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共9篇)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燃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剩余秸秆逐年增多, 秸秆焚烧现象日趋严重, 不仅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 而且威胁着人民财产及交通安全, 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因此, 秸秆处理已成为社会一大难题。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污染, 打造生态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如皋市采用多种形式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007年承担了农业部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在项目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同时配施秸秆腐熟菌剂, 对农民购买应用秸秆腐熟菌剂补贴300元/hm2,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 实施区域
该项目实施区域为稻麦轮作区, 主要是对麦草进行秸秆还田。涉及常青、江安、搬经、白蒲、九华、高明、柴湾、桃园、长江等9个乡镇36个村34 747个农户。秸秆腐熟剂应用模式为: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秸秆全量还田旋耕抛秧、墒沟埋草耕作培肥、秸秆全量麦套稻、秸秆堆肥。项目区实际推广应用秸秆腐熟菌剂面积3 333hm2 (见表1) 。
2 推广菌剂
该项目推广应用的秸秆腐熟菌剂分别是:扬州森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肥老伴-酵素菌扩培剂、淮安市大华生物制品厂的酵素菌速腐剂、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有机废物发酵菌曲、佛山金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腐秆菌和成都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瑞莱特”微生物催腐剂。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
如皋市农林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 土肥站为具体实施单位, 9个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为直接责任人, 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3.2 强化宣传培训
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有机质提升工作项目实施专家组, 主要由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相关技术人员组成, 具体负责技术咨询、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及组织实施工作。市农林局于5月28日专门召开了由各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项目村负责人及科技示范户参加的有机质提升及秸秆还田培训工作会议, 重点对3种还田稻作技术、5种秸秆腐熟菌剂使用技术进行了培训, 培训技术人员达到120人次。专家组分成3个小组分赴项目实施重点镇进行现场培训6次, 主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及高沙土改良项目实施等召开技术培训会, 受训农民达到42 500人次。同时, 于5月20日和11月1日在如皋市电视台社会经纬农事广角栏目制作秸秆还田技术要领专题节目;与市农机局合作召开南通市及如皋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现场会3次。并利用报纸、横幅等媒体大力宣传秸秆还田技术, 印发秸秆腐熟菌剂应用明白纸到项目户, 共发放明白纸2万份。
3.3 严格规范操作
一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选用原则, 由省统一招标确定所需秸秆腐熟菌剂, 并与中标厂家签订供货合同, 明确产品质量保证;二是确定补贴农户、登记造册, 于5月30日前将腐熟菌剂发放到农户, 并设立举报电话;三是各乡镇建立试验、示范和对比田, 实行“三田”配套, 项目区示范田面积达333hm2。
4 主要成效
4.1 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收和增产增收
全市推广秸秆腐熟剂3 333hm2。由表2可知, 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比未施腐熟剂秸秆还田的增产492.58kg/hm2, 平均增产率为5.98%, 节本增收788.1元/hm2。项目区累计增产稻谷约1 642t, 增收262万元。
4.2 促进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通过项目实施, 完善了以机械化秸秆全量旋耕还田机插秧为主、全量麦草旋耕抛秧还田、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处理堆肥间接还田、机直播墒沟埋草还田为辅麦草还田模式。项目区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 辐射推广麦草还田面积达2万公顷, 以还草4.5t/hm2计算, 累计达9万吨麦草;以麦草腐殖质化系数0.42、有机碳为0.48计算, 可生成有机质3.1万吨。
4.3 完善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农业部门与农机局联合对稻麦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协作攻关, 确定了适合如皋市特点的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路线, 创造性地将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进行技术组装, 制定了可操作的稻麦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操作规程。
4.4 促进了机械化秸秆还田地方补贴政策的出台
如皋市委办印发了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工作实施意见, 并将秸秆机械还田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内容, 明确要求各镇 (区) 层层落实责任、签订作业合同、严禁秸秆焚烧、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秸秆还田工作量大、季节紧张的特点, 市政府规定每20hm2配备1台套大中型拖拉机及秸秆还田机、每6.7hm2配备1台套小型拖拉机及小型秸秆还田机, 大中型与小型秸秆还田机配套比为1∶3, 以满足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需要。市财政对各类新增秸秆还田机械给予不同等级的补贴, 对使用还田机械进行秸秆还田的农户予以每年300元/hm2的补贴, 从而提高了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2
工作总结
2011年,辛街乡承担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实施,在隆阳区土肥站的精心指导下,辛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认真地实施该项目,通过村组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1、实施规模。全乡共涉及13个村委会、3537户、面积26000亩,发放腐熟剂52000公斤、折合2公斤/亩、折合人民币11.6元/亩,共折合金额人民币30.16万元。
2、开展试验示范。一是腐熟剂品种试验。在大村村委会实施 “大稼宝”牌、“鸿生源”牌有机物料腐熟剂田间试验,其目的:通过正规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大稼宝”牌、“鸿生源”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作物秸秆上的快速腐熟效果和对后茬作物的影响,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和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腐熟剂利用小麦同田对比实验。三是腐熟剂使用效果土壤监测实验。四是在杜家村委会实施200亩土壤有机质提升样板 “云麦53”样板。通过以上实验和大面积样板示范,使农户了解腐熟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为以后大 1
面积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成效
1、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每亩稻草秸秆还田500公斤,相当于亩施尿素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氯化钾10公斤。
2.6万亩稻草还田1300万公斤,相当于投入尿素13万公斤、过磷酸钙13万公斤、氯化钾26万公斤。
2、提高小春产量与效益。2011年,辛街乡大面积农田使用腐杆剂后,麦类(2011年——2012)平均单产323.1公斤/亩、比全乡平均单产增产41.1公斤,增15%;使用腐杆剂油菜(2011年——2012)平均单产151.8公斤、比全乡平均单产每亩增产17.8公斤,增13.3%;全乡使用腐杆剂后小春产量和产值明显提高,效益显著。
三、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及技术指导小组,由辛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胡学斌任组长,成员为李文智、朱春洪、杨加红、姚春满、杨德良、廖冬云、赵金平、尹春会。责任到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
2、技术指导:
a农科站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到人,技术指导到田,切实抓好农户的技术培训,不段提高广大农户的种植科技水平。
b在腐杆剂调运发放当中,共召开农户现场培训会26场次(共18个村委会)。在培训会中,辛街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了腐熟剂的详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现场使用操作,使农户了解了使用方法。
c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针对广大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现状,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采用技术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秸秆还田。
四、问题与建议
1、需要进一步摸清秸秆还田数量与腐熟剂用量的最佳搭配用量,在成本与效益上找到结合点,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需要进一步摸清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对节约化肥使用量方面的试验。
3、由于该项目针对千家万户、农科站工作量大,加之无下乡车辆、技术人员无法及时进村入户进行指导,导致部分农户没有正确掌握好腐杆剂的使用方法。
附:
1、2012年辛街乡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麦类测产表2、2012年辛街乡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油菜测产表3、2012年辛街乡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部分照片
辛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3
关键词:推广;秸秆还田;保持;提升;土壤有机质
中图分类号:S/59-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48-1
