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的经济化(通用12篇)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1
引言: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3]冯书生, 试论编辑如何面对数字出版[J], 数字出版, 2011年第3期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2
尊敬的总经理:
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执行编辑一职,因此我将辞去在xxx公司担任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喜欢我的新工作,希望它可以给我新的挑战。我在本公司工作任职的最后一天是XX年8月10日,离职前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些未完的项目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在方便的时候与我联系,我希望调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xxx公司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为贵公司工作。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图书出版;编辑技术;编辑流程;数字化;
[作者简介]陆晟,陕西省行政学院图书馆。
自20世纪70年代起,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图书编辑出版领域,其所引发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编辑出版理念的变革。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数字编辑出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传统编辑出版企业而言,应当积极面对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数字化出版,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编辑出版道路。
一、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计算机引入编辑出版领域,从而引发了这一行业的技术性变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大型报社开始尝试自动化编辑系统,从而开启了编辑出版数字化时代。早期的自动化编辑系统主要功能是文件管理,以及文件的内部传发。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未能广泛普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系统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一代的编辑出版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在线式自主服务。以豆瓣开发的在线编辑出版系统为例,作者只需上传自己的文字作品,网站编辑只需负责审核内容,其余的工作都将由智能化的编辑系统自动完成。在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帮助下,一个网站编辑能完成过去几十个专业编辑才够完成的工作。由此可见,智能编辑系统无论是在工作效率上,还是在工作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传统编辑出版模式。
对于传统编辑出版而言,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从企业层面来看,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问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存在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正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才会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出版系统来提供满足。未来的出版业将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阶段,出版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就编辑出版工作层面而言,智能编辑系统将会产生一种倒逼效应。智能编辑系统的出现将淘汰一部分低端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并且对编辑的学术性、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数字化编辑出版系统的优势
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在智能编辑出版时代,传统编辑出版景观将逐渐消失,所有的工作都将在网络中得以完成。同时编辑工作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作者可以随着随地投稿,智能编辑出版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编辑服务。此外,网络化的编辑工作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还具有高度跨地域的特征。智能编辑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高审稿效率。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利用计算机撰写文章,投稿则直接利用网络,或是邮寄U盘。这种方式对于作者或是出版社而言,都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一方面,作者可以节省大量的投稿成本,也可以避免因为稿件丢失而造成的损失。对于出版社而言,则可以有效地节省对稿件的管理成本,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审稿效率。例如,避免因作者字迹、书法水平等方面的干扰,造成审稿效率低的情况。此外,编辑也可更为便捷地利用各类数据库,及时对作者稿件的信息性、价值性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避免因为自身专业局限性而导致的主观误判。
第二,减少编辑环节。在传统编辑工作中,编辑往往是在作者的手稿上进行加工。对于手稿的完整性,无疑是具有破坏作用的。同时,排版工作是由编辑和排版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很可能出现由于排版人员不懂编辑专业,或是不熟悉排版规范而造成错排版。此外,文字录入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重新审稿的问题,这些都会对审稿周期、稿件质量等造成消极影响。而在数字编辑出版模式下,则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确保审稿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升审稿效率。
第三,提升编辑工作的价值。随着网络出版模式的出现,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将被彻底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化组稿、改稿、校队。这种新的编辑工作模式,将编辑从过往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编辑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此外,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将有利于编辑更好地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提升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以及图书的后续出版和发行。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编辑出版而言,智能编辑出版系统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多的在于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智能编辑出版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出版行业的生态,从而推动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三、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的影响
数字化编辑系统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革新。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已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编辑出版的工作模式。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编辑媒介的变化。传统编辑工作是建立在纸媒介基础之上,编辑对象主要是文字和平面图形。因此,编辑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内容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对于文字和图形编排的要求并不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出版物在网络媒介基础上飞速发展。除文字、图形、图像符号外,音频、视频、动画符号等被广泛用于数字图书中,这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编辑工作的内容,而且对于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第二,编辑技术的变化。传统图书编辑,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把文字或是图像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以及审美要求进行统一编排。传统图书编辑是一种二维编辑,所有的编辑工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让编辑对象落实到指定的平面上。数字图书编辑则截然不同,由于数字图书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还包括声音、视频等,因此,利用传统编辑技术是无法将这些异构的符号统一在一个平面之中。实现数字图书的编辑,首先要将这些异构的符号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语言将其转换成统一的符号,然后再将它们集成在一个平面之中。由此可见,数字出版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编辑工作的建模方式。这种变化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其意味着编辑工作不再是一种机械性劳动,而是一种创适性劳动。
nlc202309040348
第三,编辑流程的网络化。传统编辑工作可以归结为三审制,编辑的一切活动是在出版社体制下进行的。因此,从本质上而言,编辑流程基于的是制度性,而不是功能性。这也就意味着,编辑只要走完这个流程就可以了。由于不是直接面对市场,或是直接面对作者,因此,编辑质量以及编辑效率都很难得到提升。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所要面对的就不是出版社、出版体制,而是作者和图书市场。编辑更多要考量的是如何利用各种编辑技术去提升作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编辑工作将具有更大的创新性。此外,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将更为密切,编辑工作的好和坏,作者将有直接的发言权。
第四,编辑主体的模糊化。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环节。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选题进行策划和执行,对书稿进行编辑和加工。由于书号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编辑就必须考虑出版成本和销售等问题,从而确定作品是否值得出版。因此,在传统编辑出版系统中,编辑是具有独占性的。这种独占性存在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从优势方面来看,出版工作的计划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版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编辑可能会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从劣势方面来看,传统编辑系统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对于繁荣出版市场是具有消极性的。而基于网络的智能化编辑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并且在技术上降低了个人进入出版业的门槛。随着自媒体的出现,自编辑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出版的基本特征。自媒体人以网站为出版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出版行为和编辑行为。由此,编辑的主体性变得越来越模糊。可以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当编辑。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智能编辑系统对于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不少人认为,传统图书出版业可能因此而走向没落,但是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业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传统出版企业而言,应当积极调整心态应对数字化浪潮。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应当从提升自身学术修养、专业能力出发,积极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编辑技术,从而使自身的编辑工作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编辑出版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1] 乔瑞雪. 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 中国报业, 2012(2).
[2] 吴惠娟.浅谈数字出版环境下的编辑角色转换[J].出版广角,2011(10).
[3] 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 科技与出版, 2011(5).
