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经济

2024-10-15

出版产业经济(精选12篇)

出版产业经济 篇1

随着“云计算”这一计算方式的普及与革新, 出版产业也由传统形式发展为数字化趋势, “云计算”与出版产业融合带来的“云出版”将为出版产业的结构转型与深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出版产业变革浪潮已席卷而来。本文选取“云出版”平台的建设视角, 在考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思考“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探索构建并优化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路径与对策, 为我国出版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思路。

一、“云计算”与“云出版”平台概述

纵观“云计算”产生以来的十年发展之路, 其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 但学界对其含义的认识仍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本文所谓的“云计算”是构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 作为一种互联网软硬件资源而存在的计算方式, 用户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链接云端, 选择对这一资源、知识、信息、数据的使用, 从而实现计算机科学商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云出版”就是出版产业应用“云计算”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拓展自身业务与服务范围的全新业态方式。“云出版”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应用在于改变传统出版方式, 不脱离实际出版环境, 凭借“云计算”带来的规模庞大的服务器与超量计算, 构建更为可靠、安全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平台。基于此, “云出版”凭借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将为读者提供安全性能较高、简便灵活的数字出版服务。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产业链理论来自于人们对于出版产业这一有机整体的深刻认识, 在出版产业发展中, 其上中下游出版企业之间凭借数字技术或商务联系而共同构成了网链状产业态势, 形成了具有价值意义的联盟组合。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 数字化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出现、使用乃至传播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出版实践中, 与传统出版产业链因出版物的编辑到印刷、再到发行销售而异常明确的模式构成不同, 数字出版产业链所依据的计算机网络与数字技术虽然有迹可循, 但其产业链条模式及主要环节仍处于模糊不清、争议不断的状态。

当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是产业链中独立存在发展的出版企业, 虽然其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而存在, 但因企业自身经营运作体系完备, 技术优势明显而成为特点鲜明的独立企业。这些独立的数字出版企业各司其职, 互相影响, 通过协作运行共同激发产业链的活力, 形成出版效率与效益并重的有机整体。媒介融合趋势下, 我国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决定了产业链上各渠道企业的价值贡献不等, 利益分配失衡的状态, 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深度发展, 这些问题都需在“云出版”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尝试寻求解决的路径与策略。

三、“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关系

当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转型发展与“云计算”、“云出版”平台的广泛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 “云出版”平台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提供了产业突破的契机与技术基础。凭借“云出版”平台所提供的数据计算、集成资源、信息共享及按需供应的出版服务, 数字出版将走出资源分散、系统重复、标准不一的困境, 在“云出版”平台上实现深度发展与高度集成的转型。基于此, 我国政府与众多出版企业纷纷将发展的目光投注于“云出版”平台的构建, 在出版领域引入“云计算”并着力搭建“云出版”平台。天津市构建了国家级的“云出版”基地, 而诸如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致力于打造“云出版”数字平台, 推进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纵观“云出版”平台的推广可知, 出版企业借助“云计算”技术, 将出版业涉及的庞大数据信息通过“云出版”平台进行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恢复等系列操作, 不仅降低了数字出版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为传统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契机与便利。而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平台运营商而言, “云出版”为其带来安全方便、费用低廉的计算、存储模式, 使其平台运营业务更具产业竞争力。而最终上述诸多便利将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终端的用户获得更加贴心、个性化的多元服务。

四、基于“云出版”平台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策

(一) 政府层面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过程中, 为解决出版企业各自为政的种种弊端, 需要我国政府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 从政策、监管、立法等角度出发, 在强力推进“云出版”平台建设的同时, 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良性运转。

首先, 依靠政策支持, 深入挖掘“云计算”在互联网时代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财政预算基金投入的方式, 推进“云计算”、“云出版”平台的建设力度。同时, 在遵循数字出版产业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鼓励数字出版企业立足“云出版”平台, 研发具有地域特色与品牌优势的出版产品, 在整合技术供应、渠道提供与软硬件资源等多链条服务商的背景下, 为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管理作用, 为“云出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保驾护航。当前, 我国政府已在全国多个重要城市实现了“云”布局, 而数字出版基地的健康运营与可观效益佐证了“云”布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的战略意义。但是, 缺乏政府监管的“云出版”与数字出版将面临重重困难。这对政府的数字化监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最后, 推进立法保护, 以立法形式实现对“云出版”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虽然“云计算”自身以较高的信息资源安全度而著称, 但在“云出版”平台发展过程中, “云端”的安全保障、数字出版内容、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障等等问题仍存在隐患, 致使数字出版内容的安全隐私侵害现象频发, 出版物被任意复制。这说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急需政府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以法律为基准保障多方权益不受侵害。

(二) 出版企业层面

首先, 更新经营理念, 适应“云出版”发展形势, 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推进“云计算”模式下现代数字化出版理念的普及, 促使出版企业在产业链构建的基础上, 寻求产业联盟, 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以信息集成发展与资源共享为核心, 以出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根本, 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与对接, 研发能提供综合服务的出版产品。

其次, 重视技术革新。“云计算”技术带动出版行业革新,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更应在“云出版”平台的基础上, 重视研发新技术, 从出版商到渠道商, 在实现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 利用“云出版”新技术抢占出版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

再次, 强化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出版服务是提高数字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利用“云出版”平台, 创新出版服务, 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产品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数字出版产业链是未来出版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云出版”平台, 收集并分析用户的需求信息, 了解并掌握用户的需求点, 针对用户消费需求通过细分市场, 向不同的用户推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数字出版服务, 以服务创新拓展数字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出版企业必须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推进企业转型才能在未来数字化浪潮中保有充分的竞争力。“云出版”平台的建设适时而生, 在拓展数字出版企业服务空间的同时, 凭借“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完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但“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政府、出版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企业共同努力, 各司其职, 才能在未来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优势。

摘要:从“云出版”平台建设角度切入, 研究“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探索构建并优化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云出版”平台,数字出版,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张博.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2) .

[2]王利明.云出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14 (3) .

[3]沈立军.网络环境下的出版产业链重构及出版社战略转型[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5) .

出版产业经济 篇2

3月5日,李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给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将“互联网+”和出版产业相结合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成为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当前,传统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众多实体书店接连关门。203月,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开阔了传统出版产业的视野,出版企业可以运用开放性思维将未来的经济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互联网+”信息产业经济真正运用到出版产业中是出版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量空前膨胀,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从传统的阅读模式跨越到电子阅读模式,这些改变虽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对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其次,近几年国内很多实体书店相继倒闭,京东商城和当当网的销量却节节攀高,可见传统出版行业的销售模式越来越依赖网络。我国出版物在网络书店中往往都是低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出版企业的利润。同时,侵权盗版问题进一步缩减了本已微薄的利润。

最后,在运营方面,由于出版行业利润降低,且物价的上涨,出版过程中人力、物力等成本也越来越高,加之印刷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残缺书籍需要出版社承担等,传统出版行业的生存举步维艰。

为应对这些问题,传统出版行业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突破, “互联网+”的提出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希望,传统出版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出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需要“互联网+”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出版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是未来出版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互联网思维模式:

1.个性化服务思维模式

大数据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出版产业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传统书店可以设置聊天室,使读者既可以在书店舒适地选择心仪的图书,又可以以书会友,开心畅谈。聊天室的设置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书店挖掘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利润。

2.产品立体化思维

产品立体化思维要求出版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多角度立体式地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受众群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出版企业的产品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还能让出版企业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创造更多利润。

3.信息资源思维

出版企业要具有信息资源思维,不能像以往那样盲目大批量生产,在出版发行前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针对出版物的内容、整体设计、出版数量、推广和销售渠道等环节进行数据分析,让出版企业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4.平台思维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传统出版产业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具备平台思维,不仅要打造出版产业内部的平台,还要跨行业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可以让传统出版产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库,能为平台上的每一个出版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跨行业平台则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利用其他行业的资源和渠道促进出版产业更迅速稳定地发展。

5.平民思维

很多接地气受欢迎的作家往往不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而是一些平民作家,这类人群的文化层次和思维方式与大众相适应,传统出版产业应该为这类人群开放出版渠道,使他们发挥自身价值。此外,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平民作家进行传播和推广,一个平民作家的一条微博信息为出版企业带来的利润可能远远超过耗费上千万元制作的广告。当这些平民作家成名之后,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作家的粉丝团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助推整个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

三、“互联网+” 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1.开放式运营策略

开放式运营策略包括开放式出版内容、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和开放运营模式等。

开放式出版内容指出版物的来源和出版物的出版过程要开放。大众作家加入出版企业,可以让出版内容变得多元化。开放式的出版过程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整个出版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读者个性化体验的调研改善产品的服务。 “互联网+”出版产业需要根据市场和读者真实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出版工作,而不是传统的“埋头苦干”。

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是我国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产品的发布和读者反馈、需求等信息的搜集工作,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创造利润。

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实现出版发行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例如,传统出版企业可以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合作进行预售,依据线上预售情况和反馈信息实施线下出版发行。

开放运营模式是指出版产业要打破已有的网络销售分成模式,开创“互联网+”多元化运营模式。读者个性化服务、出版物专项活动策划、新产品广告策划、作者粉丝附加值等都可以让“互联网 + ”出版产业的开放运营模式变得丰富多元。

2.个性化服务策略

个性化服务策略需要出版企业将出版物进行分类,结合读者阅读习惯和喜好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地为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出版企业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定制个性化高端服务。

3.社交化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的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网站和社交媒体,逐步应用社交化策略进行营销推广。社交化传播工具包括个人社交网络推广营销与自媒体推广营销。 社交网络推广营销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针对读者的朋友圈进行宣传和营销工作,这种媒体传播范围精准、速度快、可信度高。“互联网 + ”出版可以通过拓展微信、QQ等通信工具的渠道,进行出版企业新产品的信息发布,给读者提供出版物相关信息的查询、咨询和购买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推广营销成本。

4.信用体系构建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运用大数据时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创建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针对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进行信用信息化控制,助推正版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出版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版权信息服务平台,对出版信息、用户消费行为和产品营销推广活动信息进行大范围采集,形成出版产业信用信息评价体系。该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使信用良好的出版企业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追踪打击盗版出版物。

5.开发新盈利模式策略

数字化电子出版是未来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产业的盈利点挖掘还不是很理想,笔者列举数字化电子出版的三种盈利模式作为参考:

(1)支付模式

支付模式的基础是所展示的产品信息具有专业性、权威性,中国知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知网将文档文件转化成CAJ和PDF的格式,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后付费进行下载阅读,个别作者和出版企业为了保护文字信息的版权,还可以对文章的复制、编辑和打印等功能进行限制。

(2)“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指的是读者免费阅读,但是出版企业可以在文章页面投入广告。随着读者点击量的积累,出版企业和作者个人都可以从广告所属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报。

(3)网上书店模式

出版物可以在主流在线图书商城中进行直销,这种模式可以兼顾传统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化出版物。在在线图书商城,读者群体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对纸质版和电子版出版选择购买,当当网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出版产业经济 篇3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出版变得轻松、迅捷。过去出版一本书,不论原创还是再版,编辑都不轻松,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现在各种软件都有,加上各种数据应有尽有,原创、改版都很容易。有些书,在事情发生后几个小时就出来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人们出书的速度之快捷是可想而知的。

