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2024-07-05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共6篇)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篇1

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学术论文

摘 要:通过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学中的普遍存在,教会学生掌握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关键词:同分异构体;有序思维;教学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序思维是指人类的思维与客观规律的一致性,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在人的头脑中得到正确反映的程度。人类思维有序的程度越高,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就越清楚。在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教学中,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末。烃的同分异构体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我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的概念,还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将问题深入,通过学生讨论、探究,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二、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主要任务不是一味地讲述学科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和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设计教学环节

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一直以来都是高二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学生易混淆同分异构体和同一物质,无法完整地书写出烷烃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组装模型—理解概念—寻找规律—动手书写—掌握方法—归纳总结。

3.问题递进,让学生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在教学上采用问题递进的方法,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的落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在学生组装出丁烷可能的结构后,我很自然地引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第一问“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相同吗?”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得出答案,紧接着我提第二问“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熔沸点、相对密度的变化规律吗?”这一问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加深,同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两个问题就让学生弄清了同分异构体在性质上的差异性。第三问“什么是烃基?烃基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根“有何区别?”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烃基的定义学生很快可以从课本上找到,但对于烃基与根的区别,学生感到有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甲基和氢氧根的电子式,然后让学生观察就不难得出二者的区别。第四问“我们学习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两个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表格投影出来让学生填写,表格填写过程中学生也就对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学习。

4.让学生犯错,培养学生有序思维

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多,如含有十个碳原子的癸烷,其同分异构体就有75种。如何才能一个不落地把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烃分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书写出来呢?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试写出C5H12可能的结构简式,学生较容易地写出三种不同的结构。

我又设计了让学生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并告知目标是五种。然后我走到学生中去细心地观察,写得快的学生很快喊“老师,看看我写的”,我走过去一看,错了两个。其实学生出错在我的预想之中,因为我知道要让学生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仅仅是背得书写规律是不够的,教学的最佳时机就是对他们犯错时的点评,这时候教师的一两句话对学生而言犹如醍醐醒脑一般“一点就通”.我绕着教室走了一圈,把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写在了黑板上,不等到我说,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自己评讲起来,这说明他们开始在找寻书写规律了,学生不是完全不会书写同分异构体,但是他们很难完整地把全部的同分异构体都书写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感悟到有机化学学习的有序性。我马上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出发,抓住同分异构的本质“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通过演示、动画视频,让学生找出最基本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再层层推进,引出位置异构,甚至是官能团异构。这样做既掌握了同分异构现象,又深化了异构的种类,提高了学生动手组合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5.归纳总结,揭示物质的规律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有序思维 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现象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很清晰,操作迅速,但是自己独立做题经常无从下手。

现象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上与优等生区别不大。

我曾在阶段复习时就两道题目进行了测验。

1.下列二进制数中,与2FH值最接近的是:( )

A.111110B B.111111B C.110000B D.101100B

2.字符“s”的ASCII码值的十进制表示是115,那么字符“u”如果用二进制可表示为( )

A.(1110110) 2 B.(1110101)2

C.(1110010) 2 D.(1110001)2

结果得到如下数据:

1.第一题的得分率是96%,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原因是第一题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学生马上就能得出知识的呈现方式,思维进入有序状态。

2.第二题能做对的同学只有76 %,学优生占58%,可见学生成绩的差异不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在于记忆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结构的优化与否,即有序思维的应用。

因此,如何讓学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较快地把知识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从混乱到有序,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有序思维”,就是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或按照一定的条理,朝着有利于解题的思维方向思考,直到有效地实现目标。这种思维活动能够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能够优化思维过程,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更好地训练和发展学生诸多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操作

1.改编习题,促进有序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首先我们从备课入手,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必然要做大量的上机操作题,但是大量的课后操作题都是追求结论的正确性,直接采用必然会出现以下几种尴尬的境地:(1)为复习某个知识点,用了好几道题目,学生忙于上机操作,无暇建立思维的有序性,降低复习有效性。(2)有些操作题难度跨度太大,教学设计时直接采用不利于把握难度的递进,使学生有序思维的建立难以停留较长时间。所以,教师在对习题进行的选编时,就要以建立学生的有序思维为准则,注意习题的针对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区别于试题的区分功能。

