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2024-10-29

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共4篇)

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篇1

金属材料是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国防工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这造就了金属产业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属产业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三高”行业,其资源、能源密集等特点决定了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也是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面临环境压力、资源匮乏危机等诸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金属产业大幅度节能和环保的战略性措施,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肖永泉、巩向民(1989)早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耗现状及节能对策》一文中,对有色金属的节能降耗已有较为深入透彻的研究。但我国金属产业引入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与成效。综观我国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主要目光集中在钢铁、铜、铝、铅锌这四大主要的金属产业,主要工作集中在能耗降低、物耗减量、副产品利用、三废再利用、生态产业链这五个方面。结合大量的文献阅读,提炼分析,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展开阐述意在总结出典型和基本经验,为我国金属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降低能耗方面的进程

金属工业是耗能大户之一,是能源密集型产业,节能降耗是金属工业的重中之重。

1.1 钢铁行业的能耗进程

1995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一直占全国总能耗的10%左右,与钢铁行业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不平衡,有一批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钢铁企业,而大批落后的小企业,使我国的平均能耗水平与钢铁先进国家存在差距。随着理论的成熟、技术创新等,钢铁行业在降低能耗方面在不断进步: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在连铸技术、高炉喷煤技术、高炉长寿技术、棒线材连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有序集成,初步实现了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结构升级,为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物质准备。

(2)“十五”期间,钢铁行业把优化并推广矿山、炼铁、电炉、炉外处理、连铸、轧钢、“三废”处理等10个方面40项节能减排技术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组“重拳”。2002—2005年,又有30多项钢铁节能减排技术被列入清洁生产推荐技术目录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的钢铁节能减排技术几百个,几乎可以涵盖全领域。

(3)认识到钢铁的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转换很强、很快的特点后,对二次能源的使用给予了重视。如,宝钢对能源进行集中管理,余热、废气等二次能源都被回收和重新利用,宝钢二次能源利用占总用能的10%。

1.2 有色金属行业的能耗进程

有色金属工业能耗占全国能耗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但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进步:

(1)“十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使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特别是一些综合能耗指标不断得到改善。如,铜冶炼综合能耗指标从2001年的1079千克标准煤/吨,降至2005年的779.8千克标准煤/吨,降低了28%;氧化铝从2001年的1 180千克标准煤/吨,降至2005年的986千克标准煤/吨,降低了17%;铜加工材综合能耗和铝锭加工材综合能耗也有大幅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22%和32%。

(2)“十五”时期以来,节能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对节能减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据介绍,电解铝技术发展最快,自主研发300kA特大型铝电解工业实验槽,为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另外,中孚铝业“大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技术及成套装置”和万基铝业的全石墨化阴极材料的推广应用,对节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云铜集团在世界上首次将“艾萨”炉炼铅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富氧渣鼓风炉还原工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能清洁的粗铅冶炼新工艺。

(3)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耗标准化工作成果斐然。首先,建立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耗标准体系;其次,统一了能耗限额标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第三,明确了有色金属能耗标准的编制原则;最后,完成了一批有色金属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1]。

1.3 再生金属与节能

再生金属的利用对节能的意义重大。据统计,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与原生金属相比,吨金属基本建设投资省60%,吨金属能源消耗铜、铝、铅、锌分别减少80%、95%、60%和72%。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总体实力不强。除少数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大型企业外,小规模企业太多,且科技投入低、技术及装备水平差、污染严重,处于散乱差的状态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生金属在金属产量中比例还比较低。如2003年我国再生铅占17%,而意大利再生铅占75.6%,美国占52.4%。此外,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国民意识不强。但据分析,今后若干年,有色金属节能降耗的巨大潜力将明显地体现在再生金属。

2 物耗减量方面的进程

中国金属工业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同业中的影响力及竞争力日益增强。而快速发展使得国内矿产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上升。

2.1 矿山采矿及选矿

金属矿山开采这一开端环节,已从“遍地开花”走向有序。首先,政府予以一定的重视,站在战略高度规划矿山的有序开采,杜绝随意开采、乱开采,取缔小矿山。其次,相关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严格控制开采流程,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努力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矿山的废水的利用也开始科学化,水的复用率逐步提高。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由38%提高到60%。而选矿拜尔法的应用,使占60%储量的低铝硅比铝土矿的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仍有部分有色金属矿山秩序混乱,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屡禁不止,资源浪费严重。

