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2024-06-25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共11篇)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1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邵苗苗

初中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关键。

一、树立崭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初中生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认真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做到开启学生心扉,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探究、创新。我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重点字词之外,还要求学生找出精美的句段和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句子;同时还要求学生找出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对于疑难问题就如同一层窗户纸,教师一点学生就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威信去影响学生,也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水平、情感、态度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也要积极耐心引导,通过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高屋建瓴,让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语文教学正如同登山一样,只有到达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限风光。身居高处,想象便丰富,思维便开阔。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论长短课,都应找到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俯视全文,驾驭全篇,做到这些,就不至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就会有所发现。《白杨礼赞》是一篇语言准确、凝练、线索分明,贴切形象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及团结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教学生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赞美白杨树前为什么要描写高原的雄伟景象?而在赞美高原的雄伟时为什么又说它“单调”?同时,让学生感悟课文中白杨树形象在今天的经济意义。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很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同时得到了升华。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探胜索奇,引导学生去探求奥秘。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它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无限风光在险峰”。奇异幽胜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教室前 的“书院”导入:“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小桥,草丛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他们心中的‘百草园’;谁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学们有的说画棋盘下跳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捉蝶;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有的说可以尝到花蕊的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培养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

四、触类旁通,指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亦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杂,但是事物总有它互相联系的一面,知识本身如此。所以,语文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的原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不能“触类旁通”就谈不到发明创造。有人说“触类”是容易的,学一篇课文,一个问题,一个词语都是“触类”,而“旁通”则困难,这就把“触类旁通”简单化了,“触类旁通”是一个整体,正如“举一反三”不能孤立地看,“三”由“一”推出,“举一”正是为了“反三”,“反”就是“推及”,“举一反三”就是由“彼”推知的思维过程,若“举一”不能“反三”,就失去了“举一”实际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和联想。创造发明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锅里水蒸气冲开锅盖,导出蒸汽机的发明。这些都是与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反过来给思维以促进,给活跃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关重要。

五、创设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起讨论,教师做到恰到好处小结。这样更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对邵苗苗同志

教学心得的评价意见

该同志积极从事素质教育,具有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和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以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工作中,她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及教学心得。该同志撰写的教学心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文,理论联系实际,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质量及适时检测等几个方面谈了上好语文课的几个环节,在我校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该方法已经应用到我校教育教学中并得到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4年5月16日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2

语言和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 即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同时思维还支配着语言。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 自己首先应意识到要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学习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在头脑中要形成趋于完整的英语思维体系, 把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没有国外生活数年经历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交际时心理反映过程常常是这样的:英语刺激——— (转成词形或拼读) ———译成汉语——— (汉语词形或句子表达) ———英语反应。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思维, 需要把想说的话用母语先思考好, 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肯定不能自如流畅地表达自己。培养英语思维就是要去掉内部的翻译转化环节, 把英语真正内化为内部思考用语, 使英语刺激直接得到英语反映:英语刺激———英语反应。这样交际者才能自如地用英语来交流, 因为他已经掌握了英语的思维方式。

二、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

语言按相似和迥异程度 (亲属关系) 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重意合 (Parataxis) 而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 。英语初学者把汉语视为英语学习的拐杖, 母语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 他们必须借助母语来认识新一门语言的面貌和特征。但是基于两种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上的大相径庭, 大学阶段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英语学习者将汉语的语言习惯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 从而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妨碍英语思维的形成。

(一) 词汇。

有数字统计过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量只有40%能互通 (所谓的equivalent) , 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准确唯一的对应词汇来表达。比如说“热闹”一词, 汉语中可以说“热闹的菜市场”, “晚会开始热闹起来了”, “热闹的景象”。英语中这三种表达内涵是不同的“a busy food market”, “The evening party is beginning to liven up”, “a thrilling sight”。

(二) 语法。

如果受汉语表达的影响, 英语初学者常常把“一张纸”, “一块面包”写成“a paper”, “a bread”, 正确的表达应该为“a piece of paper”, “a loaf of bread”。

