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2024-12-05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通用12篇)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1

摘要: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项目分析、项目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等方面探讨了有关有机化学中羧酸酸性的项目化教学。

关键词: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羧酸

引言

人类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化的学习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但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短期或立即就能顶岗工作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一矛盾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而项目化教学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重新设计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生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项目中的若干工作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1】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动手能力差,教学与就业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1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精心选择项目化课程的内容,本文以《有机化学》中的羧酸的酸性为例。羧酸是学生学到的一类新的有机化合物,但是物质的酸性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该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完成对以往知识的迁移,可以学习到羧酸酸性相关理论知识,另外还涉及滴管、pH试纸的正确使用等基本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1 项目分析及前期准备

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将项目分解为3个子项目: (1) 探究羧酸酸性; (2) 探究羧酸酸性强弱; (3) 如何将羧酸盐转化为羧酸。学生接受项目后,针对任务展开前期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查阅有关检验物质酸性、判断物质酸性强弱的方法。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组中,各组的“项目经理”负责本组项目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1.2 项目方案制定

“项目经理”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最后各小组经过汇报交流得到项目的最终方案。子项目 (1) 的方案有三个:第一用pH试纸测乙酸的p H值;第二在乙酸中加入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第三在乙酸溶液中加入镁条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子项目 (2) 的方案也有三个:第一在同浓度的盐酸和乙酸溶液中加入镁条,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第二在同浓度的硫酸和乙酸溶液中加入镁条,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第三在碳酸氢钠粉末中加入乙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子项目 (3) 的方案是在苯甲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1.3 项目方案实施

根据实验方案,对各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将子项目 (1) “探究羧酸酸性”的三个方案分配到各个小组,项目经理负责小组任务的落实和完成,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一位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判断羧酸是否具有酸性。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与理论支持。随后以相同程序完成子项目 (2) 和子项目 (3) 。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要让所有成果共享,以更好地推进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1.4 项目评价

项目化教学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综合这些评价而得出结论,这种不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整个项目结束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或亮点及时评价。

2 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第一,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评价,最后归纳、总结,真正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精髓。

第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化教学上课不再是一本教材,评价方式也不再是以一次考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展现的舞台。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设置的任务,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完成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了认真、细致、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了辩证看待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春娟.项目化课程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4) :44-45.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2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努力使一体化教学更有吸引力和实用价值.通过探讨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作 者:赵红霞 张雪莲  作者单位:昌吉卫生学校,新疆,昌吉,8311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23)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中等职业教育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3

【关键字】项目化学习 高中 化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引言

项目化学习又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分工协作,依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起到指导和辅导的作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现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中的实践活动内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为例说明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

1项目化学习设计

1.1项目构思

研究《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目标,确定研究项目的思路:

教学目标:

1、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探究。能对探究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2、列举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项目构思:

1、合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对于合金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多了解常见的实用性的知识,其中铝合金制品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角色扮演: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这一问题,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为你的角色代言。

1.2项目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选某种角度作为项目进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中如何进行选题、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2. 通过查找、阅读资料,调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归纳、分析等途径,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铝质饮料罐的用途方面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2项目化学习实施

2.1项目化学习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铝质饮料罐的使用情况说明

(2)提出问题-----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

(3)分组讨论-----使用铝质饮料罐的利和弊

(4)分角色发言----从不同角色出发调查对此的看法

(5)资料汇总----将所得资料整理、汇总,得出结论

(6)项目汇报-----通过幻灯片展示等方法将各组结论汇报

2.2教学设计

【引入】通过学习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我们了解到,金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讲述】铝合金饮料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合金,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用易拉罐盛装、保存饮料、啤酒,还开始尝试用其保存咖啡、葡萄酒等等。

【提出问题】但是,铝合金饮料罐的使用也由于其对人体和環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全面的调查,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们的调查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投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1、铝合金饮料罐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今铝质饮料罐的使用情况

3、从不同角度阐述铝质饮料罐是否应停止使用

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就“铝合金饮料罐的形成与发展”发表他们组的调查结果

【投影】关于饮料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刚同学的汇报,我们了解到了易拉罐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至今的。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易拉罐的使用情况又怎样呢?