2.2 冶炼及加工

金属行业资源消耗都很高。以钢铁行业为例,整个钢材生产系统,会消耗原材料17种(不包括消耗量小于1g的)。消耗最多的是水,例如2006年,我国吨钢耗新水11.15m 3,比国际先进水平高7.3m 3。其次为石灰石,铁矿石。

提高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率的现行方式已有很多:改善现有生产工艺,淘汰落后陈旧的设备;坚持技术创新,使关键技术成为转折点;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源头上的减量化;注重废料回收利用,重视再生利用等。

2.3 金属的再生

资源越来越少的同时,社会积存的各种含金属的报废产品必然越来越多。从经济学角度看,从报废产品中回收金属,经过处理加工制成再生金属,其性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生产成本却可大大降低,不仅节约了矿产资源,而且极大地节约了能源费用等。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长,已形成上海新格、江苏春兴等一批10万吨以上、技术水平高、环境保护好的再生金属大型企业,但目前总体实力还不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我国每年还有大量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 副产品利用方面的进程

对煤气、含硫烟气等物质放散,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若提高利用率,开发成副产品,其经济价值不可小视。如,作为副产品的硫酸在2008年,由于国际硫磺价格不断攀升,国内硫酸价格接连大幅上扬,有些企业硫酸的产值甚至超过主业。

3.1 钢铁行业副产煤气的利用情况

钢铁企业副产煤气主要有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三种,其主要成分是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高炉煤气的余热、余压结合相关的先进技术,用来发电,经济效益可观,也是冶炼工序重大的节能项目。转炉煤气含一氧化碳量最高,经过提纯后是碳化工的优质原料。焦炉煤气含氢量高,是制甲醇的优质原料,与直接合成甲醇相比,节省了原料,资源也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大幅度减少了污染排放。焦炉煤气其他的主要利用途径还有:发电、制取氢气、生产直接还原铁。

3.2 有色金属行业副产硫酸的利用情况

有色金属工业与烟气制酸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有色金属的不同,主要有铜冶炼烟气制酸、铅冶炼烟气制酸、锌冶炼烟气制酸和镍冶炼烟气制酸。根据今后对有色金属产出和需求的展望分析,烟气制酸的规模及产量仍会呈现逐渐递增的局面。

冶炼烟气制酸工作主要着手于以下方面[2]: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度二氧化硫转化及制酸技术;开发研制新型耐腐蚀材料和高效设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低温位热能回收国产化,进一步实现更严格的排放目标;引进发达国家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消化吸收,提高烟气制酸的技术装备水平。

4 三废再利用

“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和“废渣”。传统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采用“末端治理方法”,有投入而无产出,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收益的主要目标相抵触。而对“三废”进行回收利用,当回收转换效益高于转换成本时,便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收益。

4.1 废气再利用

(1)钢铁工业。在全国40个行业中,钢铁工业废气年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8%,位居第二。钢铁企业废气中含有粉尘、热能和化学物质,为了充分利用其中的有用物质和能量,首先是烟(粉)尘除去,除尘后的高炉煤气再利用余压、余热发电,降压后的煤气回收作为燃料。净化过程收集的尘泥多数含有氧化铁,用来回收金属铁。

(2)有色金属工业。冶金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3]:含二氧化硫烟气、含氟烟气、含铅锌烟气含汞烟气、含尘煤气、含氮氧化物烟气、沥青烟气等。其来源主要分三个方面:原料采选、加工、装卸、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冶炼和金属加工过程产生的烟气(煤气)和有害气体;燃料在炉、窑中燃烧产生的烟气。其中,高含硫废气是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最主要的气体污染物。我国对含硫烟气的净化回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据统计,目前排烟脱硫方法就有200多种,其中很多技术已趋于成熟。

冶金废气温度高,成分复杂,排放量大,污染面广,烟尘颗粒细,吸附力强,治理难度大。对于冶金废气的处理,首先是除尘,除去废气中悬浮的尘粒;其次,气体污染物净化;第三,对热能和压力能能量的利用;最后,对烟尘和气体污染物的综合利用。

4.2 废水再利用

(1)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废水包括烧结废水、焦化废水、高炉煤气洗涤水、高炉冲渣水、转炉烟气除尘废水、轧钢废水等。钢铁工业的废水量大,污染面广,成分复杂,污染物质多,不同的废水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当前,一些钢铁厂建设了总排水处理回用设施,有效地防治了水污染,节约了水资源。