[4] 吴燕.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 中国出版, 2011(9) .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4
近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内心的欲望, 很多人开始寻找精神层次的满足感, 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编辑在工作时必须体现出来创新意识, 必须承担起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责任。从概念的角度上说创新包括知识、设计和理念三个方面, 编辑创新工作是推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不竭动力,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编辑创新对编辑出版工作价值进行简单探究。
二、编辑创新的内涵
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石编辑创新, 其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编辑工作者肩负着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讲编辑创新其实就是在参与编辑出版活动中, 编辑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这些主要体现在对设计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
(1) 观念创新。说到编辑的观念创新, 编辑要使用不断变化的编辑客体存在的环境, 准确、科学地把握编辑活动的发展变化趋势, 并且要勇敢对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坚决否定, 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时代特征的新观念。编辑在进行观念创新工作时, 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构建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 准确认识新的编辑环境和时代特征。从事观念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状, 要敢于挑战新的事物和打破常规思维, 要具有自省性的思维。只有既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品格, 还具备能够打破原有习惯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守正出新, 这是保持出版工作旺盛生命力的根本。编辑观念创新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出版框架中, 其是一个长远的视角。因此, 要求编辑要有创新品格和创新意识, 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格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 要求文化工作者能够不断更新观念, 合理的舍弃旧的不合理的机制和制度, 引导大众建立起适合时代进步的新体制、新制度和新格局。为了实现长远的利益, 必须勇敢地去改变现状, 有时还需要做出一些牺牲。这就需要编辑的创新勇气去实现, 当观念更新了, 新的格局才有形成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也是观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对现有思想观念的超越, 不仅缩短了同先进事物的距离, 还能够同原有思想观念拉开距离。作为一个编辑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因此, 就应该具备创造性的脑袋, 对选题和稿件的选择必须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而且能够时刻把握住最佳的市场机遇,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创新推动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2) 编辑的知识创新。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变革速度也越来越快, 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新观念不断涌现。知识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创新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创新文化体制, 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驱动作用下, 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 使得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编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利用原有知识来创造新知识, 充分发挥编辑人员主观能动性, 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的选题创新和内容改革。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 要按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进行选择, 将优秀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纳入其中, 抛弃无用的、落后的、平庸的, 去糟取精。同时要吸收来自国际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达到知识科技的更新换代,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舆论保障。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要更加的努力学习, 否则会对编辑创新甚至是整个编辑出版业长生危害, 旧的知识会使编辑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下降, 失去对事物感知的悟性和灵性, 导致选题策划不够新颖, 不能为大众提供好的作品, 一批好的作者也会流失。好的作品只有那些有眼光、勤思考、善读书、具有文化理性和勤于实践的编辑才能发现。因此, 编辑必须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 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 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并且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辨别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编辑的设计创新。编辑工作者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设计创新称之为编辑设计创新,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点线面以及图表、文字等方式地结合起来用于信息的传递, 然后经过美术编辑的创造性构思做出刊物的板式、封面和插图。近几年,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电脑绘图使得装帧设计和编辑个性独创性都能得到发挥, 使编辑的想象力、个人情感和才思得以展现。但出版物内容的创新活动的结果, 必然使编辑设计创新, 因为设计创新工作和自身的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良好的个性是设计创造的源泉, 其在设计创新中与创新能力的作用相辅相成。编辑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 应该根据不同出版物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来设计所涉及的编辑内容。同时, 装帧设计与宣传计划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 从事美术编辑的人员不仅要参照责任编辑的构思和意图, 同时, 还必须考虑到书稿的视觉感、文字内容、美学价值等因素, 再对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与美术编辑个性创意相结合。加上美学和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是将很多技巧结合在出版物中, 这样不但能够显示刊物的形式美, 同时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美的享受, 同时在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刊物要求, 要做到内容形式的相映衬和统一, 将形式美和内容美巧妙结合。美术编辑要配合责任编辑的工作, 相互支持, 多多交流, 这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拿出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三、编辑创新的地位
(1) 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当今社会, 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不断加。导致出版物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要是所出版的刊物缺乏个性、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就会令消费者失去阅读兴趣, 失去大量的读者。因此, 就很难在立足于国内外出版市场, 成功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没有特色的刊物其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 何谈发展呢?只有造就出版物的个性和特色, 才能谈及发展壮大。所以, 必须为出版物的特色进行定位, 突出其个性, 创造出本刊物的独特风格, 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的时候, 要求必须树立追求创新的品格。第一, 要勇于进行自我否定, 敢于改变人民大众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 开拓别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和风格, 缔造自身出版物的优势。第二, 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 不能迷信编辑前辈们的教条式经验, 在前人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编辑模式, 从别人感觉不可能发生、怪癖的、甚至是荒诞的方式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树立独特的风格。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是出版业不断发展前进的需要, 又是一种难得的对知识的探求精神。要敢于尝试, 能够采用多种思路解决编辑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做事风格, 这也正是编辑创新真正的体现。
(2) 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文化, 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的发展灵魂是创新, 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新。文化创新是很重要的在编辑创新工作中, 作为一个编辑肩负的是传承和发扬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担, 对文化积累、文化的缔构和创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责任编辑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编辑制度, 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稿件进行相应的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 并对稿件提出修改建议, 编辑肩上担负的是传承文化责任和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 要求编辑对稿件必须严格把关。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 能够引领道德风尚。编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坚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宗旨, 自觉肩负起引领文化前进的社会任务。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 必须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大力弘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吸收国际各民族先进的文化的精髓, 抛弃那些伪文化和一些在因为商业操作而出现的低俗的、肤浅的东西。向世界展现一个正统的、现代化的中国文化, 作为一名编辑要有文化人的眼光和良知以及责任感, 从民族的国家的文化积累角度出发, 高瞻远瞩的对选题进行策划, 使出版物成为面向全人类、面向现代化的精品之作。
四、编辑创新的作用
(1) 推动经济发展。在编辑创新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文化的自身经济性, 其能够代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表现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价值。当今社会, 文化和经济已经不能分割开来考虑了, 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其中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 明确价值取向。超越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意义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现代社会一个编辑的思想价值取向同出版物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 编辑思想的主导就是编辑创新, 编辑创新引导者编辑在工作时的方法和手段, 决定着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某种价值意识取向, 能够代表出版工作的学术思想和先进文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 自觉的进取意图, 这对编辑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创新意识是在具体活动实践中形成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还应该具有主动性, 能够从包含社会和文化价值意义的刊物中表现出来, 其能主动的和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结合到一起。进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例如, 在工业上, 人类向自然环境大肆地开采矿产资源, 排放废气污染物, 导致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严重降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而, 从“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的方向出发提出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保护生态环境, 这样就将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不但能够树立刊物正确的价值取向, 还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3) 创建品牌特色。对一个企业来说创建一个出版物品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 编辑创新在建立品牌特色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一个特色的品牌, 是自己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依托自身地域文化特色, 形成个性鲜明的刊物, 编辑必须坚持专业特色, 长久以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品牌。
五、结语
编辑创新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地发展,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编辑应当自觉承担起创新的历史使命, 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 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编辑行业的快速发展, 编辑的出版工作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时, 要体现编辑工作时的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知识、设计和理念这三个方面。只有通过编辑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 因此编辑创新在出版工作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编辑创新的作用和地位, 来阐述编辑创新工作的参考价值, 以期促进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编辑出版,创新性,作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有文.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编辑之友, 2011 (11) .
[2]辛督强.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三点建议[J].编辑之友, 2012 (3) .
[3]陈芳烈.编辑出版论文的写作[J].科技与出版, 2011 (3) .
[4]李奕.浅谈编辑出版工作中如何落实创新意识[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2 (6) .