汉语因其意合的结构特征, 逻辑思维并不是十分严密,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很多英语当中句型结构错误的句子也是对的。但是英语表达要符合它的形合特征, 就要强调句子的逻辑性。例如:After hearing the news, my face went red。这个句子的完成受到了汉语思维表达的省略的影响。英语句子的书写要十分注重逻辑关系, 可修改为:After hearing the news, I knew my face went red。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are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这个句子的错误是生搬硬套了汉语表达句式:有许多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去掉there be这句话就是个标准的英文表达了。

(三) 翻译。

我花了5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英文翻译可为:I paid fifty yuan for an old bicycle。汉语动词转移成了英语介词。

她在一家著名的商店做设计师。英文翻译可为:She designs for a famous shop。汉语名词转移成了英语动词。

我确信这次会议会成功。英文翻译可为:I’m sure the meeting will be a success。汉语动词转移成了英语形容词。

你知道她住在那里吗?英文翻译可为:Have you any idea where he lives?汉语动词转译成了英语名词。

昨天在街上我见到了我的一位老朋友。有的同学把它译为:Yesterday in the street I met an old friend of mine。这个句子在语法上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但一般来说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充当状语的句子和短语在英语中往往后置, 而在汉语当中一般将其置于句首或谓语动词之前, 所以该句最好是将in the street yesterday放到句末。

三、英语思维培养的策略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把语言材料和思维培养直接联系起来, 尽量减少汉语这一中间环节,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一) 渗透文化传统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和语言材料加大文化传统知识的渗透, 让学生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知识。例如:

A:Your coat is exquisite.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 (你的大衣真雅致, 颜色很漂亮。)

B1:Thank you very much. (谢谢。)

B2:Oh, it’s very ordinary. (咳, 这大衣很普通呀。)

A:You did a good job. (你干得不错。)

B1:Thanks a lot. (谢谢。)

B2:No, what I have done is nothing to speak of.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不, 我做的这么一点事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教师对于同一问题给出学生中英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不同回答, 在练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醒学生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国人是以团体为中心, 以“礼”为先的价值观。这样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意识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 营造良好思维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真实交流语境和生动的语言氛围。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景, 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和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利用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 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 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 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英语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 用英语解释英语, 以易代难, 以旧代新, 努力实现全英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机会, 因为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摆脱母语负迁移影响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还应表现在把它延伸到课余活动中去。定期出英语墙报和编辑英语报纸;设立周末英语口语角和图书角;创设校园英语广播电台, 中午和晚上定时播出;组织英语讲座、英语晚会、英语比赛、英语表演、英语作文展览、收看英语影视节目等。

四、结语

语言学家Hymes (1967) 认为, 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参数, 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1]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上符合语法规则, 但在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上都有不尽人意的表现。这与中国人英语习得缺少真实交流语境, 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能力的缺乏有直接关系。广大英语教学者要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时间长而效果欠佳的突出矛盾。培养英语思维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灵魂和精髓。

摘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连,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 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风格特点迥异不同的语言。中西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也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现象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教学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思维;施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4-03

思维是人类活动过程中始于感性认识并对感性认识进行思辨的过程。因此,认识存在程度,因人、时、和环境等条件不同而异。思维或真或伪,因此,思辨的结果有对有错。因为,思辨是在认识基础上的判断、推理和总结。如果认识不够全面,思辨的结果就未必正确。思维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层次的不断提高而深入和科学,故而,思维可培训与培养。科学思维是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的高级活动。是在科学认识活动和信息采集基础上、对原始信息材料进行分析、思辨、总结与推论的理论体系。因此,认识活动存在实体和时域性,比如高校学生(实体)、大学期间(时间)和校园环境(区域);对原始信息材料的后续活动存在层次性,与实体的环境和知识积累紧密相关。例如,高校学生作为实体,这个群体的知识结构处于接触高等知识的启蒙阶段,收集信息渠道比较丰富,他们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和实践环节、图书和电子信息平台和高校群体交流如学术报告等渠道采集。在对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得到相应更高层次群体的帮助或引导,其推理演绎的结果可信度就很高。在其过程中实体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思维是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锻炼的环境、平台和过程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就是最好的平台之一,因为这里具备了信息采集(知识)、环境(传授知识、更高层次的帮助——教师、同学)、分析思辨与总结的层次循环与修正(课堂理论教学、实验验证教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设计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出较好科学思维高层次人才的关键。