印刷软硬件的提升,使出版变得经济便捷。过去出版之所以受到制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起印量受到限制,印量达不到3000本就难以开印,这使得许多的作品甚至是好作品无法问世。现在印刷软硬件空前提升大大地解放了出版的生产力,只要愿意,一本书都可印刷。这使得许多过去因起印量限制的绝版书、再版书、小众书,甚至个人隐私书都可以问世,使个性印刷、按需印刷成为现实。如今这部分图书品种的印刷在某些地区已占到印制品种的三分之一,还有逐渐走高的趋势。

远传技术的成熟,使出版信息和电子书得来全不费功夫。过去出版市场发展不平衡,另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发达,许多地区,许多人无法得到相关信息,或者信息严重滞后,现在远传技术即时且无障碍,使得原来处于信息封闭状况的这部分人群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出版的商圈,这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毫无疑问,这是对出版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物流行业的发达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取得书本。随着交通的日渐便利,物流业也越来越发达,图书的配送质量显著提高,不仅覆盖面已几近100%,而且能做到同城24小时,异地48小时,边远地区3至5天即可到达,即使海外图书也可十天半月内送达。这使得图书的购买群体不断扩大,发行量也相应增长。

出版产业经济 篇4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出版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出版物品种日益丰富,出版物市场实现了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变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出版产业体系。

1、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2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2 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 种,总印数79.25 亿册(张),总印张666.99 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56.78 万吨,定价总金额1183.37 亿元。2012 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7589 种,其中图书16115 种;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9365 种,其中图书7568种。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 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 万亿元,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目前已经占到GDP总值8.5%,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对我国GDP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

2、图书内容日趋分化、深化,图书市场不断细分

市场细分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期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将整个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异质市场中需求一致的顾客群,实质就是在异质市场中求同质。图书市场不断细分,从出版社角度讲,是因为人力、物力的有限性与读者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读者角度讲,是因为信息的无限性与接受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总体来看,我国图书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确立目标市场;有利于提高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千差万别的读者需要。对应图书产品的三大功能,即娱乐、知识和信息功能,我国图书市场产生了大众图书市场、教育图书市场和专业图书市场。我国图书市场已经比较明显地呈现出这样的市场格局。

3、在出版产业中,民营文化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比较成功的国有出版社而言,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出版集团,或者是部委下属的专业出版机构。他们拥有的特殊资源,本身庞大的规模或者特殊的行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出版领域和专业出版领域的绝对优势。对于民营文化公司而言,由于不具备国有出版社的资源以及专业优势,无法在专业出版和教材出版领域与之竞争。因此只能依靠对市场偏好的准确把握或者在某一领域的精耕细作在大众出版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目前国内民营出版机构数量众多,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很难找出确定成型的经营模式。据统计,全国民营出版公司有1 万多家。目前,全国除教材由国有出版社专营外,其余品种,民营书企都占据了50%~80%的市场份额。在畅销书,尤其是大众传播度最广的畅销书领域(少儿类图书除外),民营图书和带有民营色彩的出版商起码占据了90%。

二、我国出版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出版产业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我国出版产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出版产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由不同的主管部门施行,出版社的设立必须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经主管部门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才能设立,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出版工作,书号管理也很严格,导致我国出版产业经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1、存在市场竞争程度不高的问题和国际跨国出版巨头的挑战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多行业市场化程度都很高,竞争也很充分,但就我国出版产业来说,分割和垄断仍然是其主要特征,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外国资本对我国出版产业也带来巨大挑战。在我国加入WTO时曾向国际社会承诺,加入WTO五年后全部开放出版物的批发和零售市场,这意味着外国资本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中国出版产业。而国外出版集团无论在经营理念还是在资本规模、运作机制等方面,都比我国出版产业有巨大优势。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我国出版产业面临国际跨国出版巨关的挑战,出版产业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受到电影、电视、网络、手持阅读器等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阅读以及手持阅读器方式的出现和不断普及,使我国出版产业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使出版产业由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转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国居民整体阅读比例中,纸质书刊阅读比例在逐年下降。特别是在较为年轻的人口中,通过网络或手持阅读器阅读的比例更高。由于网络本身获取阅读资源的便捷性,并且相当部分的资源为免费提供,使得网络阅读对出版产业有较大的替代性。因此,出版行业面临较大的替代威胁。

3、存在图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虽然我国每年新出书品种位列世界第一,但图书结构不合理,存在教辅读物比例过高的问题。据有关统计,我国有500 多家出版社,其中400 多家出版社参与教辅读物出版,每年教辅读物的码洋高达200 多亿元,占整个图书码洋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图书出版统计分为22 个大类,其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教辅读物包括在其中)这一类占整个图书品种的三分之一左右,是22 个类别中最大的一类。我们再看美国的图书结构,在2007 年美国图书的26 个大类中,数量最大的是小说,超过50000 个品种,如果加上“诗歌/ 戏剧”“散文集其他”两类,文学类图书品种总数则超过70000 个,占美国图书品种的近四分之一,是同年我国文学类图书品种的4 倍多。美国出版少儿图书30000 多种,占美国图书总数的九分之一,约是我国少儿读物的3 倍。美国没有“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这样一个大类,但是有科学、教育、体育/ 运动三个类别,其图书总数只有26000 多种,占图书总数的十分之一弱。当然,进行这些对比,不是说美国图书品种结构就是合理的,但是我国教辅读物比例过高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发展我国出版产业经济的对策

虽然我国出版产业经济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勇敢面对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能实现出版产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本融合,提高出版产业市场化程度

当今社会,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道路几乎是所有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出版产业概莫能外。这就要求出版行业内部要进行整合,组建大集团,把上游印刷企业、中游出版社和下游图书发行机构整合在一起,理顺产供销体系,甚至实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社、网络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整合也是大势所趋。这将最大化地优化资源配置。比如,用于杂志、报纸和广播电视等深度报道的专题,如果还有开发价值就出版图书,制作成电视剧和电影,在出版社产业与新闻业务结合后实现资源共享,在选题策划上站到了更高的层次,在敏感度和把握市场的主动性上得到大幅提升。当今世界上的传媒集团大多是多个媒体兼营的跨国集团。从国际经验看,出版产业应该是高度集中化的。兰登书屋、企鹅出版集团、哈勃柯林斯、西蒙与舒斯特、AOL时代华纳出版集团这五家全美最大的出版企业年销售额41 亿美元,占全美出版物市场份额的45%,剩余份额为3000 家其他出版企业分享。日本全部5000 家出版机构中,前100 家占市场份额的80%。而目前我国出版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四家最大出版社每家营业额平均在6.5 亿左右。四家之和也不到全国营业额的7%。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3—5 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因此,未来我国的出版产业中,国有背景的出版社将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步完成改制和整合,形成超大规模的出版集团,而民营出版机构在这种形势的挤压下,也会借助资本的手段,加快整合的步伐,从而实现出版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升。

2、直面替代品威胁,加大数字出版力度, 开拓出版产业经济新天地

由于互联网以及各类移动阅读器的普及,纸质阅读的比例将不断降低。网络和数字阅读将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此外,由于传统纸质阅读浪费了大量的纸张,已不符合未来环保生活理念,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化的无纸出版将成为出版业的主流出版方式。特别要说明的是,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中,出版社作为连接出版环节和发行环节的纽带,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新兴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中,连接发行环节(即读者阅读) 与内容制作提供环节的平台变为阅读设备的运营商(如电信运营商),而出版社仅作为阅读内容的提供方之一,与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原创作品个人作者处于同一地位,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已大大下降,且面临互联网上大量原创作品的有力冲击。

3、加大对出版产业经济扶持力度,使民营资本能够更多地进入出版领域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产业为国有背景的出版社所垄断。我国民营出版产业长期处于一个灰色地带。由于自身无法获得出版社必须的书号,因此民营出版产业必须与国有出版社合作,通过国有出版社获得书号。民营出版机构一般采取向国有出版社购买书号的方式获得书号。此外部分民营出版机构则采取与国有出版社分工合作的模式,国有出版社负责印刷、审稿、装订,民营出版机构仅负责内容的制作,从中赚取一定比例的策划费用。2009 年9 月22 日,国务院常务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肯定了民营出版机构的存在,给民营出版机构迎来利好预期。目前我国有1 万余家民营出版机构,在大众出版领域民营出版机构占到70%左右的市场份额,无论从质或者量上均已形成对国有出版社的优势。如果未来在书号申请的问题上对民营企业实施国民待遇,将大大减少民营出版企业为书号支付的成本,而该部分成本可直接转化为利润。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出版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越来越细分、民营文化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等现实图景,但也面临市场竞争程度不高的问题和国际跨国出版巨头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镇江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 篇5

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与数字出版产业,特设立镇江市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7号)和《关于印发市级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8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每年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引导资金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划分市、辖市(区)财政及文化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在申报、评审、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清晰。市直企业(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行政监管职能。

第四条

市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参与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负责引导资金年度预算编制和市级预算执行;

(三)参与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参与确定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做好年度扶持项目经费下达;

(四)参与引导资金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参与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组织项目申报,指导辖市(区)项目申报和初审;

(三)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提出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四)会同市财政局对当年拟扶持项目对外公示、下达经费等;

(五)督促并指导辖市(区)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对市直项目进行监管;

(六)设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向市财政局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辖市(区)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做好申报单位的资格审查;

(二)监督管理补助资金的预算执行,按《预算法》、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有关要求及时下达、拨付资金。负责收回未按规定使用或闲置沉淀的专项资金;

(三)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辖市(区)文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负责审核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申报项目材料的完整性,申报项目与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等;

(二)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扶持项目的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按要求向上级文化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等;

(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按项目申报计划组织项目实施;

(二)规范使用专项资金,按财务管理要求做好项目会计核算;

(三)自觉接受审计、财政、文化部门对已扶持项目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项目和财务资料;

(四)配合文化、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

(五)确保各环节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六)按规定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和方式

第九条

引导资金使用坚持“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十条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

(一)文化创意产业:

1、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项目;

2、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提升产品内涵与质量,增强镇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项目;

4、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镇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5、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6、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国内外重点展会项目;

7、文创人才培养和集聚项目;

8、其他需要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二)数字出版产业:

1、体现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鼓励投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2、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出版产业领域,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4、全国首创专利产品项目;

5、集聚效应明显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区;

6、其他重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有条件的辖市(区)应对优秀项目进行匹配支持。第十一条

优先支持成长型小微企业实施项目、“镇文贷”发放贷款企业实施项目;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版权)的项目;优先支持各级优秀版权示范企业的新兴产业项目。

第十二条

引导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支持,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预算的30%。

(一)项目补贴。对申请引导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影响力等因素确定补贴额度。

(二)贷款贴息。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文化创意项目或数字出版项目,以其在项目建设期内实际发生的银行贷款额,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一年的贴息补助。

(三)奖励。对项目申报截止日已经完成的、具有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类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申报制度。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申报主体必须是在镇江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单位)应当健全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依法纳税并参加社会保险,注册资本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申报项目具有较强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关联度。

(三)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已经建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立项:

(一)经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信用审查,项目单位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

(二)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已经获得政府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

(三)在市级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止,申报企业(单位)完整运营未满一个会计年度(含一个会计年度)的。

(四)实地考察时申报企业(单位)未能按要求提供财务、税务和社保缴费资料的,申报企业1年内甚至多年未实现营业收入的。

(五)以前年度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经绩效评价不合格未按要求整改的。

第十五条

每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下发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申报计划。各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向所在辖市(区)文化部门申报项目,市直企业(单位)直接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各辖市(区)文化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将经过初审的项目,正式行文上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第十六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会商、对外公示、经费下达。

形式审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本办法及年度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项目评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拟定项目评审方案,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或第三方评审。

实地考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并聘请专业人员对专家评审后拟扶持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会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通过实地考察的项目提出项目经费安排的计划。

对外公示:根据会商结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经费下达: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资金使用单位签订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并下达经费。

第五章 监督检查及验收

第十七条

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在编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资金使用单位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

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引导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引导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 9

益。

第十九条

引导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同意。如遇项目预算调整及出现重大违规等原因项目中止的,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核准后实施。对因故撤销的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财政局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市财政。

第二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引导资金;擅自改变使用范围;截留、挪用引导资金以及有其它违规现象的,将追回已经下拨的引导资金,并在五年内不得申报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同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等相关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项目合同到期时间为基准,负责对引导资金项目进行验收。对没有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项目推迟验收,责令资金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能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资金使用单位需将剩余资金如数退回。

第六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立引导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引导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对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8年

出版产业经济 篇6

文心:出版集团上市是目前热门的话题,中国出版业必须走上市这条路吗?