随着农业的发展,过渡追求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始终处于种大于养、产大于投的掠夺式经营方式。近年来土壤承受风旱、水涝的能力越来越差,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壤有机质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 自然条件
1.1 土壤条件
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的小兴安岭余脉,全县共分布有黑土、草甸土等8大个土类、40个土种。随着农业耕作的影响全县土壤有机质从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平均值60g/kg降到现今的40g/kg。
1.2 气候条件
望奎县属温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为2400-2700℃,年降水量530mm,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无霜期135天。
1.3 轮作制度
望奎县现有耕地面积24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其中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大豆50万亩、水稻15万亩,轮作方式以连作玉米或玉-豆轮作为主。
2 操作技术
2.1 常规作业
播种、中耕除草、施肥等同当地常规作业无差异。
2.2 收获
采用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均匀扬施在田间。
2.3 施用秸秆腐熟剂
按2kg/亩秸秆腐熟剂用量将腐熟剂与适量潮湿的细砂土混匀后均匀地撒在作物秸秆上,再用深松旋耕整地机械将秸秆翻埋入土内,利用雨水或灌溉水使土壤保持较高的湿度,达到快速腐烂的效果;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过程。如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必然会出现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从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因此,秸秆深翻入土时增施尿素5kg/亩调节碳氮比,并及时深翻;采用深松旋耕整地机械进行深耕作业,耕作深度25cm以上,将粉碎的玉米秸秆全部打入土层,减少表土秸秆量,加快秸秆腐烂;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秸秆分解的速度。因此,在秸秆还田后要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补充,以使切碎的玉米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被架空,促进秸秆尽快分解。
3 配套技术
3.1 品种选择
应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高产、抗病、抗倒伏、耐水肥的优良品种,严防越区种植。
3.2 病虫害防治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早春地温低、墒情差,出苗缓慢,易感丝黑穗和黑粉病,播种前可选用高抗黑穗病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预防黑穗病的发生,生育季节当发现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植株要及时清除,深埋病株。玉米螟防治同常规技术措施,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辛硫磷颗粒剂、“BT”乳剂等药剂防治。
3.3 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对秸秆还田的地块按户采样化验,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
3.4 合理密植
在常规栽培密度的基础上,要保证足量亩保苗株数,每亩可适当增加300-500株。
3.5 化学除草
玉米秸秆覆盖田虽然可以抑制杂草,但草害仍不容忽视。除采用常规的化学除草外,要及时查田,适时采取化学、人工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控制草害。
3.6 中耕培土
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苗期生长缓慢,第一次中耕要早、要深,在4-5叶期进行,深度达3-5寸,以利提高地温。并注意逐渐增加培土量,预防倒伏。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秸秆还田可使粮食增产10-25%,扣除补施氮肥及腐熟剂成本,亩可增收30-120元;秸秆还田省去了割、扒、捆、运、脱等诸多人工工时,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应用机械收获作业每公顷可比人工收获节省1000元;实施秸秆还田一年后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1%,土壤容重下降0.03-0.15g/cm2,玉米秸秆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土壤容,还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对提高地力等级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4.2 生态效益
秸秆还田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秸秆还田减少了秸秆随意堆放对环境卫生的影响,避免了因秸秆腐烂和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降低了火灾的发生,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施用量,增强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社会效益
玉米是望奎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每到收获时期,农时紧,劳动强度大,外出务工人员只得费时、费力、浪费资金返乡收获,影响了务工收入也对务工企业发展产生了影响。应用玉米联合收割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避免了在外打工人员返乡收获之苦,增加了务工人员收入,也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率;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技术采用直接、简单、经济的方式无害化的处理了秸秆,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杜绝了因秸秆焚烧烟尘引起公路、铁路交通事故甚至飞机延误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推廣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意义重大,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现阶段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产增收的目的,更是我国耕地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技术保障。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4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45:24
由于受传统耕作制度影响, 农民习惯偏施化肥, 少施有机肥, 大量秸秆常用于柴烧, 不但降低秸秆肥效, 而且造成空气污染、粮食产量不高、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减少施肥量、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等目标, 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 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 使肥力不断提高, 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综合能力的目的。
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全区平均为16.0 g/kg, 变幅为1.9~52.0 g/kg, 其中水稻土平均为18.8 g/kg、旱地土壤平均为13.2 g/kg。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保持江津区粮食稳产增产, 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实施情况
2013年,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在江津区永兴镇、石蟆镇、石门镇、油溪镇、西湖镇等9个水稻生产重点镇83个村集中成片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推广面积1.15万hm2, 施用腐熟剂344 t, 涉及农户4.2万户。具体是:石蟆镇2667 hm2、80 t, 西湖镇2000 hm2、60 t, 永兴镇1667 hm2、50 t, 白沙镇1333 hm2、40 t, 慈云镇1000 hm2、30 t, 李市镇833 hm2、25 t, 石门镇800 hm2、24 t, 油溪镇667 hm2、20 t, 朱杨镇500 hm2、15 t。
在2013年监测的基础上, 根据江津区实际, 我们在每个项目镇的粮油生产示范区内选取确定5个 (4个水稻、1个玉米) 代表性地点, 取土样化验p H值、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值、作物产量等指标, 分析对比有机质提升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另外, 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5个 (即每镇选择1个代表性样点) , 对有机质提升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记录相关数据。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2.1 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病虫害:除对照外, 各处理间草害、病害发生程度和长势无差异, 都表现为前期无杂草, 后期杂草较轻, 病害发生轻, 长势较好。对照前期杂草发生中, 后期重, 病害发生中, 长势较差。
生物指标:稻田因长期浸泡, 未发现蚯蚓。旱地秸秆还田后蚯蚓数量大大增加, 土壤疏松。
腐烂时间:使用不同腐熟剂, 秸秆开始腐烂时间、基本腐烂时间、腐烂结束时间都明显早于不用腐熟剂。水稻秸秆开始腐烂时间, 各腐熟剂基本一致;腐烂结束时间, 各腐熟剂差异明显。水田腐烂时间要少于旱地。
2.2 对土壤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5个监测点的测试分析结果汇总于图1。