一、教师素质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

1.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与信息也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学识海洋。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思维才有机会得到提高。然而,教师如何才能够得到尊敬呢?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有较完整的思想、较深邃的知识、较高的判断力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接触过不同层次的教师。要获得他们的尊敬,教师本身必须有过硬的本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本身素质。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受到时空和知识积累的限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例如,金属熔体可以看成是含有不同催化形核能力的微小异质形核质点组成的混浊液,根据异质核心形核能力的大小,可以将核心组成一个形核质点谱。如果将液态金属分散成为微小的金属液滴,形核质点谱系中大量具有强形核能力的质点被孤立于少数液滴之中,而大部分液滴就不含质点,而便可以冷却到其熔点以下而不发生凝固,从而获得深过冷。早在1908年,Mendenhall和Ingensoll根据这一原理,首次发现了微滴凝固过程中最大过冷度与金属熔点成正比的关系。那是103年前。但是,1950年Turnbull等研究了大量金属熔滴的凝固后,提出了均质形核过冷度的关系式:△Tmax≈(0.18~0.20)Tm式中,△Tmax是金属熔体的过冷度,而时间又过了42年。但是,后续的科学研究发现,很多金属熔体的过冷超过了这个最大值。20世纪研究发现,液态金属可能达到的最大过冷度为:△Tmax=(1/3~2/3)TL并得到了科学的验证。但是,我们很多教科书上并没有得到即时修正。如果教师不提高自己的学识,传给学生的知识并非最新,如何得到学生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单讲授这段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博得学生的尊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发展历史观的认识,自然会改变学生的科学观并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当然,科学在不断进步,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

2.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更新自己的知识,深化认识,也是给学生树立典范,是学生模仿、学习和超越的对象。研究本身就是科学思维与科学实践的综合过程。在材料科学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最终性能取决于材料的组织。为此,经常需要对组织进行表征。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晶粒尺度的描述。虽然对晶粒尺度的表征并不困难,比如,既可以用金相显微镜(OM)观察晶粒尺度,也可以用扫描电镜(SEM),还可以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但应用的场合不同,目的也不同。如果要研究晶粒的平均尺寸,最好用OM,因为OM放大倍数低,观察面积大。只有观察面积相对大,才能够谈“平均”。当然用SEM低倍也可以,但有浪费之嫌疑,但是用TEM就不宜了。反之,如果要探讨晶界问题,分析位错问题,确认亚结构问题,就需要TEM而非OM。因为TEM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原子级。这些知识只有教师亲自从事研究工作,并深入分析与总结才能获得。也只有掌握这些学识,才能够传授给学生。只有告诉学生为什么,他们才能够在你的基础上攀登。显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很关键,主宰课堂的教师也很关键,而教师是否从事研究更关键。

3.教师要学会传授知识。教师要学会传授知识。对于艺术家,常常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形容。教师也一样,某种程度必须学会这种表演艺术。表面张力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授课时学生难接受。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轻松愉快的接受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科学。如果用相机拍摄下露滴,投影给学生,并提问“为什么露滴呈现为近球状?”。再问,为什么水银在桌面上也呈现为球状?油在水中与水不相混合?学生立刻就会关注你要讲解的内容,这就是艺术,更是传授知识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思维培训的重要过程。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不能强加,不能施于,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责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要循序渐进。因此,教师必须懂得学生的心里,才能培养其科学思维的能力。教师也要有一点社会知识。一方面学生与社会接触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受政策导向,教师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业绩”,忽视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识。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作为高等学校教师,要了解社会,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某种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他们成为负责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栋梁。

二、课堂教学是导引学生步入科学思维之路的关键平台

高等学校的培养计划是经过严格制定,成为体系的教学法律,是经过多年培养实践和几代教授反复推敲形成的。目前,这个计划一般包括2400左右学时数。其中,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比例越来越趋于合理。在实行过程中,每年都有微调,但变动不大,而变动主要是课堂教学。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文字表述、逻辑分析、工程能力、计算机与外语等多方面。每一门课程、每一章和每一节课都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飞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导引学生步入科学思维之路呢?课堂教学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就一门课程而言,如果是第一次上课(新上课),应介绍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十分重要。学生对学过的和后续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个了解,也就是要回顾(回放)与展望(期盼),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图中A1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组元。然后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A2)和学习方法(A3)以及要求。A2和A3分别也是组元。重点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上,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习方法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互动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供学生批判性借鉴。

