的措施有: 1.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实验。
2.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布置课题,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课题进行与本课程相关的制作。3.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台钻、砂轮机、车床、台钳等供学生使用,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实现。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帮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价值。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比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有的学生就说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也有学生说他得到了爱,生活中有人给予了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隘,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考试,画题为《深山藏古寺》,结果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有一幅画深深的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表现的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啊!”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大,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位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画作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当前,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文字,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字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邀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比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本领想到我们应该多做奉献;5.从牛的反刍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刻,温故知新的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高尔基.论写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篇4
阅读教学中, 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 什么“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的回答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高中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阵地。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思维要素, 关注和抓住学生创新性的苗头积极组织语文学科创新性活动,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获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 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
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探索 篇5
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尊重儿童文化,培养创新品质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学生自身也有其文化特征。教育要真正在学生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学生文化,而应该从学生的生存形态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转化原有的知识形态,以学生化了的语言和行为施加影响。因此,尊重儿童文化,关爱学生的灵性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是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在培养孩子创新品质方面,我认为应注意孩子们这几方面天性。
1、尊重个性,激发童趣——保护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类的创造性想象不断地展翅高翔,不断地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事实上,许多创造发明就是从那些不起眼、有时为平常人所不屑一顾的好奇心起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他的好奇心。如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做一做实验,从而科学地理解教材;在学习了说明文后,让学生看着说明书动手操练一下。这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景”,使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表现欲强,因此,对故事性和情景性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创新。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竞赛等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2、注重激励,维护童真——树立自信
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所有的创造者、发明家、有成就者,一般都是自信心较强的人。儿童是最纯朴的,也最认真,所谓“童真可师”,这种纯朴和认真,正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根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心的鼓舞下,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喊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便马上要他坐下,另让别的学生回答。这样做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换一
种方法:“大家先不要着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这位同学好吗?我想他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的信任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学生的自信心。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他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他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一遍。第四遍万一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这位同学听力认真把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者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这时,我又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这位同学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就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明明该批评,在于老师的课里却变成了表扬。这个细节真是耐人寻味。其实,对学生来说,老师肯定的微笑、轻轻地扶摸都可能是对他最大的鼓舞。
3、砥砺思维,还原童心——积累创造思维
创造期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一朵绮丽的花蕾,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愿望一旦成为驱使人们行动的力量,就会形成一定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期望的不断积累,不断强化,时刻注意捕捉创造期望的出现。特别要注意抓住契机给孩子们钻研求知、标新立异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能够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语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你再想一想,也许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正是这些时候往往能碰撞出学生的智慧火花。
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学习《美丽的孔雀》一课后,有个学生提出:“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象征,他们并不都是骄傲的。学习《小猴子下山》,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子在追求更好的东西,这一点是对的。”这些认识显然与课文的本意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含蕴着创造意识。对这样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二、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取得了成果。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很少见的。主要原是缺乏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景。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1、注重学“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异思想,允许出错,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例如自学课本后,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都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幼稚。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