(2)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废水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不易净化,处理过程复杂,治理难度大,若通过地表水流扩散,对土壤、水体将造成污染。目前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对废水的主要治理原则是:废水处理与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变废为宝;废水尽可能回用,源头上减量化;推广清洁技术,降低污染物含量。

有色金属冶金废水温度高于常温,含有悬浮物和溶解化学物质,所以其处理步骤一般包括废水冷却、去除悬浮物、溶解物质提取等。根据不同污染物质的特性,现有的处理方法按作用原理分为四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

4.3 废渣再利用

(1)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固体废弃物发生量大,生产每吨钢的固体废弃物超过0.5t,仅次于矿业和电力行业,居第三位。废弃物种类虽多,但有毒废物少,便于综合利用,且有用元素多,回收利用价值高。

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中运用最广泛的主要有两类:第一类,高炉炉渣。90%采用水淬工艺处理成粒状矿渣用于生成水泥,10%加工成矿渣碎石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第二类,转炉炉渣、电炉炉渣。因其过高的铁氧化物含量,过高的游离氧化钙含量,过低的水硬活性适用范围受到限制目前我国的利用率仅为20%,可以进行改良后用于路基材料。

(2)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的冶炼废渣成分复杂,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处理起来较为复杂。有毒的废渣,首要的当然是将其无毒化。其次,回收其中有色金属元素,提取有价金属。最终的固体排放物为硅钙化合物等,既是优质的水泥、红砖原料,也是矿山采空区井下充填的优质原料。

5 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础,同时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模式又受到生态工业园的类型、结构、产业共生网络模式的影响[4]。生态产业链是基于同一产品的生产交易的内在联系,以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关系组成的链式结构,主要的金属产业链分析如下:

5.1 钢铁产业链

根据设计,钢铁生态工业园区现已形成的生态产业链主要有四条:⑴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钢材产品深加工,这是钢铁产业主链;⑵煤炭※焦炭※焦炉荒煤气※煤化工副产品(硫铵、纯苯、甲苯等),这是煤化工产业链;⑶煤炭※焦碳※焦炉煤气※电力和冶炼原料※高炉、转炉煤气※电力,这是二次能源转换生态链;⑷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水渣※高性能建材原料,这是高炉水渣资源化拓展的产业链。

5.2 铜产业链

以江西铜业(贵溪)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在其整体生态结构设计中,园区有五条最重要的产业链[5]:(1)矿石—铜精矿—冰铜—粗铜—阳极铜—电解铜—铜材加工产业链;(2)矿石—铜精矿—阳极泥—金银提取—分铜液净化渣—铂、把、硒、磅、锡提取产业链;(3)矿石—铜精矿—烟气—浓硫酸—磷胺复合化肥产业链;(4)矿石—铜精矿—烟气—砷滤饼—三氧化二砷;(5)烟气—废热锅炉回收余热—蒸汽—余热发电。

5.3 铝产业链

铝工业涉及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产业链较多。纵观国内铝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成果以热电联产、铝电联营”为核心,打造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产业链网,已成为当前国内铝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5.4 铅锌产业链

铅锌企业内部产业链模式为“铅锌冶炼一制酸一发电一贵金属回收”,而焦化和铅锌冶炼系统互为依托、相互利用、优势互补,因此又与“铅锌冶炼一制酸一发电一贵金属回收”的产业链模式形成了上下游相互配套、独特的产业链。

6 总结

综上,通过对金属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归纳、总结、比较,可见,我国金属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也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许多领头企业的发展已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只是因为行业不够规范,使得总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政府需加大管理力度,使行业更加规范化。企业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流程管理等诸多方式,更好的实施循环经济。总的来说,在做好企业层面小循环的基础上,着眼建设行业层面的中循环,继而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摘要:金属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将从降低能耗、物耗减量、副产品利用、三废再利用、生态产业链这五个方面,对我国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出一些特色和典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循环经济,钢铁,有色金属

参考文献

[1]赵永善.强制性能耗标准的实施对有色金属工业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2009,卷(4):22-25

[2]董四禄.“十五”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制酸回顾及“十一五”发展趋势[J].硫酸工业,2007(1):1-7

[3]陈津,王克勤.冶金环境工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郑季良,陈卫萍.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9):131-133