白冰:中国出版业发展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产品经营阶段、品牌运营阶段和资本运作阶段。资本运作应该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上市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中国出版业如果真正地想有大的发展,必须走这条路。

文心:即使出版集团上市是一种必然,是否说谁想上市就可以上呢?

白冰:我国其他行业早已进入资本运作阶段了,中国出版业确实比其他行业落后,这是大家公认的。按理说大的出版集团早就应该上市了,但鉴于出版业的现状,如果出版集团要想上市搞资本运营,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专业人才问题。资本运营不是说出版集团想做就能做的,必须有专业化的资本运营团队来做。第二,资本运营不光要对企业发展负责,还要对股民负责。这种压力是很大的,它要求信息披露透明化、公开化,管理规范化,要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第三,最大的问题是,上市融资之后,你用资金来做什么,怎么去促进主业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也有一些出版集团惧怕上市,主要担心的问题是上市圈钱后,做什么。因为你只有把融来的资,不断地投入产出,才能使企业进入良性运转,良性循环。

总之,出版集团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上市,而是如果要上市,你准备好了没有。这种准备包括人才的储备、项目的储备、选题的储备、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还包括为整个战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这些工作做完了,你才可以上市。

文心:中国出版业应该走上市的道路,能否说每一个出版集团都应该上市?

白冰:各个出版集团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出版集团已经形成了强势的品牌产品群,已成为了强势的品牌企业,这个强势的品牌企业它需要裂变,若要裂变发展就会受到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时就得有更大的投入,就需要融资。还有的出版集团做的是特色出版,这种特色出版规模不需要大,也不需要去融资把盘子做多大。因为规模大未必产生效益,特色出版未必没有效益。像这样就不急于上市融资。第三类出版集团可能经营比较差,主业还没搞好,上市圈了钱也没有用。

文心:出版集团上市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

白冰: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把上市的目标定在确实促进主业的发展上。党让你做的是新闻出版,我们把这个钱从股市拿来之后,还要投资到主业,发展主业。

文心:出版集团上市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呢?

白冰:出版集团上市有三大好处。首先是出版集团上市可融来大量资金,有钱就可以做许多事。其次是上市后会解决出版集团原有体制当中的一些弊端,体制变了,机制变了,那规范管理就比较容易做到。第三就是上市会解决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问题,会解决一个产业链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很多集团都是区域性的集团,但出版集团的发展应该是跨区域、跨行业的,甚至是跨国界的。他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和世界接轨。出版集团上市以后以资本为纽带运作会解决这个问题。

文心:出版集团上市后该如何发展主业呢?

白冰:出版集团上市后最关键的就是要打造出版产业链,就要以资本为纽带,把产业链咬合起来。

目前的出版集团基本上把编印发整个产业链统起来了,但这个产业链还可以延伸。我可以去介入造纸业,如果我自己有纸厂的话,不但能保证供应而且成本价格会降低。我还可以介入网络发行,介入网络出版,介入报纸影视、卡通动漫及动漫作品派生出来的衍生品,包括儿童服装、鞋帽、文具、玩具等,还可以做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

文心:那出版集团要想去做网络游戏,能竞争过盛大、网易、征途等网络游戏商吗?

白冰:可以从股份介入的方式,强强联合。我可以出版许多适合改编成网络游戏的书,联合网络游戏商一同开发游戏产品,这样既可以宣传我的图书,还可以和网络游戏商分成。

文心:接力出版社已经转制为企业,你们有上市的打算吗?

大力发展辽宁数字出版产业 篇7

一、数字出版: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

数字出版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国外更多使用“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现在广泛使用的数字出版概念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10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给出的。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字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并超越传统出版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业态。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下, 数字出版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潮流, “大英百科全书之死”更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象征。据统计, 全球数字出版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在28%左右的增长幅度。数字出版具有高增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 是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政府和企业更是采取各种措施, 积极推动本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如美国约5400家公共图书馆推出电子书和数字化有声读物下载服务;法国规划“出版实验室”, 将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集中起来, 为实现合作化的数字出版提供开放空间;日本大型出版社共同组建电子书店, 新闻出版机构与索尼公司共同组成发行电子图书的服务公司, 促使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融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凸显出多方面特点。欧美等国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较早, 产业发展相对成熟, 数字出版主要集中在大众、专业和教育三大领域。如德国Springer集团于1996年成功推出的全球首个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 就是专业数据库领域的主要代表。欧美等国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一是注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传统出版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 凭借传统出版内容优势, 加快数字化转型,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产业。如德国Springer集团于2004年实现在欧洲市场在线出版销售额超过印刷版。二是注重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建设。数字出版公司投资开发专用数字出版技术, 搭建技术平台, 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并使服务平台转化为商业平台。三是注重探索和实践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国外数字出版领域形成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以Springer为代表的“数据库在线模式”、以培生集团为代表的“教育在线服务模式”和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销售模式”。四是注重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措施。主要是从法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上, 实现有效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此外, 日本和韩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主要集中发展数字出版的若干领域:日本数字出版主要领域为电子图书、手机出版、电子连环漫画、电子阅读器以及电子学术杂志;韩国数字出版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图书、电子词典和网络游戏。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路径日渐明晰。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短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1377.9亿元, 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其中, 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三项产值占数字出版总产值94.6%。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一是通过布局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批复的9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从单园区扩展到多园区, 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 目前大多采用“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模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各出版基地逐渐形成独特区域特色:广东省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重庆以云数据处理基地和全球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基地为支撑, 逐步形成以“云端”计划为特色的重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湖南中南传媒联合华为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天津出版传媒主导建设数字出版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天下出版网”。二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 尤其是为获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主动权,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部署数字内容平台, 使得数字内容平台重要性凸显。同时, 由于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和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增长, 使得大型公司纷纷推出数字出版云服务, 并布局平板电脑。而且, 为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 2011年以来我国一些新闻出版企业不断探索复合出版。三是数字阅读普遍提速, 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阅读逐步普及, 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和消费创造了条件。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10年10月就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随后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并推出一系列重大工程以及相关支持政策。地方政府也是倾力支持本地产业发展, 不仅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推进意见, 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如江苏省从2008年起, 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几乎占全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项目数量的一半, 同时对于重大项目还会累计扶持。

尽管当前国内外数字出版势头方兴未艾, 在产品内容和种类上形成了一定规模, 也诞生了几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但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盈利模式。作为一个由内容提供商、数字技术服务商、数字出版平台、网络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内容消费者等不同类型资源共同催生并爆发的新兴产业, 数字出版的发展有点类似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状况, 尽管还存在缺乏规模经济、产业投资巨大、盈利模式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缺乏数字版权保护等问题, 但是数字出版巨大经济前景与应用空间使得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该领域, 呈现出一种风起云涌的态势。如中南传媒联合华为共同注资3.2亿元成立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发展数字阅读与出版、数字教育业务运营等业务, 演绎了一种“文化+科技”的融合形式。

二、推进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建议

数字出版是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我们首先要正视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的现实, 并正确认识数字出版对促进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借鉴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经验, 立足辽宁省传统出版产业基础和数字出版产业现实条件,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一) 正确认识辽宁省的数字出版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从总体上看规模较小, 很多园区的数字出版产业还处于规划之中。从产业链来看, 辽宁省优势主要在于传统内容资源提供、数字技术服务, 其中在数字视听内容、服务和终端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 在数字出版平台、网络运营和终端制造等环节处于弱势。从产品形态来看, 辽宁省在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地图等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到目前为止, 除省新闻出版局为申请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提交的报告外, 辽宁省尚没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意见出台。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 使得辽宁省数字出版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摸索式发展。尽管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不管是从出版企业内部来看, 还是从全省数字出版产业来看, 传统出版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数字出版产业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 面对需要花费巨额投入才有可能抢占发展主动权的数字出版产业, 以及来自其他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 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数字出版不仅是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且对于推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新闻出版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不仅应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而且还应该跳出数字出版看数字出版, 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功能, 深度挖掘辽宁省红山文化、满清文化、辽金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遗址类文化资源, 推出一批数字出版文化精品, 既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自身发展, 也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这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提供一种战略选择。如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给予“中国丝绸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交互平台”项目资助, 江西整合红色出版资源建设“红色出版资源数据库”等, 就是此类数字出版的典型案例。

(二) 加快推进辽宁数字出版基地建设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8-10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目前已经批复除东北地区外的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从当前国家政策的给予方式来看, 更多项目、资金等政策资源是以基地、园区、示范区等为载体进行支持。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新闻出版和文化产业大省, 应全力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建设辽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 尤其面临吉林和内蒙两省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努力把辽宁的数字出版产业纳入国家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布局以及总署项目, 并得到政策支持。在尚未得到总署批复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加快部署并推进辽宁省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借鉴其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经验, 辽宁省可按照“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模式来建设数字出版基地, 在园区发展上, 实施差异化产业布局, 形成园区之间的有序发展。

1.差异化产业布局。全省统一使用“辽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牌子, 由省新闻出版局和各市政府共同建设各市数字出版产业园区。依托各个园区现有基础, 聚集数字出版相关资源, 在重点园区、重点环节首先取得突破, 在园区内或园区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区域布局是:沈阳市可从发展数字出版新兴业态和传统数字出版转型两方面着手, 重点发展手机出版、数据库、动漫游戏、数字印刷等。大连市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电子视听、数字内容创作与加工、数字终端等。丹东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广播影视等。营口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装备、云计算数据中心、动漫游戏等。盘锦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

2.扶持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国际出版传媒业排名前十位的出版集团都隶属于大型媒体集团,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辽宁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出版新型业态规模水平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还处于弱势。辽宁省可通过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基金或利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在产业研发、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承担公益性数字项目等方面予以资助。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企业开发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出版发行平台;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技术供应商或新媒体公司合作, 探索新型模式和营销模式, 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鼓励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 拓展发展领域, 形成新的市场主体。通过一系列措施, 尽快培育一批数字出版领域的龙头企业。