2、“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问题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儿童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伏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一想”等,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完《司马光》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起把缸推倒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接着,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3、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学生学有所思,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如在教《狼和小羊》时,当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框子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之门被打开,呈现多元态势。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逆着作者的思路想一想:“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带着疑问这把钥匙开启一扇扇的智慧之门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问”,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三、打破界限,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传统的小语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的小语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沟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1、打破培养目标的界限
语文教学的目标分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完成了这四个目标,就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但是,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塑造人,发展人。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培养目标的界限,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如《落花生》这一课,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易种易活,味美价廉,可以榨油,藏而不露等,还懂得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但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这些内容的获得。我们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交流探讨、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去了解花生别的许多好处:果实含有营养,人称“长生果”,红衣可以治病,壳可以制成工业用板等;还了解到生活中有许多像花生这样的事物或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受到尊敬;并通过摘研究卡片、仿写作文、写读书感想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创造的实质是变异求新。教材内容仅仅是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反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这一个方面的理解,而因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教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变异地认识事物。如在教《拔苗助长》,通过对拔禾苗形象的理解,学生认识到做事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弄巧成拙。但我没有因此而满足,而应引导学生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
际,寻找生活中类似拔苗助长的种种事例,学生纷纷联想到:--我巴望刚插的月季花早点开花,就多给它浇水,结果花被淹死了;--姐姐想把白衬衫洗得更白,就多擦肥皂,结果衬衫反而变黄了;--小丽想让钢笔下水流畅些,就用小刀分笔尖,结果钢笔淋墨水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愿望有没有错?为什么好的愿望却没有好的结果?--学生认识到这是他们的做法错了。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怎样做他们的愿望才能实现呢?通过讨论分析,学生逐步从中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有一定规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分析研究,然后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通过刺激相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便不再囿于课文内容本身,而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变异性地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2、打破书本界限和生活界限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苏霍母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在教学一篇课文以前,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生活。如《小蝌蚪找妈妈》、《落叶》、《海上日出》等课文,在课前带领学生去观察蝌蚪、落叶,登山或临海观日出。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趣味。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美国小学的阅读课有一种作业是让学生写“研究报告”。三年级写青蛙,教师要求学生在家养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记下它们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日记写出上述过程。五六年级学生研究的课题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我怎样看人类文化》、《到太空去旅游》、《美国的篮球运动》等。学生们查资料、读参考书、走访调查,最后以学生生动想翔实的资料写出个人的研究报告。尽管任务繁重,但学生们乐此不疲,兴味盎然,这些创造性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
立足“思维”,创新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 全国卷;思维型阅读;TEAS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阅读课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的课型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而思维训练则是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语言积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最终打造学生学科素养。
传统阅读教学相对功利化,词汇、短语、句型、文本字面意义和翻译的语言识别层面的教学是常态,相对缺乏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质疑、表达能力等,极其容易背离阅读的终极目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在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把文本阅读构筑成提升语言综合素养的巨大平台。
二、思维与思维型阅读理解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三者是密切相关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基于文本的文化背景、题裁、体裁等因素,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事实和细节,进而把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牵涉到词汇、语法以及思维能力等。
Goodrnan(1967)认为阅读就像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它涉及到思维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贾永芳(200l,10)提到阅读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训练是包括多种能力共同起作用的思维过程。思维因素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分析、综合、推断。思维能力的强弱,是阅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研究阅读能力时,思维因素往往被忽视。其实,只有注重将思维能力应用于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推断,形成思维型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把握材料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最终提高语篇理解效率。
三、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考查的能力
新课改对“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态度;能意识到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30 万词以上。可见,英语阅读在学生学习英语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阅读能力是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的提高可相应促进其他英语能力的巩固和发展,达到英语各项技能的同步训练和综合提高。从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教学目的都侧重于阅读,阅读理解题失分多,分数比例占最多。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思维型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最佳途径。