2.学会分析,打开解题思路。信息技术解题活动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在于能否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图形及方法的有效结合。对题设条件、抓图的分析利用是沟通已知与结论、获得以及实施解题方法的重要途径,因而如何对条件、抓图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是解题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的属性分析是对题设条件进行类别定性的分析,这种分析依据于教学中已知的概念或某种问题的类别划分。条件的属性问题是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一些不成功的解题者常常对题中已知条件理解不准确或不够深刻,以至于对条件的属性不清。

3.学会小结,让有序思维形成一种习惯。科学的认识方法服从于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就是一个思维有序化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本人认为小结是一种很好的转化工具。小结是对知识的深化和浓缩,在此基础上来解决新知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

4.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寻求有序思维途径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典型的问题建立一种思考模型,提高学生寻求有序思维途径的能力。但是,创设模型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恰恰相反,学生只有在有序思维的基础上,才会有的放矢,融会贯通,才能创新。“变式练习”是一种很好的消化、利用模型的方法,尤其在阶段复习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具体操作是:①教师简单地概述一下知识框架,说明要点、重要性;②教师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回忆与将要应用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有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③教师运用指导性发现法,实际示范如何将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应用至具体题目中;④学生将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应用至一组相似的习题中;⑤通过测验检查学生是否将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应用至一组相似的习题中。比如现在信息技术复习用书上也出现了大量的变式训练,这对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四、思考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篇3

考查带有限定性条件下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目前这种考查载体信息新,借助于新药物、新材料的合成,陌生程度高,灵活性强,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难度。对于空间异构,中学中仅介绍了顺反异构、手性异构等空间异构知识,仅有少数省份只涉及到顺反异构体的书写、判断和应用,但都未涉及到手性异构在高考中的考查,有可能在以后会涉及。下面举例说明。

例1 (2016届南京市、盐城市一模,节选)F(4-苯并呋喃乙酸)是合成神经保护剂依那朵林的中间体,某种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能发生银镜反应;

Ⅱ.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且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解题导引 本题中要写E的限定条件下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已给出E结构简式并只要写一种,限定条件只有两个,此题相对容易一点,学生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就可判断进行书写。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要满足:Ⅰ.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也有可能是含甲酸酯结构);Ⅱ.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且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若分子中含不同化学环境的氢的数目越少,结构式的空间结构对称性越高,则可判断需写的同分异构体结构式中可以含有3个-CH2CHO,且处于间位位置,由此可写出符合题意的结构简式为:

(4)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能发生银镜反应

Ⅱ.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Ⅲ.分子中含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解题导引 本题中A的结构式在流程图中已给出,要写出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符合三个限定条件,结合限定条件和官能团的性质可判断,由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结构中含有醛基或含有甲酸酯结构,由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说明结构中肯定含有酚羟基,由Ⅰ、Ⅱ就可写出基本结构框架,再由分子中含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条件,结合位置异构将-OH和一个碳原子进行移位拼凑书写,只要符合有限定条件Ⅲ即为符合题意的答案,很容易推出分子结构中含有-OH和-CH2CHO,而且是处于对位,较易的就可写出该答案。

(1)B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种(不含立体异构)。

a.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能与NaOH溶液反应

c.结构中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2)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4组峰,且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同分异构体是(填结构简式)。

解题导引 (1)该题中给出B的分子式,要求答满足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这种题学生最容易出错,有时少一个或多一个都会出现错误,要求学生有序思维能力高。由限定条件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可判断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又B中碳原子数是7个,故试题的难度降低了好多。由能与NaOH溶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由此推断符合条件的可能含有羧基或有酯基或有酚羟基,给题中限定了范围。由结构中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进一步限定只含有一个苯环,苯环侧链可能是一个羧基,只有苯甲酸一种;另考查了官能团种类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一是将羧基变成甲酸酯即甲酸苯酚酯,也只有一种;还有可能是将羧基拆成羟基和醛基,在苯环上有邻、间、对位三种,即对羟基苯甲醛、邻羟基苯甲醛、间羟基苯甲醛三种,综上符合条件B的同分异构体中共有5种(题中已排除立体结构异构,故不考虑)。

(2)问在(1)问基础上进行筛选,由题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限定条件排除甲酸苯酚酯、邻羟基苯甲醛、间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四种,只有苯甲酸一种,结合苯甲酸的对称性可判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也就是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4组峰,所以得出答案是苯甲酸,结构简式为