下面请第二组同学就“现今铝质饮料罐的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将小组的调查情况汇报给大家。

【投影】关于现今铝质饮料罐的使用情况。

【过渡】感谢第二组同学的汇报。通过听取汇报,我们能够了解到,近几年间铝质饮料罐的生产和使用均处于上升的趋势。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将每个易拉罐所需的铝减少,但这并不能减缓铝的消耗,也不能减少人们对其的使用。

因而,铝质饮料罐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仍被视作今天最热门的话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阐述铝质饮料罐是否应停止使用。

【分组汇报】由学生扮演专家、医生、回收公司人员、环保局官员、消费者、铝矿工人、饮料公司老板的角色对这一问题谈一下他们的不同看法。

【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铝质饮料罐是否应停止使用

【总结】由此可见,不能简单的、片面的看待“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这一问题。

一方面:铝质饮料罐的生产和使用能够适应人们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

另一方面:铝质饮料罐的大量使用也给人体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也认识到,看待问题要具有全面性,要辩证的思考,而不要简单的判断对与错。希望大家在这次的活动中有所得。

2.3学习评价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是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简单的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项目学习用详细的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和体验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科学、合理、快捷地对学生项目学习进行综合准确的评价。

1、项目工作开始前,评价内容包括:(1)观察日志(2)日志

2、学生进行项目学习完成任务,评价内容包括:(1)合作检查清单(2)合作学习评价量规(3)问题解决评价量规

3、项目工作完成之后,评价内容包括:(1)项目评价量规

(2)学习反思

3结束语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4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打破原来教材的顺序, 按照教学目标学习, 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较强的程序设计项目, 然后以具体项目为主体开展教学。

“项目化教学”与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主要有三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二是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三是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操作完成项目任务为中心”。这种方法以全面素质培养为目的, 以能力为本位,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真正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 《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有机化学》理论课与《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实践课是分成两门课来上的, 《有机化学》理论课没有实践训练, 而上《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实践课时, 由于没有理论知识作支撑, 学生只会单纯操作却不懂原理。因此, 在《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中, 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 在理论知识的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项目, 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融于一体, 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对往届化学化工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高职学生主要在化学与化工行业从事化学及化工原料和产品及中间体的生产与操作、分析与检测、销售与管理等工作, 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根据《有机化学》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确定《有机化学》的总体培养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制备出有机产品, 从而能够从事有机产品的实验室开发的应用型人才。这样, 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可使教学与就业、生产相结合。

(二) 《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 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 其设计是项目化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因此, 在设计《有机化学》课程项目时, 应以就业为导向, 每个项目都要涵盖相应的知识、技能、素质。考虑到《有机化学》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以及有机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毒等特点, 从有机实验的安全性出发, 在设计项目时, 可由引领项目逐渐过渡到主导项目, 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自主项目。具体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从项目教学目标切入, 将项目有机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个大型项目确定以后, 根据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 将该项目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 (或子项目) 进行训练, 每个工作任务就是一次课, 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因此, 教师要做好单元设计, 上课不再是仅仅讲授教材, 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任务, 使学生在跟随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并学到相关的知识, 获得成就感和自信。项目又可分为几个具体任务, 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技能, 促进知识的学习。以“项目1:《有机原料正溴丁烷的制备》”为例, 可分成三个工作训练步骤 (即三个任务) 加以完成。任务一:有机原料正溴丁烷的制备———方案讨论与确定;任务二:正溴丁烷产品的制备———方案的实施;任务三:正溴丁烷产品的制备———合成路线的优化。

(三) 《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特色

课程的整体设计来自实践《有机化学》整体设计来自化工生产实践, 所选项目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实践训练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以“项目2:香料β-萘乙醚的制备”为例, 萘乙醚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合成香料, 合成此物质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且该项目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该项目涉及酚、卤代烃、芳香醚等理论知识, 技能训练涉及普通回流、抽滤、重结晶等操作。在具体实施时, 教师先引领学生查阅β-萘乙醚制备的资料、分析与汇总, 进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 然后进行方案的实施, 得到β-萘乙醚产品, 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 拓展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促进理论和技能的提高, 最后进行β-萘乙醚合成路线的优化, 通过讨论与结果评价, 进一步加深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程中各项教学目标的表述更加直接具体不再使用大而空的词汇描述课程的各项目标, 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用具体的、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有机化学》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如表2所示。

笔者将项目化教学运用于《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 经过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改变了以往高职教师套用的传统高校教师一言堂、考试重理论应试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后,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领到项目任务后, 主动探索和研究, 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参与讨论和评价, 并适时归纳、总结。二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项目化教学更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课外能主动地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 大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一个个项目和项目中一个个任务的实施, 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依赖于教材上的各章节内容, 教材演变为参考资料, 学生更多地是通过项目和任务综合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技能, 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亲身体验了什么是经济意识, 什么是安全环保意识,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皮边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 2007, (6) :14-16.

[2]周晓娟.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时代经贸, 2008, (3) .

