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共12篇)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1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分别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等角度进行论述, 探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科技成果并不多, 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究其原因, 不得不承认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着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 教师们遵循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 本文试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求知欲望, 唤醒创新意识
1. 巧设疑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迸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为此, 教师必须会巧妙设问,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张伟老师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 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叫朝鲜人民‘亲人’, 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而朝鲜人民为什么管志愿军也叫‘亲人’?课文中有没有写到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呢?”教师巧妙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学生通过找出的这些话语, 想象出志愿军战士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 进一步感受到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用鲜血凝成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
2. 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皆美, 有的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想象丰富, 富有童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影像、挂图等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沉浸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教学开始, 教师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各种景观, 让学生直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丽,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比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我与女孩比童年”的说话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这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转变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更让孩子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活动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学生质疑, 催生创新萌芽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所有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依据, 要培养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的人很难成功, 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大胆质疑, 创新想象。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疑问:“诸葛亮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题目说是借来的箭呢?”一下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当老师要同学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教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表扬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鼓励大家分析课文探究原因, 结果发现正是有“借”才会有“还”, 暗示曹军造箭射了自己, 从中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 大家对先前提出问题的同学表示赞叹不已, 那位学生也因为老师的支持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2.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 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真情无价》一课时, 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心句的深刻含义——“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后, 再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略作思考后, 第一个学生问道:“她究竟给了店主多少钱?”教师指导她在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几枚硬币;接着第二个学生提出:“这句话中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教师对此问及时给予了评价:“你提的问题比他的好, 为什么呢?妹妹给了店主多少钱,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就能找到答案。而店主说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这就要你们动脑筋, 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很有水平的。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 第三个学生问:“‘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 她到底给出了什么呢?”第四个学生接着问:“‘她所拥有的一切’指什么?”……本来教师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这些问题, 但学生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过程, 正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萌芽。
总之, 从质疑—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 只有把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训练去同求异, 激活创新灵魂
学生在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下, 课堂上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往往过于求同, 人云亦云, 缺少个性见解运用去同存异, 能激活学生创新灵魂, 具体方法如下。
1. 设计求异提问
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一类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除了课文中讲的方法,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用心思考, 积极发言讨论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2.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以作文教学为例, 如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 体裁、内容不限。这样富有想象空间的题目, 符合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 有的学生描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色, 有的写了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 有的由月光想起了一个人, 还有的写了一首小诗……总之, 是各展其才, 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 反其道而思之,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如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反义词, 往往不屑于和鄙视这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而你能够讲出这个成语有什么好的意义和可取之处吗?是的, “狐假虎威”不好, 但能够对付强大的敌人, 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这种打破原有定势和框架的思维训练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 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 就一定能生根、开花, 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2
罗山县子路中学
尹卫吉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新。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大全》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语文学科教学的创新思维 篇3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作为老师要以开放式课堂结构为切入点,以自主生动地学习方式为动力,展开语文教学的有效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环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只有自己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打破教学封闭和专断的状态,提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气候和土壤。如教学《路旁的橡树》一文中,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方观点为要路,一方观点为要树,双方各持已见,各说理由。一石流放起层浪,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想出了许多办法,师生一起归纳可行方案,一致认定凡是有利于环保的方法都可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才能有助于唤醒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更新观念,相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在《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读课文“大礼堂”部分知道了大礼堂的大、美,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句了,对于描写其余几处地方的段落,也可通过学生的自读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学得轻松愉快。
课改要求学生的作业有层次,要因人而异,这一要求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业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留作业,在作业本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作业本里写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所布置的作业,再在作业后面缀上自己独特的设计。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别样东西,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例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一文后,老师巧妙设置让学生围绕“老鼠的地道战”写出一篇习作,变课堂学习为课后延伸,变实际战斗为童话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踊跃参与,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学完《灰尘的旅行》后,就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想象20年后人类如何有效控制灰尘的;学完《月光曲》,就可以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写一写、画一画;学完《游园不值》,就可以让学生改编个故事。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极大丰富,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前提。
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我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让学生从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欣赏揣摩。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涨。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书上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讲得绘声绘色,把小兴安岭的美描述得如诗如画,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
让学生自选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学习《瀑布》时,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们兴趣盎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
让学生自选学习伙伴。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我们采用,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情况下,我还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思维的火花不断地闪现出来。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何愁达不到学习效果?首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4