3.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园区中小企业研发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除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外, 在数字出版的若干领域, 还需要搭建一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完善沈阳和大连动漫游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 在各园区内搭建数字内容制作加工平台、数字出版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

(三) 继续推进辽宁省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国内外都将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积极支持传统出版企业构建数字运营平台, 推出特色出版产品和服务。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到2020年, 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 辽宁省应大力推进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

辽宁省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有三大优势:一是拥有丰厚传统出版内容资源。辽宁省拥有辽宁出版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以及期刊和音像出版社。2011年, 全年报纸出版量14.8亿份, 杂志316种, 图书11081种, 出版量1.5亿册。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丰硕成果, 先期资源整合效用显现, 成功完成的多家新闻出版等集团的体制机制转型, 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可以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拥有沈阳和大连两个软件产业基地, 还有营口渤海科技城等基地和园区。因此, 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应成为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推动出版企业实现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及各大学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企业与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合作, 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流程, 实现组稿、编辑、印刷、发行等业务环节数字化。构建企业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涵盖出版资源管理加工、数字化编审、自动排版、多媒体出版的数字出版平台, 实现内容资源的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交互式审核、多媒体改造等。

2.推动出版企业实现传统出版内容资源数字化。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与技术开发商合作, 建立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 实现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建设数字内容资源库, 形成内容资源丰富、拓展性强的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系统。尤其是向大众数字平台、专业数据库和数字教育等方向实施转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 对于面向大众的出版机构可以推进以用户阅读为导向的服务策略, 方便用户使用各种终端进行阅读;另一方面, 对于面向教育、科技等专业用户的专业出版机构和大学出版机构, 可采用严格的版权保护措施, 实施以内容保护增值为核心的整合策略, 充分发挥内容优势, 深度加工内容资源, 构建网络服务运营平台或专业数据库, 拓展专业性、特色化的数字出版服务业务, 利用新技术为专业用户提供全面的增值信息服务, 拓展专业性、特色化的数字出版服务业务。

3.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内容集成商、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终端运营商进行跨业合作, 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形成覆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以及各种新兴用户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 拓展新业态。事实上, 辽宁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等传统出版企业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我们应该鼓励其他传统出版企业借鉴其发展经验, 勇于推进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并积极发展新业态。

(四) 发展壮大网络游戏、动漫等数字出版优势产业

辽宁省在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物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动漫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 2011年辽宁省生产电视动画片39部, 位居全国第4位。辽宁省还拥有沈阳高新区和大连高新区两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以及沈北新区123创意产业园和华强创意产业园等动漫产业园区, 在各个园区均建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发展动漫、网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做大做强动漫产业, 提高网游、动漫产业的创作、研发能力及拓展衍生市场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着力提高动漫创作、技术研发、衍生产品开发等三项能力, 打造“一流故事、一流画技、一流经营”的辽宁动漫品牌。在动漫产业创作能力提升方面, 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依托地缘优势, 与日韩动漫企业在动漫创意创作、剧本改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引导和支持动漫企业与出版企业开展合作, 将出版企业内容资源转化为动漫企业素材资源。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方面, 依托动漫基地和园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动漫企业、高等院校等联合成立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突破制约辽宁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衍生产品开发能力提升方面, 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围绕知名动漫形象, 与游戏开发、主题公园、服装、玩具和食品制造等企业展开合作, 完善动漫产业链, 将动漫衍生品发展成为辽宁省动漫产业支柱性收入来源。

2.立足书报刊、动漫等内容优势, 大力发展手机出版、网络地图等数字出版领域。移动互联网的读屏和纸媒时代的读纸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拓展, 未来手机出版还将呈现大幅增长。辽宁省应依托新闻出版、网络和动漫等产业优势, 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开发, 如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 实现内容资源“多屏化”应用。同时, 依托位于浑南新区的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 结合省内各地“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建设, 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服务于交通出行、休闲旅游的网络地图及位置信息服务, 提升数字出版等相关产业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3.依托辽宁省科教和出版优势,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出版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数字教科书的推广和应用, 电子书和电子化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 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新闻出版部门应加快会同教育部门选择相关出版社、数字出版网站以及电信运营商进行跨行业合作, 探索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持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等, 并部署试点单位。

(五) 整合出版内容资源, 搭建辽宁省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平台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枢。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把握阅读者的阅读需求, 增加新的出版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海量内容资源聚合、传统内容数字化转换、权威信息发布、版权服务及规范交易等功能。辽宁省出版资源丰富,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的软硬件基础, 打造以出版内容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出版平台, 抢占价值链高端, 也为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而且, 无论是内容提供商自建出版平台, 还是内容运营商自建分销平台, 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 获取最大限度的传播, 不失为一种“借势而为”的重要手段。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 鉴于辽宁省传统出版机构在规模和资金上的局限, 建议设立“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 或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各类专项资金, 资助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建设。辽宁数字出版平台可通过以下两种可能方案建设。

1.建设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两种方式:一是组建辽宁 (北方) 文化信息数字出版公司。充分利用辽宁省现有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资源和沈阳数据中心硬件设施, 打造由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及至世界的文化出版公司。政府以引导资金或贷款贴息方式予以资助, 平台运营成熟后, 政府资金撤出。二是推动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传统出版机构和技术供应商合作, 搭建统一的服务于全省新闻出版产业的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这两种可能的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实施数字出版相关标准, 整合全省出版资源, 建立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库, 提供面向各类电子终端设备的内容下载服务。建立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平台, 形成数字版权集中授权和管理机制, 与各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当当网、亚马逊等数字出版分销平台合作, 拓展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规模。

2.依托辽宁省科教、出版等人文资源, 搭建若干专业性平台以及若干专业数据库, 提供专业性数字内容产品与服务。支持省内大型报业集团进一步整合报业资源, 构建报纸新闻资源共享和发行平台, 建立报刊新闻信息仓储检索电子样本库, 扩大数字报纸业务。支持省内科教、人文等专业出版社与技术提供商和终端设备商合作, 开发数字化在线产品和平台。其中, 可将丰富的教育内容资源与正在实施的“数字校园”、电子书包等示范与推广项目相结合, 重点发展数字教育等。

(六) 加强数字出版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

启动一批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 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 切实加强辽宁省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 推广全民数字阅读、在线阅读, 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启动“辽宁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工程”, 深度挖掘辽宁省历史文化与遗址资源优势, 拓展数字出版示范应用, 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1.数字农家书屋。辽宁省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1762个,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家书屋100%全覆盖。在此基础之上, 可追加农家书屋建设资金, 启动“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省内出版单位、数字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农家书屋数字出版平台和服务平台, 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合作, 在省内偏远农村建设“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2.数字社区书屋。目前, 辽宁省已经启动“社区书屋”建设项目, 力争3年内实现社区全覆盖。在“社区书屋”建设中, 辽宁省应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 配以数字化阅读内容和服务, 并与“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相配合, 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数字阅读与服务平台。

3.数字图书馆。辽宁省可对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加强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各省级数字图书馆合作, 争取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启动“辽宁数字图书馆全覆盖工程”。重点支持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改造与升级, 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中心, 市、县 (区) 两级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为节点, 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网络。同时, 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数字社区书屋三网对接, 并依托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 构建公共教育阅读服务平台。

4.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依托辽宁省红山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工业文化等众多独特文化资源, 启动“辽宁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工程”, 以数字化手段展现辽宁省特色文化与遗址风貌。鼓励和支持出版单位, 联合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社科院、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以及各地博物馆等文化和文物保护与研究单位, 利用现代高科技数字化手段, 收集、整理、分类文化遗产资料, 建立“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出版相关文化遗产数字内容和研究成果, 并结合辽宁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辽宁省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 通过委托或合作方式, 对这些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内容进行商业开发, 既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又能促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七) 完善政策体系, 支撑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

1.尽快出台促进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框架下, 各个园区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同时, 梳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领域的政策资源, 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软件企业、加速折旧、出口退税、人才引进等相关领域的政策, 各园区帮助数字出版企业申请相关领域政策支持。

2.设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创业引导基金。采用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方式,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出版平台、标准研究与制订、数字出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此外,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用足用好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 拓宽投融资渠道, 引入战略投资者,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成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创新联盟。推进由辽宁出版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等出版企业, 辽宁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 东软等数字技术企业, 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共同成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联盟, 有效推进集内容、媒介、终端于一体的产业链运营模式的形成, 为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强化版权保护。加大数字出版版权宣传和保护。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内建设数字作品版权交易平台和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促进数字出版作品的版权登记、商标登记, 以及企业之间的版权交易乃至国外的版权交易。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 为基地内数字出版企业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以打击数字版权侵权盗版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 规范市场秩序。

还原真实的数字出版产业 篇8

过去几年间,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崛起, 数字出版产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三大运营商都成立了专属的阅读基地, 百度、腾讯、淘宝、盛大等互联网巨头也涉足其中, 大批技术开发企业和创业公司涌入, 私募资本、风险投资也磨拳擦掌, 整个行业呈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

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上,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透露, 2012年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65万亿元, 较2011年增长13.6%, 数字出版产业也迅猛发展, 较2011年的1377亿元又有大幅增长。

乍一看, 数字出版超过千亿的产值与行业的热闹喧嚣“相得益彰”, 整个产业已经繁荣得让人心生艳羡。但在这华丽的表象背后, 销售收入过亿的数字出版企业屈指可数, 而几乎每位从业者都有着难以明说的尴尬和倾诉不完的苦衷。到底哪一个更真实?笔者带你一起来还原现实中的数字出版产业。

“大跃进”式的统计数据

从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 (现已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首次发布《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以来, 短短6年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为213亿, 2007年为362.42亿元, 2008年增长至530.64亿元, 2009年达到799.4亿元, 2010年则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达到1051亿元, 2011年则更是达到惊人的1377.88亿元 (详见图1) 。

在过去几年间, 代表了出版业未来生产力的数字出版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大批企业的涌入和从业人数的激增等。不过, 与这些产业蓬勃发展的表现相比, 数字出版的产值恐怕反而可能是增速最慢的表象之一。

细细探究官方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产值的组成, 我们不难发现, 手机出版 (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 、网络游戏、数字期刊、电子书、数字报 (网络版) 、网络广告等均在统计之列, 而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广告三项相加, 则几乎就已经占了每年发布的产值的九成以上。而能够真实反映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成果的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字报, 以及“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导向”并能体现技术创新的新兴“数字出版物”则还处于起步阶段, 产值十分有限。

目前, 我国手机音乐彩铃业务的产值每年在300亿元左右, 网络游戏产值超过500亿元, 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也超过500亿元。其中, 手机音乐主要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实现的, 网络游戏则是由腾讯、网易、盛大、搜狐、完美时空、巨人等巨头型公司和众多个体开发者支撑, 而网络广告则由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商, 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以及其他视频网站和垂直社区发布。在我们国家的官方统计数据中, 手机音乐和网络游戏势必会计算在工信部主导的电信业、互联网行业产值统计当中, 网络广告除了会被计入国家工商总局主导的广告业产值统计外, 也十有八九会被统计进入互联网行业产值当中。