四、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四大题型思维性元素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高考试题的设计发生了变化,表层意义理解题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试题有所增加,需要学生对文章信息再加工,进行过滤和整合的推理判断题增多,尤其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考查。主旨大意类题型可分为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两种,旨在考查阅读者综合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细节事实类题型题是针对细节提问,主要考查考生对语篇中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的辨认、理解和进行综合判断及推理分析的能力。这些细节是用来说明和解析中心思想的.为中心思想提供例证、解释、事实、数据等。有的甚至包括时间、地点等,因而既可检测阅读者对主旨大意理解的深度,又可测其对每个细节准确领会的程度。推理判断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推断是理解的重要手段,阅读中只注意句子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体会全文的内涵及“话外音”。该类型题针对的是篇章结构把握和隐含意义的解读,要求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并结合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词义猜测题类型题主要考查学生除考纲词汇的掌握外的基本词义猜测能力。阅读中遇到的词汇有“生词”和“熟词”,所谓的“生词”即常说的“超纲词汇”,词义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得出,运用构词法,对照法等,通过逻辑思维猜测。
五、高中英语思维型阅读教学的课堂表征
思维型阅读教学是一种理念,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其课堂是借助阅读文本,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用语言想象,养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在语言交际中让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思维质量,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以背景促热身、以问题促理解、以活动促体验、以体验促思维应成为贯穿思维型阅读课堂教学的主线。在认知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审视、挖掘,并适度联想和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性、发展性或批判性思考,教师成为阅读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应成为思维型阅读课堂的基本表征。
六、铭中思维型阅读TEAS教学模式-“Teachers Enlightening—Students Assimilating-Students Sharing”
铭选中学拟构建“导学(Teachers Enlightening)—体悟(Students Assimilating)—展示(Students Sharing)”的高中英语思维型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以启发思维阅读的教学活动为载体,以设计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所有活动和问题设置。在阅读中,通过侧重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分类等进行逻辑性思维训练;通过侧重对文本的思考,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评论,并穿透表层语言现象,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等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侧重在完成阅读后提出个人见解并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交流等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七、结束语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 在全国卷的大背景下,我校思维型阅读TEAS课堂模式将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力争思维型阅读课堂特色化、品牌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Goodman.K.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年。
[4]贾永芳.阅读能力与阅读技巧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
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 篇7
一、深刻领会创新精神, 明确创新目标
创新能力是指在问题讲解与学习过程中, 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 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语文科容易陷入教育的“惰性”, 有其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工具性, 由于工具性必定走向概念化、统一化。二是主观性, 受创作者的影响, 读者阅读语文时遵循作者的主观世界发展。教师集体授课统一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这种“惰性”, 使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所给与他的知识和经验, 也不停留在描述解释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维和探索。
二、扎实打好基础, 拓展创新视野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则影。假舆马也, 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 学生只有在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 才会有所创新。在语文教学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 包括正确的文艺观、审美情趣, 才有可能对其阅读的文章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注重普遍性和层次性, 大胆创新
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只是起点不同, 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语文创新思维普遍性和层次性也要相结合。有一节作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充分考虑到普遍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 对全班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所能联想到科幻、太空斗呢过, 还有人写成说明文《龙卷风》。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能激活同学的思维力、创造力, 同时又能有所提高, 有一部分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 以此为题写出《龙卷风形成》的说明文或是加序文的记叙文。这样就能照顾到一些思维能力强、知识起点高、生活经验丰富的同学。
四、抓紧教材, 培养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在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得知识, 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解说的非常清楚。并且必须配合学习的经验, 将所授教材适当的组织, 以便学生能学到知识。教材难度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针对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认识表征方式做适当安排, 以便学生前后衔接, 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 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需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 教会学生审视评判文学的方法,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语文知识积淀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篇8
一、加强语文阅读训练,奠定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仔细把握,运用感知和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来实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生接触到大量书本知识,有着丰富的语文财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讲解,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对材料中心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调动他们生活积累,想象祥林嫂、阿Q、陈奂生等人物形象,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与他们相类似的生活原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李白诗歌《将进酒》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滚滚奔流的深刻意境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对人生仓促的感伤。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章时,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想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麻木、冷漠和愚昧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对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进行批判,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二、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性