[3]秦立公.现代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J].物流科技, 2006, (29) :125-127.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5

项目名称: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 申请者:展惠英

所在教研组:分析及环监

联系电话: 8685568

填表日期:

2006年12月15日 甘肃联合大学化工学院制

一、简表 项目

名称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

申 请者

姓名

展惠英

性别

出生年月

1974年

民族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学位

硕士

学位授 予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所在单位

化工学院

申请者电话

8685568

项 目 组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生

硕士生

学士生 4 2 3 2 2 3

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项目中的分工

签名

王克太

教授

主讲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实验

李欣

教授

主讲分析化学

刘锡林

教授

主讲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

杨春文

副教授

分析化学实验

寇明泽

实验师

环境监测及食品理化实验

魏惠荣

助教

主讲分析化学习题

王进喜

助教

网络化课程建设

雷芸

助教

网络化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摘 要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被遴选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其它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现代科技发展对《分析化学》提出的新任务,结合高等高专学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紧紧围绕“育人成才”、“质量第一”的办学生命线,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为搞好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主题词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建设

二、立项依据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教学大纲编写了适合我院专科各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该大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实验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分析化学实验》,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曰志》等。

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施,良好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之后,通过完整全面和精心安排的《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来完成。随着我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全新的《分析化学》(电子版)教案已经完成,相信《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教材为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各专业均选用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及配套的《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按最新的《高等农林院校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精神,从2007年开始,选用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中的《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课程组一方面加强资料建设,另一方面,注意资料的搜集与积累。目前,已具备教学必须的详实的教学资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实验日志、课程进程计划、教学日志、教学指导书及参考书、教学检查小结、教学活动记录、教研室工作计划、教学总结、标准试题库、学生成绩及试卷分析、听课记录、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实验室主任工作职责、实验指导教师职责、实验室规则、实验员职责等。

教学制度备课、试讲、教学活动、教学检查、听课、作业、实验报告、预备实验、课后辅导、命题、阅卷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安排合理、执行严格,收效良好。实践环节有符合大纲规定的实验教材及指导书,教师结构合理。按自编大纲,实验开出率100%。

三、总体方案 改革的内容: 根据《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实验的比重、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验证性实验的减少等,应做以调整,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此,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考虑到我院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和内容、实验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

(1)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

参照新教学大纲,结合我院实际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如营养与检验专业补充食品微量元素分析、环境监测专业补充环境监测分析,教学内容也有所更新,在酸碱平衡中我们介绍了分布系数、质子条件的概念;在配位平衡中引入副反应系数的概念;在分析数据处理中,引入了G检验法和t检验法,介绍了置信度、置信区间等数理统计的概念,使数据的处理更为科学化。在仪器分析中,介绍了现代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学科的发展,验证性实验应适当减少,同时,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的数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课程组计划于2006年12月,启动《分析化学实验综合测试》,将过去的《分析化学实验》仅靠一次卷面考试确定成绩的做法,改成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做法,三者的比例分别是10%、50%和40%,这项改革,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3)以省级合格化学实验室为依托,整合化学课程体系

如何将各门化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理论课学时、实验内容的取舍等,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整合的目的在于探索化学各门课程的整合,最终建立起以重点化学实验室为依托的化学课程教学新体系,使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水平。

(4)规范平时成绩考核,量化作业成绩。通过实际运用,结果良好。建设目标: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包括:

1、计划在2年内,根据专业特点,本着理论够用的教学原则,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不同专业必须的分析化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作为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共同内容。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较扎实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

2、实验课教学改革。计划在2年内,将实现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各专业的特点将主要通过不同实验项目的开设来体现。

3、计划在2—3年内,将所有多媒体课件上网,实现课程上网,师生网上互动教学。

发展规划:

1.继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多视角地体现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内涵。

2.进一步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按照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实验室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

3.进一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选拔、引进等方式,持续保持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立项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或成果。

课程组注意加强教研工作,几年来,在省级刊物发表教研论文三篇,获得院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主持教研项目两项,参加多项。

近三年,课程组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国家级论文十多篇,成绩良好。

课程组教师多年如一曰,从未迟到早退,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学效果良好,未发生过任何教学事故,获得学院奖励表彰多人次。

2、已具备的进行教改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是我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课程具有下述特点:

一、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二、有完整的教辅资料;

三、讲课和指导实验的教师队伍由教授和博士领衔;

四、配备有足够面积的分析化学实验室,实验室有完备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因此,课程的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保证。

五、讲课内容不断更新,并能与学科发展充分地结合。

2.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更益于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科学内涵,为贯彻“少而精”与“博而通”教学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题,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体现出创新意识。

4.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突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使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5.任课教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历次教学效果测评中,任课教师均获优良成绩。

五、所在教研组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六、学院审核意见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办公自动化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23-02

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办公自动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的工作,而《办公自动化》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办公自动化》课程操作性、综合性都非常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项目教学法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社会化两大主题为特征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革,要求劳动者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因而劳动者由此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很多职业学校都在不断探索并进行课程改革,实施课程整合,压缩理论课的课时,降低理论课的深度和难度,在近几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考核形式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重点等问题,笔者想从项目教学的角度,谈谈对项目教学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2.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教学理念教师讲授新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教学方式按课本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操作课以模仿例子为任务理论课与操作课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学习单元