土壤有机质具有保水保肥能力, 能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分解。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70~24.3 g/kg。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至12.7~26.9 g/kg, 平均提高2.6~3.9 g/kg, 提高幅度为10.70%~30.93%;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2.1~3.3 g/kg, 提高幅度为8.47%~23.9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土壤容积比重是土壤熟化程度指标之一, 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容积比重较小。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容重为0.832~0.963 g/cm3。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降低至0.819~0.941 g/cm3, 平均降低0.013~0.022 g/cm3, 下降幅度为1.49%~2.30%;较秸秆不还田平均降低0.008~0.015 g/cm3, 下降幅度为0.92%~1.57%。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 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全氮含量可作为土壤氮素的丰缺指标, 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及其与作物生长和产量关系的大量资料, 土壤全氮量一般分为<0.05%、0.05%~0.09%、0.10%~0.19%、0.20%~0.29%、>0.30%五个等级, 项目区土壤全氮基本属于第三等级, 即中等水平。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全氮含量为0.776~1.540 g/kg;秸秆还田后土壤全氮含量提升至0.839~1.706 g/kg, 平均提高0.037~0.186 g/kg, 提高幅度为3.87%~16.61%;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028~0.140 g/kg, 提高幅度为2.90%~12.0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有效磷是反映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 土壤磷素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0~7.6 mg/kg。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至5.8~8.7 mg/kg, 平均提高0.4~1.1 mg/kg, 提高幅度为6.56%~20.00%;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4~0.9 mg/kg, 提高幅度为6.56%~13.2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速效钾即土壤中存在的水溶性钾, 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其含量除受耕作、施肥等影响外, 还受土壤缓效钾贮量和转化速率的控制, 速效钾可作为当季土壤钾素供应的指标, 表征土壤钾素养分供应情况。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35~88 mg/kg。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提升至54~116 mg/kg, 平均提高13~30 mg/kg, 提高幅度为23.64%~54.29%;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11~26 mg/kg, 提高幅度为19.30%~42.1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值) 是影响土壤缓冲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也是评价土壤保肥能力、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CEC为11.2~21.2 cmol/kg。秸秆还田后土壤CEC提升至13.3~23.0 cmol/kg, 平均提高-0.6~2.1 cmol/kg, 提高幅度为-2.87%~18.75%;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9~1.7 cmol/kg, 提高幅度为4.69%~14.66%。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CEC, 有助于改良土壤。
2.3 秸秆还田提供大量元素养分量
秸秆还田后平均667 m2提供的氮、磷、钾养分平均值分别为2.97 kg、0.37 kg、7.44 kg (见表1) , 按2013年秸秆还田腐熟项目实施1.15万hm2计, 项目实施田块合计还田总养分为1854 t (纯量) , 其中, 纯氮511 t, 折合尿素1111 t, 约277.6万元;五氧化二磷64 t, 折合普钙530 t, 约63.6万元;氧化钾1280 t, 折合氯化钾2133 t, 约767.8万元。这些养分进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供应, 减少投肥量。秸秆还田作为农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从表2可见, 5个监测点的秸秆还田地块平均667 m2作物产量依次为626 kg、662 kg、637 kg、626 kg、536 kg, 较秸秆不还田地块的产量分别增加45 kg、32 kg、46 kg、35 kg、23 kg, 增产率在6%左右。
2.5 秸秆还田固碳量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是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固碳减排途径之一, 其中秸秆还田等措施具有可观的固碳潜力。许多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因此, 科学评价秸秆还田的土壤固碳潜力及可行性, 对于我国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的国家环境外交和制定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如表3所示, 据中国农科院推荐计算方法, 2013年本项目实施田块的平均667 m2固碳量为271.5 kg, 5个监测点的固碳量依次为339.3 kg、287.1 kg、226.2 kg、243.6 kg、261.0 kg;按2013年项目区秸秆还田面积1.15万hm2计, 合计固碳达4.67万t, 约合16.92万t二氧化碳 (按南京土壤所谢祖彬提供的比例计算) 。同时, 平均每667 m2可减少氮肥用量0.68 kg, 减施的这部分氮肥可用于秸秆还田时调节碳氮比 (一般每100 kg秸秆增施0.3 kg氮素) , 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2013年, 江津区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面积1.15万hm2, 其中水田0.98万hm2、旱地0.17万hm2。通过对项目区农户的调查发现, 项目区水稻平均667 m2产量638 kg, 比习惯施肥667 m2产量598 kg增产40 kg, 增产6.69%;每667 m2可以节约化肥4 kg, 减少肥料施用次数1次, 节本增收47元。旱地玉米平均667 m2产量536 kg, 比习惯施肥667 m2产量513 kg增产23 kg, 增产4.48%;每667 m2可以节约化肥4.9 kg, 减少肥料施用次数1次, 节本增收45元。项目区总效益767.8万元, 经济效益明显。
3.2 社会效益
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 既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施肥习惯, 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 又避免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秸秆造成的森林火灾隐患。绿肥 (紫云英) 的恢复种植, 有利于培肥地力, 提高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的大量投入, 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3.3 生态效益
农作物秸秆还田, 能抑制杂草生长, 降低水分蒸发, 使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10%以上, 比未实施秸秆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提高7~10 d。可以减少化肥和除草剂的施用, 提高和改善农产品安全卫生状况,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实施秸秆等有机质还田, 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 维持良好的土体 (团粒) 结构, 减少肥料流失, 保持水土, 防止沙化, 提高了土壤水、肥、气、菌 (微生物) 的涵养能力, 增强土壤活性, 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基础, 培肥了地力, 提高了耕地质量, 促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4 问题及建议
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项目执行效果可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
由于柑橘、花椒行间有很多的杂草和枯枝败叶, 经过农民试验, 在行间撒施腐熟剂后能明显加快有机质的腐烂速度, 建议对水稻以外的作物进行研究。
秸秆腐烂期间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多探索如何减少其腐烂周期, 降低腐烂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
摘要:2013年,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在重庆市江津区9个水稻生产重点镇集中成片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推广面积1.15万hm2, 施用腐熟剂344 t, 涉及农户4.2万户。调查分析该项目实施效果, 从“作物生长环境, 土壤性状及养分含量, 提供的大量元素养分量, 作物产量, 固碳量、固氮量, 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5
1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废弃物污染,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部提出在全国推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其含义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实施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开展墒沟 (稻田墒沟) 埋草 (麦草) 耕作培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从而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 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 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稳产能力的项目。总目标是:在搞好化学肥料的“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 使泸县现有耕地地力产量提高一个等级, 农作物单产增长8%以上。
2 泸县土壤肥力现状
近年来, 泸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和土地整理以及培肥地力等工作的开展, 部分地方土壤肥力下降的矛盾得到缓解。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原因, 除生产水平较高和城乡居民点附近的部分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外, 80%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肥力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有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变浅、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及稻田黏重板结、潜育化、次生潜育化程度加剧。由于表土层自然肥力的差别, 使近2/3的耕地处于低产水平, 全县人均还不到200 m2稳产高产农田。
3 泸县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
3.1 养分补充少, 掠夺式种植严重
以泸县常年种植的中稻为例, 平均产量9 000 kg/hm2, 按水稻的需肥规律,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20.0~187.5 kg/hm2、磷素57.0~112.5 kg/hm2、钾素138.0~286.5 kg/hm2。而全县中等以上施肥水平, 平均施肥量仅为尿素150~225 kg/hm2、碳铵375~450 kg/hm2、人畜粪15.0~22.5 t/hm2。按有效成分计算, 共含氮素165 kg/hm2、磷素76.5 kg/hm2、钾素138 kg/hm2、扣减1/3的自然损耗, 当年水稻从土壤中摄取的各种养分大大超过了归还量, 至少亏损氮素16.5 kg/hm2、磷素33 kg/hm2、钾素67.5 kg/hm2。长期形成的掠夺式种植, 造成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导致肥力亏损, 土壤变瘦。