将网络游戏归为数字出版是因为新闻出版总署负责网游的前置审批管辖, 如果说这种划分多少还有点渊源, 那么将手机音乐、网络广告也纳入数字出版产值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它们几乎与出版从业者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数字出版”没有任何关联。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 作为“泛文化”领域的部委机构, 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行政管理范围, 而通过生产概念争夺管理权限也成为手段之一。在这种压力之下, 数字出版业从出版延伸到了广电、互联网等其他文化领域。此外, 学术界的概念“逐新癖”以及产业界的财政扶持和免税政策, 也都无形之中扩大着数字出版概念的范畴, 造就了一批批不靠谱的统计数据。

当数字出版成为一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时, 概念的失范也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今已经显现, 以至于“人人都在谈论数字出版, 但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确确实实在快速发展, 但是否非要用这种火箭式的产值跃进才能证明?当一项数据让业内人士一笑了之又让业外人士看得两眼发懵时, 我们不禁要问:它的意义何在?如图1所示。

重新界定“数字出版”

不可否认, 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新的媒介形态的产生, 在给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影响的同时, 也催生出一批新概念。出版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对新形式出版各自独特的理解。从最初的电子出版、桌面出版, 到后来的网络出版、数字出版, 多媒体出版、复合出版, 再到当下被炒得火热的全媒体出版、云出版……, 出版的概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

社会各界对“数字出版”理解上的分歧和偏差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其概念的模糊和无限放大。因此, 我们有必要理清数字出版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并对数字出版概念进行重新的归纳和定义, 准确指出其范围界限。

我们先回到“出版”的概念。“出版”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us”一词, 指将原创性的文字作品公之于众。在出版最早诞生的西方世界, “出版”一词多与“印刷”直接相关, 最初的出版从业者大多都是从事印刷生意。在我国, 出版的发展也与印刷直接相关, “出版”的“版”字通常就是指上面用来刻字或图形的拓片、木板、泥坯等, 也是为印刷而用。

《世界版权公约》第6条对“出版”的定义为: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 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 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

在我国的各种工具书和教材中, 出版的概念众多纷杂。其中, 公认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对出版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出版与出版学》一文中对出版的定义:出版是透过一定的物质载体, 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 以传播科学文化, 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许力以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12页。商务印书馆编, 《新华字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7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187页。

《新华字典》对出版的解释: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 将著作制成出版物以利传播的行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里的15亿元不包含这些企业通过运营商基地获得的收益。

《现代汉语词典》将出版定义为: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版, 向公众发行。

需要说明的是, 一些数据库出版的产品中包含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 这里的统计已将重复部分剔除。

国内在提到出版概念的概念时, 常常泛指出版、印刷、发行三方面的工作。对于出版的概念, 虽然解释各有差异, 但无论业界还是学界的争议不多, 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出版是对原始信息的再次开发和利用;第二, 出版包含复制的过程, 且需要与载体相结合;第三, 出版本质属于一种传播行为, 目的是为了让信息可以留存, 让大众可以获知。

生物学中, 使用“种+属别”对一个新生的物种进行界定, 科学界也借用了这种“中心词”和“限定词”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定义。笔者将“数字出版”界定为“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是指文本的创作、记录、存储、编辑、呈现、检索、销售等环节, 均使用数字化手段;“出版”则强调其是一种传播行为, 目的在于让大众获知, 在于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

同时, 为了避免数字出版概念引发争议, 需要强调两点:

(1) 生产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手段, 并特别强调最终产品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按照这一界定, 传统纸书出版虽然在印前有部分流程是数字化的, 但其并不能划入数字出版范畴, 而对纸质图书文本的数字化开发, 并制作成数字化产品形式, 则属于数字出版范畴。

(2) 必须属于传播行为, 且强调是阅读为取向的传播行为。前者可以将不以传播为目的的私人网络日志、私人博客等排除在数字出版范畴之外, 后者则可以将原本不属于出版领域的数字电视、手机音乐、网络游戏等排除在外。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传统的阅读是以“文字阅读”为主, 在数字化时代, 媒体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声音、视频等媒体形式也同文字一起被加入到阅读的素材中, 比如富媒体电子书 (Enhanced E-book) , 不过, 我们更强调以文字或图画阅读为主要属性的数字化产品, 以区别于音频、视频等。

按照产品表现形式来划分, 数字出版大致可以分为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和电子杂志、网络作品发布 (以网络文学为主) 、专业数据库出版等。

按照终端载体和传播渠道来划分, 数字出版可以大致分为基于CD-ROM等的电子出版、基于PC的互联网出版、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出版以及基于专业的电子书阅读器、PDA、MP3/MP4等其他终端的手持出版。

真实的数字出版现状

笔者将按照产品表现形式的划分方式, 重新梳理一下现实中的数字出版产业。

从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 网络作品发布 (以网络文学为主) 是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中产生最多收益的产品形态, 电子书次之。据笔者统计, 2012年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的阅读基地中, 电子书和网络文学作品的市场规模达到33.5亿元。其中,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处于市场霸主地位, 2012年电子书和网络文学作品的产值22.5亿元, 而基于PC互联网的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纵横中文网等专业文学网站, 以及新浪读书、腾讯读书等门户的读书频道, 累计也创造了超过15亿元的产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里的15亿元不包含这些企业通过运营商基地获得的收益。

此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基于App渠道的电子书 (即包含书城模式, 也包括单行本电子书) 也异军突起, 几乎所有主流的数字出版企业都开发了App阅读应用, 以云中书城、掌阅、QQ阅读、百阅、熊猫看书、多看、当当读书、京东Lebook等为代表的专业阅读类App电子书 (包含网络文学) 在2012年创造的总营收达到4.5亿元。

对电子书和网络文学而言, 通讯运营商的基地模式是支撑目前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的中坚力量, 基于PC互联网的页面付费浏览和下载阅读也呈现较快发展, 而移动App应用和基于浏览器Web App的阅读应用正迅猛崛起。按照内容提供的归属来看, 目前原创文学网站仍是主要获益者, 出版社通过授权所获得的电子书收益虽逐年增加, 但仍十分有限。

数字报纸方面, 由于传统报纸“二次售卖”、“注意力经济”的特殊属性, 多年来很多报社虽然在努力转型探索新业务, 但真正通过数字报纸实现盈利的企业凤毛麟角。虽然也有像方正阿帕比旗下的“爱读爱看网”这样专业从事数字化报纸集成业务的公司, 但始终难以找到持续的商业模式。而基于通讯运营商的手机报模式, 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数字报纸模式。目前, 数字报纸的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三大通讯运营商手机报 (含与媒体合作的地区级通讯运营商, 如中国移动的中国手机报、地区天气预报等) 、媒体的增值衍生服务 (如新华日报彩信报、南方周末彩信报、凤凰网手机报、中彩网的双色球彩信报等) 以及传统媒体开发的各种报纸App应用。

2012年, 我国数字报纸的市场规模约为20亿元, 其中, 通讯运营商的手机报19.8亿元, 其他数字报纸收入仅为2000~3000万元。

然而,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Flipboard、Zaker等各种资讯类App应用的普及, 占据电子报绝对份额的手机报显现出信息量过小、形式单一、费用偏高等弊端, 其发展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

再来看数字期刊和电子杂志。我们把“期刊” (英文对应Journal) 定位于偏重学术服务的连续出版物, “杂志” (英文对应Magazine) 则是以休闲、消遣为主偏重大众阅读的连续出版物。多年来, 数字期刊主要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几家专业数据库服务提供商把控市场。而电子杂志则主要由维望明 (Viva) 、读览天下、龙源期刊网等企业运营的杂志聚合平台。最近几年, 以苹果i 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开始普及, 给了电子杂志以新生, 众多杂志社纷纷开始开发自己的App应用。据笔者统计, 数字期刊在2012年的总营收约为6亿元, 电子杂志约为1.5亿元。中国知网是数字期刊领域的霸主, 维望明 (Viva) 依靠运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电子杂志业务而成为这一领域的市场老大。绝大多数传统期刊社、杂志社通过授权或自主开发数字化产品所获得的营收仍只占其总营收的很小一部分。

专业数据库出版通常是对经过数字化加工的书籍、报刊、论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加工后, 以数据库的形式向读者提供服务。与单本的电子书或单章、单篇的数字期刊文章不同的是, 数据库出版一般是一个由核心内容、延伸内容以及相关的服务有机集成形成的一个内容系统, 数据库一般具有海量内容, 内容之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 并能满足读者的检索、标记等个性化需求, 并能提供增值信息服务。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知网, 提供包括学位论文、报纸、期刊、年鉴等各种数据库类产品。此外, 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科学出版社等, 也都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产品。据笔者调研统计, 数据库类产品在2012年的产值规模约为8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 一些数据库出版的产品中包含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 这里的统计已将重复部分剔除。

守望初心——守护图书出版产业 篇9

曾几何时,我们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作为我们坚守的信念;

曾几何时,我们将出版业视为引领文化繁荣的生力军;

……

传统出版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数字出版的猛烈冲击,民众不高的文化消费热情,特殊的文化体制与经营体制,出版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种种因素复合冲击着我们的传统出版业。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出走、转行,或者正在琢磨转行,这是一个让人内心隐隐动容的一个事实。这是对一个行业的挑战,也是对身处其中的出版人的巨大挑战,但考验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如何通过编辑自身具有实效性的努力实现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这是摆在我们出版人面前一个严酷的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编辑活动和出版产业之间紧密相连,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出版物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任,编辑是赋予出版物含金量多寡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认清自身的使命,通过提升治学修为、凝聚文化情怀、增强创新意识,增强编辑的综合素质,编辑素质决定着出版流程、产品质量,关系到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因此,希望能通过增强编辑的综合素质,助力于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编辑要提升治学修为。编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经过严格刻苦的历练,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要知晓自己手中每一本书的分量,要知道自己肩头的责任,要有严谨、积极的治学态度,不断追求自身素质的提升。其实,出版行业对于编辑自身的学识水平要求是很高的,编辑经常被人称为杂家,可以做如下解释,即:编辑的学识要渊博,既要有广度,又要又深度,懂的东西要很多,甚至要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细品之,这样的要求不可谓不高。所以作为编辑而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通晓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印刷装帧、宣传推广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及规范,博学之、慎思之,做一个既专且博的好编辑。同时,出版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图书这一纸质媒体依旧肩负着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使命,所以编辑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为。作为出版人要有一颗“是非之心”,要深入研究、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更要与时俱进,了解最新国内国际的形势,在具体的编辑业务工作中,必须具备敏感的政治头脑与良好的把关意识,熟悉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方面的禁忌,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导向、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编辑要凝聚文化情怀。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构成,首要属性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作为编辑应清楚何为本、何为末。编辑工作是一项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工作,作为一名编辑,我们应心怀高远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将自己置身于文化体系之中,认知文化,解读文化,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文化价值的实现。编辑将承载了他人思想精髓的作品进行选择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倾注心血出版的一本本图书,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图书应重视“人”,以人为本,给予读者以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编辑,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属性,增强文化意识的自觉,关注人本身,赋予图书更多的文化内涵、更高的文化价值。当我们将文化自觉内化于心,才会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投身于图书出版事业。编辑应该逐渐凝聚文化情怀,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提升职业自豪感,由此便可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全心投入到书海之中,以文化初心严格把关。