出版社在职编辑的求职信 篇5
您好!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信息,我对网页兼职编辑的职位感兴趣。我是出版社的在职编辑。自从19获得硕士学位以来,我一直在出版社做编辑。这两年来,我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熟悉。经过正式培训,并在出版商工作协会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我相信我有能力承担贵公司要求的网页编辑任务。
在我看来,网页编辑是我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以前做过这个工作,没有技术问题,主要是时间方面。我想说的是,只要我有时间,我可以为你们公司设计最好的网页。
我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我能熟练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eshop等网页制作工具。我自己做了个人主页,日访问量已经达到100人左右。通过互联网,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
而且,坐在电脑前点一下鼠标就能体会到世界的快乐,这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达到的。
由于编辑业务的性质,本人工作时间灵活,办公条件便利,客观上为兼职编辑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基于我对互联网和编辑事务的掌握和偏好,以及我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贵公司的要求,我相信贵公司能为我提供另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我也相信我的努力能让贵公司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我的工作能力没有问题,我可以保证,因为我之前的工作做的很好,这一点你们公司可以放心。至于技术,我想我没有什么顾虑。我能做好。请相信我。
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果有机会和你面谈,我将不胜感激。即使贵公司认为我不符合您的要求,我也会继续关注贵公司的发展,在此表示诚挚的祝福。
我在此交流
欢迎
胡乔木的编辑出版思想 篇6
[关键词]胡乔木 编辑出版 原则要求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54-03
在国内编辑出版领域,胡乔木始终是一个显著角色。这缘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新闻媒体到图书著作,从信息发布到文化传播,从具体而微的编辑方法,到大而广之的勾画布局,胡乔木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并使自己的想法在现实中切实地发挥过作用,产生过影响。这些指导思想固然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带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色,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的成分,正是这些带着时代共性与个体特色的思想自上而下地作用于新中国的编辑出版领域,最终将这一领域形塑成今日现状。溯本探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现状,可以使我们更科学理性地标明我们继续发展的方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回顾研究一下胡乔木同志的编辑思想显然并不是一项多余的工作。
一、生平简介
胡乔木,本名胡鼎新,笔名乔木,江苏盐城人。从1950年起,先后担任过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以及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务。其履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担任过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在此期间,他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出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协助毛泽东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对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历史性文献发挥过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有“中共中央一支笔”的美誉。
二、编辑出版实践
胡乔木的编辑生涯是从其1932年主编进步刊物《海霞》开始的,前后长达60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在编辑《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过程中,胡乔木要求“客观的历史是怎么样,写出来的历史也必须是怎么样”。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史态度。既然是客观记述,那么不仅要符合客观真实,还要做到合乎历史真实,不仅要有一说一,还要辩证全面。该书初稿在评价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时说:“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一次又一次犯扩大化错误的理论根源”。胡乔木在“扩大化”后面又加上了“甚至无中生有的”七个字。初稿中对八大二次会议前的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只用一句话加以论述,胡乔木综合考虑后,觉得对这两次会议的重要性表述不够,遂补充道:“作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两个会议对中央和全党的工作又有消极的一面”。[1]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无疑是胡乔木同志编辑生涯中最用力,也最具有公益性的一项工作成果。1979年,结合任务特点,他给百科全书定下了科学严谨的编辑方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介绍科学文化知识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要反映各家学说。”“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不论其大小和政治制度如何”,“对中外古今人物……凡历史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的人物,不论其政治地位和政治观点如何,都应有适当的介绍。”[2]指导思想看似平实简单,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这样跳出窠臼,重视科学规律,尊重客观现实的思想观念实际上颇为难能可贵。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总体设计、队伍组织和体例制定。胡乔木同志从全局出发,抓大放小,审时度势,将这三个问题一一加以解决。总体设计上的主要难点在于是按学科分类还是参照通行做法按字母顺序编排。胡乔木考虑到“文革”十年造成的文化荒芜局面使得百科全书的尽快出版成为一种必须,只能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分门别类地汇聚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学者,以学科为界限进行编写出版工作,完成一部分便出版一部分,循序渐进地完成全书的编写工作。这样的决定最终被证明是明智可行的。在编撰队伍的组织方面,胡乔木破除按名气、身份选人的习惯做法,唯才是举。在具体的编写体例上,他同样不惮繁缛,认真权衡,周密考虑,积极建言献策,即使是最基础的遣词造句,语法表达,他都严格把关,力求精益求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历时15年得以完成,凝聚了胡乔木的一腔心血,也为历经十年动乱,一片荒芜的科普领域建立了一个范本。其尊重科学,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的编辑方针在当时的编辑出版界具有标杆意义。
三、编辑出版思想
(一)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胡乔木首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加之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服务于社会政治领导机构,所以其编辑出版思想中的政治色彩和阶级观念较为浓重。他认为,编辑出版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真理的一种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政治性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斗争最重要的武器,在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书籍和出版是最行之有效的武器,因为它们可以同时对千百万人施加影响,这是其他的斗争武器所不能比拟的。正因为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带有斗争性质的工作,所以胡乔木将在党的领导下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编辑出版工作的任务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人民的事业,首要的任务就是服务于人民。随着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上升,而从长远来看,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途,这都使文化出版服务于人民成为一种必须。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总量庞大,并且不同人群的需求各异,如何更深入地发掘文化需求潜力,创造出更多文化精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引导
胡乔木把编辑出版工作当作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武器,武器是用来斗争的,所以他倡导通过编辑工作,通过出版书籍对来自外部和产生于内部的错误思想展开批判。批判靠的是科学方法,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明辨是非,也就是说要通过分析、对比和辩驳的方式,即以科学的方式用科学来揭穿并取代伪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来抢占思想阵地,让那些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无益的错误思想无所遁形,将其彻底清除出人们的头脑。
3.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胡乔木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工作得以正确开展的根本,是工作取得成效的法宝。他对这种观点的强调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其去世的前一两年,仍在大声吁求文化出版行业要提高主动性和认识水平,在全社会深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水平。
(二)编辑出版工作的原则要求
凭借丰富的编辑实践和精深的编辑学理,胡乔木从个人对编辑出版学性质和地位的认识这一前提出发,提出了许多编辑出版工作的原则性要求,这些原则要求既深合编辑出版工作的自身规律,又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创新意识和发展眼光。
1.党性原则
对党性原则的强调是与胡乔木对编辑出版工作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分不开的。胡乔木认为编辑出版工作首先是服务于政治的,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斗争的最重要武器,“发行任何有益国计民生的书籍都是政治工作”,是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真理来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编辑出版工作自然是要接受党的领导,要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党性原则贯穿于编辑出版工作始终,既要努力践行,也要普及宣传。
2.读者意识
如果说对党性原则的强调是胡乔木受自身立场观念影响,对特定社会体制下编辑出版工作的特殊要求,那么读者意识则可谓任何地域、任何政治制度下的编辑出版工作都不能忽视的原则性要求,是编辑出版工作根本性的内部规律。胡乔木是通过处处讲对读者负责,时时讲为读者着想来强调这一点的。他认为,出版物“应该满足广大读者更多方面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读者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同革命出版工作者,说来说去总归就是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口头上这样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胡乔木也是这样做的。负责修订《毛泽东选集》时,在其主张下,每卷末尾都附有一个校订表,为的是让读者方便地弄清选集在什么地方做了改动,同时也可以以此检验修订的效果。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事无巨细地替读者着想,不仅要主动着想,还要“善解人意”。 胡乔木建议,如果是给青年读者的出版物,就要多加注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使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使是一些生僻字也要注音并加以解释,以免青年读者偷懒跳过,这次没有弄懂,下次遇见还是一样不认识。
3.精品观念
胡乔木是从商品流通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生产特殊性两个角度来论述编辑出版工作中精品观念的必要性的。首先,精神产品也是社会产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要符合市场流通规律,也就是说不仅要在数量上占优以保证供给充足,还要注重质量以提高其被接受度。而精神产品的质量优劣就体现在其内容是否健康、有益上,看它们是不是能够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其次,精神产品毕竟不同于物质产品,有其特殊性。不合格的物质产品或许仅仅是不能物尽其用,遭到淘汰,而精神产品却可能误导读者,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努力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是将为人民服务、对读者负责精神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胡乔木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监督管制,以提高出版物质量,多出精品,他鼓励开展并加强图书评论工作,通过评论来提高辨识能力,督促出版机构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4.发展眼光