教学策略填鸭子式教学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解决问题能力一离开课本,就不知道如何解决难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常会出现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一教就会;基础差的学生,尽管教师手把手、反复的教,一离开课本和教师就不会操作的情况。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教学,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过程

三、项目教学法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的应用

1.《办公自动化》课程的特点

《办公自动化》课程不是独立的,它要靠多门学科的知识给予支撑,是一门操作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们相互渗透和依赖,构成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本课是以微软公司开发的中文版WORD软件为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办公自动的制作,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奠定基础。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我校積极开展课程改革,以《办公自动化》课程为试点,整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教程》等课程,形成办公自动化项目教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性才使得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一个本课程中的一个实例《工作卡的制作》。

(1)创设情境,设计项目内容

项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关系到后面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以“工作卡制作”为例,先欣赏优秀的班级工作卡的作品,布置项目:拿出学生的工作卡,这是我们学校的工作卡,看起来太小,颜色搭配混乱,毫无生气,如何让我们学校的校卡变得更加大方美丽一些呢?

(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将项目再分解为若干小项目逐步分析、解决。先将教师做好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布置任务:要让自己制作的校卡更加的漂亮,其次进行思考和分析。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项目实施阶段,应当让学生学着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个人或者组织学生分组去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习,成立小组相互协助完成任务,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

(4)成果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或学生互评等多方面的评价综合。以超链接为例,如下表: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活”,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并不全面,这仅仅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或学生互评的一个基础标准,因此在评价表“备注”一栏里,学生可以添加评分标准,并写明原因。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参与实施了以上项目教学实例的过程,也深刻体会到采用项目教学法确实能够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率,但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需把握好的几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1.项目的选择要合适,项目的准备要充分。

所谓“合适”,首先要有目的地去选择项目,所选项目应包含教学计划内要教的各学科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其次是项目的完整性,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项目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本项目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每两人一组,通过学生自检、互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采用赏识教育法,展示项目成果并将成果作为回报奖励给学生使之有一种成就感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项目教学才能有创新,有发展。

3.成果检查与评价

教学评价也就是检查项目成果,进行成绩评定。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进度难把握。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因此教师更加难以把握,有的学生早早就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只能赶时间草草结束。需探究相应措施,要既能保证教学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难。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课堂“活”了,他们也“活”了,甚至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任务设置不合理,内容无新意、难度过高或者过低,使得学生无兴趣或无法进行学习。

六、项目教学法的展望

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章节和跨学科的课程”教学法,它可以让不同的课程及章节内容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事实上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很值得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有益的尝试。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屠高雄.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

[2]方树峰,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OL],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

[3]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OL],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06.

[4]刘书珍,浅谈中职学校网页制作教学方法[J/OL],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2012.

[5]王文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22):10-11.

[6]鄂晶晶、庄新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237-242.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7

1 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将课程内容依据知识领域的不同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设置数目不等的任务,这种做法继承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并确保了项目对知识的覆盖面。然后,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依据在企业调研收集的真实工作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这样保证了项目的真实性和应用性,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接着,按项目化方式教学,一般项目需要4~12课时,在项目执行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组织,每次授课完成1~2个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如模拟企业原料采购、商品销售岗位工作,考核学生命名有机化合物和写结构式的能力;模拟分析检测岗位工作,考核学生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鉴别能力;模拟企业产品生产路线设计岗位工作,考核学生合成路线设计与化学方程式书写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改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具体教学项目的设计,需要依据在企业调研收集的真实工作任务,这需要大量的企业调研,同时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工作实践经验,才能把握好项目的难易程度。(2)在教学实施中,学校的教学设备有时不能满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加大企业调研力度,结合企业工作需要,完善我们的教学项目;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自己设计、自己使用,或者借用企业的设备资源,来努力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情境构建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能真实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不仅要从实际工作的任务或真实有效的场景出发,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1]。以《醛和酮的结构、性质与应用》项目为例,根据课程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转化利用工作过程贯穿教学,通过调研精细化工企业工作岗位,依据工作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设计了以下典型教学情境:(1)化工原料的采购与产品销售;(2)醛、酮类产品的生产;(3)醛、酮类产品的分析鉴定;(4)醛、酮类产品的分离提纯;(5)醛、酮类产品的加工转化等。然后根据教学情境安排项目任务,使项目任务覆盖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很快的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在教学情境构建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构建与企业工作实际相一致的教学情景需要有良好的实践条件,甚至一部分已经超出学校能力所及。(2)对于一些涉及高危险的教学情境,通过仿真、模拟尽管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无法锻炼学生危险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不利于以后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引进企业的实践条件,努力构建满足需要的教学情境[2]。