第三,编辑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出版发展的动力,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新知识的功能,应该蕴含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内容。编辑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决定了其进行文化选择的高度与宽度,同时决定了图书这一文化产品的质量与品位。因此,编辑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断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图书产品。编辑的创新思维应融合于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使编辑活动不仅成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平台。创新可以从选题、宣传、营销以及出版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编辑可以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关注更多原创新作;可以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提出更多创造性的建议,从而催生出优秀的作品;可以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进行融合,尝试更多的载体模式,等等。

一个真正合格的编辑,会用心策划图书、加工书稿、出版图书,不断向读者输送精神食粮,提高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素质,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好书,能够被读者认可的好书。为此,我们要甘于寂寞,不惜为别人作嫁衣裳,却甘之如饴。作为出版人,我们有着无限的理由坚信,我们的出版业是不朽的,一本好书会超越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经典。编辑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增强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在不断积淀、凝聚、孕育的人类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望初心,将图书出版产业守护到底。

摘要:在传统出版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通过编辑自身综合素质的增强助力于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数字出版产业:优势与挑战 篇10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优势,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革新, 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渐渐习惯了织“围脖” (微博) , 掌上阅读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不知不觉之中, 我们迎来了一个数字信息的时代、一个数字出版产业化的时代。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数据为此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明: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从2002年的15.9亿元, 激增至2006年的213亿元, 2009年的799.4亿元, 到2011年的1377.8亿元, 再到2012年的1935.49亿人民币, 始终保持着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数字出版并非传统出版的简单数字化, 而是有着许多崭新的内容, 譬如互联网期刊、电子书 (含网络原创出版物) 、数字报纸、在线音乐、网络动漫、手机出版 (含手机报、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 、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

一、数字出版的优势

这种新兴的产业, 其特点、优势与传统的出版产业相比便一目了然。具体而言, 数字出版拥有海量的信息。且不说新闻、军事、财经、体育、影视、音乐、购物、游戏, 仅以文学为例, 较为知名的就有起点中文、榕树下、红袖添香、幻剑书盟、小说阅读、潇湘书院等。经过多年的累积, 这些文学网站上聚集了海量原创的各式文学作品, 而且每天都还有大量的新作问世。不仅如此, 数字出版可以实现海量存储, 一个大拇指甲大小的存储卡甚至能够储存数万本图书, 这显然大大提高了阅读终端的信息量。网络中所有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简直形成了一个盛大的嘉年华会, 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 它是触手可及的。男男女女可以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发表意见, 公之于众, 并与实名或匿名的人士进行互动交流。跟口耳相传、文字传播、印刷时代相比, 电子时代的传播速度有如神话。从出版成本上来看, 数字产品环保低碳, 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出版。这可以从其销售的价格上得到验证, 譬如, 亚马逊销售的纸质小说《沉默的大多数》最便宜的也要14元, 而Kindle电子书只要2.26元。可以说, 正是以上这些优点铸就了数字出版的魅力。毫无疑问,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 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起步时间与欧美国家比起来要晚很多。因此, 我们在明了其优势、迎头赶上的同时, 更应找出其不足或需提升的空间, 从而使得数字出版产业扬长补短, 更为繁荣。

二、数字出版产业的挑战

作为新型的文化传播者, 到目前为止, 数字出版在国内出版业界赢得认可不过短短七年。然而, 在这段时间内, 数字出版却引发了一场波及创作方式、阅读方式、阅读媒介、营销方式等方面的革命。正如传媒大亨鲁帕特·默多克所言:“无论对于公司还是整个国家来说, 低估这场媒体革命将带来的影响, 或是小觑日益发展中科技破旧立新的力量, 都将是困难而且是危险的。”但数字出版是一把双刃剑, 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

众所周知, 网民在网络上不用费多大气力就能享受到太多“免费的午餐”。还以亚马逊为例, 它有成千上万种各种专业的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再如“新浪爱问”, 这是一个大型的网友互助组织, 他们借助这个平台尽情地分享不同主题的数字资料。有的内容访问没有任何限制, 点击直接下载, 而有的需要注册用户付出积分才能下载, 但新浪爱问对新用户都会送几十个积分点。不言而喻, 这种免费享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盗版的情形。实际上, 就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言, 便捷的传送与简单的复制早已使得盗版成为让人见怪不怪的事情。无论是对于版权所有人而言, 还是对这个蕴涵巨大经济价值的产业而言, 这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正因为难以有效控制盗版, 现在很多出版单位都不乐意把自己的书刊数字化。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与时俱进的法律保护措施。为了支持和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如《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自2013年3月1日起, 国务院新修改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个条例中都对行政处罚罚款数额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特别是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提高了罚款上限:由原来的可处5万和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提高到可处20万和25万元以下的罚款。需要明白的是, 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新生事物, 涉及的版权问题复杂多样,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 必须认真实施现有保护措施, 并参照国外数字出版先行者版权保护的成功经验来进一步完善。

(二) 数字出版产业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

这是该产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海量信息是数字出版产业的优点, 但其中难免泥沙俱下。与传统出版产业一样, 数字出版产业也有不少令人头疼的垃圾产品。因为审查力度不够、缺少合格的信息把关人、方便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些内容质量不高乃至低劣、色情淫秽的电子作品也大量滋生。其二, 数字出版的内容趋于碎片化, 这对个人与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1]就个人而言, 快速的传播节奏不断刺激着个体受众的感官, 使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长期专注, 极易导致接受与感知的碎片化。就社会来说, 数字出版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固有疆界。而且, 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或利益, 精英文化一再向大众文化妥协, 对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品位未能起到应有的节制作用。数字出版中的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等还热衷于肢解、拼贴、戏说历史, 这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形成影响恶劣。其三, 随着终端的普及, 数字出版业界的竞争渐渐从比拼硬件转向比拼资源。其实, 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出版业“内容为王”的事实和商业模式。数字出版炙手可热,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注重内容的质量也是大势所趋。内容在产业链上所占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 数字出版产业应该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 将优质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 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2]

(三) 读图时代的视觉疲劳

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读图时代。铺天盖地的视觉信息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男男女女的眼球, 而数字出版产业大力助长了这一趋向。跟以往手捧纸质书本埋头品读的情形不同, 数字时代的阅读体验是一页页的刷屏, 这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而且, 长期的读屏对视力也有或多或少的损害。所以, 正如影像的出现并未完全取代印刷文字一样, 切不可以为数字出版可以完全替代传统阅读。尽管遭到了数字出版的冲击, 纸质图书仍然是大众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 更重要的是, 纸质图书对于深度阅读来说不可或缺。

另外, 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景虽然被多方看好, 但大规模盈利的时代依然没有到来。为数不多的传统出版社顾虑重重, 不愿在数字出版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指出“在我国, 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明确”, 读者的付费阅读习惯远未养成。2012年的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四成的中国网民能够接受下载付费阅读电子书。这也是今后制约数字出版产业的棘手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叶璐.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碎片化倾向分析.出版广角, 2013 (2) .

韩国文学出版产业研究 篇11

[关键词]韩国出版产业;文学产业化;网络文学;海外翻译出版服务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5

在全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韩国文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拓宽传播领域。同时,韩国也将本国文学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韩国不仅将其文学资源制作成为出版物进行传播,而且灵活运用新媒体及网络的特性,为旅游、影视、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提供资源而使其商品化、电视剧化、电影化、商品价值化、动画化、游戏化,把文学融入产业链,使文学真正实现产业化,从而促进了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版传播作为文学产业化的一种基础发展方式,不仅促进了文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而且成为韩国文化产业中的发展重点。

韩国文学产业化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议题,需要探究的领域较多,梳理研究好每一个领域,有助于全面了解韩国文学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目前,学术界对韩国文学影视化的研究较多,而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拟在文化产业化视角下,对韩国文学出版产业进行研究,进而为我国文学产业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前瞻性的设想。

一、韩国出版产业的整体现状

1980年代,韩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从1987年起,韩国政府放开了对出版产业的限制,出版社可以自由注册。金大中总统要求把出版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1],后来,出版社的自由注册改为了申报制。因为政策的宽松,韩国的出版社急剧增加,出版社总数从1987年的3 004家发展到2003年的20 782家,平均每年新增出版社1 000多家,出版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

2012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总销售额达到87兆 2 716 亿韩元,其中出版产业达到21兆973亿韩元,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2012年,韩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总额为62.853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16737 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6.115 1亿美元。出版产业的进出口总额为5.594 6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3.143 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2.451 5亿美元[3](P38-45)。由表1可知,2010—2012年韩国部分纸质出版业、印刷业和出版批发零售业的销售额呈持续下滑态势,而电子网络出版流通业的销售额却是不断增长的。

由于经济不景气及2007年和2012年两届总统选举的影响,人们特别关注省察社会的人文类图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发行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据2013年韩国出版文化协会统计,韩国2012年发行的49 767种图书中,历史类书籍占比为2.72%,哲学类书籍占比为3.11%,社会科学类书籍占比为15.31%。与2011年相比,这些类别的图书有很大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9.5%、74%和2.9%。其他类别的图书发行量相对有所减少,其中学习类参考书减少了36.1%,儿童类图书减少了21.5%,纯科学类图书减少了19.5%,漫画类图书减少了16.7%,总论类图书减少了143%,语言类图书减少了13.9%,文学类图书减少了27%,技术科学类图书减少了2.1%,宗教类图书减少了19%,艺术类图书减少了1.8%。2012年,韩国文学类图书出版14 796 437部,占整个出版发行物总数的17.03%,位居第二;出版种类有7 963种,占整个发行种类的20%,是发行量最大的领域[3]。尽管如此,文学领域从2010—2012年三年间却在连续减少,其趋势堪忧。

自1990年代中期PC通信社开发韩国国内的电子图书市场以来,1998年网上电子书店barobook的创立,意味着电子图书市场的正式运转。2000年后半年,DREAMBOOK、YES24等电子图书服务商加入[4]。韩国电子出版协会将电子出版产业市场分为电子书、电子词典、移动图书、专门知识、学术论文、图书原文检索、CD图书、图书软件、其他数字出版等类别。2001年末,韩国主要的电子图书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达15 399种,大体集中在文学领域(占比为26.5%)[5]。

韩国电子出版产业市场规模,2006年为3 393亿韩元,2007年为5 110亿韩元,2008年为5 551亿韩元,2009年为5 786亿韩元,2010年为6 908亿韩元,2011年为8 328亿韩元,2012年为9 023亿韩元,2012年数字出版物领域的整体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8 328亿韩元增长为9 023亿韩元,增长了83%。7年间韩国电子出版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77%,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06—2012年在韩国电子出版协会注册的电子出版物的总数量为320万个,其中社会科学类电子出版物有67万个,占总数量的21%;艺术类电子出版物有25万个,占7.9%;文学类电子出版物有19万个,占6%。[6](P437-438)。可见,电子出版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危机,并扩大了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文学传播的途径。

从1998年开始,韩国政府针对出版产业活性化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出版数量逐渐增加。但是,韩国出版产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偏重于出版学习参考书、缺乏创新的小型出版社居多、出版流通复杂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类图书在传统印刷产业中呈下滑趋势,纸媒文化时代已经开始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文学传播陷入危机。