任何一个行业,一门科学,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保持不竭动力,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胡乔木对编辑出版行业一向是主抓重点,通观全局,着眼现状,放眼未来,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前瞻眼光。他指出要从出版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以预见性的思路制定出适宜的出版计划。改革开放之初,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出版行业市场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主张该行业应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经营环节,提高经营意识,改变旧有的产销脱节模式,催生出版行业活力,去除限制行业发展的种种积弊。他还针对印刷技术落后的现状,呼吁出版部门开展技术改造,为我国印刷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进而破除其对整个出版业发展的束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编辑出版专业教育
胡乔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认识到了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出版机构中缺乏专业性干部,各级学校中也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业,这使得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偏低,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因而主张在社会上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或在大学中设置相关专业。胡乔木之所以有此提议,在于他意识到了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做一个好编辑很不容易。一个老编辑比一个教授辛苦得多,社会上又不知道他,而没有很多知识的人又当不好编辑。对编辑人员要培训。”[3]在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乔木一直积极呼吁在国内建立并扩大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专业教育,以期培养出更多专门性人才,提高编辑出版行业的整体水平,改善行业发展前景。
正是在其倡导下,教育部、文化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试办、开办编辑学专业,河南大学除设有本科专业外,还招收编辑学方向研究生。自此以后,各个高校中的编辑出版学相关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编辑出版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风生水起,渐入佳境。编辑出版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成熟和日益壮大,既为编辑出版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催动了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勃兴,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推动,使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性态势。
四、社会评价
胡乔木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他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一介学者,既深谙政治哲学,严循学术规范,有着毛泽东秘书、部级官员的荣耀头衔,又潜心治学,勤于编创,可谓著作等身。“新中国成立之始,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长期分管领导思想战线,其中包括出版工作,为发展推进新中国出版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复杂的条件下,他又为推动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胡乔木既是出版战线上的领导人,他本人又长期做过编辑出版工作。他善于深入调查研究,他的有关出版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又具有系统、深邃的理论色彩”。[4]胡乔木既强调在编辑出版实践领域内的创新发展,又注重学理研究、专业教育,国内编辑出版领域既重技术实践,又重学术精研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他的大力倡导。他以自己亲自编创的海量著作和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上推演出的诸多思想、设计,为国内编辑出版学学理上的丰富和业界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这一领域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胡绳.胡乔木和党史工作[N].人民日报,1993-10-03.
[2] 刘志荣.胡乔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N].人民日报,1993-11-10.
[3] 《胡乔木传》编辑组编.胡乔木谈新闻出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宋应离.胡乔木对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贡献[J].出版史料,2006,(2).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探析
随着我国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纷纷上市, 从而使得我国手工、机器等形式的传统编辑出版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适应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从而更新编辑出版的理念。
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优势
从理论上可以了解到, 数字化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编辑出版已经渐渐被智能化所取代, 从而使得编辑出版的整个工作流程都将在互联网上完成, 这就意味着编辑工作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得作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投稿, 智能编辑出版系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作者的投稿。
1.将审稿的效率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使用计算机去撰写文章, 而在投稿的时候, 直接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投稿的方式, 不仅对作者有着极大的便利性, 对于出版社也具有很大的方便性。作者可以节省投稿的成本, 同时由于纸质稿件在快递的时候, 容易出现遗失的情况, 因此使用网络投稿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事件的发生。出版社可以有效地将审稿效率提升上去, 从而节省了对稿件的管理成本。例如:在审稿的时候避免了由于作者的字迹缭乱等因素而出现的审稿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 编辑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库对作者作品的信息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从而避免对作者的劳动成果出现不公正的评判。
2.减少了编辑的环节。在传统的编辑的过程中, 往往都是作者的作品在编辑的过程中, 都是有其他审稿编辑进行加工过的, 这就意味着这些编辑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排版的工作都是由人手工完成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排版的工作人员对于排版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 就会导致在排版的过程中出现错版的情况出现。当在文字录入的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从而导致了需要重新对稿件进行审理, 从而使得稿件的周期、质量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但是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模式下, 会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审稿的效率, 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双手解放了出来, 同时将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推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3.将编辑工作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模式的到来, 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被网络化组稿、改稿、校对技术所取代。这就意味着, 这种智能化的编辑工作模式, 已经将编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使得编辑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创作。同时, 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 可以使得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好的学术评价结果, 从而有利于提高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 为作品的后续出版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知道,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对于传统的编辑工作而言, 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 有效促进了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设备。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编辑设备, 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市场效益差, 或者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 导致了对于先进数字化编辑设备的投资就出现了一定的状况。这就意味着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 缺乏先进的设备, 使得图书出版的所有工作流程仍然是需要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 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模式的有效普及。
2.缺乏数字化理念。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过程中, 部分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数字理念, 这样使得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市场利润, 根本就不会主动地花费资金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会利用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 却不重视员工的休息时间。这就意味着因为缺乏资金, 从而没有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出版设备只是暂时的危害, 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数字化理念, 这将会阻碍我国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
3.数字出版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从现代的出版前景可以看出, 我国的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中, 一定要引进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的许多出版社内部并没有固定的、专业的数字化人才, 只是一些短时期的兼职工作, 他们不能将出版社的效益放在首位, 这就意味着在工作的时候, 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大大的降低, 从而使得整个数字出版的工作效率降低, 阻碍了出版社更新技术的步伐。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缺乏, 对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
4.数字出版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图书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市场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而说明了图书文化在短时间里是不会退出我国文化市场的,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竞争的局面出现。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同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作为刚兴起的事物, 缺乏一定的实力和完善的理念, 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从而使得在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竞争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这就意味着, 我国相关的部门想要使得数字出版得到发展, 就必须平衡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 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从而减轻数字出版的竞争压力, 从而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三、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投资, 引进先进的设备。从以上可以看出, 由于资金的不足, 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 从而导致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无法开展。这就意味着数字化出版一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加大, 从而购买了先进的数字化设备, 这将有效的将编辑排版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将数字出版技术有效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通过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加强了资金的不断注入, 与此同时还必须引进投资者, 对数字化出版投入更多的资金, 使得数字化出版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出版、市场之间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