3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崛起,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尽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补充,但是高职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要求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省以及学校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加大了职教师资培训力度。

《有机化学》课程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硕士5人,在读博士1人,有3人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近三年来,有4名教师在香港、德国或国内知名院校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接受培训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显著提升;有6名教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迅速提高;7名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为了进一步满足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兼职教师3人,指导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忽视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升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轻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2)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好的评价规范。在以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职教师资培训机会,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企业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满足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4 教学资源与装备滞后于项目化教学需要的问题

经过中央财政支持的化工实训基地和国家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我院实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可用于《有机化学》教学的有基础有机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精细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室等,基本上能够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3]:(1)图书资源老化、免费网络数据资源有限、用于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不足;(2)在实验室硬件建设先行的情况下,实验配套设施与装备没有及时跟进,譬如学生从事危险实验时需要的防护服、护目镜等匮乏。(3)一体化教室数量不足,普通教室或者一般实验室缺少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4)班级学生数过多,生均实验仪器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独立的完成项目或者任务。

实践条件的改善需要学校优化现有设备资源、扩大实验室规模、合理布局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使实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4];积极吸纳企业资源,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有机化学》课程教师在利用校外资源,落实工学结合,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训练学生技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5]。近五年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积极参与,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企业委托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2项,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项。通过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目前能够参与这些项目并从中收益的学生较少,我们将不断努力,争取企业的支持,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5 结 语

近三年来的《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项目化教学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继续大力推进《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努力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

摘要: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结合《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对在教学项目设施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构建、职教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初步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36-38.

[2]暴晨霞.高职工业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9(20):156-157.

[3]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5):53-56.

[4]孙宾宾.职业技术学院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9):122-123.

高职基础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初试 篇8

1 课程设计

1.1 项目设计思路

依据实用性、典型性、可行性等原则, 对教学项目 (产品) 进行精选, 教学项目选择了典型的两种高聚物产品聚氯乙烯 (PVC) 、丁苯橡胶 (SBR) , 这两种高聚物产品涉及了高聚物应用的二大主要领域 (塑料和橡胶) 。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 进而学会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工业产品的检测、分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 课程内容设计

以扬子塑料厂、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 (高新工厂) 、高分子材料实训中心和基础化学实训中心为依托, 根据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后续岗位操作所需要的能力, 编制方案, 设计课程的两个项目, 两个项目之间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相互联系贯穿, 具体见表1。两个项目的设计渗透着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 贯穿着本门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3 课程目标设计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简单实验装置的组装及使用,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及其产品的检测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树立高度责任意识, 为其在高材专业的后继学习及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

1.3.1 能力目标

能进行甲烷、乙烯、乙炔等简单有机物的制备及性质鉴定;进行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等操作,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合成、纯化和精制;能正确进行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等玻璃仪器的操作, 会正确处理和评价实验数据及结果;能正确使用分析天平、烘箱、干燥器等仪器, 会对仪器进行基本维护;能操作分光光度计, 会用分光光度法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测定组分的含量;能操作气相色谱仪, 会分析所测的色谱数据并给出结果;能操作膜渗透压计, 会测定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1.3.2 知识目标

了解烃和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理解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相关理论, 了解物质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掌握烃和卤代烃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理解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的基本原理, 掌握其操作步骤;了解含氮有机物的分类及物理性质, 掌握胺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 , 掌握滴定分析中的误差类型、减免方法及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掌握气相色谱图的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渗透压的产生的原理, 掌握稀溶液的两个定律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及稀溶液的依数性相关理论。

1.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人协作的能力, 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安全、环保、节约意识, 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2 考核方案

整个课程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 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和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成绩占50%, 按照没有完成、基本完成、完成较好、完成很好四个档次给分。项目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资料查阅、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作风、实验纪律、实验报告、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期末试卷成绩占30%, 采用开卷形式, 主要是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应知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玉娥.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 2004.

[2]张正兢, 曹国庆.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 2007.

[3]黄一石, 乔子荣.定量化学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 2004.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9

我们的用户主要是面向化工企业有机化学品的生产操作与控制、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岗位。因此, 为使我们的用户满意, 我们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重新架构了“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做一体化”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的改革方案, 使我们的用户掌握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理论和劳动过程的知识, 满足了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 具备了职业岗位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技能, 并且还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一) 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念, 适量选取教学内容, 树立“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

将有机合成工作过程融入课程中, 以岗位任务分析为基础, 以有机品合成工作过程为横向主线, 以行动为导向, 通过对有机物的合成、检测工作的实施, 掌握有机合成中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相互转化等基础知识。据此教学顺序为:用途或合成—主要性质探究—拓展联想—实现应用—对比设计, 重视实践应用, 重视体验性教学。

(二) 打破单纯“岗位技能”课程训练观念, 树立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与能力发展的理念