对于讲解已经开设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B1~B5共5个组元。其中B1和B5不仅要注重板书,而且要有“板眼”。板书是需要总结的内容出现在黑板或投影的一定位置。而“板眼”则是板书中一些重要内容,或圈出、或更换颜色等,以提示学生。对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选择一个简单实例“引入”,循序渐进地过渡到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实例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自然会聚精会神地与教师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锻炼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备课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你每一节课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引入”和“板眼”是教师思维展示的关键。例如,Fe-C平衡相图是材料科学基础的重点内容之一,讲解Fe-C平衡相图时,包括“引入、讲解、举例、结束”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很好的构成一个科学思维的培养体系。例如:①首先要回顾学过的简单相图(匀晶、共晶、包晶),简单介绍分析相图,点出共晶与共析相图的异同。②介绍相图的点、线和面(区)的特点,指出特征点和线,继而划分钢与铸铁。③依次分析共析钢和亚共析钢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凝固与相变过程,与学生一起完成过共析钢的平衡凝固与相变过程。④分析共晶成分的平衡凝固与相变过程,与学生一起完成过共析钢的凝固与相变。⑤留给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亚共晶铸铁的平衡凝固与固态相变过程。⑥提出课后思考“Fe-C”合金的性能与含C量的关系,并预示下节课重点讨论。如此①~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讲授内容,该体系本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典型范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导引学生步入科学思维之路的主战场,利用好每一节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关键。

三、对“理论”的正确评价以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动力

虽然真理没有一个能够普遍被人接受的定义,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真理与事实或实在应该相一致。然而,理论只不过是人们对关注事物的一种理解与论述而已。观察的角度不同,收集的信息不同,理解不同,论述也就不同。考虑到对论述的二次理解不同,若发生信息变形,理论或许与真理相差甚远,甚至相悖。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理论的恰当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总结

以上分析表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只有设计好课堂教学,拓宽教师的知识,通过一定科学研究,教师才能够利用好课堂,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的高等级知识人才。

参考文献:

[1]TURNBULL D,CECH R E.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Solidification of Small Metal Droplets[J].J.Appl.Phys.,1950,21(8):804-810.

[2]TURNBULL D.Formation of Crystal Nuclei in Liquid Metals[J].J. Appl.Phys.,1950,21(8):1022.

[3]PEREPEZKO J H,SMITH J H.Glass Form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in Highly Undercooled Te-Cu Alloys[J].J.Non-Cryst.Solids,1981,44(1):65-8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年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凝固技术与控制》项目和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创新方法领域重点任务项目“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的资助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4

1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

1.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

案例1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

1.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案例2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

1.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案例3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

①|AB|=;

?

②若O为原点,∠AOB=90°;

?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

1.4 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

案例4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1.5 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案例5 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

1.6 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

案例6 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 |PF1|-|PF2|=±10.

? ∵|PF2|=5,

?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

1.7 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

? 至此,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 1.8 编拟读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 案例8 在《立体几何》(必修本)“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可拟以下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 ①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 ②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 ③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 ④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 ⑤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

3 几点体会与认识

?

3.1 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

3.2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

3.3 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5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错解剖析”、“例题变式”、“编制试卷”、“撰写小论文”等.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6

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

学生的需求有本质的与非本质、深层与浅层次之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首要的是要关注那些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深层次、本质的需求.要把握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课程观、教学法和教材观.