[5]黄志鸿.铜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篇2

文章来源:国家市场调研中心

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市场结构分析

工业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几乎是所有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但是各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集果实,有的行业成为垄断竞争行业,有的行业依然以充分竞争为主,有的行业成为寡头竞争行业。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又决定了行业的绩效。这样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就表现出来了。

二、产业组织分析

关于产业组织分析,吕政经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产业的组织形式,吕政总说,我们的某些产业组织分散、手工作坊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落后的产业组织导致的后果就是,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环境成本严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包括: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形态,其中公司制又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

对于企业组织形态的规范化认为目前已经有了世界通行的标准:

ISO体系。现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的ISO体系主要是认证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规范化程度。现在国内流行通过ISO体系认证,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三、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通常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政策环境,这些环境分析涵盖了产业分析的若干重要方面,基本上可以涵盖影响产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因素。

四、产业融资分析

产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不同产业所以来的金融体系不同。对于基础产业来说,主银行的金融体系是比较适合的。基础产业的投资特性是,投资规模大、收益稳定、回收期长并且风险小,银行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基础产业比较合适于银行体系进行融合。

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银行贷款显然不是很好的融资工具。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市场变化大、资金需求不稳定、成长性高。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中,银行自有资本金占银行全部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到20%,如果大笔资金收不回来,银行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本来是应该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等等体系的。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其他金融市场都相对落后,落后的金融体系导致我国除了基础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很难得获得资金支持,因而发展缓慢。

五、产业供给和需求

生产能力分析和市场需求分析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供求作用的结果,要么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行业利润降低;要么供小于求,行业投资增加,市场价格上升。

价值规律在主导着绝大多数行业的供求状况,除了少数国家垄断行业(通信、石油、传媒)以外。这些行业由于存在着政策壁垒,往往供求于求、技术进步缓慢并且产品和服务价格高昂,具有超额垄断利润,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福利。

产业结构分析,是指行业内不同档次产品和细分行业产品的供给状况,往往在总量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会存在着个别产品过剩的情况,在我们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绝大部分行业的供给都已经过剩了。但是在行业的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的供求方面,往往是供小于求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体系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向深入方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产业创新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产业总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这已经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六、产业盈利和产业成长性分析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范畴内,将所有的工业产业分为长线工业和短线工业,现在不这么分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怎么样进行产业投资?什么样的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国内有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一般加工工业领域的投资已经严重过剩了,发展基础工业,例如能源、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够解决较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整个工业行业来说,这将降低工业运行的外部成本,是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行业。

七、产业技术分析

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对于产业竞争来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产业洗牌机会。

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而技术分析对于行业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产业技术分析主要应该确定一下几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是什么?最近发生了什么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重大的技术变革。未来技术研发的方向是什么?技术竞争的重点又是什么?技术创新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突破。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竞争格局将会是怎么样的?

八、产业竞争分析

产业竞争分析也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竞争手段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技术竞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营销竞争。

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经济学中曾经有一个基本命题,那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是最适合产业发展的市场形态;换句话说,竞争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但是社会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旦转移到现实中,增加一些因素,往往就变得复杂了。在产业的对外开放上,人们往往持保留态度,认为产业发展应该对民族工业进行保护,否则收跨国资本的竞争和排挤,民族工业将会趋于破产。在经济学中,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将这两种政策分别定义为:出口导向型政策和进口替代性政策。以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日化等行业为例,国内产业经济专家曾经担心被跨国资本的垄断市场行为打垮,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日化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产量日益提高、价格日益廉价,市场竞争的结果,跨国资本在华的投资和销售都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民族资本并没有被打垮,而是几十倍几十倍的增长了。弱小的民族工业在和外资竞争中不断的学习并且发展壮大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市场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

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篇3

1 国外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港口发展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从而确保港口、城镇与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国外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对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进行了探讨。

1.1 港口区位的视角

德国学者高兹[2]1943 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一文, 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空间经济学中, 有关中介区位的理论一度倍受重视, 继奎因[3]提出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后, 胡佛[4]认为港口、铁路枢纽作为转运点, 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此外, 斯塔伯勒[5]总结出产业区位决策的四类九大“区位影响力"也倍受关注。

1.2 港口功能的视角

港口因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 直接产生了港口产业, 引发了依存产业、派生产业, 从而形成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网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一特殊区域的一整套系列服务无法专门由港口提供, 而由充分发达的港口都市区来提供, 于是便形成了“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的发展模式[6]。港口已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 从单一陆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同腹地扩展, 从城市社区发展到港城经济互动关系[7]。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口—城市经济互动关系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