基于有机合成实际工作过程:产品市场需求合成路线设计—原料准备—反应过程—产物处理—产品后处理—销售及市场反馈—工艺改进及创新, 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以典型生产任务为载体, 结合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纵向目标, 进行立体化教学设计, 整合教学内容为四个递进关系的职业发展情境, 任务由简单到复杂, 实现学生从“初学者到技术骨干”的职业角色转变, 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突出职业活动的教育性。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分析多种课程模式及有机合成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按照有机合成工作过程,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重架课程结构, 实施了能力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 对每个项目都按照有机合成工作过程进行:某有机产品干什么用—怎么获得—实现操作—提高质量—销售反馈—改进创新, 具体行动过程为:分组调查产品基本信息并提问—查阅可能的合成方法并提问—结合实际选取合理方法—设计路线形成方案—挑选工具实验并做好记录—检验与反思。这个行动过程在每个项目中都重复进行, 属于平行关系, 在重复的行动中, 学生从了解方法—到模仿教师—到熟练独立完成, 逐步形成有机合成工作思维, 学生不但能获得岗位需求知识技能, 还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等方式逐渐形成更广泛的职业综合能力。与此同时, 重复的行动过程中, 后一个学习单元是前一学习单元知识与技能范围和难度的拓展, 单元之间有难度的递进, 使学生巩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单元由前到后, 以官能团为主线, 内容由浅入深, 技能由基到综, 行动由模仿到设计, 思维由分散到系统化的转变,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阶梯上升。

三、设计“工学结合”的能力训练项目

项目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则, 即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与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迁延性、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以及项目的时效性。在项目的选择上, 以有机产品的生产操作控制技能实训为主线, 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职业道德与素质的训导融入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每个项目学习任务的安排都是以“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为逻辑线索来展开设计的。从引领项目逐渐过渡到主导项目, 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自主项目。具体实施的引领项目有:医药中间体正溴丁烷的生产、香料β-萘乙醚的生产;主导项目有:表面活性剂中间体对甲苯磺酸的生产、染料中间体2, 4-二硝基苯酚的生产、特种溶剂环已酮的生产;自主项目有:香蕉油乙酸异戊酯的生产、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的生产、染料对位红的生产及染色。

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一) 模拟企业生产和工作氛围, 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将课堂学习设置成工作过程的情境, 把学生模拟成化工工艺试验工职业工中的实验操作员角色, 教师则变成项目的负责人, 把“有机产品实验室小试开发的工作过程”定为学习过程。从接受工作任务开始, 实验操作员们要分析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查找合成路线、操作条件、测试方法等相关资料, 组织小试, 成功后再确定工业化生产方案, 并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主角, 教师则是学生的引路人, 做解惑、评价等辅助性工作。

(二) 具体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负责人根据能力、性格和性别先把实验操作员平均分成几个平行工作小组,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向各小组实验操作员发布工作任务,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分头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来确定生产方案, 并分析、汇总资料做成汇报材料上课展示, 项目负责人从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指出不当之处, 并指导他们改正。经过修改完善生产方案后, 实验操作员到实训室进行方案的实施。实验结束后, 小组成员对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等进行讨论, 探讨改进之处, 并根据小试改进意见提出工业化生产方案, 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项目负责人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 完善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采用行动导向新的教学方式, 就不能延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而应该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案、统一标准, 力求做到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 打破了单由教师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 而是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内容和多样评价方式, 可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汇报、实验操作、项目完成报告等;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主要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等。这种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操作技能, 同时还注重对职业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考核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以考核知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项目化教学改革特色

《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来,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实训环境职场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工作过程化、专业技能培养递进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色的项目化教学“五化”模式。

2.教学内容创新:架构“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 以生产过程为背景设计教学情境, 以职业标准要求确定教学重点”的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方式创新:教学中引进了“安全、健康、环境、质量” (SHEQ) 的化工企业管理要求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5S) 管理模式,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较快地适应化工职业岗位要求。

摘要:《有机合成技术》是高职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如采用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则达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是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 通过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 并依据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依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教学,有机合成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10

关键词: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项目化教学,改革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是高职高专化工工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能正确选择、操作工业反应器, 能分析和解决工业反应过程与设备常见的问题, 能初步对反应过程进行优化。目前,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内容设置大体上是按照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各种反应器的结构、设计计算、优化的顺序来介绍。这种课程结构理论性强, 授课时又大多与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分离, 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实际工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这不符合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不能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项目化教学由于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等特色, 受到国内外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我院自2007年开始, 进行了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这门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也已近一年, 以下是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项目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在方案设计之前, 我们首先深入企业, 进行了岗位工作分析, 全面了解就业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以明确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要点, 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项目设计的针对性。