阅读教学中, 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 什么“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的回答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高中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阵地。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思维要素, 关注和抓住学生创新性的苗头积极组织语文学科创新性活动,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获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 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才能发展。在我国创新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笔者的教育实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就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小学的数学课堂枯燥而且严肃。很多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自然感到负担很重,从而提不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恶性循环下,小学对于数学课程的排斥让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仍然厌恶数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科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对小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分数为上的应试教育下,很多数学教师仅仅为了学生分数而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性的做题训练,或者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知识用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能在勤奋地训练当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比如关于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很多教师仅仅在讲解完简单的乘法概念以后,便开始让学生盲目背诵乘法口诀。虽然,学生最后都能够使用乘法,也能够明白乘法的真正内涵,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时机。在讲解时钟的小时、分、秒的时候,假如一味干瘪的阐释,学生根本无法提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不能够只是针对数学考试而进行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深入浅出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转变意识以后,才能够在课堂的设计当中真正将创新融入,才能在教学实践当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重视课堂导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排斥,课堂呆板、无趣,知识量大是主要的原因。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丰富,难度不小,教师尤其是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中,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将学生真正带进课堂当中,教学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课堂导入还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学习关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互相交流,寻求一种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束,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逆向思维、多维发散等思维方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需要重视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猜想,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课堂当中或者课后,教师还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的反馈,注重引申练习,基本了解教学效果。
三、营造合作交流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够急功近利,对学生采取强行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小学的数学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往往都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逐渐消失,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教授,做题的时候却不能够举一反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沉重的教学氛围。上文已经详细说明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才能够学会和掌握对于知识的运用。而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于创新思维养成的自由空间。教师不能够一味为了教学进度,忽视对于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勇于探索和发现,在不断探求最为科学的方法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自由和平等。创新思维一定是在好的氛围下形成的,当学生们不再谈数学而“色变”的时候,他们便会更加享受思维训练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于真正转变教学思维,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才能够转变知识为能力,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却在于不断在实践当中探索创新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屡传楼.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学生之友:小学版,(11):46.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06):70.
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引入 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主题思想上的创新。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地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其次选择材料上的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语言创新的前提是语言要准确,要遵守语言的逻辑规律,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内容。要创新必须使语言鲜明、生动。“鲜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褒贬分明,不能含糊其辞,要充分发挥它的表达效果。“生动”就是指语言的艺术性,这表现在语言运用中要具有最大限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7
一、加强语文阅读训练,奠定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仔细把握,运用感知和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来实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生接触到大量书本知识,有着丰富的语文财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讲解,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对材料中心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调动他们生活积累,想象祥林嫂、阿Q、陈奂生等人物形象,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与他们相类似的生活原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李白诗歌《将进酒》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滚滚奔流的深刻意境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对人生仓促的感伤。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章时,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想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麻木、冷漠和愚昧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对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进行批判,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二、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性
虽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展不在一个层面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不能很好掌握,有着不可逾越的时代壕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文章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文章中心内涵的感悟。例如,在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语句时,如果学生不仔细思考,不发挥想象力,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有趣的场面。这时教师若发问:“‘群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说明什么?”一点拨,便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局面,感悟到这是文章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痛苦,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拓宽学生创新思绪渠道
现代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鹦鹉学舌、毫无主见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展示自己独特个性,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所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一家之言而已,学校教育重任就在于让更多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自己,超越前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在科学天空畅想遨游,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想,畅谈个人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授《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产生了质疑。他们有的认为无声动作的“推”不能体现“鸟宿池边树”,有的认为“敲”能衬托夜晚的幽静,还有的认为“推”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文人雅士身上,从而推断朱光潜的意境不合原诗的内容诗境。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把握学生学习关键,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发展
1. 注意创新思维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普遍性的原则,对全班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充分了解。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要体现难易程度,逐步培养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
2. 正确处理创新思维培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教师必须解说清楚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根据难度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做适当安排,便于学生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产生学习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造性,给学生示范、点拨、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创造性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向课堂外延伸,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学生课外书籍阅读时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充分运用到课外书籍的学习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获得学习成绩提高的秘诀。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并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昌东.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2]李学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只考虑一种思路, 一条道走到黑, 钻牛角尖, 它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 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草》的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时, 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草刚发芽的样子。一位小学生提出意见, 认为老师没有画出“春风”,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画出春风?那位小学生自己上台把小草全改成了向右微微弯曲的样子。这位聪明的小学生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绘画要画事物本身的思维定势, 通过改变小草的形状, 从侧面画出了“春风”。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开出的花朵, 美丽、动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学得灵活。
二、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 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 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 这样的教学活动, 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人云亦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笔者让四位学生上台据诗意想象作画, 四位学生都画出了山峰、瀑布、紫烟, 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画的山峰不是普通的山峰形状, 而是把山峰画成了香炉的样子, 另一位学生还在山峰脚下较远处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很明显, 他们俩一个根据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创造性地想象了山峰的形状, 另一个则注意了理解“遥看”, 想象诗人在远处遥看瀑布。笔者表扬了这两位别出心裁的学生, 鼓励全班同学像他们那样多动脑筋, 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才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 培养出创造力。学生这样学习, 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学习, 有创造性的学习, 有生命力的学习!