1.3 港口与城镇空间联系的视角

地理学对港口、城镇、产业关系的分析, 早期表现为相对于“中心地”而存在的“门户功能”的探讨。英国地理学家伯德[8,9]的“港口通用模型”, 即Anyport 模型堪称关于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最早探讨。港区工业化是港口功能与一般城市、区域发展过程发生交互作用的主要领域。霍依尔、希令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与霍依尔、平德的《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这两本著作都对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10]。

1.4 滨水区、海岸带开发的视角

滨水区就是位于港区与城区界面的区域[11]。各国对废弃的城市滨水区采取的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动为导向, 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10], 以安特卫普[11]为代表;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 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改造, 以巴尔的摩[12]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 部分研究者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港口—海岸带的关系之上, 海岸带越来越被看作是沿海城市、海港和工业区融为一体的空间, 港口与其所在的海岸带之间关系的变化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日本采取了“都市圈”发展模式, 每个都市圈都可由海路直接与世界市场沟通。20世纪80年代后, 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础。霍依尔[13]在《港口、沿海地带与区域变化》一书指出, 重构单一产业对海岸带管理的意义远比人们预想的复杂。

2 国内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沿海地带面临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 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世界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为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本区域的区位优势, 发挥港口特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以来, 我国学者对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成果颇丰。

2.1 联动发展的理论探讨

沿海地区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14]。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视角探讨了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①港口经济的乘数和引擎效应的视角。港口经济作为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 港口本身也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 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5]。②城市支撑作用的视角。港口城市在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结构后, 对城市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条件做出了质的选择和量的规定, 从而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方向[16]。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港口发展态势的好坏归根结底是由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决定的。③港城经济互动的视角。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 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 互相依托和促进, 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现象, 进而形成了“依城建港”的模式[17]。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发展构成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 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18]。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 不断吸引前后相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④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的的视角。一系列从事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 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竞争优势。通过一体化内部的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 充分发挥了要素的经济效益, 进而产生一体化的生产效应[19]。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 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同时, 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城经济一体化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⑤联动发展模式的视角。一是以港口为龙头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口是沿海区域的重要优势, 全面推进沿海经济区建设应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港口开发必须与产业的布局、城市扩张相协调, 加快形成沿海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21]。二是以组合城市为支撑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海港和城市的发展是共生的, 一方面的发展可为另一方面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双方的共同发展可促进临港产业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 组合城市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三是以临港产业为切入点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城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 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共同的需要, 也是港城一体化最容易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23]。

2.2 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沿海经济低谷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板块展开:①鲁南板块。山东沿海开发的空间格局分为两块:一是处于沿海经济高地的鲁北板块, 以青岛为“龙头”, 以沿海港口城市带为依托、海港城市与腹地中心共生的双核结构[24];二是处于沿海经济低谷区的鲁南板块, 构建日照—济宁双核结构, 以济宁、枣庄、临沂“鲁南都市圈”为中心, 各都市圈优势互补, 发挥整体优势, 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带[25]。②江苏板块。从联动发展的动力看,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为加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 江苏沿海地区一直依赖于区域外的力量, 既依存于苏南苏北平衡发展战略, 又依存于上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沿海开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26]。从联动发展的水平看, 沿海地区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仍显不足, 沿海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港口、城镇、产业发展互动不够。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看, 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 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缺乏沿海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规划[27]。从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看, 依托新长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通榆运河及沿海港口群等构成了集束状交通基础设施, 城镇空间布局也由此逐步展开, 城镇与港口之间通过东西横向的交通轴线相连接每一个港口。③海西板块。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 福建必须大力推进沿海港口、城镇、产业的互动发展[21]。方寿中、蒋淞卿[14,18]等学者认为, 港口群、城市群和产业群是海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 发展壮大“三群”既是今后五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18]。④北部湾板块。目前, 广西沿海港城关系处于港城初始联系向港城相互关联过渡的阶段。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口已经开始摆脱单一的运输中转功能, 初步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港口产业, 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北钦防”三港的港口城市目前还处于简单服务于港口的阶段, 尚未达到港口城市与港口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28]。因此, 北部湾要发挥港口城市的带动作用, 加快港口建设, 发展临海工业, 促进“城—港—工”互动,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步建成我国沿海经济新高地[29]。