二、韩国网络文学出版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正在向多种形态的书籍转变,出版产业也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张、壮大。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要求采取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战略。韩国出版界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以前文学的传播是以纸张为载体,但是在数字化时代,文学的传播将经历巨大变化,不再仅仅借助纸张和油墨,而要更多地借助数字技术、通过网络这一新型平台、以网络文学这一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新形式登场。

美国和欧洲从1980年代就开始出现“超文本”形态的小说,到1990年代初开始出现网络小说。进入1990年代,为了适应急剧变化的新媒体环境,韩国出版界开始关心多媒体信息的开发与运用,积极投入CD-ROM出版物的开发和网上信息服务,努

力开发利用PC通信与互联网的出版方式[7]。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就通过千里眼(卫星)传送小说(网络小说),从21世纪开始,韩国的网络小说开始广泛普及并极速发展。数字化文学的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电脑以外,还有手机、录像带、广播、mp3、CDP等。网络文学包括通过媒体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或是运用电脑超链接的网络诗歌和网络小说等,以及从模拟时代的单向性中解脱出来、进入到具有双向性的交互式视频设备的数字时代后而产生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从筹划期就开始引导读者介入,让读者自己决定作品的内容与出版,即消费者就是生产者,这种方式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一种尝试。

文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在CD-ROM和网上阅读文学作品,或是通过客户终端下载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以ebook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的流通。2004年,电子出版物的样本和认证体系开始启动,促进电子图书发展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8]。2003年,美国作家史蒂芬·艾德温·金的《骑弹飞行》在韩国以电子图书的形式进行出版,仅一天就被复制40万次,电子出版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韩国第一篇网络文学作品是李诚洙于1989年发表的网络科幻小说《亚特兰蒂斯狂诗曲》,随后李宇革于1993年创作的《退马录》在网络文坛上出现,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连载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新生代网络小说家金艺俪的《龙的神殿》、李荣道的《龙族》、李允世的《那小子真帅》等,同时韩秀山、李顺原、尹大宁、金永河、郑灿等十几位文学作家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文学作品。

另外,通过电子图书客户终端更新下载,能够存储20 000页文本(50本400页的图书)的Rocket ebook 开始进行市场销售,也预示着文学产业流通方式的变化。Mp3播放器、卫星DMB(移动多媒体广播)、PMP(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SP(Play Station Portable)、数字电视等各种尖端IT产品陆续出现,其中以电子图书和这些数字媒体的结合最为引人瞩目,不仅对在线式和无线式的文化内容的需求增加了,而且通过开发移动式内容产业,显示了激活ubook的必要性。ubook就是给仅提供单纯的娱乐功能的数字机器用品(如电话、PDA等)装载上教育与文化内容,以扩大这些载体的功能。在数字化时代,文学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多样化,它不再仅仅依靠纸张、文字、语言来传播,而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传播模式更加商业化,各种新的效益实现方式被尝试,网络出版以其特别的优势对文学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文学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韩国海外翻译文学出版

2001年3月,韩国文艺振兴院把出版翻译事业和“韩国文学翻译金库”整合为一体,成立了韩国文学翻译院。2005年,依据《文化艺术振兴法》第23项第19条的规定,正式将韩国文学翻译院确定为国家法定机关,隶属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成为其下属的特殊财团组织[9]。2008—2012年,为了促进韩国图书的海外出版,韩国将韩国文学翻译院设定为该事业的执行部门。

为了促进国内图书出版版权输出,韩国第一步就是支持图书基本信息、作家和作品介绍,以及出版社的介绍文本和作品样章的翻译工作。2012年,韩国政府对国内外出版社申请的390种图书予以支持,用英语、中文、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和越南语7种语言翻译437篇摘要和69篇作品样章。其中摘要翻译在2012年举办的博洛尼亚国际图书展及北京国际图书展中参展了124篇,通过此举,极大地推动了参展出版社进行涉外交流。另外,从2012年起,韩国建立了“国文(韩语)摘要咨询委员”制度,以此来监督和提高国内出版社翻译图书摘要的质量,有效地推动了韩国图书对海外的传播。

翻译支持事业是以韩国文学作品为主,用外语翻译人文、社会、儿童等各个领域的图书,通过海外著名出版社进行海外出版,以推动韩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韩国选定18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先用英语、法语、荷兰语三种语言进行初步翻译,然后在海外屈指可数的出版社及代理出版机构筹备出版,最后与世界四大语系(英、法、德、中)的五个主要代理出版机构签订协议。韩国长期派遣五位作家在海外进行出版活动,与韩国的国学大学和出版相关人员构建网络业务联系,寻求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海外发展战略。2012年该组织支持翻译了14个语系的91种图书,并出版了14个语系的55种图书。翻译支持事业试行支持海外出版社进口韩国多种体裁的图书,将出版费用的一部分直接支付给海外出版社,以此来降低本国出版社的负担,进而提高出版图书的质量,并鼓励本国出版社积极进行图书版权输出。通过此举,被支持的国家、语种和出版社不断增多,韩国图书被输出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构建了与海外出版社进行合作的网络模式。

为了在海外积极有效地宣传韩国图书,韩国出版业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图书展。2012年,韩国相继参加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国际图书展、英国的伦敦图书展、中国的北京图书展、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国际图书博览会五个国际图书博览会,进行韩国图书的展示及韩国作家的交流和文学活动。

为了培养优秀的韩国文学专业翻译人才,2003年韩国实行了“预备翻译家短期研修计划”,开始运作专业翻译家培养支持事业,2008年正式成立“韩国文学翻译院”,2012年经过正规课程(涉及5个语系)、特别课程(涉及7个语系)、深化课程(涉及4个语系)三个过程培养了150多名新秀翻译家。同时,为了嘉奖翻译院的成绩优秀者,韩国向他们提供翻译工作室,到2012年已有32人参与到翻译工作室的工作中。翻译院在韩国最高水平文学翻译专家团的指导下开设了韩国文学翻译课程,同时为提高翻译水平还举办韩国文学和文化讲演、翻译理论等的相关特讲、与专门翻译家的交流、文学游记和翻译夏令营等各种活动。

为了向海外出版社介绍韩国国内出版物,韩国文学翻译院从2008年9月开始发行介绍韩国图书的中英版季刊ListBooks from Korea(简称List)。季刊List由图书出版计划栏、出版文化的相关版面和图书介绍报道等部分组成,每期会介绍大概160本图书。作为外语版定期发行物的季刊List,不仅是提供可靠的、具有公信力信息的韩国杂志,还有助于理解韩国文化、推进韩国出版事业的媒体。季刊List的所有报道在主页www.list.or.kr中可以转换成韩语、英语、中文三种语言进行阅览,在2012年还制作了英文版的移动电脑软件程序,这样大大促进了韩国出版物在国内外的交流。另外,韩国每月还发行在线杂志Pluslist Books from Korea(简称Pluslist),仅2012年一年就向6 000多个海外出版社及代理机构发送12期(83号~94号)。杂志Pluslist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韩国图书的专门且准确的信息,与季刊List一起在网络上建立起了系统的韩国图书介绍网。

为了激活韩国图书版权的海外输出,海外出版信息网Oversea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Access(简称OPIA)向韩国国内出版社提供海外出版市场的动向。OPIA虽然能够提升韩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关注度,但是关于海外市场动向的信息仍然存在片面性或不能广泛共享的问题。从2010年10月OPIA创刊号发行以来到2012年登载了249篇报道,向韩国国内1 200多位出版相关人士定期发送在线杂志[3](P458)。本网站由世界出版趋势、海外畅销书籍目录、海外出版信息、图书博览会情况、著作权基本常识等板块组成,提供各种海外出版市场的信息。同时,为了改善海外出版图书的售后服务,2012年该网站调查了2011年海外出版图书的信息,建立了与网络结合的数据库。到2012年底,该网站已记录28个语系、3 283个书籍信息,在其网页“海内外出版韩国年度图书DB”菜单下可以按年度类别、语系类别、体裁类别进行查找。

韩国文学翻译院为作为韩国文化产业核心内容的韩国文学作品与刊物的发展及其世界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2年,韩国文学丛书和美国达尔基档案出版社等大型出版社举行了联合出刊等活动,以此来巩固已打进世界出版市场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韩国文学出版物的北美出版市场。

四、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印刷业受到很大冲击,导致传统文学传播陷入危机。韩国文学出版产业界能正确面对,积极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为了促进韩国图书的海外出版,将本国文学推向世界,韩国设立了韩国文学翻译院,为有关方提供海外出版的各种支持与帮助。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应借鉴韩国文学出版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时俱进,与多媒体、电子科技、网络技术相结合,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拓展新领域。另外,有关部门应向国内外出版社提供翻译和制作出版计划书的帮助,为海外翻译出版提供系统性服务设施;定期向从事海外出版的工作人员发送国内图书现状等季刊杂志清单和在线适时报道,为我国文学的世界化提供更为集中和系统的支持,以此来强化著作版权海外输出的基础,增强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

[1]金才允,金菊贤.韩国的出版政策及其沿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0(12):137.

[2]陶丹.数字化时代的韩国出版产业特色[J].中国编辑,2005(6):94.

[3]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3内容产业白皮书[M].首尔: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振兴院,2014.

[4][韩]金善男.韩国网络出版的现状与特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3(2):59.

[5][韩]成大勋.有关国内电子图书业界的现状与收益模式的研究[J].出版研究(韩国),2001(13):198.

[6]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2内容产业白皮书[M].首尔: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振兴院,2012:437-438.

[7][韩]李永俊.网络在线出版与作为信息服务业的出版产业[J].出版研究(韩国),1997(9):29.

[8]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90.

论网络出版的经济效益 篇12

一、网络出版的定义、性质以及与传统出版的区别

(一) 网络出版的定义

网络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 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 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1]

(二) 网络出版的性质

1. 网络出版的类型

网络出版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1) 按其发展的特点和学科进行划分, 可分为网络新闻出版、网络学术出版、网络教育出版、网络文学艺术出版以及网络娱乐游戏出版等。

(2) 按其出版单位划分, 可分为: (1) 个人在线出版, 目前这种类型的网络出版在国外较为流行, 属于一种自行出版的行为; (2) 网络公司出版, 这种形式类似于中介, 网络公司通过谋求各种出版商服务或代理权出版电子图书进行销售, 提成版税给出版商; (3) 出版商自行出版发行电子图书; (4) POD型的网络出版模式, 这种模式较为成熟, 在美国较流行, 一般进行绝版书与小批量书的出版发行; (5) 微软开发的Ebook软件。

(3) 按其表现形式划分, 可分为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网络音像等。

(4) 按其出版方式可以分为简单出版、多媒体出版和混合出版。

2. 网络出版的特点

(1) 主体合法性:在我国, 从事出版活动, 必须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目前, 在我国对网络出版尚无规范的情况下, 笔者理解, 凡是具有合法出版权的机构, 均可从事网络出版业务。

(2) 产品数字化: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物。产品数字化, 是网络出版的一般属性。这一属性与纸介出版物具有本质的区别, 但与CD-ROM、CD、VCD、DVD等电子和音像出版物是一样的。

(3) 流通网络化:网络出版物, 在流通形态上, 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 (下载) , 直接面对终极用户, 以下载形式完成流通过程。流通网络化 (下载) , 是区别于纸介出版物和以CD—ROM、CD、VCD、DVD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和音像出版物的本质特征。