通过企业调研, 我们发现化工厂常用的反应器主要有釜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鼓泡塔反应器。因此, 我们在规划课程内容时, 选择了较典型的均相反应器、气固相反应器及气液相反应器三个并联教学模块来编排课程的内容。

在项目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上,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真实的化工产品的反应器选型、设计与操作为背景, 以设计合同为核心, 以反应器选型与设计的实际工作过程 (即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计算所需的反应器体积→正确操作反应器→优化反应器) 为主线, 以项目的设计和操练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 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 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

教学项目的确立

在教学项目的确立上, 我们采用双线项目并行 (或A、B项目) 的方式, 即课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A组项目与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B组项目同存。通过A组项目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项目完成过程的方法、技巧, 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B组项目的训练, 使学生巩固A组项目的成果, 强化创新意识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三个并联教学模块中, 均相反应器模块包括了8个并行项目, 气固相反应器模块包括了6个并行项目, 气液相反应器模块包括了3个并行项目。

在具体选择A组项目时, 我们综合考虑了产品的典型性、所用反应器的典型性及项目实施时的可操作性, 最后确定了乙酸丁酯反应器的选型、设计与操作;苯乙烯反应器的选型、设计与操作;乙苯反应器的选型、设计与操作三个项目。这主要是因为乙酸丁酯、苯乙烯、乙苯三个产品是典型的化工产品, 其所用反应器也具有典型性。在项目实施时, 可以充分利用我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教育厅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化工实训基地。比如, 反应釜的设计与操作, 学生就可以在我们自主设计、调试的柔性生产装置上进行, 通过实际现场操作, 了解典型化工设备的构造和性能, 掌握正确安装、调试实验装置的步骤和方法, 熟悉常见工艺参数的调节手段和操作技能。同样, 乙苯、苯乙烯两个项目可以在苯烷基化制乙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两套实训装置上实施, 这两套装置都具有较为完善的工艺流程、安全设施和控制系统。在B组项目的选择上, 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大小合适, 以便保证学生能利用一段课外时间完成。

为了便于项目的组织实施, 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下又设置若干个串联子任务, 这些子任务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串联起来的。如图1所示为A组项目一的子任务构建及每一个子任务相应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点。在实施过程中, 以任务作驱动, 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明线, 将知识点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全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具体分为下面几个环节:

学生分组

人为拟定企业环境, 将学生按4~6人分成若干个设计小组, 主要提供反应设备的设计、安全和质量控制、交付试运转的服务。

前期准备

在每次课结束前, 教师提前发放下次课的工作任务书 (A组项目的任务) , 布置需要完成的准备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或到实训基地 (或企业) 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经过小组集体讨论, 整理和加工处理资料, 写出报告, 制作汇报材料;与此同时, 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协助学生制定计划,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引导学生寻找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和汇报

每次课开始, 教师首先组织各组学生进行报告展示及汇报工作, 各个小组阐述任务完成的思路、过程、创新等, 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和评价。

教师点评

教师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并针对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难度较大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难以解决的知识技能进行讲解, 为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

修改报告

各小组认真学习和讨论各小组和教师的点评, 以及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修改完善自己的报告材料。通过这个环节,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践提高

各组根据修改好的方案, 上实训装置实训, 教师随机参与其中一组的实践。

归纳总结

进行项目活动的总结, 在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小组、小组成员各自进行总结, 提出改进措施。

下次任务布置

布置课外完成项目 (B组项目) 和下一次课的课内任务。

项目化教学考核方式的确定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为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我们确立了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重点强调过程性评价, 我们对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子任务都进行评价, 所有评价的结果记录在统一编制的项目完成情况考核评分表中, 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

我们对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也不忽略,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包括课内项目考核、自选项目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三部分, 其中, 课内项目考核成绩占40%;自选项目考核成绩占30%;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占30%。

通过近一年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获得了提高, 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改善, 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一系列实际能力及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训练。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继续探索的方面, 如在实训装置上实训时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实训成本, 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成就、满足、自豪等情感体验, 把完成项目作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学活动等等。

总之, 如何更好地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其他社会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实现就业, 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我们探索总结和进一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胡英杰, 侯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确立方法的探索[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11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天然药物化学;应用

项目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为驱动,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完成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及局限

我校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吴继洲主编,理论课与实验课时分别为52和47,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听课记笔记为主,我认为该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于一些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即使结合实际实验进行讲解,学生也仅停留于理性认识上,无法真正透彻理解。如讲解“常见溶剂性质”时,涉及到十多种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及相互溶解性能,如果仅凭反复记忆,学生容易混淆,这样在样品提取和化合物的分离过程中,配制洗脱剂或展开剂时可能会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混合在一起。事实上,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错误。二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低。特别是讲解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各种色谱方法的分离原理、应用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时,学生易出现畏惧心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项目驱动教学的组织实施