3 沿海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评述

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篇4

曾凯

摘要: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立场是辩证唯物主义。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与他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今天,认真研究、发掘、学习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对当今正处于“一二五”规划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陈云;经济工作;哲学思想

引言:

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建国初期,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惟经济最大。我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连敌人使不得不承认的。但经济上,帝国主义和国内资产阶级都瞧不起共产党治理财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个关系红色江山命运的关键时刻,陈云同志走马上任。在陈云上任后的时期内,他先后在国民经济复苏;一五计划制定;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外贸等方面的有卓越的贡献。所以,其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梳理和分析。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其解决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在于其长期的对马克思哲学和其他相关哲学的积累。本文试对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做一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一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借鉴,也能使陈云的哲学思想能深入当代青年内心,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建设打下基础。

一、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陈云长期学习及积累哲学知识的缘由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长期要求和指导。其中,在陈云和毛泽东的三次谈话中,第一次,陈云说自己犯错是由于经验不足,而毛泽东指出其不是因为经验少,而是因为思想不对。第二次,毛泽东还是说犯错的原因在于思想方法不对,并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泽东仍然认为犯错误是由于思想方法的问题。因此,陈云同志所在的小组重点学习了哲学,由于哲学学习坚持的好,被评为中央机关模范学习小组。所以,陈云同志在哲学方面很有建树,并将其运

用到了经济工作上,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伟绩。

第二,解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全国解放之初,帝国主义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主要是其中的投机商人,在经济上向共产党发起攻击。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金融„„诸如此类的国内及国外的问题使共产党必须加强对经济知识的学习。而其中首当其冲的,中央要求对马克思哲学的学习。因此,面对国内外的矛盾,陈云毅然学习哲学,并将其在成功运用在经济工作上。

(二)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求是,其中,调查研究,唯实,是他经济思想,经济实践唯物论原则的集中体现。论者普遍认为,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字诀”反复的强调,其充分体现了陈云的哲学思想。并且,他提出用90%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防止出现“一阵风,一刀切”的情况。要不断总结经验,留有余地,随时纠正偏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其有两种方法,一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蹲点调查,二是通过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或曾在身边工作的人员,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可以经常听到基层的真实呼声。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迅速了解真实情况。其哲学思想和措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深深浸透着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运用矛盾分析、兼顾协调思想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才能完成。这一认识的辩证法在陈云同志的实践中,体现的十分具体、自觉和鲜明。“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坚持辩证思维的精粹概括。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样上下左右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透彻,判断得更准确。有论者指出,即使经过比较后的方案,也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当然,反复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再度验证主观思想和客观规律是否相符的过程。人在对复杂事物认识,往往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必须是一个由深到浅、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复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是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分析矛盾的真谛和奥秘在于抓住中心、重点、本质,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统筹兼顾,照顾其他,注意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转化。所以,在矛盾关系更为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这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在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和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蕴涵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构成了他领导经济工作的最大特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又是群众路线的最终目的;能否贯彻群众路线,是真贯彻还是假贯彻群众路线,首要就看这一条。其次,一切问群众,就要把向人民负责和向领导机关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在一切工作中采取严肃认真地态度,坚持从现实出发,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在客观上使人民得到好处;要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就要处理好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他看来,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发展经济必须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作为前提。

二、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评价

首先,从试论研究来看,陈云经济工作中的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中,在共产党艰难、曲折而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中提出的。尽管不少论者在中共党史、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一些著述中,对陈云经济思想做了一定阐述。但是,对陈云经济思想本身进行专门而系统的史论研究的著作,却不多见。从总体上看,陈云在各个时期主持经济工作时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那些思想,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弄清楚。所以,对其的思想作一个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专题研究上来看,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体系,他虽然不是以一个成体系的形态出现的,但是,它也同任何思想体系一样,有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和命题组成的。那么,陈云思想体系中有哪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又有什么联系,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经济学,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你时间特征,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两个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对发展的眼光,对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

想进行动态的研究。

三、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简要结论

陈云在经济工作上运用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色是将哲学的理论思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体现了学与用、知与行、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他哲学思想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对我们党的建设、组织的工作、群众工作、特别是一二五后中国经济工作的开展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版

(2)《一代伟人陈云》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五月第一版

(3)《红色掌柜陈云》湖北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五月第一版

(4)《陈云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二零零四年五月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下一篇:口译课程的课堂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