3.2 翻耕粗放, 耕层变浅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泸县稻田基本实行“四犁四耙”或“三犁三耙”。随着免耕法的推广, 应用耕牛锐减, 加上劳动力大量外出, 稻田翻耕减少为一年“两犁两耙”或“一犁一耙”, 极少数劳动力缺乏和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农户, 甚至全年实行免耕, 从而导致土壤黏重板结, 耕层变浅, 通气透水性变差。
3.3 有机肥用量不足, 化肥施用量偏重
20世纪60年代前, 泸县均是施用有机农家肥。从60年代起, 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 化肥用量的增加, 减少了有机农家肥的积造, 施用量日益减少。长期单一施用, 不仅满足不了农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有机质下降, 土壤容重增加, 孔隙度变小, 保肥能力减弱, 板结缺氧, 肥料养分分解慢, 土壤“胃口”越来越大;养分释放慢, 引起农作物前期迟发, 后期猛长, 延迟成熟, 病虫加剧, 低产田土面积扩大, 化肥增产率下降, 某些农作物出现了不施化肥就无收的现象。
3.4 大量元素比例失调, 微量元素施量不足
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肥规律, 一般为1.00.5∶ (1.0~1.5) 。但目前普遍注重施用氮肥, 较少注意施用磷、钾肥, 尤其未注意钾肥的的施用 (钾肥一般以草木灰代替, 平均施600 kg/hm2, 基本未施化学钾肥) 。据查阅1995年全县化肥施量 (折纯量) 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耕地平均施氮142.5 kg/hm2、磷63.0 kg/hm2、钾33.0 kg/hm2, 所施氮、磷、钾肥有效成分的实际比例仅为1.00∶0.22∶0.12, 远远低于农作物的需要。
3.5 排灌设施差, 养分损失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以户为主, 分散经营, 加上劳力大量外出, 人们忽视了排灌设施的维修和起淤, 更谈不上新建。很多地方有灌无排, 沟渠渗漏, 长期的串灌、漫灌, 造成土壤养分流失严重, 利用率低。
4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的主要措施
人多耕地少, 肥力水平低的县情告诫人们, 不仅在耕地数量上要有危机感, 而且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要有紧迫感, 要向小康迈进, 必须要积极地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把提高土壤肥力作为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来抓。主要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广泛宣传, 深入发动
各地要结合泸县耕地负荷沉重, 中、低产田块比重大, 自然灾害频繁等县情, 对广大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 宣传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 大造声势, 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广大群众对地力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其自觉性, 使他们懂得有机质提升行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基层服务网络的作用, 开展深入的宣传和指导活动, 宣传到各个农户, 指导到田间地头, 以调动他们积极性。
4.2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仅仅靠农业主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除农业主管部门应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外, 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认识, 应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每一层均有领导分管,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 抓典型、树样板, 采取有力的措施, 以推动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开展。
4.3 健全法规, 政策扶持
加强法制建设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保证[1,2]。各县应根据中央、省、市有关鼓励农民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规章制度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严禁农用“三废”污染农田;严禁焚烧秸秆;实行土地使用保养培肥奖励的办法等, 为了使有机质提升行动能有效地实施, 建议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特别是用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提高, 使之能为民提供更好更优的施肥方法。
4.4 改革种植制度, 测土配方施肥
总结近年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经验, 泸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技术措施应以“秸秆还田为龙头, 增施有机肥为重点, 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 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从泸县实际出发, 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人们的需求特点, 逐步调整农作物布局, 实行合理轮、间、套作, 达到在轮、间、套作中养地, 在养地中获取粮食高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旨在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竞争力。但泸县农业基础承载能力在下降, 耕地生产效益在减少。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农业投入产出比不合理, 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泸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 种植业收入不再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不愿意在追肥等农艺操作上耗时费力, 耕地管理粗放。现实要求给农民提供新的选择, 既要按照土壤、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来供给养分, 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又要改进农艺管理技术、减轻农民操作强度, 使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手段跟上形势的需要。因此,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用现代技术解决农事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3,4], 是搞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有机肥质量, 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推动环境卫生, 改变农村的脏、乱、差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 积极推广使用沼气池, 不仅可解决燃料, 而且可增加肥源, 改善环境卫生, 除害灭病。
4.6 开展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肥
推广秸秆还田, 逐步将秸秆部分或全部还田, 严禁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把秸秆从灶口中夺回归还农田。实施秸秆还田, 促进了耕地用养结合, 对提升耕地质量和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 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 增加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既减少了土壤肥料养分的流失, 又节约了农业生产用水, 有力地推进了节水节肥农业发展。
4.7 深耕改土, 增厚土层
鉴于目前泸县的财力状况, 不可能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中低产田土进行工程改造, 只能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水土保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进行改造[5,6]。稻田还应针对“冷、烂、毒、串”的特点, 采取改土措施, 改良过砂、过黏和土层过薄的田块, 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水与养分释放能力。对已进行工程改造的中、低产田块, 为防止水土和养分的流失, 应结合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种草植树, 绿化荒山荒坡, 制止乱砍乱伐。积极搞好改后利用, 培肥地力, 逐步把改造区建成稳产高产的农业生态区。
5 结语
总之, 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一项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农业工程项目。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培肥地力为目标, 通过科技培训, 采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比例, 减少化肥施用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 既可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实施好有机质提升行动, 除应由过去的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外, 还应将其纳入生态农业的轨道, 与大农业结合起来, 使农、林、牧、副、渔之间协调发展, 形成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统一平衡的生态环境;要与开发有机肥和城市环卫、处理“三废”结合起来, 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支持, 协调发展, 形成城乡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无废物的生态环境;与调整农作物布局、科学施肥和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起来, 才能让地力常新常壮,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介绍了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针对泸县肥力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提升土壤有机质行动的措施, 以期促进该县土壤改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土壤肥力,现状,问题,有机质提升行动,措施,四川泸县
参考文献
[1]梁秀雪.关于土壤耕层现存的问题及恢复肥力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1) :48.