虽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展不在一个层面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不能很好掌握,有着不可逾越的时代壕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文章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文章中心内涵的感悟。例如,在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语句时,如果学生不仔细思考,不发挥想象力,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有趣的场面。这时教师若发问:“‘群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说明什么?”一点拨,便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局面,感悟到这是文章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痛苦,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拓宽学生创新思绪渠道
现代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鹦鹉学舌、毫无主见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展示自己独特个性,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所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一家之言而已,学校教育重任就在于让更多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自己,超越前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在科学天空畅想遨游,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想,畅谈个人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授《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产生了质疑。他们有的认为无声动作的“推”不能体现“鸟宿池边树”,有的认为“敲”能衬托夜晚的幽静,还有的认为“推”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文人雅士身上,从而推断朱光潜的意境不合原诗的内容诗境。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把握学生学习关键,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发展
1. 注意创新思维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普遍性的原则,对全班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充分了解。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要体现难易程度,逐步培养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
2. 正确处理创新思维培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教师必须解说清楚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根据难度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做适当安排,便于学生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产生学习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造性,给学生示范、点拨、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创造性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向课堂外延伸,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学生课外书籍阅读时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充分运用到课外书籍的学习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获得学习成绩提高的秘诀。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并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昌东.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2]李学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 篇9
阅读教学中, 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 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思维创新与作文教学 篇10
从文章的构成过程来看, 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时候、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 ,即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时候、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课体的认识,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思维在构成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好的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即使一句话作文,也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个性的直接外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
一、挖掘课文,实现思维转变
课文教学能让学生吸收很多优美的语言,唤起许多想象,充实智慧与记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写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要照着一定的条条框框,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如写一篇游记散文,就让学生开门见山,先写景,再抒情,然后升华感情,最后篇后点题。凡是课文内容都是好的,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从另一角度思考,即培养思维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扩展主题,考虑其他写作角度。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以“雪”为主题进行挖掘:一是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二是赞美雪温暖大地的奉献精神;三是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万木萧条;四是鞭挞雪的虚伪,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又如高尔基的《时钟》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由时钟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学习;二是赞美时钟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时钟夜以继日地工作;三是写出时钟无聊单调的生活,重复单调的声音。又如《故乡的榕树》一文, 不仅懂得通过写榕树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而且写榕树顽强的生命力,赞颂榕树的无私精神,给人树荫,给孩子们欢乐。
二、接触生活,扩展思维渠道
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学习紧张,学校生活单调,宿舍、教室、食堂一条线,忽视了亲自体验生活、观察社会,造成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往往两节课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或者“挤牙膏式”地随便凑合,枯燥无味地编造,只会写出语言乏味、内容空洞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观察事物,接触自然,开拓思维空间。
1. 适当安排时间让 学生到社 会中去 , 到野外去 , 亲自实践、观察。如冬天,可到野外看看小河、树木、小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仔细观察,突破冬天一片萧条景象的定式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冬天孕育蓬勃生机,充满无限的美,充满春天的希望。比如这样的语段: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
又如一座建筑, 不单只用雄伟高大形容, 从另一角度观察,可能像一个少女。
2.留给充分的时间 , 让学生仔细调查、采访 , 收集社会素材。平时写作文,总是限定两节课完成。由于学生缺乏体验、观察,容易写成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以“二十年改 革家乡巨 变”为题材 ,写篇文章 ,让学生在 课堂上完成,学生大多写自己家庭在吃、穿、住、用方面的变化。如果让学生准备调成、感受,结果就大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很大突破;从家乡一点的变化,以点带面,深层次地写到家乡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这样,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比如这样的语段: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你知道我们村边上那片很大的仿古建筑群是什么吗? 我告诉你,那是我们村建起的中国第一家姓氏博物馆,我们村上的老人在里面管理和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这里的地方特色文化。傍晚,在那灿亮的路灯下,一群人在跳健身操,没有教练,教他们的是一台大彩电和影碟机,听说是大家集资买的。如果你到每一村去转转,你会发现都有一套健身器材竖立在村中的空地上,老人孩子在那玩得开心极了。这样的变化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电视,而且是看不到几个台的电视。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啊!
三、全面选材,扩大思维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篇11
一、营造学习气氛,培养创新兴趣
人的创造性往往和个性有关。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若能为一个人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就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多问多思,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产生探索、创新的愿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探索与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读熟了再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进行质疑:前后两个“鸟的天堂”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寻求答案。