2.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数字化理念。从以上可以看出, 数字化理念对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有着促进作用, 因此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参加一些有关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研讨会, 从而有效地提升出版社管理人员对于新事物的了解, 以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从而使出版社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数字化理念;与此同时, 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 来进一步地更新出版的理念, 从而紧跟时代的发展, 将数字化理念更好地运用到数字出版的工作当中去。正确地把握社会的信息, 从而不断地扩大数字化出版的空间, 提升数字化出版的市场竞争力。
3.培养专业的出版数字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理念的形成, 从而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就必须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国家相关的部门可以开设数字出版培训基地, 让更多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去了解、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理念, 以及出版方式, 从而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数字化人才。同时在对出版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教育的模式, 不断跟随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关的培训, 与时俱进, 这就意味着在培训的时候, 培训机构必须引进先进的国外优秀数字化专业技术和数字化出版观念, 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得外国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应用到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参加数字化培训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因为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价值。
4.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过往的商业实例中,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合作才会共赢, 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 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样的道理, 只有将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共赢。由于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就说明了传统图书出版不会在短时间里退出市场竞争, 因此可以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出版社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管理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使出版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管理理念中, 可以将数字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等充分地展现出来, 与传统图书出版进行结合, 完全摒弃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中存在的缺陷, 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进行合理的分析、改善, 从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论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中的重要性 篇8
1.1 编辑理念创新
创新对于编辑而言是一种挑战, 理念的创新更是要求编辑们打破固有的思想和观念, 拥有否定原有制度的勇气, 敢于做出尝试, 推陈出新, 在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思想的支撑下, 根据当代社会现有的经济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便于适应社会的发展, 是一种长久的发展策略, 也是企业长期发展所必须做到的。
1.2 编辑知识创新
编辑知识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21世纪, 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的时代, 不断的有新的知识涌现, 其中一些新的知识甚至取代了原有的知识, 致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编辑行业是紧跟着时代的脚步, 编辑出版物更是要贴近时代的进步, 才能走进读者的心里。这就更加需要编辑知识创新, 汲取当代的精华, 抛弃已经被淘汰的知识, 对知识要进行实时的更新, 进而真正的达到对知识的创新。
1.3 编辑设计创新
编辑设计是随着出版物内容的改变而变化的, 编辑设计创新则是出版内容创新的必然结果, 编辑设计创新与编辑设计人员的个性紧密相关, 拥有个性鲜明的特色是设计创新的一种良好的资源, 设计创新与内容创新、知识创新相辅相成, 二者息息相关。在设计创新中, 设计应该和内容完美的结合, 不仅让读者有一种美的享受, 还要带给读者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才是设计创新的意义所在。
2 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中的体现
2.1 编辑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编辑出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编辑出版行业承担着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的宣传等重要的责任, 中国的责任编辑制度也从一方面证明了编辑行业对整个整个民族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因为出版物不仅仅是思想的前沿, 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对社会风气有修正的义务, 而且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有辅助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青少年, 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编辑创新也是迎合当今的社会环境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者, 编辑创新加强了文化的传承,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国家的文化正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弘扬“正能量”, 宣传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以及健康积极的思想, 是编辑出版行业应该也是必须尽到的责任, 坚守编辑行业的原则与底线不仅对编辑出版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编辑是编辑行业的灵魂人物, 有着极强的专业性, 站在中国文化的顶端, 甚至世界文化的顶端, 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是出版业很可贵的财富, 可能会为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 掀起出版业改革的大风暴, 大大地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发展。
2.2 编辑创新实践多元风格
现在的出版行业与过去的出版行业相比, 出版单位越来越多, 竞争也日渐激烈, 而市场份额是固定的, 这导致了各个出版社都在绞尽脑汁尽可能多的抢占市场的份额。然而在激烈的环境中, 想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其出版物的选取, 必须要有足够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 只有迎合市场的需要, 必须改掉以往出版物单调的劣势, 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版物进行创新, 拥有足够鲜明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真正的实现多元化,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编辑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风格, 不受传统形式的拘束, 拥有挑战的精神, 更要有很大的勇气, 对编辑工作人员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 特别是在创新中需要承受的压力, 要顶得住他人的置疑与批评, 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不断的调整与修饰,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具有敢于在未知领悟探索的精神, 能够真正的做到创新, 出版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也正是提倡创新的本质所在。
3 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作用
3.1 确立编辑创新的价值取向
出版物的文化内涵与编辑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出版物实质上就是编辑自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编辑创新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出版物的价值取向, 它是整个出版社风向标, 是出版产品的灵魂所在, 掌握着出版物的走向。编辑创新是出版行业对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必然改变, 是编辑出版行业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所做出的努力, 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不被现在的环境所淘汰, 企业才能长久的在社会上生存, 在残酷的环境中总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而取得更多的利益。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 是整个出版社思想的前沿, 代表着出版社中最先进的思想, 是一种为适应当代社会自然发展, 为企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在出版工作中体现出来, 并且能很好的和价值完美地融为一体, 真正的发挥出巨大的价值。编辑应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 不断更新、充实知识, 使自己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 从而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权。编辑还应与时俱进, 及时跟踪最新信息, 不放过摄取信息的每一个渠道, 在博览群书中获取、在学术会议上获取、从与作者的接触中获取、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从读者反馈中获取、从其他刊物中获取、从不经意的种种渠道中获取。
3.2 促进经济事业发展
编辑创新的实质也就是编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任何一个行业, 如果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无法长久立足。编辑出版行业同文化息息相关, 而文化同经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以经济市场为导向的大环境下, 编辑创新工作在适应当今的经济市场同时,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帮手。编辑创新工作仅仅依靠纸质出品物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新媒体卓越发展的情况下,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机出版等一系列的新型出版方式, 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 编辑出版工作在不断创新的同时, 对经济推动有也一定的辅助作用, 这种作用会持续发酵, 对今后的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结语
文化是长期的积累所沉淀下来的产物, 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同时, 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助力。编辑这份工作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是为整个民族服务的, 肩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的重担。因此编辑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 不仅要使自身得到进步, 更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让文化真真正正地在创新中体现出来, 将文化的精华得到一个提升, 使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有良好的接洽, 发挥文化价值, 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霞.浅析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7) :296-297.
[2]钟边.文化创新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编辑, 2009 (2) .
[3]沈瑞.也谈“编辑力”[J].编辑学刊, 2012 (6) :102-104.