[2]张艳丽, 谢丹峰.浅论农业环境地质问题[J].甘肃农业, 2011 (5) :35-36.
[3]金叶红, 李庆体, 刘永.农用肥料使用误区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280, 284.
[4]郭小军, 王晓燕, 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9-10.
[5]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6
近年来, 桓仁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除主要粮食作物外, 县政府还积极探索并成功发展了初具规模的桓仁特色产业, 落实了“一县一业”的农业政策, 不仅要追求产量增长, 更要满足特色、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耕地质量, 保证桓仁种植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成为桓仁县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桓仁县耕地有机质分布及变化情况
1.1 桓仁县耕地有机质分布情况
全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21.0~34.16 g/kg, 平均为28.56 g/kg。通过统计各乡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 (图1) 可以看出, 2008年桓仁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中等, 各乡镇均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八里甸子镇, 达到了30.85 g/kg, 其次为黑沟乡, 最小的是五里甸子镇, 分别为29.87 g/kg和26.24 g/kg。
1.2 近2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下降了6.04 g/kg, 其中一级 (很丰富) 和四级 (较缺乏) 均消失, 二级 (丰富) 地减少了2 239.19 hm2, 三级 (中等) 地显著增加, 增加了19 694.59 hm2。但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 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原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肥料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出现了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 因为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民外出务工现象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习惯, 大多由过去多施用农家肥 (如人、畜粪便等) 而转向施用较方便快捷的化学肥料, 化肥以普通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磷酸二铵为主, 其他肥料品种主要有各类复混肥, 专用肥用量相对较少。施用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基础肥力下降, 有机质含量降低[1,2,3]。
另外秸秆利用率极低, 或被丢弃, 或在田间地头烧掉, 或作为饲料和燃料被消耗, 直接还田的秸秆较少, 这样不仅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3 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效果
2010年、2011年, 农业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在桓仁县开展了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工作。现将其实施效果介绍如下。
3.1 2010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
2010年, 桓仁县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总额为106万元, 对农民购买、施用商品有机肥给予补贴, 补贴300元/hm2。全县共补贴应用商品有机肥面积3 533.33 hm2, 商品有机肥5 299 t。通过对农户的实际调查, 确定了水稻、玉米基施有机肥1 500 kg/hm2;设施蔬菜基施有机肥4 500 kg/hm2。项目落实在桓仁镇等8个乡镇, 20个村 (专业合作社) 。其中水田518.67 hm2, 玉米1 988.67 hm2, 园艺作物1 025.33 hm2。在项目区里设立了3个“千亩示范片”, 并在其中设立了5个定点调查与监测点, 进行5个对比试验, 并于每年春季和秋季2次采集土壤样品, 对实施项目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
通过田间监测点调查, 多点分析旱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播种前的3.03%, 通过增施有机肥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1%, 增加0.07个百分点。水田由插秧前的3.12%, 通过增施有机肥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1%, 增加0.09个百分点。园艺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施肥前为2.74%, 通过增施有机肥秋后土壤有机质为2.89%, 增加0.15个百分点。
通过将施用有机肥的地块与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进行比较, 玉米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平均产量为7 990.5 kg/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产量为8 268.0 kg/hm2, 增产277.5 kg/hm2, 增产率为3.5%。水稻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平均产量为7 662 kg/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产量为8 091 kg/hm2, 平均增产429 kg/hm2, 增产率为5.6%。葡萄等园艺作物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平均产量26.95 t/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28.88 t/hm2, 增产1.93 t/hm2, 增产率为7.2%。
3.2 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
2011年桓仁县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总额为100万元, 对农民购买、施用商品有机肥给予300元/hm2的补贴。全县共补贴应用商品有机肥面积3 333.33 hm2, 商品有机肥5 000 t。项目落实在木盂子管委会、桓仁镇等8个乡镇, 21个村 (专业合作社) 。其中水田面积704 hm2, 玉米面积1 629.33 hm2, 园艺作物面积1 000 hm2。在项目区里设立了2个“千亩示范片”, 并在其中设立了5个定点调查与监测点, 进行5个对比试验, 于每年春季和秋季2次采集土壤样品, 实施项目效果监测与评价。
通过田间监测点调查, 多点分析旱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播种前的2.84%, 通过增施有机肥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0%, 增加0.36个百分点。水田由插秧前的2.92%, 通过增施有机肥, 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17%, 增加0.25个百分点。园艺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施肥前为2.71%, 通过增施有机肥秋后土壤有机质为3.08%, 增加0.37个百分点。
通过施用有机肥和未施用有机肥进行比较, 玉米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平均产量8 127 kg/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产量8 539.5 kg/hm2, 增产412.5 kg/hm2, 增产率为5.1%。水稻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产量7 513.5 kg/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产量7 765.5 kg/hm2, 平均增产252 kg/hm2, 增产率为3.4%。葡萄等园艺作物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平均产量27.32 t/hm2, 施用有机肥地块为29.62 t/hm2, 增产2.296 t/hm2, 增产率为8.4%。
通过项目的实施,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对改善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 提高项目区耕地地力水平, 促进项目区耕地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群众用地养地的意识, 项目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项目成效十分显著。
4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其他途径
4.1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成果利用
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利用, 要做到因土、因作物、因产量和因肥料品种科学施肥, 因地制宜增施有机肥, 保证土壤有机质的良性发展, 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4,5]。
4.2 秸秆还田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将其归还于土壤中, 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达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能力[6]。
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宜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据统计, 桓仁县作物平均产量水平产生的作物秸秆产量为142 953.8 t, 如果能充分利用, 耕地每年约有11 t/hm2的作物秸秆还田, 坚持数年, 耕地的土壤有机质水平将得到较好改善, 耕地质量将提升一个档次。因此, 桓仁县于2014开始推广秸秆还田, 加强技术服务, 推广作物高留茬、快速秸秆腐熟技术和机械粉碎还田技术, 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作物秸秆改土作用, 走农业良性循环之路[7]。
5 结语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物质, 它不仅可为作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 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储水保肥条件, 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土壤有机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施肥量、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等目标, 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 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 使肥力不断提高, 达到培肥土壤, 提高耕地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 桓仁县将继续提高重视, 加强引导, 强化宣传, 创新方式, 积极探索, 不断提高桓仁县土壤有机质水平, 以保证桓仁县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结合桓仁县近25年的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变化情况,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总结了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效果, 并探索其他提高桓仁县土壤肥力的方法, 以保证桓仁县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提升途径,辽宁桓仁
参考文献
[1]李铮, 王英武.山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评述[J].山西农业科学, 1992 (11) :3-5.