三、鼓励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抛开总是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 进行反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 这种逆推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从课文结尾处往前逆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设计板书时理出贯穿课文的因果链条, 让学生明白逆推过程。如《看月食》一课, 教学月亮复圆的一部分, 就可以让学生自学, 借助板书从“红铜色的圆影子”开始往前遂层逆推。《惊弓之鸟》一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可让学生变序复述, 逆向前推, 在逆向复述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度、流畅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延迟评判,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篇9
1. 初中语文课堂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意义与措施
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 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同时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 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放释心理负担, 没有左顾右盼、欲言又止的心态时, 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 即不畏惧、强迫、紧张、刺激, 而有坚定的意志, 自强不息, 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教师淡雅的装束、惬意的微笑、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言谈会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心理轻松, 因为这些都是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思维环境还可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外, 更重要的是赖以顺利展开的各种教学条件, 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良好的思维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是宣讲者、指挥者。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具体方法如下。
1.1 导语激趣
我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以下导语:“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学生听到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 求知欲洋溢在脸上, 急着去翻书, 那种渴望, 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
1.2 朗诵激趣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做背景, 有表情地朗诵全文, 要求简洁明快, 形象生动, 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乐曲里, 尽情享受那春的气息, 会顿时迸发对春的向往。
1.3 绘画激趣
在《爱莲说》开课设计中, 我画了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婷婷玉立于池塘中, 一下子就打动了学生的心, 他们仿佛在画中寻到了“莲”的品格、气质, 顿显跃跃欲试的求知神态。
2. 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
我们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 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创新”式教学实验。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对象及人数
本学校七年级 (1) 、 (3) 班, 学生50人, 入学成绩最低30分, 最高91分。
2.1.2 实验时间
2010年1月———2010年2月。
2.1.3 控制条件及测定方法
首先只在七年级 (3) 班进行实验, 七年级 (1) 班为对比班 (两个班入学平均成绩相同) , 不开设实验。其次, 使用同一份思维测试题目, 同时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第一学期期中与期末分别进行两次测试, 一年后, 作第三次追踪测试。每次测试均用统一指导语, 并规定完成时间, 不解释题, 不回答题, 统一由主试者按统一标准阅卷。再次, 追踪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状况, 以测定近期效果。最后, 根据两次语文期末考试成绩, 分析结果。
2.2 实验结果
2.2.1 思维测试结果
我在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一份测试卷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测试结果要明显优于对比班。
同时从远期效果看, 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均高于对比班学生的水平 (图表略) 。同时实验班教学, 时间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点拨下的学生互动交往时间由原来30%增加到59%, 学生自主互动也增加了16%, 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突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发展观。互动时间的增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
2.2.2 期末考试结果
两组期末考试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 实验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比班。在学年末的语文期末考试中, 实验班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比班。
2.3 实验讨论
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 有的需要教师的提示, 或者说教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 抑或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一个模式里。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 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僵局, 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看问题、分析问题不再是老模式, 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写作时, 学生也提出不应该总是按着固定的形式来写, 要任选体裁, 其结果令人满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中, 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学生的思维角度变了, 变得敢说敢想, 敢于创新。经过上述实验课程, 学生的思维程度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训练方面基于课本, 就事论事, 虽说也提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只是空谈, 经过这一阶段实验之后, 我觉得学生思维程度加深了。他们不仅知道“是什么”, 而且知道“为什么是”, 每节课都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学生的思维层面广了。由于思维角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学生思维的程度加深了,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层面也展开了。在七嘴八舌的课堂争论中, 学生知识层面渐渐已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 跨学科的知识已储存在他们的思维海洋之中。
总之, 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以互动学习为起点,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有所改变。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 而是引导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并在其它科目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 本文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 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 通过研究确定七年级为研究对象,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构建了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 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第一学年就打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培养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创新”式,教学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8) .