[4]陈小平, 徐晶.现代编辑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161-162.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9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书籍的社会效益是指书籍作为精神产品, 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书籍的经济效益则是指书籍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可以给出版经营者带来盈利或者亏损。这正是由书籍的双重属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决定的。这也是编辑出版工作者一直以来所要面对的矛盾之一,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应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使它们和谐发展。由于编辑活动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影响, 所以应该将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同时, 编辑活动并非等同于一般企业的生产活动, “而是一种具有许多特殊性的生产活动或特殊生产性行业, 属于社会性和经济性兼容的行为主体, 应当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并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效益原则。”[1]正如出版界的一位前辈所说, “出版, 在昨天、今天、明天, 最严肃和最要花力气处置好的题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是第一’。”[2]
邹韬奋办生活书店, 提出事业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他认为“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3]。这里所说的“事业性”实际上是指社会效益, 而他所说的“商业性”实际上是指经济效益。对于邹韬奋来说, 社会效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当两者不能兼顾时, 只能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追求社会效益, 坚决维护进步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其创办的《生活》周刊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5万份以上, 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生活书店出版的书刊以质量取胜, 发行深入到穷乡僻壤, 正是书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的成功典范。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 追求经济效益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赢利, 资金才能周转起来, 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撑, 企业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营并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使企业保持活力, 不断发展壮大。近现代的编辑出版家当然也明白这一点, 但是, 怎样赚钱?他们的方法和那些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出版商不同。因为像叶圣陶、巴金、茅盾、邹韬奋、郭沫若等这些编辑出版家, 他们都是以文人学者的身份投身编辑出版事业的, 所以在经济效益之外, 他们更看重编辑出版事业的文化属性, 在传播和积累知识、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影响人们的思想, 促进社会进步方面, 编辑出版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开明书店的编辑, 叶圣陶编辑出版的教科书和辅导读物以内容质量取胜, 并且一直畅销不衰, 在当时的文教界影响很大,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叶圣陶在开明主持编译工作时倡导“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出版方针。所谓“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有益于读者, 使读者有所得;所谓“有所不为”是指对读者无益甚至有害的东西, 哪怕有再高的经济效益, 也坚决不出。[4]
巴金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始人之一, 长期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文生社出书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 只要书的内容有价值、值得向读者推荐、对读者有益, 文生社就会出版。巴金在文生社先后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新时代小说丛刊》等大型丛书, 以作者阵容强大、内容充实、售价低廉, 为当时衰弊不振的现代文学界注入了一脉清冽的甘泉, 在文学史和出版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使文生社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作者———编者———读者的和谐统一
众所周知,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一方面, 在编辑出版活动中, “编辑源体 (即作者———作者注) 是整个编辑活动的起点, 没有编辑源体的创造, 当然就不会有任何的编辑活动”, “整个编辑史发展到今天, 可以说都是由编辑源体的创作活动一直源源不断地推进的结果。”[6]另一方面, “编辑主体和编辑活动的产生, 正是由于编辑用体 (即包括读者在内的受众———作者注) 对于使用编辑客体 (即编辑产品———作者注) 的客观需求的拉动。”[7]没有这种拉动, 编辑就不会产生和发展。由此可见, 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的编辑, 只有处理好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作者———编辑———读者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使三者达到一种相对的和谐统一, 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出版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编辑要处理好和作者的关系, 首先就要尊重作者, 包括对作者本人人格的尊重和对作者的创作作品的尊重。前者要求编辑和作者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甚至朋友关系, 后者则要求编辑对作品的修改加工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其次, 在更高层次上, 编辑要善于并乐于发现、培养和帮助新作者, 这样才能从创造的源头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要处理好和读者的关系, 一方面要不断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购买能力, 多出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
巴金认为,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成为密切合作的朋友, 作为编辑应该尊重和爱护作者。曹禺的剧本《雷雨》存放了两三年, 被巴金发现后, 立刻将它发表在《文学季刊》上, 后来又以单行本的形式收录于《文学丛刊》第一集中, 接着又在第三集中出版了曹禺的另一剧本《日出》。正是这两部话剧的出版, 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8]此外, 何其芳的第一本诗与散文合集《画梦录》, 陈荒煤的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 丽尼、罗淑、刘白羽、萧乾、芦焚等人的处女作, 都是被巴金慧眼识珠编辑出版, 才使这些文学新人在文学界崭露头角。鲁迅当编辑, 也很善于发现和培养作者。曹靖华、韦素园、孙伏园、李霁野、台静农、柔石、萧红、萧军等都得益于他的发现和培养。他每编一本刊物, 就留心发现投稿者中的可造之才。
当然, 经过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编辑出版的书刊最终还是要面向读者, 满足读者的需求, 获得读者的认可, 这样才能使编辑出版工作顺利进行并且继续发展, 也才能实现编辑出版事业的社会价值。近现代的那些编辑大师们对这一点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是编辑就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不重视读者, 甚至瞧不起读者。沈从文一生创办、主编过《红黑》、《人间》、《新希望》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多种报刊。他非常重视读者, 认为编辑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刊发的作品必须让读者能懂, 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他同时强调, 满足读者需要并不是迁就迎合少数读者的低级趣味。编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 对大多数读者负责的态度, 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9]
除了重视读者的需求, 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之外, 好的编辑, 还应该是作者和读者间的桥梁。茅盾改革《小说月报》,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联系, 开设了“通信”专栏, 架起了一座编者与读者、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另外, 针对广大读者高涨的阅读写作热情, 《小说月报》还特别开辟“读者文坛”专栏, 专门发表读者的文章, 为更多的读者发表作品提供了一块园地。“读者文坛”的设立, 使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沟通更加深了一步。[10]茅盾还用文学批评架起了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茅盾认为, 正确的文艺批评是“一方面指导作家又一方面指导读者的”。茅盾的文学批评就做到了这一点, 能够从文坛创作实际出发, 正确引导作者创作的健康发展和读者阅读的审美倾向。如他发表于《小说月报》12卷8号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即是如此。
三、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编辑工作的劳动成果最终都是以编辑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而一件编辑作品必然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组成, 所以, 一件优秀的编辑作品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尤其对于书报刊这样的印刷媒体, 体现得更明显。因此, 编辑在具体编辑一本本书报刊时, 不仅对于作品的内容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而且对于它的形式也要有一定的审美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者只有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成就一件优秀的编辑作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从而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价值。
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完美, 坚决反对粗制滥造。1922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非常不满意, 因为这本书被书局印制得粗糙低劣, 好的内容没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总觉得好的内容被糟蹋了, 后来他又发现自己在翻译时也存在一些错误, 所以他一直想重新编辑出版这本书。后来, 创造社出版部决定再版《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他改译了作品之后, 还特别请叶灵凤为其精心装帧、周全平为其细心校对。当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和谐完美的面貌出版后, 他非常高兴, 说“这可以说死了四年的《维特》今又复活起来, 我们从书贾的手里把它救活了”, “我们替《维特》高呼三声万岁罢!”[11]
鲁迅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也非常注重书刊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为此, 他常常自己设计封面、四处寻找插图、研究印制问题。所以, 只要是经过鲁迅编辑出版的书刊, 小到标点符号、字体字号, 大到版式、插图、装帧设计、用纸、印刷等等, 从内容到形式, 无不精益求精, 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邱陵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简史》一文中说, 鲁迅先生“为了使一本书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除了对内容进行精心校勘以外, 还十分注意使它从内容到形式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鲁迅是“五四”以后第一个在他自己的作品上讲究装帧的实践家, 他把封面设计、内容编排、插图、印刷装订、选字、选纸等几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 使之净化而又美观, 开创了书籍装帧的新局面。[12]除了鲁迅之外, 巴金、叶圣陶、沈从文等在做编辑时也都非常注重书刊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他们编辑出版的书刊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受到读者的好评。
总之, 正是近现代编辑出版大师们在追求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和谐上的不懈努力, 使他们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出版艺术品, 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出版史上的典范之作, 我们在称他们为编辑出版家的同时, 更可以称呼他们为编辑出版艺术家。今天, 我们也希望涌现出更多像他们这样的编辑出版艺术家来, 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摘要:近现代的著名文人学者, 如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邹韬奋、郭沫若、沈从文等, 都积极投身到编辑出版事业中来, 为近现代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学者型编辑的编辑生涯与编辑成果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在编辑出版中所体现出来的追求和谐完美的理想主义气质却是相同的。近现代出版人在编辑出版事业中追求和谐完美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书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书刊的作者——编者——读者的和谐统一;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出版追求,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6][7]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4, 119, 121.[1][6][7]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4, 119, 121.