[2]黎海洋, 陆廷昔.上思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生产建议[J].广西农学报, 2013, 28 (4) :33-36.
[3]李秀平, 方咸林.无为县土壤有机质状况及提升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242-243.
[4]屈海琴.海原县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15) :30-32.
[5]王应, 袁建国.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120-121, 126.
[6]陈延辉.陇海铁路郑汴段两侧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农业科学, 2013 (2) :74-77.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7
有机质提升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3], 通过项目的实施, 探索出了田间腐熟剂堆肥还田、玉米秸秆机械粉碎 (+腐熟剂) 直接还田、大蒜秸 (+腐熟剂) 直接还田3种模式。摸清了腐熟剂堆沤秸秆温度理化性状变化规律, 筛选出了适宜该地的腐熟剂品种, 研究出了秸秆 (+腐熟剂) 堆沤还田及秸秆 (+腐熟剂) 直接还田的使用技术及其对作物的增产机制、土壤理化性状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大面积开展秸秆腐熟还田提供了技术支撑。
1 还田模式研究
1.1 各还田模式技术要点
1.1.1 小麦秸秆 (+腐熟剂) 腐熟还田模式。
利用夏季高温多雨的有利条件进行田间堆腐秸秆。堆宽1.5 m, 堆高1.2~1.5m, 长度视空间和秸秆数量确定。将秸秆集中到田间地头, 加足水, 使秸秆含水量控制在50%~60% (捏之手湿, 指缝间有水挤出) , 分层堆沤, 每层厚度约20 cm, 铺完1层后将腐熟剂均匀撒在秸秆上, 再铺第2层秸秆, 然后撒施尿素, 再铺1层秸秆, 撒施腐熟剂, 依次进行。每1 333.33 m2堆1堆, 每堆秸秆量800~1 000 kg, 每堆撒施腐熟剂2 kg, 再加尿素5 kg。堆完后用泥土或塑料薄膜将整堆秸秆封严, 15~20 d后待秸秆腐熟撒入田内或秋季耕翻时作基肥使用。
1.1.2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 (+腐熟剂) 直接还田模式。
利用秋季玉米收获后需机械深耕后再播种小麦的传统习惯, 结合成武县玉米联合收割机较多的有利条件, 收获玉米的同时, 进行玉米秸秆粉碎并均匀铺于地面, 再用腐熟剂30 kg/hm2与细砂土混合后均匀地撒在玉米秸秆上, 用旋耕机灭茬旋耕后, 立即用机械进行翻耕使秸秆深埋于土内, 利用灌溉或雨水使土壤保持较高的湿度, 促使玉米秸秆快速腐烂, 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1.1.3 大蒜秸 (腐熟剂) 直接还田模式。
利用夏季高温多雨的有利时机, 待大蒜收获后选择适当时机, 直接将腐熟剂喷洒在已铺于田内的大蒜秸秆上 (适用于套种棉花、玉米的大蒜田) , 7月上中旬进行中耕翻压。
1.2 应用效果
2007年10月安排小麦秸秆 (+腐熟剂) 堆沤还田、玉米秸秆机械粉碎 (+腐熟剂) 直接还田、大蒜秸 (+腐熟剂) 还田试验各1处, 从试验结果看, 小麦秸秆腐熟还田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小麦秸秆腐熟还田一般可增产1.6%~5.2%,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增产3.9%左右;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其他速效养分的含量, 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4,5,6]。
1.3 优缺点分析
1.3.1 小麦秸秆 (+腐熟剂) 腐熟还田模式。
利用腐熟剂堆肥法比常规堆肥法堆制时间短、堆肥质量高, 但费工费时、工作量大、大面积推广有难度, 应根据群众自愿, 在劳力集中的地方施行。
1.3.2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 (+腐熟剂) 直接还田模式。
能大量节省劳动力, 减少了秸秆运送、沤制环节, 省工省时, 群众乐于接受, 易大面积推广。从近几年实践情况看, 成武县玉米收获距小麦播种一般有15 d左右的时间, 这期间玉米秸秆已基本腐烂, 对小麦播种无不利影响。对个别因玉米收获过晚, 或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直接播种的, 对小麦播种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在农业生产上, 应提倡玉米套种, 或小麦适期晚播, 保证玉米秸秆有足够的腐烂时间。
1.3.3 大蒜秸秆 (+腐熟剂) 直接还田模式。
省工省时, 铺于田内的大蒜秸秆保持了土壤湿度, 抑制了部分杂草生长, 营造出利于棉花、玉米生长的小气候。从试验情况看, 大蒜秸秆 (+腐熟剂) 直接还田与对照相比, 棉花苗期长势稳健, 叶色浓绿, 单株增加棉系1~2条。缺点是虽然大蒜秸秆能减少杂草40%~50%, 但仍有部分杂草滋生, 所以在清明前后大蒜第1次浇水时要注意喷施除草剂, 或在7月中旬及时中耕翻压[7]。
2 堆肥变化规律及最佳腐熟剂品种筛选研究
2.1 研究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 分别是:麦秸+水 (A) ;麦秸+水+尿素3 kg (B) ;麦秸+水+尿素3 kg+酵素菌速腐剂 (淮安) 1.5 k (C) ;麦秸+水+尿素3 kg+腐秆剂 (广东) 1.0 kg (D) ;麦秸+水+尿素3 kg+有机物腐熟剂 (济宁) 1.5 kg (E) ;麦秸+水+3kg尿素+亿安神力 (济南) 0.5 kg (F) 。
2.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 各处理均在7~11 d温度达到最高值, 不加腐熟剂的温度上升稍慢, 加腐熟剂的温度上升较快。到了降温段, 不加腐熟剂的温度下降较快, 加腐熟剂的下降缓慢。因此, 加腐熟剂的高温维持天数是不加腐熟剂的2~3倍。高温阶段维持时间最长的是处理F, 其次是处理C、处理D。
外观变化:腐熟颜色从肥堆纵剖面看, 共同点是纵向出现3种颜色:表层颜色黄褐色、中间颜色为黑色、底部颜色介于2种颜色中间。物料结构表层秸秆疏松, 中下部粘黑, 整个堆内无恶臭。腐熟程度:处理F、处理C、处理D基本一致, 处理A次之, 处理E、处理B较差。
2.3 结论
从试验中4个腐熟剂的效果来看, 表现较好的为亿安神力 (济南) 、酵素菌速腐剂 (淮安) , 其次是腐秆剂 (广东) 、有机物腐熟剂 (济宁) 。
3 总体效益
小麦平均增产3.5%, 增产246 kg/hm2,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农技人员知识水平, 而且改变了群众传统的沤制有机肥的习惯, 提高了群众认识能力, 使农技推广部门、腐熟剂生产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桥梁更加通畅。该模式的推广, 将极大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并可逐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有效改善农产品品质。