[2]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9) .
[3]刘庆昌.对话教学论[J].教育研究, 2001, (11) .
[4]张在仪.国外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1) .
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
1. 批判思维
利用怀疑一切的思维方式, 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问题。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否定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探索精神, 打破思维定式的习惯。所谓哲学中所提到的,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都在变化。真理也只能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要等到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即在中学阶段培养较为合适。
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点到面的思维过程, 由多个点出发, 寻求多个问题的交集, 找到适合的突破口。西方所倡导的“头脑风暴”即是言此。
3. 逻辑思维
如果说发展思维是一种疯狂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则是一种理性的冷思考。逻辑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强调“由此及彼”。
4. 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也叫作借鉴思维、相似性思维, 指在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研究其内部存在的某种相似性, 从而获得创新灵感。历史上飞机、潜水艇等的发明, 都是借鉴了生物界的某种特征, 利用仿生学创新方法实现的。目前, 仿生学已经发展成为多个学科门类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方式的体现
1. 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强调的是从事物的另一面出发, 语文教学中也不乏此例。如文学评论中的批判文学研究, 在进行《水浒传》相关作品教学中, 既要强调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又要让学生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尤其是《水浒传》中的一些封建思想和江湖义气, 要以批判的角度进行正面引导, 多给学生灌输正能量。
2. 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想象力。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 而文学的美感与文学作品的超凡脱俗密切相关。尤其是目前流行的科幻文学、玄幻文学, 其能够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了近乎荒诞的发散思维写作模式。另外, 从古至今, 文学作品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等朗朗上口的名句或名篇, 多数也出于作者的发散思维。
3.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在记叙文教学中, 强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要求学生能够理清事件的逻辑性。而在说明文教学中, 说明事物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写作科技论文、作品说明书等能力。总之, 逻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理性分析方面占据了很大位置。
4. 语文教学中的类比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有许多的名言、名段、名篇等, 能为学生仿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是作诗也会吟”。长此以往, 这种潜移默化的类比思维方式就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
三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做法
1. 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体系非常广泛, 有诗词歌赋也有科技说明文, 有小说散文也有应用文体, 有正面作品也有批判作品。这些复杂的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博览群书。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复杂的一个学科, 它和学生的政治观点、哲学观点、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养成密切相关, 是一个首要的启蒙学科。
2. 打破原有的备课思路, 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识字、写作, 也要把思维方式的培养考虑到教学中去。如《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 卷舒风云之色。”这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很好案例。
3. 改变教师角色, 做课堂的引导者和创新潜能的激发者
摒弃一言堂, 减少清规戒律, 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表见解和意见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察言观色”,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思路,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加肢体语言的感染力度, 让学生愿意创新, 自觉参与创新, 从而达到创新思维方式培养的目的。
四结束语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但承担着知识讲授的任务, 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要加大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方式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效果。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 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方式培养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1
一、教师要具备适应新课改的语文素养
1、语文教师要具有人文意识。中华语言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体系,这种伟大,不仅是它历史的悠久、渊源的流长、思想的博大、底蕴的深厚,更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人文性、包容性、平和性,具备积极、健康、进取、平和、宽容的内涵,追求自然、美好、和谐。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雄厚魅力,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走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语文课上成欣赏课、艺术课、创新课。语文教师还应当具有深厚、扎实的文化修养,努力做到厚积而薄发。教师只有树立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明确目标,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坚持积累,只有从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不断感悟教书的真谛,不断走向成熟,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2、语文教师要具有审美意识。语文教材是中华语言文化的载体,中华语言文化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放射着中华理性美的光芒。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片面强调字词、段落的分析等,而要深入挖掘这些美学内涵,引领学生去品味作品,发现文学作品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去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语文教师要有对孩子的吸引力。教师只有具备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有对孩子的吸引力,才能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发掘民族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闪光的思想积淀。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建立起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从传统的文化中借鉴、吸收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心理和文化人格。这样才能大胆地对教学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从课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课题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则点明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有的暗示体裁。因此,教师要因文而异,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索溪浴的野》一课时,我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从课题看课文的中心词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野”?师生通过讨论对不同事物的“野”的不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课堂提问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的提问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个词语设计问题:(1)“工作劳苦”表现在哪里?(2)“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3)从这两个方面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样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从练习设计入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敢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4、从文尾入手,启发学生想象创新。如《荔枝》一文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者望着荔枝,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心中该说些什么呢?《凡卡》一文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爷爷……”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想象“当梦醒来的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说,老板回来发现凡卡睡觉,便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有的说,凡卡醒来时发现这是梦,大哭了一场……总之,一个个引人入胜,合乎情理的故事结尾就这样在学生脑子中诞生了。