作 者:覃丽 作者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9)分类号:H319关键词:英语教学 关注 学生 根本需求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摇篮 篇7

语文教育是教育门生创造本领与实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深蕴人文性的工具学科, 语文学得好不好,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语文课本内容大都是来自各个时代和领域的经典文章, 代表着当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 是作者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是一个时代思想的最高峰。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将简单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故事和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创造和吸收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文章的写作被认为是文科教学的具有丰富实际训练的创造行径, 亦然是培养门生创造本领的重要方式, 然而阅读同样也是不可失去的前提。对文章、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还原本就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阅读教学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1.通过阅读教学, 理解作者,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先导, 而大量文本的作者是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活动, 研究自己的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创造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会获得许多新信息, 接触许多新想法, 发现许多新问题, 产生许多新感受。所有这些“新”的东西, 都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通过阅读教学, 发展创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探究作者思路, 学习种种新的思维方法, 通过自我思索辨析, 产生新的想法, 不盲从, 不迷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通过阅读教学, 鼓励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质疑问难,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己去寻找答案, 即使是答案有些幼稚也应当鼓励。

5.通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造技巧

国际上有文字记载的创造技法已有300 多种, 对这些技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技巧。

总而言之, 经过阅读的方式, 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意识、思维能力得到放大和开拓, 通过阅读激发其写作的本领和技巧, 让学生的能力达到整体的提升。

摘要:文章的写作被认为是文科教学的具有丰富实际训练的创造行径, 亦然是培养门生创造本领的重要方式, 然而阅读同样也是不可失去的前提。对文章、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还原本就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8

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而产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如果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快乐,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如果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则学习就成为了天底下最苦的差事,自然而然学习成绩肯定不会理想。新课改下的兴趣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式”模式,而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断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如果在课堂中以趣味性教学模式将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注意词汇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记忆是很重要的。如果单词教学,若死板地叫学生读、背、抄、写,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所以注重单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设法让学生对记单词感兴趣是很必要的。为了使学生尽量多记英语单词每次备课时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竭力找出便于学生记得牢,学得快的方法。比如:利用开音节或闭音节规律,结合结构相近或发音相同的特点或利用相同的发音规律引出新词,也可以用构成法中的词缀法引出同根词以扩大词汇量。

1.由相同的元音发音结构引出新词

Cake-take-lake;all-wall-bell-tall-call等

2.由相同的元音发音引出新词

Girl-bird-shirt-sir-third等

3.由词缀法引出简单的同根词

Luck-lucky-luckily等

再比如教序数词,它的结构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th,单也有几种特殊情况不易掌握,我们利用一个顺口溜,这样,学生对序数词记得牢了。

基变序,有规律,词尾要加th

一二三,特殊记,词尾分别是t、d、d

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

ty变y为i,th前面有个e

二、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理解、联系、运用英语知识。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根据起始年级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尽量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创造情景进行教学。学生们看着实物或图片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在课内外也尽量利用实物开展练习:每人搜集一些小实物,绘制一套小图片卡,每学完一项新的内容,小组内部都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充分的口头练习。如:在学What’s in ……?There be ……句型时,几个学生做了这样的表演:一个学生拿着盒子问:“What’s in the box? Guess, please”,几个人用There is ……和There are ……的句子猜了一分钟也没有猜对时,最好学生打开盒子说:“Look! There are some eggs in it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这个小组四位同学共说了320多句英语。这么练,同学们轻松愉快,乐于练,记得住。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加深,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半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 keep sb. doing sth. 短语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责令一个没有做好值日的同学重扫教室,这个同学扫完教室疲倦地回答座位上。另一个同学表演了一段对话:

A:Oh dear, what’s wrong with you?

B:I’m very tired.

A:But why?

B:The teacher kept me cleaning the classroom for half an hour.

A:What a pity!

这种表演会使学生在半真实的情景中理解、运用语言,不仅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也扎实牢固。

三、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中西文化的渗透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到使用英语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感知英语,把学生放在一个英语环境里,用英语的语音、语调激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设法创设英语情景和气氛,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养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无意中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兴趣也就由此产生。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世界意识与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讲英语的国家一些习俗与文化往往跟我们的出入很大,所以当学生将自己的习俗与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对比时,心理往往充满了乐趣,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常常是欢声笑语,兴趣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四、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学会赏识每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学有所用”驱使学生乐于参与语言实践,在运用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功感,而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巨大的内力,所以在课余我们要构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显山露水的舞台。可以开设英语第二课堂,出英语墙报、手抄报,建立英语角,组织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比赛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我们学校里,就开设了“听力训练班”,“英语奥赛班”,“英语短剧表演训练班”,“朗诵爱好班”等,学生们可以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我们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到学英语的行列中,比如英语歌曲卡拉OK比赛,单词竞赛,讲英语故事大赛,圣诞节活动等,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到各种活动的同时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多鼓励学生,对学生好的表现多表扬,不要吝惜说“very good”,“not bad”,“Well done!”,“Great!”,“wonderful”等表扬语句。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不仅要看在眼里,还要给予适时地肯定,只要你给他一个台阶让他爬上去,他就一定不会令你失望的。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9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使最大可能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全过程。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首先,设想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从而完成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10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提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打破思维定式的做题思路,有自己独特见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0-01