此类试题带有限定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判断经常出现在有机合成题中一部分,解此类题要结合合成路线图中信息判断需要写的对象的分子式或结构式,再结合题中限定条件,联系所掌握的有机物的知识进行书写,需要大胆写出,小心验证,符合题意条件的就是答案。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学生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接受思想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只要应用科学的理论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够提高。那么,怎样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应该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渗透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明白历史思考的基本环节:“历史是什么”—“历史为什么发生”—“历史发生了会怎么样”。在教学中不断反复,周而复始,从而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

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

1.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

2.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把学生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有些教师上新课让学生单向静听,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这种做法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上课时,对教材中一些难点,大胆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达成共识。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对权威、对教师、对答案、对题目质疑。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充分发挥潜在能力,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

1.巧设疑难。“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 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老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2. 教会学生“整理历史”。学生有了准确的历史时空观,可以对历史知识形成较准确的再认再现。但是,要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还必须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历史过程感”训练法。所谓“历史过程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历史过程感”训练法,首先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是在复习课上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整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小专题,并作为作业考核。这种训练法的优势是容易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历史”。

3.理清历史线索,培养学生思维。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个过程是重要的,但这不应是简单的背诵,而应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模模糊糊一大片知识点,归纳成清清楚楚的一条线。我在教学一些重大历史重件时,经常让学生整理成历史线索表,我认为这既有利于把知识系统化,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节为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按照历史事件发展顺序整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线索表。下面是其中一种:金田起义1851.1 ——定都天京1853.3 ——北伐、西征(1853——1855) —— 军事全盛1856 —— 天京变乱1856.9——石达开出走1857.10—— 太平天国防御战 ——江南、江北大营重建及打破—— 天京保卫战——天京失陷 1864。该线索表有助于把历史过程具体化,使学生通过整理归纳,了解太平天国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它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归纳它的意义和失败原因。这样,学习内容从课本上化为具体的线索表,从具体事件的掌握上升到理论的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升华,学生动脑动手并经过多次的实践训练,分析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4.开设专题性课堂讲座和专题辩论。在日常讲课中,我会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穿插一堂专题性课堂讲座。讲授内容来自课堂,但高于也广于教材内容。一般围绕一个研究中心,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例如我在讲抗日战争时,我就给大家增加了一堂“中日中美关系”的专题讲座;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又讲了一堂“中国妇女发展史”讲座。这样使学生摆脱了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专题辩论的关键是要选准辩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讨论“该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一问题。一般来说近代史上对李鸿章一直持否定态度,说他是卖国者,但通过辩论,大家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篇5

一、 变换角度,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付诸笔端。

1.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有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认识深刻,发人深省;有的学生以地球自述口吻,写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滥用,叙述生动,事例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污染环境的事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是要敢于大胆创新。

2.故事改编法

通过故事的改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升华情感。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要求学生把这个剧本改编成记叙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重新组织材料,准确描述了人物的危险处境,通过对人物在危机关头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改编的作文融入了学生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至深。

3.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意味深长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穷人》,渔夫拉开帐子后会怎样呢?可让学生猜测人物的对话及他们的命运。学生续编的故事结局各不相同,但合情合理。不仅展现了学生善良的心底,也让渔夫和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单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抽象、模糊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生动。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为游记。学生细致地描述了诗人行踪,把西湖那迷人的景色加以想象扩展,完全把读者带进了另一个形象性的画面中。将诗人看到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看图作文,创造新形象

根据课文中的图画或漫画提供的内容,发挥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根据《假文盲》写一篇记叙文,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人物所处环境,具体地刻画了人物衣着、动作、语言、行为,从而无情地抨击了无视社会公德,自私自利的不文明现象。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实现教育的要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们在创新活动中学会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迸发创新佳作,从而最终造就创造性的人格!

在有机物同分异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學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出高效率的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效果。

开放式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思维活跃的氛围,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兴趣小组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每位同学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对于具体的知识点也有其自身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可以按照课本内容,以时间段为划分标准,对关注同一历史时间段的同学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抒发自己的观点。例如,一部分同学对于近代史感兴趣,可以让他们组合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或者讨论“作为外交家亦或是卖国贼的李鸿章”这样的主题。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论点能够说服对方,首先便会夯实基础知识,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并且能形成知识脉络;其次,学生还会对一些疑难点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和研究,并主动与教师探讨。总之,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不但能够强化、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之在主动探究、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我先向学生指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经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上一篇:豆中爱献给我的母亲作文下一篇:《刀疤豺母》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