5、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有力措施。我在教学《火烧云》一文后,曾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日落时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讨论激烈而有趣,联想丰富而生动。我在对学生进行检测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想象为伞,有的想象为路标,有的想象为大树。足见观察、联想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2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技艺, 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因而不是几节课或几次写作训练能够奏效的, 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思想意识的创新
我感觉, 写记叙文就要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详细描述出来, 条理清晰;而议论文就要抓住作者的想法, 把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这才称得上是好文章。正所谓:“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构思, 善于去想, 能够学以致用。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和个性的培养。文章是否有个性关键要看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事实说明, 中学生并不是因为不会写才害怕写作, 而是不知道怎么去想, 怎么想才好。中学生欠缺想象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维没有顺序, 少量, 质量差, 严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线性联想的能力和发散式联想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开发和重视,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能力, 懂得分辨和批判, 从而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选择题材和题目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题目、素材、话题评说等不同的角度训练其变通性, 从而达到观赏文章后想评, 在体验中写作, 写出张扬的个性。
二、命题上的创新
在起初训练时, 可以出各个类型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话题自定题目, 还可依据水平等级不同给出一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 或者让学生补充部分限制的题目, 没有特别的限制, 只对题材做要求, 或者随意些, 不限制要求也可以。文题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才可以表达出真情。首先, 平时, 在作文训练中可出些新颖的作文题。新颖的题目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要做到这点, 命题必须新、奇、活、趣, 还要难易适度, 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导向性。其次, 应该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拟题技巧, 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如“添加法”:就话题作文来说, 把话题或话题核心当作题目的一部分在它的前后添加词语, 从而形成问题的一种拟题方法。“借用法”:就是借用名言警句格言或俗语等生命力较强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修辞法”:巧妙地利用各种修辞格来拟题的一种方法。拟题的过程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才会得到读者的青睐。
三、立意上的创新
一般人们都感觉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有思想。因此, 教师在跟学生讲写作方法时, 要结合文章的思想。一般认为没有思想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所以在教授写作方法的时候, 教师更应该注意文章的思想性。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应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反映出来, 那些所谓的文法就不用太过顾忌。“文无定法”是初学作文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所谓文章体裁, 也是由文思所定。譬如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立论, 文中还需有论点、论据等。
作文要写出心里话, 允许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在作文中所提出的想法和所抒发的感受, 能够不落俗套, 否则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 也很难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 人物千姿百态, 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 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所以, 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视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这样就会抓住读者, 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四、选材构思的创新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材料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 要选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材料不落俗套, 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写作中, 要力求在选材上多下工夫, 选取的材料要真实、典型、具体、新颖。作文选材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 可以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 多角度全方位地选取材料。
五、语言表达上的创新
语言既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又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作文要创新也离不开语言的创新。语言的创新, 必须立足于足量的常规训练基础之上, 不可急于求成。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其次, 注重词语表达的创新。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要让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此基础上, 精心挑选最为准确、鲜明、生动、传神的词语,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高度凝练, 生动形象, 读者喜闻乐见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一旦进入习作, 将使文章言简意赅,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使文章增色不少。再次, 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一, 只能给人呆板凝滞的感觉, 缺乏感染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句式变换的训练, 在作文训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 恰当地运用常式句或变式句, 整句或散句, 长句或短句, 使文章的句式灵活多变, 读起来舒缓有致, 抑扬顿挫, 这样才能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 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
六、在合作与比较中创新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集合大家的想法, 共同出题并确定题目, 通过结合大家的想法完成写作, 并相互指正, 合作研究。通过合作, 每一个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大家沟通和交流, 感情得到互补, 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合作中对自己欠缺的部分及时查找并改正, 又能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激发争当优秀的动力。
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我们要尊重他们, 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宽, 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开发, 或擅长某一种问题, 或擅长某一个思维, 或充满想象力, 或者富有文采, 或构思独特, 或拥有超高技巧或能在写作方面开拓新的领域。
总之, 要赋予作文新的创造力和思维。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注入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灵感得以加法, 才能成为优秀的写作新人。
【语文教学的思维创新】推荐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1-14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06-09
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06-30
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05-27
语文课改创新思维08-23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05-28
创新思维下的钢琴教学10-27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06-05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维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