小学语文培养的不仅仅是针对我国语言文化基础进行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语言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意义进行的教育。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而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涯意义非凡。本文通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提问

小学生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一切未知事物的热情。对于小学生的这种特质,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切不可用拒绝采纳以及倾听的方法将小孩的这种特质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提问。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节课的时候,文中的雨来和一般小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小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对雨来进行分析的同时,反省自己。比如“小英雄雨来在和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为什么可以取胜,他有哪些优点”“如果你是小英雄雨来,你会怎么做?既可以把鬼子引到雷区,自己又可以安全逃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雨来为什么喜欢和老师作对”。小学生一般喜欢动脑筋,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而且,他们天真无邪,思想简单,只要老师加以鼓励,学生就一定会将自己的想法都大胆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养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能力的获得作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观察能力包括对人进行观察以及对物进行观察,为了培养小学生观察人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动大家做游戏。每个人写一张字条,字条上可以隐含三条关于自己的信息,然后集中收起来,老师把字条读出来之后,让其他同学猜这是谁写的。这个游戏中除了考验大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还考察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一般被读到的同学面部表情身体行为等都会有不正常的表现,就看谁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新型的物品或者植物等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然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一段话写出来,描述越详细越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想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应该已经存在,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后要求,“对课本中的画面用一段话来描述”,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根据一个图片来想象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他们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除了这种方法,教师也可以经常布置学生这样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用四个词“自行车,漫不经心,秋高气爽,浪花”来连成一段话。将这样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词语放到一个情境中,组合成一段流畅的话,本身就考验人的想象力,小学生又正处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有裨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生物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述了一种新型的病理,包括它的组织,结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等,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然后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做了一个知识小测验。老师自己出的一份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题,全班大部分人都感觉题很简单,自己掌握得不错,答得也挺好。可是令全班惊讶的是,最后所有人都得了零分。老师很严肃地告诉全班人,他所讲的这种病理压根就不存在,都是他捏造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是零分。通过这个故事,老师希望教会学生一个道理,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提出质疑。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勇于提出质疑,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带着我们的疑问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所谓创造是指产生原来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想法,创造型思维必须是学生自发主动的,基于自己的智慧和兴趣所产生,而不是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做。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做出一副特别严厉的样子,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不敢不听课,不敢不完成作业,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被批的一无是处,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像朋友以及长辈之间的那种亲近。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是严肃压抑沉闷的,学生不可能畅所欲言,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生怕遭受到严厉批评,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热情洋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捷径。而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为其创造思考的氛围,学生自己也要用心探索,总结规律。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勇ァ?

参考文献:

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篇11

【摘要】历史教学 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事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古今历史,从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历史规律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奠定良好思维品质基础

首先要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注重历史事件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在历史背景中又要分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在原因中又要分析主要或次要原因、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远因近因;从具体内容入手又要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如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

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能力,促进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引导学生重视导言和结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尾,一般都有小结,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勋作了概括而扼要的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就以上几个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一一仔细领会其结论:如分析失败原因应首先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原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农民起义不可能最终胜利。农民自身的缺点和自私、眼光短浅,特别表现为领导集团的内讧,石达开负气带精兵出走。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让学生对比其它农民起义事件,认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比过去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發展提高,然后从时间、范围,肩负的革命任务以及它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提出向西方学习等多方面认识它的“新特点”。第三,启发学生总结学过此章后应吸取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认识,中外反动势力虽有矛盾,但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方面,他们可以统一起来,结成反革命的同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联系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何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上一篇:热力公司运行操作规程下一篇:对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