摘要:成武县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技术模式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适宜的还田模式有田间腐熟剂堆肥还田、玉米秸秆机械粉碎 (+腐熟剂) 直接还田、大蒜秸 (+腐熟剂) 直接还田, 适宜该地的腐熟剂品种有亿安神力 (济南) 、酶素菌速腐剂 (淮安) 等, 各模式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提升,还田模式,腐熟剂,效益,山东成武
参考文献
[1]江娜.提升有机质还原土壤自身肥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2009 (1) :75.
[2]张立祥, 王成付, 秦海英.土壤提升有机质的有效途径[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 (1) :14.
[3]陈淑芹, 周鹏地, 王丽波.双城市土壤有机质提升试验技术研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12) :50.
[4]卢见春, 刘晓继.大冶市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11) :114-116.
[5]李品著, 徐茂财, 于晓凤, 等.有机质提升试验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 :36-37.
[6]汪君利, 姚彩杰, 李晓雨.农田有机质提升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4) :111-112.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8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土壤
试验地选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李官村, 土壤类型为褐土, 整地前取土化验结果如表1。
1.2 供试腐熟剂
CM腐熟剂 (产品活菌总数大于2亿个/g) :山东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CM腐熟剂每亩2kg;玉米秸秆还田每亩900kg。
1.3 试验时间
2012年10月~2013年6月。
1.4 试验作物
郑单958玉米亩产600kg, 玉米秸秆还田干重900kg, 轮作种植小麦 (济麦22) 。
1.5试验方法
试验设2个处理, 小区随机排列, 小区长93.5m, 宽2.4m, 面积224m2, 重复三次, 设两个处理, 见图1。
处理1:常规秸秆粉碎+腐熟剂;
处理2:常规秸秆粉碎 (对照) 。
2 田间管理记录
2.1 田间管理
2012年10月1日玉米收获秸秆机械还田, 10月4日亩撒施CM腐熟剂, 10月5日耕翻整地, 10月8日种植、浇蒙头水, 10月22日浇水, 12月4日浇冻水, 次年3月17日浇返青水, 次年6月10日小麦收获计产。同期调查有关农艺性状,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特别说明, 长清区自2012年10月5日整地至2013年3月长达5个月, 当地无效降水多致使旱情严重, 对秸秆还田腐熟效果发挥极为不利, 同时降低了腐熟剂的有效性。
2.2
秸秆还田腐熟观察记载 (见表2)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产量结果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见, 用CM腐熟剂2kg处理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亩产569.8kg, 较常规秸秆粉碎还田种植小麦亩增产13.6kg, 增产率2.45%, 效果不明显。
自由度n-1=2, 查表得t0.05=4.303;t0.01=9.925。因t=0.3052
3.2 土壤容重分析 (见表5)
处理1、处理2还田后土壤容重趋于一致。自由度n-1=2, 查表得:t0.05=4.303、t0.01=9.925。
处理1:因t=3.968
处理2:因t=3.2995
3.3 土壤孔隙度分析 (见表6)
自由度n-1=2, 查表得t0.05=4.303、t0.01=9.925。
处理1:因t=5.5 578>t0.05, 处理1还田前后差异水平显著, 说明常规秸秆粉碎+腐熟剂还田土壤孔隙度试验前后变化明显, 还田后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
处理2:因t=3.2 724
处理1、处理2还田后土壤孔隙度趋于一致。
3.4 养分变化分析
从表7看出:处理1较处理2试验后土壤碱解氮测定均为120mg/kg、速效钾116mg/kg, 养分一致;土壤有机质增加0.8g/kg、有效磷少4.5mg/kg, p H值下降0.4。
处理1较处理前有机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 分别上升1.5g/kg、32mg/kg、7.6mg/kg、30mg/kg, p H值下降1.0。
处理2较处理前有机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 分别增加0.7g/kg、32mg/kg、12.1mg/kg、30mg/kg, p H值下降0.6。
说明:由玉米秸秆还田及加腐熟剂还田后土壤养分普遍增加, 土壤酸碱度由弱碱趋于弱酸性。玉米秸秆+腐熟剂还田后对土壤养分提高作用略高。
(cfu:亿个/g)
备注:﹡为可疑值不计入平均。
3.5 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变化
从表8可以看出:常规秸秆粉碎+腐熟剂较常规秸秆粉碎还田后, 细菌活菌数平均增加0.89×107, 达到468.4%, 放线菌活菌数增加1.3×105, 达到65%。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增加。
4 结论
常规秸秆粉碎+腐熟剂与常规秸秆粉碎还田对玉米秸秆腐熟效果不明显, 下茬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别。还田前后各处理土壤容重均表现趋于良好, 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普遍增加, 土壤酸碱度由弱碱趋于弱酸性, 还田后土壤孔隙度趋于一致, 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增加、活性增强, 常规秸秆粉碎+腐熟剂较常规秸秆粉碎还田土壤养分提高作用略高, 土壤孔隙度增加明显。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对小麦的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以期为麦田合理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 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 麦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效果明显。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秸秆还田,腐熟剂,玉米,小麦
参考文献
[1]沈其龙.土壤肥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吕世祝, 刘建军, 卢树昌.县域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济南市土壤 (内部资料) .济南土壤肥料工作站, 2004.