[2]汪家熔.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国编辑, 2004 (2) .[2]汪家熔.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国编辑, 2004 (2) .
[3]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M].上海:三联书店, 1982:116-117.[3]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M].上海:三联书店, 1982:116-117.
[4]冯春龙.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M].扬州:广陵书社, 2005:139.[4]冯春龙.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M].扬州:广陵书社, 2005:139.
[5][8]吴永贵.巴金, 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义务总编辑[N].光明日报, 2006-11-04.[5][8]吴永贵.巴金, 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义务总编辑[N].光明日报, 2006-11-04.
[9]胡正强.沈从文报刊编辑思想与艺术探略[J].编辑之友, 2004 (6) .[9]胡正强.沈从文报刊编辑思想与艺术探略[J].编辑之友, 2004 (6) .
[10]陈桂良.茅盾与《小说月报》[J].编辑学刊, 2004 (3) .[10]陈桂良.茅盾与《小说月报》[J].编辑学刊, 2004 (3) .
[11]廖传江, 黄永一.论郭沫若的编辑出版精神[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11]廖传江, 黄永一.论郭沫若的编辑出版精神[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思维的重构 篇10
一、关于数字出版和编辑思维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 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
研究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思维的变化, 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编辑、什么是思维, 进而弄清什么是编辑思维。编辑的本质是对大众传播信息的调控, 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 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分类、表达等。综合可得, 编辑思维是编辑对大众传播信息调控的过程, 包括采集、提取、分类、表达、传递等。
目前, 关于数字出版研究的数量大规模爆发, 其研究有微观的关于数字出版概念、数字出版模式的研究, 如徐丽芳的《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对数字出版概念进行了梳理, 陈洁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报告》对数字出版模式进行了分析;也有从宏观出版产业角度思考数字出版的, 如张立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关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思维的研究有刊登在2012年5月《新闻爱好者》上的马艺波的《数字出版环境中的编辑思维》, 是通过对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活动的变化, 提出对编辑思维的时代要求。本文将从数字出版特征解释编辑思维的变化, 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分析编辑思维的变化。在对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活动系统认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编辑思维变化问题, 有利于掌握编辑活动的规律, 进而更好地指导编辑实践, 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数字出版的特征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具有三个特点:第一, 内容海量性。传统出版如图书、报纸、杂志等有篇幅、版面的限制, 广播、电视、电影等具有时段的限制, 其内容信息也会在量上有一个瓶颈。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让资源共享和海量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成为可能, 数字出版可以依托互联网运用云技术建立海量数据库。第二, 主客体交互性。在传统出版中, 每一种媒介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限, 编辑主体之间以及编辑客体之间也存在着一道鸿沟。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主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将所有媒介的内容全部融合到网络上, 也可以让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进行传播, 编辑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互性, 并且这种交互性的最高境界是全媒体出版。第三, 传播同步性。在传统出版中, 对于内容产品的宣传在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比如说一个作者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与读者见面。而数字出版时代, 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的读者见面、交流, 宣传作品。
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思维的重构
数字出版时代, 新闻出版单位加大转企改制力度, 将竞争机制引入出版业, 再加上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出版活动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进而促使了编辑思维的重构:
第一, 编辑思维多元立体化。数字出版主客体交互性的最高境界是全媒体出版, 即一个内容可以在多个媒体上传播。比如说,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在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上相继问世。传统出版的编辑在一个时间只能审读一个稿子, 对一个传品进行加工, 而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在进行内容加工时还要考虑将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平台上传播, 兼顾同一内容的不同传播渠道。
第二, 编辑思维商业化。传统出版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些情况下甚至更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在数字出版时代, 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 竞争机制引入, 自负盈亏的情况下, 不少出版机构看中作品的经济价值超过其社会价值。比如说, 2010年的“张悟本”事件, 伪造养生食疗专家的身份, 著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宣扬“绿豆治百病”, 引发市场绿豆涨价, 扰乱市场秩序, 后被揭发身份子虚乌有, 书的内容为虚假内容, 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第三, 编辑思维非线性化。数字出版时代, 网络、计算机、计算机软件普遍应用到编辑过程中, 网络、软件等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印刷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可以简化和跳跃式进行。比如说, 《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爆红以后图书的出版就可以省去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的环节。网络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编辑设计之时, 不仅有电脑版, 还有手机版和网页版等不同的版本, 同一款网游不同版本的编辑设计是同步进行, 立体开展的。
第四, 编辑思维个性化。个性思维其实是与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的。数字出版时代, 社会信息呈现大爆炸的趋势, 面对海量信息受众选择不尽相同, 若要制胜必须出奇。首先应该在了解大众需求的情况下, 了解市场受众细分情况, 进行创造性的选题, 做到既满足大众需求, 又能满足小众的个性化需求。另外, 80后作家韩寒创办的《独唱团》以书代刊, 在办刊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尝试, 在营销上也是一种创新。
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编辑流程一定程度上变得简化、立体化, 编辑、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更密切, 编辑思维也相应地得到了重构:多元立体化、商业化、非线性化、个性化等。面对数字出版时代的挑战, 编辑应该树立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培养自己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应该具有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 2008, (10) :5-11.
[2]程维红, 任胜利, 路文如, 严谨, 王应宽, 方梅.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4) :467-474.
[3]数字出版, 提升传统出版业态新途径[J], 编辑之友, 2011, (2) :11-21.
[4]陶同.编辑思维学[M],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3.
[5]吴江文.2009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 中国出版, 2010, 3 (下) :35-38.
[6]祝兴平.我国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与短板[J], 中国出版, 2011, 2 (下) :6-9.
[7]李雪.浅析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协调发展[J], 中国报业, 2011, 6 (下) :11-12.
[8]马艺波.数字出版环境中的编辑思维[J], 新闻爱好者, 2012, 8 (下) :60-61.