(4) 交易电子化:网络出版, 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整个交易过程均实现了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 用户只能通过信用卡, 通过网上银行实时付款, 才能进行下载, 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电子化, 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 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 这是网络出版的显著特征。[2]

3. 网络出版的流程

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虽然与传统出版相比, 网络出版少了照排、制版、印刷和装订的出版工序, 但并不等于可以随性出版, 网络出版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 按一定的流程进行出版。一套完整的网络出版流程包括四个方面: (1) 准备原材料; (2) 材料加工; (3) 生成最终文件; (4) 网络付费下载, 这是网络出版的最后一环, 是其营销的一种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信用卡或是网上银行付款下载以实现电子化的交易, 这一过程使网络出版更有发展的优势。

(三)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区别

网络出版作为新生的产业, 其发展速度惊人, 与传统出版相比, 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主要表现为:

(1) 成本低廉, 网络出版是一种不需要纸张、油墨的纯电子化产业, 其环保、绿色, 节约了资源, 降低了成本。同时网络出版直接面向读者, 少了许多中间环节的支出, 这样就使得同样的内容, 在网上观看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费用明显少于同等传统出版商品。而且网络出版也极大地简化了出版流程, 不需要照排、制版、印刷、装订等传统的出版工序。因此, 出版的费用相对低廉。

(2) 出版时间短, 网络出版产品可直接对作者传送的作品进行网上审读, 简化了出版流程, 易于操作。少了许多部门一级一级的审批过程, 节省了时间, 使得出版的时间缩短。

(3) 便于查询检索, 人机互动性强。读者如果要查询网络出版中的某一文章甚至一部分要点,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即可迅速查询到所需内容。

(4) 阅读空间大, 使用灵活。网络出版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并使读者顺利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5) 更新快, 存储量大。网络出版的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都较容易, 免去了许多繁琐的过程, 出版商只需要上传新的数据即可完成更新, 速度快。网络出版不受纸张、页码的限制, 存储的空间较灵活, 量大而精确, 能够按层管理, 是个“移动的大仓库”。

(6) 可按需印刷。这一特点可以使出版者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精密的现代电子化技术的运用为手段, 将传统的成批量胶印变成按册印刷。按需印刷突破了传统印刷的界限, 缓解了出版商的库存压力, 使印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避免了印刷资源的浪费。

(7) 读者与出版商的沟通得到了加强, 出版与发行可同步进行。网络出版的在线审读模式, 使得编辑与作者可以就文章或就文章的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与磋商, 达成协议, 再确定出版。网络出版使出版商的零库存成为了现实, 因为无论是别人在浏览建立的网页还是为别人发送制作的文件, 这一出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行的过程。

(8) 可集文字、图片、音频于一体, 提供多媒体演示。与传统出版相比, 网络出版不是纯文本或图片的出版, 而是一种多媒体的出版, 可以将文字、图片、音像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网络出版还可以以超文本的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链接起来, 使资料变得更加丰富与灵活。

二、网络出版的现状、规模、经济效益与前景

中国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始于1995年1月, 神州学人杂志在互联网上推出电子版杂志, 标志着我国网络出版的诞生。经过十多年历程, 网络出版取得一定的成绩, 且粗具规模。

1.网络出版的现状与规模

2006年, 我国的网络出版总销售收入超过了130亿, 其中还不包括广告的收入, 网路出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增产值近500亿。截止到2007年5月, 全国已经推出和正在实施的网络报纸的报社共有88家, 报纸达250种。据统计, 全国网络文学网站近4000家, 2006年的销售收入约为5000万, 目前全国约有500多家网站从事录像作品的网上出版, 2006年的市场规模近8亿元左右, 约有900多家网站从事音乐网上服务, 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42亿, 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长。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总销售收入为270亿, 中国民族网的游戏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由引进代表为主, 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3]

2.网络出版的经济效益

网络出版作为一项绿色的、环保的节能性产业, 其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出版实际上也是对出版社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 谁及早占领了市场, 谁就能在网络出版领域树立自己的品牌。[4]网络出版能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节约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从生态方面来看, 网络出版无纸出版、按需印刷的特点, 使得网络出版节约了大量的纸质资源, 减少了对树木、纸浆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网络出版避免了树木被过度地胡乱砍伐, 为绿化的建设和环保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保价值。

(2) 从经济方面来看, 网络出版简化了出版的流程, 节约了成本, 降低了出版者的经济风险, 而且资源重复利用率高, 这样就可以让利于读者, 便于大量的发行。同时, 网络出版的形式丰富, 可以利用一定的空间, 增加一定的广告, 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3.网络出版的前景

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产业, 从网络出版诞生起, 就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 短短十多年的发展, 使得网络出版就已粗具规模, 可见其发展前景的不可估量性。2005年上海书展上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2015年, 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会达到100亿元, 利润贡献将达到50%。电子图书能给出版商带来巨大的利润,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将被广大学校和学生所接受。[5]也许不久的将来网络将依靠近地轨道卫星系统脱离传统意义上的有线网络体系, 实现互动式网络信息传递, 使网络出版能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与任何人交流, 采取任何方式进行出版, 即所谓的“5W” (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omever、Whatever) 出版。

从销售环节来看, 网络出版简化了出版的流程与审核, 节省了依附于出版产品上的成本, 这样就可以让利于读者, 而且网络出版能使出版产品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得到加强,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口味, 出版读者喜欢的、流行的产品, 适应大众市场的需求, 使网络出版产品能迅速占领市场。但是要把握一定的度, 要避免一味迎合读者的需求而出版不适合宣传的低俗内容。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 高科技将带动网络的发展, 产生多样化的、高技术的上网手段, 从而为网络出版搭建阶梯,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网络出版的瓶颈与破解之策

由于网络出版是对原有出版模式的突破, 传统的出版管理方式与网络出版的自身特点还不太适应, 由此产生了一些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6]如何打破这些瓶颈将对网络出版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网络出版的瓶颈

作为新生产业的网络出版, 自身的特点使其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影响网络出版的一些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因素。目前网络出版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规定, 在出版政策的协调方面, 尚无规律可循, 只能靠实践的探讨, 积累一定的经验进行规范出版, 所以网络出版的发行是否稳定、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检索信息、资料是否安全可靠、出版质量是否合格等都成为了人们担心的问题, 这些安全隐患都制约了网络出版的发展。

(2) 网络因素。网络出版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 其网络的响应速度、高带宽和硬件对高速网络的支持都是网络出版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对国际互联网的限制非常严格, 出版商把计算机仅仅作为财务打印和文字排版的工具, 联网率极低, 出版商还没有完全实现与银行、税务等十几个部门的联网, 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 投资效益较低。

(3) 人才因素。网络出版物对编辑人员的需求很高, 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编辑业务水平, 深厚的文字功底, 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手段, 对网络技术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能够将声、光、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的组合, 运用于网络出版物中, 集网络出版策划、编辑、运作于一体。

(4) 读者因素。不提供纸质载体而以互联网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出版, 其读者必须具备电脑、相应的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目前中国的网络还未完全普及, 一部分人不会使用电脑, 很多地区没有经济条件去配置电脑, 读者查阅网络出版物需要支付上网的费用以及下载费用, 等等, 而且网络出版物不能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长时间对着电脑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

2.网络出版瓶颈的破解措施

针对网络出版出现的瓶颈问题,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从而推动网络出版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1) 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障网络出版的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可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 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 保护因特网的版权, 明确网络出版的主体。因为网络出版的参与者除出版者和读者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财税、银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于出版商而言, 可实行加密制度;对于作者而言, 必须完善网络出版的收录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 打击抄袭行为, 维护作者的版权完整, 解除作者的后顾之忧, 实行相应的报酬政策, 鼓励其为网络出版积极撰稿;逐步建立起安全认证中介机构, 结合访问控制、隧道加密封装等技术提供必需的网络安全, 以保障出版商与读者之间的付费交易顺利进行。另外, 网络出版商要有一套自身的精审制度, 严格把好质量关, 对于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影响恶劣、内容低俗的网络出版必须进行有效地遏制。

(2) 提高网络的普及率。改善网络条件, 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增加带宽, 提高上网速度, 降低收费标准, 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应当继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让互联网接入服务覆盖整个中国, 促进信息共享, 实现普遍服务, 进而大力推动宽带上网, 扩张宽带服务, 实现从数字中国向宽带中国转型升级。[8]

(3) 培养专业的网络出版人才。要培养一批集网络出版技术与素质于一体的专业编辑人员, 需要国家投入相应的人力与物力, 并开发和完善网络出版的编辑技术。对于高校而言, 必须提高出版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拓宽其实习基地建设, 完善实习制度,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有机结合。对于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邀请相关的网络出版专家或操盘手进行演讲、登台授艺,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网络出版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对于从业的编辑人员, 企业可进行相关的业务和技能培训, 为编辑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 提高其专业素质。

(4) 对网络知识进行普及教育, 加大宣传。对于有条件的地区, 政府可以配置一部分电脑, 建立网上图书馆, 发放或购买网上读书卡, 以帮助人们认识并使用电脑, 进行网上阅读与下载, 完善网上支付手段。对于条件有限的广大农村地区, 必须加大宣传, 使其知道网络出版物的基本概念, 开发另一批潜在读者, 推广电子阅读器的使用, 转变人们的观念, 从而促进网络出版在读者中的普及度。

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总的方向去发展网络出版, 对其实行审批制与许可制。将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全国网络出版的行业管理部门, 设定一套准入的门槛, 颁布相应的管理条例为网络出版服务, 使网络出版走向规范化。而且我们还可以鼓励国有资本进军网络出版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网络出版, 在全国数字出版领域培养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网络出版企业或企业群, 鼓励这批航母级的实力网络出版企业打破界限, 实行收购股份制。

总之, 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出版, 它的兴起要求出版业的技术含量和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所占有的优势都将冲击传统出版的主导地位, 其发展的前景不可估量。在21世纪这个网络的时代, 如何利用网络来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 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与创新, 使其突破发展的瓶颈, 为网络出版能更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出版, 包括:网络出版的含义、性质以及传统出版的区别, 其中网络出版的性质又涵盖网络出版的类型、网络出版的特点以及网络出版的流程;网络出版的现状、规模、经济效益与前景;网络出版的瓶颈与破解之策, 以期使大家能了解网络出版, 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推动网络出版走向高度发展阶段, 繁荣整个出版市场。

关键词:网络出版,经济效益,对策

参考文献

[1]弘扬.网络出版的定义和分类[DB/OL].http://www.bkpcn.com/Web/ArticleShow.a spx?artid=073993&cateid=A0508.

[2]李庆.网络出版的特点和发展前景[J].出版科学, 2001 (4) .

[3]寇晓伟.中国网络出版发展状况及政策.北京:国际版权论坛, 2007.

[4]刘向阳.从黑白走向彩色电子纸技术将拉动数字出版[N].中国青年报, 2005-12-07.

[5]邬江.网络出版路在何方[J].出版参考 (业内资讯版) , 2005 (12) .

[6]张志, 王春哲.网络出版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6) .

[7]安静.我国网络出版现状及发展前景[DB/OL].http://www.cddc.net/cnnews/xmt/200909/6142.html.

上一篇:营利性组织下一篇:幼儿家庭英语教育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