三、标新立异,拓展创新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以便进行多项拓展思维训练。如在教《跳水》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学文后,让学生议一议“跳水”的办法好在哪儿,除了“跳水”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孩子既然能走到横木上拿到帽子,就能抓住横杆,然后在横杆上像攀单杠一样一把一把地回到桅杆。”有的说:“从横杆上抓住绳子,再用双腿盘着绳子,斜着慢慢地溜到下边的船帆杆上。”还有的说:“甲板上的人迅速解开船帆,用船帆当垫子,让孩子往下跳。”很显然,以上办法都能使孩子脱险。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想想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其他方法都不如“跳水”。这样做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四、创造条件,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阵地,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进行实践。就口头表达来说,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口头作文、情景对话、辩论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找准想象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趵突泉》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认真读课文、仔细看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在春秋广场上看过大水池里的那个大喷泉吗?趵突泉的三个泉眼比它还要大些,你能想象出趵突泉三个大泉眼的形状像什么吗?”有的说,应该像三朵盛开的白荷花;有的说,像天空中的三朵白云……学生海阔天空,自由想象,从而拓展了思维。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篇12
一、培养“听”的创新思维
听, 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 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语文听力教学, 对待后进生, 老师更应加倍耐心, 多用鼓励的眼神, 亲切的目光, 给予勇气, 用这种不为人觉的方式使学生摆脱困惑, 实现参与, 增强自信。一方面是通过语言训练, 让学生达到听懂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 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环境, 其中, 可以通过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两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听前联想。即教师事先要把所要听的内容主题告诉学生, 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联想和猜测, 预知将要听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 激活学生思维, 并在讨论过程中, 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听后质疑。即听完一篇材料后, 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较深层的问题, 并通过讨论再由学生自主作答。无论是提出疑问或给出答案或进行评头论足的评价, 都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老师既不要加以限制, 也不要予以暗示, 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说”的创新思维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是一个勤学苦练, 积极大胆, 持之以恒的训练过程。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害羞、怕错等心理障碍, 对开口说话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时, 就要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并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如组词成文。教师提供词汇, 由学生将这些词组成文, 说一句话。这样, 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复述课文, 让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并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个性。创设语境是让学生张口说的关键, 也是最能调动积极性的办法。通过举办“文学角”、“兴趣小组”等, 把学生带到真实的交际情景中, 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
在说话上要求学生做到:
1. 要简明扼要, 不要含糊不清。
说话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不要长篇大论、言之无物, 这样, 别人会听不懂你说的话。
2. 要通俗易懂, 不要故弄玄虚。
说话要避免深奥, 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 像俗语、歇后语、幽默笑话等, 这样, 你办起事来可能会事半功倍。
3. 要实实在在, 不要花言巧语。
说话和办事一样, 都讲究实在, 不要一味追求使用华丽的词藻来装饰, 更不要哗众取宠。
4. 要谦虚为怀, 不要“摆架子”。
假如你在言语中有“摆架子”的表现, 倾听的人会十分反感。这样, 你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 还会影响听话人的情绪。希望你能牢记:谦虚是说话人的美德。
三、培养“读”的创新思维
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裴松之的《三国志》中也说到“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读, 不仅仅是收集信息, 吸收信息的过程, 也是通过理解, 加工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 从阅读过程中挖掘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 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这条途径可以有两种方式:读前预测, 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题, 关键词、情景等环节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读后质疑是启发学生透过表层意思挖掘深层内容的过程, 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 主动的思维, 最终提出有质量的质疑。正如叶圣陶曾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现代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不断升温, 学生自己也有了许多零花钱, 鼓励学生自己买《故事书》、《小学生作文》、《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最后五分钟, 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说讲自己最近在课外书上阅读收集到的小故事、名人名言、谜语、谚语、歇后语、名句名段或最近接触到新人新事、好人好事, 在课上与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对于讲话同学所说的可以记录简单的词句, 这样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锻炼了学生胆量, 同时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去阅读课外书籍、报刊。
定期开展“我来说”汇报活动。这项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组织, 同时选择一名主持人, 教师只是参与旁听, 在课内完成。主持人尽量为全体同学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成功的快乐。可以开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动物故事、演讲比赛、争夺故事大王。使学生们真正的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四、培养“写”的创新思维
人的创造力, 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这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 能使思维不断深入,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在教课文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名家给出几幅图画不许作任何文字说明, 让学生联想, 编故事, 写评论, 作说明,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写, 让学生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处理, 用自己的思想再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扩写、续写, 都给予学生广阔的拓展空间, 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互评作文时, 要多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肯定写作中的创新之处, 多提优点, 少指缺点, 多给一点鼓励, 少给一点斥责。哪怕是精湛的一个词、精妙的一句话、精彩的一个段, 独具匠心的开头, 画龙点睛的结尾,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给予鼓励,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习惯性, 常规性思维的反向思维方法。创新的火花, 大多是从逆向思维中迸发的。发散思维能够提高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酿造创新的“美酒”。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05-10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1-14
语文课改创新思维08-23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06-05
教学思维创新08-22
教学实践:创新思维05-31
创新思维性教学11-15
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06-30
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