针对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一种以有效推动学生研究性、探索性、交流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被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该法主要通过以下方法组织实施:

1.符合条件的导师向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申请。我校承担着很多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均可申请,申请的项目内容最好与广西卫生状况密切相关,针对有特色的地方病或常见病进行相关研究,我所申请的项目驱动教学项目依托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是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2GXNSFBA053085)。

2.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遴选学生、开题讲座、任务分工、集中授课和学习等。参与项目的学生应学有余力、责任心强、品学兼优,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以10名学生为宜。项目的实施要求至少保证30个学时以上的集中授课时间(含实验操作)。授课内容可包括:科研专题讲座,讲座应包含项目研究内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科研的完整流程及与本项目相关的专题讲座。教师应确定以下流程的具体时间节点:查阅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开题→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总结→报告、论文。

3.项目的具体实施。学生首先根据分组和分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工作。学生首先应进行文献查阅和综述的撰写,完成该步骤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背景、实验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科学地制订实验方案。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项目组成员间应分工合作,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首先应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必要时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

三、项目的考核与监督

1.项目教学档案的保存与检查。要求项目组填写项目工作日志,详细记录项目开展和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各项活动、会议及大事件的文字及图片等记录材料的收集归档。另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发了“桂林医学院项目驱动教学专题网站”,各项目组必须认真将本项目相关材料及时上传,充实网页内容。

2.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学习情况交流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应以PPT形式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项目结束时组织一次学生学习情况交流会,由各项目组学生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心得,每个学生要求提交一份结业论文,每个项目组要求形成一份总结报告。对完成项目任务的同学,学校给予创新学分并颁发证书。

四、项目实施的效果

项目驱动教学应用于《天然药物化学》历时一年,形成了以下主要成果:

1.学生对文献查阅、综述撰写和期刊投稿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查阅文献最重要的是选择关键词和数据库,关键词的选择应根据项目目的和实验方案确定。在该项目进行前,学生基本不会应用如Elsevier MD Consult,Springer等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其次,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会了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使用,并了解了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

2.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在项目开始阶段,导师就明确实验记录应真实地记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基本要素,特别强调不得篡改实验原始数据。该项目由于主要以实验操作为主,只有各成员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良好运行。

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对溶剂极性的掌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通过选择适当溶剂来配制展开剂,以选择最佳的柱层析洗脱系统,所以效果比传统讲授法让学生反复记忆好得多。另外,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常见如蒸发、洗脱、点板、合并样品等基本操作需要不断的加强训练,才能满足实验和完成项目完成的需要。

五、结语

项目驱动教学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开展“项目驱动教学”专项课题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能够学到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和科研素质,为今后的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积常.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29(10): 81-82.

2.吴继洲.天然药物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 篇12

化学类课程如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课,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学生顺利就业,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 目前化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化学类课程的教学时往往不顾高职生的接受实际,片面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灵活处理化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及专业课程的关系,造成学生不想学化学,学不进化学,觉得学了化学也没用的尴尬局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教师在教室内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若干验证性实验进行知识的巩固加强。这种方式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概念[2]。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验证性实验有现成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学生不需进行设计,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大部分学生只将做实验当作完成任务,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到化学这样的基础课程中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定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方案,使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中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化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前期准备、实施、交流等全面参与整个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目标[3]。

2. 就业导向下化学类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1 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决定整个教学工作的方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现代的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变选拔性的教育为发展性的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的素质尽可能全面地和谐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需要来设置课程,根据就业需要来组织教学,根据就业需要来树立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学生基础的社会生存能力,并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要让学生顺利就业,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2 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既要遵循教学目标又要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在此基础上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甚至请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专业组的集体备课,参与整合处理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等。整合教学内容具体可将化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为若干大项目单元,将每个大项目单元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后期评价。在大项目下面,还可根据各项目内容的需要,分设不同的二级项目。通过对化学类课程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贴近专业的实际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2.3 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理的的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

2.3.1 前期准备。组织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完成项目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设计完成项目的方案及具体操作步骤;了解项目实施中可能涉及的试剂、仪器及基本操作等,进一步查阅资料熟悉相关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标准操作规程,熟悉相应试剂的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熟悉基本操作的关键点。

2.3.2 实施过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8人,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先进行交流讨论,确定小组实施方案,由教师对各组方案进行可行性指导后,再按组进行项目任务的完成。

2.3.3 后期评价。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自行进行总结,写出报告,汇报结果,由指导教师评价总结,完成相应项目的知识建构。

总之,在教学中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心设置项目并实施项目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其毕业后就业作了很好的铺垫。

摘要: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职校的专业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化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高职院校化学类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化学类课程,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段志坚.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4.10.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 2005, (8) :11-15.

上一篇:群体特征下一篇:专业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