网络出版编辑的技术初探 篇11
关键词:网络;出版编辑;技术运用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发展模式已形成。网络化的特殊性,给出版编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编程人员的技术提升、专业知识的构成、技能运用等都成为了网络出版编辑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在全面分析网络背景下对出版编辑的要求,掌握好网络编辑的特点,从观念转变、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一、简述网络出版编辑的特点表现
(一)形式与特点的融合
在网络出版编辑的环境中,通过有力的措施运用,能形成查阅方便、经济环保的整体效能。尤其是网络物流的传输场,可以大大节省物流的效用,并有效的实现按需印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并做到零库存。目前,网络出版编辑都采用一体化的模式,由于价格低廉、电子化的阅览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效应,能减少传统出版编辑带来的困扰,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转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形式表现上,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广度和及时性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发展状态的表现形式
从当前的网络出版编辑特点与发展状态来看,当前网络出版编辑的队伍逐渐加大,在追求出版编辑的内容全面、设计创新、排版美观等多方面的表现下,也需要包括对网络编辑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有: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发布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等,这些主流要素的过程正好是网络出版编辑所不能少的,因此,对于网络编辑出版的职业规划与业务流程等,都要形成现代化的操作模式,形成网络媒体发展的良好平台,更好的促进网络出版编辑的整体优势。
二、分析网络出版编辑的新要求
(一)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网络出版编辑的鉴别力与精湛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大、内容复杂等大背景下,更要求网络出版编辑人员有相当高的鉴别力,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新聞与素材。因此,需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在处理网络出版编辑的过程中,要形成对有实际意义的新闻,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并全面强化新闻鉴别的整体能力,强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提升
在网络出版编辑中,要在网络传播中,形成编辑、读者等多种关系之中的沟通,形成不同方式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在展示全面沟通的媒介运用上,形成以主要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方式,在交互性技术的运用中,将网络出版编辑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网民的积极参与,并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更好的突出交互性能力的运用效果。
(三)洞悉市场的灵敏度
碎玉网络出版编辑而言,要始终围绕受众的需要没采用多种形式的市场运作,因此,对于市场的嗅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出版编辑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是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出版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出版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探讨网络出版编辑的技术运用
(一)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
在网络出版编辑的运用中,要形成热点问题及时报道的方式,尤其是对于提升品牌形象、提升圣体出版编辑技术等都有很大作用。网络出版编辑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精心策划,不断挖掘,在新闻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等方面别出心裁,进行思想导向。
(二)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更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三)重视创新力度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陈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要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结语
在网络出版编辑新新形势下,要围绕网络出版编辑的总体特点,结合当前网络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再结合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难点等方面,选择适应发展需要的出版编辑工作,更好的实现新特点与新规律的全面掌握,推动网络出版编辑的技术革新。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篇12
一、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 出版的数字化要求编辑出版人才掌握现代出版技术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无论是从出版的选题、策划、内容、形式方面, 还是出版的工作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媒体形式, 不仅有传统出版中常会用到的文字、图片等, 而且还有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 有的甚至会要求能够与读者互动。因此编辑出版人员在项目策划时, 必须考虑选题在多种媒体上运作, 这就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编辑业务的操作, 大多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 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成信息检索、内容处理、多媒体转换等工作, 因此编辑出版人员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转换技术等各种现代出版技术的能力。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技术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内容更加丰富, 出版形式、载体、传播方式等更加多样化, 出版的运作模式、生产流程、管理方法等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数字出版的特殊性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数字出版人才不必精通具体的IT技术, 但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工作要求相一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二)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版权意识
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还很不规范, 还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和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尤其是缺乏完整的数字版权保护规范, 著作权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 数字出版企业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也亟待加强。近年来数字出版物被盗版现象屡禁不止, 数字版权的纠纷也在不断上演, 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表中国作家向谷歌、百度维权案、盛大文学起诉百度案、中华书局起诉汉王电子书预装“二十五史”案、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古炉》数字版权起诉网易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起诉苹果网上应用商店案等等, 一大批数字版权纠纷案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使得盗版成本非常低, 再加上数字出版的加密技术不完善, 以及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薄弱等原因, 数字出版被盗版现象日益加剧。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的未来, 仅仅依靠出版加密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数字版权人的权益, 最重要的还需要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 认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既维护自身的利益, 又不侵犯其他版权人的合法利益。
(三) 数字出版的市场化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数字出版的市场化使得数字出版的竞争尤为激烈, 要想让数字出版物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力, 编辑首先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所在, 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出版内容呈现给读者并让他接受。在未来数字时代的出版企业都将要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全新的出版市场, 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熟悉全方位的市场运作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编辑出版人员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 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者青睐的作品。
此外, 编辑出版人员还要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 明确出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断延长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寿命, 促进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不断增长。由此,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 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出版的策划、设计、编排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出版的营销能力。
(四) 数字出版的立体复合性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数字出版是立体复合式的出版, 其表现形式不仅限制于文字、图片等方式, 而且有声音、视频、甚至是人机互动的形式。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文字编辑处理能力, 而且要熟悉图片处理、声音和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各种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很多工作环节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 这就需要出版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适应出版的数字化的要求。而高校出版专业教育也应该在提高学生选题、策划和编辑等能力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顺应时代要求, 培养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
(一) 根据产业要求调整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大都是为了适应传统的编辑出版来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 虽然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但是传统的出版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数字出版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要求。数字出版是综合性的高科技产业, 数字出版教育应该根据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出版技术等应用的教育, 以及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外, 还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出版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 适当提高学生的出版运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培养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又懂市场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来。
数字出版教育要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 大力支持数字出版专业优秀教材的出版, 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 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作为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实践基地, 加强数字出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1]。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来。
(二) 不断完善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一是高校普遍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二是由于投入不足或是不够重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三是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 光靠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因此, 当前的数字出版教育应该从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投入以及教师队伍优化等三个方面作为突破点,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数字出版教育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
DONGNAN CHUABO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 要求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经常到企业中去锻炼学习, 学校与出版界建立一个稳定的互通交流机制;另外一方面可采取灵活引进的措施, 将一些有经验的的出版精英、经营管理专家等引进到师资队伍中来, 带领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战学习中去。
(三) 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编辑出版教育与国际接轨
数字出版是出版技术和数字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 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 数字出版将有无法预测的前景。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 又有经营能力、眼光高远的高素质出版人才, 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要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 必须开阔我们的眼光, 到全球去寻找和引进更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一流的数字出版方面的专家,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向别人学习。只有通过国际合作, 才会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才能为数字出版业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
(四) 不断提升编辑出版教育的层次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字出版人才,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 目前的出版专业教育大都还停留在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 很少有学校开展出版专业的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还应该在有条件的院校里增列编辑出版学硕士点、博士点, 以提高专业教育层次, 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整体素质。虽然一些高校己经开始了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 但这些以编辑出版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 大多是在相关专业下以“挂靠”形式养出来的,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培养层次。
此外, 高校出版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正在从事出版工作的业内人士, 也应该到高校当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理念。高校和数字出版业要有一个良性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可以让高校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 实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数字出版企业不断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 并且通过与高校不断地沟通合作使出版企业可以不断地从高校毕业生中获得高素质的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推荐阅读:
图书编辑出版10-20
编辑出版人才06-09
编辑出版系统08-28
图书编辑出版方案06-26
出版编辑年终总结11-16
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08-24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09-19
出版社编辑年终总结05-21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08-19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06-07