[4]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5]鲁剑魏, 曹卫东.肥料施用技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
[6]位东斌, 东先旺.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7]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文件资料汇编 (内部资料)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2007.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9
关键词:标准农田,有机质,浙江庆元
2013年庆元县标准农田面积5 773.67 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通过2008年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 对典型农户、地块资料的调查检测分析, 庆元县虽居区位优势, 山地植被保护较为良好, 土壤养分重要量化指标有机质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着重偏向于对化肥的投入, 相对投入较小的有机肥则受到冷落, 生产上偏施氮磷肥, 不施或少施钾肥, 同时缺乏对土壤地力培肥的长效措施。加上农民对标准农田养护意识不强, 粗放式经营现象比较明显, 导致农田地力逐年退化[1]。2009年以来, 开展了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查工作, 据此探讨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途径和可行性, 以提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1 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评价
1.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农户调查,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调查和取样分析,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数据分析, 结合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 初步掌握了庆元县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状况。数据来源, 一是2005年庆元县土肥站组织的全县种粮大户施肥情况调查, 共调查典型农户300户, 代表全县不同类型农田。二是2011—2013年开展了25个水稻平衡施肥示范点建设和9个田间肥效试验, 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 调查农户施肥状况。三是2010—2013年,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在全县逾5 333.33 hm2标准农田共采集534个水稻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
1.2 结果分析
庆元县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 但是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 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8.7 g/kg, 其中>40 g/kg的占总数的34%, 30~40 g/kg的占28.3%, 20~30 g/kg的占18.3%, 10~20 g/kg的占13.6%, <10g/kg的占5.8%, 最高为75.2 g/kg。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 标准农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8.6 g/kg, 其中>40 g/kg的占总数的19.5%, 30~40 g/kg的占26.3%, 20~30 g/kg的占23.5%, 10~20 g/kg的占22.4%, <10g/kg的占8.3%。由此表明, 近10年来庆元县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26%, 农田地力逐年退化。
2 标准农田有机质提升的途径和可行性分析
2.1 继续推广紫云英种植技术
据试验测定, 农田种植紫云英平均鲜草产量22.5 t/hm2, 可为土壤提供纯N 88.5 kg/hm2、P2O59.45 kg/hm2、K2O 60.0kg/hm2, 相当于尿素192 kg/hm2、普钙79.5 kg/hm2、氯化钾100.5 kg/hm2。另据试验, 水稻田通过种植紫云英, 与非种植区相比, 可增加有机质3%~6%、全氮5%~10%、有效磷7%~16%、速效钾8%~20%。这些试验表明, 农田种植紫云英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有重要作用[2]。而且种植紫云英技术投资小, 操作简单, 效果明显,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2 水稻高留茬还田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品质的根本措施, 而且可以减轻因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产上需要大力推广应用。2011、2012年连续2年在屏都街道、淤上乡进行水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水稻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留茬35、25、15 cm, 土壤有机质比对照分别增加1.6、1.4、0.5 g/kg, 土壤容重比对照分别降低0.3、0.2、0.1 g/cm3;作物产量随水稻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以水稻留茬15 cm产量最高, 单产比对照增加780 kg/hm2。水稻留茬高的田块, 水稻前期分蘖较差, 伴有僵苗现象发生, 后期出现贪青迟熟, 其原因有待研究。因些, 水稻留高茬0~35 cm范围内, 留茬越高, 对土壤的有机质提升越多, 但由于水稻留茬过高, 水稻前期易僵苗, 后期易贪青迟熟, 水稻产量不是最高, 因此, 水稻留茬高度在15 cm最好。
庆元县水稻产量平均为4.5~6.0 t/hm2, 秸秆丰富, 具备高留茬还田的资源基础, 而且水稻高留茬还田是庆元县水稻生产的特色, 全县60%以上的农户都有此习惯, 推广空间很大。应该加大宣传, 把有限的秸秆资源用到土壤有机质提升上来。
2.3 废菌棒还田
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食用菌的王国。据调查全县有食用菌1.5亿袋, 每年共计产生废菌棒30万t, 食用菌废料中, 仍含有机质和部分营养元素, 将其还田, 就做到了物尽其用。据2010年在松源镇下坞村进行单季稻施用香菇废菌棒对比试验, 施用废菌棒9万~12万段/hm2, 水稻有效穗增加29.7万穗/hm2, 千粒重增加0.66 g, 产量增加12.8%, 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值比对照分别增加3.1 g/kg、32.5 mg/kg、13.9 mg/kg、5.8 mg/kg, 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因此, 水稻田施用废菌棒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环境, 增强土壤通透性, 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促使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 从而显著增加产量[3]。据测算, 通过废菌棒还田, 可减少肥料成本600元/hm2左右。由此可见, 推广废菌棒还田基础条件已具备, 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尽快扩大规模, 为庆元县标准农田有机质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家菊.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9) :140.
[2]王平.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的作用与效果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139.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推荐阅读:
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中Cu、Cd形态及小麦吸收的影响:田间微区试验06-17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报告08-30
超有机农场项目简介09-28
有机农业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25
土壤及土壤改良10-23
有机质含量06-10
有机质分解06-26
有机质密度09-23
活性有机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